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凈土法門與信愿行三
第三章 斷疑生信,乘大愿船
253、為什么凈土法門應(yīng)當(dāng)仰信,不可懷疑?
古人謂凈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我等博地凡夫,即當(dāng)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
凈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dāng)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古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凈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8頁 復(fù)鄧伯誠居士書一)
254、為什么說有真信者必有切愿?沒有信愿就不得往生?
今既不發(fā)愿,亦豈有信?信愿全無,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yīng)道交。故有真信者,必有切愿。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凈土耳。須知去卻信愿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
刀砍不入一段,原無可疑。以閣下將自力他力、禪宗凈宗之界限未分,致成一大疑團(tuán)耳。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凈土耳。今既不發(fā)愿,亦豈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愿,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yīng)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若全未斷,及斷未凈盡,則業(yè)根尚在,何能即出輪回?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確證。須知去卻信愿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經(jīng)云一心不亂,遠(yuǎn)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眾生聞?wù),?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即是教令發(fā)愿。又況下文勸信勸愿,不一而足。閣下截斷前文,止執(zhí)一句,故有不貴發(fā)愿之疑。又以無信愿之一心,與有信愿之一心,敵體同觀,故有刀砍不入,豈非純一,何以無愿不得往生之疑。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凈土耳。須知去卻信愿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4頁 復(fù)濮大凡居士書)
255、為什么要急急講求信之一法,以期深造其極?
凈土一法,因法門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被稱為難信之法。若能于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由是言之,信之一法,不可不急急講求,以期深造其極。
如來知諸眾生唯仗自力了脫之難,故于一切法門之外,特開念佛求生凈土一門。但能信愿真切,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xiàn),有善知識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聲,或止數(shù)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況彼修行世善,不作諸惡者乎?若是精修梵行,禪定力深,則往生品位更高,見佛聞法最速。即大徹大悟,斷惑證真之人,亦須回向往生,以期圓證法身,速成佛果。其余法門,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唯茲凈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yù)入其中。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欲即生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凈土善根者,便難諦信無疑。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權(quán)位菩薩,猶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薩,方能徹底了當(dāng),諦信無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雖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報。修凈土人,亦復(fù)如是。由以信愿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說凈土修法,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則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絲毫疑心,則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不可不急急講求,以期深造其極乎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8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256、凈土法門為什么被稱為難信之法?
凈土法門,為一切法門中之特別法門。心無成見者,則易生信。知為特別法門者,則必極力提倡。將特別法門作普通法門論者,則不但不生信且將辟駁矣。以故名為難信之法。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
須知凈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中之特別法門。愚夫愚婦心無成見,則易生信。通宗通教者,知為特別法門者,則必極力提倡。通宗通教而以特別法門作普通法門論,則不但不生信且將辟駁矣。以故名為難信之法。故光常曰凈土法門,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jīng)俱闡,萬論均宣也。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88頁 答陶冶公書)
257、為什么說凈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難信之法怎么信?
凈土法門,是以果覺為因心,全體是佛境界。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輩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獲實益。若得聞此不思議法門,便是多劫深種善根,況信受奉行乎哉。
凈土法門者,如來徹底悲心,普度眾生之法門也。令彼無力斷惑具縛凡夫,信愿持名,現(xiàn)生了脫,與觀音、勢至同為伴侶。上而至于等覺菩薩,位鄰佛果,尚須往生,方成正覺。至頓至圓,徹上徹下,超越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以故當(dāng)佛說《彌陀經(jīng)》時,六方諸佛出廣長舌,一音贊嘆,稱為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又謂我釋迦世尊,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而我世尊,自敘宿因,謂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令其聞?wù),信受奉行,以究竟暢己出世之本懷而已。然此法門,甚深難測。雖經(jīng)諸佛本師交相勸信,而世之疑者,猶復(fù)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識,猶或疑之。不但知識不信,即已證真諦,業(yè)盡情空之聲聞緣覺,猶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權(quán)位菩薩,猶或疑之。即法身大士,雖能諦信,尚不能窮源徹底。良以此之法門,是以果覺為因心,全體是佛境界。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輩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獲實益。若得聞此不思議法門,便是多劫深種善根,況信受奉行乎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99頁 重刻龍舒凈土文題詞并序)
258、為什么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念佛求生凈土一法,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若非宿具慧根,實難深生正信。若信得及,則一切人天六道具縛凡夫,凈土亦總攝無遺矣。
凈土法門,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若非宿具慧根,實難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識,亦每每以宗教之義論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斷煩惑,即于現(xiàn)生了生脫死超凡入圣之不思議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者,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40頁 復(fù)秦銘光居士書)
古德謂念佛求生凈土一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者,即此是也。則一切上根利器,凈土總攝無遺矣。《大集經(jīng)》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則一切人天六道具縛凡夫,凈土亦總攝無遺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33頁 凈土決疑論)
259、對于凈土法門,自己見解不到,該怎么辦?
