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大意
──二十四年七月在嘉興楞嚴寺講──
二 佛法與宇宙變現(xiàn)
三 楞嚴之行門與禪密問題
四 楞嚴之果位與頓漸問題
五 楞嚴之除障
六 楞嚴之辨惑
“楞嚴”是經(jīng)名,今由楞嚴寺發(fā)起講經(jīng),故講楞嚴大意。本人初出家時,讀誦楞嚴經(jīng),頗有啟發(fā)。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jīng)對于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
一 佛法與人生意欲
非縱欲 非節(jié)欲 非絕欲
伏斷劣欲以發(fā)達勝欲
由此有楞嚴之緣起
“法”之字義最寬廣,今人稱宇宙萬“物”、宇宙萬“有”,還不及法字之寬廣。法界之法,通括一切法為名。近之如各人本身,遠之如十方法界;小之如一微塵,大之如全地球。法雖普遍于一切,但法之真實相,一切眾生迷而不知,不能認清法之實相,因此心起顛倒執(zhí)著。能如實覺知者為佛,或稱佛陀、浮屠,即覺者。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云無上遍正覺。覺者、謂于諸法實相如如相應者,因此法是如實覺知之法,故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一切眾生,無始迷惑顛倒,今以佛之覺法開示,使眾生聞而悟入。在此世界應化現(xiàn)身,為開示眾生故,方便說三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楞嚴經(jīng),亦是佛隨順眾生應機說法所開示的一部經(jīng)典。佛即現(xiàn)身人間說法,人類為眾生之一,今即以人類來代表一切眾生。
眾生的根本動力,即是意欲。意欲是一種傾向和愿望的精神作用。人類或其他一切眾生相續(xù)不斷生長發(fā)展的原因,即由意欲所發(fā)動。法華經(jīng)云:“三界所生,貪欲為根”。阿含經(jīng)云:“三界有情,皆依食住”。住字有相續(xù)生存義。食分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段食、觸食,領受六塵,資養(yǎng)身命。段食如每天領受飲食是。觸食指所穿衣服、所住房屋、所見所聞等等而言。故衣食住均包括在食字內。思食即前途有希望,向前進取,如希望斷絕而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延續(xù)生命之義。識食指第八識,受前七識熏成諸業(yè)種子,持身命相續(xù)不斷義。欲界眾生,不離段食;無色界甚深禪定非非想天,壽命相續(xù),不離識食。故三界眾生,皆依食住。圓覺經(jīng)云:“欲界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欲,包括五欲。由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起欲。欲界中之有情眾生及無情器界,均由陰陽二性所結合而生存。據(jù)科學談物質,電子由陰電繞陽核而成原子。有情眾生更為顯著,由父母和合而成身命,生命相續(xù)。須由二性和合而成或陰或陽之性,再求和合,由矛盾而統(tǒng)合,由統(tǒng)合而矛盾。故欲界特性,即依淫欲。淫欲亦是意欲之一,為人類欲之一種。人類在天性上即有男女、飲食之意欲。欲界眾生,賴食與色生命相續(xù),不斷地造作和享受。
對于欲界人類意欲的發(fā)展或制止,中外圣杰賢豪,主張不同。一、縱欲說:西洋的近代文化,對于意欲,縱任其流行,不加阻止。盡量的發(fā)展意欲,滿足意欲。所以征服自然,創(chuàng)造出物質文明。二、節(jié)欲說:中國儒家及各國賢哲,多有不主縱欲者。要在相當?shù)南薅葍?施以節(jié)制,不令泛濫。三、絕欲說:中國道家及一部分宗教家與印度數(shù)論派等,修禪定求解脫,認定人生意欲是根本使人不安寧的東西;對于意欲,主張斷絕超脫。根本否認食、色五欲,超出欲界,修色、無色定、到無想定或非非想定。而佛教之聲聞、獨覺二乘法,超出三界,斷絕意欲,證無生,入涅槃,亦屬絕欲說。
