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法要》貳、贊凈土超勝【一】
《靈巖法要》
貳、贊凈土超勝
一、弘誓強緣
、鍙浲颖驹
大悲本愿無一簡擇
四十八愿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續(xù)編下·頌贊/阿彌陀佛像贊)
【注】彌陀大悲,無一簡擇,十方眾生,平等救度。所謂「十方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也。何以佛無簡擇,慈心平等?以憐憫一切眾生皆是未成之佛故?v雖五逆十惡,亦不忍心舍棄。其心愿廣大,其方法簡易,故能上下通攝,平等普度。如是廣大無礙悲心,祖師多有闡釋。
善導(dǎo)大師云:
以佛愿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法照禪師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凈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如是法語,皆明「大悲本愿,無一簡擇」之要義。
若我成佛稱名皆往
阿彌陀佛,于往劫中,發(fā)四十八種大愿。有一愿云:「若有眾生,稱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故侵:佛念眾生,如母憶子。眾生若能生信發(fā)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如子憶母。自然上契佛心,感應(yīng)道交。現(xiàn)生蒙佛加被,業(yè)障消滅,諸緣順適;臨終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極樂世界。從茲入圣超凡,了生脫死。(增廣下·岳步云為親所設(shè)佛堂說)
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fā)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三編下·凈土法門說要)
阿彌陀佛誓愿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于極樂本有家鄉(xiāng),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注】凈土法門以四十八愿為根本,而四十八愿以第十八愿為核心,所謂「本愿王」也。十方眾生之往生,即仗彌陀第十八愿攝受之力。彌陀之本愿在此,釋迦之本懷在此,諸佛之護念在此,三經(jīng)之結(jié)歸在此,眾生之安心起行亦在于此。故學(xué)修凈土,善解第十八愿義,至為緊要。此段即為印光大師詮釋第十八愿義,明「乃至十念,必得往生」義。所謂「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也。能安心于此,起行于此,是可謂善學(xué)凈土者也。
第十八愿為凈宗肝要、眼目,龍樹菩薩以此而開易行之道,明「稱名自歸」之義;曇鸞大師藉此而闡他力之旨,明「業(yè)事成辦」之義;道綽大師依此而開凈土一宗,明「唯此通入」之義。善導(dǎo)和尚大成凈宗,更多闡釋。今引善導(dǎo)和尚于第十八愿之釋,顯彰其義。
《觀念法門》釋言: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愿生我國,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往生禮贊》釋言: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xiàn),在世成佛,當(dāng)知本誓,重愿不虛,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善導(dǎo)大師釋第十八愿義甚多,而以《往生禮贊》「四十八字釋」為要,句句金言,字字放光,可謂凈宗眼目,行人準(zhǔn)繩。法然上人極口贊仰此釋而言:
此文應(yīng)常稱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彌陀佛,成就本愿,莊嚴極樂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覽,有否念我名號之人;
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
