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凈土法門與至誠行持
第一章 念佛修持,誠敬為本
317、念佛一法為什么要恭敬至誠?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邸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v令得生人天,斷難高預海會。至于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鋼鐵等看。經(jīng)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jīng)像時,當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yè)障而不消,無;鄱蛔阋印,F(xiàn)今士大夫學佛者多,然率皆讀其文,解其義,取其供給口頭,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誠,依教修持者,誠為難得其人。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邸S惺止Ь,則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yè)愈增,而;塾鷾p矣。哀哉!凡遇知交,當諄諄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7頁 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318、念佛如何注意至誠恭敬?
視佛像一如活佛,視佛經(jīng)祖語,一如佛祖對己說法一樣,不敢稍存疑慢。至于平時念佛,聲默隨意。若睡臥,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經(jīng)過臭穢不潔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便為不恭,默念則功德一樣。
念佛雖一切時、一切處,皆無妨礙,然須常存敬畏。必須視佛像一如活佛,視佛經(jīng)祖語,一如佛祖對己說法一樣,不敢稍存疑慢。雖孝子之讀遺囑,忠臣之奉敕旨,當不過是。至于平時念佛,聲默隨意。若睡臥,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經(jīng)過臭穢不潔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便為不恭,默念則功德一樣。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若或了無恭敬,則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矣。今之在家讀佛經(jīng)者,皆犯此病。故于有緣者前,每諄諄言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0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且終日終年終身念佛之人,豈可于佛,不行禮敬。十大愿王,禮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禮佛決不可以不。若不禮佛,便難感通。何以故,以身圖安逸,心之誠亦末由必致其極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24頁 復法海大師書)
319、臥床默念有罪過嗎?
病人心存至誠臥床念佛無罪。無病之人,睡時默念亦無罪。
念佛雖貴至誠清潔,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誠默念,或出聲念,功德仍是一樣。以佛慈廣大,如父母于兒女病苦時,則不以平常之儀式見責,而且為其撫摩身體,洗濯污穢。若兒女病好,猶然令父母同彼病時一樣伺候,則當被雷打。閣下何得謂臥床默念,恐有罪過乎?即無病人,睡時尚宜默念,況病人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21頁 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320、女子月信期中可否禮佛?
凡事皆須推情度理,方得其宜,守經(jīng)達權始可適中。故知婦女月經(jīng)時禮佛誦經(jīng),亦不妨,但宜少禮,多在己室念佛耳。禮時當加倍致誠恭敬。
光精神不給,諸凡健忘,前書問婦女月信期中可否禮佛遂致忘答。繼思此雖小事,或有不喻,致令婦女每月之中禮誦工夫因茲間斷,亦甚有關系,故補答之。凡事皆須推情度理,方得其宜,守經(jīng)達權始可適中。故知婦女月經(jīng)時禮佛誦經(jīng),亦不妨,但宜少禮,多在己室念佛耳。若當受持經(jīng)典,亦不妨照舊讀誦。但能洗濁致潔,則愈好。如勢有不能,但自勉力致潔,勿令手被月水所污,則無礙矣。光昔曾指甲生瘡,多日不敢洗其指,然仍舊禮誦。不以為罪者,以病故也。使指不生瘡,則罪不可逃逭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430頁 致許止凈居士書)
女人從十二三歲,至四十八九歲,皆有月經(jīng)。有謂當月經(jīng)時,不可禮拜持誦,此語不通情理。月經(jīng)短者,二三日即止,長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須念念無間,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廢棄其修持乎?今謂當月經(jīng)時,可少禮拜,(宜少禮,不是絕不作禮也。)念佛誦經(jīng),均當照常。宜常換洗穢布。若手觸穢布,當即洗凈。切勿以觸穢之手,翻經(jīng),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圓通,外道只執(zhí)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說,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9頁 一函遍復)
女子經(jīng)期,乃大半世之痼疾,發(fā)必數(shù)日,何可以因此遂停念佛乎?平時必須致潔致誠,至此雖身體不能致潔,當倍致誠。小衣內(nèi)必厚襯布,勿令污血流于佛堂。凡手若摸下體,必須洗凈。禮拜若不便,當少禮。至于念佛、誦經(jīng),則固以至誠恭敬心行之,其功德與平常了無減少。以佛為一切眾生之大慈悲父母,當此病發(fā)時,能至誠念佛,則當倍生憐愍。若如愚人所執(zhí),身有此不潔之病,則不可念佛。若兒女墮于圊廁之中,亦不可呼父母以求,有是理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45頁 致自覺居士書)
321、為什么古人修行皆能證道,今人修行少見明心?
