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凈土法門與教義教理
第四章 凈土內(nèi)涵與凈土特點
87、念佛的原理是什么?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如來普令眾生緣念于佛,使之隨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信愿持名。持至一心不亂,即可轉(zhuǎn)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yè)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
念佛法門,其來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猶如虛空,常恒不變,雖常不變,而復念念隨緣。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之緣,不隨三乘之緣,便隨六道之緣,不隨人天之緣,便隨三途之緣。由其緣之染凈不同,致其報之苦樂迥異,雖于本體了無改變,而其相用固已天淵懸殊矣。譬如虛空,日照則明,云屯則暗,雖虛空之本體,不因云日而為增減,而其顯現(xiàn)障蔽之相,故,普令眾生緣念于佛,故曰“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又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夫隨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隨眾生各界之緣,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則化之。即生作佛,轉(zhuǎn)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yè)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ā缎戮幦居」夥◣熚拟n》卷五第1041頁 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
88、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含義是什么?
凡作觀持名,通名為作佛。心不作佛,則心不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觀無量壽佛經(jīng)》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謂觀想佛像,憶念佛德,及與佛號。是佛者,謂當觀想憶念之時,佛之相好莊嚴,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現(xiàn)于觀想憶念者之心中,如鏡照相,覿體無二。然則心不作佛,則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則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則心是六道矣。心之本體,如一張白紙。心之作用之善惡因果,如畫佛畫地獄,各隨心現(xiàn)。其本體雖同,其造詣迥異。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63頁 千佛圖頌并序)
凡作觀持名,通名為作佛。(《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14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十)
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觀想既是作,持誦禮拜豈不是作。(《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63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89、初學者為什么只能緣想一佛,不能緣境過寬?
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咸皆具足。
且勿謂緣想一佛,不如緣想多佛之功德大。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wǎng)珠,千珠攝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余。若久修大士,緣境不妨寬廣,境愈寬而心愈專一。若初心末學,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而障深慧淺,或致起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歷代諸祖,皆令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咸皆具足。古人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可謂最善形容者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69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二)
90、為什么說念佛一法取舍皆是?
參禪一法,屬專究自心,則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屬兼仗佛力,則取舍皆是。
言取舍者,此約究竟實義為難(難者、反詰問也)。不知究竟無取無舍,乃成佛已后事。若未成佛,其間斷惑證真,皆屬取舍邊事。既許斷惑證真之取舍,何不許舍東取西、離垢取凈之取舍。若參禪一法,則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則取舍皆是。以一屬專究自心,一屬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門之所以然,而妄以參禪之法破念佛,則是誤用其意。彼無取舍,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則便成毒藥矣。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執(zhí)。唯取其適宜,則有利無弊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4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二)
91、如何理解念佛一法是阿伽陀藥?
以普生總治一切病故。
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藥。梵語阿伽陀,華言普生,亦云總治,以普生總治一切病故。念佛一法,能除八萬四千煩惱,亦復如是。所以念佛法門,包羅萬象。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諸法,無不還歸此法界。以其為諸法總持,故得無法不備,無機不收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83頁 凈業(yè)社開示法語)
92、為什么說信愿念佛法門是藥王中之藥王?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名為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乃藥王中之藥王也。
大覺世尊,名大醫(yī)王。普治眾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藥,其數(shù)無量。戒定慧三,攝盡無遺。以故此三,名為藥王。若能服之,即凡成圣。然藥雖美妙,修合實難。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名為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輪。戒定慧三法,當念悉得具足。是知信愿念佛一法,乃藥王中之藥王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897頁 募建藥王篷序)
93、為什么說凈土法門于在家人更為要緊?
在家人,各有職業(yè),不易參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
凈土法門,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為要緊。以在家人,各有職業(yè),不易參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老實頭顓蒙念佛,念到業(yè)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覿體全彰。待至臨終,定登上品。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yè)盡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性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yè)往生。凈土之妙,妙在于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5頁 凈土篇序)
94、為什么說凈土法門是一乘無上之大教?
