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jīng)
《觀無量壽經(jīng)》,簡稱《觀經(jīng)》。與《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部經(jīng)。宋畺良耶舍譯。另有異譯一種,已佚。此經(jīng)進一步發(fā)揮了《無量壽經(jīng)》的凈土思想,敘述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之請,在頻婆娑羅宮為信眾講述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和極樂凈土莊嚴的十六種觀想方法(十六觀)...[詳情]
觀無量壽經(jīng)直指疏
觀無量壽經(jīng)直指疏
非佛作心。不厭娑婆而造十惡。非心作佛。不欣極樂而行十善者。凡夫也。佛外有心。知苦集而觀察三界如牢。心外有佛。慕滅道而不信他方剎土者。二乘也。是佛作心。度眾生而不住涅槃。是心作佛。修萬行而不住生死者。菩薩也。即佛即心導三乘而入一乘。即心即佛。攝九界而歸佛界者。如來也。所以無量佛出凈土而來穢土。改濁還清。二大士引惡人而到善人。革凡成圣。國王現(xiàn)逆順之境有感有應。世尊示折攝之門。為避為趨。是心作佛之教。于是乎興。是心是佛之理。于是乎顯矣。蓋教能詮行。理由觀彰。行開三種。觀分十六。行行稱真如之性。觀觀宗法界之心。日落懸鼓于西方。水起琉璃于樂土。樹蓋現(xiàn)十方之塵剎。池水演三寶之玄音。地內(nèi)映寶珠之色。界上總樓閣之觀。華座本是愿力所成。圣像不離心想而變。欲睹全體之金容。先瞻眉毫之玉相。觀音上頂于佛果。勢至下動于含靈。然后普觀自身之能生。雜想三圣之所現(xiàn)。金剛臺上之以上。寶蓮花中而又中;鹆鞴狻O缕返猛?傊巢浑x心。事依理顯。觀心妙也。時時住唯心之安養(yǎng)。究理盡也。念念見理具之阿彌。由此國太夫人。悟即心是佛。忍證無生。諸天侍女。了作佛是心。記發(fā)無上。真所謂火內(nèi)之蓮花。海中之舟楫。病客之良醫(yī)饑民之美膳。未有甚于此經(jīng)者也。故得阿難受持于王宮。耶舍傳譯于宋世。天臺智者。解說于隋朝。清涼國師。備釋于唐代。詎知言近而旨遠者。宜若登天之不及。文簡而義周者。奈何墜地以無聞。因之一心投佛。三復斯文。遵賢首之宗承。秉帝心之觀道。集成略疏。名為直指。若曰智辨無礙。有慚往哲。法門增廣。無愧今心。將使諸佛心內(nèi)之眾生。在在觀即心之諸佛。眾生心內(nèi)之諸佛。常常迎作佛之眾生。生佛與心。同歸法界。是則此疏之作。寧不為西方之直指也歟。欲往彼國而慮乎蹊徑者。請沉玩于斯焉。
時
康熙癸亥年閏六月初八上弦日灌頂行者續(xù)法題于慈云觀堂
No!413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直指疏卷上
清 浙水慈云沙門 灌頂續(xù)法 集
歸命釋尊諸圣賢 西方無量佛菩薩
愿承三寶大慈悲 冥被疏之與經(jīng)合
傳流無盡法界中 見聞說者皆開豁
回茲勝德利群生 同證菩提安養(yǎng)樂
△疏此經(jīng)義。文分為二。先略標章門。
將釋此經(jīng)。十門分別。
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辨定時會。四教義分齊。五所被機宜。六能詮體性。七宗趣通局。八翻譯傳授。九總釋經(jīng)題。十別解文義。
△后詳釋義相(十)。
初教起因緣
初教起因緣者。
華嚴云。非以一緣一事。而得成就如來出現(xiàn)。今說觀經(jīng)。亦多因緣。
一為揀娑婆苦。多惡逆人。當厭舍故。二為顯安養(yǎng)樂。聚佛菩薩。應欣取故。三為宣揚三種凈業(yè)。前后有勝劣故。四為開示十六觀門。事理有淺深故。五為的明是心作佛。成念佛三昧故。六為直指是心是佛。悟身中佛性故。七為令信稱佛名。但十念。頓饒益故。八為令知帶惑業(yè)。亦往生。漸斷證故。九為度七趣男女。皆可到彼凈土故。十為引三乘權(quán)小。盡得歸于佛界故。
由茲十義。說此經(jīng)也。
△二藏乘分攝
二藏乘分攝者。
藏有二。一三藏。經(jīng)律論也。此經(jīng)明觀。經(jīng)藏所攝。二二藏。聲聞。菩薩也。此觀三圣。菩薩藏攝。
乘有四。一小乘。聲聞四諦法也。如羊車。二中乘。辟支因緣法也。如鹿車。三大乘。菩薩六度法也。如水牛車。四一佛乘。諸佛菩提涅槃法也。如白牛車。今教念佛。疾成佛道。一乘所攝。
分謂十二分教。一契經(jīng)。二應頌。三授記。四諷頌。五因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議。今此經(jīng)者。契經(jīng)。授記。因緣。方廣。未有。譬喻六分所攝。何者。以是長行直說。侍女悉記。因請方施。廣陳觀法。臺光現(xiàn)界。冰類琉璃故也。
△三辨定時會
三辨定時會者。
時有三。一日出先照時。為圓頓大根眾生。轉(zhuǎn)無上根本法輪。所謂初善。日初分時入也。二日升轉(zhuǎn)照時。為下中上三類眾生。轉(zhuǎn)依本起末法輪。所謂中善。日中分時入也。此一時內(nèi)。轉(zhuǎn)開三照。初轉(zhuǎn)照時。為下根轉(zhuǎn)小乘法輪。中轉(zhuǎn)照時。為中根轉(zhuǎn)大乘法輪。后轉(zhuǎn)照時。為上根轉(zhuǎn)一乘法輪。三日沒還照時。為上上根眾生。轉(zhuǎn)攝末歸本法輪。所謂后善。日后分時入也。此當中轉(zhuǎn)時說。談念佛門。引攝凡小入大乘故。
會有五。一華嚴會。直顯教也。二阿含會。隱實教也。三深密會。引攝教也。四妙智會。融通教也。五法華會。開會教也。此當深密會攝。以方廣大教剎海之談。諸佛菩薩甚深行愿。皆是引攝教會諸法相故。應如法思之。
△四教義分齊
四教義分齊者。開二。
先約教詮法通局顯分齊。教相有五。初小乘教。但說我空。不顯法空故。二大乘始教。但說法空。未能盡理故。亦名分教。但說法相。有不成佛故。三終教。明如來藏。方盡極說故。亦名實教。悉當成佛。稱真實理故。四頓教。唯辨真性。不談法相故。五圓教。法界性海。緣起無盡故。今此經(jīng)者。屬后三教。是心作佛。終也。是心是佛。頓也。佛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圓也。
次約法生起本末顯分齊。法義亦五。初唯一心為本源。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華嚴一真法界無障礙心。圓教也。二依一心開二門。一者。心真如門。所謂心性不生不滅。頓教分齊也。始教中空義。亦是密說此門。以空宗人。不知如來遣相處。以為顯真性。故非彼分。二者。心生滅門。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終教分齊也。分教中識義。亦是密說此門。以相宗人。不知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故非彼分。三依后生滅門明二義。一者。覺義。謂心體離念。等虛空界。二者。不覺義。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破相宗齊此覺義。以為清凈本然之地。以彼宗未明真空相。即真如心性。故說諸法無不是空?v有一法勝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如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念相者。即是法身。依此法身。說名為覺。故空宗詮法。唯齊覺義。四依后不覺義生三細。一者。業(yè)相。二者。轉(zhuǎn)相。三者,F(xiàn)相。唯識宗齊此業(yè)相。以為諸法生起之本。以彼宗未明此三細等與真如。同以一心為源。故說真如無知無覺。凝然不變。不許隨緣。但說八識生滅?v轉(zhuǎn)成四智亦唯是有為。不得即理。故相宗詮法。唯齊業(yè)識。五依后現(xiàn)相生六粗。一者。智相。法執(zhí)俱生也。二者。相續(xù)相。法執(zhí)分別也。三者。執(zhí)取相。我執(zhí)俱生也。四者。計名字相。我執(zhí)分別也。上四。皆惑道。五者。起業(yè)相。業(yè)道也。六者。業(yè)系苦相?嗟酪。小乘教唯齊第三。但斷我執(zhí)。未證法空故。人天乘唯齊第五。但知善惡業(yè)相。不識二執(zhí)惑故。下文明法界無盡身佛。圓演三心六念百千陀羅尼法。即一心總相法也。遍滿虛空中大身佛。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真如也。無量無邊高出一切世界上身佛。具說大乘實相因果。即生滅也。高六十萬億那由他真實身佛。說大乘般若。發(fā)無上道心。即覺不覺義也。高恒河沙由旬具足身佛。說百法明門。住歡喜等十地。即三細義也。丈六身佛。說四諦門。具足戒法。即齊執(zhí)名義也。八尺身佛。贊歸戒孝養(yǎng)仁慈善法。即齊業(yè)苦義也。此經(jīng)通詮本末。義理深廣。明矣。
△五所被機宜
五所被機宜者。料揀有二。一具三慧。佛地論云。菩薩履三妙慧。得于凈土往還。一者聞。佛法歷于耳根識也。二者思。觀道想于心意內(nèi)也。三者修。凈業(yè)行于身口外也。下文夫人請云。愿遣為說。令我見聞。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如來誡曰。汝當諦聽。善思念之。一心受持諦觀彼佛。后況顯說。但聞佛名。除無量罪。何況憶念。若無三慧。即非器矣。華嚴云。寧在諸惡趣。恒得聞佛名。不欲生善道。暫時不聞佛。
二貲三糧。一者信。信有凈土。心不疑貳也。二者愿。愿求往生。心常樂欲也。三者行。行念佛法。心無間斷也。下云。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善根回向。發(fā)愿往生。修行六念。具諸戒行。是知信。則地獄蒙光。脫苦往生。不信。雖二乘不生。如五百聲聞。不見舍那神力。愿。則餓鬼畜生等。來生我剎中。不愿。雖積行菩薩難往。出現(xiàn)品云。菩薩于無量劫行六波羅蜜。若此不思議大威德法門。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行。則五逆邪定。亦能滅罪見佛。不行。雖禪戒人天亦被移他土。又有愿行而無信。則從胎生處于疑城。有信行而無愿。如悠悠念佛。臨終不得往生。有信愿而無行。如眾多障礙牽纏。不念佛者。故具二缺一。具一缺二。皆非機也。華嚴云。雖住海水劫火中?笆艽朔ū氐寐。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聞如是義。
若總收者。無論聞與不聞。信與不信;蝽樆蜻`;蛸澔驓。皆為所被。毀如罵常不輕。違如十仙外道。不信者。大本云。疑城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得離彼處。往詣佛所。不聞者。大本云。無量壽光照三途時。解脫眾苦。即得往生。故知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有性無性。齊成佛道。圓覺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涅槃云。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此之謂也。
△六能詮體性
六能詮體性者。略開四門。
一隨相門。又三。初聲名句文體。此之四法。皆屬能詮。體用假實。二相貲故。下云。讀誦大乘方等經(jīng)典。二通攝所詮體。若不詮義。文非教故。下云。善解義趣。三六塵顯法體。光臺樹網(wǎng)。同演妙音故。下云。水流光明。寶樹鳧雁皆說妙法。
二唯識門。前三教體。皆自識所變故。下云。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諸佛。
三歸性門。識性體空。唯真如故。下云。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
四無礙門。謂前理事交徹。心境圓融故。下云。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jīng)合。是則此經(jīng)。四門通取為教體矣。
△七宗趣通局
七宗趣通局者。
先通辨諸宗。有六。一隨相法執(zhí)宗。阿含俱舍諸經(jīng)論也。二唯識法相宗。深密瑜伽諸經(jīng)論也。三真空無相宗。般若中觀諸經(jīng)論也。四藏心緣起宗。勝鬘起信諸經(jīng)論也。五真性寂滅宗。楞伽佛性諸經(jīng)論也。六法界圓融宗。華嚴十地諸經(jīng)論也。今此經(jīng)宗。當?shù)谒拈T。經(jīng)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
后唯明此經(jīng)。又有總別?傄砸恍挠^想念佛為宗。愿生西方見佛安樂為趣。別者五對。一教義對。教修福作觀為宗。達三種業(yè)十六門義為趣。二事理對。舉觀行事相為宗。顯法界理性為趣。三境智對。所緣依正佛生境為宗。能觀心眼分明智為趣。四行位對。三心六念行為宗。四果十地位為趣。五因果對。不退道心。直至等覺因為宗。生方見佛。圓成妙覺果為趣。此之五對展轉(zhuǎn)相由生起者也。
△八翻譯傳授(二)
先總明部類差別。
八翻譯傳授者有二。一部類部。謂此觀無量壽佛經(jīng)也。類又二。一大本。一名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后漢支婁迦讖譯。二名無量壽經(jīng)。曹魏康僧鎧譯。三名阿彌陀經(jīng)。吳支謙譯。四名無量壽莊嚴經(jīng)。宋法賢譯。二小本。一名阿彌陀經(jīng)。姚秦鳩摩羅什譯。二名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唐玄奘譯。又亦部亦類者。鼓音聲王經(jīng)也。非部非類者。寶積第五。無量壽如來會。楞嚴二十四。勢至念佛圓通章。華嚴行愿品末。以十愿王。導歸樂土。法華藥王品終。讀誦斯經(jīng)。得見阿彌。是也。
△次別出譯人名代。
二譯人者。劉宋。西域三藏法師。疆良耶舍譯也。劉宋。標代。姓劉。國號宋。南北朝時也。西域。約處。三藏。顯德。通經(jīng)律論故。佛法誨眾。名為法師。疆良耶舍。此云時稱。出名。譯者。翻梵成華也。表行。名義集云。耶舍。西域人。性剛直。寡嗜欲。深善三藏。多所諳知。尤工禪思。宋文帝元嘉元年。鐘山翻譯。僧含筆受。天臺疏云。此本是宋元嘉時疆良于楊州譯也。
△九總釋經(jīng)題
九總釋經(jīng)題者。
