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從人的過去現(xiàn)在到未來》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感謝佛陀的接引,讓我們再度相聚在紀念館;感謝佛陀的慈悲,讓大家再次結(jié)此法緣。

  從今天起,這三天中我所要講的題目,第一天是: 從人的過去、現(xiàn)在到未來

  明天,我要講的是: 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后天,我要講的是: 從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還滅

  我們今天就先講:從人的過去、現(xiàn)在到未來

  一般人在生活中最關(guān)心的是現(xiàn)在;至于過去,由于對它茫然不知,因此很少去想到“過去究竟怎樣”,而加以追溯;至于渺不可知的未來,也同樣地很少想到。大家都只知道“現(xiàn)在”最要緊。

  清朝咸豐年間,日本有一位著名的首相,名叫陸奧中光,他有一個美麗的女兒,得了不治之癥;這個女孩子在臨終之際,向她那身為首相的父親提出一個問題,她說:

  “爸爸!我知道我就要死了。但是,就這樣死去,我實在不甘心。尤其是,有一個問題我始終不知道,我更不甘愿這樣死去。”

  “你有什么問題?盡管提出來好了。”父親陸奧中光說。

  于是,這個小女孩就問道:

  “爸爸!我究竟是從那兒來的呢?現(xiàn)在我即將死亡,死后我又到那兒去呢?”

  這位一向雄才大略、智足多謀的首相,經(jīng)十二歲的小女兒這么一問,一時竟瞠目結(jié)舌,無法回答這個有關(guān)人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生命絕對不是忽然產(chǎn)生的。那么,我們的生命究竟從何處來?將來又要往何處去呢?

  生命的過去,就是每個人的歷史。

  我們在求學的期間,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每個階段都學歷史;由于有一部“中華民族史”,我們才知道自己原來是“龍的傳人”。

  如果我們能知道自己生命的歷史,我們就能知道生命的價值。

  生命的價值,不光是生命的過去,更大的價值是生命的未來,因為未來就是每個人的希望。

  我們在播種之時,必然希望有所收獲;太陽下山了,我們希望它明朝依舊爬上來。人,因為知道有未來的幸福可期,所以,現(xiàn)在無論怎樣艱苦、怎樣困難,對于現(xiàn)在他都能夠甘之如飴。

  有人說:“現(xiàn)在最要緊,現(xiàn)在這樣很好。”也有人說:“過去比現(xiàn)在更美好。”其實我們應該這么說:“未來比過去,比現(xiàn)在更輝煌。”總之,我們不僅要認識現(xiàn)在,對于生命的過去和未來,都必須追溯和探討。

  有一些人,為了追溯自己的過去,于是扶乩、關(guān)亡、跳童來問過去的因果,只是為了要了解自己。

  更有一些人,為了探討自己的未來,于是去求神、問卜、算命、看相,以求預知那渺不可知的未來。

  今天,我要和諸位談的,就是我們每個人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也可以說是“生命學”。這“生命學”也可以說是“不死之學”,它告訴你如何去求得一個“永恒的生命”。我分四點來向各位說明。

  一.生命的起源

  每個人都有生命,但這個生命從那兒來的呢?

  于是,歷史學家就說:“生命是從父母那兒來的。”

  但是,父母又從那兒來呢?

  歷史學家又說:“父母當然是從祖父母那兒生養(yǎng)而來的。”

  那么,曾祖父母又從那兒來呢?

  這樣追溯下去,于是,歷史學家就說:“人類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

  但是,猿猴又從那兒來呢?難道像傳說中所說孫悟空是由石頭里蹦出來的嗎?如果我們追溯至此,人類歷史學家也答不出來了。

  如果我們問生物學家,他會告訴你“人是從爬蟲類動物進化而來的。”你再追問爬蟲類的來源,他會說是由微生物進化而來的。

  那么,微生物是怎么來的呢?是細菌變來的。

  細菌又是怎么來的?他會說是由細胞結(jié)合而成的。

  那么細胞又是怎么來的呢?生物學家至此只得亮起了紅燈。

  至此物理學家就說了:“人是從物質(zhì)進化而來的。”從某些固定的物質(zhì),譬如海水,或是從原子、分子進化來的,甚至從核子、中子而來。那么原子、分子、核子、中子又是怎么來的呢?

