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義八 觀眾生品第七
《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義八 觀眾生品第七
觀眾生品第七
或許聽完“不思議品”之后,我們有些感動,覺得非常非常的不好意思:學佛,我們?nèi)鄙僖环N敬業(yè)精神,需要努力,需要改變,那么,現(xiàn)在我們可以打一個妄想,我們也要效法、實踐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現(xiàn)行不可思議事,但如果真想把妄想變成現(xiàn)實的話,我們必須人法皆空,而人法皆空實在是事物的真相,只有人法皆空,才能契真空理,然后起大用,由根本智生起方便智,成就不可思議之事,因此能凈佛國土,然后經(jīng)過努力,極樂國土清凈,成就娑婆眾生往生得以解脫?梢,我們今天走的路是阿彌陀佛曾經(jīng)走過的路。
所謂“眾生”,梵語是“薩埵”,即是四大五陰和合的生命體,唐代譯為“有情”,是專就有情邊說,事實上凡是生命,都是因緣所生,所以稱為眾生。
所謂“觀”是觀照般若,是真正的佛法實踐,即是由文字認識實相(空性)的過程,能夠與之相應乃至相契稱為觀,可見觀有透視的意思,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六根對六塵生六識,是分別心產(chǎn)生作用,反過來,觀察六根自性空,外塵無自性,則分別不真實,即是妙觀察智,如以金造佛像、茶杯、尿壺,分別好壞是識分別心的作用;如以智慧觀照,則佛像、茶杯、尿壺都是金器。我們要學習金店老板,一眼看穿,不被外表所迷惑。所以,“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更何況本來就是夢里六趣,原是空空如也。
在此品眾,二乘人不得法空,所以對之以天女散花著在聲聞身上;不得人空,所以對之轉(zhuǎn)男成女。因此菩薩觀一切眾生,本自空性,即是涅槃。只是因眾生不得通達,才對之救治之藥,如病愈則藥也除。
【經(jīng)文】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于眾生?”
經(jīng)文意思是:正當維摩詰說完不可思議解脫之時,妙吉祥菩薩問維摩詰,維摩居士,菩薩怎樣觀照眾生呢?如果以為有眾生,即同于凡夫;如果以為無眾生,即同于二乘,則無度生事業(yè),那么到底怎樣觀照眾生呢?
【經(jīng)文】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
經(jīng)文意思是:維摩詰回答說,菩薩觀于眾生,應當這樣觀照,就如幻師一般,所見自然是幻人;如智者,發(fā)見水中之月,也如在鏡中尋找自己的形象;如渴鹿熱時陽焰,如山谷中的回音,如空中停留的云,如水面上的聚沫,如水中的泡影。此是說明一切法無實,如小孩玩泥巴,指出六道眾生無有自性,純是泥巴所成。
【經(jīng)文】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經(jīng)文意思是:如果以為眾生是實在有,那么情況是怎樣的呢?如同芭蕉一樣堅實,如同閃電一樣久住,如同四大之外的第五大,如同五陰之外的第六陰,如同六情(根)之外的第七根,如同十二入之外的第十三入,如同十八界之外的十九界,都是畫蛇添足,本來沒有的事,如龜毛兔角,菩薩觀眾生當如是觀。
【經(jīng)文】如無色界色,如焦谷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觀眾生如同無色界色(不存在),為什么?因為無色界眾生無業(yè)果感召的色身,他們只有神識作用,沒有形色的活動。如燒焦的谷種發(fā)出的芽,如阿那含(譯為不來)又入胎,如阿羅漢已然無生又有三毒,如讓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慳貪、嗔恚、犯戒,如佛陀的煩惱習氣,如瞎眼的人能看到外色境,如入了滅盡定的圣者的呼吸,如空中飛鳥的足跡,如石女的兒子,如幻化人的煩惱,如夢中見到自己睡醒,如已經(jīng)涅槃的滅度者受身,如沒有煙的火焰,菩薩觀于眾生當如是,本來沒有,硬要說有,所謂的有也不是真有。
【經(jīng)文】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經(jīng)文意思是:當維摩詰說到此,妙吉祥菩薩就問,如菩薩如上所觀,則沒有了眾生相,事實上,菩薩行慈,以眾生為所緣境,如果沒有了眾生,菩薩怎樣行慈呢?而無慈又違背菩薩道,違背佛經(jīng)所說:若無眾生,即無如來可成。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經(jīng)文】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經(jīng)文意思是:維摩詰說,菩薩對眾生作以上如幻如化觀之后,自我感覺應當為有緣眾生演說這種觀眾生之法,使他們轉(zhuǎn)迷為悟,即轉(zhuǎn)識成智,這才是最真實的慈啊!不忍眾生苦,要行真慈,不能趁火打劫;不忍圣教衰,要說真法,不能耍戲法魔術(shù)之法,反思每一個人的經(jīng)歷,提醒自己不能再混沌下去了。
