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諦
第十章 談二諦
從不同的角度跟主題,導(dǎo)師在剖析的內(nèi)容都有一個共同的法義要我們明白,其實都有共同的地方。今天談二諦,也是談佛法的根本問題,那么,不同的宗派、不同的體系也在談二諦。但是,同樣談緣起;竟然差別有那么大,同樣談二諦;也是會有差別那么大。我們今天從二諦的立場,你也可以看出來,其實,導(dǎo)師所抉擇的重點都一樣,不外乎跟外道的哪里不同?同樣談二諦,聲聞的二諦,部派佛教的過程到大乘佛法的三系的二諦哪里不同?他也是把我們分析出來。其實,前面這些如果明白了,了解了,后面越談的,你就越明白。
第一節(jié)總 說
總說就是大綱,先把佛法要談的主要論題,用大綱來建立架構(gòu),就是整體的大綱先明白。然后再了解他細部的,就是后面每一章、每一節(jié)分別來說那個細部的部分,那么,先說大綱,后面講內(nèi)容分別。
二諦,為佛法中極根本的論題。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導(dǎo)眾生轉(zhuǎn)迷啟悟,而引導(dǎo)的方法,即以二諦為本,故對二諦應(yīng)求得確當(dāng)?shù)牧私狻?/p>
導(dǎo)師一句話就把二諦的重點點出來了。所有談佛法的目的,要讓眾生解脫開悟么,那么,用什么方法去引導(dǎo)?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對“二諦”的這個理論要明白。佛陀他就用“二諦”的方法。第一,就是世俗諦;第二,第一義諦。從真俗這兩方面來引導(dǎo)你,從世俗的觀念、跟超越世俗的觀念,也就是世出世間就對了。世俗的,我們大家一般共見的這個現(xiàn)象、理論,我們的思維模式,他應(yīng)用這一方面來讓你明白;還有另一方面是超越的叫第一義諦,這個是出世的,不外用這兩個方法來引導(dǎo)眾生去明白
嘉祥、窺基都有『二諦章』,其它各派也無不重視。
三論的或者是唯識的嘉祥大師跟窺基大師他們,都有論著都有二諦章來解釋二諦的內(nèi)容,然后包括其它的宗派也都非常重視,所以等于講佛法的各宗各派都不能離開二諦而說法就對了,只是對二諦的解釋內(nèi)容各有差別,這個就是我們要分別,就象緣起一樣,哪一宗哪一派不談緣起,佛法的根本離開緣起就不是佛法了,問題是緣起的內(nèi)容有差別,解釋不一樣,二諦也是一樣,緣起就不離二諦,二諦不離緣起。二諦的解釋也一味不一樣,為什么?對緣起理解不同對二諦了解也不同,這同樣的意義,那么導(dǎo)師就把二諦的內(nèi)容來分析的時候我們才知道跟緣起的差別是一樣的。
『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諦,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中論就是中觀論,那么談到這個重點,諸佛也是一切佛,說法都是依于二諦,只要是佛為眾生說法都不離開以二諦說法就對了。第一個就是以世俗諦,第二就是第一義諦,如果有人不能了解的話,怎么樣去分別這二諦,那么對于佛法的深義就沒有辦法了解了,那么我們今天要研究法,研究佛法的深義,那么你必須對二諦要有相當(dāng)?shù)捏w會跟了解,就是這樣子。
從教義說,佛以二諦的方式為眾生說法,故對于二諦不能確當(dāng)辨別,即對于佛法也不能了解!菏T論』說∶「若不知二諦,則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修學(xué)佛法,不外為了自利、利他、俱利,這可見修學(xué)佛法,應(yīng)該對二諦徹底理解一番!
【十二門論】也是一樣,不知道二諦那么就不能自利利他了,自他共利就達不到了,那么表示如果不懂二諦,自己也不能受用,也不能利益眾生,重點也是意思在強調(diào)二諦的重要。
二諦即世俗諦、勝義諦,或譯作世諦、第一義諦,俗諦、真諦。佛依二諦說法,二諦中最主要的,為凡圣二諦──或可名情智二諦、有空二諦。
導(dǎo)師把重點點出來,講二諦主要的就是凡圣二諦,也就是情跟智的二諦,有跟空的二諦意思是一樣的。
凡夫因迷情妄執(zhí),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識的世界,是世俗有的,名為世俗諦。
我們一切眾生都叫凡夫,不了解真相不悟真理,所以迷惑于一切情感的妄執(zhí),所以凡夫的境界只有常識的世界,對于真相是沒有辦法了解的,都是世俗的這一部分,所以叫世俗諦。
這里就講世、是遷流義,俗、是浮虛不實義。依梵語,有覆障義,即凡情亂現(xiàn)虛妄不真而障于真相的。
我們所謂的世俗就是有覆障,就是有覆蓋障礙,就是我們凡情的現(xiàn)起的一些虛妄不實的這些現(xiàn)象跟我們的知識認識反而是障礙真相的。這個叫世俗諦。
勝義諦,是圣人智見體悟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認識所認識的。
也就是說悟道的圣者,他是以智慧來體見一切法的真相,所以不是我們一般人的認識,那種所體驗的,這是特勝的真智界,故名勝義,即第一義諦。這是超越凡俗的真智慧,所體會的,所以叫勝義也叫第一義諦。
佛法教化眾生使它從迷啟悟,這是特勝的真智界,那么佛法教化眾生使它從迷啟悟,從凡入圣,主要以此二諦為立教的根本方式。
我們今天要悟道也是一樣,轉(zhuǎn)迷為悟,要成為一個圣者同樣的要體會此二諦。
對二諦雖有各樣的解說,然主要是使眾生從迷執(zhí)境界轉(zhuǎn)入到圣覺的境界。眾生因無明妄執(zhí),計一切法為真實有的,由此引起生死流轉(zhuǎn)。
現(xiàn)在點出重點,什么是無明?什么是妄執(zhí)?就是把一切當(dāng)成實在的了,實有的了,這個一句話很輕輕的,其實最重要!就是這么簡單。迷迷在什么?悟悟在哪里?迷就是認為一切法是實在的么,你看到的一切法都以為是實在的,包括自己的身心,就是因為這個觀念認為是實在的才引起造業(yè)生死流轉(zhuǎn)那,其實佛法談那么多只是要告訴你,我們的生死的根源就是這個實有感的自性見,一語就道破了。
要使眾生解脫,即必要了悟諸法是非實有的,其實佛法就是這么簡單么,因為我們執(zhí)著在實有感、自性見,起貪愛染著。那么你要讓眾生解脫,就是要讓他如實的體會到確實一切法不是實在有的,悟得法性本空為勝義諦。
你如何讓他知道一切法,本自空寂非實如幻,只是緣起的假有,你能體會到法法的本空,這個就叫勝義諦。執(zhí)著法法實有,這個是世俗的共見,叫世俗。體會法法本空,這個就是勝義。凡夫跟圣者凡圣二諦重點就是告訴你,世俗跟第一義諦的區(qū)別在哪里,就是對一切法的實有感執(zhí)著有自性。其實我們今天真的學(xué)那么多法,理論真的實在很復(fù)雜,搞得大家都很辛苦,最后歸納起來就是這幾句話,重點就是在這里。
我們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子,我們對自己的身心,對我們所接觸的環(huán)境,還有我們所有的一切是不是都在這個實有感作祟,我們今天才要爭才要論,才要爭奪,貪嗔癡,造業(yè),痛苦煩惱,是不是從這里來的,你把它想清楚了就是這樣子。對一個虛幻的東西,如果你真的明白它是虛幻,你還會執(zhí)著嗎?你還會造業(yè),去貪愛,去執(zhí)取,去拼個要死要活,還會這樣子嗎?其實把他想回來,真的用功了幾十年最后我覺得這幾句話最如實,又簡單又切要,問題是如果沒有幾十年的磨練,你看不清楚他講的是對呀,就是這樣子。
佛陀說法很簡單,一切法怎么樣,無常,無我,寂凈涅槃,他就講完了,人家阿羅漢證了一大堆,我們是搞了幾十年的那個千經(jīng)萬典,搞到最后才明白,原來真的就是這樣子而已,。很多禪師悟道不是這樣講么,原來鼻子是向下的,難道鼻孔朝天才對嗎?他最后悟道的就是這么如實的一件事而已就是這樣子。有時候我看導(dǎo)師的書會很感動就是這樣子,真的以前那種虛無飄渺那種想象,那種理想勝境,不可得不可思議的境界,你知道我們有多向往,然后不顧一切,放下人間的一切,都愿意把生命投進去,搞了三十年后才知道,導(dǎo)師講的就是這么簡單,原來我們在顛倒妄想中不知道,執(zhí)一切法為實就是這樣子而已呀!破了實有感自性見,你就不執(zhí)著了,那個超越實有的執(zhí)著的占有那個心你就歇了。
如果我們剛剛講的如果是唯物論,他并不認為這個現(xiàn)象是顛倒執(zhí)著的,但是我們現(xiàn)在法為什么要談,確實我們是顛倒執(zhí)著,所以我們有痛苦煩惱,所以我們佛法不是在談第一因,是在解除我們的痛苦煩惱,生死也是從這里造業(yè)來的,那個實有感的染著叫有取識,有取識不斷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執(zhí)取力就是動力,就是生死的動力,你今天不看破一切法的真相,你放不下,這個執(zhí)取放不下,所以生死輪回有份也是在這里。你說唯物論者他也看破了,所謂神話,他不承認有上帝,他不認為有什么實在論,實體的本體論,但是他迷惑在現(xiàn)象的真實上,妄執(zhí)顛倒他并沒有辦法發(fā)現(xiàn),所以會斗爭,以斗爭為手段,是不是這樣子,那這樣能不能離苦,眾生能不能太平真的是解脫自在,不可能的,不是破自性見就了事,也要看到一切法的如幻性,不會執(zhí)著在唯物實有,這個也要明白。
所以「青目中論釋」說∶「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于世間是實。
青目的解釋中論的注釋就有這樣講,什么是世俗諦呢?在一切法法性本空,但是世間的人因為顛倒,不知道,產(chǎn)生了虛妄,一切法以為是實在的,所以認為世間是實在的,或者是世間以為他是實在的,或者認為世間就是這么實在的,就是這個意思。
諸賢圣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于圣人是第一義諦,名為實」。
那么這些圣弟子或者圣賢他們是悟道了,明白了,眾生的這個顛倒性,知道一切法本自空寂,確實是空而無生的,那么這一部分來講對圣人這一部分來講就叫第一義諦。也就是實相。所以名為實。
諦,有不顛倒而確實如此的意思。世俗是浮虛不實的,何以也稱為諦?
