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五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五
相對于前文的“自性真實,非因非果”來說,一切世間法,都如同夢幻泡影,如何知道呢?大師說道:
“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恒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么?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
“縱然有的人很富有,家里的珍饈美味堆積如山,親眷家屬多如恒河沙數(shù),無比地風(fēng)光,可是,這種種的一切,睜開眼就可以看見,合上眼的時候,還見得到嗎?”
“因此就知道啊,一切有為生滅之法,一切無常的事物們,就和夢幻泡影是一樣的!
哎,世間人們所追求的呀,無非是自我的所謂成功,所謂富有,所謂事業(yè)廣大,所謂升官發(fā)財,所謂家族興盛,等等,哎,自己呢?享受著這種猶如眾星捧月一般的風(fēng)光,自己做個大家長,嘿嘿,人活到了這個份兒上,夫復(fù)何求呢!
不過呀,您所擁有的這一切,睜開眼的時候,您就看見了,合上眼的時候,您還看得見嗎?
——傻子都知道,當(dāng)然看不見啦!
——嘿嘿,但是啊,這看似平常的日常現(xiàn)象里面,卻隱藏著極大的妙法,秘密之法呀。
哎,您看,當(dāng)您睜開眼的時候,您看見了周圍的事物,很清楚;您閉上眼的時候呢,事物們都不見了,您啥都看不見了。果真如此嗎?
——非也。就在您閉上眼的時候,您還看見了一個東西,那就是“黑暗”。那么,您睜開眼可以看到光明,可以看到光明里面的事物;閉上眼,又可以看到黑暗。這說明呢,光明和黑暗是生滅無常的,一切事物是生滅無常的,而您的那個“看”的能力呢?是如如不動的呀。
乃至于,就算是盲人,眼睛壞了,可是,他仍然可以“看”到眼前的一片黑暗,他的那個“看”的能力,絲毫也不曾失去呀!
在《楞嚴(yán)經(jīng)》上面,佛陀把這個“看”的能力,其實就是內(nèi)在覺察的能力,叫做“見性”,或者“見精”,等等。它不會隨著明暗現(xiàn)象而變化,它本來就是咱如如不動的自性,或者說,自性之本來妙用啊。
它是沒有任何生滅變動的,不會隨著外在的因緣而變化,所以在前文當(dāng)中,達摩大師說:“自性真實,非因非果”。
對于達摩大師,乃至于一切已經(jīng)見性的菩薩們來說,當(dāng)他們睜開眼的時候,他們不僅僅看見了光明,以及光明當(dāng)中的事物們,他們還看見了自己的心性,無相而明了;當(dāng)他們閉上眼的時候,他們不僅僅看見了黑暗,同時呢?他們也看見了自己的心性,無相而明了。
——這,就是悟道者,最初的“常覺不昧”。
——嘿嘿,對此,后來的禪師們咋說的呢?正所謂:“夜半正明,天曉不露”啊。
哎,各位兄弟姐妹,那個即使是在半夜里,也會不停地大放光明的,天亮了以后,卻又不見蹤影的,人人本來之知覺性,正是您的本來面目呀!何不自觀自見。
乃至于,不僅眼根如此,其它五根也都是如此,無時不刻地明了自性,或者說心性,那才叫做見性的人啊!