  哲學家有這樣的說法:“生命是從生機化合物質(zhì)來的,生機化合物質(zhì)能產(chǎn)生感覺,由感覺而能吸收知識,而后才有思想。”這和我國古人所說由“氣”而來之說大同小異,亦即如易經(jīng)所說,由“生生不息之流”而來。但是,這“氣”、“生生不息之流”又從何而來呢?

  宗教家對生命的來源有什么說法呢?

  印度教說,人的生命是從梵天那兒來的:上等的婆羅門是從他的口里生出來的,次等的剎帝利則由其鼻子生出,等而下之的吠舍來自其肚臍,至于最下等的首陀羅,則來自梵天的腳下生的。但是,請問梵天是從那里來的?

  我國的道教說,生命是陰陽兩儀變化而來的。那么陰陽兩儀從何處而來?

  基督教說,生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那么請問上帝是誰創(chuàng)造的呢?

  關(guān)于生命的起源,從以上任何宗教和學說追究起來,都很難有個圓滿的結(jié)論。

  那么,我們看看佛教對生命的起源有什么說法。

  佛教說:生命是由因緣而來的!

  所謂因緣,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緣:就是生命賴以存續(xù)的條件。生命不是突然有的,也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由許多許多條件相互依存而產(chǎn)生的。

  因緣說和一般的生命起源說不同。一般的生命起源說是直線式,因緣說是圓的。

  常有人喜歡問一個問題:“先有雞或先有蛋?”你若說先有雞吧!但是沒有蛋,用什么孵成雞呢?你若說先有蛋,但是沒有雞,怎么生得出蛋呢?你先存一個“先─后”這種直線式的思想方式去想天下事物,是很難有結(jié)果的。

  因緣說是圓的,譬如時鐘,從○點開始走到十二點,走回原來的地方,在鐘面上你很難看出它究竟是什么時候開始走,什么時候結(jié)束,這種環(huán)形的時空觀、人生觀,這叫做“無始無終”。我們的生命,在過去是“無始”,在未來則是“無終”,因此我們的生命是“無始無終”的;換句話說,我們的生命是不死的。

  因緣的主要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衣靠存在,而沒有能獨自存在的東西。譬如我們的日常生活,無論吃飯、穿衣、居家、坐車,都有賴于農(nóng)人、工人、商人們的努力,才能解決我們的生活問題。我們的生存,要茶、要水、要住所、要別人的關(guān)心,那個人離得了別人,離得了“因緣”二字?如果一個人不能領(lǐng)悟到因緣的道理,他也就不能體會到生命的真諦。

  大智慧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悟道,他悟到什么呢?那就是:因緣、緣起。

  生命本來就沒有什么起源,生命只是隨著因緣而有所變化,隨我們的業(yè)力而相續(xù)不斷。下面,我們接著就要講“生命的轉(zhuǎn)遞”。

  二.生命的轉(zhuǎn)遞

  人的一期生命不過數(shù)十寒暑,當一期生命結(jié)束后,又往何處去轉(zhuǎn)生呢?有人以為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好像油盡燈枯一般;其實燈雖熄了,但電源還在,只要換上一個燈泡,電源一閉,燈仍會亮,所以我們認為人的生命結(jié)束后,或升天、或做人,或在其他五趣六道流轉(zhuǎn);總之,這個形體消滅了,又有另一個形體復活。譬如以柴薪取火,柴薪一根根地燒完了,但火始終不斷。我們的生命之火也是這樣相續(xù)不斷。

  人死后轉(zhuǎn)生他道,或為張三、或為李四,形體雖有不同,但其生命卻和過去相續(xù)不斷。

  譬如一顆種子,放著不播種,它仍只是一顆種子;但是,只要將它放在條件充足的環(huán)境中:有土壤、陽光、水份和肥料,它仍會萌芽成長。

  有人認為:“人死了以后,來生應該還是個人。”不錯,人死后是有做人的可能,但不是絕對的。有人認為:“人死后必定是鬼”這是最大的謬誤,因為人死后不一定做鬼,你看至親如父母,死后卻有一些兒女畏懼父母的尸體,以為父母死后就是鬼了,甚至誦經(jīng)超度,也以為父母在地獄或鬼道中需要拔濟,世上兒女最大的不孝,莫過于此了,為 什么要以為死去的親人一定是做鬼去了呢?做鬼有做鬼的惡因,好人不但仍然可以做人,還可以做個更好的人,甚至還可以成為圣賢,成為諸佛菩薩。

