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格言警句
人格若失,即是偷生。
凈業(yè)若成,禪宗自得。
念極情忘,心空佛現(xiàn)。
為善益力,道念日增。
人心若轉(zhuǎn),天災自息。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來去任業(yè),鎮(zhèn)定由己。
正己化人,師嚴道尊。
外盡人倫,內(nèi)消情慮。
俱足清操,成就僧相。
人以善感,天以福應。
盡倫學儒,盡性學佛。
倫常有虧,三業(yè)多愆。
施為福本,天道好還。
道在人弘,倡必有和。
無功不立,有善皆納。
無義之財,害甚毒蛇。
天定者勝人,人定者勝天。
親近有德之人,遠離荒唐之輩。
身為人子,義當從親,俗為人徒,猶當從師。
因人之跡以施功,故易為力。
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
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
先立于無過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
舍凡夫之執(zhí)心,順菩薩之宏愿。
近墨者焦,近火者化。久則俱化,勢所難免。
以戒執(zhí)身,不行非禮。以定攝心,不起妄念。以慧斷惑,明見本性。
人為我慮,甚深且摯,我為人慮,亦深且摯也。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
厭之之心愈切,則修之之心愈力;修之之心愈力,則證之之益愈大。
因果報應,乃人事與天理或順或逆之影響也。
詳審吾言,深體吾心,雖未見面,當為見心。
貪瞋癡之煩惑,乃一切眾生之大怨家。
念佛法門,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
暗室雖無人見,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隱微,罪福叛若天淵。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欲了大事,舍凈土法,不得實益。
執(zhí)持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圣階梯。
娑婆,生死險道也。極樂,常住家鄉(xiāng)也。
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
一法既立,百弊潛生。不謹于始,決難令終。
因果,乃儒、佛二教入道之前導,亦儒、佛二教證道之綱宗。
修行應量力而行,不可勉強硬撐,以致身心受病,遂難親獲法益。
明鏡當臺,妍丑自分;洪爐驗金,真?zhèn)瘟⑴小?/p>
但責己德之不誠,勿問天報之禍福。能如是者,五福自然臨門,六極決定避舍。
世人每每于所作功德作矜夸氣。于所作罪過作寬恕氣。
縱壽百年,彈指即過。一息尚存,當求出路。毋使臨終,悔之無及。
禪宗舉揚,皆歸向上一著。悟者便能神會,迷人盡隨語轉(zhuǎn)。
擔荷圣賢居家為政、在野盡忠之道;遵守佛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法。
必須躬行無玷,方可感化同人。自己妻女能信受奉行,別人自能相觀而善。
欲學佛祖,先須取法圣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
讀佛經(jīng),持佛名,以佛之言之德,熏己之業(yè)識心,成如來之智慧藏也。
謙卑自牧,勿以聰明驕人,愈學問廣博愈覺不足,則后來成就難可測量。
從前種種猶如昨日死,從后種種猶如今日生。
屋中之塵,由日光顯;心中之妄,由念佛顯。若常念佛,心自清靜。
常閱戒淫、因果報應之書,遠離狂蕩匪鄙之友,則內(nèi)志正而外誘絕。
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泥龍縱泡之水中,也不免喪身之禍。
世間之險,險之小者。若不生西方,則將來輪回之險,當有甚于此時之險百千萬也。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
三業(yè)四儀(四儀即行住坐臥),常持顏淵之四勿;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
凈土事者,是大因緣。凈土理者,是秘密藏。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知因果,則作事循天理,出言順人心,則自私自利之心漸漸消滅也。
人各有志,拂人之意以敬人,何若已之。
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瞋恚必不熾盛;枭⒁蝗,智慧現(xiàn)前,而愚癡可破矣。
人各有所好,好空名者不必注重實際的利益。
積陰德以轉(zhuǎn)天心,持佛名以益自他。
隨緣度日,得過且過;預先發(fā)愁,有損無益。
因果,乃儒、佛二教入道之前導,亦儒、佛二教證道之綱宗。
莫念食肉,食了須還。還的時候,真?zhèn)可憐。
修行,以對治煩惱習氣為本。