【經(jīng)文】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nèi)外不合故。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能隨順法性,無緣緣于所緣的眾生,起一切相,生相不生,滅相不滅,即以無生法教化眾生,即是寂滅慈;菩薩隨順法性(空性),無有煩惱,即是行不熱惱;菩薩隨順法性,則不見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即能行平等之慈;菩薩隨順法性,幻化不真,起無所起,即是行無諍慈;菩薩隨順眾生法性,即內(nèi)六根不與外六塵和合,都無自性,即是行不二平等慈。
【經(jīng)文】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凈慈,諸法性凈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經(jīng)文意思是:宇宙萬有紛紛擾擾,雖都是空,此空卻分明在紛紛擾擾的宇宙萬有得以通達,即“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菩薩即能觀不壞諸相見真如法相,即是行不壞慈;菩薩即能所而非能所即空性,如是不被八風及各種煩惱所動,面對現(xiàn)實,一切究竟堅固,即是行堅固慈;菩薩觀諸法本性是空,超越染凈,本來清凈,即是行清凈慈;菩薩心包太虛,量同沙界,與空相應,即是行無邊慈。
【經(jīng)文】行阿羅漢慈,破結(jié)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觀空斷惑,破煩惱賊,即是行阿羅漢慈;菩薩以無所緣而緣眾生,行四攝法,使眾生安樂,即是行菩薩慈;菩薩觀本質(zhì)即如,現(xiàn)象即來,空即相,相即空,即是如來無二,如金剛經(jīng)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即是空義,能觀諸法如義即是行如來慈;菩薩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人我兩亡,則能自他兩利,若如是行即是行佛之慈;菩薩即諸法空相中不見于因,其來無始,天然大業(yè),最忌裝潢,本來如是,即是行自然慈;菩薩以一切法平等一昧,覺根本空智,則一切法無有障礙,如是即行菩提慈。
【經(jīng)文】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與空相應如春風化雨,普潤群生,即是行無等慈;菩薩能引導凡夫二乘,進取大乘無上妙道,如是開闊視野心量,即人病己病,人溺己溺,如是行者,已是行大悲慈;菩薩觀法如化,則無我法二執(zhí),即無身心束縛、系累,廣度眾生永無疲倦、滿足,即是行無厭慈。
【經(jīng)文】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與平等相應,把所證得的佛法全部布施給眾生,沒有一點點保留和吝惜慳貪不舍之心,如是即是行法施慈;可見,人人為自己,佛菩薩為大家;菩薩與空相應,透視化解五欲:財色名食睡的束縛,即能所無所得,如是不但沒有守戒之人和所犯之戒,如是行者,即是行持戒慈;菩薩與忍無可忍相應,內(nèi)則不動心,外不見聲色之塵,即能不嗔恚惱恨一切眾生,如是行者即是行忍辱慈;菩薩與空相應,身心無自性可得,則能廣度眾生而不退,在生死大海之中,不知疲倦地打撈眾生(指愿意被打撈的眾生),如是行者即是行精進慈;菩薩與心境俱空相應,于萬法之中,百花叢中,無牽無掛,即“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不懼妄想紛飛,如如不動,如是行者,即是行禪定慈;菩薩與一切真空妙有相應,深知眾生根機時節(jié)因緣,而能應機施教,對癥下藥,如是行者即是行智慧慈。
【經(jīng)文】行方便慈,一切示現(xiàn)故。行無隱慈,直心清凈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不起滅盡定而現(xiàn)諸威儀,隨其類別而為現(xiàn)身說法,是權(quán)智范疇,如是行者即是行方便慈;菩薩直心如箭,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佛法,如是行者,即是行無隱慈;菩薩發(fā)菩提心,不著二邊,行于中道,無所得,如是行者,即是行深心慈;菩薩行于真如法性,如行而說,如說而行,不偽善、裝模作樣,如是行者,即是行不誑慈;菩薩行于菩提涅槃,是諸法所依是空,而空即涅槃,寂滅為樂,如是行者,即是行安樂慈。妙吉祥菩薩,菩薩的慈悲,正是象這樣啊。
【經(jīng)文】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經(jīng)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維摩詰居士:“什么是菩薩的悲呢?”維摩詰回答說,菩薩所作見相離相,即相見性,如氣象萬千而歸于金,如是即能處變見常(空),以不變應萬變,不落生死,隨順法性,隨緣任運,而此法性又與眾生平等,都是空,如是即是菩薩大悲,不似一般人“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雖能幫助眾生,也完全按照自己的取相標準衡量行事,愛別人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即更愛自己,一旦這標準不合自己規(guī)格,馬上就會另眼相看。