  我常喜歡拿“換衣服”來比喻人的死亡;一件衣服破舊了,就換一件新的;這個軀殼老朽了,當然要換一個新的身體。我也常以“搬家”來比喻生命的轉(zhuǎn)遞,這個房舍破舊了,就搬到新房子去住。問題是,你是否有足夠的資本?如果你有錢,你可以換一件更美麗的衣裳,或是你可以搬到更豪華的高樓大廈去住。這“資本”就好比是人的“功德”;如果你沒有資本,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積那么多的“功德”,就好比你把原來的衣服當了、把原來的房子賣了,那么你只好換一件更襤褸的衣服穿、更簡陋的房子住了。

  人死后,生命的轉(zhuǎn)遞是怎樣的情況呢?在“勸發(fā)菩提心文”中提到,人的生命轉(zhuǎn)遞,有如烏龜脫殼一般。烏龜脫殼是非常疼痛的,人的生命即將由此體轉(zhuǎn)到彼體也是如此。人將斷氣時的種種可怖,所謂“風火交煎,神識于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鉆,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從省庵大師的話中,可知生命轉(zhuǎn)遞情況的一斑。

  當生命初出生時,也是一種痛苦。嬰兒呱呱墜地的一剎那,受到世間寒風的侵襲,其痛苦有如千刀萬箭刺身一般。嬰兒來到世上的第一句話,不就是“苦哇苦哇”的哭聲嗎?

  不過,也有人生命轉(zhuǎn)遞時不會有痛苦的情形,例如往生佛國凈土,蓮花化身,當然就不會痛苦了。另外一種如突然死亡:好比車禍,剎那之際“轟”地一聲,他已粉身碎骨:但他并未察覺自己已經(jīng)死亡。“讀者文摘”雜志上曾記載過一篇文字,有些研究靈魂的專家們指出,人在遭到車禍意外死亡時,其本人并不自知,他看到了破碎的尸體和相撞的車子,但他并不以為那個尸體就是他本人。這時來了許多搶救及看熱鬧的人群,這個“死人”他在一旁也熱心地插上一腳,告訴他周圍的人說:“我知道這樁車禍的發(fā)生情形……”,但是沒有人見到和知道他的存在 :所謂“陰陽相隔”,他看到?jīng)]有理他,十分氣惱別人的無禮,但是他喊得再大聲也沒有聽到。所以神識或性靈的活動,就是離開了形體,也仍然可以活動。

  當然,也有人知道自己死后將往生何處,例如在佛教里修證圣果的人,就可以預知未來,西 藏喇嘛活佛,佛臨死前便知道自己來生將生于何處,“呼圖克圖”的尊號就是轉(zhuǎn)世的意思。

  人要轉(zhuǎn)生,最快的只在一念之間,如彌陀經(jīng)形容一個念佛凈人,往生時就是“于一念頃,即生彼國”,次之要一個星期,再慢要十五天,最慢的要七七四十九天。

  彌蘭王曾問那先比丘,轉(zhuǎn)生要多少時間?

  那先比丘反問道:“譬如一人欲生印度迦濕彌羅國,一人欲生梵天,請問誰快誰慢?”

