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卷第二十七
宗鏡錄卷第二十七
夫身受心法。俱無自性。了不可得。即四念處。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即四正勤。心性靈通。隱顯自在。即四神足。信心堅固。湛若虛空。即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干。即八正道。眼如乃至意如。心境虛融。即六神通。所以舍利弗不達常寂三昧。目連通不現(xiàn)前。說法不當。以未得法空神通故。臺教云。觀于一心欻有一切心。觀一切心倏無諸心。心無有無。通至實相。即神通也。義海云。謂此塵無體。不動塵處。恒遍十方剎海。無來去之相。是神足通。不起于本座。遍游于十方。又見塵法界無際。而有理事教義。一切菩薩皆同證入。皆同修習(xí)此法。更無別路。是他心通。見塵法界。解行現(xiàn)前之時。即知過去曾于佛所。親聞此法。以觀心不斷。是故今日得了。是宿命通。又見塵性空寂。無相可得。即不二見。若見相即為二也。由無相即無有二。名天眼通。經(jīng)云。不以二相見。名真天眼。又了塵無生。無性空寂。即執(zhí)心不起。是漏盡通。經(jīng)云。斷結(jié)空心我。是則無有生。又聞?wù)f塵法界差別之聲。即知一切聲全是耳。不復(fù)更聞也。然此聞無緣。無得。于聲。悟一切法。是常聞一切佛法。為天耳通。金剛?cè)两?jīng)云。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脫。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禪者。理觀心如。入如是地。即入實際。華嚴經(jīng)頌云。佛子住于此。念念入三昧。一一三昧門。闡明諸佛境。禪經(jīng)序云。質(zhì)微則勢重。質(zhì)重則勢微。如地質(zhì)重故。勢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鸩蝗顼L(fēng)。風(fēng)不如心。心無形故。力最無上。神通變化。八不思議。心之力也。又能所融通。自他一體。即四攝法。不得身口意。常隨智慧行。即十八不共法等。畢至得果受記。皆不離一心。如海龍王經(jīng)云。心凈無垢。則為受訣。乃至佛語龍王。其心意識無所住立。則為受決。諸法如是。以無因緣。諸法本諦。覺了諸法平等無異。則成無上正真之道。究竟求本。無有受決。及成佛道。若授決者。若受決已。所以者何。諸法無形。本末悉斷。皆無有主。一切諸法。從因緣轉(zhuǎn)。乃至諸法無二。用本一故。諸法本一。離若干故。乃至無量無邊教海行門。皆是自心發(fā)現(xiàn)。自心引出。終無一法一行。從外而成。若起念外求。隨他勝境。悉是魔事。故經(jīng)云。作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故知心正事正。心邪事邪。若未達一心。觸途皆偽。正行亦成邪行。佛門變作魔門。若入宗鏡之中。無往不利。苦行亦成妙行。邪宗即是正宗。只如五熱炙身。外道一法。若了之。則勝熱為無分別智焰之門。若昧之。則尼干作大我見嚴熾之解。是以法無邪正。道在變通。如西天尼干子。五熱炙身。生大邪見。佛弟子謂之言曰。善男子。如世人駕牛車于路。欲速有所至。打牛即是。打車。即是。尼干聞之。勃然作色。佛弟子曰。善男子。牛喻于心。車喻于身。何得苦身而不修心。不用炙身。應(yīng)當炙心。華嚴經(jīng)云。復(fù)有十千緊那羅王。于虛空中。唱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我等所住宮殿。諸多羅樹。諸寶鈴網(wǎng)。諸寶繒帶。諸音樂樹。諸妙寶樹。及諸樂器。自然而出佛聲法聲。及不退轉(zhuǎn)菩薩僧聲。愿求無上菩提之聲。云某方某國。有某菩薩發(fā)菩提心。某方某國。有某菩薩修行苦行。難舍能舍。乃至清凈一切智行。某方某國。有某菩薩往詣道場。乃至某方某國。有某如來。作佛事已。