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的原理

  前 言

  人類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幸福,可是高度物質(zhì)文明發(fā)達的今天,許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卻依然活得不幸福。這是為什么?(1)不知幸福為何物;(2)不了解建立幸福人生的原理。因為人類所作所為與幸福人生背道而馳,所以盡管人們拼命追求幸福,但卻總是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一、何謂幸福

  人類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何為幸福。所謂幸福究竟是一種客觀實體?抑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幸福是物質(zhì)的?還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實質(zhì),卻努力地去追求幸福,豈非太盲目了?

  1、幸福不是一個固定的實體

  通常人們以財富、地位、美滿的婚姻、長壽、健康、美貌、事業(yè)成功、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等為幸福人生的實質(zhì),以為得到其中任何一種,便得到了人生的幸福。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幸福并不是某種固定的實體。假如是的話:(1)幸福應該比較容易得到;(2)人類一旦得到某種“幸福實體”(如財富、地位等),就意味著得到幸福了,而事實不然;(3)有財富、地位的人多得很,他們未必過的幸福。由此可見幸福并非某種客觀的固定實體。

  2、幸福是相對的

  一般人總是喜歡執(zhí)著擁有某種條件為幸福,其實世間的幸福是相對的:(1)人類的愿望不同,對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異。或以有錢為幸福、或以有地位為幸福、或以長壽為幸福、或以健康為幸福,或以成家為幸福、或以獨身為幸福、或以居住在繁華的鬧市為幸福,或以居住在清靜的鄉(xiāng)村為幸福。因為人們的觀念不同,對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一樣。(2)幸福從比較中產(chǎn)生:自己和自己比,現(xiàn)在處境不好,回憶過去的美好生活,會有幸福感;現(xiàn)在處境好,回想過去的痛苦遭遇,就會覺得現(xiàn)在很幸福。幸福也會從和他人的比較中產(chǎn)生。比如想想自己舒適的生活條件,再看看他人的貧窮,就會感到滿足,覺得自己活得很幸福。(3)幸福的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腳上,舒服與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3、幸福由眾多的幸福因素構(gòu)成

  當我們偏愛某種東西(財富、地位等)時,以為得到這些東西就是得到幸福。其實, 財富、地位等任何一種實體,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實質(zhì),只是引發(fā)人生幸福的某一種因緣。幸福人生由眾多的因素構(gòu)成,中國古代有五福之說: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等,做為幸福人生而言,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4、幸福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統(tǒng)一

  幸福是物質(zhì)的?抑是精神的?有人以為物質(zhì)條件優(yōu)越就能活得幸福,這是把幸福看成是物質(zhì)的;有人以為只要精神愉快就幸福,這是把幸?闯墒蔷竦摹F鋵,幸福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統(tǒng)一。(1)凡人心隨境轉(zhuǎn),舒適的環(huán)境是產(chǎn)生幸福的基礎,如事業(yè)的成功、家庭的和諧等,這說明幸福需要物質(zhì)的基礎。(2)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心情不好,即使貴為皇帝,擁有天下的權(quán)力、地位和財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

  二、幸福與不幸福

  世間由順境和逆境組成。通常人們以健康為幸運,疾病為不幸;成功為幸運,失敗為不幸;富有為幸運,貧窮為不幸......生活在順境中的人,大家都覺得他很幸運,很幸福;相反,有些人時運不佳,遇到逆境,人們就會認為那是不幸,是痛苦。然而社會或個人總是存在順境和逆境,有順境必然有逆境,這是普遍的現(xiàn)象,人類應該正確的認識它。

  1、平等而客觀的看待幸福與不幸

  順境與逆境既然是構(gòu)成社會人生的兩個方面,那么它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1)我們應該正視順境與逆境的客觀存在。就如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規(guī)律一樣。(2)在順境、逆境面前,不應該生起愛嗔之心。

  2、痛苦使快樂更快樂,不幸使幸運變得幸福

  世間的痛苦與快樂是相互依賴的,誰也離不開誰。有些人只要快樂,不要痛苦;只要順境,不要逆境?墒羌偃鐩]有痛苦就沒有快樂;沒有經(jīng)歷逆境,就無法認識到順境的可貴,就像長期享有順境的人,很難生起幸福感。因此,痛苦使快樂更快樂,不幸使幸運變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變得快樂,貧窮使富有變得幸福。

  3、幸福與不幸相互轉(zhuǎn)換

  幸運與不幸不是絕對的,會相互轉(zhuǎn)換。(1)幸運會轉(zhuǎn)為不幸,比如手握大權(quán)是幸運的,但以權(quán)謀私,干出違法亂紀的行為,卻造成不幸的結(jié)局;但有父母溺愛的子女是幸運的,但在父母溺愛中成長起來的小孩,走上社會難以獨立卻是不幸的;生在富有之家是幸運的,但過去許多紈绔子弟,不知珍惜財富,吃喝嫖睹,養(yǎng)成渾身都是惡習卻是不幸的。(2)不幸會轉(zhuǎn)為幸運,如逆境使人奮發(fā)向上,將來對社會能大有作為。順境使人陶醉,忘乎所以;逆境使人清醒,能引起對自身的反思,使人們對人生的認識更有深度。另外因禍得福,塞翁失馬,都說明了幸運與不幸會相互轉(zhuǎn)換。

  4、不幸中的幸福,幸福中的不幸

  人因為偏愛于某一點,才覺得自己幸運或不幸。喜歡當官的人,一旦獲得官位,就會覺得幸運;假如沒有機會當官,那就是不幸了。希望成家的人,談上合適的對象,覺得幸運;找不到理想的對象,就覺得不幸。其實(1)幸運中包含著不幸。比如財富多,擔心黑社會綁架;社會地位高,行動不自由;事業(yè)做得大,閑功夫就沒有了。(2)不幸中包含著幸運,比如沒有地位、名譽,就不會被地位、名譽所累;沒有事業(yè),就不會被事業(yè)所累;沒有家庭,就不會被家庭所累。

  三、建立幸福人生的方法

  人類在無明的驅(qū)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結(jié)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來無盡的痛苦。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1、消除不幸福的因緣

  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1)錯誤的認識,顛倒的觀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為;或不了無常,執(zhí)著永恒等。(2)強烈的我執(zhí):以自我為中心,去面對世間的一切;或執(zhí)著自己擁有的一切為我,如執(zhí)身為我、執(zhí)名為我、執(zhí)財富為我等。(3)貪嗔癡:假如讓這些煩惱支配自己的人生,就會害已害人。(4)不善的行為:種不善因,招感苦果。這些都是造成人生不幸福的因素。假如希望擁有幸福的人生,就應該努力地消除它。

  2、無所得、不受

  有漏的世間,必然會存在種種不幸?墒怯袝r面對同樣的環(huán)境,人們痛苦的程度卻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1)世間的不幸,因為你在意了,才會對你構(gòu)成傷害;假如你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沒什么了不起的。(2)擺脫個人的情緒,正確認清人生的現(xiàn)實,觀諸法空、無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對人生的不幸。

  3、廣種福田──行善

  幸運與不幸,都有它的因緣因果。幸福人生的獲得:(1)不種不幸之因,就是擺脫各種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緣。(2)廣種幸福之因。多行善事,如修十善等,開發(fā)生命中幸?鞓返脑慈,就能得到無窮無盡的幸福。

  4、生活簡單、思想單純

  現(xiàn)在的都市人,大多覺得活的很累,原因是什么呢?社會太復雜了,生活太復雜了,心理太復雜了。身體的疲憊,睡上一覺就能解決,如果思想太復雜了,想睡都睡不著。人類的痛苦有身苦與心苦,身體有痛苦的人只是少數(shù),而心理上存在痛苦的人是普遍的。復雜的社會、復雜的生活,使人活得很累;而復雜的思想,會滋生種種煩惱、妄想。相反生活簡單、思想單純,使人輕松、自在。

  5、知足

  幸福是一種感覺,一個人只有當他自己覺得幸福的時候,那才是幸福的;相反他自己不覺得幸福,你能說他幸福嗎?獲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種廉價的方式。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既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總是不滿足,生不起幸福感;而知足者,卻能在極為簡單的物質(zhì)條件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四、結(jié) 說

  幸福人生的建立,首先要正確地認識什么是幸福;其次要探討幸運與不幸的因緣因果,一方面從根本上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緣,只有這樣才能究竟獲得幸福人生的結(jié)果。

  一、緒論

  1、學習本經(jīng)的意義

  今天,我要講的經(jīng)典是《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這是一部大家比較陌生的經(jīng)典。有人可能會問:佛教的經(jīng)典很多,就我們平常比較熟悉的如《普賢行愿品》、《金剛經(jīng)》、《地藏經(jīng)》、《彌陀經(jīng)》等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誦的。為什么要選擇講《十善業(yè)道經(jīng)》呢?因為這部經(jīng)典是所有經(jīng)典中最基本的一部,也就是說,我們修學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經(jīng)的核心內(nèi)容“十善業(yè)道”作為基礎。而十善業(yè)道通常又是不為我們所重視的,總覺得它很簡單。然而,在我們修學的佛法過程中,它恰恰又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宣講《十善業(yè)道經(jīng)》。學習這部經(jīng)典的意義有以下五個方面:

  (1)明了人生的因果

  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規(guī)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個佛法的理論體系,都以因果為基礎。世界上的宗教、哲學、科學也都談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對因果的問題總是不能正確地認識。說到因果,比較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宿命論的因果。宿命論的因果,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是錯誤的。因為宿命論是機械的因果,它認為人的命運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假如說,人的命運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那人們現(xiàn)生的努力就沒有用,從而否定了人們現(xiàn)生行為的價值。而佛法既講因果又講因緣,就象在田里播下一粒種子,它需要肥沃的土地、陽光、水分,這粒種子才能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同樣的,人雖然在前生種下了因,但從因到招感果報,還要取決于因緣的和合。