大乘佛法,對于有染性的劣欲,要降伏斷除;縱劣欲則為患不淺,故除惡務盡。無漏的清凈勝欲,同是意欲,如節(jié)勝欲又妨礙向上發(fā)展,故應導引擴充。惟大乘佛法,伏斷劣欲,發(fā)達勝欲,故法身般若大悲大愿。
修行者,發(fā)何種信,是何趣向,所行所趣,在何地位漸次伏斷劣欲,發(fā)達勝欲。由菩薩行以至成佛,有斷德、智德、恩德。斷德即伏斷劣欲而致;智德、恩德,即發(fā)達勝欲所成。由此有楞嚴之緣起。楞嚴經(jīng)的當機人,即阿難陀尊者,為佛弟子,多聞第一。發(fā)心出家,持比丘戒,求阿羅漢四沙門果。所處行位,尚未發(fā)大乘菩提心大悲愿。經(jīng)云:“涂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zhí)持應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時因阿難未證圣果,乞食資生,因有宿緣,遇摩登伽。經(jīng)云:“經(jīng)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摩登伽女之母有咒術,迷惑人性。其時阿難遭遇苦難,不能自救。仗佛力說咒,由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救脫,并引摩登伽出家修行。
眾生生死輪回,緣食、色之欲,初修行人易墮其難;要仗大乘佛法不可思議力之所救護,故楞嚴經(jīng)之緣起,即在如此。蓋明小乘無力,自救不了,非由大乘威德以救之不可。為降伏食、色劣欲之障難,乃依菩提心四弘誓,發(fā)展大愿大欲。故阿難既脫苦難,即痛哭流涕,求大乘修行禪定功德法、及聞法開悟。即云:“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依欲界生死相續(xù)之法,身心均不清潔。一念大乘智慧相應生空法空,一切劣欲降伏,真如法身現(xiàn)前,遂發(fā)為大乘勝欲。
以上伏斷劣欲以發(fā)達勝欲,為全經(jīng)緣起,乃有以后七卷經(jīng)文之演述。
二 佛法與宇宙變現(xiàn)
非色集 非神造 非空出
心迷業(yè)系與心悟量超
由此顯楞嚴之實相
一、色集:色,與物質的意義仿佛。如曰四大、五根、五塵,在佛典上均名色法。印度、希臘古哲學家,講萬物由風──即空氣──所成,或說萬物由水所成,由火所成,由土所成,或說四大合成。我國說由五行所成,F(xiàn)在科學家說:心理的精神現(xiàn)象,從生理的有機體發(fā)生;生理上的有機體,從無機體的物質原素組成。由化學上分析,萬物不過由八九十種原質所成。由原質析成分子,分子析成原子,原子再析成電子。故宇宙萬物,是由色法集合而成。
二、神造:婆羅門教,認為世界萬物由大梵天或大自在天所創(chuàng)造所主宰。耶教等均主神造,一切由神支配。三、空出:萬物出于有,有出于無,虛無為道本,虛無為萬有出生的根源。如中國的道家。在印度亦有虛無外道,萬物之本,歸之于空。上列各種學說,離合錯綜,非常復雜。舉其大要,約分前述三類。
如上所述,宇宙變現(xiàn),似有一定體相不可踰越之界限。其實三界眾生生死流轉,無始無明迷惑顛倒,起煩惱業(yè),得分段報,而有一切大小、自他等差別。經(jīng)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故于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因心迷故,佛與眾生平等不二之真性迷失,業(yè)果相續(xù),起種種顛倒煩惱,造種種業(yè)。心迷業(yè)系,則成各類眾生世界。心悟則所有一切世界眾生業(yè)果限量,當下超脫;一切眾生,同于諸佛法身,F(xiàn)前眾生世界,即是諸佛凈土。宇宙變現(xiàn),大致如此。經(jīng)云:“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印海發(fā)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寶覺真心,具足無量清凈功德莊嚴。迷惑顛倒未盡,不得自在。故經(jīng)云:“疑惑銷除,心悟實相”。
三 楞嚴之行門與禪密問答
即諸法而通法性
即定刺而成性定
以律儀清凈為基楚
以密咒誦持為扶助