  彌蘭王回答說:“當然生迦濕彌羅國快,生到梵天比較慢了。”

  那先比丘解釋道:“大王!你說錯了,生在天上,或生在人間,其快慢都是一樣。譬如兩鳥棲枝,高低不同,但影子誰先著地,兩鳥是一樣的。往生他處,或七日,或七七日,或一念之間,就是這個道理。”

  轉(zhuǎn)生天上,轉(zhuǎn)生人間,或是轉(zhuǎn)生地獄餓鬼畜生,各種情況不一,例如該墜入八熱地獄的亡者,最初必覺奇寒無比,感受到冰凍霜雪之苦,渴望到有溫暖的地方,于是就會墜入了八熱地獄。反之,如果他是該墜入八寒地獄,最初必覺渾身如火炎炙烤,渴望清涼,于是即墜入八寒地獄。

  假如他將轉(zhuǎn)生人間,業(yè)感應生為男子,當父母在相愛之時,他將對母親產(chǎn)喜愛,而對父親生出嫉妒之心,那么出生時就成為男嬰;反之,假如他將轉(zhuǎn)生為女子,在父母相愛時,他將對父親產(chǎn)生喜愛,想取母親的地位而代之,那他出生時就會成為女嬰。

  講到這里,想到迷中生命轉(zhuǎn)遞的經(jīng)過,可說是極可恥、可悲的事。所以,佛教希望人人都能了生脫死,因為“生死”實在是痛苦之事。人在五趣、六道中輪回轉(zhuǎn)遞,并不見得一定是再做人。人能再轉(zhuǎn)得人身的機會,《法華經(jīng)》中舉喻說,好像一只瞎眼的烏龜,漂流在茫茫大海中,這時大海中只有一塊木板,這只烏龜想找到這塊木板寄生,而又要能穿過那塊木板的小孔,登上木板就是那般困難。因此經(jīng)上說:“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吾人如果能夠明白生死轉(zhuǎn)遞不過如換房舍般的這個道理,自然在立身處事上能有所遵循的法則;因為,當吾人一期生命結(jié)束的時候,或者因油盡燈滅而死也好、或因意外事故而死也好,或因為身體機能發(fā)生故障以致于生命不能持續(xù)下去也好,都無關(guān)大礙。因為,不管身體如何變遷,其生命之火是永遠不熄的,其生命之流也是永遠不斷的。

  人的“生”與“死”的關(guān)系,就如同“冰”和“水”般互相轉(zhuǎn)遞,水可以凝結(jié)成冰,冰也可以溶化成水;死了以后可以再生,生了之后還是會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我們在生死輪轉(zhuǎn)之中,其實我們的生命永遠不死。耶穌教說:信上帝者得永生。其實不信上帝,人的生命本來都是永生的。

  所以人生在世,既然知道生命是永恒的,那就應該修心養(yǎng)性。立功立德,因為,我們可以以今生累積的功德,讓自己在來生中換得一個更美好的報身。生命轉(zhuǎn)遞的主要依據(jù),就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業(yè)力及功德,F(xiàn)在,我們繼續(xù)談到“生命的維系”。

  三.生命的維系

  我們的生命能從過去延續(xù)到未來,這期間,究竟有什么東西像一根線般地將它維系住呢?我們千萬不要想“我過去也不知道,管他!”曾有個人,偷吃了別人一個椰子,主人將他告到警察局里去,說道:“這個人偷吃了我的椰子。”警察就問他:“你為 什么要偷他的椰子吃呢?”這個人回答得很妙,他說:“我沒有偷他的椰子。他的椰子是種在泥土里的那顆,我吃的是長在樹上的那一顆。我吃的椰子和他的椰子有什么關(guān)系?”

  各位!你們可以想想看,樹上的椰子雖然不是土里的椰子,但是,樹上的椰子是從土里的椰子來的,如果沒有土里的椰子,又怎么能有樹上的椰子呢?所以,你不能說它們彼此之間沒有關(guān)系。我們的生命亦然,從過去到現(xiàn)在,現(xiàn)在到未來,你不能說它們彼此之間沒有關(guān)系。正如我們剛才所說的,木柴雖然一根一根地燒完了,但是生命之火卻永不熄滅。那么究竟是 什么東西,猶如那木柴一樣,把我們的生命都維系起來了呢?我們分幾點來說明:

  (一)識

  第一是心識的力量。心識是生命的主體,是生命的根源。一般人喜歡談心理、談超意識、談超靈覺、談第六感,或者“心有靈犀一點通”、“神通”、“靈感”之類的,一般心理學只講到“心”,我們現(xiàn)在要講的,是比“心”還要更深入的“識”。

