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yán)經(jīng)
《楞嚴(yán)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yán)經(jīng)》、《首楞嚴(yán)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四)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卷六(之四)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世尊,我又因獲得此‘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之真實圓通,實修實證無上佛道的緣故,在‘三十二應(yīng)身’和‘十四種無畏’之外,還善巧獲證了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
以上的“三十二應(yīng)身”和“十四種無畏”,其功德已經(jīng)不可思議了。但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所顯現(xiàn)之妙功德,還不止于此,而是無量無邊,言說不盡。原因何在?因為菩薩得證真實圓通,成就圓滿法身,而法身本具無量妙功德的緣故。
問:好像一切眾生都有圓滿法身吧?那豈不是說我也具有觀世音菩薩的這些妙功德了?
答:是的。菩薩于二十五圓通之最后,宣說自修自證之“耳根圓通”妙法,及其種種不思議無作妙德,就是在為大家做示范,教咱們修習(xí)“耳根圓通”,成就“如幻聞熏聞修金剛?cè)?rdquo;,實證圓滿法身,自然就會顯現(xiàn)出種種不可思議之妙功德。
嚴(yán)格說來,眾生只是“本具”圓滿法身,也“本具”種種不思議無作妙德,而尚未得以“顯發(fā)”,被種種妄想分別所遮蓋的緣故。如何消除種種妄想分別呢?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已經(jīng)給大家作出了榜樣,那就是要親歷實修“耳根圓通”,一旦實證此真實三昧,種種無作妙德自然現(xiàn)前。
觀世音菩薩“善獲”之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是: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凈寶覺。故我能現(xiàn)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第一種無作妙德,由于我從聞思修得入三昧,初步獲證‘妙聞性’與‘妙聞塵’圓融無二之‘妙妙聞心’,‘心精’便脫開‘能聞’與‘所聞’而顯露,它就是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之根性,此時已經(jīng)無法分隔為六,而成為了一體圓融之清凈寶覺。”
“此圓融清凈寶覺當(dāng)中,具足‘妙根性’與‘妙塵性’,能夠隨緣顯現(xiàn)出妙眼根、妙耳根、妙鼻根、妙舌根、妙身根和妙意根,以及妙色、妙音、妙香、妙味、妙觸與妙法。因此,我能夠于其中顯現(xiàn)出眾多種類的妙容貌,也能夠演說無量無邊的秘密神咒。”
【妙妙聞心】指菩薩從“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到達了“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此時,“能聞”乃是“妙聞性”,“所聞”乃是“妙聞塵”,兩者能所一如,故名“妙妙聞”;又圓融于一心,故名“妙妙聞心”。其中,第一個“妙”指“妙聞性”,第二個“妙”指“妙聞塵”。
【心精遺聞】“心精”便脫開“能聞”與“所聞”而顯露。“遺”就是“脫開”,不再被束縛的意思。此“心精”就是所謂“妙精明心”,乃是六根之共同根性。
【寶覺】蘊含一切功德寶藏,名“寶”;清凈圓滿光明,名“覺”。即“寶覺真心”是也。
菩薩從“耳根”入手修行,獲證“妙妙聞心”,其“心精”一旦脫開“能聞”和“所聞”的束縛,便顯現(xiàn)為六根之“妙根性”,即“妙精明心”。此時,一心無二心,更無六根可以分隔,故名“圓融清凈寶覺”,具足六根互用,初步圓滿無上菩提。
此“圓融清凈寶覺”即是“圓滿法身”,其中并非一無所有,而是圓滿具備一切“妙根性”與“妙塵性”。于是,無邊廣大之妙用就現(xiàn)前了。
如何現(xiàn)前呢?“妙根性”當(dāng)中,可以自在顯現(xiàn)出“妙眼根”、“妙耳根”、“妙鼻根”、“妙舌根”、“妙身根”和“妙意根”;“妙塵性”當(dāng)中,可以自在顯現(xiàn)出“妙色”、“妙音”、“妙香”、“妙味”、“妙觸”和“妙法”。
因此,菩薩能夠于“妙色”當(dāng)中,顯現(xiàn)出眾多種類的妙容貌;還能夠于‘“妙音”當(dāng)中,演說無量無邊的秘密神咒。每一個妙容貌當(dāng)中,自然也蘊含著“妙眼根”、“妙耳根”、“妙鼻根”、“妙舌根”、“妙身根”和“妙意根”;每一個秘密神咒當(dāng)中,也蘊含著“妙意根”和“妙舌根”之妙用,以及“妙法”之總持妙義。
——以上并不僅僅是理論,而是可以實證的妙智慧。
問:說了這么多“妙”,請問如何是“妙”呢?
