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yán)經(jīng)

《楞嚴(yán)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yán)經(jīng)》、《首楞嚴(yán)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卷六譯解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卷六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

  卷六

  正文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譯文  這時,觀世音菩薩〈注〉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注  梵語阿那婆婁吉底輸,意為觀世音。這里包含了兩重意義:一重是如法華經(jīng)普門品中所說;若有眾生,受諸苦惱,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如此則能觀者為耳根,所觀者為世間眾生稱名音聲。第二重意義如后文所說:我從耳門因人流相,得三摩提,彼佛如來,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

  正文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shù)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xiàn)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fā)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譯文  世尊!我回憶過去無數(shù)恒河沙劫以前,當(dāng)時有佛出現(xiàn)在世上,名為觀世音〈注一〉。我在這尊佛前,發(fā)菩提心〈注二〉,這尊佛教我,從、聞、思、修〈注三〉,入三摩地〈注四〉。

  注一  這尊佛名為觀世音,有兩重意義:第一重意義是因為此佛修行,也是從耳門而入手,故以此為名,這就叫‘果顯因德’。第二是佛鑒于當(dāng)時的時機,應(yīng)當(dāng)從耳門入手,比較適宜,這就叫‘因機立名’。

  注二  菩提心不外三心四愿:一是信心,即是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第二是悲心:即是眾生無邊誓愿度。三是直心:即是佛道無上誓愿成。又起信論上說:一是直心,謂正念如法故。二是深心,謂樂集一切諸善法故。三是大悲心,謂廣度一切諸眾生故。又華嚴(yán)經(jīng)上說:不發(fā)此心.所修諸行,盡為魔所攝持。是故凡欲修行,必先發(fā)心。

  注三  要想速證菩提,圓滿三心四愿,必須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就是聞慧,就是初聞密因之教,相似信發(fā),如前文‘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即是。二是思慧,因為相似并不是真實,于是展轉(zhuǎn)深思,如前文如來圓彰三藏之理,兼釋二種深疑,阿難說:大悲寶王!善開我心。即是深思諦信,齊于思慧。三是修慧:如前文如來分門以定二義,驗證以釋二疑,綰巾以示倫次,冥授以選本根,正是教以觀行修習(xí)方便,即是齊于修慧。這就是從聞、思、修。

  注四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必須至道場加行,克期精修,解六結(jié),越三空,才是入三摩地。

  正文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譯文  開始在聞性中修時,入流〈注一〉就漸漸亡失了所聞的聲音〈注二〉所聞的聲塵既已銷亡,入流的工夫亦臻化境,兩者都達到寂滅,此時動靜兩種現(xiàn)象,一時都無〈注三〉。功夫逐漸增長,不但所聞的動靜二相不復(fù)存在,耳根能聞的聞性,也同時俱盡〈注四〉。

  注一  耳根的聞性,一向是循聲塵出流于外,現(xiàn)在反觀聞性,入流于內(nèi),因為和出流于外相反,所以名為入流。

  注二  聲音源于動靜二相,平時循聲出流,隨動靜二種塵相而轉(zhuǎn),現(xiàn)在入流的工夫逐漸純熟,觀照不昧,自然絲竹交陳而常靜,鐘鼓并聲而不擾,亡失了一切所緣的聲塵。這就是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注三  亡失了一切所聞的聲音,動相即不復(fù)存在,唯存靜相。久而靜相亦并銷亡,此時動靜俱無,即破‘色陰’。

  注四  雖然動靜俱解,聲塵已無,然而能聞之性猶存,依前觀照,功力漸深,塵既無所緣,根無所偶,能聞之根性也不復(fù)存在,此時即得‘人空’。相當(dāng)于起信論所說六粗相中最后四相俱解,因為動靜二相即是‘業(yè)系苦’相,這當(dāng)中也包括‘計名字’和‘起業(yè)’二相。因為此二相即是‘業(yè)系苦’的因。根結(jié)即是‘執(zhí)取’相,因為根含有取境之義。前文所說:勞見發(fā)塵,勞見即是根結(jié),發(fā)塵即動靜二相,現(xiàn)在三結(jié)既然都解,塵不復(fù)發(fā),見也就不復(fù)勞了。按此時即破‘受陰’。

  正文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

  譯文  既然所聞的動靜二相已盡,能聞的根也同時俱盡,此時已‘六用不行,唯余一覺。’此覺即覺知能聞所聞俱盡,既有能覺所覺,即不能住,更進而觀此覺何所依?久久觀之,所覺三相(動靜根三相。)不存,能覺又何在?〈注一〉此時既空所覺之三,復(fù)空能覺之一,唯有一空獨存〈注二〉。一空獨存,即有能空所空,能所分明,即非究竟。必須更究而極之,以求圓滿空性,最后悟到能空所空,俱不可得〈注三〉,空性始得圓明〈注三〉。進而空性銷滅,唯存滅相,更進觀此滅,乃與生相對而存,生既非真,滅亦不實。此時方是最后寂滅〈注四〉。

  注一  此時所覺三相已不存在,能覺之覺性亦同時俱盡,即在三結(jié)得解之后,又解第四重覺結(jié),覺結(jié)解后,即破想陰。

  注二  此時即破想陰。

  注三  此時即破第五重空結(jié),空性始得圓明。上文破根結(jié)得人空為偏空,覺所覺空為昧空,現(xiàn)在即圓且明,不惑于法,得法解脫,故為法空。按起信論三細六粗中,相當(dāng)于‘智相’‘相續(xù)相’。二粗相,及細相中‘現(xiàn)相’‘轉(zhuǎn)相’。因為根相初盡時,覺相還很顯著,即是‘相續(xù)’和‘智’相。其后觀行功力漸深,覺相隱微,即‘現(xiàn)’‘轉(zhuǎn)’二相?账諟缂串(dāng)細相中‘業(yè)相’因為業(yè)力初起,能所未分,即是空結(jié)?战Y(jié)解時,即破行陰。

  注四  此時當(dāng)?shù)诹庥跍缃Y(jié),此復(fù)即無結(jié)可解。即是前文說的‘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按起信論所說:最初無明,初起為生相,還滅為滅相,前文說:心性狂亂,現(xiàn)在滅結(jié)既解,即無復(fù)狂亂。

  正文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譯文  忽然超越〈注一〉世間和出世間,十方世界,圓滿周遍,所有諸法,無非自性光明。得到兩種殊勝妙用,一是上合十方諸佛的本妙覺心〈注二〉,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注三〉。二是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注四〉,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注五〉。

  注一  超越就是得到大解脫,一切不能為礙,寂滅性體,本自圓明,凡夫因為執(zhí)我,為世間法所礙;二乘因為執(zhí)法,為出世間法所礙;因此不能超越,也不能圓明。現(xiàn)在解開了六結(jié),超越了三空,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不能為礙,寂滅正現(xiàn)前時,即是超越世出世間之時,無需再勞用力。

  注二  正因為超越出世間,故出世法不能為礙,所以能上合佛心,這就是所謂‘因該果海’。佛心在六結(jié)而不系,本來自妙;處迷位而常明,本來自覺;故稱本妙覺明。這就是所謂‘果徹因源’。

  注三  佛與眾生同體,因眾生而起同體之慈;菩薩與佛同體,故隨佛而現(xiàn)同體之用。

  注四  因超越世間,故世間不能為礙,所以能下合眾生之心。

  注五  眾生與諸佛同根,故仰諸佛而起同根之慈。菩薩與眾生同根,故為眾生而起同根之用。

  解  佛視眾生皆有佛性,與我同體。現(xiàn)在我既然得樂,也應(yīng)當(dāng)令眾生得樂,這就名為‘同體大悲。’又菩薩視佛,本妙覺心與我同體,佛既為眾生起慈心,我也應(yīng)隨佛起慈心,故言與諸佛同一慈力。又眾生視佛,本是凡夫,與我同根,佛既已離苦,我為何仍在苦中?因此生同根之悲。菩薩視眾生本妙覺心,與我同根,眾生既悲感仰佛,我也應(yīng)代眾生悲感仰佛,故言與眾生同一悲仰。

  正文  世尊!由我供養(yǎng)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yīng),入諸國土。

  譯文  世尊!因我供養(yǎng)親近觀音如來的緣故,蒙這尊如來,教我修如幻〈注一〉聞熏聞修〈注二〉金剛?cè)痢醋⑷。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yīng)〈注四〉,入十方國土。

  注一  知一切法自性本具,修即同于無修,故稱如幻。

  注二  以反聞的工夫,熏修自己的習(xí)氣,修亦同于無修。

  注三  執(zhí)著習(xí)氣盡故,自性圓明,成就正定,此定如金剛不壞,然而其力可摧壞一切,故稱金剛?cè)痢?/p>

  注四  因為上與諸佛同一慈力,故能隨諸佛起同體之用。

  正文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xiàn)圓,我現(xiàn)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譯文  世尊!若是諸位菩薩,已證入禪定,還希望進修無漏勝解現(xiàn)圓〈注一〉的,我即現(xiàn)佛身〈注二〉而為其說法。令其得以解脫〈注三〉。

  注一  對于無漏之理,勝妙解悟,已漸現(xiàn)圓滿之相。

  注二  觀音菩薩,已與十方如來,同一慈力,當(dāng)然可以現(xiàn)佛身說法。

  注三  前文‘解脫法已,俱空不生’。又‘生滅滅己,寂滅現(xiàn)前’。

  正文  若諸有學(xué),寂靜妙明,勝妙現(xiàn)圓。我于彼前,現(xiàn)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譯文  假若一般修行人,愿求成就獨覺的〈注一〉,已修到寂靜妙明〈注二〉,已得殊勝妙明之慧,預(yù)現(xiàn)圓滿之相。我就在他的面前,現(xiàn)獨覺身而為其說法〈注三〉,使其得到解脫〈注四〉。

  注一  法華經(jīng)上說:‘樂獨善寂,求自然慧。’即是修獨覺的人,樂獨就是喜歡離群獨處,善寂即是避喧求寂。窮推物理,善修靜慮,靜慮即是禪定。無師自悟,求自然慧。

  注二  在禪定中,修道已達妙明,證道更妙而復(fù)勝。

  注三  應(yīng)其所求,說加功用行之法。

  注四  令其解脫‘見惑’和‘思惑’兩種煩惱,證入無學(xué)道。

  正文  若諸有學(xué),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xiàn)圓;我于彼前,現(xiàn)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譯文  若是一般修緣覺行和辟支佛行的人〈注一〉,斷除十二因緣〈注二〉,十二因緣斷除后,勝性〈注三〉更臻于妙,預(yù)現(xiàn)圓滿之相,其時我就在他面前,現(xiàn)緣覺身而為其說法,令其得到解脫。

  注一  梵語缽羅底迦,譯為緣覺。辟支迦羅,譯為辟支佛,也可以譯為緣覺。但和前者有幾點不同:一、前者生于無佛之世,后者生于有佛之時;二、前者以自悟而成,后者依教而悟;三、前者觀外境而得悟,后者觀內(nèi)緣而得悟;四、前者根性多明利,后者根性多暗鈍。

