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法要》柒、示倫常道德一、敦倫盡分【3】
《靈巖法要》
柒、示倫常道德
一、敦倫盡分[3]
、樗匚欢
天成就人有逆有順
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無一定。唯在當(dāng)人具通方眼,善體天心,則無苦非樂,無逆非順,無禍非福矣。是以君子樂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隨遇而安,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增廣上·與衛(wèi)錦洲居士書)
禍福相依損益在人
人生世間,禍;ハ嘁蟹。唯視當(dāng)人之用心何如耳。善用心者,困苦艱難,皆為解脫之本。不善用心者,富貴榮華,悉是墮落之因。(三編上·復(fù)周浦陳家駿居士書)
世間諸法,了無定相,禍;ハ嘁蟹,損益唯人自召。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汝果能常將遇難將終念佛之念,存之于心。則決定可以于此身報終之時,俯謝娑婆,高登極樂。為彌陀之弟子,作海會之良朋。(三編上·復(fù)智章居士書(戊辰八月))
盡我天職不計順逆
《易》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谷四芫有男惺,有如大地,施恩不求報,受辱不懷瞋,但盡我之天職,不計人之順逆。如是之人,生入圣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增廣下·螺頭廟東照寺重修地母廟碑記)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孟子云:「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姑献哟苏Z,極確切,而未明其所以然。佛說一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各有前因,致獲現(xiàn)果。了此,則只宜自懺宿業(yè),何暇怨人乎哉?所以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受寵若驚,受辱不怨,逆來順受,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增廣上·復(fù)潘對鳧居士書)
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quán)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xiàn)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矣。(增廣上·復(fù)周群錚居士書五)
逆來順受隨緣而為
學(xué)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會。逆來順受,則縱遇危險等事,當(dāng)時也不至嚇得喪志失措。已過,則事過情遷,便如昨夢,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當(dāng)知一切境緣,悉由宿業(yè)所感。又須知至誠念佛,則可轉(zhuǎn)業(yè)。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什么東西?念佛之人,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怕什么東西?汝若常怕,則著怕魔,便有無量劫來之怨家,乘汝之怕心,來恐嚇汝。令汝喪心病狂,用報宿怨。且勿謂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體正念,歸于怕中。其氣分與佛相隔,與魔相通。非佛不靈,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
當(dāng)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凈業(yè)。所有吉兇禍福,悉不計慮,隨緣應(yīng)變?v大禍臨頭,亦當(dāng)想及同罹此禍之人,不知有幾千萬億。于無可如何中,尚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觀世音,作為無畏之據(jù)。放開心量,勿預(yù)恐嚇。則病自痊愈,身自安樂矣。(三編下·復(fù)同影居士書)
逆來順受,始名樂天;修身植德,方曰盡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惡,唯觀眼前吉兇。見作善而得禍,便謂善不當(dāng)為;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足戒。不知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譬如三尺之冰,豈一朝之寒所能結(jié);百川之泮,亦豈一日之暖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猶豫而退悔。宜學(xué)俞凈意之修身,袁了凡之立命。將見二孫必成佳士,麟兒屢見誕生矣。至于華嚴(yán)重建,誠屬莫大功德。然居處深山,募化維艱。只可隨緣,不宜勉強。有殿可以供佛,有寮可以安身,行道居處有所庇覆,足矣。何必多造殿宇,廣列長廊,不為利益自他,唯取快悅俗目乎?(增廣上·復(fù)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一)
思不出位素位而行
