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阿彌陀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淺講(2)
一 二種題目
經(jīng) 佛說阿彌陀經(jīng)
解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
這部注解的題目是《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前面的“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六字是經(jīng)題,后面的“要解”二字是疏題。經(jīng)的注解稱疏,即疏解經(jīng)文的含義。下面分別解釋這兩個題目。
甲一 經(jīng)題
經(jīng)題是“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共六字,我們先講佛字:
本來“佛”字是通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不過,這里所講的佛,卻是專指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佛”是梵語“佛陀”的略稱。梵語是古印度之語。據(jù)佛經(jīng)記載,劫初,光音天人下降于印度,故印度人認為他們系大梵天所生,秉承梵天之言語!俱舍論·分別世品》說:“一切天眾皆作圣言。謂彼言詞同中印度。”故佛經(jīng)的原文皆為梵語。
“佛”譯成漢語是“覺者”。“覺”,是覺悟的意思;“者”,就是人。“覺者”就是大覺大悟的人?墒菫槭裁床蛔g為“覺人”,而要譯為“覺者”呢?那是因為“人”的范圍比較小,只可以說是人類而已;“者”的范圍就更大,包括人類以外,一切有知覺的九法界的一切眾生。只要有心識、有知覺,都有覺悟的可能。經(jīng)中說:“凡有心者,皆當作佛。”這就是說,不只是人類,下自地獄眾生,上至等覺菩薩,凡有心識者,皆能覺悟成佛,因此佛就是覺悟的眾生。當然也包括一切的小動物,就算是蚊蟲、螞蟻,如果因緣成熟如法去修持,也有成佛的可能。就拿螞蟻來說吧,它雖然是小小的,因為有貪生怕死的本性,如果我們?nèi)ゴ蛩,它就會急忙地躲開,可以看出它們也是有感覺的。因為有感覺,也就有成佛的可能性。把佛譯成“覺者”,就是說明佛不只是要救度教化人類,一切有心識的眾生,都是他教化的對象。
覺的含義可從兩方面解釋:從豎說,覺有本覺、始覺、究竟覺;從橫說,覺有自覺、覺他、覺滿。
先從豎說。本覺就是我們眾生本來具足的覺性,通常稱“佛性”。因為有佛性,所以才能成為覺者。雖眾生本具佛性,但因一念不覺,生起種種無明煩惱,障覆了佛性,于是成了迷惑顛倒的凡夫。
凡夫雖迷而不覺,但本具之佛性依然不失,若遇善知識開導(dǎo),或聽經(jīng)聞法,本具之佛性這一內(nèi)因由外緣熏習(xí),便由本覺理,啟發(fā)始覺智,開始覺悟修行。例如在座的各位,在聽經(jīng)聞法之后,能發(fā)心念佛求生西方,這就是始覺。
修行到最后,將障覆佛性之妄惑全部除盡,本具之佛性全體顯露,這就是究竟覺,亦即證到佛果成佛了。佛是佛教中最高果位的稱號,如同世間做學(xué)問,最高的學(xué)位是博士一樣,一切究竟覺者皆可稱佛。
關(guān)于覺從橫說,即是有關(guān)自覺、覺他、覺滿的解釋,我們留到第丘部分講玄義的釋名時再說。既然佛是通稱,那就不止一個。十方三世諸佛,其數(shù)無量無邊,F(xiàn)在講經(jīng)題所講的佛,是專指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別號,佛是通號。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生生世世救度濁世眾生,經(jīng)過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最后在我們娑婆世界應(yīng)化,示現(xiàn)悟道成佛,成為我們的導(dǎo)師,F(xiàn)簡單地介紹一下佛的歷史:
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在我國周靈王六年(公元前565年),農(nóng)歷的四月初八日,誕生在中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父親是迦毗羅衛(wèi)國的凈飯王,母后是印度拘利國的公主摩耶夫人,所以他將是繼承王位的太子。出生后七天,他母親就去世了,是由姨母摩訶波閣波提把他撫養(yǎng)長大的。太子未出家前俗名“悉達多”,是一切功德都能成就的意思。悟道成佛后才尊稱他為“釋迦牟尼”。“釋迦”是他的族姓,譯成漢語是“能仁”;“牟尼”是他的名,意思是“寂默”。是稱贊他具有慈悲、智慧的德性。
以一個尊貴的太子,他為什么會走向出家的道路呢?其原因應(yīng)有下面幾點:
l、印度當時的社會階級劃分得很嚴格,認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四種姓,是分別從梵天的頭上、肚子、或腳下生出來的,所以百姓之間的身份非常不平等,為了要革命、要打破這不平等的社會階級,他立下了要尋找一個真正能達到平等自由方法的決心。
2、有一次太子到郊野游玩,看見農(nóng)民為了生活,在炎熱的太陽下耕田時,露胸赤膊、汗流浹背辛苦的樣子。犁田的牛只要一停,就會被皮鞭抽打得皮破血流,非常痛苦?罩械男▲B,不時從天空飛下來,啄食泥土中翻出來的小蟲,因此發(fā)覺眾生為了生存,互相殘殺。太子為這弱肉強食,殘酷的現(xiàn)實感到悲痛而整日悶悶不樂,心里不停地想著:人生為什么是這樣呢,難道就沒有解救的辦法嗎?
