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蓬札記第三輯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述
2.持名念佛是大總持
4.老老實實念佛
5.念佛是大乘中最近之路
6.持名念佛
7.凈為律教禪密之歸宿
8.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p>
9.善惡禍福、身自當之
11.念佛是大心菩薩之行也
12.‘無所住\’乃放下一切
13.金剛經(jīng)淺顯的意義
15.世人多不自量力行
16.十地菩薩不離念佛
17.等覺菩薩尚須求生西方
18.普勸往生
19.契機之法
20.念佛就是定
21.學佛需身體力行
22.華嚴海眾咸求往生
23.華藏就是極樂
24.佛號是阿伽陀藥
25.念佛消業(yè)障之力極大
27.懺悔與凈土法門
28.勤懺消罪
29.懺悔須及時
30.誦經(jīng)、禮懺
31.護生放生施食得長壽報
32.殺生與放生
33.放生啟人之善心
34.殺生斷佛種性
35.戒殺放生必九品蓮臺
36.戒殺放生念佛必隨愿往生
37.放生念佛可消三世業(yè)障
38.放生功德記
39.佛性自同、殺念自空
40.施食功德
41.夢幻泡影
42.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43.心離道則神索
44.苦空無常
45.心清意定
46.淡泊明志
47.人性動昏、靜徹
48.心不誠不明
49.心志要苦
50.心平氣和
51.澄心
52.心如止水、學如流水
53.大肚容物
54.待人應(yīng)事
55.虛心受善
56.眼闊度宏
57.去欲胸凈
58.寡欲則寬、閑
59.果決與因循
60.知足
61.不思
62.厚德
63.毋忘恩
64.待小人宜寬
65.不愧我心
66.論人論己
67.自反
68.好事惹勞
69.占先好勝人非之
70.讓步即便宜
71.培福
72.人倫忍中全
73.責己寡過
74.改過與安心
75.檢過要細心
76.樂道人善
77.躬行怕有玷
78.不躬行受用不得
79.禍福于人
80.茹素好生
81.暴殄天物則禍生
82.知足與忍辱
83.知足知止
84.自重自畏
85.危于多言
86.言人之非招禍
87.說是非乃是非人
88.靜與默
89.守口防心
90.怒是猛虎
91.欲不遏則滔天
92.嗔為功德賊
93.人侮不動色
94.不爭止怨
95.重廉恥
96.處世以退為尚
97.修身、養(yǎng)福
98.縱欲戕身
99.萬惡淫為首
100.百善儉約百惡侈肆
101.忠信篤敬
102.勤能補拙
103.從寬及學厚
104.財大禍子孫
105.治家
106.積善為傳家寶
107.莫以小善而不為
108.言不如做、行須防錯
109.積陰德
110.隱行則顯名
111.心術(shù)言行正
112.行善防惡
113.惜福積德
114.善言為良藥
115.積善施恩勿求回報
116.毋口是心非
117.是非之處用耳勿用口
118.不可護短矜長
119.求理與談理
120.不知以為知大愚
121.大才大智
122.智者不露才情
123.聰明者之正邪
124.道德守之以謙
125.心忌滿
126.保身處世待人養(yǎng)心之法
127.性安和省除煩惱
128.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
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
130.敬與慎
131.無欲之謂圣
132.圣賢學問之功夫
133.學圣賢克己工夫
134.至誠無妄
135.進德修業(yè)要有恒
136.不怕千萬事
137.命生于和暢
138.圣賢之道
139.看破放下
140.富貴福壽之本源
141.自責與相責
142.養(yǎng)德遠害之道
143.普賢菩薩警策
144.唯有業(yè)隨身
145.明日歌
146.信為道元功德母
147.守志不二勿雜修
148.念佛治雜念
149.攝歸正念自然有得
150.勿二心
151.記數(shù)之法
152.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153.境緣從心
154.不斷見思煩惱難逃六道
155.非上上根人宜專修凈土
156.憶佛念佛當來必定見佛
157.真心
158.觀心法門
159.觀心
160.觀身
161.寧可著有
162.空諸所有勿實諸所無
163.念念不已心當自空
164.力修凈業(yè)除重業(yè)
165.嗔是失佛法之根本
166.心空業(yè)空
167.業(yè)由己作
168.出生死關(guān)
169.信佛是求覺悟
170.佛法貴行
171.以德者為師
172.供佛像
173.塑佛像印經(jīng)流通
174.智者通達一切
175.親近善知識
176.受戒須護戒
177.以戒為師
178.菩薩大戒
179.勸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180.堂上有佛二尊不遠求
181.教于始
182.開光
183.圓滿菩提
184.大智度論