省己,以不肯放縱自欺為功。
勸親修凈盡儒道,祈眾往生暢佛懷。
改過如去毒瘡,立志如守白玉。
涉世宜含厚,立身宜嚴肅。毫厘一差,天淵懸隔。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人之心度己之心。
以圣賢己立立人之心,行佛菩薩自利利他之事。
日以爭吵、嫉妒、交相謗黷為事。則心地日暗,福壽日促。
因果,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輪回,顯天、人、修羅、鬼、畜、地獄六道。
家庭教育,為治安之本。因果報應,為制心之法。
萬德洪名常憶念,百般幻病自消除。
洪愿發(fā)時,生蒙度脫。尊經(jīng)演處,罪自消亡。
大事因緣,端歸實相。一乘源本,在報親恩。
文字是附身之用,德行是為人之本。
菩薩能滿人愿,人亦要能慰菩薩心。
露滴滄溟,便是汪洋大海。塵投華岳,頓成岌岌高山。
生以誠感,佛以悲應。感應道交,如相現(xiàn)鏡。
莫訝一稱超十地。
須知六字括三乘。
冥顯咸加,恩愈父母。
圣凡普利,德邁穹蒼。
以凡情而測圣智,即醍醐而成砒霜。
心者,一身之主,萬法之宗。順之則速成菩提,逆之則永沈生死。
心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涌,因佛號以停滯。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
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如種稻然,早種者早收。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
舍西歸捷徑,九界有情,上何以圓成佛道。
離凈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云起慈門,憫彼迷情不易悟。
波騰云海,憐伊佛性了無殊。
慧焰重重,爍破千年之暗室。
法源混混,滋生五性之靈苗。
春蘭秋菊,各擅其美;盡忠行孝,俱振綱常。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格除幻妄私欲物,致顯中庸秉彝知。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
了君大事唯修凈,暢佛本懷在往生。
三業(yè)相應,往生有分。六根都攝,見佛無難。
儒釋本同源,道并行而不悖。
內(nèi)外原一體,理交顯而彌彰。
效伯玉之知非,五十年愆尤,從茲盡懺。
師仲尼之立命,百千世懿范,永用遵行。
下民背覺合塵,致使天災以見告。
大士尋聲求苦,因憐葵悃之誠求。
慧日麗中天,滅盡瘟疫之霜露。
慈云覆大地,滋榮福壽之根苗。
心契真常,普為怨親修圣道。
身償業(yè)債,渾忘人我歸蓮邦。
念佛方能消宿業(yè),竭誠自可轉(zhuǎn)凡心。
閉戶拒來人,痛念死期將至。專心修凈業(yè),深慚道業(yè)未成。
不暴己過,終難消業(yè),儻陳宿愆,尚堪利人。
卓立不移,當師孔圣。有非必改,宜效蘧賢。
道業(yè)未成,敢使此心散亂?死期將至,力辭一切應酬。
道人者,直心直行也。
以道相交,直道而行。
人天因果,受享癡福,因福造業(yè),仍沈惡道。
過起于不知,福消于不覺。
以言謗者其罪小,以身謗者其罪大。
人之相交,唯貴各盡其分量而已。
祛彼在家我慢邪見之凡情,振興劣僧無慚無愧之鄙念。
寡過未能為我憾,居心無偽任人非。
知佛性常,奮克證志。思地獄苦,發(fā)菩提心。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師賢心實,師圣心空。
雖有珠海金山,不如坐進此道?v令封禪拜國,何若立往西方。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
事事利人,出爾反爾。心心省己,念茲在茲。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大覺法王,度生妙道,敬則獲福,慢則致禍。
一制夫心成鐵漢,三緘其口學金人。
如來誓愿宏深,普利有情,果能心無所住持洪名,自可災遍消盡六道苦。
經(jīng)咒威神廣大,齊資含識,若肯念不分馳稟圣教,定然壽得延及兩足尊。
肉食忍心招劫運,素餐善念致太平。
體乾父坤母之心,永除肉食。
存民胞物與之念,特備素餐。
緬如來憫念殊殷,常持洪名,冀歷劫罪愆,由茲即滅。
觀世人睚眥必報,永斷肉食,以殺身怨恨,決定難消。
推吾人惡死之心,巧行救濟。
體天地好生之德,永戒殘傷。
口腹誤人,出爾反爾結(jié)怨對。
佛名濟世,念茲在茲預圣流。
凈土法門,普攝群機,實如來成始成終之道。
彌陀恩德,遍沽含識,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方。
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賢,人人趣向。千經(jīng)萬論,處處指歸。
命者何?即前生所作之果報也。依道義而行所得者,方謂之命,不依道義而行所得者,皆不名命。以此得之后,來生之苦,殆有不忍見聞者,如盜劫人錢財,暫似富裕,一旦官府知之,必至身首兩分,何可以暫時得樂,便謂得為命?