3、凈飯王不愿太子終日郁郁寡歡,希望他能散散心,忘掉農(nóng)耕時所看到人生悲痛的一面,就安排他去游四門,沒想到太子竟在無意間覺察到老、病、死種種的現(xiàn)象,了解那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痛苦,為求得解救的辦法,他不顧父王的反對,而毅然離家出走。
太子在二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日,下了決心,拋棄了可繼承的王位、財富、父母和妻子,半夜逾城出家,為的是追求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
太子出家后,在雪山苦修六年,不能找到答案;后來到摩竭陀國的一個菩提場,在一棵菩提樹下設(shè)座靜坐,并立下誓愿:“如果不能找出一條解脫的方法,誓不離開菩提座!”終于在他三十五歲那年的十二月初八日的黎明前,在菩提樹下,看到天上的明星,豁然覺悟到一切真理,完成了無上正覺,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
為救度眾生,佛陀席不暇暖地到處弘法,足跡踏遍了恒河兩岸,舉行了三百多次的講經(jīng)法會,度化的信眾遍布了社會的每一個階層,有“說法四十五年,講經(jīng)三百余會”的記載。直到八十歲那年的二月十五日半夜,化緣已畢,就在拘尸那、娑羅樹中間安詳圓寂。
釋尊雖然圓寂了,但是他慈悲救世的偉大精神,卻永遠受到佛弟子們的仰慕與崇拜。與佛有關(guān)的四個節(jié)日是:農(nóng)歷四月初八誕生紀念日、二月初八出家紀念日、十二月初八成道紀念日、二月十五圓寂紀念日,我們都會牢牢地記在心頭。有關(guān)他的生日,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般都說是農(nóng)歷的四月初八日,每年的這一天,各寺院都舉行浴佛法會,來慶祝佛陀的誕生。南傳佛教國家,定為公歷五月的月圓日(相當于中國古歷的四月十五日)。雖然各地因傳統(tǒng)的習(xí)慣,紀念的日期不一樣;但隆重地舉行浴佛節(jié),都懷著同樣的心情熱烈地慶祝。至于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很多地方都煮臘八粥來紀念佛成道日,所以對這一天,大家也都非常熟悉。
“說”。說就是說話、說法,講解的意思。這部《佛說阿彌陀經(jīng)》是釋迦佛金口親自所宣講出來的妙法。古時說字和悅字相通,有喜悅的意思。我們有很多人都念過《論語》,一開始就有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音yue悅)乎”。這部《阿彌陀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無人請問的情況下自己說出來的。他以妙觀察智,見當時及后世末法眾生凈土機緣成熟,佛就大慈大悲,懷著喜悅的心情,說此不思議法。假如眾生機緣未熟,佛便無從說起,即使說了也無人肯信,無人肯修。
“阿彌陀”,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的圣號,其含義在經(jīng)文與注解中皆有詳細解釋,現(xiàn)在先約略說一說。“阿彌陀”是梵語,譯成漢語是無量光、無量壽。光代表智慧,壽代表福德。從理講,無量光壽是人人自性本具。我們的自性橫遍十方,即無量光義;我們的自性豎窮三際,即無量壽義,故無量光、無量壽即自性彌陀。然眾生之自性長劫為無明所蓋覆,無量光壽只是性具而已。唯諸佛修德究竟,徹證自性之無量光壽,故諸佛皆可稱阿彌陀,換言之,阿彌陀是諸佛共同的名字。
從事講,阿彌陀佛往昔為轉(zhuǎn)輪圣王時,聞世自在王佛說法,出家修道,法名法藏,在佛前發(fā)四十八愿度眾生。其中第十二光明無量愿云:“設(shè)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第十三壽命無量愿云:“設(shè)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發(fā)愿后,無量劫精勤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直至行圓愿滿,在極樂世界示現(xiàn)成佛,故號無量光、無量壽。
