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關齋戒十講
釋能度記
八關齋戒十講
——佛歷二五一四年于星洲靈峰般若講堂八關齋戒會講——
緒說
諸位居士!今天是般若講堂落成以來舉行第一次傳授八關齋戒。因為是第一次舉行,相信有很多地方,可能不怎么如法。諸如飲食的調(diào)理,住宿的環(huán)境,修持的安排,以及其他方面,想來或不理想,希望諸位不客“的提出來告訴我,期能做到應改進的加以改進,至于修持方面,亦望做到應增加的予以增加?偼谂e行八關齋戒一天,做到一切如法如律,好讓大家身心安然的修持,并能切實的得到佛法受用,不致使這一天空過!
天臺家有句話說:“身安則道隆”。意即顯示做一個修道的人,最要緊的一個條件,就是在修持過程中,要能身安心安,唯有身心安泰,那你所修圣這,才能一天天的隆盛起來。如以諸位所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來說,假使身心能夠安和,就可時刻與道相應。不然,不說不會與道相應,而且還會煩惱重重,坐臥不安。所以學佛修道的人,雖不應該怎樣重視食住,但食住畢竟是修持的助道,不容我們完全忽視的。否則,就難專心;懇的修持。這是世間事實,所以特先提出來說明。
今天下午,我在菩提蘭若為眾開講的梵網(wǎng)經(jīng),是屬大乘菩薩戒律;現(xiàn)刻在此與諸位所講的,是屬七眾弟子所受的別解脫戒。在七眾別解脫中,屬于在家二眾的一部份,約可分成兩類,就是近事律儀與近住律儀。
近事律儀,是專指在家一一眾所受的五戒而言。在家學佛的男女,印度叫做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中國譯為近事男、近事女,意示一個發(fā)心歸敬三寶的行者,從此以后,即當經(jīng)常的親近三寶,事奉三寶,而為三寶中的佛化新人。其本身的名字,既然含有此義,其所受的五戒,在佛的戒律中,就稱為近事律儀。近住律儀,是即指諸位今天所受的八關齋戒,這到下面會要予以解說的。
遵照如來八關齋戒的儀式,發(fā)心受持八關齋戎,在這擾攘不安的今天,我覺得確是很難得的,亦是諸位的善根深厚所致。說老實話,我在十二歲出家時,還未聽過八關齋戒這個名詞,當更談不上受持。不唯如是,過去在國內(nèi)以及現(xiàn)在的臺灣,一般在家居士受八關齋戒的亦不多見,可能是受這戒的風“未開。星馬接近南傳佛教的區(qū)域,受了南傳佛教的影響,所以受持八關齋戒的風“盛行,這是極為難得而又值得贊美的事!諸位今天發(fā)心來講堂受八關齋戎,讓我首先祝福諸位能因此而種下出家的善根
一八關齋戒的出家訓練
剛才我說祝福諸位種下出家的善根,不是隨便講的,而是有所本的,因為佛制近生律儀,目的乃是專為在家學佛的弟子,所制訂的一種暫時出家修學的方法。十善戒經(jīng)中說:“八戒齋者,是過去現(xiàn)在諸佛如來,為在家人制出家法”。根據(jù)經(jīng)中這一說法,我們可以明確知道,不但釋迦佛的佛法中,有為在家人制出家法的八關齋戒,而是過去現(xiàn)在諸佛所共有的制度,由過去現(xiàn)在推之于未來,未來諸佛自亦同樣會有這個制度的訂立。是以八關齋戒,看來是很簡單,而實極為重要,值得每個在家佛弟子,經(jīng)常受持此學習出家的八關齋戒,以期進一步的正式出家。
在此諸位或許有人要問:佛法既有出家在家二眾,在家弟子即在家修學佛法好了,為什么要為制訂暫時出家的方法?關于這點,我得正確的告訴諸位:佛法雖也說有世間法,但畢竟是以出世為佛法終極目的,而不以世間法為重的。染著世間的世人,一下子要他出世,當然是不容易的,亦不是每個人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然而。不論吾人有沒有力量可以達到出世這一崇高目的,但在每個學佛人的心念中,都應從此為唯一目的,不唯如此,而且還要時刻的把這一目的,記在自己的腦海中無時或忘,希望總有這么一天,能圓滿的實現(xiàn)這一出世目的。這是學佛的根本,學佛行人,如沒有這一出世念頭存在,那就不論你做什么,或者是修何種行門,都與佛法根本精神不相應。
佛法既以出世為最高日的,而出家為達到這一最高目的的必經(jīng)途徑,所以雖為在俗的學佛弟子,亦必須設法學習出眾生活,以期終有一天得以出家,邁向出世的解脫大道。當然,佛法并不鼓勵每一個人出家,不過,出家的清凈環(huán)境,出家的生活方式,應為每個希求出離進趣解脫者所仰慕,并認為這是達到出世解脫最適當?shù)耐緩?
出家一法,在佛教中,為什么看得這樣重要?原來佛法所說大小乘的極果,不論是小乘的阿羅漢果,不論是大乘的無上佛果,都是要由出家而完成的。如問三世諸佛是怎樣成佛的?佛在經(jīng)中告訴我們,是由出家而成佛的,無有一佛不由出家而成。既然如此,我們現(xiàn)在學佛,希望將來成佛,若不發(fā)心出家,怎能達到成佛目的?菩薩本生鬘論說:“出家之利,高于須彌,深于巨海,廣于虛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諸佛未有不因舍家出家成佛者也”。所以佛法行者,要想完成最高佛果,終必會有這么一天,舍俗出家。要成佛而不出家,根據(jù)佛經(jīng)的宣示,那是絕對做不到的。
不但三世諸佛如此,就是小乘羅漢亦然。如依向來所說:出家者證得初果,固然沒有話說,在家眾得證須陀洹果,同樣是沒有問題的;乃至出家者可以證得三果,在家眾證得不還果,在佛時代同樣是很多的;所以前三果的證得,在家出家,可說足平等的;但以在家身份,欲證阿羅漢果,那就無法辦到。這不是說在家學佛行人,沒有證阿羅漢果的可能,而是說他在澄阿羅漢果之前,必定要現(xiàn)出家秈。如快將證阿羅漢果,而仍舍不得落發(fā)出家的話,那就只可永遠停在第三不還果的階位,阿羅漢果是無法證得的。本此可知:大小乘的最高果位,例必均須出家。
不過出眾生活,并不怎么簡單,不是一般人所過得來的,佛陀深知此理,所以大慈大悲,特為在家學佛行者,制有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以訓練佛法行人,慢慢來過出眾生活。所以太虛大師說:“這是佛為在家居士使對于出眾生活作短期的訓練,或則進為練習出眾生活的戒條”。或有以為:我已受過五戒,或已受菩薩戒,還受八關齋戎做什么?應知受八齋戒,是受出家人的生活訓練,猶如當兵要受作戰(zhàn)訓練一樣,慢慢不斷訓練,才會覺得習慣。與受五戒及受在家菩薩戒,純粹過在俗生活,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在諸位必須首先認識清楚!
有人看到出家人的生活簡單,以為出家是很容易的,甚至說出家人享清福,殊不知出眾生活,是極清苦樸素的。諸如生命生存所需的衣食住,在在與俗人有顯著的不同。戒律中告訴我們:出了家的男子女人,要著壞色衣,要舍一切飾好莊嚴品,要住簡陋的房屋,真正依照佛制,出家還要托缽乞食。諸位現(xiàn)在受八齋戒,金銀珠寶的莊飾品除下不戴,平常穿的花綠漂亮的衣服脫下不穿,換上灰色黑色的樸素服裝,是即學習出家人過的清淡生活,而諸位亦已一一加法做到,是即顯示諸位認真的在過出眾生活,這在講究物質生活享受的今天,諸位當然是很難得的!
但真正做個出家人還不止此,戒律中說要應能忍受十事:一、天“冷時要能忍受得寒“的侵襲,不畏任何風霜雨雪。二、天“熱時要能忍受得熱浪的翻騰,不畏任何酷日炎暑。三、要能忍受自然界的種種迫害,不管什么來襲都無所畏。四、要能忍受自然界的雷電交加,決不因此有所畏縮。五、腹中饑餓的時候,要能忍受得住饑餓。六、口中干渴的時候,要能忍受得住口渴。七、嚴格的遵守過午不食,每天只是中午一食,或是早中雨餐。八、嚴格的守持佛陀所制的各種戎行,那怕有生命的威脅,亦不得違犯如來的戒律。九、忍受各種惡言,就是聽到人家辱罵、譏諷、說風涼話、閑言閑語、拎嘲熱諷,要裝作聽不到,決不從此為忤!十、忍受毒蟲的傷害,因為印度是熱帶地方,比丘常于樹下坐,十二頭陀行中,就有樹下坐的一法。樹下地上,不用說,是有毒蟲蚊子之類的動物,來傷害人之身體的。比丘在樹下坐,毒蟲蚊子來襲,佛陀只許把它趕走,或令比丘清理環(huán)境,不讓這些東西滋生,絕對不容比丘將這些毒蟲殺死。
如上所說十事,看來似很平常,而實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得了,所以佛在律中,說為“唯大丈夫能忍”。中國佛教向來亦有這樣的話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能出得好,那真是了不起,如受不了自然璟境的逼迫,如忍不住人事關系的打擊,如經(jīng)不起毒蟲之類的侵害,如不甘于淡薄的生活,是不能做個好好出家人的。所以嚴格說來,出家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佛為在家學佛的善男信女,制此學習出眾生活的近住律儀,可說是佛的善巧方便,因為佛陀深切的知道,出世的解脫善根,不是一下可以培植得起來的,需要逐漸逐漸的熏習所成。在家庭中學佛,雖不是不可以,但因眷屬的圍繞,恩愛纏縛著身心,對于修持方面來說,不免是個大的障礙,所以佛特方便的制一日一夜之八關齋戎,使在家學佛的男女二眾,雖說是處家庭之中,而能做到像八大人覺經(jīng)所說覺知“五欲過患,不染世樂”;能夠做到“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愿出家”。這樣,就可作舍俗出家解脫系縛的殊勝因緣。所以八關齋戎,是每個在家學佛者,想要走上解脫之道所必修的法門之一。
八關齋戒的受持,既是訓練在家佛法行人學習過出家人的生活,我倒很希望在般若講堂受持此戒的人中,能訓練幾個人真正發(fā)心出家。在今日佛教中,希望有人特別是男眾發(fā)心來出家,實已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因為我國海內(nèi)外的僧眾,一年比一年少,如沒有新出家的來補充,不特弘揚佛法的沒有人,就是住持寺廟的僧案亦不可得,能說問題不是已到嚴重關頭?能不令關心佛教慧命延續(xù)的現(xiàn)代僧伽感到憂心如焚?能不設法勸導學佛青年到寺廟來出家?能不為僧伽命脈的斷絕而求有以補救?