  我們的命運雖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過現(xiàn)生的努力,還是可以改變的。而宿命論者則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了。這個結(jié)論,仔細推敲起來確實很有問題。比如說,有一個人本來可以活到80歲,由于遭到意外的打擊,怎么都想不通,于是在30歲或40歲就去跳樓了,他的跳樓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一個孩子本來可以健康地活著,由于父母不懂得照顧,一天到晚給他吃些不好的東西,弄得小孩三天兩頭不是發(fā)高燒,就是拉肚子,面黃肌瘦,這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又比如說:一個人干壞事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假如是的話,他應不應該負道德或法律的責任?佛法講因果,更強調(diào)因緣,而宿命論講的因果,是一種機械的因果觀,在佛教看來是錯誤的。

  儒家也講因果,主要從現(xiàn)實社會去說明。儒家不講死后的問題,《論語》中有位弟子問孔子,死后的事情怎么樣,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這是說,我們現(xiàn)在連生的問題都搞不清楚,死的問題就更不要談了。又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見對鬼神問題、死后問題,孔子是不談的。所以儒家講到因果問題的時候,如《易經(jīng)》中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顯示了儒家因果與佛教因果的分歧。佛法的因果講三世,以過去生種的因,導致現(xiàn)在生的結(jié)果;現(xiàn)在生種的因,招感未來生的結(jié)果。因果貫穿著生命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而儒家僅僅講人的一生一世,對于因果的問題,無法從一個人的生命現(xiàn)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釋到子孫后代的身上。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是說一個家庭由于祖宗積善行德,就會感得賢善的子孫;而“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則說父母多行不義,就會出現(xiàn)不肖子孫。這個說法似乎有理,但卻不是必然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現(xiàn)實社會中,父母有道德,未必就會出現(xiàn)孝子賢孫;父母道德敗壞,子女也并非個個都是品德不良。比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堯、舜,堯是歷史上一位很賢明的君主,可他的兒子丹朱卻非常不肖;舜的父親名叫瞽叟,據(jù)說也是位品行不怎么樣的人,卻生下了品德高尚的舜。所以儒家從子孫關系上來解釋因果現(xiàn)象,顯然很難說得通。因為不了解因果自身的規(guī)律,才會出現(xiàn)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diào)。

  現(xiàn)代科學也講因果,F(xiàn)代科學是比較唯物的,雖然對物質(zhì)世界有深入的研究,但對人類的精神領域卻相對無知。我們可以用科學方法來考察大自然,而對于心靈現(xiàn)象的解釋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我們可以發(fā)明儀器來測量人的體溫,卻無法發(fā)明一種儀器來測量人們心中的煩惱,看看你的煩惱已經(jīng)達到多少度了,是80度還是90度?再繼續(xù)煩惱下去是否會就達到100度了?科學也沒有能力制造出能切除人類煩惱的儀器。所以,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人類心靈上存在的困惑及煩惱絲毫沒有減少,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

  唯物論者是一世論者,他們看不到生命的過去和未來,因而只能從社會現(xiàn)象談因果:一個人做好事能使他人受益;反之,如果做壞事就會讓他人遭殃。當你殺人、偷盜、搶劫、強暴、詐騙時,必然會有人受到傷害。這是從社會現(xiàn)象來解釋因果關系。一個人干好事或干壞事,自然會帶來不同的社會效應。但這不是從因果規(guī)律自身來看因果,不是因果的主流。我們經(jīng)常聽很多人說,我干好事對我又有什么好處呢?因為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有些人行善積德,但卻事事不順遂,窮困潦倒;而那些干壞事的人卻飛黃騰達,官運亨通。這樣一來,有人難免抱怨老天不長眼,或干脆失去干好事的信心了。

  古人有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的價值觀。從人死如燈滅的角度來說,流芳千古和遺臭萬年對社會的影響固然不一樣,但對他自身來說又有什么區(qū)別呢?難怪古代的楊朱說:“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兇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后!

  那佛法又是如何闡述宇宙人生的因果原理呢?《十善業(yè)道經(jīng)》便是一部介紹善惡因果與人生命運關系的經(jīng)典。在沒有進入正文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因果的四個內(nèi)容:

  相信有善有惡。人的行為有善有惡。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有人說:對我有好處是善,反之是惡。那么,警察與小偷,誰善誰不善?在警察眼里小偷是惡,而自己的行為是維護社會治安、保護人民的財產(chǎn)不受侵犯,因而就是善。但在強盜眼里,警察是惡,因為警察沒收了他盜竊的錢,讓他進大牢,甚至被槍斃。在不同人的眼里,站在不同的立場,善惡的標準也就不一樣。因此,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對于沒有學過佛法的人,很難正確地認識。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善惡的標準。關于善惡的定義,在《十善業(yè)道經(jīng)》里講得非常清楚。

  相信有業(yè)有報。業(yè)是一種行為,主要有善、惡兩種。一旦做了善行或惡行,將來都會有結(jié)果的。由于一般人由于“近視眼”的關系(這種近視不是眼睛的近視,而是認識的近視、智慧的近視),往往認為:干好事,干完就結(jié)束了;干壞事,只要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干完也就完了。但是佛法認為:一個人做了善的行為,或者不善的行為,將來都會有結(jié)果的。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至于結(jié)果什么時候產(chǎn)生呢?只是時間的問題,有可能是現(xiàn)生受報,有可能是來生,乃至要經(jīng)過更多次的受生。什么時候條件成熟了,什么時候就會產(chǎn)生結(jié)果。當一個人干了好事,或干了壞事之后,心里就會留下一種影像。干壞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寧,干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干好事或干壞事的時候,這種行為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自身的思維里,佛法把它叫做種子。當我們干好事或干壞事的時候,就種下了善的或惡的種子。此外,善惡的行為還會產(chǎn)生不同的社會效應。當我們傷害一個人,對方不是受到傷害就完事了,他會懷恨在心,甚至等待機會報復,一旦因緣成熟,內(nèi)心的種子跟客觀條件產(chǎn)生感應,果報就成熟了。

  相信有前生,有后世。人的一生,僅僅是生命延續(xù)中的一個片斷。生命象鐵鏈一樣,一環(huán)套著一環(huán),人的一生一世,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跟一個人的前生及未來生命有關系;這個環(huán)節(jié)還會影響到生命未來的發(fā)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猶如流水中濺起的一片浪花,浪花是短暫的,但生命的洪流,卻永無止盡地在延續(xù)。生命有過去,有現(xiàn)在,有未來。生命的延續(xù)不是一成不變,命運的改變主要取決于我們的心念和行為。假如一個人觀念正確,注重止惡行善的修養(yǎng),生命就會得到升華。反之,觀念錯誤,貪婪無恥,無惡不作,生命就會逐漸墮落。

  相信有圣賢、有凡夫。有人說:人與人都是一樣的,差不了多少。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很大。有的人生命素質(zhì)很高,有的人生命素質(zhì)很低。因為,人畢竟還是存在天賦的問題。生命素質(zhì)高的人生下來就不平凡;而生命素質(zhì)低的人一時也很難提高。比如說,同在人道中,有的人就像佛菩薩,內(nèi)心充滿著慈悲、智慧。相反,有的人愚蠢如豬狗,殘酷如虎狼,狠毒如蛇蝎。當然這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生命從無始以來逐漸形成的。

  佛法把有情生命分為十個層次,叫十法界。十法界的內(nèi)容,包括六凡四圣。六凡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四圣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十法界代表有情生命的十個層次,假如我們不斷地學習佛法、修行,不斷地揚棄生命中的不健康因素,生命層次就會得到不斷提升,乃至成為佛、菩薩。相反,如果不懂佛法,對人生缺乏正確的觀念,一天到晚培養(yǎng)自己的貪嗔癡,生命層次就會越來越低,將來下地獄、當畜生,或成為螞蟻、蚊子、蒼蠅、蟑螂、老鼠……,生命層次有高低,但生命并非一成不變。佛法認為,生命是無常的,是緣起的,生命是可以改造的。

  (2)成就人天果報

  佛法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在因果支配下而發(fā)生、存在或消失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是偶然的。有的人說,我摸彩票一下子就中獎了,這是不是偶然的呢?不是偶然的,因為你的命中有這份福報,你才會中獎;假如你的命中沒有這份福報,那是不可能中獎的。所以,看似偶然,其實并不偶然。也就是說,人生的一切,都逃不出因果。

  從十法界眾生來說,成佛有成佛的因果,升天有升天的因果,做人有做人的因果,當畜生有當畜生的因果。六道或四圣,都有它的因果,不是沒有因果的。佛經(jīng)上說:“沒有天生的彌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边@就告訴我們,彌勒菩薩并非天生就是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也不是天生的佛陀,而是經(jīng)過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彌勒菩薩是娑婆世界下一任的佛陀,現(xiàn)居兜率內(nèi)院,經(jīng)過長時間的修行,功德圓滿才能成佛。另外,大家熟悉的阿彌陀佛,也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修行才創(chuàng)建了西方極樂世界

  再如做人,做人有做人的因果。你看世界上的人差別很大:男女老少,高矮胖瘦,貧富美丑,各各不同。假如不了解佛法的因果原理,就會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哎呀!人家怎么那么走運,什么好處都讓他碰上了,我怎么就那么倒霉呢?我的能力也不比他差呀?是的!在現(xiàn)實社會上,當官的不見得就比他部下能力強,不是有許多當秘書的比他的頂頭上司更有才華,學歷更高嗎?我們再看看古往今來的那些皇帝,蠢才很多,倒手下的那些文武大臣們的本事要比皇帝大得多了!這是因為命運不同,各人的因果也不一樣。