阿彌陀佛以大愿大行,莊嚴成就了一個極樂世界,專門接引十方至心信樂,稱其名號的眾生,往生彼國,不退成佛。本師釋迦牟尼佛說這部《阿彌陀經(jīng)》,就是專門介紹持名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令一切眾生聽聞之后,悉能仗阿彌陀佛的愿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圓成佛道。故經(jīng)題中“阿彌陀”三字就是本經(jīng)的核心。
最后講“經(jīng)”字。經(jīng)的梵語是“修多羅”、“素怛纜”,或是“修拓路”,譯成漢語稱契經(jīng),中國人好略,就簡稱為“經(jīng)”。所謂契者,上契諸佛所證之理,故不僅釋迦牟尼佛所講之法稱經(jīng),十方諸佛所說之法悉稱為經(jīng);下契眾生可度之機,佛講經(jīng)是觀機逗教,針對眾生不同的根機,說種種不同的法門,以適合眾生不同的程度,使大眾皆能歡喜信受。
經(jīng)又譯成“線”,有貫穿的意思。好像一串念珠、一串茉莉花,都是用線把它貫穿起來。經(jīng),就是把佛所講的道理,貫穿起來。
一般來說:只有“圣人言教”才可以叫做經(jīng)。不僅是佛講的法叫經(jīng),我國古圣先賢所說的也叫經(jīng),正如儒家有四書五經(jīng)。把詩、書、禮、易、樂、春秋,稱為六經(jīng),可是樂經(jīng)已經(jīng)失傳了,目前只保存著五經(jīng)。總之“經(jīng)”為圣人的言教,不管是世間的、出世間的,只要是圣人所講的話,都叫做“經(jīng)”。
對于經(jīng)字的含義,有很多,如《雜心論》說經(jīng)有五種意義:
(1)出生:佛經(jīng)里面能生一切善法、一切功德,制止我們造作一切罪惡。
(2)涌泉:泉水是不斷地向外涌出,經(jīng)中含有無窮無盡的真理,就好像泉水一般源源不絕地涌出。
(3)顯示:佛經(jīng)能顯示出種種佛所說的道理,指示我們怎樣斷煩惱、怎樣證菩提、怎樣得解脫。
(4)繩墨:合于規(guī)矩,佛經(jīng)能指示我們,讓我們了解辨別邪正,就好像木匠要鋸木時先用繩墨來規(guī)畫一般。
(5)結(jié)鬘:在上面已講過,茉莉花要用線串起來,佛經(jīng)就是用文字,把散亂的一切法貫穿起來。
總之經(jīng)的含義很廣,各家對于經(jīng)字的解釋,也各各不同,我們還可再舉出如下幾種,來加以說明:
有法義:即古今修行之軌范。
有常義:即三世不變。
有徑義:徑就是道路,即應(yīng)該走的路徑。佛經(jīng)能指導(dǎo)眾生從凡人圣,步上成佛的大道。
有典義:即攝化眾生之典籍。
有鏡義:我們每天都得照鏡子,看看臉上干不干凈,整齊不整齊;我們讀誦的佛經(jīng),就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了解因果、知道什么事應(yīng)該做、什么事不應(yīng)該做。
有門義:大家到寺院來禮佛或聽經(jīng),一定要從大門進來,法會結(jié)束了,也得經(jīng)由大門出去。我們希望將來成佛,必須研究佛經(jīng)、讀誦佛經(jīng),由佛經(jīng)的導(dǎo)引而進入佛門。要救度眾生,也要從佛經(jīng)中出來,用佛法去接引、教導(dǎo)他們。
佛經(jīng)上說,經(jīng)是通于色、聲、香、味、觸五塵為體的。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要研究佛法,只能從色、聲、觸三塵,就是:文經(jīng)、語經(jīng)、觸經(jīng)去了解。眼睛能看見的東西是色塵,經(jīng)由文字印在紙上,讓我們用眼睛讀,屬于文經(jīng),就是色塵;進一步我們可以用語言說法,屬于語經(jīng),就是聲塵;如禪宗所謂不立文字,不以經(jīng)文來修持,而是以“棒”、“喝”來教化。禪宗祖師對弟子動不動就打罵、一個耳光、一陣棒打,并不是刑罰,而是用這種方法來令弟子開悟,以棒、喝為經(jīng)。棒是觸塵、喝是聲塵。另外有一個世界叫香積國,那個佛國的教主講經(jīng),就是以香塵為經(jīng)。生在香積國的眾生,只要聞到香味,就能開悟,所以說香塵也可以是經(jīng)。在西方彌陀國土,五塵都能說法。我們?nèi)绻轿鞣絿寥,看見花開、聞到花香、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中、聽鳥音、賞滋味等等,都有開悟的可能,不一定要阿彌陀佛親自說法。總之、一切見、聞、覺、知,都屬于經(jīng)法,因此,經(jīng)是可以通于五塵為體的。由此可以知道,不一定文字才是佛經(jīng)。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世間的一草一木、一色一香、凡是所有能使心悟道契理的,都是經(jīng)教。