楞嚴經(jīng)中最主要的,即是楞嚴之行門。阿難遭摩登伽之難,蒙佛說咒度脫。本經(jīng)第七卷上,阿難復請佛說咒。佛說咒時,頂上放光,光中現(xiàn)佛。因咒之持誦功德,古今來不少入以楞嚴經(jīng)屬于密宗。然以楞嚴經(jīng)之全部脈絡義理觀察,明理、修行、證果,仍以歸入千余年來最盛行的禪宗較為確切。且經(jīng)中以律儀清凈為基楚,以密咒誦持為扶助,而正行則在反聞三昧;與純粹以咒儀為主者不同,實唯禪宗的修行法門為最相近。從經(jīng)的意義觀察,以救摩登伽之難為發(fā)起,制服劣欲,發(fā)達超三界、二乘之勝欲;從所明理,修所宗行,均合禪宗。而與密宗修大悲方便,活用貪、嗔、癡以行四攝不同,此為對于楞嚴行門總相的觀察。
從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明皆妙真如性。由于真性之迷惑顛倒而成六凡流轉;覺悟了達而成四圣解脫。所有一切世出世間之法,皆依妙真如性之或迷或悟。迷則煩惱生死,悟則涅槃解脫。所以一切諸法,本來是妙真如性。即諸法而通達法性,如一念智慧相應,無明煩惱分別當下凈盡。凡夫眾生不出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之法, 一一法即是如來法身。 如是觀察,依一一法,門門入道, 頭頭解脫。
從阿難尊者多聞功能習慣,易起分別。本經(jīng)第四卷阿難受如來訓,阿難自謂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主賜與華屋,不得其門而入。如來為他示兩種決定義:于四大、五濁眾生世界中欲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令因地心同果地覺,須依不生滅心作因地心。此心圣凡平等不二,乃能與果地覺平等不二。依是發(fā)起趣向菩提,堅固不壞。先明諸法實相之理,從以增修禪定,得證定益,對治定病,均于此為本。
從六根以說明六塵、六識之十八界法,闡明六根功德淺深廣狹。耳根、舌根、意根、功德圓滿,眼根、鼻根、身根,功德缺少,始知選擇依那一種法去修。圣凡法界依六根為本。從圓滿根修圓通行,與依不圓滿根,一日一劫相抵。欲從六根覓最圓通者去修,乃選出耳根。即從四大、五濁中見不生滅性,依不生滅性為因地心,是為第一根本。次明一切生死煩惱根本都在六根,欲得修行入手之處,選出耳根為修行圓通門。十方如來,依一門深入,證無生忍,得大解脫。經(jīng)云:“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又云:“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真歸元,發(fā)本明耀;耀性發(fā)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fā),由是六根互相為用”。然佛及十方菩薩,依十八界諸法,皆可為悟入法門。
本寺大殿上供楞嚴圓通諸圣,兩旁二十四位,連中間觀音,共二十五。自憍陳如從音聲悟入得成阿羅漢,以及大勢至、彌勒,從根大、識大通達法性入無生忍。就修禪定,文殊師利乃選觀音耳根圓通門,為最當機。從耳根通達無生法性,以雖心迷業(yè)系之眾生,耳根在睡眠不昏。經(jīng)云:“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行雖寐,聞性不昏?v汝行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故圓通常義俱勝。
三摩地、此云定,又云三昧,直譯等持。平等任持,攝伏攀緣六塵的定心。從反聞以修禪定,散亂易離。定心成就,不入色,聲、香、味、觸,不緣五塵,不起五識,定心在意識相應,專注不紛。若到真正定心成就,行住坐臥常在禪定。然修禪定入手工夫,在乎靜坐。坐得平穩(wěn)調和,眼光閉斷前境,鼻、舌停辨香、味,身、心調和,冷、熱、輕、重、饑、飽之觸覺亦不起。其時最難離者即耳聞的聲。在經(jīng)論上講,聲為定刺。如刺入肉體,使痛不安;聲亦刺定心,令不安穩(wěn),不成長久相續(xù)。故止靜時,打板以聲止靜,出靜亦以磬聲或板聲。昔四川吹倒一大樹,內有一僧人入定,似死非死,但未斷暖氣。地方官送入京師,召佛教大德,施出定法,在其耳邊打磬,遂漸出定?梢姸ㄐ牟猾@堅住,不易相續(xù),聲聞是最大甚深的關鍵。聞聲使從定心起散亂分別,故修禪定在身心調和后,從耳根返聞,為止散亂最勝方便。