——或許,這個道理,您不難明白,不過,做到不加思維地隨時見到自性,卻并非容易之事,那需要您的心,徹底遠(yuǎn)離攀緣,對于境界,不再沾染牽掛才行,需要您“赤條條一絲不掛”才行啊。
在藏傳佛教大圓滿法門當(dāng)中,把這叫做“見到赤裸的覺性”,是屬于“徹卻”的初步成就,是最初的“見性成佛”。在這里,大圓滿與禪宗用的是完全相同的表達。
而在禪宗當(dāng)中,關(guān)于如何實修,如何具體地做到見性成佛,乃至于實踐“煩惱即菩提”,六祖大師給咱大家開示了極為簡潔的修行方法,祖師說道:“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
啥意思呢?就是說呀,當(dāng)咱大家,一開始,總是用第六意識的思維分別之念頭,攀緣染著境界的時候,嘿嘿,腦子里盡是些分別執(zhí)著,念念不停,那就叫做煩惱,其中,伴隨著無窮無盡的苦啊;后來呢,咱自己意識到了問題的所在,于是,一念回光返照,大喝一聲,一刀兩斷,當(dāng)下遠(yuǎn)離了境界的束縛,放下了對于人、事、物、概念,等等的攀緣和牽掛,心念呢,并沒有因此而死去,只是平息了猶如波浪一般的胡思亂想,回歸自知自明自念自覺,此時,根本就沒有啥苦不苦的東西了,而只是無形的自在與明了,一念清白,念念太平。這,就是咱本來的菩提覺性啊。
——煩惱的時候也罷,覺悟的時候也罷,心,還是那個心;念,還是那個念;覺知,還是那個覺知。前念也罷,后念也罷,本質(zhì)不曾有絲毫改變,只是呢?放下了那些虛假的分別攀緣和執(zhí)著而已。就好比一潭水,有波浪的時候,無波浪的時候,何曾有兩個呢?只要不隨波逐流,不因為追逐波浪,而迷失了水性清明,那么,縱然千重波浪隨風(fēng)而起,也只如同小孩子做游戲一般,輕飄飄地幻生幻滅,又何妨呢!又何妨本然如是的,自性明了與自在呢。
——啊?您說這不容易做到?嘿嘿,沒錯。不過,俗話說的好,“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呀。
哎,就這句經(jīng)文,“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俺一看到它,就知道它是個寶貝,知道它就是所謂的“甚深竅訣”,所以,足足參了它好幾年,沒事兒的時候,就把它提起來,念叨念叨,瞄一瞄,試一試,拽一拽,找一找,看看咋用力,心里咋用巧勁兒,才能夠把心念從境界攀緣當(dāng)中拉回來;拉回來以后呢,再看看,到底它是咋樣的一個菩提。
——這,就是修行的過程,回生換熟,必不可少呀。如果有人能夠堅持這樣去觀察,在生活當(dāng)中經(jīng)常如此實踐的話,嘿嘿,包您呀,早晚結(jié)個菩提妙果。那才不辜負(fù)了六祖大師的大慈大悲呀!哎,祖師早就給您授記了:
“善知識!后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fā)愿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嘿嘿,各位兄弟姐妹,咱就這么干吧!既然咱已經(jīng)得聞《壇經(jīng)》,已經(jīng)得聞了六祖大師傳佛心印的無上妙法,那,咱就這么踏踏實實地干吧。哎,了生脫死,超凡入圣,有盼頭啦。
當(dāng)您的“離境真心”,初次明白地顯現(xiàn),被您初次捕捉到的時候,您必然是吃了一驚,必有恍然大悟之感。但是,這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開悟,至少,不一定是透徹的開悟,您還需要繼續(xù)如此地觀察修行,直到,您的心,幾乎不會再被境界所影響,幾乎總是赤裸裸的,總是空蕩蕩的,總是通透明了的,總是覺醒而慈悲的,總是了無變動的,完全超越了一切名詞和概念,而卓然獨立,卻又圓滿包容一切事物,等等。
那時,才是初步的見性成佛。
那時,真正的修行,真正的成佛之路,在您的腳下,展開了。
那時,在藏傳佛教大圓滿法門來說,您成長為了一名“大圓滿相應(yīng)法行者”;在一般密乘各宗來說,您被尊為“偉大的瑜伽士”;在漢傳佛教禪宗來說,從此,您是一名地道的“禪者”;在漢傳佛教的教下各宗,如天臺宗來說呢,您就是一位足以住持正法的“大法師”。
——咋住持正法呢?嘿嘿,時時處處,不離妙明真心呀!此即正法也。
那么,您要是修行了很久,功夫已經(jīng)很深入了,法義也似乎比較通達了,可是,就是無法見性的話,那該咋辦呢?達摩大師說啊:
“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
“如果自己不明白的話,就需要趕緊尋找善知識;如果不尋找善知識的話,那就會空過這一生,無法悟道。”
“雖然說,佛性,人人自己本來就有,但是呢,如果不依靠善知識,卻終究無法明了!
“不依靠善知識,而自行悟道的人,在一萬個修行人當(dāng)中,也難有一個!