答:妙者,圓融無礙,不可思議是也。所謂心物一如,性相不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來無一物,處處是菩提。親證法界全體只在一心,故能夠通達萬象,皆成自在之作用,歸于本來之妙法界。
再問:那如何是“不妙”呢?
答:一落入思慮分別,以及執(zhí)著和取舍,虛妄障礙就發(fā)生了,便“不妙”矣。蕓蕓眾生皆如此,如來名為可憐憫者。
菩薩于“圓融清凈寶覺”當(dāng)中,所現(xiàn)之“妙容貌”是:
其中或現(xiàn)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其妙容貌當(dāng)中,有時現(xiàn)出一顆頭,有時現(xiàn)出三顆頭、五顆頭、七顆頭、九顆頭、十一顆頭,以此類推,乃至于可以顯現(xiàn)出一百零八顆頭,千顆頭、萬顆頭,甚至八萬四千顆堅固不壞之頭。”
【爍迦羅首】漢譯“金剛堅固之首”,或“堅固不壞之頭”。
問:《金剛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觀世音菩薩所現(xiàn)的“爍迦羅首”也有相,為何會“堅固不壞”呢?
答:“爍迦羅首”并非實有,本是“圓融清凈寶覺”所現(xiàn)之“幻相”,也是“圓融清凈寶覺”本身,性相不二。“圓融清凈寶覺”不生不滅的緣故,則“爍迦羅首”同樣不生不滅,故名“堅固不壞”。
其實,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其“形相”有生有滅,有顯現(xiàn)有不顯現(xiàn);而其“自性”本無生滅,本是“圓融清凈寶覺”,亦名“清凈法身”。
眾所周知,如佛所言,一切法無常。然而,一切法無常當(dāng)中,其妙性堅固不壞,堪稱“金剛自性”。如此智慧,二乘圣者尚不可及。各位同修學(xué)習(xí)《楞嚴(yán)經(jīng)》,不要忘記了“首楞嚴(yán)”之義,所謂“一切事究竟堅固”是也。
“一切事究竟堅固”,故名“堅固不壞”。萬事萬物皆如此,本沒有成、住、壞、空。何以故?成、住、壞、空皆是幻相;孟嗉幢阆麥纾膊皇钦鏈,《圓覺經(jīng)》所謂“諸幻雖盡,不入斷滅”。什么東西“不入斷滅”呢?正是“成、住、壞、空”之妙性也,此性之外,別無佛性可得。
大家學(xué)佛想要“了生死”,難能可貴。仔細觀察就可以知道:色身有生死,妄想心有生死,情緒有生死,一切世間萬物都有生死?墒,這萬物“生死之性”,也就是承載著萬物生滅變化的那個東西,大家看看它會有生死么?
——請找到它,啥問題都解決了。
因此,達摩大師云:“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同樣,也可以說:即萬物性,即是佛性也。
——到底如何是“了生死”?