185.普賢菩薩行愿品
186.不以佛法做人情
187.勿造惡因
188.黃梁一夢
189.清凈光明藏于一念興
190.無生心
191.多求成煩惱
192.佛性無遮
193.法性本同
194.凈土不外求
195.真修
196.心心返照
197.觀自在
198.妙性圓明
199.以真除妄
200.幻景
201.心不外求
202.今生虛度
203.佛性本同
204.動心忍性
205.心如明鏡
206.正君之福
207.般舟三昧
208.持名念佛
序
《累我化生八千次》
《為汝說法四九載》
大慈大悲憫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世尊出興于世來來回回八千次,殷勤說法度眾生,就是為了讓眾生,入佛知見,離苦得樂,廣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使眾生入如來藏,惠以真實之利,實說唯說彌陀本愿大海,金剛經(jīng):‘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灰鯔C契理,隨類各得其解。
今之世人多不自量力行,雜修雜學,人云亦云,以多為滿,腳踏兩條船,而不知一門深入,專一入道,自可大開圖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内な拐叩絹,還在以手指月,終不得月,大集經(jīng):末法時修行,惟依念佛法門,才可以得度,了生脫死,凈土法門三根普被,人人都可以去學,何需質(zhì)疑。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藗円灾械莱5,專一修道,孔子為至圣先師,他一生修學求道亦常如是之,才得以成就圣人之德,子口:‘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距。’夫子志于學,就是立定志向?qū)W古圣先賢之道,專一決不因為困境而有所改變,天命即知因果關(guān)系,耳順乃六根都通達無礙,七十見性,世法如此,佛法修學亦當如此入道,圣人都是如此進德修業(yè),開發(fā)本性,更何況我們博具凡夫,怎可不專一入道呢?
上圓下因法師,一生專宗凈土,掩關(guān)清修卅十余載,以年屆九十高齡,弘法利土至今已十年有余,始終都以一句‘阿彌陀佛\’,教人老實念佛,不論來者是老少尊卑貧富,不換題目,更以持素,放生,拜八十八佛為助行,師父他老人家,為了讓學佛人,在三藏十二部中直接對癥下藥,將經(jīng)中與凈土有關(guān)及一生修學精華,全部提綱挈領(lǐng),寫成札記,使學人不致瞎子摸象,不知所措,或人以為都是老生常談,不入法味,那知‘禪悅為食\’之意境呢?一句彌陀圣號,包含三藏十二部,沒有功夫那能意會,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又云:‘溫故而知新。\’
師父一生行止,不談玄說妙,教導眾生都依據(jù)經(jīng)典,及古來大德所言,‘述而不作。\’茅蓬札記一、二、三集可為現(xiàn)今修學者之明燈,茅蓬有句對聯(lián),‘以戒為師,老實念佛。’八個字看似簡單,但能有幾人能依教奉行,終身不渝,值得學佛人深深去體會,佛法難聞,中國難生,今何其有幸,已聞已生,勇往直前,勿再讓幻化外境所轉(zhuǎn),‘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憂迫不憂貧。\’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諸佛菩薩擁護行者。
常常有人遇到逆境,到茅蓬請示師父。師父常問來者,持凈素了沒,花素不夠圓滿,發(fā)起慈悲之心,才能消災(zāi)免難、加上放生,常常都可以得到不可思議之功德,大陸四川有一殺碑:‘天生萬物以養(yǎng)人,人無一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聞此句怎不令人心悲,天地以德澤來函養(yǎng)包容人與萬物,而入即從未去體會天地之德,終其一生都在殺取天地萬物乃至相殘,人常嘆老天待我不分,那天地又同誰訴說不公?法華:‘三界猶如火宅。\’無量壽經(jīng):‘可憐愍者。\’欲離六道,唯有持名念佛一途,萬修萬人去。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1.念佛即是戒定慧
蓮池大師曰:
大藏經(jīng)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念佛即是戒定慧,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jīng)。光陰迅速,命不堅久。愿諸人以凈業(yè)為急務(wù)。
2.持名念佛是大總持
靈峰大師云:
一句佛號念熟則三藏十二部極則道理都在里許;十七百部公案,向上機關(guān),都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可見持名是大總持,圓滿一切功德。
3.學佛最要緊是了生死
雪廬老人言:
