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格言警句

\

  三界無非旅邸,六道均是窮人。

  人格若失,即是偷生。

  凈業(yè)若成,禪宗自得。

  念極情忘,心空佛現(xiàn)。

  本自佛心,老實念佛。

  為善益力,道念日增。

  人心若轉(zhuǎn),天災自息。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來去任業(yè),鎮(zhèn)定由己。

  正己化人,師嚴道尊。

  外盡人倫,內(nèi)消情慮。

  俱足清操,成就僧相。

  人以善感,天以福應。

  盡倫學儒,盡性學佛。

  倫常有虧,三業(yè)多愆。

  施為福本,天道好還。

  道在人弘,倡必有和。

  無功不立,有善皆納。

  無義之財,害甚毒蛇。

  專持佛號,預待臨終。

  天定者勝人,人定者勝天。

  親近有德之人,遠離荒唐之輩。

  身為人子,義當從親,俗為人徒,猶當從師。

  因人之跡以施功,故易為力。

  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

  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

  先立于無過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

  舍凡夫之執(zhí)心,順菩薩之宏愿。

  凈土法門,為諸法之歸宿,乃修證之極致。

  近墨者焦,近火者化。久則俱化,勢所難免。

  以戒執(zhí)身,不行非禮。以定攝心,不起妄念。以慧斷惑,明見本性。

  人為我慮,甚深且摯,我為人慮,亦深且摯也。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

  厭之之心愈切,則修之之心愈力;修之之心愈力,則證之之益愈大。

  因果報應,乃人事與天理或順或逆之影響也。

  持五戒而護持三寶,宏凈土而普勸往生,為契理契機之第一要義。

  詳審吾言,深體吾心,雖未見面,當為見心。

  貪瞋癡之煩惑,乃一切眾生之大怨家。

  念佛法門,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

  暗室雖無人見,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隱微,罪福叛若天淵。

  功德由心愿而廣大,果報由心愿而速獲。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欲了大事,舍凈土法,不得實益。

  執(zhí)持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圣階梯。

  娑婆,生死險道也。極樂,常住家鄉(xiāng)也。

  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

  一法既立,百弊潛生。不謹于始,決難令終。

  因果,乃儒、佛二教入道之前導,亦儒、佛二教證道之綱宗。

  修行應量力而行,不可勉強硬撐,以致身心受病,遂難親獲法益。

  明鏡當臺,妍丑自分;洪爐驗金,真?zhèn)瘟⑴小?/p>

  但責己德之不誠,勿問天報之禍福。能如是者,五福自然臨門,六極決定避舍。

  世人每每于所作功德作矜夸氣。于所作罪過作寬恕氣。

  縱壽百年,彈指即過。一息尚存,當求出路。毋使臨終,悔之無及。

  禪宗舉揚,皆歸向上一著。悟者便能神會,迷人盡隨語轉(zhuǎn)。

  擔荷圣賢居家為政、在野盡忠之道;遵守佛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法。

  必須躬行無玷,方可感化同人。自己妻女能信受奉行,別人自能相觀而善。

  欲學佛祖,先須取法圣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

  讀佛經(jīng),持佛名,以佛之言之德,熏己之業(yè)識心,成如來之智慧藏也。

  謙卑自牧,勿以聰明驕人,愈學問廣博愈覺不足,則后來成就難可測量。

  從前種種猶如昨日死,從后種種猶如今日生。

  屋中之塵,由日光顯;心中之妄,由念佛顯。若常念佛,心自清靜。

  常閱戒淫、因果報應之書,遠離狂蕩匪鄙之友,則內(nèi)志正而外誘絕。

  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泥龍縱泡之水中,也不免喪身之禍。

  世間之險,險之小者。若不生西方,則將來輪回之險,當有甚于此時之險百千萬也。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

  三業(yè)四儀(四儀即行住坐臥),常持顏淵之四勿;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

  凈土事者,是大因緣。凈土理者,是秘密藏。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知因果,則作事循天理,出言順人心,則自私自利之心漸漸消滅也。

  人各有志,拂人之意以敬人,何若已之。

  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瞋恚必不熾盛;枭⒁蝗,智慧現(xiàn)前,而愚癡可破矣。