題名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
佛者。覺也。覺了真妄性相故。佛地云。具二智。斷二障。覺二諦。得自他二利。如夢覺花開二喻。故名為佛。即本師釋迦牟尼佛也。說者悅也。八音遠被。暢悅佛口及機心故。既云佛說。揀非菩薩天仙化人說也。觀。能觀智也。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所緣境也。無量者。如來功德。無盡量故。壽光。略舉恒沙性德中一。應化隨緣現(xiàn)為壽命。有始有終。權(quán)智事法界觀。報身以智慧為壽命。有始無終。實智理法界觀。法身真如性為壽命。無始無終。中道智理事無礙法界觀。法界身法界心為壽命。有無俱泯。法界無盡智事事無礙法界觀。若以兩佛料揀。一化身壽。有量之有量。如釋尊八十唱滅。大論云。此間閻浮惡故。釋迦壽應短。阿彌陀佛。亦有不嚴凈國。如釋迦佛身土。此則緣促同促也。二應身壽。有量之無量。如阿彌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大本云。聲聞緣覺。智力共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shù)。不能窮盡知其限極。法藏愿云。設我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涅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有無勝國。其中莊嚴。如安樂世界。我于彼土。出現(xiàn)于世。大論云。釋迦文佛。更有清凈國土。如阿彌陀佛國。余處眾生好故。佛壽應長。楞嚴三昧經(jīng)云。堅首菩薩問。佛壽幾何。佛令往東方。過三萬二千佛土。于莊嚴國。問照明莊嚴自在王佛。彼佛答云。如釋迦壽。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壽七百阿僧祇劫。堅首回此白佛。阿難云。彼佛乃是釋迦異名。雖有齊限。人天莫數(shù)。此則緣長同長也。三報身壽。無量之有量。金光明經(jīng)。四佛為信相菩薩說云。海滴山斤。地塵空界?芍鋽(shù)。無有能知如來壽者。法華云。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四法身壽。無量之無量。涅槃經(jīng)云。唯佛與佛。其壽無量。五法界身壽。有量無量。俱泯不立。華嚴云。法界非有量。亦復非無量。牟尼已超越。有量及無量。光明有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大本明阿彌陀。具足五智。一佛菩提智。二大乘廣智。三不可稱智。四不思議智。五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由此故有五種慧光。緣照五教眾生法界也。身光又二。一常光。無放不放。如圓光百億三千界等。二放光。即眉間頂上口齒臍足之類。行者當以真實智觀智光。方便智觀身光。佛亦三。一本覺佛。涅槃云。一切眾生即是佛。如貧女舍寶。力士額珠。此則全覺全迷。起信云。依此平等法身。說名本覺。下云。是心是佛。二始覺佛。依本覺內(nèi)熏之力。發(fā)心觀行修證。此則覺而未盡者也。故起信云。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下云。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于中又三。一名字覺佛。大悲經(jīng)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法華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如須達聞名。身毛皆豎。下云。但聞佛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稱佛名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起信云。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滅后念。令其不起。稱為名字覺也。二相似覺佛。楞嚴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F(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下云。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起信云。二乘觀智。初發(fā)意菩薩等。覺于念異。以舍粗分別。執(zhí)著相故。名相似覺也。三隨分覺佛。楞嚴云。心佛二同。善得中道。于大菩提。已得通達。覺通諸佛如來境界。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下云。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F(xiàn)前授記。起信云。法身菩薩。覺于念住。以離分別粗念相故。名隨分覺也。三究竟覺佛。歷超十二位。方盡妙覺道。如十五夜月。圓滿具足。此則無所不覺者也。起信云。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生起。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下云。佛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今于三中。究竟佛也。經(jīng)中詳十六觀。獨舉第九者。舉主該伴。舉正攝依。舉果徹因故。經(jīng)者。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jīng)。契有二義。一上契諸佛之理。二下契眾生之機。經(jīng)復多義。佛地開二。一貫穿。貫穿所說法也。二攝持。攝持所化生也。此方四義。一常。三世不易也。二法。十方同軌也。三徑。古今共由也。四典。遠近尊守也。
若作對釋。共有六義。一能所對。經(jīng)字。能詮也。佛等。所詮也。亦名為教義對。又名通別對。經(jīng)則總通諸部。佛說等別局此本。二自他對。就所詮義中。佛說。自國本師也。觀佛。他土教主也。亦名彼此對。東西對。三心境對。亦名因果對。就觀彼西土佛中。觀字。因也。能緣心智也。壽佛。果也。所緣理境也。四名德對。亦名同異對。就果境中。無量壽。果德也。獨自別有之號。異乎余佛者。佛字。果名也。十號非唯自有。同共余佛者。五一多對。亦名揀顯對。就異德中。無量。多也。顯也。顯功德多無量也。壽字。一也。揀也。單明壽命無量。揀非光明。音聲。身相。智慧。方便。教門無量也。六智辨對。亦名傳習對。就說此東土佛中。佛是能傳授人。二智暢本懷故。說是所受習法。四辨說無礙故。
又以四法配之。佛說。教也。觀。行也。無量壽。理也。佛。果也。
則知此一題內(nèi)。人法雙標。因果齊列。下云。為說經(jīng)首題名。除卻千劫重惡。若不義盡理圓。豈得通為一部之總稱哉。
△十別解文義(二)
先略敘大意。
十別解文義者。先略敘大意。后詳解經(jīng)文。敘意中。初明科判。次釋疏式。
科判者。一卷三分。彌天高判。第一序分。先序此經(jīng)通別之由致也。第二正宗分。由致既彰。當根受法。故次演一經(jīng)所宗之正義也。第三流通分。正宗既陳。務于利濟。使現(xiàn)在當來。弘傳不絕也。又正宗中。開為四分。遠遵清涼。近稟云棲。則信解行證。是此經(jīng)之宗歸。為念佛三昧之終始也。
疏式者。準賢家疏經(jīng)。式有四門。初約教。五教也。二觀心。三觀也。三出果。果證也。四稱理。諦理也。始從如是我聞。終至禮佛而退。悉作四例。而今偶一及者。令人得意。不俟繁文。智者自能一一比知。直指之名。為此設耳。
上敘意竟。次當詳解也。
△后詳解經(jīng)文(三)。初序分(二)。先證信序。
如是我聞(至)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如是。指法辭。如所說者。皆是真實故。
我聞。明授本。我昔阿難。親從佛聞故。
一時。猶言當時。說聽時多。舉一該別也。
梵語佛陀。秦言覺知。自覺覺他。先知知后義。即本土化主釋迦佛也。
在。住也。
梵語羅閱祇伽羅。此云王舍城。駁足王與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為大國故。亦云摩竭提。此云不害。無刑殺法故。
耆阇崛。翻名鷲頭。從形稱也。亦云靈鷲。佛昔為鷲鳥。于此山中。孝養(yǎng)父母故。山中者。山有五峰。東名象頭。南名馬頭。西名羊頭。北名師子頭。中名鷲頭。山有五精舍。一者。天主穴山精舍。二七葉穴山精舍。三蛇神穴山精舍。四少獨力山精舍。五耆阇崛山精舍。故云阇崛山中。
此舉法主時處以證信也。
與者。共義。
大者。揀小。道知用三。大多勝故。比丘者。論釋有三。一乞士。乞食貲身。乞法貲心也。二怖魔。出家離欲。眾魔怖畏也。三破惡。見思惡業(yè)。悉皆破滅也。
四人已上。名和合眾。事理無違。如水乳耳。
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度陳如五人。次度三迦葉兄弟。一優(yōu)樓于火龍窟教徒五百。二伽耶于象頭山教徒三百。三那提于希連河教徒二百。次度舍利目連。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長者子等五十人。經(jīng)舉大數(shù)。故減五人。
同時一處曰俱。
菩薩。具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廣覺一切有情故。
三萬二千。數(shù)也。
文殊師利。此云妙德。亦云妙首。又云妙吉祥。入法正位。名法王子。智德獨尊。故為上首。
此列大小聽眾以證信也。
此六成就。諸經(jīng)通有。亦名通序。
△次發(fā)起序(四)。初阇王幽父。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至)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爾時。顯佛正在王城說法。揀非游化諸國時也。
阿阇世者。此云未生怨。胎時已于父王。起怨害故;蚱帕_留支。此云折指。生時王令撲之不死。折一指故。
調(diào)達。具云提婆達多。此云天熱。生時人天熱惱故。亦云天授。從天乞授故。自造三逆。一推山壓佛。石傷足指。二蓮華色尼呵之。拳打眼出。三別構(gòu)五法。以誘五百新學。謂斷肉。斷鹽。不受五味。不受割截衣。不居聚落邊寺。破和合眾。教他二逆。一教王殺父。二教王害母。故稱為惡友。
隨順教者。調(diào)達教言。我殺牟尼以作新佛。汝殺頻娑以作新王。阇王見其五通。取天花食。遂信其說。行殺逆也。
頻婆娑羅。此翻顏貌端正。或云色像殊妙。亦曰模實。影堅。
阿阇未生有怨。幽因也。隨順惡教。幽緣也。重室制往。幽法也。收執(zhí)閉置。幽業(yè)也。
經(jīng)初以幽父為發(fā)起者。有二意。一者。頻婆昔于毗富羅山。游行獵鹿。周遍無得。唯見一仙。生瞋惡心。怒其逐去。來左右殺之。其仙臨終。誓言為子。還以心口而害于汝。若不報怨。不能禁人無辜加害故。楞嚴謂怨害輪回。食父母想。如土梟破獍等類。正此義也。二者。子若不逆。必貪富貴。終不能令聞法得果。厭此娑婆苦故。如此殺無明父。利也大矣。
△次夫人往濟。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至)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先往濟飯食也。
頻娑稱妻曰夫人。阇王稱母曰太夫人。
韋提希。此云思惟。聞佛正受。善思惟故。
敬者。頻娑常于佛所。種諸善根故。
澡下。外以凈妙漿麨密供。表敬意也。
爾下。次請求法食也。初請應。漱口。求法須凈三業(yè)故。遙禮。佛有天眼通故。
目犍連。此云采菽氏。名拘律陀。無節(jié)樹也。禱此樹神生故。
以友輔仁。名為親友。揀上惡友也。
慈則與法樂。悲則[托-七+友]怨苦。
經(jīng)云。受此輪回。由隨殺盜淫故。欲得菩提。要除三惑。故求授戒。
時下。二赴感。如鷹疾至。神足通也。
八戒。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著華香。不觀伎樂。不坐高床。戒也。及不過中食。齋也。名為八關(guān)戒齋。
富樓那。翻滿慈;驖M愿。
諸弟子中。說法第一。故稱尊者。
知有妙辯。令人法喜。故遣為說。法者。善惡因果。真妄斷證法也。
如下后?斓贸洳鸵。飯食外貲色身。法食內(nèi)貲慧命。故和悅。
次以往濟為發(fā)起者。孝敬夫主。是凈土因。王命不濟。凈業(yè)何從。如提胃獻佛麨蜜。佛與密成果記。又維摩言。法喜為妻者。凈心以澡浴。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既悅可其意。乃發(fā)以道心。莫非韋提希乎。
△三阇王幽母。
時阿阇世問守門者(至)閉置深宮不令復出。
初探父事實也。先阇王探問。
次門人實答。不可禁者。太后位尊。非如臣可禁約。羅漢神通。非重門能制止也。沙門。華言勤息。勤修眾善。息滅諸惡故。
時阿下。二怒母欲害也。向彼異謀謂之賊。竊與飲食名賊伴。違背我心稱為惡。劍欲害母不害父者。瞋其通信。母亡父不存故。不殺守門人者。先未來禁婦女沙門故。
時有下。三聽臣舍劍也。初諫勸。月光。智謀如月故。耆婆。此云能活。昔精醫(yī)道能活他命故。是阇王庶兄。奈女所生子也。初詣得叉尸羅國。師于阿提梨。學醫(yī)經(jīng)七年。其師與一籠。及掘草之具。令遍覓藥草。后于貨柴人所。一大束中。見有一木。光明徹照。名為藥王。對諸病人。照出身心一切癥候。悉令除愈。毗陀論。此云智論。即四韋陀典也。殺君父名惡王。不忠孝名無道。剎利。秦言田主。王種也。旃陀羅。此云屠者。或云殺者?捯病2蝗搪務。但令臣見。莫使人聞。穢名一傳。輔相何顏。晉有司言。有子殺母者。阮籍曰。嘻。殺父乃可。至殺母乎。文帝曰。殺父。天下之極惡。而以為可乎。籍曰。禽獸知母而不知父。殺父。禽獸之類也。殺母。禽獸之不若。故此貶曰。不忍聞世傳名是旃陀也。不住有二。一罪及女人。二刑加生母。按劍卻退者。國有諍臣。不得不用忠言以逆耳。示威德以止怒也。
時下。二畏從。聽其言也厲。則驚怖。觀其威也猛。則惶懼。賢臣去而國亡。名不為。
耆下。三重誡。慎。誡也。直諫以誡警也。
