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凈土法門與至誠行持

第二章 念佛正行,持佛名號

  339、凈土法門的正行和助行是什么?

  具真信切愿,持佛名號為正行。修行眾善,回向往生為助行。

  佛愍眾生無力斷惑,難了生死,故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之橫超法門。無論斷惑與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眾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73頁復(fù)高邵麟居士書三)

  數(shù)日前接手書,知居士近來道心真切,不勝欣忭。所謂修凈業(yè)者,唯在一心求生西方,不作此世來生一切人天福樂想耳。凡所持誦經(jīng)咒,并一切種種功德,無論大小,皆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則心無二念,凡一切讀誦禮拜及諸善行,皆成凈土助行。念佛之正行,再加以種種功德助之,則如船遇順風(fēng),又加高掛風(fēng)篷,則一日千里,速登彼岸矣。所忌者,心口不相應(yīng),則一切善行,只得現(xiàn)世虛名,無有了生脫死之實(shí)果矣?v令來生得其人天福樂,則由享福故,必定大造惡業(yè)。及至命終,則永墮地獄,萬劫難出矣。哀哉!由是之故,諸佛諸祖,皆勸眾生求生西方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92頁 復(fù)馬香瑞居士書)

  340、什么是三昧?如何修證念佛三昧?

  三昧者,華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雙融之謂。正受者,妄伏真現(xiàn)之謂。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萬德之洪名。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

  有為一欲證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問我所證,方能纘步。《彌陀經(jīng)》云,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此一日七日,乃是舉例之詞,不可執(zhí)定。若是等覺根性,一念即能不亂,何待一日。若是逆惡根性,畢生亦難一心,何況七日。王耕心混上中下根為一例,發(fā)而為論,深自矜夸,謂為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實(shí)為上違佛祖誠言,下啟后進(jìn)狂妄,令人不勝悲痛哀憐而莫之能止也。)《觀經(jīng)》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觀想既是作,持誦禮拜豈不是作。舉一反三,儒者尚然,況博地凡夫,上窺佛意,何得不依圓頓妙解,而以擔(dān)板之見推測乎。)

  楞嚴(yán)大勢至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文殊選圓通偈,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四十二章經(jīng)》云:“夫心者,置之一處,無事不辦。”夢東云:“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語句中全身靠倒。不以圣言為量,而以我之罪業(yè)凡夫為準(zhǔn),豈不顛倒之甚乎?然汝發(fā)此言,蓋亦有由。以衷論詳示省一大師所見之境,及耕心謂承彼心傳,意者必有種種不思議妙境,及口傳心受之妙訣耳。不知三昧者,華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雙融之謂。正受者,妄伏真現(xiàn)之謂。寂照雙融,有何境界之可得。

  《心經(jīng)》云:“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曰:以無所得故,三世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楞嚴(yán)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修禪定人(指四禪八定)及參禪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于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時,每有種種境界,幻出幻沒。譬如陰雨將晴之時,濃云破綻,忽見日光,恍惚之間,變化不測。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識。若錯認(rèn)消息,則著魔發(fā)狂,莫之能醫(yī)。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萬德之洪名,喻如杲日當(dāng)空,行大王路。

  不但魑魅魍魎,鏟蹤滅跡,即歧途是非之念,亦無從生。推而極之,不過曰,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眾生之愿,豈秘而不傳,獨(dú)傳于汝乎?若有暗地里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63頁 復(fù)永嘉某居士書五)

  341、怎樣才能做到念佛成片?

  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成片。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8頁 復(fù)馬契西居士書四)

  342、事持、理持的含義和關(guān)系是什么?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d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以事持縱未悟理,豈能出于理外,不過行人自心未能圓悟。既悟焉,則即事是理,豈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離事,事不離理,事理無二?裢姡瑘(zhí)理廢事,則便不融合矣。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d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愿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此未達(dá)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則此理方能彰顯,故名為造。心具即理體,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悟理而仍不廢事,方為真修。否則便墮執(zhí)理廢事之狂妄知見矣。

  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此種解法,千古未有。實(shí)為機(jī)理雙契,理事圓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縱未悟理,豈能出于理外,不過行人自心未能圓悟。既悟焉,則即事是理,豈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離事,事不離理,事理無二。二俱同時運(yùn)用,斷未有心與身,彼此分張者。達(dá)人則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見,執(zhí)理廢事,則便不融合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36頁 復(fù)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343、學(xué)解與學(xué)行有什么不同?