歷觀傳記高人,咸皆視經(jīng)像如視活佛。其敬畏之跡,雖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讀遺囑,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極,故能斷惑證真,超凡入圣。
古人修行,皆能證道,今人修行,少見明心。豈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歷觀傳記高人,咸皆視經(jīng)像如視活佛。其敬畏之跡,雖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讀遺囑,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極,故能斷惑證真,超凡入圣。觀于二祖立雪,程門立雪,可見矣。今人視佛像如土木,視佛經(jīng)如故紙?v有信心,讀誦受持,亦不過供其口頭滑利而已,有何實益之可論也。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愿閣下以博學宏詞,提倡佛法時,必須常以此普利一切。則法門幸甚,眾生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8頁 復濮大凡居士書)
322、什么是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
向恭敬中求佛法實益,系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故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
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業(yè),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業(yè),增十分福慧。若全無恭敬,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此系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若當作腐僧迂談,便為自暴自棄,豈特辜負印光,實為辜負自己也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5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323、為什么說誠敬是入道不變的原則?
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座下勇猛精進,為人所難能。又欲刺血寫經(jīng),可謂重法輕身,必得大遂所愿矣。雖然,光愿座下先專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后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行,或恐血虧神弱,難為進趣耳。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yè)累,速證無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69頁 復弘一大師書一)
324、超凡入圣,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是什么?
誠與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實為超凡入圣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為基本。
然印光實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獨得之訣,不妨由汝之請,以普為天下之諸佛子告。其訣唯何,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印光由罪業(yè)深重,企消除罪業(yè),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圣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持經(jīng)利益隨心論,雖發(fā)其端,未明其概。擬續(xù)一二萬言,歷引古德誠敬之跡,與其感應之道,并參己蕪語,發(fā)揮評論。俾閱者法戒分明,知所取舍,自不至以巨因而獲微果,與夫以善因而招惡果耳。斯言已與徐君說之。須知誠與恭敬,非唯 學佛宜然。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為基本。觀孟子弈秋誨弈一事,可以知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66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325、如何才能得到佛法實益?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若毫無恭敬,雖誦經(jīng)念佛,亦非毫無利益。若現(xiàn)生竭誠盡敬,則現(xiàn)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西方。
吾常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邸S惺止Ь,則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邸H艉翢o恭敬,雖誦經(jīng)念佛,亦非毫無利益。而褻瀆之罪,當先受之,墮落三途,經(jīng)若干劫。其罪畢已,當承此善因,又復聞法修道,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若現(xiàn)生竭誠盡敬,則現(xiàn)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圣,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頁 誡吾鄉(xiāng)初發(fā)心學佛者書)
326、為什么說佛經(jīng)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金剛經(jīng)》云:“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何以故?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故!涅槃經(jīng)》云:“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yǎng)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yè)力,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輒行褻黷。
《金剛經(jīng)》云:“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處處,若有此經(jīng),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yǎng)。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故。而諸大乘經(jīng)處處教人恭敬經(jīng)典,不一而足。良以諸大乘經(jīng),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之法身舍利,九界眾生之出苦慈航。雖高證佛果,尚須敬法。類報本追遠,不忘大恩。故《涅槃經(jīng)》云,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yǎng)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yè)力,如重囚之久羈牢獄,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經(jīng)。如囚遇赦書,慶幸無極。固將依之以長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獄,親證三身,直達涅槃家鄉(xiāng),無邊利益,從聞經(jīng)得。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輒行褻黷。(《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683頁 竭誠方獲實益論)
327、看經(jīng)念佛最妙之法是什么?
凡誦經(jīng)時,必須息慮忘緣,一心凈念,如對圣容,親聆圓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陽春一到,堅冰自消,誠到極處,豁然貫通。此是看經(jīng)念佛最妙之法。
世出世間諸法,無不以誠為本。諸修行人,更當致誠,誠則業(yè)障消除,善根增長。凡誦經(jīng)時,必須息慮忘緣,一心凈念,如對圣容,親聆圓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陽春一到,堅冰自消,誠到極處,豁然貫通。此是看經(jīng)念佛最妙之法。汝能終身依此而行,其利益有不可名言焉者。宗懿志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37頁 題王宗懿女士書彌陀經(jīng)弁言)
328、閱讀佛經(jīng)為什么要主敬存誠,如面佛天?