經(jīng)律告訴我們:不論什么時候,不管什么地方,勸人發(fā)心出家,贊嘆別人出家,或是自己出家,或放他人出家,是都有大功德,當然是不錯的。如賢愚因緣經(jīng)說:“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勝”!但我以為在僧種將要斷絕的今天,能夠勸人出家,或訓練人出家,那他所得功德,尤為不可思議!
佛教所以有出家制度,佛陀所以要成立僧團,目的是為合如來辛勤所證的正法,得以不絕的久住世間。也就因為如此,所以佛陀鄭重的將住持佛法的責任交給僧眾。有了僧眾在世間行比,一般人才知道有法有佛,假定沒有僧眾的存在,試問世間的人們,怎么知道有如來的正法?怎么知道有大覺的佛陀?所以不論在什么時代,如佛法所說的正法時代也好,像法時代也好,末法時代也好,為三寶之一的僧伽,是都不可缺的,如果僧伽沒有,佛法也就滅亡!佛法能否流行世間,關鍵全在有無僧伽,律說“僧在即法在,法在即佛在”,旨意就在于此。
僧在即法在的僧,是由出家人而來,如果沒有出家人,試問那來的僧伽?所以歸根究底的說來,還是勸人出家為第一要務!如自不勸人出家,別人自動來出家,理應予以鼓勵和贊譽,假定不是如此,反而去譏毀他,對他生輕蔑心,妨礙他的出家,是即無異斷僧伽種,亦即等于斷佛種子,那過失是很大的!出家功德經(jīng)說:“若復有人破壞他人出家因緣,即為劫奪無盡善財福藏,壞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于四道(地獄、餓鬼、畜生、人)中,生而常盲,我終不記此人當有得解脫時”!這么說來,在僧種面臨滅絕的今天,我們怎可忍心反對別人出家?
在佛教中出家,絕對是高尚的,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沒有辦法才出家?墒侵袊藢τ诔黾,向來抱有這么一個觀念,以為出了家就不能還俗,因而使得很多人,想出家不敢出家,認為出家再同家,是很難為情的事!其實,佛法并未硬性規(guī)定,出家不可還俗同家,而是容許出家再回家的。在無人發(fā)心出家的今天,對這有加以強調(diào)的必要。就是不論何人,只要肯得發(fā)心出家,出家的期限不規(guī)定。出家兩三個星期也好,出家兩三個月也好,出家兩三年也好,能夠長期出家更好。到了某個時候,想過世俗生活,是可自由罷道還俗的。
不過還俗有個條件,就是不能偷偷摸摸的,定要公公開開的回去,并在一位高僧面前說明。這樣,你雖還俗,仍可做個三寶弟子,仍可在佛教寺廟中往來。過去中國人出家不好意思再同家,如果要回家只好偷偷的同。這樣,一旦還俗,就和佛教脫離關系,在佛教中再也見不到他的影子,不但失去一個僧人,亦失去一個佛教徒,這實是佛教的最大損失!太虛大師有鑒于此,特呼吁大家“尊重還俗的僧人”。因此,諸位如不能終身出家,不妨試作短期的出家。這樣形成風“,出家的出家,還俗的還俗,如是川流不息,就可使僧種不斷,寺廟住持也就不成問題。
二八關齋戒的名義略釋
八關齋戒,據(jù)經(jīng)律說,不論是否已歸依三寶的在家白衣,不論是已歸依三寶的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不論是學小乘佛法或大乘佛法的行者,都可受此八關齋戒,這是我們所應知道的第一點。
八關齋戒,通常說于六齋日受,但據(jù)律典說,不一定于六齋日才可受,諸如佛菩薩的誕日,親生父母的誕辰或忌辰,自己師長的誕辰或忌辰,還有自己的生日,作諸念誦的功德日,同樣是都可以受此八關齋戒,這是我們所應知道的第二點。
八關齋戒,一般說來,是要到一寺廟中,亦即在一遠離塵擾的清凈道場中,請一大德僧尼為之傳授,最為相宜,但亦可在自己的家庭中受,就是請一大德僧尼至自家中傳授。如嚴格說,男子受齋,到寺內(nèi)去較為方便,女子受齋,則在家內(nèi)較為方便,這是我們所應知道的第三點。
八關齋戒,雖足我們所熟知的一個名詞,但在佛說齋經(jīng)中,佛為丞相母維耶夫人,說有牧牛齋、尼鍵齋、佛法齋的三種差別。這不是說有不同的八關齋戒,而是看受齋者的用意如何以為別,合乎佛法的受齋,才是佛教的八關齋戒,這是我們所應知道的第四點。
佛說齋經(jīng)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有次佛在舍衛(wèi)城柬的丞相家住,丞相母維耶夫人,于
一日清晨起身沐浴以后,率領她的干媳,同到佛那里為佛禮座。佛見她們來得這么早
,于是問道:大清早來我這里,有什么事情嗎?維耶夫人回答說:沒別的什么,我們
想從佛受齋戒。
佛陀告訴她們說:你們發(fā)心要受齋戒,這當然是很好而又極為難得的,但齋有牧牛齋、尼鍵齋、佛法齋的三種差別,你們究竟要受那種齋?維耶夫人不知這三種齋的差別何在,請佛開示,佛乃為之逐一解釋三種齋的含義不同。
一、牧牛齋:諸位初聞此名,必會莫明其妙,其實這是譬喻:如牧牛的人,每天出外放牛,到了下午四五時同家,心里就在那兒考慮,什么地方水草豐富,明天就去那里放牛,好讓我的牛吃得飽飽的,既不會使我感到辛苦,亦不致覺得放牛困難。世間牧牛的人,大都是如此的。這喻世間上某些人,或男或女,雖在一定的齋日,發(fā)心從佛受齋,但于受齋之后,沒有好好的受持所應受的齋戒,乃于受齋的當日,心中便在打妄想:我今天受齋戒,什么都受限制無法好好享受,明天我得多享受一點五欲之樂,以彌補今天齋戒所受的損失!受齋,不把心放在所受的齋戒上,而把心放在明天的歡樂享受上,那里是真正的受齋?舉個例說:今天大家在此受八關齋戒,嚴格的守持過午不食戒,假定有人心里這樣想:今晚一餐不吃沒有什么關系,明天回去要多吃些好東西補一補。這樣,在大智佛陀看來,是受的牧牛齋,不是佛弟子所受的真正齋戎。
二、尼鍵齋:尼鍵子,是印度的一類外道,平常稱為離系外道。他們亦有他們的修行方法,而且用功修行的目的,亦在出離三界生死系縛。可是,雖極精進的用功修行,但沒有找到一條正道,結果,總是無法獲得離系解脫。因為他們所修的是苦行,如大炎熱天“,站在太陽下曝曬,寒拎的天“,則躺臥在水上受凍,或在身上涂了灰等。一般人看起來,是極希有難得。但在佛陀看來,卻是無益苦行,對于生死解脫,既無絲毫補助,對于真理體悟,亦無半點功效!他們受齋戒,都在每月十五這天,當受齋戎時,將整個身體伏在地上,對十由旬內(nèi)諸神這樣說:我今天開始受齋,再不敢去作不如法不合理的事,我今離開家庭,等于是沒有家,家內(nèi)妻子奴婢,現(xiàn)在都非我有,我亦不是他們主人。這說法,和八關齋戒的內(nèi)容差不多,只未列出一條一條的戒相而已。他們口雖這樣說,但未切實的實行,只是外表做得好看,以圖取悅他人耳目,實則是在欺世誤己,結果,仍然沉淪生死大海。發(fā)心受戒的人,于受戒這一天,如未能放下一切,好好利用這一天,如法的真修實踐,那就如尼鍵外道所受的齋戎一樣,過了今天一切依然為我,不足學佛人所應受的齋戒。
三、佛法齋:佛法齋,就是我們現(xiàn)在聽說的八關齋戒,于律典中有多種不同的名稱。最簡單的名八戒,有些地方稱八支齋,枝通用的是八關齋戒,F(xiàn)在我們就來對這名義,略為加以解釋如下:
八關齋戒的“八”字,一看就知足個數(shù)目字。為什么要用八字來說?因受此戒的時候,所要防范遮止的境界共有八事,所以稱為八支,或者叫做八分。即此所遮的八法,有的時候叫做戒,有的時候叫做齋,有的時候叫做關,這又是什么意思?戒在佛法中,通常釋以防非止惡為義。如以身口二業(yè)說:身有殺、盜、淫的三種惡非;口有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的四種惡非;綜合而為七支,都是不好的事。這不好的罪惡事,受了八關齋戒后,在身心上發(fā)生一種力量或作用,可以防止去做這不好的八件事。如殺生的罪惡事,沒有受戒時,吾人可能毫無顧慮的任意去殺,但是受了戒后,當你要去殺生時,戒就會在你心中,發(fā)出一股很大力量,告訴你:殺不得,不能殺!由此而阻止了自己的殺生犯罪行為,當知這就是戒的力量和作用。
關,從字面上講,是禁閉意思,如軍隊中的軍人犯了軍紀,須受禁閉的處分,叫做關禁閉,亦即關起來。再如一般人犯了國法,被禁閉到牢獄中去,亦被說為關進監(jiān)獄?墒,關字在這里解釋,是說受了八戒的人,對于一切罪惡的事不再去作,于是就將三惡道的大門關閉起來,不會再走進三惡道的大門里邊去。原來,地獄、餓鬼、畜生的一二條道路,都是有門可以通進去的。平常,這三道門都是關得緊緊的,不論什么人要走進去,都得先將門打開,但能打開這個門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門內(nèi),明明是不好的,是眾苦充滿的,為什么要走進去?這也是身不由己的,因為造了罪惡的行為,三惡道門自然就打開,自己也就不知不覺的走了進去,受所應受的行為果報,F(xiàn)在受了八關齋戒,不再造作一切罪惡,不說三惡道門未開,我們不會去打開它,就是三惡道門打開,我們亦會把它關閉起來,想要進去也不得進去。這末說來,我們知道:三惡道門,打開是由我們自己,就是自己造了種種罪惡;關閉也是我們自己,就是自己修了種種善法。所以我國俗語有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又有說:“天堂有路汝不走,地獄無門汝自開”。是以為佛弟子,不但不應去開三惡道門,且應努力去關三惡道門,才合學佛意趣。
