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葦過江 教理篇 青年學佛次第之我見
青年學佛次第之我見
前言
個人在學佛的旅途中,可算是相當幸運;叵氘敵,只緣于一念好奇,欲閱歷人生諸子百家之學行,于是順次循入佛法之門,由于訝其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遂流連忘返迄今日,幾年之間,檢點行囊,比之古德,只是粗淺,量今學子,少有所成。然而,若有學弟學妹詢謂:初學者,當閱何書?當由何徑?屢輒膛目結(jié)舌,不能以對。何故?八萬四千眾生,八萬四千根器,若不能稱機應藥,非但不能增榮其功德,弄巧或反拙斷其慧命,幾年之間,苦心冥索,若有所得。
在浩浩三藏十二部經(jīng)中,有所謂經(jīng)中之王———華嚴、法華,華嚴為「性」起哲學,法華為「性」具哲學。性起,為空性之緣起,因陀羅網(wǎng),如幻相應。性具,為佛性之本具,一念三千,百界千如。因此欲達華嚴、法華之哲理,就不能不先明緣起性空之般若妙慧。又華嚴為彰顯廣大圓融無礙之一真法界。法華為開示悟入權(quán)實本跡一乘實相之教化方便。若未明空性,為自性見所絕,即不能契會那廣大圓融無礙之華藏勝境;若未明緣起,為無明惑所蔽,即不能體知彼法住法位,法爾如是,緣起即真之一真法界。若未明萬象紛紜,終究一歸于空性之途,就不能理悟權(quán)實本跡一乘佛法之必然。從上所論,不難認定,般若空慧必為法華、華嚴之基石;霉,然后層層上疊,然后大廈可成。若以基石不固,只得海市蜃樓,只得空中彩虹,本欲發(fā)心即成「智者」大師,終究淪落只成「字折」大師。若幸能折其本要,多聞熏習,亦足善護慧根,增養(yǎng)功德。如以天生駑劣,舍其本要,攀折枝末,而夤此經(jīng)王之名,貢高我慢;兼以好為人師之痼癖,顛倒正見,迷亂眾生,結(jié)果只是,載胥及溺,相率趣行,惡道之途,良可悲憫也。
又中國天臺、華嚴二宗除自研本經(jīng)哲理外,更以用為判教之規(guī)晷,或謂小始終頓圓,或謂藏通別圓,因此學者欲明華嚴、天臺,除應通達本經(jīng)華嚴、法華之哲理外,對于判教之內(nèi)容,如阿含、般若、楞伽、深密、維摩等經(jīng)典,亦不能不先知其大要;否則如石女兒,如何畫其長短美丑。
其次說學唯識,唯識明辨法相,因此名相之繁富,已為各家所不及,若又自性見不除,未明假名之虛妄,因此循名責實,非但不能正見諸法實相。更以文字戲論,輒引「學術(shù)」之旌旗,假雞毛當令箭,格斗于佛法的殿堂,非將清凈佛門,濡染得烏煙瘴氣,不足謂為學術(shù)之大觀。楞嚴經(jīng)云: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虛空云何,隨汝執(zhí)捉。竊不齒彼佛教學者之所為也。
個人前學唯識,據(jù)云:阿賴耶中以根塵識三類,共分成十八界;而十八界中又各區(qū)別成無數(shù)種子,而后根塵識三類種子,復以因緣和合而起現(xiàn)形。至此百思莫解:一心中如何分成十八界?界與界限以何為別?又既以界別,如何又能因緣和合而起現(xiàn)形?以此問題,尋諸唯識經(jīng)論,不得其要。爾后究之中論,即得其結(jié)。十八界者,性空也,假名也。種子者,性空也,假名也。從此對于唯識中之疑難問題,如種子新熏或本有,一識、六識、八識或九識,只是聳肩一笑而已。
若如上述,欲學華嚴、天臺、唯識,必先究之三論,如此是否學者習佛,即徑導之于般若性空之理?竊以為不可。龍樹菩薩云:先分別諸法,后說畢竟空。又云:不從世俗諦,不得第一義。因此學者必先明解世間因果之相,如三皈、五戒、十善。如三法印、四念處。如三學、四諦、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先行分別世間有因有果,有善有惡,有作有受,有圣有凡。而后再說性空妙慧,希冀由此超脫世間相對鉗制,入于一乘佛法之道流。茍不如此,一學性空,或不束身心,成外道遮無因果之方廣道人。然后般若、唯識,然后楞嚴、維摩,然后華嚴、法華?贾炫_藏通別圓,華嚴小始終頓圓之判教,高下次第如是,證之佛教發(fā)展史途:原始原教、部派佛教,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之順序亦如是。