  注二  斷除十二因緣,即悟到無生的道理,因此理超出世間,所以名為勝性。此性以緣斷而顯,故言:緣斷勝性。

  注三  在修道位中,已稱勝性,而在證道位中,更臻于妙,故言勝妙現(xiàn)圓。

  正文  若諸有學(xué),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xiàn)圓;我于彼前,現(xiàn)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譯文  若是有學(xué)之眾〈注一〉,得到四諦空〈注二〉,修道入滅〈注三〉,勝性現(xiàn)圓〈注四〉,我就在他們面前,現(xiàn)聲聞身而為他們說法,令他們得到解脫〈注五〉。

  注一  四果羅漢以前,三果四向,都號為有學(xué)。

  注二  聞四諦及空無我之法。

  注三  聞四諦法故,知道三界之苦,修出世間道,分?jǐn)嘁娝级螅恃孕薜廊霚纭?/p>

  注四  在羅漢向中,四果最后勝滅性,預(yù)現(xiàn)圓滿之相。

  注五  解脫見思惑及分段生死。

  正文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凈,我于彼前,現(xiàn)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譯文  若有眾生,欲心明悟〈注一〉,不犯欲塵〈注二〉,在欲之身,得到清凈〈注三〉。我就在他們面前,現(xiàn)梵王〈注四〉身而為其說法,使他們能得到解脫〈注五〉,

  注一  不為淫欲所昏,故稱明悟。

  注二  淫欲以染污為性,故名為塵。

  注三  永斷妻室之好,雖處于欲界,而得清凈之身。

  注四  梵語梵摩,譯意為離系,言其遠離欲界之系,上升色界。又名凈行,言其凈修梵德,欲想都盡。一名高凈,言其高超欲界,愛染不生。梵王即色界天之主。

  注五  為他們說四禪法修證次第。使其能解脫欲界的系縛,上升色界。

  解  金光明經(jīng)上說:‘大梵天王說出欲論,令其離欲,生于梵世。’這就是現(xiàn)梵王身說法。

  正文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tǒng)領(lǐng)諸天,我于彼前,現(xiàn)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有些眾生,想作天主,統(tǒng)領(lǐng)諸天,我就在他面前,現(xiàn)帝釋〈注一〉身為他們說法,令他們成就愿望〈注二〉。

  注一  帝釋是釋提桓因的省略稱謂,是忉利天的天主。忉利天四方各有八天,合中央忉利共為三十三天。都為帝釋天王所統(tǒng)領(lǐng),另外天大將軍和四天王天也共為他的臣屬。

  注二  為說上品十善之法,滿其為忉利天主之愿。

  正文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現(xiàn)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有些眾生,要想身得自在,游行十方,我就在他的面前,現(xiàn)為自在天身〈注一〉而為其說法〈注二〉,使他們的愿望能得到成就。

  注一  為欲界頂天,名叫他化自在天,六欲天之上,另有魔王天,也屬于他化自在天的范圍。

  注二  為其說修上上品十善之法,使其成就生他化自在天的愿望。

  正文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于彼前,現(xiàn)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愿望。

  譯文  若是有些眾生,要想自身得到自在,可以飛行在虛空中。我就在他的面前,現(xiàn)大自在天〈注一〉身而為他說法〈注二〉,令他的愿望成就。

  注一  大自在天即色界天頂摩醯首羅天。摩醯首羅天王,三目,八臂,騎白牛,手執(zhí)白拂。

  注二  為說修四禪及四無量心之法。

  正文  若諸眾生,愛統(tǒng)鬼神,救護國土;我于彼前,現(xiàn)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假若一些眾生,喜歡統(tǒng)率鬼神,救護國土。我就在他面前,現(xiàn)天大將軍〈注一〉身而為他說法〈注二〉,令他成就愿望。

  注一  四天王為主帥,各統(tǒng)領(lǐng)八大將軍,以韋馱為上首。又二十八部鬼神,巡游世間,都屬于大將軍散脂所管。

  注二  說五戒十善及秘密咒印呼召鬼神之法。

  解  按肇法師之說:鬼神道受善惡雜報而現(xiàn)形。比天為劣,比人為高,身體很輕微,人難以看見,巡游世間,除妖孽,隆福祥。

  正文  若諸眾生,愛統(tǒng)世界,保護眾生;我于彼前,現(xiàn)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一些眾生,喜歡統(tǒng)領(lǐng)世界,保護眾生。我就在他面前,現(xiàn)四天王〈注一〉身為他說法〈注二〉,令他成就愿望。

  注一  按灌頂大師之說:四天王為帝釋天王的外臣武將。

  注二  為說上品十善及護國安民之法,令其為四天王滿其統(tǒng)世護生之愿。

  解  金光明經(jīng)上說: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凈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故我等名護世王。此處說:愛統(tǒng)世界,即是愿為天王,分統(tǒng)四天下。不令鬼神惱害于人,即是保護眾生。

  正文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qū)使鬼神;我于彼前,現(xiàn)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有眾生,喜歡生在天宮中,能驅(qū)使鬼神,我就在他的面前,現(xiàn)四天王國太子〈注一〉身而為他們說法〈注二〉,令他們成就愿望。

  注一  大吉義經(jīng)載:‘護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合有三百六十四子。’四天王太子,如哪吒之類即是。

  注二  說歸戒齋善及符咒印訣之法,使其成就四王太子,以驅(qū)使鬼神之愿。

  解  灌頂大師說:‘唐天寶間,西番五國來寇長安,玄宗詔不空三藏入內(nèi),念護國仁王陀羅尼,方二七篇,忽見神將五百,荷戈殿前,對曰:北方天王第二子獨健往救長安,隨后表奏,因敕諸府州西北隅,置天王像,永護國界。’

  正文  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于彼前,現(xiàn)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一些眾生,想作人間的帝王〈注一〉,我就在他的面前,現(xiàn)帝王身而為他說法,成就他的愿望〈注二〉。

  注一  不忍人間的疾苦,想作懷仁立德,撥亂反正的有道賢君。

  注二  為他講生王族的因,和帝王的德業(yè),以成就他的愿望。

  正文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于彼前,現(xiàn)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一些眾生,愛主族姓〈注一〉,在世間被人推重讓以上座。我就在他的面前,現(xiàn)長者〈注二〉身而為他說法,使他能夠成就愿望〈注三〉。

  注一  孟子上說:‘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所以位尊年高德重的人,不但在同族中被尊崇,在世間也到處受人尊重。

  注二  不但年高,而兼德重者,始能稱為長者。

  注三  說以博施濟眾,親親仁民的法,使其成就愿望。

  正文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凈自居;我于彼前,現(xiàn)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一些眾生,愛談名理之言,以守道清凈自居,我就在他的面前,現(xiàn)為居士〈注一〉身而為他說法〈注二〉,成就他的愿望。

  注一  居財濟世之士,和居家養(yǎng)道之士,統(tǒng)稱為居士。

  注二  為他說韜光晦跡,垂文訓(xùn)世之法。

  正文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于彼前,現(xiàn)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一些眾生,喜歡治理國土,剖斷邦邑的獄訟是非,我就在他們面前,現(xiàn)宰官身〈注一〉而為其說法〈注二〉,成就他們的愿望。

  注一  小而縣長,大至臺輔卿相,都屬于宰官。

  注二  為他們說忠正廉明,修齊治平之法。

  正文  若諸眾生,愛諸數(shù)術(shù),攝衛(wèi)自居;我于彼前,現(xiàn)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一些眾生,喜歡數(shù)術(shù)〈注一〉之學(xué),以攝生衛(wèi)體〈注二〉之術(shù)自命。我就在他們面前,現(xiàn)婆羅門〈注三〉身而為他們說法〈注四〉,使他們成就志愿。

  注一  就是陰陽歷算,醫(yī)卜星相,符水咒印等術(shù)。

  注二  熊經(jīng)鳥伸吐納煉氣之術(shù)。

  注三  婆羅門意為凈裔,他們自己說是從大梵天王的口中生出的,所以是梵天的苗裔。又名梵志,就是承襲梵天之法,志生梵天。

  注四  為他們說煉氣調(diào)神之法,成就他們的數(shù)術(shù)攝衛(wèi)之學(xué)。

  正文  若有男子,好學(xué)出家,持諸戒律;我于彼前,現(xiàn)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有一些男子,厭棄塵世的勞累,好學(xué)愿意出家,持眾戒律〈注一〉,我就在他們面前,現(xiàn)比丘身〈注二〉而為他們說法〈注三〉,成就他們的愿力。

  注一  持沙彌十戒和比丘二百五十戒。

  注二  比丘意為乞士,上乞法于佛,以資長慧命。下乞食于人,以維持生命。

  注三  說出家之法,如稱揚持戒,贊嘆梵行之類,又成就者成就五德而為樂中之尊。

  正文  若有女人,好學(xué)出家,持諸禁戒;我于彼前,現(xiàn)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有些女人,厭棄世間塵勞和女人身〈注一〉,好學(xué)出家,愿意持眾禁戒〈注二〉。我就在她們的面前,現(xiàn)比丘尼〈注三〉身而為其說法〈注四〉,令其成就愿力。

  注一  女人身有五障不如男人身,一、不能為帝釋,二、不能為梵王,三、不能為魔王,四、不能為輪王,五、不能為佛。

  注二  比丘尼戒共三百四十八條,余諸八敬及式叉摩那等戒。

  注三  女人出家受具足戒稱比丘尼。

  注四  說出家之法,轉(zhuǎn)五障之身為五德之侶。

  正文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于彼前,現(xiàn)優(yōu)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有些男子,愿意持五戒〈注一〉,我就在他的面前,現(xiàn)優(yōu)婆塞〈注二〉身而為他說法〈注三〉,成就他的愿望。

  注一  即殺盜淫妄酒五戒。古德以為五戒同于儒家的五常,仁就是不殺生,義就是不偷盜,禮就是不邪淫,信就是不妄語,智就是不酗酒。

  注二  優(yōu)婆塞又譯為近事男,意為親近承事三寶。

  注三  為說不舍塵勞而行佛事,不舍妻子,而修梵行之法。

  正文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現(xiàn)優(yōu)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有些女子,自持五戒,我就在她面前,現(xiàn)優(yōu)婆夷身〈注一〉而為其說法〈注二〉,成就她的志愿。

  注一  又譯為近事女,意同前。

  注二  不但為說居家之法,更為說雖五戒自居,要因師授,始成近事之法,種人天之因,解脫女身,成就丈夫相。

  正文  若有女人,內(nèi)政立身,以修家國;我于彼前,現(xiàn)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有女人,以內(nèi)政〈注一〉立身,并以此修家國〈注二〉,我就在她的面前,現(xiàn)女主〈注三〉身,及國夫人及命婦〈注四〉和大家〈注五〉而為她們說法〈注六〉,使她們成就修治家國之事。

