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八次課程 第十六講之:識含宗
《入中論》第八次課程總第十六講之:識含宗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禪學社
時間:2009年5月1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識含宗
剛才說過的是支道林法師的“即色宗”。
僧肇大師指出來,不要在色的問題上,明明看到了,還說它是不存在的。“當色即色”,既然你在暫時發(fā)現是有“色”存在的,你就應該認同它。沒有暫時世俗諦的確立,談不上有什么勝義諦,也就是清辨論師說的“無正世俗梯,無上正高樓”。
所謂“當色即色”,看到了你就認同,而且是深度地認同,這才能幫你建立正確的世俗梯!爱斏倍安怀姓J色”,很多修行人用的是這個法子:“我就是看到,我也不承認。”為什么呢?“因為佛經里說了,是空的”。居然將佛經里的“空”理解為“看到了也不承認”?吹搅瞬怀姓J,有了也不認帳,這是一種竊賊習氣,“我死活就不認,你抓住了我也不認”,這派釘子精神,放在修行上,壞處也就大了。
既然是已經發(fā)現了,睜開眼睛,手摸到,都能感知到,“當色即色”,應該認可。僧肇大師批評支道林法師,批評他什么呢?批評他的“即色宗”缺乏一個“暫時世俗諦”。雖然僧肇大師的話語比較簡潔,但以我們現在來說,你要想理解僧肇大師到底在說什么,就一件事:暫時世俗諦你得建立,你不建立好暫時世俗諦,你不可能得到后面理想的涅槃境界。
“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后為色哉”,這些話都是僧肇大師在《肇論》中那部《不真空論》當中說的(《肇論》分成四部分,《不真空論》是其中的第二部)。
我們再看看于法開法師的“識含宗”。
“識含于神”,
這個“神”就是根本神識的意思。
“神變萬法,無所生,而靡所不生”,
這一句話的原文對各個論點進行解釋,即使是后來的吉藏大師,對他的這一個主張也進行了鋪開的說明。如果沒學過我們這一部論,對于識含宗的好壞曲直,我們還真是很難辨別。比如說,有這么一段話擺在這里,這是“識含宗”的宗義,我們看看會不會有問題:
今之所見群生,皆于夢中所見。
其于大夢既覺,長夜獲曉,即倒惑識滅,三界都空。
是時無所從生,而靡所不生!
“無所從生,而靡所不生”,這是什么意思啊?這不基本上就是《道德經》里的原話嗎?“無所為,而無所不為”。方法上,這一宗義實際上使用的是玄學,無為,而無所不為。
“識含于神,神變萬法”,我們的識,我們現在所謂六識、七識、八識,所謂的心、念頭,都含在神里面。這個神,在過去、現在、未來,稱喻它的名詞有很多:神識、靈魂,在過去還有所謂的“道”,還有“心”。把神說成是能含識的神,這個神所指的是我們的神的最高統(tǒng)帥,“神變萬法”,能夠變萬法的是我們的神。我們看得出來,那時候的翻譯還很不完備,即使說真如,有時說成神,有時說成道,有時說成無,這里說成神。一切萬法都是由神變的,方法上就是玄學的“無為,而無所不為”,體性是數論派。
數論派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由自性生一切,能夠出生世間的二十五諦,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它出現的。他加上了神識這個詞、空這個詞、惑識這個詞、心識這個詞,聽起來有板有眼的,跟佛教的宗派一樣。加上了這些詞匯以后,就不好辨別它了。