齋,中國向有齊的解釋。原來我人的思想,一天到晚雜亂得很,時而想到這,時而想到那,從來沒有停過,可說雜亂之極!現(xiàn)在運用一種方法,將雜亂的思想,予以齊集起來,合之專注一境,不再散漫不整。齋,又有釋為清凈的意思。這在世俗上,可明顯看出。如一般的齋菜館,一走進去就使人有清潔之感。當知環(huán)境清潔是很重要的:如人不論到什么地方,若環(huán)境清潔,心中便感受愉快,若環(huán)境污穢,心中就覺得厭惡。對于外在的環(huán)境,吾人內(nèi)心總是有此感覺與認識的。齋之所以說為清凈,因為齋戒,能使一念心靜寂的收攝起來,進而遮斷一切的罪惡過非,更可發(fā)生一種防護根門的力量。根門,就是通常說的六根門頭。世間很多罪惡,都從六根門頭造出來的。如眼見到色境,喜愛的就起貪心,不愛的就生嗔心,進而采取或求或拒的行動,于是便造出種種的罪惡。如要不造惡,就得設法防范守護自己的根門,不讓它隨外面的境界所轉。這么一來,就可斷絕紛歧雜亂的思想,遠離各式各樣所可能造的過失,不再為世間的一般邪欲之所染污。正因齋有清凈的意思,所以我國讀書的士人或一般淑女,喜以自己居住的靜室或書房稱為齋。如篆香齋、萬古齋、悲萆齋、德馨齋等,以示居處超然脫俗,不為世間之所染污。
如上所說,諸位可以了解,所謂齋戒這個名詞,共源本是出自我國。我國古童聲曲禮中說:“齋戒以告鬼神”。所以古人祭祀鬼神,必先齋戒沐浴以自齊潔。就是修齋之時,必然要有所戒,所以合名齋戒。齋的特性在于革洗內(nèi)心,不讓有不純潔的意念存在;戒的力能,在于防患未然,不容有不正當?shù)男袨榛顒印?/p>
如在印度來講,齋是布薩或褒沙陀的意思,譯來中國有凈住與長養(yǎng)的兩個意思。在家學佛的優(yōu)婆塞與優(yōu)婆夷,在六齋日發(fā)心受持八戒、就可令諸惡法一天天的去除,同時使諸善法一天天的修集,善法日集,惡法日除,身心便能清凈而住,不致一天到晚生于煩惱罪惡中,所以葉做凈住。其次,在家學佛的二眾,于六齋日發(fā)心受持八戒,善法就可一天天的長養(yǎng)起來。因為任何一個人的善法功德,要想繼續(xù)的長養(yǎng)起來,必須不斷的修習,如果修修停停,那就難得長養(yǎng),現(xiàn)在既于一定的時間內(nèi),受持如來八關齋戎,善法當會一天天的長養(yǎng),所以叫做長養(yǎng)。龍樹智度論中,又曾這樣說道:“受行八戒,是則布薩,秦言善宿”,意謂布薩又可譯為善宿,顯示于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善能安住于清凈法中,不為外界的塵勞欲染所擾,所以名為善宿。
關于這個道理,智度論中又說:“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名為布薩,愿持此布薩福德,生生不墮三惡八難”,意謂在家學佛的行人,發(fā)心受持奉行八戒,自然就可隨順修學一切佛法,如此奉行修學佛法,是即名為布薩。斯布薩所得福德,愿持以同向生生世世不墮三惡八難。三惡八難的地方,站在佛法的立場講,都是不美滿,不理想的。極苦的三惡道不理想,固不用說,就是快樂的天堂與北俱盧洲,雖說生活環(huán)境相當?shù)暮?但因沒有機會修學佛法,不特不認為是好的地方,反而認為是災難之處。當知學佛最大的要求,是有修學佛法的機會,如生于沒有佛法的璟境,試問你怎樣依法修持?所以受行八戒以后,應發(fā)愿以此功德不再墮入三途八難不理想的環(huán)境。由這足可證明佛法所說的八戒,不論是在律典或論典中,都名布薩。還有在布薩下面加一護字,名為布薩護的。護足守護,重在自心的防守。意在發(fā)心受持八戒的人,要時時刻刻的守護自心,因為心是罪魁禍首,一切罪惡都由心所造出來的。若能本著八戒的精神,時時守護著自心,就不會再向罪惡方面發(fā)展,所以叫做布薩護。受持八關齋戎,當然不是專為防護內(nèi)心的,亦要防護身口的,因而古德告訴我們說:“在心曰護,在身口曰戒”。
還有,八關齋戎的齋,有人說成過午不食名持齋,并且從此作為齋的自體,至于受前不殺生等戒,不過是助成齋體而已。亦有人說吃長素叫做長齋,于六齋日吃素叫敗花齋。殊不知長齋花齋的齋,與八關齋戎的齋,根本是沒有什么關系的;與過中不食戒,亦沒有什么特別聯(lián)屬。因為過中不食,只是就緣防范,與齋體無關的。
佛在經(jīng)中告訴我們:據(jù)印度固有宗教的傳說,人類世界的最初成立,亦即所謂劫初的時候,于六齋日的期間,有很多有大勢力的惡神惡鬼,常在世間吸取人的精“,可是生命的生存,端賴精“的支持,如果精“被吸取,生命生存就感受極大的威脅,因而人人為生命生存而提心吊膽。當時有一大智慧人,發(fā)現(xiàn)了這一種情形,為了解除人們的困危,就告訴大家說:不要怕,有辦法,只要大家于每月六齋日,一天不吃飲食,讓心寂靜而身受到節(jié)制,惡鬼惡神就無法吸取精“,精“得以保全,生命也就不虞喪失!這末說來,可知印度向來就有六齋日,而且于六齋日,整天不吃任何東西。及后佛陀出世,發(fā)現(xiàn)六齋日的方法可取,但需加以修正,期能適合佛法,所以就將一天不食,改為過午不食,叫做不非時食。非時,指十二點以后,過了這個時候,就不可食,乃為八戒之一。
不非時食,既是八戒之一,當然不是齋體,有人說為齋體,自然是誤會的。可是在此或有人說:吃飯并不是罪惡的事情,非時而食又有什么關系?當知飲食是眾生沉淪生死的增上緣,因此對它就不能作平?创o嬍碁槭裁磿蔀楸娚轉生死的增上緣?我們常有一句話說:“飽暖思淫欲”。一個人生活太美滿,佳肴美味吃得太飽,就會想到不正當?shù)牡胤饺。為使人們能清心寡?佛陀特制過午不食戒,以節(jié)制人們的食欲增長,遏止惡法的滋生,所以道宣律師說為“乃就緣防”,實在是很對的。若說不非時食戒為齋體,余戒為助成齋體,就與此義不相應。關于這點,我們必須要弄清楚,不然的話,受持八關齋戎,專重視于過午不吃飯的非時食戒,反而忽略其他的戒行,就與八戒的精神不合。
八關齋戒,還有一個名詞,叫做近住律儀,亦有稱為長養(yǎng)律儀的。意謂一個發(fā)心受持八關齋戒的行者,善根本來是很薄弱的,可是由于受持八關齋戎的關系,不期然的善根會一天天的增長起來;蛞嗫勺鬟@樣說:一個在家學佛行者,能發(fā)心受持八關齋戒,從此八關齋戒功德,不斷熏習,久而久之,便可合出家善根,逐漸的增長起來。因為受持八關齋戒,主要就是為了學習出眾生活,雖只一天一夜的時間,若一月舉行一次或多次,慢慢熏習長養(yǎng)出家善根,即使本來沒有出家意念的,由于常受八關齋戎,受出家人的生活訓練,久之,覺得出家人的生活,自己還能適應得來,因而自然不禁想到,與其在家不如出家,是即長養(yǎng)了出家的善根。因為此能長養(yǎng)出家善根,所以佛又特別將八關齋戎稱為長養(yǎng)律儀。
八關齋戒,為什么又名近住律儀?簡單的說,就是親近三寶,安住于三寶道場中,受三寶的思想熏陶,如諸位現(xiàn)在來住般若講堂一樣。詳細的說,則有三義:
一、近時而住:意謂所受之戒,只是一日一夜,如以時間計算,是二十四小時。比方今晨六時開始受戒,到明晨六時以役,此戒即成為過去。就時間方面來說,你所住的日子,是很近而極為短暫的,不過一晝夜二十四小時而已。近時而住,所以稱為近住律儀。
二、近盡壽戒住:出家眾,不論沙彌、沙彌尼,不論比丘、比丘尼,不受戒則已,如發(fā)心受戒,必然是要盡形壽的受持。如今天受了比丘戒等,那就一直要到壽命結束時,戒體才會離身。在未死亡之前,只要沒有破根本戒,戒體總是在身心中,起著防非止惡作用,所以出家四眾是盡形壽戒。八關齋戒,雖是一日一夜的短時期戒,但這是在家二眾,暫時出家的軌則,雖還沒有出家,但可作為出家受盡形壽戒的勝因。因為一次一次的受持熏習,不斷的增長出家的善根力量,久而覺得與其一次一次的受,不如老實的出家,受盡形壽的大戒?梢娨蝗找灰沟陌岁P齋戒,看來時間似乎很短,實已接近出家盡形壽戒,亦可說是出家盡形壽我的前方便,所以稱為近住律儀。
三、近阿羅漢住:意謂發(fā)心受八關齋戎,既是學習出家人的生活,那他所修的行門,就是修阿羅漢的行門,亦即是修學阿羅漢。如常常的修學阿羅漢法,此受八關齋戒的行人,不久的將來,亦可澄得阿羅漢果。雖然現(xiàn)在還是一個薄地凡夫,但因近阿羅漢住,與阿羅漢相處已甚接近,所以稱為近住律儀。
八關齋戎的名義,已略為解釋如上。從如上的簡略解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知道:修持八關齋戎,于短短的一晝夜中,凈潔自己的身心,嚴格的約束自己,雖還沒有能夠立即出離三界,但是仗此齋戒功德,已經(jīng)種下出世勝因,將來一定可得出世解脫的。學佛最要而最大的事,莫過于了生死得解脫,如未到達這一階段,那就始終在三界中沉淪不息。諸佛為了度化我們眾生能夠出離,所以特別說此最勝方便的希有法門,希受此戒者不可等閑視之!