經(jīng)云:“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如何修持?即于聞中入流亡所,逆聞流使返入聞中,亡脫所聞,能亦不得。反聞以聞如來藏妙真如性,融化聞根,入人空境界;見、聞、覺、知六根,融化成一體圓明妙覺,證生空真如涅槃法。進到覺所覺空,悟入法空,一切皆空;空所空滅,俱空不生。所有一切生滅對待悉皆超脫,寂滅現(xiàn)前,超越世出世間;法法悉成解脫,塵塵俱證菩提。此謂從耳根反聞入三摩地,故經(jīng)云:“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復次、經(jīng)云:“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于菩提心得無退屈”?而先之以淫、殺、盜、妄四根本戒清凈,為修耳根圓通定之基礎。經(jīng)云:“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倘受戒不能圓滿,持戒不能具足清凈,因有宿習不能滅除,故以密咒誦持為扶助。經(jīng)云:“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阿難倘無宿習,不墮摩登伽之難,則持戒修定,不須佛咒救護。
以上、闡明悟妙真如性以修圓通行門。
四 楞嚴之果位與頓漸問題
從顛倒亂想示十二類生
依首楞嚴定開五十七位
由增進行漸歷諸位
獲金剛心頓起諸位
倘不明楞嚴之果位,起增上慢,非但不得利益,反易墮落。見性成佛,頓悟法門應無漸次,即事明理,無不皆頓。即理明事,則有漸次:有頓中之漸,頓悟中有漸次之修證;有漸中之頓,漸修中有頓發(fā)之覺悟。
眾生顛倒亂想,從無始來迷妄不覺,故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如是十二類生。經(jīng)云:“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fā)生,顛倒妙圓真凈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為欲超脫眾生世界,證涅槃,成菩提:開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七位。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經(jīng)云:“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xiàn)業(yè)”。第一漸次,斷除五種辛菜。今之煙、酒、賭博,亦屬助因,應當去除。第二漸次,嚴持清凈戒律。第三漸次,反見見自性,反聞聞自性;守護根門,不令六根放逸到六塵上去。因戒生定,所謂返六根之流,順一體之覺。持自性六根戒,身三口四自然清凈。經(jīng)云:“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凈妙皆現(xiàn)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fā)行,安立圣位”。
金剛心,在成佛以前之無間道。若一位攝一切位,則每一位上具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于金剛心中再經(jīng)五十五位,皆是首楞嚴定中安立位次,即漸而頓之法門。經(jīng)云:“從干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五 楞嚴之除障
癡愛與七趣流
慢見與五陰魔
說業(yè)報除戒障
辨心境除定障
初學禪定,得定境時,恍如忽到沙漠地方,一片廣漠無垠的境界,從未經(jīng)歷,絕非人間尋常境地,在此時易起迷惑。從五陰漸次發(fā)現(xiàn)其境,從色陰境界起,至識陰境界止,皆是定心上所起之副作用。惑為圣境,即其魔邪。故除定障,非常切要。不生邪見,自能去除魔障。當觀一切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則一切障無從發(fā)生,無須對治。若心迷顛倒,即成障的根本。癡、愛,即貪、癡。經(jīng)云:“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由癡、愛而有地獄、餓鬼、畜生、人、仙、天、修羅、七趣流轉。要免七趣流轉,應持凈戒;戒除貪、癡,返觀清凈自性。