而般涅槃。善男子。假使有人。以閻浮提一切草木;姙槲m。此微塵數(shù)?芍呺H。我宮殿中寶多羅樹。乃至樂器。所說菩薩名如來名。所發(fā)大愿。所修行等。無有能知其邊際。善男子。我等以聞佛聲法聲菩薩僧聲。生大歡喜。來詣其所。時婆羅門。即為我等如應(yīng)說法。令我及余無量眾生。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zhuǎn)。是以于一心正觀之中。最為樞要。少用心力。成大菩提。故華嚴私記云。此經(jīng)中總是法身作多種名字。如人天十善五戒為身。聲聞四諦。緣覺十二因緣。菩薩六度。佛種智為身。身是聚義。于法身中。隨行位。功德聚處名身。若有情身相。皆是法身所起。若無情國土。盡從佛智所現(xiàn)。終無纖毫于宗鏡外。別有異體。而能建立。故經(jīng)云。若一法是有非無。摩訶衍不能勝出。若更有一法。則不得稱獨尊獨勝。為萬有之所依矣。所以隨根不同。見有多種。遂于十波羅蜜。五教不同。一小乘教。不成波羅蜜。二始教。要是菩薩種性人方有故。又各有體性;蛘f俱空。三終教。一一皆從真如性功德起。四頓教。一一皆不可說。謂不施不慳。乃至不智不愚等。一切皆絕。若十若六皆悉亡言。五圓教。一一圓融。具德無盡。又此十波羅蜜?梢砸獾谩R荒钕鄳(yīng)心舍。則具十度。舍而不取為施。不為諸非所污。即戒。忍可非有為忍。離身心相為進。寂然不動為定。決了無生為般若。雖空不礙知相為方便。希齊佛果是愿。思擇不動為力。決斷分明為智。一念方寸。十度頓圓。故華嚴經(jīng)中。七地菩薩。念念具足十波羅蜜。是以十度若圓。八萬四千法門。一時齊應(yīng)。凡曰祖教;驕\或深。但即之于心。理無不盡。若心外行事。則取相輪回。任歷三祇。終成妄想。是以儒童曰。昔我于無數(shù)劫。國財身命施人無數(shù)。以妄想心施。非為施也。今日以無生心五華施佛。始名施耳。故華嚴經(jīng)頌云。設(shè)于無數(shù)劫。財寶施于佛。不知佛實相。此亦不名施。又云。于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乃至于一切行。生自行想。夫一切差別事相。縱橫境界。若于相上觀察。則行布難明。若于體內(nèi)消融。悉皆平等。故先德云。萬事驅(qū)歸體處平。是非自向心中混。所以傅大士頌云。還原去。心性不沉浮。安住王三昧。萬行悉圓收。
問。萬行唯心。則因心起行。夫道場法。則全在事相而修。云何總攝千途。咸歸一道。
答。我此宗門一乘之妙。唯以一念心。照真達俗。成無上覺。名為道場。何者。照真則理無不統(tǒng)。達俗則事無不圓。所以維摩經(jīng)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什法師釋云。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一念則礭然大悟。具一切智也。肇法師解云。一切智者。智之極也。明若晨曦。眾冥俱照。澄若靜淵。群像并鑒。無知而無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則。夫有心則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無心則無封。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無涯。其智無涯。則所照無際。故以一念一時。必知一切法也。又道場者。實相理遍為場。萬行通證為道。則道無不至。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于胸中。遺萬累于身外者。雖復(fù)形處憒鬧。跡與事鄰。乘動所游。無非道場也。所以禪要經(jīng)云。棄諸蓋菩薩白佛言。世尊。曾聞如來而坐道場。道在何處。為近為遠。而可見不。佛言。善男子。法身遍滿。無非佛土。十方世界。五陰精舍。性空自離。即是道場。云何問言為近遠耶。善男子。若能悟解。道在身心。如是之人。則名為見。諸法無行經(jīng)云。