  人各有所好,好空名者不必注重實際的利益。

  積陰德以轉(zhuǎn)天心,持佛名以益自他。

  隨緣度日,得過且過;預先發(fā)愁,有損無益。

  因果,乃儒、佛二教入道之前導,亦儒、佛二教證道之綱宗。

  莫念食肉,食了須還。還的時候,真?zhèn)可憐。

  修行,以對治煩惱習氣為本。

  省己,以不肯放縱自欺為功。

  勸親修凈盡儒道,祈眾往生暢佛懷。

  改過如去毒瘡,立志如守白玉。

  涉世宜含厚,立身宜嚴肅。毫厘一差,天淵懸隔。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人之心度己之心。

  以圣賢己立立人之心,行佛菩薩自利利他之事。

  日以爭吵、嫉妒、交相謗黷為事。則心地日暗,福壽日促。

  因果,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輪回,顯天、人、修羅、鬼、畜、地獄六道。

  家庭教育,為治安之本。因果報應,為制心之法。

  萬德洪名常憶念,百般幻病自消除。

  洪愿發(fā)時,生蒙度脫。尊經(jīng)演處,罪自消亡。

  大事因緣,端歸實相。一乘源本,在報親恩。

  文字是附身之用,德行是為人之本。

  菩薩能滿人愿,人亦要能慰菩薩心。

  露滴滄溟,便是汪洋大海。塵投華岳,頓成岌岌高山。

  生以誠感,佛以悲應。感應道交,如相現(xiàn)鏡。

  莫訝一稱超十地。

  須知六字括三乘。

  冥顯咸加,恩愈父母。

  圣凡普利,德邁穹蒼。

  以凡情而測圣智,即醍醐而成砒霜。

  心者,一身之主,萬法之宗。順之則速成菩提,逆之則永沈生死。

  心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涌,因佛號以停滯。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

  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如種稻然,早種者早收。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

  舍西歸捷徑,九界有情,上何以圓成佛道。

  離凈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云起慈門,憫彼迷情不易悟。

  波騰云海,憐伊佛性了無殊。

  慧焰重重,爍破千年之暗室。

  法源混混,滋生五性之靈苗。

  春蘭秋菊,各擅其美;盡忠行孝,俱振綱常。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格除幻妄私欲物,致顯中庸秉彝知。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

  力修戒定慧空,則無我見。常念慈悲喜舍,方契佛心。

  了君大事唯修凈,暢佛本懷在往生。

  三業(yè)相應,往生有分。六根都攝,見佛無難。

  儒釋本同源,道并行而不悖。

  內(nèi)外原一體,理交顯而彌彰。

  效伯玉之知非,五十年愆尤,從茲盡懺。

  師仲尼之立命,百千世懿范,永用遵行。

  下民背覺合塵,致使天災以見告。

  大士尋聲求苦,因憐葵悃之誠求。

  慧日麗中天,滅盡瘟疫之霜露。

  慈云覆大地,滋榮福壽之根苗。

  心契真常,普為怨親修圣道。

  身償業(yè)債,渾忘人我歸蓮邦。

  念佛方能消宿業(yè),竭誠自可轉(zhuǎn)凡心。

  閉戶拒來人,痛念死期將至。專心修凈業(yè),深慚道業(yè)未成。

  不暴己過,終難消業(yè),儻陳宿愆,尚堪利人。

  卓立不移,當師孔圣。有非必改,宜效蘧賢。

  道業(yè)未成,敢使此心散亂?死期將至,力辭一切應酬。

  道人者,直心直行也。

  以道相交,直道而行。

  人天因果,受享癡福,因福造業(yè),仍沈惡道。

  過起于不知,福消于不覺。

  以言謗者其罪小,以身謗者其罪大。

  人之相交,唯貴各盡其分量而已。

  祛彼在家我慢邪見之凡情,振興劣僧無慚無愧之鄙念。

  寡過未能為我憾,居心無偽任人非。

  知佛性常,奮克證志。思地獄苦,發(fā)菩提心。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師賢心實,師圣心空。

  雖有珠海金山,不如坐進此道?v令封禪拜國,何若立往西方。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

  事事利人,出爾反爾。心心省己,念茲在茲。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大覺法王,度生妙道,敬則獲福,慢則致禍。