三八關齋戒的制立緣起
佛教的戒律,都是佛制的,但有待緣而制與不待緣而制的不同。待緣而制的是聲聞律儀戎,不待緣制的是菩薩三聚戒。所謂待緣而制,就是有了某種因緣,佛陀才制此戒。所以沙彌戒有沙彌戒的制立緣起,比丘戒有比丘戒的制立緣起。現(xiàn)在諸位受的八關齋戒,是律儀戒的一種,當然亦有它的制立緣起。大乘菩薩戒不是這樣的,是如來一時頓制的,即在一次中,把所有大乘菩薩戒,為諸菩薩說得清清楚楚,根本不待什么因緣而后始制其戒。所以大小乘戒,不特內(nèi)容有所不同,就是制立方式亦別。
佛為我們制八關齋戒,其緣起是什么,這是我現(xiàn)在所要為諸位說明的。諸位發(fā)心受這八關齋戒,當然是好的,但若不知八關齋戒的制立緣起,不免有些美中不足,所以有對諸位將這交代清楚的必要。
求受八關齋戒,嚴格說來木不限定時日,如天天受固可以,一月二十日亦司以,一月十五日亦可以,亦可說是受得越多,對自己越有利益。但因一般俗人,世事頭緒紛繁,為了要做家庭事務,為了維持家庭生活,有時還要尋求俗樂,根本不能放下一切,亦復沒有太多時間,常常來受八關齋戒。佛為適應俗人的時間可能性,乃制定了每月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如優(yōu)婆夷墮舍迦經(jīng),對這有很好的說明:“天下人多憂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月六齋持八戒。若有賢善人欲得阿羅漢者,若欲急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齋亦善,二十日齋亦善。人多憂家事故,與一月六齋”。佛制訂六齋日受八關齋戒,可說完全足為在家學佛人著想的。
從現(xiàn)在情形看,佛陀這一制訂,可說是佛高度智慧的抉擇,因為到了工業(yè)發(fā)達的今天,不說一月六日受八關齋戒不易做到,就是一月一日受八關齋戎亦很難行!過去農(nóng)業(yè)社會的時代,不說工作沒有現(xiàn)在這樣忙,就是用人亦沒有現(xiàn)在困難?墒强纯唇裉斓膶嶋H狀況,人人每天都在忙,而且忙得很緊張,甚至忙得透不過“來,就是這樣,家庭工作仍然請不到人做。因而,一般家庭主婦以及維持家庭生活的先生,終日為家庭的事操心,要他或她放下家庭一切俗務,去受八關齋的確不是易事!所以諸位于百忙中,抽暇來受八關齋戒,實在是值得贊嘆的!
大圣釋迦牟尼,出現(xiàn)于兩干五百年前,觀察當時的實際情形,發(fā)現(xiàn)世人的受戒不易,特制訂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可說佛陀早就知道,末法時代更難實行。事實確也如此,不說一月六日,就是一月一日,亦沒有太多人發(fā)心。
佛所制訂的六齋日,究是指的那六日?以我國農(nóng)歷來說,就是每月初八、十四、十五的上半月三日;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的下半月三日。我國農(nóng)歷向有月大月小的分別:月大有三十日,當然依二十九、三十日受戒;如遇月小沒有三十日時,即于二十八、二十九日受戒;除去三十日,加上二十八日,仍為六齋日。
受八關齋戎及沒有受八關齋戒的在家居士,名稱亦稍有所不同:如沒有受八關齋戒的在家男女居七,雖歸依了三寶,甚至受了五戒,只能稱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若受八關齋戒的在家男女居士,則稱為凈行優(yōu)婆塞、凈行優(yōu)婆夷。所以今晨為諸位傳受八關齋戎,在念三歸依時,有“一日一夜為凈行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句。凈行兩宇,在這里有它的重要性。如受五戒,并不主張完全斷絕淫欲,正常夫婦的關系,還是許可的,所以稱為“盡形壽不邪淫”?墒窃谑馨岁P齋戒的這一日一夜,不但邪淫絕對不可,就是正常的夫婦關系,亦是絕對被禁止的,所以在宣戒相中,說為“一日一夜不淫欲一,是即顯示要完全遠離男女的關系,才有資格成為真正的清凈行。所以凈行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不是行三歸依、受五戒者所得而稱的,而是在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戎者,才得這樣稱呼。
佛法所說六齋日的齋字,主要是約受行八齋戎說的,這在講八關齋戒名義的時候,已經(jīng)說過。可是中國人對這,向來亦有所誤會,以為吃素為齋,所以民間向有這種說法:發(fā)心信佛后,如長期素食不再吃葷,叫做吃長齋;若學佛以后,還不能立即吃長齋,只規(guī)定于六齋日發(fā)心吃素,叫做吃花齋。不錯,專門吃齋不吃葷,足佛法所竭力提倡的,希望人們從吃長齋中,培養(yǎng)自己的同情心,增長自己的慈悲心,但嚴格的說來,佛法講齋,不但吃素而已,還要受持過午不食等的八戒,才得真正稱為持齋。關于這點,我們務要把它分別清楚,不可混為一談。
佛為在家眾制訂每月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戎,主要的因緣,當然是為使令在家二眾,由此趣向出離而種解脫的善根,所以到了六齋日的這天,應到僧團中,請出家人傳授此戒,俾藉這個短暫的時間,遠離一般紛繁的業(yè)務,專心一志的修學佛法,以示雖處居家,不為塵事所迷,仍能逐漸的穩(wěn)步的向解脫道上前進!大慈佛陀,對于一般信徒的度化,一方面顧念在家眾的修學時間,一方面不忘引導在家眾趣向解脫,這不能不說是佛陀的最大善巧方便!佛陀處處為我們設想,我們應怎樣的遵循佛陀的指示,腳踏實地的去行。以不負佛陀的化導恩德,實是最要的一著。
佛制每月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這在前面已經(jīng)說得非常清楚,但受齋戒為什么定要在六齋日子這是我現(xiàn)在要為諸位說明的。關于這個道理,根據(jù)經(jīng)論告訴我們,要有兩種不同說法,略為分別如下:
一、依龍樹的智度論說:佛之所以定于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因據(jù)印度固有宗教相傳,在這六日當中,世間有種惡鬼,經(jīng)常追隨在人的后面,時刻要奪取人的生命,即或不能奪取生命,亦可能令人生些難以痊愈的怪病,再不然,就是令人發(fā)生種種不如意的事!因此,在古代人智未開的時代,人們認為這六天足最不吉祥的日子,大家到這六日,都生恐怖害怕!由于一般人有這恐懼心理,傳說劫初有位智慧的圣人,為了消除人民的恐怖與災難,教導人們在這六日,修善作福?墒枪糯某铸S修福,不同我們佛法的受持八關齋戎,只是教人在這六日中,整天不吃飯,以為如此就可避免惡鬼的追逐!據(jù)佛法說,鬼,大都足餓鬼,這在印度古代宗教中,也有這個共同的見解。因為是餓鬼,所以見人間受用飲食,便感到饑餓痛苦的難以忍受。若是較為善良的鬼,雖饑餓難忍也得忍受下去,若是較為兇惡的鬼,就生起錯誤的感覺,以為人類有得吃,我為什么這樣捱餓,于是便想辦法,來找人類麻煩。人類為了避免這個麻煩,所以古圣就叫人于此六日不吃飯,這可說是印度古代宗教的固有傳說。
印度古代宗教一向有這六齋日的施設,而且這一宗孜信仰一直流傳到釋尊出現(xiàn)時,仍然盛行于印度。到釋尊成佛后,發(fā)現(xiàn)六齋日的持齋修福,不失為一個良風美俗的辦法,于是佛即對它加以巧妙的修正,而成為佛法的八關齋戎。當時佛對大家說:于六齋日修善作福持齋是對的,但不是一天不吃飯就算,除了不吃飯外,還要受持凈戒,才能真正做到消災免難。如智論說:“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佛陀特別重視過中不食,因佛認為早、午雨時受用飲食,不會影響?zhàn)I鬼的饑餓難捱,但晚上是餓鬼食時,若人類晚上也吃飯,就不免使餓鬼感到饑餓難當,所以釋尊特將印度宗教一日不食改為過午不食,再加持不殺生等戒。如此一來,不特消災免難,修善增福,而且從此功德,直入涅槃妙城!由此證知:六齋日持齋的宗教儀式,并不是釋尊創(chuàng)始的,而是印度固有宗教所一向流行的,釋尊不過把它加以修正而成為佛法中特殊受持八關齋戎的日子,所以佛法中也有六齋日受持八戒之說。這不但是于齋行善滅惡以修己,且藉此以植出家解脫的善根,不能不說是佛陀的大善巧。
像這樣改良古印度的宗教儀式,在佛法中是很多的,不止此一端。雜含四卷、九十三經(jīng),曾經(jīng)說到婆羅門教的祭祀用三火,可是婆羅門教的燒火祭天,在佛看來,完全是種迷信行為,但佛去教化婆羅門時,木其高度的智慧,運用善巧的方便,不直接的指出他們的錯誤,且說你們祭祖用三火很好,不過我佛法中,也說有三種火,若能像我這樣的事火所得的功德就更殊勝。婆羅門徒聽了,覺得極為奇怪,想不到釋迦牟尼也有事火的方法,于是請教佛怎樣事火?佛開示說:我的三火是:供養(yǎng)父母名根本火,供養(yǎng)妻兒眷屬名居家火,供養(yǎng)沙門婆羅門名福田火。婆羅門事火的目的,無非希望獲得天人的賜福,殊不知求天賜福,根本不可能得到,佛陀認為,與其求天賜福,不如在這現(xiàn)實人間求福,而最合理的求福之道,則無過于在家庭中,侍奉孝順自己的父母,促進夫婦問的關系和諧,而在宗教信仰方面,要以恭敬虔誠的心,尊重供養(yǎng)沙門婆羅門,就可得到廣大的福德。婆羅門教徒聽佛這末說,覺得佛的事火方法,是最合乎隋理的,是真正的事火之道,于是放棄原有的火祀,依佛所示的實行。當知火這東西,是代表溫暖的,人與人間的關系,最要緊的一點,就在獲得溫暖,而家庭與宗教是得溫暖的溫床,所以稱為三火。
除這,還有“神教徒禮拜六方,佛也說禮拜六方,但這是親子、師生、夫婦、親友、主仆、宗教師與信徒間的合理的義務”。詳見中含善生經(jīng),這里不再為詳說。本此我們知道:感化其他的宗教徒,不要直斥他或批評他的不對,而要好好的以理舉喻說眼他,除非是固執(zhí)成性的人,不受影響而被感化,但若稱有理智的人,定會接受合法道理。釋尊出現(xiàn)在印度,就是以這方法,改良印度宗教儀式,成為佛法合理儀式,而且收效頓宏!即如現(xiàn)在所講于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是即改良印度宗教儀式成功之一。所以佛法中有很多方法,不一定完全出于佛陀所創(chuàng)說的。