這個諦的意思是很如實的,是恰到好處的是真的,那么我們講世俗的話它是顛倒不實的,為什么也稱為世俗的諦?為什么稱為諦呢?導(dǎo)師就解釋了:
世俗雖是虛妄顛倒,但在世俗共許的認識上,仍有其相對的確實性、妥當(dāng)性。
也就是說以我們眾生的立場來看,雖是假名安立的,但是他是相對的存在,有相對的意義了,在相對的意義上來講有他的妥當(dāng)性。
一切世俗法,從世間的立場,也可以分別錯誤與不錯誤,我們在世俗的觀念里面那,確實也有看到正確的也有看到是錯誤的,所以說世俗諦是世間的真實。也就是說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大家共認的,有某一個正確的認識還可以講是世俗的真實了,這個不是第一義諦,不是出世的真實,是在世俗上大家共見確當(dāng)?shù)?那個認識還可以講是世間的真實。
究竟的真實,當(dāng)然是不二的,然因凡夫圣者的境地不同,觀點不同,所以佛隨此差別,說有二種真實。
世俗跟第一義諦其實是不二的,這是真正從佛的立場來看,問題是凡圣根性跟體悟不同,觀念所以不一樣么,佛陀為了開示這個差別性,所以他就講有兩種真實,所以叫二諦。一個是世俗共見的真實,一個是圣者所體證的真實,所以佛陀以兩種真實來說法。
如以凡情的立場,說色等法是真實的,空性是理想的、不現(xiàn)實的。好,這個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站在世俗凡夫眾生的立場來看,我們看到一切的形形色色的色法,看起來是很實在,所以說他是真實的,好,我們講一切法的空性,他的本質(zhì),他的內(nèi)涵,他的真相,我們反而怎么樣,不了解,反而認為他是什么,是理想的,不是現(xiàn)實的,這是站在凡夫的立場來看,是這樣子。
空性,不是凡情的認識所及,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也就因此名為第一義的,即特殊的。
那這樣的空性不是世俗隨便可以體證的,也不是用認識可以體會的,也不是一般人隨便可以理解的,那這樣子來講,所以假名為第一義諦。表示他很特殊么,不是大家隨便可以得到的,所以我們形容叫他第一義諦,就是站在凡俗的立場來講,世俗的反而是覺得很實在么,一切法都很實在么,空性反而是很難體會的,是超越的,不容易了解的,是很特殊的,所以說它是第一義諦。
但不是凡情所能理解的,決不能因此而可以否定它?招曰蛘呤堑谝涣x諦,雖然我們世俗沒有辦法理解它,了解它,但是并不因為這樣子,你來否定它,你看不到,體會不到你就來否定它嗎,不能這樣子。
因為這在圣者,也還是真知灼見的,圣者間也還是共證無別的。
為什么你不能否定它,因為有圣者確實是體會到了,如果今天沒有圣者的體會,你說他是虛無飄渺是否定它還有理由么,今天不是,因為圣者確實體會到,好,不只是一個圣者體會,很多的體會到的開悟或者見法的圣者,他們所共證的都是一樣,沒有差別,那就表示什么,第一義諦是超越世俗的體驗是確實存在。
其實,一般常識所認為如此如此的,在科學(xué)界,已每每不以為然,科學(xué)的許多事理,也并不是一般人所認為如此的。
導(dǎo)師只是舉證,我們一般人的認識,跟科學(xué)家的認識就不一樣了,我們認為這樣,認為那樣的,科學(xué)家看來那是戲論,他們會笑掉大牙的,為什么,科學(xué)家有科學(xué)家的理論,他們發(fā)明了顯微鏡了,或者是望遠鏡了,還有很多增測所謂的電子了質(zhì)子了,這一些東西科學(xué)家的立場,他明白真的是如此的,但是我們沒有科學(xué)知識或者觀念或者是經(jīng)驗的人,不了解。
但科學(xué)所證明為如何如何,決非一般的境界所能否認。如科學(xué)者說太陽是恒星,不動的,地球是行星,繞太陽而行(或說日與地球是俱動俱靜的),這顯然與一般所見不合。
而且是早期的話,認為太陽是圍著地球跑的,是不是,當(dāng)時基督教的這個國家,神話還很迷信的,當(dāng)科學(xué)家第一個發(fā)現(xiàn)說,原來太陽才是不動的,地球是繞著太陽轉(zhuǎn)的,他們發(fā)表還不能講,講了還被抓去怎么樣,說異端,還要被燒死的。
一般人因目見日有出沒,于是說太陽繞地而行。又如常人見桌椅為堅實的、不動的,而在科學(xué)界,則以為是電子群的沖激,雖不斷的在動,以能維持其原有的均衡,故一般人還以為是堅實的、不動的。
我們看了任何一個東西都一樣,不要講桌子,這個房子也是一樣很堅固,其實如果從科學(xué)另一個角度來研究他的話,他還是一直在波動的,一直在變化的,只是他能維持一種均衡狀態(tài),所以你看不出他在變化,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吧,我們在老化,但是不覺得他在老化,感覺不出來是不是,細胞的新陳代謝每一剎那都在發(fā)生,但是這些如果不是科學(xué)的角度你根本看不出來。
當(dāng)然,一般科學(xué)的論證,僅是常識的加工精制,還不是佛法的第一義諦;導(dǎo)師只是引用科學(xué)來讓我們明白跟凡俗的知識差別在哪里,好,這個地方進一步讓我們明白,所謂的科學(xué)的論證這一部分那還是世俗常識的什么,加工精制,只是比較深細一點而已,跟佛法的第一義諦還是不一樣的。
但也可藉此知道凡常的情境,并不即是究竟真實的。我們也可以應(yīng)用科學(xué)的這個比喻么,就可以知道我們平常我們的觀念其實本身也就知道這個不究竟,不是真相非真實的,利用科學(xué)讓我們更明白更有信心。
由于智慧的淺深,可以有不同的世界觀,此各各所見的,在自類的知見上,各有它相當(dāng)?shù)拇_實性。
我們尤其是講到眾生,那眾生就有不同的種類,那么站在不同種類的觀念知見上,都有他每一類每一類認為很確實的一邊(瑜伽分世間真實,道理真實,煩惱障凈智所行真實,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也即此意)。所以,不能以世俗真實為究竟的,應(yīng)知勝義諦是不能以凡情的見地而論證的。所以真實分好幾種,世俗的世間的真實,還有超越世俗的那種所謂的對法性了解的這一部分的真實,是確實不一樣的。
如何顯示真勝義諦,如何通達勝義諦而又與世俗諦不相違,這是佛法的重大課題。
這個才是主題,我們雖然在世俗里面,那么我們要怎么樣顯示出所謂的勝義諦呢?怎么樣去通達他呢?而又在跟世俗諦之下,不必違背或者相違,就在世俗諦中去體會第一義諦呢,這個就是佛法要我們體會的地方,所以叫重大課題呀!這里已經(jīng)點出重點,我們今天雖然在世俗里面,看到的是世俗,但是這里已經(jīng)點出,第一義諦的勝義,不是離開這個另外的存在,也就是在我們的世俗諦中不相違,在這樣的現(xiàn)象中如何去觀察,如何去體證到所謂的超越的第一義諦,這個才是佛法要我們體會的,而不是在世俗諦里面認為他是虛妄的然后厭棄他,然后找一個另外什么真實的存在。不是哦!就在世俗諦不相違的世俗諦之下去體會超越他而體證到第一義諦,這個才是佛法要我們體會的重點。
世俗諦,在世俗界有它的重要意義,這里要講世俗諦的重要了,也就是我們要明白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這樣知道意思吧。不是因為說他是虛幻的那么就完全把他否定掉,然后找一個真實的,不是,所以這里就點出重點,世俗諦在世俗界有他的重要意義。
如色彩的鮮艷,那樣的動人,引發(fā)人類的情感,盡管科學(xué)家說它只是光波的長短,而人類還是以豐富的情感去接受它。又如善與惡,盡管在物質(zhì)科學(xué)的研究中,不能發(fā)現(xiàn)善惡,而善惡在世間,并不失去它的重要意義。
導(dǎo)師他很會引用這種比喻讓我們?nèi)ッ靼住N覀冸m說世俗是虛幻的,不能執(zhí)著,但是世俗的一切也有他重要意義的地方,你忽視了他,忽略了他,你要體悟真諦還不可能呢,這里就比喻了,我們看到的顏色色彩,以科學(xué)家來看只是什么光線的折射,光波的長短,或者是光線的折射的問題,并沒有實際的色彩,但是在我們看來,很實在,如果這個世界沒有顏色的話,你講我們會變成怎么樣,影響很大,尤其是我們講心靈上的所謂善,惡,科學(xué)家能分析出所謂善是什么東西嗎?惡是什么東西嗎?用實質(zhì)的東西來分析他可能嗎?不可能的了,但是,善惡的問題,善惡在世間上的存在確實是很重要的,是不是這樣子,善惡是在世俗里非常重要的。
依佛法說,世俗與勝義,雖有它的不同,但決不是矛盾到底而沖突的。
世俗是世俗,勝義是勝義,是看起來時代是不同的,但是導(dǎo)師要點出一個重點:他決不是矛盾到底而沖突的。如果你把他看成決然不同,那就是相對的而別體的存在,其實不是,矛盾是我們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有矛盾有沖突。
所以依世俗悟勝義,而勝義是不礙于世俗,這個就是要深觀以后才了解的,我們學(xué)佛法其實就是要體會依世俗來悟勝義諦,體會到勝義的時候其實對這個世俗是沒有妨礙的,這一點一定要明白!如果說我們今天悟到法了,見法了,那么人間就有障礙了,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那悟這樣的真諦有什么用?叫厭,厭棄人間,其實不是,你真正悟到勝義的時候,只是你內(nèi)心的執(zhí)著、貪欲、愛染消失了,這些染著清凈了不在顛倒了,但是對于現(xiàn)實的一切萬法不會產(chǎn)生障礙,也沒有妨礙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沒有妨礙,而成立情智和諧的,那個時候智慧的妙用也不會變成向死板板的冷血動物不會的,還是有感情的,只是他怎么樣,情跟智是和諧的,不二的,是一種平衡的,并不失去他的重要意義,所以依佛法說就是這樣子。
成立情智和諧的、真俗相成的人生觀,這是佛教的基本立場。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體悟到真理的人就變成怪物了,跟人間就不相和了,絕對不是這樣子的。一個真正見法解脫的人在人間他是以智化情的,是以智慧為前導(dǎo)的,他會把世俗的所謂情感的這一部分以中道最恰當(dāng)?shù)陌l(fā)揮,不會染著也不會冷血,對世俗都漠不關(guān)心不是的,是情智而平衡和諧的,所以那個時候才叫真俗無礙,俗諦可以成就真諦,真諦可以圓滿俗諦,這個叫真俗相成。達到這樣的人生觀,這個是佛法要我們體證的也是要我們達到的這個是佛教的根本立場就在這個地方。
凡圣——有空二諦,為大體而基本的方式。但二諦原是圣者所通達的,在圣者的心境中,也還是可說有二諦的。
今天如果我們凡俗的立場來看,我們根本不知道第一義諦是什么?勝諦是什么?真諦是什么?我們不了解,反而是什么,通達了第一義諦的這些圣者們,他們才很明了的了解什么叫二諦,也才有二諦可說了。
凡夫的情執(zhí),只知(不能如實知)有世俗而不知有勝義,圣者則通達勝義而又善巧世俗。所以從圣者的境界說,具足二諦,從他的淺深上,可分為不同的二諦。
導(dǎo)師善巧就是這樣子,他把這個二諦的內(nèi)容大致讓我們明白,他現(xiàn)在深一層的進一步的,即使是體證二諦還有里面不同的,導(dǎo)師又要把它分析出來了,這個都很重要喔!因為這個關(guān)系到我們佛法不同體系的理念,不同的法義產(chǎn)生出來不同的觀念跟受用性都在這里,其實我們真正要研究的是后面這些這個才是重點。這個就是我們抉擇智慧的地方要把握的地方,大家注意聽!
