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筆錄 第七章、三增上學(xué)

  第七章、三增上學(xué)4

  第一節(jié)、增上戒學(xué)3

  第一項、出戒說處

  「如是已說因果修差別,此中增上戒殊勝,云何可見?」

  這是第七章,前面第六章說完了,現(xiàn)在說第七章,第七章印順老法師的科叫作「三增上學(xué)」,第一節(jié)先說「增上戒學(xué)」,增上戒學(xué)里面第一科是「出戒說處」,這個戒是出于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說的。

  「如是已說因果修差別」,前面這一大段文,其實這是說兩大段,說彼入因果,這是一段,就是說的六波羅蜜;彼修差別,彼修差別就是十地,這兩段都已經(jīng)說過了。說過了呢,但是「此中增上戒殊勝,云何可見」,就在因果,彼入因果里面、彼修差別里面,這個增上戒殊勝云何可見?這個菩薩的這個戒,它是比小乘戒來得殊勝,在這個殊勝這一方面的相貌我們怎么能夠看得明白呢?這樣意思。這里面說這個戒就是說的菩薩戒,這個菩薩戒在十波羅蜜里面、六波羅蜜里面那個戒波羅蜜,就是指菩薩戒說的,就是菩薩戒。那么在十地里面呢,這個也還是有菩薩戒,十地是菩薩,菩薩一定是持戒的,第二地是戒波羅蜜成就了。那么這個戒在這里要重新的說明一下,要再說一下,是這樣意思,其實前面已經(jīng)是有了,但是需要再說一說。這個用意是什么呢?就是因為,在世親釋上看呢,就是要表示這三增上學(xué)是互相增上的,要表示這個意思。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脫,表明互相增上的意思,說這個意思,所以重新的要把它說出來,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呢,前面說這個六波羅蜜里面說戒,這個十地的位次里面說戒,只是沒有明顯的特別的介紹,所以又開出來三大段說這個戒定慧的殊勝的境界。

  這個「增上戒」,這個「增上」這個字,這個王恩洋疏上他說到,這個「增上」是以順益為勝因義,所以叫做增上。這個順益,就是你修學(xué)圣道呢,它能隨順你修學(xué)圣道,使令你圣道能夠增長,叫做順益。益,是有一個增長的意思。隨順你修學(xué)圣道,能令你的圣道得增長,所以叫做順益。為勝因呢,就是成為定的勝因,定又為慧的勝因,慧也為戒、也為定的勝因,互相為勝因,那么得解脫,是這樣意思,所以叫做「增上」。

  「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

  這個菩薩戒是專有這樣的經(jīng)論介紹這個菩薩戒的,在什么地方呢?「如菩薩地」,就是《瑜伽師地論》,也名為《十七地論》,現(xiàn)在十七地里面有一個地叫做「菩薩地」,那菩薩地里面有一個〈戒波羅蜜多品〉,就是在那個「正受菩薩律儀中」那個戒波羅蜜多品里面說這個菩薩戒了,是說了很多的,這里就不多說了。

  第二項、辨四殊勝6

  甲、總標(biāo)

  「復(fù)次,應(yīng)知略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

  前面這第一項「出戒說處」,這里第二項「辨四殊勝」,說明這個菩薩戒是有四樣是勝過聲聞戒的。從這四方面來說,比聲聞戒殊勝!笍(fù)次,應(yīng)知略由四種殊勝」,簡略地說,「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所以菩薩戒是殊勝于小乘戒的。哪四種呢?

  「一、由差別殊勝,二、由共不共學(xué)處殊勝,三、由廣大殊勝,四、由甚深殊勝。」

  有這四種。這是標(biāo)出來這四種殊勝,這以下解釋,先解釋這個差別殊勝。

  乙、差別殊膀

  「差別殊勝者,謂菩薩戒有三品別:」

  就是有三類的不同,這個菩薩戒。

  「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

  有這三種不同。這個「律儀戒」,這個「律儀」怎么講呢?這個「律」,就是能息滅惡法的這一方面,叫做「律」。就是此法能滅惡法,就是佛制定出來一條一條的,這個法律能使令你滅除惡法,所以叫做「律」。我們能夠依教奉行,就名之為「儀」。合乎這個律的威儀,這叫「律儀」。這個「律儀戒」,譬如說是在家的佛教徒,有優(yōu)婆塞戒、優(yōu)婆夷戒、或者有八關(guān)齋戒,還有出家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每一位佛教徒各有各的戒,這都名為律儀戒。而菩薩戒呢,譬如說這個《梵網(wǎng)經(jīng)》,或者是《瑜伽菩薩戒本》,這是菩薩的律儀戒,但是發(fā)了菩提心的時候呢,你這個在家居士戒、出家的戒都名為菩薩戒。你就是受五戒了,你若發(fā)了無上菩提心,你這五戒也就是菩薩戒。但是這個《梵網(wǎng)經(jīng)》和《瑜伽菩薩戒本》,這是為菩薩所制定的學(xué)習(xí)佛法的一種律儀戒,當(dāng)然通于七眾,大家都可以受菩薩戒。

  第二是「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就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多,或者說十波羅蜜,這就是「攝善法戒」。你能這樣學(xué)習(xí)呢,你就能成就、能積集無量無邊的善法的功德;蛘哒f這個「攝善法戒」這個「攝」字,你能學(xué)習(xí)這個六波羅蜜的話呢,你就能成就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量無邊佛的功德,那叫做「攝善法」,這么解釋也是好。

  第三是「饒益有情戒」,前面這個「律儀戒」是自己不做一切有錯誤的事情,「攝善法戒」是做一切有功德的事情,這都是屬于自己這一方面的,這個「饒益有情戒」就是利益一切眾生了。分這么三方面,這個菩薩戒有這三種差別。而這個小乘佛教只有一個「律儀戒」,沒有那個「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所以菩薩或是特別殊勝的。

  「此中律儀戒,應(yīng)知二戒建立義故;」

  前面是標(biāo)出來這個菩薩戒有三品別,這底下解釋。「此中律儀戒,應(yīng)知二戒建立義故」,應(yīng)該知道它是「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的建立的依止處,依律儀戒才能建立攝善法戒、建立饒益有情戒,這樣意思。這個意思是說,你本身能夠遠(yuǎn)離一切罪過,三業(yè)清凈,你才能夠修學(xué)無量無邊的善法,你才能夠做很多很多的善法,那個善法才是清凈的。如果你本身不持這個律儀戒,你做什么功德都不清凈,所以叫做「建立義」。也就是以律儀戒為基礎(chǔ),才能夠去栽培,才能去修行攝善法戒的。你有律儀戒的基礎(chǔ),你本身清凈了,你才能去利益眾生,眾生才能容易接受你的教化的。不然的話,你自己不清凈,你想饒益眾生是很難的。所以是「此中律儀戒,應(yīng)知二戒建立義故」。

  「攝善法戒,應(yīng)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義故;」

  這個「攝善法戒」怎么叫做「建立義」呢?這個「攝善法戒」是「修集一切佛法」,你這樣修學(xué)、栽培,能積集無量無邊的佛法;也就是十力、四無所畏的這一切佛的功德,就可以修成功了。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是由自己修學(xué)六波羅蜜成就的,就是這樣意思。這個「建立義故」,你修學(xué)這個善法呢,你才能建立一切佛法;在修集一切佛法上面建立的攝善法戒,是這樣意思。

  「饒益有情戒,應(yīng)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義故。」

  這個「饒益有情戒」怎么講呢?就是你要成熟一切有情,要發(fā)大悲心。前面兩個「律儀戒」、「攝善法戒」是屬于般若智慧。你有般若的智慧了,再發(fā)大悲心去教化一切眾生,使令一切眾生善根成熟得解脫,這就名之為「饒益有情戒」,就在這上建立「饒益有情戒」。成熟一切有情的善根,來建立「饒益有情戒」的,是這樣意思。這可以知道菩薩戒的確是比聲聞戒是來得殊勝,聲聞人他不去饒益有情,沒有饒益有情戒。他也不去修十波羅蜜多這種成佛的法門,他沒有發(fā)無上菩提心,所以也沒有攝善法戒,也沒有饒益有情戒。但是他要求得涅槃,他希望得涅槃,所以有一個攝律儀戒。

  這是第一個差別殊勝,差別殊勝這個解釋完了。這第二個呢,「共不共學(xué)處殊勝」。

  丙、共不共學(xué)處殊勝

  「共不共學(xué)處殊勝者,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xiàn)行故,與聲聞共;相似遮罪有現(xiàn)行故,與彼不共!

  這底下說這個共不共的殊勝。這個「學(xué)處」就指戒說,戒是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地方。這個清凈的地方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不應(yīng)該做的事情不可以做,這叫做「學(xué)處」。這個里面有共不共的不同,在這上面也顯示出來菩薩戒的殊勝!钢^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xiàn)行故」,這里面約這個性罪和遮罪,約這兩種罪來辨別菩薩戒和聲聞戒的不同。菩薩是「一切性罪不現(xiàn)行故」,這個「性罪」,你受戒也好,你不受戒也好,你若做這種事情就有罪,所以叫做「性罪」。就是它本身就是染污的,這種罪過的事情本身就是染污的,所以叫做「性罪」。這就指這個殺、盜、淫、妄這一切的事情,這些事情它本身的體性上就是罪過!覆滑F(xiàn)行故」,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是不做這種事情的,沒有這種行為;在他的身口意上面不顯現(xiàn)出來這種行為,沒有這種行為的顯現(xiàn)!概c聲聞共」,這個「性罪不現(xiàn)行」和發(fā)出離心的聲聞人是相同的,是共有的,是共通的。聲聞人也是不做這種事情,那么菩薩也是不做,所以叫做「共」。

  「相似遮罪有現(xiàn)行故,與被不共」,這個受菩薩戒的人,這個遮罪他有現(xiàn)行,這個和聲聞人是不共的;聲聞人也是不現(xiàn)行,但是菩薩是現(xiàn)行的。這個「相似」這個字,在別的翻譯的本子上面,其他的翻譯本子上面,是沒有這個字的。那么這個玄奘法師他的譯本上有這兩個字,有個「相似」。印順老法師就說是翻錯了,說不應(yīng)該有這個「相似」這兩個字。那么沒有這兩個字的確容易講一點,就是「遮罪有現(xiàn)行故,與彼不共」。這個「遮罪」怎么講呢?這個「遮罪」,就這件事本身沒有罪過,但是佛按照當(dāng)時的情況,不應(yīng)該做這種事情。你若做,對于你的修行還是有妨礙,或者會遭惹來人家的譏嫌,對于佛法在世問上的流行有妨礙,所以佛就制定這條戒,你不可做。你不可以做,如果你做,你做就有罪,是這樣意思,這叫「遮罪」。這個「遮罪」里面呢,菩薩「有現(xiàn)行」,那么和聲聞人不一樣,「與彼不共」。那么這看出來,菩薩他是學(xué)習(xí)這個性戒,這個性罪決定不現(xiàn)行,遮罪有的時候是有現(xiàn)行的,這和聲聞人不同。這底下就解釋這個遮罪為什么有現(xiàn)行?

