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法要》叁、勸信愿專稱【一】
《靈巖法要》
叁、勸信愿專稱
一、修學宗旨
以信愿行三法為宗
信者:當篤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fā)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
次信凈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較諸余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余師稱贊余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xiàn)前勸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于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復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
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箘t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易生妄想)。(三編下·凈土法門說要)
此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
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yè)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愿:則愿速出離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樂世界。
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于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續(xù)編上·一函遍復(民國二十一年))
【注】此節(jié)正明凈土修學宗旨:信愿持名。學修凈土,首須明此,方不迷失方向,錯認歸路。
凈土經(jīng)論甚多,所宗不一,最易惑人。集凈土大成之善導大師,將凈土宗分判為二:要門、弘愿門,二門宗旨不同,要門為諸行回向,弘愿即念佛往生。如此細判,致使分際顯明。所謂信愿稱名,即如善導大師所判之「弘愿門」也。其《觀經(jīng)疏》云:
言弘愿者,如《大經(jīng)》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愿業(yè)力為增上緣也。
通觀三經(jīng),修諸行業(yè),一一回向,皆得往生。然「佛光普照,唯攝念佛」,故凈土宗旨,不在諸行回向,唯在信愿稱名。凈土正依之《觀經(jīng)》雖開十三定觀、三福散善,原為善應群機,攝歸念佛而設。其宗旨大顯于流通之文,故善導《觀經(jīng)疏》結釋流通分「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之文言:
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為善導大師要弘廢立之文,明《觀經(jīng)》宗旨,亦顯凈宗法要,與《大經(jīng)》、《小經(jīng)》合為一轍,三經(jīng)共明念佛往生之理以此至顯。
信愿為前導念佛為正修
念佛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信愿為前導,念佛為正修。有以專求一心,不講信愿,及注重開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棄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誤誤人也大矣!(三編下·凈土法會課儀跋)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為前導,以至誠持念為正修。切不可求開悟,明心見性,看念佛的是誰,此是參禪人的工夫。即真明心見性,若見思惑未斷,尚無了生死之分,況未到明心見性地位乎?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門。若看念佛的是誰的人,決定無有真信切愿。未斷惑,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無真切信愿,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求升反墜,弄巧成拙,許多癡人,均以此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三編上·復孫藝民居士書(民廿八 八月初七))
【注】如前所述,凈土法門,宗旨在信愿持名。信愿是前導,持名是正修。信愿如目,持名如足;蛴兄匦旁付瞿罘鹫,則其信愿不真;或有重念佛而無信愿者(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則念佛不得其本。此二者皆失念佛法門宗旨。
當念佛時三資全具
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愿行三,全體具足。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愿見母之念頭可得。(增廣上·擬答某居士書(附某居士原書))
【注】凈土法門,常云信愿行,看似為三,觀此即知:真念佛人,一念圓具。觀善導和尚六字義釋,即知六字之中,三資全具,故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言三資者,乃分而言之,易于明了故,實則一即三,三即一。如《要解》所云:「依一心說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股茖Ш蜕芯头w言,名號具足三資;蕅益大師就機相論,一心具足三資。二者相參,則知:法體具足三資糧,眾生領受于心,內心自然具足三資糧,所謂機法一體也。
三資實源于彌陀本愿:「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剐旁感型ㄔ谄渲小浲诱袉,如母憶子;眾生信順,如子憶母。如是母子相憶,則機法一體,感應道交矣!故大師言:「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愿行三,全體具足!谷裟罘鹑,心中雜疑,不愿往生,則非真念佛人也。
㈡諸行回向
諸行回向亦得往生
余按《觀無量壽佛經(jīng)》,凈業(yè)正因有三:
一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此四種屬「世善」。
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
三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前二大小隨人,此則唯屬大乘。
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凈土,皆得往生。(增廣下·陳圣性貞女貞孝凈業(yè)記)
【注】凈土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除此而外,亦有諸行回向求生一途,如《觀經(jīng)》所說定散二善。信愿持名者為專修,諸行回向者為雜修。專修者,順佛本愿,必得往生。雜行者,必須真實回向(以深信愿),方可得生。
雜修之行甚多,古德通名為「諸行往生」。《觀經(jīng)》束之為二:三福九品,十三定觀。三福為散善,十三定觀為定散。所謂一一回向者,即將定善散善種種功德回向求往生也。善導大師判如是諸行回向求往謂之「要門」,其《觀經(jīng)疏》云: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jīng)》定散二門是也。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要門乃釋迦因請而開,方便引導諸行之機,以此而導歸弘愿一門。如善導大師「要弘廢立」之文所言:
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即信愿之發(fā)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jīng)畢后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增廣上·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注】觀此文及前「一一回向,皆得往生」之意,即知所謂回向,是藉事而回心也。故真正之回向,即回心求往。所謂「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勾思础改蠠o」之義,善導和尚云:「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fā)愿回向之義!勾诵迌敉练ㄩT之心要,宜善加著眼。雜行回向者,實藉行以回其心。因雜行本非往生之因,藉此以回心,則可巧入凈土之門——要門。若能不執(zhí)于個人之行,而完全歸命于佛,方為究竟之回向。所謂「通身靠倒,徹底放下」也。
㈢專雜之判