一、「實有真空」二諦∶這不是說執(zhí)世俗實有,可以悟勝義真空。這是說,聲聞學(xué)者中,厭離心切而不觀法法性空者,側(cè)重己利而急于悟入無我我所。于悟入我空性時,離執(zhí)自證,是謂勝義諦。
這里就要注意什么叫實有真空,這個“實有”兩個字就是以聲聞學(xué)者的立場所以批評他為實有真空。為什么?他體會到我空,也可以離開執(zhí)著而自證,已經(jīng)體會到勝義,但是問題是他并沒有深觀法法性空,他只破的是我空,所以他重要是在自己個人的解脫,所以導(dǎo)師就講急于悟入無我我所,所以他很快的一樣可以體會到我空就是所謂的勝義諦么。注意后面這是屬于境界的部分,這個要大家要用心。
等到從空出有,起世俗心時,于一切境界中,依舊有實在性現(xiàn)前,是世俗諦。
這里在談什么,體證到空性的時候一切法不生么,從空出有以后過去沒有進入空體驗的那個世俗的心態(tài)又起來了,所以在一切萬法的境界中又現(xiàn)前了。在一切現(xiàn)前的境界他還是認為這個是什么?還是實有的,所以這個實有叫世俗諦,這樣知道意思吧,體證的空性喔,是勝義諦喔,回到世俗的一切萬法的顯現(xiàn)出來的時候這個現(xiàn)前的叫世俗諦。那么注意聽喔,那這樣的世俗諦跟體證的空性一樣不一樣,不一樣注意聽哦!體證空性的時候是一切法不現(xiàn)哦,從空入假出有,現(xiàn)出一切萬法的時候這個是俗諦跟當(dāng)時體證的第一義諦,真諦一樣不一樣,不一樣哦!注意聽!這個大家要注意聽!
雖然真悟的聲聞學(xué)者,決不因此固執(zhí)一切法非實有不可,可是在他們的世俗心境中,是有自性相現(xiàn)前的,與一般凡情所現(xiàn)的,相差不遠,但不執(zhí)著實有而已。
導(dǎo)師分析這個是很細膩的,大家要用心,真正的體悟的聲聞學(xué)者他當(dāng)然,他不會一定執(zhí)著說一切法都有實性一定要認同這個。問題是世俗心境中從空出有,他又恢復(fù)到世俗的心境,他還是認為有自性相的現(xiàn)前,跟世俗的現(xiàn)象認為這種感覺是一樣,只是不執(zhí)著他是實有而已,這個自性相現(xiàn)前還是會現(xiàn)出來的,跟世俗的感覺是差不多的,只是他不執(zhí)著他實有而已,這個叫“實有真空”。體悟到真空,但是世俗的部分他還認為是實有這樣知道意思吧。自性實有相還是會現(xiàn)出來,所以導(dǎo)師把它名為實有真空的二諦。也就是說真諦跟俗諦這二諦,有二諦有實在有的二諦這樣知道意思吧,第一義諦有第一義諦,俗諦有俗諦,這二諦都是實在的,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叫實有真空。好,這個是屬于聲聞的部分。
二、「幻有真空」二諦∶此二諦是利根聲聞及菩薩,悟入空性時,由觀一切法緣起而知法法畢竟空,是勝義諦。從勝義空出,起無漏后得智──或名方便,對現(xiàn)起的一切法,知為無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但此為勝義空定的馀力,在當(dāng)時并不能親證法性空寂,這是一般大乘學(xué)者見道的境地。
坦白講這個照文字來解釋也沒有什么困難,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相當(dāng)?shù)捏w證真的還是很難了解的。我解釋一下:利根的聲聞或者菩薩這個就是深入比較利的,當(dāng)他悟入空性的時候,他就體會到法法真的是緣起畢竟空,體證的是什么空性還是空義,就是勝義諦,好,但是從勝義空出來的時候他起的是無漏的后得智──或叫方便智,這個后得智對于現(xiàn)起的一切法,他知道這是為假名,如幻如化的當(dāng)然也不會執(zhí)著是不是,但是注意喲、后面導(dǎo)師這個寫得這句話很重要,后得智看到一切現(xiàn)起的萬法雖然是無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
但這個是什么因緣而有這樣的體會是因為勝義空定的馀力,注意聽!就是說我們證入空性的那種體證的時候是進入什么定中的體會,從定中出來,起什么后得智叫方便智,是因為有空性體證的那種余力還留著,所以當(dāng)時還不能體證什么親證法性空寂,也就是在有的現(xiàn)象在后得智有的現(xiàn)象里面他沒有辦法進入法性空寂,只是觀念上知道他什么無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而一切現(xiàn)象還是怎么樣現(xiàn)出來。
這個是一般大乘學(xué)者見道的境地,注意聽哦!見道不是究竟。見道是入門而已,譬如說我們大乘十地的初地,四果的初果,這是見道位所以他還不究竟,所以當(dāng)你見法見道的時候,體證到空性的時候出定以后呢,現(xiàn)實一切現(xiàn)象又會顯出來。好,如果是聲聞他這些現(xiàn)象顯出來跟平常世俗的眾生的俗諦是一樣的,實有感是一樣的。但是這個聲聞的利根的或者是菩薩他出來見道一切法也是現(xiàn)起現(xiàn)象回到現(xiàn)象中來,但是他不會認為他是實有的,他認為這些是什么,還是無自性的假名,還是如幻如化,跟聲聞的以為這些自相是實在的不一樣,所以這一種知道他如幻如化的假名非實的這一種感覺其實是什么,體會空性定力的余力而已,如果是久了呢,久了會不會依止在這個觀念里面,可能還會起點變化。
不但菩薩如此,二乘中的利根,也能如此見。導(dǎo)師這幾句話我覺得蠻重要的,因為很多人會批評聲聞那,但見我空沒見法空啦,以為他是什么,不究竟,怎么樣, 但是導(dǎo)師其實他這一句話就點出來了,不一定是這樣子,不是只有菩薩如此,二乘中也有利根的,聲聞乘也有利根的,也能體會到這也能如此。
此與前實有真空的二諦不同,此由后得方便智而通達的,是如幻如化的假名。此又可名為事理二諦,理智通達性空為勝義,事智分別幻有為世俗。
我覺得導(dǎo)師真的實在是很細膩,他把一切法的境界深入的層度,體證的層度回到從空出假的內(nèi)涵,不管是從聲聞菩薩,或者是大乘菩薩內(nèi)容分得微細點點滴滴都很清楚,你說誰比他更清楚,所以很多人那,以為導(dǎo)師都是學(xué)術(shù)的研究,沒有什么修持上的證驗,這些都是真的是一言難盡那,象這些法一般人怎么能寫出來,怎么能了解這樣的深細。
三、「妙有真空」二諦(姑作此稱)∶他這里寫姑作此稱,這個姑作此稱就是說因為佛法里面有一些名言,有一些宗派,有一些理論跟這個是很相近的,但并不是這個,所以他就姑作此稱,姑作是暫時的應(yīng)用,不是真的一定要讓你了解有妙有的真空,他只是因為有這樣的宗派,有這樣的理論,有這樣的體系,然后呢事實上導(dǎo)師要表現(xiàn)的不是這個,所以叫姑作此稱。
此無固定名稱,乃佛菩薩悟入法法空寂,法法如幻,一念圓了的圣境。
這里要談的是什么佛菩薩真正徹底究竟的境界,當(dāng)這些佛菩薩悟入法空的時候,這個空性的時候,法法如幻,一念圓明的圣境,一念之間圓滿,明是透徹的了解。
即真即俗的二諦并觀,是如實智所通達的,不可局限為此為勝義,彼為世俗。
注意聽啊!這個真的是太重要了!不過我們現(xiàn)在談這個只能怎么樣,感嘆啊,其實我們?nèi)绻麤]有體證講這個很不容易,真俗無礙,就在講即真即俗的二諦的并觀,他沒有分一個俗的,沒有分一個真的,是真俗不二的,從俗的角度看即是真,講真其實跟俗是不二的,他沒有一個實在的真的的東西,一個實在俗的東西,是把它分成兩個不同的境界,一念之中就圓明,契入法法如幻,法法本空,這個是如實智所通達。什么是如實智?就是佛智啦,所以沒有辦法把它局限什么,分為這個是勝義那個是世俗,把它分得很清楚。
但在一念頓了畢竟空而當(dāng)下即是如幻有,空有不二,依此而方便立為世俗;然后依方便而講說他是世俗而已,注意聽哦!體證到畢竟空但是當(dāng)下還是不離開有,這個當(dāng)下的有叫如幻的有,這個如幻的有用一個方便假名為世俗,這樣知道意思吧,好,反過來如幻的有而畢竟空性,畢竟是性空,依此而方便立為勝義,從如幻的有當(dāng)下體證他的畢竟性空,依這樣的體證到畢竟性空還是假名給他安立一個名字叫勝義,那么勝義也好,世俗也好都是假名安立,從世俗的有來體證空性,那個空性就叫假名安立為勝義,從空性的體證不離當(dāng)下的如幻有,這個如幻有假名為世俗,那么勝義跟世俗都是什么,不離當(dāng)下注意聽!