  注一  孝敬仁慈,以事上下,名為內(nèi)政,以此行于內(nèi)而感化于外。

  注二  以貞靜勤儉立身,大夫以下,以此修冶其家。大夫以上,以此修治其國。

  注三  女王或王后。

  注四  國夫人即小邦的王妃,命婦即受過國家封號的婦人。

  注五  大家是才德兼?zhèn)洌藢m為師的女人,如后漢班彪之女曹世叔之妻,和帝數(shù)詔入宮,命皇后貴人師事之,世稱曹大家。

  注六  說端風(fēng)正紀(jì)之法,使能修治家國。

  正文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于彼前,現(xiàn)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有的眾生,不壞男根〈注一〉,我就在他的面前,現(xiàn)童男身而為他說法〈注二〉,成就他的志愿。

  注一  于一切欲境,從無染犯,永遠保持童真之體。

  注二  為他說離欲之法,使他能固精保元,成就童真之體。

  正文  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現(xiàn)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有處女,愛樂永保處女之身,不受異性的侵犯,我就在她的面前,現(xiàn)童女身而為她說法〈注一〉,令她能成就志愿〈注二〉。

  注一  為她說離欲之法,增強她堅貞自守之志。

  注二  使她能不受侵暴,保持其清凈處女之身。

  正文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xiàn)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有諸天的天人,想要離開天趣〈注一〉,我就現(xiàn)天人身而為他們說法〈注二〉,令他們成就愿望〈注三〉。

  注一  因為諸天都著重享樂,不得聞法,所以有些天人,愿意舍棄天人身而生人道,因為在六道輪回中,唯有人道能整心慮,趨菩提。

  注二  為他們說無常苦空等法,成就他們脫離天趣,超出有漏之身之法。

  注三  成就他們脫離分段生死,早入圣倫之愿。

  正文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xiàn)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假若有各種龍〈注一〉,想出離龍類〈注二〉,我就現(xiàn)龍身而為他說法〈注三〉,令他成就志愿〈注四〉。

  注一  梵語那伽,譯為龍,其作用有四:一、守天宮殿,二、興云降雨,三、開瀆決江,四、守護寶藏。

  注二  僧伽律言龍有五苦:生、眠、淫、嗔、死。而且五時不免現(xiàn)蛇形。另外又有三苦:一,雖食百味,最初一口,總作蝦腥味。二、背布鱗道砂石,雨時痛覺連心。三,蜈蚣食腦,細蟲鉆身。長阿含經(jīng)也說龍有三種憂患:一是熱砂灸身。二是風(fēng)壞宮衣。三是金翅鳥食。因為龍有多種痛苦,所以希望能出離龍類。

  注三  為其說布施持戒,正直和敬之法。

  注四  成就其脫離龍趣,得生人道之愿。若能布施持戒修持,也可以登圣道。

  解  墮入龍趣有四種因緣:一是布施,所以龍的福力極大,如以七寶為宮殿等。二是嗔恚,三是輕人,四是自高。阿含經(jīng)中說:‘先多嗔恚,心曲不端,犯戒,斗諍故墮龍中。由大行布施福力,故七寶為殿。’

  正文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于彼前,現(xiàn)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一些藥叉〈注一〉,想出離他的種族,我就在他的面前,現(xiàn)藥又身而為其說法〈注二〉,使他們成就志愿。

  注一  意為捷疾,因為他們行動迅疾。又名夜叉,意為勇健,因為他們勇猛強健。又譯為暴惡,因為他們形相很兇惡。有地行,空行,飛行等數(shù)種不同。最勝王經(jīng)上說:‘是等藥叉,悉皆愛樂如來正法,深心護持。’

  注二  教以柔順慈善持戒修福之法,使他能脫離本倫,得生人道。

  正文  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xiàn)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假若干達婆〈注一〉,要想脫離他的同倫,我就在他們面前,現(xiàn)干達婆身而為他們說法〈注二〉,成就他們的愿望。

  注一  意為香陰,不食酒肉,唯以香為食,本是天樂神,或譯為尋香,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中居住,若帝釋天王需要他來奏樂,就燒沉水香,他即尋香而至。

  注二  說離于放逸,修中品十善之法。

  正文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xiàn)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阿修羅〈注一〉,想脫離他的本倫,我就在他們面前,現(xiàn)阿修羅身而為他們說法〈注二〉,令他們的愿望得以成就。

  注一  阿修羅女貌美,男貌丑,一名非天,因為他們有天福,無天德。

  注二  因為他們在因地時,雖行五常,然而常懷猜忌心,常欲超過他人,作下品十善,所以感受修羅身,因此為他們說法,就說柔和善順,慈忍謙敬,虛心及中品十善之法,使他們能轉(zhuǎn)生其他善道。

  解  阿修羅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數(shù)種,后文有詳細的敘述。又長阿含經(jīng)中說:‘南洲金剛山中,有修羅宮六千由旬,欄楯行樹,然一日一夜,三時受苦?嗑咦詠,入其宮中。’

  正文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xiàn)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緊那羅〈注一〉,要想脫離他的本倫,我就在他們面前,現(xiàn)緊那羅身而為他們說法〈注二〉,令他們能成就愿望。

  注一  緊那羅又稱為疑神,因為他們形貌像人,但是頭上生了一個角,見著的懷疑他們究竟是不是人?又譯為歌神,是帝釋的法樂神,男丑女美,女多作干達婆的妻室。菩薩處胎經(jīng)說:須彌山北十寶山間,有緊那羅于中治化,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寶殿,壽命甚長。天欲奏樂,腋下汗流,便自上天。帝釋請佛,諸天弦歌而頌法門者,即是此神。

  注二  為說歌詠亂心,欲樂不常,及中品十善之法。

  正文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xiàn)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若是摩呼羅伽〈注一〉,想脫離他的本倫,我就在他們面前,現(xiàn)摩呼羅伽身而為他們說法〈注二〉,成就他們的心愿。

  注一  摩呼羅伽,意為地龍,即是大蟒神。

  注二  蛇類多從癡恚中受生,所以含毒傷生,故菩薩為說修慧修慈之法,令其永舍癡恚,得生人倫,方可以整心慮,趨向菩提覺道。

  正文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xiàn)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假若一般眾生,愿意永遠不舍人身〈注一〉,我就現(xiàn)人身而為他們說法〈注二〉,令他們能成就志愿。

  注一  因為人身具備了八種特點:一、人身難得,二、世世為人,易于修證。三、三乘圣人,都生在人中。四、唯有人世,可以遇到佛法。五、天龍八部,都羨慕人身。六、唯有人道,可以證到菩提。七、諸天都著重享樂,其他各趣,都各有其苦。八、佛菩薩道,都從人道中得。因為人身有這八種優(yōu)點,所以想生生世世,不舍人身。

  注二  為說中品戒善為得人身的因,使他們能成就中品色心為得生人道的果。

  正文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于彼前,皆現(xiàn)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譯文  假若這些非人〈注一〉之類的眾生。如有形或無形〈注二〉之類,有想或無想〈注三〉之類,要想度脫他的本類,我都在他們面前,各現(xiàn)他們的身而為他們說法,成就他們的心愿。

  注一  上文所未談到的各類眾生。

  注二  有形如休咎精明等,無形如空散銷沈等。

  注三  有想如鬼神精靈等,無想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這些在后文卷七中還有詳細的說明。

  正文  是名妙凈,三十二應(yīng),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譯文  此名為妙凈三十二應(yīng)入國土身〈注一〉,都是以三昧聞熏聞修〈注二〉無作的妙力〈注三〉,自然成就。

  注一  三十二應(yīng)身,此處與法華經(jīng)普門品略有出入,如此處有四天王太子身,而普門品卻沒有。此處有女主及國夫人,普門品中,亦未談及。八部中普門品有迦樓羅,此處則無。八部外普門品有執(zhí)金剛神,此處則無。因為菩薩妙應(yīng)無方,神化莫測,普門品所謂‘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xiàn)身。’故兩經(jīng)隨意取舍,以成三十二數(shù),不能拘執(zhí)固定,以為不可改易。

  注二  以耳門三昧,熏變執(zhí)著習(xí)氣,修治自性,皆是反聞之力。

  注三  六結(jié)既解,妙用自然現(xiàn)前。不需造作,所以說是無作妙力,任運自在,無處不相應(yīng),是以為自在成就。

  正文  世尊!我復(fù)以此,聞熏聞修,金剛?cè),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譯文  世尊!我又以此聞熏聞修金剛?cè)恋臒o作妙力,與十方三世六道的一切眾生,同一悲仰的緣故〈注一〉,令這些眾生,從我的身心上,得到十四種無畏的功德〈注二〉。

  注一  從殊勝成就中產(chǎn)生妙用,三昧的力量包含十方虛空,一切世間法不能阻礙。

  注二  功德即是利益。

  正文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譯文  第一是我不是觀音塵,而是以能觀之力,反觀自性。所以能使十方苦惱眾生,同樣觀其音聲,即得到解脫。

  解  普門品上說:眾生一心稱名,即得解脫。此處為什么說: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呢?因為稱名只屬事念,觀聲卻兼有理修,普門品但顯其用,而此經(jīng)則以勸修為主,所以不同。

  正文  二者:知見旋復(fù),令諸眾生,設(shè)入大火,火不能燒。

  譯文  二是知見旋復(fù)〈注一〉,能令眾生,若在大火中,火不能燒〈注二〉。

  注一  旋聞復(fù)于自性,于是六根可以互通,這就是上文說的:一根反元,六處解脫。

  注二  因為見業(yè)屬火,所以見業(yè)交即見猛火,現(xiàn)在知見旋復(fù),自然猛火銷滅。

  正文  三者:觀聽旋復(fù),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譯文  三是因觀聽旋復(fù)之力,可以使眾生,入于大水,水不能淹沒。

  解  因反聞自性之故,旋妄復(fù)真。聞性屬水,故能使一切水不能淹溺。

  正文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譯文  四是斷滅了妄想,心里不存在殺害,所以能令這些眾生,人眾鬼國,鬼不能為害。

  解  鬼神以陰隱為想因,以殺害為墮緣,菩薩斷滅了妄想,超越了鬼神的心行,以此超越的威力,所以能令稱名者免于鬼害。

  正文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fù),同于聲聽,能令眾生,臨當(dāng)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譯文  第五就是熏妄聞為究竟堅固之真聞,六根銷復(fù)〈注一〉,同于聲家之聽,能令眾生,臨當(dāng)被害,刀段段壞〈注二〉,使敵的兵刃,猶如割水一樣,也同吹光一樣,使人不知不覺,性無動搖。

  注一  以同一精明,銷則俱銷,復(fù)則俱復(fù),究竟堅固之性,隨感周遍一切。

  注二  隨感周遍,證畢竟空寂,故臨兵刃而無害。

  正文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旁。目不能視。

  譯文  反聞功極,啟發(fā)本明的光耀。圓照法界。使幽暗之性,不能周全。因此能令眾生中,藥叉羅剎〈注一〉,鳩*茶〈注二〉,毗舍遮〈注三〉,富單那〈注四〉等,雖近在身旁,而目不能見。