凡凈土經(jīng)論,當(dāng)急急研究,依教奉行。不可以己見不到,稍生一念疑心。仰信佛祖誠言,生信發(fā)愿,持佛名號,自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則便超凡入圣,了生脫死。
閣下既知仙劫有數(shù),佛壽無量,當(dāng)此高年,正宜于念佛法門,專精致力。其余禪教諸法,且從簡略。以彼諸法,廣大深遠(yuǎn),不易研窮。即窮到極處,尚須歸宗凈土法門,方能 究竟了辦。凡凈土經(jīng)論,當(dāng)急急研究,依教奉行。不可以己見不到,稍生一念疑心。仰信佛祖誠言,生信發(fā)愿,持佛名號,自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則便超凡入圣,了生脫死,長侍彌陀,參隨海眾。當(dāng)即徹證無生,速登補處矣;匾暢上啥鵀樘斓鬯牐鞙Y相隔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85頁 復(fù)酈隱叟書)
260、佛說凈土法門難信是指什么難信?
以仗自力通途法門之義,疑仗佛力特別法門之益,而不肯信受。佛說難信,蓋即指此。
須知凈土法門,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以與通途法門并論。若不明此義,以仗自力通途法門之義,疑仗佛力特別法門之益,而不肯信受,則其失大矣。佛說難信,蓋即指此。若無此執(zhí),則誰不信受奉行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084頁 阿彌陀經(jīng)白話解釋序)
261、修行凈土為什么不必問他人之效驗?
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jì)事。
至于修行凈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v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jì)事。英烈漢子,斷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dǎo)師,可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29頁 復(fù)永嘉某居士書一)
262、判斷往生的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
念佛人平時有真信切愿,無一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攝受,感應(yīng)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又何須問彼見佛與否,方可斷判也。
念佛人平時有真信切愿,無一不得往生。況福峻臨終正念昭彰,作問訊頂禮等相,而死后身體柔軟潔凈,顏貌如生,又何必以彼工夫淺為疑乎?夫彌陀愿王,十念尚度,況彼精進(jìn)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世有種人,志意下劣,雖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報,此種人縱畢世修行,只得來生之癡福而已。有正信者,自己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攝受,感應(yīng)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又何須問彼見佛與否,方可斷判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67頁 復(fù)郁智朗居士書)
263、念佛未能心中清凈,也能得往生嗎?
只要信愿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yīng)耳。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yīng)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fēng)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xiàn)矣。感應(yīng)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義故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46頁 復(fù)黃涵之居士書三)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
心與佛相應(yīng),有真信愿,決定往生。
問,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夢到西方,或面見彌陀,或聞異香,或見蓮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見到。乃念佛十年,并無瑞相發(fā)現(xiàn),設(shè)臨終亦如此,豈非難到極樂?究竟可否聽其自然,不生希望?