學佛最要緊是了生死,不了生死,將三藏十二部倒著念,會背,也沒有用。
4.老老實實念佛
奉勸諸位,總要老老實實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負如來說這個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的總持法門。
《印祖法語》
5.念佛是大乘中最近之路
古德云:
成佛近路是大乘,大乘中,禪是近路,禪與凈相比,念佛是最近之路。
6.持名念佛
觀佛三昧經(jīng)云:
‘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念佛也。’由上可見,念佛法門于諸法中稱為徑路,而四種念佛中,持名念佛更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
7.凈為律教禪密之歸宿
印光大師說:凈為律教禪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凈土法門乃十方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
8.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p>
疏鈔云:‘齊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瘶O圓極頓至簡至易,故知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不但為無量壽經(jīng)之綱宗,實亦為一大藏之指歸也。
9.善惡禍福、身自當之
無量壽經(jīng)云: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yīng),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10.念佛發(fā)愿往生諸佛護行者
十往生經(jīng)云:佛言,若有眾生者念阿彌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11.念佛是大心菩薩之行也
憨山大師云:以念佛而消妄想,以慈悲而轉(zhuǎn)貪嗔,以柔和而化強暴,以謙光而折我慢,如此則是大悲心菩薩之行也。
12.‘無所住\’乃放下一切
放下一切,即是‘無所住\’,一句佛號聲聲相續(xù),即是‘生其心\’。倘欲抽減念佛以習定,則更是大錯。
《谷響集》
13.金剛經(jīng)淺顯的意義
金剛經(jīng)淺顯的意義~
金剛經(jīng),是指導我們要做到三心不住,四相皆空,破除我執(zhí)、法執(zhí),而又不著空的境界,同時還要我們能夠運作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去廣修六度萬行。
14.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無量壽經(jīng)云:‘假令供養(yǎng)恒沙圣,不如堅勇求正覺!f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fā)心廣度眾生,往生沒把握,則多念佛要緊,度眾生要有緣份與能力,有了戒定慧及六度的基礎(chǔ),修學普賢十愿,才能得利益,若往生沒把握,弘法利生的事少做,否則會耽誤往生。
15.世人多不自量力行
印光大師法語~
世有多不自量力人,往往以菩薩所行之事,直引為己任,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未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
16.十地菩薩不離念佛
華嚴經(jīng)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惟有真實的智慧才選擇此法門。
17.等覺菩薩尚須求生西方
等覺菩薩,欲求圓滿佛果,尚須求生西方,何況我等凡夫業(yè)障深重,倘不致力于此,是舍易而求難,可惑之甚矣。
《印祖法語》
18.普勸往生
諸大菩薩普勸往生~
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jīng),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悉皆顯闡贊導,普勸往生。
19.契機之法
善導大師說:‘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jīng)劫至劫,當難出離!^契機之法,自然無過于求生凈土。
20.念佛就是定
祖師大德常勉初學者,不要涉獵許多經(jīng)典,也不應(yīng)該聽很多人講經(jīng)說法,看多聽多,你的妄念就多,變成所知障,障礙你的本性,障礙你的智慧,教我們一門深入修定,八萬法門門門修定,念阿彌陀佛是修定。
21.學佛需身體力行
學佛必須往自己身上體會,才能受用,如果光只在文字上摸索,黑的字,白的紙,本身的習氣絲毫不除,這只是‘依人解義,三世佛冤!
