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8)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8)

  黃三、結顯所依

  如是等類菩薩所有眾多勝利,是菩提

  這是第三科,結顯所依,入法無我這一科里面有三科,第一科離諸分別,第二科獲得勝利,這兩科都講完了;現(xiàn)在是結顯所依,結束這一段文。怎么結束的呢?顯所依:顯示出來這么多的勝利,是依法無我的智慧成就的。

  前邊你若能成就了空勝解;就是假名安立、語言文字所講的這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的,你若做如是觀呢?就能離諸分別、就得到這個勝利,所以得最勝舍、令無勞倦、令能成辦、令無怯弱,能夠不空生死、增長菩提、漸減憍慢、棄舍障執(zhí)、不希利敬,就會成就這么多的功德。這么多的功德以什么為依止而成就的呢?這一科里面就說了:「如是等類菩薩所有眾多勝利」,前面那幾科是說出來菩薩所成就的這么多不同的眾多殊勝利益功德;是「菩提分」,是無上菩提的因,無上菩提是果,前面這么多的勝利是無上菩提的因,分是因的意思。

  《披尋記》一一八七頁:

  是菩提分者:謂如前說修諸善巧,乃至具足堅固鉀鎧加行,分分修習菩提因故。

  「是菩提分者:謂如前說修諸善巧,乃至具足堅固鉀鎧加行,分分修習菩提因故」,那一樣一樣的都是菩提的因。

  隨順菩提皆依彼智

  菩提因是什么呢?就是他能隨順菩提,就是能成就無上菩提的這么多功德;這么多的功德,皆依彼智,完全是依止法無我的智慧成就的。

  《披尋記》一一八八頁:

  隨順菩提者:謂如前說如如流轉遭大苦難,乃至亦不希求利養(yǎng)恭敬,展轉隨順菩提果故。

  「隨順菩提者:謂如前說如如流轉遭大苦難」,就是在生死里流轉遭遇到很多的苦難。這句話就是指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在三界里面和凡夫一樣生死流轉,他遇見了很多的苦難;這可見我們凡夫,說是一切都要如意、沒有苦難,這很難、很難!連大菩薩都會遇見這些事情,我們凡夫想要沒有苦難,那是更難了,但是菩薩遇見苦難呢,他在苦難中能作諸功德!改酥烈嗖幌G罄B(yǎng)恭敬,展轉隨順菩提果故」,在苦難中能栽培善根而沒有過失,又沒有罪過,慢慢可以隨順菩提果,會有這樣的成就。

  是故一切已得菩提當?shù)媒竦茫砸辣酥牵?/p>

  「是故一切已得菩提當?shù)媒竦谩,所以這一切菩薩他們的福德智慧資糧圓滿,已經(jīng)獲無上菩提、當?shù)脽o上菩提、現(xiàn)得無上菩提,「皆依彼智」,都是依靠法無我的智慧成就。法無我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這一切言說安立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有這個智慧!「皆依彼智」而得成就,菩薩依據(jù)這樣法無我的智慧,在大苦難之中既非苦難,他能夠成就功德。

  除此更無若劣若勝

  菩薩能成就一切功德,全憑法無我的智慧,也就是大悲心!赋烁鼰o」,離開了法無我的智慧,另外更沒有「若劣若勝」的方法得無上菩提,就是靠這法無我智。這是《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這樣開示,得無上菩提道修行的方法,我們自然應該這樣修習、修習這個法無我智;應該這樣做,這樣做當然也就可以得無上菩提了。

  《披尋記》一一八八頁:

  除此更無若劣若勝者:謂菩薩道唯是此一法無我智,除此更無若劣、若勝,能得無上菩提道故。

  「除此更無若劣若勝者:謂菩薩道唯是此一法無我智」,菩薩行菩薩道就是用法無我智行菩薩道!赋烁鼰o若劣、若勝,能得無上菩提道故」,是這樣子學習這個法無我智。

  玄三、修行正行(分三科) 黃一、標

  又諸菩薩乘御如是無戲論理,獲得如是眾多勝利,

  境相應慧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勝解方便,第二科是入法無我,現(xiàn)在是第三科修行正行。

  「又諸菩薩乘御如是無戲論理」,譬如說坐車,車是你駕駛這個車向前走、也就是你乘這個車、駕御這個車向前走;諸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就是「乘御如是無戲論理」,也就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就是無戲論理,也就是法無我智。乘御就是你依止它向前進,我們駕這個車,車若向前進,也就向前進了;菩薩行菩薩道就是乘這無戲論理,戲論就是言說,離開了言說的這個法無我智慧的真理!斧@得如是眾多勝利」,能成就這么多的殊勝利益,如前面說的,這句話結顯前文的意思。

  《披尋記》一一八八頁:

  無戲論理者:謂諸施設若有若無或異不異,是名戲論。由此能引無義思惟分別而發(fā)語言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時,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損不善法,是故說彼名為戲論。菩薩深入法無我智,如實了知諸法離言自性,不起若有若無或異不異思惟分別,即此說名無戲論理,諸法自性理應爾故。

  「無戲論者:謂諸施設若有若無或異不異,是名戲論」,不明白法無我道理的人,他用智慧施設、也就是安立「若有、若無」,說有一個高山,山是有的;這里來個老虎,是有老虎的,觀一切法是真實有、或者說是沒有,無因無果;或者這一切法是有差別、或者是無差別的!甘敲麘蛘摗,這些不明白法無我道理的人,這樣分別一切法的時候呢,都是不符合真理、都是虛妄分別、都是戲論,沒有真實義的言論。

  「由此能引無義思惟分別而發(fā)語言故」,為什么批評它是戲論呢?由于種種安立的言句,有無、異不異這些言句,能引發(fā)出來沒有道義、沒有功德的思惟分別;這樣思惟分別對你的無上菩提沒有幫助,對圣道沒有幫助,所發(fā)出來的語言都是沒有道理的,對于修行沒有幫助,所以你這樣思惟分別是沒有利益的,是名為戲論。

  「于如是事勤加行時」,對于不契合離言法性的這些事情,「勤加行時」,你很精進的努力地去修行,坐在那里去思惟這件事。「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損不善法」,你就白辛苦了。〔荒軌蛴幸稽c善法的功德增益,也不能夠損減不善法。善法不能增益、惡法不能損減,所以你徒勞了,是無義的事情。「是故說彼名為戲論」,所以就批評這件事是個戲論,戲論在這里說得很明白,其它地方也常會說到這句話,這戲論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若依止它用功修行就是白辛苦,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不能夠減惡、也不能生善。