哎,通常來說呢,咱大家是需要善知識的指點,才能夠悟道的。而指點自己悟道的人呢,就是自己的“法師父”,藏傳佛教當(dāng)中,叫做“根本上師”。
但是,這樣的因緣是非常殊勝的,可謂難逢難遇呀。為啥呢?因為福德因緣不具備的緣故。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遇善知識。善根不夠的人,就算是遇到了善知識,也不會得益,因為,缺乏;因緣,就會缺乏信心的緣故。所以呢?學(xué)佛需要福慧雙修,踏踏實實地布施、持戒、念經(jīng)、皈依三寶,禪修、觀心,發(fā)起出離心和菩提大愿,等等,投機取巧是沒用的。
所謂的福慧雙修,布施供養(yǎng)得福,讀經(jīng)習(xí)論得慧;定心不亂得福,觀察明了得慧;持戒得福,離相得慧;發(fā)慈悲心得福,發(fā)平等心得慧,等等,修行的方法很多很多,詳見各部大乘經(jīng)典。
如果有人福慧雙修,堅持不懈,而精進無為的話,他的福德因緣很快就會具備,哎,佛菩薩和護法神,自然會加持他,讓他遇到有緣的善知識,甚至,直接加持他開悟自性。
——后面這樣的人,我們往往稱之為“無師自悟”。
——其實,他們并不是絕對的“無師”,他們是以法為師,心與法相應(yīng),而得以覺悟的呀!而法呢,正是佛陀講說的呀。更何況,還有諸佛菩薩們,以及護法善神們,冥冥當(dāng)中的加持呢。
關(guān)于無師自悟的人,達摩大師說得很清楚,有是有,不過,太稀有啦。對于這樣的人,達摩大師繼續(xù)開示道:
“若自己以緣會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xué)也!
“如果修行人,因為自己的;垡蚓壋墒炝,而得以覺悟圣者的密意,那么,就不用再參學(xué)善知識了!
“這就是所謂的生而知之,本來就是明白人,所以,勝過了那些學(xué)而知之的人!
哎,在這里,達摩大師充分肯定了無師自悟的可能性。實際上,在中國佛教的歷史上,這樣的高僧非常多,簡直數(shù)不勝數(shù)。就我自己所知,遠(yuǎn)到南北朝時期的慧文禪師和慧思禪師,近到明末四大高僧,乃至于近代的虛云老和尚、廣欽老和尚,以及諦閑大師、印光大師等等諸多位大法師們,都是依法而無師自悟的。
倘若真能夠如此的話,那么,達摩大師說得很清楚,就不用刻意去參學(xué)善知識了。問題是,有人說啦,如何才知道,自己的覺悟沒有偏差呢?或者,悟境,是否已經(jīng)透徹呢?
——嘿嘿,您既然可以依照教法而無師自悟,當(dāng)然就應(yīng)該懂得,需要依照教法而印證,乃至于增進悟境啦。
其實,無師自悟的人,通常都有一個逐漸增進悟境的過程,而如同悉達多太子那樣,一悟就到佛地的情況,是極為罕見的。所以呢?嘿嘿,您也可以無師自悟,不過,在尚未通達一切甚深法義之前,切不可妄自認(rèn)證,以免自欺欺人呀。
就算是已經(jīng)通達了甚深法義,也不可以得少而足,須知,通常啊,此時的自己還是個凡夫,尚未超凡入圣呀。而對于那些,隱修在人世間的圣者們來說呢,他們早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命相,所以,根本就不會自我標(biāo)榜,也不會公然宣稱自己就是圣者。
反倒是一些名利之徒,把邪悟當(dāng)做證悟,自欺欺人,藐視因果,每每自稱是某某佛菩薩的示現(xiàn),聚眾斂財,廣收弟子,等等。嘿嘿,看起來很風(fēng)光,可是將來的業(yè)報啊,怎一個苦字了得!
所謂的“生而知之”,孔老夫子把人分為生而知之,學(xué)而知之,困而學(xué)之和困而不學(xué)四類,足見人的天分各自不同啊。而人們天分的不同,恰恰詮釋了佛教的因果業(yè)報之規(guī)律,所以,在過去的中國,善惡因果,是深入人心的,它也成為了咱中國人的道德基石。
——如今,人們很少相信因果了,所以呢?咱國人也就沒有了道德基石。嘿嘿,于是呀,坑蒙拐騙橫行,奸淫欺詐泛濫,中國人,越來越不像中國人了。一如國學(xué)大家梁漱溟先生所說的那樣,中國人,沒有了中國人的氣味。
達摩大師所說的“生而知之”,是說那些無師自悟的人,過去世本來就是悟道者,是正在人間行菩薩道的菩薩,所以呢?根機猛利,勝過了其他普通的學(xué)修者。
- 上一篇: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六
- 下一篇: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四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九)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八)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十)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六)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五)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四)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三)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二)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一)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十二)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十一)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七)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九)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八)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十)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六)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五)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四)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三)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