王下。四止害。懺是梵語。具云懺摩。此翻請忍;蛟普埶。容恕我罪。愿忍勿瞋責也;谑侨A言。百法中惡作也。厭先過失故。合之。身則懺謝。意則悔責。向白法名懺。舍黑法名悔。懺是求來;谑歉耐。懺則慚天而興善;趧t愧人而罰惡。求救者。國唯以善人為寶。豈可不哀留而受怨敵害也。
來下。后來官幽閉也。
三以此為發(fā)起者。亦二意。一者。普超經(jīng)云。阿阇世從文殊懺悔。得柔順忍。命終入賓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出時。復來此界。名不動菩薩。后當作佛。號凈界如來。其跡既爾。本豈可量。權(quán)現(xiàn)害生母者。如我逆罪。尚通懺悔。況余人輕重垢乎。若不容懺。佛道無從。二者。若不行逆。母于子女。起諸貪愛。何能求見佛僧。欣彼凈土樂乎。楞伽云。貪愛名為母。斷即證實法。維摩言。行于非道。通達佛道。阇王之謂歟。設非權(quán)現(xiàn)。墜墮三途永無出期。豈能得忍而成正覺哉。
△四夫人求救。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至)普雨天華持用供養(yǎng)。
先因禁求佛也。初語誠求。心意悲苦曰愁憂。形容枯槁曰憔悴。安心名慰。探身名問。應攝受者而攝受之。故恒遣教誡。阿難。此云慶喜。又云無染。佛成道日生。白飯王子。如來堂弟也。多聞第一。故稱尊者。佛乃人天師。不為一人。故威重無見。內(nèi)居深宮。外避嫌疑。故求見二師。目連是佛上首。阿難是佛侍者。請之則無患焉。佛昔偏遣阿難來見。頻娑王敬信三寶。韋提夫人亦無故。而今非昔比也。
作下。二意哀求。不能離生死怨。故悲淚。不能得佛法樂。故向禮。未舉下。次隨請來赴也。初遣徒來。感應道交。難思議故。云未舉頃。佛之三智。無不知故。云知心念。道不虛行。遇緣應故。云來空來。
佛下。二佛親降。山宮出沒者。十佛中隨樂佛。十身中意生身也。問。王與夫人。皆請弟子。何故王則遣徒。夫人自去耶。答。有三意。一頻娑愿受戒聞法?汕踩藗魇。韋提愿求生凈土。非佛難開示。二于王若自往者。阿阇謂朋父謀政。怨嫌必重。致滅法僧。罪不可解。于夫人自往者。阿阇謂母無謀理。嫌恨尚輕?v幽二親。罪猶可懺。三王乃丈夫?汕驳茏咏陶]。則無余嫌憎。夫人是女。必須師弟同來。自度諸疑謗。時韋下。后禮見主伴也。初句能禮。舉下所見。有五。一佛身。釋迦。翻能仁。姓也。從慈悲利物。故不住涅槃。牟尼。翻寂默。字也。取智慧冥理。故不住生死。悲智并運。立此嘉稱。紫金色者。清凈德性熏成。非是欲愛生故。二蓮座。表念佛三昧。絕百非。具百法故。三二圣。先度目連。故侍左。后度阿難。故侍右。四諸天。釋。具云釋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能作三十三天主故。梵是西音。此云離欲;蛟苾粜。高凈。大梵天王也。護世。四大天王也。護持世界故。諸天。盡于三界天也。五華供。天華有二。一曼陀羅。此云適意。白花也。二曼殊沙。此云柔軟。赤花也。或雨或供。皆表因趣果義。
四以求救為發(fā)起者。令知負債含怨。雖夫父最親?M華已極。一旦對至。無可代受。毗奈耶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唯除諸佛菩薩羅漢?傲畛鲭x。楞伽云。若有實造五逆罪者。唯除覺了自心。遇善知識。方證解脫。楞嚴云。殺彼命者。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是以念佛求生。為解怨釋結(jié)之要訣。超生脫死之良方也。
統(tǒng)上四種發(fā)起事緣。獨此經(jīng)有。余所無者。亦名別序。
△二正宗分(四)。初廣現(xiàn)十方佛土。令生信樂分。二先夫人三問。詳三世事以請。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至)教我觀于清凈業(yè)處。
先追察過去業(yè)因也。初歸誠三業(yè)。自絕。去意地貪欲以求佛心。舉身。舍身中淫殺以投佛身。號泣。斷口內(nèi)妄語以依佛口。若不盡命歸罪?嗪斡擅。
白下。二求示二因。何罪。過去因。惡子,F(xiàn)在果。問自身眷屬因也。緣如前釋。
世下。問如來眷屬因。緣者。昔于定光佛時。耶若達欲嫁女。有年老梵志須摩提。求為女婿。聰明而貌丑。時釋迦為摩納童子。顏貌姝好。就珍寶仙人。學習既成。從遠方來。遇見摩提論議。摩提言屈。耶若歡喜。以女妻之。摩提忿極。誓愿當來生生惱害。摩提。調(diào)達是。女者。瞿夷是。如出生經(jīng)。共為眷屬者。調(diào)達。是佛從兄。阿難親兄也。釋氏譜及經(jīng)律異相云。凈飯王生二子。長名悉達。次名難陀。白飯王二子。長調(diào)達。次阿難。斛飯王二子。長摩訶男拘利。次阿那律。甘露飯王二子。長娑婆。次?提。一女名甘露味。又涅槃報恩法句經(jīng)云。調(diào)達教阇王。放五百醉象。蹋殺如來。佛入慈定。舒手五指。出五師子。象見怖畏。后調(diào)達復以毒藥著指爪中。意因禮拜。中傷佛足。往而未到。地自裂開。生入地獄。故此問言。佛有何緣。與達多共眷屬也。應知阇王達多。皆是逆行。一令惡人不起逆罪。二現(xiàn)逆行為攝惡類。故大云稱不思議。法華與天王記。若果實造。輪轉(zhuǎn)惡道不休。豈得世世同佛為伴哉。
唯愿下。次逆求未來生處也。初正求請。閻浮提。此云勝金。樹名。濁謂五濁。劫見煩惱眾生命也。惡謂十惡。身三。殺盜淫?谒摹M跃_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癡也。
此濁下。二出所以。有四。一地獄。梵語捺洛迦。此云苦具。或翻惡處。惡者生處。遍滿苦器故。二餓鬼。梵語阇黎哆。此云祖父;蚍I鬼。長受饑餓故。三畜生。梵語底栗車。此云畜生。為人畜養(yǎng)故。亦云旁行。身行不正故。四不善。五逆十重等。三途因也。
愿我下。三結(jié)欣厭。邪教離。耳清凈。惡友離。眼清凈。
今向下。后啟請現(xiàn)在教觀也。兩肘兩膝頭頂為五體。要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恐償未盡。故求懺。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觀法不諳。故愿教。滅除眾生暗。稱為佛日也。清業(yè)。揀惡聲。則無憂。凈處。揀惡人。則無惱。
△次如來一光,F(xiàn)十方土為答。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至)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初總示能現(xiàn)也。眉。表中道。光。表智。觀佛海三昧經(jīng)云。眉間毫相。長一丈五尺。如琉璃筒。從中發(fā)光。金色者。表金剛觀察。遍照世界者。表智緣法界。此則一入一切也。佛頂。無見頂相。表第一義諦。金臺。表實相體。須彌。唐言妙高。山王也。東黃金。南琉璃。西白銀。北頗梨。隨方現(xiàn)色。佛土皆現(xiàn)者。表從體起用。此則一切入一也。
或下。二別舉所現(xiàn)也。七寶合成者。如南方寶生佛土等。因示七菩提行。揀不善聚也。純蓮華者。如西方蓮華世界等。因開一乘佛教。揀惡業(yè)聲也。自在。他化天。如北方自在稱王世界等。因入大涅槃果。揀三途也。玻璃鏡者。如東方琉璃佛土等。因悟如來藏心大圓鏡智。揀惡人也。十方者。上則別列四方。此則別盡余方也。
有如下。三結(jié)成教觀也。莊飾曰嚴。煥麗曰顯。可觀。答觀。令見。答教。音聲。名有相教。光現(xiàn)。名無相教。今乃后一也。
又問三答一者,F(xiàn)土自生欣樂。欣樂自信教觀。觀教自厭宿業(yè)。故舉中以該前后耳。
△二略示三種凈業(yè)。令發(fā)知解分。二先韋提的求往生樂土。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至)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是下?倰ヒ病G鍍。斷德成就。光明。智德莊嚴。諸土共有者。我下。別擇取也。極樂者。梵語須摩提。此云安樂。安養(yǎng)。清泰。妙意。依報土名。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正報佛號。散心度量名思惟。約慧言。一心系念名正受。約定言。
△次如來直指西方凈業(yè)(二)。先且令頻娑成果。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至)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初微笑。意有二。一答夫人樂因。故歡笑。二成大王樂果。故歡笑。初見不笑者。夫人欲自絕。佛又何笑言。
有下。二光照。不待答而先光照王者。令相見佛僧。斷疑釋結(jié)。一令相悟世法。盡如幻夢(二)。令相信善惡因果不忒(三)。令相知各得修證利益(四)故也。五色。表破五陰苦而成五分法身樂。超五濁而得五清。從口。表法王子。皆從佛口法化生故。光照王頂。表一切智果。出人天上。最為尊勝。
爾下。三成果。心眼無障者。即凡心而見佛心。依肉眼而見佛眼也。阿那含。此云不還。不來欲界受生死故。三果也。增進成者。佛知見光。增道損生。故令轉(zhuǎn)凡為圣。從初至三也。此猶約近成言。終歸大乘佛果。如蒙光天子。高超十地。足可征矣。
△次正示韋提凈業(yè)(二)。先舉無量佛土果以教正受。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至)諦觀彼國凈業(yè)成者。
初教知佛果。樂國去十萬億土外而云不遠者。一約機緣心行。心則迷佛在心外。則遠。悟佛土唯心。則近。行則善力微無緣。則遠。善根熟有緣。則近。二約佛力加被。初則佛頂臺中,F(xiàn)出佛土。令可觀見。次則佛出聲光。徹彼佛土。欲見即見。皆名為近。除此盡遠也。
憶佛念佛,F(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故教其解知。下云。是心是佛。真諦智知法身佛也。是心作佛。俗諦智知報化佛也。
汝當下。二教觀國土。彼國凈業(yè)成者。極樂國中。無量莊嚴。皆是無漏性德熏成。清凈福業(yè)修成者也。
事一心名系念。念報化土。理一心名諦觀。觀法性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故教其念觀也。此二詳下前十三觀。
△次明三種凈業(yè)因以教思惟。
我今為汝廣說眾譬(至)三世諸佛凈業(yè)正因。
先舉益也。眾譬。指下后十四五六觀,F(xiàn)在益。亦令下。當來益。
欲生下。次明修中。初標列。惡業(yè)謂之禍。善業(yè)謂之福。
一下。二釋義。一共凡夫業(yè)。孝奉。尊親也。慈善。愛物也。供職不怠名孝養(yǎng)。服勞無違。名奉事。不殺。略舉止善。十善。詳列行善。釋之。不殺盜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不貪瞋癡。十止善也。放生。布施。梵行。誠實。質(zhì)直。和諍。柔軟。不凈。慈悲。因緣。十行善也。
二共小乘業(yè)。三歸。佛法僧也。眾戒。比丘等戒。威儀。初中后際。行住坐臥內(nèi)。各具二百五十戒律。共三千焉。
三共大乘業(yè)。菩提心。成等正覺心也。信誦。自覺心行。勸進。覺他心行也。
此則兼利他。名世出世間上上福。為上輩。次則唯自利。名出世福。為中輩。初則人天。名世間福。為下輩。
如此下。三結(jié)成。以此三福德。向彼佛土修。皆共成佛道。故同名凈業(yè)。
佛告下。后嘆顯。諸佛從心想生。是業(yè)從性起修。故是佛業(yè)正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修不明心。便同有作。故問知不。
△三別明十六觀法。令成因行分(四)。初如來誡勸(三)。先總誡諦聽。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
佛下。誡今聽。真實曰諦。無邪曰善。聽。聞慧。有心耳異。須重誡。思慧可知。念。修慧。
如來下。明當說。賊者。劫法財。戕慧命故。
善哉下。贊前問。利益現(xiàn)未。宜稱善快。
△次別勸阿難。
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至)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初勸持說。領(lǐng)納法義曰受。捧執(zhí)文句曰持。自利也。宣說。利他也。
如來下。二出所以中。先示觀法。觀兼事理。土通性相。然上凈業(yè)。是求生樂土因。此樂土。是凈業(yè)所感果。法也。執(zhí)譬修持。鏡譬觀心。像譬土境。喻也。
見彼下。后明忍益。得。證也。忍。智也。無生法。理也;坌陌泊藷o生法性理故。名得無生法忍。華嚴云。無生忍者。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大彌陀經(jīng)云。有三法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無生忍。鈍根者。成就二忍。利根者。得無生忍。三十四。四十八愿云。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第一第二至第三者。不取正覺。信力入印度經(jīng)云。無生忍法。則能清凈初歡喜地。仁王云。無生忍菩薩。所謂遠不動觀慧。遠即七遠行地。不動即第八地。觀慧即九善慧地也。應時者。圓頓入也。見土。是境妙。心歡。是因純。即得。是果熟。楞嚴云。身心快然。如來凈妙。皆現(xiàn)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此之謂也。
△后重示韋提。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至)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凡夫肉眼不見障外。想心不得正受。菩薩天眼洞徹他土。觀心入正定聚。此揀凡圣心眼不同也。諸佛如來。指彌陀及余佛三身。上約依報果。此約正報果也。方便有二。謂十六觀門及佛加持力。觀則兼見法身。如解脫長者。隨意即見。持則見報化身。如城東老母。背手皆見。異者。勝捷奇妙也。起信云。如來有勝方便。謂以念佛因緣。常見于佛。
△二韋提啟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先為現(xiàn)在自他請。佛力。楞伽明二。一入三昧。二現(xiàn)身手。為二持故。即見諸佛。般舟見佛論三力。一佛威攝取力。二念佛三昧力。三本性功德力。初仗佛。次二約自。今乏自力。故請方便門也。