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攝取光明,不舍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萬修萬去的實非謬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惡,茍能起大慚愧,發(fā)露懺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時雨潤物,萬物無不沾益;大海納川,百川悉足匯歸。萬修萬去,的實非謬。(三編下·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佛愿弘深等視眾生
上之則文殊普賢,久成佛道之大菩薩;下之則五逆十惡,將墮地獄之惡眾生,皆承彌陀接引之力,皆為凈土所攝之機?梢姺ㄩT廣大,了無棄物。佛愿宏深,等視眾生。(增廣上·與謝融脫居士書)
慈悲誓愿本為凡夫
佛之慈悲誓愿,正為未斷惑者無由了生死,特設(shè)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別法門。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此我釋迦彌陀普度眾生之大慈悲心,思之當(dāng)為感極涕零。(三編上·復(fù)恒慚法師書一)
念佛法門,實為佛大慈悲,普度一切無力了生死之眾生,而令其即生速了之無上要道也。(三編上·復(fù)葉聘臣居士書)
【注】觀印祖意及三經(jīng)文,知釋迦慈悲正為凡夫,彌陀本愿亦為凡夫。《大經(jīng)》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埂队^經(jīng)》以「五逆十惡,十聲得生」證明之,故知凈土一法,雖三根普被,然彌陀特為凡夫發(fā)超世悲愿,本師特為凡夫開此最勝法門。所謂「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凈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股茖(dǎo)大師多引經(jīng)證,詳明「凈土一法,本為凡夫」要義!队^經(jīng)》以最下之機,顯最勝之法;《華嚴》以最上之機,贊最妙之法。二經(jīng)宗旨雖異,共明凈土法門「本為凡夫,兼為圣人」之深妙絕倫也,所謂「托佛愿力,五乘齊入」也。無力了生死之凡夫,于此甚深微妙之法,當(dāng)生大信心,大歡喜心,大感恩心,頂戴奉行,一向?qū)D睢?/p>
愿令我滿心令我安
如來拯濟無方,廣度眾生須度我。
吾輩竛竮沒寄,不念彌陀更念誰。
唯期五濁頓空,任他香無人焚,地?zé)o人掃。
倘得一真共證,自爾愿令我滿,心令我安。
(續(xù)編下·楹聯(lián)/彌陀)
恩德深廣粉身難報
阿彌陀佛,乃法界眾生之無上慈父,險難惡道之第一導(dǎo)師,因中發(fā)四十八種之誓愿,果上獲超諸數(shù)量之光壽。端居蓮邦,分身遍十方剎海;普攝含識,即生證三德涅槃。至若觀音勢至,二位大士,則現(xiàn)身塵剎,尋聲救苦,攝念佛人,歸于凈土,輔弼彌陀,度脫眾生,與樂拔苦,咸令究竟。三圣恩德,深廣無量。雖天覆地載,莫能喻其萬一;縱粉身碎骨,何由報其涓埃。(增廣下·創(chuàng)建西方三圣殿功德碑記(代華德師撰))
、鎯敉寥(jīng)
欲知念佛須看三經(jīng)
生死大海,非念佛無由得度。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凈土經(jīng)論,何由而知?固當(dāng)日誦《阿彌陀經(jīng)》,?础無量壽經(jīng)》及《觀無量壽佛經(jīng)》,此名凈土三經(jīng)。讀此,則知彌陀之誓愿宏深、凈土之境緣殊勝、行人之往生行相。此外,最親切開示念佛方法,有《楞嚴經(jīng)》第五卷末后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有《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導(dǎo)歸極樂。讀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華嚴》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實十方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勝方便也。(增廣上·復(fù)包右武居士書二)