十念一念,即登不退。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幸得聞熏,勉力修習。
大矣哉凈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當遜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歷劫修證者,當仰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tǒng)攝律教禪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quán)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yè),得預補處。即此一生,證大菩提。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是以華嚴海眾,盡遵十大愿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如斯大力用,諸佛共宣揚。若此極發(fā)揮,諸祖皆如是。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幸得聞熏,勉力修習?直藷o知狂徒,謂為淺近,故此依教贊述,令其奉行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93頁 凈土問答并序)
95、凈土法門有沒有口傳心授之秘?
念佛一法,是按經(jīng)典所說而修的,不是有秘密的,絕無口傳心授的道理。若有口傳心授之秘,便是魔外,不是佛子矣。
竭誠盡敬,為學佛之無上秘法,當為一切人說之。不致力于此法,即是舍本逐末。
所言預錫珍秘,不知凈土法門,絕無所秘。若有口傳心授之秘,(竭誠盡敬,為學佛之無上秘法,當為一切人說之。不致力于此法,即是舍本逐末。)便是魔外,不是佛子矣。密宗,則有秘傳,然不若凈土之為直捷穩(wěn)當也。汝勿以現(xiàn)身成佛等大話自期,則必能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若欲現(xiàn)身成佛,或恐佛未能成,往生亦不可得,則兩頭成空,為可慮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28頁 復朱南圃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是按經(jīng)典所說而修的,不是有秘密的,絕無口傳心授的道理,何可冒險而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16頁復趙俊峰居士書)
96、蓮宗諸祖為什么多皆專主持名?
末世眾生,業(yè)重障深,依觀經(jīng)修觀,尚難成就。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續(xù)即生。
念佛一法,當依凈土經(jīng)論為準。末世眾生,業(yè)重障深,依觀經(jīng)修觀,尚難成就。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續(xù)即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44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七)
97、什么是專念自佛(實相念佛)?
深窮實相,以期悟證,及禪宗看念佛的是誰,并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于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專念自佛者,如諸經(jīng)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及禪宗看念佛的是誰,并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于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59頁 彌陀圣典序)
98、專念他佛有哪三種念法?
一觀想,二觀像,三持名。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xiàn)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
專念他佛,有三種念法。一觀想,謂依十六觀經(jīng)作觀,或?qū)S^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及具觀十六種觀。二觀像,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圣號。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xiàn)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59頁彌陀圣典序)
99、為什么說持名念佛攝機最普,得益最深?
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故攝機最普,得益最深,尤其最利末法鈍根之士。
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必于現(xiàn)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v根機陋劣,未證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間,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覿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60頁 彌陀圣典序)
以實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于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11頁 復吳希真居士書二)
100、什么是自他俱念,禪凈雙修?
自他俱念即禪凈雙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于持佛名號一門也。
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謂禪凈雙修者。有以專看念佛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愿求生為事者,雖似禪凈雙修,實為有禪無凈。既無信愿,莫由仗佛力以帶業(yè)往生,倘未到業(yè)盡情空地位,又不能自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是知禪凈雙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于持佛名號一門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61頁 彌陀圣典序)
101、什么叫帶業(yè)往生?念佛為什么能帶業(yè)往生?
眾生無力斷惑業(yè),靠真信切愿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yè)往生也。
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yè)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yè),名帶業(yè)。若生西方,則無業(yè)可得,非將業(yè)帶到西方去。)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愿,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10頁 復吳思謙居士書)
彼世之不盡已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于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之例。雖佛力法力不可思議,由自己心地不正,與三世諸佛凈業(yè)正因相反,斷難獲永離眾苦常受諸樂之果矣。修凈業(yè)者,尚鑒之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32頁 馬母姚夫人往生事實發(fā)隱)
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yè)往生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51頁 復寧德晉居士書二)
102、“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準確含義是什么?