五陰魔從慢、見起。增上慢得少為足,自以為證圣果,乃招魔事。于定心起斷常等之不正見,流入外道。經(jīng)云:“魔境現(xiàn)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又復于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圣,墮阿鼻獄”。欲去五陰魔,應消除不正見及增上慢。修定的心,即是主人。主人若迷,邪魔之客即得其便。有空心,即有空境,覺悟無惑,庶無妨礙。經(jīng)云:“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
欲超出七趣輪回業(yè)報,要去除殺、盜、淫三惑。經(jīng)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欲成就定、慧,要有正見,不起增上慢。經(jīng)云:“魔境現(xiàn)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
六 楞嚴之辨惑
甲 教理之部
二根本與真心論
七大與唯根論
十二類生與法身論
1.二根本與真心論 經(jīng)云:“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緣所遺、謂覺知不到。又經(jīng)云:“從無始來生死相續(xù),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此皆辨妄明真之真心論。全部經(jīng)文中,有一貫的中心思想,即是常住真心,故本經(jīng)以常住真心為基本。信解,即明常住真心之理;修行,即除常住真心之障;證果,即證常住真心之德。
2.七大與唯根論 地、水、火、風,稱為四大,并空大、識大、為六大。而此經(jīng)特加根大為七大,以為唯根論之張本。經(jīng)云:“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又云:“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根大與修耳根圓通,有重大關系。此經(jīng)說根、識,與唯識論所說界限不同。唯識論、識的范圍深廣,楞嚴經(jīng)、根的范圍深廣。故唯根論與唯識論對立,以根來攝一切法。本人十年前曾作三唯論:唯識、唯根、唯境,唯根論是楞嚴經(jīng)特異處,用根不用識,以現(xiàn)量六識,都攝在六根故。
3.十二類生與法身論 經(jīng)云:“若此妙明真凈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本、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十二類生包含金石土木、山河大地等無情之物。如是則有情眾生,生死流轉,可變?yōu)闊o情,此與他經(jīng)論教義不同。惟楞嚴經(jīng)確是佛說,僅根據(jù)點有異而已。眾生世界,即是如來成佛真體。譬如全海成風浪,風浪即在全海。法身成有情無情,則有情無情均即法身。故曰:“情與無情,皆成佛道”。
乙 考據(jù)之部
首楞嚴釋名及經(jīng)咒考
摩登伽女經(jīng)與本經(jīng)
本經(jīng)之翻譯與流傳
1.首楞嚴釋名及經(jīng)咒考 首楞嚴此譯健行。古今解此經(jīng)者,則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即行,究竟堅固即健。此經(jīng)簡稱楞嚴,具云: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謂那爛陀寺藏經(jīng)的灌頂部中所別錄出之一經(jīng)也。
別有佛說首楞嚴三昧經(jīng)一卷,鳩摩羅什譯,與此經(jīng)非同本。乃專說得此三昧之佛菩薩功德神用者。
楞嚴咒定為僧林早誦。其實、唯后“怛侄哆”以下之十句為咒心,其前則為禮供贊誦之五會儀軌。所謂:一、毗盧真法會,二、釋尊應化會,三、觀音合同會,四、剛藏折攝會,五、文殊弘傳會。解詳從灌頂疏別錄出之咒章摘注。