二、依四天王經(jīng)說:佛之所以于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因為在這六齋日,諸天下來人問,伺察人的善惡。因而佛對諸弟子說:每逢齋日,你們應時刻的注意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一念心,是向善還是向惡的?如果是向善的,就將之一直保持下去;如果走向惡的,就得立刻的予以制止。不但對于心理的活動是如此,就是身口的行為活動亦應懼重防范,不可稍有疏忽!佛據(jù)印度固有宗教一向傳說: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帝釋天,具有巍巍的福德,典主下面的四天王天,而四天王天,就是各理一方的四大天王。帝釋于六齋日,遣派天神到人間來巡視,看看人間的人們,作惡的多還是行善的多。如果作惡的多,天帝釋就要予以責罰,合人間遭遇種種不如意的事;假使行善的多,天帝釋就要予以擁護,合人類享受種種幸福的生活,這是四天王天所負的責任。據(jù)經(jīng)中說:每月初八日,四王派遣使者巡視人間,人類行為活動,不論是好不好,都要向上報告。如中國民間所奉的灶君,有副對聯(lián)寫著:“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這可說是人類共同心理的要求。每月十四日,則遣四天王的太子巡視人間;十五日便由四天王親自到人問來巡視。到了月之二十三門,復遣四天王的使者下降,二十九日又遣四天王的太子下降,三十日四天王自己再度巡視人間。昆婆沙論四一說:“三十三天于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堂,稱量世間善惡多少,見造善者便擁護之,見造惡者即共嫌毀”。帝釋天的稱量人間的善惡,完全根據(jù)四王天的報告。經(jīng)中說:它們巡視人問時,如發(fā)現(xiàn)人類知道如法持戒,勤行布施,孝順父母,作諸善行,報告到帝釋天那里,帝釋天知道人類的確在行善,所以就很歡喜的降福給人類,使這世間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如發(fā)現(xiàn)人類不知如法持成,布施貧窮,孝順父母,并作諸惡,報告到帝釋天那里,帝釋天知道人類的三業(yè)作惡,所以心里就感到老大的不高興,為了警告人類的改惡向善,于是人間就不那么平靜,人類也就不能過著安定生活!天帝釋有偈說:“六日神足月,受持清凈戒,是人壽終后,功德必如我”。佛陀聽帝釋說偈后,當即告訴諸北丘說:帝釋所說這倡,雖不怎樣究竟,大體是不錯的,你們應該相信。
如上所說,我們知道,不論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人發(fā)心受持八關齋戎,所謂逐人的惡鬼,就會遠遠的離去,住的地方也就安吉,所以于六齋日,持齋受戒,所得福德,超過余時!不過在此要請大家注意而不可誤會的,就是不要以為于六齋日,有天人到人間來巡視,我們就規(guī)規(guī)矩矩的,不敢為非作歹,過了齋日,是就可以馬馬虎虎。當知在這世間做人,不論什么時候,身口意的三業(yè),都要如法清凈,都要表現(xiàn)合理的行為。
依成實論說:正月、五月、九月,稱做三善月,為昆沙門天王分鎮(zhèn)南洲之月,在家二眾,亦應受齋而修福的,為什么經(jīng)中未曾說到)于三善月受齋,在佛看來,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但在俗人,要他實行,不免較為困難,只可隨各人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去牧,不能硬性規(guī)定的強制執(zhí)行,至于六齋日,由于時間短,行來較易,不致感到什么不便的地方,所以佛制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戎。
四八關齋戒的功益殊勝
受戒,不論是受那一類型的戒,必然是都有其所應得的功德。以在家學佛者說:受五戒有受五戒的功德,受八戒有受八戒的功德。這是發(fā)心受戒者,所應予以肯定了知的。不然的話,誰還愿意受戒?諸位現(xiàn)在受的是八關齋戒,其所得的功德如何,得先與受五戒功德較量說起,唯有從這互相較量中,才能顯示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殊勝,才能堅定諸位受持八關齋戒的信愿。
經(jīng)中說:假定有這么一個人,發(fā)心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四事,供養(yǎng)滿四天下所有的眾生,而且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這樣的供養(yǎng),乃是以一百年長時期這樣的供養(yǎng),其人所得功德當然是眾多的,可是盡管有這么多的功德,但不如在一日一夜的短時期中受持五戒的功德。戒德的高超殊勝,于此可得到明證。
受持五戒,雖有這么大的殊勝功德,但與受持八戒所得功德比較起來,還是差得很遠。龍樹在智度論中舉個很好的比喻說:譬如帶兵作戰(zhàn)的將領,假定是個軟弱而膽怯的,縱然統(tǒng)兵作戰(zhàn)很久,亦不能建立破敵的功勛;假定是個勇健而威猛的,迅速的擊破來犯的敵人,于一日當中就可功蓋天下。當知五戒功德和八戒功德的不同,也是如此。因五戒但能遠離邪淫,還未能根絕欲本;八戒已斷除正淫,不再受欲染的料緹,事相已經(jīng)同于無漏。時間雖僅一日一夜,而所取的戒行則多,所以功德超過五戒。
不過在此還有一點需要加以說明的,就是不論受持五戒或受持八戒,依大智度論說,最要緊的一點,在于發(fā)廣大心,若能發(fā)廣大心,雖持一日一夜戒,亦會獲得殊勝福的,若不發(fā)廣大心,雖盡形壽持五戒,所得只是有漏功德。所以諸位發(fā)心受八齋戒,不為個已功德及解脫著想,而應為一切眾生受此戒行,亦即不將這受戒功德,視為獨自一人所有,而應視為與諸眾生共的,愿與眾生同向無上佛道前進,才能得到最極殊勝的福德!大乘佛法的最大特色,是要每個佛弟子,不論做什么善行功德,都要把廣大眾生,放在自己的前面,不可專為個人的利益設想!
弘一律師說:“五戒八戒,當分屬于小乘;然欲秉受戒品,應發(fā)大菩提心。未可獨善一身,偏趣寂滅。雖開遮持犯,不異聲聞;而發(fā)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侶,幸其自勉”!律師又說:“八戒通大小乘。小乘者,如成實論等。大乘者,即菩薩八戒:如文殊問绖及八種長養(yǎng)功德經(jīng)所明。吾等既已受菩薩戒,今受八戒亦即是大乘八戒也”。所以受了菩薩戒的,同樣可受八關齋戎。有人說受了菩薩戒,不需再受八關齋戒,顯然是錯誤的!從弘一律師所說看來,受菩薩戒與受八戒,既不重復亦不沖突
受持八關齋戒所有的功德,既是無漏而又是大乘的,當然不是世間有漏功德所可比擬的,所以佛在經(jīng)中對天帝釋曾經(jīng)加以呵斥。就是有次天帝釋聞佛所說八關齋戒的功德殊勝,于足不期然的歡喜贊嘆說:“六齋神變月,奉行八戒齋,彼功德殊勝,則為與我等”!一般聽來,奉行八戒,能得像天帝釋那樣的功德,亦覺是很不錯的了。可是佛陀聽后,立刻呵斥天帝釋說:你這樣的講法,是不合道理的,你也沒有資格可作這樣說,唯有阿羅漢始有資格作這樣說。為什么?要知你天帝釋,既沒有遠離貪嗔癡等的煩惱,又沒有解脫生老病死的大苦,種種憂愁與悲苦,都還纏縛著你的身心,怎么可說受持此戒的功德與你相等?老實告訴你:你天帝釋所有的功德,只能感受天帝釋的果報,是不能出離三界的;可是受持八戒所得的功德,能夠證得出世三乘圣者的菩提,而阿羅漢是舍諸生死重擔的出世圣者,所以他可說受持八戒所得功德與我等,你天帝釋是不應該這樣說的!從佛的這一宣示,我們得以明確的知道:天帝釋的福德與無漏的福德相比,是有著大淵之別的,諸位應常發(fā)心受持八關齋戒。
進一步說,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不但與阿羅漢的功德相等,而且他就是世間菩薩。文殊問經(jīng)說:“世間菩薩,八戒者是”?梢娨谶@人世間做個菩薩,并不是怎樣困難的事,只要發(fā)大菩提心受持八戒,當下你就是世間的菩薩。受持八戒的功益殊勝,豈不更顯然的表示出來?這還不算,處胎經(jīng)說:“八關齋戒者,是諸佛父母”。受持八戒的功德,簡直與諸佛功德相等,甚至諸佛如來是由八關齋戎所出生的。金剛經(jīng)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現(xiàn)在套用這句話,亦可作這樣的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八關齋戒出”。是則八關齋戒的功德殊勝,真是不可思議,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菩薩本生鬘論,對這八戒功德,有更透辟的敘說,現(xiàn)我用語體文說明如下:若人能夠持是八戒齋法,從表面看來,這人雖沒有穿著華麗的衣服,但他已經(jīng)具有慚愧之衣。當知慚愧之衣,比什么衣服是都來得莊嚴的!受持八戒齋法的人,雖無有形的墻垣,阻擋外賊的侵入,搶奪尊貴的珍寶,但已具無形堡壘,御捍六根的怨賊,紉奪內(nèi)在的功德。依佛法說:外財?shù)膯适Р蛔阆?法財?shù)谋患x才是最大的損失。要想法財不被劫取,唯有筑起齋戒的墻垣。受持八戒齋法的人,就世間的種族說,不一定是高貴的,可能是首陀羅族,在印度的種族說,足屬最下的一等,可是由于彼受八戒的關系,已經(jīng)住在圣種姓中,經(jīng)過一個相當時期后,會結圣菩提果的,只是世間種族的高貴有什么用?印度方面,自古以來,以諸瓔珞為莊嚴具,什么人有諸瓔珞,就顯得其人的莊嚴高貴。受持八戒齋法的人,不一定會有世間真珠之類的瓔珞,但因由于八戒齋法的在身,是就已經(jīng)具有種種善法功德莊嚴其身了,而且這種莊嚴不是世間任何珍貴的瓔珞所能比擬。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八戒齋品說:“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珞”。同樣的理由,受持八戒的人,雖不具有金銀等的七寶,但已積集了人天的七種法財,不需依賴任何橋梁,是就可以超越險道!
受持八戒的功德是這樣的殊勝,所以經(jīng)中說用十六大國中,最極珍貴的寶物,供養(yǎng)諸比丘僧,不如齋戒一日一夜的功德。薩婆多論亦說:如果一個人做了閻浮提王,于間浮提中廣行布施,使得一切人民,于諸金銀財寶,得到受用自在,其功德自然是很大的,但以八戒齋法的功德,分作十六分來說,間浮提王布施所有的功德,不及受持八戒功德的十六分之一!諸經(jīng)論中所以這樣盛贊八戒的功德,因這是出家離俗的始基,是得三乘菩提的道種,乃至成佛亦是由于受持八戒的這一念而來!