  注一  男鬼為藥叉,女鬼為羅剎,都是食人鬼。若是人尸已腐臭,可以咒養(yǎng)為新鮮再食。為多聞天王所統(tǒng)轄。

  注二  甕形魘魅鬼,為增長天王所統(tǒng)轄。

  注三  啖精氣鬼,能啖人及五谷精氣。為持國天王所統(tǒng)轄。

  注四  臭餓鬼,能使人發(fā)熱病,為廣目天王所統(tǒng)轄。

  正文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

  譯文  第七是音塵銷滅,耳根旋復(fù),色等諸塵,也隨聲銷滅,一切塵妄,也隨聞而旋復(fù)。所以能令眾生,禁系枷鎖,不能著身〈注〉。

  注  塵妄既復(fù),真性將護,故能使枷鎖斷壞。諸塵既滅,以空融境,故能使禁系同于虛空。

  正文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jīng)過險路,賊不能劫。

  譯文  第八是滅音使塵不能隔,聞性圓遍,聲之所至,遍生慈力,故能令眾生,遍生慈力,經(jīng)過險路〈注一〉,賊不能劫〈注二〉。

  注一  法華大成說:‘或曠絕幽隘之處,或怨賊沖出之徑,皆名險道。’險道即是險路。

  注二  因為遍生慈力,故能隨處護生,應(yīng)緣化暴,所以能令眾生,遇賊不劫。

  正文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欲。

  譯文  第九是熏聞遠離一切塵境,故色不能奪〈注〉。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欲。

  注  熏修聞性,使六根圓通。遠離聲塵,使六境俱脫,六根圓通,故真性有力,六境俱脫,故幻色無力。無力自然不能奪有力,所以能令眾生離欲。

  正文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嗔恚。

  譯文  第十是純音而無染污障蔽〈注一〉,根與境圓融不二〈注二〉,無有能對所對之分,所以能使一切忿恨眾生,遠離一切嗔恚。

  注一  遠離偏計所執(zhí)名相,唯留依他所起音聲。故無染污障蔽。所以無塵。

  注二  音既然無染無障,根亦無拘無礙,如是則根與境融為一性,無能對所對之分。

  解  前文說的:‘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即是此意。

  正文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zé)o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癡暗。

  譯文  銷滅妄塵,回復(fù)本明,故能使法界身心,猶如琉璃一樣,朗徹?zé)o礙〈注一〉,所以能令一切昏鈍性障〈注二〉,眾阿顛迦〈注三〉,永離癡暗。

  注一  癡由妾塵覆其外,無明蔽其內(nèi),現(xiàn)在既然銷塵復(fù)明,內(nèi)外無所覆蔽,自然法界身心,明瑩朗徹,離于癡暗。

  注二  具足見惑為昏,具足思惑為鈍,具足無明為性障。

  注三  阿顛迦意為無善心。

  正文  十二者:融形復(fù)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yǎng)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譯文  第十二是融形復(fù)聞,不動道場〈注一〉,涉人世間而不壞世界,所以能遍十方供養(yǎng)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之子。因此能令法界無子的眾生,想求生子的,便生福德智慧的兒子〈注二〉。

  注一  融銷幻形,以復(fù)真聞,這就是所謂‘諸根圓拔,內(nèi)瑩發(fā)光,根身器界,應(yīng)念化成無上智覺。’

  注二  菩薩為法王之子,余福余惹,利及無子諸眾生。

  正文  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lǐng)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譯文  第十三是因六根圓融互用,通達無礙,明照無二,含容十方世界,立大圓鏡智,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含攝無失。其余功余德,利及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相貌端正,具有福德,性情柔順,眾人愛敬,有相好的女兒〈注〉。

  注  有相好即是有端正相,有福德相,有柔順相。

  正文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xiàn)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數(shù),修法垂范,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譯文  第十四是在這三千大千世界之內(nèi),百億日月所照之處,F(xiàn)在住在世間的眾法王子,共有六十二恒河沙數(shù)。大家都修法示范教化聚生,其方便和智慧,都各有其不同。

  解  六十二恒河沙數(shù),是菩薩現(xiàn)量所見的實數(shù),并不是假設(shè)的虛數(shù)。

  正文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fā)妙耳門,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譯文  由于我得到圓通的本根〈注一〉,發(fā)明耳門的妙用,以成真三昧,然后得到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誦我的名號,與那些持誦六十二恒河沙法王子的名號,兩人的福德,完全相等,沒有差別〈注二〉。

  注一  這里有兩種含義:一是耳根圓通為娑婆世界修行的本根,如后文說的‘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二是觀音所得為圓通的本根,如后文說的‘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注二  耳門三昧,具含容和周遍兩重意義,因此門一發(fā),攝其他諸門同于自己的微妙,也同于自己的含容周遍,所以能令眾生持自己一名,與持眾多名號所得福德,等無差別。

  正文  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xí),得真圓通。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譯文  世尊!我一名號,與那些眾多的名號沒有什么差別,由于我修習(xí),得到真的圓通〈注一〉,這就名為十四種施無畏力福備眾生〈注二〉。

  注一   因為六十二恒河沙的法王子,隨順眾生的方便和智慧,各各不同,各人所得圓通,唯似圓而非真圓。似通而非通。唯觀音所得,具足‘圓’‘通’‘常’三真實性。

  注二  眾生十四種苦難,菩薩以自己身心,施以無畏之力,一是八難眾生,遭受苦難,危及生命,菩薩以福護之,全其生命。二是三毒眾生,現(xiàn)起深惑,恐善根遭墮,菩薩以福護而全其善根。三是二求眾生,現(xiàn)缺子女,恐后嗣將絕,菩薩以福護之,全其后嗣。四是持名眾生,恐福德無多,菩薩以福護之,使福德具備。是故名為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正文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譯文  世尊!我又獲得此種圓通〈注一〉,修證而得成無上圣道〈注二〉,以此之故,又能獲得四種不可思議〈注三〉的無作妙德〈注四〉。

  注一  即是耳根圓通。

  注二  獲得此種圓通后,上合十方如來慈心,下合六道眾生悲仰心,歷事造修,歷位取證,最后功圓行滿,究竟成佛。所以為修證無上覺道。

  注三  因為上合佛心,下合眾生心,上下兼合,慈悲雙運,一獲一切獲,故所成德相,至妙不可思,至神不可議。

  注四  此種妙德非有意造作所成,而是任運自在成就。

  正文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凈寶覺,故我能現(xiàn),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譯文  一是由于我最初獲得耳門三味,獲得能聞心性,為妙中之妙,超出余門〈注一〉。最后心精證得寂滅,根中遺失虛妄聞性〈注二〉,妄聞既遺,妄見妄覺,也同時俱盡,因此見聞覺知,都不能分隔,成一圓融無礙的〈注三〉清凈寶覺。故我一身能現(xiàn)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注四〉,

  注一  此時初解動靜二結(jié),所聞盡而能聞現(xiàn)。

  注二  更進而解根覺空滅四結(jié),遺失根中無始以來的虛妄聞性。

  注三  妄聞既遺,妄見妄覺,亦同時俱遺,所以見聞覺知,不能分隔,而成一圓融無礙的清凈寶覺。圓融即是隨緣無礙,清凈即是湛然不動。

  注四  因為隨緣無礙,故一多不異,所以一身能見眾多妙容。因為湛然不動,故無秘不彰,所以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正文  其中或現(xiàn):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凈寶目。

  譯文 其中或現(xiàn)一個頭,三個頭,五個頭,七個頭,九個頭,十一個頭,甚而至于一百零八個頭〈注一〉,千頭萬頭,八萬四千〈注二〉爍迦羅頭〈注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至于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注四〉,二目〈注五〉三目,四目九目,甚而至于一百八目〈注六〉,八萬四千清凈寶目〈注七〉。

  注一  頭有超出之義,百零八表八煩惱,百零八頭表超出百八煩惱。

  注二  表超出八萬四千塵勞。

  注三  爍迦羅是堅固不壞之意。此頭刀劈斧斫,俱不能壞。表目利行滿。

  注四  手有護持之義,母陀羅為印,臂各有手,手各結(jié)印,菩薩護持眾生,出百八煩惱,并出八萬四千塵勞,表利他行圓滿。

  注五  目有照見之義,表權(quán)實二智,權(quán)智覺他,實智覺己。

  注六  表百八三昧,自他共證百八三昧。

  注七  表八萬四千方便法門,覺行圓滿。

  正文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譯文  或現(xiàn)慈容〈注一〉,或現(xiàn)威容〈注二〉,或現(xiàn)定相〈注三〉,或現(xiàn)慧相〈注四〉,救護眾生,得大自在〈注五〉。

  注一  慈有攝受之義,對眾生中之善者,應(yīng)加以攝受,故現(xiàn)慈容。

  注二  威有折伏之義,對眾生中惡者,故現(xiàn)威容叫折伏之。

  注三  定為靜住之相,對眾生中妄心馳散者,現(xiàn)靜相以收其妄心。

  注四  慧為觀照之相,對眾生中之愚暗者,現(xiàn)慧相以令其觀心。

  注五  折攝并示,止觀雙運,無苦不救,無生不護,是以救護眾生,滅惡成善,勢如游刃,故為得大自在。

  解  現(xiàn)慈容時,則首臂目三皆現(xiàn)慈容,說攝受秘密神咒,以攝受善人,F(xiàn)威容時,則首臂目三處皆現(xiàn)威容,說降伏秘密神咒,以降伏惡人及邪魔等,F(xiàn)定相時,則首臂目三處皆現(xiàn)定相,說靜住秘密神咒,以對治妄心馳散諸眾生,F(xiàn)慧相時,則首臂目三處皆現(xiàn)慧相,以對治愚昧昏暗眾生,令其觀心明照。如大悲懺文中說:于一身心,現(xiàn)千手眼,照見法界,護持眾生。

  正文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xiàn)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譯文  二是由于我因聞思而脫出六塵〈注一〉,如聲音越過垣墻〈注二〉不能成為阻礙,因此我顯出的妙用,能夠現(xiàn)種種不同的形貌,念種種不同的咒〈注三〉,這些形貌和咒語,能以各種力量施無畏于眾生,所以十方如微塵多的國土眾生,都名我為施無畏者。

  注一  因反聞功極,六根之性圓融不二,所以六塵境界不能系縛。

  注二  聲音比喻性,垣墻比喻塵境,六性脫出六塵,不為六塵所縛。

  注三  因為不為塵境所縛,所以對不同的機緣,就顯現(xiàn)不同的妙用。

  正文  三者:由我修習(xí),本妙圓通,清凈本根,所游世界,皆令眾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譯文  第三是由于我修習(xí)本根的妙用,而得到圓通〈注一〉,清凈了本根〈注二〉,因此我所舍的世界都令眾生舍棄身邊的珍寶,奉獻于我,求我的憐憫。

  注一  以修習(xí)之力,解于六結(jié),超越三空,自成清凈本根。

  注二  本根既凈,自然一切無著。以此一切無著之力所感召,故能使眾生舍身珍寶以奉獻。

  解  眾生的慳貪心最難破,施舍心最難發(fā),菩薩以耳根清凈無著之力,竟能感眾生破慳吝為施舍,誠為不可思議威神之力。

  正文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yǎng),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譯文  第四是我悟徹佛心,證到究竟〈注一〉。因此能以種種珍寶供養(yǎng)十方如來〈注二〉。以此供養(yǎng)功德,旁及于法界六到眾生〈注三〉,求妻的得到妻,求子的得到子,求三昧的得到三昧,求長壽的得到長壽,甚而至于求大涅槃的得到大涅槃〈注四〉。