以彌陀果德,熏染眾生業(yè)識妄心,久久心與佛合,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是如是。
令友所問,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者,以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凈盡。念佛眾生,果能懇到執(zhí)持憶念,則以彌陀果德,熏染自己業(yè)識妄心,熏之久久,業(yè)盡情空。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全眾生心,成如來藏。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如是如是。(《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80頁 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問一則)
103、念佛以哪兩重工夫融于一心?
即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憶母,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念,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眾生業(yè)識心,成如來秘密藏,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50頁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104、什么是念佛三昧?
三昧即三摩地。亦云正定正受。謂一心念佛,不為外境所動。
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11頁 復楊煒章居士書)
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正受。謂一心念佛,不為外境所動,不為雜念所侵,故名正定正受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3頁 復拜竹居士書三)
105、凈土諸古德所說之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的含義是什么?
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乃謂西方凈土,不出唯心。阿彌陀佛,不出自性。性相,理事,因果,悉于此中圓彰。
從前諸祖宏法,均按時機,導利后學。不得謂為偏執(zhí)。須諒當時苦心。唯心凈土,自性彌陀,語本無病。病在學人不解圓義,死執(zhí)一邊,便同徐六擔板耳。宗家未得之人,只執(zhí)唯心凈土,自性彌陀。謂凈土彌陀,皆非實有。此種人本不知宗,何況凈土。凈土諸古德所說之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乃謂西方凈土,不出唯心。阿彌陀佛,不出自性。性相,理事,因果,悉于此中圓彰。閣下病其偏執(zhí),不能普攝。謂學者根鈍,難以領(lǐng)會則可。謂古德此語有病,則不可。(《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97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五)
106、唯心凈土,自性彌陀與西方之凈土及佛是什么關(guān)系?
單執(zhí)自性彌陀,而不念西方彌陀,縱令其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
有唯心凈土,方生西方凈土。若自心不凈,何能即得往生?v逆惡罪人,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凈心,感生西方之凈土。世多以唯心則無土,便是魔外知見。此種似是而非之邪見,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實益,尚自以為高明,而不知其為執(zhí)理廢事,自誤誤人之邪見也。由自性彌陀故,必須念西方彌陀,以求往生,漸進而可以親證自性彌陀。倘單執(zhí)自性彌陀,而不念西方彌陀,縱令其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況說此話者,皆是一班擔板漢脫空漢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2頁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107、如何正確理解心清月現(xiàn)?
心清月現(xiàn),各現(xiàn)淺深不同。唯佛方為究竟清現(xiàn)。
心清月現(xiàn),何可死執(zhí)以論。須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現(xiàn),聲聞有聲聞之清現(xiàn),菩薩有菩薩之清現(xiàn),唯成佛方為究竟清現(xiàn)也。若如法說,其余一切皆非清現(xiàn),唯佛方是清現(xiàn)。蓮池大師所說,便成錯謬。不知自己完全未開正眼,故有此種盲論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現(xiàn),乃觀行之清現(xiàn)。聲聞斷見思,乃相似之清現(xiàn)。菩薩在內(nèi)凡位,從初信至七信,亦與聲聞同。八九十信破塵沙,證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無明,證法身,此分證位之初位。
至十信,十行,十回向,等覺(等覺,乃分證位之后位。分證位,凡佛所證者,皆證之,但未圓滿究竟證耳。)四十一位,乃分證之清現(xiàn)。唯佛方為究竟清現(xiàn)。且即一位中,尚有無量無邊淺深之不同。譬如外國人到中國,一到中國界上,即可云已到中國。而從茲尚有數(shù)千里之途程,方可到中國京都【印光大師】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101-200問)。在汝意既云到,即無所謂途程。既未得道,說清現(xiàn)便成錯謬。且于仗佛力帶業(yè)往生之事相違。其咎在汝好充通家,非蓮池大師所說有不恰當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12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十)
108、修凈業(yè)人應守什么樣的家風?
