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jīng)》釋論 第四章 正宗分
第四章 正宗分
在第二章中已將序分的證信序和發(fā)起序詮解,從本章起講正宗分。
1、長者發(fā)問: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愿聞得佛國土清凈,唯愿世尊,說諸菩薩凈土之行。”
正宗分開始,寶積就請問凈佛國土的因果,因為要取證凈佛國土的清凈果德,就必須先修凈佛國土的凈因。所以,寶積一方面“愿聞得佛國土清凈”,一方面“唯愿世尊說諸菩薩凈土之行”。發(fā)心,是發(fā)取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不僅是寶積,還有五百長者子,都已發(fā)無上心。
當(dāng)時,長者子寶積,說完這個偈頌以后,呈佛說。世尊,這五百長者子,都已經(jīng)發(fā)了取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都想聽佛國土的清凈莊嚴(yán),也祈請世尊演說諸菩薩凈土如何修行。
2、答凈土因果: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于如來凈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dāng)為汝說。”
吉藏義疏說,這段文字是“誡聽許說!敝B聽是聞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念念不忘,為修慧。當(dāng)為汝說,這是允許,許諾。
什注說,寶積問凈土之相,所以也以凈相答之。凈相,就是凈土因緣。凈土因緣有三事:一、菩薩功德,二、眾生,三、眾生功德!叭蚣葍,則得凈土”。
通解便是:“善”是好,“哉”,是文言語助詞。合起來是:好啊,好啊!佛贊許寶積問得好。
這里暗含二點深義:一、大乘凈土法門難信難行,義理甚深無量,而寶積卻能發(fā)問,所以佛給以贊許。二、凈土法門,修行不易,須要系心一念精進不舍才能做到,如法藏比丘因發(fā)四十八愿,勞苦勤修,才能實現(xiàn)果上的極樂世界,F(xiàn)在寶積和五百長者子能啟問凈土因果,所以嘆為善哉。聞、思、修是學(xué)佛的通途,“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一句話當(dāng)中便全部包含了。
佛說;“問得好啊!寶積!你能為這些菩薩們,問如來的凈土如何修行,那么,請你們認(rèn)真聆聽,仔細思維,我現(xiàn)在便為你們述說。”
于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吉藏義疏說此句是“受旨一心”,即承受佛命,一心靜聽。
于是,寶積和五百位長者子聽受佛的教法。
3、正說凈土因行: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菩薩和眾生是對待立名,菩薩以利樂有情,化度眾生為其責(zé)任,菩薩之所以成其為菩薩是和“覺有情”有關(guān)系,如果離開眾生,菩薩就無行可修,無凈土可證。眾生化度得功行圓滿,也就是菩薩的凈土圓成。吉藏義疏說,這段文字是“正酬其問,總談佛土”,佛土共有五種:一、凈。二、不凈。三、不凈凈。四、凈不凈。五、雜土。所謂凈,菩薩用善法化度眾生,眾生具受善法,結(jié)善緣,得純凈佛土。所謂不凈,如果眾生造惡業(yè)、緣感穢土。所謂凈又不凈,最初是凈土,這類凈業(yè)眾生緣盡,后來惡業(yè)眾生再來,則凈土變成不凈。所謂不凈凈,不凈緣盡,后凈眾來,則土變成凈。雜土,是因眾生造善惡二業(yè),所以感生凈穢雜土。凈穢都以眾生業(yè)緣而起,所以叫眾生土,佛有教化之功,所以又叫佛土。故,菩薩是隨化過去,現(xiàn)在,未來所已化、化會化,所當(dāng)化的眾生是什么樣的眾生,就建立它什么樣的凈土,因為菩薩所成立的各種凈土,完全是隨眾生之類的機緣所宜而生成,正是“成就眾生,凈佛國土。”
佛說:“寶積啊!所有各類眾生,都是菩薩的凈土。”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diào)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yīng)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yīng)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第一句什注解說,“隨以何法化眾生,若施若戒等,各隨彼所行,來生其國。亦隨三因深淺,以成嚴(yán)凈之異。若因持戒,則其地平正,若因行施,則七珍具足,略舉二法,余皆類此!
