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光輝 論述

  論述

  佛陀說:“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若能放下妄想執(zhí)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xiàn)前!眰ピ!斯言。

  關于佛教弘揚的思考

  當今佛教的弘揚應站在歷史的高度,以超越時空的宇宙情懷,透破假相的迷妄和束縛,把握性空真實之妙理、緣起實相之中道,提倡心性道德之學問,然后運同體大悲之心地,無我救世之精神,方契如來之本心、眾生當下之機緣,而為最究竟徹底!

  佛教是一種究竟徹底的宇宙人生

  它旨在破除物質精神的謬執(zhí),而實證本來如此無上圓滿的真實;蛘哒f,它旨在破除種種錯謬虛妄的執(zhí)著分別,而實證本來圓滿徹底的真實。

  心路隨筆

  教內外通觀

  今佛教信眾之素質、素養(yǎng)偏低,原因在于義學未大興、戒律未深廣弘揚、真修實證未受大加贊嘆重視故!其間接原因在于國民乃至世界民眾之思想認識水準偏低,道德素養(yǎng)不高,思辯之風未形成故!與今社會物欲橫流、興趣低級、精神學養(yǎng)禁錮有關。若真救世者,應倡戒律、法義、真修實證之心要,大啟聞、思、修之三慧,如此則圣教大興,眾生廣度,乃至社會人心得益,道德素養(yǎng)、思想精神高度發(fā)達矣!挽人心于既失,揚道德于當前、未來,化善導民,廣開佛慧。離諸苦而得清涼,生慈悲喜舍而建人間凈土,明緣起無自性而離諸謬執(zhí),證寂靜澄明而安樂自在!

  朱熹贊佛教

  《朱子語類》上曾記載宋朝儒門大理學家、大思想家、大學者朱熹對比佛教與儒學的現(xiàn)況而發(fā)出對佛教的贊嘆與敬仰,他說:“吾儒這邊難得如此,看他下工夫,直是自日至夜,無一念走作別處去,學者一時一日間是多少閑雜念慮,如何得似他。”又說佛教用工夫是“大要只是把定一心,不令散亂,久后光明(般若)自發(fā),所以不識字底(的)人,才悟后作得頌偈!边贊嘆佛教的住山得道者說:“便入深山中,草衣木食,養(yǎng)數(shù)十年,及其出來,是甚次第!自然光明俊偉,世上人所以只得叉手看他自動(自由自在、大解脫、普度眾生)!

  唐宋以來佛教的偉大影響

  北宋著名學者張方平(文定公)曾與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荊公)有過一段關于佛教與儒家當時影響狀況的對話,話中特別贊嘆佛教,以及佛教對當時中國文化思想界的偉大影響有非常深的洞察。此對話后為宋朝時宰相張?zhí)煊X(商英)所記錄,如此一直傳于后世。請看:

  世傳王荊公問張文定公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亞圣(孟子)后絕無人,何也?”

  文定公曰:“豈無,只有過孔子上者!惫(王荊公)曰:“誰?”

  文定曰:“江西馬大師(馬祖道一大師)、汾陽無業(yè)禪師、雪峰(禪師)、巖頭(禪師)、丹霞(禪師)、云門(禪師)是也!

  公暫聞,意不甚解,乃問曰:“何謂也?”