問曰;古之大德,未究阿含、般若、唯識而直搗楞嚴、華嚴、法華,開通成就者亦不乏其人,如何以此唯唯諾諾,似硁硁小人?答言:古德,一者居正法像法之余,根器足利。二者教理、行持并重,聞思修、戒定慧,無所偏失。三者善知識易得,尤其各宗門下,皆有其一脈相傳的教法、心法,行者依此模本,循序順入,自然漸得佳境。四者古人研經(jīng),用心良苦,一本經(jīng)文,翻閱一二十次者,不足為奇;或竟有終生參究一經(jīng)一論者。如此自可前后貫通,鉅細靡遺,如常山蛇,擊首尾至,拈尾首至,而常立于不敗之地。而今學者,一者位居末法,根器失利、二者多聞狂慧,不假行持。三者善知識難求,每以暗中摸索,輾轉(zhuǎn)無方。四者近功切利,囫圇吞棗,常為斷章取義,引喻失義。由此數(shù)故,知今學者,欲求克期取利,冀于前后所學,一氣呵成,能夠如環(huán)之扣接無間,自不能不研討學佛之方法,不得不考究習論之次第。方法得當,次第如實,自然順風揚帆,坐得事半功倍之效。若以方法失常,次第錯亂,非唯逆水行舟,事倍功半,更成南轅北轍,渺無結(jié)期,學者于此可不慎乎!
四年佛學院之修學次第
由于受到當今思潮的影響,佛教僧青年再教育的需求,已形成了風氣,因此各地佛學院如雨后春筍,紛紛蔚起,于是對習佛次第之探討,便須倍重于往昔。因為若能次第穩(wěn)當,四年所學,一氣呵成,既以教行兼修,更成智德具備,自然能為佛門龍象,弘法布教,利及人天,若以次第散漫,首末搭接不上,于是狀如飄逸的雪花,表面上日積月累,似增其量,實際里,內(nèi)外渾噩,毫無實質(zhì),這也不怪數(shù)年之間,隨環(huán)境之變遷,因緣之離異,于是逐漸銷融散逸,終究如春夢,了無余痕,退失道心,蜿蜒泥涂。不再記取往年用心,不復余存當日氣象,非唯不能布教弘法,住持三寶,更且不得內(nèi)凈身心,長養(yǎng)性德,四年所學,只是一片空茫而已。
上述學院之情景,一日存在,佛教之復與,一日無成。緣于此事,雖以個人,學養(yǎng)未深,閱歷末遍,而以悲慟內(nèi)發(fā),情有不已,故越俎代庖,權(quán)為之計,還盼能拋磚引玉,結(jié)合諸山大德,共全此事。
若說佛學院年限,一如普通大學所制,四年為宜,那么以學院四年的修學時序,相應于天臺藏通別圓之判教次第,應是最理想不過了,于是以之為綱,細分如下等之目.
第一年:藏教為體。教學內(nèi)容:佛學概要,佛教史籍,學佛行儀,戒學綱要,高僧行誼,凈土指南及禪坐方法,下半學期增加阿合經(jīng)選讀及成實、俱舍二論。
對初學佛者,必祈能于虔仰三寶,而由此啟迪正信,開發(fā)凈智,更以收攝身心,砥礪梵行,因此凈土思想的受持,高僧行誼的啟發(fā),正應其時。其次,學佛行儀,戒律綱要、禪坐方法、學佛本應身心兼修,智行合一,故寧于信仰初生,成見未成之時,先以大眾的力量加持其中,規(guī)矩匡范身心言行,久之自成服貼柔順,不再錯失。茍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又曰:木直合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曝,不復挺者,輮使然也。凈戒之行,此其輮也。
其次佛學概要,佛教史略,是希望學者對整個佛教的思想和發(fā)展,有個大體的認識,如此按圖索驥,庶可免于中道迷途,「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雖然有些詩意,畢竟不是多數(shù)人所能理得。
其次選讀阿含的目的,是希望學者對佛教根本精神要有個深切的體認,內(nèi)學與外道的分野是什么?若能心中有個準則,那么即使千里赴會,也不致歧路亡羊,輾轉(zhuǎn)他途。否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雖日日課誦佛門經(jīng)典,心行所向極盡旁門左道,入諸寶山,空手而返,已至為可惜,若夜半秋池,殉道中途,豈不更加可嘆!