折衷疏概論此句說,八地已上的菩薩“照佛獨立,神無方所,用土何為!彼,太虛大師講義說,佛土不是穢,也不是凈。唯以隨可化眾生以“類”業(yè)為感,而建立佛土!華嚴(yán)經(jīng)》有“普賢身相如虛空,依真而住非國土”的贊句,正可以作這句的證明。第二句,吉藏義疏說,這是標(biāo)明以滅惡的多少,取“佛土之精粗”。什注則說,“……善治眾生,令棄惡行善。隨其棄惡多少,行善深淺,以成其國!闭刈⒄f,隨所調(diào)伏眾生之深淺,而取佛土之好壞。如娑婆凡圣同居,土石諸山穢惡充滿,用以調(diào)伏剛強眾生,西方凡圣同居士凈,七寶莊嚴(yán),寶池瓊苑,調(diào)伏純善根眾生。第三句,入佛智慧多指實報莊嚴(yán)土而言,所以此土純法身大士所居,要想入究竟佛慧,必然此土眾生能入,所以經(jīng)中這樣說。第四句,起菩薩根,多指方便有余土而言。二乘灰身滅智,入無余涅槃,全都生在此土。菩薩在此土宣演大乘法,令回心向大,發(fā)萌菩薩根。第四句,適合造立宮室成就眾生,適宜得空地教化眾生,菩薩便造立宮室,劃以空地,因沒有佛土,在虛空中終不能成就。暗喻二乘沈空滯寂,不度眾生,不能莊嚴(yán)佛土。
《華嚴(yán)經(jīng)》中說:“如曠野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fù)如是。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串講四句大意,應(yīng)知:“隨所化”是指人天眾生,“隨所調(diào)伏”指二乘眾生,“入佛智”是指發(fā)大心的眾生,“起菩薩根”指修大行的眾生;以上泛指菩薩所教化的一切眾生。至于常寂光土,是以究竟證入所居,不是隨機而取,所以經(jīng)中不提。
為什么呢?菩薩是隨應(yīng)自己所教化的眾生機宜而顯現(xiàn)佛土;隨順自已所調(diào)伏眾生的善惡因緣而顯示佛土;隨適一切眾生應(yīng)以什么樣的國土因緣證入佛的智慧而顯現(xiàn)佛土;隨應(yīng)眾生,應(yīng)該用什么國土因緣使其發(fā)起菩薩根而顯現(xiàn)佛土。
所以者何?菩薩取于凈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愿取佛國;愿取佛國者,非于空也。
什注說,這是如來“從物所宜”,因為法身無定,有什么凈穢可言?“美惡斯外”,有什么凈可取?取舍凈土都是為了眾生,隨眾生相應(yīng)而取國土。如來“自無造國,又不在彼疆,然后能成就眾生!痹诖艘员扔髡f明法義:比方說有人想在空地上造起一個宮殿,他可以隨意無礙的去營造,如果想在虛空中,終是不能成功的。菩薩心如虛空,無所依住,他便以眾生為“空地”建立佛國凈土的“宮室,”如果離舍眾生就象在空中造房,是不可能的。二乘人但修空觀,不為眾生,所以沒有凈土。最后文句合解比喻,得出結(jié)論。
復(fù)此,虛空的“空”,是二乘沉空滯寂的“空”,不能教化眾生,和在空中不能建立宮室一樣;而空地的“空”,正如菩薩的真空不空,真空而有妙有,所以能從空出假,教化眾生,故能莊嚴(yán)凈土。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菩薩建立凈土,都是為了方便利益一切眾生。就象有人,想在空地營造建立宮殿房舍,他可以隨其心意,如在虛空中,終是建立不成的。菩薩就是這樣,為成就眾生的原因,立誓要建立佛國凈土,立誓要建立佛國凈土,不是在虛空中呀!
寶積當(dāng)知!
這是佛醒眾的一種方法。特別叫寶積大士要留心注意聽,并應(yīng)該知道以下內(nèi)容,實則也是提醒法會大眾。寶積你應(yīng)當(dāng)知道!