世間賞罰,約人情為定;因果,乃心識所感召。陰間實有主掌之人,然亦不同陽間繁難。以案簿皆自現(xiàn)自消,并非有人登記勾消耳。其有誤勾之某人者,乃藉此不宜死之人,倡明實有陰間地獄刑罰等事,以期世人生信耳。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圣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
悲世眾生,根鈍業(yè)重,唯念佛定可克期生死。如囚赴市,步步近死,凡我念佛同志,必須念念屏息諸緣。
人情如水,禮法如堤,去禮法之堤,能不人欲橫流乎?人欲既橫流,禮法務力去,故感大水遍發(fā),幾多人民被淹而死。
如人墮海,有船來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難免沉溺。如摩尼珠,用彈黃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
舍事說理,只得一個畫餅利益。說時則有,用時則無。良以業(yè)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古人聞理性當體便是,則進行彌速。今人聞此等語言,則廢弛道業(yè),但欲任己業(yè)識茫茫之天真耳。
禪宗一法,惟令人真參實悟。故所有言句,皆無義路。不可以凡夫知見,作文字義理領會。若非親近明眼善知識,必不解祖師意旨。切不可依文解義,學口頭禪。譬如山野小民,妄號帝王,罪必滅族。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間圣人,烹凡煉圣之大冶洪爐。深信因果,上焉者,即可明心見性,斷惑證真。下焉者,亦可改過遷善,希圣希賢。其有益于世道人心也,大矣。因果不講,則名實絕不相應。世出世間法,唯以因果維持。因果乃標本同治之法。
四十八愿度眾生,惡逆歸心也來迎。非是混濫無揀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生今之世,行古之道。為鄉(xiāng)邑之儀型,守濂洛之志操。深信佛法,不襲陰奉陽違之愆。愿生蓮邦,卒獲感應道交之妙。
若是錯認定星盤,萬劫泥犁常沉墜。儻無真正擇法眼,決定有損而無益。
大丈夫能令文章蓋天下,功業(yè)宣宇宙。而不能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以著于外而遺其內(nèi),著于有為之末,而遺其無為之本也。
常念觀音菩薩圣號,亦復普勸一切同人。必當消除無始劫惡業(yè),增長最勝善根;近得諸緣順適,無往不吉之因;遠獲超凡入圣,了脫生死之果。
有因故致有果,有果斷非無因。知前因后果,則可不生怨尤。知德能感天,則必不至小有逆境,便懈修心。譬如天初熱時,或忽大涼,初涼時,或復大熱,此乃暫時變動,非常時總?cè)缡且。但盡我心以修,不問現(xiàn)境逆順,若能常如此,必能永膺多福。
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xiàn)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
應當發(fā)愿愿往生,客路溪山,切莫從頭再眷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xiāng)風月,直須全體總親承。
觀世音現(xiàn)眾身以說妙法,隨塵剎感,遍塵剎應。
地藏王空地獄而盡生界,行如來事,慰如來心。
遍法界尋聲救苦,隨類現(xiàn)身,首推普門大士。
舉冥陽興慈運悲,常時垂手,莫過地藏愿王。
法海汪洋,深探徹底之源,方可謂無孤佛化。
義山峭峻,直下絕高之頂,始堪云不負己靈。
提永明之正令,遵蓮池之遺規(guī),使自他同出生死,幽顯共生西方。
非信不足以啟愿,非愿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愿而證所信。
唯期五濁頓空,任他香無人焚,地無人掃。
儻得一真共證,自爾愿令我滿,心令我安。
開發(fā)菩提,銷融惑業(yè),蕩昏迷而復常寂照,攝果覺而總作因心。
聞熏般若,清凈根身,了掛礙兮獲本圓通,即凡情兮全彰圣智。
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不可互非,亦不可專主一法。唯求其適宜,則有大利而無少弊矣。
依宏誓愿,建折攝之法門,但肯一心持名,自爾潛符實相,俾四圣六凡同證真常,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贊。
以大慈悲,立厭欣之勝行,若能初土托持,何難頓入寂光,導三乘五性齊登凈域,因茲千經(jīng)俱闡,萬論均宣。
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眾生沈九界,如來證一乘,于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沈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
若夫現(xiàn)證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礙。縱現(xiàn)遇災,實無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幾人哉?