若下。次為滅后眾生請。無仁義禮智信。名濁惡。殺盜淫妄飲酒。破五戒善。名不善。因也。五陰熾盛。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名五苦。果也。眾生因果如濁水。如來依正如月影。感應因緣。兩不相逗。故須請。心水若凈。佛月自現(xiàn)矣。
△三如來詳示(二)。先總以標征。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至)想于西方云何作想。
汝下。標。汝生。人也。應下。法也。觀住于理名專心。想注于事名系念。一處。文殊般若經(jīng)謂一行三昧。知法界一相也。約能緣言。
西方。境也。前六觀。依報功德。中七觀。正報相好。后三觀。三輩業(yè)行。約所想言。
云何句。征。
△次別為解釋(十六)。初目想觀。
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至)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初標境。生盲。揀非機。小本彌陀經(jīng)。持名念佛一門已攝。有目。顯當機。昔有目而今盲者。亦為所被。見日沒者。既見日從西沒。定知樂土。居西方矣。立日為境。成事法界。
當起下。次明觀。想念西向。定能緣心。日欲沒相。定所緣境。未沒欲沒。似有如無。日相從西沒時。日性亦從西沒。真空絕相觀也。
心緣理。想緣事。堅住不移。深勝初起。日欲沒。事即理。狀如鼓。理即事。理事無礙觀也。
已皆明了。超前中住。開目明日無心外之日。日日遍心。閉目了心無日外之心。心心含日。開閉普融。日心無礙。周遍含容觀也。日作法界觀既爾。余十五門例知之。
是為下。后結(jié)成。
△二水想觀。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初句。標事境。見下。明觀門二。先正作水觀。明了無分能緣也。水。所緣。澄則不渾。清則不濁。真空觀也。既見水性。起冰相想。前句以理奪事。次句事能隱理。無礙觀也。見映。能作。琉璃。所作。不外琉璃之水冰。全體相在乎琉璃。不外冰水之琉璃。全體攝入乎冰水。周遍觀也。
此想下。后兼想地境。水因地而權(quán)設。是地前方便觀道。地乃水之實法。為水后正修行處。故可合明。意顯教觀。前后無不圓融者也。于中分三。先明地內(nèi)外映徹。
下有下。次明地上下莊嚴。又二。初地下。初句。金剛為基。
七寶下。七寶為幢。幢楞有八。擎八方地。放光如日也。
琉璃下。二地上。先金繩為間。謂以黃金繩。間廁界道傍也。
以七下。次七寶為界。界。階道也。琉璃地上。有八交道。俱以七寶成也。小本云。四邊階道。四寶合成。于中連有四嚴。一出妙華光。
又似下。二光成樓臺。
于臺下。三臺邊幢樂。
八種下。四樂宣法音。八風者。東明庶。東南清明。南景。西南涼。西閶闔。西北不周。北廣莫。東北條也。又魏譯大本。出八風相。文云。自然得風。徐微。(一)調(diào)和。(二)不寒。(三)不暑。(四)溫涼。(五)柔軟。(六)不遲。(七)不疾。(八)吹諸網(wǎng)樹。演布無量法音德香。樂器。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嗫。舉一小乘法。以攝大乘常樂我凈等也。
是為下。結(jié)成想。
△三地想觀。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至)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先標境。躡前地想。以為今門所依事體也。
一下。二明觀二。先行布觀。想冰作琉璃地。地性本空。真空觀也。性空琉璃地上。想出無量嚴相。理事觀也。地之內(nèi)外上下。交相遍容。周遍觀也。前后次第作法界觀。故云一一。觀道深細。修須純一。故除衣食分散心時也。漸入假想。未得精妙。名曰粗見。
若下。次圓融觀。地性嚴無量相。亦空亦即亦遍。同時具足。不外一心。故得此三昧。知見不可說矣。
是為下。三結(jié)成。佛告下。四顯益。先勸傳持。
若觀下。次出利益。有二。一滅罪益。地是如實觀。能除斷。非日水假想。不明滅。又結(jié)地以例余前后觀。皆有此益也。
舍身下。二生方益。無疑者。證信凈土唯心也。
作是下。三揀邪正。觀境合經(jīng)。見則斷惑證真。便稱凈業(yè)。名正觀。相與經(jīng)異。見則生諸愛慢。即為魔事。名邪觀也。
△四樹想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是為樹想名第四觀。
佛下。標境。地句結(jié)前。次句起后。
觀寶下。起觀三。初總觀體性。行樹。立體。從心觀樹體。樹樹皆心性。真空觀也。一下。二別觀用相。高葉華果。相也。童子幡蓋。用也。于中六。一高大。
其下。二枝葉。
一下。三光色。琉璃。此云青色寶;蛟凭G色寶。梵語蘇伐羅。此云金。玻璃。此云水玉。又云白珠。紅色者。梵語缽摩羅伽。此云赤光珠,旇。梵語摩羅伽隸。具赤白二色。硨磲。此云大貝。青白色寶。綠珍珠。梵語摩羅伽陀。大論云。此珠金翅鳥口邊出。綠色。能辟一切毒。珊瑚。梵語缽攞娑福羅。此云珊瑚樹。生海底。碧色。應法師云。初年青色。次年黃色琥珀。梵語阿隰摩揭婆。其色紅瑩。
妙真下。四羅網(wǎng)又三。一明體相。妙真珠。梵語因陀尼羅。大論云。天赤珠。
一下。二出重數(shù)。
一下。三詳?shù)掠弥虚_二。一宮殿。
諸天下。二童子。又四。一住處。
一下。二身衣。釋迦毗楞伽。此云能勝。摩尼。此云離垢。凈離垢穢故。又云增長。增長威德故。楞嚴三昧云。帝釋于善法堂中。著釋迦毗楞伽摩尼瓔珞。
其下。三光明。
不可下。四寶色。初句總貫。次二句別顯。謂眾寶物不可具說。間錯狀不可具引。色形相不可具言也。
此下。五次第。大本云。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皆明行伍相也。
于下。六花果。中又二。先總。
一下。次別。分四。一葉形量大色多可知。畫線條也。
有眾下。二花色。閻浮檀。此云勝金。閻浮樹果水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為金。其色赤黃。兼帶紫??。涌生下。三果實。帝釋天有一器。名功德瓶。隨所須物。皆從瓶出;ㄓ勘姽酄。
有下。四光明又二。先化成幡蓋。
是寶下。次映現(xiàn)國事。三千。極樂本土也。十方。余外鄰[邱-丘+(看-目)]也。
以上六門相用。事非理性外有。一真體性。理非事相外顯。無礙觀成矣。
見此下。三遍觀性相。初句見樹性相。結(jié)前也。亦下。起后也。一一觀。指七重行樹。七七相重。重重無盡矣。樹莖等。指六門相用。彼此遍容。一多即入也皆令明者。周遍觀成也。
是為下。結(jié)成。
△五池水觀。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至)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次句境也。
欲下。觀也。先總體。想八池水性。唯無相心成。真空觀也。
一下。次別相五。初池水。又二。先能造體。柔軟者。稱心適意故。如意珠者。梵語摩尼。自在曰王。珠中最勝故。圓覺云。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xiàn)。
分下。次所流相。支派也。
黃金下。二渠流雜色者。許慎云。金有五色故。
一下。三蓮花。
其下。四泉聲。先明灌注隨意。
其聲下。次明音聲演法?嗫铡P〕朔ㄒ。波羅密。大乘始終法也。相好。一乘圓頓法也。
如下。五鳥音。哀雅贊者。哀則贊佛大悲拔苦。贊法解脫二死。贊僧悲增化他。雅則贊佛大慈與樂。贊法證得二果。贊僧智增自行。通上五門。具二觀法。事相即理性。理性即事相。無礙觀也。此一即彼多。彼多即此一。周遍觀也。至此觀勝根利。故得合轍。不須次第偏歷。
是為下。結(jié)也。八功德者。唐譯云。一澄凈。澄渟潔凈。離污濁故。二清冷。清湛涼冷。無煩熱故。三甘美。甘甜美妙具上味故。四輕軟。輕巧柔軟?缮舷鹿。五潤澤。津潤滑澤。不枯澀故。六安和。安靜和緩。絕迅泛故。七。除饑。除饑渴病。有勝力故。八長養(yǎng)。諸根長養(yǎng)。調(diào)身心故。
△六總相觀。
眾寶國土一一界上(至)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初明觀二。先別觀寶樓閣。界上。謂界道內(nèi)地面上也。五百億。重數(shù)也。
其下。樓中諸天作樂也。
又下?绽飿菲髯曾Q也。
此下。樂內(nèi)演出三寶聲也。
眾音。指天樂空樂二種音。樓閣天樂。事法界。為所緣境。一一唯心性成。理法界。真空觀事相遍于理。理性遍于事。事理法界。無礙觀。理如事相無盡。事如理性圓遍。事事法界。周遍觀。皆能修觀。此既總門。故能所不分。境觀圓融也。
此下。后總結(jié)池地樹。望后諸觀。此猶約略見依土事。未及詳悉正報。名粗。樹地池樓一齊見者。境觀后后勝前前故。較前第三見地。前是粗中粗。此則粗中細矣。
是為下。二結(jié)成。望前次第別相觀者。今則四事同時具足。名總。
若見下。三顯益。先滅罪。命下。次生方。作下。后揀取正則取。邪則揀也。
△七華座觀(二)。初示現(xiàn)正報果發(fā)起信解。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先如來許示。諦聽善念。誡也。
為汝別說。許也?。三苦八苦等。果也。惱十使煩惱等。因也。除苦。轉(zhuǎn)生死得涅槃。除惱。轉(zhuǎn)惑業(yè)成菩提。
汝等下。勸也。上自行。此利他。
說是下。次三圣現(xiàn)前。悲華經(jīng)云。過去劫中。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輪王名無諍念。生有千子。臣名寶海。唯生一子。號曰寶藏。出家成道。還號寶藏如來。為王說法。其王千子。各各供養(yǎng)。經(jīng)三月已。佛欲為記。先入三昧。光中現(xiàn)界。或有濁惡或有凈妙。王問其因。佛言。皆以愿力度眾生故。王言。我愿成佛。不取不凈佛土。愿世界凈妙。無四惡道。亦無女人。等一化生。壽命無量。宮殿莊嚴。如第六天。聞我名者。必生我界。唯除五逆。誹謗圣人。破壞正法等。王發(fā)愿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尊音王如來。世界嚴凈。悉如汝愿。四佛滅后。過二恒河沙阿僧祇劫中。世界轉(zhuǎn)名安樂汝當作佛。號無量壽如來。次授輪王千子中。第一不眴太子記曰。汝觀六道。生大悲心。斷諸苦惱。令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無量壽佛般涅槃后。二恒河沙阿僧祇劫。于夜初分。正法滅已。于夜后分。土其轉(zhuǎn)名一切珍寶之所成就。種種莊嚴。勝安樂界。于一念頃。便成正覺。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壽九十六億那由它百千萬億劫。又告第二尼摩太子。由汝愿取大千界故。今當字汝為大勢至。功德山王佛滅度后。汝當成道。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如是次第授千子中。有愿取五濁成佛者。即我釋迦文是。以大悲故。土名娑婆。生佛忍于三毒諸煩惱惡。故名忍土。今佛將說三圣諸觀。故現(xiàn)身相以證信也。
閻浮金不得比者。閻浮檀金。展轉(zhuǎn)比至迦葉身金。猶如聚墨。況佛光耶。智論云。閻浮提金。比七金山須彌山金則不現(xiàn)。須彌山金。比忉利天瓔珞金。乃至??摩他化自在金則不現(xiàn)。諸天身金。比聲聞辟支菩薩身色則不現(xiàn)。在佛光邊。譬如焦炷。比閻浮金。
時下。后韋提禮請。接足。頂禮三圣足也。白佛。仰白釋迦尊也。因佛者。目睹觀則易自可緩。未來者。未見觀則難。他須示。故須代請。然云觀佛菩薩。揀前兼請觀極樂界。
△次正說華座觀令成修證(二)。初正明觀境。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至)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先標境。初三句牒所請。次二句。示未問。佛所坐者。蓮臺為座。故當想蓮花也。
令下次。明觀二。初觀花葉。開五。初顏色。
有八下。二脈絡。中又二。先畫路。脈有下。次光明。
花葉下。三形量。直淺曰縱。橫闊曰廣。
如是下。四瓣數(shù)。
一下。五珠須。三先映影。
一下。次放光。
其下。三現(xiàn)蓋。
釋下。二觀蓮臺。有九。初臺即房也。
此下。次網(wǎng)。內(nèi)含四相。一房面金剛為孔。二透出赤色肉尖。甄叔迦。此云赤色。西域有叔迦樹。其花色赤。形大如手。此寶似之。要解云。翻鸚鵡寶。赤如其嘴故。三內(nèi)以摩尼為肉。梵者。白凈之謂。四真珠為肉衣網(wǎng)。校飾于外也。
于其下。三幢。前觀寶樹。止高八千由旬。今寶幢高百千萬億山王。觀境展轉(zhuǎn)深勝可知。
幢上下。四幔。夜摩。此云妙善時分。時時唱快樂故。幔中受樂。如彼天也。
復下。五珠。幢幔周圍。皆有如意珠瓔珞垂也。
一下。六光。
一下。七色。一下。八瑞。謂變臺網(wǎng)云種種異瑞相也。
于下。九益。見臺。則悟如來妙覺果見網(wǎng)。則解心地眾法門。見云。則知菩薩萬行因。故隨現(xiàn)佛事。機無不被其澤也。
上想花葉蓮臺。一一本無自性。真空觀焉。依此空無自性。想成花臺相用。理事觀焉;ㄅ_幢幔珠光。一一皆遍法界。周遍觀焉。
是為下。后結(jié)成。
△二重出所由。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至)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先華座因也。華臺不可思議。名為妙華。亦事亦理。亦因亦果。亦依亦正。亦多亦一故。法藏愿力者。魏譯大本云。過去錠光佛出。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時有國王。發(fā)心出家。號曰法藏。佛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法藏聞已。即說四十八愿。今已成佛,F(xiàn)在西方安樂世界。眾寶蓮華。周滿世界。故依正二報。皆佛行愿功德成也。
若欲下。二修觀法也。佛坐蓮臺。如諸天隨身宮殿。故當前觀。不得雜觀應一一者。謂華葉中色脈量數(shù)珠光。蓮臺內(nèi)房網(wǎng)幢幔光色。皆應一一作三法界觀也。此為初機鈍根者說。一下。葉珠臺幢一一皆分明者。作圓融法界觀。揀上行布觀。故如鏡中。頓現(xiàn)面上眼耳鼻口眉須發(fā)頂像也。此為后心利根者說。