學愚夫愚婦老實念佛。如是信,如是行,則利益大矣。
但修凈業(yè)人,著不得一點巧。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有實益。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祈切實令社友如是信,如是行,則利益大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22頁 復江易園居士書一)
云棲大師立法教人,皆從平實處著手。依之修持,千穩(wěn)萬當。斷不至得少為足,著魔發(fā)狂。(《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54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須拋之于東洋大海外。不然,恐為所誤,自貽伊戚,蓋以其知見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婦之念佛,正心誠意,而受益甚眾。故念佛一法,最好學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為要。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可不懼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31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109、“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等四句是什么意思?
事實有生,理實無生,此理甚深,宜認真念佛庶可親得。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為奪境不奪人者,顯能生之人,泯所生之境故。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為奪人不奪境者,顯所生之境,泯能生之人故。去則實不去,生亦實不生,為人境俱奪者,人境兩寂故。去則決定去,生亦決定生,為人境俱不奪者,以人境雙顯故。雖有四句,只是事實有生,理實無生耳。亦是彰照泯寂,彰寂泯照,寂照雙泯,寂照雙彰之妙旨耳。生必有其人,故謂為人,去必有其境,故謂為境。此理甚深,宜認真念佛庶可親得。否則便成口頭禪,妄談般若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409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十)
110、事一心和理一心是什么含義?
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具縛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攝心凈念之功德,當必穩(wěn)得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事一心,若約蕅益大師所判,尚非現(xiàn)世修行人之身分,況理一心乎。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若是內(nèi)秘菩薩行,外現(xiàn)作凡夫,則此之二一,固皆無難。若實系具縛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當過細看印光與永嘉某居士之極長一信,則可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63頁 復袁福球居士書)
111、凈土法門為什么要重視事修?
永明壽禪師日課一百零八種佛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今以凡夫而不自量,不重事修,而欲成辦道業(yè),實為可憐憫者。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實益。
吾人念佛,當從有念而起,念至念寂情亡時,則既無能念之我,亦無所念之佛,而復字字句句,歷歷分明,不錯不亂,即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正念佛時,了無起心念佛之情念。雖無起心念佛之情念,而復歷歷明明,相續(xù)而念。然此工夫,非初心所能即得。若未到無念而念之工夫,即不以有念為事,則如毀屋求空,此空非是安身立命之所。古之禪德,多有禮拜持誦,不惜身命,如救頭然者。故永明壽禪師,日課一百零八種佛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況后世學者,不重事修,而欲成辦道業(yè)乎。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體,力行萬行圓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圓融之中道?战饷撊,以一法不修為不立,諸佛稱為可憐憫者。蓮池大師云:“著事而念能相續(xù),不虛入品之功。執(zhí)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以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吾人學佛,必須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若自謂我即是佛,執(zhí)理廢事,差之遠矣。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實益。如等覺菩薩,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視念佛為小乘,不足修持,則將來定入阿鼻地獄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10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112、為什么篤修世善,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為最切要、最普通、最易下手、最易成就之法?
若不篤修世善,何能上希佛佑。若不念佛求生西方,誰能現(xiàn)生斷盡煩惑,了生脫死。是以我佛愍念不能頓斷煩惑之人,特說此仗慈力即了生死之法。
然佛法法門無量,唯篤修世善,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為最切要、最普通、最易下手、最易成就之法。良以若不敦倫盡分,尚為世間罪人,何能上希佛佑。若不念佛求生西方,誰能現(xiàn)生斷盡煩惑,了生脫死。是以我佛愍念不能頓斷煩惑之人,特說此仗慈力即了生死之法。俾一切若凡若圣,同于現(xiàn)生悉得成辦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47頁 宜興佛教凈業(yè)社緣起)
113、如何理解凈為歸宿?