  佛法將“眼耳鼻舌身”說為前五識,“心”解釋為“第六識”,“意”是“第七識”,“識”才是真正生命所依的第八識。我們的第六識“心”領(lǐng)導著“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從事種種活動,這前五識造下了種種業(yè)后,將由“第七識”傳送給“第八識”,第八識叫“阿賴耶識”,又叫“藏識”,它將人所造的善業(yè)惡業(yè)全都貯藏了起來。這第八識是生命中的主人,八識規(guī)矩頌說:“去后來先做主翁”,人死時,眼耳鼻舌身皆不發(fā)生作用,但“識”要最后才會離去。人入胎時,眼耳鼻舌身均已長成,但要等到“識”發(fā)生作用,才能了解世間。

  “識”是我們生命的主體,它是永不毀壞也永不遺失的,是一只無形的儲藏庫、保險箱。各位!在你的儲藏庫、保險箱中,你打算儲藏些什么樣的東西呢?等于你種的一塊田,你要在田中播下 什么種子呢?

  (二)中陰身

  維系著我們生命的第二種東西,叫做“中陰身”,又叫“中有身”。

  人生自百年以后,舊房子似的身體已毀,新房子似的軀體尚未遷入,中間這段過渡時期的生命的主體便是中陰身,或叫中有身。中陰身非精血和合而成,非血相連之軀,它介乎生死之間,所以叫“中有”,它是一個約一呎大小的形體,你可以說它是一團氣或一片影子,大約就是這類東西。中陰身以識為依,以香為食,它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它的歸宿,亦即經(jīng)云“善尋當生之處”。其歸宿是否容易找到,還視其根器而定,如《涅槃經(jīng)》說:

  上根者轉(zhuǎn)生,只在一念之間。

  中根者轉(zhuǎn)生,要十五天。

  下根者轉(zhuǎn)生,則要七七四十九天。

  民間習俗中,有為鬼做“超渡”、“頭七”、“二七”、“七七”等儀式,就是這個道理。

  中陰身見男女交合,對未來的母親生起強烈的愛念,出生后即為男孩;對父親生起需求的愛意,出生后即為女孩。生男生女,中陰身的入胎出胎,就因此而形成。如果墮入地獄,中有自身先感受風寒霜雪的逼迫,見到熱地獄的火焰,生起暖想愛觸,以身投去,即會墮入八熱地獄;若是為熱浪盛火所逼害,見到寒氣,欲想獲得清涼,以身投入,即會墮入八寒地獄。

  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所合的報身;人,不知前生的所作所行諸事,就是因為隔了身體,所謂“隔陰之迷”。中陰身,可以說分開了前生與今世,但也連系了今世與前生。

  (三)業(yè)

  維系生命的第三個力量,就是業(yè)力。業(yè)力,有“潤生”及“發(fā)芽”兩種力量。譬如我們所播之種子,還要予以澆水、施肥才能生長,而這“業(yè)力”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所以,有了業(yè)力,生命才能繼續(xù)存在。我們?nèi)粘I钪?身體所做的、口中說出的、心里所想的,都會成為業(yè)。身、口、意三業(yè)有善有惡、有好有壞,盡管業(yè)報各有不同,但有業(yè)就有報是不會訛錯的。

  人生于世,當然都會有善惡諸業(yè),但人死轉(zhuǎn)生,究竟先受何種業(yè)報?

  有時是先從所造之最重業(yè)先受報應;有時隨憶念受報;有時則先從習氣受報,即我們平常的習慣。比方,本來我造了一個重業(yè),該墮地獄;但是,我平常念“阿彌陀佛”念慣了,隨時隨地都念“阿彌陀佛”;你罵我,我說“阿彌陀佛”;你打我,我還是“阿彌陀佛”。念習慣了,甚至臨死那一剎那,口中還是念“阿彌陀佛”,就由于這種念佛的習慣,使得我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憶念和習慣對于受生都是很重要的。

  有人說:“說什么善惡報應,根本沒標準;好人反而遭遇不幸,倒是壞人往往一帆風順。”但是,各位!看人不要光憑一時,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報應中,有現(xiàn)世報、有來生報、有多生報;就如我們種的花草樹木一樣,有的是今年生、有的是來年生、有的則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才開花結(jié)果。

  有這么一首偈,描寫業(yè)力: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教另外還有一首“三世因果偈”,將人的前生、今生、來生的因果,作了一番闡釋: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業(yè),維系了我們的三世因果,維系了我們過去、現(xiàn)在、到未來的生命。

  (四)十二因緣

  維系我們生命的主要力量,除了“識”、“中陰身”及“業(yè)”之外,就是“十二因緣”了。

  十二因緣,就是生命從過去到現(xiàn)在、現(xiàn)在到未來所輪轉(zhuǎn)的十二個程序。什么是十二因緣呢?