答,但求心與佛合,不須致力于見境界。心與佛相應(yīng),有真信愿,決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應(yīng),有境界現(xiàn),或致著魔。(《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3頁 答俞大錫居士問)
265、為什么無論業(yè)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仗佛慈力,不計業(yè)力大小,唯以真信切愿,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得與佛感應(yīng)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西方。閣下若信此話得及,則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閣下既相信光,當(dāng)依光所說,方有實益。否則雖有信心,但作種未來之善根而已。吾人在生死輪回中久經(jīng)長劫,所造惡業(yè),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yè),以了生脫死,其難愈于登天。若能信佛所說之凈土法門,以真信切愿,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yè)力大、業(yè)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shù)千萬斤石,裝于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于他處,以隨意使用也。
石喻眾生之業(yè)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yè)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yè)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決不能自己出于水外。閣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別種念頭。果能如是,壽未盡則速得痊愈,以專一志誠念佛功德,便能滅除宿世惡業(yè),猶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壽已盡則即能往生,以心無異念,即得與佛感應(yīng)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閣下若信此話得及,則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19頁 復(fù)裘佩卿居士書二)
266、“我業(yè)重,恐怕不能往生”,這種想法對嗎?
不對。往生西方,萬不可卑劣自居,謂我業(yè)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縱生到至極尊貴之非非想天,天福一盡,仍復(fù)輪回六道。若具志誠懇切念佛,縱將墮阿鼻地獄,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萬不可卑劣自居,謂我業(yè)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無真信切愿,無由感佛故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20頁 復(fù)裘佩卿居士書二)
267、有人害怕自己工夫淺薄,業(yè)力深厚不能往生,錯在哪里?
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尚得往生。吾人雖有罪業(yè),雖少工夫,較彼五逆十惡,當(dāng)復(fù)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
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謂己工夫淺薄,業(yè)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驖M十聲,或止數(shù)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觀經(jīng)所說,何可不信。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yè),雖少工夫,較彼五逆十惡,十聲數(shù)聲,當(dāng)復(fù)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62頁 樂清虹橋凈土堂序)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則不能往生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91頁 復(fù)倪慧表居士書)
268、極重罪人若能一念回光,志心念佛,也能帶業(yè)往生嗎?
佛視眾生,猶如一子,于善順者固能慈育,于惡逆者倍生憐愍。子若回心向親,親必垂慈攝受。
又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也。
畢世修行者,固然如是。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xiàn),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良以佛視眾生,猶如一子,于善順者固能慈育,于惡逆者倍生憐愍。子若回心向親,親必垂慈攝受。又復(fù)眾生心性,與佛無二,由迷背故,起惑造業(yè),錮蔽本心,不能彰顯。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開月現(xiàn)。性本不失,月屬固有,故得歷劫情塵,一念頓斷,喻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此實一代時教最妙之法,上圣下凡共由之路。遍透九界之機宜,極暢如來之本懷。猗歟懿哉!何可得而思議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34頁 陜西南五臺山大覺巖西林茅篷專修凈業(yè)緣起記)
即五逆十惡之流,臨終能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數(shù)聲隨即命終者,亦得決定往生。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5頁 復(fù)岳仙嶠居士書)
269、欲生凈土為何不可存“但求不墮惡道即已”之念?
此念不可萌于心,形于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至汝先說但求不墮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于心,形于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決定信愿,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凈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凈土真實利益?至于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yuǎn)離疑慮之心,乃學(xué)宗教家之說大話。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yīng)道交者。其感應(yīng)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刹话г,可不痛哉!至云莫謂研究起信,并可隨力堪任廣讀三藏十二部,此話與上智之人說,即為契理契機之良言,對中下人,即有氾濫無所指南之過咎。談何容易!試問汝與化三,是此根性否?宗門教人,看一句無義味語,凈土教人,專持佛號者,以約則易于得力,博則難于得益故也。即教家雖曰講演非博不可,然亦須有專業(yè),方為實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52頁 復(fù)周智茂居士書七)
270、凡夫的狂妄、愚癡二病表現(xiàn)在哪里?如何對治?