所以叫于無差別中作差別說,本來空有不二,真俗不二,為了讓大家了解,假名施設(shè)為方便所以變成差別的一個叫世俗一個叫勝義,是這樣的假名而已,叫做差別說,本來是無差別的,空有本來不二的、事理本來不二的、真俗本來不二的、為了讓大家了解不得不作差別的說,而不是真的有差別哦,是在無差別中作差別說,但是前面的實有真空跟幻有真空都有顯現(xiàn)出差別哦,注意聽!這里是無差別作差別說。
與見空不見有、見有不見空的幻有真空二諦不同。注意哦,幻有的真空,如果在見空的時候有沒有有,沒有有,好,見有的時候呢就不見空,所以他有跟空是什么,是不能同時存在的,但是這里的妙有真空一味的是什么,空有不二,空有是什么,空有是同時,是相即的,是不離的,不是空的時候不能有,不是有的時候不能空,注意聽哦!一樣不一樣,前面的幻有真空不一樣,這個太重要了!這個大家我為什么鼓勵大家要用功要用心,即使我們現(xiàn)在體證不到,理論上要先明白,不然將來你自己進入了那個體驗境界,你也會執(zhí)著,體會到這里,體會到那里的時候,哦!這個是什么程度,這個不是究竟,你就不會執(zhí)著。
中國三論宗和天臺宗的圓教,都是從此立場而安立二諦的。
導(dǎo)師是把中國的佛教比較接近這樣的思想就是三論宗跟天臺宗,他們講圓教就是站在這個空有不二的立場,來安立二諦的,但是注意哦,后面還有不是這樣就承認一切就是他們都對,此中所說俗諦的妙有,注意聽啊!這個“妙有”兩個字如果今天大家以為導(dǎo)師說同意妙有的,那我們就會把如來藏的妙有不空說就以為是實在的,注意聽!不是哦,這里要有差別。
此中所說俗諦的妙有,即通達畢竟空而即是緣起幻有的,導(dǎo)師這里提出來第三個妙有真空是要告訴你,這里講導(dǎo)師講的俗諦的妙有是通達畢竟空而起緣起的幻有,你體會到真正的畢竟空的時候,而知道緣起的一切本身就是幻有的,所以這個講的妙有是在講這個。
此與二諦別觀時后得智所通達的不同。前面已經(jīng)講了,二諦別觀,體證到空性的時候,從空出假,起什么后得智,看到的一切現(xiàn)象是不是,這跟這個不一樣哦,這是什么,即空的緣起幻有稱為妙有,所以注意哦!導(dǎo)師這里講的妙有是即空的緣起幻有。
也不像不空論者把緣起否定了,而又標(biāo)揭一真實不空的妙有。
這個就在談如來藏思想和不是如來藏思想,注意聽!這個蠻深細的。所以這里即空即起緣起的幻有就叫妙有,跟如來藏講不空的一個實在的妙有不一樣,那個妙有是在講空性,不一樣的,注意啊!所以這個重點我覺得導(dǎo)師真的了不起,很微細的地方都能把它抉擇出來,這個要把多少宗派多少理論多少經(jīng)典里面要把它抉擇得清楚,你們就知道下功夫之深,這個不是一般隨便可以了解的可以抉擇的大家要知道。
這個地方大家,我還是勸大家要下功夫,即使我們今天還不能體證,至少把法的內(nèi)涵要把它厘清,對于我們的修行抉擇至少知見的抉擇就有幫助,我們的方向抉擇的方法才不會錯。落在傳統(tǒng)的觀念,在這種相對的觀念中還不知道,那我們修行就有困難,要真正的解脫受用就不容易,如果我們今天只是泛泛的學(xué)法,而不是深切的真的為解脫生死而深入法義的話,對這些一般都不會下功夫了,聽過就過去了。包括知識分子也是研究一下法義能了解就好,但是這個不是,這個跟我們真正要用功學(xué)法想真正了達的人絕對不是泛泛就過去,這個地方一定要下功夫!至少連理路方向都要搞清楚,我們將來走路不管碰到什么因緣,我們就不會被迷惑了,這個很重要!
上來所說的三類,后者是三論、天臺宗所常說的;就是妙有真空。但是這里呀,我們要注意就是說,雖然天臺宗也是講妙有真空,但是導(dǎo)師在妙有真空的最后面這兩行就有談到也不像不空論者把緣起否定了,而又標(biāo)揭一真實不空的妙有。這里講的妙有不是真藏不空的妙有,要注意,這里講妙有真空是就像前面這邊講的真俗二諦的并觀,即真即俗,這是如實智所通達的,不可局限此為勝義彼為世俗。也就是說世俗跟勝義不是隔別的,即真即俗的二諦并觀,這樣的妙有跟真空實在真實真空不空的那個妙有不一樣,不要把它混為一談。
那么第二是唯識宗義,龍樹論也有此義,第二就是幻有真空,幻有真空的重點就是觀一切法緣起而知畢竟空么,那么,也就是說悟入空性的時候就知道是勝義了,那么,世俗的呢,如幻如化非實,所以是世俗諦。
第一是鈍根的聲聞乘者所許的。那么第一就是實有真空,世俗是實有的,體會悟入無我無我所的時候名為勝義,那么世俗跟勝義是相對的是分開的,所以這里的真空跟世俗都是實有,導(dǎo)師把整個佛教的長期的流變把它分成這三個大類主題,我們從這個地方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體會跟參考,這三者,依悟證的淺深不同而說,也就是說對法的體會有深淺,體會越深,他就真俗不二,淺淺的體會真俗是分開的,是相對的,那么這個就構(gòu)成所謂的淺深。
但在緣起性空無礙的正見中,這是可以貫通無礙的。只要我們對緣起性空深刻的了解,其實是可以貫通的,緣起即性空,性空所以緣起,其實也不是有隔閡的。
佛法的安立二諦,本為引導(dǎo)眾生從凡入圣、轉(zhuǎn)迷為悟的,所以應(yīng)從凡圣二諦的基礎(chǔ)上,一層一層的去深入理解,以達到圓滿的境地。
我們所謂的佛法只有一個目的,希望引導(dǎo)眾生能夠從凡入圣,轉(zhuǎn)迷為悟。所以最主要的重點是什么,凡圣的觀念是什么?凡圣的樞紐是什么?所以我們必須從凡圣二諦作為基礎(chǔ),慢慢一層一層進去,比如說前面的,實有真空,他悟到無我無我所的時候悟到的是什么是真空,是空性,問題是世俗一切的法,還是在法有里面,雖不是徹底的圓滿,但至少還是怎么樣,還是見法,還是見空性,所以這個基礎(chǔ)你才能悟到,才能證果,如果更深入的話呢,你就可以達到空有無礙了,不會空是空,有是有,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我們必須要在凡圣二諦的基礎(chǔ)上再深入去理解,才能達到圓滿。
否則高談玄妙,忽略當(dāng)前的現(xiàn)實,就與玄談的不切實際相同。
導(dǎo)師在提醒我們那,修行要務(wù)實,一個入門的基礎(chǔ)如果你達不到,談玄說妙講得非常的高超,其實根本沒有見法也沒有悟到,這樣子的話,談玄說妙就不切實際了,所以這里主要是讓我們明白,一個最基礎(chǔ)的東西你一定要先達到,才能講更深刻的,如果一下子都談得很虛玄,基礎(chǔ)沒有打好,連見道的基礎(chǔ)都沒有,那變成怎么樣,談玄說妙,就沒有實際的功效。我們從這一節(jié)可以了解一個根本,比如說第一義諦的實有真空,還是談到真空,悟到空性的問題,第二的幻有真空還是悟到空性,第三的妙有真空還是悟到空性,雖然深淺不同,但是至少所悟的空性是一致的,所以即使他有深淺的問題,但是體悟空性的見法不能不同,深度不同而已,所以上一次就有人問么,那如果有的是究竟,有的不是究竟,那以前的這些圣者們是不是真正的都每一個都悟道了,或者是有問題,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實有真空,幻有真空,或者是妙有真空雖然深淺不同,見法都達到了,因為他們體會到空性,所以沒有妨礙到個人的解脫,只是深淺,證入的深淺不同。
但是這個跟前面講的,上一章講的不空假名,空假名,假名空意思不一樣,這個是不一樣的,如果是不空假名,那能不能見法那是一個問題,空假名見法可以是一個問題,假名空的見法是一個問題。但是,這里講的三個都是體悟到空性,只是深淺不同,這個是沒有妨礙解脫的,但是如果前面講的那個真的要稍微抉擇,為什么要抉擇?比如說不空假名,如果你在實有里面自性是實有的,那么,我們佛法要破的我執(zhí)你破得了嗎?自性見只要還有一點影子在,我執(zhí)就有安立處,能不能見法,能不能破我我所還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們講空假名,不空假名,假名空這個抉擇的是對法的抉擇的重點是不一樣的,這個大家要分清楚!
