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與凈土(二)

  唯識凈土(二)

  ◎印海法師◎

  ─ 取材自四月二十九日在學(xué)會的演講

  三量、三境與念佛

  「三量」與「三境」都是唯識里非常重要的觀念,而這些觀念與念佛和凈土修行又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我們先來了解「三量」與「三境」的意義。

  三量

  所謂「量」就是知識的意思,所以「三量」也就是三種不同的心理認知,可分為比量、現(xiàn)量與非量等三種。

  比量: 什么是「比量」?我們可以用一比喻來了解。比方說,我們看到前面冒煙,意識里就知道失火了。為什么我們會有這種心理的認知?因為我們會推論,冒煙當(dāng)然前面有火,不然的話,怎么會冒煙呢?這個以推論來認知的境界,就是「比量」。那么,為什么說念佛會是一種「比量」的境界呢?這是因為我們起初想要念佛的時候,是想到念一聲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我們沒去過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看到過阿彌陀佛,但是從佛經(jīng)里或從過去祖師大德的開示里,我們知道有這么一個清凈莊嚴的地方存在,因此心里向往,然后念念不忘,最后進而有「念念無間」的念佛境界。這種「因為心里想著有這個存在,而實際上還沒有真正實際體會的經(jīng)驗」,若用在念佛上,就叫「比量念佛」。

  現(xiàn)量: 能念與所念均「了然分明」即叫「現(xiàn)量」,也就是說,能念的心與所念的阿彌陀佛境界當(dāng)中,沒有一點兒妄想雜亂,也沒有一點兒錯誤。這個跟比量略有不同,比量里面因為是一種推論,所以可能會有錯誤,可是現(xiàn)量里面是直觀的,所以沒有錯誤。這種「現(xiàn)量」的狀態(tài),打坐的人就比較容易知道,因為打坐的時候,若心能夠清靜下來的話,所觀的境界就比較容易現(xiàn)在眼前;雖然說仍是「假想觀」,但由「假想觀」就會得到「真實觀」。譬如以白骨觀來觀無常,開始時觀想有個人病了、死了,然后觀想死了以后皮肉沒有了,只剩下骷髏,這是「假想觀」;可是真正的「真實觀」現(xiàn)起的時候,雖然在某一個程度里,這仍是「假想觀」,可是到最后眼睛一閉,一付骷髏就現(xiàn)起了。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修行經(jīng)驗,在臺灣有很多修白骨觀的人,都可以證實這一點。

  為了加強各位的印象,再給大家講一個有關(guān)「假想觀」與「真實觀」的故事:楞伽經(jīng)里有一位水月童子以觀水來修行,修行有年,后來成了老禪師。他的「水觀」定境深邃,以至于當(dāng)他每次一打坐的時候,整個房子都是水,而他更溶化在水里,成了水里面的一部份。有一天當(dāng)老禪師在打坐的時候,一個小沙彌不懂得,把房門一開,看到一屋子里面都是水。小孩子頑皮,就拿了一個小石頭「啪答」一聲地丟到水里去,丟了以后就跑了。后來老和尚出定了,老是覺得心里面有什么疙瘩,非常地不舒服,心想或許是小和尚搗蛋,于是就問小沙彌:「我在打坐的時候,你在干什么?」小沙彌說:「我去找老和尚,找了半天找不到,卻看到滿屋子里都是水,我覺得好奇怪,哪來那么多水?于是就找了一個小石頭往里面一扔。」老和尚一聽,就找到心里有疙瘩的原因,于是便說:「好,你晚上再到我屋子里去看,不管看不看到水,只要看到有一顆小石頭,就進去把它撿起來。」小和尚于是晚上再去,果然又見滿屋子都是水,而且正當(dāng)中一顆小石頭浸在水里;小和尚記住老和尚的話,就把褲子拉一拉,跑到水里面把小石頭撿起來。老和尚后來出定,心里面就沒有疙瘩了。這好象是一個故事,事實上你真正用功到了一個境界以后,你觀什么,就有什么東西現(xiàn)在眼前。

  這是不是不可思議呢?但這種修行經(jīng)驗是真實不虛的。再看看西藏喇嘛修火觀,可以修到不穿衣服,在喜瑪拉雅山上面的雪堆里觀火,不只全身發(fā)汗,甚至把旁邊的冰雪都融化了。這是真功夫啊!他們就是以心理影響生理,然后進而以生理影響物理。那么,為什么在現(xiàn)量境時,觀什么就現(xiàn)什么?因為心力不可思議的,一旦相應(yīng),可以改變物理世界。我們沒有修行,聽到這種故事,好象神話一樣;事實上只要你肯修,你也會有這種神通。當(dāng)然這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不要回去胡修亂煉,也躲在雪堆里修,結(jié)果感冒了。這幾個故事比方什么呢?就是說,在現(xiàn)量境的時候了然分明,明明白白,一念佛,佛就在眼前,對你講話,于是極樂世界就在眼前,這也就是「念佛憶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的意義。心力若能長期修煉,久而久之就有力量,這是佛法里證量的問題。

  非量: 什么是「非量」?「非量」就是「不是正確的認知」。譬如說,夜里跑路看不清楚,以為看到鬼,結(jié)果不是鬼,是個樹樁子,這種猜錯了的境界,就叫「非量」;再譬如剛剛在解釋「三自性」的時候所用的比喻,看到繩以為是蛇,這也是「非量」。所以簡單地說,看錯了就是「非量」,但這種「非量」大多是在第六意識的妄想內(nèi)形成,如果能夠用功到最高的境界,第六意識能夠暫時不執(zhí)著時,就可以得到「無非量」的境界。在這個時候,就達到了「六識正念,七執(zhí)暫伏」的境界;這種「七執(zhí)暫伏」的心里狀況,就是「無非量」的境界。這里有關(guān)「非量」與「無非量」的討論,牽涉到唯識中第六、第七與第八識的觀念,我們先大致講一點這三種「識」中間的不同。