此想下。三成利益先,F(xiàn)在滅罪。前地觀除八十億劫者。初見彼國地故。次總觀除無量億劫者。通見彼國依報諸境故。今觀除五萬億劫者。始見彼佛一華座故。較前則勝。于次則劣。然是佛智如量說耳。非余者所可道也。
必下。次當來生方。
作是下。四揀邪正也。
△八圣像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于現(xiàn)身中得念佛三昧。
初標境也。見句結(jié)前。次句起后。
所下。次明觀二。初征也。
諸下。二釋二先修觀想。又四。一佛身二。初真佛。又二。先總明諸佛二。初直標佛身遍入生心。亦明佛即是心也。法界身者。即是無障礙法界身也。以無障礙法界為體。含四法界。理法界法身。事法界化身。理事無礙法界報身。事事無礙法界十身。華嚴疏云。此法界無盡身云。真應相融。一多無礙。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此即彼。即因即果。即有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究竟覺也。心。本覺。想。始覺。起信云。所謂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入者。華嚴云。普見一切眾生諸煩惱中。有如來身智。常無染污。德相備足。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是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矣。
是故下。次轉(zhuǎn)釋心想佛即全彰。亦明心即是佛也。心想四句。明心即是佛化身。想佛。從性起修也。即是。全修即性也。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內(nèi)矣。
是心四句。明心即是佛報身。修成曰作。性有曰是。生通二義。新熏而后造就名出生。本具于今得顯名現(xiàn)生。心不想而佛不作。故云是心作佛。佛遍知海從生。華嚴云。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無有心外佛為佛證心。故云是心是佛。佛正知海從生。圓覺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是故下。次別明彌陀。念觀。能緣智。系念不斷名事一心。諦觀不二。名理一心。多下。所緣境。多陀阿伽度。秦翻為如來。金剛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法身也。即真如門體大理法界。阿羅訶。秦翻應供。應受一切魔梵人天諸供養(yǎng)故;硪病<瓷鷾玳T中用大。事法界。三藐三佛陀。秦翻正遍知。如理智名正知。如量智名遍知。報身也。即生滅門中相大理事無礙法界。開雖有三名義。合實唯一法體。即成法界身。是大總相門一真法界心。事事無礙法界。故華嚴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斯之謂矣。
想彼下。二應佛。法界身。無盡難思。法性身。離相莫測。故當取應身。先為觀想。寶像。如下所說莊嚴八萬相好。法報化身。并依之顯現(xiàn)故。出觀入觀。開目閉目。無不知見。故云心眼明也。見極下。二依土正覺業(yè)報佛。眼尚能觀。況前想池樹幔網(wǎng)。法界本性佛。心猶能見。況前想樂土總境。此又倍前無數(shù)。故重表云。見如此事彌覆滿空如指掌也。
見此下。三二土。先想二蓮華座。座想已說。故云如前。
想下。次想二大士像。像想已說。故云如前。
此想下。四三圣。上皆偏觀。此則普觀。境觀增明。主伴無盡。故云一一遍滿。從前想像。至此四門。事法界也。一一皆有三法界觀。像唯想生。性本空寂。真空也。性雖空寂。隨想像遍。理事也。想像如性。遍容無礙。周遍也。清涼國師。疏觀經(jīng)至此。開五種念佛門。一緣想境界念佛門。上從一心念觀彼佛至此文也。二攝境唯心念佛門。文云。是心作佛。諸佛遍知從想生也。三心境無礙念佛門。文云。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也。四心境俱泯念佛門。文云。是心是佛。諸佛正知從心生也。是心。則佛相泯絕無寄。是佛。則心相當體全空。二相不存。二性顯矣。
五重重無盡念佛門。文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以此觀觀宗乎法界。事事歸乎自心也。
此想下。后聞法益。初出利益。今人偶一隨喜見聞。尚于夢中。見諸如來。坐師子座。圍繞說法。況此想像觀耶。楞嚴云。憶佛念佛,F(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華嚴云。若有眾生。專心憶念。則佛現(xiàn)其前等。因果感應。法爾然也。
行者下。二令揀別。像禪觀中。佛威光力。佛本愿力。諒無魔事。然有宿障深厚;虿簧朴眯摹H萦心。未可定也。須令揀別。自無患耳。辨之有二。一見佛聞法。不與經(jīng)教相合者。是為魔事。二不與本所修觀相符者。亦屬魔事。楞嚴云。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癁槿鐏。忽于空中。聞說法聲;蚵勈。同敷密義。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傄姳私绶鹌兴_像。猶未精純深細。名曰粗也。
是為下。三。結(jié)成。
作是下。四顯益。先滅罪。例前第六觀。
于現(xiàn)下。次成定。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jīng)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閑。系心一佛。隨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即見過現(xiàn)未來諸佛。若得是三昧者。諸經(jīng)法門。皆悉了知。如威光太子。于波羅密善眼莊嚴王佛所。得念佛三昧。十千法門。皆得通達。是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直指疏卷上
卍續(xù)藏 第 22 冊 No。 0413 觀無量壽經(jīng)直指疏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直指疏卷下
清 浙水慈云沙門 灌頂續(xù)法 集
△九佛身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初標境。此句結(jié)前。次句起后。佛身。即佛地論說。生身非法身。為物生成故。形有高廣量故。亦光明經(jīng)謂。應身非化身。應正等覺故。壽有始終數(shù)故。此乃應生凈化土也。法身清凈如虛空。居法性土。無始無終。自報相好無邊量。居自受用土中。他報隨地見勝劣。居他受用土中。皆有始無終。化身隨類變大小。居通凈穢二變化土。有始有終。法界身普融無盡。居無障礙法界土。亦無始終。故此遍觀三圣應真具足身相。余法報等并不談也。其實祇此一應身上。亦化亦報。亦法亦法界。但隨五教機宜所見成異。經(jīng)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須如理思之。
阿難下。二明觀。二初直令中上根總以身心觀。二。先觀佛身三初別明身相七初身色。夜摩天金。超過日月而倍萬億。輝艷叵思矣。
佛身下。二形量。那由他。垓數(shù)。此云萬億。由旬。此云限量。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較二大士。少二十萬億那由他而多恒河沙矣。
眉間下。三眉毫。須彌山廣八萬四千由旬。三百三十六萬里遠。其高亦爾。白毫旋轉(zhuǎn)。五倍于此。
佛眼下。四紺目。須彌東面一海。闊八萬四千由旬。合南西北。共三十三萬六千由旬。須彌山外。七海環(huán)列。一海如此。余六例然。共二百三十五萬二千由旬。會玄引百法鈔云。娑竭羅海。闊三億二萬二千由旬量。彼一咸海尚爾。況此四面七香海耶。青白者。山南海水。同琉璃色。青也。山北海水。同頗梨色。白也。
身諸下。五毛孔。光如須彌者。具眾寶色故。
彼佛下。六圓光中。先形量。大千世界。復有百億。圓遍量大可知。于圓下。次化佛。一下。三化眾。
無量下七相好四。一相。一下。二好。一下。三光。皆八萬者。轉(zhuǎn)塵勞成智德故。一下。四益。佛念眾生。如母憶子。故相好中光明一一照攝念佛人也。
其光下。次總判難思;鹣嗪霉饷。離言說相。真空觀也。從于一心想中。觀佛無量相好。理事觀也。由旬身眼。廣狹自在。八萬相好。隱顯俱成。周遍觀也。此唯根熟大乘智眼知見。非是初機凡小心力能及。
見此下。三結(jié)顯觀益。先顯益。昔普廣問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獨贊西方。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見佛往生。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即是念一佛中。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作是下。次結(jié)觀。
以觀下。次觀佛心。先舉觀。身全悲心應現(xiàn)。故云觀身見心。親愛歡念曰慈。與樂德也。憐愍惻怛曰悲。拔苦德也。各有三相。一生緣慈。緣一切眾生。如父母六親。二法緣慈。緣一切諸法。皆從因緣生。三無緣慈。不住法相及眾生相。悲三例知。佛心無形。依性德顯。故云大慈悲是。運同體慈。度諸眾生。而亦不取眾生相。亦不限劫數(shù)。故云無緣慈攝眾生。三昧經(jīng)言。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既諸佛以眾生為身心。則如來外身內(nèi)心。眾生皆可隨順而觀矣。觀心亦三。謂如來藏心。性本空寂。離心緣相。真空觀也。具恒沙性德。攝諸眾生。無礙觀也。一一德性。遍滿法界。無壞無雜。含容觀也。
作此下。二明益。諸。助語辭。佛慈悲心。即與真如。平等無二。遍一切處。一切眾生。不念彼此。究竟寂滅。眾生依于三昧觀之,F(xiàn)前尚能見佛得忍。況他世耶。如勢至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是故下。二轉(zhuǎn)為下鈍根從一相好入二。初即一明多。從一入者。多則境繁心散。難成三昧故。眉間白毫者。指前白毫宛轉(zhuǎn)五須彌相。自然現(xiàn)者。一光中現(xiàn)八萬。相好。二一毫相現(xiàn)。一切相好皆現(xiàn)。
見無下。二即此見彼。益有二。一見佛。楞伽明。諸佛有四平等。謂字。語身。法故見一佛身。即見諸佛身也。二得記。見佛聞法。自得心開而受莂矣。身上明現(xiàn)益心中明后益者。交互言耳。
是為下。三結(jié)成。
作是下。四揀顯。
△十觀音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先標境也。見句結(jié)前。次句生后。觀聽十方圓妙明音。自行號。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利他號。
此下。次明觀二。初別顯十。一身形。初量較佛身短少恒河沙者。例如東方凈光莊嚴界中。凈華宿王智佛。身長六百八十萬由旬。妙音菩薩。四萬二千由旬。此土釋尊丈六。人身八尺。
身紫下。二色。
頂下。二頂髻。
項下。三光明中二。先項光又三。初形量。十方面各十萬由旬量也。其下。二化佛。皆如釋尊丈六金身。具三十二相。
一下。三侍者。
舉下。次身光。合修羅在人天中名五道。開之名六道。色相通二。一五道身色。二青等五色。又正法念經(jīng)云。心如??師。??出五彩。黑即地獄。癡情純厚。黑黑業(yè)報故。青即餓鬼。多慳貪故。赤即畜生。多瞋害故。人天白者。多造白業(yè)。報感善故。修羅黃者。居人畜間。雖行施善。好勝妒他故。今于光中現(xiàn)者。令知五道非他。唯自一身心造。弗以大悲光照。不能離苦得樂也。
頂下。四天冠三。初明寶體。
其下。二顯化佛。觀音三昧經(jīng)云。昔已成佛。號正法明。今作菩薩。為行凈業(yè)。冠有佛者。表帶果行因也。
高句。三出形量。觀下。五面色。
眉下。六眉毫二。初根本光色。
流下。二眷屬光相四。先種數(shù)也。
一下。次化佛。一下。三侍者。
變下。四神變。
臂下。七臂色。
有下。八瓔珞。初道數(shù)。
其下。二現(xiàn)境。莊嚴依正妙寶相也。
手下。九掌指三。先掌色。
手十下。次指相四。一畫。一下。二色。一下。三光。其下。四益。敬愛不舍。謂之柔軟。
以下。三手用。
舉下。十足相。初舉足。二先輪相。自下。次臺光。
下足下。二下足。
其下。二總例二。初余相同。指八萬相好。
唯下。二頂髻異。肉髻。相也。無見項。好也。寶積經(jīng)明。應持菩薩用神力。上觀三十二恒沙世界。不能見佛頂。故云無見頂。此大小相。極果所得。示居因位。故劣于佛。
以上總別相觀。根境圓融。無對所對。真空觀也。從真起應。空不異色。無礙觀也。一一相好。微妙含容。周遍法界。遍容觀也。
是為下。三結(jié)成。亦是應真身色。非化相也。
佛下。四揀顯。三一。顯利益。禍,F(xiàn)在災橫。一也。業(yè)障。過去惡因。二也。罪。未來苦報。三也。獲福。遍周三際。四也。楞嚴云。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悲華云。眾生受苦。稱我名。聞我號。為我天耳天眼所聞見。不得免苦者。不取正覺。聞名福爾。觀身可知。
若有下。次明觀法。八萬相好中。為一耶。為多耶。眾內(nèi)。為總耶。為別耶。故此釋云十。門中。先肉髻不及佛。表現(xiàn)行因。當成佛果。令知是心作佛義也。次天冠立一佛。表本成佛。跡居補處。令知是心是佛義也。其余如經(jīng)次第。作法界觀觀之。
作是下。三揀邪正▽十一勢至觀。
次觀大勢至菩薩(至)常游諸佛凈妙國土。
次句境也。梵語摩訶那缽。此云大勢至。思益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
此下。觀也于中二。初舉所觀相三。先別列五種五。一身形。長大。八十萬億。短小。缺恒河沙。例前觀音。
圓下。二項光。初形量。十方共有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大也。二照量。十方共之亦有二千五百由旬遠也。
舉下。三身光。初光色。
有下。二見益。有緣見者。揀無緣眾生。雖近而不見也。滅三障曰凈。證三德曰妙。