第二節(jié) 二諦之安立
從凡圣二諦為本,展轉(zhuǎn)深入,比較容易悟解,但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諦融貫前前的二諦。
導(dǎo)師也是在點我們,我們先站在凡圣的一個關(guān)鍵點,凡圣的關(guān)鍵點是什么?一定要體悟的無我無我所這個關(guān)鍵點。從這個地方見法悟入以后還要輾轉(zhuǎn)深入,這樣比較容易悟解。但是最后一定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諦融貫前前的二諦,要體會到妙有的真空,這樣才是圓滿的。
若株守第一種二諦,即執(zhí)有自性不空的世俗。
導(dǎo)師就點出重點噢,如果我們今天只站在實有真空的立場,那你還會體會自性不空的世俗,以為世俗的不可以沒有的,就是還有法執(zhí)了,法有我空,我空法有,會執(zhí)著在這個地方,這個就是一般在批評聲聞乘。我們五蘊的組合是沒有我,這個我是可以否定的,但是五蘊各有自性就不能否定了,那這個五蘊各有自性就變成有自性不空了,就是世俗的法有不空了。導(dǎo)師在點這一點,如果你執(zhí)著在第一個層次上,那么你就會有事事不空的問題,這個是大乘佛法一直在批評聲聞的地方,我空沒有法空,其實就是批評這一點,重點就在這里。
若定執(zhí)第二種二諦,即有二諦不能融觀的流弊。
為什么?真諦是真諦,俗諦是俗諦么,他沒有辦法真俗并觀,真的時候不是俗,俗的時候不是真,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有這樣的毛病。比如說證入空性的時候,是一切法不現(xiàn),定境出來一切法又現(xiàn)出來了,還是跟世俗差不多,也就是說體證的空性的境界跟平常的境界是不一樣的,那這樣子空有沒有辦法并觀,這個重點導(dǎo)師也點出來了。
聲聞學(xué)者,雖不了究竟無礙的二諦,但菩薩成佛,則必須悟證方可。
導(dǎo)師就點出重點,今天聲聞學(xué)者他雖然不了解究竟的勝義二諦,問題是他要解脫證涅槃這樣就夠了,也就是我們會批評他自了漢,其實是在這里,如果你要解脫進入涅槃其實就夠了,你悟無我無我所脫落了一些的執(zhí)著貪愛你就不受后有了,但是如果你今天要學(xué)菩薩道目的是成佛,那么你必須悟證才可以,為什么?這樣才能圓滿成佛重點就是在這里。
所以大乘學(xué)者,無不以見中道為成佛。所以我們學(xué)大乘的人,一定要體會到所謂的中道,不二的中道,才是真正的能圓滿成佛。
佛所以為佛,即徹見空有的融貫而得其中道,也即是能見不共聲聞的二諦。
我們大乘佛法認為成佛跟證阿羅漢,證涅槃是不同的,認為聲聞的入涅槃還不夠圓滿,佛陀是圓融而且是圓滿的。所以從大乘的立場我們要徹見空有的融貫而得其中道也才能體會到不共聲聞的二諦,這里不共就是跟聲聞不一樣的地方,圓融的真正中道二諦跟聲聞的實有真空還是有差別的,所以說不共,不一樣。
『般若經(jīng)』說∶「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緣起如虛空不可盡,是菩薩不共中道妙觀」。
般若經(jīng)里面就有這一句話么,菩薩坐道場,觀十二緣起如虛空不可盡,這個就是不共的地方,不共中道的地方,下面這個就是解釋了。
緣起畢竟空,而畢竟空寂不礙緣起有。那么這樣如果能透徹緣起的當(dāng)下就是畢竟空么,就是因為畢竟空寂,才能一切的自在緣起,所以不會有妨礙緣起的生起么,那么這個就是空有無礙么。
菩薩能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悟此即可成佛。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一般來講,我們把有為法跟無為法總是相對的分開么,比如說實有真空來講,世間的一切世俗的有為法,他都認為是有生有滅的,所以叫有為法,那么,他認為涅槃是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那么有為跟無我變成完全不同的領(lǐng)域,我們必須要離一切有為才能所謂證無為,那么在有為里不可能是無為的。
但是如果知道緣起當(dāng)下即是空,而空不礙一切的緣起的有,空有是無礙的話,那還會把有為跟無為對立嗎?當(dāng)然不會了,所以真正的菩薩體會的空有無礙的時候,才能怎么樣?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菩薩不畏生死不住涅槃,這樣知道意思吧,菩薩之所以為菩薩就是體會到這個緣起的中道。
學(xué)佛者既以佛所悟證為究竟,故應(yīng)以此為最高的衡量,于前二種二諦,予以融貫抉擇。
導(dǎo)師就點我們了,我們今天學(xué)佛,如果承認佛陀所體證的是究竟的,那我們就要依據(jù)這個來作為我們高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他,不要滿足在小小的有所得就以為是了,所以我們對前面的兩種二諦要去融貫他,抉擇他,不能停在那邊,對于實有真空,幻有真空,要詳加深入的去了解他,要好好的把它貫通。
先說世俗諦義。現(xiàn)在講內(nèi)容,主要的理念架構(gòu)我們明白以后,那么就要詳細的內(nèi)容加以分析,我們才能更能了解內(nèi)容而加以把握,諦,諦實義。從凡圣二諦說∶「無明覆障故世俗」。眾生無始以來,有無明故,執(zhí)一切法有自性,以為一切法都是真實自性有的。
現(xiàn)在我們要把所謂的世俗要明白清楚,我們今天從凡圣的一個基礎(chǔ)來看,來加以了解,無明覆障故世俗,也就是說我們從無始以來就被無明覆蓋著無明覆蓋的現(xiàn)象變成怎么樣,我們都會對一切真相不了解,所以叫無明、無知,所以會執(zhí)著一切法都是實有自性,以為都是實有的了,有不變永恒的自性了,其實這個是最大的無明,所以在破無明是破我們這個錯誤的觀念執(zhí)著。
所以這里依此,世俗有的于凡夫而稱為諦;我們大家所共見世俗所有一切,我們認為他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共同的理則,我們就認為這個叫諦,也稱為諦。那么圣者能通達如幻假名,即世俗而非諦。一個圣者見法了,知道一切法如幻為是假名施設(shè),那么這個只是世俗就不是諦,世俗的人認為他是諦,以為是真實的么,但是一個圣者,見到真相的人世俗一切只是如幻的假名而已,不是真諦,不是諦。
因為世俗的事相,以圣者的眼光來看因為世俗的事相,都是顛倒虛妄的,不能稱之為諦,此世俗諦?赏ㄓ凇笇嵱姓婵铡沟乃枷。我們在世俗真空里面就有談么,一切法還是有他的自相,但諦的真實義,不一定是這樣的!喊⒑(jīng)』說四圣諦,諦即如實不顛倒。若以如實而名諦,那末「幻有真空」,「妙有真空」的俗有,仍不失其為諦。
我們談到諦其實主要就是他的如實性,所以才講他是諦么。這里就講以如實名為諦,那么幻有真空與妙有真空的俗有仍不失其為諦。俗有就是世俗的一切現(xiàn)象么,你今天如果知道他是幻有,或者知道他是妙有還可以成立他叫俗有,那這個俗有也可以稱之為諦。
故約凡情的諦執(zhí)說,無明實執(zhí)為諦;約如實知世俗說,圣者世俗也可名為諦。
這是什么意思?我們世俗的人那,因為執(zhí)著么,把無明的現(xiàn)象以為他是實在的所以叫諦么,但是如果是一個圣者呢,他了解世俗的真相,從圣者來看世俗這個世俗也可以名為諦。但是不一樣,一個是無明,一個是了解真相。
所以從凡圣二諦說,世俗諦,諦是不能離幻現(xiàn)的。導(dǎo)師他在講的時候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加以分析,所以他說從凡圣的二諦來說凡圣二諦是相對的,世俗諦,諦是不能離幻現(xiàn)的。
從差別的觀點,雖可說世俗是如幻現(xiàn)的,以凡夫愚癡而執(zhí)為諦實有。此諦實執(zhí)為一類,如幻現(xiàn)又是一類。
導(dǎo)師只是在分析讓我們明白,從差別的角度來看,第一個是從凡圣的角度來看從差別的角度差別在哪里?雖然說世俗確實是如幻的,但是因為眾生的愚癡把它執(zhí)為實有實在的,那么這樣的執(zhí)著實有是一類么,如幻的又是一類么,什么叫如幻的?圣者來看是如幻的。同樣一個現(xiàn)象眾生看起來是實在的實有的,但是圣者來看只是如幻的非實的,這個是從差別的角度來看,都是看世俗,所以世俗諦的解釋就是這樣子。
但從凡夫的境界說,凡是諦實的,不能離幻現(xiàn)而存在。凡夫心境的現(xiàn)相與諦實相,不可機械的分開,以為這是幻現(xiàn),那是實有。在凡夫直感的認識上,有此法現(xiàn)前,即有諦實相現(xiàn)前。