  學(xué)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dāng)學(xué)。若欲學(xué)行,當(dāng)擇其契理契機(jī)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shí)益。所謂契理契機(jī)之法,無過信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善導(dǎo)和尚云:“若欲學(xué)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dāng)學(xué)。若欲學(xué)行,當(dāng)擇其契理契機(jī)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shí)益。否則經(jīng)劫至劫,尚難出離。” 所謂契理契機(jī)之法,無過信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其法備在《彌陀要解》及凈土諸書中。當(dāng)尋繹之,滋不多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7頁 復(fù)鄧新安居士書)

  344、善導(dǎo)和尚所說的“專雜二修”是什么?

  身業(yè)專禮,口業(yè)專稱,意業(yè)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善導(dǎo)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凈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shí)處,教人修持。至于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

  專修謂身業(yè)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口業(yè)專稱,(凡誦經(jīng)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專稱。)意業(yè)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二位當(dāng)以此自利,又當(dāng)以此普利一切。(《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36頁《復(fù)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

  345、如何處理專修與兼修的關(guān)系?

  生死心切,誠敬真摯,則專兼均可。否則一切皆難得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jīng)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于一行三昧,實(shí)為最善。若以悠忽當(dāng)之,久或懈惰放廢,固不如兼持經(jīng)咒為有把握。汝祈我決,我與汝說其所以,汝可自決。總之生死心切,誠敬肫摯,則專兼均可。否則專落悠忽,兼落紛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難得利益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80頁 開示五則)

  346、為什么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

  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則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況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經(jīng)》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古德謂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而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則欲得一心,末由也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3頁 復(fù)濮大凡居士書)

  347、什么是十念記數(shù)念佛?為什么不可對十念記數(shù)之法遂生疑惑?

  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dāng)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fèi)力,當(dāng)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dāng)自得耳。

  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shù)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dāng)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shí)益,為可哀也。

  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shù),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愿與天下后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dāng)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fèi)力,當(dāng)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dāng)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shù)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shù)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yǎng)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shù)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shù),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fù)攝心記數(shù)。則憧憧往來者,朋從于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shù)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dāng)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shí)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yǎng)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shù),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2頁 復(fù)高邵麟居士書四)

  348、宋慈云懺主十念法門怎么念,要注意什么?

  盡一口氣為一念,十口氣為十念。此法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

  十念一法,乃慈云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shè)。又欲令其凈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11頁 復(fù)丁福保居士書四)

  349、念佛如何攝心?怎樣念才能至一心不亂?

  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當(dāng)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諦聽,字字句句,納于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

  念佛必須攝心,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諦聽,字字句句,納于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大勢至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者,亦即此是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1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若念佛有妄想,當(dāng)用心聽。字字句句,都要聽得明白。無論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得清楚。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圓通章》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即是攝耳諦聽之法。當(dāng)依此而念,不至仍舊妄想紛飛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6頁 復(fù)方圣照居士書二)

  至于念佛,心難歸一,當(dāng)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當(dāng)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1頁復(fù)高邵麟居士書四)

  350、善導(dǎo)為什么提倡專修?永明為什么提倡圓修?

  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dǎo)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

  卐蓮凈土詩小序,前兩行發(fā)明遮表一心,亦屬謬論。善導(dǎo)專修凈業(yè),可名表專一心。永明萬善圓修,何名遮專一心?直是一錯到底。當(dāng)云凈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dǎo)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yè)者,恐中下人以業(yè)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凈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鄄荒芊Q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徹大悟地位,其立言決難無弊。譬如井蛙,只見一井量之青天而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34頁 復(fù)永嘉某居士書二)

  今為汝寄新印《文鈔》一部,及善導(dǎo)《觀經(jīng)疏》一部。善導(dǎo)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詳閱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3頁 復(fù)沉授人居士書)

  351、修凈業(yè)者如何處理專修與圓修的關(guān)系?

  隨己身分而立功課。但決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凈土法門之助行乎。

  修行唯隨己身分而立功課,非可執(zhí)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門深入,萬善圓修均可。若棄舍凈土,于別種法門一門深入,并萬善圓修,均不可。以仗自力,決難現(xiàn)生了脫故也。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修凈業(yè)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biāo)畵P(yáng)帆,則更為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饑。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凈土法門之助行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22頁 復(fù)卓智立居士書三)

  金剛等持誦,亦不必廢。但以持經(jīng)咒之功德,通用于回向往生,則六度萬行,皆為往生助緣,是為圓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76頁 復(fù)慧海居士書五)

  352、念佛欲得一心應(yīng)該怎樣行持?