直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起信論說: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誓拔一切眾生苦故。由此可見凈土因由,必具以上三心。楞嚴(yán)經(jīng)里面說:“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本經(jīng)菩薩品也說:“真心是道場”。依《涅槃經(jīng)》,直心有兩種解釋;一、自行直,自己起行真直不虛偽;二、化他直,是菩薩教化眾生利物不曲。所以,直心和不諂是因,凈土和成佛是果。折衷疏中說,凈土地平如掌,豈諂曲能夠成就;七寶莊嚴(yán),豈淺行之所致;乘寶蓮花,普應(yīng)群機,豈獨善之所治,非此三心不成凈土!爸毙恼钫嫒,不起余念,當(dāng)下即是寂光凈土,一切眾生能具是心,則同居是土”。深心,是信佛的心達到一定的深度,因有這個因,果上就具足無量功德。菩提心也即是大乘心,大乘的乘,即是運載的意思。菩薩發(fā)此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方能運載眾生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學(xué)修大乘佛法,首要的是發(fā)出離心和菩提心,有此菩提心的大乘因,就有大乘眾生來生其國的果。
布施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愿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yán)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勸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上文闡明三心,這段經(jīng)文中明菩薩的六度。六度是萬行的根本,六度萬行又是菩薩道修學(xué)的根本,所以放在正式酬唱的前面。六度即:布施度怪貪;持戒度毀禁;忍辱度慎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每六度前面是圣藥,后面是眾病;前面是此岸,后面是彼岸。一切能舍,舍是給也,便是布施,布施又有三義: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在三施中以“法施”為最。因為法施是給一切眾生的良藥,病者皆可服用。同時,這三施又相互融攝,比如財施本身就是法施的具體表現(xiàn)。無畏施,就是菩薩以無我的犧牲精神救度眾生,本身就奉行了佛法。持戒,可以感生福德莊嚴(yán),因其不亂眾生。雖然戒有沙彌戒,比丘戒和菩薩戒等,但猶如一棵大樹,其毛根雖多,主根唯幾。五戒十善便是一切戒的始基,所以經(jīng)文中說“行十善道滿愿眾生來生其國!眹(yán)持根本戒行方能滿愿,方能感生佛國凈土,共同善業(yè)是其生往佛國凈土的資糧。柔和,是忍辱的別名,修忍辱柔和,一定得到相好莊嚴(yán)的善果。
相好的究竟位有三十二種:
一、足嚴(yán)安相。
二、千幅輪相。
三、指纖長相。
四、趺高好相。
五、足根滿足相。
六、手足柔軟相。
七、手足網(wǎng)縵相。
八、手過膝相。
九、鹿王腸相。
十、身端直相。
十一、馬陰藏相。
十二、身縱廣相。
十三、毛孔紺青相。
十四、身毛上靡相。
十五、身金色相。
十六、常光一丈相。
十七、皮膚細滑相。
十八、七處平滿相。
十九、兩腋滿相。
二十、身如獅子相。
二十一、肩圓滿相。
二十二、四十二齒相。
二十三、齒白齊密相。
二十四、四牙白凈相。
二十五、頰如獅子相。
二十六、咽中津液相。
二十七、廣長舌相。
二十八、梵音深遠相。
二十九、眼色紺青相。
三十、睫如牛王相。
三十一、眉間白毫相。
三十二、頂上肉髻相。
勸修一切勤修圣道即是精進;攝心不亂,即是神定。正定是持戒的結(jié)果,同時因正定便能引發(fā)無上智慧。折衷疏說,即慧之定名正定,即空之慧為真慧,所以定慧有互相彰明的意思。關(guān)于此可以學(xué)思今人能海上師所著《戒定慧三學(xué)》和印順法師《佛法概論》。
四無量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眾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于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