經(jīng)文意思是:什么是菩薩的喜呢?維摩詰回答說,菩薩悟入自他平等,即能助人為己樂,對所有饒益眾生事業(yè),無有懊悔、忌妒心,如是即是菩薩喜。不似一般人懊悔、忌妒、不平衡。
【經(jīng)文】何謂為舍? 答曰:所作福佑,無所希望。
經(jīng)文意思是:什么是菩薩的舍呢?維摩詰回答說,菩薩所作隨順法的本性(空),所以即能舍時而不希望回報,是真正的舍,如是即是菩薩舍。不似眾生欲壑難填,得隴望蜀,甚至不耕耘也希望收獲等。
關(guān)于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就說到這里。
【經(jīng)文】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言:菩薩于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經(jīng)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菩薩未證法身(空性),對于生死有畏懼,應當依靠什么呢?維摩詰回答說,菩薩未證法身,在畏懼生死中,應當依靠佛陀無量劫積累的功德之力(利益一切眾生的能力),如是依靠,將證得法身,如是即生死法見無省事,則無所畏懼。
【經(jīng)文】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于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經(jīng)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菩薩要依靠如來無量劫來的功德之力,應當怎樣安住呢?維摩詰回答說,菩薩要依靠如來的功德之力,就是應當要安住度脫一切眾生,因為若無眾生,即無如來可成,菩薩只有度眾生,才能圓成自己的佛道。
【經(jīng)文】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經(jīng)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要度化眾生,應當去除什么呢?維摩詰回答說,要度化眾生,應當去除煩惱。因為煩惱業(yè),所以有眾生,如無煩惱,則即無眾生。
【經(jīng)文】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
經(jīng)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菩薩要除去煩惱,應當怎么去行呢?維摩詰回答說,菩薩應當行于正念,正念、一念心現(xiàn)前,則煩惱自除。
【經(jīng)文】又問:云何行于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經(jīng)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菩薩應當如何行于正念?維摩詰回答說,菩薩應當見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如是即安住正念,即是處生死變相,行不生不滅法,如見器相回歸金性;妙吉祥菩薩又問,什么法不生?什么法不滅呢?維摩詰回答說,一切二邊的偏邪知見,都是不善,即是不生;凈佛國土都是善法,即是不滅?梢,善法是空,不善法是二邊,空是凈土是善法,二邊是穢土,是不善法。
【經(jīng)文】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答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 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經(jīng)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善與不善的根源是什么呢?維摩詰回答說,身體是根源,因為善不善業(yè)都是由身體造作,學佛要超越善與不善,正是“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所以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妙吉祥菩薩又問:身體的根源是什么?維摩詰回答說,欲貪是生死的根源,正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尺波”,盡管“多情乃佛心”,實是悲,不忍眾生苦,不忍圣教衰。妙吉祥菩薩又問:欲貪的根源是什么?維摩詰回答說,欲貪的根源是虛妄分別,即以能分別之心,取所分別之境,以之為實,即執(zhí)取貪著。