  不相信因果的人,就會怨天尤人。相反,明白了因果道理,就會知道“各有因緣莫羨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因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因果,不必去羨慕他人。命運可以由自己來改造,因為人生是無常的。我們要記住:人生是無常的。今天的皇帝,也可能是明天的囚犯;今天的富翁,明天可能成為乞丐。而世間的許多榮耀,都是曇花一現(xiàn),過眼云煙。反之,一個貧窮的人,只要勤奮努力,終有飛黃騰達的時候。我們明白了因果的道理,無常的道理,就會懂得了如何設計自己的命運,改造自己的人生。

  我們?nèi)绻麃硎老胱鋈嘶蛏?就得修五戒十善。五戒和十善的內(nèi)容大體上是相似的。圣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中把五戒比喻為“通往人天的護照”。護照是出國用的小本子,有了護照,才能夠簽證出國。同樣,我們?yōu)榱顺删腿颂旃麍?就要持五戒,修十善。只有這樣,來生才能繼續(xù)做人,或者升天。

  人道在修學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六道里面,天道比人道有情福報大。像欲界天,物質(zhì)環(huán)境非常優(yōu)越,沒有任何災難,不像我們這個世界,天災人禍特別多;色界天的眾生能夠享受禪定之樂,也比我們快樂。但是,佛教跟其它宗教不一樣,世界上的任何宗教,都是以天堂為歸宿,認為天堂是最理想的去處,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升天堂。惟獨佛法不以為然,佛法從通達真理、成就解脫自由的角度,認為天堂不好,人間才是最好的。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升到天上的人太快樂,不懂得修行,一旦天福享盡,就會墮落。人間則有苦有樂,人由于能夠感受許多的痛苦,才想盡辦法改造自己,認識世界,改善生存環(huán)境,使自己的人生過得幸福、過得快樂。人類文化和文明,就是人類認識世界、改善世界整個過程的結(jié)晶。人類因為不斷地探索宇宙人生,才會發(fā)現(xiàn)真理,發(fā)現(xiàn)解脫的途徑;而沈溺在快樂中的天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天上的人不懂得修行,也就不會成佛。釋迦牟尼佛是在人間修行成佛的。人道是六道中的樞紐,一個人升天、下地獄,或當畜生,都是以人為中轉(zhuǎn)站的。所以,把握好人身,如何利用得到的人身,好好的修行,為改善未來的生命服務,這是非常重要的。

  通過修五戒十善,可以成就人天果報。十善,是作為人所應有的道德。就是說,作為人,應該有人的道德。儒家講到人的倫理,有五倫。儒家認為,一個人要做得像個人樣,就要遵守五倫,五倫是孟子所說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佛法認為,一個人要做得像個人樣,符合人的道德標準,就要遵守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五戒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邪見。關于十善的內(nèi)容,下文要進行具體的介紹。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因為,我們只有現(xiàn)在好好地做人,來生才有資格繼續(xù)做人。如果這一生你已經(jīng)得到了人生,而不好好地做人了,就會失去做人的資格,來生就不能再做人了。就像一個人考上大學,在大學里不好好地讀書,考試分數(shù)不及格,就會被學校勒令退學。

  (3)安定社會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總是處于不安定中,對社會安定破壞最大的,莫過于戰(zhàn)爭。打開人類歷史,可以說是戰(zhàn)爭的歷史。就中國歷史而言: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打來打去總是不停,今天這個諸侯國打那個諸候國,明天那個諸候國又打這個諸候國。春秋戰(zhàn)國之后,秦始皇統(tǒng)一了中國,不久又是楚漢相爭。劉邦建立漢朝后戰(zhàn)爭結(jié)束,但到了漢朝未年,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又是戰(zhàn)爭。尤其是進入三國時代,戰(zhàn)爭更厲害了。然后是晉的統(tǒng)一。晉統(tǒng)一之后,又是五胡十六國的戰(zhàn)爭。接著是隋唐的統(tǒng)一。唐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又是戰(zhàn)爭?偠灾,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都可以說是一部戰(zhàn)爭史。

  人類社會總有許多不安定的因素,即便是太平盛世,也沒有絕對的太平,你能說在太平盛世就沒有一次謀殺案嗎?不可能。太平盛世就真正是路不拾遺嗎?這也不可能的。假如把人類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歸納一下,不外乎四種內(nèi)容,就是殺、盜、淫、妄。殺,指殺生,戰(zhàn)爭是殺生,暴力、殺人放火是殺生,殺豬宰羊也是殺生。偷盜,是不與取的行為,指沒有取得物主的允許,把他人的財富占為已有。偷盜的內(nèi)容,不只是偷的行為,因為不但明偷是偷盜,像坑蒙拐騙都是偷盜的內(nèi)容。邪淫,現(xiàn)代社會,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人們貞節(jié)觀念淡薄,兩性關系開放,因而邪淫的現(xiàn)象很普遍。邪淫一般是指,為社會法律和道德不承認的男女關系。妄語,指說假話,用一種不真實的語言,去傷害他人,以達到個人的目的。當今社會做生意的人很多,有些人為了賺錢,不擇手段地欺騙他人。

  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不外乎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四種現(xiàn)象呢?會不會跟社會制度有關系呢?當然與社會制度有關系,但這不是根本;還有最根本的,就是人心。也就是說,社會上有殺、盜、淫、妄的存在,是由于人心有貪、嗔、癡煩惱。人類內(nèi)心的貪、嗔、癡煩惱假如沒有解決,既使擁有良好的社會制度,人類社會依然不可能會太平。貪、嗔、癡使社會充滿著不安定。

  人類因為貪心而殺生,古代社會為什么有戰(zhàn)爭呢?無非是發(fā)動戰(zhàn)爭的人想占有別人的國土。近代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是希特勒之類的戰(zhàn)爭狂人想占領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也是為了占領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稱霸全世界。在安定的社會時期,貪心會引起謀財害命,有時兄弟姐妹之間為了繼承父母的遺產(chǎn),也會相互殘殺,置骨肉之情于不顧。貪心也引起攔路搶劫,拐賣婦女兒童,販毒走私,制造假鈔。貪心也引起邪淫,人因為貪著美色,看上了對方,喜歡她(他),貪著她(他),又沒有合法的因緣走在一起,就會產(chǎn)生邪淫的現(xiàn)象。由于你希望跟她(他)永遠在一起,這樣就導致了第三者插足,使好端端的一個家庭妻離子散。

  嗔恨心也會引起殺、盜、淫、妄。古今中外的戰(zhàn)爭,也有因為嗔心引起的。像古代一些部落或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往往是由于世代結(jié)下的怨仇,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兩個人平常為什么會打架呢?也是由于嗔恨心生起,失去理智的惡果,甚至達到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的程度。有時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就鬧出了人命。嗔恨心引起偷盜。人有一種很不正常的心態(tài),叫做嫉妒心,有些人看到別人事業(yè)成功,就覺得滿不是滋味,如果這個人跟他關系好還沒事,假若沒有關系,或冤家對頭,這個人看到他(她)飛黃騰達了,心里就會難受,想盡辦法給他(她)放放血。

  嗔恨心也能引起邪淫。如社會的強暴現(xiàn)象,有的犯罪分子作案時,先淫后殺。有些男的貪美色,見某個女的長得漂亮,去追求人家,遭到女方拒絕,于是就去強奸。一旦遭到反抗,就把對方打暈,先奸后殺。又像日本鬼子在三四十年代,帶著嗔恨心奸淫中國、朝鮮婦女,然后開槍殺害她們。嗔恨心會引起打妄語、說假話。因為看你不順眼,不喜歡你,于是就說假話去傷害。

  貪、嗔、癡是人類社會一切不安定的根源,只要人類存在著貪、嗔、癡,人類社會就不得安寧。假如貪、嗔、癡少一點,社會的安定因素就會多一點。所以,要想改善社會,首先要改善人心,不能光從社會制度下手。光從社會制度上下手,這是枝末,而不是根本;只有從人心上來改善,這才是根本的。儒家在這一點上說得好,認為改造世界,要從修身上著手。修身,是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儒家對修身又提出四個內(nèi)容:就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是改造思想,改造自己的貪嗔癡。一個人只有經(jīng)過對自我生命的改造,對貪嗔癡的改造之后,才能談得上齊家、治國、平天下。反之,假若我們沒有修身的基礎,既使家庭事業(yè)有成,但最終的結(jié)果都是很糟糕的。

  人類想要建立安定的社會,就得奉行十善。佛經(jīng)里講,轉(zhuǎn)輪王出世(轉(zhuǎn)輪王是印度理想的君主,就如中國歷史上的堯、舜一樣),以十善治理國家,他們的法律就是十善,教化人民按照十善去做。如果整個社會都能奉行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邪見。我們想一想,這樣的社會將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呢!只要有一個人信佛,一個人修五戒十善,社會就會有一份安定因素;有兩個人,就會有兩份安定因素;有三個人乃至更多的人,就會有許多安定因素……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奉行五戒十善,那么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人間凈土,就是太平盛世了。

  (4)三乘佛法的基礎

  人天乘法門是三乘佛法的基礎。從學佛到成佛的這一過程,在佛教里有時稱為五乘,有時叫三士道。乘,是運載的意思,通常人們把車稱為車乘,是因為車有運載的功能。同樣,我們學習佛法,也要通過某個法門的修學,才能從學佛的開始,最終達到成佛的目的;才能從生死的此岸,最終達到涅槃彼岸。五乘是指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個人想來世繼續(xù)做人或升天,有人天乘的法門;一個人要想解脫煩惱,成為阿羅漢,有聲聞乘法門;一個人要想成佛,普度一切眾生,不忍心自己一個人脫離苦海,那么就是菩薩乘的發(fā)心。三乘的修行雖然趨向不同的結(jié)果,但它卻是成佛的不同階段。

  五乘又叫三士道。人天乘屬于下士道,聲聞乘、緣覺乘又叫中士道,菩薩乘又叫上士道。士就是人,是說你要成為下等的人,中等的人,還是成為上等的人。你想要成為那個等級的人,你就要修行那個等級的法門。