是下。三成名。真實智光照理。令一切證真。方便慧光照事。令一切斷惑。故號無邊光也。求上勢。令他得佛十力;聞。令他永離三涂。故號大勢至也。
此下。四天冠。初華。蓮華也。一下。二臺。一下。三相佛。正報。土。依報。
頂下。五頂髻。二先髻色。缽頭摩。此云紅蓮花。于下。次瓶光佛事。謂諸佛化度眾生事。如八相等。
余下。次總例觀音。指面臂眉毫掌指瓔珞也。前則是心是觀音。今則是心作勢至。知佛菩薩。皆唯心造矣。
此下。后重明行坐二。先行相中。初地動也。當下。二華嚴也。他方動處蓮花莊高如樂土者。大本云。風吹散花。遍滿樂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花沒。清凈無遺隨其時節(jié)。風吹散花。如是六反。
此下。次坐相三。初地動。從下。二佛集。金光佛者。表金剛般若智。能斷眾生諸煩惱故。光明王者。表二無礙智。遍照法界。拔苦與樂。得自在故。畟?cè)。遍滿也。此則釋迦三變凈土。安置分身。彼則畟?cè)淇。多也可知。坐下。三法演。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名為妙法。三輩九品。未盡變易。名為度苦。統(tǒng)上本末身相。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真空觀也。以智性即色故,F(xiàn)色無齊。說名法身。理事觀也。以色心不二故。隨心能示菩薩身色。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非心識分別能知。名法界身遍一切時處。含容觀也。
作下二揀能觀心。若得觀見。始信是心作勢至矣。我與菩薩。寧有間耶。
是為下。結(jié)也。三圣皆云色身相者。顯非法身。以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報化色相。皆從法身之所現(xiàn)。故起信云。諸佛法身。唯是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
除下。益也。初滅罪。阿僧祇。此云無央數(shù)。作下。二游土。菩薩具神足力。觀則自然蓮花化生。游諸佛土。楞嚴勢至云。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行者為觀。不亦宜乎。
△十二普想觀。
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此下。先明觀。二初結(jié)前。謂上二觀成時。則于二大士身。名為具足觀色相也。
見下。二正示。二先約入觀位以明觀想初后五。一生方想。謂于自心中。當起觀想三圣來迎。或持金剛臺;驁(zhí)紫金臺。自身趺坐蓮花臺上。生于樂界也。
作下。二開合想。合如托胎。開如出胎。上品蓮花為父母。身化生矣。問此與上中上下二品何別。答。此就心行因言。彼約輩品果判。又合如彈指頃。到彼即開。不待經(jīng)宿。誰謂其非上品上生耶。
蓮下。三光照想。照身。法身頓爾成就也。目開慧眼應時清明也。見下四。見佛想。滿空中者。即前所觀三圣具足色身相也。
水下。五聞法想。法界真如藏心。真空第一義諦。聞已即悟無生忍者。名曰妙法。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蓋詮此也。故云與合。前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豈非演妙法乎。與經(jīng)合乎。
若下。次就出定境以判功德淺深。憶持。謂圣相法音。然此了了得見非前觀想可比。故名此為真實知見。是為下。二成結(jié)三圣正報。樂國依報。與自身往見。同時具想。故名為普觀。真如界內(nèi)。無佛無生。絕相觀也。緣起法中。有凡有圣。無礙觀也。依正遍含。自他攝入。含容觀也。
無下。三顯益佛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成就時。三圣化身。常來至此所也。
△十三雜想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先觀二。初佛身二。先丈六像。又二。初教觀丈六。若有志心求生樂土者。當于一處。繩床西向。跏趺端坐。項脊相對。不昂不傴。調(diào)和氣息。定住其心。直想彌陀丈六金軀。坐于花臺。在水池上。專系眉間白毫一相。猶如珂雪。長一丈五尺。外有八楞。周圍五寸。其毫中空。右旋宛轉(zhuǎn)。如琉璃筒。從此發(fā)光。瑩靜明徹。顯映金顏。堅久其觀。白毫一見彌陀相好。自然當現(xiàn)。斯是釋尊別示初心。從易觀佛入門之要術(shù)也。
如下。二揀前具相。指前第九觀也。非是凡夫心力及者。起信云。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以不知轉(zhuǎn)識現(xiàn)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二者。依于業(yè)識。謂諸菩薩。從初發(fā)意至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xiàn)。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若離業(yè)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諸佛如來。唯是法身第一義諦。離于施作。釋曰。論應身。即化身。亦名劣應身。是今經(jīng)丈六像也。論報身。即他受用身。亦名勝應身。是今經(jīng)由旬身也。唯識云。隨菩薩所宜。變?yōu)閮敉;蛐』虼。或劣或勝。前后改轉(zhuǎn)。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故勝應佛。非凡小心所能及也。
但想下。三總顯觀福。佛像。丈六也。具足由旬也。
阿彌下。次大小化二。一能化本。
或下。二所化跡四。一大化。
或下。二小化約教判之。八尺。凡小見也。丈六。始教三乘見也。恒沙由旬。終教見也。滿虛空中。頓教見也。是法界身。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xiàn)自在圓教見也。
所下。三形色。
圓下。四蓮花。佛花大小不定。隨本身現(xiàn)起故。
觀下。二二圣。此亦明池水上及樹下者。故云身相同生。觀首相者。頂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者。觀音也。頂上天冠中有一座寶瓶者。勢至也助化一切者。佛身既隨眾生心。菩薩亦應所知量故。
是為下。后結(jié)。雜想者。有二意。根鈍觀佛菩薩勝相不成者。令舍前大觀今丈六等像。一也。根利觀前勝相已就。令其更觀大小化用。使德位增進。勝劣無殊。二也。九。十。十一。偏觀三大像。第八?傆^三大像。此則雜觀三圣大小像。十二中。加行人往生。故前后觀境。各不相濫。若以法界觀之。性空即是佛菩薩。真空觀也。隨心現(xiàn)起不定形。理事觀也。主伴同時遍無盡。含容觀也。
△十四上生觀(三)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一者。令勝根上求下化。中修萬行。求生凈土。下鈍信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二者。令知上輩善品內(nèi)。復有上中下三類不同故告之也。
△二釋(三)。初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至)是名上品上生者。
初句標境。
若下。明觀二。先因三。初發(fā)心。三心標。何句征。一下。釋專心上求于佛道。名為至誠。起信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堅久中修于萬行。名為深心。論云。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叵蛘。回因向果也。發(fā)愿者。愿度自他也;卦赶吕谖胰恕C叵虬l(fā)愿心。論云。三者。大悲心。欲[托-七+友]一切眾生苦故。具下結(jié)。論云。菩薩發(fā)是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隨其愿力。能現(xiàn)八相。利益眾生。故云必生。
復下。二根行。三種標。何句征。一下釋。一中。不殺。是大小乘戒之根本。求生樂土之首業(yè)。深心開出。二中。博究大經(jīng)。解無量義。誠心開出。三中。佛法僧天施戒。名六念。前四念他。三寶諸天恩也。后二念自。行止二善德也。此通誠深二心。向愿同前悲心。生彼者。愿自他同生彼樂國也。
具下。三日期。功德指上心行二種。再加專心念佛一七。當命終時即得生也。
生彼下。次果三。初臨終報。一圣境詳現(xiàn)。楞嚴云。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凈愿。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愿往生。今樂土業(yè)成。故終時現(xiàn)圣境也。
觀世下。二執(zhí)臺迎接。三心六念。勇猛精進。故金剛臺以表之。
觀世下。三贊嘆勸進。謂贊其已修因。進其當證果也。
行者下。二得生報。
生彼下。三生后報三。初聞法悟忍。起信云。若觀彌陀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經(jīng)下。二遍界受記。
還下。三得大總持。陀羅尼。此云總持?傄磺猩。持無量行。亦云遮持。遮一切惡持無量戒。亦可總持一切凈善法義。遮持無量染惡法義也。是名句結(jié)成。
△二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至)是名上品中生者。
先境也。不下。次觀二。初因。持誦。方等。上生修者。善解一義。當中生行。起信云。或有眾生廣聞經(jīng)論而得解者;蛴斜娚。文多為煩。少聞而取解者。前則文義雙持。次則唯義持矣。第一義心者。本如來藏法界心也。唯識頌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信得是心是佛。故不驚動。了知十界因果。皆唯心造。名為深信。絕不猶豫是心作佛之理。故不誹謗。兼顯上生中且能贊念三寶諸天也。深信。是信。功德。是行。愿生。是愿。凈土三貲糧備矣。
行此下。二果三。一臨終報。紫金臺者。起居注云。金剛寶。生于金中。百煉不銷。尼干經(jīng)云。帝釋金剛寶能滅阿修羅。則金剛。天上所寶重。紫金。人間為尊貴。由解世間道中第一義性。較前雖劣。望后則勝。故以此表之。傳持凈業(yè)。故贊法子。直指人心是佛。念必成佛。名行大乘。
行者下。二得生報。十指齊對。名為義手。一合掌不義手。二義手不合掌。三掌亦合。手亦義。四不義手。不合掌。今是第三雙亦也。佛以眾生為心。令九界歸佛界。故嘆諸佛。
此紫下。三生后報四。一華開光照。經(jīng)宿開者。揀上生中隨到隨開也。紫金色者。彌陀佛身。夜摩天閻浮檀金色。觀音面雖閻浮檀金。而身是紫金色。則行者同菩薩身矣。光照目開者。行人與佛。氣分交接。即凡夫身眼。成佛身眼也。
因前下。二聞法贊佛。眾聲。指水光林鳥。非佛愿行。寧充法喜。故贊嘆。
經(jīng)下。三進覺修定。不退。進覺也。起信云。若人專念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小本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致法藏愿云。我作佛時。聞我名號。歸依精進。于諸佛法。永不退轉(zhuǎn)。阿耨至菩提。此翻無上正等正覺。菩提覺。揀三途不覺。攝人天乘果。三正。揀凡外不正。攝聲聞辟支乘果。三藐正等。揀二乘定性不等。攝始終頓圓菩薩乘果。阿耨多羅無上。揀大乘等覺已還菩薩有上。攝妙覺一佛乘果。此于二佛果中。屬智果。轉(zhuǎn)煩惱而成者。應時下。修定也。楞嚴等百千三昧。無不歷具。故云修諸。
經(jīng)下。四得忍受記。諸佛現(xiàn)前。與受果記。名現(xiàn)前記也。
是名句。后結(jié)也。
△三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至)是名上品下生者。
初標境。
亦下。二明觀二。先因即心即佛。故信而不謗。即佛即心。故發(fā)無上心。愿與法界眾生同生西方。成等正覺。名之曰道。對前上中。缺于持經(jīng)解義二種。功德。發(fā)心念佛。持戒行施等。
行者下。次果三。初終報但發(fā)真正菩提道心。故以金蓮為表然不能持經(jīng)解義。安了達實相果理。豈如前之花中有臺也。眼等五根。不緣五塵。破滅五百煩惱。信等五根。出生五力。成證五百佛法。故五百佛為表。然不能得六根中千二百功德。如來藏中恒沙性德。豈如前之千佛無數(shù)佛耶;鹳澃l(fā)心者。由依四諦境。發(fā)四弘誓愿。此菩提愿。即佛心故。
見此下。二生報。一日下。三后報二。初花開見佛。上則到時即見。中則經(jīng)宿乃見。此則七日中見。至三七后見之究竟者。蓋心愿雖發(fā)。未能稱真修八萬行。轉(zhuǎn)塵勞成。相好故。
聞眾下。二聞法得果。供佛聞法者。生前不能廣修福慧。故于極樂游后。歷事諸佛。滿足三嚴也。百法明門者。大乘家五位百法也。名數(shù)如百法論?傦@三界所有。唯識所現(xiàn)歡喜。初地名。初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如來種中。決定當?shù)。成多欣慶。故名歡喜。華嚴明初地菩薩于一念頃。得百三昧。見百如來。百神力。動百界。照教百剎眾生。住壽百劫。知前后際各百劫事。入百法門,F(xiàn)百身。示百菩薩。住此地位。安有不喜者耶。
是句三結(jié)成。
△三結(jié)。
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發(fā)大道心具二利行。故名上輩。復開三者。勝劣殊故。相對揀顯之。上上品則七日七夜。贊想于佛。三心六念。讀經(jīng)解義。深信因果。持戒利生發(fā)大心愿。回向求生(因勝也)。真佛與無數(shù)化佛來迎。乘金剛臺。到即花開。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受諸佛記。得陀羅尼(果勝也)。上中品則五日五夜。一心想佛。不謗三寶。解第一義。深信因果。持戒弘法。發(fā)菩提愿;叵蚯笊ㄒ蛑幸玻U娣鹋c一千化佛來迎。乘紫金臺。經(jīng)宿花開。見佛聞法。七日后菩提不退。一小劫得忍受記。(果中也)上下品則七日或但五夜。專意想佛。不謗法。信因果。持戒益物。發(fā)心發(fā)愿;叵蚯笊ㄒ蛄右玻U娣鹋c五百化佛來迎。坐金蓮花。一日一夜花開。七日見佛。三七聞法。三小劫住初地(果劣也)。因果品位。雖有勝劣。望后中下。皆名上輩。大本上輩往生文云。若發(fā)無上道心。深信因果。不謗三寶。舍家棄欲。行沙門法。大修利益眾生功德。專念彌陀。愿生彼國。真佛與諸圣眾來迎。坐七寶蓮。住不退轉(zhuǎn)。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故此與彼義相同也。亦即前三福中第三凈業(yè)。