【經(jīng)文】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經(jīng)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又問,虛妄分別的根源是什么呢?維摩詰回答說,虛妄分別的根源是顛倒妄想,所謂我想、法想,都是緣生幻有,而執(zhí)幻不實,則是顛倒妄想,即使真如也不守自性。妙吉祥菩薩又問,顛倒妄想的根源是什么呢?維摩詰回答說,顛倒妄想的根源是了無所得,即是無住,即是如空中花,水中月,有也沒有;妙吉祥菩薩又問,無住的根源是什么呢?維摩詰回答說,了不可得的無住就是沒有根源,因為現(xiàn)象界不可靠,空無所有,即是諸法實相,無能依所依,所以無住即無本。妙吉祥菩薩,無住即真如,而真如不守自性,即法性無性,卻又能隨緣立一切法,所立一切法又無非真如,沒有次第,直指人心,當下即是,否則住在任一處即執(zhí)著,執(zhí)著就是輪回。有一句話:“無佛處真要停留,有佛處急需走開”。即: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經(jīng)文】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xiàn)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
經(jīng)文意思是:正當妙吉祥菩薩和維摩詰交談告一段落之際,丈室之中出現(xiàn)了一位天女,她是看到法會中,諸天、人、大弟子等聽到所說的佛法,即以法喜充滿的心情,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即以天上的妙花,色彩紛呈,散向諸菩薩及大弟子,表示恭喜祝賀之意。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妙花落到大菩薩身上紛紛落地,而落在大弟子們身上的竟然粘在身上不落下來,可以想見,那天花散落不掉的情景,本來佛制比丘不允許香花著身的,如著身即是犯戒,當時大弟子們身上落了厚厚的一層天花。
【經(jīng)文】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經(jīng)文意思是:因為香花著身是犯戒。所以機械守戒的諸大弟子都紛紛運用神通之力,想使身上的花去掉,卻毫無辦法,此時天女看著發(fā)笑,就問舍力弗:您為什么要去掉這些香花呢?舍力弗回答說,佛制比丘不可以著花,著花即是不守戒且不如法,看著不威儀,所以要去掉它。
此處的天女同維摩詰都是法身大士,否則單純的天女是不會有如此境界,所謂制戒,應是教人不取不舍,不是教人有取舍。而小乘根機不是取就是舍,把佛制變成了法制,見花著身,即有犯戒和不威儀之感,于是手忙腳亂,即是表明眾生有我就有法,如是即有執(zhí)著。
【經(jīng)文】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
經(jīng)文意思是:天女說,舍力弗!您不要以此無情之花妄生分別,是不如法,為什么呢?此香花沒有分別,只是仁者您自己自心生出的分別,如風動、幡動之說,實乃仁者心動,又如“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也如有色眼鏡看東西,總是一相情愿。如果您真的在佛法上出家,應無分別平等,如果有絲毫的分別執(zhí)著,即是同法性空相違背,才是不如法;如果于一切法不舍棄不執(zhí)取,即是無所分別,才是如法;觀察這些大菩薩不用手忙腳亂,花也不著身上,這表明他們已經(jīng)斷了妄想分別。
【經(jīng)文】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jié)習未盡,華著身耳。結(jié)習盡者,華不著也。
經(jīng)文意思是:如果人有分別執(zhí)著,就如同人畏懼之時,妖魔鬼怪會乘虛而入,如人算卦說有車禍,低頭喪氣,心里因懼怕而全神貫注投入進去,車來沒注意,一下子有了車禍,于是有人感慨真準啊!又如人若怕狗,前面跑,后面追,你若不怕,狗只吠叫而已,是它怕你,能奈你何?羅什法師解釋說,如一羅剎鬼,變成馬形,有一勇士騎上這匹馬,一點也不懷疑,走在中途,馬問勇士,騎的馬還好嗎?于是,勇士拔刀給羅剎看:這把刀還好嗎?羅剎知道此人無所畏懼,終究不敢加害于他,正是因為如此,二乘人不知生死的本來面目,所以怕生死,如是外塵色聲香味觸法會隨著懼怕的心態(tài)乘虛而入,就如同夜里走路看見一盤繩子,以為是蛇而被嚇死,或者杯弓蛇影,以為真實而折磨自己。反過來,已經(jīng)離卻了恐懼的法身大士,一切的五欲境界奈他不得,你們聲聞人雖斷見思二惑,卻沒有斷習氣,所謂習氣,就是慣性,不由自主,如“他媽的,我沒有罵人”,矛盾又不矛盾,他想不罵,但他罵了。正因為如此,花落在身上,抖落不掉(守戒和威儀的習氣)。
【經(jīng)文】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問:天女!你如此辯才如維摩詰,你在這里住很久了嗎?天女回答說,我在此丈室,如同長老(舍力弗)證得解脫一樣。舍力弗說:我早已證得了八解脫(1,內(nèi)有色想,觀外色解脫;2,內(nèi)無色想,觀外色解脫;3,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4,空無邊處解脫;5,識無邊處解脫;6,無所有處解脫;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8,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那么你在此很久了嗎?天女回答說:您證得解脫有久近可說嗎?解脫離時空妄法的束縛,時空不有,哪里有久近可說呢?