  對于三士道或五乘,平常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總把三者脫離開來,修人天乘的人只知道修人天乘。有很多人學佛,歡喜停留在一個很低的層次上,一天到晚只知求佛菩薩保佑平安。須知光是停留在祈求上,連人天乘都談不上,因為人天乘還必須堅守五戒十善,修習布施、持戒,不是求平安就了事。有的人學習佛法,僅僅為了個人解脫生死,一點利益他人的事情都不肯做,只關心個人的修行。一旦躲到深山里,就想躲得越深越好,最好什么人也不要見到,這種人偏向個人解脫,不肯修利他之行。有的人自名為學大乘,不屑于接觸聲聞乘的經(jīng)教,這也是一種偏頗。

  其實,三士道就象一棟三層樓一樣,下士道是第一層樓,中士道是第二層樓,上士道是第三層樓。一個人想爬到第三層,就要從第一層開始。學佛也是這樣,先要做好人天的德行,學會做好一個人,從修五戒十善做起,然后才有資格修中士道,乃至上士道。但是,現(xiàn)在很多人修學佛法,卻不注重這樣的次第。有些人看到大乘經(jīng)典中批判聲聞學者,不知道這是有針對性的,于是就對聲聞乘的解脫法門,生起一種輕視的態(tài)度,至于人天乘就更看不上了。其實,假如沒有人天乘、聲聞乘的基礎,大乘的修行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有些人經(jīng)書讀了很多,如《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楞嚴經(jīng)》等,大乘經(jīng)典都讀遍了,但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都派不上用場。為什么?因為忽略了修學佛法的基礎,當知我們大乘屬于第三層樓,沒有人天乘的基礎,修起來就很困難。很多人學了唯識、中觀,但唯識觀或中觀到底怎么觀,總是觀不起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五戒十善的修行,所以打起坐來,心總是靜不下來,這是由于缺乏正當?shù)暮侠淼纳?從而造成修行的困難。

  現(xiàn)在漢傳地區(qū)的許多學佛人,都存在這個問題。所學的是大乘,而發(fā)心是不是大乘呢?有幾個人發(fā)大乘心?能夠“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社會,去做利他的事業(yè),無私地把自己奉獻給社會?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有人會說,我是修凈土宗的,我是念佛的,念佛不是大乘嗎?凈土宗是大乘,沒錯。但我要告訴大家,修凈土宗的,未必都是大乘,甚至可以說多數(shù)是小乘。一個人是大乘抑是小乘,評判標準是什么?是發(fā)心。發(fā)心非常重要。你發(fā)的是菩提心,還是出離心呢?假若你發(fā)的是出離心,這是小乘的發(fā)心;假若你發(fā)菩提心,那才是大乘的發(fā)心,才能稱得上大乘行者。

  也許有人會說:我修禪宗,禪宗不是大乘嗎?沒有錯,禪宗是大乘法門,禪宗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最高峰,禪宗是隋唐八大宗派頂上的一顆明珠,是至高無上的,在修行上非常特殊。禪宗雖然很殊勝,但修禪宗的人未必都是大乘。有些人修禪宗,只注重個人的生死,不管眾生的死活。這種發(fā)心,顯然屬于小乘的發(fā)心。區(qū)別大乘和小乘的關鍵在發(fā)心上,不管你修什么法門,首先要看你的發(fā)心。有的人也許會問,我修五戒十善,是大乘抑是小乘呢?當然,五戒十善從定位上說,是人天乘的內(nèi)容。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因為發(fā)菩提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屬于大乘。發(fā)出離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屬于聲聞乘。

  學習佛法,發(fā)心非常重要。現(xiàn)在學習佛法的人,很多人發(fā)的是出離心。在佛法的學修上,雖然學的是大乘,但在發(fā)心上,基本上都偏于小乘。學的是大乘,而發(fā)心卻是小乘,這是學習和發(fā)心上的脫節(jié)。另外,再看看每個人在修學佛法中的行為,大乘的戒律能夠做到嗎?比如《瑜伽菩薩戒》、《梵綱菩薩戒》,我們能做得到嗎?聲聞乘的出離行,真正對世間的厭離,我們又做得多少?也做不到。對五戒十善,由于一向不屑一顧,所以也沒有做到。因此,可以這樣說,漢傳佛教的許多修學佛法者,普遍存在的狀況是:學的是大乘,發(fā)心是小乘,而在行為上人天乘都沒有做到。正是由于這樣,造成修行上不能相應。要想在修行上相應,就得從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下手,在修好五戒十善的基礎上,才能談出離心,才能談得上修菩薩道。通過對五戒十善的修行和學習,我們可以在修學上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它雖然是最簡單的,但在修學佛法中卻是最重要的。

  (5)往生凈土的資糧

  這幾年,凈空法師的磁帶從海外鋪天蓋地地涌來,受其影響,修凈土法門的人特別多。當然,我不是說凈土法門不好,凈土法門非常殊勝,在修行上有它特殊的地方。中國佛教自唐宋以來,彌陀凈土就一直很盛行。但凈土法門在流傳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誤區(qū)現(xiàn)象,需要提出來談談。

  有人修凈土法門,不太重視經(jīng)教的學習,認為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要學那么多經(jīng)教干什么呀!他覺得沒有用。當然,過去的大德有開示,要老實念佛。像凈空法師在弘揚凈土法門時也說過:“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我想他是有針對性說的,針對一些不能看書的人而言的。)但有些人卻把它當作至理名言,假若每個人都一句阿彌陀佛,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那么佛法的弘揚,也許隨著凈土法門的弘揚,就宣告結(jié)束了。

  真正凈土法門的修行,也很重視經(jīng)教的學習。像《凈土三經(jīng)》里的《觀經(jīng)》,說到凈業(yè)三因,主張讀誦大乘經(jīng)典,平常人們不重視這個問題,總覺得一句彌陀就夠了,結(jié)果造成不能很好地學習經(jīng)教。不聞思經(jīng)教也就沒有正見,沒有佛法的智慧去觀照、去指導你的人生,這樣一來,你的修行還能相應嗎?真正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要有一個前提,就是萬緣放下。實際上,一個人要做到萬緣放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之所以放不下,就是因為很多事情看不透,對很多事情太在乎了,太執(zhí)著了,因而在念佛的過程中,自然難以相應,煩惱妄想無窮無盡。

  其次,許多修凈土法門的人,只求個人往生,不關心社會,不關心眾生,心發(fā)得非常的小。帶著這樣的心態(tài)去修行,既使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品位也不高。我認為,修凈土法門的人要多讀一讀《普賢行愿品》,可以擴展你的心量。因為一個人的修行,一天到晚只想著自己,你的心量會越修越狹窄。所以,很多人雖然也修行,但煩惱妄想依然特別多。相反,通過《普賢行愿品》的學習,心胸會擴大。

  念佛往生西方凈土,不能為了個人尋找安樂窩,去享清福,而是為了留學,學成后回歸娑婆,倒駕慈航,普度眾生。如果你有這樣的發(fā)心,往生西方凈土的品位自然高。一個人發(fā)心大,心胸就開闊,將來的成就就大。因為你的發(fā)心大,心胸開闊,煩惱就會少些。有些在別人看來痛苦不堪的事情,在你的眼里簡直成了雞毛蒜皮,你還會為它煩惱嗎?

  另外,有些修凈土法門的人,往往只注重一句阿彌陀佛,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修行。認為只要把一句佛號念好了,把阿彌陀佛的腳抱住了,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至于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無所謂。當然,凈土法門比較重視信,這沒錯。但修行是對生命整體的改造,而不是片面的。念佛只是修行的一個方面,在八正道中有一個正念,念佛僅僅是正念。除了正念之外,八正道還有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定。

  修行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呢?修行是對自我生命的改造,只有良好素質(zhì)的人,才有資格往生西方凈土。這并不是說,只要你有信仰,就可以往生西方凈土了。良好素質(zhì)的人,就是《彌陀經(jīng)》所說的“諸上善人”。諸上善人指具有良好素質(zhì)的人。良好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首先要有正見,對宇宙人生有正確的認識,認識到人生的因果,人生的無常,人生的緣起。正念的樹立以正見為基礎。如果沒有正見,一句阿彌陀佛是不太容易念好的。

  依正見起正思維。正思維的意義有二:一是志向。正思維又稱正志,志是志向。就如念佛,也要有發(fā)心作為前題,你念佛的目的是什么?你往生西方凈土,是為了個人的享樂?還是為了進修,待功德圓滿,將來再回到娑婆世界度眾生?這個志向很重要,因為它決定了往生品位的高低。二是思考、考察。用佛法的智慧去思考人生的一切。因為人生的許多煩惱,都是認識上的錯誤造成的,正思維能使我們?nèi)鐚嵉赜^照人生。

  八正道中正語、正業(yè)、正命,屬于持戒的內(nèi)容。正語,是正確的語言,經(jīng)常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平常所說的話,是不是真實的?是不是有利于他人的?也就是說,真實的話我才說。反之,不是真實的話,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就不應該說。修行,就是對照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話是正語,還是邪語?另外還要考察自己的行為,跟殺生相應不相應?跟偷盜相應不相應?跟邪淫相應不相應?用佛法的道德規(guī)范,從身語意三業(yè)全面地檢討自己。

  持戒的另一個內(nèi)容是正命。命,是謀生的手段,對于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來說,只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都是可以的,都屬于正當?shù)。有些人從事違法的職業(yè),如謀財害命、販毒、經(jīng)營一些色情服務場所,就屬于邪命了。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講,僅符合法律還不行,還要符合戒律?纯醋约簭氖碌穆殬I(yè)跟五戒違背不違背,假如違背了五戒就屬于邪命;如果沒有違背五戒,就屬于正命。比如說,開葷菜館,開歌舞廳。開餐館,意味著你要殺生很多;開歌舞廳是色情方面的,屬于邪淫的范疇。有些人開公司,是不是用正當?shù)氖侄稳ベ嶅X?這里面就涉及到一個偷盜與不偷盜的問題,妄語和不妄語的問題。