閱讀佛經(jīng)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凈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zhí)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
一切佛經(jīng),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兇,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凈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zhí)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倘鑒愚誠,則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417頁 印光法師文鈔三版封二題辭)
又近世儒者率皆不知敬書,或置之坐榻,或用作枕頭;蛞允ビ柟⿷蛑o,或以法言證鄙事;虼笈鴶S書于地,或抽解而猶自看書。種種褻瀆,不堪枚舉。不但大小便后,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亦不洗手。以故真儒日稀,而世道日見陷溺也。倘以此習慣看佛經(jīng),則未得其益,先獲其禍。深可痛傷。懇祈信心士女,各各注意于恭敬經(jīng)典。即儒書所說,亦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嘉謨,何可任意褻瀆?褻瀆,即是自棄其身于明明德、止至善之外。
佛經(jīng)所說乃生佛之三世因果,凡夫之六道輪回,與夫背塵合覺之方,超凡入圣之道,較比儒書只說現(xiàn)世、不說過未,只重形軀、不重心性者,當切要百千萬倍矣。以素所習慣讀儒書,尚獲大罪,倘以此習慣讀佛經(jīng),則其罪不更大乎?若能竭誠盡敬,則罪業(yè)日消,;廴赵,近則現(xiàn)生往生西方,遠則將來圓成佛道。我愿同仁,納此芻蕘,則現(xiàn)未之益,悉皆親受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84頁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jīng)書文)
329、恭敬寫經(jīng)的要求是什么?
書經(jīng)時須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yè)識心,成如來藏,于選佛場中,可得狀元。
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書經(jīng)。夫書經(jīng)乃欲以凡夫心識,轉(zhuǎn)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yè)識心,成如來藏,于選佛場中,可得狀元。今人書經(jīng),任意潦草,非為書經(jīng),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跡于后世耳。如此書經(jīng),非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褻慢之罪,亦非淺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74頁 復弘一師書二)
330、為什么不能在拜墊上印佛菩薩名號?
以菩薩名號作拜墊用,罪過之極。光若作一方主人,當必到處聲明此事之過。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損也。
譬如子孫,以祖父之名,書之于布,以作拜祖父時墊地之用,及坐地時,恐污衣服,用此布以墊坐,則人必以為不孝,自己心亦不忍。何竟敢以佛菩薩圣號,印于墊地護衣之布上乎?
下院當家來,以所寄壬年信及物件交光,知所寄白布,托壬年以列印者。此事罪過之極,以菩薩名號作拜墊用,已屬褻瀆至極,況尚有就地作坐墊用者。余光緒二十年在普陀一見,二十一年在育王又見,以為詫異。告于舍利殿殿主,彼云此寧波家風也。自慚無力挽此惡風,使光若作一方主人,當必到處聲明此事之過。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損也。且托者既屬至戚,何不開陳罪福,以祈用白布作墊,一則仍不污衣,二則唯益無損,其于彼方為有益。何可循例緘默,仍代為彼轉(zhuǎn)求。(《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02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十二)
江浙信心婦女,每以白布鋪地禮佛,名為手方。間或墊坐,為護衣服,固無不可,但不應列印其上。若已列印,則萬萬不可鋪以禮佛,況墊坐乎!彼殆謂半截未列印,坐則無礙。不知以有字之布置之于地,尚屬褻瀆,況既坐其下半截,上半截亦貼靠自己下體,或有竟坐于列印之處矣。須知印上之字,皆是佛菩薩之圣號,理當格外尊重,何可如此褻瀆?阿育王之印,則是釋迦如來真身舍利寶塔之印,普陀普濟寺,則是敕建南海普陀禪寺觀音寶印,(普陀禪寺,乃明萬歷三十三年御賜額,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始改賜普濟禪寺額。如此,諒此印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前所鑄者。)法雨寺,則是南海普陀天華法雨觀音寶印。
余可類推。列印之布,只可藏于家中佛龕,或神龕內(nèi),則有功德。若用以鋪地拜佛,則其罪非小,況墊坐乎。ㄈ缫呀(jīng)鋪地拜佛用過之手方,則又只好洗凈焚化,切不可藏佛龕中。)譬如子孫,以祖父之名,書之于布,以作拜祖父時墊地之用,及坐地時,恐污衣服,用此布以墊坐,則人必以為不孝,自己心亦不忍。何竟敢以佛菩薩圣號,印于墊地護衣之布上乎?其原由于僧人不知事務,唯欲多列印,則多得錢,不計此布萬萬不可列印。若此等僧,縱有修持,亦當墮落。以亂為人列印,令一切信心婦女,同作褻瀆佛菩薩之大罪故也。愿諸僧俗,各各痛戒。又愿識字之人,見聞此說,逢人勸誡,令一切人改此惡習,則功德無量無邊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71頁 戒坐墊打佛菩薩名號。
331、如何如法處理不可供、不可存的經(jīng)像?