  「菩薩深入法無我智」,前面說是戲論,這下面說不戲論。若是發(fā)菩提心的菩薩能夠信受佛的智慧,深入的學習法無我的智慧,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溉鐚嵙酥T法」,就是真實、沒有錯誤的,通達諸法離言自性,是遠離一切言說的。「不起若有若無,或異不異思惟分別」,這樣分別!「即此說名無戲論理」,這就叫做「無戲論理」!钢T法自性理應爾故」,就是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它們的理性,理應該是這樣子,這是解釋這件事。

  為自成熟諸佛法故,

  前邊所說的就是結束前面這一段,就是你依止無戲論的法無我智得到這么多的勝利,那么菩薩究竟應該怎么作呢?「為自成熟諸佛法故」,為了自己發(fā)無上菩提心能成熟一切種智的佛法故,要得無上菩提,你發(fā)了這種愿,你需要修行才能得無上菩提嘛!

  為成熟他三乘法故,

  為教化眾生令眾生成熟「三乘法故」,有的眾生是聲聞乘、有的是辟支佛乘、有的是一佛乘,眾生的根性有這三種差別;那么菩薩就隨其所應而教化之,令他也能有所成熟。

  《披尋記》一一八八頁:

  為成熟他三乘法故者:謂所成熟住有種姓補特伽羅,略有三種:一者、住聲聞種姓,于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姓,于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三者、住佛種姓,于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由是三種補特伽羅具有三種菩提種子,隨依三乘能令成熟,故名成熟他三乘法。

  「為成熟他三乘法故者:謂所成熟住有種姓補特伽羅」,這上面說出世間的圣道能夠成熟、慢慢地栽培能夠成熟,這要有一個條件:就是他要有種姓,住有種姓的補特伽羅這樣的人。

  「略有三種:一者、住聲聞種姓」,他微細的、相續(xù)的心里面有阿羅漢的善根、無漏種子!赣诼暵劤藨沙墒煅a特伽羅」,這個人若學習聲聞乘法他就可以成熟了,這是一種!付摺⒆—氂X種姓,于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第二種是獨覺種姓就是辟支佛,這個眾生現(xiàn)在是生死凡夫、是苦惱人,但是他的心里面有辟支佛的善根,不用栽培就有這種善根的,那么這樣的人,菩薩就教化他這樣的佛法,就可以成熟了!溉、住佛種姓,于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第三種是佛種姓,有佛種姓的人,菩薩就教化他無上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由是三種補特伽羅具有三種菩提種子」,就是前面說的這三種人: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佛菩提,這三種菩提種子。「隨依三乘能令成熟」,菩薩就是隨其所依、隨其所具足的種子為所依,那么就是有三乘的差別,就為他說出相應的三乘佛法,就能使令他成熟了。「故名成熟他三乘法」。

  修行正行。

  菩薩為自成熟諸佛法故,修行正行;菩薩為成熟他三乘法故,修行正行。菩薩為什么不在那兒睡覺,那很自在,何必要辛苦修學六波羅蜜呢?就是為自成熟諸佛法故,他要精進地修六波羅蜜;為成熟他三乘法故,修行正行,做這個事。

  《披尋記》一一八九頁:

  修行正行者:此中且說六波羅蜜多行。

  「修行正行者:此中且說六波羅蜜多行」,就是指這六波羅蜜多叫做正行,這個「正」就是重要的德行,他就努力的去做;做什么事情呢?做六波羅蜜這些事情。

  黃二、釋(分二科) 宇一、攝受善法(分六科) 宙一、施所攝

  彼于如是修正行時,于自身財遠離貪愛,于諸眾生學離貪愛能舍身財,唯為利益諸眾生故。

  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攝受善法,分六科,第一科施所攝!副擞谌缡切拚小沟臅r候,彼菩薩對于佛所說的正行,努力去修行的時候。怎么修呢?「于自身財遠離貪愛」,對自己的生命遠離貪愛、沒有執(zhí)著心,對于他的財富,有很多的財富他也能遠離貪愛心。

  「于諸眾生學離貪愛能舍身財」,眾生對于自己的身、自己的財有貪愛;菩薩對于那一類沒有遠離貪愛的眾生,能勸他跟菩薩學,讓他于身財遠離貪愛,能棄舍他的身、能棄舍他的財。這樣子做是什么意思呢?「唯為利益諸眾生故」;唯獨就是為利益眾生,他觀察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就是無所利益。觀察眾生也是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在不可得的法無我智上來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的同時,即無眾生可利益。

  菩薩的程度原來和一切眾生是一樣的,也是對自己的生命有愛著、對自己的財富有愛著,他不能夠棄舍自己的生命、財富去利益眾生的,為什么現(xiàn)在他能了呢?因為他修法無我智了,修補特伽羅我不可得,觀一切法不可得,他就不愛著了!不愛著呢,那這件事對于眾生有利益,他就可以棄舍;如果我的生命對你有利益,這生命可以送給你。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想到為什么他能這樣子呢?就是修這個法無我智慧的關系,就是有這種止觀的功德的關系,沒這個止觀的功德,他是執(zhí)著我、執(zhí)著我所的,有愛的!愛著我、愛著我所的,他不肯布施來利益他人,不肯這樣做的;現(xiàn)在肯這樣做就是依止法無我智才能做這種事情的。

  《披尋記》一一八九頁:

  于自身財遠離貪愛等者:此說施波羅蜜多行,內(nèi)所施物名為自身,外所施物名之為財;隨諸眾生若有所求,菩薩于此無愛染心,但為眾生利益安樂定皆施與,是名于自身遠離貪愛。又于眾生吝執(zhí)財寶曾不惠施,菩薩知已,為欲彼人調(diào)伏慳垢,取自財寶令其施與,或彼惠舍修福業(yè)時,菩薩躬詣其所隨力隨能身助語助,令施求者得善滿足,是名于諸眾生學離貪愛能舍身財。如是菩薩布施波羅蜜多,唯為速證最勝菩提故,唯為利益諸眾生故。

  「于自身財遠離貪愛等者:此說施波羅蜜多行」,這句話是說六波羅蜜多里面的第一個「施波羅蜜多」的德行。什么叫做施波羅蜜多行呢?「內(nèi)所施物名為自身」,就是能布施身、生命、布施財富。內(nèi)所施物就是指自己的生命說的,所以叫做「自身」。「外所施物名之為財」,財富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是又差一層成的。