【經(jīng)文】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聽到這樣一番話,知道所說有失誤,就默然無語不再回答,天女就問:象您這樣的大長老,智慧第一,怎么也無話而說了呢?舍力弗回答說,證得解脫的人,言語不能表達,超越時空,所以我對此也不知要說什么。意即無話可說,可見“沉默是金,雄辯是銀”,面對真理、是非,應是“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經(jīng)文】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nèi)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nèi)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經(jīng)文意思是:天女又對舍力弗說,語言文字,是緣起法,智者觀之,當下即空,都是解脫相,為什么?所謂解脫相即是諸法實相,所以它無內(nèi)無外,不在兩中間,遠離二邊,語言文字也是同樣的不內(nèi)不外,不在兩中間,所以,舍力弗,不要離開文字而證解脫,法法本自解脫。此正如禪宗的“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一般人蒙頭轉(zhuǎn)向,利根人言下舒暢!
【經(jīng)文】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說,如你天女所說,一切諸法都是解脫相,那么淫怒癡三毒也是諸法之一,如是也不要脫離淫怒癡而證解脫嗎?這如同今人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也如同“萬法皆空,六字洪名不空”等等,二無的世界久了,不知本地風光,當下即是。所以聽到此,不禁毛骨悚然。對此天女回答說:佛為增上慢人,去掉蛇足、龜毛、兔角,就說離淫怒癡而得解脫,所謂增上慢,法華經(jīng)說,五千退席,佛以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是增上慢(二乘所證的涅槃是五百由旬的化城,不是真涅槃);如果沒有增上慢的人,即緣起即是性空,佛說淫怒癡性即是佛性(空性),即是解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見,如果以為有個實在的淫怒癡,就同蛇足、龜毛、兔角一樣了不可得。
【經(jīng)文】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于佛法為增上慢。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聞天女所說之法,法喜充滿,大加贊嘆:好啊!好啊!天女您得了什么道?證了什么果?如此辯才無礙!天女回答說:我現(xiàn)在一無所有,無得無證。所以如此辯才無礙。為什么這樣說呢?如果有得有證,即是在佛法中稱為增上慢,而一切法如夢如幻,有得有證如龜毛兔角蛇足。
【經(jīng)文】舍利弗問天:汝于三乘為何志求?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問天女:你對于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志愿求哪一乘呢?天女回答說:如果以聲聞法化度眾生,我就是聲聞乘人;如果以十二因緣化度眾生,我就是緣覺乘人;如果以大悲法化度眾生,我就是大乘人。
【經(jīng)文】舍利弗,如人入瞻葡林,唯嗅瞻葡,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現(xiàn)在的情形則是,好象有人走進瞻葡林,只能嗅到小黃花的芬芳香氣,不能嗅到雜花野草之味,因為這樣的緣故,走進此丈室,只能聽聞大乘佛法的功德之香,而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之香?梢姶蟪朔鸱ǖ母毁F,非小乘所可比擬。
【經(jīng)文】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fā)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其中有帝釋天、梵天、四王天并諸天龍鬼神等,入于此丈室,聽聞維摩詰所講說的正法,都能發(fā)起菩提心,欣樂大乘佛法的功德之香,發(fā)起出離之意。舍力弗!如果就理而言,我居此室無久無近;如果就事說,我來此室已經(jīng)有十二年了,從沒聽說維摩詰講過聲聞、辟支佛之法,聽到的只有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的諸佛功德之法。
【經(jīng)文】舍利弗,此室,F(xiàn)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此室,F(xiàn)未曾有法,稀有難得,是哪八種呢?一者,此室常有金色晃耀,晝夜都沒有差異,不再以日月燈等照明,此是第一種未曾有、難得之法;二者,凡是進入此室之人,如龍?zhí)烊松駸?聽聞妙法,即相契于真如法性,與空相應,不再被世間垢染所惱害,此是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經(jīng)文】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及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zhuǎn)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經(jīng)文意思是:三者,此室常有帝釋天、大梵天、四天王,以及他方世界的諸菩薩來此相會,絡繹不絕,此是三未曾有、難得之法;四者,此室常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究竟不退轉(zhuǎn)之法,此是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經(jīng)文】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經(jīng)文意思是:五者,此室常有天人的雅樂,奏出無量的法化之聲,其音美妙絕倫,此是五未曾有、難得之法;六者,此室有常樂我凈四大寶藏,眾寶積滿,能夠周濟貧乏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但財寶也指法寶。