  「于此學(xué)處,有聲聞犯菩薩不犯,有菩薩犯聲聞不犯!

  在這個遮罪上有這個不同,有這樣的事情不同!赣诖藢W(xué)處」,于此遮罪的學(xué)處上面!赣新暵劮浮,沒有發(fā)無上菩提心的,發(fā)出離心的聲聞學(xué)者,他若做這件事他就犯戒了。譬如說去割草,有草要去割草,你受了比丘戒,你若去割草就是犯戒。但是菩薩不犯,菩薩去割草是可以,菩薩戒不犯。我們出家人也受了比丘戒,也受了菩薩戒;受了菩薩戒,我們無上菩提心如果時時地要發(fā),時時地發(fā)無上菩提心,就是以菩薩戒為主,以菩薩戒為主。如果說是發(fā)了無上菩提心呢,還是以比丘戒為主,也是好。但是比丘戒里面的一條戒一條戒的,那個總起來說的那個目的是為自己了脫生死,別人流轉(zhuǎn)生死那個苦是他的事情,我不要管,就是只顧自己修學(xué)圣道,別人怎么樣苦惱那個事我也不要管,這個學(xué)習(xí)、受持比丘戒的人思想是這樣子。如果說我是發(fā)大悲心,我自己也不愿意流轉(zhuǎn)生死,但是我感覺眾生流轉(zhuǎn)生死也不歡喜,所以也要去照顧眾生去的時候,那就和聲聞學(xué)者不同了。若是這件事是對于一切眾生有大利益的時候,對佛所制立的這個遮罪不能守,我不能守這條遮罪,我要去為了度化眾生這件事要做,那佛也是同意的,佛就是這樣子,在菩薩戒里面是這樣規(guī)定的。所以這個「聲聞犯菩薩不犯」,菩薩是不犯的。譬如說受持金銀財寶的這條戒,這個比丘你若去接受人家拿這個財?shù)脑?拿這個金銀財物的話,你就是犯戒。你用手摸觸這個金銀財寶,你手去摸觸這個鈔票,你就是犯戒的。后來開緣了,也可以加法,不加法你就是犯戒。但是若受了菩薩戒呢,就這條取消了,就可以接受,也不需要加法,就是不一樣。所以這個「有聲聞犯菩薩不犯」,不同。

  「有菩薩犯聲聞不犯」,這又是一個情形。譬如說是安居了,夏安居,夏安居的時候你一定在這里要安住三個月,你在這里要住三個月,在這里安住用功修行,你不可以到別地方去住去,不可以。但是若是正在安居的時候,其他的地方有一種因緣,有可度的因緣,到那去或者講經(jīng)說法的事情,他是安居了,你不可以到那邊去的,這個菩薩就是可以去,可以離開這里到那個地方去。在開緣之外,他本身也有開緣,在開緣之外菩薩就可以去的,可以到那邊去。菩薩不去,我在這里安居三個月,我不要去,不去你犯戒了,犯了菩薩戒了。「聲聞不犯」,說你只是受了比丘戒,你沒有受菩薩戒,那地方應(yīng)該到那去教化眾生,但是他為了守這條戒,我不去,可以,你沒有犯戒。但是菩薩不是,菩薩你若不去你就是犯戒。這又有這樣的不同,「有聲聞犯菩薩不犯」,「有菩薩犯聲聞不犯」,所以同樣是這個遮罪,有犯也有不犯,這個情形是不一樣的。這是約這個性罪和遮罪表示菩薩的大悲心殊勝,是殊勝于聲聞戒的。

  「菩薩具有身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戒,是故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

  這底下是約三業(yè)來說,約身口意三業(yè)來說,身語意三業(yè)來說。這個菩薩所受的這個菩薩戒是「具有身語心戒」,有身、語、心三方面都有戒!嘎暵勎ㄓ猩碚Z二戒」,聲聞人只有身戒、語戒,沒有心戒。譬如說是,這個事情呢,我們在這個比丘戒里面看呢,它也是注意心里面的事情。就是你受了比丘戒,你心里面若是不清凈,也是犯戒的一個原因的。但是沒有行之于身口,不見之于身口上有什么不對,那么就不算是有罪,頂多你自己責(zé)備自己就清凈了,就可以了。但是菩薩不是,菩薩你心里面不對勁,不對勁就是犯戒了,就有罪,就是菩薩戒就是嚴(yán)格一點。所以是「菩薩具有身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戒,是故菩薩心亦有犯」,所以從這上面來看呢,菩薩戒啊,在心里面你有不對的地方也就是犯戒,而不是聲聞人,不是「諸聲聞」人。

  「以要言之,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語意業(yè),菩薩一切皆應(yīng)現(xiàn)行,皆應(yīng)修學(xué)!

  前面是約兩種罪和三業(yè)來贊嘆菩薩戒的殊勝,這里最后結(jié)束這一段!敢砸灾,以扼要的意思來說!敢磺叙堃嬗星椤,一切的行為對于眾生有大利益而沒有過失的「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菩薩一切皆應(yīng)現(xiàn)行」,都是應(yīng)該采取行動去利益眾生的,「皆應(yīng)」該去「修學(xué)」的,去修行、去學(xué)習(xí),而不應(yīng)該不做。你若不做,你就是犯戒了,這個菩薩戒是這樣意思。

  這里還有一個什么事情呢?就是一切饒益有情無罪的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你表現(xiàn)出來的行動、你說出來的語言,你對眾生是有利益的,你內(nèi)心也是要利益一切眾生,也要這樣的心情的,你才可以。假設(shè)說是你身、語做的是對眾生有利益,但是內(nèi)心的思想有點問題,還在我們凡夫上容易表現(xiàn)出來的一件事情呢,倒也是常見的。就是譬如說某人有什么特別的錯誤的時候,你用瞋心去呵斥他,你用瞋心來呵斥他的時候,你就有罪過,在菩薩來說就是有罪過,有過失。所以你身業(yè)、語業(yè)對他有利益,你心里面恨他,在菩薩這一方面還是有罪過的。我們見到善人發(fā)歡喜心,見到惡人就生瞋心,在菩薩戒來說就是有罪,在菩薩戒來說就是有罪的。所以這地方說「一切饒益有情無罪」的「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這里面有這個意思。所以在我們?nèi)粘5膬?nèi)心的活動上,你同這個文來對照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有這件事,感覺到有這件事的。所以我們說是你不要用瞋心來說話,表面上不真實,我那一天說過,劉備是喜怒不形于色,他心里面是喜是怒表面上看不出來的。這表面上也可能是假的,發(fā)歡喜心也可能是假的,表面上現(xiàn)出來這個憤怒也可能是假的,所以這個內(nèi)心究竟是怎么回事那才是真的,F(xiàn)在這句話就是表示這個意思,不管是表現(xiàn)于外的,是藏之于內(nèi)心的,都是要是饒益有情,心也是饒益有情的意思,表現(xiàn)于外的也要這樣子,「菩薩一切皆應(yīng)現(xiàn)行,皆應(yīng)修學(xué)」,都是應(yīng)該修學(xué)。

  「如是應(yīng)知說名共不共殊勝。」

  前面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菩薩戒和聲聞戒有共有不共,從共不共上看出來菩薩戒是殊勝的。

  丁、廣大殊勝

  「廣大殊勝者,復(fù)由四種廣大故:」

  這第三個,第三個是「廣大殊勝」,這個廣大殊勝是什么呢?有「四種廣大故」,菩薩戒和聲聞戒對比起來,菩薩戒有四種是廣大的。

  「一、由種種無量學(xué)處廣大故,」

  第一個就是這個菩薩他發(fā)了無上菩提心了,他學(xué)習(xí)這個大乘佛法,「由種種無量學(xué)處廣大故」,各式各樣的無量無邊所應(yīng)學(xué)的戒律是非常廣大的,不是聲聞戒所能及的,聲聞戒沒有這么多。我們平常說「三千威儀,八萬細(xì)行」,的確是很多很多的。那么這是約數(shù)量上說,菩薩戒的數(shù)量是多過聲聞戒的。

  「二、由攝受無量福德廣大故,」

  第二個廣大呢,就是「攝受無量福德」,你能夠?qū)W習(xí)這個六波羅蜜去廣度眾生,你就能夠栽培了無量無邊的福德,這個福德栽培地非常的廣大,也不是聲聞人那個戒律所能及的。聲聞人是偏重于不諸惡莫作,偏重于這一面;至于這個眾善奉行這一面呢,若是能得圣道就好了,眾善奉行以得圣道為限度。你修學(xué)這個善法做的功德,能支持你修學(xué)圣道,能成就圣道,就好了。若是你所成就的這個福德不夠,你想得圣道會使令你有困難,那你還要再栽培。前面在修唯識觀那一段文有包含一個意思,就是「成熟相續(xù),相續(xù)成熟」。相續(xù)是什么?就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修學(xué)圣道是誰修?就是這個色受想行識他來修這個圣道,他來修圣道啊,有的人修學(xué)圣道很容易,就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了,但是有的人不容易,要精進勇猛修行才能得圣道。精進勇猛修行的時候,你的身體受不了,那就是這個地方就是福德也有關(guān)系,有點不夠。福德不夠,你要栽培;栽培了,這個福德大了,「我七天不睡覺」,不要緊,你這個身體能受得了,或者「我九十天不坐不臥」,他身體受得了。但是有的人不行,有的人你不要說是九十天不睡覺,你特別地用心一點這身體就不行,這就是這個福德不夠,福德力不夠啊!要栽培,要多栽培福才可以啊。

  所以我們用功修行,修學(xué)圣道,我修行……在香港有個福仁老和尚,福仁老和尚在南華寺做過方丈,就是虛云老和尚的法子,他收個徒弟,收個徒弟,他就叫他徒弟去燒香、去掃地,給大家做飯。來的那個人說:我來出家修行的,你叫我做工,我不干。就走了。當(dāng)然這個話好象也有理由,我出家來修行的,你老叫我做工我不干,也有道理。但是修行這個事情呢,從這個修唯識觀那一大段文里面看出來,不是那么簡單的,不容易。說是我修學(xué),你沒有智慧資糧也還不能修行,沒有福德資糧也不能修行,那要具足各式各樣的條件的。那么不具足就不能修行?也可以修行,你栽培嘛,可以去栽培。栽培夠了,夠了就可以修行了,就可以修行。