  「隨諸眾生若有所求」,隨順眾生若有所需,向他有所求的時候!钙兴_于此無愛染心」,菩薩對于自己的生命、財富沒有愛著心!傅珵楸娚姘矘范ń允┡c」,如果我的生命送給你,對你有安樂的需要,我就送給你;對于財富也是一樣,所以但為眾生利益安樂定皆施與。對于你有利益、對于你有安樂,這兩句話呢,前面《瑜伽師地論》的文解釋的非常好,這個「安樂」是什么呢?就是現(xiàn)在生活所需的衣食。河幸路、有飲食、有住處,還有汽車,所需的一切都具足了,很安樂的生活,這一部分叫就安樂,菩薩能夠幫助你。「利益」是思想上的問題,菩薩對于你的生活所需的問題也愿意解決,但是主要是指思想上的問題,思想上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若這樣作將來能得到利益。

  如果說菩薩能解決你衣服、飲食、臥具、醫(yī)樂的生活問題;但是你不作善,你作惡事、思想不改變,你將來苦惱了。對于佛菩薩的慈悲心還沒有圓滿,菩薩還不感覺到滿意的;所以你的財富有了,在菩薩的心情還有所不足的。現(xiàn)在為了眾生的利益安樂,定皆施予,對于自身的生命乃至財富都能布施給你;「是名于自身財物遠離貪愛」。

  「又于眾生吝執(zhí)財寶」,菩薩自己這樣作功德,對于另外的眾生那一方面有問題,菩薩怎么個態(tài)度呢?菩薩也是慈悲教化的;眾生對于自己有很多的財富慳吝執(zhí)著不肯布施。「曾不惠施」,從來也不肯把自己的財富布施出去利益眾生,拔一毛而利天下都不肯做!钙兴_知已,為欲彼人調(diào)伏慳垢」,這種人菩薩怎么教化他呢?菩薩知道這個人是這么慳吝的人,為了想要調(diào)伏他內(nèi)心慳吝的這個染污!溉∽载攲毩钇涫┡c」,他本來是個大富翁,菩薩把自己的財富送給他,但是說:「你自己的錢不要動,我的財富送給你,你用這個財富呢?施與一切眾生,眾生需要,你就施與」。

  「或彼惠舍修福業(yè)時」,或者是那個眾生并不慳吝,也是肯學習施波羅蜜、也肯這樣的利益眾生,廣大的救護!钙兴_躬詣其所隨力隨能身助語助」,發(fā)菩提心的菩薩親自到他那兒去,隨自己的心力或者是體力、或者是智慧力、或者是心的力量,或者是福德力、或者是智慧的能;「身助語助」,或者身力叫做力,語助叫做能,就是或者身體到那兒去幫你忙、或者是說話幫助你計劃,作各式各樣的事情!噶钍┣笳叩蒙茲M足」,你在那里作布施的法會的時候,菩薩去幫忙,令這個施者、求者兩方面都感覺到滿意,這個布施的法會作得非常圓滿;「是名于諸眾生學離貪愛,能舍身財」。

  「如是菩薩布施波羅蜜多」,這個菩薩他自己修布施波羅蜜,也勸眾生學習布施波羅蜜,他的目的何在呢?「唯為速證最勝菩提故」,就是希望迅速地得無上菩提,不求名聞利養(yǎng)、也不求人天果報;你修布施波羅蜜,將來就能得大財富、或生到天上享天福,自然會有這個果報,但是菩薩目的不是這個,是為得無上菩提,愿以此功德成就無上菩提。「唯為利益諸眾生故」,菩薩作這件事呢,目的是得無上菩提,同時也利益一切眾生,也愿意眾生得三乘道法。

  這一段是施所攝,是布施波羅蜜所攝,屬于這一類的功德。下面第二科是戒所攝。

  宙二、戒所攝

  又能防護極善防護,由身語等修學律儀,性不樂惡性極賢善。

  菩薩能作諸功德,做這布施波羅蜜多,菩薩不只是成就這樣的功德,「又能防護極善防護」,他還能防護他的身口意。防就是防止;防止惡法侵犯他,防止這些染污法,染污他的身口意叫「防」。保護身口意的清凈叫做「護」!阜雷o極善防護」,是防護了、是最好的、極善防護,防護中又最好的防護。

  怎么叫做「防護、極善防護」呢?「由身語等修學律儀」;由于他的身體,就是在他的行動上、語言上,這個「等」就說到內(nèi)心的思想,就是身口意能學習律儀,能修律儀而又能學律儀。這個「律儀」是什么呢?就是使令自己的身口意遠離一切染污,就叫做律儀;身清凈、口清凈、意清凈這叫做律儀。當然這律儀,原則上說是這樣子,但是里面的細目佛菩薩有講,譬如說是五戒、十善、八關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學法女戒、還有沙彌戒、沙彌尼戒,就是七眾的這些戒法,都叫做律儀;而這個律儀是經(jīng)過學習的,就是你受了戒以后要經(jīng)過學習的,然后才知道怎么叫做律儀。這是「身語等修學律儀」,這是在身語上清凈,這叫做防護。

  「性不樂惡性極賢善」叫做「極善防護」,這就是思想上的。身、口清凈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就是你的心,「性」就是你的心,心若不歡喜惡事、不歡喜這些殺盜淫妄等惡事;「性極賢善」,你內(nèi)心里面極慈悲、很調(diào)柔、很清凈,然后從內(nèi)心清凈的思想表現(xiàn)在身語上,這叫做「防護極善防護」。說我表現(xiàn)出來的行動很清凈,說出的話也很清凈,但內(nèi)心是污染的,那就不是極善防護,那還是有問題的啊。

  《披尋記》一一八九頁:

  又能防護等者:此說戒波羅蜜多行,菩薩凈戒略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三戒由身語意能正修學,總名由身語等修學律儀。如是律儀若有違犯,即內(nèi)自顧深起慚羞,及外觀他深生愧恥,依此說能防護極善防護;由是防護串習所得,性戒相應,故不樂惡,憐愍相應,故極賢善,當知此說習所成性,非本性住性。