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眾生皆是道場。是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道場者。有何義。文殊師利。一切法寂滅相。無相。無生相。無所有相。不可取相。是名道場義。世尊。一切眾生。不入此道場耶。佛言。如是如是。是故世尊。一切眾生皆是道場。名不動相。華嚴經(jīng)頌云。如是一切人中主。隨其所有諸境界。于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舍菩提行。又經(jīng)云。一剎那心。覺一切法。究竟無余。是妙菩提。今亦不礙事相道場。以即法恒真。相在無相。理外無事。無相在相。又無相在相。則隱顯同時。相在無相。則空有一際。悲華經(jīng)云。雖修凈土。其心平等。猶如虛空。雖行道場。解了三界。無有異相。斯則行事而不失理。照理而不廢事。事理無礙。其道在中。是以觀和尚。于一心門立十凈土。成十種如來。坐十種道場。說十種法門。一金剛?cè)鐏。在于金剛道場。能說金剛法門。以自心智。見我心性。此心從本來。永無諸相。猶如虛空。湛然不動。明見之心。名金剛?cè)鐏。所說金剛法門者。如經(jīng)偈云。菩薩智慧心。清凈如虛空。無性無依處。一切不可得。所云十凈土者。如經(jīng)云。十方國土。皆如虛空。二解脫如來。在于無著道場。能說無著法門。有為無為。一切諸法相。皆從心出。無不心也。能出自心。尚無體相。云何依心所出諸法。有實體也。即體與相。一味無別。有何所著。是名解脫如來。所說無著法門。如論云。以一切法。皆從心起。一切分別。皆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三般若如來。在于無住道場。能說無住法門。經(jīng)云。入三世間中。自身所住處。隨求之處。永無自性。故不得住相。是故當知。一切諸相。一無住之法。隨緣之時。相即相融。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能解無住之心。名般若如來。恒說無住法門。四摩訶衍如來。于無礙道場。說無礙法門。譬如虛空不動。出生諸色。雖出諸色。不虛空外。唯空所作色。色空無礙。融無二相。修心亦然。理事無礙。理者心也。事者身也。從本已來。色心無二。如是身心無礙。名為摩訶衍如來。說無礙法門。五菩提如來。在于無相道場。能說無相法門。經(jīng)云。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此離能所之相。名為佛身。如是觀心不絕者。觀心行處。圓備實相。名菩提如來。一切眾生。即菩提相故。六實際如來。在于無際道場。能說實際法門。所謂以自眼見小物時。其物相入于眼內(nèi)。其物至微。以無內(nèi)故。則含無外法界大相。以此知一剎那心。見物相時。即后念心中。無有物相。前心后念皆自心故。明知不動塵量。遍至法界。則自心實際。遍一切處。經(jīng)云。有所興業(yè)而有所作。即為魔事。六根無所進。不行諸法。名平等精進。七真如如來。在于常住道場。能說常住法門。觀心周游于塵剎中。湛然凝寂。此凝寂心。稱至于緣。不失本體。以是故盡未來際。值緣恒不動。故名常住法也。如經(jīng)云。有為無為一切諸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無有變異。八法界如來。在于法界道場。能說法界法門。法者。實相心。界者。依此心所出諸剎。譬如大海所生諸物。皆無不海。一切諸法。皆從實相心所生。皆無不心。是故當知。眼中所見色。耳中所聞聲。皆真法也。以一切法唯一法故。如經(jīng)云。一切法唯一相故。九法性如來。在于法性道場。說法性法門。不分凡圣善惡之法。名為性。是不分法法界同中。重重?zé)o盡。一中解無量。法性無盡故。所以得知皆無盡者。法界中入一一緣覓時。盡未來際無所得故。十。涅槃如來。在于寂滅道場。能說寂滅法門。一切法皆是涅槃。能得此意人者。于動作處。見寂滅法。不離生死。常得涅槃。不舍無常之身。恒得常身。經(jīng)云。眾生如。一切法如。如無有生。如無有滅。以此義故。