關(guān)于經(jīng)題就簡單介紹到這里,在下面的玄義釋名中,還要作進一步的解釋。
甲二 疏題
現(xiàn)在解釋疏題“要解”二字。要者,緊要、綱要?芍獠⒎窃敿毜慕忉,是《阿彌陀經(jīng)》提綱挈領(lǐng),最緊要的注釋!栋浲咏(jīng)》的要義,可歸納成下面三個方面:
一心要:我們現(xiàn)前能念的一念心,是我們的本覺理體,非肉團心,亦非緣影心。本覺理體是真心,是我們的佛性,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西方極樂世界之依報正報,皆由此心所成。此即境之真心,實是自性彌陀之本體。
二境要:境就是我們所求生的極樂世界清凈國土。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jīng)》中,向我們介紹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十萬億佛國土外之西方,確有一個極樂世界。而極樂世界清凈國土,不離我們這一念心性,因為我們這一念心性與諸佛的法身一樣,橫遍豎窮,大而無外。所以極樂世界的凈土,實質(zhì)上就在我們自心之內(nèi),是自心所現(xiàn)的凈土。此即心之真境,是唯心凈土,非緣影妄想之唯心凈土。
三法門要:法門就是持名念佛,有信、愿、行三個要旨。
修學(xué)凈土法門的人,首先要建立信心,深信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jīng)》中所講的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真實不虛,堅信自己這一生念佛,命終時定能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圓成佛道。這個信細說有六個方面,我們在下面講玄義明宗部分時,會作詳細的介紹。
其次是愿,要發(fā)愿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知道娑婆世界六道輪回苦不堪言,眾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而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一定要發(fā)懇切的大愿,愿生西方凈土中,不退成佛后,再倒駕慈航,回人娑婆,普度眾生。
第三是行,就是執(zhí)持名號。我們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zhí)著,就執(zhí)著這句阿彌陀佛。二六時中這句佛號保持不失,一有念起,即用佛號取而代之,以此一念消除一切妄念,以達一心不亂。我們平時就養(yǎng)成念佛的習(xí)慣,臨終自能心不顛倒,正念現(xiàn)前,得生西方。
信愿行是往生西方的三種資糧,這是我們自己必須具備的條件。自己具足三資糧,方可仗阿彌陀佛的愿力,橫超三界,帶業(yè)往生,不退成佛,此為法門之綱要。念佛求生凈土,是合二力而橫超三界的特別法門,其殊勝遠遠超過一切仗自力豎出三界的通途法門,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深刻而徹底的了解。
心要、境要、法門要這三個要,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三圓融,不可思議。明心要,能生正信;明境要,能啟切愿;明法門要,能立實行。澫益大師的注解,就是解釋這三個要義,故名要解。
二 譯經(jīng)三藏法師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這一部分將介紹把《阿彌陀經(jīng)》之梵本,翻成漢文譯本,并流通中國的譯經(jīng)法師。