  「又能防護等者:此說戒波羅蜜多行」,前面說布施波羅蜜,現(xiàn)在是說戒波羅蜜多的德行;戒就是律儀,不做一切惡事就是律儀! 钙兴_凈戒略有三種不同: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律儀戒就是剛才說佛教徒一共有七眾的不同,在家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這是二眾,出家比丘、比丘尼、學法女、沙彌、沙彌尼;一共七眾。這個七眾的律儀都叫「律儀戒」。另外還有「攝善法戒」就是六波羅蜜,一切善法,教化眾生成就種種功德的!葛堃嬗星榻洹故菍Ρ娚f,就是利益一切眾生這一方面的就叫做饒益有情戒。這是三種戒法。

  「如是三戒由身語意能正修學,總名由身語等修學律儀,如是律儀若有違犯,即內(nèi)自顧深起慚羞」,這些律儀假設因為一時的無知,或者是內(nèi)里面的思想有問題,違犯了這條戒,就自己反省自己,自己來觀察自己,深深地發(fā)動慚愧、有羞恥心;『我受了戒,就應該持戒清凈,不應該犯戒』!讣巴庥^他深生愧恥」,外觀他,我這眼睛睜開看別人,『人家都持戒清凈而我犯了戒,哎呀!太慚愧了!』前面是唯獨觀察自己:『我受了戒,我就應該持戒清凈,我沒能做到,發(fā)慚愧心!』第二個就是看別人,我不看那個犯戒的人,我光看那個持戒清凈的人──『。∷鍍。哎呀!我不清凈,慚愧!』

  「依此說能防護極善防護」,就是用慚愧心來防護自己持戒清凈。依此說,就是根據(jù)前面這一段,說能防護而極善防護!赣墒欠雷o串習所得」,由于你這樣防護身口意,而不是暫時地,是連續(xù)不斷地這樣子,常常的持戒清凈,保護自己的身口意!感越湎鄳,這個‘性’不是遮戒、性戒的這個意思;是你的心,性者心也,你的心就和佛的戒法相應、互相合和相應了!腹什粯窅骸,所以不歡喜惡事,殺盜淫妄這些丑惡的事,心里不歡喜。

  「憐愍相應,故極賢善」,心里面對于一切眾生的境界都發(fā)憐愍心,你若有這個憐愍心就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因為這個慈悲心就能持戒清凈,你若有慈悲心還會殺生嗎?你會偷盜嗎?這些染污事情都不做了,所以是「憐愍相應」!腹蕵O賢善」,第二句是賢善,賢善原來就是慈悲啊;就是心里有憐愍心,叫做賢善!府斨苏f習所成性,非本性住性」,這里說的這個戒波羅蜜多,「身語等修學律儀、性不樂惡、性極賢善」,是習所成;修習就是修行,你由事實上的持戒清凈養(yǎng)成了自己這種的德性,是這一方面說的,不是說你本來具足的那個本性住種性,不是指那個說的。

  宙三、忍所攝

  又能忍他一切侵惱,于行惡者能學堪忍,性薄瞋忿不侵惱他。

  這是第三個「攝受善法」,就是積集很多的善法;第三個善法就是忍,心里安忍不動,屬于這方面的功德。

  「又能忍他一切侵惱」,自己能持戒、不去侵犯他人、不觸惱他人,自己清凈,但是眾生并沒有發(fā)菩提心、也沒有受戒,有的時候是放縱自己的煩惱去觸犯他人的,你是菩薩不是菩薩,他不去管那一套;你是菩薩,也一樣地罵你、毀辱你,一樣地「侵惱」,來侵犯你來觸惱你。菩薩遇見了這個事情能忍、心里不動、不煩惱。「于行惡者能學堪忍」,對于眾生在菩薩這里做種種的惡事、傷害菩薩,菩薩可以學習堪忍、堪能忍受而不動瞋心,心不動!

  「性薄瞋忿」,菩薩的心薄瞋,就是小小地有點不歡喜,不是很多。瞋就是忿、忿怒就是瞋,想要手里拿刀杖殺害對方,那叫做瞋忿;菩薩小小地不高興而已,他不去瞋惱、殺害眾生!覆磺謵浪梗銓ζ兴_這樣子,菩薩對你沒有傷害心、不侵犯你,就是忍受這件事。這也不容易,一定要修法無我智,法無我智也包括補特伽羅無我,要常常這樣學習才能忍,你沒學,怎么能忍呢?當然我們也會遇見一些不如意的事,也可能你自己一時的疏忽有了錯誤,引起對方的侵犯,或者你沒有錯誤而對方侵犯你,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我們應該忍,而這忍從什么地方來呢?你平常要多靜坐,修法無我智,就是觀一切法空,你常常這樣做;常常這樣做,遇見事情的時候,你的法無我智就出來了,出來了就能忍。

  如果你平常不靜坐、不修止觀,你不觀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你不這樣修,那來的忍波羅蜜呢?人家對你有一點不禮貌,心就會動啊!一定是這樣子,所以這上面說菩薩「能學堪忍,性薄瞋忍,不侵惱他」,不去侵犯他,是這樣子!若是你平常不靜坐,等到煩惱境界出現(xiàn),你來不及!我在本子上看見修無我、修止觀、修忍波羅蜜,沒有用!你聞所成慧沒這力量,一定還是忿怒,你打我、我就打你;你罵我、我就罵你,那是不會客氣的呀!一定是這樣子,但是你平常若多靜坐修止觀,這時候就可以!你原來止觀的力量這時候能出來,出來呢你心就能不動,就能夠忍過去、能過這個關。

  《披尋記》一一九○頁:

  又能忍他一切侵惱至不侵惱他者:此說菩薩忍波羅蜜多行,謂諸菩薩由思擇力為所依止;于怨親中劣等勝品具德具失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名能忍他一切侵惱。又于怨害諸有情所勤修五想,謂夙生親善想、隨順唯法想、無常想、苦想、攝受想,如〈忍品〉釋。(陵本四十二卷六頁)由如是學于諸怨害性能堪忍,是名于行惡者能學堪忍,由是因緣不可愛事會遇現(xiàn)前,極不饒益上品境中,起微劣瞋及微劣忿;于其中品下品境中彼全不起,性自成就薄瞋忿行,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恒續(xù),由是故能不侵惱他。