舉足下足不離道場。于念念中常作佛事。故知通達一念。法法周圓。諦了一心。門門具足。則無邊佛事。不出一塵矣。又智身。遍坐法性道場。法身。非坐而坐道場。法門身。安坐萬行道場;化身。安坐水月道場。智身者。即法。性是所證。以能證智安處理故。證理之處。是得道之場。法身者。法身既無能所。故曰非坐。非坐之坐。湛然安住。名坐道場。法門身者。如云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等。以萬行為得道之處。即是道場;没碚摺涅槃經(jīng)云。吾今此身。是幻化身。則所得道處。如水中月。故昔人云。修習(xí)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意云若因若果。皆從緣生。如夢幻故。是以若實若幻。皆是一心。以實是心之性;檬切闹。以因了相虛。見自心性時。是得道之處。故云道場。如是解者。舉下之間無非道場矣。則念念皆成無盡法門。念念悉證法華三昧。如臺教所明。法華三昧者。即是四一。理一教一。行一人一。觀一心三諦。理一。一心三觀。行一。作觀者。人一。能詮觀境。教一。又法身。理一。般若。教一。解脫。行一。和合三法成假名。人一。即觀行如來。約六即。位位四一。于一念中。念念四一。一色一香。無非四一。作如此觀行。何法不是法華三昧也。何者。以教理是心之所詮。人行是心之所作。以俱不出一心故。云塵塵念念。皆是法華三昧。
問。既稱一心一身。云何立種種身相。種種法門。
答。斯乃萬化之原。一真之本。隨緣應(yīng)用。猶如意珠。對物現(xiàn)形。若大圓鏡。是以能包萬像。是大法藏。出生無盡。是無盡藏。妙慧無窮。是大智藏。法法恒如。是如來藏。本性無形。是凈法身。體合真空。是虛空身。相好虛玄。是妙色身。妙辯無窮。是智慧身。隱顯無礙。是應(yīng)化身。萬行莊嚴。是功德身。念念無滯。是入解脫法門。心心寥廓。是入空寂法門。六根自在。是入無礙法門。一念不生。是入無相法門。又此中旨趣。若相資。則唯廣唯大。演之無際。若相攝則唯微唯細。究之無蹤。斯乃離有無而不壞有無。標一異而非一異。則四邊之火莫能燒。百非之垢焉能染。但隨緣顯現(xiàn)。如空谷響。故大涅槃經(jīng)云。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時。則名走者。若收[利-禾+又]者復(fù)名[利-禾+又]者。若作飲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則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師。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實是一。而有多名。故知約用分多。體恒冥一。廬山遠大師云。唯一知性。隨用分多。非全心外。別有諸數(shù)。譬如一金作種種器。非是金外別有器體。隨用別分受想行等。各守自相。得言有數(shù)。如金與器。非無差別。金器雖別。時無前后。心法如是。若言定一。金時。應(yīng)當無其諸器。若言定別。器應(yīng)非一金。心法一異。準此可知矣。是以若但指金則失器。壞于世諦。若但指器則失金。隱于真諦。所以性凈隨染。舉體成俗。即生滅門。染性常凈。本來真凈。即真如門。斯則即凈之染。不礙真而恒俗。即染之凈。不破俗而恒真。是故不礙一心。雙存二諦。乃至無量身云。無量法門。隨義雖分。一心不動。是以眾圣所歸。無非法也。法即心也。是以法能成佛。大報恩經(jīng)云。佛以法為師。般若經(jīng)云。我初成道。觀誰可敬?少潯o過于法。法能成立一切凡圣故。臺教云。若觀如來藏心地法門。即是觀如來。眼耳鼻舌身意;砣徽姘l(fā)。得見佛性。三智現(xiàn)前。三身具足。故知舒為萬法。卷即一心。一中無量。無量中一。如華嚴經(jīng)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佛子。如來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F(xiàn)無量剎;療o量眾。