【經(jīng)文】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凈土,皆于中現(xiàn),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經(jīng)文意思是:七者,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佛、寶炎佛、寶月佛、寶嚴佛、難勝佛、師子響佛、一切利成佛,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維摩詰上人持念之時,即都云集而來(不來而來),廣宣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去無所去),此是第七未曾有、難得之法;八者,此室之中,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凈土等等都能于其中顯現(xiàn),如大圓鏡,顯露無遺,此是第八未曾有、難得之法。(由維摩詰證常寂光,所以能示現(xiàn)實報莊嚴土)
【經(jīng)文】舍利弗,此室,F(xiàn)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于聲聞法乎?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既然此室,F(xiàn)有八種未曾有、難得之法,那么,又有哪一個人見到這樣不可思議之事,而又去樂于聲聞法呢?肯定沒有,別抱怨沒因緣,證得諸法實相(空性),境界自然現(xiàn)前。
【經(jīng)文】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zhuǎn)女身?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zhuǎn)?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問天女:我見你辯才無礙,定是來歷不凡,然而,你為什么不轉(zhuǎn)女身而成男身呢?小乘人見天女智慧辯才當是八地菩薩,而八地菩薩不受女身,所以問天女。更有二乘人的狹隘,以為女人不能同男人相比,女人是業(yè)障深重的表現(xiàn),殊不知,不執(zhí)著就是解脫,就象有人以為“極樂無女人,我們?nèi)ゲ涣恕。事實?女人的形象不是定法,可以改變,對此,天女回答說,相有男女差別相,本性平等無別。所以我自進入維摩詰丈室十二年來,探求男人女人的相,已是了不可得,不知道,轉(zhuǎn)女人為男人相,應當怎樣轉(zhuǎn)呢?
【經(jīng)文】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zhuǎn)女身,是人為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脽o定相,當何所轉(zhuǎn)?
經(jīng)文意思是:天女說,譬如幻師化作幻女,如果有人問:為什么不轉(zhuǎn)女身成男身呢?這個人問得有道理嗎?舍力弗回答說,沒有道理,因為幻相沒有定相,如是,應當怎樣轉(zhuǎn)呢?此處無明比喻幻師,行識比喻幻法,幻出名色等幻女,不可為實。
【經(jīng)文】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zhuǎn)女身?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zhuǎn)女身?
經(jīng)文意思是:天女說:一切諸法都沒有定相,也是同樣的道理,你舍力弗為什么要問我不轉(zhuǎn)女身為男身呢?也就說話的時節(jié),天女以她的神通之力,把舍力弗變成天女的模樣,自己變成長老舍力弗的模樣,進而問舍力弗:為什么不轉(zhuǎn)女身為男身呢?(舍力弗斷分別我執(zhí),俱生我執(zhí)未斷)
【經(jīng)文】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zhuǎn),而變?yōu)榕。天?舍利弗,若能轉(zhuǎn)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zhuǎn)。如舍利弗非女而現(xiàn)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xiàn)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以天女的相貌聲音回答變成了舍力弗的天女說,我現(xiàn)在不知道為什么變成了女身?既然是女身,相貌、聲音都完全變了。對此,天女以舍力弗的形象、聲音說:舍力弗!你如果能轉(zhuǎn)女身為男子身,那么一切女人也應當能轉(zhuǎn)女身為男身,就如同你舍力弗一樣,非女身而變成女身,在此需要說明,舍力弗是被神通力所變?yōu)榕?而一切女人是業(yè)力牽引變成女身,如舍力弗不需神力而能轉(zhuǎn),則一切女人也不需待業(yè)而轉(zhuǎn),無論是業(yè)力、神力,都不是不變之力,所以一切法沒有定性不變,因緣幻化,相雖有別,同一空性,所以說,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即不是定男定女,否則不能轉(zhuǎn)。