與此經(jīng)咒之名義近同者: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啰陀羅尼,不空譯。在續(xù)藏一輯一套四冊。又、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經(jīng),沙啰巴譯。佛說大白傘蓋陀羅尼經(jīng),元、真智等譯。此二經(jīng)兼咒軌,在頻伽藏咸帙六冊。又、白傘蓋大佛頂王最勝無比大威德金剛無礙大道場陀羅尼念誦法要。此見頻伽藏余帙一冊,及續(xù)藏一輯三套一冊。乃東密錄出誦軌,不明譯人。
2.摩登伽女經(jīng)與本經(jīng) 摩登伽女經(jīng)二卷,吳、天竺竺律炎共支謙譯。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jīng)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此二經(jīng)為同本異譯,詳阿難摩登伽宿緣。又佛說摩鄧女經(jīng)一頁,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佛說摩鄧女解形中六字經(jīng)一頁,東晉錄,失譯人。此二經(jīng)同本異譯,但說阿難被困,佛咒救度。
3.本經(jīng)之翻譯與流傳 此經(jīng)翻譯,紀稱大唐中宗神龍之年,乙巳歲五月二十三日,中天竺三藏沙門般刺密諦于廣州制止道場譯,蓋紀其譯成時也。開元錄則載大唐沙門懷迪于廣州譯。今流通本,加題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清河房融筆授。此經(jīng)弘傳,相傳房相書經(jīng)入奏,適中宗初嗣,未暇頒行。時神秀大通禪師,在內道場,見所奏本,錄行北地。謄一部歸荊門度門寺。館陶沙門慧振,得之科解,為弘傳始。又傳天寶十年,惟□法師于房融家,得其筆受之本,始作注疏。又相傳密諦先曾來中國,見智者大師止觀,謂略同楞嚴,智者因請譯傳來華。
其弘傳與禪、臺、賢、儒四家有深淵源者,繼唐、宋、元、明、清弘揚者,代不乏人。禪家:長慶道巘禪師,永明智覺禪師,泐潭曉月禪師,石門圓明禪師,溫陵寶勝禪師,中峰明本禪師,以及天如、紫柏等。賢家:則資中弘沉法師,長水子璇法師,魯山普泰法師,交光真鑒法師,慈云續(xù)法法師,達天通理法師等。臺家:則孤山智圓法師,桐洲懷坦法師,天臺幽溪法師,靈峰蕅益法師等。儒家:則王介甫解,張無盡補注,曾鳳儀宗通,錢謙益蒙鈔等。而五臺山空印法師,與蕅益法師,稍稍以法相義說之。晚唐以來,三論亡而唯識不昌,故鮮弘通及此經(jīng)者;或亦以宗義之較疏遠也。由此、近人據(jù)三論或唯識義者,遂間生誹撥。
(吳印若記)(見?硎惶)
- 上一篇:楞伽經(jīng)義記(卷第四)
- 下一篇: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講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太虛大師:對于佛法僧三觀,當有一貫宗旨
- 太虛大師: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區(qū)別?
- 明賢法師:走偏的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訛誤半世紀
- 太虛大師:儒道不能解脫業(yè)力 離苦得樂必須學佛
- 太虛大師:學佛是為了什么 學佛在于離苦得樂
- 太虛大師:什么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 太虛大師:佛教徒應如何對待佛化婚禮?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開示“所緣緣”的認識
- 太虛大師:太虛法師談夢的意義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論周易
- 太虛大師:凡夫俗子不明佛法,八大誤會首當其沖
- 太虛大師:原子能與禪定神通
- 太虛大師:學佛初門由三法入
- 太虛大師:中國人的8種通病可以靠它改變
- 太虛大師:對治中國人通病的佛法
- 太虛大師:佛告訴你做人的五條根本道理
- 太虛大師:中日佛教文化的八點不同
- 太虛大師:經(jīng)商與學佛的三大共性
- 太虛大師:文化守成與改革創(chuàng)新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