  文定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耳!鼻G公欣然嘆服。

  其后說與張?zhí)煊X(張商英),天覺撫幾嘆賞曰:“達人之論也!彼煊浻诎搁g。

  此段對話是因為王安石看到當時儒學的影響蕭條,所以想探討原因,不過因為他是站在儒學的本位上而無全方位的洞察整個思想文化界,所以當他問張方平時說:“孔子在世,儒學大興,孔子這位至圣先師去世以后,有亞圣孟子出來大弘儒學,給后世以非常深廣的影響,后孟子去世以后,儒家為什么沒有大圣人出世,或者說思想界好象看不到大儒出世。張方平因為眼光比較寬、比較深,沒有限定儒學,所以他說:怎么沒有,甚至比孔子高的圣者有的是。這個話實在出其不意、雷霆萬鈞,嚇人一跳。王安石趕緊問:誰啊?張方平就說了唐朝以來開悟的很多佛門大祖師,這些祖師個個都是生死自在、大徹大悟、大智大慧之人,當然還有很多,一時也舉不過來的。王安石乍一聽,還真出乎意料,因為他一直沒有往這方面想,所以不太理解的愕然問:為什么這樣說呢?張方平趕緊解釋說:因為儒門淡薄蕭條,所以收拾不住,所有的大人才、大思想家、大智大慧的人都跑到佛門里去了;蛘哒f佛門吸引培養(yǎng)了這么多的大智大慧、大徹大悟的人,怎么能說沒有大思想家、大圣人呢?王安石聽了真是五體投地,感嘆再三,也非常欣慰,中國圣人祖師大德不少呀!后來說給了張商英,張商英撫著幾案非常感嘆欣賞這一段對話,感慨的說:這實在是通達明白人的說話呀!覺得這對話實在太好了,就趕緊把它記錄下來,流傳后世。近代大德高僧輩出:楊文會先生對于佛教的復興,太虛大師的膽識,虛云老和尚的苦參,八指頭陀 、曼殊上人的禪詩意境,乃至映空大和尚的隱逸。 ……

  佛法的不共殊勝

  佛教之修行旨在了生脫死,明心見性,斷輪回因,徹證宇宙人生之圓滿究竟真理普度眾生出輪回苦海,斷貪嗔癡之惡習。

  道家之靜修旨在明道達本,忘世逍遙。

  儒家之靜坐旨在主心性道德、人格之升華,旨在治世、治身。

  道教之修煉旨在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益壽延年。外教之靈修旨在與神、上帝、梵天合一,以體神、上帝之恩寵或入大我(梵)之本性,以求永生。行神、上帝之博愛,或梵之清凈。

  氣功旨在治病,求神通怪異、長壽長生。

  巫術香門則求治病,以神異乃至附體斂財。

  “接福音者”求治病、神異,貪不做而得好處。

  比較而言以佛為崇高、為偉大、為徹底;氣功、香門、接福音為最低,且有可能出現(xiàn)偏差,而其他一切門皆不明緣起性空、一切法無我、無常、涅槃寂靜之真空,或不究竟或于假象上打轉!

  關于本覺、始覺、理覺、證覺、正覺之成佛過程眾生本是諸佛,佛性具足,名曰“本覺”。只因覺上立知,無明妄動,覆蔽真心,認影成真,妄心輪轉,故成苦惱眾生。若善根因緣具足,依止善知識聽聞佛法真義,啟開智慧,明白因果業(yè)報、圣諦義理、立志修行了生死,名曰“始覺”。以始覺之智慧(正見正念、)觀照清楚,一心持凈戒克服粗重惡業(yè),以般若慧觀照清實相,于起心動念間克服微細的惡業(yè),直至功夫純熟,頓破無明,悟明本具真心,見無垢、清凈本來面目,破除我執(zhí)身見,再無猶疑,遠離錯謬、顛倒之心外求法,名曰開悟,開顯本心,悟入佛性,故名“理覺”(真正入諸佛妙理,非聽聞、想象外來之粗淺不得力的概念文字,完全聞思修至自心明覺不迷理體,無顛倒之慧照現(xiàn)前,此仗聞思慧的修行力所成就,非外來的,乃名真正“理覺”)。由此理覺、慧照,破錯謬不符真理實相之身口意三業(yè),功夫著實,知行合一(知者智也,行者一切身心語言行為),以智慧無迷之心,不行生死業(yè),行佛子戒定慧業(yè),達到理事圓融(理者真心無迷也;事者具體事情),于一切時,以理觀照,行為做事毫無矛盾顛倒,不再做有迷明覺智慧之事,達到融通無礙、時刻清楚、理事無礙,名曰“證覺”,也曰證悟。如此功夫純熟,自然而然,覺行圓滿體用如如,名曰“正覺”,也曰妙覺圓滿——三身圓成,四智成就,乃真大覺,故名為佛。此非一時所能做到,須有此一過程,循序漸進,不論何法門,旨在成佛,皆是如此的。對于初修行人來說,最重要切實無欺無偽的第一件大事即是: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律,明白因果業(yè)報,圣諦義理,啟開智慧,破除凡情俗見,持好戒律,觀照好起心動念,令正見正念現(xiàn)前,不造惡業(yè),遠離邪命,精進不息,莫要心外求法,斷習氣,誓斷生死業(yè)力輪回,此乃首要之首要。若連這一點都談不上,那就更不用說什么理覺、證覺、正覺之事了,那只能癡人說夢,顛倒狂亂罷了!初學佛者易患兩種病,一者雖虔誠修各法門,隨宜一門精進,但卻不明真理,以迷惑之心,多心外求法;二者,雖似乎聽得一言半語,似乎明白道理,卻沒有真修實證,惡業(yè)不斷,貢高我慢,妄心不息,胡吹自以為是,其實沒半點功夫,更不要說斷煩惱菩提,連理覺都達不到,也就是根本沒有真正明白。此二者皆極端,若前者能依止善知識,不盲修瞎煉,以凈戒正見正念熏修;后者若能以智慧破業(yè)習,努力真實修行,則兩者皆能成就,否則甚難、甚難,輪回難出。更不要說那什么都不明白,只知貪瞋癡之輩,更是輪回了,縱然暫時得個人身,也是無常迅速。