吉藏義疏說,小乘也有四心,但只能攝化欲界和色界眾生,不是真正的無量。大乘四心,周被無際,是真正無量。四心即是慈悲喜舍。義記說,“愛憐名慈,惻隱名悲,慶悅名喜,亡懷稱舍”,菩薩對眾生或教化眾生起這四種心,是廣大平等,周遍無際的,不可以限量其功德,所以叫做四無量心。第二句,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行此四法,攝取眾生,令其住理,故名為攝”,菩薩用所修的四攝法攝取眾生“令其入道,目之為攝”。同時,眾生因?qū)W修四攝法而得解脫,所以,未來成佛時還得這些出世解脫法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愛語,是說隨喜柔和的話,令人聽聞得益。利行,是做種種與眾生有利益的行門。同事,為使眾生得度和眾生共同從事作務(wù),老子所謂“和其光,同其塵”,菩薩和眾生相處不露其鋒芒,從而達到化度目的。第三句,吉藏義疏說,方便,權(quán)巧方便慧,“積小德而獲大功,處有不乖寂,居無不失化,無為而無不為,方便無礙”就叫方便。菩薩因因地修行方便善慧,所以果上自然感生方便無礙的眾生來共生其國了。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回向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三十七道品是三四、二五單七、只八、共計三十七。
三四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二五是,五根、五力。
單七是,七覺。
只八是,八正道。
道品,道,就是菩提,品為品類。菩薩以三十七道品得凈佛國土,所以如三十七道品所說修行的眾生來生其國是必然的,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回向心者,回己善根,向于眾生,用以獨善其身則福少,兼以利濟則利多。又“回己善根,向于實相”,叫做回向。如果小如一毫毛的善,“向于實相”,實相是理,善解實理,則福等虛空,是真正的回向。又,回向心有三種:
一、菩提回向,用自己所修自功德,求大菩提。
二、眾生回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一切眾生。
三、實際回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真如實際。
真如實際便是無念、無求,猶若虛空,不著一絲功利,是無上回向,其體空無,其用無方。疏贊說,“回向即愿,愿向菩提,具眾德故”。因中有了這三種回向心,果上所得的國土,自然功德具足。
第三句,八難等,八難:
一、地獄。
二、餓鬼。
三、畜生。(以上又稱三途)
四、盲聾喑啞。
五、世智辯聰。
六、佛前佛后。所謂,“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懊惱自身多業(yè)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七、北俱盧洲。
八、無想天。生這八處的眾生雖然苦樂有異,但都不易見聞佛法,所以叫做難。
這八種難可以用天人四輪摧破。
一、住善處,就可對治前三和后三的五難。
二、依善人,可對治佛前佛后難。
三、發(fā)正見心,就可對治世智辯聰難。
四、宿植善根,就可消除盲、聾、喑、啞難。
菩薩自行,也教化眾生,在因地修除八難,在果地自然得沒有八難的莊嚴(yán)。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凈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第一句說,自己嚴(yán)持戒律,不譏毀他人過失,因這二種因緣菩薩所修國土連犯禁的名稱也沒有,更何況犯禁之事。肇注說,“犯禁惡名,出于譏彼,而不自守”。自己嚴(yán)持戒律注重委持很難,說他人過失則很容易,現(xiàn)實中很多是非人我皆出自于口,在三業(yè)中口業(yè)是最易造的,所以凈佛國土,乃至所依住的環(huán)境,首要的是嚴(yán)持戒律凈化自己,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這是修成凈土的重要內(nèi)容。