演無量音。示無量身。知無量心。現(xiàn)無量神通。普能震動無量世界。示現(xiàn)無量殊勝莊嚴。顯示無邊種種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時德首菩薩。以頌答曰。佛子所問義。甚深難可了。智者能知此。常樂佛功德。譬如地性一。眾生各別住。地?zé)o一異念。諸佛法如是。亦如火性一。能燒一切物;鹧鏌o分別。諸佛法如是。亦如大海一。波濤千萬異。水無種種殊。諸佛法如是。亦如風(fēng)性一。能吹一切物。風(fēng)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亦如大云雷。普雨一切地。雨滴無差別。諸佛法如是。亦如地界一。能生種種芽。非地有殊異。諸佛法如是。亦如無云曀。普照于十方。光明無異性。諸佛法如是。亦如空中月。世間靡不見。非月往其處。諸佛法如是。譬如大梵王。應(yīng)現(xiàn)滿三千。其身無別異。諸佛法如是。故知此宗鏡一心之旨。名具足道。是圓頓門。就緣起則無邊。約真性則無二。一多交徹。存泯同時。如法藏法師云。明不二者。若執(zhí)塵與心為一。遮言不一。以心所現(xiàn)。非無緣故。若執(zhí)塵為二。遮言不二。以離心外。無別塵故。一二無礙現(xiàn)前。方入不二。經(jīng)頌云。無二智慧中。出人中師子。不著一二法。知無一二故。又云。若以塵唯心現(xiàn)。則外塵都絕。若以心全現(xiàn)塵。則內(nèi)心都泯。泯者。泯其禮外之見。存者。存其全理之事。即泯恒存。即存恒泯。所以一心總含萬有。萬有不異一心。如起信論疏云。所謂法者。即眾生心者。出其法體。謂如來藏心。含和合二門。以其在眾生位故。若在佛地。即無和合義。以始覺同本。唯是真如。即當所顯義也。今就隨染眾生位中故。得具其二種門也。次攝一切世出世法者。辯法功能。以其此心。體相無礙。染凈同依。隨流返流。唯轉(zhuǎn)此心。是故若隨染成于不覺。即攝世間法。不變之本覺。及返染始覺。攝出世間法。猶此約生滅門辯。若約真如門者。即镕融含攝。染凈不殊。故通攝也。下文具顯三。依于此心。顯示大乘義者。釋其法名。謂依此一心宗本法上。顯示大乘三大之義。故名此心。以為法也。別中二。先責(zé)總立難。后開別釋成。前中責(zé)有二意。一云心通染凈。大乘唯凈。如何此心能顯之義。又云。心法是一。大乘義廣。如何此心能示三義。釋意云。大乘雖凈。相用必對染成。故今生滅門中。既具含染凈。故能顯也。以廢染之時。即無凈用故。此釋初意也。又心法雖一而有二門。真如門中。示大乘體。生滅門中。具示三大。大乘之義。莫過是三。是故依此一心。得顯三大之義也。又何故。真如門中云即示。生滅門中云能示者。以真如是不起門。與彼所顯體大。無有異相。詮旨不別。故云即示也。以是不起故。唯示于體也。生滅是起動門。染凈既異。詮旨又分。能所不同。故不云即也。自體相用者。體謂生滅門中本覺之義。是生滅之自體。生滅之因故。在生滅門中。亦辯體也。翻染之凈相。及隨染之業(yè)用。并在此門中。故具論耳。是故下文釋生滅門內(nèi)。是所顯示三大之義。意在于此。何故真如門中。直云體。生滅門中。乃云自體等者。以所示三大義。還在能示生滅門中。顯非別外。故云自也。
問。真如是不起門。但示于體者。生滅是起動門。應(yīng)唯示相用。
答。真如是不起門。不起不必由起。由無有起故。所以唯示體。生滅是起動門。起必賴不起。起含不起。故起中具三大。
又問。真如生滅二。門既齊相攝者。何故真如門中。唯示大乘體。不顯于相用。生滅門中。具顯三耶。