  無明:因為緣生萬法才生,緣滅萬法亦滅,一切法無常無我,人們不知如是法的真實相,是為無明。無明是人與生俱來,沒有別的法為無明之緣,所以又稱做無始無明。無明是總覆一切緣生法的實相,亦即是愚癡之謂。

  行:欲界是善不善的行業(yè),色界無色界禪定業(yè)系為行,行是能造作,能牽引三界的身口意三業(yè)的力量為行。性質(zhì)雖通“有”,但現(xiàn)在造作潛果未熟之業(yè)曰有,現(xiàn)果已熟遠推前業(yè)曰行,這是行與有區(qū)別。

  識:識,通指個人精神統(tǒng)一的總體,由于識的了別,使境增明,使根增長,使思想等有所領(lǐng)導。

  名色:名是受想行識的精神,色是物質(zhì)的肉體,名色包括了主觀的精神與客觀的物質(zhì)。名色亦即五蘊的異名。

  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內(nèi)六根,傳達色聲香味觸法外六境的機能。

  觸:內(nèi)六根與外六境相接觸,主觀上所起的感覺作用。亦即根、境、識三種和合曰觸,苦樂感情,饑寒痛癢,都是由觸覺所領(lǐng)導產(chǎn)生。

  受:受,對不歡喜的境物人事生起苦痛感曰苦受,對歡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快感曰樂受,對不歡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克服各種苦感和樂感,名為不苦不樂受。

  愛:愛,有愛財、愛情、愛命、愛生、愛執(zhí)等,愛,又有欲愛、色愛、無色愛,總指對所欲境上渴愛之貪念也。愛為生死的根本,即無明之義,所謂“貪愛名為母,無明則是父。”貪愛增上則成取,以取為緣表現(xiàn)于行動者為有。

  取:取有四義:一為于五欲或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起追求想曰欲取,二為于正理起謬解,如對五蘊生我見、邊見、妄計取著曰見取,三為于生活不合規(guī)律而有許多禁戒曰戒取,四為于所愛事物起我和我所有執(zhí),如我執(zhí)、我慢、我法、我語等曰我取。總之取是于所有事物上以自我為中心,而不顧一切的攀緣追求,因此引發(fā)三有業(yè)的活動。

  有:有與業(yè)的意義相通,佛經(jīng)常說到業(yè)有與生有之謂,身口意對周圍環(huán)境,表現(xiàn)為喜的惡的活動曰業(yè)有,經(jīng)過一度活動就會對招引自己的后果潛伏著一種力量曰生有,總之不忘因果曰有。

  生:人從母胎呱呱墮地即謂生,色受想行識五蘊我的主體展開對外的活動發(fā)展,直至老死,此一期生命曰生。生的本義就必然具有無常逼惱之苦,生是人間的苦相,一切憂患艱難都隨著生而俱來。

  老死:人的有為法的生理機能衰退,最后呼吸停止,諸蘊因緣離散,無常變遷的事實終于到來,此即謂之老死,但此老死并非人的全部消滅,老死了“色蘊”,識卻與無明和行天再另一期的生命流轉(zhuǎn)了。