第二句,修行十善是佛國凈土的資糧,十善最基本可以使眾生;不失。十善是,一、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罵;意不貪、嗔、癡;合稱身三口四意又三,共十類,不造十惡便是十善,反之便是十惡。十種都以思心為體,思有三種:一、審慮思,審慮所作;二、決定思,決定將作;三、動發(fā)思,正起動作。身不殺生,便感得命不中夭。對生命來說死是最可怕的了,正在活著半中間死亡這更是意想不到的可怕。殺生,一般人以為不直接傷害生命就不是殺生,實則殺因、殺緣、自作、教他、見作隨喜皆屬殺生的內(nèi)容。又有人用現(xiàn)代生物學(xué)譏難佛教徒說,植物乃至蛋白質(zhì)也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若此也不能食用了。在此,除將植物和生物的內(nèi)涵和外延搞混淆外,對佛教殺生的“生”亦應(yīng)知其指的是有情識的生命。沒有任何一種生命不愿活,包括殺生的人,這種以人為宇宙、地球為中心的思想學(xué)說以及行為,已給人類自己和地球帶來了不可逃避的災(zāi)難,所以勸人不殺生其意義微妙而又博大。大富梵行是不偷盜不邪淫的果報,也就是說貧窮邪淫的遠因是偷盜和邪淫。人間只所以穢惡充滿和人本身不擇手端的偷盜不加節(jié)制的邪淫有必然聯(lián)系,尤其是隨著商品經(jīng)濟對人的剌激和以放蕩為解放人性的學(xué)說,無不是在給人間社會雪上加霜。當(dāng)然,佛教的業(yè)果學(xué)說,不是單一的直線聯(lián)系和簡單的邏輯推理,既有必然聯(lián)系也有變異、交叉的關(guān)系。梵行,就是清凈行。所言誠諦,是不妄語的果報。誠,誠實,諦,真實可信。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常說假話的人,即便是有一次說真話,人們也不以為“所言誠諦”。軟語,是不惡口的果報。眷屬不離,善和凈訟,是不兩舌的果報。不嫉、不恚、正見,是不貪、不嗔、不癡報。因中不造十惡,果上招得十善的果報
自己嚴(yán)守戒律注重行持,不譏毀他人的過失,就是菩薩的凈土,菩薩將來成佛的時候,他的國土沒有犯禁的惡名。十善道也是菩薩的凈土,菩薩成佛時,生命不會半途夭折,具足大富清凈之行,所說的話真實可信,還經(jīng)常用軟語調(diào)順大眾,眷屬和睦,善于調(diào)和凈法,出言必然利益他人,心性不嫉妒,不嗔恨,具足正知正見的眾生都來感生這個國土。
4、闡釋心凈則所教化土凈: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fā)行;隨其發(fā)行,則得深心。
肇注說,“心直則信固,信固然后能發(fā)跡造行”。前面幾段經(jīng)文從正面闡述修凈土行的因果,從此段始辨明修行次第。第一句,隨其心直,是說正信心,有正信心,就能發(fā)起各種向道之行。因為正信心是萬行的根本,所以可以發(fā)動萬行。經(jīng)中說,“菩薩妙法樹,生于直心地!庇终f:“諸佛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彼砸灾毙恼钫嫒,不以直心正念真如,縱然有修行有作為,全成有為法,不是菩薩行。第二句接上句文意以次漸進。深心,是廣修萬行的心,從思維甚深妙道生,從無量善根生。所以,萬行沒有正知正見就不能確立,妙理必須經(jīng)過實踐才能真正落實。故此,深心也是解行具足的心,理智和善行,是相輔相成的互生關(guān)系,精修萬行,法性便深入了。依次第說,這是十地中初地歡喜地菩薩的境界。
寶積是這樣的:隨著菩薩發(fā)起質(zhì)直心,他就能發(fā)起萬行;隨他發(fā)起萬行,他就能生起深心。
隨其深心,則意調(diào)伏;隨其調(diào)伏,則如說行。
肇注說:“道情既深,則意無粗獷!逼湟庹f,對道法的體會既然生起深心,那么他的意念便馴伏了。意念之所以調(diào)伏是因為對諸法實相生起深心。吉藏義疏對此句的解釋說,觀心既明,則棄惡從善,就叫調(diào)伏。就是說以觀照的功夫發(fā)明了自性,修道人自然會斬斷惡流,增長善法,如若不以寂照功夫識心達本,無論如何也是不能“降伏其心”的。因為只有達本之人才在平常日用和生死緊要關(guān)頭作得主。正如折衷疏所說:“六識妄意,如狂象野馬,凡夫不能調(diào)伏者,不得其本也。今既得深心,如金丹一粒,點鐵成金,狂象野馬,轉(zhuǎn)為露地白牛矣!钡诙,肇注說,既然調(diào)伏了其心,聽聞了道法便會如法修行。凡夫眾生有緣者也會聽聞佛法,但不能依說修行,是因為妄識分別障蔽慧性。智慧和欲念交攻之際,智慧力弱不能戰(zhàn)勝欲念和妄情,F(xiàn)在既然調(diào)伏了思想,聽聞了佛法便能如說去實踐了,沒有滯礙才會這樣。