姚秦,是譯經(jīng)的時代。中國在南北朝之前的東晉十六國時,北方先后有前秦、后秦和西秦三個秦國。前秦的皇帝名苻堅,國號為苻秦。后苻堅為姚萇(音chang)所殺,姚萇作國主,改國號為姚秦,就是后秦。這里的姚秦即后秦。
三藏法師,顯德。三是數(shù)字,藏是包含攝持之義。三藏是經(jīng)藏、律藏、論藏。經(jīng)藏是世尊在四十九年中所說的諸法實相,于佛涅盤后,由阿難尊者復(fù)述,經(jīng)佛的弟子五百阿羅漢確認,結(jié)集而成。律藏是當年佛為僧團制訂的生活規(guī)約,也就是戒律。論藏是佛所說論,以及佛的弟子及高僧大德,對佛講的法和戒律作的注解,所造諸論,集合而成。經(jīng)藏明心詮性,為定學(xué);律藏規(guī)范身、口、意三業(yè),為戒學(xué);論藏分析邪正,為慧學(xué)。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是佛法之總綱,今說三藏,就將佛法的要義全部包括在內(nèi)。
“法師”,法指佛法,即三藏之法;師是模范、師長。法師是以法自師,并以法師人者,即以三藏之法為自己的老師,通達之后,又以三藏之法教化他人,可作為人之師范的人。羅什法師博通經(jīng)律論三藏,自行化他,七佛以來皆作譯經(jīng)師,所以能夠稱得上“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343-413),為所標譯經(jīng)師的名。羅什法師是中國佛教史上杰出的翻譯家,他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我們只能簡略地作一介紹。
“鳩摩羅什”是梵語,譯為童壽,即童年而有耆德,也就是俗話說的少年老成。鳩摩羅什法師是天竺(印度)人,生在一個很有名望的世家之中,他的祖父是當朝的宰相。過去的官位都是世襲的,所以鳩摩羅什的祖父做宰相,當他年紀大了,就要把宰相的位子傳給兒子——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羅琰(音yan)。可是鳩摩羅琰很有善根,他認為宰相雖然地位崇高,生活富裕,名望也好,但對他不相宜。所以當他父親要把宰相位子傳給他的時候,他卻悄悄地離開家鄉(xiāng),出家去了。
其父舍俗出家之后,游學(xué)到龜(音qiu)茲國(今新疆境內(nèi))。國王聞鳩摩羅琰賢德,親至郊外迎接,并尊其為國師。后王妹耆婆對鳩摩羅琰心生愛慕,國王強令鳩摩羅琰還俗與王妹成婚,后來生下鳩摩羅什。
耆婆自從懷了鳩摩羅什以后,變得特別聰明,有一次到廟里去拜佛聽講經(jīng),本來她只懂得龜茲本國的語言,這時連天竺的話都聽懂了,這說明鳩摩羅什還沒有出生時,就像舍利弗一樣,能把智慧傳給母親,可見鳩摩羅什是絕頂聰明的。
也許是耆婆的善根成熟了,或許是自己強迫跟一位出家人結(jié)婚,感到慚愧,生下鳩摩羅什不久,就萌起出家的念頭。在取得家人的同意后,終于出家了,沒有多久就證得了初果——須陀洹。鳩摩羅什善根深厚,七歲時也隨著他母親出家了。
出家以后,鳩摩羅什每天能夠背誦一千首《阿毗達磨經(jīng)》中的偈,每首偈有三十二字,換句話說,他一天能夠背念三萬二千字,這實在是了不起,如果沒有過人的智慧,是不可能辦到的。當時有一位羅漢見到鳩摩羅什,就摸著他的頭說:“這小孩很有善根,如果能夠注意修持,過了三十五歲,不破戒的話,必定與眾不同,可度化許多眾生。”七歲的鳩摩羅什聽到羅漢的夸獎,更加精進了,立志將來一定要做一位大法師。
鳩摩羅什經(jīng)常跟隨母親去各處參訪名師,學(xué)習(xí)佛法。有一次,他們到莎勒國,一日他隨母去寺院,見佛殿前有一鐵缽,無意中將缽舉過頭頂,轉(zhuǎn)而自忖:“鐵缽如此重,我年幼力弱怎么能舉得起來呢?”此念一起,鐵缽即跌落在地,此事使他悟到了“萬法唯心”之理。
鳩摩羅什隨著母親到處參學(xué),親近了許多明師,自己也非常用功,在短短的時間中,對佛教的道理,不管是大乘或是小乘,他都有透徹的理解。他母親更是學(xué)有所成,證得了三果阿那含,可以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他母親由于年紀大和身體衰弱,不想到處奔波,打算回到印度去定居。母子臨分手前,她就勉勵她的兒子幾句話:“你將來可以到中國去弘揚大乘佛法,佛教能否在中國大興,得靠你的力量。不過,這事對你自身并沒有多大好處,可能會為你招來災(zāi)難!”