  學佛的人,要有長遠的眼光,要深信因果,不要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而造下許多罪業(yè)。如果是沒有學佛的人,他不相信因果,那沒有辦法。而我們學佛了,相信因果了,要對自己未來生命的前景考慮。屬于邪命的工作,馬上就要停止,屬于正命的工作,才可以繼續(xù)做下去。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正命,是職業(yè)上的修行。所以,真正的修行不僅僅是念佛,最重要的還在于生活當中的修行。正精進,是正當?shù)呐ΑU、正?一般修凈土法門的人,是通過念佛來培養(yǎng)自己的正念和正定。一個人念佛要相應,就要有前面這些基礎:要有正見的基礎,正思維的基礎,正當?shù)闹\生手段的基礎。這些基礎都非常重要。如果我們不太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光是孤立地念一句阿彌陀佛,我想恐怕是念不好的,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修行是非常重要。

  2、釋經(jīng)題

  在講一部經(jīng)典之前,先要解釋一下經(jīng)題。大家知道,在佛教的經(jīng)典里,以“經(jīng)”字命名的,除了大家熟悉的《六祖壇經(jīng)》以外,一般人總以為所有的經(jīng)典都是佛陀親口說的。實際上,從經(jīng)的內(nèi)容來看,很多經(jīng)典并不完全都是佛說的。在《大智度論》里說到“經(jīng)通五人”,即有五種人說的,都可以稱為經(jīng)典。也就是說,除了佛說,還有佛弟子說、天人說等。像《維摩詰經(jīng)》的很多內(nèi)容,是維摩詰居士說的;《地藏經(jīng)》的很多內(nèi)容,是地藏菩薩說的;《般若經(jīng)》的很多內(nèi)容,是須菩提、舍利弗說的。當然,這些經(jīng)典的內(nèi)容,是因為菩薩或聲聞弟子們,在證佛所證的基礎上,演繹抉擇甚深佛法,因而通稱為佛法。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純粹是佛說的,本經(jīng)的主題思想,那就是十善業(yè)道,經(jīng)題已經(jīng)告訴我們了。因為一部經(jīng)典的名稱,往往揭示了該經(jīng)的內(nèi)容核心所在,指出這部經(jīng)到底講什么,具有畫龍點晴的意義。比如說《阿彌陀經(jīng)》,就講阿彌陀佛創(chuàng)建的西方凈土;《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就講地藏菩薩在因地上的修行和他的愿力;《維摩詰經(jīng)》,就講維摩詰的所作所行,通過維摩詰這個人物來表現(xiàn)菩薩道的精神;《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經(jīng)》,就講藥師如來的東方琉璃凈土,講他的悲心和愿力。同樣,學習《十善業(yè)道經(jīng)》,一看題目,就知道這部經(jīng)講的是十善業(yè)道。

  十善的內(nèi)容大家很熟悉,一共有十種善行。其中屬于身體的行為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語言上的行為有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思想上的行為有三種: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這十種屬于善的行為,所以叫十善業(yè)。業(yè)是行為,道是原理。這部經(jīng)闡述了十善行為的原理,所以,叫十善業(yè)道。

  經(jīng)又是什么意思呢?經(jīng),梵語叫修多羅,翻成中文為“契”。契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契理,二是契機。契理,是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說,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都跟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符合,是不違背的;契機,佛陀針對眾生說法,那么,就必須要眾生能夠接受。假如法不對機,即使再圓滿的教法,也弘揚不出去,沒有人會接受的,起不到教化效果的。所以佛陀說法,非常注重契機。我們今天弘揚佛法也是一樣,也要講究契機。假如不契機的話,佛法的弘揚就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3、說譯者

  作為一部佛經(jīng),必然還有它的譯者。佛經(jīng)來自于印度,因為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chuàng)立的,中國的佛經(jīng)是從印度的梵文翻譯過來的。翻譯《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人,是于闐的三藏法師實叉難陀。于闐,地名,在今天的新疆。什么叫三藏法師呢?三藏法師,是精通經(jīng)、律、論三藏的高僧。三藏法師很了不起的,我們平常修學佛法,能夠精通一、兩部經(jīng)論,就很了不起了,而這位法師對佛法的經(jīng)、律、論三藏都能夠精通,可見他的知識非常淵博,智慧很高深。

  這位三藏法師名叫實叉難陀。實叉難陀是梵語,這是一種音譯。佛經(jīng)從梵文譯成中文有兩種翻譯形式:一種是音譯,還有一種是意譯。音譯,是根據(jù)梵文的音,用中國語言里相似的語音翻過來。像“般若”、“涅槃”等都是音譯,還有很多咒語,如《大悲咒》、《楞嚴咒》等,也都是音譯。

  另一種形式是意譯,根據(jù)梵文的意思翻譯過來。例如,實叉難陀譯成中文是“學喜”。一般的經(jīng)典,如《彌陀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都是意譯。實叉難陀法師,在唐朝的時候來到中國,他翻譯的經(jīng)典很多,除了《十善業(yè)道經(jīng)》,還有《八十華嚴》、《地藏經(jīng)》等,對佛教在中國的弘揚影響很大。

  二、如何看待一部經(jīng)典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如是我聞”,在古德許多經(jīng)論中,把“如是”解釋得很復雜。其實,這兩個字也可以解釋得很簡單!叭缡恰笔侨绱说囊馑,指《十善業(yè)道經(jīng)》,“如是”兩字是《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代名詞。“我聞”的“我”字,指阿難。佛教的經(jīng)典都由阿難尊者在結(jié)集時背誦出,“我聞”是阿難自說“我聽說的”。

  說到“如是我聞”,必然會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如何看待一部經(jīng)典?通常一部著作往往都是作者自己寫的,所以有人會問:佛經(jīng)是不是佛陀親手撰寫的呢?不,佛經(jīng)是佛陀說的。佛陀滅度以后,弟子們?yōu)榱耸狗鸱ㄔ谑篱g長期流傳,召開了佛教史上結(jié)集經(jīng)典的法會。這個法會只有證得阿羅漢的人才有資格。參加第一次結(jié)集的共有五百阿羅漢,再從五百人中推出兩位代表,主持經(jīng)藏律藏的結(jié)集。誦出經(jīng)藏的是阿難尊者,誦出律藏的是優(yōu)波離尊者。阿難,是佛陀的侍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據(jù)說他的記憶力特別好,每次聽了佛陀說法,都能把當時法會的情景和內(nèi)容準確無誤地記下來。所以在結(jié)集經(jīng)典的法會上,阿難尊者自然坐在上面背誦,其他的阿羅漢坐在下面,聽了之后沒有異議,那就表示通過了。經(jīng)典的結(jié)集,是通過民主會議記錄下來的,足見其可靠性。

  佛教的經(jīng)典,是佛陀滅后弟子們結(jié)集的。一部經(jīng)典,是一次法會的記錄。像《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是佛陀在龍宮說法的記錄;《般若經(jīng)》是般若法會的記錄;《楞嚴經(jīng)》是楞嚴法會的記錄;《楞伽經(jīng)》是楞伽法會的記錄;《法華經(jīng)》是法華法會的記錄;《華嚴經(jīng)》是華嚴法會的記錄。所以,每一部經(jīng)都是一次法會的記錄。

  一部佛經(jīng),不僅有佛陀的言教,同時也包含了佛陀的身教。佛陀是一位覺悟者,是一位智慧者。三業(yè)中流露出來的都是佛法,思想里所想的,言行的一舉一動,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乃至法會上的說法,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屬于佛法。所以,當我們打開《金剛經(jīng)》的時候,一開頭出現(xiàn)的景象是佛陀著衣、持缽,到舍衛(wèi)城乞食,回來之后,洗腳打坐?瓷先ニ坪鹾徒(jīng)的內(nèi)容沒關系,其實,佛法的內(nèi)涵盡在其中。

  “如是”另有一層意義是表信。信,是信仰。對一部經(jīng)典的學習和接受,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的修證有四個次第:信、解、行、證。第一個是信,要有信仰。信是什么意思呢?信,以心凈為性,用一種清凈心去接受佛法,不帶任何偏見接受佛法。有了信,還要解,不能光停留在信的基礎上。佛法跟其它宗教的最大不同,在于佛法不但強調(diào)信,而且更強調(diào)解,信與解是相輔相成的。在信的基礎上去學習佛法,就會加深理解,而對佛法的理解加深了,信仰就能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佛法里有兩句話說明信與解的關系。第一句話“有信無智長愚癡”,一個人光有信仰而不重視學習佛法,缺少佛法的正見,就會成為一種糊里糊涂的迷信。第二句話“有智無信增我慢”,當然,這種智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一種世間的聰明,自以為是。有些人把經(jīng)教當做學術(shù)研究,不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自然我慢越來越重。光有信和解還不行,在信、解的基礎上還要修行。修行是深化自己對佛法的理解,理解之后,又可以指導修行。在這信、解、行的基礎上,才能最后達到證果,在修行上才能有所體驗,有所成就。所以信、解、行、證是修學佛法的次第。

  《大智度論》說“信如手”。信,像手一樣。大家知道,人類兩只手的作用非常大。因為有了兩只手,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假若沒有手,就什么事都不能干了。對佛法的信仰也是這樣,有了信之后,才能在佛法的指導下修行,才能在修行的實踐中改善人生。而社會上的一些學者雖然在研究佛學,但是缺乏對佛法的信仰,佛法研究了幾十年,在現(xiàn)實生活中,煩惱依然存在。這就是對佛法有信仰和沒有信仰的差別。

  “一時”,是那個時候的意思,是舉行法會的時間,指佛陀正在宣說佛法的時間。通常講經(jīng)都有具體的時間。就像這次西園寺的講經(jīng)法會是在1997年3月2日開始的?墒,大家看到的每一部佛經(jīng)都是“一時”或“爾時”,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為什么呢?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印度人的時間觀念很淡薄;二、表示佛法是超越了時間、空間的真理,它應該在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空間都是真理,而不是說在某一個時間是真理,而在另一時間里就不是真理了。佛法,是佛陀親證宇宙人生真相后講出來的,自然契合于任何時間、任何空間,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真理。

  “佛在娑竭羅龍宮”,佛是法會的主講者。梵語佛陀,簡稱為佛。佛的意思是覺者或智者,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方面的具體涵義。用今天的話說,佛是有智慧的人,是覺悟的人!版督吡_龍宮”是佛陀講《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地點。佛陀此次說法不是在人間,也不在天上,而是在娑竭羅龍宮。佛陀一生的說法,不僅對人間眾生,有時也到天上,甚至到海里為龍王說法,可見佛陀的慈悲,他教化的范圍是多么的廣啊!