【經(jīng)文】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經(jīng)文意思是:正在這時,天女還用神力攝受,使舍力弗身體又突然恢復到原來長老男身,簡直難以想象,比丘眾是極重威儀的,沒有想到會讓天女耍弄到這個樣子,與會凡夫、天人等也都目瞪口呆,包括我們也都莫名其妙,發(fā)呆之際,天女又問:舍力弗!你以為的女身的形色,現(xiàn)在在什么地方呢?舍力弗回答說,雖然女身形相如水泡,無實在性,但它卻能隨緣現(xiàn)形相,即不能抹殺它現(xiàn)象的存在,即有即空,所以它是無在又無不在的。
【經(jīng)文】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經(jīng)文意思是:對此天女說,進一步說,一切諸法也是同樣的道理,無在無不在;而這無在無不在的道理是佛陀所說。(包括三世諸佛)
【經(jīng)文】舍利弗問天:汝于此沒,當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問天女,菩薩留留惑潤生以為方便度生,那么你的化緣盡后,也一定會死此而生彼,那么你在此處因緣盡了,應當生在什么地方呢?天女回答說,權(quán)乘菩薩結(jié)業(yè)受生有定處,佛則不然,隨其化生即無定處,應機示現(xiàn),我也如同這樣。舍力弗說,既然是佛的化生,那么隨機示現(xiàn),則是:非生而生,非滅而滅,也即是即生死而非生死,天女說,不僅僅是佛菩薩是這樣,眾生也是這樣,因為生滅如幻,所以沒有生滅。所謂結(jié)業(yè),如水結(jié)冰,不應礙而礙,有形有處,成宿命論;佛無結(jié)業(yè),如水生為蒸氣,無形無處,佛是化生,不是此處沒而彼處生。而結(jié)業(yè)生,即在此處沒,在彼處生,相異之處:佛無執(zhí)性,運用生死,得無礙自在;眾生有執(zhí),即被生死牽著鼻子輪回,不得自在,一定結(jié)業(yè),探其根本,是生死不害眾生,是眾生執(zhí)著生死,正如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以執(zhí)迷故,枉入諸趣。
【經(jīng)文】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又問天女,你還要多久應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呢?天女回答說,如果你舍力弗返回到凡夫,我就應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舍力弗說,我返回到凡夫,沒有這樣的道理。天女說,如你所說,我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也是沒有道理,為什么?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固定的住處,如《金剛經(jīng)》也說,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須菩提答,不也。又如太陽普照,被云所遮,太陽沒有所失,煙消云散之際,太陽也沒有所得。
【經(jīng)文】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shù)萌绾愫由?皆謂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shù)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曰:無所得故而得。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經(jīng)文意思是:舍力弗說,現(xiàn)在諸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已證得和當證得的,如同恒河沙那么多,這都是什么道理呢?天女回答說,都是依世俗語言文字價值觀念,說有三世諸佛,并不是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三際,因為就世界幻相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而就諸法實相說,哪里有什么過去現(xiàn)在未來呢?天女又繼續(xù)說,舍力弗,你證得阿羅漢道了嗎?舍力弗回答說,我所證得的阿羅漢道,是無所證而證得的。天女說,諸佛菩薩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是無所證而證得果位的。這也如同提婆菩薩《百論》:成佛世俗諦中事,若于第一義諦,則無佛可成,而無佛可成才是真成佛。
【經(jīng)文】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yǎng)九十二億諸佛,已能游戲菩薩神通,所愿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zhuǎn),以本愿故,隨意能現(xiàn),教化眾生。
經(jīng)文意思是:當天女與舍力弗問答告一段落之際,維摩詰告訴舍力弗,這位天女已經(jīng)供養(yǎng)過九十二億諸佛,所以能在三界內(nèi)游戲神通,從心所欲,無有障礙,證得無生法忍,已住不退轉(zhuǎn),即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因為有成佛的大愿,所以能隨意示現(xiàn),教化眾生,千萬不要因為是女身就輕視她,意思是,天女來歷不凡,不要以我們的觀念衡量圣者,不但不對,反而以自己的觀念產(chǎn)生的情緒(和尚不是天女的對手,而貶損出家人形象)還會影響他人對于佛教的誤解。相信天女的供養(yǎng)九十二億諸佛,散平等花,轉(zhuǎn)女成男,轉(zhuǎn)男成女等,一定會留給大家深刻的印象。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