  發(fā)真實(shí)心,真為了生死。念佛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fā),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又須善于用心,勿致過為執(zhí)著。

  念佛欲得一心,發(fā)真實(shí)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shí)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fā),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須善于用心,勿致過為執(zhí)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0頁 復(fù)永嘉周群錚居士書)

  353、為什么念佛沒有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凈心。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

  接手書,知發(fā)大菩提心,誓證念佛三昧?唐谘陉P(guān),以祈遂此大愿。光閱之不勝歡喜。所謂最后訓(xùn)言,光何敢當(dāng),然可不盡我之愚誠以奉之乎?雖固知座下用此種絡(luò)索不著,而朋友往還,貧富各盡其分,則智愚何獨(dú)不然。但盡愚誠即已,不計人之用得著與否耳。竊謂座下此心,實(shí)屬不可思議。然于關(guān)中用功,當(dāng)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dāng)臺,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凈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敢為座下陳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2頁 復(fù)弘一法師書)

  354、行起解絕的“起”怎么解釋?一般念佛人有哪些通。

  “起”之一字,義當(dāng)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方能得其真實(shí)利益。凈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篤行。行之極極,一心可得也。

  末法眾生,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fā)烈火,但全然不知。故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yōu)游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

  凈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篤行。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yōu)游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然當(dāng)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fā)烈火,但未燒至其身,轉(zhuǎn)瞬則全體熾燃,遍界無逃避處。尚猶悠忽度日,不能專志求救于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佛法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shí)益。不獨(dú)凈宗修觀為然,宗家以一無義味話頭,置之心中,當(dāng)作本命元辰,不計時日,常為參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徹大悟,非行起解絕乎?

  六祖謂但看《金剛經(jīng)》,即能明心見性,非行起解絕乎?愚謂“起”之一字,義當(dāng)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故致能所雙忘,一心徹露。行若未極,雖能觀念,則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見分別,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實(shí)利益。唯其用力及極,則能所情見消滅,本有真心發(fā)現(xiàn)。故古有死木頭人,后來道風(fēng),輝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極之一字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2頁 復(fù)范古農(nóng)居士書一)

  355、為什么勸修凈業(yè)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

  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于勞煩持念之情,遂執(zhí)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只成空談矣。愿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

  又今人多尚空談,不務(wù)實(shí)踐。勸修凈業(yè),當(dāng)理事并進(jìn),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于勞煩持念之情,遂執(zhí)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只成空談矣。愿閣下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4頁 復(fù)范古農(nóng)居士書一)

  356、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什么境界?

  是一心境界。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yīng)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yīng)前,不起心動念念,則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rèn)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fù)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9頁 復(fù)馬契西居士書五)

  357、記數(shù)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記數(shù),又念佛,又須想佛乎?

  念佛記數(shù),為妄心難制者設(shè)。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

  念佛記數(shù),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xué)煉丹運(yùn)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shù),為妄心難制者設(shè)。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diào)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8頁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358、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么?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于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shí)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36頁 復(fù)幻修大師書)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dāng)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独銍(yán)經(jīng)•大勢至圓通章》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諦聽告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2頁 復(fù)拜竹居士書三)

  359、念佛只圖快、圖多有什么缺點(diǎn)?

  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念佛之人,當(dāng)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只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4頁 復(fù)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9頁 復(fù)唐能誠居士書)

  360、念佛人為什么不要染上虛張聲勢、自誑誑人的壞習(xí)氣?

  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圣,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

  一日念佛三十萬,則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羨其所念多,當(dāng)致力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實(shí)行,止圖虛名。光曾見許多日課十萬彌陀者,皆屬虛張聲勢,以自誑誑人耳。此種習(xí)氣,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圣,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現(xiàn)今僧人雖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請法師不易,故致如是。(《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41頁 復(fù)周群錚居士書)

  361、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么?何為學(xué)佛人日用所當(dāng)遵守之洪猷?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學(xué)佛人日用所當(dāng)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縱有小益,必伏大禍。且勿謂為老僧迂談,則幸甚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77頁 致崔德振居士書)

  362、“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具體怎么做?

  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

  念佛之法,各隨機(jī)宜,不可執(zhí)定。然于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于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至圓通章》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于無,故名凈念。凈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dāng)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現(xiàn)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23頁 復(fù)徐志一居士書)

  363、“都攝六根”的下手處是什么?

  攝耳諦聽,志心諦聽,久久便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念佛之要,在于都攝六根。當(dāng)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95頁 與張靜江居士書)

  念佛下手,最要莫過于聽。聽則心沉而一,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23頁 復(fù)常逢春居士書七)

  364、怎樣才能攝心歸一?為什么不可定求瑞相?

  欲得攝心歸一,需生死心切,懇切至誠,著實(shí)從心中念,切勿滑口讀過。或依《文鈔》十念記數(shù)之法,自可易于歸一也。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shí)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dāng)依《文鈔》十念記數(shù)之法,自可易于歸一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22頁 復(fù)朱德大居士書)

  凈土法門,其大無外。無知識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yè)障深故。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聲出于口,音要入耳,要使句句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里之聲,乃極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jīng)》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贊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若忙極,則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臥都要念。只求心歸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401頁 復(fù)吳希道居士書)

  365、為什么說聽之一法,實(shí)念佛要法?