專雜之判千古鐵案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凈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于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笇P蕖怪^身業(yè)專禮,口業(yè)專稱,意業(yè)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鸽s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增廣上·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注】善導大師承曇鸞、道綽法脈,集凈土大成,于凈土一宗,判為要弘二門、正雜二行。正行者即專修念佛,雜行者即兼修種種法門,回向求往。正行者十即十生,雜行則難得一二。此正雜之判,印光大師贊為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學修凈土者,不可不知,不可不遵。所謂正雜之行詳如《觀經(jīng)疏》云: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jīng)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jīng)》、《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贊嘆供養(yǎng),即一心專贊嘆供養(yǎng)。
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順彼佛愿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yè)。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后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此「正雜二行」判,為凈業(yè)行人指南。大義有二: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往生行相有二:正行、雜行。正行細分有五: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嘆供養(yǎng),大分為二:正業(yè)、助業(yè)。唯念佛為正定之業(yè)(順彼佛愿故),余四則為助業(yè)(助成正定之業(yè))。
二行得失以正雜對、親疏對、有間無間對。此義于善導大師《往生禮贊》言之更詳,其言: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xù),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愿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舍專修雜業(yè)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愿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xù)故;憶想間斷故;回愿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又不相續(xù)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yè)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何以故?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國者,行住坐臥,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后念即生彼國。長時永劫,常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不經(jīng)生死,豈非快哉!
此即善導和尚對二行得失的精要闡釋,觀其大義即知:
正行五得者:必定往生也,所謂「專意作者,十即十生」。其得雖有四因,核其實,則唯一,即「與佛本愿得相應故」。能與佛本愿相應,自然無外雜緣得正念、不違教、順佛語。
雜行五失者:往生不定也,所謂「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其失雖有十三由,根本在「與佛本愿不相應故」。有此一失,則余十二皆失矣。
善導和尚詳辨二行得失,意在眾生「善自思量」,當舍「千中無一」之雜行,歸于「十即十生」之正行。所謂:
萬行具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回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
此即善導和尚勸歸正定業(yè)的最要開示,即勸舍雜行,歸于正行;藉由助業(yè),入正定之業(yè)。所謂「一切善業(yè)回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善導專雜之判,由其教典之佚失,千余年來,少有人承傳、闡揚,印光大師幸得見其《觀經(jīng)疏》而大力提倡,千古之鐵案,終得以再彰于世。
雖佛勸舍亦不改轍
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fā)揮。至于上品上生章后,發(fā)揮專雜二修優(yōu)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xiàn)身,令其舍此凈土,修余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凈業(yè)行者之指南針也。(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余法門之師所奪,歷敘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xiàn)身放光,勸舍凈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fā)愿專修凈土,不敢違其所愿。善導和尚,早知后人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增廣上·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注】善導大師專雜之判,為凈宗行門準繩,往生目足。凡求生凈土者,舍雜修專,不受他惑,方得決定往生之益。然大師深知凡夫易受他惑,為堅定行人信心,歷敘大小圣人乃至報佛化佛之勸舍凈土時,亦當不違初愿,志求往生。詳如《觀經(jīng)疏》云:
問:凡夫智淺,惑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jīng)論,來相妨難,證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也?
答:若有人多引經(jīng)論,證云不生者,行者即報云:仁者雖將經(jīng)論來證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jīng)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jīng)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jīng)時,即非說《觀經(jīng)》、《彌陀經(jīng)》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jīng)》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后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道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又行者更向說言: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
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jīng)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凈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又行者善聽,縱使初地以上,十地以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云釋迦佛指贊彌陀,毀呰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余善,畢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也。
又置此事,行者當知: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贊,勸發(fā)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凈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
善導大師純以佛言而為準繩,不以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以唯佛所說為了義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義教。若菩薩等說有違佛言,皆不可依行。菩薩等說,若違佛言,尚不可依,何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乎?為令凡夫深生信仰,善導大師又勸吾等:
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zhí)之所退失傾動也。
凈業(yè)行人,當善思此,唯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相信菩薩等不相應教法。
- 上一篇:《靈巖法要》叁、勸信愿專稱【二】
- 下一篇:《靈巖法要》貳、贊凈土超勝【三】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