狂妄者,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凈則土凈,何須求生凈土。愚癡者,謂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
故令生信發(fā)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zāi),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之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癡可憐,不識好歹為最第一矣。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則狂妄,二則愚癡?裢,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凈則土凈,何須求生凈土。此系執(zhí)理而廢事。其弊至撥無因果,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此人必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以善因而招惡果,誠可憐憫。愚癡者,謂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但以煩惱惑業(yè)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顯現(xiàn)。譬如大寶銅鏡,經(jīng)劫蒙塵,智者知是寶鏡,愚人認(rèn)做廢物。佛憫眾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愛惜眾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遠(yuǎn)迷失,故令生信發(fā)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zāi),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之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癡可憐,不識好歹為最第一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99頁 復(fù)智正居士書三)
271、崔母以五六年工夫就能往生有何依據(jù)?
崔母五六年來,日夕系念。臨終不起愛戀,密默念佛,豎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數(shù)端,便是往生之相,況沒后全身已冷,頂門猶熱,及至入殮,面貌如生,征于經(jīng)論,謂頂圣眼天生之說,其往生又何疑焉。
或曰,每見載籍,畢世修持,定慧力深,宗說兼通,解行相應(yīng)者,多有生死不了,仍復(fù)受生。何崔母以五六年工夫,竟得往生,了生死耶?有何證據(jù),而知其決定往生耶。答曰,子未知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凈土法門,全仗佛力。仗自力,非見思凈盡,無由出離生死。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帶業(yè)往生。譬如渡海,一由自浮,一由乘舟。到岸雖同,其難易安危,奚啻天淵懸殊也!队^無量壽佛經(jīng)》示三種凈業(yè)正因,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jìn)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愿念佛,悉得往生,況崔母之將及全備者乎。又五逆十惡眾生,臨終地獄相現(xiàn),有善知識教令念佛,或至十聲,或止數(shù)聲,直下命終,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況崔母五六年來,日夕系念。臨終不起愛戀,密默念佛,豎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數(shù)端,便是往生之相,況沒后全身已冷,頂門猶熱,及至入殮,面貌如生,征于經(jīng)論,謂頂圣眼天生之說,其往生又何疑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46頁 崔母孫夫人往生傳發(fā)隱)
272、有信愿,但未得一心不亂,能夠往生嗎?
果具真信、切愿,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須知往生凈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fù)以信、愿、凈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為凈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與佛感應(yīng)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88頁 復(fù)郁智朗居士書)
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fā)愿,縱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42頁 復(fù)習(xí)懷辛居士書)
273、不識字的人念佛也能往生嗎?
往生不在識字不識字,只在有信愿與無信愿。有信愿,決定往生,無信愿,決不得往生。
往生不在識字不識字,只在有信愿與無信愿。有信愿,決定往生,無信愿,決不得往生。汝母經(jīng)咒不能念,當(dāng)勸令一心念佛。宜吃長素,切勿以血肉供親為行孝也,此系不知佛法人之迷信。吾人既知食彼之肉,將來亦當(dāng)以身命還,則此之行孝,直是令親生生世世受人屠宰也。此孝,乃害親于生生世世之孝,可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05頁 復(fù)智樂居士書)
274、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之句,《觀經(jīng)》下下品中又許五逆往生,是否互相沖突?
四十八愿,系約平時說!队^經(jīng)》下下品,乃約臨終說。由時事不同,故攝否有異。
至于《無量壽經(jīng)》乃至十念,咸皆攝受,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此約平時說,非約臨終說。以其既有五逆之極重罪,又加以邪見深重,誹謗正法,謂佛所說超凡入圣,了生脫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誆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根據(jù),實無其事。由有此極大罪障,縱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無極慚愧極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觀經(jīng)》下下品,乃約臨終阿鼻地獄相現(xiàn)時說。雖不說誹謗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必不能不謗正法。若絕無謗法之事,何得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無謗法,彼有謗法解者,亦極有理。但既不謗法,何又行三種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約平時說。《觀經(jīng)》下下品,是約已見地獄至極之苦相說。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聞佛名,哀求救護(hù),了無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雖是乍聞?wù)睿灰讶氖欠,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系約平時說!队^經(jīng)》下下品,乃約臨終說。由時事不同,故攝否有異。謂為沖突,則成鑿死卯子漢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82頁 復(fù)善覺大師書)
275、盲聾喑啞之人,念佛可以往生嗎?