人之處世,一一須按當(dāng)人本分,不可于分外妄生計慮。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雖于凈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務(wù)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須知了生死,愚夫愚婦則易,以其心無異見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婦工夫,則亦易。否則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婦之能帶業(yè)往生。凈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定不欺人。(增廣上·復(fù)周群錚居士書二)
人生世間,貴守本分。凡一切人,發(fā)顛發(fā)狂,乃至常生悲觀,常欲自殺者,皆系不修實行,欲得大幸福,事事如意,財色名位,皆在人上。倘前生修有癡福,得其所欲,則驕奢淫泆,無所不至。如此之禍,校比自殺,當(dāng)重萬倍。幸而未得,尚不至如此之烈。汝欲消此煩惱,當(dāng)事事守分,不于分外起一毫欲得之妄念。隨緣做事,即為人作仆,必須盡我為仆之職分,而不以為恥,及以為我非為仆之資格之心。而今得為仆,我能盡我為仆之職分,不生矜己輕人之心。主人知我,我亦不喜;主人不知,我亦不慍。我盡我分,知否任人。無計校心,無抑郁心。如此為仆,人當(dāng)尊之為師,不敢以仆視矣。即人以我善于盡仆之職分,而不敢以我為仆,而以師事之,我仍不起自高自大之心。覺得仆與師皆假名,盡我職分乃實行,唯恐行不副名,不計人之待遇。古之大人,雖至窮困不能生活之時,亦無憂戚抑郁之念。即令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仍然是山野農(nóng)夫之態(tài)度。此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所以坦蕩蕩也。否則,小人常戚戚矣。(續(xù)編上·復(fù)某居士書)
素位而行方為得之
明因識果,吃素念佛,為自利利他之要義。猶須素位而行,不怨不尤,方可以真得佛法之實益。(三編下·復(fù)章道生居士書一)
南岳智者,皆法身大士。其實證地位,誰能測其高深?此不過欲勉后世專精學(xué)道,而作此曲折耳。豈真止證十信相似位、五品觀行位而已耶?我等博地凡夫,哪堪擬彼。我等只好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以為助行。依永明蓮池之法行之,則無往不利矣。自己改惡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親故并有緣之人,亦當(dāng)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dāng)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為得之。(增廣上·復(fù)永嘉某居士書六)
不生系戀亦不厭世
有血性者,決不于此世界生系戀心。然既在世間做人,亦決不可放棄自己所應(yīng)行事,而一味作厭世觀也。(三編下·復(fù)卓智立居士書三)
士農(nóng)工商各務(wù)其業(yè)
人生世間,不可無所作為。但自盡誼盡分,決不于誼分之外,有所覬覦。士農(nóng)工商,各務(wù)其業(yè),以為養(yǎng)身養(yǎng)家之本。隨分隨力執(zhí)持佛號,決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fā)隨喜心,亦屬功德。(增廣上·復(fù)寧波某居士書)
學(xué)佛之道在于實行
學(xué)佛之道,在于實行。若只張羅門面,不修實行,則亦只得門面之空名而已。既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上自父母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兒女,及諸仆使,并及鄉(xiāng)黨鄰里、親戚朋友,凡一切相識之人,皆宜以如上所行為勸。若自己實行上事,人自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出世間事,無一不以身為本者。若自不實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則可依從,只取其言之益,不計其人之能行與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誹背譏,反令造大口業(yè)。欲真利人,當(dāng)事事盡己之分。則日用行為,皆含化人之機。久而久之,人自見信而依從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三編上·復(fù)李爾清居士書(民廿二 九月十五))
轉(zhuǎn)移之權(quán)操之在我
人生世間,壽夭窮通,皆有一定,皆無一定。
其一定者:儒者謂之命,謂之天所賦者。夫天,乃大公無私,何以所賦者高下懸殊、萬有不齊乎?豈天亦有厚薄輕重之偏私乎?儒家不言三世,故以前因為天所命。而不知所謂天命者,即佛所謂果報也。佛以此身為報身,報前生所作善惡之因,故感今生所得壽夭窮通之果也。此其有定者。
其不定者:或勵志修持,積德累功,希圣希賢;與任意放縱,蕩檢逾閑,自暴自棄者。乃由今生所作善惡力強,轉(zhuǎn)前生之業(yè)報,或增勝與增劣耳。即所謂天定者勝人,而人定亦能勝天也!对姟吩:「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埂稌吩:「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埂兑住吩:「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禮》曰:「故大德必得其祿,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皆約現(xiàn)生修持所感而言也。以是知:命自我主,福自我求。壽富康寧之權(quán),操之在我。天不過因我之修持,而鑒臨嘉許之,初非有厚薄輕重于其間也。(三編下·李鳳岐先生夫婦壽序)