  注:“理覺”的理是證到理體(法性、本來面目、真心)的“理”,是真修實證的理,無顛倒迷惑的真實相,不是聽聞、思維來的道理的理,聽聞、正思維的道理(真理)的“理”,是屬于始覺的“理”,層次相差天壤之別,不可不明,否則誤人誤己,有可能落入癡盲、狂慧,認一時的明白以為開悟,那是危險之極!

  佛法之所以總是超時空性的契合當下,乃是因為佛陀的教說本就是真理的教說,真理本就是闡明宇宙人生真相的,焉有不符當下之理?真理永遠就是這樣的,不論任何時間、任何空間它都永遠如此,問題只是被發(fā)現(xiàn)了沒有,被實踐了沒有!真理不可被創(chuàng)造,只能被覺悟發(fā)現(xiàn),不覺悟明白只是眾生的愚癡罷了!

  佛法智慧性的流露也超越了一切文化的局限,它完全的來自佛性究竟的流露,其化度性的悲憫德行完全可以改變一位原先淺薄、缺乏真理性的愚癡者的認識,能徹底扭轉粗俗無明的心地,成為德性智慧具足的人。只要具足信心,學習正法,持之以恒即可。

  佛法的信仰也是建立在智慧而非盲目的迷信上,它的理智的透析,完全能予信仰者以積極、清凈、智慧的生活方式,讓人完全超越粗俗空談和無益苦行,更是自覺圓滿的神圣生活,而非暫時性的寄托,當然這其中必須有善知識的引導和自己謙虛認真的修學過程。

  佛法的光明妙用甚至于讓所有學習者都擁有一個藝術性的、美妙的、凈化的生活方式,其凈化心靈的戒定慧三學完全能讓人生社會的濁惡轉變成莊嚴的佛國。

  總之佛法說不盡的無盡功德,完全可以讓每一位以戒為師,以正見正念為本,以解脫為目的的修行者全然實證的。阿彌陀佛!

  佛法超越有情(愛、恨、喜、惡、是、非等等相對的糾纏)的雜染(煩惱、困擾),也遠離了無情(麻木不仁、愚癡無智),而是徹底的出離貪瞋癡的束縛,具足了透徹宇宙實相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有情、無情皆世俗輪回(世間相),唯有智慧具足才是圓滿無住的、究竟的。佛之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之說法乃佛應不同根機之人契機契理而說,真理無二,殊途同歸,無有高下,本自平等,實相如如,應機萬千,不離真際,本來如此。佛法與哲學的不同在于它的真理可以由真修實證而徹悟。佛法是生命性的真實,不只是透破凡俗的慣性,而且它超越了一切推理和概念乃至于玄想,它就是本來如此的真實。