  那個在優(yōu)波拘多的那個傳上面看出有一件事,有一個比丘來拜見優(yōu)波拘多尊者,優(yōu)波拘多尊者是神通大羅漢,實在就是大菩薩,他說:你來這干什么?說:我要向您老人家學(xué)習(xí),請您老人家教授我,我想要得圣道。說:好,你要聽我話,我叫你怎么地就得怎么地,你才可以在這里住,不然你若不聽我話,你就離開,不要在這里住。說:好,我聽您話。那么就住下來了,住下來了呢,優(yōu)波拘多尊者一入定就觀察這個比丘是怎么回事情,一觀察一看,喔,他這個毛病在什么地方是這樣子。這個毛病為什么呢?就是歡喜吃,歡喜吃自己滿意的這些飲食,不高興的飲食就是不能吃,歡喜吃的就非要吃不可,就是這一點毛病障礙他修學(xué)圣道。那么這個時候,好,優(yōu)波拘多尊者就是告訴人給他預(yù)備一套合適的飲食,他歡喜吃什么給他預(yù)備什么。預(yù)備好了就拿過來,拿過來優(yōu)波拘多尊者陪著他,但是他一看這個正合意,就又要吃,要吃又感覺熱,就用囗來吹,叫它涼。優(yōu)波拘多尊者說:你心那么急做什么呢?慢慢地嘛。但是他這個食欲特別強,他就是等不得,就是要急急地叫它涼。說:好,叫它涼。涼了就叫他吃,優(yōu)波拘多尊者說:你不要咽下去,在口里面停留一會。那么他這個食欲特別強,感覺到好一下子就咽下去。優(yōu)波拘多尊者說是:你初來的時候我們講好了,你要聽我話,不聽我話我不教導(dǎo)你修學(xué)圣道的。他說:好,好。那么就是放在這里不咽下去。不咽下去,優(yōu)波拘多尊者叫他吐出來,另外用一個碗叫他吐出來。吐了多少口了,然后再叫他再吃,再吃呢,他就不想吃了。從這么以后呢,這個食欲就不那么強了,這個歡喜吃的東西這個愛心特別強,這下降低了,對食的愛著心輕微了。輕微了,這時候優(yōu)波拘多尊者開始教他修四念處,就得圣道了。所以這修行的事情各式各樣的情形,但是這若是遇見優(yōu)波拘多尊者那樣的圣人才可以,平常人誰知道啊?誰知道你有什么毛病,要怎么對治啊?這是不行的。

  所以上面說「攝受無量福德廣大故」,也要攝受無量福德。這是菩薩的福德大、智慧也大,所以他度化眾生容易。你沒有福德的人,眾生一看見你,心情是什么樣子啊?不能度化眾生的。所以前面說是,那個勝解行地要一個大阿僧祇劫,這是也是有一個原因的!赣蓴z受無量福德廣大故」,這也不是聲聞人的戒律所能及的。

  「三、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

  這是第三條,這一條是由饒益有情戒約這一方面來說的。由于這個菩薩的慈悲心,他能「攝受一切有情」,這個「攝受」就當(dāng)引導(dǎo)講好了,能引導(dǎo)一切眾生來到佛法里面來。但是他用什么心情來引導(dǎo)他呢?「利益安樂意樂」,利益眾生的心情、安樂眾生的心情來的。這個「利益」是什么呢?就是教導(dǎo)眾生修學(xué)善法。說是他現(xiàn)在冬天冷了,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那么我們給他衣服、給他造個房子,這是叫他心情安樂,身心安樂一點。但是要叫他修學(xué)善法,修學(xué)善法才得到利益。如果身心安樂了,他思想上不改變,還是去放逸,這是沒有意思的,這是沒有意義的。所以菩薩對于眾生的身心安樂也是照顧的,但是主要是在思想上要得到利益,那就是要學(xué)習(xí)善法,就是要學(xué)習(xí)佛法了,要學(xué)習(xí)佛法了。所以我們?nèi)羰?a href="/remen/faxi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發(fā)心去做善事,你也要學(xué)習(xí)佛法,你才知道什么是善事,應(yīng)該怎么樣來利益眾生,你才知道啊。

  這個「安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為你現(xiàn)在修學(xué)善法了,你將來就會得到安樂的果報。這樣意思呢,你現(xiàn)在修學(xué)善法得利益,將來又能得到安樂的果報。這樣子,現(xiàn)在得利益,將來得安樂;就是不只是現(xiàn)在能得利益,將來也得到利益。我們一般人做善事的時候,只是想到現(xiàn)在,他現(xiàn)在叫他吃飽了,不要餓著,不要凍著,衣食住都給他,就好了,他的思想怎么樣?不知道,不管,這是個問題。

  但是在佛法上看,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傳,我們應(yīng)該發(fā)覺到一件事,釋迎牟尼佛就是為人說法,告訴你心要清凈,身囗意三業(yè)清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叫你得到利益,就做這件事,釋迦牟尼佛多數(shù)是做這件事。我們凡夫的心情呢,就感覺到有病很苦,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這是很厲害,這件事很重要,所以要做善事的時候也就做這件事。當(dāng)然這也是應(yīng)該做,也不是不應(yīng)該做,可是心為本,一切法以心為本,你思想上改變過來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了,你才能得利益的。不然的話,枝末上得到了一點好處,結(jié)果還是苦惱,也還是苦惱的。所以「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這個菩薩接引眾生的時候,就是用利益安樂的心情來接引眾生,而菩薩這個利益安樂的意樂是非常「廣大」的,是以一切眾生為對象的。不是說是他和我感情好,那個人和我感情不好,那我就不一樣了,不是,所以「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所以這也是殊勝于聲聞戒的,比聲聞戒來得殊勝。

  「四、由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故。」

  這個菩薩他學(xué)習(xí)無量無邊的學(xué)處,又?jǐn)z受無量的福德廣大,又?jǐn)z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的廣大,而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故」,就是愿意一切眾生都能得無上菩提,他能有這樣的廣大的意愿。這也不是聲聞戒所能及的,所以叫做「廣大殊勝」。

  戊、甚深殊勝

  「甚深殊勝者,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yè),而無有罪,生無量褔,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前面是說這個廣大的殊勝,現(xiàn)在這里是第四個是「甚深殊勝」。一共有四個殊勝,現(xiàn)在是最后一個「甚深殊勝」。這個菩薩戒有甚深的殊勝功德,是什么呢?「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yè)」,就是說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由于有這樣的「品類」,就是各式各樣的差別,不同的「方便善巧」。這個「方便善巧」實在就是智慧,各式各樣的智慧,他「行殺生等十種作業(yè)」,他由這個方便善巧的智慧去做殺生、偷盜各式各樣的這些罪過的事情,這十種作業(yè)!付鵁o有罪」,菩薩來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是沒有罪的。不但沒有罪,還有「無量」的「!沟。因為有無量福德,「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這個是有這種事情。這是由方便善巧就會做惡事而沒有罪過,是有福報的,有福德的。

  這個事情呢,在這個經(jīng)上有說到,釋迦佛在做菩薩的時候,就是殺一個船主。有五百商人坐這個船,這五百商人都是有很多的財寶,這個船主看見財寶了就生出這種惡心,就想要計畫把這個五百人殺掉了,就把他們的財富拿過來,就是這么回事。那么這個釋迦菩薩也是這五百人之一的,就發(fā)覺到這個船主要這樣計畫要進行這件事的時候,釋迦菩薩說是:他若是殺害了,這個人一下他就下地獄了。那么釋迦菩薩發(fā)大悲心,我可以下地獄,叫他不要下地獄,用這樣的慈悲心把船主殺了,就是殺這一個惡人來救這五百人。這樣的慈悲心行殺生業(yè)呢,就是「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那么用這個慈悲的也是一種智慧,也就是后得智,「由是品類方便善巧」的智慧做這種惡事呢,而還是沒有罪的,還是不犯戒的,還速得無上菩提的,所以叫做「甚深殊勝」,有這樣的意思。

  這段文在這個《瑜伽菩薩戒本》里面是有的,有但是不是說十種,是說七種,就是身三、口四,沒有意三,只有七種,而沒有說十種。這個地方和菩薩戒那個戒本上對照起來,只是七種,而不是十種,而這里面說十種。在這個無性釋,《攝大乘論》無性釋上面解釋這個道理,那么這個意三怎么叫做貪瞋邪見呢?那么他是說,或者說是:愛著善法,名之為貪;憎惡有罪過的事情,叫做瞋;或者是能見種種的邪知邪見的事情,就是他能通達種種邪知邪見的事情,而不為所愚,那就叫做癡。貪、瞋、癡,這么樣解釋這個三毒。那么合起來就是叫做「十種作業(yè),而無有罪」。

  「又諸菩薩現(xiàn)行變化身語兩業(yè),應(yīng)知亦是甚深尸羅。」

  這個「甚深尸羅」,第一個是方便善巧的行十種惡法,現(xiàn)在是第二段現(xiàn)行變化的這種事情。「又諸菩薩現(xiàn)行變化身語兩業(yè)」,這個菩薩為了要度化眾生有各式各樣的方便善巧!脯F(xiàn)行變化身語兩業(y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薩的神通變化出來的眾生,變化出來的眾生,就是不是真實的眾生,不是惑業(yè)苦流轉(zhuǎn)的眾生,就是用神通變化出來的。變化出來的這個眾生在做惡事,做種種惡事,這叫「身語兩業(yè)」。這個我們讀《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這個善財童子參學(xué)無厭足王,參學(xué)無厭足王的時候,看見無厭足王,就是這個國王叫無厭足,他在統(tǒng)治他的國家對付老百姓的時候非常的殘忍,你看見他就是弄了很多的這些殺害眾生的境界,很殘暴的。那么善財童子看見,說:這樣的惡人,我怎么可以來參學(xué)他呢?就走了,就不要參學(xué)他。后來虛空里說:去,去,去!叫他去參學(xué)。后來知道是怎么回事情呢?那些殘忍的境界都是變化的,都是神通變化的,不是真實有眾生在殺害的事情,不是的。這些做惡的眾生被殺害,那個也是變化的;能殺害的也是變化的,就是用這種境界給那些真實的迷惑顛倒的眾生看,「你不可以做惡事,你若做惡事,國王就要殺你」,就是這個意思,這叫做「現(xiàn)行變化身語兩業(yè)」,有神通變化的境界。這個不是真實的,所以「應(yīng)知亦是甚深尸羅」,這也是菩薩戒。

