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法要》叁、勸信愿專稱【四】
《靈巖法要》
叁、勸信愿專稱
三、念佛正行
㈠專修之法
念佛余行力用迥別
積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盡還須墮落。
(增廣上·與廣東許豁然居士書)
四種念佛持名最勝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增廣上·復吳希真居士書一)
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闯置钸_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續(xù)編下·彌陀圣典序(民二十年))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于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增廣上·復吳希真居士書二)
【注】四種念佛,人多注重實相念佛,因其念自性佛,全仗自力,最難得益。余之三種,雖同謂之念他佛,而觀想觀像亦仗自力,不易得力。唯有持名一法,則是全仗佛力,最易下手,最易得益。
四種念佛之難易勝劣,《文鈔》多有細辨,其余古德亦有詳說。如蓮池大師言:「念佛復有多門,如實相念佛四種,乃至萬行回向等。實相之佛雖云本具,而眾生障重,解悟者稀;下此數(shù)門:觀像,則像去還無,因成間斷;觀想,則心粗境細,妙觀難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墮。唯此持名一法,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古人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則不期實相而實相契焉。故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徑路也!
究其實,念佛雖有四種,一舉佛名,則統(tǒng)攝無遺,名召萬德故。如蓮池大師云: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言名便周。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
念佛一法最易得益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為事,不必改念《地藏經(jīng)》。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殺,亦能念,念即得益。蘇州楊鑒庭因于城門向東洋兵鞠躬,心念觀音圣號,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蓋前生怨家,今以破頭皮了之。)及至頭,則成平的。頭皮已破,血流許多,而頂骨一毫莫傷。若非刀轉為平,則頭已成兩塊矣。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為主。彼矜奇競異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難,注重在顯己之智識高超耳。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數(shù)有無量無邊,皆受普賢菩薩教,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此其人為何如人,此其事為何如事?況我輩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jīng)乎?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三編上·復陳慧恭居士書)
觀不能作稱即獲益
第十六觀,又令惡業(yè)重者,直稱名號。由稱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觀不能作,稱即獲益。于此諦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增廣下·觀無量壽佛經(jīng)善導疏重刻序)
下手易故多主持名
持名一法,最為末法透機之法。善導雖疏《觀經(jīng)》,實最重持名一行。不觀「末法眾生,神識飛飏,心粗境細,觀難成就。大圣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xù)即生」之言乎?(增廣上·復崇明黃玉如書)
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三編下·復馬宗道居士書二)
專修一法何求不得
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余。將謂念《彌陀經(jīng)》、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yè)乎?佛法如錢,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得?(增廣上·復周智茂居士書)
舉一全收無欠無余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wǎng)珠,千珠攝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余。(增廣上·復高邵麟居士書二)
持名一法,括囊萬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誠可謂歸元之捷徑,入道之要門。古德謂:「余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沽加幸砸。(增廣下·重刻佛說阿彌陀經(jīng)序(代撰))
【注】阿彌陀佛一佛,具足一切諸佛功德,舉一全收,無欠無余,則念一佛即同念一切佛,因一行而總攝萬行矣,何須舍此,另修他法。如蓮池大師言: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愿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tǒng)百行以無余。
專修凈業(yè)方可了脫
解脫之門,唯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門,即生可以做到。若不專修此法,修其他種種法門者,非博地凡夫一生兩生所做得到。吾人從無始來,至今尚在生死輪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凈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三編上·復琳圃居士書)
凈土法門,為佛法中至極簡便至極深遠廣大之法。若依余法修持,誰能現(xiàn)生即了生死超凡入圣?若依凈土法門,但具真信切愿,無一不往生者,此固宜專主于凈土法門之大義也。(三編下·復崔益榮居士書一)
凡夫修持不宜夾雜
念佛法門,雖遍攝禪、教、律、密諸法,而在凡夫地修持,固當以純一不雜為本也。(續(xù)編下·念佛懇辭序)
凡修持宜專不宜雜。念佛一法,超過一切,或薦亡,或祈親壽,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但以求生西方為主,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便無往生之利益矣。(三編下·開示五則)
修持功課愈簡愈妙
修持功課,隨機而立,愈簡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禪門日誦而念。若初心者多,則無論朝暮,均可以念《彌陀經(jīng)》、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間如是亦可。不念經(jīng)咒,即以「贊佛偈」起亦可。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jīng)咒為賓。知此義,再按林員之身分而定,庶可適宜。光何能特訂一章程,令人依從乎?天下叢林,均照禪門日誦。慈溪文溪西方寺,朝暮皆念《彌陀經(jīng)》,固不宜執(zhí)著而論。所不可稍有更張者,信愿行三之宗旨也。若用禪家參念佛的是誰,則是參禪求悟,殊失凈土宗旨,此極大極要之關系。人每欲冒禪凈雙修之名,而力主參究,則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極處也會開悟),所失之利益無窮矣。以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與佛感應道交?v令親見念佛的是誰,亦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無信愿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斷煩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好說大話者,均由不知此義。凈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余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并論乎?此修凈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續(xù)編上·復陳慧新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但念彌陀莫加他法