  用文化、哲學、思想、宗教來說佛教,實在是膚淺、片面的。佛陀的教法確實是需要正見、正念的觀照,而實證宇宙人生的真實,它絕對地遠離和遺棄了戲論和表象的執(zhí)著,它是那樣的深刻和徹底的真實,乃至于任何語言文字、情緒、聰明都是終究的多余和妄想。用文化、哲學、思想、宗教來說佛教,確實是不得已和無可奈何的介紹,千萬不要忘記佛教乃是真修實證的。

  佛教打坐雙盤或單盤等,外道形式上亦會如此,但發(fā)心絕然不同:佛者了生死、破貪嗔癡不正見;外道者心外求法,我執(zhí)不斷,三界生死執(zhí)著分別。就如金杯玉杯雖同,但盛甘露、毒藥不同,即使表面上多么相似,用心卻截然相反,因上了然分別,果上絕然不同。同是數(shù)息,一執(zhí)生死、我見;一了生死、破我見,結果一是自是生死,一是出生死各別了。智者豈可混淆不清、胡言亂語么?以此推之,一切表面似乎相同而用心、發(fā)心不同之事,皆不能輕下定論!外道靈魂與佛教八識的差別

  八識輪回因果業(yè)力與諸法性空、本自涅槃的真如本無對立,愚癡不明者往往認為矛盾,只因其不明宇宙人生之實相,枉自迷誤。事相輪回生滅,本性無生無滅,緣起性空,中道實相矣!此中唯有迷悟之別也。

  世間人不是執(zhí)斷滅的假相,透不破無生法忍,就是執(zhí)靈魂永恒落入另一個謬誤,總是偏差于真理,嗚呼!無法可想。

  今略明佛教的業(yè)力輪回說和破人我、法我執(zhí),證涅槃解脫大圓滿與外道之別,

  事實不是什么都沒有,也不是靈魂不變。

  佛教的業(yè)力輪回說中的神識(八識)乃是種子的集合體,種子乃遍計所執(zhí)的假相,乃是因緣生滅的,悟此因緣生滅而看破放下則無輪回之相,即當下涅槃解脫——八識轉成大圓鏡(智)的無生滅真如清凈法性。外道的靈魂非神識的圓滿說法,為什么?外道認為靈魂乃是一個實在永恒不變的承受主體,雖然也講修行,但總執(zhí)著靈魂的不變和實在性,這與佛教覺悟到神識(八識)的因緣集合為七識所執(zhí)為我的假相虛幻不同,佛教透破無我的空性轉識成智,則無生滅(本無生滅,無明妄想遮障故現(xiàn)生滅),本自涅槃大圓滿,輪回的神識也轉為本來如此無生滅輪回的大圓滿法性實相,但并非大我之執(zhí),因本來法界如此,無法執(zhí)可得,在這里若再起名言思慮執(zhí)著,又與實相相違背了,到此必須粉碎你的慣性妄念,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才與實相不相違背,但并非作無想(無想乃不明緣起空性而暫不想,未看破)。

  總之,外道的靈魂說是永遠的實執(zhí),是無法破我的,他們不是小我的執(zhí)著,就是大我的執(zhí)著,總是難明我法二空的境地的。這是佛陀的徹悟真實究竟的智慧,非一切世間的思想、學說、宗教所能比的。

  寺院應該是培養(yǎng)神圣人格的地方,應該是倡明道德慈悲的地方,應該是弘揚佛道、引導眾生解脫的地方,應該是成就人性光輝的地方,應該是獨立于世俗之外卻能給世俗以引導的地方,應該是修行的圣地,應該是弘法、修道、證道、傳道的理想學校。它超越世俗的學校,因為它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而且是做人的教導,它是智慧慈悲、德行人格的培養(yǎng)地,它遠離是非善惡榮辱得失的執(zhí)著,它超越世間,培養(yǎng)出世無我的大悲精神……它不應該是別的。

  真正的慈悲是怕眾生輪回苦海,真正的好心是幫眾生走出輪回苦海,真正的良心是怕眾生走錯路入了生死迷途,真正的愚癡是造諸惡業(yè)枉受生死苦惱而不自知,真正的智慧是看破放下明白無?嗫铡⒕壠馃o我、因果如是,真正的功夫是無所住生其心,真正的修行是當下在起心動念上觀照清楚。