經(jīng)像不能供不能存者,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余處。以其灰取而裝于極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凈沙或凈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為如法。
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焚化之。毀像焚經(jīng),罪極深重,此約可供可存者說。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執(zhí)此義,則成褻瀆。譬如人子于父母生時,必須設法令其安全。于父母亡后,必須設法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見人埋藏父母以為行孝,則將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盡孝;蛞娙斯B(yǎng)父母以為孝,遂對已死之父母,仍依平日供養(yǎng)之儀供養(yǎng)之。二者皆非真孝也。經(jīng)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固當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余處。以其灰取而裝于極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凈沙或凈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為如法。若不加沙石,決定漂至兩傍,仍成褻瀆,其罪非小。而穢石穢磚,切不可用。(《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0頁 復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332、抄錄佛祖經(jīng)論依據(jù)什么次序?
先經(jīng),次論。經(jīng)論又須先大乘,次小乘,不可前后倒置。
凡錄佛祖經(jīng)論,須先經(jīng),次論,然后方及此方著述。經(jīng)論又須先大乘,次小乘,不可前后倒置。如綸音告示,不可倒列。一部中不能如此列者,一門斷不可不依此而列。否則令無知者藐忽佛經(jīng),而大方家謂不知法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31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五)
333、經(jīng)書善書應當送給什么人?
當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善書為入圣超凡之前導,須送給稍有信心,通達文理之人。送時又須誡以恭敬,切勿褻瀆。
《凈土五經(jīng)》用念佛法門之根本。當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3頁 復拜竹居士書四)
善書貴于流通,然須其人稍有信心,通達文理之人,然后可以送彼。送時又須誡以恭敬,切勿褻瀆。若或褻瀆,必有罪咎。此種書,皆為入圣超凡之前導,不得與一切小說閑書一例看,則或稍有益彼處。(《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80頁 復傅法霖居士書)
已于十三日令弘化社寄《文鈔》十包,每包二部,尚欠分量,因加《了凡四訓》一本,此書文理極圓滿周到,為一切人所當說讀之書,F(xiàn)今紙貴之極,印書之報紙,賤時二元三角一領,今已五元多矣,尚日見漲價。當保貴經(jīng)書,否則后來恐無力能得矣。送人時,亦當以此告之。又須令其恭敬,不可褻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10頁 復趙智云居士書一)
334、有字有佛像的衣服等,可不可以作殮具?
不可。
問,有字有佛像之衣服等,可作殮具否?(師旁批云不可。)經(jīng)典可焚化以送亡人否?(師旁批云不可妄焚。)
答,如焚當另備化器,不可以經(jīng)灰歸錫箔灰賣。宜另包,用凈布作袋,內(nèi)加凈沙,有人過海,投之深處,否則勿焚。不加沙,恐不沉,仍漂岸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40頁 答卓智立居士問)
335、慢佛、毀佛會遭禍嗎?
會。護法神必令其遭禍,以儆其效此作惡者。
佛雖慈悲廣大,而欲度眾生,須有折攝。若慢佛、毀佛,佛實不生憎愛,然不行折伏,則無以為勸。以故護法神,必令其遭禍,以儆其效此作惡者,其慈悲為何如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510頁 復卓智立居士書七)
336、能否在臥室或寮房供佛?
臥室斷不可供佛,除貧無余屋。若寮房供佛,當作大雄寶殿想,或可少招罪過。否則其功甚少,其過無量。
欲供養(yǎng)者,當于北京路長康里佛經(jīng)流通處,請石印之西方三圣像,用鏡龕裝好,彼處亦有,則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俱全矣。臥室若不潔,可將佛像供于凈室,日請來熟視一二次,則心中便可作憶念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21頁 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臥室供佛,除貧無余屋則可。若有余屋,斷不可在臥室供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14頁 復許止凈居士書)
既有佛堂,彼何須又在寮房供佛。今人多半是粗心浮氣,殿堂上尚肆無忌憚。正念誦禮拜時,尚敢出下氣,則寮房之放肆,更不堪言。若寮房供佛,當作大雄寶殿想,或可少招罪過。否則其功甚少,其過無量。每見高座法師,尚不以出下氣為罪,而于念誦時竟敢行之,況悠悠泛泛之學人乎。座下所說,乃于無可設法中,與彼作一方便,當以在殿禮拜,為免招罪過之第一法。(《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9頁 復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337、為什么不能在佛殿放屁?