22.華嚴海眾咸求往生
華嚴一經(jīng),王于三藏,末后一著,歸重愿王,華嚴海眾,悉證法身,咸求往生,企圓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從。
《嘉言錄》
23.華藏就是極樂
凈修捷要說:
‘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R就是彌陀,華藏就是極樂。
24.佛號是阿伽陀藥
佛號是一帖萬病總治的阿伽陀藥,念佛若三心二意不肯相信服用,最高明的神醫(yī)大國手,也無可奈何。
《摘自明倫》
25.念佛消業(yè)障之力極大
念佛法門,雖為求生凈土,了脫生死而設(shè),但其消業(yè)障之力,極其鉅大。
《印祖法語》
26.出地獄苦、惟懺悔一門
地獄眾生以苦逼,一稱佛名,得生凈土,何況現(xiàn)前禮敬諸佛,以同體大悲感應(yīng)加庇,故其出苦之要,無越懺悔一門矣。
《憨山老人夢游集1053頁》
27.懺悔與凈土法門
懺悔與凈土法門~
發(fā)露懺悔,于凈土法門,最易相應(yīng),所謂心凈則國土凈也。然既知非,又肯發(fā)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
《印光大師全集》
28.勤懺消罪
勤懺消罪~
人身易失,定業(yè)難逃,惟望哲人志士,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可懺彌天之惡,如其作輟因循,百年如箭,一到四大分張之際,懊悔寧有濟于事耶。
《感應(yīng)篇》
29.懺悔須及時
懺悔須及時~
善根在者轉(zhuǎn)生,惡貫盈者墮獄,懺悔須及未死時,死后無著力處矣。
《草堂警句》
30.誦經(jīng)、禮懺
誦經(jīng)、禮懺~
誦經(jīng)要體佛心,禮懺要明己過。佛心者,大慈悲是;己過者,殺業(yè)是。不行慈悲,不斷殺業(yè),經(jīng)懺雖多,功德亦少。
《云棲法匯》
31.護生放生施食得長壽報
大藏經(jīng)曰:
人不殺生,愛護物命,及放生施食,得長壽報。
32.殺生與放生
殺生與放生~
殺生即殺自心未來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來諸佛。若放自心未來諸佛,即真念佛三昧,是恒轉(zhuǎn)法華經(jīng)百千萬億部也。
《靈峰宗論卷六之三953頁》
33.放生啟人之善心
印祖云:
放生一事,原為啟發(fā)現(xiàn)未來人之善心,以期戒殺吃素,普令含識各得其所,各盡天年。近之則息殺因,遠之則滅殺果,小之則全吾心之純?nèi)?大之則弭世界之殺劫,且勿以為不急之務(wù),而漠然置之也。
34.殺生斷佛種性
節(jié)自憨山老人夢游集
放生文~
生自生矣,何以放為,又何以放生為佛事耶。斐休有言曰: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故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以性即佛故,殺者,即為殺佛;非曰殺佛,謂殺生者,無慈悲心,即為斷佛種性矣。
35.戒殺放生必九品蓮臺
凈業(yè)三福,慈心不殺,實居其一,今能不殺,又放其生。即放其生,又以法濟,令生凈土。如是用心,報滿之時,九品蓮臺高步無疑矣。
《凈業(yè)良導》
36.戒殺放生念佛必隨愿往生
蓮池大師曰:
我今哀告世人,普勸戒殺。更能隨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當隨愿往生,永脫輪回,功德無量。
37.放生念佛可消三世業(yè)障
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說:
放生時,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圣號,或持咒,并代眾生發(fā)愿,則能消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一切業(yè)障,來世可轉(zhuǎn)生為種有善根之人身,便可修佛成道,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38.放生功德記
放生功德記~
佛說法身非身,以眾生為生,菩薩妙行,以度生為行,故總?cè)f行以六度,而首之以檀(布施)。然住相布施,如來所呵,以其物我未忘,不能平等一視,所作之功,多成有漏,如仰箭射空。固其所以,惟其離相之行,體合真空,即種種莊嚴,無踰放生功德為最。何也,以彼胎卵濕化,蠢動蛸翹,一以佛性視之,愍其沉淪苦道,而必拯之刀砧火鑊,捐靡焦腐之地。一旦出其籠系,置之飛空潛淵,優(yōu)游極樂之鄉(xiāng),慈出無緣,悲非愛見,同體等觀,了無一念望報之心,故其功德福量,猶如虛空,不可思議,豈非最上殊勝妙行者乎。
39.佛性自同、殺念自空
因果報應(yīng),捷如影響,根若不生,枝從何長?業(yè)有多種,以殺為先,好生惡死,彼此皆然,軀殼雖異,佛性是同,但平等觀,殺念自空。
《憨山者人夢游集卷三六1955 頁》
40.施食功德
施食功德~
佛說像決疑經(jīng)云:
若人于阿僧祇身供養(yǎng)十方諸佛,并諸菩薩及聲聞眾,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飲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
41.夢幻泡影
夢幻泡影,露電陽焰;
鏡像水月,干城芭蕉。
此十種喻,為入道基本,知之者希。
憨山大師
42.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43.心離道則神索
魚離水則身枯,心離道則神索。
44.苦空無常
欲知世味,須嘗膽;
不識人性,且看花。
45.心清意定
心清,水月現(xiàn),
意定,天無云。
46.淡泊明志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47.人性動昏、靜徹
燈動則不能照物,水動則不能鑒物。
人性亦然
動則萬理皆昏,靜則萬理皆徹。
48.心不誠不明
心不誠不明,性不靜不定。
精不聚不完,神不凝不逸。
《憨山大師》
49.心志要苦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
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50.心平氣和
意粗心躁,一事無成。
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51.澄心
明鏡止水以澄心,泰山喬岳以立身。
52.心如止水、學如流水
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
