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述義 第十二講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述義(第十二講)
好,請看下面!皬痛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這一段就針對于耳根的聲塵,來闡明極樂眾生的受用。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講述凈土法門,一定要觀機逗教。我們這個閻浮提眾生的耳根最利,所以就特別拈示出法音、音聲來廣泛的宣說。同時我們要了解極樂世界是一個攝受十方無量無邊眾生往生的地方,所以它從法界上來說,是攝一切法界眾生根機的。一切法界眾生根機:有的是耳根利;有的是鼻根利;香積國嘗點香飯就能夠破無明,顯法性;有的是身根很利,披一點柔軟的天衣或者衣服就能破煩惱;有的是意根利。五塵——色、聲、香、味、觸、法,它每一塵都是圓融微妙的。從一塵里面能出生一切法門,一法具足一切法。但我們還要根據(jù)我們哪個根機最利來下手。我們看這段經(jīng)文,不要以為西方極樂世界只是針對耳根最利的音聲圓妙,它不一定。其他五塵都能夠顯發(fā)種種的法門,讓人得到種種勝妙的作用。那么由于要教化、度脫我們耳根最利的眾生,所以極樂世界顯現(xiàn)的有情的音聲和無情的音聲就很奇妙。
這里告訴舍利弗,極樂國土恒常具有種類甚多、奇特微妙、色彩斑斕的鳥。這些鳥很多種類,權(quán)且指出幾種,像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些“眾鳥”是晝?nèi)龝r、夜三時不間斷的發(fā)出和雅的音聲。這些音聲都在演暢佛法——大小乘的三十七道品,具體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這些佛法的宣揚、流暢,能令極樂世界往生者聞到這樣百鳥的音聲,都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善心。我們看“種種奇妙雜色”,表明鳥類的種類眾多,而且非常美好:很好看,色彩斑斕。那么“舍利”相當于“春鶯”;“迦陵頻伽”就叫“妙音”,它沒有出殼的時候發(fā)出的音聲都超過一切眾鳥;“共命”,就是一個身體兩個頭,身體的報身是一個,但是它有兩種生命的神識。這叫“識別報同”——共命之鳥。原來說釋迦牟尼佛跟提婆達多倆個常常都是冤家。正好有一世,他們又碰在一起做共命之鳥。一般這個鳥有一個睡覺,有一個就醒著來警衛(wèi)。有一次,提婆達多睡的時候,釋迦牟尼——那一世共命之鳥——看到有一個果子很香,他就把那個果子吃了,吃了之后口里還有香味。提婆達多醒過來一看:“你吃果子還不叫我啊!你既然這個樣子,我也對你不客氣了!辈豢蜌,它怎么樣?等到釋迦牟尼睡覺的時候——他醒著的時候,找了一個毒果子,說:“要毒死你!”他就吃了個毒果子。這一吃,兩個人都死了。這不能做冤家對頭的,害了他人就害了自己:這共命之鳥。
這種鳥是根據(jù)我們世間人喜歡欣賞、比較看好的鳥,用相似的名稱來比喻而已。實際上西方極樂世界的鳥,后面會講到它不是業(yè)力所感召畜生道實在的鳥,它是由阿彌陀佛的那種摩尼光明里面所化現(xiàn)的。所以它全體都是彌陀法身的一種顯現(xiàn)。
好,這些鳥所宣揚的這些法——說出這么多,是表明它能宣說一切法。包括大小乘的法: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這個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說四念處,它也說四念處:身念處,觀身不凈;受念處,觀受是苦;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觀法無我。聲聞教的這些觀法對我們修凈土法門的也有幫助作用,我們通過四念處的觀法能夠產(chǎn)生厭離心。首先厭離我們這個身體。我們執(zhí)著這個身見的真實性,執(zhí)著一切為我的身體來享樂的觀念。但是殊不知這個身體的那種苦空、無常、無我,以及三十六種不凈之物。我們要厭離。自己的身體很污穢,他人的身體也照樣污穢。由這個污穢的身心感召的外部環(huán)境照樣污穢,照樣苦,照樣無常,照樣無我,要生起深刻的厭離心。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這些呢,由于時間關(guān)系——也是佛教的常識——就不在這里詳細解說了。但這里要討論一下的就是:這些百鳥所偕鳴的三十七道品包括藏、通、別、圓的四教教品,它普攝一切根機。對見思惑沒有斷的人要談“生滅四諦”,對煩惱重的,談生滅四諦;見思惑煩惱比較輕一點,要談“無生四諦”——通教的三十七道品;對于無明煩惱重的要談“無量四諦”——別教的三十七道品;對于無明煩惱比較輕一點的,要談圓教的“無作四諦”。