  注一  以根性為因心,因即同于果,所以說我得佛心。又因結(jié)解而成妙悟,悟即同證,所以說證于究竟。既然悟證已等于佛,故無德不備,無法可著。能以珍寶等物,供養(yǎng)十方如來。

  注二  因為德備所以能有,無著所以能供,如普門品中觀音受瓔珞,分作二份,一份奉釋迦佛,一份奉多寶佛塔,即是其例。

  注三  以供佛功德,回向六道眾生,如普門品中觀音受瓔珞供佛,是因為憫諸四眾及于天龍人非人等故。

  注四  眾生所求,不外世間樂與出世間樂二種,求妻求子,為欲界之樂。求長壽求三昧,通于色界及無色界。求長壽不止是人間,仙道也同有此求,三昧兼世間與出世間,甚而至于超越三乘權(quán)果,一乘實果也可以求得。這因為菩薩以不思議之力,能興廣大最勝供養(yǎng),并作廣大最勝回向,使法界眾生,有求皆能遂意,是故娑婆世界,無處不禮念觀音菩薩。

  正文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譯文  現(xiàn)在佛問圓通,我是以耳門圓照三昧〈注一〉,緣心而得自在〈注二〉,因入流相,得成三摩提〈注三〉,此為第一〈注四〉。世尊!觀音如來,贊嘆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的名號。由于我觀聽十方圓明〈注五〉,是故觀音名號,遍于十方世界〈注六〉。

  注一  動無遠近,靜無邊際,聞性都無所遺失,所以為圓照。依此圓照聞性,以成正定,故為三昧。

  注二  心即是聞性,隔垣能聽,十方無所阻礙,故為自在。緣此自在心性,以為觀體,不逐外境,一味反聞,故為入流。

  注三  依此入流之修,以為觀行,行成體備,故得三摩提。

  譯文  依此圓根,與彼不圓之根相較,自然超勝,故為第一。

  注五  言反觀聞性,復(fù)真遺聞,十方圓照,一時明了。

  注六  十方眾生,都知道同聲稱念,菩薩也圓應(yīng)十方,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解  前面二十四圣,各說圓通,結(jié)語都說:‘如我所證,斯為第一。’唯獨觀音圓通,直說‘斯為第一’,而不言‘如我所證’,這因為前二十四圣,各人機感不同,所以人人所說圓通各異。而觀音圓通,普攝群機,所以直說‘斯為第一’此所以為真圓通。

  正文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于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并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譯文  其時,世尊在師子座上,從他的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一樣多的如來以及法王子和眾大菩薩的頂。這些如來也從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一樣多的方向,來灌佛頂,并灌會中眾大菩薩及阿羅漢的頂。

  解  世尊本佛,即表此世界的本根。本根開放后,修因遠果,可以安住無畏,所以用師子座來表示。一根還于本性,其他五根,一齊脫落,故以五體同光來表示。遠灌佛頂表與諸佛同一慈力,灌眾菩薩頂表下與眾生同一悲仰。又因為本根開放后,體用不二,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彼諸如來,是他方世界之佛,表其余五根,也同具此性,一根返元后,五根并脫,故也同以五體放光來表示,來灌佛頂及眾菩薩頂,也是表上合下合之義。

  正文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wǎng)。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cè)痢?/p>

  譯文  林木池沼,都演出法音,放光相互交織成寶絲網(wǎng)一般。所有在座大眾,從來沒有見過像這樣生佛同慶,天地呈祥的祥瑞現(xiàn)象,于是大家一齊普遍得證金剛?cè)痢醋ⅰ怠?/p>

  注  前文所說‘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即暗指耳根圓通而言。

  解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表一切塵識,全具圣性。既然全具圣性,所以門門都可互通,故用如寶絲網(wǎng)以作表示。大眾見此瑞像,從此發(fā)心,永無退轉(zhuǎn),所以名為金剛?cè)痢?/p>

  正文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xiàn)。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譯文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作為供養(yǎng),其色青黃赤白,相間錯落,紛然雜陳〈注〉,十方虛空,都成為七寶色,這個娑婆世界的大地山河,全部隱沒不見,唯見十方像微塵一樣多的世界,共合成一個世界。梵唱歌詠的聲音,自然敷宣節(jié)奏。

  注   青黃赤白四種色,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地四種圣位,圓融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紛然雜陳。

  解  從真涉俗,即俗即真,故大地山河,俱隱沒不見,既真俗互融,即妙合中道,故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隨緣而應(yīng),任運而住,所以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正文  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xué),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xí)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yōu)劣,前后差別。

  譯文  于是如來告訴文殊師利法王子,你現(xiàn)在觀察這二十五位無學(xué)位的眾大菩薩及阿羅漢等,各人說他們最初成道的方便,都說是修習(xí)的是真實圓通。他們所修習(xí)的,其實并沒有優(yōu)劣前后等差別。

  解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致,如千徑九逵,同會王城,就是俗諺說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圣性本來平等,惑習(xí)各人不同,攝化不專一道,對癥即為良藥,易入便為妙門,其聞豈有優(yōu)劣前后。

  正文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dāng)其根;兼我滅后,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譯文  我現(xiàn)在想使阿難開悟,這二十五種行門中,哪一種行門?適宜于他采用,同時在我人滅以后,此界的眾生,要想進入菩薩乘,求得無上的妙道,采取哪一種方便行門?能容易成就。

  正文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譯文  文殊師利法王子,接奉了佛慈心的旨意后,即從座上起來,仗佛的威神之力,對佛說偈語道:

  正文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譯文  覺!醋⒁弧抵,澄清而圓現(xiàn)萬有〈注二〉,此圓滿含藏萬有之性,而澄湛不移,此即覺性本自隨緣不變,一念不生,一切本自具足。起心欲照,則無明瞥起,轉(zhuǎn)生業(yè)識〈注三〉,而成所有之相。所有之相既已妄立,又與妄立之所,相對而成妄能,此時圓澄寂照之性,反成晦昧。故迷失而成虛空,又與空相對而成妄有,即是世界。此中妄想澄凝,成為器世界,(國土)知覺運動,成為有情世界,(眾生)。

  注一  真覺之性,猶如大海,故稱覺海。

  注二  海性澄清,圓現(xiàn)萬象;覺性澄明,圓含萬有;海雖圓現(xiàn)萬象,而澄性不改;覺性雖圓含萬有,而澄湛不移;此中含有寂照二性,覺性元明,隨緣不變,隨緣即是照,不變即是寂。隨緣不變,即是即照而寂,不變隨緣,即是即寂而照。

  注三  此即前文所說‘覺非所明,因明立所。’之義。

  正文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fù)諸三有?

  譯文  虛空生于覺心之中,猶如海中一個波漚一樣,一切有漏眾生,與微塵一樣多的世界,都是依賴虛空而存在,一旦海漚消滅了虛空本來無有,何況依賴虛空而存在的三有情器世間。

  正文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圣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譯文  達到本元的覺性原沒有兩樣,但入門的道路卻有很多,走向圣道的道路無所不通,無論順行逆行〈注〉都是方便的道路,初發(fā)初發(fā)心入三昧的人,因為選擇的道路不同,入三摩地也各有遲速的不同。

  注  依六根而修,即是順性,以六塵六識而修即是逆性而修。

  正文  色想結(jié)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于是獲圓通

  譯文  色想相交結(jié)才能成為塵境〈注〉,因為塵境染蔽了本根,于彼精真了然之性,不能明徹,圓通必須明徹才能入,如何能以不明徹之色塵而獲得圓通呢?

  注  塵境必須識想堅執(zhí),交相結(jié)縛,染蔽而成。

  正文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譯文  音聲〈注一〉雜和語言,但它具備了名句和味〈注二〉,一不能包括一切,從此處入門,怎會得到圓通呢?

  注一  音聲二字,含義各別,音是指屈曲聲,就是有涵義的聲音,聲是無涵義的聲音。

  注二  名句味是三種不同的意義,名就是單獨辭匯,句就是組合辭匯,味就是它們的涵義。

  正文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恒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譯文  香塵是要與鼻根相合才能知覺,離了鼻根則不能感到有香塵,因此不能常住,似此或有或無,不能固定常住,從此入門,怎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恒一,云何獲圓通?

  譯文  味性不是本然有的,必需待嘗味時才顯出作用,味覺既不能永恒常一,從此處入門,怎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譯文  觸塵必需要待所觸的物件才能明確知道觸覺是如何?如沒有所觸的物件就不可能知道觸塵,因此觸塵必是與所觸相合才有,離時便無,這樣觸塵就沒有固定的體性,怎能從此處獲得圓通呢?

  正文  法稱為內(nèi)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譯文  法塵稱為內(nèi)塵〈注一〉,憑外五塵所落謝影子,能落與所落都不能互遍互涉〈注二〉,依此怎能獲得圓通呢?

  注一  法塵為外五塵所落謝影子,唯意根所緣,屬獨影境。

  注二  外五塵為能謝,法塵為所謝,兩者都五相分明,不能互遍互涉,塵既不圓,豈能說此獲得圓通。

  正文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譯文  見性雖然對境分明,但只能明白前方,后方就不能明白,四角也只能前方明白一半,后方一半就全然不知,依此怎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鼻息出入通,現(xiàn)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譯文  鼻息出入,通于內(nèi)外,現(xiàn)前交接之際并無出入之氣,何況出入支分,現(xiàn)前斷離,三際不相涉入,依此怎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譯文  舌根知味不是沒有來由的,它是因味塵而產(chǎn)生覺知之性,味塵亡時,覺性就銷亡入于無有,從此處入門,怎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譯文  身根與所觸的情況相同〈注一〉,能觸所觸雙方都不是圓滿的覺觀〈注二〉,身之與觸,合時則有,離時則無,其性不定,怎能從此獲得圓通呢?

  注一 前文說‘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正同此理。

  注二  初心起修名為覺,后心相應(yīng)名為觀。

  正文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譯文  知根〈注〉與意識妄想雜混在一起,依之起修,欲求澄湛明了,終不能見,因此妄想念慮,終不可脫,怎能獲得圓通呢?

  注  知根指能知之根,即是意根,也就是末那識。

  正文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譯文  識見〈注一〉雜三和〈注二〉,究其根本三處都不可得〈注三〉,自身先無實體,依之而修,怎能獲得圓通呢?

  注一  識見即是眼識因緣境而有見。

  注二  見必須依三種條件而產(chǎn)生,一是內(nèi)依根及根性,二是外托色塵,三是內(nèi)外交雜,三緣和合而產(chǎn)生。

  注三  究其根本,一、不從根生,單有眼根,沒有色塵,眼識不能產(chǎn)生。二、不從色塵生,色塵無知,不能生識。三、不從性生,性澄識動,性不相類。所以三處都不能得,故虛妄不實。

  正文  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譯文  心聞洞徹十方,自在無礙,這是由于菩薩多劫修習(xí),廣大愿力所感。初心不可能達到,所以不能從此獲得圓通。

  正文  鼻想本權(quán)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譯文  觀想鼻端白氣,本是佛對治難陀散心權(quán)宜的機用,只是令人攝持心內(nèi)的妄念,假若心真有所住,怎么會獲得圓通呢?