其次成實俱舍的研習,是希望學者對緣起之空理及唯識之名相,有個基礎(chǔ),作為上進經(jīng)論的準備。
總之,初學者必先肯定分別世間諸相,有因有果,有善有惡,有業(yè)有報,有圣有凡。實有眾生可度,實有煩惱可斷,實有菩提可證,實有佛道可成。內(nèi)以收攝身心,自凈其意;外而憫念眾生,凈養(yǎng)悲愿,如此雖未即見真理,已是巍巍屹立,堪為人天師表了。
雖然藏教中名相煩瑣,事用機械。味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若通教中簡約制要,尋得一貫之道,便可理無不周,用無不盡。然此藏教,對初學者,卻不可免,蜜蜂必采盡百花,而能釀其一味之蜜,學人亦窮究諸相,然后得其一貫之理。因此初學者于此,應精進自勵,毋懈怠求免。
第二年:通教為體。教學內(nèi)容;先以中論、大智度論等般若系經(jīng)論,后及唯識二十頌、百法明門論、八識規(guī)矩頌、唯識三十頌、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等唯識諸論。
前述之藏教中隨信行,即事而善,未免為人天凡夫,F(xiàn)此之通教隨法行,即理而真,迥異六道二乘,而獨表三界之上,從此會法性之流,登堂入室,而為佛之法子。從此即可建法幢、吹法螺、據(jù)法座、澍法雨、開演甚深義,結(jié)成無上道,光被四海,潤澤群生。
緣起之理,雖圓融無礙;修行之事,必一門深入。于是收攝諸法,抉擇其識,故成「識有境無」之唯識要義,務必回光返照,都攝六根,而成一念凈覺,盡明性德。
雖然空有二宗共為佛法之二大軌轍,似可并行而不礙;然以佛教之發(fā)展,是先空宗后有宗,故學者的修行次第亦應如是。否則不見緣起,不明空性,不除假名,不入中道。徒于戲論間,囂擾終日,畢竟不得佛法道味,此蔽前已具說。
故古德判唯識為權(quán)教,非無其由。性空緣起為見道根本,法相唯識為修道方便。見道故,周遍廣納,極其圓融。修行故,收攝身心,權(quán)巧方便。知實而用權(quán),如順風掌舵易。行權(quán)而逐實,如逆水推舟難。近代唯識大家歐陽先生亦深感其嘆,故學者還以先習三論為宜。
第三年:以別教為體。教學內(nèi)容:肇論、起信論、楞伽、深密、楞嚴、圓覺、維摩及禪門語錄、密教行儀。
在前述通教中,以緣起會通融理,用唯識收攝住心,如此若能定慧均平,即可返照世俗,對境煉心;即可游戲神通,造事澄理;即可四攝六度,巧度眾生,即如凈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恒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如在解深密經(jīng)中,先明勝義世俗不一不異,而后會解心意識相唯心所變,三自性即三無性。如此先以理通,再及事修,故次有分別瑜伽品,理通事修,定慧均平;后有地波羅密品之回真向俗,修學次第其如此也。次及楞嚴經(jīng)中,三次破識、七處辨心、十番顯見,會融四科七大,期于先能帶妄顯真,后成剖妄出真,明得真常明凈,如來密因,此是理悟;一門深入,耳根圓通,此是事修,理事兩具,定慧一如,故能起于諸菩薩萬行。行之又行,精進又復精進,于是神通力勢,無所不成,便成為維摩經(jīng)中,維摩大士,現(xiàn)身白衣,示著三界,而常起不思議方便,度化眾生。即如中國歷代禪師,十年參禪,一念開通,十年參禪是事修,一念開通是理悟,理悟事修,然后大機大用,棒喝群生。諸如此等,皆為別教所攝。