意調(diào)伏,是十地中第二地菩薩的行境,是修待戒行離過絕非的結(jié)果;如說行,是第三地菩薩的行境,是除卻昏沉掉舉而得到真正理智并如說修行而得名。
隨著修行人對佛法生起深心,就會降伏自己的心,隨著其心的降伏,就會如佛所說去修行。
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熟眾生。
肇注說,既然聽聞了佛法,能如所聞而去修行,也就能向大向勝回向其所行。吉藏義疏說,回其所行“趣向佛道!蹦芑叵蚍鸬,就不墜三有,所以叫權(quán)巧方便。什注說,方便有三種,一、善于自行而不取相,二、不取證,三、善化眾生。從六度中加上“大慈、悲、覺悟、轉(zhuǎn)不退*輪成十方便慧行。
回向亦有三種:一、回事向理。二、回已功德向眾生。三、回因向果。
折衷疏說:“既如說修行,則不著事而向理,不著己而向人,不著因而向果”。
隨著如佛所說去修行,就能回小向大;隨著修行人回向日增,那么就增長方便慧行,有了方便,就能成就眾生。
隨成就眾生,則佛土凈;隨佛土凈,則說法凈;隨說法凈,則智慧凈;隨智慧凈,則其心凈;隨其心凈,則一切功德凈。
折衷疏說,土無凈穢,凈穢由機,F(xiàn)在既然成就了眾生,眾生清凈了,眾生既然清凈,佛土自然清凈。這句也是從正面回答寶積所問的凈土之行。因為廣修萬行,成就眾生,佛土得以清凈,所以,欲修凈土之行,不離萬行度眾生。第二句,比如娑婆穢土,說有“剛強苦切之言,不凈苦空之教”,而西方凈土,則唯一乘清凈教法、更不雜以二乘。第三句,“辯論日益精明,則智慧日益開朗”,能觀的智慧不凈,所說的法也就無法清凈,所說的法不凈,智慧真體也被遮障。又,智慧是始覺的智,心是本覺的理,智慧得其清凈,就能悟入金剛心。這金剛心既然清凈瑩澈,就能含容一切清凈的無漏功德,直趣無上清凈佛果。
成就了眾生,佛土就能清凈;佛土清凈了,所說的法也清凈;說法清凈,智慧也隨之清凈;智慧清凈,其心也清凈;其心清凈,那么,一切功德都無穢污了。
5、結(jié)論:唯心凈土: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凈土,當(dāng)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肇注說,此句是總結(jié)凈土的真義,即“心凈則佛土凈”,凈土是心的“影響”,所以要“響順必和其聲”要“影端必正其形”,這是報應(yīng)的定數(shù)。所以《地經(jīng)》云:三界五道,皆由心作,故欲得凈土,宜凈其心。又說:最極自在,凈識為相,故識凈時,佛土便凈。又如《華嚴(yán)經(jīng)》所謂:“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為凈土是心識上反映出來的影子,所以只要心凈,凈土自然也清凈了。
從三心起,共十七行。行行徹果,果果該因。最初三心是根本心,也是大乘心,其次有六波羅密心,其次有四無量心,四攝法,其次為方便及道品,結(jié)歸在回向心。其下除八難自守不譏,修十善三心。最后融行歸心,一切唯心,凈心為因,凈土為果。凈眾生心,得佛土凈,因果不昧,如是如是。
二、因疑顯凈:
1、疑念佛土不凈: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凈則佛土凈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凈,而是佛土不凈若此?
舍利弗,佛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佛把心凈佛土凈的道理說完之后,舍利弗就生起懷疑:我們世尊行菩薩道時,心意難道不清凈,而他的國土這么不凈?肇注說,佛土凈穢,非二乘人所能夠知道。這是世尊想顯現(xiàn)佛土常凈“凈穢由機”,所以用威神力令舍利弗生起疑念,以生起教化言端。情見凡夫,法執(zhí)圣眾,對佛之圣境不能不疑,但又深藏心底,不敢起問,佛才以威神力加持,舍利弗才敢起問,以斷眾疑。
當(dāng)時舍利弗,承蒙佛的威神力加持生起這樣的念頭——如果說菩薩心凈佛土就能清凈的話,我們世尊在因地做菩薩時,難道心不清凈嗎,你看他的國土這么不清凈呀?