  正文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譯文  說法只是運用音聲,撥弄文字,不應(yīng)當(dāng)?shù)玫酱箝_悟,富樓那所以得大開悟,成阿羅漢,是因為他歷劫修成無礙辯才,今世因緣會合,所以如此。說法只是名言句義,都是有為法,并不是開漏勝業(yè),怎能依之而獲得圓通呢?

  正文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譯文  持戒和犯戒但能約束身體的行為,假若不是身業(yè)所攝,就無所約束,元本不能遍一切處,如何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神通本宿因,何關(guān)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譯文  神通本是宿因久修所成,并不關(guān)現(xiàn)前法塵分別意識,妄想攀緣,雖依法塵,然而不能離外物,若是離了物,法且不有,何況于識,如此局限于物,何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圣性,云何獲圓通?

  譯文  若從地性來觀,地性堅礙,不是初心所能通達,而且平地也僅是有為法,不屬于無為的心法,何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譯文  若從水性觀察,想念并不是真實〈注一〉,如如之理,也不是初心覺觀所能達到〈注二〉,如何能依此獲得圓通呢?

  注一  前文月光童子先觀身內(nèi)水性無奪,次觀與外界香水海,等無差別,都是由想念成境,其后出定,仍然是自身而不是水,足證知想念并非真實。

  注二  欲契會如如之理,須待證水合空,得無生忍,始能達到。一有覺觀,動相現(xiàn)而如如之理即隱。

  正文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譯文  若從火性來觀察,厭有〈注〉并不是真離,不是初發(fā)心最好的方便,怎能獲得圓通呢?

  注  前文烏芻瑟摩因厭欲而見火相,若無厭欲之心,則無火相,所以不是初心方便。

  正文  若以風(fēng)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譯文  若從風(fēng)性來觀察,動寂〈注〉二相不是沒有對待,有對待即不是無上覺,怎能依此獲得圓通呢?

  注  如前文琉璃光初觀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次觀來無所從,去無所至。都是相待才能成觀,相待成觀,即是能所相對。能所分明,豈是無上覺體。那能依此獲得圓通呢?

  正文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譯文  若是從空性來觀察〈注一〉,昏鈍〈注二〉先就不是覺,無覺即與菩提相背,依此怎能獲得圓通呢?

  注一  此應(yīng)前文虛空藏菩薩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

  注二  虛空以昏鈍為相。

  正文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譯文  若是從識性來觀察〈注〉,觀識生滅不停,不能常住,自體先不能定,怎能依它獲得圓通呢?

  注  此應(yīng)前文彌勒菩薩諦觀‘十方唯識,以識性為因心。’

  正文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譯文  一切行為〈注〉本不能常住不變,念性元在生滅當(dāng)中,既然以生滅為因,怎能得到無生滅的果呢!依此如何能獲得圓通?

  注  一切動作行為,都屬于行陰。

  正文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

  譯文  我現(xiàn)在啟白世尊,佛出現(xiàn)在娑婆世界,此方的真正教體〈注一〉,清凈〈注二〉在于音聞。若想取得三摩提,實〈注三〉應(yīng)從聞中入門。

  注一  教體遍對一機即不名真,故必須三根普被,始名為真。

  注二  教體中有障礙有局限,即濁而不清,有生有滅,即染而不凈。無此三端,故名清凈。

  注三  必須具備三種條件,始名真實。一是無礙,二是無局限,三是無生滅。

  解  此處說娑婆世界的教體,據(jù)維摩詰經(jīng)中所記:‘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樹而作佛事;乃至或以園林,臺觀,或以虛空,影響,或以音聲語言,或以寂無言說,各隨方宜,教體不同。’可以作參考。

  正文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譯文  離苦〈注一〉得到解脫〈注二〉,良哉〈注三〉觀世音,于恒河沙數(shù)的劫中,進入微塵一樣多的佛國,得到大自在的力量〈注四〉,以無畏施予眾生〈注五〉,妙音〈注六〉觀世音〈注七〉,梵音〈注八〉海潮音〈注九〉,救世間一切苦,滿眾生一切愿,使眾生在世間得到安寧,出世間能得到常住。

  注一  觀音菩薩自利圓滿,解六結(jié),越三空,二死不能系,是為離苦。

  注二  超越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無礙,是為解脫。

  注三  良有二重意義:一是誠實之意,就是誠實不虛。二是贊美之意,如言善哉觀世音!贊嘆其自利功德圓滿。

  注四  前文三十二應(yīng)之后有無作妙力,自在成就,又第一不思議后有救護眾生,得大自在等語。

  注五  前文第二不思議德十四無畏后有施無畏力,福備眾生。又第二不思義后有能以無畏,施諸眾生等語。

  注六  指前文二不思議中說法說咒之音,按此指同體形咒,以一音而含眾妙,故以妙音稱之。

  注七  此指異體形咒,觀世而現(xiàn)殊說。

  注八  前文三十二應(yīng)為破他障而現(xiàn)梵音。

  注九  應(yīng)說即說,說不失時,故喻為海潮音。

  解  此處統(tǒng)就空間時間而言,恒河沙劫,極言時間之長。微塵佛國,極言空間之廣。四不思議德中,有求皆遂,所以救世悉安寧。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所以出世獲常住。

  正文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譯文  我現(xiàn)在啟白如來,正如觀音所說,譬如人在靜居時,十方同時擊鼓,十處也同時得聞,這就是圓真實。

  解  文殊為了顯真實,故啟白如來,為其作證。

  正文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fù)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譯文  眼根不能看見障礙以外的事物,口鼻也同樣是如此,身體要與物相合時才有知覺,意根中念相生滅不停,紛然而無頭緒,隔墻能聽見音響,遠近都能聽聞,其他五根所不能達到,所以名為通真實。

  正文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譯文  音聲之性,在動靜二相中顯現(xiàn),從聽聞中知道有無,當(dāng)無聲時稱為無聞,此時不是聞性銷滅了,聲無之時聞性既無滅,聲有之時聞性也沒有生,這個聞性是遠離了生滅的,所以名為常真實。即使在夢想中,于外境全無所思之時,此聞性亦不因不思外境而滅,覺觀出自意識思維,心之知性,身之覺性,皆不及于夢中〈注〉。

  注  因為真能覺知,即不成夢。

  正文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zhuǎn),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譯文  現(xiàn)在在此娑婆世界中,一切事理,都要依靠聲音言論才能傳宣發(fā)明。眾生迷失了本有的聞性,循聲流轉(zhuǎn)于生死中,阿難縱能強記,亦不免緣于塵相而落邪思,豈不能隨其所淪溺旋流復(fù)其本來之聞性,漸次增進而獲得真實無妄。

  正文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譯文  阿難!你應(yīng)當(dāng)仔細聽著,我現(xiàn)在乘佛的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注〉。

  注  此三昧略舉有五名:一是金剛?cè),以此三味能斷惑,而且無惑不斷,故為金剛。二為王三昧,因此三昧能降魔,且無魔不降。三是如幻三昧,依此三味修行,修即無修。四是不思議三昧,因此三昧理絕言思故。五是佛母三昧,依此三昧修行,可以成佛,無佛不成。具此五義,所以為真三昧。

  正文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譯文  你曾聽如微塵一樣多的佛〈注一〉,一切秘密法門〈注二〉,欲漏不先除〈注三〉,雖然畜積多聞〈注四〉,仍是循塵流轉(zhuǎn),不知道旋流復(fù)聞,故終成過誤。與其畜積多聞,以持諸佛佛法,何不以耳聞,反觀自己聞性呢。

  注一  據(jù)法華經(jīng)所記‘佛云:我與阿難,同于空王佛所發(fā)心,我常勤精進,阿難常樂多聞。’可知阿難從空王佛以來,所遇之佛,數(shù)等微塵。

  注二  此處說秘密有二重意義,一是深法,表示深法尚聞,何況淺者。二、一聞異解,彼此不知,互成秘密。

  注三  阿難已證初果,方斷見漏,欲漏全在。

  注四  阿難畜積多聞,不但聞于世法,乃至聞于佛法,不但聞于佛法,乃至聞于秘密深法。然而都是循塵流轉(zhuǎn)。

  正文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fù)翳根除,塵銷覺圓凈。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譯文  聞不是自然而產(chǎn)生,因聲之動靜而有聞之名字,若能旋聞內(nèi)觀,自然亡其聲塵,聲塵既脫,動靜雙亡,然能脫之根性不復(fù)名聞,一根既然返源,不復(fù)循塵,此時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自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自得解脫。本一精明,起于虛妄見聞,正如凈目起于幻翳,于三界現(xiàn)起空華,現(xiàn)在聞性既已復(fù)還本源,六根一時解脫,此時幻翳之妄根已除,空華自不能復(fù)存。根除覺性指無局限,塵銷體本無垢染。此時仍有能覺所覺,猶名為結(jié),隨稱圓凈,猶未到極圓極凈之地。必要到覺所覺空,空所空滅,寂滅現(xiàn)前之時,才到極圓極凈地步。此時云開月現(xiàn),光照萬方,此光即寂而照,稱性含虛,為圓通之極致。此時已得全體,復(fù)獲大用。退而涉世度生,說三空而觀世,猶如夢中之事,摩登伽女,亦為夢中之人,先梵天咒,亦為夢中之語,何能牽夢外人之心,留夢外人之形呢?

  正文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譯文  正如世上的巧幻師,幻成很多男女,雖然看見他們的眾根在動,但他們是受機械的牽引,機械一停息,他們就停息了,此時眾幻都沒有作用了。

  解  巧幻師喻為真性,因真性有隨緣之用,如世間幻師,有工巧之術(shù),世間男女,喻第八阿賴耶識,因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如世間男女,有和合之義,因是隨緣,故以幻作諸根為喻,阿賴耶識見分,結(jié)六根而分為六性,映六塵而分為六精。所以喻為動,一機指所幻男女中有機關(guān),喻阿賴耶識,中有動相。動相才起,見分即生。如彼所幻男女,機關(guān)一抽,諸根俱動,息機表旋聞返源,阿賴耶識不動,故息機歸寂,于是所幻諸根,及所成幻事,一齊銷歇,故喻以諸幻無性。此時阿賴耶識不動,見分寂然,根除塵銷,覺體圓凈。這正如前文所說‘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正文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fù),六用皆不成,塵垢應(yīng)念銷,成圓明凈妙。余塵尚諸學(xué),明極即如來。

  譯文  六根也是這樣,其本元是依靠唯一精明的阿賴耶識,分為六性,和合根與塵,阿賴耶識一動,男女諸根皆動,猶如機關(guān)抽動一樣,現(xiàn)在反聞還復(fù)本元,阿賴耶識即不動,見分亦歸寂然,此時想所依之相無有,識所依之情不存,故塵垢應(yīng)念即銷〈注一〉。成為圓明凈妙〈注二〉,余塵〈注三〉還需要繼續(xù)修學(xué),最后寂滅現(xiàn)前,凈極光通,即齊于佛果