勿肋勿忘,為學當如流水。
53.大肚容物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
54.待人應(yīng)事
青天白日以應(yīng)事,霽月光風以待人。
55.虛心受善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56.眼闊度宏
眼界要闊,度量要宏。
57.去欲胸凈
觀云天,則眼界寬;
去嗜欲,則胸懷凈。
58.寡欲則寬、閑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
59.果決與因循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閑。
因循人似閑,心中常有余忙。
60.知足
要足何時足,知足便足;
求閑不得閑,偷閑即閑。
61.不思
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
話休不思就說,事休不算就做。
62.厚德
能容小人,是大人;
能培薄德,是厚德。
63.毋忘恩
毋以小嫌,疏至戚;
民以新怨,忘舊恩。
64.待小人宜寬
待小人宜寬,防小人宜嚴。
65.不愧我心
豈能盡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66.論人論己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67.自反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
不耐煩者,做不成一件事業(yè)。
68.好事惹勞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隨緣;
一生牽惹之勞,總因好事。
69.占先好勝人非之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
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70.讓步即便宜
學一分讓步,討一分便宜;
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過。
71.培福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72.人倫忍中全
世事每從讓處好,人倫常在忍中全。
73.責己寡過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74.改過與安心
能改過,則天地不怒;
能安份,則鬼神無權(quán)。
75.檢過要細心
怒則實力消融,過則細心檢點。
76.樂道人善
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77.躬行怕有玷
只怕躬身有玷,不怕禍患神鬼。
78.不躬行受用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車,陸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79.禍福于人
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
天欲福人先以微禍儆之。
80.茹素好生
茹素雖佛氏教也,好生非上天意乎。
81.暴殄天物則禍生
暴殄天物者,必有禍生;
輕賤五谷者,多遭雷擊。
《蓮池大師全集》
82.知足與忍辱
能知足者,天不能貧;
能忍辱者,天不能禍。
83.知足知止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84.自重自畏
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禍。
85.危于多言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貴莫貴于無求,賤莫賤于多欲。
86.言人之非招禍
惡莫大于縱己之欲;
禍莫大于言人之非。
87.說是非乃是非人
是非終日有,不信自然無,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88.靜與默
靜坐然后知平日之氣浮;
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89.守口防心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90.怒是猛虎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91.欲不遏則滔天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92.嗔為功德賊
古云:嗔火為劫功德賊,最能燒人善根,可為善怒者切戒。
93.人侮不動色
受人之侮,不動于色。
94.不爭止怨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于止怨,曰不爭。
95.重廉恥
護體面,不如重廉恥。
96.處世以退為尚
律身惟廉為宜,處世以退為尚。
97.修身、養(yǎng)福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福;
入則篤行,出則友賢。
98.縱欲戕身
肆傲者納侮,諱過者長惡;
貪利者害己,縱欲者戕生。
99.萬惡淫為首
萬惡淫為首,死路不可走。
100.百善儉約百惡侈肆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
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101.忠信篤敬
以忠信篤敬為修持,
以作善降祥為受用。
102.勤能補拙
勤能補拙,儉以養(yǎng)廉。
103.從寬及學厚
富貴家不肯從寬,必遭橫禍;
聰明人不肯學厚,必歿天年。
104.財大禍子孫
財也大,產(chǎn)也大,
后代子孫禍也大。
105.治家
治家,量入為出;
干好事,則仗義輕財。
106.積善為傳家寶
勤儉傳家之本,積善傳家之寶。
107.莫以小善而不為
莫以小善而不為,滴水雖微,漸盈大器。
108.言不如做、行須防錯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
終日行善事,須防錯了一樁。
109.積陰德
陰功須向生前積;
孽債休教身后還。
110.隱行則顯名
有陰德者,必有陽報;
有隱行者,必有顯名。
111.心術(shù)言行正
心術(shù)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好樣與兒孫。