  慈悲沒有引導眾生出離輪回的方便不算究竟,光有方便沒有究竟利益眾生,沒有具足讓眾生出離輪回苦海的心不算真正慈悲。幫助眾生沒有讓眾生出離輪回苦海的大悲心只是老好人,只是人天果報的行為,有煩惱不究竟。修四攝六度萬行必須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是無條件的才是究竟的?幢娚喕貨]有悲心不算真心幫助,為名為利幫助眾生只有苦惱。真正利益眾生的是了生死、真修實證,興建道場、佛事活動,只是方便,決不能顛倒了!佛法的荷擔、正法的傳承來自真修實證。通過聞思修證的過程究竟成就才是佛法的最究竟偉大的倡導,唯有如實地解脫、徹悟宇宙人生真相才能究竟利益眾生,慎之思之!

  真正的出世其實是更偉大的入世,它比單方面強調入世的說法更具徹底性和純粹性。

  無我大悲乃是佛教的真精神,無我故涅槃解脫,涅槃妙用即大悲無礙而自在。大悲無礙、無畏無倦即因不離涅槃自在故。因而無我大悲乃真佛心也。佛子須知:若離無我大悲之精神則非佛教,唯存形式矣!豈可不慎乎?世人不明佛教之真精神,每有非議,乃證明其無知淺薄罷了!

  救贖心靈比救贖身體更重要和徹底。救贖身體忘記救贖心靈是不究竟的,救贖心靈并不妨礙救贖身體。以救贖身體為方便,以救贖心靈為究竟。

  照見五蘊皆空,并不是五蘊不存在了,而是存在是幻化不實、緣起無自性的,當下無執(zhí)、無住,即相離相,離諸苦惱,清涼涅槃。

  寂靜不只是動靜的靜,而是超越了動靜的現(xiàn)象。安住于自性的空寂恬靜的解脫中,于如此解脫的心不被動靜的(相)現(xiàn)象所迷惑,而如如空靈的智慧現(xiàn)前,不被境轉,實是一種甚深的定慧。

  妄念只不過是真心的幻化,它的生滅永遠不會影響真心的增減。安住本性的如如不動的正覺,任何波興浪涌終歸是大海的寂滅。明白如是不可思議的甚深教義,那么一切執(zhí)著分別都是那么的了無實義,F(xiàn)象三界的一切(物質、欲望、精神)的存在皆是如是的了無自性、緣起幻化。生命的日用緣起卻又是如是的妙不可言,因為它是真心自性的覺悟者的妙用功德,萬象清凈莊嚴;卻是迷惑者無明造業(yè)輪回苦惱的來源,真是不可思議!吽!

  破妄歸真,法法皆妙;迷真逐妄,流浪生死。

  妄心歇時,煩惱轉成菩提;無明起處,苦惱輪回立至。經曰: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根是八識之見分,塵是八識之相分。

  根塵虛妄,八識所現(xiàn)!坝蓧m發(fā)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庇捎谟辛鶋m,引發(fā)六根之知見,根是依塵才能有用,塵要托根才顯出相分來,見分和相分都沒有獨立的自性,如交并蘆荻,一根倒下,另一根同樣倒下,當下即證空性。(注:見分:即指諸識之能緣作用,為認識一切事物之主體作用,也即能夠照知所緣對境——相分,為所認識的對象之主體作用。)

  空宗談般若,當下直破我執(zhí)、法執(zhí),證涅槃解脫,顯真如本性。

  有宗談轉染成凈、轉識成智,成就萬德莊嚴。

  空有不二,本是真如妙心,如來藏不可思議!