2、如來正告:
佛知其念?錘嬤?裕骸壩諞庠坪危?趙縷癲瘓灰?慷?傆卟患?!倍栽唬骸安灰玻?雷穡∈敲傆吖?》僑趙戮獺薄!吧嶗?傿褐諫?錒剩?患?繢垂?裂暇唬?僑繢淳獺I崠賰B∥掖送輛唬??瓴患?薄
在此比喻中,日月比喻凈土,盲人比喻罪業(yè)眾生。所以,肇注說,“日月豈不明,不見,自由瞽目;佛土豈不凈?罪穢,故不睹!卑岛Z意是,佛土實在是清凈的,而舍利弗你們二乘人看不見,是你等的過失,不是此土不凈,也不是他方另有凈土呀!
在二十唯識論里說,譬如一條河,人見到是水,天人見到是琉璃,餓鬼見到是膿血,魚龍見到是宮殿。同是一條河所見如此不同,這完全證明各自心力罪業(yè)的不同,所致結(jié)果各異。正所謂:“眾生心垢凈,菩提影現(xiàn)中”。
佛知道舍利弗在想什么,就告訴舍利弗說:“舍利弗,你的意思是怎樣呢,日月難道不白凈嗎?但是瞎子卻看不見它的明亮。”舍利弗回答說:“不是的,世尊!這是瞎子的過失,不是日月的過錯”。佛又說:“舍利弗呀!眾生罪業(yè)深重,看不見如來國土本來莊嚴(yán)清凈,這不是如來的國土不凈。舍利弗,我的國土清凈,但是你們看不見!
3、梵王助證: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凈,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凈,譬如自在天宮”。
螺髻梵王,是初禪天的天主。螺髻,因他頭上有發(fā)髻如海螺絲紋盤旋式得名。梵,清凈義。自在天宮,有人說是欲界他化自在天宮;有人說,是色界大自在天宮;有人說,是初禪之上,即中間禪自在天宮。吉藏疏說,佛土真凈,超絕人天,舍利弗在人間,而看到是人間丘陵坑坎不凈之土。梵王居住禪天,而看到是天宮。《法華經(jīng)·壽量品》中說,此凈穢同處而不相雜,猶如下一器中有二種食,應(yīng)二種眾生。肇注解釋說:“夫同聲相和,同見相順,梵王即法身大士也,依佛凈慧,故所見皆凈!卑蠢碚f舍利弗證四果,具慧眼,應(yīng)見于空,而現(xiàn)在所述邱陵坑坎不凈,說明其纏縛雖斷,果縛猶存,所以肉眼所見就是這樣。
當(dāng)時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你不要這么想,認(rèn)為這佛土不清凈,為什么這樣呢?我看見釋迦牟尼娑婆國土非常清凈,就象自在天宮一樣”。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邱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吉藏義疏說,舍利弗自已敘述所見,以答梵王。自述所見的目的,欲顯二乘,是罪垢之人,“人小心之流,令欣大道”。舍利弗和螺吉梵王各以所見為證,舍利弗四果之人以觀空為勝,而殃在所見,邱、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是因為“子縛雖斷,果縛猶存”。
舍利弗說:“我看見這娑婆國土,邱、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充滿了穢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凈耳。舍利弗,菩薩于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凈,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凈”。
肇注說,萬事萬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不依照佛的平等智慧觀待,所以,就看見娑婆國土不清凈,丘陵坑坎由此產(chǎn)生。若能以平等心觀待眾生,深入佛慧,“凈業(yè)既同,則所見不異!倍巳诵募热徊磺鍍,所以所見國土不凈,大士得于凈觀,故則見土清凈。如果說論二人得失,共有四種情況:一、二人各有所得,舍利弗得穢方便,梵王得凈方便;二、二人各有所失;舍利弗失凈執(zhí)穢,梵王失穢執(zhí)凈;三、舍利弗失梵王得,符合凈土教門;四、舍利弗得,梵王失,有時須現(xiàn)穢土,不宜顯凈。
太虛大師總結(jié)說,示現(xiàn)凈土,證實此佛土凈,使在法會大眾共見共聞。于是乃知見不凈的人,確實是由自己的罪業(yè);而隨分見凈者,亦由自己的福力,這正如諸天共一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佛土嚴(yán)凈,尚非螺髻梵王所能想像,何說執(zhí)為穢惡充滿啊!佛現(xiàn)身于閻浮提人同業(yè)招感,同分妄見之穢惡充滿閻浮提,亦為大悲愿力,現(xiàn)同塵事,攝化罪業(yè)深重志趣下劣之人。這和法華經(jīng)窮子喻品,可相引證。所以,此佛土本常清凈,不是假造作而后清凈。故一人心凈,即一人見佛土嚴(yán)凈。
螺髻梵王說:“仁者,你心存高下的想法,不依照佛平等智慧,所以看見這國土是不清凈的。舍利弗呀,菩薩對于一切眾生全都平等,深心清凈,依照佛的智慧,就能看見這佛土清凈!