受持八戒能得殊勝的功德,相對的自然也就可以滅罪。關于這點,善生經(jīng)說得非常明白:受持八戒,能夠除去五逆重罪。其余的罪障能滅除,自然是更不成問題。五逆,就是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佛法認為這是最重的罪,將來要感五無問苦果的?墒乾F(xiàn)在由于受持八戒,五逆重罪當下就被消除,八關齋戒的功益殊勝,真是難思難量!中阿含經(jīng)還有這樣的說法:“多聞圣弟子,持八支齋時,憶念如來十號名字,若有惡思不善皆滅”!多聞圣弟子,尚賴這功德力,滅罪除愆?進德修業(yè),諸有要求出罪進德者,宜更乘此良機受持八戒。
受持八戒,會得如上所說的殊勝功德,這當然是不成問題的,問題在于短短的一日一夜中,是否做到凈念相繼,能夠凈念相繼的守持清凈,自然會得如上的功德,不然的話,由于你的一念心,沒有放在齋戎上,終日東想西想的,不知在想些什么,那你所得的功德,就要大大的打折扣!所以在受齋戎的一日一夜中,要放下世俗的一切,將整個身心沐浴在佛法中,受佛法的熏陶而與佛法相應。如果漫不經(jīng)心,只是隨人起倒,受戒是受戒了,但未隨于戒轉,結果空過一日夜,那是非?上У!為此,木堂特別制訂修持的時間,領導大家共同的修學。
凈念相繼,固然是保持八戒清凈的很好方法,除此而外,成實論中,說有五法能使戒行清凈:一、于受我的期間,能夠如法的行十善道;二、于受戒的期間,斷除前后惱諸眾生的事,不再使眾生感受不必要的苦惱;三、于受戒的期間,在自己內(nèi)心中,不再為惡心所惱,亦即不再動起不正當?shù)哪铑^,以免影響戒行的清凈;四、于受戒的期間,時刻憶念佛、法、僧、戒、舍、天而為戒行的守護,仗斯六念的功德,以保持戒行的清凈。五、于受戒的期間,愿將自己所得持戒的功德,回向于究竟涅槃,決不以此而求人天的福報。能這樣的受齋,戒行自得清凈。
昆婆沙論更以五句分別受持八戒功德,是否能得大果,現(xiàn)我亦向諸位略為介紹一下:
一、如有自在受此齋戒的人,為他負責廚房飲食的人,想要殺害眾生的生命,以供他于飲食時受用。他知道這事,就對廚人說:今天是我受戒的一天,你不得殺生供給我食,可以留待明天殺給我吃,這是普通人的觀念。另有擔負保家衛(wèi)國的國家軍警,將所捕獲的怨敵,送到高級官員這兒來,請求給子怨敵的應得之罪,高級官員對來使說:你且把他扣留起來予以看管,因我今天受了齋戒,不可違律殺害眾生,到了明天,我會依法予以殺伐的。像這樣的受八齋戒,根本業(yè)道雖是清凈的,但近分方面并不清凈。佛陀說這雖是勝業(yè),但不能夠獲得大果。
二、另有自在受此齋戒的人,不但根本業(yè)道是清凈的,就是近分亦定極清凈的,但為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之所損害,因而仍然不是理想的受此齋戒。當知欲、恚、害的三種尋伺,是一種惡分別,有了這些不正當?shù)姆謩e存在,內(nèi)心必然是不得清凈的,當然就會影響到戎行的守持。正因惡尋伺是擾亂心靈的不好東西,所以佛說這個發(fā)心受我的人,就其所受我說,雖是一種勝業(yè),但不能由此獲得大果。
三、還有自在受此齋戒的人,不但根本業(yè)道與近分都是清凈的,而且亦沒有惡尋伺之所損害,自然是很難得的,可是仍然不理想的,就是他不能提起正念,將一念心放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的六念上,以致仍有種種不正當?shù)?a href="/remen/wangni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妄念現(xiàn)前。由于妄念不斷的涌現(xiàn),其心自然不能安住在凈戒上,而求戒行的清凈也就不可得。正因是這樣的關系,所以佛說這個發(fā)心受戒的人,就其所受戒說,雖是一種勝業(yè),但不能由此獲得大果。
四、復有自在受此齋戒的人,根本業(yè)道是清凈的,近分同樣是清凈的,亦沒有惡尋伺所損害,更能時刻提起正念,不能不說這受戒者的難得!然而仍有不美滿的,就是他不能將受持齋戒的功德,同向于出世解脫,只是要求上生到天堂,享受天上的欲樂,因此,佛說這個受齋戎的行人,雖說是種勝業(yè),但不能夠獲得大果。
五、更有受此齋戒的人,具有根本業(yè)道清凈、近分清凈、非惡尋伺之所損害、攝受正念、同向解脫的五種希有難得的心行,自不是以上四種受戒的人之所能及,所以佛說這個受戒的人,不但是修的殊勝業(yè),而且能夠獲得大果。這所得的大果,從小乘說,就是解脫涅槃,以大乘說,就是佛果菩提。
本上所說,應該知道,受持八戒,的確是有殊勝功德的,所以應常發(fā)心奉行八戒,更要于六齋日受持八戒。不過在這工業(yè)發(fā)達的現(xiàn)時代中,要六齋日受持八戒,可能會有很多人,沒有這個閑暇的,但最低限度,要能做到一月一次的齋戒。弘一律師說:“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減至一日或兩日亦無不可;因僅受一日,即有極大功德,何況六日全受呢”?不過當你發(fā)心受此八關齋戎,不論是在受戒之前,不論是在受戒之后,不論是在正受戒時,都應嚴肅自己的身心,以八戒水洗浣自己的身心,使自己的身心與戒相應,而得身心清凈及諸殊勝功德。
五八關齋戒的受者揀別
前兩次和諸位所講的,是有關于戒德的殊勝,戒德既是這樣的殊勝,理應人人受八關齋戒,從受戒中得殊勝功德。話雖這么說,但亦不是人人可以受這八關齋戎的,一定要具備相當?shù)馁Y質才可以受,否則的話,不論你怎樣的發(fā)心,是都不容你受這八關齋戎的。
在此所成為問題的,就是什么人可受什么人不可受,從什么地方來加以分別?這就要在受戒前進行一番嚴格的考查,看他或她是不是受戒的法器,然后決定應不應為他或她受戒。所謂考查是通俗的說法,在戒律上講叫做問遮難。就是在受戒前,做為傳戒師的,對于發(fā)心受戒的人,必須詳細的問清有沒有能為受戒作遮止、留難的事,假定有的話,成為受戒的最大障礙,那是不能為之授戒的。羯磨注說:“當于受戒前,具問遮、難”,就是此意。
究有一些什么事能為受戒的障礙?據(jù)善生經(jīng)說,計有七種遮障,現(xiàn)在先為一一列出,然后再來略為說明。
一、汝曾盜現(xiàn)前僧物否?
二、汝曾于六親男女中行淫否?
三、汝曾污破僧尼梵行否?
四、汝曾于父有病時舍去不顧否?
五、汝曾于母有病時舍去不顧否?
六、汝曾于師長有病時舍去不顧否?
六、汝曾殺害發(fā)菩提心眾生否?
僧物,就是供養(yǎng)眾僧的東西及屬于常住所有的財物。常住物,依律說有四種:一、常住常住,如眾僧所住的厲屋,眾僧所用的器具,眾僧所植的花果,眾僧所種的林樹,眾僧所有的田園,眾僧所雇的僮仆,眾僧所蓄養(yǎng)的畜類等。在什么地方,就屬于什么地方,不得移轉到別個地方去,所以叫做常仕。住在這個常住內(nèi)的僧人,只可以受用這些,絕對不得分買,應該永遠存留,所以復云常住。二、十方常住,即寺廟中供給僧眾飲食等的物品及資具,不但現(xiàn)前在寺廟中的僧眾可以受用,就是外來的客比丘來到寺中皆得受用,所以叫做十方。是這寺中的飲食等,就是屬于這個寺中的,絕對不可擅自的移至他處,所以叫做常住。三、現(xiàn)前現(xiàn)前,如有一般的信徒,發(fā)心供施財物等,說明只是供施住在這里的出家人,或是指名供施寺內(nèi)的某幾個出家人,所以叫做現(xiàn)前。發(fā)心供施的人既然如此,當時就將他或她所施的分配給各個出家人,不再把它存留一點,所以復云現(xiàn)前。四、十方現(xiàn)前,如出家五眾死了以后,所有可以分的遺物,應該舉行羯磨來分。在沒有舉行羯磨分配以前,共亡僧的遺物,屬于十方僧的,不論什么地方來的出家人,都有他的一分;若巳作了羯磨,現(xiàn)前借眾自分,其他地方后來的僧人,足沒有分的,名為現(xiàn)前。
僧物有上四種不同的分類,但不論那一類的僧物,我們都不可盜取,如果盜取的話,過失足很重的。依佛法說,三寶物品,是都很重的,而僧物為重中尤為極重的。方等經(jīng)中華聚菩薩說:“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大集經(jīng)說:“盜僧物者,罪同五逆”。觀佛三昧經(jīng)說:“用僧只物者,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
在此或有人間,盜用僧物罪業(yè),為什么特別重?當知檀信供施一粒一毫給僧團,本來就是要供十方一切凡圣僧的,所以僧寺中的犍椎一響,不論遠近都能聽到,若凡若圣都能受用,既可助成僧眾的道業(yè),又能冥資施主的福德。招善既是這樣的眾多,獲罪又怎么會得很少?是以盜用僧物,不論是多足少,其罪是都不可饒恕的!
佛弟子中有位牛岡比丘,雖經(jīng)修道巳得阿羅漢果,但他在受用飲食時,還像牛吃草的那樣,有人覺得這種吃法很怪,就請問佛以何因緣是這樣的?佛告訴諸比丘說:過去生中牛呞曾經(jīng)盜取五六粒米放在口中咀嚼,于是后來墮在畜生中做五百世的牛,牛吃草是這樣的吃法,五百世中已經(jīng)成為習慣,所以現(xiàn)雖證阿羅漢,還是這樣一種吃法。
盜用僧物,不用說,以出家人為多,一般俗人,特別是信眾,是很少盜僧物的,但也不能說絕對沒有。如現(xiàn)在各地反客為主的所謂信徒代表,就是專門侵損常住的,亦即是將僧物占為已有的,像這樣的佛教信徒,不特沒有受八關齋戒的資格,就是做個正信佛徒的資格亦沒有。
不說盜用僧物的人過失很大,就是正信的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及識達的正人君子,知道僧物的不易得,受用僧物不易消化,僧眾不予以招待,非特不應不高興,而且應生大歡喜,認為這是佛法的規(guī)律,理當是這樣的。所以在家信眾到寺廟來,應存“為法來非為食來”的正確觀念!
現(xiàn)在是個末法時代,在各地親眼見到的,為法來的很少,為食來的很多。不信請看:不論什么地方,凡是講經(jīng)法會,聽眾總是寥寥無幾的,而這寥寥無幾的聽眾,真心聽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可是一般法會,如果有齋吃的,人總是多多的,這還不算,大都是到快吃齋時才來,既不參加誦經(jīng)禮懺,又于吃了齋后就走,不特沒有說法的道場無法可聞是如此,就是說法的道場有法可聞亦如此。有人以為這是佛法興隆的“象,但在了解佛法的人看,這與世人趕熱鬧沒有兩樣,正是佛法沒落的象征!