  一制夫心成鐵漢,三緘其口學金人。

  如來誓愿宏深,普利有情,果能心無所住持洪名,自可災遍消盡六道苦。

  經(jīng)咒威神廣大,齊資含識,若肯念不分馳稟圣教,定然壽得延及兩足尊。

  肉食忍心招劫運,素餐善念致太平。

  體乾父坤母之心,永除肉食。

  存民胞物與之念,特備素餐。

  緬如來憫念殊殷,常持洪名,冀歷劫罪愆,由茲即滅。

  觀世人睚眥必報,永斷肉食,以殺身怨恨,決定難消。

  推吾人惡死之心,巧行救濟。

  體天地好生之德,永戒殘傷。

  口腹誤人,出爾反爾結(jié)怨對。

  佛名濟世,念茲在茲預圣流。

  凈土法門,普攝群機,實如來成始成終之道。

  彌陀恩德,遍沽含識,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方。

  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賢,人人趣向。千經(jīng)萬論,處處指歸。

  命者何?即前生所作之果報也。依道義而行所得者,方謂之命,不依道義而行所得者,皆不名命。以此得之后,來生之苦,殆有不忍見聞者,如盜劫人錢財,暫似富裕,一旦官府知之,必至身首兩分,何可以暫時得樂,便謂得為命?

  世間賞罰,約人情為定;因果,乃心識所感召。陰間實有主掌之人,然亦不同陽間繁難。以案簿皆自現(xiàn)自消,并非有人登記勾消耳。其有誤勾之某人者,乃藉此不宜死之人,倡明實有陰間地獄刑罰等事,以期世人生信耳。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圣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

  悲世眾生,根鈍業(yè)重,唯念佛定可克期生死。如囚赴市,步步近死,凡我念佛同志,必須念念屏息諸緣。

  人情如水,禮法如堤,去禮法之堤,能不人欲橫流乎?人欲既橫流,禮法務力去,故感大水遍發(fā),幾多人民被淹而死。

  如人墮海,有船來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難免沉溺。如摩尼珠,用彈黃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

  舍事說理,只得一個畫餅利益。說時則有,用時則無。良以業(yè)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古人聞理性當體便是,則進行彌速。今人聞此等語言,則廢弛道業(yè),但欲任己業(yè)識茫茫之天真耳。

  禪宗一法,惟令人真參實悟。故所有言句,皆無義路。不可以凡夫知見,作文字義理領會。若非親近明眼善知識,必不解祖師意旨。切不可依文解義,學口頭禪。譬如山野小民,妄號帝王,罪必滅族。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間圣人,烹凡煉圣之大冶洪爐。深信因果,上焉者,即可明心見性,斷惑證真。下焉者,亦可改過遷善,希圣希賢。其有益于世道人心也,大矣。因果不講,則名實絕不相應。世出世間法,唯以因果維持。因果乃標本同治之法。

  四十八愿度眾生,惡逆歸心也來迎。非是混濫無揀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生今之世,行古之道。為鄉(xiāng)邑之儀型,守濂洛之志操。深信佛法,不襲陰奉陽違之愆。愿生蓮邦,卒獲感應道交之妙。

  若是錯認定星盤,萬劫泥犁常沉墜。儻無真正擇法眼,決定有損而無益。

  大丈夫能令文章蓋天下,功業(yè)宣宇宙。而不能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以著于外而遺其內(nèi),著于有為之末,而遺其無為之本也。

  常念觀音菩薩圣號,亦復普勸一切同人。必當消除無始劫惡業(yè),增長最勝善根;近得諸緣順適,無往不吉之因;遠獲超凡入圣,了脫生死之果。

  有因故致有果,有果斷非無因。知前因后果,則可不生怨尤。知德能感天,則必不至小有逆境,便懈修心。譬如天初熱時,或忽大涼,初涼時,或復大熱,此乃暫時變動,非常時總?cè)缡且。但盡我心以修,不問現(xiàn)境逆順,若能常如此,必能永膺多福。

  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xiàn)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

  應當發(fā)愿愿往生,客路溪山,切莫從頭再眷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xiāng)風月,直須全體總親承。