不閱經(jīng)論信愿何生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參承凈業(yè)知識,又不廣閱凈土經(jīng)論,則真信切愿,從何而生?縱能執(zhí)持名號,只因不求出離,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癡福。因福造業(yè),仍沉惡道。倘再路頭不真,涉入邪見,則善因反招惡果。人天福報,亦不可得。阿鼻極苦,長劫難出。譬如入海,既無導(dǎo)師,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v能撐篙搖櫓,豈能免于沉溺。
光少乏問學(xué),長無所知。唯于凈土一法,頗切向往。感子之誠,今將凈土經(jīng)論之最切要者略開一二,一一標(biāo)其大意。若能歸而求之,則心領(lǐng)神會,自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者,遠勝愚之喋喋也。(增廣上·與福建劉廷誠居士書)
凈土三經(jīng)專明其致
凈土三經(jīng),專談凈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jīng),咸皆帶說凈土。(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如來于諸大乘經(jīng),咸皆帶說,如《華嚴》、《法華》、《楞嚴》等。其專說者,則有《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佛經(jīng)》。此三經(jīng)中,凡彌陀之誓愿、凈土之莊嚴、三輩九品之生因、十方諸佛之贊嘆,悉皆顯示無遺。(增廣下·阿彌陀經(jīng)白話解釋序)
念佛求生凈土一法,乃十方諸佛普度眾生之要道,九界眾生速證佛果之妙門。諸大乘經(jīng),皆啟斯要。凈土三經(jīng),專明其致。世多習(xí)矣不察,視為淺近。謂不若教海之宏深,禪宗之直捷。每揚宗教而抑凈土,尚自力而惡佛加。當(dāng)仁固讓,見義不為。致如來徹底悲心,郁而不暢;眾生出苦捷徑,塞而罔通。今不避罪責(zé),略引證據(jù)。冀見聞隨喜,同生蓮邦。(增廣下·重刻彌陀略解圓中鈔勸持序)
【注】無論學(xué)修何法,都有其正依的經(jīng)論祖釋,所謂圣言依據(jù)、法脈傳承也。凈土法門自古以來以三經(jīng)一論為其正依,以善導(dǎo)一脈為其正傳。自清朝魏承貫居士將《行愿品》加入后,有了四經(jīng)之說;后印光大師更加《念佛圓通章》,而成五經(jīng)之論。三經(jīng)五經(jīng),如何依止?通觀《文鈔》,即知印祖雖倡五經(jīng),若論所標(biāo)之正依,亦唯是三經(jīng)。其言「諸大乘經(jīng),皆啟斯要;凈土三經(jīng),專明其致」,可謂一語定準(zhǔn)。一代時教,談及凈土法門之大乘經(jīng)典,多達二百余部。大師言:「凈土三經(jīng),專談凈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jīng),咸皆帶說凈土!构手:三經(jīng)乃「專談」,余者皆「帶說」耳。于三經(jīng)之外,《行愿品》與《圓通章》發(fā)揮念佛奧旨,攝歸念佛,可謂最為得力,故大師擴而充之為五經(jīng)。此二經(jīng)雖可為弘揚凈土之一助,但仍是「帶說凈土」而已,與凈土三經(jīng)相較,自有親疏之別,如《文鈔》比較《行愿品》與《彌陀經(jīng)》言:
《彌陀經(jīng)》為凈土法門之根本法門,《行愿品》雖廣大深妙,究非凈土法門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經(jīng)同念,斷不可只念《行愿》,不念《彌陀》。只念《彌陀》不念《行愿》則可,只念《行愿》不念《彌陀》則不可!稄浲咏(jīng)》為朝暮課誦,或多念亦可。斷不可絕不念《彌陀經(jīng)》,而專念《行愿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經(jīng)固無高下,而對于凈土行人,卻有親疏。
以此可知:二經(jīng)雖無高下,卻有親疏,何為正依,何為傍依,一目了然。人或執(zhí)于《華嚴》之圓融無礙,實則念佛無礙圓融,念佛一道同歸,念佛五乘齊入,可謂最極圓融無礙也。故《要解》云:「華嚴所稟,卻在此經(jīng)」,可謂道其幽玄也。又大師比論《大經(jīng)》與《華嚴》時,更明《大經(jīng)》之超勝,其言:「《華嚴》唯局法身大士,此經(jīng)遍攝九界圣凡。即以《華嚴》論,尚屬特別,況余時乎?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苟(jīng)之勝劣,自不待言矣!