喑者無聲,啞者不會說話,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現(xiàn)生親得念佛三昧,臨終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佛說八難中有盲聾喑啞,謂其難以入道而已。果能專精念佛,雖聾子不能聽經(jīng),及善知識開示,瞎子不能看經(jīng),究有何礙?暗者無聲,啞者不會說話,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現(xiàn)生親得念佛三昧,臨終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至于殘廢缺手缺腳者,與此盲聾喑啞者同。此之說話,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絕無有可以譏毀可以厭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譏嫌之名數(shù)種,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謂西方無有女人,與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屬發(fā)大乘心者,絕無不發(fā)大心之聲聞緣覺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說。無智慧人,認(rèn)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錯大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39頁 復(fù)宗靈法師書)
276、以前做過種種惡事,現(xiàn)在念佛能夠往生嗎?
佛視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兒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無可奈何。眾生若肯改過遷善念佛,佛決定于彼臨終親垂接引也。
若其人未發(fā)心念佛前,曾作諸惡,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往生。佛視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兒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無可奈何。眾生若肯改過遷善念佛,佛決定于彼臨終親垂接引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92頁 復(fù)鄭琴樵居士書)
277、吃葷的人能念佛嗎?
吃肉即無慈悲之心,此語乃為汝真實修行者說。若泛泛悠悠之人,雖不吃素,亦可念佛。
按理宜凈素。雖勢難即凈,但宜少食。即食,亦當(dāng)存一憐憫度脫之心。非吃葷人念不得佛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51頁 復(fù)馬宗道居士書一)
佛以慈悲為本,汝既吃肉,即無慈悲之心,此語乃為汝真實修行者說。若泛泛悠悠之人,雖不吃素,亦可念佛。非吃葷者,就念不得佛,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69頁 復(fù)陳蓮英女居士書)
278、念佛功夫不得力能否往生?
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何得妄說閑談。
問,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課非但無力,且無時間。如長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決計欲生,究用何法,能萬分可靠?
答,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何得妄說閑談,不以古人所說者為指南。(《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6頁 答俞大錫居士問)
問,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guān)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齡,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無正見。無正見,故無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愿,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7頁 答俞大錫居士問)
279、為什么堅持早晚十念也能往生?
若至心發(fā)愿,早晚十念念佛,亦能往生。
或有公私眾務(wù),了無少暇,須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fā)愿,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愿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653頁 凈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280、為什么臨終聞法念佛也能往生?
由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十念稱名因緣,平素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亦得往生。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間家業(yè)兒女,決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無論修持久近,乃至臨終始得善友開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亦得往生。以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由此因緣,平素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2037頁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jù))
281、五逆十惡之流臨終十念與平常十念有何不同?謗法之人也能帶業(yè)往生?
此之十念,比平常十念,其猛切有天淵相殊之勢,故得往生也。以地獄極苦所逼,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
謗法之人知曾謗法,后知改悔,則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歸降,即是順民也。若謂謗法之人,后縱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卻修持準(zhǔn)繩。是知儒佛皆以改過遷善,以期希圣希賢,斷惑證真為事也。世人不善會其意,徒執(zhí)其文,自生障礙。
五逆十惡之流,臨終能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至心念佛數(shù)聲,隨即命終者,亦得往生。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5頁 復(fù)岳仙嶠居士書)
四十八愿中,十念稱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約平時說。以五逆罪大,謗法不信,此種罪障,豈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滅乎!队^經(jīng)》五逆十惡,將欲命終,地獄相現(xiàn),有善知識(此不論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止十聲,或不及十聲,直下命終,亦得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十念,其猛切有天淵相殊之勢,故得往生也。以地獄極苦所逼,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
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dāng)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故不言及謗法。即平素謗法之人,亦必如墮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謗耶?《往生論》謂謗法者,決定不生。以既謗正法,自無正信,何能往生?此極勸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謗法,后知改悔,則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歸降,即是順民也。若謂謗法之人,后縱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卻修持準(zhǔn)繩。與儒教尚不合,況佛以一切眾生同具佛性,皆當(dāng)成佛乎。《書》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是知儒佛皆以改過遷善,以期希圣希賢,斷惑證真為事也。世人不善會其意,徒執(zhí)其文,自生障礙。(《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20頁 復(fù)陳薪儒居士書)
282、博地凡夫障深慧淺,念佛為什么能往生?