  簡單地說,第六識多半是向外去追求,而第七識則向內(nèi)的「自我」執(zhí)著。再仔細來看,第六識就是我們的思維心與分別心,它有想的作用,也就是說可以想到過去、現(xiàn)在、未來,但它卻不是連續(xù)不斷地運作,它是有間斷的,因為睡覺的時候,它不想也沒有運作。這個睡覺中斷的現(xiàn)象有點像打坐,但是入定的時候稍微有些不同,雖然有時候入定能降服妄心,但多半是進入一種叫「無心定」或「滅盡定」的境界;這時入定的人沒有第六識心,但是他仍舊有第七與第八識的「心」,也就是說意識的「受想」雖然沒有了,但細微的我執(zhí)與法執(zhí)還是存在,所以不是「無漏定」,只是「凡夫定」,就算修了無想定,到了「無想天」,仍舊不是「無漏定」。那是因為還有「我執(zhí)」與「法執(zhí)」呀?這是因為第七識是第六識里面的一個潛在意識,它相當(dāng)執(zhí)著「自我」,無始生死以來就與我執(zhí)、我見、我愛、我慢等等煩惱相應(yīng)。而這個「我執(zhí)」相當(dāng)頑強,因為「我」就是我,「我」是如此地真實,「我」能講話,「我」能思維,「我」是活生生的「自我」;這個活生生的「自我」的依恃,就形成強烈的意志力。但是這個意志力并不是第八阿賴耶識,卻是第七識向內(nèi)執(zhí)第八識為「我」。念佛念到一個層次以后,就是磨煉第七識,打擊虛妄分別心,如果有所績效,那時候就不會覺得有「自我」了,也就沒有「能念」或「所念」了。這時候煩惱慢慢地被降服,也就是把第七識暫時降服了,這時的境界就是「無非量」。

  三境

  了解了第七識執(zhí)持第八識而成就「我執(zhí)」的作用后,我們就可以來看看第八識受第七識之執(zhí)持所發(fā)生的境界變化。一般來說,所謂「境」在唯識里,就是指第八識所變的「相分」,可分為三類:性境、獨影境與帶質(zhì)境。

  性境: 簡單地說,「性境」即是「實體」之境,其境界是從實體之種子而生,不隨能緣之心或所緣之境產(chǎn)生變化,而以「現(xiàn)量」為量知;所以「性境」是一個真實的境界,一個實在的東西,不是幻象,不是虛幻不實的境界。

  獨影境: 第六識之相,通常都不是從「實體」種子而生之實法,但是卻從「能緣」之「見分」顛倒計度,而發(fā)現(xiàn)假相;此假相既無「能生」之種子,亦無「所托」之本質(zhì),唯獨起影像,故名「獨影境」。

  帶質(zhì)境: 剛剛在「無非量」提到,自我的意志力并不是第八阿賴耶識,而是第七識向內(nèi)執(zhí)持第八識為「我」而產(chǎn)生的。這個第七識之見分緣第八識之相分,確有「所托」之本質(zhì),所以相對于「獨影境」,就稱之為「帶質(zhì)境」,換句話說,「帶質(zhì)」就是「托本質(zhì)」生起的。用一個故事來做個比方:慧遠大師寫封信給羅什法師,問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念佛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羅什法師就舉了一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帶質(zhì)境」的問題。他說有兩個人談戀愛,如一個在臺灣,一個在美國。在臺灣的男孩子老想著他在美國的女朋友,想去;但去不成,女朋友想來也不能來。結(jié)果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女朋友就到他的夢里來了,于是兩個人談情說愛,卿卿我我,但是臺灣的男朋友沒有到美國來,美國的女朋友也沒有回臺灣去,倆人卻在夢中大談戀愛,雖然只是作夢,卻又真實得很,這個就叫「帶質(zhì)境」。這個例子就是說我們作夢的時候,雖然沒有顯現(xiàn)真正的實情,但仍然被認為是真實的,因為夢中作夢不知夢,夢醒了才知是夢。雖說是無體,但是有用也有相。我們?nèi)说?a href="/remen/ganq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感情就是這樣的東西,那個人不作夢呢?在家居士中,哪個人沒有男女的感情?我們出家人雖然不談感情這個東西,但非常了解居士們感情上的困擾,在這里只是將大家所知道最普通的常識加以運用,希望借著最容易了解的比喻,來解釋最難懂的道理。

  三量、三境與念佛

  了解了「三量」與「三境」之意義后,現(xiàn)在我們把「三量」與「三境」合并起來,與念佛一起來看,就能了解「念佛」之境界的確與唯識有分不開的關(guān)系。

  第一種念佛的境界叫作「比量緣帶質(zhì)境念佛」,這是初念佛的境界,也就是「初心念佛,作意提持,能所對待」。像我們現(xiàn)在念佛,要作意提持││「提」就是提起來,「持」就是堅持││也就是要用心,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地不停地念著,不使妄想進來,不迷迷糊糊的,不打瞌睡,不昏沉,也不掉舉;這個時候還有能念的我與所念的佛,也就是用我們的「比量」去攀緣心里面阿彌陀佛的影像,或者說是以「帶質(zhì)境」托執(zhí)阿彌陀佛的境相而去念佛,這個就叫「比量帶質(zhì)境」,而這個「能所對待」的念佛境界即是「比量緣帶質(zhì)境念佛」。

  念佛久了,逐漸由「比量」進入「現(xiàn)量」。我們剛剛說「現(xiàn)量」就是「能所了然分明」,而這個「能所了然分明」會因「當(dāng)下」之證量,使「當(dāng)下的心念」立即證得智慧,這就叫作「現(xiàn)量智念」!脯F(xiàn)量智念」之現(xiàn)起正是「性境」中無「能緣之心」與「所緣之境」的真實境界;因為「性境」是實在的東西,與「現(xiàn)量智念」結(jié)合,即為「現(xiàn)量智念性境」。這里面可以再分為兩個層次:「初現(xiàn)量智念性境佛」與「現(xiàn)量智念性境佛」,兩者均是「現(xiàn)量取性境」。

  首先,「初現(xiàn)量智念性境佛」就是說「若久念熟,不作意持,自然一心」,這個境界比「比量緣帶質(zhì)境佛」自然更進一步了。達到了這個境地,就是無念而念,自然而念,到最后,站而不動,佛自現(xiàn)前,這個叫「性境佛」,也就是說,好象佛就在眼前。真正念佛到家的人,他人在何處,阿彌陀佛就來到何處,也就是說,人在娑婆世界,極樂世界就在眼前。為什么呢?因為他正智現(xiàn)起了,心就在這個境界上面;雖然這里不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沒有來。但是為什么呢?他并沒有去極樂世界,為什么會見到阿彌陀佛?這是因為他白天念阿彌陀佛,晚上作夢,阿彌陀佛就入夢來了,跟他講道理。這似乎不太可能,但你們看印度歷史上有一位祖師大德││無著菩薩,發(fā)愿寫「瑜珈師地論」!歌ょ鞄煹卣摗构惨话倬,是一部很有名的佛學(xué)巨著,但當(dāng)時無著菩薩在寫的時候,很多地方寫不下去,于是夜里他就入定,到兜率天的彌勒內(nèi)院去見彌勒菩薩,請彌勒菩薩除疑、開示。就這樣,他白天一邊傳法,一邊寫,遇到不懂的地方,晚上就入定到兜率天去見彌勒菩薩。聽完彌勒菩薩講經(jīng)說法以后,第二天出定了,就繼續(xù)跟弟子們講「瑜珈師地論」。如此地周而復(fù)始,完成了一百卷的巨著;他人雖然沒有去,但心卻往往返返地去了幾趟兜率天。這說明了一個人的心的作用很大,心的力量很強,若能夠開發(fā)運用心力的話,會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這個雖然是西藏的一個傳說,但說明了「現(xiàn)量智念性境佛」的可能,也就是有可能念佛念到將佛現(xiàn)在眼前。