“三界為長夜之宅,心識為大夢之主。今之所見群生,皆于夢中所見。其于大夢既覺,長夜獲曉,即倒惑識滅,三界都空。是時無所從生,而靡所不生!边@個話只是因為加上了這么幾個詞匯,加上了幾個類同于佛教的名相而已,其實所使用的框架是玄學的。他加了這些名相以后,很像隨理唯識,但是實際上數論派的神我生一切的痕跡是很重的,以神我為體性,出生一切。而且他改裝了一下,他把神我這個詞寫成了“十地”,寫成了“佛果”。如果數論派現在來到人間,來宣揚數論派的學說,改一個名詞,中國人通常把“神我”說成是“佛”,那我就說是佛,佛能夠生一切,如來藏能生一切,這么一倒裝了以后,就有很多人不敢去進行質疑了。拉了一個“佛”的大旗,讓人不敢破,但實際上,卻以數論派為宗。
不管說佛也好,說上帝也好,說神我也好,如果說他是世間萬法的第一因,那么他的生的過程就是一個自生的過程。“自生”是什么呢?就是從無而有,就是無中生有。表面上是無,實際上里面都包括了,只是沒有顯現而已。從沒有顯現到顯現的過程就是無中生有。那么這種無中生有的生法,實際上就是我們這里所強調的數論的“神我論”。
學佛人常常會把基督教理解成為神我論,基督教的上帝生一切,上帝捏了亞當夏娃那么兩個泥人出來,然后人類就都出來了,就是這么生出來的。我們對于這種宗教的理解,就是對于神我的理解,對于神能夠生一切的理解。但是這個理解是不是人基督教現在信仰的教義呢?很難說了。根據我現在的了解,西方宗教早就不是這樣來理解了,人家往往會說:“你們太偏頗了,理解我們像以前的宗教那樣,我們現在的宗教思想早就變了,早就發(fā)展了,你們所說的如來藏,所說的真如,所說的大中觀的空性,我們現在這些思想都有!彼圆荒苈湮榱,一定要及時了解!兑捉洝匪^“與時俱進”,是至理啊!
識含宗問題在哪里呢?
《肇論》有《肇論》的破法。僧肇大師說:
“即萬物之自虛”
這是需要強調的一個核心句子。
《肇論》給世人留下的最有影響的一句話很有可能就是這句話了。所謂空,是空的什么?不是空的“境”與“境”上面的“有境”,空掉的不是有境,空掉的是“即萬物之自虛”。僧肇大師說:
“豈待宰割以求通”
就像我們這個手,手的空性一樣。手的空性,我們把骨頭、經絡、血脈這些分析了以后,手這個概念的自體就沒有了。中國人這點能夠理解得到,西方人幾乎就理解不到了。你要想求得一個手的空性,必須得把皮剝了,骨頭一根一根撇下來了,手一個一個割掉宰掉,沒了手了,他才說手是空性的。據說西方人是這種思維。但我們中國人從來不是這樣的。就像敦煌的飛天一樣,中國的飛天從來不長翅膀都能飛。他們得安個翅膀才能飛。要求個手的空性,中國人一看就知道空性,人家要把它割了宰了,分到沒有了,真的沒了手,才說是空性,這也太板了。
在這個地方,僧肇大師說:
“豈待宰割以求通,豈謂滌除萬物,杜塞視聽,寂寥虛豁然后為真諦。”
你不需要把所有的萬物都去洗了一遍,洗干凈了才有凈土。你不一定把手、足這些都割掉宰掉砍掉了,空性才能出來,不是這樣的。
“即物順通,物莫之逆”,
你就在這個物體還存在、當體的這個時候,來觀察它的假名不真實!拔锬妗,這個事物它無法悖逆著你的思維,這個事物它沒法再影響你,你的正念思維能夠達到空性,它沒法影響你,它也沒法反對你。
“物莫之逆,即偽即真”。
一切萬法都不會跟你悖逆而來,都會順應著你的思維。所以你表面上看這個事物,雖然假名是虛偽的,但你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勝義諦,勝義的智慧仍然能看到。
“真諦俗諦謂有異耶,不許先不顯而后顯之自生”。
真諦和俗諦是什么區(qū)別呢?“不許先不顯而后顯之自生”。從不顯現到顯現的自生是不允許的,這只是一種“生”的執(zhí)著。從先不顯現到顯現,這是一個自生的過程,這是一個自生的“執(zhí)著”。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