  空宗乃顯空如來藏,空如來藏顯,則不空如來藏本來具足;有宗乃顯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顯則當下不離空如來藏。如來藏即真心遍一切處,不可思議,非妄想心所能想象、談論。空宗有宗并非分開,只是側重不同而對機說法,為的都是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見,成就無上菩提!我們學習的內容非常豐富,但綱領只有四點,即:認識苦惱的現(xiàn)狀,明白苦惱集合的原因,掌握如何解脫苦惱的方法,而達到苦惱解脫、無有苦惱的涅槃寂靜的境地。無論佛陀的教導如何豐富,總是圍繞此四圣諦展開和深化的,既使說法度眾生的菩提大愿也必須建立在這四點之上。覺他度人的當下必須自度、自覺,掌握認識自我苦的現(xiàn)狀、苦的原因、苦的熄滅和苦的解決辦法,如此才根基穩(wěn)固,言之成理,大悲心不應該離開無我涅槃的真如心。解脫道是菩薩道的基礎,很難想象一個完全不了解自他之所以苦惱、苦惱都是什么、如何解決苦惱、怎么達到無苦惱及實證實踐了無苦的清涼的人用什么去濟世度人的?

  正確認識別解脫的戒律道德

  戒律道德是不是佛教徒所應受,世間人就不用受呢?不是。每個眾生都應該受持戒律道德。世間人之所以不受戒、不持道德,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他們不知他們所作的一切后果有多可怕,每天跟著業(yè)力跑而不自知,受業(yè)力的牽引輪回生死,煩苦無安,不得自在,以苦為樂,妄執(zhí)假相,自以為是,互相影響而不知個人造業(yè)、集體造業(yè)的可怕后果,完全愚癡無知,不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覺悟因果輪回業(yè)力的實相,實在可怕!佛弟子之所以受持戒律道德,是因明了覺悟了人生宇宙的因果、業(yè)力、輪回、煩惱之可怕事實,走向覺悟,不再迷惑,不再受業(yè)力牽引,不再受苦惱困擾的道路,故此受持戒律道德。如此難能可貴的覺醒明白,真是自利利他的,真可大贊嘆!當然,也有還不全然明了,也受戒持戒的。總之,戒律道德不只是學佛團體(佛教徒)之事,乃是所有眾生之事,因為佛陀大覺悟,普度的是所有眾生,三千大千世界、九法界眾生一個不漏都在佛陀普度之列。君不見一切有識之士,不論各宗教或各思想領域,圣人君子善人皆多多少少都有戒律道德(當然,這里面還涉及究竟不究竟的問題,那當另說),何以故?一切眾生都是佛陀覺悟普度之對象,皆離不開宇宙人生實相,離不開人生宇宙真理的。

  佛陀隨類教化,分身塵剎,示現(xiàn)各個領域,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法界無量的所有眾生,如此之說,一切大經皆有記載明證,故此不能說戒律道德只是“佛教徒”之所受持;更不應該說誰應該、誰不應該受持的問題,而是所有眾生都應該受持的,這里只涉及覺悟明白與否的問題。因為法界眾生都是佛陀所教化的對象,佛陀是真理實相的化身和大徹大悟的圣者,唯有他徹底究竟的洞察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相,故此乃是法界眾生的究竟皈依處和學習處,故此佛乃天人師也!今生不早日醒悟,更待何時?難道還要受盡業(yè)力牽引、輪回之糾纏嗎?

  總之,戒律道德乃是覺悟明白、脫離苦海的保證,乃是高尚、稀有難得的寶中之寶!

  所以,能不同程度的受戒持道德,完全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的成熟程度,那實在是殊勝可貴的,那實在是稀有難得的,那實在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無上福報啊! 不可思議

  每一個眾生之所以身心乃至環(huán)境,生活狀況乃至死亡狀況的共同與不共同的現(xiàn)狀,就是因為業(yè)力所感招的共業(yè)與別業(yè)的同與不同,不論是誰都不是完全一樣。相同中有不同,只因業(yè)力的差別有粗細的不同(別業(yè)),生活狀況、身心狀況乃至于死亡狀態(tài)所面對的不同宗教的天堂地獄或各種其他狀態(tài)都是因為業(yè)力種子現(xiàn)前的同與不同的差別等等,每個眾生的業(yè)力種子都是過去到現(xiàn)在的積累,都會是曾熟悉過的無始以來到現(xiàn)在的共同與不同狀況之顯現(xiàn),分毫不差的呈現(xiàn)。業(yè)力種子呈現(xiàn)什么狀況那要看過去乃至平時的業(yè)力孰輕孰重,重者先感招,弱者后感招,強者比較明顯,弱者比較微弱,一切都待因緣成熟的狀態(tài)而定,它是如此不可思議的如實呈現(xiàn),所謂業(yè)力不可思議,則是分毫不差的呈現(xiàn)!故此在此呈現(xiàn)的當下如何處理、面對則是非常重要的!然真修行者功夫甚深,能不被境轉,能一心不亂,乃至臨命終時,與佛威神感應往生,乃至絕對清明、空明的如來法性現(xiàn)前,透破業(yè)力因緣之現(xiàn)相的妄執(zhí),而呈現(xiàn)涅槃大解脫的狀態(tài),則也真不可思議!則所謂佛力不可思議耶!