  因為聽之一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shí)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體之人,修觀想等法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78頁 復(fù)劉惠民居士書)

  366、念佛時如何消滅妄念?

  欲消滅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欲消滅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里的聲,仍然明明了了!独銍(yán)經(jīng)》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21頁 復(fù)修凈師書)

  367、為什么念佛時反覺妄想多多?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知妄想多多,故精進(jìn)念佛,方謂真念佛人。

  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5頁 復(fù)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處。若不念佛,汝何由知如是之多妄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8頁 復(fù)溫光熹居士書一)

  368、念佛人應(yīng)如何以身示法?怎樣才能令念佛不間斷?

  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不論人非。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一句佛號,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不令間斷;蛐÷暷,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蛐÷暷睿蚰,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dāng)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匆磺腥私允瞧兴_,唯我一人實(shí)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61頁 復(fù)葉福備居士書一)

  369、念佛的秘訣是什么?

  信愿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竭誠盡敬,妙妙妙妙。知此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十余年前與吳璧華書末云:“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楞嚴(yán)經(jīng)》勢至圓通章末后云:“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禪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見,況證四果(藏教)及七信(圓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訣也。信愿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28頁 復(fù)明性大師書)

  370、什么是隨念隨聽之法?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即隨念隨聽之一法也。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秩瓴簧朴,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

  當(dāng)念佛時,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諦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即此隨念隨聽之一法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18頁 凈土法會課儀跋)

  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dāng)用隨念隨聽之法。掐珠不過為防懈怠,掐之有礙,則不必掐。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dāng)云隨息,不可云數(shù)息。光《文鈔》隨念隨聽之法,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59頁 復(fù)周壽超居士書)

  371、為什么說玉峰法師的念佛四大要訣違背念佛宗旨?

  玉峰法師的念佛四大要訣,教人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大違執(zhí)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由此可見,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zhí),其弊叢生,不可不慎。

  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執(zhí)之語,未免有大妨礙。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詞立論,直與從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經(jīng)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勢至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彼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贊揚(yáng)攝心念。

  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三昧,能靜固好,不能靜,亦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為邪,謂大違執(zhí)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且念佛一法,圓該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謂為凈宗真善知識。祈二次再版,刪去此四大要訣,庶初機(jī)不至受病,而通人無由見誚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zhí),其弊叢生,不可不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60頁 復(fù)丁福保居士書十)

  372、念佛與看書有什么不同?

  看書與念佛兩不相同。念佛是正行。念佛之要,在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只長聽自念之佛聲,則得之矣。

  一心念佛,又不可專事閱覽。念佛是正行,行路等何必看書,只好念佛?磿c念佛兩不相同。念佛行住坐臥都好念,看書,非凝神靜慮,不得其義意。念佛之要,在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只長聽自念之佛聲,則得之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21頁 復(fù)常逢春居士書五)

  373、修凈土人必須屏除萬緣才能念佛嗎?

  修凈土人,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但如能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

  修凈土人,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親,淫人思美女,雖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無時或忘也。修凈土人,亦復(fù)如是。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12頁 復(fù)江有傳居士書)

  至于事牽,亦屬浮泛之遮護(hù)語,非實(shí)情也。今為一喻,如孝子思親,雖與人百凡應(yīng)酬,其心中常常有思親之念,不能暫忘。又如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雖終日各有事業(yè),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臨陣之欲脫苦,孝子之思親,淫士之戀女,則一切時一切處,均能念佛,不能間斷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98頁 復(fù)智正居士書二)

  374、念佛人應(yīng)該怎樣做才能心佛相應(yīng)?

  一是志誠懇切。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極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應(yīng),第一是志誠懇切,第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57頁 復(fù)李覲丹居士書一)

  375、如何正確認(rèn)識念佛之辛苦?

  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慣,故以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則將來之苦,蓋有說不能盡者。

  今夏各處水災(zāi),饑民甚多,尚宜切戒家人認(rèn)真念佛,以防意外之禍。如其不能受辛苦,當(dāng)念饑民之苦,及富室或有被劫之苦,則自可忍此念佛之苦矣。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慣,故以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則將來之苦,蓋有說不能盡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15頁 復(fù)許止凈居士書)

  376、只有午夜才好念佛嗎?

  念佛一法,方便之極。一切時,一切處,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念佛一法,方便之極。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一切時,一切處,均好念。潔凈處,出聲念默念均可。大小便時、不潔凈處、并睡時,只好默念。默念功德,仍是一樣。何只午夜好念乎?從前隱居山林則好,今則人心壞極,為幾升米、一件衣,就肯殺人。汝且在家念佛,勿萌隱居之念。(《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69頁 復(fù)沉凈心金談二居士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