  「又能忍他一切侵惱至不侵惱他者:此說菩薩忍波羅蜜多行,謂諸菩薩由思擇力為所依止」,菩薩怎么修行忍波羅蜜呢?「由思擇力」,就是在心里面有深入地觀察的力量!笧樗乐埂,就是以智慧為依止!赣谠褂H中劣等勝品」,眾生分成三類:對你有怨恨的眾生、和你有親愛的眾生、還有一種不怨也不親中等的眾生。而這個怨和親里邊還有劣等勝品,有的是劣、還有中等的、還有勝的。譬如說和你有親愛的關系分三種;和你有怨恨的也分三種,有劣有等有勝,這個等就是中,都分三品的。

  「具德具失」,總而言之,三品也分成兩品,就是眾生里面有的是有德行的人,另一類眾生是有過失的人!钢T有情所」,在這么多眾生的境界、處所里面!改苋桃磺性购χ唷梗瑢τ谶@些于你有怨的人、于你有親的人、不怨不親的人,或是有德、有過失的人,他們對你有怨,或者要傷害你,你都能忍受、怨害的苦惱你都能忍受不動!该苋趟磺星謵馈梗@就叫做能忍受。能忍受就是心不動,心里面還是很平靜的,沒有憤怒、或去報復的這些事情。

  「又于怨害諸有情所勤修五想」,菩薩對于怨害的有情,他精勤地修五種觀想,這就是在苦惱、怨害的事情還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你自己修止觀的時候修這五種想!钢^夙生親善想」,夙就是以前、過去生中,從無始劫來到現(xiàn)在這么長遠的時間之內(nèi),這么多的眾生里面,你很難找到一個沒有給你做過父親、沒有給你做過母親、沒有做過哥哥、弟弟、姊姊、妹妹的人,你很難找到這種人。這世界上的人都是給你做過父親、做過母親、做過兄弟、做過姊妹的,所有的眾生都是你親愛的人。這樣子,你用「親善想」,這個人來罵我一句,那個人來打我一下,他原來是我父親、這個人原來是我母親,他侵犯我的這件事出現(xiàn),你這親愛想一生起來也就容易忍受,這是一種。

  「隨順唯法想」,你的心里面要隨順佛所開示的無我、只是法而沒有我!這樣的智慧想,觀察眾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也是因緣所生、受想行識也是因緣所生,都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這里邊沒有我,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沒有的,所以沒有一個真實我的體性,他來打我、罵我,沒有這個人。就是他來打你、罵你的時候,觀察我不可得,受打的、受罵的、受毀辱的、受訶斥的、受傷害的也不可得,彼此都是無我的。「隨順唯法想」,用這樣的智慧去觀想,也容易容忍這些侵犯及惱害的事情,他來侵惱你,你也能容忍,心里面就不動。譬如說你走到那個地方,上面有片樹葉掉下來打你的頭了,它是無心的、不是有意的,那個因緣就是這樣子嘛,因緣是無常變化而出現(xiàn)這件事,就是這樣想;所以是「唯法想」。

  「無常想」,無常是怎么觀察呢?眾生不是堅固的、色受想行識不是個堅固的東西,就是有生滅變化、念念生念念滅、剎那剎那滅壞的境界。滅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生、有死,念念的眾生會死掉的。一般社會大眾,當然不容忍這件事的,他們是你若殺我,我就殺你,而這報復的心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斷命、把你的生命終斷了;最激烈的報復就是要殺死對方,但是用佛法的智慧觀察,眾生念念都會死掉的,剎那生剎那滅。這樣觀察眾生,說那個人侵犯我的時候,你觀察他剎那剎那滅地死掉了,那我又何必再去殺害他呢?所以用無常想做觀的時候,侵惱的事情出現(xiàn)的時候就能容忍!就解除了這一切的問題。

  「苦想」,菩薩在禪定里面觀察:社會大眾特別興盛的人、特別如意的人、鴻運當頭的人,他也是常常為壞苦、苦苦、行苦這三種苦惱所隨逐,這是說走運氣的人,何況不走運氣的人?更是很多很多的苦惱來侵犯他的。眾生已經(jīng)這樣苦了,我應該常勤方便為他著想,解除他的痛苦,應該這么做!怎么會因為他侵犯我就去殺害他呢?我應該容忍這件事,不要去傷害他,做如是想就使令自己內(nèi)心平靜下來了。

  「攝受想」,攝受是什么呢?就是你要主動的和他做朋友,叫做攝受。菩薩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時候,就是『我從今天開始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唯欲饒益諸有情故』,就發(fā)心要為一切眾生做利益的事情,發(fā)心的時候就是這樣發(fā)的心、發(fā)的愿嘛;說他今天侵犯了我,忽然間就違背了我的菩提心要殺害他,不應該這樣做!我應該容忍這件事,原來發(fā)愿要利益他,還要繼續(xù)隨順我的本愿利益他、不傷害他,作如是觀來解除被侵惱時內(nèi)心的問題。用這五想這樣子,「能學勘忍、性薄貪忿不侵惱他」。

  「如〈忍品〉釋。(陵本四十二卷六頁)」,這五種想的觀察,在〈菩薩地〉的〈忍品〉那里有解釋。「由如是學」,平常這些苦惱的事情沒出現(xiàn)的時候,自己在禪堂里面靜坐,你能做如是觀;「由如是學」就是做如是觀。你常常這樣用功修行,定慧就成就了,所以「于諸怨害性能堪忍」,你的心就能忍受這些事情,不為所動!甘敲谛袗赫吣軐W堪忍」。

  「由是因緣,不可愛事」,由于這些各式各樣的因緣,不可愛的事情,這件事令人很不舒服,不可愛樂的事情!笗霈F(xiàn)前」,就是因緣的轉變現(xiàn)在遇到了,你遇見這件不如意的事情、這個事情正現(xiàn)在眼前了!笜O不饒益」,我們輕微的事情不要說,就是極大的,對你傷害很嚴重的這個「上品境中」,就是最嚴重的境界里,「起微劣瞋」,你止觀的功夫還有這么一點!小小的有點不高興而已。「及微劣忿」,就是微劣的憤怒。這樣說呢,瞋和忿有點不同,內(nèi)心的憤怒叫做「瞋」;表現(xiàn)于外的憤怒就叫做「忿」。

  「于其中品下品境中,彼全不起」,不是上品,是中品、下品這種不饒益的這種境界,這位菩薩的內(nèi)心里邊完全不動,不在乎、不在意這件事!感宰猿删,薄瞋忿行」,他的內(nèi)心里邊,由于你常常修止觀,這是習所成性;常常修止觀,也就很容易成就了!副〔_忿行」,瞋忿就會很少很少的活動,「行」就是動。