吾人業(yè)力凡夫,在圣中圣、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寶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斂,任意放屁,此之罪過,極大無比。
念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須穿衫褲,以心常如在佛前也。
念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須穿衫褲,以心常如在佛前也。吃飯不可過度,再好的飯,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養(yǎng)人。吃十幾程,臟腑必傷。常如此吃,必定短壽。飯一吃多,心昏身疲,行消不動,必至放屁。放屁一事,最為下作,最為罪過。佛殿僧堂,均須恭敬。若燒香,不過表心,究無甚香。若吃多了放的屁,極其臭穢,以此臭氣,熏及三寶,將來必作糞坑中蛆。不吃過度,則無有屁。若或受涼,覺得不好,無事則出至空地放之,待其氣消,再回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當用力提之,不一刻,即在腹中散開矣。有謂,不放則成病,此話比放屁還罪過,萬不可聽。佛制戒律,未說此事,想古人身體好,又不貪吃,無有此事,故未說。若有,佛必說之。切不可謂佛不說,就應當放,則是自求墮落,佛也難救矣?鬃右圣人之資格,朝于凡夫之國君,將欲升堂,在階下,便不敢大出氣,況入堂面君乎。
故《論語》云:“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攝,提也。齊,音咨,與【 】同,衣岔子也。鞠,曲也。屏,閉藏也。息,鼻中氣也?鬃映,將升堂,先鞠躬而行。鞠躬,則衣前長,故必提其兩岔,去地約一尺,方不至蹋其衣而跌蹶失儀。嚴肅之極,故鼻中之氣,似乎不出。試看此是何等敬畏。今人比孔子,則相去懸遠。時君與佛,又相去懸遠。放屁與不出氣,又相去懸遠。靜言思之,直大地無容身之處矣,可不極力留心乎。)
吾人業(yè)力凡夫,在圣中圣、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寶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斂,任意放屁,此之罪過,極大無比。許多人因不多看古德著述,當做古德不說。不知古德說的巧,云泄下氣,他也不理會是什么話,仍不介意。光三四十年前,常說此事,就是說你說的話是放屁。凡有所畏懼,氣都不敢大出,從可會放屁。由其肆無忌憚,故才有屁。你勿謂說放屁話,為不雅聽,我實在要救人于作糞坑之蛆之前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3頁 誡吾鄉(xiāng)初發(fā)心學佛者書)
338、為什么萬萬不可完全把經(jīng)文編做白話?
佛經(jīng)竊謂以白話解,須先列經(jīng)文,后再以白話簡略注之。凡不關緊要之閑字,概不用,既明了又不枝蔓。若完全把經(jīng)文編做白話,萬萬不可。何以故?以久則不得其要,而失本源故。
小說每以回名。吾人解經(jīng),自有成規(guī),何得反效小說之用回乎?竊謂以白話解,須先列經(jīng)文,后再以白話簡略注之。凡不關緊要之閑字,概不用,既明了又不枝蔓。每見有白話不幾個字,便弄成十數(shù)字,反費事。若完全把經(jīng)文編做白話,萬萬不可。何以故?以久則不得其要,而失本源故。光老矣,目力不給,已于二十二年冬登新、申報(按:即新聞報、申報)半月刊,拒絕一切信札差事。序文不能作,以無精力目力,非不愿為經(jīng)效勞也。即此來往信,乃以手眼二鏡強勉從事。若用其一,尚不能見。當憫光老而業(yè)重障深,不以見怪,則幸甚。以白話解用譯字,未免有僭譯經(jīng)之過,不可不慎。凡說話須按事實,汝之推尊于光,何異以平民稱皇帝,欲不累我以凡濫圣之愆,何可得乎?切戒切戒。ā缎戮幦居」夥◣熚拟n》卷十五第470頁 復胡宅梵居士書三)
- 上一篇:卷七 凈土法門與信愿行三
- 下一篇:卷九 念佛遇到境界和問題如何對治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