  “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這是介紹參加這次法會的聽眾。這次法會的聽眾有兩大類型:一是比丘眾,二是菩薩眾。佛陀這次在龍宮里說法,當然肯定會有龍王。那么,除了比丘之外,就沒有比丘尼嗎?沒有沙彌、沒有沙彌尼嗎?這里聲聞眾的代表是比丘。佛陀座下的弟子有聲聞眾和菩薩眾。聲聞眾主要有七眾,以比丘為首。在家兩眾,即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翻成中文為近事男和近事女。什么叫近事?親近三寶,學習佛法,受持三皈五戒在家男女弟子,男的就稱為近事男;女的就稱為近事女。

  在家眾受持八戒則成為近住。近住,是接近出家人生活的意思。八戒,是在家居士為了體驗出家人的生活而受持的一種戒律。像我這次出訪泰國的法身寺,寺中就有三百多位近住女。她們雖然是在家人的身份,但長期住在寺廟,跟出家人生活在一起,體驗僧團的生活。這也屬于在家眾,但她們已接近出家眾的生活了。

  出家眾中分為五眾: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是出家的小眾。剛出家,年齡在二十歲以下,在沒有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前,剛出家的、甚至連十戒也沒有受的叫形同沙彌。形同沙彌在形象上已經(jīng)出家了,但是還沒有受持戒律;受了十戒之后的叫法同沙彌,就是有法有戒了。佛教里規(guī)定,沙彌、沙彌尼年滿二十歲受大戒,在沒有年滿二十歲之前,只能以沙彌的身份住在僧團中,到了二十歲以后可以受大戒,男眾受比丘戒,女眾受比丘尼戒。

  聲聞七眾中最高的層次是比丘,比丘一共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戒。由在家眾到出家眾,這里有一個很明顯的差別,就是所受戒律的多少。在家眾只受五戒,如果想進一步體驗出家生活,就受八戒。剛出家的有十戒,出家的最高層次是比丘,受兩百五十條戒。這說明什么道理呢?目標越高,成就就越高,受的戒律就越嚴格,約束也就相應的越多。參加這次法會的大比丘眾有八千人,可見法會是非常壯觀的。除了八千大比丘眾外,我想還會有很多的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乃至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

  此外,還有“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菩薩,是梵語菩提薩綞的簡稱,漢譯覺有情。覺有情,是覺悟的有情,具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能讓別人覺悟,希望別人覺悟;另一方面是自己已經(jīng)覺悟了。

  一說到菩薩,人們往往會覺得非常遙遠,想到虛空中來無影去無蹤的菩薩,想到大殿里泥塑木雕的菩薩。其實,菩薩離我們很近,假如你知道菩薩的定義是什么,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就有菩薩,像雷鋒之類的。另外,在佛教徒中,受了菩薩戒便是取得了菩薩的資格。當你受菩薩戒的時候,戒師問你發(fā)菩提心了沒有?你是不是菩薩?這時候你要承當,說我就是菩薩。所以說到菩薩,有新發(fā)心的菩薩,有老菩薩。我們對一些學佛時間比較長的人,尊稱為老菩薩。還有大菩薩,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此相比,那些剛發(fā)心行菩薩道的人,只能稱為小菩薩了。所以說,每一個人只要發(fā)了菩提心,能夠用菩薩的道德來要求自己,這個人就可以稱為菩薩。

  像近代的太虛大師,他就希望人們稱他為菩薩。他在一首詩里寫道:“比丘不是佛未成,請你稱我為菩薩。”太虛大師一生的行持,主要以瑜伽菩薩戒為準則,所以他希望人們稱他為菩薩。又如臺灣的慈航法師,他也是希望人家稱他為菩薩。所以慈航法師的著作,都署名慈航菩薩。這樣的菩薩是很現(xiàn)實的。其實,我們學佛拜菩薩的目的是為了向佛、菩薩學習,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為菩薩、成為佛。假如一天到晚求佛拜菩薩,而不懂得用菩薩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永遠也不可能成為菩薩,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佛。所以學佛拜菩薩,是要以菩薩的標準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一旦受了菩薩戒,那就是菩薩了。摩訶薩,是大的意思,指參加此次法會的都是大菩薩。

  這段經(jīng)文總的介紹了法會的緣起,說明這次法會召開的時間、主講、聽眾、處所等因緣。如何看待一部經(jīng)典?就是把一部經(jīng)典?就是把一部經(jīng)典看成是一次法會的記錄。

  三、誰是創(chuàng)世者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yè)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zhuǎn)。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所致!

  這段經(jīng)文解答誰是創(chuàng)世者。古往今來的宗教、哲學都非常關心世界是誰創(chuàng)造的?世界是怎么來的?人間的吉兇禍福又是誰決定的?人類對此類問題的答案,起初歸結(jié)到神,認為是由神決定的。最早是多神論,認為世上有很多神,象風神、雨神、太陽神等,世界上一切都由神決定,都是神在控制。接著,多神論發(fā)展成二神論,認為世間有兩類神:一是善神,二是惡神。善神決定人間的善事,惡神決定人間的惡事。再接著,二神論發(fā)展成一神論。一神論是目前信仰最多的一神教,像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的婆羅門教。當我們翻開基督教的《圣經(jīng)》,就可以看到上帝在七天之內(nèi)創(chuàng)造了萬物。伊斯蘭教也認為,世界萬物是主安拉在幾天之內(nèi)創(chuàng)造出來的。印度的婆羅門教認為世界由大梵天在幾天內(nèi)創(chuàng)造的,大梵天用不同的部位,創(chuàng)造出了不同等級的人。其實這種觀念中國也有,像盤古開天地的傳說,盤古就是一個神話人物,說他創(chuàng)造了天地。這都是有神論的主張。

  無神論者則認為:世界不是由天神決定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偶然的。像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有名的無神論者范縝先生就是這樣主張的。他寫過一篇《神滅論》的文章,認為世界上不存在神,人死如燈滅。至于人生的命運、吉兇禍福,基本上都是偶然的。當時,佛教在南朝非常盛行,人們把佛教歸納為有神論的范疇,所以佛教徒與無神論者展開了一場辯論。當時有一位叫蕭子良的人把范縝找去,質(zhì)問范縝說:你不相信因果報應,那么,人為什么會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呢?范縝回答說:人生就如同樹上的花朵一樣,雖然一起開放,但隨風吹落,有的花被吹到廳堂上、漂亮的座墊上;有的花卻被吹落到糞坑里、草地上。殿下您就象飄落在廳堂上、漂亮座墊上的花;我則是掉在糞坑里的花。范縝把人生看成是一陣風吹著的花瓣,沒有什么力量在決定著,完全是偶然的。另外,古往今來的哲學家中,唯物論者以為有不變的基本物質(zhì)元素,為萬物生起的始基,主張由物質(zhì)派生出意識;唯心論者以為有不變的基本精神元素,為萬物生起的始基,主張由精神派生物質(zhì)。

  佛法,既不是有神論,也不是無神論,更不贊同唯物論者和唯心論者的主張。這段經(jīng)文基本上反映了佛法對誰是創(chuàng)世者的答案!盃枙r世尊告龍王言”,這里正式進入經(jīng)的內(nèi)容了!盃枙r”,是那個時候!笆雷鸶纨埻跹浴,“告”,是告訴。這里有八千大比丘,三萬二千大菩薩眾,為什么佛陀只對龍王,不對別人說法呢?不是的,佛陀說每一部經(jīng)典都有一個當機者。有的經(jīng)典以舍利弗為當機者,有的經(jīng)典以須菩提為當機者。現(xiàn)在我們學習的這部經(jīng)典,以龍王為當機者。所以,雖然是對龍王說的,但也是對大家說的。

  “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yè)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zhuǎn)!币磺斜娚,這個范圍很廣,眾生的概念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包括人和一切動物!氨娚笔五蘊眾緣和合而生的意思。眾生,在佛經(jīng)中,又稱為有情。情,是情識,即有感覺的、有情緒的、有思維的稱為有情。反之,不能思維的、沒有情緒的、沒有感覺的稱為無情。所以佛法把世界分為兩類: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有情,是眾生另外的一種稱號。

  “心想異故,造業(yè)亦異!毙南胧切睦锏南敕,包括思維、念頭。眾生因為思維的方式不一樣,念頭千差萬別,“由是故有諸趣輪轉(zhuǎn)”。世界的差別根源是什么?誰決定世界的差別呢?在佛法看來,它既不是神決定的,也不是別的東西決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決于眾生的心念差別。在二時課誦中,引用了一首《華嚴經(jīng)》中著名的偈子,闡明這種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說明成佛、菩薩、羅漢、緣覺乃至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都是取決于有情的心念差別?梢赃@么說,世界的一切差別,都是由于心念的差別。平常有這樣一句話:人心如面。每個人的面孔長得不一樣,是因為每一個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樣。所以在《阿含經(jīng)》里說,“心種種故,色種種”,因為心有種種差別,所以顯現(xiàn)出來的世界才有種種差別。