  何為開悟

  開顯真如,悟見本性,故名開悟。

  真如本性即法性、佛性,即宇宙人生的本質,也即萬象緣起的空性。故頓見空性,當下解脫,當下涅槃,當下覺悟,也名為佛!所謂明本心見本性,即打開假相之束縛,悟見真實本來之面目,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諸法現(xiàn)相之本質曰法性,眾生的本質即佛性。因本空性,故名法性;因本涅槃,故名佛性。佛從法生,法因佛悟,法性不離佛性,佛性即是法性,也名真如,本來真實如如不動,緣起性空,不生不滅。生滅假相,妄念本空,故名真心。眾生不悟,卻被煩惱所纏覆,故名如來藏心,開顯本心,洞見本性,即名開悟,也名無生。本無污染,故名清凈心,與佛無二,故名佛心,遍滿一切,故名法界藏身,也名法身,證悟圓滿,故名報身,起用無量,妙用現(xiàn)前,故名千百億化身,如此三身不離真如本心,三身一體,本來無二,本自清凈,能生萬法,故萬法不離自心,不離真如法性,不離空,故說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真修道人不著兩邊,離性無相,離相無性,離萬法無真如,離真如無萬法,故無所住,本來如此,一心三觀,即假(有)、即空(性)、即中(中道無住),故中道實相,無相無不相,悟此心者,名涅槃,也名正法眼藏,也名究竟一乘。明此心者即證諸佛不二常住妙明真心,即是無為心佛,也名首楞嚴三昧,一切究竟堅固成就,即是轉識成智,即是大徹大悟,也名無所得!一切本來如此,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也!……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關于“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虛空大地俱假相,十方世界俱消隕。生滅滅已,寂滅現(xiàn)前;萬法空寂,洞然明白。無明頓豁破,皎然大涅槃。

  修證金剛般若

  行持《金剛經》乃至一四句偈皆具不可思議功德,殊勝無比!督饎偨洝匪谡呒捶鹬嫔舍利,即佛之塔廟,乃一切天人所應供養(yǎng)恭敬,若有人受持金剛經、修證金剛般若,斷諸煩惱,證無相無不相之實相,成就真如法身之功德,則與佛無二無別,當處乃真法界大道場!正是六道眾生之究竟皈依處矣!善哉!善哉!

  有言無言之辯

  對于主體的體悟來說,應該透過有言的現(xiàn)象而徹悟無言的真實;對于眾生的得度來說則必須從無言中啟動有言的教導,這并不矛盾。如何圓融呢?即于有言的當下不離無言的真實,即于無言的當下大起有言的妙用。世尊曰: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但若言世尊無所說法,卻何以有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故此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卻無有一法可說。還會么?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但法法又何離真如空性?

  莫讓正法船沉

  ——學佛者應該互相贊嘆

  清凈自修者應贊嘆慈悲救世者發(fā)廣大心,難舍能舍,難行能行;慈悲救世者應贊嘆清凈自修者看破放下,證涅槃樂。

  住茅蓬行頭陀行者應贊嘆講經說法者普度眾生,開人智慧,功德無量;講經說法者應贊嘆住茅蓬行頭陀行者真修實證,努力精進,實踐佛法,轉苦為樂。

  各大法門,各個正法道場,各位修行人應互相贊嘆佛法難聞,各有共同與不共同的殊勝,隨順因緣,弘揚自宗,贊嘆他宗;隨喜他宗,修習自宗。如此則百花齊放,佛法大興矣!

