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小止觀 對治多障礙的念佛觀

  對治多障礙的念佛

  東晉時譯傳的禪經(jīng)中,往往敘述:數(shù)數(shù)安般、不凈、慈悲、因緣、念佛等五種觀門。此中,念佛觀分為:念應身佛、念報身佛、念法身佛。就方法而言,念佛又可分為:1.實相念佛,亦即念法身佛。2.觀想念佛:觀想佛的清凈妙色身。3.觀像念佛:置一佛像作為觀想,此為觀想念佛的前行。4.持名念佛:即持一佛名號,一心專念。南北朝時代,如:佛陀跋陀羅等人都修習觀想念佛。雖然《小止觀》中,沒有列上「念佛觀」,今就智者大師的念佛法門,提出作為說明,也從中了解天臺的念佛禪。

  智者大師的念佛法門,特別提到進入佛法的方便法門很多,沒有一個法門比得上念佛法門的殊勝。為什么要修念佛三昧呢?因為一切的賢圣全都從念佛法門生;一切智能全都由念佛而獲得。修五方便念佛門之前,為了讓心念能專注修觀想念佛,他提出五種治心法,即:凝心禪、制心禪、體真禪、方便隨緣禪、息二邊分別禪。

  行者在修念佛法門時,專心觀想如來的白毫及佛的金色身,當進入凝結寂靜時,會出現(xiàn)明亮而透徹的境界,就叫凝心禪。

  前面雖然能夠使心凝然,但心還會常常出現(xiàn)妄想,于是要制伏此心,就要再度把注意力,放在佛陀的白毫及金色身上,這叫制心禪。

  前面雖然能夠把心制于境之中,但這并不是理體上的觀照之法,只是事相上的修法而已,于是現(xiàn)在要去體會,諸法本性空寂,是誰在制這個心呢?最后會發(fā)現(xiàn),既沒有所觀的佛像,也沒有能觀的心念,這就叫做體真禪。

  前面雖然證到了體真禪,但還停滯在真空寂靜的狀態(tài)中,對于無量無邊的名和相貌仍然是一無所知。于是現(xiàn)在以無所得的心,作為修行的方便,從空寂的境界,回到現(xiàn)有假合的情境中。這時萬事萬物的相貌,洞然明白,這就叫做方便隨緣禪。又因為體真禪及方便隨緣禪,一個是偏于空寂,一個是偏于假有,而各據(jù)一邊,于是行者就要如實的觀照,寂靜和動亂的本質,是沒有任何的相貌。這時再也沒有名字及語言的出現(xiàn),連思想念頭都斷絕了,這就叫做息二邊分別禪。{34}2004.05.18

  接著說明念佛的五種法門:第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第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第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第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第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第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對于喜歡稱念諸佛名號,以往生彼佛凈土眾生,就教他們修稱佛名號往生的念佛法門。假如行人,口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后,心里發(fā)愿一定要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這叫做稱名往生念佛法門。

  第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對于喜歡見到佛身,怕有障礙而見不到佛的眾生,佛就教他們修觀想佛相以滅罪業(yè)法門。假如行人,心里想象佛的身體相貌,由于不停的專心注意此佛相,最后就真的見到佛相出現(xiàn)。佛出現(xiàn)時,全身發(fā)出非常明亮的光芒,照射到行者身上。這時行者所有的罪障,全都消滅了,這就是觀相滅罪法門。

  第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若是有人執(zhí)著境界,而不知道境界是由心所產(chǎn)生的,佛就教他們所有的境界都是心所生的法門。當行人從觀佛中,見到佛相及佛的光明,行者就觀此佛相,知道是由自己的心念所生出來的,不是另有其他的境界,這就是諸境唯心門。

  第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若是有眾生,執(zhí)著境界與心念都是實在具有的,佛就教他們脫離心念與境界的法門。行者就觀此佛相,知道是從自己的心念所生出來的,并不是另有其他的境界;又觀自己這個心,卻也找不到任何的相貌,這就是心境俱離門。

  第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若是有眾生,喜歡甚深的寂靜禪定,而趣向執(zhí)著沒有生滅的境界時,佛就教他們本自空性生起萬法的圓通門。這時行者依前面所敘述的境界,進入了甚深的寂靜禪定之中,把一切的心意識全都舍掉,而要進入涅槃之中。這時候由于十方佛的加被力及護念力,行者的智能之門就開起,于是在一念頃刻之間,行者就證得法身,而能具備清凈佛國土,成就諸眾生的能力。

  以上五種念佛法門,可一一次第而修,對修禪定中調伏妄心及開發(fā)智慧很有幫助。假使有人想要修一行三昧,選個空曠安閑的地方,去除煩亂心,不用想象佛的相,只要把心放在一尊佛的名號上,能夠念念不停的觀想這尊佛的佛號,不久之后就能在此心念中,見到三世的諸佛,此為念佛的一行三昧法門。{35}

  2004.05.19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