答:在一切生死輪回當(dāng)中,識得其性本無生死,而能夠顯現(xiàn)出一切生死現(xiàn)象。此性即是佛性,即是觀世音菩薩親證之“圓融清凈寶覺”,也是你我的當(dāng)前心地。各位同修,君心如大地,包容承載著一切萬事萬物,任宇宙生滅變化于其中,心本如如。識得它,則“了無生死”,即是明心見性;親證它,則能現(xiàn)無邊妙用,如觀世音菩薩一般。大家各自努力。
菩薩所現(xiàn)“妙容貌”對應(yīng)之“妙身根”是: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與其妙容貌相對應(yīng),有時現(xiàn)出兩只手臂、四只手臂、六只手臂、八只手臂、十只手臂、十二只手臂,十四只、十六只、十八只、二十只,直到二十四只手臂,以此類推,乃至于可以顯現(xiàn)出一百零八只手臂,千只手臂、萬只手臂,甚至八萬四千只寶印手臂。”
【母陀羅臂】結(jié)著手印的手臂,即寶印手臂。“母陀羅”譯為“印”。
菩薩所現(xiàn)“妙容貌”之“妙眼根”是: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凈寶目。
“其妙容貌當(dāng)中,有時現(xiàn)出兩只眼、三只眼、四只眼、九只眼,以此類推,乃至于可以顯現(xiàn)出一百零八只眼,千只眼、萬只眼,甚至八萬四千只清凈寶眼。”
菩薩所現(xiàn)的眼睛,與頭是相對應(yīng)的,一顆頭上面,或者有兩只眼,或者有三只眼。而手臂與頭的對應(yīng)則比較復(fù)雜,一顆頭可以對應(yīng)于兩臂、四臂、六臂,等等,甚至更多。菩薩如此顯現(xiàn)的典型代表,即是著名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亦名“大悲千手觀音”,作為本尊,其心咒就是廣為流傳的“大悲咒”。
菩薩如此之顯現(xiàn),其特征及作用在于: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所有這些妙容貌、妙手及妙眼,有的顯現(xiàn)為慈祥,有的顯現(xiàn)為威嚴(yán);有的現(xiàn)出定力,有的現(xiàn)出慧力?傊軌蛟诰茸o眾生方面,獲得廣大自在之妙用。”
面容有慈祥,也有威嚴(yán);眼神有慈祥,也有威嚴(yán)。手印同樣有慈祥,例如“垂手”;也有威嚴(yán),例如“握拳”。面容可以現(xiàn)出定力和慧力,眼神也可以,手印也可以。
因此,菩薩用如上種種妙顯現(xiàn),有時慈悲,有時威嚴(yán),有時靜定,有時智慧,以如是種種方便救護眾生,觀聲救苦,隨緣教化,無不周遍圓滿,而毫無造作之心,皆是“無作妙力”,故名“得大自在”。
相對來說,明心見性,初步降服粗煩惱,可以叫做“得少自在”;而見性成佛,破除無明細惑,具足種種自利利他之功德妙用,才叫做“得大自在”。
這是觀世音菩薩善巧獲證的第一種不思議無作妙德。以下是第二種: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xiàn)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第二種無作妙德,由于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直至寂滅現(xiàn)前,此寂滅妙性本來超脫出六塵之束縛,如同聲音可以透過墻壁,不會被墻壁阻礙一樣。”
“所以,我從寂滅妙性當(dāng)中,以無作妙力,能夠顯現(xiàn)出種種形相,誦出諸佛的種種神咒。所有這些形相和神咒,能夠把無所畏懼之功德力,布施給一切眾生。”
“因此,在十方微塵數(shù)國土當(dāng)中,都把我稱為布施無畏力的大菩薩。”
【垣(音:圓)】墻壁,矮墻。
所謂的“誦一一咒”,是指菩薩能夠“誦出”諸佛的種種秘密神咒。這個“咒”不是菩薩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寂滅法性當(dāng)中本有的,也是諸佛曾說的。以觀世音菩薩最著名的“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即“大悲咒”為例,曾是過去千光王靜住佛所說,并非菩薩所創(chuàng)造。其它咒語,同理可知。
問:難道像觀世音這樣的大菩薩,還不能創(chuàng)造出咒語嗎?