想者。無相寂滅心中。本無上輩三品。真空觀也。不妨依無相心。造出上生行相。雖成諸有為相。一一入無生性。無礙觀也有為無為。相即自在。上品下品。主伴圓明。周遍觀也。深思之令現(xiàn)前。心佛眾生。盡歸法界性矣。
△十五中生觀(三)。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告亦二意。一令中人已上者。見賢勵己。舍中以取上也。又令中人已下者。改惡遷善。欣中以厭下也。二。使了中輩不善不惡類內(nèi)。又有上中下三品之不同。
△二釋(三)。初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至)是名中品上生者。
先境。
若下。次觀中。初因。五戒者。不殺盜淫妄言飲酒也。八戒如前。諸戒。即十戒。二百五十戒。三學之首。四諦中道也。無眾過者。一切惡不作故。四諦中集諦斷也。善根指修道滅集言。
臨命下。二果三。初終報。與比丘者。持聲聞戒故。金色光者。堅修不犯故。說苦空者。常觀苦諦故謂觀身不凈。受苦空。心無常。法無我也。出家離苦者。出見煩惱家。離分別惑苦。初果也。出思煩惱家。離俱生惑苦。四果也。又出三界火宅家。離分段生死苦。二乘果也。
行者下。二生報。蓮花臺者。梵語毗尼。此翻為滅。得滅果故;蛎_。此云清涼。離熱惱因。得清涼果故。亦名波羅提木義。翻為隨順解脫。隨順有為(即有余涅槃)無為(即無余涅槃)二種解脫果故。今則終身持具足戒。成五分法身。得涅槃解脫經(jīng)云。戒凈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故華中有臺也。
蓮華下。三后報。四諦者?嘁詷I(yè)果逼迫為義。二種生死等。集以增長無明為事。五住煩惱等。道以除患為功。正助道品等。滅以累盡為名。二種涅槃等。阿羅漢。有三義。一應供。應受人天供養(yǎng)。乞士果也。二殺賊殺盡諸煩惱賊。破惡果也。三無生。永無三界生緣。怖魔果也。三明者。過去宿命明。現(xiàn)在漏盡明。未來天眼明也。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盡。悉皆無壅故也。問。通明何別。答。智論云。直知過去等名通。委悉過去等因緣行業(yè)名明。婆沙云。天耳但是聞聲。他心緣他別想。神境即神足通。亦即身如意通。此但工巧而已。故但名通。宿命。知過去苦生厭。天眼。知未來苦令離。漏盡,F(xiàn)觀惑智斷證。由此三兼稱為明也。八解脫者。一內(nèi)有色外觀色解脫。位在初禪。能脫自地及下欲界。二內(nèi)無色外觀色解脫。位在二禪。二禪內(nèi)凈故。三凈勝解身作證解脫。位在三禪。定中煉八色光(地水火風青黃赤白)。極令明凈。與樂俱生故。此三于微妙五欲。無染著也。四空處解脫。滅根本四禪及前三解脫等色。入空處定。具足而住。五識處解脫。舍空緣識入定。六無所有處解脫。舍識緣無所有定。七非非想處解脫。舍無有入非想定。從空處來。并修八圣種觀。如癰瘡無常等。一一定中。背舍不著。此四位在四空。于下地法。得舍離也。八滅盡解脫。滅受想諸心數(shù)法。以寂滅涅槃。安著身中。此一位過三界。能脫一切有緣心慮也。亦名為八背舍。背彼凈潔五欲。舍離此著心也。背舍據(jù)因。解脫約果說。問。往生論二乘不生。此文明小種得生。成羅漢果。如何分別。答。有四意。一小乘不信有他方佛色者。不生。信者生矣。隨其善根。證三四果。經(jīng)云修行諸戒。回向愿求。二定性趣寂者。不生。不定性;蚺R終回心大者。得生。是故到彼。先成小果。后成佛果。則彼土聲聞。皆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者也。三實行聲聞。不生。退菩提心二乘。則生。無漏道熟。一聞苦空四諦法音。便成羅漢。不須經(jīng)久得大菩提。四經(jīng)顯始終教中大心聲聞。引攝實行。入于佛種也。論揀小教中愚法二乘。欲令定性。背小向大也。
是名下。后結(jié)。
△次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至)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句標境。若下。明觀。先因。沙彌。此翻息慈。息惡行慈也。戒有十。即前八戒后。更加九不過中食。十不捉金銀生像也。具足戒。即比丘戒。及比丘尼戒也。威儀。三千威儀也。一日一夜。揀前終身持也。戒香。五分法身香之首也。
如此下。二果。初。終報。七寶蓮者。月?lián)駧兹。寶持齋戒。非盡生故。見佛。彌陀色身也。聞聲。彌陀智身也。迦葉佛云。一切惡不作。能奉行諸善。自凈其志意。是則諸佛教。故贊言善人。諸佛教者。戒經(jīng)云。過現(xiàn)諸世尊。能勝一切憂。皆共尊敬戒。此是諸佛法。今能受持無犯。豈不隨順。
行者下。二生報。在下。三后報。聞法。指四諦。須陀洹。此云預流。預入圣人流也;蛟颇媪。逆彼六塵流也。初果名。斷八十八使。離凡夫無量生死之苦。羅漢。四果名。斷八十一品。離圣人七返生死之苦。
是名句結(jié)成。
△后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至)是名中品下生者。
先標。若下。次釋二。初因。先生時修世間善。孝養(yǎng)。三綱中一。仁慈。五常之首。三綱立。人倫之道盡矣。五常即五戒。仁則不殺。義則不盜。禮則不淫。信則不妄言。智則不飲酒五常行。佛教之戒傳矣。此二。三種凈業(yè)內(nèi)。第一福德也。
此下。次臨終值出世法。佛土。增其外緣。令顯緣因佛性也。說愿。發(fā)其內(nèi)因。令顯正因佛性也。起信云。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佛菩薩等慈悲愿護。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乃能進趣。問。云何不說回向。愿求。答。既聞稱性四十八愿。唯心佛土樂事。信向愿往可知。
聞下。二果二。初生報。聞者。聞慧。了因佛性開顯也。此事。指正緣二性三因性顯。一佛乘彰。近則生方證小。遠則成佛利生。
經(jīng)下。二后報。法謂苦空無常等。問。孝養(yǎng)仁慈。為世出世之善基。大小乘之法本。況聞佛愿。何但成小。答。厭苦心切故。速求無漏故。愿先度自故。佛順本習故。法隨機解故。從小漸大故。
是名句。后結(jié)。
△三結(jié)。
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回向愿生。成自利行。故名中輩。亦分三者。高卑亦別故。若對顯之。中上品則三日三夜。想念于佛。長持諸戒。無惡逆過。發(fā)信愿心;叵蚯笊撸ㄒ蚋咭玻。真佛與比丘眷屬來迎。乘蓮花臺。即生彼土。蓮花尋開。聞四諦法。得羅漢道(果高也)。中中品則一日一夜。觀想彌陀。及持八戒十戒或具足戒。發(fā)回向心。愿生西方者(因中也)。真佛來迎。坐七寶蓮。經(jīng)七日開。得須陀洹。至半劫后。成羅漢果(果中也)。中下品則一日或一夜。孝養(yǎng)仁慈。臨終得遇知識。指示佛土愿者。(因??也)命終即乘蓮花往生。經(jīng)七日已。遇觀音勢至聞法得初果。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果??也)。因果品位雖有高卑。望彼上下。皆名中輩。大本中輩往生文云。若不作沙門行。但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不謗正法。為自業(yè)苦。專念于佛。多少修善。造像持戒飯僧然燈;叵蛟干;鹋c大眾來迎。坐蓮花中。往生其國。住不退轉(zhuǎn)。功德智慧。故此與彼。義旨無殊。亦即前三福內(nèi)。第二凈業(yè)也。
想者。中輩三品行相。當體寂滅真空。絕相觀也。理實三類中生。并唯自心顯現(xiàn)。事理觀也。人法交涉。依正相在。含容觀也。若常觀此中生法界。時時往彼樂土見佛。
△十六下生觀(三)。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說中生竟。又標告語者。一令上智善根。當堅心念佛。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決定往生。又令愚鈍惡逆。亦回心念佛。聞彌陀十念之愿。帶業(yè)可往。二審下輩。惡品內(nèi)。更有上中下不同。又此對后二之別。亦是總告也。
問。小本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五逆十惡。云何得生。答。彼約果言。故唯善人。此約因論。故通惡逆。蓋由佛性是同故不壞信種故。稱名滅業(yè)故。愿生樂土故。彌陀愿力故。圓實教中。并許無性闡提。悉當成佛。亦此意也。
△二釋(三)。初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至)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句標境。
或下。明觀中。一因。又二。先生時作惡。惡業(yè)。殺盜淫妄等。惡法。刀劍穿窬等。楞嚴明二類。一約輕重。文云。純情。即沉阿鼻地獄。若沉心中。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釋曰。純情。十惡習也。今下品上生。毀戒誑說。今下品中生。逆重。今下品下生二。約根境。文云。若諸眾生。惡業(yè)同造。入阿鼻獄。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釋曰。同造。六根十習。同時具造也。今下品下生。各造。根習雖具而不同時也。兼者。雖同時兼作。但缺而不具也。今下品中生。后則三根三境。今下品上生。摭華鈔明善不善三品。各通三法。一約境。惡則于勝殺為上。謂父母等。于劣殺為下。謂蚊蚋等。余者為中。善則于劣不殺為上。謂蚊蚋等。于勝不殺為下。謂父母等。余為中。二約心。無問善不善。但猛利心作為上。泛爾心作為下。余者為中。三約時。若善不善。但三時無悔者為上。作已方悔為中。正作能悔為下。三時。欲作正作。作已也。今下品上生不善。于心境時內(nèi)。皆屬下品。
命下。二臨終修善二。先聞法除罪。知識。僧寶也。大乘。華嚴梵網(wǎng)法華涅槃等。十二部經(jīng)題者。一修多羅。此云契經(jīng)。長行直說法相者。二祇夜。此云應頌。重頌長行所說者。三和伽那。此云授記。圣言說與名授。果為心期名記。四伽陀。此云諷頌。孤起別諷。不重頌者。五優(yōu)陀那。此云無問自說。不待請而說者。六尼陀那。此云因緣。有人問故。為說是事者。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如舉扇喻月。動樹訓風等。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說佛本昔曾為利生凈土事也。九阇陀伽。此云本生。是說菩薩本昔受生諸因緣也。十毗佛略。此云方廣。體相正直為方。德用周遍為廣。十一阿浮達摩。此云未曾有。如來現(xiàn)諸神力。眾生怪未曾有。十二優(yōu)婆提舍。此云論義。逐釋所以。答其問者。除千劫者。法寶名德。不思議故。
智者下。次稱名除罪。如來萬德洪名。威力廣大。利益無窮故。此于善三法中。境屬上品。心時亦屬上也。
爾下。二果。先終報。但聞佛法之名。不觀佛法之身。故遣化三圣來迎。
作下。次生報。
經(jīng)下。三后報。甚深經(jīng)者。是大乘法。非小乘也。發(fā)心。行也。初地。證也。
是名下。結(jié)成。
△二下品中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是名下品中生者。
初境。毀佛禁戒。盜三寶物。較前更重。猶許生方?秩穗y信。故又重別以告之。
或下。二觀。先因二。初生時作惡。有二。一毀諸戒。
如此下。二造十惡。僧祇物。此云十方眾僧物。謂廚庫華果等物。系招提常住。供養(yǎng)過未十方眾僧者也。現(xiàn)前僧物者。謂衣食藥具。唯施現(xiàn)前十方僧也。偷盜身三中一。不為弘法利生。但求名聞利養(yǎng)。名不凈說。攝口四也。慚愧。羞恥也。屏處造罪。不慚于天。自亦不羞。不重賢善。皆名為無慚。顯露為非。不愧于人。他亦不懼。不拒暴惡。皆名為無愧。攝意三也。日積月累。名為莊嚴。因也。此于不善心境時內(nèi)。皆屬中品。地獄。果也。
命下。二。臨終修善。先罪報現(xiàn)前。楞嚴云。一切世間生死相續(xù)。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xiàn)。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純情即沉墮阿鼻獄。成論明極善極惡。俱不經(jīng)中陰。今則八熱獄相現(xiàn)前。下墜無間必矣。遇下。次佛力消滅。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知一切因緣果報是生處非生處。二業(yè)智力。知眾生過現(xiàn)未來諸業(yè)受也。三定力。知諸禪三昧。四根力。知眾生諸根上下。五欲力。知種種欲樂。六性力。知世間無數(shù)種性。七至處道力。知一切道至處相。八宿命力。知百千世中。身命苦樂。壽年長短等。九天眼力。見眾生生時死時。善道惡道。端正相丑陋相等。十漏盡力。能知自他諸漏盡者。即已盡我生。不受后有也。此十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故稱為力。威即四無所畏。德即四無量心。四無礙辨等。神力者。十神通也。無作戒為戒身。無漏凈禪為定身。無漏智為慧身。有為無為二種解脫為解脫身。盡智無生智。知諸解脫相為解脫知見身。前三約因。道諦修成。后二約果。滅諦證得。于前三善法中。心時屬上。境則居中也。
除八十億劫罪者。問。上生稱名聞法而滅罪少。此中但聞佛德而滅罪多者。何也答。上則業(yè)報猶輕。除少可生。此則業(yè)報稍重。須多除得往。理實佛法。隨心應量。非情可計度故。猛火化涼風者。業(yè)障煩惱。如火炎熱。佛法清涼。如甘露故。地獄吹天華者。變無間苦報為天華樂境故。
華下。二果。先終報。