這些鳥能夠應(yīng)往生者的根機來隨機宣說,其實還包含著四攝法,菩薩六度,佛的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乃至無量法門都能夠宣演,順應(yīng)往生者“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的宣說。所以就能令往生者聞到這樣的音聲,圓念佛法僧三寶,圓發(f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這些都是很勝妙的加持力量。你看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念頭當中很少念三寶,無論是住持三寶還是理體三寶,還是化相三寶。尤其是一體三寶,我們都很難起這個念頭。因為我們舉心動念——在這個世間的習氣,都是念五欲六塵,都是念人我是非。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聲音一起來,讓我們?nèi)ツ钊龑。我們這個世間想發(fā)菩提心很難。天天是口里發(fā)菩提心,但是菩提心本質(zhì)的那種無我智慧、那種同體的大慈悲心,我們卻很難(生)出來。我們的煩惱常,F(xiàn)前,降伏不下去。那么往生者聽到這樣百鳥的聲音能夠圓滅煩惱,而且現(xiàn)量親見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的功德。見到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的功德,他慈悲、威力的不可思議功德,他自然生起“念佛”之心;聽到百鳥講三十七道品——應(yīng)機的法,“法喜入心,法味充足”,他就“念法”——軌則義;在這個同居土與大家共同聞這個法,共同稟受這個法的修法,一心一意的修證,他就“念僧”。能覺之智和所覺之理的和合——這種清凈,這種統(tǒng)一大眾,就是僧的意思。
那么“能念”的是三觀。“三觀”有:析空觀——藏通的,藏通化的根機,藏叫析空面,通教的體空觀,別教和圓教的次第三觀乃至一心三觀。他能念的是三觀,“所念”的是三寶。那所念的“三寶”有別相三寶、一體三寶。別相三寶是指法報化三身為四教的佛寶,教理智斷為四教的法寶,三乘的圣賢為四教的僧寶。那一體三寶主要是:從我們凡夫?qū)用娓街T佛同體的那種性體當中具足能覺的智慧是佛寶,所覺的法性理體為法寶,能覺之智和所覺之理的和合為僧寶。別相三寶、一體三寶,它們各個又具足藏、通、別、圓四教的分別。這個道理都是非常深邃。那么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們就不展開了。
好,看最后一段!吧崂,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wǎng),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好,我們先把這一段給講完一下。前面談到眾鳥宣說法音,進一步就怕有人誤解,說這個鳥是不是畜生道。所以佛就告訴舍利弗:“你千萬不要以為極樂世界的鳥真實的是它的罪報業(yè)力所生起來的!彼皇!盀槭裁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是阿彌陀佛的第一愿——就是國中無三惡道愿,所以顯現(xiàn)的果地上的凈土沒有三惡道!拔鞣綐O樂世界連三惡道的名稱都沒有,更何況有實實在在的三惡道的事實呢?”作了一個否定。既然不是三惡道罪報所生,那是什么呢?這些眾鳥都是阿彌陀佛為了使法音宣流,從光明里面變化出來的。這就通過提問、回答來破解疑問。破解疑問,有人就問了:“既然說尚無惡道之名,那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像白鶴、鸚鵡、迦陵頻伽,這不是惡道的名嗎?”這里回答很有意思。因為前面講不是罪報所生,既然不是罪報所生的話,那這個假名也不能說它是惡名。既然這些百鳥不是罪報,它就是善報;這個假名不是惡名,它就是善名——實際上是善的名稱。這個善報是什么?無論是佛的五陰還是六道眾生往生后的五陰,那善報就是究竟圓滿功德的色、受、想、行、識。善名就是假名功德究竟圓滿。這里就提到名字所傳達的一真法界的實相功德不可思議了。既然這個善名是究竟的功德,所以就說:一一名字都在詮釋如來的究竟功德,以白鶴、鸚鵡這些假名來詮顯實相功德。這個白鶴就是代表究竟功德的白鶴,都是如來性德美好的善名稱呼,不是惡名。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那有人問,為什么要變化成眾鳥?他是什么意思呢?這里面要從四悉檀的利益來了解。四悉檀,首先世界悉檀。就是凡夫他很喜歡這些鳥,常常蹓鳥,欣賞鳥,喜歡這些白鶴、迦陵頻伽,順著凡夫的這種喜好來變化,讓他產(chǎn)生歡喜心,這叫世界悉檀。那么這個鳥不是一般的畜生,這個鳥還能講經(jīng)說法,人聽了感到自嘆不如;這個法還能相應(yīng)他的根機,讓他聞到法生起善心、善根,這就是為人悉檀。一般的人都有分別心,覺得人是萬物之靈。對待那些鳥都起一種見——“你,比較低等的動物”,有下劣之想。哎!結(jié)果一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鳥,鳥的智慧很高深。自己不懂的,鳥都能懂,而且能做自己的導師。所以他對鳥就不敢起下劣、輕慢之想,這就對治分別心哦!這就叫對治悉檀。