綜觀大師之意,誠知:三經(jīng)為根本,余者為枝末;三經(jīng)為源頭,余者為支流;三經(jīng)如大海,余者如江河;三經(jīng)為正依,余者為傍依。
誠如大師云:「念佛法門,根本妙諦,在凈土三經(jīng)!箤W(xué)凈土者不可不注重三經(jīng),不可不正依三經(jīng)也。
最早確定凈土宗之正依三經(jīng)者,是彌陀化身之善導(dǎo)和尚。其《觀經(jīng)疏》于「五正行」之「讀誦正行」中,即明專讀誦凈土三經(jīng);又欲明「念佛功能」超絕時,亦藉三經(jīng)大義以明之。此三經(jīng)地位之確立,是為善導(dǎo)和尚楷定古今之一義也。
文有詳略理無二致
溯此法之發(fā)起,實在于華嚴末會。善財遍參知識,至普賢菩薩所,蒙普賢威神加被,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為稱贊如來勝妙功德,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以華藏海眾,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游塵剎佛國。其彌陀誓愿、極樂境緣、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須說。然華嚴會上,絕無凡夫二乘,及權(quán)位菩薩。故雖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稟承。乃于方等會上,普為一切人天凡圣,說《無量壽經(jīng)》,發(fā)明彌陀往昔因行果德,極樂境緣種種勝妙,行人修證品位因果。此經(jīng)乃說《華嚴》末后歸宗之一著,說時雖在方等,教義實屬《華嚴》。《華嚴》唯局法身大士,此經(jīng)遍攝九界圣凡。即以《華嚴》論,尚屬特別,況余時乎?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佛以大慈,深恐眾生不便受持,故又說《阿彌陀經(jīng)》,庶可日常讀誦。又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令諸行人,西方依正莊嚴,常在心目之間。此三經(jīng),文有詳略,理無二致。(續(xù)編下·無量壽經(jīng)頌序(民二十五年))
互攝互融同主稱名
《無量壽》、《觀經(jīng)》、《彌陀》,雖文相不同,而義意則互融耳。佛為九法界眾生說,吾人何可不自量,而專主于最勝者觀乎?丈六八尺,佛已為我輩說過矣。下品將墮地獄之前,大開持名之法,是《觀經(jīng)》仍以持名為最要之行。《無量壽》詳說佛誓及與凈相,是為依小本修者之要訣。由有此二經(jīng),則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是知雖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關(guān)緊要而忽之。至于修時,果真至誠,于一瞻一禮一稱名,皆可消無量罪,增無量福,非一定須作么修方可耳。(續(xù)編上·復(fù)濟善大師書)
【注】三經(jīng)看似各別,實則互攝互融,交相發(fā)揮念佛宗旨。《大經(jīng)》正明,《觀經(jīng)》巧說,《彌陀經(jīng)》直說,無不以彌陀本愿為旨歸,以稱名念佛為最要之行。三經(jīng)同主稱名之義,善導(dǎo)和尚言之最為明確,其《觀經(jīng)疏》云:
如《無量壽經(jīng)》四十八愿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jīng)》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jīng)觀經(jīng)定散文中,唯標(biāo)專念名號得生。
「唯明、唯標(biāo)、專念」等義,于三經(jīng)同主念佛開顯至極。《觀經(jīng)》雖初開三福九品之散善、十三定觀之定善,而流通文中,特別咐囑稱名一行: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此即《觀經(jīng)》宗旨所在,善導(dǎo)大師依此而結(jié)示一經(jīng)宗要云:
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qū)7Q,彌陀佛名。
此為《觀經(jīng)》結(jié)歸,亦為三經(jīng)要旨,凈宗眼目。明乎此,則知三經(jīng)發(fā)揮雖異,歸宗是一,所謂「一向?qū)D顭o量壽佛」也。
大經(jīng)五譯康本為準(zhǔn)
《無量壽經(jīng)》有五譯:
初譯于后漢月支支婁迦讖,三卷,文繁,名《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次譯于吳月支支謙,有二卷,名《佛說阿彌陀經(jīng)》。以日誦之經(jīng),亦名《佛說阿彌陀經(jīng)》,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別之。又有趙宋王龍舒居士,會前二譯及第三譯,并第五趙宋譯,四部取要錄之,名《大阿彌陀經(jīng)》。當(dāng)時大興,后因蓮池大師指其有不依經(jīng)文之失,從此便無人受持者。大藏內(nèi)有此經(jīng),各流通處均不流通。有謂另有一種者,即此經(jīng)也。
第三譯,即《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二卷,現(xiàn)皆受持此經(jīng),即曹魏康僧鎧譯。
第四譯,即《大寶積經(jīng)》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此經(jīng)王龍舒未見過,乃唐菩提流志譯。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將留支訛引之。
第五譯,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jīng)》,趙宋法賢譯。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譯經(jīng)多為榮,故分兩卷,于絕不宜分處而分,今刻書本作一卷。
就中《無量壽如來會》,文理俱好,而末后勸世之文未錄,故皆以康僧鎧之《無量壽經(jīng)》為準(zhǔn)則焉。(三編上·復(fù)王子立居士書二)
阿彌陀經(jīng)文略義豐
《阿彌陀經(jīng)》乃一切圣凡同修之道,亦決于現(xiàn)生了脫之法。文雖顯略,義極宏深。古德欲人皆修習(xí),以故列為日課!