  「由此因緣,或作國王示行種種惱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

  這是解釋前面這一段。「由此因緣」,由于菩薩他有這個大悲心,有神通道力的「因緣」,的理由!富颉拐咚@個菩薩在「作國王」的時候,「示行種種惱有情事」,他是神通變化的各式各樣的惱害眾生的事情,不是真實的。這樣子做有什么意義呢?「安立有情毗奈耶中」,那么這個菩薩當(dāng)然他會立法,立出來種種的法律,一條一條的法律,你要守法。那么那個流轉(zhuǎn)生死惑業(yè)顛倒的眾生看見了種種惱有情的事,就不敢做惡了,那么他們就守法,要遵守國家的法律,不敢做惡了。所以「示行種種惱有情事」的結(jié)果呢,安立眾生大家都是受持戒律,嚴(yán)守戒律!概我小,在戒律里面生活,而不敢放逸了。那么這是菩薩的「甚深尸羅」。

  「又現(xiàn)種種諸本生事,示行逼惱諸余有情,真實攝受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凈信,后轉(zhuǎn)成熟。」

  這是第三節(jié)「示行本生事」!赣脂F(xiàn)種種」,這個菩薩他又能夠現(xiàn)出來種種的「本生事」,也就是過去的時候,過去生中他所做過的事情,他能再現(xiàn)出來,F(xiàn)出來,過去什么事情呢?「示行逼惱諸余有情」,他也是神通變現(xiàn)出來的逼惱另外的眾生,這都是變化的境界,不是真實的。做出這樣的事情之后呢,「真實攝受諸余有情」,他能夠真實地攝受了那個流轉(zhuǎn)生死迷惑顛倒的諸余有情,就是利益了他們。「先令他心深生凈信」,怎么樣攝受這個眾生呢?怎么樣來饒益這個眾生呢?就是先令那個眾生的心,「深生凈信」,深深地生出來對于善惡果報的信心,做惡是有惡報的,做善就有善報,對于善惡果報有深深地信心,有清凈的信心。那么有了清凈信心就修學(xué)善法了,修學(xué)善法慢慢地善根就成熟了,就可以得圣道了。「后轉(zhuǎn)成熟」,以后展轉(zhuǎn)地增長,善根成熟得解脫了。 「是名菩薩所學(xué)尸羅甚深殊勝!

  前面這一共三段,這是菩薩所學(xué)的戒法,是屬于甚深這一方面的殊勝,不是小乘聲聞戒所能及的。

  己、結(jié)

  「此由略說四種殊勝,應(yīng)知菩薩尸羅律儀最為殊勝!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文。這是「略說四種殊勝」,應(yīng)知道菩薩的戒律不是小乘戒所及的。

  第三項、指余廣說

  「如是差別菩薩學(xué)處,應(yīng)知復(fù)有無量差別,如毗奈耶瞿沙方廣契經(jīng)中說!

  「如是差別菩薩學(xué)處」,像前面這幾段不同的各式各樣的菩薩學(xué)處,這已經(jīng)說過了,「應(yīng)知」道。「復(fù)有無量」無邊的「差別」還沒有說,沒有說什么地方有說呢?「如毗奈耶瞿沙方廣契經(jīng)中」有「說」的,這里就不說了。

  這個「毗奈耶」就是戒,他翻律儀。這個「瞿沙」,翻到中國話是個妙音,微妙的音聲;這在這個印老法師那個講記上有提到!阜綇V」,就是大乘!钙踅(jīng)中」有詳細(xì)的解「說」。但是這部經(jīng)沒有翻到中國來,這個我們沒有辦法讀。

  第二節(jié)、增上心學(xué)2

  第一項、標(biāo)差別

  「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云何可見?」

  這是第二節(jié)「增上心學(xué)」,第一節(jié)是增上戒!溉缡且颜f增上戒殊勝」,「如是」是指前文已經(jīng)說過增上戒的殊勝,他怎么樣的廣大甚深,非小乘戒所能及!冈錾闲氖鈩僭坪慰梢姟?這個「增上心」就是定,增上定,他的殊勝于小乘怎么樣才知道呢?這個「增上心」就是指定說的,指三摩地的禪定說的,但是而沒有說定,不說增上定,而說增上心。在《解脫道論》上也用這個名字,叫做「增上心」,那《瑜伽師地論》里面也這樣說,那么其中有什么理由呢?這個王恩洋的疏上寫了一大段,印老的講記上沒有提,沒有提這件事。

  這個王恩洋的意思是說,這個心就是指我們現(xiàn)前的虛妄分別心,這一念分別心為一切法的依止處。我們一般的人不能如理作意,那么就是有很多的煩惱,造種種的罪業(yè),受種種的苦惱,這個心就是這樣的境界。若是有多少理智,能修學(xué)世間善法、修學(xué)出世間的善法,那就會逐漸地得到安樂,得到光明了。世間的善法就是五戒十善,受持五戒,修學(xué)十種善法,三業(yè)清凈,這是散亂的善法;進一步就是禪定,四禪八定的善法,但是這是屬于世間的。出世間的三乘圣道,那就是出世間的善法。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也是依止于心的,也是以心為依止處的。

  這里說增上心學(xué)這個心的意義就是指學(xué)習(xí)出世間圣道的人,當(dāng)然是要第一步要增上戒,增上戒使令自己的身口清凈,但是不能夠安住在這里,不能停留在這里,還需要進一步來調(diào)伏自己的內(nèi)心,使令自己的心所有的這些垃圾、這些煩惱把它清出去,清除、降伏內(nèi)心的一切煩惱,使令自己的心清白,鮮潔,不攀緣,不散亂,明靜而住,那就叫作心。那么有這樣的基礎(chǔ)了,再修學(xué)出世間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那就可以得三乘圣道了,所以叫作增上心學(xué)。而這樣的明靜而住的心也就是禪定,所以也叫作定學(xué)。得了這樣的定呢,也就能夠增上慧,能幫助我們成就出世間的圣道,就是般若,所以叫作增上心。這個心若得定了,他能增上慧,所以叫作增上心學(xué),是這樣意思。若說是增上慧呢,那就是那個慧由于你成就了慧,所以能幫助你得到解脫,所以叫作增上慧。這里說是增上心的殊勝的功德的相貌。

  「略由六種差別應(yīng)知:」

  這底下呢,前面是問:什么叫作增上心殊勝?這底下是回答,回答嘛,叫做「標(biāo)差別」,有標(biāo)出來六種差別,由六種差別來顯示增上心的殊勝。這「六種差別應(yīng)知」,應(yīng)如是哪六種差別呢?這個「應(yīng)知」,這個「知」就是應(yīng)該要認(rèn)識,應(yīng)該深深地認(rèn)識這六種差別。

  「一、由所緣差別故,二、由種種差別故,三、由對治差別故,四、由堪能差別故,五、由引發(fā)差別故,六、由作業(yè)差別故!

  這一共是六種差別,把這六種差別標(biāo)出來名字,里邊的義要到下文才解釋。

  第二項、辨差別6

  甲、所緣差別

  「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為所緣故!

  這個若是有因緣,不論是誰,若是有因緣為人家去講解禪定,講解增上心,那么若加上了六種差別的確是講得很圓滿了,講的很多很多的事情。講修學(xué)禪定最初怎么樣用心,這是第一;由欲界定的九心住,到未到地定,到四禪八定,這就要幾個小時才能講完,那么然后再加上六種差別這是不得了,要講幾天才可以。

  現(xiàn)在說是「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為所緣故」,這個「所緣差別」就是我們心所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這個「緣」,本來是心所緣慮的境界,叫作「所緣」。「差別」,當(dāng)然是說他不同于小乘的意思!钢^大乘法為所緣故」,就是不是說小乘,這是說大乘法里面所有的教理行果你要去學(xué)習(xí)的,要學(xué)習(xí)。因為佛法里面說的禪定不只是令心得定就算了,一定也要發(fā)無上菩提心等等的事情,一定也要是為了得無上菩提而修學(xué)禪定的,這樣子才算是佛法的禪定,這個意義才圓滿,這個法門才圓滿。如果說只是攝心不亂、明靜而住,能夠得個輕安,得神通,這是世間法,還不能算是佛法的。可是這樣一說呢,那就需要我們對于佛法里面的禪定的認(rèn)識,就需要學(xué)習(xí)全面的大乘佛法,你才能夠說得圓滿,所以「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為所緣故」,為你所學(xué)習(xí)的,你要學(xué)習(xí)大乘佛法。

  我們從這個「所知依」一直到現(xiàn)在,發(fā)覺一件事呢,就是這個作者無著菩薩,你一定要學(xué)習(xí)佛法,不管是你想要在佛法里有什么成就,都是要先學(xué)習(xí),沒有說是佛法完全置之高閣而不要學(xué)習(xí),我就是有什么什么修行能開悟了,無著菩薩好象完全不同意這種態(tài)度,我是感覺到這里。但是我們中國的佛教徒似乎是不全是這樣的想法。

  乙、種種差別

  「種種差別者,謂大乘光明,集褔定王,賢守,健行等三摩地,種種無量故。」

  這個「所緣差別」,這是第一個,先要學(xué)習(xí)佛法;我要修學(xué)禪定要先學(xué)習(xí)佛法,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是「種種差別」!阜N種差別」,就是所成就的禪定是各式各樣,很多很多的,無量百千三昧,很多很多的。但是這里呢,就是舉出來四個三昧作代表了。「謂大乘光明」三摩地,這是第一個。這個「大乘」在這里,就是他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人,他修學(xué)這個禪定成功了的時候,他能發(fā)出來光明的智慧,在禪定里面發(fā)出光明的智慧,他能夠照了大乘佛法的教理行果等等的,能通達佛法,那么這就是「大乘光明」三摩地,就是重視智慧的,側(cè)重于智慧的成就。

  「集福定王」,「集福定王」這是第二個。這個「集福定王」是說在成就了禪定之后,在禪定里面并沒有所作已辦,他還要繼續(xù)地積集無量無邊的福德,那也就是繼續(xù)要修行六波羅蜜。這個禪定猶如大海,也是無量無邊的,并不是一下子就畢業(yè)了,也不是初歡喜地就畢業(yè)了,也不是到十地菩薩就畢業(yè),要到佛的境界才圓滿。所以得到禪定以后,在禪定里面繼續(xù)要積集無量的福德,這樣的禪定。這個禪定如王似的,大自在的境界。這個「王」是譬喻的意思、形容的意思,也就是贊嘆這個禪定的大自在境界。