  「自無憤勃」,你內(nèi)心里面那個瞋忿很微小,所以你不會大發(fā)作、憤怒;「勃」就是發(fā)動,顏色都變了,要采取行動。「不報他怨」,不會回報;你傷害我,我就傷害你,你不會這樣做的!敢嗖浑S眠流注恒續(xù)」,「隨眠」就是停止,隨逐你的心潛藏在那里不動、隨逐你的心潛伏在那里,叫做隨眠。「流注」就是相續(xù)、就像水一直的流,由上面流下來;這個「注」就像屋檐里有水往下注,一滴一滴地向下注,也是相續(xù)的意思!噶髯⒑憷m(xù)」,常相續(xù);菩薩內(nèi)心里面的功夫沒有特別圓滿,還有一點不如意,但很快的把它調(diào)伏了,不叫它隨眠流注恒續(xù)!赣墒枪誓懿磺謵浪梗捎谀隳苓@樣用功修行,所以就能夠不侵惱他人,他人來侵惱我,我不侵惱他,那么這是忍波羅蜜的德行。

  宙四、勤所攝

  又能勤修一切明處令其善巧,為斷眾生一切疑難,為惠眾生諸饒益事,為自攝受一切智因。

  這是第四科勤所攝:就是不懈怠、精進地,屬于這樣的功德!赣帜芮谛抟磺忻魈帯,菩薩能修忍波羅蜜,他也能夠勤修一切明處,明處就是一切智慧的境界;前面曾經(jīng)說過是五明。「令其善巧」,使令所學習智慧的這些事情,讓它善巧,就是很巧妙地;最初學的時候很笨,常常學習、常常學習就善巧、就巧妙了!笧閿啾娚磺幸呻y」,這是大智慧境界,各式各樣智慧,五明就是五種智慧,學習這個干什么呢?就是為了要消除眾生的疑惑和困難,眾生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不是容易的,有很多的疑、有很多的困難,菩薩學習五明呢,是為了解除眾生的疑難。

  「為惠眾生諸饒益事」,為了饒益眾生、這些利益的事情,前面是說他有困難、有苦難;另外呢,給他一切更滿意的事情:說那個眾生住的房子漏水,或者是排水道沒做好,菩薩的智慧做一個好的房子,叫它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叫它特別地安全,毒蟲、毒獸不能侵犯,這是諸饒益事!笧樽詳z受一切智因」,做這些事情是利益一切眾生,對于菩薩自己呢,是能成就無上菩提的因緣,這「一切智」就是無上菩提,所以是自他兩利的事情。

  《披尋記》一一九○頁:

  為斷眾生一切疑難等者:此說精進波羅蜜多行,為斷疑難故修內(nèi)明及因明處;為惠饒益故修聲明醫(yī)方明工業(yè)明處。為自攝受一切智因故修一切明處。

  「為斷眾生一切疑難等者:此說精進波羅蜜多」的德「行」,「為斷疑難故修內(nèi)明及因明處」,內(nèi)明是佛法的大智慧境界;因明就是宗因喻,能調(diào)伏;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有大智慧開示正法,這是因明處。內(nèi)明和因明是關于思想上的問題,使令你得大智慧,得正知正見;為斷疑難故修內(nèi)明及因明處。

  「為惠饒益故修聲明、醫(yī)方明、工業(yè)明處」,「聲明」前面〈思所成地〉學過的,實在就是文學,講究文法這些事情!羔t(yī)方明」,你有病,我是醫(yī)生可以給你治病!腹I(yè)明處」,就是做種種的工業(yè),告訴你種田怎么樣能夠豐收,這是工業(yè)的事情。「為自攝受一切智因」,做這些利益眾生的事情,同時也利益自己,能成就無上菩提的因緣,「故修一切明處」。

  宙五、定所攝

  又能于內(nèi)安住其心令心善定,于心安住常勤修學,為凈修治四種梵住,為能游戲五種神通,為能成立利眾生事,為欲除遣精勤修學一切善巧所生勞倦。

  這是第五科定所攝,就是禪波羅蜜行;菩薩能夠修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現(xiàn)在還有禪波羅蜜。「又能于內(nèi)安住其心,令心善定」,菩薩能常修禪定,安住在所緣境上,能夠令心安定不動,有內(nèi)住、等住、安住、近住、調(diào)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九心住是欲界定,乃至達到未到地定、色界四禪。

  「于心安住」,令心安定不動、明靜而住這件事不是短時間內(nèi)成就的。∷砸赋G谛迣W」,長期地、精進地修學這件事。我們不要說大菩薩境界,就說凡夫、初發(fā)心的菩薩,應該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這個時候我是修禪波羅蜜,那其它的事情都停下來,安住在這一處修禪波羅蜜多,你才能有成就,我一天就靜坐一個鐘頭那不行,坐兩個鐘頭也不可以!就是時間要多,長時期地這么修,才可以成就,或者是先修禪波羅蜜;禪波羅蜜成就了,修忍波羅蜜、修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也一定要有戒波羅蜜,就是這六波羅蜜實在都應該有!

  「為凈修治四種梵住」,禪波羅蜜成功了以后,還要修習、凈修治四種梵住,也就是善悲喜舍,這是梵住。你修禪波羅蜜成功了,在禪波羅蜜里面修這四種無量,這也要努力修才可以成就的!笧槟苡螒蛭宸N神通」,你修禪波羅蜜干什么?不但是為凈修治這四種梵住,同時還能游戲五種神通;無色界的四空定不能發(fā)神通,欲界定、未到地定也不能發(fā)神通,只有色界四禪能發(fā)神通,所以你禪定修成功了你就可以修五種神通,五種神通成功了呢,就能游戲五種神,能很自在的像游戲似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都能夠成就;就可以度化眾生了。

  「為能成立利眾生事」,你禪波羅蜜成就了,四無量心、四種梵住也成就了,又成就了五種神通干什么呢?為能成立利眾生事,利益眾生的事情可以成立了,這時候能成辦這些事情。說你禪波羅蜜沒有成就、四無量心也沒有成就、五波羅蜜也沒有成就,是個平常的人,你想度化眾生?做不來的!