  觀世音現(xiàn)眾身以說妙法,隨塵剎感,遍塵剎應。

  地藏王空地獄而盡生界,行如來事,慰如來心。

  遍法界尋聲救苦,隨類現(xiàn)身,首推普門大士。

  舉冥陽興慈運悲,常時垂手,莫過地藏愿王。

  法海汪洋,深探徹底之源,方可謂無孤佛化。

  義山峭峻,直下絕高之頂,始堪云不負己靈。

  提永明之正令,遵蓮池之遺規(guī),使自他同出生死,幽顯共生西方。

  非信不足以啟愿,非愿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愿而證所信。

  唯期五濁頓空,任他香無人焚,地無人掃。

  儻得一真共證,自爾愿令我滿,心令我安。

  開發(fā)菩提,銷融惑業(yè),蕩昏迷而復常寂照,攝果覺而總作因心。

  聞熏般若,清凈根身,了掛礙兮獲本圓通,即凡情兮全彰圣智。

  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不可互非,亦不可專主一法。唯求其適宜,則有大利而無少弊矣。

  依宏誓愿,建折攝之法門,但肯一心持名,自爾潛符實相,俾四圣六凡同證真常,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贊。

  以大慈悲,立厭欣之勝行,若能初土托持,何難頓入寂光,導三乘五性齊登凈域,因茲千經(jīng)俱闡,萬論均宣。

  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眾生沈九界,如來證一乘,于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沈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

  若夫現(xiàn)證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礙。縱現(xiàn)遇災,實無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幾人哉?

  闡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

  夫流通佛法,非一朝一夕之故。須深謀遠慮,隨機說法。佛制故不可不遵,而因時制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預防乎世變時遷,庶不至顛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

  世間善業(yè),不出輪回,若對比于信愿具足之往生凈業(yè),則彼善業(yè),仍屬惡業(yè)。

  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饑不寒,何羨大富大貴。

  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順受。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yè)愈增,而;塾鷾p矣。

  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君言仁,遇臣言忠,夫唱夫隨,兄友弟恭。

  出言則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則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為佛怨。

  刀以磨利,金以煉純,蓮因淤泥滋培,方得清靜光潔。

  三業(yè)四儀(四儀即行住坐臥),常持顏淵之四勿;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四勿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三省指: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與人方便,究竟總歸自己前程。

  不生信愿,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利益淺而受損深。

  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后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稂莠則不能得嘉谷,種荊棘勿望收稻粱。

  即災秧翻為善導,轉(zhuǎn)熱惱直下清涼。

  逆來順受,始名樂天;修身植德,方曰盡性。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圣言原自無爽。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

  境緣之來,若鏡現(xiàn)像。智者但修鏡外之容,愚人徒憎鏡內(nèi)之影。

  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畏懼,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

  庸醫(yī)未能診脈,即效刮骨。弱羽尚難棲枝,即欲奮飛,其不自他俱殞軀命者鮮矣。

  愿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xiāng),豈有因循之念。

  以螢光而較日,多見其不知量也。

  鴟守腐鼠,鳳凰決不能令其勿食也。

  死生,眾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權(quán)。

  佛道非深不高,非淺不大。能深能淺,始名常住。

  把手牽他行不得,直須自肯始相應。

  今之稍有行持者,動言見種種境界。此境界,皆是妄心所感。若是圣境界現(xiàn),雖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當必大有心行轉(zhuǎn)變之征。若仍然照舊,則非圣境,乃魔境也。

  阿彌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當常念。既能常念,則感應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事理圓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感應之道,如撞鐘然,叩之大者則大鳴,叩之小者則小鳴。世每有小感而大應者,乃宿生修持之功德所致也。

  心系觀音,自蒙觀音護佑。以菩薩之心,與眾生之心息息相通。但以眾生迷背,自形隔礙,故不蒙佑耳。咎在自己,非菩薩有所偏私也。

  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禍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

  世之素食者多強健,肉食者多疾病。以肉食濁惡,易生欲心。素食清凈,欲心輕微。愚人不明理,以肉食養(yǎng)人,系欲自他來生后世皆變畜生耳?刹话г!