闡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
夫流通佛法,非一朝一夕之故。須深謀遠慮,隨機說法。佛制故不可不遵,而因時制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預防乎世變時遷,庶不至顛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
世間善業(yè),不出輪回,若對比于信愿具足之往生凈業(yè),則彼善業(yè),仍屬惡業(yè)。
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饑不寒,何羨大富大貴。
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順受。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yè)愈增,而;塾鷾p矣。
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君言仁,遇臣言忠,夫唱夫隨,兄友弟恭。
出言則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則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為佛怨。
刀以磨利,金以煉純,蓮因淤泥滋培,方得清靜光潔。
三業(yè)四儀(四儀即行住坐臥),常持顏淵之四勿;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四勿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三省指: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與人方便,究竟總歸自己前程。
不生信愿,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利益淺而受損深。
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后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稂莠則不能得嘉谷,種荊棘勿望收稻粱。
即災秧翻為善導,轉(zhuǎn)熱惱直下清涼。
逆來順受,始名樂天;修身植德,方曰盡性。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圣言原自無爽。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
境緣之來,若鏡現(xiàn)像。智者但修鏡外之容,愚人徒憎鏡內(nèi)之影。
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畏懼,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
庸醫(yī)未能診脈,即效刮骨。弱羽尚難棲枝,即欲奮飛,其不自他俱殞軀命者鮮矣。
愿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xiāng),豈有因循之念。
以螢光而較日,多見其不知量也。
鴟守腐鼠,鳳凰決不能令其勿食也。
死生,眾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權(quán)。
佛道非深不高,非淺不大。能深能淺,始名常住。
把手牽他行不得,直須自肯始相應。
今之稍有行持者,動言見種種境界。此境界,皆是妄心所感。若是圣境界現(xiàn),雖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當必大有心行轉(zhuǎn)變之征。若仍然照舊,則非圣境,乃魔境也。
阿彌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當常念。既能常念,則感應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事理圓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感應之道,如撞鐘然,叩之大者則大鳴,叩之小者則小鳴。世每有小感而大應者,乃宿生修持之功德所致也。
心系觀音,自蒙觀音護佑。以菩薩之心,與眾生之心息息相通。但以眾生迷背,自形隔礙,故不蒙佑耳。咎在自己,非菩薩有所偏私也。
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禍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
世之素食者多強健,肉食者多疾病。以肉食濁惡,易生欲心。素食清凈,欲心輕微。愚人不明理,以肉食養(yǎng)人,系欲自他來生后世皆變畜生耳?刹话г!
眾生之心口,由煩惱惑業(yè)致成染污,以“南無阿彌陀佛”之圣號令其心口稱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之久久,業(yè)消智朗,障盡福崇,佛性自顯。
道在人心,如水在地,雖高原平地,了不見水,茍穴土而求之,無不得者。水喻吾心固有之明德,土喻吾心幻現(xiàn)之物欲。
食為民天,何敢暴殄?人若拋撒五谷,必定來生無飯吃,今生亦有即得饑餓之報者。人若蹧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既造惡因,惡果自相隨而來。
居官乃行道、救世、教民,其關系甚大。今人多以官勢斂財造罪,殊可嘆恨。人有實德,天有奇報。彼剝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孫富貴者,率皆滅門絕戶,而其神識,當永墮惡道,無有出期,可哀也已。
人能自以為困,常存畏懼,與不若人之心,則便不起與人相訟之念矣。故放翁以困、畏、不若人為哲也。
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兒女。譬如瓦屋檐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
世間人為兒女計,多多皆在家財上計,不在人品上計。須知富貴家子弟多敗類,少有成器者,皆因有家業(yè)可恃。卒至可恃者不足恃,而自己之德之才,由其有可恃者,皆不成就。至可恃者不能恃,則不為庸人與寒賤,何可得乎?