  禪波羅蜜,能夠有這樣功德,能成就四種梵住、能成就五種神通、能夠成就利益眾生的事,還有一樣功德,什么功德呢?「為欲除遣精勤修學一切善巧所生勞倦」,譬如說你學習各式各樣的內(nèi)明、因明、醫(yī)方明、工巧明、聲明,學習這一切的學問,或者為眾生做種種的事業(yè),你自然會勞倦、身體辛苦、睡眠也要減少、吃飯都沒有時間,然后身體受到影響,要是你得了禪定就沒有問題,能夠解除所生的勞倦。你一入定的時候就把你身體的四大,用三昧的力量來滋養(yǎng)它,身體就恢復健康了。

  我們這個身體要吃飯得到營養(yǎng),身體才會健康;或者是要睡覺,光是吃飯還不行,還要睡覺,它也能夠解除身體的疲勞,或者還有其它的什么事情,但你若沒有禪定就得不到三昧的滋養(yǎng)。這位菩薩他因為修禪波羅蜜成功了,他除了睡眠、飲食這些滋養(yǎng)以外,還能得到禪波羅蜜的利益,他一入定了就知道身體那里有什么問題,用定的力量調(diào),很快就調(diào)好了,會有這個事情。

  我們一般的人呢,體力也可能不夠、心力也可能不夠,人家說坐禪好,「哎呀!我也試試」;哪兒那么容易成就的?坐了兩天半,「我不坐了,走了!」當然,我們一般人就是這樣子,菩薩可不是,菩薩大智慧的觀察:若這件事是需要的,那他不怕一切困難,決定要做成功,一切困難不能障礙他的,菩薩是這樣的!從世間上的事情也看得出來,有大智慧的人毅力特別強,他不問這件事是難是容易,不管這件事;而問這件事是不是值得做,若是值得做的時候,他就會準備一切因緣,排除萬難決定成功,大人都是這樣子!我們一般人不是,「唉呀!那地方太冷了我不去了!蛊兴_不是這樣子,一定要成功的。說《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太多了:「我不學、我不學」!心經(jīng)》就是一小段,「。∵@個可以!鼓氵@樣的心情能有大的成就嗎?不能的!不能有大成就的!所以這個地方說到禪波羅蜜有這么多的好處,當然這個事情啊,那個大的成就像探囊取物那么容易嗎?你一定要拿出來體力、心力與毅力,努力的做才可以的。

  《披尋記》一一九○頁:

  又能于內(nèi)安住其心令心善定等者:此說靜慮波羅蜜多行,于靜慮定其心能正隨順,趣向臨入,隨所欲樂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是名于內(nèi)安住其心令心善定。于菩薩道聞思為先增上力故數(shù)數(shù)隨念,令心安住,F(xiàn)在前,是名于心安住常勤修學。修四無量慈悲喜舍略有三種凈修治法:一者、有情緣無量;二者、法緣無量;三者、無緣無量。如〈供養(yǎng)親近無量品〉釋,(陵本四十卷九頁)依此修治,名凈修治四種梵住。為能游戲五種神通者:此說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靜慮,謂神境智作證通、隨念宿住智作證通、天耳智作證通、見死生智作證通、知心差別智作證通、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名能游戲。為能成立利眾生事者:此說饒益有情靜慮,此有十一,如〈戒品〉中饒益有情戒說。為欲除遣精勤修學一切善巧所生勞倦者:此說現(xiàn)法樂住靜慮,由此靜慮遠離一切分別,能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故。

  「又能于內(nèi)安住其心令心善定等者:此說靜慮波羅蜜多」的德「行」,「于靜慮定其心能正隨順」,對于佛菩薩開示的靜慮波羅蜜──禪波羅蜜。靜就是心寂靜住、明靜而住;慮就是思惟觀察,他不只是寂靜住,心里面也會觀察這件事,真理是什么樣子!靜就是定、慮就是慧,有定也有慧,這叫禪波羅蜜。于靜慮定其心能正隨順,對于這樣的勝行,這是上人法,菩薩「其心能正隨順」,他能夠鄭重的,很尊重的隨順這件事,我要成功!這個能正的「正」是尊重的意思。

  「趣向臨入」,對著那個目標去,叫做「趣向」;「臨入」就是接近那個目標,就要入到那個地方去,是更接近了。你能契入到禪定里邊,就是成功了!得到禪定之后「隨所欲樂」,隨你內(nèi)心的歡喜,你可以入定二十四小時也可以、四十八小時也可以,「乃至」到「七日七夜」這么長的時間安住在禪定里也可以。「流注無罪適悅相應」,前面心一境性那里講過;「流注」就是相續(xù)的,在心里面寂靜住,這個寂靜住是剎那剎那相續(xù)的;一剎那安住誰都能!現(xiàn)在是剎那剎那的相續(xù),叫做流注!笩o罪」,心里面沒有過失,也不散亂、也不昏沈,沒有其它的雜染、妄想,若有就是有罪了。「適悅相應」,就是在內(nèi)心里面感覺到有微細的輕安樂相應,有流注相應、無罪相應、適悅相應;輕安樂叫做適悅;「是名于內(nèi)安住其心令心善定」。

  「于菩薩道」,對于菩薩的這條道路,從這條道路向前進,怎么進法呢?「聞思為先」,你要先去學習;或者是自己有書學習,或者到善知識那兒去學習,光學習還不行,內(nèi)心里面要專精思惟這個道理。為先就是最初你要聞思!冈錾狭省梗勊寄憔湍艿玫揭粋強大的力量,就明了修禪的方法!笖(shù)數(shù)隨念」,一次又一次的憶念這個所緣境。修禪定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數(shù)數(shù)隨念,一次又一次的念這個所緣境,你念這個所緣境的時候,心就不亂,不會跑到別的地方去,你要是念其它的事情就忘了所緣境,那就是散亂。數(shù)數(shù)憶念,隨順所緣境、憶念所緣境「令心安住」,使令你這個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要動。「,F(xiàn)在前」,這個所緣境,F(xiàn)在你的心!甘敲谛陌沧〕G谛迣W」,這個定就是這么樣學習。