  切忌自贊毀他,破六和敬,妄起是非,不得安寧,如此則令正法蒙塵,成千古罪人!

  如何是空的真義

  佛陀說,一切法空,不是說什么都沒有,什么都沒有是惡趣空。而是說所有的一切現(xiàn)象,不論是物質、精神、概念等都是因緣生滅,剎那變異,無有實在,無有不變的現(xiàn)象。所謂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即所有的現(xiàn)象都是條件因緣的生滅聚散,本質(性)是不實在的。因所有的現(xiàn)象本質非實在堅固存在,故此才能如實的呈現(xiàn)生生滅滅,因緣聚散的現(xiàn)象的。故此“有”的現(xiàn)象是不實在的,所以也叫“假有”、“幻有”。因“空”是一切現(xiàn)象的本質,故此叫“真空”。因所有的現(xiàn)象皆是不實在的空性,故此“空”不是沒有,而是指“有”(所有現(xiàn)象)的本質,因此空、有不是對立存在的,而是一體兩面的觀照。若真悟了,而無執(zhí)實在生煩惱,那么隨處解脫,而明不可思議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所謂“妙有”者,因解脫的原因,所有的現(xiàn)象已不是束縛身心的障礙,而是無礙的呈現(xiàn),如此則妙用無窮而隨處解脫矣!如此須明“空”不是什么都沒有,也不是與“有”對立的“空”,若認為“空”是對立于“有”的話,就會陷入于斷滅空。注意“有”是緣起的,故是空!翱铡睕]有離開“有”,“有”沒有離開“空”。“空”的當下即是“有”,“有”的當下即是“空”。故此不能執(zhí)著“空”是沒有,千萬不要認為要離開“有”去尋一個“空”,或必須消滅掉“有”變成“空”,這都是不正見的凡夫情念,乃是情識執(zhí)著分別。也不要認為“空”是一個虛空的現(xiàn)象或空間的意思,虛空、空間同樣是對立于有的說法,同樣是執(zhí)著實在而不悟緣起,同樣是執(zhí)著假相,講“虛空無為”指的是比喻無執(zhí)著、如如不動、無造作、分明了了的意思。不是講執(zhí)著于有一個虛空、空間的實在。也不要執(zhí)著于“空”是一個實在的境界,如此構想一個實在的空境也是同樣的認為有相對于空境的諸多實境。只是逃避認為有的實在而求空的境界罷了。

  如此依然無悟緣起空性的?傊翱铡辈荒茏鳛橐粋概念、想象、構造,而是說所有的一切當下是空即有、有即空的,如此無執(zhí)有的實在而生貪瞋癡,無執(zhí)空的無有、概念而另起束縛,則當下無所住而了了分明矣!如此才是正見正念的!龍樹菩薩曰:“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實相無相無不相

  《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楞嚴經》曰:“是種種地(菩薩證果的五十五階位),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凈修證,漸次深入。”

  (注)十種譬喻:一、觀一切業(yè)如幻。二、觀一切法如燄。三、觀一切身如水中月。四、觀妙色如空中花。五、觀妙音如空谷響。六、觀諸佛國土如乾達婆城。七、觀佛事如夢。八、觀佛身如影。九、觀報身如鏡中像。十、觀法身如幻化。如夢、幻、露、電、鏡花、水月、陽焰、空花、海市蜃樓、芭蕉。

  《華嚴經》曰:“觀一切法如夢如幻,速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壇經》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期自性本來清凈,何期自性本無生滅!薄耙磺蟹ú豢傻,以不可得行一切方便!

  什么都沒有是錯,什么都有是錯。當下本來如此,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努力斷惡修行,為無私修諸善法叫精進;為自私目的找借口,為習氣、私人利益花言巧語、放不下、看不破名執(zhí)著。

  對“權威”要建立在智信上,而不要建立在迷信上。因為“權威”假如敘說的是真理的話,那將利益無窮;但如果“權威”敘說的是謬誤的話,那將禍害無窮。唯一理智的是深入探討、研究、辨證地去面對“權威”的敘說,在實證間明白,不要輕下結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