羅什法師回答說:“我假使有力量可以使大乘佛法在中國大興,縱然是粉身碎骨,我也在所不辭!請母親放心!”
就這樣,母子各奔東西,母親前往印度,羅什法師因為東方的佛教要靠他振興,就返回龜茲國去講經(jīng)說法,等待機會到中國弘揚大乘佛法。
龜茲國帝王對羅什法師非常崇敬尊重,為了請法師講經(jīng),特地用黃金打造一個金獅子寶座,每當法師要升座講法的時候,他就跪在地上,讓法師踏著他的肩膀而升座。從此事可見法師的偉大,也可看到龜茲王護法的虔誠!
羅什法師小時出家,拜了般頭達多法師為師父,學(xué)習(xí)小乘佛法。后來,鳩摩羅什弘揚大乘佛法,他的師父也來聽講,跟他學(xué)習(xí)大乘佛法,最后,對羅什法師說:“你是我的大乘師父,我是你的小乘師父。”師徒兩人,互為師徒,為尊重佛法,彼此互相尊重,成為佛門佳話。這一段事實,證明羅什法師的確是學(xué)問高深,因此感動了許多學(xué)者來跟他學(xué)習(xí)。
當時中國正是苻秦時代,那個國家的百姓,每天晚上都看到西南方有滿天的毫光照耀著,感覺到非常奇怪,傳到國王那邊去,就請?zhí)饭賮聿坟哉f:“根據(jù)方向看,那地方應(yīng)該是龜茲國,一定有一位大智慧的人住在那里,才會有這種瑞相。”國王回應(yīng)著說:“對了,我也聽說龜茲國那里有一位鳩摩羅什法師,無論是道德、學(xué)問,都非常高超。”。
于是苻堅很仰慕羅什法師,就想覓法師為國寶,遂于建元十八年(382),派將軍呂光帶七萬大軍攻打龜茲。龜茲王知苻堅意圖,即送羅什法師。呂光迎師回國途中,知苻堅被姚萇所殺,便割據(jù)涼州(今甘肅境內(nèi)),自稱為王,號稱涼國。羅什法師停留在涼州,用功學(xué)習(xí)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歷史哲學(xué),奠下了到中國譯經(jīng)的基礎(chǔ)。
姚萇死后,兒子姚興繼位做皇帝,想起當年派呂光去請羅什法師的大事,就出兵消滅了呂光的涼國,把羅什法師請到中國來。為了要請他到中國來,竟引起了戰(zhàn)爭,不知死了多少人!可見羅什法師是多么的偉大,多么的了不起。更可見正法得來不易,我們當好好珍惜!
羅什法師到了中國以后,國王封他為國師,把他供養(yǎng)在逍遙園翻譯佛經(jīng),門下三千人,許多有學(xué)問的學(xué)者都皈依他,成為他的弟子,幫他翻譯佛經(jīng)。
國王姚興被羅什法師的道德、感化力所感召,對法師非常敬重,每天到譯經(jīng)場幫忙,甚至參與校對的工作。有一天,國王竟然異想天開,心中暗暗打算著:國師這么偉大,每天辛苦地翻譯佛經(jīng),總有一天他會死的。這樣優(yōu)秀完美的人,沒有留下種子,豈不可惜!應(yīng)該想個辦法,讓他留下一個智慧的種子才好。
國王這么一想,于是趕緊在宮中選了十個美女送給他,一定要羅什法師接受,并威脅他說:“你如果不接受,我就毀滅佛教,要是接受了,我依舊大弘佛法。”法師雖然不愿意,可是為了佛法興隆,只好方便接受了下來,自己帶著十個宮女住到別的地方去了。這么一來,法師周圍的人都議論紛紛,說國師怎么可以和宮女住在一起呢?