念佛一門,須信愿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fā)愿必切。發(fā)愿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當以真信切愿,執(zhí)持名號。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三編下·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丙寅七月))
雖是菩薩亦不加入
念佛儀,雖文殊、普賢、地藏、彌勒尚不加入,況其他乎?然此等菩薩,同攝清凈大海眾菩薩中。(三編下·復黃德煒居士書)
只此一句圓成佛道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三編上·復陳蓮英女居士書)
專一念佛成佛有余
真念佛人,專一念佛,成佛尚有余裕。(三編上·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能念佛者有幾人哉
念佛不分圣凡!甘ァ怪溉,即聲聞、緣覺、菩薩!阜病怪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但天以樂故,不能念者多。三途以苦故,不能念者更多。修羅以瞋故,亦不能念。唯人最易念。而富貴之人,便被富貴所迷;聰明人,以聰明迷;愚癡人,以愚癡迷。蕓蕓眾生,能念佛者,有幾人哉?既知此義,當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則不負此生此遇矣。(三編上·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教人念佛 功德無量
古語云:「聰明不能敵業(yè),富貴豈免輪回!股赖絹,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通州王鐵珊,前清曾作廣西藩臺。其地土匪甚多,彼設計剿滅,所殺無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鬼甚眾,皆來逼惱,隨即驚醒。如是三晝夜,一合眼即見此象。人已困極,奄奄一息。其夫人勸令念佛,隨念數(shù)十聲即睡著,因睡一大覺。而精神漸健,病遂痊愈,即長齋念佛。使此時無人以念佛告之,恐萬不能至今日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無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增廣上·復包右武居士書二)
彼此相助其行易成
或謂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結社。是不知世間萬事,須待眾緣相助,方得有成,況學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乎?……人之常情,若無依倚,則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眾同居,功課有定,雖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課之外,其奮發(fā)精進者,即可攝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進,誰甘后退?彼此相輔,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見,有可決擇。每日暇時,請諸耆宿,略示凈宗綱要。則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諸益,故古人咸以結社為倡導。(增廣上·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勸生凈土是真慈愛
夫勸一人生凈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凡成佛必度無量眾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議也哉?又自既修凈土,尚須以此法門普告一切,況妻妾子女,豈可不勸令發(fā)心,而失此巨益乎?倘天性相近,則何善如之。如稍相遠,亦須漸磨漸染,俾即遠而成近耳。此所謂深愛,所謂宏慈,舍此而為慈愛,皆名有而實無耳。(增廣上·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嫦率种
專修凈業(yè)宜稱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經(jīng)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何得自立章程?(三編上·復卓智立居士書四)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fā)愿禮佛,皆云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知自己作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凈土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彼只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鈔》,勿依彼說。彼系自任己見,不依凈土宗旨者。(三編上·復陳飛青居士書四)
【注】觀大師此文,知平時專修凈業(yè),應以「歸命、度我」之心,稱念六字洪名。特殊時節(jié),如睡時、病時、臨終時等,因氣短力衰,可念四字,以字少易念故。然雖念四字,亦應以歸命之心而稱,如是方與「南無」之意合,則雖稱四字,亦同六字矣。若舍歸命而求功夫,是重自力而不仗佛力也,即是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將他力法作自力用,殊失凈土宗旨。有云「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無不與此有關,所謂「信愿不真」也。凈宗行人,所當切誡。
一切時處皆好稱念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wǎng),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jīng)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fā)愿。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增廣上·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念佛一事,行住坐臥均可念。若用心事,則不便念。不用心事,一路做事,一路念佛,兩不相礙。豈照應兒女,便不能念佛乎?唯佛前長念,為不便耳。但取心中長念,固不必定在佛前念。早晚宜禮佛念十念。此外則隨分隨力,皆能念。小兒亦當令常念,以小人無事,終日頑耍,若令念佛,則不知不覺消除惡業(yè),增長善根,是為最有益于身心性命之事。(三編上·復謝慧霖居士書六)
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
蓮池大師云:「著事而念能相續(xù),不虛入品之功。執(zhí)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以「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吾人學佛,必須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若自謂我即是佛,執(zhí)理廢事,差之遠矣。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實益。如等覺菩薩,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視念佛為小乘,不足修持,則將來定入阿鼻地獄矣。(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凈業(yè),當理事并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于勞煩持念之情,遂執(zhí)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只成空談矣。愿閣下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增廣上·復范古農(nóng)居士書一)