病由身生,身由業(yè)生,當痛加懺悔,以消宿業(yè)。又須力戒房事,以免復增。無論何病,不戒房事,決難即愈。以房事為一切病之根本故也。
孝之一字局于事親,通而論之,凡于理于心,能不違悖,均名為孝。否則,均為不孝。學者必須通局兼修,方可名為盡孝。
吃飯不可過度,再好的飯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養(yǎng)人。吃十幾程,臟腑必傷。常如此吃,必定短壽。
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乃做人之規(guī)矩準繩。人若不在此八者上致力,便是衣冠禽獸矣。
女人之罪,在于不孝父母公婆,不敬丈夫,不以厚道待仆使,不以善道教兒女,及不時洗濯,致有沖犯。
世之有錢者,不肯愍念災黎,徒守錢財,以供子孫之浪費,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也。其人來生,或恐遇災,并不逢人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
吾人一舉一動各守本分,人自不會特意誹毀。若稍帶矜夸僭越氣分,則不但吹毛求疵者咸起攻訐,即厚德君子亦當以此而藐視之。
世少賢人,由于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
說話悉任己見,不以實事實理為準。必須極力對治之,此習不除,一舉一動皆可折福而招禍。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厚則載福,薄則無?傻。每每聰明人,均屬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絕無涵蓄。其人非轗軻終身,必少年夭折。若再加以險、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果能一心念佛,即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若能心心相應,則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極平常,極玄妙,若能信受,可謂超格大丈夫。
大丈夫生于世間,若不識大體,徒知飲食男女之嗜欲,聲色貨利之貪求,與諸異類,有何分別?忍令可以為堯舜,可以作佛之資,作長劫輪回于六道,備受眾苦之據(jù),可不哀哉?
專修凈業(yè)。于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圣號;蚵暬蚰,無雜無間。必使念起于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
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以不住相之清凈心念佛,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證無生忍,乃決定不易之理事也。
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仁也。仁慈惻隱,自利利他,故名為人;人者,忍也。忍勞忍苦,擔當柱地撐天之事,故名為人;人者,任也。力任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俾無所歉缺,故名為人;人者,盡也。盡儒教倫常之道以敦倫,盡佛教心性之道以證心,故名為人。人之義,大矣哉。
世間愚人不知因果。見為善而得禍,便謂善不可為。見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可戒。不知禍福之來,有近有遠,遲早不定。作善作惡,如種谷然。今生雖善,前世之業(yè)重,不能即得其為善之報,而先得其前世之惡報。如人去年未種谷,今年雖勤勞耕種,于未收獲之前,亦不免于無糧。此無糧,非因今年之勤勞而無也。今年之無糧,乃去年不下種所致。今年既勤耕種,則收獲后及明年則有糧矣。為惡之人,尚未受禍,以有余福未盡。如人去年勤耕種,今年不耕種,而仍不至饑餓,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則今年未種,將無所食矣。須知善人得惡報,使不為善,其惡報當更甚,由作善而惡報隨之減輕。惡人得善報,使不為惡,其善果當更大,由作惡,善報亦隨之減輕。
凡做大事的人,于小事決不肯輕忽。凡輕忽小事的人,決定不能擔任大事。何以知之?良由根本未立,何由枝節(jié)暢茂發(fā)達乎哉?
肉乃穢濁之物,食之則血濁而神昏,發(fā)速而衰早,最易肇疾病之端。蔬系清潔之品,食之則氣清而智朗,長健而難老,以富有滋補之力。凡瘟疫流行,蔬食者絕少傳染。
人生世間,禍;ハ嘁蟹,唯視當人之用心何如耳。善用心者,困苦艱難,皆為解脫之本。不善用心者,富貴榮華,悉是墮落之因。
人生一切事都可以為偽,惟臨死及死后所現(xiàn)之相不能偽為。終前潔凈,終后仍潔凈,此實身心清凈之表示。有業(yè)力者,此時不但不能潔凈,尚有自食其糞者,乃表示墮落之相。
待客以素,是名大敬。以殺生敬客,殊失敬意。而世俗習慣,反以為敬,大可哀憐。
欲報親恩,吃素念佛,是可謂孝得其所。世人每每所行之孝,皆是為親加罪過。生則殺生以養(yǎng),死則殺生以祭,及待吊者,只顧悅?cè)酥靠诟?不計累親負罪于九泉,可不哀哉?