答:不是不能,而是不必。不要忘了,菩薩的一切功德,皆是“不思議無作妙德”呀。如果還需要去“創(chuàng)造”的話,豈不落入了“刻意”與“造作”,如何能叫做“不思議無作妙德”呢。一切秘密咒語都是如此,都從菩薩的性地當(dāng)中流露出來,而不需要刻意創(chuàng)造。
不僅佛法如此,世間學(xué)問也是如此,皆如古人所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天”是何物?需要大家參個明白,才不愧為修行人。
所謂的“施無畏”,就是能夠把無所畏懼之功德力,布施給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擁有無所畏懼之金剛心。
問:如何才能夠“無所畏懼”呢?
答:了知自性本不生滅,實無生死可得,常自如如,更有何畏懼?了知諸法如幻,本非實有,縱刀槍臨頭,更有何畏懼?如果做不到,請一心祈求大悲觀世音菩薩吧,菩薩會幫您的。
這是觀世音菩薩善巧獲證的第二種不思議無作妙德。以下是第三種:
三者,由我修習(xí)本妙圓通,清凈本根。所游世界,皆令眾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第三種無作妙德,由于我修習(xí)本根妙門‘耳根圓通’,圓滿成就本根之寂滅妙性。因此,于此周遍法界的寂滅妙性當(dāng)中,我所游歷的任何國土世界,都能夠讓其中的眾生甘愿布施珍寶,甚至不惜舍棄生命,來祈求我的憐憫與攝受。”
是的,假如能夠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憐憫與攝受的話,我想,多數(shù)人都會為此做出慷慨布施,甚至有人會不惜身命。為什么?因為,菩薩之無作功德無邊廣大的緣故,周遍法界的緣故,無處不在的緣故,眾生皆知的緣故。還因為,“布施波羅蜜”能夠到彼岸的緣故。
有人問:難道觀世音菩薩還需要珍寶和別人的身命嗎?菩薩好像應(yīng)當(dāng)不求回報地平等攝受眾生,才對吧?
答:菩薩圓證寂滅妙性,一切功德無不具足,怎會需要珍寶和別人的身命呢。能夠感得眾生甘愿布施珍寶,甚至布施身命,來祈求菩薩攝受,這就是“不求回報地平等攝受眾生”。
原因何在?因為,真正能夠讓眾生得到廣大利益的,不是某位菩薩,而是眾生自己的心。此布施珍寶之心,以及舍棄身命之心,才是最可貴的,它就是“離相之心”,也是“放下之心”,它能夠幫助眾生明心見性,乃至于圓滿成就寂滅妙性,成佛作祖,如同觀世音菩薩一般。
這是觀世音菩薩善巧獲證的第三種不思議無作妙德。以下是第四種: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yǎng)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第四種無作妙德,我已悟得諸佛妙心,證達究竟之果,能用種種珍寶供養(yǎng)十方如來,同時也能夠利益法界當(dāng)中的一切六道眾生。”
“讓他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乃至于,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我得佛心,證于究竟】我已悟得諸佛妙心,證達究竟之果。
觀世音菩薩乃是等覺大菩薩,所證與諸佛平等,所以說“證于究竟”,已經(jīng)是佛,尚未示現(xiàn)成佛而已。等覺菩薩距離“妙覺”佛果,僅一轉(zhuǎn)身之遙,如《楞嚴(yán)經(jīng)》卷八云:“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待后文詳說。
【傍及】即“旁及”,順帶著,捎帶著,一同。
所謂的“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含義很清楚,不需要多說。其要點在于一個“求”字。
如何“求”呢?六祖大師說得好:“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就是要一心一意,念茲在茲,若能如此,則如《佛遺教經(jīng)》云:“制之(心)一處,無事不辦。”
說白了,您一心一意專注地“求”,這就是修行的過程,求到了此心“制之一處”之時,自然得入三昧,也必將與觀世音菩薩同悲仰,到那時,一切良好的愿望都會實現(xiàn),萬法唯心所現(xiàn)的緣故,與菩薩愿力相應(yīng)的緣故。
自述了“三十二應(yīng)身”、“十四種無畏”和“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之后,觀世音菩薩正式回應(yīng)世尊關(guān)于圓通的詢問: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據(jù)我的修證過程,我是從‘耳門圓照三昧’,令外緣聲塵之心反聞內(nèi)照而得自在,因回入聞性之流,得證‘耳根圓通’,直至寂滅現(xiàn)前,成就無上菩提,最為第一。”
【耳門圓照三昧】即前文“如幻聞熏聞修金剛?cè)?rdquo;,亦即“耳根圓通”。其具體修法,見前文第六卷初,觀世音菩薩之自述。
【緣心】外緣聲塵之心,即眾生的攀緣心。
所謂“緣心自在”,其中省略甚多。眾生心習(xí)慣了攀緣分別,此心即是“緣心”,它是不自在的,被境界所束縛的緣故。然而束縛并非實有,只因攀緣而虛妄發(fā)生,因此,大家要想自己的心獲得自在,就需要放下攀緣,讓那個“緣心”往心里反觀,就“耳根”來說,即是“反聞”,反聞聞自性,就叫做“入流”,回入了聞性之流也。此時,心還是那個心,只是不再攀緣,也不會斷滅,它如如現(xiàn)前,自然自在,如果大家能夠認識,就叫做“明心見性”。其后的修行,如前文觀世音菩薩所述。