  不只無著菩薩入定時可以看到彌勒菩薩,有很多人也能夠入定見佛,也就是在定中見佛,這都是「現(xiàn)量智念性境佛」的顯現(xiàn)。這是說念佛要「念念空寂,句句歸真」,然后才能「頓悟佛國依正」。當(dāng)然這個境界不像我們現(xiàn)在的「見佛」,因為我們大都是散亂念佛,而散亂心念佛不容易見到佛,一定要在定中見佛。有人退而求其次,說「觀像念佛」比「散亂念佛」較容易見佛,這雖然不錯,但見到佛來了,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你若向他請法,他還會跟你講法,這才是真真實實的見佛。

  「性境佛」的境界是真正存在的,但一定得要「現(xiàn)量智念」。倘若別人很快地就能夠念佛見佛,但你卻老念佛,卻念到現(xiàn)在,也沒有看到阿彌陀佛;這并不是阿彌陀佛不來,而是因為你的心有若一缸臟水,東念西念還是臟東西雜混。想想看,骯臟、煩惱的心怎么能夠跟清凈的佛相應(yīng)呢?連「比量」都不能確實把握,如何能有「現(xiàn)量」呢?假如你的心能夠靜下來,然后再去念佛,結(jié)果一定不同,因為心澄,視野廣闊,看得遠,觀得正,佛必然立刻顯現(xiàn)了。

  念佛倘若能進入這兩種「現(xiàn)量取性境佛」的境界,則能夠「舌(根)識出佛聲,耳(根)識聽佛號」。楞嚴經(jīng)中有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不加方便自得心開」,就是說念佛一方面靠口念,但更要用心聽,同時要反問自心,因為如果念佛能夠注意聽的話,就不會打妄想。倘若只是口念心卻不念,念到驢年馬月,也見不到阿彌陀佛。為什么呢?口念心不念,他是在唱歌,哪會知道念佛真正的意思呢?這好有一比,像我們小時候,老師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背了一大套,卻不知道什么意思,F(xiàn)在隨著年歲增長,知道了這是人生最高的真理,但是小時候背,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你念佛,能口念耳聽,而再能專注一心;也就是舌識、耳識、意根,能打成一片的時候,念念相繼念念佛,絕對可以與佛相應(yīng)。這種六根都能攝進去的念佛,就是「現(xiàn)量境念性境佛」。

  唯識資糧位、四勝力與凈土信愿行

  唯識宗不只有很深的唯識理論,更要求所有修習(xí)者潛心修資糧位。這唯識資糧位有四種漸進的殊勝力量,同時與凈土宗的「信、愿、行」有很深切的關(guān)系。

  唯識資糧位與四勝力

  唯識之資糧位基本上是靠著四種殊勝力量聚合而成。

  內(nèi)因力: 「內(nèi)因力」是一種心內(nèi)的力量,可以用來檢查看看自己的宿緣里有沒有具備大乘善根。譬如說,有些人一聽到阿彌陀佛就很高興,有的人聽到阿彌陀佛卻不怎么高興。為什么呢?因為他沒有善根。比方說,法印寺那么大的佛堂,很多人從很遠的地方跑到那兒去聽經(jīng);旁邊很多鄰居,尤其是墨西哥人,卻是過門而不入。為什么呢?他們沒有善根嘛!再譬如說,你們今天來聽經(jīng),有很多遠地來的朋友,怎么曉得要來呢?因為看到「大方廣學(xué)會」登廣告說,印海法師要來講經(jīng),于是就跑來聽。為什么呢?因為在看廣告的時候,善根現(xiàn)前了。

  信佛沒有善根是不能信的,因為「善根、福德、因緣」,缺一不可,而善根卻是最重要的。什么道理呢?因為今生你也許沒有福德,但因為你有善根,再艱難困苦你都非去不可;或者今生你雖有福德,但因緣不成熟,所以老是在佛門外打轉(zhuǎn),一旦因緣成熟,一下子就進去了。因為有因、有緣就有果了,因緣果報嘛!但是這不是一生一世栽培的,而是多生多世之因緣。我常說洛杉磯有這么多人口,有幾個信佛的?有幾人真正來聽經(jīng)的?太少了!因為他沒有這個因緣,也沒有這個福報。有福報的人一聽見佛法,就會覺得有如久旱遇大雨一樣;用這樣的心境來聽佛法,就是善根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念佛念得痛哭流涕,也是因為善根發(fā)現(xiàn)了,這種人一聽到佛法,立刻覺得為什么這樣好的法門,我以前沒有得到呢?現(xiàn)在得到了,立刻珍惜得不得了,想盡力將它發(fā)揚!因為這是救命圈,這比你一天賺好幾百萬的福報還大。賺錢有什么好?那一天嗚呼哀哉,兩腳一伸以后,什么是你的?可是聽佛法呢?一入耳根便成道種,成佛就是這么來的。這是「內(nèi)因力」,也就是「信資糧位」。所以大家能來聽法,就是因為有「內(nèi)因力」,佛種已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渺小。

  善友力: 有因還必須有緣,這是說有了「內(nèi)因力」,還要有良師善友在旁時刻指點,或至少遇到良師善友勸我們信佛,叫我們學(xué)佛法。但是學(xué)了以后,光聽不夠,因為了解只是知解而已,還要身體力行。怎么行呢?譬如念阿彌陀佛,拜阿彌陀佛,而且還要每天念阿彌陀佛,每天拜阿彌陀佛,這就是行。念佛比較容易,修唯識觀的人還要去觀,就比較難了,但是不管念佛或觀佛,都是「行資糧位」。

  作意力: 因有了,信有了,行也有了,第三還要作意。作意就是「勝解」,也就是殊勝的了解,不是普通的了解。因為要開悟以前,或要見佛以前,你對這個法門不能馬虎,一點不能有差錯。為什么有人會有開悟的結(jié)果?就是因為他們明白,了解愈深刻,信心就愈堅強,如此地修行,行持只會有進,不會有退。反過來說,為什么有的人修了以后反而會退失呢?這是因為沒有充分地了解,沒有肯定它,浮浮泛泛而已。所以真要修行的話,要勝解而精進,要發(fā)愿一生成就,就是此生一定要見到佛。這個發(fā)愿就成就了「愿資糧位」。