112.行善防惡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日有所損。
113.惜福積德
吾本薄福,宜行惜福事;
吾本薄福,宜行積德事。
114.善言為良藥
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田。
樂與人善,即只字片言,皆為良藥。
115.積善施恩勿求回報
積善,而望報于天者,無福。
施恩,而求于人者,無德。
116.毋口是心非
毋幸災(zāi)樂禍,毋口是心非。
117.是非之處用耳勿用口
是非窩里,人用口,我用耳;
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后。
118.不可護短矜長
短不可護,護則終短;
長不可衿,衿則不長。
119.求理與談理
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
談理,須令人家胸中點頭。
120.不知以為知大愚
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
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121.大才大智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謂大智。
122.智者不露才情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123.聰明者之正邪
聰明用于正路,愈聰明愈好;
聰明用于邪路,愈聰明愈謬。
124.道德守之以謙
聰明睿知,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125.心忌滿
心,忌滿;
氣,忌盛;
才,忌露。
126.保身處世待人養(yǎng)心之法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涵養(yǎng)是待人第一法,
恬淡是養(yǎng)心第一法。
127.性安和省除煩惱
涵養(yǎng)沖虛,便是身世學問;
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128.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
大事難事,看擔當;
逆境順境,看襟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
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
修己以清心為要,
涉世以慎言為先。
130.敬與慎
敬,為千圣授受真源;
慎,乃百年提撕緊鑰。
131.無欲之謂圣
無欲,之謂圣;
寡欲,之謂賢。
132.圣賢學問之功夫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賢第一等學問;
盡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賢第一等工夫。
133.學圣賢克己工夫
觀天地生物氣象,
學圣賢克己工夫。
134.至誠無妄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
成就處是至誠無妄。
135.進德修業(yè)要有恒
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進道入德,莫要于有恒。
136.不怕千萬事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
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137.命生于和暢
道生于安靜,德生于卑退;
福生于清儉,命生于和暢。
138.圣賢之道
以圣賢之道教人易,以圣賢之道治己難;
以圣賢之道出口易,以圣賢之道躬身難;
以圣賢之道奮始易,以圣賢之道克終難。
139.看破放下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
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
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
境地濃艷處,要淡得下;
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140.富貴福壽之本源
只字必惜貴之根也,
粒米必惜富之源也,
片言必謹福之基也,
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141.自責與相責
自責與相責~
呂新吾先生曰:‘各自責,則天清地靈,各相責,則天翻地覆。’此語饒有余味。所當深坑,人真能反己,則天下無不可處之人,無不可處之事矣。
142.養(yǎng)德遠害之道
菜根譚云:
不責人小過,不發(fā)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yǎng)德,亦可以遠害。
143.普賢菩薩警策
普賢菩薩警策~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144.唯有業(yè)隨身
古德云:‘一日無常到,方知夢里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坏┐笙薜絹,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方知大夢一場。
145.明日歌
明日歌~
明日復明天,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有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146.信為道元功德母
華嚴經(jīng)曰:
信為道德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
斷除疑網(wǎng)出愛河,開示涅槃無上道。
147.守志不二勿雜修
蓮池大師云:
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難成,而輒改修余行。先儒有言,不可以仁之難熟,而甘為他道之有成,此之謂也
- 上一篇:我們的導師—圓因法師(圓因法師叢書序文會集)
- 下一篇:茅蓬札記第二輯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