羅什法師心中明白,和人家辯白是沒有用的,只是經(jīng)常向大家說一個譬喻:“好像蓮花生在臭泥中,你們只要去采蓮花,不要去取臭泥。”話雖然是這樣說,但是一些年輕的弟子們,心中總是不能平衡,認為師父既然可以討老婆,我們做徒弟的,當然也可以呀!都有依樣學(xué)樣的打算。事實上,羅什法師是大菩薩再世,雖然跟十位宮女住在一起,本身卻是清凈的。羅什法師恐怕弟子們會破壞了佛教的戒律,為了消除他們的胡思亂想,有一天,正當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自己特別裝了一碗滿滿的、大大小小的針,像吃面一樣,全部把它吞了下去。并對大眾說:
“你們想要跟我學(xué),可以,這就要看持戒修養(yǎng)的深淺了。誰能夠跟我一樣,把這碗針吞下去?這一套功夫?qū)W會了,證明你們的功夫到家,也可以討老婆。假使你們做不到,還是好好地回去,好好地持戒吧廠
弟子們看到羅什法師的這一招,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彼此心中明白,師父的修養(yǎng)非比尋常,誰能和他比呢?風(fēng)波就這樣平定了下來,從此誰也不敢再提這件事了。這個故事就是佛門中“羅什吞針”的典故。因此法師直到臨圓寂前,還受到七萬人的崇拜。
羅什法師自六十歲來到中國,一直到弘始十五年(413),羅什法師七十歲于長安圓寂。短短的十年間,一共翻譯了三十五部經(jīng),凡二百九十七卷。與玄奘法師、義凈法師和真諦法師合稱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譯家。由于羅什法師翻譯經(jīng)典,弘傳佛法,使當時的長安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與南方慧遠大師為首的廬山東林遙相輝映。
羅什法師在還沒有圓寂之前,曾對著佛發(fā)誓:“幾十年來,我翻譯的佛經(jīng),假使符合佛法真義,沒有錯誤的話,愿我死后火化時,舌頭不會燒爛。”結(jié)果,他圓寂火化后,其它的肉身、骨頭都焚化成灰,只有舌頭還是完整的,可見羅什法師翻譯的佛經(jīng),是很標準、很有功德的。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個說法:鳩摩羅什法師不僅這一世是大譯經(jīng)家,他甚至是七佛的譯經(jīng)師。他不僅翻譯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jīng)典,過去七佛所說的經(jīng)典,他都翻譯過。
羅什法師翻譯的佛經(jīng),非常出色,我們念的《法華經(jīng)》、《維摩經(jīng)》、《金剛經(jīng)》、《彌陀經(jīng)》,都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鳩摩羅什法師翻譯佛經(jīng),采用的是“意譯”法,實在翻譯得太完美、太流暢了!
鳩摩羅什法師對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在十宗當中,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jīng)典,跟五宗有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系:羅什法師翻譯《成實論》,依據(jù)這部論,后人加以研究發(fā)揮,成立了成實宗;法師對三論宗特別有貢獻,由于《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翻譯,才促成三論宗的成立;法師翻譯《妙法蓮華經(jīng)》,是天臺宗(也叫法華宗)主要的經(jīng)典;《佛說阿彌陀經(jīng)》是凈土宗的主要經(jīng)典;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因聽到《金剛經(jīng)》中“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的,所以說對禪宗的貢獻也非常大。
三 解經(jīng)大師
清西有沙門澫益智旭解
這一部分介紹《要解》的作者,即解釋《阿彌陀經(jīng)》重要義理的疏主。
清,為作注解的時代。1616年女真族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quán),天聰十年(1636)皇太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清。順治元年(1644)世祖人關(guān),定都于北京,立國號為大清,逐步統(tǒng)一全國。《要解》是在清順治四年寫的。
西有,大師別號,是根據(jù)本經(jīng)經(jīng)文而立。經(jīng)云:“佛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此說明依報實有)。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此說明正報實有)。”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非寓言,非理想,皆為實有。大師為破一些人著理廢事之偏執(zhí),故號西有。
沙門,印度出家修道人之通稱,非佛門專用。這二字是梵語,譯成漢語是勤息,即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又曰“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梢姶硕謱嵎且追Q。沙門有四種:一勝道沙門,三乘圣眾,修道證果者;二說道沙門,代佛弘化,說法利生者;三活道沙門,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門,破戒比丘i玷污佛門者。大師是說道和活道沙門。