  資糧力: 有了「信、行、愿」等三個資糧位,就形成第四種激切的資糧力,也就是說,有了前面的「信、愿、行」這三種力量擺在一起,當(dāng)念佛時,三資即集起無間,那么就可一心念佛,進而降伏我法二執(zhí)。

  唯識資糧位與凈土信愿行

  通常來說,唯識宗的修學(xué),要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說,從我們凡夫開始,在沒有開悟以前,要集無量無邊的資糧修止觀,成就十住心 (編者按:止成就必得輕安,而后成就九住心:內(nèi)住、續(xù)住、回住、近住、伏住、寂住、最寂住、專住與等住) 。這十住心當(dāng)中做什么事?不外乎修福修慧,一直等到修足四善根 (編者按:暖、頂、忍、世第一) 才行,也就是說你開悟以前,要具足了條件才能開悟。

  可是修凈土宗很容易。怎么容易呢?因為唯識資糧位與四種殊勝力,與凈土的信愿行相應(yīng)。為什么呢?因為要修行凈土,一定要宿具大乘善根,而且在這一生中,還要「逢佛聞法,師友勸發(fā)」的因緣具足;一旦啟蒙,立即發(fā)愿「勝解決定,精進起行,一生成辦」。這「善根、福德、因緣」三緣積集,激切無間,于是一心念佛,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這一生唯一重要之事。

  二無我與念佛

  有了唯識「資糧力」以后,簡單地說,你就具備了降服我執(zhí)與法執(zhí)的條件。但是到了這個程度,僅僅只是具備條件而已,離真正成就「二無我」││第一要沒有我執(zhí),第二要沒有法執(zhí)││仍然還有一段距離。這是成佛作祖的第一步,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二無我

  人人都有個「自我」,但是這個「我」從那兒來?剛剛在談第七識執(zhí)持第八識為「我」時,談到「我」從分別、妄想、執(zhí)著而來,也就是「我」誤把外在的東西看做是「自己」,然后再以這個「自己」為中心對外境執(zhí)取、迷惑;這個把「自己」當(dāng)作中心就是「我執(zhí)」,而「我所有的」則是「法執(zhí)」。好比一個蠟燭,這個蠟燭點燃了以后,就有了蠟燭光,在這里這個蠟燭就是指「我」,這個蠟燭光所照的范圍都是「我所」,這就是「我執(zhí)」與「法執(zhí)」。這個「我從那兒來的?」「我」有「俱生我執(zhí)」與「分別我執(zhí)」兩種:「俱生我執(zhí)」是從無生死以來的「我」而來的,是俱生與來的,不是后天的。「分別我執(zhí)」是后天的,是邪思、聽邪教講的話,而認為有這么個「我」存在。在佛法里講「我」是個假的「我」,是相續(xù)假、和合假,是時間與空間的暫時存在而已。這時間過去了,人就會死了,這時候,時間與空間就與我無關(guān)了,因為你已經(jīng)離開了這個世界,非走不可的時候到了,也由不得你不走。那么,空間是什么?說穿了,不過就是「四大」、「五蘊」嘛,「四大」就是「地、水、火、風(fēng)」,「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些都是暫時的條件,依靠著因緣暫時地存在。時間呢?更只是一種現(xiàn)起,因此在時空里面的這許多存在都是假的,沒有實在的東西。為什么?有是「假名有」,但是「畢竟空」。「畢竟空」當(dāng)然不是我們凡夫境界,是以圣人所見宇宙的一切形形色色,只是個形象,只是個事相而不是真理。雖然如此,但是事相并沒有離開真理,這是觀照「緣起性空」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倘若你能了解緣起沒有自性的話,你就開悟了,就沒有我、法二執(zhí)了。

  這個道理非常重要,你若不弄懂,我們就沒有辦法繼續(xù)往下講。為什么呢?因為從佛法最根本的道理來說,一個人的煩惱從那兒來?就是從「我」與「我所」而來。你看心經(jīng)上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惯@四句話就代表整個心經(jīng)上的道理,都講完了。觀自在菩薩在這里可以說不是觀世音菩薩,也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為什么叫觀自在?因為不必假藉外力,你自己的智慧可以照見五蘊都是假的,「五蘊皆空」,然后才可以「度一切苦厄」,因為倘若你沒有了「我執(zhí)」了,你的煩惱就沒有了。

  這個道理是不是如此簡單呢?我們再反過來看一下,就更容易明白了。一個人為什么有煩惱?因為「我」總是記得「你對不起我,你辜負了我」,「我」把自己看在每一個人的前面。但是「我」有沒有對不起人家呢?「我」有沒有辜負人家?「我」也有,大家彼此彼此。但是「我」沒有看見「我」自己對不起別人,因為「我」把自己看得太高,以「我」為中心,于是「我」的煩惱就多了。所以金剛經(jīng)有句話:「無我得成于忍」!肝摇篂槭裁匆奕倘璋闳舨_密?因為「我」需要「無我」,如果「我」不能「無我」,「我」就不能忍受一切。這是金剛經(jīng)的名言?偠灾,「我」若要了生死,第一要無煩惱,就要「無我」;欲破煩惱,就一定要修「無我」。

  二無我與念佛

  我們把人為什么有煩惱,正反方向都檢查過了以后,現(xiàn)在我們可以來問問,在凈土修行里,怎么樣去修「無我」呢?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就是在念佛的時候,把「我」放下來;也就是說,念佛的時候,人家罵你一聲,你就口念一聲阿彌陀佛,如果你能把「我」當(dāng)阿彌陀佛,你就把「我」放下,沒有煩惱了。不然的話,你要是不念阿彌陀佛,于是你罵我,我罵你,你打我,我打你;結(jié)果罵也罵不盡,打也打不完。為什么?由于有「我」。煩惱太多的人通常就是因為「我執(zhí)」太重,因為有我,就有我愛、我癡、我瞋、我慢了,就要跳不出煩惱的漩渦了。佛法里最直接的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以「無我」來破除煩惱,當(dāng)然就算破除了,仍然不是很高深的「無我」;也就是說,念佛念到最后,就算能暫時降服后天所起的我、法二執(zhí),不過這時候還沒得到一心,因為還沒開悟嘛!所以當(dāng)我們說你念佛念到能降服煩惱不為外境所欺騙的時候,這時只是「第六識返聞佛聲,五識同歸一境,不緣五塵,第七我執(zhí)漸伏」,只有等到你向內(nèi)都是以阿彌陀佛為中心,心里沒有煩惱,都是清凈的佛念、佛種,這時「八識佛種漸增,佛種生佛現(xiàn),佛現(xiàn)熏佛種,相續(xù)無間,命終果熟,自然見佛往生」。當(dāng)然這佛種也好,佛念也好,都將做為一種因,將來到極樂世界開花結(jié)果;但在此時,你都可以見到阿彌陀佛,將娑婆世界轉(zhuǎn)為極樂世界。為什么呢?「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就是沒有生死輪回;倘若你一心念佛念至「無我」││一種很深邃的「無我」,自然能證悟「無生」,此時悟得不生不滅,自然就得大解脫了。