如下。次生報。
經(jīng)下三后報。大乘甚深典者。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作佛之義也。
是下。三結(jié)。
△三下品下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是名下品下生者。
先標境。不揀逆重。十念可往。此又甚為希有難信。故復告以勸曉也。
或下。次明觀。初因二。先生時作惡。初惡因。不善業(yè)者。身口意三諸惡業(yè)也五逆者。一殺父。二殺母。三出佛身血。四殺阿羅漢。十地圣人。五破羯磨轉(zhuǎn)法輪僧。外加六殺和尚。七殺阿阇黎。即名七遮。十惡者。謂十重惡。殺盜。淫妄。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瞋不受悔。誹謗三寶也。諸不善者。謂四十八輕。及余具足戒。十戒。八戒也。此于不善心境時內(nèi)。皆屬上品。
如此下。二惡報。惡道。獄。鬼畜也。多劫。約罪時。無窮。約苦果。問。大本明五逆謗法不生。此經(jīng)逆重得生。何也。答。釋開五義。一大本除五逆兼謗法不生。此經(jīng)說五逆不謗法。得生。良由謗則不信。不信自不往也。二大本揀謗凈土法門。不生。此經(jīng)明謗余佛法。而信有安樂愿生彼國肯十念者。得生。所謂疑則花不開。信則決定往也。三大本謂下根造逆。多無重悔。罪不能懺。不生。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道。智犯罪大。亦能脫苦。如團鐵小。亦沉于水。為缽鐵大。亦能浮飄。此經(jīng)謂上根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滅。得生。涅槃云。闡提有二。一利根。于現(xiàn)在得善根。二中根于后世得善根。如阇王作逆。慚愧重悔。佛為說法。得無根信。是也。四大本為生前無苦。不一心念。是散善力微。不能滅逆。不生。此經(jīng)為臨終苦逼。十念觀佛。是定善力強。能除重逆。得生。五大本去一生逆謗。終亦無悔。毫無一念佛法之善。不生。此經(jīng)取先修善后惡逆;蛳葠耗婧笮奚啤ER終遇善友勸。信有西方能十稱者。得生。有此五意。故兩經(jīng)開遮不同。
如此下。次臨終修善。先苦逼不遑念佛。善知識者。誠中形外曰善。聞名欽德曰知。睹相奉教曰識。又真正為善。面會為知。心交為識。安慰等者。安以求生樂土之妙法。慈也。慰以念佛離苦之教門。悲也。苦逼。地獄惡相現(xiàn)前也。不遑。心中惶怖難觀也。
善友下。二至心稱名滅罪。觀想曰念。持名曰稱。純一無間曰至心。相續(xù)成片故不絕。一者。數(shù)之始。十者數(shù)之終。圓滿善心故具十。南無。翻歸命;蛐艔。亦云度我。佛德無量。一名攝盡。故稱時即罪除。于前三善法內(nèi)。心時屬上。境則居下也。問。云何十念。便能滅八十億劫罪耶。答。具三力故。一本有佛性力。如火。如舟船。二至心稱名力。如鉆。如帆楫。此二自力猛利也。三佛愿攝取力。如人如順風。此一他力強勝。既因利緣強。境勝心猛。故能燒罪木而到蓮池也。法藏十八愿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大本云。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國。即得往生。大品云。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佛名經(jīng)云。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之罪。此如百輛車薪。星火能燒。萬年室暗。盞燈能破。一錐千紙。一風億土。故調(diào)達獄中一稱佛時。變眾苦為三禪樂。張善和臨終未滿十聲。惡相滅而佛來迎。鐘馗設佛像而除群雞[口*豕]面之苦。雄俊信念佛而成地獄漏網(wǎng)之人。一稱三稱尚爾。況十念多念者耶。
命終下。二果。初終報。上生念佛法寶名德。故見寶蓮。中生聞佛威德自在。故見天華。下生十稱。念念不改。故見金蓮。日輪者。因則始終至心稱念報則佛日慧光。注照前后不輟矣。
如下。二生報。
于下。三后報。上生滅癡暗惑障。故放大智慧光明。中生滅黑染業(yè)障。故流清白梵行音聲。下生滅罪苦報障。故宣救苦大悲音聲。實相滅罪法者。普賢觀云。一切諸惡業(yè)。皆從妄想生。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廴漳芟。若達妄想非有。罪性本空。業(yè)相轉(zhuǎn)為實相。又何苦報之有。
是句。末。結(jié)成。
△三結(jié)。
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始惡終善。缺二利行。故名下輩。亦有三者。惡固久多而善雖短少。亦有強弱之不等故。若對揀之。下上品則半日或半夜。聞經(jīng)題。稱佛號。雖造十惡。然不謗法。信西方愿往生者(因強也);饋碛。坐寶蓮華。經(jīng)七七日。花開聞法。發(fā)菩提心。過十小劫。登歡喜地(果強也)。下中品則一時一刻。聞佛相好。法身威德。雖破諸佛戒。偷僧祗物。然亦不謗法。愿生西方者(因中也);饋硪。坐天華中。經(jīng)六劫。蓮始開。聞法發(fā)心(果中也)。下下品則十念一念彌陀名號。雖造五逆十重。然不謗凈土法門。生重悔。求安養(yǎng)者(因弱也)。命終見金蓮花。住在面前。引生樂界。十二劫。蓮方開。聞實相。發(fā)道心(果弱也)。因果品位。雖有強弱。望前上中。皆名下輩。大本下。輩往生文云。若不能作諸功德。但發(fā)菩提心。信因果。不謗法。不造逆惡。專意十念。乃至一念。念阿彌陀。歡信不疑。愿生其國。臨命終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故彼此義相類。亦即前三福內(nèi)第一凈業(yè)也問。此經(jīng)前六品明善。后三品明惡。大本三輩。純善無惡。云何下輩與下三品齊耶。答。十念行是相同故。輩配品正相合故。能重悔惡改善故。舍下輩無所攝故。
想者。下品法界性中。本無罪性。真空觀也。罪性雖空。善亦不忘□□。理事觀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于塵方地獄天宮。皆為凈土于沙界。周遍觀也。事事作此三法界觀。何患乎法界土佛不見。
△四聽眾獲益。
說是語時韋提希(至)無量諸天發(fā)無上道心。
先見佛生喜。從初至此。四番觀見。始于金臺中,F(xiàn)十于國土。令見極樂世界。嚴顯可觀。次則聲光中令觀彼佛彼國。凈業(yè)成就。三于總觀樂土后。別觀圣身前?罩鞋F(xiàn)三圣像。證明令起想念。四則于此十六觀末。重見彼土凈妙。圣相端嚴。前三佛力加被見。今一自力觀想見。欲見即見。名曰應時。廣長。即縱廣。直長曰縱。內(nèi)之入深量也。橫寬曰廣。外之開闊量也。見始如意。故喜。向不能得。故嘆。
豁下。次悟忍發(fā)心三。初夫人悟忍。解知是佛是心。是心是佛。故稱豁然大悟。證見是心作佛。作佛是心。故得逮無生忍。又一悟一切悟。名大豁悟。經(jīng)云。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一切忍一忍。名無生忍。經(jīng)云。初地為八。有何階次。前佛示云。觀見彼土。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今征夫人。信不誣矣。
五下。二侍女得記。信解佛法界身。不離眾生心想。故發(fā)心。華座蓮[邱-丘+(看-目)]。并是法藏愿力。故愿生。菩提心發(fā)。當?shù)闷刑。往生愿立。決定往生。故悉與記也。諸佛現(xiàn)前者。見無量壽佛時。即見十方無量諸佛。現(xiàn)前授記。亦名此為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為遍觀一切佛身觀。此即發(fā)心所感之果也。
無量下。三諸天發(fā)心。發(fā)心有三。一智心。離五濁惡世。證入法性天故。二愿心。度惑業(yè)苦海。超登凈義天故。三悲心。救娑婆眾生。往生極樂天故。又依自本覺佛性。發(fā)起信行愿。為凈土貲糧。亦名為無上道心也。問。論謂女人根缺不生。此明夫人侍女。皆悉往生何意也。答。一經(jīng)據(jù)此土是女流。論據(jù)彼國。是丈夫。二經(jīng)約因。帶業(yè)。許不男。論約果。離欲。無有女。三經(jīng)就現(xiàn)身。根缺得生。論就后身。根悉具足。四經(jīng)依初往。是垢穢女身。論依轉(zhuǎn)報。是清凈六根。法藏三十五愿云。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壽終之后。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又涅槃經(jīng)說。女人信有佛性。即是丈夫。男子不信有佛性。即為女輩。況今夫人侍女。親見佛法身耶。故大本彌陀愿中。上至天人。下及地獄餓鬼畜生。蜎飛蠢動。皆得往生。經(jīng)又云。眾生生者。皆住正定。以彼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故。宜善思之。
△四總結(jié)二種經(jīng)名。令得果證分。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至)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先問。法空為座。有所咨詢。不應坐故。敘禮也。
白下。陳問也。當句。問經(jīng)名。三凈業(yè)。十六觀。以何為總目也。此下。問持法。法有三。謂心。佛生此是佛法。而兼心法眾生法也。要。謂總綱宗歸。執(zhí)受在懷曰受。思慧。亦即愿義。守持于身曰持。修慧。亦即行義。顯前攝耳諦聽。屬聞慧。信義也。云何者福業(yè)。固為三世諸佛正因之法。云何于三者中。持其宗歸。為滅罪生方見佛秘要之術(shù)。妙觀。固為如來奇異方便之法。云何于十六中。受其總綱。為悟忍得記成佛要妙之道也。
佛下。次答二。先答二問令修證。二初答問名。名有二。初名依理行立。觀行也。表法界智。及無礙權(quán)實三種智。樂土三圣。理也。表無盡法界。及中道俗真三諦理。如次配知。亦下。次名依教果立。凈業(yè)障。教也。初福。教修人天善。事也。除報障。次福。教持二乘戒。理也。凈業(yè)障。后福。教發(fā)大乘心。事理雙通也。凈除煩惱障。今舉中以攝前后耳生佛前。果也。前云。欲生彼者當修三福。修凈業(yè)者。得生西方。此則初名依十六觀。次名依三凈業(yè)。亦可二名。并準觀立。初名別準六九十十一四觀。次名總準十六觀也。
汝下。二答問持。亦有二。初名。十六觀中。則六九十十一四觀門。為觀想之要道。當受之無令忘。次名。三福業(yè)中。第三第二福業(yè)。為凈業(yè)之要術(shù)。當持之無令失。亦可第六觀。除億劫極重惡業(yè)第九觀。生諸佛前。得忍授記第十觀凈除業(yè)障。第十一觀。除無數(shù)劫阿僧祗生死之罪。當專持此法要。可也。
行下。次顯二益勸成果二。初觀觀佛益, 。勸念得成佛三。先直明。三昧者。觀佛想像。皆名念佛三昧也。現(xiàn)見者。由觀三圣真實色相身故。
若下。二況顯。大本明聞名有五益。一悟法忍。二具梵行。三人天敬。四得往生。五成佛道。則此滅罪。猶略顯耳。
若下。三結(jié)勸。數(shù)數(shù)記持謂之憶。正屬持名事也。常常系緣謂之念。正屬觀想觀像。兼事理也。亦通實相。理也。念佛開四益。一成芳名。分陀利有二釋。一睿師云。未敷名屈摩羅。將落名迦摩羅。中盛名分陀利當知吾人身中。各具覺悟之蓮華。念佛心開。了明佛性。悟佛知見。如蓮花正泛也。二祥邁注云。分陀利。此云白蓮花。白色為眾色之本。佛乘為余乘之宗。涅槃云。水生花中。分陀利最為第一。今念實相佛。是一乘真宗。中道了義。猶如白蓮花也。人中以此立其名者。為其處染常凈。方因即果。住佛真理。為物軌范故也。二得勝友。佛菩薩身。從心想生。常觀三圣自有不退補處為伴侶矣。三坐道場。信得是心作佛。緣想諸佛相好正遍知海。當來畢竟坐于菩提樹下。金剛臺上。而得如來道果也。四生佛家。覺知是心是佛。圓發(fā)三心。遍修六念。紹隆諸佛家業(yè)。安有不入佛種。親為佛子耶。
約教釋之。一緣想境界念佛。人中下下品蓮花。信不退菩薩友。坐發(fā)心菩提道場生變化非受用佛家。小乘教相也。二攝境唯心念佛。為人中下品蓮花。住不退菩薩友坐伏心菩提道場。生亦變化亦受用佛家。大乘始教相也。三心境無礙念佛。人中中品蓮花。證不退菩薩友。坐明心菩提道場。生受用非變化佛家。終教相也。四心境俱泯念佛。為人中上品蓮花行不退菩薩友。坐出到菩提道場。生非變化非受用佛家。頓教相也。五重重無盡念佛。人中上上品蓮花。煩惱無動位不退菩薩友。坐無上菩提道場。生圓通無障礙佛家。圓教相也。應如理思知。念既多益。何待勸為。
佛告下。次顯凈業(yè)益。勸持得見佛。巧妙謂之好。凈念相繼。事上好也。圓觀無間。理上好也。教修三福曰語。法也。佛名。佛也。名因德建。持則滅罪見佛。語能詮義。持則凈業(yè)生方。故得佛法相即。況法是佛母。佛從法生。法為佛師。佛依法住。故持法即持佛。利益等無別也。
總前四分。此經(jīng)所宗。故名為正宗分。
△三流通分(二)。先王宮流通。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至)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佛能說人。釋迦尊也。語所說法。自分經(jīng)也。目連等所得果。目連阿難。增道損生。夫人侍女。得忍受記。梵釋四王。發(fā)心愿往。聞。聞慧。信也。信而始聞故。歡。思慧。愿也。意思歡悅其所愿故。喜。修慧。行也。身口慶喜此修行故。并超權(quán)小。稱之為大。此三寧非尊者夫人所得果乎。三種清凈(人。法。果)。三慧圓發(fā)(聞。思。修)。三貲糧具(信。愿。行)。經(jīng)之弘通也?芍。
△次靈山流通。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至)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 上一篇:觀無量壽經(jīng)圖文解說
- 下一篇:觀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貧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貧窮的苦海
- [佛學常識]六和敬是指什么?是哪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