澫益,大師精修凈業(yè)之號。古時蒲字與藕字相通。藩為蓮之因,由蒲而生荷、開華、結(jié)蓮,蓮即漓之果。澫益意謂種藺有得蓮之益。念佛人一心念佛,自有九品蓮華往生凈七,橫超三界,直趣菩提之益。
智旭,大師法名。旭為清晨東升之日,其師希冀大師之智慧,如旭日東升光明遍照,能破長夜之昏暗。
藩益大師為凈土宗第九代祖師。大師生于明末萬歷二十七年(1599),圓寂于清初順治十二年(1655)。俗姓鐘,名際明,又名聲,字振之。先祖汴梁人,后遷居江蘇吳縣木瀆鎮(zhèn)。其父持大悲咒十年,其母夢觀音大士送子而生師。大師7歲茹素,12歲始讀儒書,即以傳千古圣學(xué)為己任,誓滅佛、道二教,開葷酒,作辟佛論著數(shù)十篇。17歲偶讀蓮池大師《自知錄》之序及《竹窗隨筆》,覺義深理周,方知自己之錯,便將以前所寫謗佛論著全部焚毀。
20歲那年冬天,其父亡故,大師聽聞《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遂發(fā)出世之心。22歲時專志念佛,自覺世法不究竟,將以前所著文稿二干余篇付之一炬,從此勤習(xí)佛法。23歲聽法師講《楞嚴經(jīng)》曰:“世界在空,空生大覺”,心中頓疑:“因何空能生此大覺,世界與虛空又從何而生?”為體究宇宙人生大事,決意出家修行。
24歲時,他曾一月中三次夢見憨山大師。因憨師在曹溪,路途遙遠,不能前去親近,便隨從憨山大師之門人雪嶺師出家,法名智旭。當年夏秋二季往云棲寺聽古德法師講《成唯識論》,聞其中性相二宗不可會通,表示疑惑,于是前往徑山坐禪參究其理。至第二年夏天(25歲),用功至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性相二宗一齊透徹,一切經(jīng)論、一切公案無不現(xiàn)前。師自知此解悟,因非證悟,故不與人說,久久胸中空無一字。是年臘月初八,師在蓮池大師塔前發(fā)心受持四分戒。26歲進而受菩薩戒。
28歲那年,其母病重,大師四次割肱(音g6ng)而不能救,悲痛無限。喪葬盡孝禮畢,誓斷世緣,前往松陵掩關(guān)苦修。不料關(guān)中大病,便以參禪功夫求生凈土。30歲出關(guān),應(yīng)道友雪航之請,講述《毗尼事義集要》:3l歲,隨無異禪師前往金陵參學(xué),數(shù)月之間盡諳禪門流弊通病。32歲開始專注研究天臺教理,但不肯為臺家子孫。而后天臺宗諸師,推大師為天臺宗第三十一代祖師。
37歲后,他四處弘化,閱藏、講經(jīng),及著述經(jīng)論疏解。大師一生所著計48種,約300余卷。這部《要解》是大師49歲時寫的。他在晚年專修專弘凈土,以求“死歸安養(yǎng)”。
57歲,順治十二年(1655)正月二十一,大師于靈峰趺坐念佛,向西舉手而寂。大師于往生前一個月的臘月初三,在病中偶成一律,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之句,當日口授遺囑:荼毗后,將靈骨研成粉末,與面粉和在一起做成餅餌,散放山水之中,與眾生結(jié)緣。過了三年,門人開龕荼毗,見大師巍然趺坐,頭發(fā)蓋耳,面貌如生;鸹,牙齒不壞,與羅什法師舌相不壞同一征信。眾門人不忍依師所囑,于是在靈峰大殿右側(cè)建塔,安放大師靈骨。塔于大師誕辰400周年時重修,今存。
- 《阿彌陀經(jīng)》是一切圣凡共修之道
- 《阿彌陀經(jīng)》三種注疏的特點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的善根、福德、因緣有何含義?
- 《阿彌陀經(jīng)》中“十門開啟”所被根機和往生品位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真實含義
- 凈土三經(jīng)中只誦《阿彌陀經(jīng)》可以嗎?
- 《阿彌陀經(jīng)》是凈土三部經(jīng)結(jié)歸的經(jīng)典
- 依《阿彌陀經(jīng)》談凈土三資糧“信愿行”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六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七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八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三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四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五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五十九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一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二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五十五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五十六課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