  眾生之心口,由煩惱惑業(yè)致成染污,以“南無阿彌陀佛”之圣號令其心口稱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之久久,業(yè)消智朗,障盡福崇,佛性自顯。

  道在人心,如水在地,雖高原平地,了不見水,茍穴土而求之,無不得者。水喻吾心固有之明德,土喻吾心幻現(xiàn)之物欲。

  食為民天,何敢暴殄?人若拋撒五谷,必定來生無飯吃,今生亦有即得饑餓之報者。人若蹧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既造惡因,惡果自相隨而來。

  居官乃行道、救世、教民,其關系甚大。今人多以官勢斂財造罪,殊可嘆恨。人有實德,天有奇報。彼剝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孫富貴者,率皆滅門絕戶,而其神識,當永墮惡道,無有出期,可哀也已。

  人能自以為困,常存畏懼,與不若人之心,則便不起與人相訟之念矣。故放翁以困、畏、不若人為哲也。

  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兒女。譬如瓦屋檐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

  世間人為兒女計,多多皆在家財上計,不在人品上計。須知富貴家子弟多敗類,少有成器者,皆因有家業(yè)可恃。卒至可恃者不足恃,而自己之德之才,由其有可恃者,皆不成就。至可恃者不能恃,則不為庸人與寒賤,何可得乎?

  病由身生,身由業(yè)生,當痛加懺悔,以消宿業(yè)。又須力戒房事,以免復增。無論何病,不戒房事,決難即愈。以房事為一切病之根本故也。

  孝之一字局于事親,通而論之,凡于理于心,能不違悖,均名為孝。否則,均為不孝。學者必須通局兼修,方可名為盡孝。

  吃飯不可過度,再好的飯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養(yǎng)人。吃十幾程,臟腑必傷。常如此吃,必定短壽。

  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乃做人之規(guī)矩準繩。人若不在此八者上致力,便是衣冠禽獸矣。

  女人之罪,在于不孝父母公婆,不敬丈夫,不以厚道待仆使,不以善道教兒女,及不時洗濯,致有沖犯。

  世之有錢者,不肯愍念災黎,徒守錢財,以供子孫之浪費,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也。其人來生,或恐遇災,并不逢人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

  吾人一舉一動各守本分,人自不會特意誹毀。若稍帶矜夸僭越氣分,則不但吹毛求疵者咸起攻訐,即厚德君子亦當以此而藐視之。

  世少賢人,由于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

  說話悉任己見,不以實事實理為準。必須極力對治之,此習不除,一舉一動皆可折福而招禍。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厚則載福,薄則無?傻。每每聰明人,均屬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絕無涵蓄。其人非轗軻終身,必少年夭折。若再加以險、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果能一心念佛,即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若能心心相應,則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極平常,極玄妙,若能信受,可謂超格大丈夫。

  大丈夫生于世間,若不識大體,徒知飲食男女之嗜欲,聲色貨利之貪求,與諸異類,有何分別?忍令可以為堯舜,可以作佛之資,作長劫輪回于六道,備受眾苦之據(jù),可不哀哉?

  專修凈業(yè)。于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圣號;蚵暬蚰,無雜無間。必使念起于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

  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以不住相之清凈心念佛,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證無生忍,乃決定不易之理事也。

  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仁也。仁慈惻隱,自利利他,故名為人;人者,忍也。忍勞忍苦,擔當柱地撐天之事,故名為人;人者,任也。力任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俾無所歉缺,故名為人;人者,盡也。盡儒教倫常之道以敦倫,盡佛教心性之道以證心,故名為人。人之義,大矣哉。

  世間愚人不知因果。見為善而得禍,便謂善不可為。見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可戒。不知禍福之來,有近有遠,遲早不定。作善作惡,如種谷然。今生雖善,前世之業(yè)重,不能即得其為善之報,而先得其前世之惡報。如人去年未種谷,今年雖勤勞耕種,于未收獲之前,亦不免于無糧。此無糧,非因今年之勤勞而無也。今年之無糧,乃去年不下種所致。今年既勤耕種,則收獲后及明年則有糧矣。為惡之人,尚未受禍,以有余福未盡。如人去年勤耕種,今年不耕種,而仍不至饑餓,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則今年未種,將無所食矣。須知善人得惡報,使不為善,其惡報當更甚,由作善而惡報隨之減輕。惡人得善報,使不為惡,其善果當更大,由作惡,善報亦隨之減輕。

  凡做大事的人,于小事決不肯輕忽。凡輕忽小事的人,決定不能擔任大事。何以知之?良由根本未立,何由枝節(jié)暢茂發(fā)達乎哉?