此乃“十八界圓通”當(dāng)中“六根圓通”之“耳根圓通”。到這里,世尊詢問諸位圣者圓通修法,共有二十五位圣者回應(yīng)世尊,其修法分別從“十八界”和“七大”入手,合稱為“二十五圓通”。
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世尊,如我以上成就,當(dāng)時的觀世音佛贊嘆我善于修證圓通法門,并在廣大法會當(dāng)中為我授記,名為觀世音。”
“由于我觀聲救苦之功德圓融無礙,遍及十方世界,所以觀世音菩薩之名號得以傳遍十方世界。”
到這里,觀世音菩薩自述圓通圓滿結(jié)束。
下面,在“二十五圓通”當(dāng)中,世尊要為阿難尊者,以及末法時代眾生,抉擇出最相應(yīng)的修法。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于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并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當(dāng)時,世尊于師子寶座上,從佛體全身同時放射出百寶光明,遙遙地為十方微塵數(shù)世界當(dāng)中的如來,及其法王子菩薩們灌頂。”
“十方微塵數(shù)世界當(dāng)中的如來,也從其佛體全身同時放射出百寶光明,自微塵數(shù)他方世界,來為世尊灌頂,同時也為楞嚴(yán)法會當(dāng)中的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們灌頂。”
【五體】頭部、雙手和雙足。此處也泛指如來全身。
如來與如來相互放光灌頂,既表示佛佛道同,所謂“三世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也表明二十五圓通乃無上大法,為十方如來所贊嘆;更表明下面將要演說極其殊勝的妙法,可謂難逢難遇。
以下種種祥瑞,仍表明法之殊勝,同時,也是十方如來對于法會大眾的慈悲加持。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wǎng)。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cè)痢?/p>
“在十方如來百寶光明的沐浴下,祇陀林當(dāng)中的樹木、池塘、沼澤、流水,等等,一同演奏出微妙法音,各道寶光相互交織,如同百寶光明的絲網(wǎng)一般。”
“在座大眾都覺得未曾有過的殊勝,承蒙十方如來之加持,一切法會大眾都悟得了金剛?cè)痢?rdquo;
【金剛?cè)痢?ldquo;金剛”比喻自性、法性與佛性,是三無差別。此妙性如如,非生非滅,不可破壞,定慧空明于一心,故名“金剛?cè)?rdquo;。
此“金剛?cè)?rdquo;也就是“大佛頂首楞嚴(yán)王”,一切事究竟堅固之無邊妙性是也。十方如來都已經(jīng)圓滿親證,所以能夠自在放光,互為證明,為大眾彰顯此妙性之周遍圓滿,令大眾當(dāng)下悟入。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在十方諸佛寶光輝映之時,諸天神降下了百寶蓮花之美妙花雨,以作供養(yǎng)與莊嚴(yán),其中,青蓮花、黃蓮花、紅蓮花、白蓮花,等等,紛紛交錯雜糅在一起,把十方無盡虛空都映成了七寶妙色。”
【七寶色】在“七寶”當(dāng)中,“金”是金黃色,“銀”是銀白色,“琉璃”是天青色,“硨磲”是純白色,“赤珠”是大紅色,“瑪瑙”是暗紅色,“琥珀”是黃褐色。
諸佛放光加持,諸天降花雨供養(yǎng),緊接著,更加不可思議的妙境界即將顯現(xiàn):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xiàn)。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忽然間,此娑婆世界的大地山河等等,同時消失了。只見十方微塵數(shù)國土(包含娑婆世界在內(nèi)),合成了一個不思議世界,其中,種種梵唄、歌詠自然演奏著。”
【梵(音:飯)唄(音:拜)】曲調(diào)清凈的贊頌之聲。也泛指一切佛樂與經(jīng)咒念誦。
“梵唄詠歌自然敷奏”,其中贊頌著什么內(nèi)容呢?亦如《佛說阿彌陀經(jīng)》等經(jīng)所言,無非贊頌佛法僧三寶,贊頌法界圓滿清凈之實相,贊頌本來之常、樂、我、凈妙功德,宣說種種妙法,等等。
此即《華嚴(yán)經(jīng)》所謂的“一真法界”,亦名“不思議法界”,其中萬象森羅,重重?zé)o盡,一切世界與國土,不一不異,平等圓融,如幻呈現(xiàn)。也是《法華經(jīng)》所說“諸法實相”之不思議現(xiàn)量境界,更是《楞嚴(yán)經(jīng)》所標(biāo)之“大佛頂首楞嚴(yán)王”,一切事究竟堅固的理事圓融之妙境。
如此實相妙境,正表明“二十五圓通”修法之無比殊勝,殊勝而平等,皆能成就無上正覺之道。于此殊勝當(dāng)中,其尤為契合當(dāng)前眾生之根機者,尚需抉擇。
因此,在顯現(xiàn)了諸佛親證之“不思議法界”之后,世尊開金口,詢問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xué),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xí)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yōu)劣前后差別。
“于是,如來對文殊師利法王子說:依你觀察這二十五位無學(xué)圣者,諸大菩薩和大阿羅漢們,各自講說了他們最初成道的修法,都說其修法乃是真實的圓通法門。的確,他們的修行方法,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也沒有前后上下之差別。”