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此處家庭之妙訣也。我以謙往,彼必以和來。大率家庭不和,都因不關緊要之小事校量而起。能放下人我,自可不和而和矣。
光自出家以來,發(fā)愿不住持寺廟,不剃度徒弟,不入各社會,不向人開化緣口。有人送光之錢,不是用于印書,即用于賑急,不令由他人之錢長自己之業(yè)。
世出世間,無一不是以身為本者。自不實行而教人行者。若非上智者,必腹誹背饑,反令造大口業(yè)。欲真利人,當事事盡己之分,則日用行為,皆含化人之機。久而久之,人自見信而依從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僧名福田,普利四生九有。齋能助道,均資三乘六和。由福田故,供之則近除饑饉之因,遠獲應供之果。由助道故,受之則堪修六度之行,用彰三德之身。經(jīng)所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財法二施,等無差別者,此之謂也。
富貴之人,每多瞋恚。以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違忤,即生瞋恕。輕則惡言橫加,重則鞭仗直撲。唯取自己快意,不顧他人傷心。又瞋心一起,于人無益,于己有損。輕亦心意煩躁,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
云之為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幻生幻滅,了無定相。而能降注甘雨,普潤大地。俾有情無情,各得其所。
惡業(yè)重者,動輒得咎,善根深者,無往不吉,亦自然而然,非有所安排者,而實似有安排者。世人欲得吉慶,不知培德,如滅燭以求明,北轅而適越,徒勞苦心,有損無益。
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xiàn)丑相,無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
迷昧之流,聞晨鐘而夢醒;貪惡之輩,見因果而心驚。
金木泥彩所造之佛,以真佛敬之,即可成佛;以金木泥彩視之,則亦金木泥彩而已。然褻金木泥彩,則無罪愆;若褻金木泥彩之佛像,則罪過彌天矣!
安居己家,即俗修真。上可感發(fā)上人,發(fā)生凈信;下可率其妻子,同沾佛恩。
一念心性,不屬因果,而復不離因果。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圓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輒拔因果,則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盡未來際,了無止期。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耳聞者之驚懼,遠不如身歷者之痛切也。
佛力難思,佛恩難報,當生大慶幸,生大慚愧,生大凈信。
不生西方,欲不墮惡道,則一生不墮者或有之,二生不墮者便少也!
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依方服藥,自可病愈身安。
世少賢人,由于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良母矣。有賢妻良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后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
因果報應,乃儒釋圣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quán)也。家庭教育,匹夫匹婦敦本盡分,培植賢才之天職也。家庭教育,為治安之本。因果報應,為制心之法。信愿念佛,具縛凡夫了生脫死,超凡入圣之妙法也。
菩薩隨俗利生,并不另起爐灶;對病發(fā)藥,令彼各各就路還家而已。
娑婆世界是一大冶洪爐。能受得烹煉,則非世界中人矣;不能得受烹煉,則烹煉之大冶洪爐,反為毒器,為苦具,是在各人自得是益耳。
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quán)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xiàn)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矣。
不可居師位而自高,不可受錢財而自益,在家為一家演說,對眾為大眾詳陳。則人皆仰其德而信從其言。
舍西方捷徑,九界眾生,上何以圓成佛道。離凈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凈土一法,實上圣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條捷徑。諸佛諸祖,普度眾生之一只慈航。
因果一法,標本統(tǒng)治。初機依之,可以改惡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斷惑證真。乃徹上徹下,從博地凡夫,以至圓滿佛果,皆不能離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利利他,視人猶己。同歸無我之域,共享大同之風。
佛畢竟是有,因汝凡情未滌,決不能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蘊未空,亦不能離色、受、想、行、識,的的指出也。
光陰短促,人命幾何,一氣不來,便屬后世。未證道人,從悟入迷者,萬有十千,從悟增悟者,億無一、二。忍令無上法器之坯,經(jīng)再之生雨,而復為塵土乎哉?