4、如來現(xiàn)凈:
于是,佛以足趾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yán)飾,譬如寶莊嚴(yán)佛,無量功德寶莊嚴(yán)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花。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yán)凈!”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yán)凈悉現(xiàn)。”
什注說,凈穢二土,同處而不相礙,F(xiàn)在隱穢現(xiàn)凈,用以證明佛語不虛。寶莊嚴(yán)土是凈土之最,所以以此為喻。折衷疏則說,現(xiàn)凈土的意趣是:雖然顯佛土常凈,凈穢由心。亦是用以策進小乘,并因用三心眾行,種種功德莊嚴(yán),所以舉佛說:寶莊嚴(yán)佛,舉土說:無量功德寶莊嚴(yán)土。從“本所不見,本所不聞”的口吻中,隱現(xiàn)出舍利弗企慕大乘、接承佛旨、體佛心境的意思。
于是,佛就以足趾按地,當(dāng)下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種百千珍寶莊嚴(yán),就象寶莊嚴(yán)佛,無量功德寶莊嚴(yán)土,出現(xiàn)眼前,所有在會大眾,嘆未曾有!而且全都看見自己坐在寶蓮花中。佛告訴舍利弗說:“你現(xiàn)在看這佛土莊嚴(yán)清凈嗎?”舍利弗說:“是的,世尊!這是我從來沒有看見,也從來沒有聽說過的,現(xiàn)在這佛國土莊嚴(yán)清凈全都看見。”
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凈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凈土耳!
什注說,如果隨著眾生的罪福“自致凈穢”的話,就不必說是“示”了,“諸佛能為眾生現(xiàn)凈,而隱不凈,現(xiàn)凈而隱不凈則無益眾生!八粢郧鹆昕涌,穢惡充滿之不凈,令其生起厭離之心,向凈之心。穢土有二種:一、報:如果從佛所得報土而言,是常凈的,為度下劣,示現(xiàn)不凈。二、應(yīng):從應(yīng)土來說,“佛真土常凈,為度下劣,作不凈耳!
佛告訴舍利弗說:“我所教化的這娑婆世界,常凈如剛才所現(xiàn),為了教化這些根性下劣的人的原因,示現(xiàn)這眾惡不凈國土的樣子啊。”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莊嚴(yán)!
肇注說,剛生天的修道人,為了知道其功德大小,要共同使用一種寶器,在其中受食,福多的“飯色不異”,如果福少,舉飯向口,飯色變異。所以,“慧心明凈,則見功德莊嚴(yán)!惫式Y(jié)合化喻可知:實際是一凈土,菩薩因依照佛慧的原由,就見土凈,二乘人不依佛慧故,見土不凈。
“就象諸天,同在一種寶器中吃飯,但因他們福德有多少,飯的顏色也會有差異。所以說,舍利弗:如果人的心凈了,便看見這娑婆國土功德莊嚴(yán)!
當(dāng)佛現(xiàn)此國土嚴(yán)凈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于是世界還復(fù)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凈;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無生就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諸法本體,菩薩于此安住不動,假名無生法忍。《護國仁王經(jīng)》中說,忍有五種:一、伏忍,是解行位上的菩薩深伏煩惱。二、信忍,初二三地的菩薩,對于地外法體,深信不壞。三、順忍,四五六地的菩薩趣順于無生理性。四、無生忍,七八九地的菩薩,見諸法起而實則不起,“深忍欲樂”。五、寂滅忍,十地和佛地,斷盡煩惱,證得涅槃。所以到八地以上,才是全然清凈的無生法忍。五百長者子看見這神力現(xiàn)凈,妙達唯心之旨,“進斷無明,悟入法性”,斷八十八見惑,見四真諦理,證初果須陀洹。并三界諸漏已盡,意得解脫,證四果阿羅漢。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