那么進一步去了達這個鳥是什么。鳥就是阿彌陀佛,這個鳥就是法界藏身。令聽聞的往生者覺悟到法身平等,一切法都是性具、事造——“理具事造”。鳥就是阿彌陀佛,于是顯現(xiàn)極樂世界的六塵:它的微風吹動,樹網(wǎng),鈴鐸、樂器這些音聲——包括西方極樂世界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六塵里面分“假、實”,法塵屬于假法,前面五塵——色、聲、香、味、觸,屬于實法,無論是假法還是實法,它全體都是阿彌陀佛的法報化三身,以及涅槃常、樂、我、凈的四德。隨拈一法,全體都是涅槃四德,全體都是真如法性,是“毫無差別”的。不僅極樂世界依正的六塵,是阿彌陀佛的“三身四德”,同時也具足一切眾生的三身四德,也具足著我的三身四德。大平等,沒有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從這里覺悟到“全他即自”。這句小標語就是“可謂法界標指”,就是為圓融的一真法界作標指,就是指向圓融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就是第一義悉檀。阿彌陀佛變化鳥講經(jīng)說法,是令往生者得到第一義諦悉檀的利益。這第一義諦悉檀的利益,具足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和對治悉檀的完整功德。這樣,它就跟其他的大乘經(jīng)典有不共的地方。這就是凈土大乘圓教四悉檀的利益,具體體現(xiàn)在阿彌陀佛光明變化成百鳥講經(jīng)說法的這種妙用上。
請看經(jīng)文。“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wǎng),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好,先看這段經(jīng)文,這是風、樹演法。佛又告舍利弗長者,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常常有微微徐動的清風,吹動著遍滿國土的七寶行樹,還有虛空中以種種珍寶合成的羅網(wǎng)、鈴鐸、虛空樂器,等等,悉能發(fā)出微妙的音聲。這種音聲就像靈籟之音了,如同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就好像一個盛大的交響樂團在演奏的那種海潮音。往生者聞到這樣的音聲回歸自性,都能法爾自然地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前面談到,阿彌陀佛由光中變化種種雜色奇妙之鳥來宣說法音,這是有情——鳥屬于有情,F(xiàn)在微風吹動行樹發(fā)出的聲音,是無情——器世間之物。無論是有情,還是無情,都是阿彌陀佛的妙明實相體性所顯發(fā)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全體都是阿彌陀佛的境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皆成佛。所以不僅是有情的眾生能宣揚法音,乃至無情的器界也能宣演大乘的妙法。藏、通、別、圓四教的三十七道品,以及衍生出來的“無量法門”,都能“同時演說”。那么這些音聲就是如來的音聲妙德了:如來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在一音當中所宣說的無盡妙法,能夠應(yīng)眾生不同類型的根機,讓他得到相應(yīng)的法益。
那么最重要的法益,是讓他回歸到自性的一體三寶。所以這里特別提出一種利益,就是能令聞?wù)吣罘鸱ㄉ龑。那么念佛法僧三?這也是從四悉檀的利益當中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他在這樣一種妙德的加被之下能夠親證“一體三寶”,圓獲四悉檀的四種利益。好,從世界悉檀來看,帶業(yè)往生的凡夫從蓮華出來就是剛破無明了,就能夠聞到佛性實相的理體。這叫“創(chuàng)聞”,第一次聞到。這時候他就法喜充滿,叫大喜遍涌心,所獲得的是歡喜益!皻g喜益”在別教來說至少是歡喜地,在圓教來說至少是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這時候所契入的是自性的、能夠親證的一體三寶:覺、正、凈的功德。這樣他就生起了大歡喜心,這是世界悉檀。這樣他就入到了圣位——圣賢的位次。他跟理體三寶——自性的一體三寶——這種“氣分”,就能夠交接——交融互接。交融互接就必然讓他當下發(fā)起大菩提心,這就生起了他的善根的利益。這就是為人悉檀。那么這種菩提心一生起來,它就具有巨大的伏住煩惱、滅掉煩惱的功能作用!捌刑嵝摹笔切耐踔畬。“伏滅煩惱”這就是破惡之益——對治悉檀。由此對當下現(xiàn)前一念所內(nèi)具的、與十方三世諸佛同體無二的覺、正、凈三寶,他就不僅覺悟而且親證。親證一體三寶,就能獲得涅槃的三德:法身德、解脫德和般若德。圓證法、報、化三身功德,從智慧的德用來說,就入到第一義悉檀,就得“入理益”。