竊自以為,不先經(jīng)過空宗的點化,而徑讀楞嚴、楞伽、圓覺、起信等經(jīng)論,流弊甚多,其或?qū)⒁詾檎娉G鍍粜募醋孕砸?不離外道梵我一如思想的舊癖。其或?qū)⒁詾檎娉G鍍粜氖且?a href="/remen/shixi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識心,不離凡夫無常變滅的心識舊態(tài),楞嚴經(jīng)云;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圓覺亦云: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圓覺即同輪轉(zhuǎn)。經(jīng)文寓意,其皆如此,奈何讀者不察。
其次中國禪宗,一向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先自十年參禪,期于圓悟一心。在過去世,是曾光大門庭,造就了不少人才,名噪一時,盛名至今猶存,然若以現(xiàn)世眾生心行所向,事修少,參究難,根基不立?窕鄱,文字纏,出長不能,更無明師,開悟,談何容易?若只翻翻公案,嚼嚼語錄,三五年后,不外是文字禪與口頭禪而已,連個禪屁都聞不得,更遑論明心見性,不狂顛成外道禪,野狐禪已屬僥幸。因此奉勸諸位不如死心踏地,慢習漸教,若能持之以恒,庶可歸流入海,究竟成佛。
漸教習禪,先以藏教通明因果,后及通教緣起唯識,更及別教中楞伽楞嚴等經(jīng),然后可習聞禪門語錄公案。以達摩祖師本傳者楞伽經(jīng)也,而公案中與楞嚴事例類同者,又多矣。
復次,竊自以為:密教行儀重點不在誦咒結(jié)印而已。佛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豈有密語?密者乃是個人行道既久,定慧超眾,神通異巧,無所不具,難行能行,難忍可忍,是二乘凡夫所不可思議,不可比度者,于是自成其密。如維摩經(jīng)中,維摩所現(xiàn)神變,如華嚴經(jīng)中,勝熱婆羅門,入三界火,反得清涼。如無厭足王,權(quán)殺眾暴;婆須蜜女,巧示神女,所修不可思議法門者是也。
古德云:十年顯學而后修密,十年修密,還是善根所能,若以初學駑鈍,習氣未伏,智慧未通,而欲攀夤密教,舍正途,趣僻徑,只是東施效顰,自取其辱而已。印度密教與,而佛法滅,殷鑒不遠,可不畏危。本意應病即藥,速復其元,不料錯用機方,藥到命除。痛哉!
第四年:圓教為體。教學內(nèi)容:華嚴、法華。
華嚴是理之極致,為世尊以海印三昧,圓覺一切法界性相而開宗標本。如晨曦,初破無明,于是三千大千世界,草木丘石,頓照無遺。法華為教之總綱,是佛陀于娑婆度化,收攝一切善巧方便而歸權(quán)達實,如夕陽,回光返照,于是三界四生六道,二乘菩薩,普潤其暉。
華嚴為宗本,法華為教綱,華嚴契理,法華契機,華嚴為智慧之流瀉,法華為悲愿之運會。于是學佛至此,自行的智巧己具,化他的方便亦成。于是便可卓然而立了。從此自依止,法依止,莫余依止。從此,或?qū)>恳唤?jīng),或行持一門,或弘法布教,或即俗利生,各應所需,各盡所宜。
雖謂從發(fā)心學藏至圓覺華嚴,須歷三大阿僧祇劫;然而那是究竟圓證,若只相似偏解,則利根者,專精三五年成辦。若根器稍鈍,尋行順序,多加數(shù)載,亦能得了。
以上所立四年修學次第大致如此,若為廣布教法,適應百千眾生,則對中國傳統(tǒng)儒道諸子之學,及當代西洋雜家百陳便不能不窮盡知會。因此學子于第二年中,習得緣起空慧之余,此時佛法的正見已成,力足包且含萬有,智能點化外道,不復退轉(zhuǎn)沉迷,于是即可參研古今中外百家諸子之學,或文哲、或史地、或科技、或工巧,一方面求廣延諸法,觸類旁通,彼此相輔相成,而為一貫體系。一方面明眾生心行所向,根器所宜,而以導邪入正,博濟眾生。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佛門龍象,豈可自然造化。有心之士,宜三思之。
- 上一篇:一葦過江 教理篇 略說大乘佛學
- 下一篇:一葦過江 教理篇 緣起.性空.無我.禪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