以眾生來講,我們看到一切的現(xiàn)象總是認為他是實在的,他沒有辦法把它用機械式的分開,這個是幻有的這個是實有的。以眾生的心境來講沒有辦法這樣的分別,為什么沒有辦法分別?因為他們沒有了解真相在無明中,所以都靠什么直覺,所以叫直感的認識上,看到這個法現(xiàn)在眼前,就是認為這個是實在的,現(xiàn)出來的相就是這樣子,他沒有辦法分別,什么叫幻現(xiàn)?什么叫實有?他們沒有辦法分別。
一切緣起幻有,于凡夫即成為實有。我們從法的角度來看,一切法不過緣起如幻非實,他是剎那生滅,但是在世俗的凡夫來看不了解這個真相,所以總是把它認為實有,就成為實有了。
也就因此,觀凡情的諦實相不可得時,如幻現(xiàn)相每是畢竟不起而都無所見。
這里其實就是我們用功會產(chǎn)生的問題了,觀凡情的諦實相不可得,當(dāng)我們體會觀察的時候,我們會看到眾生以為是實在的,但是當(dāng)你體會到深刻的時候這些實在相都不可得,找不到實性;那么后面這句話是如幻現(xiàn)相每是畢竟不起而都無所見。這是證入空性,你在證入深觀的時候你要找世俗認為是實在的諦實相怎么找都找不到,就在用心觀照深觀的過程而這些如幻的緣起相反而怎么樣,會現(xiàn)不出來都無所見。
唯識家雖重于依他起及遍計執(zhí)的差別說,但也有此義,即凡夫位的染依他,即是遍計所執(zhí)性,諦是不能離開現(xiàn)象而安立的。
從唯識的立場來看,唯識重要的是什么?依他起及遍計執(zhí)。遍計執(zhí)就是說本來就是沒有的,由于我們的錯誤的知見產(chǎn)生了幻想,所以認為這是遍計執(zhí);依他起就是在講緣起,緣起的一切萬法不能講他沒有,但是從緣起的現(xiàn)象你起了誤會起了幻相以為他是實在的這個叫遍計執(zhí)。這兩個從差別上來講也有這樣的意義,就是什么?凡夫位的染依他即是遍計所執(zhí)性,你在依他起的這個因緣法之中,因為你不了解真相污染,這個污染他就認為叫做遍計所執(zhí)。所以諦是不能離開現(xiàn)象而安立的,真的講諦,諦是什么?諦是講真實,那么不能離開一切現(xiàn)象來安立一個諦,為什么?他是從依他染的依他來認為他叫遍計所執(zhí)么,所以真正的諦是不能離開現(xiàn)象,為什么?只要你不染就是了。
反之,離諦實相的性空,也須在現(xiàn)象上觀察,如色性空,一切法性空,不能離現(xiàn)象而說空(利根見道能即空而有,因此才有可能)。
諦實相是世俗看的諦實,不是我們見法的諦實,那么跟諦實相相對的是什么,就是性空么,那么這個性空要在哪里觀察?就在一切的現(xiàn)象上,如色性空,一切法性空,一切色法當(dāng)下體驗,當(dāng)下觀照就知道他是性空,一切法也是性空,不能離開現(xiàn)象而說空。
利根見道能即空而有,因此才有可能。這個當(dāng)然了,在世俗的角度來看要很利根的人才能有這樣的即空即有的見地,其實這個已經(jīng)是什么是見道了,沒有見道是不可能的。
但凡情妄現(xiàn)的諦實性,雖不離現(xiàn)相,由于圣者悟入畢竟空,后得智境即不執(zhí)為實有,了知一切法本為如幻有而非諦實性的,這才是現(xiàn)相而非諦相。
一切眾生的實在性雖然不離開現(xiàn)象,但是如果是圣者當(dāng)他體證畢竟空的時候,出來的時候可以產(chǎn)生叫后得智,悟入畢竟空是從假入空,后得智是從空出假以后的智慧,這個叫后得智。因為你有這樣的體證過了,體證過畢竟空了,出來以后的后得智就不會執(zhí)著了,知道這一切現(xiàn)象不是實有了,了知一切法為如幻的有,因為緣起故,剎那剎那生滅故,非實,沒有不變性,沒有永恒性,所以知道他是如幻,就不知道他不是諦實的,不是諦實性,不是永恒性,不變性,這才是現(xiàn)相而非諦相。這個時候才知道一切的現(xiàn)象就不是諦了,只是世俗了,不是諦了。
諦與現(xiàn)的差別性,才明顯地表達出來,F(xiàn)是現(xiàn)象,諦是真實相,所以真實相跟現(xiàn)象的差別性才明顯的表達出來。如果今天沒有悟入畢竟空,沒有后得智,就會象世俗眾生一樣的執(zhí)著在實有,但是這個時候體證畢竟空,出了空以后有了后得智知道一切的法的如幻性非實,知道他不是永恒不變的了,那么就知道,一切的現(xiàn)象,一切的萬法,只是如幻的有非實,所謂的諦跟現(xiàn)象的差別在這樣子才可以表達出來,才清楚。
凡夫位中,不宜過于為現(xiàn)相與諦相的隔別觀察。我們今天還在凡俗里面,還在凡夫的境界,不宜就是不適合,不適合太過于把現(xiàn)象跟諦相把它分開來觀察,如果諦相是諦相,現(xiàn)象是現(xiàn)象,把它分開來觀察不適合的意思了。
唯識家說三性,即偏重在遍計執(zhí)性不是依他起性,由此竟引起不許依他性空的偏執(zhí)。
這里就是導(dǎo)師點出這些體系不同理論的要點,差別的要點。唯識家說三性:遍計所執(zhí)、依他起跟圓成實三性,但是他重要是偏重在遍計執(zhí)性,為什么偏重在遍計執(zhí)性?他認為依他起是自相有的,是不能空的,所以他重要是在什么?遍計執(zhí)性要破這個遍計執(zhí)性,重點是在這里。那么認為依他起性是實有的,不能沒有,所以后面才講說由此竟引起不許依他性空的偏執(zhí)。不許依他性空,就是中觀來講是依他的一切都是性空,因為緣起的當(dāng)下就是性空,依他就是緣起。
不許依他性空也就是說不允許中觀的見解,認為緣起的一切當(dāng)下當(dāng)體即空,這個就是因為他們重在遍計執(zhí)性,而認為依他起是實有,偏跛了,所以引起了這一個問題。這個偏執(zhí),什么偏執(zhí)?他認為遍計執(zhí)是可以空的,依他起是不能空的,這樣知道意思吧。所以不許依他性空就在談這個,這個就是唯識的見地。
我們今天說中觀,唯識哪里不同,那大家就可以看出來,中觀是講一切法畢竟空,只要是緣起的不管色心二法都無實性,為什么?緣起故,都是剎那變異沒有一法永恒存在的,所以一切法都沒有自性;但是唯識認為呢,遍計執(zhí)是萬相,當(dāng)然是沒有自性可以講的,依他起是有條件的不能說他沒有自性,甚至最后體證道空寂的時候還要實有,空性不能沒有,所以他的三性中,空的只有遍計執(zhí),依他起跟圓成實都是不空的,這個就是中觀跟唯識不同的地方。
中觀者說二諦,重在世俗于眾生而成諦,破除世俗諦而引凡入圣。
這個就是重點!中觀在談二諦的時候,重要是在世俗,就在眾生的當(dāng)下而成諦,把世俗諦的真實相把它破除,不要以為他是實在的,他只是緣起性空。所以從世俗的眾生的這個角度來成立真諦的部分,破除世俗的執(zhí)著以為他是實在的諦,才是真正的進入怎么樣圣,真正的引凡入圣的地方,見法的地方。
但不得意者,是說對這個內(nèi)容不是很了解真正體證到他的法義的人,又每每流于惡取空,即誤以為空能破一切法。
這個前面都談過了,什么叫惡取空?空過頭了,以為空義是在破一切法,一切法都非實么,所以前面就講過因為《中觀論頌》不是有談到破一切法,但是他在破有自性的一切法,不是破無自性的一切法,不是在破一切的緣起一切的法。比如說:自生,他生,和合生,無因生都不能成立么,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破實有的生。誤解的以為中觀還是在破一切法,反正一切法都能破,最后怎么,無生。這個就是誤解了,所以這個叫做惡取空的不得意者,沒有真正了解真相的人,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把一切法都破壞了,那么就不能成立什么因果了。
結(jié)果,或類似方廣道人的撥無一切,斷滅,這個叫斷滅了,所以了解空義不容易呀,對空不夠透徹還會有一部分有,一部分是空,一部分不空的,空過頭了,連一切緣起法的現(xiàn)象也把它破了,那變成什么,斷滅了,這個就是過之不及,前面都已經(jīng)講過了,這個就是重點!如果是這樣子的話,變成什么,惡取空。
或轉(zhuǎn)為形而上的實在論。不然就是什么,破壞了一切法以后不能認為是惡取空那就要成立一個什么有,什么叫不滅的了,真如的,他以為是永恒的實在的,就變成什么,形而上的實在論,本體論,一元論都來了,而中觀重點要我們明白,今天講諦還是在世俗的角度,眾生的這個角度來破除他而引他入諦,不是離開世俗的緣起還另外有一個真諦,這一點很重要!不離緣起而悟入所謂的第一義諦,從俗諦就悟入第一義諦,不是離開俗諦有另外一個實在永恒不變的第一義諦,這一點要明白!即俗諦而顯真諦!這一點一定要明白!不是離開一切的緣起萬相另外還有一個形而上的存在,這一點一定要明白很重要!很重要!今天要抉擇三系重點都在這里!