是以牧個佛弟子,不論在家與出家,對僧眾的東西,都應如護眼珠一樣的愛護,既不可隨便亂用,又不可任意盜取。過去不知盜用僧物的嚴重性,曾經(jīng)盜過僧物的,現(xiàn)在發(fā)心來受戒,必須先懺侮清凈,否則的話,足絕對不可受戒的,即或不知為你授了,你亦不能得清凈戒。所以是否曾經(jīng)盜過現(xiàn)前僧物,在問遮難時,定要交代清楚。假定是有就答有,假定是無就答無,不可含糊其詞。
六親男女是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人,不論就世法、佛法說,都不應有不正常的茍合行為,假定有的話,為障道大敵,是不可以受戒的。比丘、比丘尼是修清凈梵行的行者,是求解脫的出塵上士,是為人天的無上福田,是做一般眾生的模范,真是所謂神圣得很,亦即絕對禁止淫欲的。如果世俗的男子與女人,去做污破僧尼清凈梵行的不道德的行為,自是罪大惡極的!當知淫欲雖不是生死的根本,但它必然是障道法,不特障礙于現(xiàn)生中得涅槃,亦復障礙于未來世得菩提,甚至亦是障礙生天的一法,因為到色界天以上,是都沒有欲界天及人間的男女之欲的。嚴格說來,人與人間,除了正常夫婦的關系,不可與其他男女有不正常的行為,何況是與自己有血統(tǒng)關系的人h更何況是修清凈梵行的出家僧尼;自更不可有淫欲事!
是以在這世間做人,盡管自己一時還不能遠離淫欲,最低限度要能做到不與自己關系的人有染,對志求解脫好樂寂靜的僧尼,更應予以高度的尊敬,不說不應有不如法的茍合,就是言語嘲調(diào),聽其—晉聲,見男女相,心生染著,是都要不得的。不說普通一般人染著于色,會有很大的危險,就是騰空飛行的獨角仙人,一旦對色有所染著,都會為淫女騎頸來人人間,從此失去神通,再也不能飛行。我們是什么人?對這能不謹慎?所以在未學佛前,曾否有過于六親男女中行淫,或是否有過污破僧尼的梵行,同樣要有所交代,有就說有,無就說無,不可隱藏不露!
父母師長,不是養(yǎng)育我們的恩人,就是教導我們的恩人,沒有父母,不說沒有我們這個生命出現(xiàn)于世,就是出現(xiàn)世間亦不致于長大成人。沒有師長,不說不能得到高深的知識,就是一般的常識亦不能得。
父母對待子女的無限慈愛,是沒有辦法可以形容得出來的,不說別的,只以子女有病來講,看到子女展轉呻吟于床第,雖明明是子女所受到的苦痛,但在慈愛的雙親感覺中,此自己害了一場大病還要苦,所以始終在有病的子女面前轉來轉去,一下子采采兒女的溫度,一下子喂喂兒女的飲食,吃藥的時問到了,立刻拿藥給兒女吃,應該要請醫(yī)生時,趕快就把醫(yī)生請來。照顧兒女病痛的回到,體貼兒女病痛的苦惱,比任何有德性的護士超過百倍。父母對于兒女病痛,既是這樣無做不至的照顧,到了父母年老有病時,做兒女的應當加倍的侍奉湯藥,一刻不離的在有病的父母左右,才能顯示你對父母的孝順,F(xiàn)在假定有這么一個兒女,平時固不能承歡于膝下,到了病時更舍棄父母于不顧,任憑父母的或病或死,試問那里還像一個做人子女的樣子?老實不客“的說,人性已經(jīng)失去,做人的資格都沒有了。
師長是極神圣的,他們?yōu)榱私逃乱淮?將自己所知的一切學識及應如何做人的道理,盡他自己力之所能,毫無保留的告訴我們?吹轿覀兊膶W問一天天進步,老師的心里就有說不出的歡喜,看到我們的學業(yè)總是不得向前,老師的心里就感到極大的不安,好像自己沒有盡到責任似的。老師除了給與我們知識的傳授,且給與我們種種的鼓勵和愛護。因為真正負責任的老師,總希望自己所敵的學生學業(yè)有所成就,更希望自己所教的學生品格極為高尚。不唯如此,而且都是以身作則的,亦即如法而說,如說而行的人,不是教導學生的是一套,而自己的行為又是一套。即或有時見到學生有不如法的地方,總是給與我們循循善誘,告訴我們?nèi)绾巫鰝像樣的人,決不隨便打罵,即或有時打罵,出發(fā)點還是為我們好的。所以我們做學生的,不論在何處見到老師,都應予以承事禮敬,就是師不在前,亦應思惟老師給自己的教誡,其虔敬真切的程度,要如孝子思念父母,饑者思念飲食一樣。足以師長如果病了,更應在前在后的侍奉湯藥,隨時隨刻的照料一切。假使平時老師長老師短,到了老師病時,就走得遠遠的,不去看顧老師,不問老師死活,那還像個什么學生?又使老師多么傷心?所以牧學生的,在老師病時要特別照顧!
依佛法說:父母是生養(yǎng)我們色身的,師長是生長我們法身的,對于我們的恩德之大,那是沒有辦法可以說得盡的,不說我們說之不盡,就是佛陀亦說不盡。心地觀經(jīng)佛曾這樣表示:“我一劫之間住世而說,亦難說盡”。該經(jīng)雖是說的慈母之恩,而實父恩與師長恩,亦未嘗不是如此。有的經(jīng)中,佛亦這樣告訴我們:當父母師長有病時,供給種種所需,固然不成問題,而醫(yī)藥與照顧,尤為不可或缺。假定在父母師長病時,敞子女或學生的,只顧自己的享樂,不顧病者的死活,做人的資格都沒有,那里還能受佛制的八關齋戒?是以在未受戒前,定要審問是不是有過這種情形,如果有過不顧父母師長的病苦,自然要成受戒的障礙,必須懺悔以后,方得如法受戒。
發(fā)菩提心的眾生,縱然還是個凡夫,但他所有的功德,實已超過了二乘,我們應該對他予以最高度的尊敬和愛護,為什么?因發(fā)了菩提心的菩薩,具有忘我的精神,一切都是為了眾生設想,不論是自己所有的錢財,不論是自己所有的知識,不論是自己所有的力量,都能毫無保留的供給眾生,而且不分遠近親疏的給與,菩薩這樣的等施一切眾生,既不望于眾生對自己有所酬報,更不追求什么名聞利養(yǎng),而是真正為了救護一切眾生,攝取饒益眾生才這樣做的。因為當時菩薩只有悲愍眾生的一念,看到眾生陷溺在無限痛苦中,只問自己力量能不能做到,根本沒有想到其他什么。由于菩薩以悲愍心而念其施,不說力量可以做得到,無條件的去救濟眾生,就是自己力量做不到的,亦不忍心對眾生說我沒有什么可以給你。像這樣忘己利他的發(fā)心菩薩,我們應從多方面去維護他,使他得以安心的從事利他工作。如果不能做到這點,已是有負菩薩的發(fā)心,何況還要去殺害發(fā)菩提心的眾生,使得無量數(shù)的眾生得不到菩薩的救度?試問你的這個罪過多大!所以如果曾經(jīng)殺害發(fā)菩提心的眾生,那你絕對就不是一個受戒的法器。因此,在問遮難時,要老實答覆,如沒有當然最好,假定有,要誠心懺侮,然后方可受清凈戎!
如上所說的遮難,實是四種性罪中的殺盜淫三者:殺發(fā)菩提心眾生是殺生,盜現(xiàn)前僧物是偷盜·,于六親等行淫是淫欲,足性罪中的極重罪,在家假定犯過,就障礙無作戒體的不能發(fā)起。在此有人問道:四種性罪中的大妄語,為什么沒有列在遮難之中h這因“未證圣果言證,未得道說得道”的大妄語,大都是出家人犯的,在家人下容易犯這大妄語戎,所以在遮難中沒有提及。
羯磨疏依成實論說:不特有上七種遮難的不得受戒,還有犯過五逆罪的,或是賊住之人,或污比丘尼的,是都不許出家,因為他們的這些罪行,深深的障礙圣道,不是懺侮得以還凈的,所以即使讓你發(fā)心出家,你也不能證得清凈圣道,一定要先受了重報才行。不過八關齋戒,只是練習出家,不是正式出家,只要認真懺悔,而且保證于懺悔后,不再違犯,是可受八戒的,并可依之修行布施、利益人群等的慈善事業(yè)。
所謂賊住,就是沒有受具足戒的人,偷偷的進入僧中共受利養(yǎng),或者盜聽僧團中的正作羯磨,亦是成為出家的大障礙,因為他們閱律和聽律后,對于法及僧,會生起憍慢,是最不好的。但受八戒者,如果是賊住,亦足不相宜。所以真正發(fā)心受八戒者,定要是個身心清凈的法器!
七、八關齋戒的懺悔必要
佛教中的很多法事,都要先舉行懺悔,特別是歸依與受戒,懺悔更是不可缺少的一著。如初發(fā)心歸依,來做三寶弟子,當然是要做個佛化新人,但如沒有經(jīng)過合法的懺悔,以原來具有罪惡的身心進入佛門中來,怎能接受佛法的滋潤,而成為佛化的新人?因有種種的罪惡在身,縱形式上已成為佛徒,但對佛法的如法熏修,總不免是個極大障礙,所以在歸依與受戒前,舉行真摯而誠懇的懺悔,實在是非常重要的,亦即是不可缺少的!
不但在歸依與受戒前,懺侮有它的必要,就是在歸依與受戒后,懺悔同樣有其重要性。因在我們幾夫的階位,不管你是個怎樣小心謹慎的人,亦不管你對歸戒怎樣的尊重,但誰也不敢保證的說,我絕對不會觸犯所受的歸戒。要知幾夫畢竟是幾夫,有時不免會要煩惱街動起來,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而犯了戒,使得身心重又受到染污。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恢復身心清凈,依佛法說,除了懺悔,更無其他辦法,足以佛法對于懺悔,予以極高度的重視。任何一個要入佛門或已入佛門的,必須進行必要的懺悔,以期保持身心的清凈,無所障礙的修學佛法!