全仗佛力。
須知十方佛土,必須到此念佛地位,方可往生。博地凡夫障深慧淺,善根微薄,壽命短促,欲仗自力豎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數(shù)萬斤大石裝于船中,石雖重大,因有船載,可以不沉?梢娮粤Ψ鹆χy易。念佛法門,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須念佛,橫超三界,接引往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81頁 復(fù)周志誠居士書二)
283、念佛往生有實驗證明嗎?
看《凈土圣賢錄》。
至于念佛實驗,豈不能折伏科學(xué)者讒口。汝何不看《凈土圣賢錄》,是諸人之臨終實驗,何不許人談。而今之談佛者,又何必舍此種實驗,而徒嘆束手。真是懷抱夜明珠,徒自恨黑暗?刹话г眨。ā缎戮幦居」夥◣熚拟n》卷十七第903頁 復(fù)蔡契誠居士書九)
284、為什么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容易?
人一生中所造罪業(yè),不知多少。無量劫來所造罪業(yè),更是無量無邊。宿業(yè)若現(xiàn),三途惡道,定規(guī)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求生西方,仗佛力加被,宿世惡業(yè)容易消?v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今幸遇凈土法門,當(dāng)生信發(fā)愿,求生西方,則不負(fù)佛恩。
又汝既皈依佛法念佛,當(dāng)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來生。你今活了幾十年,不知經(jīng)過多少回刀兵水旱饑饉疾疫等災(zāi)。若未遇佛法,且復(fù)皈依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話,任自己的愚見,胡思亂想,想來生還做人。你要曉得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yè),不知多少。別的罪有無且勿論,從小吃肉殺生之罪,實在多得了不得。要發(fā)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后,度脫此等眾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yè)。宿業(yè)若現(xiàn),三途惡道,定規(guī)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yè)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00頁 復(fù)智正居士之母書)
285、為什么說求來生不求往生的人是世間罪人之中之罪人?
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zhí)謬見。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zhí)謬見。其罪極大極重。以其心與佛相反,復(fù)能誤一切人故也。
佛言世間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見。破戒之罪尚輕,破見之罪甚重。何謂破見,即如汝所說,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zhí)謬見。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zhí)謬見。其罪極大極重。以其心與佛相反,復(fù)能誤一切人故也。我說這些話,汝且莫當(dāng)造謠言騙汝。我要是騙汝,當(dāng)有所為。我不為名利勢力,平白騙汝一素不相識,只見一面之老太婆,豈不成了癡子呆子了么?因為汝想念相信我,以我為師。汝子對你說,你不信。
教我對你說,要你現(xiàn)生就要了生脫死,永離世間一切苦,常享極樂一切樂。汝要知好歹。我如此與你說,你要不聽,還照自己愚癡心相,即為忘恩負(fù)義。不要說辜負(fù)了佛的度眾生恩,并辜負(fù)了我這一番不惜精神與汝說這許多話的苦心了。你要發(fā)起決定求生西方心,又要教兒女媳婦孫子及親戚朋友,同皆發(fā)決定現(xiàn)生即生西方心。則教人之功德,輔助自己修心之功德,臨命終時,即蒙阿彌陀佛親垂接引你登九品蓮臺之最上品矣。我若騙你,便是佛騙人。何以故,我乃依佛之意與汝說故。佛豈有騙人之理乎?汝宜盡舍從前之下劣知見心,則定規(guī)得生西方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01頁 復(fù)智正居士之母書)
286、臨終所見之佛是什么佛?