好,下面就總結(jié),重重的總結(jié)一句“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句經(jīng)文當下令我們要深信這種事事無礙的境界,產(chǎn)生圓教的信心。圓教的信心,信什么?還要在佛和我們眾生兩個層面去理解。要深信上面所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都是阿彌陀佛大導師在因地當中由他的四十八大愿、大行——“六度萬行”——所成就的,在他果地上由他所契證的一切種智所現(xiàn)的。這些莊嚴主要是來自于阿彌陀佛那邊。以佛的莊嚴來作為緣念的重要的因素。然而這些莊嚴也在跟我們業(yè)力凡夫互動,也是我們這些業(yè)力凡夫用信愿稱名的凈業(yè)所感召的。那所感召的這樣一個莊嚴,也離不開我們“唯識所變”的一種境界。就是阿彌陀佛由“種智所現(xiàn)”的這樣的凈土莊嚴,在我們凡夫?qū)用妗①囈R——所變的相分。佛的那種一切種智的心跟我們凡夫的心,也就前面講的本質(zhì)境是來自佛那里,獨影境來自凡夫?梢浴盎橛百|(zhì)”。當以佛心作為本質(zhì)境的時候,就帶起了我們眾生的獨影境,挾載著它的功德莊嚴顯現(xiàn)出來;當我們以眾生心作為本質(zhì)境的時候,那么阿彌陀佛的那個心就作為獨影境。這兩者也是互滲互入、互相增上的。這種“互為影質(zhì)”——互為本質(zhì)境和影像境,就反映佛心和眾生心是平等的,可以互相做主、伴的。
那這樣一種佛心和眾生心互相攝入的境界,是什么情況呢?其實很難理解、說清楚。非親證境界,很難了知。那么這里就用一個比喻,好像很多燈發(fā)出它的光明,各各遍在一間屋子里面,這個燈光就好像形成渾然一體的光亮。這叫“各遍似一”。各偏在一間屋子里面,好像就是一個整體的光明:各遍似一。好像是一——不加分別,但是里面各盞燈有各盞燈的明亮度,又不能消解它的差別性。這就是圓融和行布的關(guān)系。佛心和我們眾生心可以“各遍似一”,同時又各有它的差異性——各燈各明!叭沓墒隆,佛心、眾生心在本源上都是真如實相,這個真如實相是不加分別的,但是真如實相無形無相的理體能夠緣起森羅萬象的事。緣起的森羅萬象,全體就是真如理體。從這里理解“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體的性德生起它的修德。修德的目的是把性德展示出來。而且這里面阿彌陀佛的那種全性起修,也就是一切眾生的全性起修。這個“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我們常常會比喻成水和波的關(guān)系。這個大海,當它顯出波的時候,那是“全波即海,全海即波”。你要在這個事相上就它的本質(zhì),不能離開事相來談事外之理。
好,這里就要我們深刻的進行思惟了。這里就要呵斥一種愚癡的見解。有些空腹高心的人,常常離開阿彌陀佛愿力所成就的——就是種智所現(xiàn)的——不可思議的土,去談“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就會陷到“鼠即鳥空”的窠臼里面!笆蠹带B空”是什么?“鼠即”就是老鼠的那種鳴叫聲音。它是比喻一個狂禪之士:他談有,實際上不了解妙有。“鳥空”,鳥發(fā)出的聲音。他談空,實際上不了解什么叫真空。用這個來比喻:如果離開極樂不可思議的凈土來談唯心的話,那你這個所謂的唯心一定是攀緣的妄心,不是妙明真心。如果從妙明真心顯發(fā)極樂世界的關(guān)系來看,我們就會了解到佛心和眾生的心互為影質(zhì):事事無礙的境界。極樂世界這種國土莊嚴由阿彌陀佛愿行所成就,一切眾生的愿行也參與在里面。我們眾生的這盞燈的光亮也在當下。所以你看《無量壽經(jīng)》里面,包括《阿彌陀經(jīng)》里面,講西方極樂世界莊嚴,我們凈業(yè)行人在參與莊嚴。就在當下,我們發(fā)出一念至誠的信愿之心,七寶池八功德水里面就有我們的一朵蓮華,標上這個凈業(yè)行人的名字。你如果念佛精進,信愿踏實,這朵蓮華的光亮就會燦爛,而且這蓮華就會大起來。你信愿持名的這種心態(tài)和行為,在七寶池八功德水里面都展示了它的光色。可不是你也在莊嚴極樂世界嗎?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師講于溫州太平寺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