  四緣與念佛

  「四緣」是唯識宗的老話,有道是「諸法因緣生」,一切都是因「因緣」而來。但佛法講的「因緣」里面,「因」與「緣」還各有兩個緣,所以一共是四個緣,就是「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與「增上緣」。

  四緣

  親因緣: 什么是「親因緣」?這個很好懂,我們現(xiàn)在就直接以念佛來解釋。因是主要條件,緣是附帶條件;我們阿賴耶識里面,具有凈土的依報與正報,和色種與心種之清凈種子,念佛以后,心里沒有妄執(zhí),沒有煩惱,沒有分別心,就成就了佛的清凈種子,這個就是「本識具凈土依、正色,心凈種,從信種發(fā)初念佛心」的道理,而由這個佛清凈的種子,就感應(yīng)了極樂世界凈土的依報與正報。這個依報與正報為親生自果因緣。這是什么道理呢?因為佛法講的因緣,并不是講心外因緣,外面的因緣是假的;真正講的因緣是講種子。不過種子代表什么呢﹖我們只是藉用外在的種子來比喻我們內(nèi)心的影像,實際上它是一種業(yè)報,也就是業(yè)種。所以內(nèi)心的善根、智慧、業(yè)種才是真正的因緣。

  等無間緣: 因前面之「因緣」初念,引發(fā)了第二念佛心,于是念佛的時候,念念不斷,這就是「等無間」,也就是平等沒有隔開的。譬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中間沒有煩惱進來叫無間。假如念佛中間突然起了煩惱,你就沒「等無間」,因為中間被打斷了,就不能凈念相續(xù)了。

  所緣緣: 這就是說「所緣」之境界。這里的「所緣緣」不大好懂。請各位注意這朵花,我看到,大家也看到,這是境界不錯;假定小孩子他不認識這花,你問他這是什么,他講不出來,他就沒有「所緣緣」。他心里從來沒有這個概念嘛,所以他雖然有「所緣」,但沒有「所緣緣」下面的那個「緣」!杆墶怪皇蔷辰,下面的那個「緣」還包括你熏習(xí)的許多概念、知識、潛能;因為有「所緣緣」下面的那個「緣」,所以當(dāng)?shù)诙钌鸬臅r候,你才知道這是什么。這個是花,那個是樹,這是紅花,那是白花、黃花,為什么會有紅花、白花、黃花的認知呢?因為你過去腦海里有一種特殊的印象,而在這個時候出一種訊息,這個就是「所緣緣」。也就是說,我們看任何一樣?xùn)|西,并不是從境界就知道的,你必須心里面對它有一個認知,這個認知雖然過去了,但是仍舊存在腦海里,所以當(dāng)你第二次看的時候,你立刻就認知了,這個就是「所緣緣」。再譬如說,這里講的「所緣緣」、「等無間緣」等等的概念,很多同學(xué)都聽過,所以現(xiàn)在一聽就很容易理解;但假如你從來沒聽過的話,一時三刻你會不知道我在講什么東西。那么,為什么你過去聽過佛法,什么叫「所緣緣」、「等無間緣」,你一聽就懂了呢?因為你的阿賴耶識里有這個東西,你一聽,腦海里就浮現(xiàn)了,也就是一個能緣的心與對所緣的境,立即打成一片,不會錯誤,這就是「所緣緣」的作用,這也是唯識宗里面很強調(diào)「唯心所現(xiàn)」的道理。

  增上緣: 「增上緣」比較容易了解,簡單地說,就是一切助緣都叫「增上緣」。聽經(jīng)、看經(jīng)、善知識的指示、看到佛像、看到花開、聞到花香,只要是能夠幫助我們念佛往生的都是「增上緣」!冈錾稀故恰笌椭沟囊馑,好比一個種子種下去了,要水、土、陽光、人工、肥料、除草等等,只要是能夠幫助它成長的這些緣都是助緣。助緣不是因,但是除了主要的因緣以外,還需要其它能幫助它成長的即叫「增上緣」!冈錾暇墶褂袃煞N,一種叫「順增上緣」,一種叫「逆增上緣」。假定種子種下去后,雖然種在地下,你不施肥,也沒有水分、陽光,這種種子就枯壞了,這叫「逆增上緣」。我們?nèi)艘彩沁@樣的,跟好人學(xué)好人,就是好的「增上緣」,跟壞人學(xué)壞人,就是壞的「增上緣」。

  四緣與念佛

  「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與「增上緣」等四緣與念佛的關(guān)系可歸納為三類:「親因緣」與「無間緣」是能緣的心,「所緣緣」是所緣的境,而「增上緣」即為佛與我心互成。這里所說的「佛與我」就是阿彌陀佛與我;「心互成」就是阿彌陀佛幫助我,愿力加持我,而我有信心,兩者即互成。假如佛沒有愿力加持的話,但憑我們念佛是無法去極樂世界的,因為我們無始劫來所種的惡因,不知有好多!現(xiàn)在這么容易,念一聲佛就能見到佛,就能開悟?要知道靠我們個人的力量太薄弱了,要靠佛的加被。不但是普通凡夫要靠佛的加被,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薩要成佛,也還是要靠佛的加持。這是因為靠自己的力量不夠,好象小孩靠父母一樣,小孩沒有父母能活下去嗎?這就是「增上緣」的力量?墒羌偃绺改覆徽疹櫺『,甚至有的把小孩殺掉,這就是彼此不能相互增上了!冈錾暇墶购芤o的,我們?nèi)嘶钤谑澜缟蠜]有外緣支柱,是很難活下去的。