懺悔的重要性已經(jīng)知道,現(xiàn)在進而解釋懺悔雨宇。梵語本來叫做懺摩昆,或簡單的叫做懺摩。中國譯為厭離,或者叫做改悔。華梵合舉,叫做懺侮。有人解釋說:懺是首的意思,悔是伏的意思。如世間的一般人民,或如古代的得罪于王,或如現(xiàn)代的違犯法律,受到治安當局的逮捕,自知自己的錯誤所在,只好“伏款順從不敢為逆”。順從就是低首認罪,不逆就是俯伏受裁。當知佛法的行人也是如此,就是做了違犯律行的事,唯有順從佛法的道理,屈伏在三寶的足下,真實不虛的痛切懺侮,表示從今以往不敢再做這樣的事情,是即所謂真誠的痛切懺侮。
或有這樣說:懺是約白法講的,悔是約黑法講的。黑法是罪惡的事,應該政悔不要再去造作,白法是善行的事,應該企求而如法的去做。取舍合論,所以叫做懺侮。還有這樣說:懺是約修來說的,就是過去棄而不修的一切善法,誓愿從今已去,精進勇猛的不斷修習;侮是約改往說的,就是過去所曾作的一切惡不善法,誓愿從今日起,予以鄙視而痛切悔改。依這兩種說法,我們可以知道:懺悔具有消極與積極的兩面。就消極的一面說,廷約去惡講的,就積極的一面說,是約興善講的。唯有像這樣的興善滅惡,才是懺悔的具體意義。
懺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披陳自己所有的眾失,發(fā)露自己所有的過咎,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把它隱藏起來。只是這樣仍然不夠,要更進一步的斷相績心,厭侮自己過去錯誤的行為,絕對舍離不再有所違犯。印順論師說:“佛法的懺悔制,于大眾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過失,接受僧團規(guī)定的處罰。經(jīng)過一番真誠的痛切懺悔,即同復清凈。如瓶中有毒,先要倒去毒物,洗滌清凈,才可以安放珍味。如布帛不凈,先要以厭皂等洗凈,然后可以染色。所以唯有如法的懺悔,才能持律清凈,才能使動機不純的逐漸合律”。所以發(fā)心懺悔,應當坦白的發(fā)露罪惡。
正因如此,所以有人說:梵語的本來名字,叫做阿缽底提舍那。阿缽底譯為罪,提舍那譯為說,順此方的文法,名為說罪。意謂行人對于戒律,如果有了什么違犯,不必把它隱藏起來,老老實實的向大眾說出,請求大眾準許自己的改過自新,獲得大眾的鑒諒與許可,你的罪業(yè)立即就可得到消除,而且由于大眾的威德力,使你不自覺的對罪有所畏懼,生起不敢再作的意念。印順論師說:“戒律的軌則,不在乎個人,在乎大眾,……學者應追縱古圣的精神,坦白的發(fā)露罪惡,不敢覆藏,不敢再作,使自己的身心清凈,承受無上的法味”。
公開的坦白的發(fā)露自己的罪惡,說來是很容易的,做來并不那么簡單。因為世人大都有這么一種心理,就是不論做錯了什么事情,總是不想被別人知道的,即或有些無關重要的錯誤,可向自己有關的人透露,但若較為重大的罪惡,不說對一般人不會吐露一點,就是極為親密的知己,甚至父母妻兒子女,亦不會坦白出來。原因是罪惡的事,總是有失體面的事,亦足不名譽的事,在造罪者的本身,亦是知道很清楚的,所以不論怎么樣,總不好意思說出。世間犯罪的人多,發(fā)露罪惡的人少,原因就在于此,殊不知這么一來,始終墮在罪惡的深淵,無以自拔!
靈峰澫益大師對不肯發(fā)露的人,有幾句話說得非常懇切:“世人正造罪時,實足大惡,不以為恥。向人發(fā)露,善中之善,反以為羞。甘于惡而苦于善,遂成惡中之惡o/水無出期。顛倒愚癡,莫此為甚”!罪惡的事情做不得,本應人人所知道的,可是到了造惡時,由于煩惱的沖動,竟然不顯羞恥的,膽大妄為的去做。等到做錯事情以后,明明知道這是不對的,為了顧惜自己的體面,總是隱忍的覆藏起來,不愿公開的向人說出,以為說出是很難為情的。殊不知你不向眾發(fā)露自己的罪惡,你的罪惡根源是不能得到清凈的,這不是愚癡顛倒是什么?
懺悔是以什么為體?是以慚愧心為體,所以有說懺名為慚,悔名為愧。一個人的所以造惡犯戒,由于道德的自覺心不夠,因而在無慚無愧的心理驅使下,不自覺的造下彌天大罪?墒侨水吘故怯腥诵缘,做了錯誤的罪惡以后,有時捫心自問,總不免有點感到內(nèi)心不安,或是覺得對不起父母師長,甚至責備自己為什么會做出這樣錯事?當知這時的慚愧心,不期然的就會涌現(xiàn)出來,由于慚愧心的涌現(xiàn),自然而然的要求懺悔,認為如不痛切的懺悔,以后似乎再難以做人!人在這個罪惡重重的世間,有時所以還能戰(zhàn)勝罪惡,可說就是這個重善輕惡的慚愧力量!
同樣是慚愧心,因慚愧的對象不同,共所發(fā)生的力量,就有品類的差別。假定你是對師友而生慚愧的,覺得如我做錯了事,未免太對不住師友,是則在師友看到你的時候,你自不會做出傷風敗德的事,設若師友見不到你的時候,你就又故態(tài)復萌的,去牧不如法的事,以為橫豎師友沒有看到,姑且做一次有什么關系?是即慚愧的力量薄。假定你是對佛天而生慚愧的,認為我如做錯了事,普通一般人固然不知道,但是高高在上的佛天,是會清楚明監(jiān)的,怎可做對不住佛天的事?這末一來,想到佛天就不敢做,想不起佛天就又亂來,是即慚愧的力量還不夠強!
真正強而有力的慚愧,應該還足對自身的,就是想到自己本來具有與佛一樣的覺性,而諸佛所有的覺性,已從重重煩惱的包圍中,徹底的被開顯出來,成為最圣潔的人間覺者,而我還是一個生死凡夫,不特未能做到覺性的凈化,且還愿顛倒倒的做出很多不應做的事,面對諸佛,反觀自身,怎不感到慚愧?即此一念慚愧心的現(xiàn)前,于是立志重新做人,不特要將過去的一切錯誤改正過來,并且決定未來不再造作一切罪惡,以期逐步開顯自己木有的覺性,而達到正覺的完成?梢娨粋人“如能自覺人格的尊嚴,即能使向善離惡的慚愧心活躍起來”,改往修來。
斷隗懺悔,為學佛行人最重要的修持,對于個己的身心清凈,實在有著重大的關系。所以每個佛法行者,應特別的重視于此。如果我們能念念的在慚愧中,就是念念在嚴凈的修持中,不致有毀戒犯戒的行為表現(xiàn),而你善根功德也就在念念中得到增進。同時要知的,就是造成的罪惡,覆藏在身心中,如不從慚愧的心理,予以有力的懺悔,內(nèi)心總是不大安然的,設從股重的慚愧心中,真誠的發(fā)露懺悔,就司得到潔凈,而內(nèi)心亦即安樂,所以戒經(jīng)中說:“有罪當懺侮,懺悔則清凈”;蛘f:“有罪當懺悔,懺悔則安樂”。從慚愧心而來的懺悔,其效力于此可見。
我們的發(fā)七學佛,不是為求消遣的,而是希得勝果的,但勝果的獲得,不是希冀所致的,須從實踐實行中去求取。講到佛弟子的實行,要不外于雨方面,就是斷惡與行善,假定惡法沒有斷除,善法是難以進修的,而惡法的斷除,最勝的妙方便,則無過于殲侮。六門陀羅尼經(jīng)說:“我之所有眾魔之業(yè),若不先悔,終不發(fā)心緣無上覺,故所有罪先須懺悔”。一般人所以不做懺悔工夫,病在對于罪惡沒有怖畏,以為小小的罪沒有什么關系。其實小小罪是不可輕視的,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積少成多,久而久之,充滿身心,怎可不加怖畏?豈能不子懺悔?
因此,我們過去所作的諸不善行,不論是現(xiàn)生或非現(xiàn)生的,現(xiàn)在發(fā)心來受八戒,就得在受戒之前行愧懺,盡情的發(fā)露自己的罪惡,悲泣流淚的請求滅罪之法,實是最極重要的。增一阿含經(jīng)說:“若受八關齋,先須懺侮前罪,然后請受戒法”。唯有這樣的如法懺侮,方能得到請戒的實益。因為所受的戒法是清凈的,如果你的心地不清凈,怎能納受這清凈戒法?不過在舉行懺悔時,要從心靈的深處出發(fā),真實至誠的痛改前非,遍身熱行的徹底凈化,始得消除無始的業(yè)障。如果依樣畫葫蘆的,只是作形式的懺侮,那是不能消除其罪業(yè)的,這點不能不特別注意!
諸位來此受八齋戒,每次我為諸位傳授戒法,一開始就教諸位懺侮說:“我某甲,若身業(yè)不善,若口業(yè)不善,若意業(yè)不善,貪欲嗔恚愚癡故。若今世,若先世,行如是罪,今日誠心懺侮,身清凈,口清凈,心清凈,受行八戒”。木此宣讀的懺悔語句,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眾生所有的一切罪業(yè),是依身、語、意的三業(yè)所構成的。如殺生、偷盜等的行為,是由身體的動作而造成的罪惡;如妄言、雨舌等的行為,足由語言的表達而造成的罪業(yè);與思心所相應而傾向于惡的內(nèi)心的活動,是由意業(yè)所產(chǎn)生的罪業(yè)。離了身語意三業(yè)的活動,還有什么罪惡可言?
既知所有的罪惡,是從三業(yè)因緣生的,現(xiàn)在要想懺悔清凈,當然還足要從三業(yè)因緣懺起,方能合諸罪業(yè)消滅清凈,聽從須以三業(yè)勤求懺悔。而懺侮必要首先具有斷隗。斷隗是從心生的,以意業(yè)為因,翹勤禮拜是身,高聲贊嘆是口,身旦一者為緣,以這樣的三業(yè)因緣,至誠求減一切罪障,是就可以得到身清凈、口清凈、心清凈,然后受行八戒,八戒之法就能納于身心。一切罪障如千年的暗室,慚愧懺侮好似一盞明燈。所謂暗室千年,一燈能破,就是此意。足以諸位來受戒時,果能生大慚愧,建大懺悔,至誠感佛,不特無有不應,且必三業(yè)清凈。
嚴格說來,佛法的懺悔制,不但在受戒時,要真誠
- 上一篇:金剛經(jīng)概要
- 下一篇:部派時代的解脫觀
- 演培法師:佛法所說因果的特點 因果作用于時時處處
- 演培法師:人是否能立足社會 不取決于別人的贊毀
- 演培法師 :弘一律師對地藏菩薩的禮贊
- 演培法師:學習地藏菩薩的孝親精神
- 演培法師 :拿出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精神來
- 演培法師:地藏菩薩的深弘誓愿
- 演培法師:觀世音菩薩靈感錄 第六篇 普示現(xiàn)
- 演培法師:觀世音菩薩靈感錄 第五篇 廣勸懲
- 演培法師:觀世音菩薩靈感錄
- 演培法師: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演培法師:部派時代
- 演培法師: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演培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 演培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序 題前概說
- 演培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行由品第一
- 演培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般若品第二
- 演培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疑問品第三
- 演培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定慧品第四
- 演培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坐禪品第五
- 演培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懺悔品第六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