  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和行,是過去二因;識、明色、六入、觸、受,是現(xiàn)在五果;愛、取、有,是現(xiàn)在三因;生和老死是未來二果,十二因緣的道理,甚為玄妙。這里,我們以兩個例子來譬喻十二因緣。第一,如城:十二因緣有如一座城墻,人為城墻所困,雖然有門,但是門口站有許多衛(wèi)兵,不容易出去。人雖然本來可以跳出十二因緣的束縛,但由于貪、嗔、癡、我執(zhí)、煩惱的牽引,因此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緣的流轉(zhuǎn)。第二如樹:十二因緣有如一株果樹,果樹的種子被種下后,萌芽、長大、開花、結(jié)果;果子落地后又長新株,又復萌芽、長大、開花、結(jié)果。新生的果實雖不是原來的種子,但是彼此之間卻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我們的過去生、現(xiàn)在生、未來生,雖然身體在五趣六道中輪回不停,但是生命之流卻是前后相續(xù)的,其主體是一致的。

  四.生命的解脫

  今天,我們談生命的過去、現(xiàn)在到未來,最后要談的,是“生命的解脫”。各位今天辛辛苦苦地到這兒來聽佛學講座,不像來聽鄧麗君唱歌那么輕松;我們不是來求耳目的聲色之娛,我們是為了求得“生命的解脫”。

  解脫者的生命是怎樣的一種生命呢?他不用將解脫寄托于未來,也不妄想當下“不病、不老、不死”。生命的解脫,當下你就可以獲得。在這里,我愿意提出四個要點供各位參考:

  (一)生命的解脫,是沒有憂悲苦惱的情緒:一個人的情緒,只要有憂悲苦惱,就不得解脫;我們只要對足以讓我們憂悲苦惱的事淡然處之,那么我們就解脫了。

  (二)生命的解脫是沒有有無得失的念頭:人總喜歡患得患失,有則歡喜,無則煩惱;得則高興,失則悲傷;一心系于有無得失的人,是不能得到解脫的。

  (三)生命的解脫,是沒有拘束障礙的困難:這世間加諸我們身上的拘束、障礙,當然很多;以一個解脫者的心靈觀之,無論是多大的拘束、障礙,他都不當作是一種困難。過去有一位寒山大師,他有一首詩,說得很好: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由他自干了; 他也省力氣,我也省煩惱。

  此外的再大拘束、障礙,都不會困擾一個解脫者的心靈。

  (四)生命的解脫,是沒有生老病死的感受:任何人都一樣有生老病死;不信佛教有生老病死,信了佛教一樣有生老病死。但是,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即解脫者和不解脫者對生老病死的感受不一樣。沒有信仰者 ,即沒有解脫的人,對生則喜,面臨老死時的那種驚惶、死怖、顛倒真是難以言喻;但對解脫者而言,他的感受就會生也不足喜,死也不足悲,生死都是同樣的實相。

  譬如過去有一位龐居士,全家信佛。有一天,龐居士及其夫人一起往生極樂世界了,消息傳到正在耕田的兒子耳中,他手上還拿著一柄鋤頭,一聽到這個消息,口中叫道:“哎!他們怎么去得如此之快?我要去追他們!”當下就立化往生了。你看!雖然是死亡,但這種死法豈不美哉!

  從前有一位飛錫禪師,他跟同參們說道:“人臥著死,你們看過沒有?”

  同參們說:“當然看過。”

  “那么坐著死,你們可曾看過?”

  “也曾看過”同參們當下說出幾個例子。

  “那么站著死,你們可曾聽過?”

  同參們又舉出了“站著死”的例子,譬如龐居士的兒子。

  “那么,頭朝地,腳朝天,倒立著死呢?”

  同參道:“這種死法,未所見聞。”

  飛錫禪師道:“好!我死給們看。”說完做個倒立姿勢就死了。

  你們看,在笑談間解決了生死大事,這是何等的豁然、達觀,這不正是解脫了嗎?

  今天我在這兒講說“從人的過去、現(xiàn)在到人的未來”,我希望諸位能明白我人的:一.生命的起源,二.生命的轉(zhuǎn)遞,三.生命的維系,四.生命的解脫。

  最后,我要奉送諸位四個重點,請諸位帶回家去:

  第一點:是將自己凈化到美滿幸福的世界里去。

  第二點:是將自己凈化到無人無我的世界里去。

  第三點:是將自己凈化到無量無邊的世界里去。

  第四點:是將自己凈化到常樂我凈的世界里去。

  我們知道生命的主體是“心”,這“心”和自己有什么關(guān)系呢?明天,我們將繼續(xù)談“心”。亦即講說:“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