世尊首先肯定,二十五圓通從修法來說是平等的,并不存在好壞差別。但是,“法無優(yōu)劣,契機者妙”,對于阿難尊者來說,對于娑婆世界的末法眾生來說,哪一個修法更適合呢?
世尊繼續(xù)說道: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dāng)其根?兼我滅后,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如今,我想讓阿難從這二十五種修法當(dāng)中開悟圓通,你看哪個修法最適應(yīng)阿難的根機呢?”
“還有,在我滅度以后,此娑婆世界眾生想要悟入菩薩乘,求證無上覺道,你看哪個修法容易成就呢?”
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因為,阿難尊者也是娑婆世界的眾生之一,尊者乃是一切如來教法的當(dāng)機者、繼承者和宣揚者。與當(dāng)時的諸大菩薩和大阿羅漢們相比,阿難尊者更接近咱大家的根機,因此,為阿難尊者抉擇出來的修法,也同樣適合于末法時代眾生。
下面,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在如來的慈悲加持下,以其不可思議的妙智慧,將要為阿難,也為咱大家作出抉擇,并深入演說初發(fā)心入菩薩道時,最適合的圓通修法,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所成就的“如幻聞熏聞修金剛?cè)?rdquo;,亦名“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 上一篇:虛空最寬容
- 下一篇:《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五)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九)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八)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十)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六)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五)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四)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三)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二)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一)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十二)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十一)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七)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九)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八)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十)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六)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五)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四)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三)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五(之九)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五(之十)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一)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二)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三)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四)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五)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六)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七)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八)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