  再從人類社會來說,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別很大。原因是東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而思維方式又取決于觀念、思想、心念。另外,世人的想法都不一樣,譬如,有的人學佛,有的人不學佛。學佛跟不學佛的差別在哪里呢?因為心念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對佛法感興趣,有的人對佛法不感興趣。同樣,在信仰的范圍內(nèi),有的人信佛教,有的人信基督教,有的人信伊斯蘭教。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因為每個人的“心想異故”,思維不一樣,思想觀念不一樣。同樣在沒有信仰或有信仰的人里邊,各種人選擇的職業(yè)不同,有的人喜歡做生意,有的人喜歡從政,有的人喜歡學術(shù)研究,有的人喜歡教學。為什么會有這許多差別呢?理由還是“心想異故”。所以,世界的差別,是根源于人類心念的差別。

  從心念的差別到世界的差別,需要有業(yè)的力量。業(yè),是行為。人們的想法不一樣,所以人們的行為也不一樣。有情的行為,佛教把它區(qū)分為三種:善的行為、惡的行為、無記的行為。一種行為產(chǎn)生了以后,不是結(jié)束,不是什么都沒有了。當行為發(fā)生了之后,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思維里邊,保存到意識中,人的生命在延續(xù)過程中積累下許多的經(jīng)驗。所以,一個人當他活到七、八十歲的時候,人生經(jīng)驗就很豐富了。生命是無盡延續(xù)的,除了今生今世,還有前生、前生、更前生……生命中有許多經(jīng)驗是無始以來的積累,而這些經(jīng)驗又會影響著未來的生命,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業(yè)力。

  業(yè)力,是直接推動生命延續(xù)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續(xù)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佛法中所說的業(yè)力,簡單地說,有善業(yè)、惡業(yè)兩種類型;還有定業(yè)和不定業(yè)、共業(yè)和不共業(yè)、引業(yè)和滿業(yè)。

  1、定業(yè)和不定業(yè)

  業(yè)受不受報,有兩種情況,即定業(yè)和不定業(yè)。有一種業(yè)是固定的,將來一定要受報的,稱為定業(yè)。還有一種業(yè)是否要受報,或者報輕報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業(yè)。判斷定業(yè)和不定業(yè),可以通過兩種情況:一是看你造業(yè)的行為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這就屬于定業(yè)。反之,無意造的業(yè)力,譬如無意踩了一個蟲,無意傷害了別人,雖然也造下了業(yè),但這種業(yè)力是不定業(yè)。將來可能受報,也可能不受報,可能報得重,也可能報得輕。

  還有一種情況,當我們造了業(yè)之后,假若懺悔了,即使是定業(yè),也會變成不定業(yè)。相反,假若沒有懺悔的話,那就是定業(yè)了。這是根據(jù)懺悔和不懺悔來區(qū)分的。所以,佛教提倡懺悔法門,它能消除業(yè)障。一個人造了業(yè)之后,只有通過懺悔,就像干了對不起他人的事,只要去道歉、賠不是,人家或許會原諒的。假如原諒,業(yè)力也就消除了。如果不原諒,或者你也不去求懺悔,甚至還為自己犯下的罪行,自鳴得意,對方就會加深對你的仇視,將來得到的報應就更重了,所以通過懺悔,可以消除業(yè)力。

  2、共業(yè)和不共業(yè)

  佛教又把業(yè)分為共業(yè)和不共業(yè)。共業(yè)和不共業(yè),主要是根據(jù)它的結(jié)果來說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環(huán)境,如大家都生活在蘇州,一樣的天時,一樣的空氣污染,刮臺風的時候,大家都一樣的遭殃,這就是共業(yè)。至于不共業(yè),是個人所能感受到的,譬如個人身體的美丑、強弱,居住的條件好不好,收入高不高,這些都屬于不共業(yè)。共業(yè)取決于共同的行為,或者叫相似的行為,或是利益相關的行為。譬如同在殺豬場工作,不是說每一個人都殺豬,有的人殺豬,有的人是財會人員,財會人員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殺豬的行為,認為殺豬的罪業(yè),肯定與他沒有關系。其實,他也有一份。為什么呢?因為,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殺豬的行動,但每月開工資的時候,他也照樣拿一份。那么,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他也要承擔一份。所以,他只要參與了殺豬場的工作,得到了共同的利益,將來感受業(yè)力的時候,他是逃脫不了的。

  有的人在烤鴨館或燒雞店工作,他也可能沒有直接參與烤鴨燒雞的具體工作,但由于他參與了烤鴨店或燒雞店的工作,在領工資發(fā)獎金時他也得到一份,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他也肯定有一份。又比如說,你參加了一個詐騙集團,雖然你沒有直接參與詐騙活動,但是詐騙集團也給你了一份利益,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你照樣有一份。這些都屬于共業(yè)。不共業(yè),是自己造的,跟別人沒有關系的行為。所以,業(yè)力有共業(yè)和不共業(yè),由共同的業(yè)力招感共同的果報,由不同的業(yè)力招感個別的果報。大家共同生活的環(huán)境,譬如說交通混亂,喧鬧不堪,社會不安定,這都是共業(yè)的結(jié)果。

  我去了三次澳洲,有很深的感觸,覺得澳洲的自然環(huán)境真好。很少有地震或臺風光顧,整個國家都處于風調(diào)雨順中。澳洲的社會環(huán)境為什么搞得這么好呢?后來我發(fā)現(xiàn),澳洲人對自然界(包括很微小的動物)有一顆真誠的愛護心,他們不會去傷害動物,乃至一草一木,大自然回饋給澳洲人的環(huán)境是安靜、平穩(wěn)。反之,我們不懂得愛護動物,愛護大自然,一天到晚,一會兒在這里開發(fā),一會兒又在那里開發(fā),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把大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給破壞了,把森林給破壞了。所以今天這里發(fā)大水,明天那里刮臺風。

  3、引業(yè)和滿業(yè)

  業(yè)力又分為引業(yè)和滿業(yè)。什么叫引業(yè)和滿業(yè)呢?根據(jù)業(yè)力招感的果報有總報和別報,引業(yè)招感的是總報。在有情生命的延續(xù)過程中,生到天上、人間,或下地獄、做畜生,是由引業(yè)決定的。引業(yè)牽引我們?nèi)ネ短?就象火箭推動衛(wèi)星上天一樣。大家知道,衛(wèi)星上天,必須要有火箭,假如沒有火箭,衛(wèi)星根本就不可能上天。同樣,有情的生命生到哪一道中去,要有引業(yè)的推動,假若沒有業(yè)力,生死也就結(jié)束了。在《唯識三十論》里有這樣兩句話:“前異熟既盡,復生余異熟”,前面的業(yè)力結(jié)束了,新的業(yè)力又產(chǎn)生了;新的業(yè)力結(jié)束了,更新的業(yè)力又產(chǎn)生,業(yè)力無盡,生死無窮。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不斷地造業(yè),業(yè)力也就沒完沒了地推動著有情去招感生死果報。所以,只要有業(yè)力,就有生死。

  滿業(yè),作為有情生命來講,同樣是人,人與人不一樣,有的人長壽,有的人短命;有的人貧窮,有的人富貴;有的人莊嚴,有的人丑陋;有的人處境好,有的人處境不好。這就是說,人與人是千差萬別的,這是因為滿業(yè)的關系。滿業(yè)決定有情命運的差別。

  有情造了業(yè)力,并非馬上就能招感果報。根據(jù)因緣的不同有現(xiàn)報、生報、后報、不定報。有些業(yè)力造下以后,現(xiàn)世就能招感報應,叫現(xiàn)報;有些業(yè)力造下以后,要等到來生才能受報,叫生報;還有些業(yè)力造下以后,要等到無窮無盡的生,乃至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受報,叫后報;前面講的有一種不定業(yè),它招感的報應沒有一定的時間,就叫不定報。從造業(yè)到招感果報,重要的因素是因緣。有情造了業(yè)力,就象播下的種子。種子要等待因緣,等待水份、陽光、泥土等條件充足,才能發(fā)芽、扎根、長苗、開花、結(jié)果。

  同樣,有情造了業(yè)力之后,它也需要等待因緣的充足,業(yè)力才能招感果報。因緣什么時候成熟,卻沒有一定的時間。有的可能馬上成熟了,馬上就招感果報。像一個人犯了罪,立即被公安局逮捕,那就是現(xiàn)報。而有的人犯罪后,可能公安局一時抓不到他,過了十年、二十年才把他逮捕,那他要十年、二十年后才招感果報。還有些人做了案之后,公安部門根本就發(fā)現(xiàn)不了,這一生沒有招感果報,他覺得很得意,知情人也很羨慕他。于是,有的人就會抱著一種僥幸的心理去干壞事,認為某某人作案沒有被公安局破獲,他也跟著去作案。其實,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雖然今生報不了,但來生來世總會招感果報的!吧茞旱筋^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我們造下了善業(yè)或惡業(yè),它總會招感果報的,只是受報時間的早晚問題。

  “由是,故有諸趣輪轉(zhuǎn)!庇捎诿總人“造業(yè)亦異”,所以才有了“諸趣輪轉(zhuǎn)”。諸趣是指五趣或六趣。五趣指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五趣構(gòu)成了生命處境和狀況的五種類型。在五種類型里,天道的眾生要比人道的福報大一些,處境在五趣里是最好的。其次是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叫三惡道,生活條件一道比一道差。天道、人道和三惡道合起來叫五趣。那么,五道的差別取決于什么呢?它的根源就是“心想異故”。因為眾生的心想不一樣,干出了種種善惡業(yè),所以才有“諸趣輪轉(zhuǎn)”。