  這個我看見一部,這是由印度翻譯過來的,可能是《成實論》,我記不住出在那里。這個你若是歡喜靜坐的時候,你一定要經(jīng)行,你一定要經(jīng)行。如果你不經(jīng)行,你又常常靜坐,就算是你得定了,你入定的時間不會太久就得要出定,就要出定。所以他要勸我們要多經(jīng)行,你一方面靜坐,靜坐出定以后你要經(jīng)行,在靜坐之前也要經(jīng)行。那么這表示什么呢?你經(jīng)行的關(guān)系,能使令你身體里面這個氣血調(diào)和,就是身體健康,明白點說就是身體健康,而經(jīng)行也就是所謂運動,所以我們?nèi)颂珣辛瞬恍械摹N覛g喜靜坐,但是懶,不愿意動。其實若是自己注意的話,就會感覺到你一方面經(jīng)行跑一跑,然后靜坐容易相應(yīng)。你說:我不,我就是坐在那里,我不經(jīng)行。你不經(jīng)行,他就這個氣血有可能會瘀結(jié)在里面,那么這個身體就有問題,有問題的時候你這個心理受到身理的影響,你也會有困難,會有困難的,所以我們的確是應(yīng)該要運動,要運動一點。

  這個另外一件事呢,譬如說你若常常出去運動運動,精神好一點,你寫文章能寫得快一點就寫好了。你若是不運動,雖然會寫,寫得慢,應(yīng)該是五個鐘頭就寫好了,你可能要用十個鐘頭。這個我在青島湛山寺佛學(xué)院在那兒住過,我在那住的時候,那個地方的確是好,就是它是在一個山坡上,周圍都是樹,沒有人家,但是在右手邊的樹林比較密一點,可是樹林里面好多的墳?zāi)埂T瓉砭褪窃谀抢镒x書的學(xué)生,就在那里過逝了,當(dāng)然他們各有各的因緣,究竟什么病也不必說了。所以我們歡喜學(xué)習(xí)佛法又歡喜靜坐,我們感覺我們要注意運動,佛法還沒有學(xué)得怎么樣,先學(xué)了一身病,這是不對的!是不對啊。

  我看那個《南海寄歸傳》上講,《南海寄歸傳》是義凈律師,是義凈三藏,他那上面說:這個比丘要經(jīng)行。說佛到什么地方要有個經(jīng)行處,佛在那里經(jīng)行。我看見這個佛的境界,他還要經(jīng)行,身體要經(jīng)行,有這種事情。那么我這個地方多說幾句,這個佛是不睡覺的,不睡覺,他就是也出去托缽,托缽然后用食,然后入定,也為大眾僧、為一切眾生說法,他一直不睡覺。有一天有個外道來見佛,見佛他問:這個瞿曇啊!你睡覺不睡覺?提出這個問題。佛說:我也睡覺,這外道說:睡覺是愚癡相,你一睡覺你就是愚癡。哎呀,說這種話。佛說:你不懂得什么叫作愚癡,有貪瞋癡、有煩惱的人才算愚癡,怎么能說我愚癡呢?我沒有煩惱了,不能說我是愚癡。但是為什么你睡覺呢?佛說:我是在夏天最熱的時候,夏天最熱天氣特別熱的時候,就是夜間天要快亮的時候,快亮的時候還沒亮,佛先出去經(jīng)行一會兒,然后回到這個住處臥下來,臥下來心里面念這個明相,就這么休息一會兒,時間也不多,只此而已。從那一段文上發(fā)覺,佛是除了那一段時間特別天氣熱的時候,為調(diào)身故就休息一會兒,其余的時間佛完全都不睡覺,還有這個事情。但是佛是經(jīng)行的,佛是天天都有經(jīng)行。

  外邊的有些人,有一位居士批評我們,批評這個法云寺佛學(xué)院的學(xué)生,不管是南院是北院都是運動不夠,他們這么議論我們。我也承認(rèn)這件事,我們出家人多數(shù)是運動都不夠,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學(xué)注意,還是多運動,多拜佛也是運動,其他的運動也可以有一點。我們精神強一點,然后好好學(xué)習(xí)佛法有幫助,對于學(xué)習(xí)佛法有幫助,如果你精神強了,睡眠也不會太多,這個精神旺盛睡眠不會太多。若是你運動不夠,精神不旺盛,早上起來這個應(yīng)該早上吃早餐,不吃早餐,就睡覺。我很久以前聽人說睡回籠覺,最近又聽說這個名字,睡回籠覺。睡回籠覺,睡了一會兒好象舒服,實在就表示你的精神不太好,精神不太好,你加強一點運動,他精神旺盛,他雖然也睡覺,睡的不是很多,睡完了精神特別的頭腦清醒。精神不好的時候,已經(jīng)睡那幾個鐘頭了,睡起來了還沒睡醒,這頭還不舒服,這就表示身體有問題,所以我希望各位注意運動,身體健康。注意運動,但是有個問題呢,你自己個別的運動你有毅力也是可以,沒有毅力的人自己個別發(fā)了心運動,運動幾天不運動了,若大家在一起運動就好一點,他就好一點,不好意思不去運動。然后生活正常,一天的生活早餐就起來吃飯,到時候吃飯,生活正常。睡覺的時候,到時候睡眠就是正常的睡眠,生活正常。這樣子你將來到別的什么地方去你也有一個正常的生活,不然的話你成了習(xí)慣了,我就是到時候吃飯的時候不吃飯,睡覺,忽然間到一個地方不能睡覺,你精神不好,精神不對勁。自己要約束自己,要振作自己,不要頹靡,不要那樣子。

  所以這上面「集福定王」,我說這個話就是這個福,「福」是什么?就是身體健康就是福,不是別的。你身體健康,你看你的精神好、心情自在。我們欲界的眾生是這樣子,身體健康,心情容易愉快。身體若不健康,這里有病那里有病,雖然沒有誰來呵斥你、罵你、觸惱你,心里就是郁郁不樂,這個心理受身理的影響,是這樣。你若是色界天上的人有禪定,沒有這回事;欲界天的人沒有老沒有病,也沒有這回事。就是我們地面上的人,南閻浮提這個人,我們身體的果報不太好,不是那么好,所以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佛法,要振作自己。

  「集福定王」,就是得了無生法忍的人,這上面說這個「大乘光明,集福定王」這都是十地菩薩以上,十地菩薩的定,不是凡夫。像十地菩薩,他們還要集福。得到三昧以后,初得三昧,按標(biāo)準(zhǔn)來說應(yīng)該是得四禪是最標(biāo)準(zhǔn)的,得這個欲界定、未到地定這還不夠標(biāo)準(zhǔn),還不及格的,要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是最好的,在這個禪定里邊你要繼續(xù)地修福,繼續(xù)地修福。因為初得無生法忍的人,當(dāng)然他有一大阿僧祇劫的栽培福德智慧資糧,這樣的大福德大智慧的人那可能是例外的。若一般的情形,得了無生法忍身體還是老病,還是有這個情形,還是老病的。所以要是「集福」,我們佛法是重視智慧,重視智慧是我們在了生死的人來說,在我們凡夫來說,我們要得到般若智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你有福報不行,這個有福是愚癡福,你沒有智慧還一定的顛倒迷惑,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有智慧,你才知道怎么樣做是對,怎么做是錯誤,這樣子我們才能不犯過失,才能夠了脫生死。了脫生死,得無生法忍以后,還是要修福的,原來還是這樣子;智慧是重要,福德也是很重要,所以「集福定王」。

  這個印順老法師說是「大乘光明」定,初歡喜地、二離垢地、三地發(fā)光地,他說就是前三地,初地、二地、三地屬于「大乘光明」定,「大乘光明」三摩地,是這樣意思。這個「集福定王」就是第四地乃至到第七地了,「集福定王」。

  「賢守」三摩地,「賢守」印老法師講的好:這個「賢」是慈悲仁善的意思。這個「守」,就是有慈悲心還能守護一切眾生;就是守護一切眾生者,就是教化一切眾生修學(xué)善法,名為守護一切眾生也。那么前面這個「大乘光明,集福定王」是屬于菩薩自己栽培;的功德,這個「賢守」三摩地是屬于菩薩的大悲心教化眾生的意思!附⌒械热Φ亍,這個「賢守」就是七地至八地,「健行」就是十地到佛地。這個「健行」是什么意思呢?健者所行。這個「健」就是剛健,剛健就是佛或者大菩薩他的那種無量功德莊嚴(yán)的身口意是剛健的,是一切法所不能夠動搖的境界,叫剛健。那么他所修行的三昧,叫做「健行」三摩地,也就是首楞嚴(yán)三昧!傅取,這還有其他的很多很多的三昧。這樣子說呢,由「大乘光明」三摩地、「集福定王」三摩地、「賢守」三摩地、「健行」三摩地,就是由初地乃至到佛地,包括了這么多!阜N種無量故」,前面是舉出來這么四個三摩地的相貌、名稱,這底下又說到數(shù)量,就是三昧不只這四個,還有無量無邊的三摩地的。當(dāng)然這不是小乘佛法里面說的,是超越了阿羅漢的境界的。

  丙、對治差別

  「對治差別者,謂一切法總相緣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粗重故!

  「對治差別者」,前面第一個是「所緣差別」,只是要學(xué)習(xí)大乘佛法,然后才能修這個禪定的。這個「種種差別」是說出來所成就的禪定。這第三個是「對治差別」,是說這個十地菩薩他得到了禪定以后,他在禪定里面作什么呢?他做這件事。這個因為這是十地菩薩,所以不是對我們初學(xué)佛法的凡夫說的。若是對我們說那就應(yīng)該怎么樣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應(yīng)該說這樣的方法了,F(xiàn)在這是大菩薩境界,早已經(jīng)過去了這個階段。

  「謂一切法總相緣智」,這個「對治差別」就是登地的菩薩他在所成就的禪波羅蜜里邊,還要修學(xué)止觀的,修學(xué)止觀。修學(xué)止觀為什么呢?來對治內(nèi)心里面的這些粗重,一切障粗重的。「謂一切法總相緣智」,就是說在禪定里面修止觀得無生法忍以后,他成就了一切法總相緣智。一切法有別相、有總相,差別的形相,通達一切法的差別相那就是如量智,也就是后得智。這個一切法的總相,也就是一切法的同相,相同的同,也就是通相,通達的通。他這個相貌是通于一切法的,那么也一切法的無差別相就是了,無差別相是什么?就是真如,真如是一切法的總相!缚傁嗑壷恰,就是緣一切法的如那個智慧,就是真如智,也就是根本無分別智,也叫如理智。那么用這個智慧,在禪定里邊來發(fā)動這個智慧來修止觀,修止觀就能破除去阿賴耶識里邊的一切障,就是煩惱障、所知障,他的那個粗重的種子;就是來對治這個粗重的種子,這叫做「對治差別」。