  肉乃穢濁之物,食之則血濁而神昏,發(fā)速而衰早,最易肇疾病之端。蔬系清潔之品,食之則氣清而智朗,長健而難老,以富有滋補之力。凡瘟疫流行,蔬食者絕少傳染。

  人生世間,禍;ハ嘁蟹,唯視當人之用心何如耳。善用心者,困苦艱難,皆為解脫之本。不善用心者,富貴榮華,悉是墮落之因。

  人生一切事都可以為偽,惟臨死及死后所現(xiàn)之相不能偽為。終前潔凈,終后仍潔凈,此實身心清凈之表示。有業(yè)力者,此時不但不能潔凈,尚有自食其糞者,乃表示墮落之相。

  待客以素,是名大敬。以殺生敬客,殊失敬意。而世俗習慣,反以為敬,大可哀憐。

  欲報親恩,吃素念佛,是可謂孝得其所。世人每每所行之孝,皆是為親加罪過。生則殺生以養(yǎng),死則殺生以祭,及待吊者,只顧悅?cè)酥靠诟?不計累親負罪于九泉,可不哀哉?

  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此處家庭之妙訣也。我以謙往,彼必以和來。大率家庭不和,都因不關緊要之小事校量而起。能放下人我,自可不和而和矣。

  光自出家以來,發(fā)愿不住持寺廟,不剃度徒弟,不入各社會,不向人開化緣口。有人送光之錢,不是用于印書,即用于賑急,不令由他人之錢長自己之業(yè)。

  世出世間,無一不是以身為本者。自不實行而教人行者。若非上智者,必腹誹背饑,反令造大口業(yè)。欲真利人,當事事盡己之分,則日用行為,皆含化人之機。久而久之,人自見信而依從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僧名福田,普利四生九有。齋能助道,均資三乘六和。由福田故,供之則近除饑饉之因,遠獲應供之果。由助道故,受之則堪修六度之行,用彰三德之身。經(jīng)所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財法二施,等無差別者,此之謂也。

  富貴之人,每多瞋恚。以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違忤,即生瞋恕。輕則惡言橫加,重則鞭仗直撲。唯取自己快意,不顧他人傷心。又瞋心一起,于人無益,于己有損。輕亦心意煩躁,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

  云之為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幻生幻滅,了無定相。而能降注甘雨,普潤大地。俾有情無情,各得其所。

  惡業(yè)重者,動輒得咎,善根深者,無往不吉,亦自然而然,非有所安排者,而實似有安排者。世人欲得吉慶,不知培德,如滅燭以求明,北轅而適越,徒勞苦心,有損無益。

  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xiàn)丑相,無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

  迷昧之流,聞晨鐘而夢醒;貪惡之輩,見因果而心驚。

  金木泥彩所造之佛,以真佛敬之,即可成佛;以金木泥彩視之,則亦金木泥彩而已。然褻金木泥彩,則無罪愆;若褻金木泥彩之佛像,則罪過彌天矣!

  安居己家,即俗修真。上可感發(fā)上人,發(fā)生凈信;下可率其妻子,同沾佛恩。

  一念心性,不屬因果,而復不離因果。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圓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輒拔因果,則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盡未來際,了無止期。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耳聞者之驚懼,遠不如身歷者之痛切也。

  佛力難思,佛恩難報,當生大慶幸,生大慚愧,生大凈信。

  不生西方,欲不墮惡道,則一生不墮者或有之,二生不墮者便少也!