  有情的生死輪回主要根源于心念。這樣看來,佛教似乎是唯心的,主張心造萬物。這是不是就是西方哲學上講的唯心論呢?不是的。西方哲學唯心論學派所說的心,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精神實體,作為第一性的存在,它具有永恒不變的內(nèi)涵。而佛法所講的心不具有永恒性。另外,西方哲學所說的心,能派生萬物,不從他物所生;佛教說心是緣起的。在《成唯識論》中說到:“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意識五緣生”?傊,佛教認為:心的存在不是獨立的,不是單一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心與物是相互依賴地存在。所以,佛教所說的唯心與哲學上的唯心論是不一樣的。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佛陀現(xiàn)在提醒龍王,就叫一聲龍王的名字,告訴他,“汝見此會”。什么叫“此會”?是佛陀當時說法的法會。就像這次西園寺講經(jīng),當然,佛陀的說法場面比我們壯觀多了!有八千大比丘,還有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而我們現(xiàn)在只有幾百人。參加這次講經(jīng)法會的聽眾,除了大菩薩大比丘之外,還有大海中的“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因為佛陀是在龍宮說法,所以提醒龍王說,你看這次法會,除了大菩薩、大比丘以外,還有魚、蝦、螃蟹、烏龜、鯊魚、鯨魚等眾生都來聽佛陀說法。在咸海中有種種眾生,形色種類千差萬別,從最高級的生命佛陀,下來是大菩薩、大比丘,到比較低級的生命龍王,都在這次法會上。龍王雖然神通廣大,但它屬于畜生道。龍王在畜生道里生命層次是比較高的,再下來是魚、蝦之類,真是千差萬別。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所致。”所有的這一切,都根源于眾生的心,首先“心想異故”。因為有情的念頭,思維方式不一樣,造下了善不善的業(yè)力,由此招感不同的果報。有情造業(yè)的渠道主要有三個方面: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即行為、語言、思想)。對一般人來說,表達出來,能直接傷害到別人的主要是身業(yè)、語業(yè)。比如說你罵別人,對方聽了會難過。你幫別人做事,對方能得到利益。可是意業(yè)就不然,你討厭別人,恨不得把他殺掉,但你見了人家滿臉堆笑,他卻不知道你在恨他。但是,如果是修行有成就人,他的意業(yè)就可以直接殺人了。一個有修行的人,他的意念是經(jīng)過訓練的,和一般人不一樣。不要說那些高僧大德,古代修行有成就的仙人,或社會上那些練氣功的人,有的人練得特別好,練出了特異功能,可以用意念把樹枝折斷。

  在《唯識二十論》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在古代印度,有一位國王,得罪了仙人,仙人起了嗔恨心,一怒之下把國王的城市給毀了。這個仙人靠什么力量呢?靠意念,用他的意念下了一場冰雹,結(jié)果整個城市給毀滅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意念具有傷害的力量,一個修行人不可以隨意起心動念去傷害別人!耙鈽I(yè)所致”,眾生的身、語、意業(yè)都能產(chǎn)生行為,都能造善和不善的業(yè)力。由此可見,世界的差別,是因為心念的差別。心念的差別,又導致了行為的差別。有情行為的差別,又導致了世界的差別。

  四、心物現(xiàn)象的透視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yè)所現(xiàn)不同,而實于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

  眾生行為的差別,構(gòu)成了這個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質(zhì)的兩個方面。對于心和物質(zhì)的現(xiàn)象,應該如何看待呢?人類許多痛苦,都是因為對世界不能正確地認識而造成的。由于我們對心物構(gòu)成的世界不能正確認識,從而產(chǎn)生很多錯誤的行為、執(zhí)著、煩惱,造成了人生的痛苦。要想擺脫人生的痛苦,首先對世界要正確地透視,樹立人生的正見。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前面說過世界是由心造成的,是由心念決定的。那么,心又是個什么東西呢?經(jīng)中說:“心無色!蔽镔|(zhì)現(xiàn)象在佛教中叫色,為什么叫色呢?因為人們對物質(zhì)現(xiàn)象的認識,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是通過顏色來認識,一是通過形象來認識。顏色在佛教里叫顯色,形象在佛教里叫形色。也就是說,如果離開了顏色和形像,就無法認識物質(zhì)現(xiàn)象。就像有人問桌子是什么樣子?我們首先會告訴他桌子的形狀,它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其次告訴他桌子的顏色,是紅的還是綠的。通過眼根認識的桌子,主要有這兩個方面的特征。

  物質(zhì)稱為色?墒切哪?它是無色的,既沒有顏色,也沒有體積。你們說心是什么顏色?是紅色?還是綠色?有的人罵人:那個人的心真黑!其實,這話并非指人的心有黑有紅,而是一種形容。心沒有顏色,也沒有體積,它不是一個固體,所以“不可見取”,心是看不到,也抓不著的。

  “但是虛妄諸法集起”。這是佛法對心的一種特有的認識。古代的宗教、哲學說到心,往往跟靈魂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心的主體是靈魂。靈魂是一個固體,印度的宗教叫作“我”,就是“神我”;西方的宗教、哲學里稱為靈魂。世界上的萬物都可以變化,但是靈魂、神我卻是不會變化的。而佛法認為,心并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佛陀在這次法會上告訴我們,“但是虛妄,諸法集起”,心是虛妄的。虛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現(xiàn)象,從佛法的智慧來透視,都屬于虛妄,因為是妄想構(gòu)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產(chǎn)物。

  佛法所說的妄想,跟平常人們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樣。平常人們所說的妄想,一般是指不切合實際的,不可行的想法。佛法認為,凡是不能夠認識真實的、通達真實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稱為妄想。這個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為眾生的妄想千差萬別,所以才造出千差萬別的世界。

  人類在接觸虛妄世界時,產(chǎn)生虛妄的認識。有情的六根,面對六塵,六根就象攝像機一樣,把六塵境界攝入到思維中。一個人在生命的延續(xù)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構(gòu)成了心態(tài),構(gòu)成了思維。思維是什么樣的東西呢?思維其實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思維往往取決于經(jīng)驗的積累,一個人有什么樣的經(jīng)驗,就會有什么樣的思維。

  在《楞嚴經(jīng)》里,把心叫做“前塵影相”,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什么叫前塵影相呢?就是六根認識六塵之后,六塵落下的影子,就構(gòu)成了我們的經(jīng)驗,再由經(jīng)驗構(gòu)成了思維。人的經(jīng)驗也會散失。人的經(jīng)驗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有情生命的延續(xù)就象流水一樣,一條河的水在流的過程中,會把很多小河的水容納進來,從而使河水量越來越多。但是,河水在流淌的過程中,又會從其它的地方消失,或因太陽的爆曬而蒸發(fā)。同樣,生命之河在延續(xù)的過程中,隨著自身的觀念,會揚棄很多東西。假若觀念正確的話,會揚棄很多不好的東西,而接收很多好的東西,這樣就會使生命得到轉(zhuǎn)依,人格得到提升。假若觀念錯誤,就會揚棄很多好的東西,接收很多不好的東西,就會使人格越來越墮落,最后甚至成為螞蟻、蚊子。所以,生命的可塑性很強,它完全靠我們?nèi)ニ茉?不是固定不變。

  一個人學習了佛法之后,會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揚棄錯誤的想法,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樣,生命自然得到凈化。相反,如果不學佛法,在錯誤的觀念指導下,干種種壞事,生命就會越來越墮落。所以說,生命是“諸法集起”,是緣起的,是因緣所生的,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它是無始無終的相似相續(xù),所以“畢竟無主,無我我所”,沒有一個主宰。你說生命是什么樣子啊?沒有一定的。一個人在沒有學佛之前,他也可能是一個壞人,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墒,有一天他的念頭一轉(zhuǎn)過來,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從此成為一個大好人,變成一個大善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快樂的時候和痛苦的時候,好像不是一個人。當一個人由壞人轉(zhuǎn)變成好人的時候,往往也是判若兩人,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他自己也覺得原來的“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一個人在心情好的時候和心情壞的時候也是不一樣的。當心情好的時候,他會想我那時怎么會心情那么的不好啊?那個時候的“你”又跑到哪里去了呢?所以,生命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但也不是捉摸不定的,它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因為生命是有緣起的,就看我們怎么樣去塑造它,怎樣去培養(yǎng)它了。如果一個人能夠很好地生活,那他就會給他的心境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他就會活在一個很平靜的心態(tài)中。反之,如果一天到晚攀緣、妄想、執(zhí)著,想通過念幾句阿彌陀佛使心態(tài)得到平靜,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夢!

  所以,想擁有一種良好的心境,就得修行,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對六塵境界。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觀照人生,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心不是固定的東西,但它也不是不可以把握的。心是可以把握的,就看你創(chuàng)造一種什么樣的因緣。所以說“畢竟無主”,心是沒有主宰的。“無我我所”,這個“我”是哲學術(shù)語,不是一般所說的我,它的意思是“!、“一”、“主宰”不變的意思。常,是永恒的;一,是孤立的;主宰,是自由的支配一切。這三方面的涵義就是“我”。其實,心態(tài)并不是這樣,心態(tài)不是孤立的,心態(tài)不能離開條件,不能離開經(jīng)驗。離開了經(jīng)驗,思維將是一片空白。

  心態(tài)的無常變化,說明這不是常一不變的,所以說無主、無我、無我所。無我,是佛法的特色。佛法與外道最大的區(qū)別是無我。外道認為“有我”,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叫“大我”,天神、上帝是大我,它主宰著整個宇宙。一方面叫“小我”,是人的靈魂,它主宰著人生。大我又叫“神我”。佛法用緣起的智慧去觀照宇宙人生,發(fā)現(xiàn)了既沒有什么神在主宰著宇宙,也沒有什么靈魂在主宰著有情的生命,所以佛教講“畢竟無主、無我、無我所”。

  “雖各隨業(yè)所現(xiàn)不同,而實于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爆F(xiàn)在再來看看物質(zhì)世界,對物質(zhì)世界應該如何去看待呢?佛陀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一切現(xiàn)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