一個是要破除世俗才證到第一義諦,那么這個什么?世俗跟第一義諦是相對的,即世俗即第一義諦,這個一般人就很難了解了,空過頭的怎么辦?把世俗的一切也空掉了,空掉了世俗那一切法都不能成立了,那形而上的實在論就跑到這個虛幻的地方去了,所以中觀如果沒有透徹的明白,就會產(chǎn)生過之跟不及的兩派的思想,很重要!所以如果今天要講即真即俗,真俗不二,空有不二,只有中觀見,注意!很重要!
世俗一般的認識,每以為可分二類∶一、非真實的,二、真實的。我們世俗的凡夫在認識上就是這樣子,一個就是真實的一個就是不真實的,如陽焰,見為水相,而不是真實的水,是假的;見清冷的水,以為是實有的。
這個就是眾生的知見,我們看到水,水就是水呀,你手去摸它,實實在在就是水,所以認為這個水就是實在的,那么什么是陽焰?太陽照射,好象說我們以前的板油路也會的,太陽照射你遠遠看去好象水一樣,是不是,還會蒸發(fā)那個水份一樣的,看去就是這樣子,那么我們知道陽焰是假的,你走到那個地方看,地還是干干的,就知道陽焰是假的,陽焰不是真水了,遠遠看去好象水,走到那個地方的時候沒有這個水,就知道這個陽焰是假的。但是水是真的啊,你手摸是真的,可以喝,可以洗澡,可以用,有清涼的作用,這個是真的啊,世俗的眾生的觀點就是站在這個角度,一個是實實在在的,象我們看你,你看我都是實在的,桌子硬梆梆的都是實在的,我們的感覺就是這樣子。
前者,一般的認識,也能了解為不實的,而后者一般人都以為有實性的?偸钦J為水是實在的,此假實的分別,一般學(xué)者也如此,如有部的二諦。
現(xiàn)在導(dǎo)師在進一步把這個諦世俗跟真相的這個諦,從不同的角度來讓我們明白,他先用世俗眾生的對水的一種分別作為前導(dǎo),那么再來比喻什么?有部的二諦。有部是部派佛教里面的有部,他們看到的還是差不多在這個角度,即約假有無自性與實有自性而建立∶有部他分為兩個角度:一個叫假有,一個是實有。假有的是沒有自性的,但是實有的是有自性的,是這樣來建立二諦的,這個就是前面講的實有真空一樣的。
以為青黃色等,是有實在自體的,是勝義有;相續(xù)和合的現(xiàn)相,是假的,是世俗有。
青黃色等他看到很多顏色,他認為這個是實在的,有自性有自體的這個是勝義,相續(xù)和合的現(xiàn)象,比如說人這是假有的是世俗的,如果今天依中觀者來看,站在中觀的立場。
依中觀者看來,此二類中一般所謂不實的,并不全是主觀的產(chǎn)物。
你看到有一些幻相,有時候認為是主觀的,其實他就告訴我們,如果中觀家立場來看那不一定是這樣子的,所以就用比喻來講。
如遠望馬路,越遠越狹,但路何嘗是越遠越狹?我們看到一條路,前面是比較近的,越遠就越窄,越遠越小么,但是路真的有大小嗎?
認識的越遠越狹,是錯亂的,但并不是主觀的錯誤,因為這還是因緣關(guān)系而現(xiàn)為如此的。
路本身大家都知道他是一樣的寬度么,但是我們看去前面的就是寬后面的就是窄,越遠越窄,那問題是我們產(chǎn)生了錯誤的觀念嗎?不是,看出來確實是如此,這個是什么?這個不是主觀不是我們意識分別錯的,是因緣的關(guān)系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就是這樣子;不是由于我們的觀念錯誤,不是,他現(xiàn)出來就是這樣子,這因緣條件本來就是這樣子。
就是用照相機去照,也是越遠越狹的。那這個怎么會是看錯呢,不是。又如放筆在水杯中現(xiàn)有曲折相,此筆的現(xiàn)為曲相,也決不僅是認識的錯誤。
把一個杯子裝水用一支筆放進去,在水中跟上面的會變成一個曲折,你就知道筆是歪的嗎?不是,但是他現(xiàn)出來的相就是這樣子,那么這個是我們認識錯誤嗎?不是,他現(xiàn)出來,因緣條件現(xiàn)出來就是這樣子,每一個人看都是一樣的。
這些錯亂的現(xiàn)相,幻、化、陽 等等,是假的有,也即是空的,但不是甚么都沒有,不過此不是實相,是錯亂的幻現(xiàn)吧了。
我們看到那個幻相,路是越來越小,筆是歪的。但是他這樣告訴我們同樣可以講他是假有,也即是空的,但不是什么都沒有,只是他不是實相,是錯亂的幻現(xiàn)。但是如果照有部的二諦來看,假有的是無自性,實有的是有自性。陽淹是假有的所以他沒有自性,所以說他是假有。但是這里的呢,我們知道路越來越小,或者是筆現(xiàn)出曲折相,這些我們說他假有是對的,但不能說他是空,不能說他沒有,這里無自性的東西他才認為是空,這里也是無自性但是你能認為他是空,空是沒有的意思,這里不是沒有他還是在現(xiàn)相,所以從這個地方是要讓我們了解,有部這樣的二諦本身就有問題了,難道這個馬路你說他是假有的嗎?是沒有自性的嗎?你如果照他這樣講法就不能成立。因為他認為怎么樣?就像我們講遍計執(zhí)才是沒有么,依他起的都是有么,意思是一樣的。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這個馬路還是依他起,你能判斷他為沒有嗎?導(dǎo)師只是在點出讓我們明白!從有部的立場這樣來解釋的話就不通了。
龍樹也曾說∶「幻相法爾,雖空而可聞可見」。就像馬路越來越小這是幻相,他是法爾為什么?因緣法產(chǎn)生的本來就這樣子的,雖然空就是沒有實際,雖然是幻相但確實可以看到,可以聞到,可以知道。
說錯亂,說假名,說空無實性,不是甚么都沒有。這一點只是要讓我們明白!中觀在講說他是錯亂的是假名有,空無實性不代表什么都沒有。注意聽!我們現(xiàn)在要了解的是什么?唯識的立場,真常的立場或者是有部的立場談到空都是把他解釋成為沒有,導(dǎo)師這里要點出來中觀講的不是什么都沒有,空義不是什么都沒有,只是要讓大家了解這一點,這個很重要!反而明白“空”的人是不礙“有”,反而才能“有”,但是這些有都不是實在永恒不變的,是如幻的有。緣起的有,假有,所以空有不二,不會相障礙,但是如果照有部照其它的觀念來看有就不是空,空就不是有,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一定要明白!了解了才知道中觀義的空在講什么?有部的空在講什么?唯識的空在講什么?我們才清楚。主要的是對空的觀念有差別了,不了解的地方也在這里,有爭論也是在這里,大家要把握這個重點!
空宗說空不礙幻有,即以此為理論的依據(jù)。反過來說,一般人所見為千真萬確的,也并不就是實在的。如薩婆多部以青黃赤白色為實有自性的,但依科學(xué)者說,這不過光波的深淺強弱所致。如光線起變化時,所見也就不同了。如有人以體積為實有的,實則不可析不可入的極微不可得,即不會有體積的實性。容積的擴大與收縮,并無固定的實體可得。
這里導(dǎo)師讓我們知道,世俗認為真的、實在的那種感覺,從科學(xué)的角度就可以知道他非實,從一切有部的這個觀念我們就知道站不住腳的,從科學(xué)的理論就知道青紅赤白哪里是實有自性,光線的折射而已,是根本也沒有實體的。如果用體積來看大家都知道也是組合的,很多東西的組合,到極微還是不可得的,那么就知道體積也不會有實性。從這個角度我們就知道,站在實有自性的立場都不對。
我們看到這個地方就有一種感覺,導(dǎo)師這里一直讓我們明白,一切有部的這個實有自性的這個觀念,當(dāng)然是不究竟的。我們前面講到的實有真空,幻有真空,妙有真空,這個關(guān)系到我們?nèi)笙档乃枷?也關(guān)系到過去聲聞佛教的思想。我們現(xiàn)在會產(chǎn)生一個問題,這樣的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對法的內(nèi)容的分析,那么帶來的是我們要深觀我們要見法的方法那就不一樣,這個會帶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比如說聲聞學(xué)者,他主要是在部,無我無我所,一切的有都是苦的因緣,都會什么,厭離,那么修行的方法就有他的方法不同。那么好,如果是站在幻有真空的立場象唯識的話,唯識是觀第一個是什么?以唯識的立場先破一切法的非實,等到外面的法破了,內(nèi)在的心識相依相緣而有的,外面非實,那心識是實在的嗎?進一步才破心識的非實,最后體證的才叫空性,當(dāng)他體證能所都俱寂的時候現(xiàn)出的就是空相,那么這個空相是實有的,那么這個觀照法,用功的方法叫唯識識觀就不一樣,跟聲聞就不一樣。
如果今天講妙有真空,一切法如幻非實,空有不二,那他要了解的實相是什么?是不是一樣要證入空性出來后得智,才能知道一切法如幻不執(zhí)著,那么觀照的方法是什么?那么如果是妙有真空,即空即假,他要體證的是什么?用的方法一樣不一樣,注意!完全都不一樣,這個關(guān)系到觀的方法,修行觀照的方法,理論不同用的方法就不同,所以這里面,這個基本的這些理論如果我們沒有分得很清楚,把它理解得很清楚,那你要抉擇就很困難,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很用功,理論當(dāng)然我們很用心去了解,觀照的方法各有不同,南傳有南傳的方法,大乘有大乘的方法,每一個方法各自不同,理論也是在這里。
我們辦禪修,我們是站在什么立場來辦的,用什么方法來觀照的,為什么跟人家都不同,就是這些理論如果不了解,這些根本的法義都不清楚,那跟著我們修禪修就會不得其門而入,就是在這里。如果你今天用南傳的方法,那個觀念來修我們的如實觀照可能就不一樣,我為什么講這個?因為這個跟法的內(nèi)容不同,很多人因為不了解,每一個人用功的方法都不同,那么今天如果法義清楚了,了解了,那么我們在用功上方法是正確的很快會相應(yīng),但是如果法義是不清楚的,你用的方法又不理解,你常常不得其門而入,沒有辦法受用也是在這里。