  五果與念佛

  唯識里的「五果」的觀念,在「成唯識論述記」中有詳細的解說,我們在此,只是藉用這個觀念來了解念佛的成效如何地與「五果」相互呼應(yīng)。

  五果

  在還沒有了解念佛之成果之前,我們先約略地來看看唯識中「五果」的定義。

  異熟果: 「異熟果」有三種特性:異時而熟、變異而熟、異類而熟。這三種特性主要是因為從因到果,要經(jīng)歷三種不同的過程。譬如說,我們的人生是一個結(jié)果,但這個結(jié)果從哪來?當(dāng)然從過去來的;過去就不會是現(xiàn)在了吧?因為時間不同了,過去造的好因雖然得好的果,但是時間不同,形象也不同,這里面就隱藏了三個「異熟果」的特性。另外,譬如種菜,不會今天種就今天熟吧?要「異時」,春種秋收;要「變異」,從種子到發(fā)芽是要變的,不變的話,種子是種子,怎么發(fā)芽?還有種黃瓜得黃瓜,總不會種黃瓜得西瓜罷?這樣因果就不相應(yīng)了,所以種類不同,好的是一類,壞的是一類,就是「異類而熟」。這三種特性,「異類」,類是類別;「變異」呢,當(dāng)然終歸是要變,不變就不會成熟;「異時」,經(jīng)過時間,自己變化,而且是不同種類的變化。

  這個道理看似很好懂,其實「異熟果」不好懂。為什么?因為異熟果不是善惡同類的,它是「因是善惡,果唯無記」,這是「異熟果」的特別道理,如果這不明白的話,你就不暸解人生的道理。為什么呢?普通我們講因果,叫「等流因果」,也就是說,若因是善,則果是好報,若因是惡,則果是苦報?墒菫槭裁从种v「異熟果」呢?這是因為當(dāng)我們造因的時候,雖然有善有惡,但等果報現(xiàn)前的時候,卻是無記性的。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兌現(xiàn)的時候,它的結(jié)果不應(yīng)該是有善有惡。譬如我們投胎作人的時候,身體是無記性,身體不應(yīng)是好也不應(yīng)是壞;又譬如投胎作狗,這是因為他造了做狗的惡因,結(jié)果他投了狗胎,一投狗胎變成狗,他就兌現(xiàn)了狗的身體。狗的身體和人的身體當(dāng)然不同,但是這個身體是個無記性的東西,不能說是善或是惡的。所以這個因雖有善惡,果卻是無記,這個才是「異熟果」真正的道理。

  等流果: 「等流」就是「同類」之義,也就是果與因同類,善有善果,惡有惡果,亦即種子生現(xiàn)行,現(xiàn)行熏種子以及種子生種子,皆因「親因緣」所生。因為前面和后面連在一起了,所以有相續(xù),而且是等流,平等流類,好的因,好的果,不好的因,不好的果,這與「異熟果」不同。我們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未報是時辰未到,就是「等流果」。這個道理好懂,前面的「異熟果」不好懂,但是前面那個才是最重要的。

  增上果: 「增上果」的「增上」與「增上緣」的「增上」是同義的,我們就不再加解說了。

  離系果: 「離系」就是永遠離開煩惱的系縛。我們今天大家痛苦生死輪回,就是因為煩惱把我們拉住了,緊緊系縛著如膠似漆地丟不開。

  士用果: 「士」即是有情之意,由諸有情藉諸工具所辦成之事業(yè),即為「士用」。那么,什么叫「士用果」呢?就是藉「士用」之物來幫助我們而得到成果。

  五果與念佛

  在這里講「五果」,是用這個道理來配合,解釋唯識宗與凈土宗的修行之成果。我們現(xiàn)在念佛,是想要到極樂世界,一旦到能去極樂世界的時候,就是果報兌現(xiàn)了;當(dāng)然這是種善因得善果,一兌現(xiàn),極樂世界的種種清凈,微妙莊嚴,就是你的果報了。這就是「命終托生蓮邦」的道理,因為我們現(xiàn)在念佛,種下好的因,當(dāng)然會有到極樂世界兌現(xiàn)的「異熟果」報。好象從臺灣帶回來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到這里能馬上兌現(xiàn),為什么?因為確實是這個東西,沒有錯,所以馬上兌現(xiàn)給你。念佛絕對有這個力量來幫助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受報,一受報時,「異熟果」就兌現(xiàn)了。因為是「異熟果」,假如你現(xiàn)在不修,無法種下「異時」、「異類」與「變異」之因,以后就來不及了;所以你現(xiàn)在就要修,從此以后多念阿彌陀佛,將「異熟果」的因種下去。

  開始念佛之后,即是「若從佛種引生,佛念現(xiàn)行」,如果能夠「念念無間」,因其「果因同類」,則必可成就「等流果」!冈錾瞎购芎枚,到了極樂世界以后,一切清凈、微妙莊嚴,聽聞佛說法,花開、鳥叫、風(fēng)吹、草動,都使我們六根清凈,沒有煩惱,為什么?因為這些都是「增上緣」,都會幫助你不會退轉(zhuǎn),幫助你開悟。這就是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到了極樂世界,一定開悟,因為那里的條件太好,太超越了。你如果能夠跳出三界到極樂世界,那么開悟只是時間問題,雖然沒有成佛,至少已經(jīng)證了圣果了。因為此時你「既離三界,生死惑障」已經(jīng)無法系縛你了,這時你就可「得真善無漏凈果」。

  我們世人喜歡講「真、善、美」,科學(xué)講真,宗教講善,藝術(shù)講美,而佛法里面用一個字來代表,那就是「凈」。也就是說,清凈里面就有真,有善,有美;所以我們稱極樂世界為清凈國土,不叫真土,不叫善土,也不叫美土,為什么叫凈土?因為凈里面包括真善美啊!到極樂世界,比這個世界花園還美,那多美啊,多藝術(shù),多真、多善;現(xiàn)在科學(xué)里只有真,沒有善,也沒有美,其他的宗教講上帝,代表神、天堂而已,天堂福報享盡了,又到地獄去了。為什么呢?福報沒有了。到了極樂世界,永遠地清凈,永遠地「真、善、美」。我們學(xué)凈土的人要有信心,而且信心要懇切,才能成就「無漏凈果」。什么是「無漏凈果」?就不是一般普通的果,它沒有煩惱,它是清凈,沒有染污的。沒有煩惱了,就成就了「凈果」;這個「凈果」就叫「離系果」。

  有了上面四種果報,「一生彼國,皆得不退」。不只皆得不退,而且享受一切,但到了極樂世界享受些什么呢?這不是世俗的享受,而是證得大菩提與大涅槃證果。那么,什么是菩提果?菩提果里面有正智,沒有煩惱;成就了菩提果,就證得了涅槃果,也就是生死解脫。解脫了生死,成佛自然就不遠了。所以「一生彼國,皆得不退」,就是說會逐漸修行,乃至證果、成佛。