答。真如是泯相顯實相。不壞相而即泯故。得攝于生滅。已泯相而不存。故。但示于體也。生滅是攬理成事門。不壞理而成事故。得攝于真如。以成事而理不失故。具示于三大。體大者。真性深廣。凡圣染凈。皆以為依。故受大名。隨流加染而不增。返流除染而不減。又返流加凈而不增。隨流闕凈而不減。良以染凈之所不虧。始終之所不易。故云平等不增減也。相大者。二種如來藏不空之義。謂不異體之相。故云性德。如水八德。不異于水。用大者。謂隨染等幻。自然大用。報化二身。粗細之用。令諸眾生始成世善。終成出世善故也。下文顯之。何故唯言善。不云不善者。以不善法違真故。是所治故。非其用也。若爾。諸不善法。應(yīng)離于真。釋云。亦不離真。以違真故。非其用也。鈔喻顯云。一心如水。真如如濕。生滅如波。是水濕相。即示水體。是真如門。是水波相。能示水之自體相用。濕為自體。八功德相為相。鑒像潤物為用。是生滅門。真如門是體。不說相用。生滅門是相用。故具說三大自體相用。又是知生滅是真如家相。真如是生滅家體。體相雖異。而不相離也。其猶波水離異。豈得水在波外耶。豈得水不與波為自體耶。所以疏云。起含不起者。且真如不起之門。舉體成于起動生滅之相。今起中含不起。猶水起成波。波含于水。于生滅門。由有起故。示相用二大。由含不起故。示于體大也。故能具示之。又云。真如門唯示體者。無相用可示故。生滅門具示三者。事理具足故。又云。如金莊嚴具者。真如隨緣成生滅。生滅無體即真如。猶真金隨工匠之緣。成諸器物。器物無體。即是真金。應(yīng)立量云。真如生滅二門。是有法;ハ鄶z故是宗。因云不相離故。同喻如金莊嚴具。又云。真不待立。俗不待遣者。一約真故無所遣。以俗即真故。二約真故不待立。即俗之真本現(xiàn)故。三約俗無所乖。真即俗故。四約俗不待立。即真之差別故。由是義故。不壞生滅門。說真如門。不壞真如門。說生滅門。良以二門唯一心故。是以真俗雙融。無障礙也。釋摩訶衍論云。依本論略具三門。一者。本法所依決定門。二者。根本攝末分際門。三者。建立二種摩訶衍門。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者。即本法所依決定門。論云。是心即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者。即是根本攝末分際門。論云。一法界心?倲z一切生滅門法。是故名為攝世間。總攝一切真如門法。是故名攝出世間。論云。依于此心。顯示摩訶衍義者。即是建立二種摩訶衍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一者一體摩訶衍。二者自體自相自用摩訶衍。作一法界。心真如門。即顯示一體摩訶衍法。作一法界。心生滅門。能示自體自相自用摩訶衍法。乃至依真如門。所趣入之摩訶衍法。唯立體名。依生滅門。所趣入之摩訶衍法。立自名。以真如門中無他相故。生滅門中有他相故。他謂一切不善品法。自謂一切清凈品法。若所對治他無。能對治自無故。唯言體。不說自焉。若所對治他有。能對治自有故。名言自不說體焉。又二種本法。各有十名。名通義別。一者名為廣大神王。此中有二。一者鳩那耶神王。二者遮毗佉羅神王。第一神王。住金剛山。一向出生吉祥神眾。第二神王。住大海中。遍通出生一切種種吉祥神眾。過患神眾。二種本法廣大神王亦復(fù)如是。一體本法。一向出生真如凈法。三自本法。自體自相自用。遍通。出生一切種種清白品法。染污品法。故自體契經(jīng)中作如是說。文殊師利前白佛言。世尊。甚深極妙二種大乘。不覺同異。極疑眾心。如宜世尊。為眾更說。佛造作相。而告文殊言。善男子。如是二法。譬如金剛神王。及主海神王。其相各差別。謂如金剛神王。住金剛山。見諸境界。唯現(xiàn)金光。不現(xiàn)余光。真如一心金剛神王。亦復(fù)如是。唯有凈法。無有余法故。又如金剛王。唯出清凈眷屬。當不出生雜亂眷屬。真如一心。亦復(fù)如是。唯出生無垢清凈法故。復(fù)次譬如主海神王。住大海中。出生種種粗惡眷屬。種種善妙眷屬。生滅一心主海神王。亦復(fù)如是。出生一切染凈法故。二者名為大虛空王。此中有二。一者空自在空王。二者色自在空王。第一空王。以空容受而為自在。第二空王。以色容受而為自在。二種本法。亦復(fù)如是。一體空王。以無住處而為自在。三自空王。以有住處而為自在。故金剛?cè)疗踅?jīng)中作如是說。心如法理。自體空無。如彼空王。本無住處。一地契經(jīng)中作如是說。一心法體。于諸障礙。無有障礙。令住諸法。譬如空王。于一切色得自在故。容受大種故。三者名出生龍王。此中有二。一者出生光明龍王。二者出生風(fēng)水龍王。第一龍王。以凈光明而為依止。第二龍王。以風(fēng)水德而為依止。二種本法出生龍王。亦復(fù)如是。一體本法。以純凈法而為其體。三自本法。