心能造業(yè),心能轉(zhuǎn)業(yè),唯在當(dāng)人自主。天地鬼神,只主其賞罰之權(quán),不能主轉(zhuǎn)移之權(quán)。轉(zhuǎn)移之權(quán),操之在我。既知在我,但知希圣希賢,學(xué)佛學(xué)祖。圣賢佛祖,豈拒人哉?(三編上·復(fù)卓智立居士書三)
好名惡實修行大忌
今人每務(wù)虛名,不修實行,此是學(xué)道之一大障礙。若不作假,則一滴雨一滴濕。作假,則如夢中吃飯,無益枵腹。(三編上·復(fù)何希凈居士書(民廿六 七月廿三))
名者,實之表。有實有名,亦不為榮。何以故?以屬本分故。無實得名,辱孰甚焉。況欲張羅,動人視聽,必致遍登報紙,彼于表彰處,必加一番疑議,則成欺世盜名之實案矣。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故不得不一再詳告也。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游,好結(jié)交,實為修行一大障。且汝年始二十余,即如此結(jié)交。后來佛學(xué)大通時,當(dāng)日不暇給矣。祈沉潛杜默,則其益無量。(增廣上·復(fù)馬契西居士書七)
窮則獨善達則兼善
窮則獨善,而表率乎一鄉(xiāng)一邑。
達則兼善,以利濟乎四海九州。
(續(xù)編下·大慈老人塔院重修記(民十九年))
若約佛法窮亦可兼善
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此約世間法論也。若約佛法論,達固可以兼善,窮亦可以兼善。嚴(yán)持戒律,敦篤倫常,以身率物,俾一切人相觀而善。待其欣欣向往之心發(fā),則示之以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理事;心本是佛,念佛往生,方可親證之因緣。凡有心者,誰不樂從?故古高僧,隨所到處,每多歸依。校之王政教化,其益為深。(三編下·憨山大師年譜疏序)
以身率物令德服人
道行若立乎己身,德化自感于同人。
(增廣下·潮陽佛教分會演說二)
古語云:「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咕泳余l(xiāng),以身率物,令德服人,相觀而善,即此義也。(續(xù)編上·復(fù)張覺明居士書一(戊寅除日))
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錢,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凡無利益之心之話之事,均不存不說不行。滿腔都是太和元氣,生機勃勃。(三編上·復(fù)張德田居士書一)
不據(jù)位而行政不升座而說法
人與天地,并稱三才,非徒然也,必有參贊化育之功,方可不愧。否則,行肉走尸,畢生污穢天地,何可云三才乎?能體此意,以教童蒙,必能盡心竭力,因材施教。先以道德為本,次及文藝之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常時講談,令彼知為人之道。居心動念,作事吐語,俾各淳善,便可為入圣之基!兑住吩:「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蛊浯酥^乎!果能以此心教人,則自己學(xué)品日進于光明,人將感而化之,不待督責(zé),以期相從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責(zé)。今日之國亂民困、同室操戈、競欲相戕、民不聊生者,皆家庭父母無善教,學(xué)校之先生無善教。致有天姿者,習(xí)成妄為;無天姿者,甘為匪頑。汝能秉正本清源之心,以行培植人才之事,即是不據(jù)位而行政,不升座而說法矣,何樂如之。(續(xù)編上·復(fù)卓智立居士書)
今則人心陷溺,世亂已極。廢經(jīng)廢倫,廢孝免恥,爭地爭城,互相殘殺。種種邪說暴行,極力提倡。若不挽救,則人道或幾乎熄。于是各處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三世之因果,顯六道之輪回。示娑婆之濁惡,表極樂之嚴(yán)凈。以期斯世之人,克己復(fù)禮,生入圣賢之域;了生脫死,沒歸極樂之邦。無錫楊筱荔、秦效魯、袁麗庭、曹培靈等諸居士,立一凈業(yè)社于崇安寺,每月朔望,集眾念佛。兼為演說「居塵學(xué)道,在野報國,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道、「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凈土」之法,俾一切人,知「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之所以然。則于一切時,一切處,皆為希圣學(xué)佛之事。此實不居位而護國救民,不現(xiàn)形而移風(fēng)易俗之大方便法門。(續(xù)編下·無錫佛教凈業(yè)社年刊序(民二十五年))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yīng)該如何教導(dǎo)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yīng)當(dāng)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yīng)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quán)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yīng)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