  結(jié)論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念佛修行,從初學(xué)到成道,就是將唯識里的「五法」、「三自性」、「阿賴耶識」、「三量與三境」、「資糧位與四勝力」、「二無我」、「四緣」與「五果」等等漸次呈現(xiàn)而來;這里面唯識與念佛的關(guān)系,有的次第循進,有的互為表里,有的呈顯內(nèi)外。兩者之間在在處處的印證,都證明了我剛才說的,唯識與凈土并不是兩回事。懂得唯識的道理之后,修凈土的信心才能更加強;若不懂唯識,則凈土的修行,一定也只是泛泛,不能深入。因為時間的關(guān)系,我就在這兒,很簡單地把唯識學(xué)中重要的觀念與凈土的修行結(jié)合在一起,其中或許有疏漏之處,尚請諸方大德指正。

  我現(xiàn)在舉一個佛教界近年來的公案給各位做一個參考,一來可以做為我這次講演的結(jié)論,二來可以凸顯凈土修行的兩種不同思想。早年在臺灣時,有一位宏揚凈土的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度人無數(shù),尤其是對在大學(xué)念書的初機學(xué)佛的知識份子,更是照顧有加,多年來培養(yǎng)了很多學(xué)佛子弟,非常值得我們尊敬、仰慕與學(xué)習(xí)。但是為什么李炳南老居士這么一位大德,卻與中國近年來的佛學(xué)導(dǎo)師印順老和尚有距離呢?這里面牽涉了兩種不同的凈土思想,非常有意思。

  我在臺灣時,除了親近過慈航老法師外,就是跟著印順老法師學(xué)佛法。印老講凈土是根據(jù)印度的祖師,龍樹、無著、世親等大菩薩的凈土思想,而李炳南老居士講的凈土是根據(jù)中國的祖師大德講的凈土。不但李炳南老居士如此,就是近代在臺灣,乃至我們過去中國祖師們,有好多人講的凈土與印老講的凈土不同,所以這里面就有了差距。我們中國人講的凈土論,強調(diào)不只人死后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連畜牲死后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強調(diào)極樂世界的殊勝方便。但是印老講凈土,因為承襲印度的祖師,根據(jù)印度經(jīng)論講道,于是印度的東西就多了一點。這里面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說畜牲往生不可能,因為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有三個要素,第一、你要知道有阿彌陀佛,第二、你要知道有極樂世界,第三、你要知道阿彌陀佛有大悲愿力,可以接引我們往生西方。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也就是說,缺一個,你都沒有了解凈土,你念佛只是唱唱歌而已。為什么呢?因為你不一定有信,不一定有愿,你對阿彌陀佛的悲愿,更沒有深刻的信心;如果沒有懇切的信愿,當(dāng)然絕對不會相應(yīng),更不可能往生。

  印度與中國凈土思想的這個差距一直存在著,到了印老講凈土的時候,就引起一群在印老身旁的學(xué)生徒弟,對李炳南老居士之說法起了一點爭執(zhí);于是印老用一個故事來解釋畜牲死后不得往生西方的道理。他說有一個人家里信佛,全家大大小小都念阿彌陀佛;家里養(yǎng)了一只鵝,當(dāng)家人念佛時,鵝跟著在后面,也嘎嘎地叫著。后來鵝死了,因為這念佛的人家是吃素的,便把鵝埋了,做了一個墳?zāi)埂_@「鵝墳」上面后來長了幾支蓮花,這不得了,鄉(xiāng)人都說這只鵝升了極樂世界,連墳?zāi)苟奸L蓮花了。這就是中國人講的凈土論,強調(diào)不只人死后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連畜牲死后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印老根據(jù)這個故事來問一問這些強調(diào)凈土殊勝的人,這只鵝是否真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太可能罷!這鵝知道阿彌陀佛不?這鵝知道極樂世界不?它也不會念阿彌陀佛,因為它不懂人的語言,雖然它可能是有善根的,有模仿性的,也有可能種下了佛種,但往生是不太可能的。

  這個故事一講,好了,不得了,臺中有一位我們東北的董正之立法委員,還有我們律航老法師,便說印順導(dǎo)師所說的凈土論是「魔說」。他們這一班人之所以這么說,就是根據(jù)中國祖師講的「凈土」,來強調(diào)凈土的殊勝方便,但印老這個故事卻是強調(diào)「往生凈土三要素」。他主要是說,為什么鵝不能生凈土?因為它不了解阿彌陀佛,不了解極樂世界,所以它不能生凈土。他說我們中國人強調(diào)念佛的殊勝是可以的,但這只是方便,不是究竟。這一來,我們過去念佛的那些人,便說印老是「魔說」,是「邪說」,更說「寧可破戒,不能破見」;于是這么一來,他們就打起官司來了。可是到最后,李炳南老居士還是很崇敬印老,因為他后來有機緣接近了印老,逐漸了解印老凈土的思想。

  今天老話重提,把這個公案講出來,因為我很為印老叫屈,很多人說印老不念佛,而且毀謗凈土;都已經(jīng)這么多年了,到現(xiàn)在為止,還是有人講?墒俏覀兛从±系摹竷敉列抡摗,凈土的「念佛淺說」,他從來都沒有說過凈土是假的,他只說根據(jù)龍樹的思想講到,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力,所以極樂世界是易行道,不是難行道,極樂世界是異方便,特殊的方便,方法容易可以一生成就,他從來沒有說他不相信凈土,不相信阿彌陀佛。我就以這一個故事作個注腳,當(dāng)作對印老的懷念,同時與大家共勉,希望各位能運用這次演講的唯識觀念,來印證這個公案。我相信有了唯識的基礎(chǔ)后,對凈土的兩種修行思想,當(dāng)會有更深的了解。謝謝各位。

  (問):請問師父剛剛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一心念佛,當(dāng)一心念佛的時候心念要集中在那里?還是只是感覺「阿彌陀佛」四個字?

  (答):「凈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根據(jù)「大勢至圓通章」里的四句話。這是說為什么我們念佛不能得到一心呢?因為不能凈念相繼,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比較無所謂,最主要的是第六識。我們有時候口念心不念,就不能得一心不亂,這個念佛的關(guān)鍵,就是叫你把其他一切放下,而提起一念。這一念怎么提起呢?就是「阿彌陀佛::」不斷地念,等你念得久了,念得純了,久而久之,心里就沒有妄想,于是就打成一片了;就是念佛先成片斷,再由片斷打成一片,即為凈念相繼。能夠如此,就得到了一心不亂,意思就是前五識不起作用,第六意識完全在一個點上面,或者去念,或者去觀想,久而久之就能夠都攝六根了。