  「以楔出楔道理」,這是個譬喻,一個譬喻。這個「楔」,就是這個刀木佬,就是那個木匠,木匠他作的這個木的時候,需要有這個以楔出楔這種事情,就是有的粗的楔、有的細(xì)的楔。最初先用這個粗楔,而后用這個細(xì)楔。說是這個木頭打一個孔,打一個孔,那個木榫放在里面,放在里面不牢,太松了,于是乎打進去一個楔,叫它牢固一點,那有這樣的意思。但是「以楔出楔」又不同,不是這樣。印老解釋的好,就是這個竹簡里邊有一個粗的東西在那里堵塞不通,然后用一個細(xì)楔打進去,就把那個粗的楔擠出來,細(xì)楔也就出來了,這叫「以楔出楔道理」。

  現(xiàn)在這里說用這個「一切法總相緣智」,就是包括奢摩他、毗缽舍那的,這就是個細(xì)楔,「一切法總相緣智」的止觀是細(xì)楔。用這個細(xì)楔把那個粗楔擠出來,什么是粗楔呢?就是阿賴耶識里面煩惱障、所知障的種子是粗楔,用這個「一切法總相緣智」的止觀把那個粗楔把它擠出來。就是我曾經(jīng)說過,就是「一切法總相緣智」同時也是止、同時也是觀,因為這個「總相緣智」這無分別智,這個如量智,后得智有分別智是緣名相的,以名相為所緣的,無分別智是沒有名相的,不緣名相,那是不可思議境界,所以他同時也是止同時也是觀,他這樣的止觀就能夠除遣阿賴耶識里邊的二障種子。因為他這個「總相緣智」他見到真如理了,見到真如理的這樣的止觀能破除去阿賴耶識里面的種子,能破除。如果你沒有能得到這種智慧,你不能破除阿賴耶識的種子,所以那就是世間法了。所以若沒有佛法中的般若波羅蜜,那都是屬于世間有漏的事情,你不能破除煩惱那還都是凡夫境界,所以「以楔出楔」的道理能遣除去阿賴耶識里面的一切障的粗重。

  這一段文印老法師講的非常好,他說這諸法實相無有少法可得,但是我們無始以來這個煩惱障、所知障的熏習(xí)就蒙蔽了諸法實相,覆藏住了,覆藏住了不得顯現(xiàn),所以就是有個粗楔,就這個粗楔是我們無始劫來自己造的,F(xiàn)在聽聞佛法成就「一切法總相緣智」的細(xì)楔,就把這個粗楔除掉了,除掉了以后諸法實相就顯現(xiàn)了,那么就是得佛的法身了,得大解脫了,所以叫做「對治差別」。這個大乘佛法的增上心學(xué)是有這種功能的,可以斷除去一切煩惱障、斷除一切所知障的粗重;而阿羅漢只能斷煩惱障,所知障還是不能斷的。

  丁、堪能差別

  「堪能差別者,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前面這個「對治差別」,這是這些登地的菩薩他自己修行的境界。這個「堪能差別」,這是說他的慈悲心,說他的慈悲心利益眾生的事情了。「堪能」,就是殊勝的能力,也不同,什么呢?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這個「住靜慮樂」,這個印老把他分兩個部分解釋:就是他這個修行人安住在靜慮里邊,靜慮就是超越了欲界定、未到地定,就是得到色界的四禪了,所以叫作靜慮。而這里面的情形,看下邊「隨其所欲即受生放」這個意思,就是這個人不是欲界的人,他舍了欲界的果報往生到色界天去了,他在色界天上住靜慮中,住在靜慮中。住在靜慮中呢,他不受靜慮的禪的拘限,他還有很大的自由,他有發(fā)大悲心,他能「隨其所欲即受生故」,隨他所歡喜去的地方,他就到那個地方去受生,去得一個果報,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這個「樂」,樂呢,初禪也有樂,二禪也有樂,三禪也有樂,四禪他就棄掉這個樂,這樣這個三禪是最樂的,就算是這個菩薩他住在三禪的那樣的樂里面,他還是能「隨其所欲即受生故」,他可以放棄了色界天的那種大福德境界,可以到欲界來。因為欲界的眾生容易教化,比較容易教化。你若色界天的眾生不容易教化的,因為他們有禪定樂,感覺他就是好了,更無所求了,所以你教化他,你說他還不及格這是不行的,所以要到有可度眾生的地方去受生,到那去教化眾生去,所以叫「隨其所欲即受生故」!甘苌省,而禪定的靜慮樂還不失掉,這事不容易。若凡夫就不行了,凡夫若是從色界天壽命終了了,死掉以后來到欲界,禪就沒有了。但是菩薩不是,菩薩還是有的;菩薩來到欲界了,色界的靜慮樂還是繼續(xù)地保持住的,這是他的大悲心的關(guān)系。

  那若是二乘人呢,譬如說是得了初果、初果二果,這兩種圣人就是在人間和欲界天來往,但是這里面最多是七生,那么他就得三果了,他就得阿羅漢果了;蛘呤悄,他是生到色界天上去了。在人間得三果,生到色界天的時候呢,他在那里修學(xué)止觀的時候,繼續(xù)向前進,由初禪到二禪,也有可能到三禪,有可能一下子就到無色界天去了。從無色界天在那里用功修行就入涅槃了,他趣向涅槃,趣向寂滅,他不會回來我再來到欲界來教化眾生,沒有這回事情,因為他沒有這個大悲心,沒有大悲心。所以我們這個北傳佛教,也就是大乘佛教,稱呼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是對的,說他是小乘是對的,這沒有說錯,因為你沒有大悲心嘛!所以菩薩是有「堪能差別,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所以我們北傳佛的人學(xué)習(xí)了大乘佛法,聽人家說大乘非佛說,小乘是佛說,人情之常,哎呀!這是佛說,這不是佛說,當(dāng)然我相信佛說,非佛說我不相信了,這是人情之常。但是你若是學(xué)習(xí)大乘佛法,你好好注意學(xué)習(xí),你會發(fā)覺到大乘佛法也決定是佛說,也決定是超過小乘,你就從這段文就看出來嘛。你看這個大乘的菩薩境界,他也有能力可以到無余涅槃那里去,但是為了,他還想這個眾生苦啊,我不能到涅槃那里休息,我還要回來,他從色界天那里回來,到人間來教化眾生。你看這種行為,這是什么境界啊?這是大悲心,非常值得尊重、值得贊嘆的事情,怎么能不相信大乘呢?應(yīng)該相信大乘、尊重大乘、贊嘆大乘佛法,應(yīng)該是這樣子。所以「堪能差別者,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有這種境界。

  這個在《大智度論》里邊有提到這件事,譬如說菩薩得了禪定的時候,得到色界定以后他沒有欲心了。沒有欲心的時候,他若來到人間的時候去受生去得果報,那怎么樣能夠受生呢,他沒有欲啊?說是菩薩慈悲啊,也有那么一點相似的欲,所以就投胎了,所以他就受生了。但是他心不顛倒,不像我們一般的凡夫境界。

  戊、引發(fā)差別

  「引發(fā)差別者,謂能引發(fā)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

  這上面是說這個「堪能差別」是從色界天又回到欲界來,有這種無障礙境界。這第五個是「引發(fā)差別」。這個「引發(fā)差別」呢,「謂能引發(fā)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他得到的增上心學(xué)這個禪定能引發(fā)出來,能從那個禪定里面發(fā)出來,什么呢?「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就是盡虛空里面,無量無邊的虛空里面有無量無邊的世界,他都無障礙地可以到一切世界去,都能去,都能無障礙。當(dāng)然我們就是從這個文字就是這么一想,若是從科學(xué)家的說法,這個虛空是很危險的,這個世界那個世界中間的虛空,你從那里過的時候是很危險的,有這種事情。那么這個這都是法身菩薩了,他們無障礙,可以無障礙地到一切世界都可以去,就是這種神通境界。那么若按我們可以引起一些分別的地方,譬如說到地獄去,菩薩也能到地獄去,地獄那種苦惱的境界對菩薩是無障礙的。這個《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這個入法界也是很不可思議境界,能入一切法界,F(xiàn)在這是說「能引發(fā)一切世界無礙神通」,無障礙的神通,到一切世界都可以去,這也是不可思議境界,也不是小乘所能及的。

  己、作業(yè)差別3

  一、引發(fā)神通業(yè)

  「作業(yè)差別者,謂能振動,熾然,遍滿,顯示,轉(zhuǎn)變,往來,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類,或顯或隱,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辯念樂,放大光明;引發(fā)如是大神通故。」

  這底下說「作業(yè)差別」。這個「作業(yè)差別」呢,就是前面這個「引發(fā)差別」是從禪定里面引發(fā)出來無障礙的神通,這叫「引發(fā)差別」。這個「作業(yè)差別」呢,說這個神通有種種的作業(yè),從神通里面可以分別出來種種不同的作用,所以叫作「作業(yè)差別」;就是這個神通都作什么事情呢?說這個差別。「作業(yè)差別者,謂能振動」,就是在這個增上心的禪定里邊他能發(fā)出來神通,「能振動」這個世界,「能振動」這個地區(qū),這個廣大的一個地區(qū),振動這個世界,振動無量的世界,使令這個世界能振動,有這種力量,有這種威力!笩肴弧,這個「熾然」這個字,譬如說這個猛火放出來這個燃燒的猛火很猛烈的,叫「熾然」;這是說是放大光明,這個神通能放出來很多很多的光明,所以叫作「熾然」。這個能遍照無量無邊的世界,那叫「熾然」。

  「遍滿」,這個「遍滿」是說,前面是說放出來光明,特別圓滿的光明,殊勝的光明。這個「遍滿」是說這個光明能遍滿無量無邊的世界,這件事不可思議!革@示」,這個「顯示」印老有個解釋,王恩洋也有個解釋,解釋不一樣。王恩洋解釋說:「顯示」,就是他這個神通能現(xiàn)出來無量無邊的身形,也可以現(xiàn)出來人、天,或者是天龍八部,無量無邊的身形去度眾生這些事情。印老是說:放出光明能夠普遍到無量無邊的世界,就在世界里邊,此世界彼世界中間的黑暗的,能顯示出來;又能顯示出來他方世界的佛,我們由于佛的光明,我們就可以看見他方世界的佛了,所以叫作「顯示」。

  「轉(zhuǎn)變」,這個「轉(zhuǎn)變」是什么呢?是對這個地水火風(fēng)能互相轉(zhuǎn)變。這個地能轉(zhuǎn)變成水,水也能轉(zhuǎn)變成地;地水火風(fēng)都能轉(zhuǎn)變,互相轉(zhuǎn)變,這他是他的神通所作的業(yè),能有這種境界!竿鶃怼,這個「往來」就是佛這個神通能往來無量無邊的世界,一剎那間就到了,所以叫作「往來」!妇硎妗,這個「卷舒」就是,「卷」是收回來,譬如說一個須彌山能把它收回來了變成一個芥子,一個芥子那么大,這叫「卷」。「舒」是舒展,一個芥子可以把它放大,擴大成一個須彌山那么大,那么叫作「舒」;蛘哒f呢,卷這個須彌山入一個芥子里邊,那么叫作「卷」;那么舒一芥子可以納須彌,那么也可以這么講;蛘咴跁r間上說呢,會在一剎那,卷無量劫為一剎那,或者舒一剎那為無量劫,這是在時間上這么說,就是有這種大自在的境界。