以染凈法而為其德。故順理契經(jīng)作如是說。一心本法。純一無雜。譬如光明龍王。以凈光明而為宮殿。以凈光明而為身相。以凈光明而為徒眾。無始契經(jīng)中作如是說。譬如大海中。有大龍王。名曰出生風(fēng)水。從其頭頂。出生澄水。從其尾末。出生[漂*寸]嵐。由是龍故。大海水常恒相續(xù)無有斷絕。一心龍王。亦復(fù)如是。能生一切差別平等種種諸法。常恒相續(xù)無有斷絕。四者名為如意珠藏。此中有二。一者金王如意。二者滿主如意。第一如意。唯出金剛。第二如意。具足出生善不善物。二種本法。亦復(fù)如是。一。體如意。唯生凈法。三自如意。通生染凈故。如如契經(jīng)中作如是說。佛告金剛藏言。佛子。譬如金翅鳥王命終。然后其心入海。為如意珠。能生金沙。利益龍王。一心本法。亦復(fù)如是。能生真理。利益圓滿者。本性智契經(jīng)中作如是說。譬如遮多梨鬼為報恩故。于萬劫為如意珠。利益海生。一心如意。亦復(fù)如是。能生長生死及涅槃法故。五者名為方等。此中有二。一者白毫方等。二者亂色方等。第一方等中。唯現(xiàn)前天像。第二方等中。通現(xiàn)五趣。如是二毫。眾生身分顯了分明。譬如明鏡。二種本法。亦復(fù)如是。故攝無量契經(jīng)中作如是說。清凈法界。如白必薩伊尼羅。無盡法界。如亂必薩伊尼羅故。六者名為如來藏。此中有二。一者遠轉(zhuǎn)遠縛如來藏。二者與行與相如來藏。實際契經(jīng)中作如是說。佛子。如來藏者。唯有覺者。唯有如如。離流轉(zhuǎn)因。離慮知縛。一一白白。是故名為如來之藏。楞伽契經(jīng)中作如是說。如來藏者。為善不善因。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猶如技兒故。七者名為一法界。此中有二。一者純白一法界。二者無盡一法界。第一法界。如空劫時。第二法界。如住劫時。真如法界契經(jīng)中作如是說?辗N無礙。如空長時。遍種無礙。如有長時故。八者名為摩訶衍義。一者一體摩訶衍。二者自體自相自用摩訶衍。廣如前說。九者名為中實。此中有二。一者等住中實。二者別住中實。第一中實。如獨明珠。第二中實。如順明珠。中實契經(jīng)中作如是說。離邊真心。若真如依。如異同珠。若生滅依。如同異珠故。十者名為一心。此中有二。一者是一。是一一心。二者是一切。是一一心。第一一心。隨所作立名。第二一心。隨能作立名。一心法契經(jīng)中作如是說。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本地修多羅作如是唱。其心體性。非大非小。非法非非法。非同非異。非一非一切。何因緣故。今日自言。真如一心。因一故一。生滅一心。因多故一。將非世尊無有前后相違過耶。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說。所以者何。心法非一。因所作一故。假名為一。心法非一切。因所作一切。故假名一切。而言一心。不說一切心者。隨能作心立其名故。乃至廣說。是名為十。如是十名?傊T佛一切法藏根本名字訖。故知總立一心。別含多義。真如門內(nèi)。無自無他。生滅門中。有善有惡。隨緣開合雖異。約性一理無差。如上十門。義味方足。又開則無量無邊之義為宗。合即二門一心之法為要。二門之內(nèi)。容萬義而不亂。無邊之義。同一心而混融。是以開合自在。立破無礙。開而不繁。合而不狹。立而無得。破而無失。是為馬鳴之妙術(shù)。起信之宗體也。所謂開合立破。而不繁不狹。無得無失者。良由即是心故。設(shè)離斯旨。無法施為。若論正宗。非多非一。如天臺涅槃疏云。如是正業(yè)。不可言三。不可言一。言一則失用。言三則傷體。即體而用。即用而體。
問。既不可言三。云何說三。亦不可言一。云何說一。
答。宗非數(shù)量。非一非三。說遍恒沙。而三而一。疏云。昔為破邪。說一為三。三不乖一。今為破別。說三為一。一不乖三。如此三一乃是諸佛境界。故云即體而用。一不違三。即用而體。三不違一。體用自在。破立無礙矣。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