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良由眾生心之本體,與菩薩之心,息息相通。由眾生背覺合塵,遂成通而不通之象。若眾生一念生信,虔持圣號,背塵合覺,返迷歸悟,又成不通而通之象。以故凡遇極大險難,舉念即獲感應。
生佛本無二。其不同者,乃迷悟順逆于體之相用耳。生迷逆于體,佛悟順于體。迷逆悟順之相與用,則天地懸殊也。
欲制于理,欲無由以發(fā)矣。茍不戰(zhàn)兢乾惕。則唯見其資質(zhì)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
因果報應之吉兇禍福,乃道德仁義依違真?zhèn)沃畬嶒炓。既知其實?則欲為善而益加奮勉,必底于成。欲為不善而遂生恐懼,有所不敢矣。如是則提倡因果報應,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也。若以因果報應為渺茫無稽,不但違背天地圣人之心,自己神識永墮惡趣,且使上智者不能奮志時敏,聿修厥德;下愚者無所忌憚,敢于作惡,以致天地圣人化育之權(quán),抑而不彰。吾人即心本具之理,隱而弗現(xiàn)。其為禍也,可勝言哉!
因果一法,無機不被,無法不攝。深者見深,自可斷惑證真;淺者見淺,亦堪消災增福。
觀世音菩薩,其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顯感顯應者:現(xiàn)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yǎng),即蒙加被,逢兇化吉,遇難成祥,及業(yè)消障盡,福增慧朗等。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yè)消障盡等。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顯感冥應者:現(xiàn)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兇退吉臨,業(yè)消障盡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zhuǎn)禍為福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
試思從古至今,凡殘忍饕餮者,家門多絕。仁愛慈濟者,子孫必昌。始作俑者,孔子斷其無后;恣食肉者,如來記其必償。
玉雖出于昆岡,必玉隱而石露。若不鉆鑿,則止見其石,不見其玉。以不見玉,遂欲措以烈火,則因惡頑石而盡焚美玉矣。
舉凡六根所對一切境界,所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見聞覺知,聲香味等,何一非闡揚凈土之文字也。寒暑代謝,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侶邪見,何一非提醒當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
因果報應之道,種種不一,未可以現(xiàn)生為斷也。故經(jīng)明三報。三報者,謂現(xiàn)報、生報、后報,F(xiàn)報,謂現(xiàn)生作善惡,現(xiàn)生受禍福,此世間凡夫所共知共見者也。生報,謂今生作善惡,來生受禍福,世間凡夫雖不知見,而大力鬼神、天仙猶能知見。后報,謂今生作善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恒河沙劫,方受禍福。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天仙或能見之。若至五、六、七、八萬劫,聲聞道眼猶能見之。若至無量無邊恒河沙劫,非如來五眼圓明者不能見也。
泥龍雖不能致雨,禱雨者必祭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求福者須供凡僧。入寶山者切勿空手,沐法澤者各報佛恩。
欲學好,必先以立志立品,知因識果始。不立志,則無所趣向。不立品,則所行卑污。不知因果,則無以閑邪念而存誠心。必至流入小人之域而不自覺也。
一切佛經(jīng)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兇,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凈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zhí)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未完待續(xù))
- 上一篇:不存不能往生的心
- 下一篇:睡夢中保持正念的方法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印光大師: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印光大師: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印光大師: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印光大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印光大師: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印光大師: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印光大師: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印光大師: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印光大師: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印光大師: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印光大師: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印光大師:富貴使人迷惑,有權(quán)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印光大師: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烏龍茶]漳平水仙是什么茶,怎么制作出來的?
- [禪宗五家]萬松行秀是怎樣使曹洞宗宗風大振的?
- [哲理故事]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 [宗門故事]是法平等,惟政禪師的慈悲
- [佛與人生]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 [佛學常識]法相宗緣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眾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備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普洱茶]普洱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普洱茶名的來歷
- [禪宗典藏]《指月錄》是怎樣一部禪門經(jīng)典?
- [佛經(jīng)故事]世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
- [哲理故事]常釋懷,做人何必太較真
- [佛與人生]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六相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