  「一切色像皆入身中」,在禪定里面能現(xiàn)出來這種境界,就是世間上一切的色像,或者有情的色像、無情的色像都能夠入在這位菩薩的身體里邊,在身體里面顯現(xiàn)出來,是這樣。那么在這里,印老他解釋說是「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在這里這么解釋!杆悺,就是現(xiàn)了種種神通,他所到的地方去度化那個眾生,能現(xiàn)出來與那個眾生同類的身像,可以說同類的語言,所以叫作「所往同類」!富蝻@或隱」,這個「所往同類」或者是「顯」,很明顯地現(xiàn)出來,你能看見,能和他說話,他也和你說話!富螂[」,或者是隱藏你不得見,這也是隨意自在的。

  「所作自在」,他有所作的時候都是非常自在的。這個在這個優(yōu)婆掬多尊者傳上有一件事,有一件事什么呢?優(yōu)婆掬多尊者這里有三天的法會為眾生說法,初開始說法的時候當(dāng)然有很多人來聽法。這天上的魔王來了,說優(yōu)婆掬多尊者一直地教化眾生,這事不可以,我要去搗亂,他來了。來了呢,就是魔王有三個女兒,三個女兒,魔女在那個地方又唱歌又跳舞,在優(yōu)婆掬多尊者說法那個地方,這樣子聽法的人就不聽法了,就去看那個女人在那兒跳舞唱歌。這一來呢,聽的人是更加多,越來越多,很多很多人來,就不是來聽法了,就把這個法會的性質(zhì)都轉(zhuǎn)變了,但是優(yōu)婆掬多尊者默然,不管這件事。到第三天的時候,人是更多了,這時候優(yōu)婆掬多尊者就現(xiàn)神通了,一下子就把這三個魔女變成一個骷髏的樣子,變成一個骷髏頭,把這個肋條骨、乃至手指頭骨、乃至腳指骨,變成這么三個骨在那里跳那里動。這時候呢,優(yōu)婆掬多尊者開始說法了,為大眾說法,一說呢很多人得圣道,這樣子真是巧把塵勞為佛事。這個魔王的意思是來破壞的,但是優(yōu)婆掬多尊者假借他的破壞招集來很多人,這是「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所以叫作「所作自在」?梢园岩粋端正的人變成一個丑陋的人,當(dāng)然一個丑陋的人也可以變成一個端正的人,也是有這種能力,可以把魔王變成一個佛相,也可以有這種自在;天變成人,人變成天這些事情,「所作自在」。

  「伏他神通」,這個菩薩在他的禪定里面所現(xiàn)出來的神通,那是不可思議的,能夠降伏他人的神通;這一切凡夫、外道,乃至阿羅漢的神通都是被降伏了!甘┺q念樂」,這個「施辯」,能布施給你辯才,就是譬如說這個眾生在這個地方有很多有緣的人他可以度化,但是他的辯才不及格,或者是到這個時候無辯才了,這個身體這個體力不夠了,這個辯才也就停下來了,但是應(yīng)該說法度化這個眾生,所以菩薩能布施給他辯才,叫他繼續(xù)能說法、能教化眾生,有這種事情,「施辯」,這是對于說法的人有這樣的加持力。這個「念」就是施念,「施念、施樂」,這是三個施。這個施念是什么呢?這個「念」就是記憶力,明記不忘名之為念,能記得住。能記得住,這是這位大菩薩這個神通能給你念力,能布施給你的念力。照理說這個可以通于說法者,也通于聽法者,這兩種人;說法者也需要有念力,聽法者也要有念力,我聽完了佛法我心里面還能記得住,沒有立刻就忘記了。那么「施樂」,施樂就是使令聽法的人心里面得到法喜;蛘哒f世間上這些鬼神,邪惡的鬼神他能放種種的毒氣,使令這個地區(qū)的人得到很多的病痛、疾疫,菩薩這個神通能消除這一切疾疫,使令大家身體健康,不受他的毒害,那也叫作施樂。

  「放大光明」,放大光明是說這個菩薩在禪定里面若有這種需要呢,他能放大光明。要說法的時候,需要招集十方這個廣大的地區(qū)的眾生來聽法,或者他方世界的菩薩也要來聽法,他就放大光明,那么他方世界的菩薩看見光明了,也就明白這個光明是什么意思,就來聽法了,這叫「放大光明」。我們現(xiàn)在的眾生也會發(fā)明一些方法能發(fā)出消息,能力是比以前強的多了,但是也只限于這個地方,他方世界還是不行,那么佛菩薩是能放大光明,我們看《般若經(jīng)》、《法華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都有這種事,佛菩薩放大光明。

  「引發(fā)如是大神通故」,菩薩在這個增上心這個禪定里面能引發(fā)出來這樣廣大的神通,能夠做出來這么多利益眾生的廣大的事業(yè),這就是「作業(yè)差別」。這個佛菩薩的神通有這么廣大的境界,這是不可思議。

  二、引發(fā)難行業(yè)2

  1、正明十種難行

  「又能引發(fā)攝諸難行十難行故!

  這是第二段的「引發(fā)難行業(yè)」從這個禪定里邊能引發(fā)出來十種難行業(yè)。「攝諸難行十難行故」,這十種難行的事情能夠收攝一切的難行都在內(nèi)了,不超過這十種。就是菩薩成就了這種禪定,無論行菩薩道的時候、修學(xué)佛法的時候,無論怎么難行他都能做得到,他不感覺到難。我們啊,你不妨試驗一下,如果你常常靜坐的話,譬如說要寫文章的時候,這一段寫不下去了,寫不下去你不要勉強,你就靜坐。靜坐呢,你再寫就寫出來了,有這種事情,所以這個靜坐這件事有堪能性,有堪能性。所以有什么困難的時候,不要用我們原來的這種分別心去決定,你先靜坐,讀一讀這個《攝大乘論》也好,你讀《金剛經(jīng)》也好,總而言之這佛法你閱讀一段,你歡喜這一段就多讀幾遍,然后靜坐,就好消息就來了!這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又能引發(fā)攝諸難行十難行故」,這是標(biāo)出來,底下解釋。

  「十難行者,一自誓難行,誓受無上菩提愿故!

  第一個難行就是「自誓難行」,他自己發(fā)出來廣大的這個愿力。這個誓常好放在愿字上面叫作誓愿,有什么不同呢?愿是你希望怎么怎么地叫作愿,加上一個誓就是決定的意思,這件事我決定要成功,所以叫作誓愿!缸允碾y行」,這個「自誓難行」指什么說的呢?「誓受無上菩提愿故」,他是決定了要發(fā)這個無上菩提的愿,我成就這個無上菩提的愿。這個「受」是接受,接受這個無上菩提愿,也就是要成就這個無上菩提愿。佛的無上菩提不是容易成就的,不是容易成就,而在這個菩薩的增上心的境界里邊,他決定還是要成就,不容易成就也要成就。這個當(dāng)然是你求無上菩提不容易,求無上菩提里面要廣度眾生,都是不容易的,但是他不怕難,所以「自誓難行」,不是別人勸我,我自己決定要這樣做。這個我們凡夫的境界呢,當(dāng)然很多的事情我們辦不到,但是我們辦到的事情里邊也不是決定都能辦得到,你的意志懦弱了一點就完了,就停下來了。若是你的意志強一點呢,不成也能成,也是能成;也就是在乎你的一念心,你那一念心如果有這個禪,有奢摩他、毗缽舍那的幫助呢,也自然可以說「自誓難行」,也可以這樣說。

  「二不退難行,生死眾苦不能退故!

  這個「不退難行」是什么呢?你發(fā)了無上菩提心,你就要去行菩薩道,行這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我從今天開始我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饒益一切有情,回向無上菩提的,發(fā)無上菩提心,F(xiàn)在有人同我要求,要按照發(fā)菩提心的那個儀軌去發(fā)菩提心,我不知道你們各位同學(xué)怎么樣,不妨也這樣做,就是簡單的一個儀軌,就是在佛前先懺悔,然后就發(fā)菩提心。做這個事情之前,自己先靜坐兩個鐘頭,這兩個鐘頭里面先把心,奢摩他靜下來,然后說我決定發(fā)無上菩提心,就是「誓受無上菩提愿故」,也可以這樣學(xué)一學(xué)。

  「不退難行」是什么呢?發(fā)了無上菩提心,我就要學(xué)習(xí)佛法,修行六波羅蜜,要廣度眾生,結(jié)果呢「生死眾苦」,在世界上流轉(zhuǎn)生死是很苦的。你像在這個色界天上那種境界和我們?nèi)碎g完全不同,我們?nèi)碎g的境界有土匪、有大寒大熱,還有蚊蟲、還有螞蟻來搗亂你,或者有時候自己身體有老病死,這些苦惱的事情;蛘吆腿思覜_突的時候,你心里也不安;或者是在一個地區(qū)有種種的限制,也使你不自由就苦惱。色界天上沒有這個事情的,他的身體不老也不病,還有廣大的神通。我們看《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那個梵天王到五百萬億佛世界之外去拜見這個大通智勝佛去,你看他有那么大的神通,乘著他的宮殿在虛空里面就飛去了,有那種事情;我們現(xiàn)在處處都是困難。那么在色界天上那么大自在的境界的人,他不享受那個境界,他要來到人間,來到人間很多的苦惱。但是這個菩薩呢,這個生死的眾苦不能退故,很多的大寒大熱的境界、眾生觸惱他的事情,他的菩提心不退,這件事不容易。拿我們自己比較起來,很快地就會明白,這不容易,「生死眾苦不能退故」。因為他不能退,他繼續(xù)地教化眾生,所以他道力也增長,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莊嚴(yán)起來了,是這樣子。

  「三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

  第三個是「不背難行」。這個「不背」,背者棄也,不面向你了,就是背著向你,就是棄舍了的意思。這個「不背」也是不容易,這件事也不容易做,指什么說的呢?「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因為你在生死里流轉(zhuǎn)去教化眾生,這個眾生他不接受你的教化,他繼續(xù)地做那些顛倒迷惑的事情,那么你還不灰心,還不棄舍,還繼續(xù)教化他,這事不容易。我們看那個在《瓔珞經(jīng)》上提到這件事,在《大智度論》里面有引來,說到舍利弗尊者六十劫行菩薩道,在宿世的時候。六十劫行菩薩道的時候呢,有個婆羅門來同他要他的眼睛,要他的眼睛,舍利弗尊者說你要眼睛干什么,沒有用啊?不行,我要!好,他就把眼睛拿出來給他。給他呢,不,這個眼睛不對,我要你的右眼,左眼不要要右眼。好,右眼給他。給他,他聞一聞,你這個眼睛這么臭,摔在地上用腳踏一踏,就完了。舍利弗尊者心里想,哎呀,這個眾生太難度了!這個沒有用的事情非要這樣子要,結(jié)果也就這樣就算了,你看這個事情,算了,我不度眾生了,我自己修學(xué)圣道得涅槃好了,菩提心就退了!這和這一段是正合適,這個是在無性菩薩釋引這一段文來解釋這個段文!鸽m行邪行而不棄故」,這也不容易,眾生這樣子難度他還是不棄舍,還是有慈悲心來度化他,這是不容易!