佛說諸法,無不以律為根本,凈為歸宿。此在佛世已然,況今末法時代乎。以凈土法門,徹上徹下,三根普被,凡圣同歸。
如來一代所說諸法,舉其大宗,其名為五: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凈。此五宗者,悉皆顯示佛之身口意三業(yè),戒定慧三學,與夫一切三昧萬德。固無可軒輊抑揚,揀擇取舍者。然在學者修習,當詳審與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一門深入,較為省力。而此五宗,無不以律為根本,凈為歸宿。此在佛世已然,況今末法時代乎。以凈土法門,徹上徹下,三根普被,凡圣同歸。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罪人,亦可預入其中。良由一切法門,皆仗自力。非到業(yè)盡情空,不能了生脫死。凈土法門,兼仗佛力。若具真信切愿,即可帶業(yè)往生。二法相較,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48頁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流通序)
114、如何理解念佛法門是總持法門?
念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徑。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jīng)并闡,萬論均宣。
念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徑。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后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為其稱贊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fā)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并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quán)位菩薩。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于無佛世界,現(xiàn)身作佛,及隨類現(xiàn)種種身,以度脫眾生。此后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是諸菩薩,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jīng)并闡,萬論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而即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缎戮幦居」夥◣熚拟n》卷十第507頁 致廣慧和尚書)
115、如何理解凈土法門為佛法之歸宿,亦世法之源本?
世法八德、八事離此則不能究竟圓滿。斷惑證真,超凡入圣離此則不能直下親得。
凈土法門,其大無外。為佛法之歸宿,亦世法之源本。約俗諦論,舉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離此則不能究竟圓滿。約真諦論,舉凡斷惑證真,超凡入圣之妙道,一塵不立萬德圓具之真心,離此則不能直下親得。(《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38頁 皋東佛學蓮社緣起)
116、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凈土?
養(yǎng)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藥。由有各法門,方顯此法門之妙。
問,凈土法門,既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凈土,俾萬法歸一,一路同歸,竟爾兼談各宗,反啟后人多歧之惑,且失凈土之實益乎?(師于問辭中何以不專談凈土句旁,批云:胡說巴道。)
答,養(yǎng)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藥。由有各法門,方顯此法門之妙。若止凈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機宜,同入佛法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35頁 答卓智立居士問)
117、胎生疑城的含義是什么?
西方無胎生,亦無城郭,乃約不能即出蓮苞及與佛相隔之義,喻取于胎于城,我等不必死執(zhí),無事生事。
《大寶積無量壽如來會》所說,乃說此等墮疑悔者,名為胎生,亦有謂為疑城者,此約障蔽隔礙之義,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蓮華中五百歲,不見佛聞法,何得死執(zhí)其字以說義,將謂此等不在九品之數(shù)乎。須知西方無胎生,亦無城郭,乃約不能即出蓮苞及與佛相隔之義,喻取于胎于城,汝遂執(zhí)定其詞,謂此在蓮品之外。然則下品中生六劫,下生十二劫,則其胎其城,為更厚更遠矣。彼十二劫者,尚歸九品,何五百歲者,便居品外。又何不觀于蓮華中不能出現(xiàn)八字,是蓮為不列九品之蓮乎。佛法本無可說,一死執(zhí),則無事生事,便費盡筆墨矣?傄蜃约壕佑谝商,其為城也,厚逾鐵圍,果能直下明了,則大地平沉,鐵圍了不可得矣。孟子謂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只此逆字,亦是疑城。若知逆即迎合之意,則疑城化為烏有。一般死執(zhí)著漢,所以終日講說,終日違背,皆坐此死執(zhí)著之病根未消,故致難得實益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97頁 復周孟由昆弟書)
- 上一篇:卷一 凈土法門的緣起
- 下一篇:卷三 凈土法門與修持者根器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quán)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