《阿彌陀經(jīng)》,文略義豐,普透群機。其為利益,窮劫難宣。以故自佛說此法門以來,往圣前賢,人人趣向。千經(jīng)萬論,處處指歸。有緣遇者,祈勿錯過,則幸甚。(三編下·阿彌陀經(jīng)白話解釋題辭)
二尊遣喚悲意甚深
釋迦彌陀,乘大愿輪,興慈運悲,度脫眾生。一則示居穢土,以穢以苦,折伏而發(fā)遣。一則示居凈土,以凈以樂,攝受而鈞陶。(增廣下·觀無量壽佛經(jīng)石印流通序)
【注】釋迦示居娑婆,殷切發(fā)遣,指歸西方;彌陀示居凈土,以大悲愿力,攝受救度。此二尊一遣一喚之深慈大悲也。幸聞釋迦之發(fā)遣,彌陀之招喚,自當(dāng)托質(zhì)蓮臺,深歸凈土也。善導(dǎo)《觀經(jīng)疏》云:「仰蒙釋迦發(fā)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缌置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
莫訝一稱超十地,
須知六字括三乘。(續(xù)編下·楹聯(lián)/彌陀)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增廣上·復(fù)永嘉某居士書一)
【注】六字名號,乃彌陀五劫思維、兆載苦修所成,具無量光壽,攝依正二報。乃至十方諸佛功德,諸大菩薩功德,一切經(jīng)咒功德,無一不攝。如經(jīng)云:「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是故無論有智無智,初學(xué)久修,皆當(dāng)死盡偷心,做真念佛人,至心信樂,一心念佛。上智者深明其義,故易做真念佛人(其智不可及);下愚者安于本分,故亦易做真念佛人(其愚不可及);中間之人,或難窮其理,或不安于分,故多難做真念佛人。非其不能,是不愿也。其真與不真,端在自己是否依教奉行耳。
即此一名圓攝一切佛名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圓攝十方三世一切佛號。(續(xù)編上·復(fù)陳其昌居士書民 國二十年)
【注】阿彌陀佛,號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法界藏身,一佛攝無量諸佛,一土含無量佛土。故念一佛,即同念十方諸佛;生一土,即同生十方佛土。
六字義釋以示歸命之意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通是梵語!改蠠o」,亦作有「曩謨」者,經(jīng)中通作「南無」,此翻「恭敬、歸命、頂禮」等。此二字,乃直示「恭敬、歸依」之意!赴浲臃稹,此翻「無量壽」,亦翻「無量光」。謂此佛之壽命光明,悉皆無量。(三編上·復(fù)應(yīng)脫大師書三)
【注】六字名號,義雖無量,大要有二:一攝彌陀無量功德,二示眾生歸命往生,可謂機法一體。古今大德多有釋義,以善導(dǎo)大師「六字義釋」,圓攝機法要義,暢顯往生至理,最為精要。其《觀經(jīng)疏》云: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fā)愿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三經(jīng)要義于此攝盡,信愿行盡在此一名號中,眾生稱念,乘佛愿力,自得往生。
謝謝來訪!歡迎經(jīng)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 上一篇:《靈巖法要》貳、贊凈土超勝【二】
- 下一篇:《靈巖法要》壹、判一代圣教【二】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yīng)該如何教導(dǎo)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yīng)當(dāng)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yīng)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quán)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yīng)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