  凈念相繼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因為我們的念多半是凡夫的念,妄想很多。但是不要怕,有人一打坐就有妄念,不打坐沒有妄念,其實打坐才知道自己進步了,平常不知道在妄想。念佛也是一樣,念佛才知道有妄想,于是能夠趕快拉回來!覆慌履钇,只怕覺遲」,要覺悟它,拉回來以后,再擺到一個境界上面,久而久之就能由片段打成一片。首先也許先是五分鐘沒有妄想,然后十分鐘沒有妄想,最后半個小時沒有妄想,你的心就慢慢容易得定了。由定發(fā)慧,也就是念、念、念,久而久就生定了,由定而發(fā)慧,那個智慧就不是普通的散亂心了。在佛法里不但念佛法門如此,修任何法門都是這樣的。譬如持咒,持大悲咒也好,什么咒也好,久而久之修持就有力量了,因為心里沒有妄想,沒有妄想表示沒有雜亂;沒有雜亂,你的智慧就會現(xiàn)起。好比剛才做的比方,一池水里有泥沙,若不要動,水一清就看到下面了;也就是說,心凈就沒有紛擾了,念佛也是這樣的。所以古代大德,不但口念而且還觀想,現(xiàn)在末法時代持名念佛很多,不起觀想,只是口念,但心也要能念,口念,耳聽,在這上面不離開,久而久之就定了,這才是凈念相繼的真正意義。

  (問):剛剛法師提到的印順老和尚與李炳南居士之間的公案很有意思。據(jù)我了解,印順法師的凈土思想里面多少偏重難行道,這是因為他對菩薩道精神的一個把握,所以他比較注重難行道,是不是這個樣子?

  (答):的確是這樣的。龍樹菩薩有句話,凈土思想是為了怯弱的眾生而發(fā)展出來的,因為眾生害怕不能了生死,因此阿彌陀佛為怯弱的眾生,就說了這個易行道。當(dāng)然這個比方是說念佛法門確實是很容易,很方便,但是我們不要以為去了極樂世界就等于成佛了,沒有這么簡單,去了以后不過只是不會退轉(zhuǎn)而已。因為你有了好的環(huán)境,好的老師在一起,彼此增上,就不會退轉(zhuǎn);但是絕不可以說,在娑婆世界什么也沒有,到極樂世界去,會有更好的環(huán)境去享受,用這種心情就不能到極樂世界去。龍樹菩薩是勸你說,你要發(fā)愿,發(fā)菩提心,菩提心里最重要的是不但要自渡,還要渡人,以這個為方便,作為一個橋梁,才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然后再親近無量諸佛,而種善根資糧而成佛。這是給你一個方便讓你容易去,去了以后還是要修行的,修了以后,到十方世界去渡眾生,去見佛聞法,到最后你才能成佛。

  你剛講的很對,印老的凈土思想是比較偏重于難行道,但是我們中國人學(xué)佛法,總是希望愈簡單愈好,復(fù)雜與麻煩的都不喜歡;念一句佛多簡單,念一句佛就能去極樂世界,一句阿彌陀佛包括八萬四千法門,多方便。但是要知道,完全強調(diào)這易行道的話,其他什么都不要了,也是有相當(dāng)?shù)奈kU,因為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好了,佛法講的什么都沒有了。他是怕這個。末法時代再過一萬年,什么大乘經(jīng)典都沒有了,只有一部阿彌陀經(jīng);再過一段時間,只有一句阿彌陀佛。為什么?因為很多人不去研究其他的佛法了。譬如禪宗在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里,為什么和凈土老鬧別扭呢?又為什么禪宗講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呢?就是因為凈土太強調(diào)易行道,其他什么都不要了,因此沒有人講佛法,也沒有人要學(xué),好了,大乘經(jīng)典當(dāng)然就沒有了。雖然某一個時代里,就有某一個時代的佛法的流行,絕對也都能包容,但不要說我這個是對的,其他的都不要了。中國的凈土強調(diào)易行道,就是犯了這個毛病,禪宗也是一樣,所以后來的演變里,禪宗里面說,念一句佛號要漱口三天,這就是禪宗對凈土的反抗;當(dāng)然禪宗講「提話頭」以建立疑情,與凈土的「信愿行」背道而馳,雖然這有它的道理存在,但這中間的佛法理論太深了,真正懂的人并不多。

  以前很多人講唯識,現(xiàn)在學(xué)都沒有人學(xué),就是因為太強調(diào)凈土,只有凈土好,其他都不要了。印老的意思是說,一個在家居士學(xué)佛法,為了工作、家庭、事業(yè),沒有時間好好學(xué)佛,只好一句阿彌陀佛到底,希望能一生成就,這也無可奈何。但是出家人或負有宏揚佛法責(zé)任的居士大德,必須對整個佛法有所了解,了解以后,在解門可以多方面,而行門則保持一個。為什么講唯識與凈土呢?因為唯識與凈土并不是兩回事,懂得唯識的道理以后,對你修凈土的信心更能加強,不要說凈土最好,其他的都不要了;如這樣的話,就是偏到一方面去了。學(xué)佛法當(dāng)然是要對佛法有整個的了解,再選一個自己最有把握的、有信心的、有興趣的一門去深入,但是解方面呢?種種法門,種種言教,都是幫助你去加強一門深入的信心。

  印老有一句話,他是根據(jù)般若經(jīng)的話,「此是學(xué)時,非是證時」,我們正在學(xué)菩薩道的時候,不是證悟的時候,你到極樂世界還是要學(xué)的,既然要到極樂世界去學(xué),為什么現(xiàn)在不好好學(xué)一點,到極樂世界更容易一點?印老是強調(diào)這個意思。他的觀念就如你所講,是對菩薩道精神的一個把握,認為行菩薩道的人,生生世世不愿去極樂世界,愿在娑婆世界普渡眾生,就如同很多禪宗祖師說他們愿意到彌勒內(nèi)院去,不愿意到極樂世界去;這并不是說因為極樂世界太遠,脫離我們這個欲界了,而是希望將來彌勒當(dāng)來下生,能夠龍華三會。這對中國的易行道凈土而言,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觀點。

  (問):請問法師,凈土宗說「萬修萬人去」是不是言過其實?

  (答):「萬修萬人去」是永明禪師講的。這句話是一種方便,他是鼓勵我們,如果你能修的話,雖然去不成阿彌陀佛凈土,但卻因此少造很多惡業(yè);更何況去不成,并不是說你不能去,而是說你的功夫下得不夠,只要你愿意修的話,你就可以去!感拧⒃、行」三者,首先要有信心,也就是說你修這個法門一定先要有信心。有了信心,然后還要發(fā)愿;因為雖然有信心,相信這個道理,可是如果不想去,還是去不了,當(dāng)然不想去,自然也就更不肯修行了。這是因為凈土與其他法門不同,你只要相信這個法門,而發(fā)了愿去修,即使不能上品上生,至少也可在邊地疑城,下品下生。去了以后,那里比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好得多,成佛的機會就大多了。他是鼓勵我們不要灰心,不要退轉(zhuǎn);當(dāng)然,他是出家一代祖師,不會騙我們的。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