  注一  前文‘想像為塵,識情為垢。’此時所依之相情既銷,能依之識想不立。這正合前文喻中諸幻成無性之意。

  注二  圓明凈妙即是精明覺體,不受根的局限,故稱為圓,不受塵的遮蔽故稱為明,塵銷無染故名為凈,識盡想空故名為妙。

  注三  粗相三結(jié)已解,細相三結(jié)未盡,故稱余塵。前文所說未到極圓極凈即是此時。

  正文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譯文  大眾以及阿難!旋轉(zhuǎn)顛倒你的聞機〈注〉,反聞來聞你們能聞的自性,就此聞性,即可成就無上道,真實的圓通,即是如此。

  注  遇聲便發(fā)名為聞機。

  正文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xiàn)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xué)人,當(dāng)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譯文  這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微塵一樣多的佛,走向涅槃的共同道路,過去眾如來,這條門路已得到成就,現(xiàn)在眾菩薩,雖然還未成佛,但依此道路各入于圓明〈注〉,未來修學(xué)的人,應(yīng)當(dāng)依照此法修學(xué),我也是從此法中證得道果的。不但觀世音菩薩是如此。

  注  凈極光通,即入圓明,或現(xiàn)在取證即是現(xiàn)在佛;蛲宋欢壬词俏磥矸。

  正文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譯文  誠然如佛世尊所問,要我揀擇二十五行中,何者最易成就?讓末劫時期,想求出離生死的凡夫,和二乘人想成就涅槃心的,哪條方便門路最為當(dāng)機?我認為觀世音菩薩所行,最為當(dāng)機。

  正文  自余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 非是常修學(xué),淺深同說法。

  譯文  二十五圣所說除了觀世音以耳門修學(xué)而外,其余諸門,都是靠佛的威德和神力加被,即事而得舍棄塵勞,不是通常都可修學(xué)的淺深都適宜的方便門路。

  正文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愿加被未來,于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耙越贪㈦y,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余者,真實心如是。

  譯文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注一〉,愿求加被未來〈注二〉,于此門無有疑惑,最為方便易于成就者,莫過于從耳根入門〈注三〉,其圓通之力,超過其余諸門,真實心就是如此。

  注一  文殊起立一拜說:‘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此二句即皈命三寶之意,三寶有兩種說法,一是別相三寶,如來即佛,即佛寶,藏心即是法寶。無漏不思議,指圓通諸圣,即是僧寶。二依自性而言,空如來藏,彌滿清凈,即自性佛。不空如來藏,具恒沙德,即自性法。空不空如來藏,和合無諍,即自性僧。清凈無染故無漏,性德交徹故難思而無漏,故不可議。這就是皈依自性三寶。

  注二  此從兩方面而言,一、事三寶,二、理三寶,事三寶則留愿住持,引生正信。理三寶則同體內(nèi)熏,資發(fā)圓悟。

  注三  從耳根入門,具備了圓、通、常三種真實,故超余門.真實心力,固應(yīng)如此。

  正文  于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游,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譯文  于是阿難以及大眾,聽了文殊菩薩的話后,都覺得身心舒泰,了無掛礙,得到了大的啟發(fā),看佛菩提,與乎大涅槃,就像是有人外出遠游,不得回家,現(xiàn)在才明白了還家的道路。

  正文  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xué)二乘,及諸一切新發(fā)心菩薩,其數(shù)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凈。

  譯文  當(dāng)時在會大眾,與乎天龍八部,有學(xué)二乘,以及新發(fā)心的菩薩,其總數(shù)共有十倍恒河沙之多,都明白了六根門頭圓湛精明,不生不滅的本性,遠離了塵垢〈注〉,得到法眼清凈。

  注  前文說的‘想相為塵,識情為垢。’遠離了塵垢,所以法眼應(yīng)時清明。

  正文  性比丘尼聞?wù)f偈已,成阿羅漢。

  譯文  性比丘尼〈注〉聞聽文殊菩薩說完偈后,馬上斷盡殘余妄想,證到四果阿羅漢。

  注  即是摩登伽,先以聞咒銷愛,證到三果羅漢。此時聞偈后,徹證四果,成了阿羅漢。

  正文  無量眾生,皆發(fā)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譯文  此時無量眾生,都發(fā)無等等〈注〉正等正覺的心。

  注  從性起修,期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此中本無等級,亦無需更歷等級,故稱無等等。

  正文  阿難整衣服,于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

  譯文  阿難整理好衣服,于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注一〉圓明〈注二〉又悲又喜,為了想饒益未來的眾生,所以稽首再拜而啟白于佛:注一  修心之法,如六結(jié)三空等,都有蹤跡可尋。

  注二  始終備悉歸家之路,故稱圓明。

  正文  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fā)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yīng)世。我雖未度,愿度末劫一切眾生。

  譯文  大悲的世尊!我現(xiàn)在已悟得成佛的法門,在這當(dāng)中修行,沒有疑惑。過去我常聽如來說過這樣的話:自己還未曾得度,就先度人的,是菩薩的發(fā)心。自覺已得到圓滿,能夠覺他的,是如來化現(xiàn)在世上。我雖然現(xiàn)在還沒有得度,但我愿度末劫時期的一切眾生。

  正文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譯文  世尊!這些眾生,去佛的時代漸遠,那時,邪師說法,多如恒河沙,要攝受他們的心,入于三摩地,怎樣令他們安立道場,使他們遠離一切魔事,使菩提心,不得退屈。

  正文  爾時世尊,于大眾中,稱贊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譯文  其時,世尊在大眾中,稱贊阿難說:善哉善哉!如你剛才所問,如何安立道場,救護眾生在末劫中免于沉溺于魔事中之苦,你現(xiàn)在仔細聽著,我當(dāng)為你一一講清楚。阿難與大眾,聽了佛的話后,唯然答應(yīng)著,敬聽著佛的教言。

  正文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xué)。

  譯文  佛告訴阿難,你常聽我毗奈耶〈注一〉中,宣說修行三條決定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控制自心就是戒,從戒當(dāng)中產(chǎn)生定〈注二〉,從定中發(fā)生慧〈注三〉,這就名為三無漏學(xué)〈注四〉。

  注一  毗奈耶譯為律藏。

  注二  心能控制,行動漸少,這正如風(fēng)止則波浪自停,如經(jīng)中說的‘尸羅〈即戒〉不清凈,三昧不現(xiàn)前。’

  注三  緣心盡極,寂照含空,如水澄湛,映現(xiàn)發(fā)光。故經(jīng)中說的‘無礙清凈慧,皆依禪定生。’

  注四  戒定慧三者都能盡諸漏,故稱為三無漏學(xué)。

  正文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

  譯文  阿難!何以控制心,我名為戒,假若世界上六道眾生,他們的心不淫,就能不隨生死相續(xù)。

  正文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v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譯文  你修三昧,本來想出塵勞,若是淫心不除,塵勞定不能出?v然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如不斷淫,最后必然落入魔道中,上品者成為魔王〈注一〉,中品者為魔民〈注二〉,下品者為魔女〈注三〉。這些眾魔,也各有徒眾,他們各人自說自己已成無上道。

  注一  如欲頂天的天王,他們是禪智勝于淫心所感業(yè)力而成。

  注二  此為魔王下屬,禪智與淫心相等業(yè)力所感。

  注三  此為魔王妃妾與魔民眷屬,淫心勝于禪智業(yè)力所感。

  正文  我滅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譯文  我滅度后,在末法時期,很多這樣的魔民,在世間如火一樣的熾盛,廣行貪欲,并以此作為善知識,令眾生墮入愛見的坑中喪失菩提的正路。

  正文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凈明誨。

  譯文  你教世上人,要修三摩地,一定先要斷淫心。這就是如來先佛世尊〈注〉第一條決定清凈明確的教誨。

  注  就是指過去佛和現(xiàn)在佛共同的明確教誨。

  正文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jīng)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zhuǎn)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譯文  是故阿難!如不斷淫,想修禪定,就如蒸砂石,要它成為飯。縱然經(jīng)過百千劫,也只能名為熱砂,何以故呢?因為這本來不是飯,這是砂石。你以尚在淫欲中的身體,想求得如來的妙果,縱然得到妙悟,都是淫根,根本成了淫了,那你輪轉(zhuǎn)于三惡道中,必然不能出離,如來涅槃的圣果,哪條路能修證呢?

  正文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譯文  必然要使淫機〈注一〉,身心都要斷除〈注二〉,最后斷性也不存在〈注三〉,這時于成佛菩提的道路,才可以希望。

  注一  欲念初萌之時,即是淫機。

  注二  先控制身體,不犯淫行。次控制思想,不起淫心。

  注三  如勉強斷除淫心,猶如石壓草一般,草仍在石下生長。必要如前文烏芻瑟摩,使欲火化為智慧,此時無能斷之心,亦無所斷之境,這才是斷性俱無。

  正文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譯文  如我這樣的說法名為佛說,不如我這樣的說法即是波旬說〈注〉。

  注  波旬即魔王之名。

  正文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

  譯文  阿難!又眾世界中,六道眾生,如他們的心不殺〈注一〉,那他們就不隨著生死而輪轉(zhuǎn)不息〈注二〉。

  注一  就是不自殺,不教他殺,也不能見殺隨喜。

  注二  前文說的‘汝負我命,我還汝債,經(jīng)百千劫,常在生死。’故隨生死相續(xù)輪轉(zhuǎn)不息。

  正文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v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dāng)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譯文  你修三昧,本來是想出塵勞。若你的殺心不除,就不可能出離塵勞?v然你有多的智慧,能夠禪定現(xiàn)前,假若你不斷殺,最后必然落在神道中,上品之人,就成為大力鬼王,中品就成為夜叉與眾鬼帥等。下品者就成為地行羅剎之類〈注〉這些鬼神,也各有徒眾,各人都說自己成就了無上道。

  注  因禪智與殺業(yè)的不同,故分為上中下品,禪智力量較強的為上品,禪智與殺業(yè)相等的為中品,殺業(yè)較禪智力強的為下品。

  正文  我滅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譯文  我滅度后,在末法時期〈注〉,很多這一類的鬼神,熾盛于世間,自己說食肉可以得菩提的正路。

  注  佛滅度后二千年即入末法時期。

  正文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凈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

  譯文  阿難!我叫比丘們食五凈肉〈注一〉,這些肉都是我的神力化生,本來沒有命根〈注二〉,你們婆羅門國〈注三〉,很多地方都是炎熱而潮濕,加以砂石很多,草菜都不適宜生長,因此我以大悲神力加被這些肉,供你們食。

  注一  不見不聞,不疑為我殺者,稱三凈肉。再加上鳥殘和自死兩種,共稱為五凈肉。

  注二  此肉無識、暖、息三者支援色心,故無命根。

  注三  婆羅門國即是印度。

  正文  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后,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dāng)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譯文  因為我的大慈悲力加被,假名為肉,使你能得嘗到滋味,為什么在如來滅度之后,食眾生的肉,還名為釋迦佛的弟子,你們應(yīng)當(dāng)知道,這些食肉的人,縱然能得到心開,似乎是三摩地,其實都是大羅剎,將來受報終結(jié)以后,必然沉淪在生死苦海之中,這不是佛的弟子。這樣的人,長時間互相殺,互相吞食,永遠沒有完結(jié),怎能出離三界呢〈注〉!