【注】凈土法門,事是大因緣,理是秘密藏。雖不明理,亦可從事而入,自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v能明理,亦當不舍于事,一向專修,方為正途,方得實益。理以成事,事能顯理,事理互融,此凈土法門不可思議處也。生死凡夫,于理難明,尤當注重于事,則易得其益。若或重理而廢事,則空有其理,難得其益。若能執(zhí)事專念,則冥順佛愿,潛通佛智。
朗念默念兩俱有益
朗念默念,兩俱有益。然朗必不能久,當多主于默,則不至受傷致病耳。(三編上·復寧德晉居士書五)
大聲小聲皆無不可
念佛一事,當隨各人力量,隨便出聲默念,大聲小聲,皆無不可。(增廣上·復劉智空居士書)
念佛隨各人氣力大小,而為大聲小聲。然出聲念久傷氣,故又須靜坐默念。無論大聲、小聲、默念,總要自己聽自己之佛聲。默念中亦仍有聲,故亦須聽。能常聽,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三編下·答善熏師問)
心念口稱不可偏廢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況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經(jīng)》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构诺轮^「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增廣上·復濮大凡居士書)
【注】大師言: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稱。若只心念,口不持誦,反難得益。何以如此?以凡夫心力弱故,以聲相助,則易得其益。故修學凈土,以稱名為要。若能稱名,則以聲攝念矣!队^經(jīng)》下品下生章,大顯此義。其人被苦所逼,不惶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如是苦逼失念之人,因口稱佛名,即得往生。故善導大師依此而釋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為「下至十聲」,明彌陀本愿,以稱名為要,稱名即得往生,此所謂他力易行極至也。如龍樹菩薩《易行品》云:
阿彌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有定章但取適宜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zhí)一法。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圣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凈,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念佛豈有定章,但取適宜。清醒時,金剛念,默念;璩習r,小聲念,大聲念。(三編下·復馬宗道居士書一)
攝心之要莫過于聽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三編下·復劉觀善居士書一)
念佛之要,在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或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倘能如是,則業(yè)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續(xù)編下·阜寧合興鎮(zhèn)凈念蓮社緣起序(民二十四年))
心存恭敬字字清楚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續(xù)編上·復修凈師書)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續(xù)編上·復唐能誠居士書)
高低適中緩急合宜
念佛須音聲高低適中,緩急合宜。若高聲如趕賊之猛烈,始則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默念,亦須常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固明明了了也。(三編上·復吳思謙居士書)
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于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于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三編上·復丁福保居士書四(民六 六月二十三))
覺有妄念乃念佛好處
屋中之塵,由日光顯。
心中之妄,由念佛顯。
若常念佛,心自清凈。(增廣上·復馮不疚居士書)
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續(xù)編上·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妄想起時勿須理會
妄想起時,只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二者皆損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三編下·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注】凡夫眾生,誰無妄念,只一個不理,念自己的佛,任妄念自生自滅。源信大師曰: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
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
即蒙來迎乘蓮臺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
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凈土行人,應知自身現(xiàn)是罪惡生死凡人,「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箯浲哟蟊瘑狙:「汝一心正念真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于水(貪)火(瞋)之難!
能常聽念心自歸一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續(xù)編上·復劉惠民居士書二)
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shù)之法,自可易于歸一也。(續(xù)編上·復朱德大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經(jīng)》大勢至《圓通章》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孤牸炊紨z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三編上·復拜竹居士書三(甲戌十月初五日))
誠聽兼到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極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應,第一是志誠懇切,第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三編下·復李覲丹居士書一)
念念畏死佛念自純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xiàn)象。欲此種境象不現(xiàn),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三編上·復丁普瀞居士書)
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墮落三途惡道。則佛念自純,凈業(yè)自成。一切塵境,自不能奪其正念矣。(增廣上·復寧波某居士書)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yè)第一妙法。(增廣上·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作已死想必有大益
凡夫之心,熟處過熟,生處過生。非將「死」字掛在額顱上,決難令妄想投降。妄想既不能投降,則妄想成主,本心成奴。是以多少出格英豪,被妄想驅逐于三惡道中,永無出期,可不哀哉!(三編上·復王修本居士書)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三編上·復朱仲華居士書二)
- 上一篇:《靈巖法要》叁、勸信愿專稱【五】
- 下一篇:《靈巖法要》叁、勸信愿專稱【三】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