  「修四無量慈悲喜舍」,這是說到第二句;前面說禪定,這是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就是四種梵住!嘎杂腥N凈修治法」,修四無量心有三種凈修治的方法,清凈地修治對治煩惱使令心清凈的方法!敢徽、有情緣無量」,第一個是有情緣,就是觀察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都是苦惱的,對他們發(fā)慈悲心、同情心;眾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叫有情無量!付、法緣無量」,第二個是法緣無量,就是觀察眾生我不可得,只是色受想行識,這也是無量無邊的!溉摺o緣無量」,第三個,我不可得、法不可得,沒有我、沒有有情作所緣境,也沒有法作所緣境,這個時候沒有所緣境,就是畢竟空寂了。這也是無量無邊的,但是在這樣修行的時候都發(fā)慈悲心,「有情緣無量」的時候也發(fā)慈悲心,「法緣無量」的時候也發(fā)慈悲心,「無緣無量」的時候也是發(fā)慈悲心!溉纭垂B(yǎng)親近無量品〉釋,(陵本四十卷九頁)」!敢来诵蕖,就是依據(jù)這個方法來修行來對治,「名凈修治四種梵住」。

  「為能游戲五種神通者:此說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靜慮」,前邊是四禪和四梵住,現(xiàn)在又說到第三件事,就是能引神通的威力功德,你這個時候的禪定能夠發(fā)出來神通,所以叫做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靜慮。那五種神通呢?

  「謂神境智作證通」,就是如意足、也叫神足通。神境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神」就是指禪定說,禪定能發(fā)出來種種不可思議的變化就叫做神境。由一能變很多、變出很多身形,或者出水、出火、各式各樣的變化!钢恰故鞘裁茨?本來是有了禪定能現(xiàn)出神通,實在是不止于此,還是要有智慧,為什么會現(xiàn)這個神通?是由智慧決定的,所以這個智叫做神境智。比如說現(xiàn)出來一個比丘相,菩薩現(xiàn)神通的時候,眾生看見一個大比丘來的時候,那是什么呢?就是菩薩的智慧現(xiàn)出一個比丘相來,忽然間現(xiàn)出來一個天人相,或者現(xiàn)出國王相,那都是菩薩在禪定里邊的智慧決定的,所以叫做神境智。「作證」,這種神通是由修而成,不斷地按照那個方法去修行才能成就的,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說得了禪定就有神通,不是!你要另外依據(jù)方法修行才能成就的,成功了,隨時可以相續(xù)現(xiàn)前。「通」是不障礙的境界,叫做神境智作證通。

  「隨念宿住智作證通」,宿住就是前一生的生命,前兩生、三生乃至幾千萬生,菩薩他能憶念、能知道你前一生是怎么怎么回事,也是有智慧的。「天耳智作證通」,就是天人的耳,當然這應該是指色界天人的天耳,欲界天也有天耳通,但是沒有色界四禪的那么廣大,能聽眾生的語言,遙遠的地方眾生說話他能聽見,乃至鬼神世界說話,他都能聽見而且能知道他說什么,這不是簡單的事情。

  「見死生智作證通」,這是天眼通。這個眾生死了以后,他到那去了?在什么地方受生?有天眼通的人能看見他的死、看見他的生,也是有智慧的。在本論上說到一件事,譬如說阿羅漢他有天眼通能看見天上的人在干什么,不須要問、同時也知道這個天人叫什么名字,那叫做「智」!钢牟顒e智作證通」,你內(nèi)心里邊有各式各樣的心所法,你現(xiàn)在心里面想什么這位菩薩知道。你要是在禪定里邊入了心差別智作證通就會有這個作用,這是說五種神通,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

  「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名能游戲」,因為你得到色界四禪、得到自在的境界,入住出都是自在的,圓滿地成就色界四禪。你初開始得色界初禪,這個初禪未必圓滿,你只是得到一部分,要繼續(xù)不斷的修,才能把初禪圓滿了,而且要入住出都自在才叫做自在。有的能入不能出;你說是你能出,但有的時候想要入定不能入,就不自在。初開始的時候,說是已經(jīng)得了初禪、得了二禪還有這種事情,一定要長時間的訓練自己才能成功的;在佛法里面用功修行的這些事情好過到世間上去做生意、好過去發(fā)財。

  「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你根據(jù)成就的定自在啊!想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你若得到神足通-神境智作證通,不用坐飛機也可以,說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坐在那里一下就去了;不但是在這個世界,你要到他方世界也是能去的,要到天上去,你坐在這里就能到天上去了;你愿意和彌勒菩薩見面,就可以去到那里和彌勒菩薩說話。你若有這個神通的時候,說我要見觀世音菩薩,你到普陀山去就見到觀世音菩薩了,就和觀世音菩薩說話了,不是在那兩個大石頭看那個影像,不是這樣的境界。說是我們念《阿彌陀經(jīng)》:『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我們只是這么念;你若有了神通的時候,坐在這里就可以到阿彌陀佛國去和阿彌陀佛見面、和觀世音菩薩見面了,所以是「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

  說我現(xiàn)在要度那一個眾生,你一入禪定就和那個境界出現(xiàn)了,就能到那里,隨其所欲就能度化那個人。我們現(xiàn)在什么通也沒有,你想度眾生啊!他一看:你和我一樣都是平常人,對你沒有信心,你想度化他不行的,所以佛菩薩大智慧!要我們好好努力修行啊,不要說那個人說話令我不高興,不要介意!這是小事情。你就多用功修行啊,使令你得到廣大的神通道力,這件事重要!他說什么不需要介意,就是用功修行這件事要緊,所以「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你要到佛世界也可以,在眾生世界想做什么事情就能做什么事情;「名能游戲」這叫游戲,就是很自在,游戲就是自在的意思,沒有障礙。

  「為能成立利眾生事者:此說饒益有情靜慮」,這個靜慮能發(fā)出神通來這是一種,入了靜慮能去度化眾生,這叫饒益有情靜慮!复擞惺弧梗@個地方有十一種差別。「如〈戒品〉中,饒益有情戒說」,在〈菩薩地.戒品〉有說到這件事!笧橛簿M勤修學一切善巧所生勞倦者」這一句話;「此說現(xiàn)法樂住靜慮」,「現(xiàn)法」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識,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笜纷 梗闳氲蕉U定里面心里快樂,沒有苦惱!赣纱遂o慮遠離一切分別,能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故」,為什么叫做樂住呢?就是你入了靜慮遠離一切的分別,各式各樣的分別心都排遣出去了,心里面能生身心輕安,這些雜亂的境界停下來了以后呢,你身也輕安心也輕安,「最極寂靜」,心里面就能不動亂,都是大自在的境界,好過世間上那些虛妄分別的事情,這是禪波羅蜜,你看禪波羅蜜多好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