  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依方服藥,自可病愈身安。

  世少賢人,由于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良母矣。有賢妻良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后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

  因果報應,乃儒釋圣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quán)也。家庭教育,匹夫匹婦敦本盡分,培植賢才之天職也。家庭教育,為治安之本。因果報應,為制心之法。信愿念佛,具縛凡夫了生脫死,超凡入圣之妙法也。

  菩薩隨俗利生,并不另起爐灶;對病發(fā)藥,令彼各各就路還家而已。

  娑婆世界是一大冶洪爐。能受得烹煉,則非世界中人矣;不能得受烹煉,則烹煉之大冶洪爐,反為毒器,為苦具,是在各人自得是益耳。

  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quán)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xiàn)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矣。

  不可居師位而自高,不可受錢財而自益,在家為一家演說,對眾為大眾詳陳。則人皆仰其德而信從其言。

  舍西方捷徑,九界眾生,上何以圓成佛道。離凈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凈土一法,實上圣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條捷徑。諸佛諸祖,普度眾生之一只慈航。

  因果一法,標本統(tǒng)治。初機依之,可以改惡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斷惑證真。乃徹上徹下,從博地凡夫,以至圓滿佛果,皆不能離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利利他,視人猶己。同歸無我之域,共享大同之風。

  佛畢竟是有,因汝凡情未滌,決不能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蘊未空,亦不能離色、受、想、行、識,的的指出也。

  光陰短促,人命幾何,一氣不來,便屬后世。未證道人,從悟入迷者,萬有十千,從悟增悟者,億無一、二。忍令無上法器之坯,經(jīng)再之生雨,而復為塵土乎哉?

  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良由眾生心之本體,與菩薩之心,息息相通。由眾生背覺合塵,遂成通而不通之象。若眾生一念生信,虔持圣號,背塵合覺,返迷歸悟,又成不通而通之象。以故凡遇極大險難,舉念即獲感應。

  生佛本無二。其不同者,乃迷悟順逆于體之相用耳。生迷逆于體,佛悟順于體。迷逆悟順之相與用,則天地懸殊也。

  欲制于理,欲無由以發(fā)矣。茍不戰(zhàn)兢乾惕。則唯見其資質(zhì)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

  因果報應之吉兇禍福,乃道德仁義依違真?zhèn)沃畬嶒炓。既知其實?則欲為善而益加奮勉,必底于成。欲為不善而遂生恐懼,有所不敢矣。如是則提倡因果報應,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也。若以因果報應為渺茫無稽,不但違背天地圣人之心,自己神識永墮惡趣,且使上智者不能奮志時敏,聿修厥德;下愚者無所忌憚,敢于作惡,以致天地圣人化育之權(quán),抑而不彰。吾人即心本具之理,隱而弗現(xiàn)。其為禍也,可勝言哉!

  因果一法,無機不被,無法不攝。深者見深,自可斷惑證真;淺者見淺,亦堪消災增福。

  觀世音菩薩,其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顯感顯應者:現(xiàn)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yǎng),即蒙加被,逢兇化吉,遇難成祥,及業(yè)消障盡,福增慧朗等。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yè)消障盡等。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顯感冥應者:現(xiàn)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兇退吉臨,業(yè)消障盡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zhuǎn)禍為福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

  試思從古至今,凡殘忍饕餮者,家門多絕。仁愛慈濟者,子孫必昌。始作俑者,孔子斷其無后;恣食肉者,如來記其必償。

  玉雖出于昆岡,必玉隱而石露。若不鉆鑿,則止見其石,不見其玉。以不見玉,遂欲措以烈火,則因惡頑石而盡焚美玉矣。

  舉凡六根所對一切境界,所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見聞覺知,聲香味等,何一非闡揚凈土之文字也。寒暑代謝,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侶邪見,何一非提醒當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

  因果報應之道,種種不一,未可以現(xiàn)生為斷也。故經(jīng)明三報。三報者,謂現(xiàn)報、生報、后報,F(xiàn)報,謂現(xiàn)生作善惡,現(xiàn)生受禍福,此世間凡夫所共知共見者也。生報,謂今生作善惡,來生受禍福,世間凡夫雖不知見,而大力鬼神、天仙猶能知見。后報,謂今生作善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恒河沙劫,方受禍福。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天仙或能見之。若至五、六、七、八萬劫,聲聞道眼猶能見之。若至無量無邊恒河沙劫,非如來五眼圓明者不能見也。

  泥龍雖不能致雨,禱雨者必祭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求福者須供凡僧。入寶山者切勿空手,沐法澤者各報佛恩。

  欲學好,必先以立志立品,知因識果始。不立志,則無所趣向。不立品,則所行卑污。不知因果,則無以閑邪念而存誠心。必至流入小人之域而不自覺也。

  一切佛經(jīng)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兇,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凈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zhí)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未完待續(x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