  注  三界指欲界,包括欲界六天和人間,色界,指色界十八天的天人,無色界,指四空處天的天人。

  正文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凈明誨。

  譯文  你教世間的人,若要想修習(xí)三摩地,除了第一需要斷淫之外,第二就是要斷殺生。這是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條清凈明確的教誨。

  解  梵網(wǎng)經(jīng)中第一就是戒殺,因為殺和慈相違背,所以菩薩行首先就要戒殺。楞嚴(yán)經(jīng)卻以淫為第一戒,因為淫妨礙禪定,不能得到圓通的緣故。

  正文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清凈比丘,及諸菩薩,于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譯文  是故阿難!若是不斷殺而想修禪定的,就譬如有人,自己塞著自己的兩耳,而高聲大叫,希望別人不聽見,這就叫要想隱藏,反而更顯露。清凈比丘〈注一〉,與眾菩薩,在歧路上行走時〈注二〉,不蹋傷青草,何況用手來拔它,為什么具大悲心的人,竟忍心取眾生的血肉作為食用。

  注一  就是持奉戒律的比丘。

  注二  歧路即是小路,因小路青草較多。

  正文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脫,酬還宿債,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離地。

  譯文  假若眾比丘,不穿東方〈注一〉的絲綿絹帛和此地的靴履裘毳〈注二〉,不食用乳酪醍醐〈注三〉。這樣的比丘,在世上真是脫去了系縛,將來還清了宿債,就不再來三界,何以故呢?服用眾生身上的少分,都和眾生牽連著緣,如人食地中的百谷,足就不能離地一樣〈注四〉。

  注一  絲綢等物都產(chǎn)于中國。

  注二  裘毳都是皮衣。

  注三  酥酪醍醐,都是用牛乳制成,取之過量,也可以傷牛,且奪犢子之食。

  注四  在世界上初有人類時,這些人都是從光音天下來的,身體有光,能在空中飛行,后來因為食了地上生長的五谷,足就漸漸不能離地了。

  正文  必使身心,于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譯文  一定要使身心,于一切眾生,或是身體,或是身體的某部分,即不食也不服用,我說此人是真能得到解脫的人〈注〉。

  注  此人即再入塵勞,亦無復(fù)牽連,乘愿度生,得大自在,故為真解脫者。

  正文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譯文  如我這樣說的就是佛說,不如我這樣說的,就是魔王說。

  正文  阿難!又復(fù)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

  譯文  阿難!又世界六道眾生,假若心不存在偷盜,那他就可以不隨生死輪轉(zhuǎn)相續(xù)。

  解  因為有偷盜心,必然會作出損人利己之事。生生世世往復(fù)償債,所以不免生死相續(xù)。

  正文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譯文  你修三昧,本來是想出塵勞,假若偷心不去掉,永遠出不了塵勞?v然有多的智慧,能夠禪定現(xiàn)前,假若不斷偷,最后必然落入邪道。上品成為精靈〈注一〉,中品成為妖魅〈注二〉,下品成為邪人,眾魅來附身〈注三〉,這些群邪,也有它們的徒眾,各人都說自己成了無上道。

  注一  上品的盜日月之精華,偷天地之靈秀,附山托水,惑人祭祀,成為邪神。

  注二  盜人物之津液,竊山林之氣潤,伺便作孽,邪鬼之類。

  注三  賦性險惡,居心邪僻,為諸魅所附身,被妖所迷,妄言欺世。

  正文  我滅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誘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譯文  在我滅度之后,末法時期,這樣的妖邪很多,在世間熾盛,暗藏各地妖言惑眾〈注一〉,冒稱善知識,各人自說已得了上人〈注二〉的法,炫惑一些無識之徒,恐嚇?biāo)麄,使他們失掉本心〈注三〉,所過之處,騙人的供養(yǎng),耗散人的家財。

  注一  如后文想陰魔中所說‘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zāi)祥變異。’即是。

  注二  上人即菩薩,以其位在聲聞以上故。

  注三  如后文想陰魔中所說‘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言刀兵,’眾生無識,望得救濟,不惜家財,傾家以作供養(yǎng)。

  正文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

  譯文  我教比丘,隨方乞食,主要教他們舍棄貪心,成就菩提道。

  正文  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yè),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譯文  眾比丘們,自己不作熟食,表示自己殘余的生命,只是暫時寄居在三界中,此生一盡,即不再來。為何賊人借我的袈裟?以我的名義作販賣,造種種業(yè),都說佛法不是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為小乘道,由此疑誤無量眾生,死后墮無間地獄。

  正文  若我滅后,其有比丘,發(fā)心決定,修三摩提,能于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jié),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于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舍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譯文  若我滅度以后,若有比丘發(fā)心修三摩地,能在如來像前,于自身然一燈,或燒一個指節(jié),或燒一香燭,我說此人,無始以來宿債,一時都銷除清凈,永遠脫離世間,永遠脫離諸漏,雖然還未馬上明白無上菩提的道路,但此人于法上,已決定了信心。假若不作這一點點舍身的微因〈注一〉,將來縱然成就了無為的的大道,必然還要生在人間,酬還過去的債務(wù),如我從前食馬麥的事一樣〈注二〉。

  注一  因為在身上然香然指然燈,都是一種舍身的行為,雖然種的因很微小,但其后果的作用卻很大。

  注二  按興起經(jīng)所記:‘昔舍衛(wèi)國毗蘭邑阿耆多王請佛與五比丘,三月供齋,時有魔惑王心,入宮耽荒五欲,供六日止,又值邑內(nèi)饑饉,乞食不得,時有馬師減馬麥半,供佛及僧,至九十日,王乃醒悟,向佛求懺,舍利詢緣,佛言過去毗婆尸佛時,有王請佛及僧,佛僧食已,為病比丘請一分食,過梵志山,梵志聞香詬曰:此禿頭沙門,應(yīng)食馬麥,何與甘饌?所教五百童子,亦如是說,爾時梵志者,今我身是,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羅漢是。’此但因過去詬罵過佛與僧,尚不免受報,何況盜人財物,侵蝕了別人所有,自應(yīng)當(dāng)受報。

  正文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凈明誨。

  譯文  你教世間眾人,修三摩地,后斷偷盜,這就名為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凈明確的教誨。

  正文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縱經(jīng)塵劫,終無平復(fù)。

  譯文  是故阿難!若是不斷偷,而想修禪定成就。就如有人用水灌漏杯,要想它滿。縱然經(jīng)歷塵劫,終不能使它滿一樣。

  正文  若諸比丘,衣缽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餓眾生。于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于稱贊。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以誤初學(xué),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譯文  若眾比丘,除衣缽之外,分寸都不留蓄,乞食存余的食物,施給饑餓的眾生。在大集會中,合掌禮拜四眾〈注一〉,有人打罵,同于稱贊。一定要把身心一齊捐舍,自身的肉與骨血,與眾生共有〈注二〉,不將如來不了義的說法〈注三〉,為自己延護,貽誤初學(xué)的人,佛將印證此人,會得到真三昧。

  注一  因知道眾生與佛,本來平等。

  注二  例如釋迦佛過去生中為薩埵王子時,投巖飼虎的事一樣。

  注三  大小兩乘經(jīng)典中,有很多不徹底的說法,不能引之為自己辯解。

  正文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譯文  如我這樣說就名為佛說,不這樣說即是魔王說。

  正文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凈,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譯文  阿難!如此世界六道眾生,雖然身心都沒有殺盜淫,三行已得圓滿〈注一〉,若是大妄語,則三摩地不得清凈〈注〉。成為愛見魔〈注三〉,喪失如來的種子〈注四〉。

  注一  無殺,則慈行圓滿;無淫,則梵行圓滿;無盜,則舍行圓滿;是為三行圓滿。

  注二  因為有貪供養(yǎng)的心,所以才大妄語,貪久則癡愛日甚。妄久則邪見潛生。

  注三  此時魔得其便,飛精附體,所以成愛見魔。

  注四  著魔之后,其人也不知道,生前則如同醉夢,死后則隨其淪溺,雖諸佛出世,也難相救。永沉生死,求出無期,所以說是喪失如來種子。

  正文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蚯笫篱g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yǎng)。

  譯文  所謂沒有修得就自己誑言說自己已修到了什么地步。沒有證到就自己夸張自己已證到什么位次,這樣吹牛的目的是為了求得別人的尊敬和殊勝第一,或?qū)θ苏f:我已證得須陀洹果,或斯陀含果,或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或幾地地前各位次菩薩。希望別人對他禮拜懺悔,貪求供養(yǎng)。

  正文  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fù)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譯文  是一顛迦〈注一〉,銷滅佛種,如人用刀切斷多羅木一樣〈注二〉,佛記著此人,永遠隕落善根,不可能再有正確的知見,沉淪在三界的生死中,永遠不成三昧。

  注一  又名一闡提,就是斷了善根的人。

  注二  南印度建那補羅國北,有一種多羅木,樹葉長廣光潤,各國都采以作書寫之用,此木以刀斷后,不能再生。

  正文  我滅度后,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yīng)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zhuǎn);蜃魃抽T,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贊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xué)。

  譯文  我將來滅度后,命令眾菩薩與阿羅漢,應(yīng)身〈注〉生在末法時期,以種種形,度這些在生死中輪轉(zhuǎn)的眾生;蚴乾F(xiàn)出家比丘像,或是現(xiàn)白衣居士身,或是現(xiàn)人王,宰官,童男童女身,甚而至于淫女寡婦,好偷屠販中,都有菩薩羅漢在其中示現(xiàn),與他們同事,稱贊佛乘令他們身心能夠入三摩地。

  注  應(yīng)該現(xiàn)什么身對眾生比較便利,即現(xiàn)什么身,所以為應(yīng)自。

  正文  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復(fù)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凈明誨。

  譯文  除了在命終時,陰留遺咐。為什么此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我教世上的人,修三摩地,后應(yīng)當(dāng)斷除諸大妄語,這就是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凈明確的教誨。

  正文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于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fù)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譯文  是故阿難!若不斷除大妄語的,就如刻人的糞,作為旃檀形,希望它有香氣,這是不可能的,我教比丘,直心是道場,于四威儀中,一切行為,無有虛假,為何自稱得了上人的法,譬如窮人,妄稱帝王,自取誅滅。何況法王,怎能妄竊呢,因地上不真,在果上必然彎曲,如人要咬自己的肚臍,怎么咬得到呢?解  華嚴(yán)經(jīng)上說:‘菩提妙法樹,生于直心地。’維摩詰經(jīng)上說‘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本經(jīng)前文說‘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凡此皆以直心為道場。

  正文  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譯文  假若眾比丘,心如直弦一樣,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遠沒有魔事。我可以印證此人,一定能成就菩薩的無上知覺。

  解  如心如弦之直,則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一切皆為真實,此即所謂永無諸委曲相,因為心直行真,入三摩地,魔不得便,所以永遠沒有魔事發(fā)生。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即是成就圓通心,以成就圓通心為因,在果上一定能證得無上菩提。

  正文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譯文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我這樣說即是魔王說。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