我們辦的禪修用的方法,如果沒有前面這些正見的基礎(chǔ),緣起正見的基礎(chǔ),那么要相應(yīng)也不容易,往往都在對治,在實有真空你一定要對治的,在妙有真空你是不對治的,這個一定要明白!方法是不同的,理論的不同,體會的不同,用的方法就不同,你的受用性就不一樣,因為我們快禪修了,順便把這個重點點一下,你們這個地方才會明白!如果一切的俗諦,他認為是實在的有,那么就要厭離,你非厭離非破除,你沒有辦法體會到真實的一面,破除世俗的才能得到真義,第一義是不是這樣子,那就一定要破壞他,厭離這些你才能體會喲,那么如果了解緣起的當(dāng)下即是空,空有是不二的,你了解他的如幻性,體證到他的生滅剎那不住的無常性,一切法緣起的當(dāng)下是不能破的,要注意聽!怎么能破,怎么能壞,是不離的,是當(dāng)下如何體證到他的非實,他的如幻性,這個跟厭離不一樣,這個不需要厭離,就在法的當(dāng)下去明白,法的當(dāng)下去超越,所以這個下手處是不一樣的,利用這個機會點一下。
大家在用功的時候就知道哪里不同,所以我們教的如實觀照的方法幾乎跟一般傳統(tǒng)都不一樣,大部分很少人用的,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直接契入法性空寂,而不是在對治,對治是沒有用的,實有的才要對治,如幻的要對治什么?如幻只要知道如幻就沒事了,“無我”是如何知道,如何體證到,如何體會到重點是在這里,我這樣講你們就知道了。
這樣,一般人以為千真萬確的,不見得就實在如此。而一般人以為是虛假的,也不見得全屬子虛。世人每以此二類為一假一實的,機械的劃為二類,實在不可以。
如果一個是實在的一個是假的,是不是要把假的破掉才現(xiàn)出實在的,那么跟所謂的假的這個現(xiàn)實的一切,就要作象敵人一樣的對待了,這樣知道意思吧。
這二者,中觀者以為都是如幻假有的,都是錯亂而妄現(xiàn)的。如以某些為實有的,即對于緣起無性的真義,未能了解。
今天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中觀者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一切法,有為的一切法,包括心法他都可以了解緣起如幻沒有一法可得。以當(dāng)下一剎那的安住是不可能得的,實有性都是不可得的,而且都是確實是幻現(xiàn)的。如果把某一部分當(dāng)作是實在的,那你對緣起的空義就根本不了解,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上課一直在談中觀的理論,其實就是先把這個知見建立起來,當(dāng)我們禪修的時候?qū)W觀照的時候,直接就契入什么叫體會到法性空寂?即有即空,在有的當(dāng)下能體證空,不是離開有的當(dāng)下壞了一切有才能體證空性,這個完全不一樣!
注意這個方法就是我們講的如實觀照,跟一般的對治法是完全不同的,沒有需要去掉什么,只是如實的體證到真相而已,所以不礙而體證空,體證空而不礙有,不需要去掉什么,這個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這里沒有對治,先要明白,這個要先明白!將來禪修你們就知道,重點才能把握。
其實,人類一般認識的世俗境,可分為常態(tài)的與變態(tài)的。世俗的境界還分成兩種,一個叫常態(tài)一個是變化的不是正常的,常態(tài)的,即人類由于引業(yè)所感報體──根身的類似性,由此根身──生理觸境所引起的認識,有著共同性與必然性。
什么是常態(tài)?比如說我們生為人,引業(yè)就是最強的業(yè)力主導(dǎo)著我們這一生來做人,這個就是引業(yè),那我們今天從人的立場來看,得到的這個身體都差不多了,都有共同的類似的性,以我們身體所產(chǎn)生的六根觸六塵么差不多我們看到的都有共同性,還有必然性,你這樣我也這樣子,不可能有特殊的。
但此中也有二∶一、如青黃等色,于正常的眼根、眼識及一定的光線前,大家是有同樣認識的。
比如說我們看到顏色青、黃、赤、白,只要我們的眼睛沒有障礙,眼跟眼識都在正常光線也都一樣,那我們看到的都是相同的,都有同樣的認識,這些,現(xiàn)有諦實性,感覺都一樣而很真實,所以叫諦實性,世俗的諦實,常人極難了解為虛妄亂現(xiàn),即名為正世俗。就像我們現(xiàn)在看到各位,各位看到前面這些景象,看起來是很真實的樣子,這個叫諦實性。但是我們?nèi)绾瘟私膺@些是虛妄的,這些是幻現(xiàn)的呢,這些真實性的感覺就叫正世俗。
二、如水月、陽焰 、空谷傳聲、云駛月運,如前面說過,這不是根身的病態(tài)所成,也不是認識的顛倒所致。這也由于境相現(xiàn)起的誑詐相,也是一般人所同見同聞的。
證世俗是大家共同體現(xiàn)都一樣的感覺。但是象水中的月、陽淹、空谷傳來的聲音、云在跑好象月亮在走,這種感覺不是病,不是我們身體的這個眼根或者耳根有問題,這是緣起的幻相,本身就有這樣的功能,這個大家都看得到。
但經(jīng)世俗意識的考察,可以知道它的虛妄,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那個云在跑不是月亮在跑,空谷傳來的聲音那是聲音的回響我們也知道啊,惟有無知識的童稚,才以為是真實。只要稍微有意識有經(jīng)驗的都可以分辯出來幻、化、水月、陽焰、谷響等等,人類所共見共聞,易于了解它的虛妄無自性,是「易解空」。這個一般普遍知識可以分別的,也知道他是假的,不是實在的,這個是容易了解的空,叫易解空。經(jīng)中常以此為喻,以表示蘊、處、界的「難解空」。
我們今天從常識的判斷,知識的學(xué)習(xí),科技的發(fā)達,慢慢的我們可以了解,某一些原來是虛妄的,這個是容易了解的部分。我們佛法中就常常用這一種容易了解的這一種理論?樟x來表達蘊,處,界的難解空。蘊處界感覺都非常的實在的,我們身心的五蘊,六處,加上識產(chǎn)生十八界,我們很難了解他是虛幻的是空的,但是我們用易解空來比喻的時候,我們就能體會到難解空。
變態(tài)的,或是根的變異∶如眼有眚翳,身有頑癬,也有因服藥而起變化。根身變異所引起的認識,見為如何如何。這個是因為身體的病眼睛不好了,耳朵不好了,身體的感覺起變化了,凡病態(tài)所見,缺乏共同與必然性,常人也知道是錯亂的。那么這些我們都了解,這不是大家都一樣的,這是特殊的,有條件的,那么只要變態(tài)所見的我們知道這個是假的,是錯亂不是真的。
或是識的變異∶或過去曾受邪偽的熏習(xí),或現(xiàn)受社會的、師長的、以及宗派的熏陶,或出于個人謬誤推理所得的錯誤結(jié)論,或以心不專注而起的恍惚印象,以及見繩為蛇、見杌為人等等,是可以由正確知識而給予糾正,揭破它的錯謬。
也就是說我們觀念上的錯誤,認識上的錯誤,或者是我們今天因為所受的教育,或者是我們所有的師長,或者是學(xué)佛宗教的宗派教導(dǎo)我們的理論,或者是我們個人用個人的情見去推理的,其實有很多都是錯誤的。包括我們的心不專注產(chǎn)生的恍惚,這個恍惚還好,有時候我們修定也是一樣,身心會起很多變化也會有很多幻相,但是這些我們只要有正確的知識,有人給以糾正的話,我們還知道他的虛幻性,他的錯誤還可以了解。
這境相的誑惑,根身的變異,心識的謬誤,雖是世俗的,而在世俗中也不是諦實的,即可以世智而了解為虛妄的。這個都屬于倒世俗,前面是講正世俗,這個叫倒世俗,所以世俗還屬于兩個不同的領(lǐng)域雖有此正世俗與倒世俗的分別,但正世俗經(jīng)如實的觀察,漸漸顯露出它的幻現(xiàn)性。
這個倒世俗我們很容易了解他,但是正世俗就很難了解了,以為他卻是如此如此的,但是導(dǎo)師就是要點出重點,即使是正世俗的這一部分,如果我們很實在的如實的去觀察他,漸漸的可以露出他的幻現(xiàn)性,他的虛幻性就可以看出來,即實有定性不可得,你看到了實有性,定性是不變的,這些都找不到,無不是待緣而似現(xiàn)的。這幾句話我們就利用這個機會對這些參加禪修的人,先提出一些引導(dǎo),大家要注意!
我們在觀察觀察什么?就觀察我們的身心,我們對這個身心的執(zhí)著最深了,最深刻就是這個身心,你的感覺,你的苦樂,你的喜歡不喜歡,你的執(zhí)著都是從這里來的。那么我們在如實觀照是針對我們的身心去下功夫的,觀察自己的身心,如果你很實在的時時刻刻去觀察他,他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覺受一切起落種種問題,你只要好好去觀察他,他就會慢慢會現(xiàn)出他的怎么樣——幻現(xiàn)性,什么叫幻現(xiàn)性?
實有定性不可得,注意喲!導(dǎo)師都點出重點!一切的現(xiàn)象,一切的身心變化,一切的感受,一切的喜怒哀樂,其實是什么——待緣而似現(xiàn)。注意聽!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在上《雜阿含經(jīng)》的時候“十四無記”里面有個很重要的外道有人問:“苦樂是自受還是他受,還是自他受,還是自生還是他生,還
- 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guān)把握關(guān)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當(dāng)下
- 正定跟四禪八定有何差異
- 修行把握關(guān)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1)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2)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3)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4)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5)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6)
- 身苦與心苦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前言
- 《中觀今論》講座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