  「四現(xiàn)前難行,怨有情所現(xiàn)作一切饒益事故!

  這是「現(xiàn)前難行」。這個「現(xiàn)前難行」指什么說的呢?「怨有情所」,于你有怨恨的人,怨恨的人他不懷好意要傷害你、要毀辱你,那么你在這樣眾生的前面呢,「現(xiàn)作一切饒益事故」,你反倒不瞋恨他,還對他發(fā)慈悲心、還發(fā)饒益心,還做出來很多利益他的事情,這事不容易,「現(xiàn)前難行」。這在這個孔夫子說是以德報怨,這句話正好,以德報怨,那么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這就是內(nèi)心里面,所以佛法的偉大的地方、特別超越的地方就是要斷煩惱,你斷了煩惱他沒有瞋心,沒有瞋心想要做什么事情無障礙,所有障礙主要是自己的煩惱障礙自己,你若沒有煩惱的時候在心里面沒有障礙,所以這些事情也應(yīng)該能做得到。

  「五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染污故!

  這個「不染難行」,不染污也是不容易,是什么事情呢?生在這個苦惱的世間上面而不為世間法所污染。這個世間法是指什么說的呢?就是那個八風(fēng)不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fēng)。這八風(fēng)我以前講過,我以前講過,有的時候我還忘記了,這個利衰怎么講呢?只能大概說個大意,但是若去參考一下才知道,這個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得到了可愛的五欲,叫作利。衰呢,就是失掉了可愛的五欲,色聲香味觸你失掉了,可愛的五欲你失掉了就是衰。利,衰。毀譽,這個毀譽是什么呢?就是不在你的面前,在背后來毀謗你,毀謗你說你這個人信進念定慧你都沒有,也沒有信,也沒有進,念定慧也都沒有,信、施、慚愧這一切善法你都沒有,說這個人就是沒有品德,不好啦,這樣子,在背后這樣說叫作毀。利衰毀譽,譽是背后來贊嘆,說這個人品德非常好,有信進念定慧的功德,怎么怎么的好。利衰毀譽,稱譏是當(dāng)面,當(dāng)面贊嘆你,這個譏是當(dāng)面的譏嫌你、呵斥你、謗毀你,就是一個當(dāng)面一個背后的不同,這四個。稱譏,苦樂,這個苦就是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覺到苦惱的一切事情,所感覺到的快樂的事情。這里面有四個是如意的,有四個是不如意的,我們凡夫得到如意的事情,心就會高起來了,就快樂了,如果得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苦惱了,就是這樣子。這個世間上的人都被這八種風(fēng)所動,所以叫作世法。這個菩薩他在這個世間上度化眾生的時候,也一定是遇見八風(fēng)的,八風(fēng)的時候不能影響他,「不為世法所染污故」,你不能影響他,這也是不容易,也是不容易的。所以也非要有般若波羅蜜和甚深的禪定才可以。

  說是「不染難行」,不染污是不容易的。這個,但是我們一般人更是容易遇見這一些境界,遇見這個境界呢心就會高低,遇見這些境界,苦惱的境界心里面不歡喜,如意的境界心里就高興了。但是有一樣事情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我們努力地學(xué)習(xí),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這個《攝大乘論》,我不知道你們各位有什么感覺,這是佛教里邊重要的學(xué)派之一,這是重要的思想之一,他這個唯識無義的確是能斷煩惱,我們能這樣正憶念就能斷煩惱。我們初一步地有聞慧、有思慧,再進一步有修慧,多靜坐這樣思惟,我們把這個文字的佛法掌握到,我們用聞思修這樣子來改善自己,你內(nèi)心里面有多少相應(yīng),不要說得圣道,小小的有一點暖頂忍都不錯嘛!誰來毀謗你,你心里面會反省自己,你心里面也可能會感覺到安慰,他謗毀你、輕視你,你心里面可能不太介意,因為你多少有點成就了,他謗毀你。他贊嘆你呢,你也會想:我還是凡夫,所以也不要高。就是入了圣位的時候呢,還是無我,法也不可得、我也不可得。常這樣正憶念呢,他心也不高也不低,就是禪宗這個禪師說的話:不隨別人的舌頭轉(zhuǎn)。別人的舌頭這樣動你也隨著動,別人這樣說話你心里就動了,你就是隨著別人的舌頭轉(zhuǎn)了。假設(shè)我們不努力地學(xué)習(xí)聞思修的話,一點成就沒有,別人贊嘆我的時候,你自己想一想我有什么地方值得人家贊嘆?什么地方值得人家贊嘆?說是人家毀謗我,說我怎么怎么不好,我心里難道,我要反擊:你怎么可以輕視我?但是你想一想:我是不是呢?我的確是信進念定慧都不具足,的確是不具足嘛。到那個時候,人家也沒有毀謗我,也沒有贊嘆我,但是自己反省自己的時候還是不及格的,所以我們應(yīng)該好好努力,要好好努力。好好努力,我認(rèn)為你們各位的確是能有成就的,我不是說好聽話,不是這個意思,我從你們的自傳上看,你們都是很有智慧的,只要肯努力應(yīng)該有成就。因為我們這里現(xiàn)在沒有多講課,我們只有四天有課,每一天只有一課,你可以有很充分的時間去溫習(xí),有充分的時間可以多靜坐。如果課程特別多,連溫習(xí)都沒有時間,那里有靜坐的時間?那弄了多少年沒有成就,那還是情有可原的,所以應(yīng)該要努力啊,要努力的!說是「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染污故」,那我們多少也可以慢慢地不染污,多少也會有一點,不染污。

  「六勝解難行,于大乘中雖未能了,然于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

  這個「勝解難行」,這也是一個不容易的事情。是「于大乘中」,對這個大乘的佛法里邊,這一切的修多羅里邊,或者是大乘的阿毗達磨里邊,經(jīng)律論里面所說的這些教理行果這些事情,「雖未能了」,我們雖然還沒得到無分別智,微妙的圣人的智慧能證悟這一切的境界,我們沒有!溉挥谝磺袕V大甚深生信解故」,可是對于這個廣大甚深的教理行果,我們還是有恭敬心,有至誠心去學(xué)習(xí),使令自己發(fā)出來深刻的信解,還是能的,這件事也是「勝解難行」,也是不容易,的確是不容易。這個有的人,我也承認(rèn)這件事,有的人對于學(xué)習(xí)佛法不容易,他就是學(xué)不來,但是你讓他為大眾僧作事可以,學(xué)習(xí)佛法他就是學(xué)不來。那么有的人就是有這個興趣,愿意學(xué)習(xí),愿意學(xué)習(xí)的時候,只要你不懈怠,細(xì)水常流,天天這樣學(xué)天天這樣學(xué),慢慢他就成功了,所以一定也要有一點耐心煩、要有一點恒心、要有一點毅力。

  這個「勝解難行」,這是說贊嘆初發(fā)心的凡夫?qū)W習(xí)佛法是很難得的,這樣意思。初發(fā)心的人,說唯識無義就是不太懂,就是不大容易懂,但是這個無著菩薩這個《攝大乘論》,他一段一段的,他不厭其煩地說了一遍又說一遍,說了一遍又說一遍,但是彼此多少有點不同,你能細(xì)心地去閱讀、細(xì)心地去思惟,他就可以懂,是可以懂的。這句話這個「勝解難行」是贊嘆我們凡夫?qū)W習(xí)佛法的難得,是這樣意思,不是指圣人說的。那么圣人最初也是凡夫,也是人!赣诖蟪酥须m未能了」,這是指這個無分別智,我這么解釋。沒有得到圣人的智慧,你還沒能證悟這個第一義諦,還沒證得!溉挥谝磺袕V大甚深生信解」,我們還能夠不斷地努力去生信解,佛菩薩說的一定是對的,是真實不虛的,就能這樣相信,還是能相信的。

  「七通達難行,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

  這是十種難行的第七個「通達難行」,怎么叫作「通達難行」呢?「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是說這位菩薩他在增上心的三摩地里邊,他能完全,「具」是完全的意思,完全地能通達人無我和法無我故,這叫做「通達難行」。就是說對這個補特伽羅的無我、對一切法無我是不容易通達的,但是這位菩薩他能通達,所以叫作「通達難行」。

  這個補特伽羅無我就是在色受想行識里邊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沒有這個;就是執(zhí)著有我的人認(rèn)為在色受想行識里邊有一個我,是個有體性的我。這個有體性,譬如說色有色的體性,受有受的體性,想行識各有各的體性,我們口頭上說我我,這個有我論者也認(rèn)為有我的體性。這個我的體性,這個就是在色受想行識之外,另外有一個有體性的我,他的體性是什么樣子呢?就是常恒住、不變異、有主宰作用的,這個就是我,他在色受想行識里邊住,就是這樣執(zhí)著。當(dāng)然也有執(zhí)著色受想行識就是我,也有這樣執(zhí)著的。也有執(zhí)著離色受想行識另外有一個我,那么這個我,若是補特伽羅無我呢,就是在生死里面流轉(zhuǎn)。這個生命體是有變異的,譬如說這是天的生命,這是人的生命,這是地獄、餓鬼、畜生的生命,是有變化的,但是這個我是不變的,我是輪回的主體,他從天上到人間,由人間有可能回到天上,也可能到地獄去。這個生命體是有變異,但是這個主宰性的我他沒有變,還是那個我,那么這就叫作補特伽羅我。現(xiàn)在這上面說「通達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里邊只是一個眾緣所生的色受想行識而已,另外沒有常恒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沒有,沒有這個東西。那么這樣通達不是容易的事情,的確不是容易,總歡喜有一個我才好。這個「法無我」呢,就是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十八界的一切法,世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