臨終見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歸于自心,而謂無佛來迎之事。
問,有云見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則往生時,心佛現(xiàn)前乎,抑彌陀佛來接耶?
答,臨終見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歸于自心,而謂無佛來迎之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7頁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287、為什么念佛時間不長的人也能往生?
佛之念眾生,甚于眾生之念佛。須知往生西方,全仗佛力。倘有真信切愿,十念尚能往生。固不須論修持之久暫也。
或以后生小子,念佛未久,何以便得往生。須知往生西方,全仗佛力。倘有真信切愿,十念尚能往生,況荷生從事凈業(yè),已有年余乎!稛o量壽經(jīng)》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云:“若有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第十九愿云:“若有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愿云:“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由此三愿觀之,知佛之念眾生,甚于眾生之念佛。
凡臨終人,果具信愿念佛求生之誠,又得眷屬誡勖助念之力,于斯佛正垂慈接引之時,若無頑冥無知眷屬破壞,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固不須論修持之久暫也。十念尚生,況年余乎?況眷屬眾僧之相助乎?如人墮海,忽遇救船。有相助者,則上船,有相破者,仍墮海。生死存亡,只在瞬息間耳。于此上船一助一破既不疑,又何于助念破壞生疑乎?于此生疑,即不信佛言?v修持力深,亦難往生。何以故,以有此疑情,便與佛不相應(yīng)故。既與佛不相應(yīng),則何能承佛慈力乎?凡修凈業(yè)者,必須深明此義,則不負(fù)佛恩,不虛己愿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95頁 沉荷生生西決疑)
288、對念佛往生不生一念疑惑之心,有何殊勝利益?
果能生死心切,對念佛往生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張善和,張鐘馗,臨終地獄相現(xiàn),念佛數(shù)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吾常曰,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謂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4頁 復(fù)鄧伯誠居士書二)
289、念佛人怎么做才可以保證決定往生?
《夢東語錄》,《彌陀要解》,死心依從。常閱《凈土三經(jīng)》,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誠言,的生真信、發(fā)切愿,以至誠恭敬,持佛名號。雖在暗室屋漏,如對佛天?思簭(fù)禮,慎獨存誠,不效近世通人,了無拘束,肆無忌憚之派。光雖生死凡夫,敢為閣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謝娑婆,高預(yù)海會,親為彌陀弟子、大士良朋矣。
若欲即俗修真,以有限光陰,兼營世事,又期即生定了生死者,則光不妨以聞于古人者,轉(zhuǎn)以告閣下也。夢東云,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一段開示,精切之極,當(dāng)熟讀之。而《夢東語錄》,通皆詞理周到,的為凈宗指南。再進(jìn)而求之,則蕅益老人《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絕無而僅有之良導(dǎo)。倘能于此二書,死心依從,則即無暇研究一切經(jīng)論,但常閱《凈土三經(jīng)》,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誠言,的生真信、發(fā)切愿,以至誠恭敬,持佛名號。雖在暗室屋漏,如對佛天?思簭(fù)禮,慎獨存誠,不效近世通人,了無拘束,肆無忌憚之派。光雖生死凡夫,敢為閣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謝娑婆,高預(yù)海會,親為彌陀弟子、大士良朋矣。如于凈土一法,不能死盡偷心,決志修持,于主敬存誠,克己復(fù)禮等,猶欲以不執(zhí)著,為疏散放逸作遮護(hù)之巧符,則其所得之利益,固非光劣知劣見所得而知也。余則光蕪鈔中已備言之,故不多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94頁復(fù)尤弘如居士書)
- 上一篇:卷六 凈土法門與深信因果
- 下一篇:卷八 凈土法門與至誠行持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yīng)該如何教導(dǎo)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yīng)當(dāng)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yīng)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quán)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yīng)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dá)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