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法門
第一座 信愿行
諸同學!禪宗法門,以心即是佛為究竟,所以不立語言文字,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密法道理,更不可說。今以大家再三啟請,又因各位修持有年,對本法已有認識,姑且隨緣,方便說之。不過使大家知道學佛的過程,以作修持之策進。望大家凈心諦聽,勿起分別,一起分別,便生知見。
“心即是佛”一語,是禪宗的根本,無論講到何處,都離他不開。因一切唯心故。信愿行三字,有循序漸進的意義,學人往往隨便看過,未加審思。須知此三字中,每一個字,都有他的過程與差別。在座諸同學,也有知教理的,也有初發(fā)心的,我且把信愿行三字的過程與差別,略略解釋如下。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所以首先就要重一個“信”字。但信有真妄之分,其間更要經(jīng)歷許多過程。如果不明了這種過程,難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發(fā)生其他差別。信字過程,簡單說,有下列幾種:
一、不信。眾生本具佛性,與佛無二,但為多劫以來的業(yè)力障蔽,故上來對于佛法,是不信的。以后漸經(jīng)親友勸導,或因環(huán)境關系,一時為外力促動,乃存一姑且試之之念。此時表面雖學佛,而心中實未起信。
二、疑信。何謂疑信?疑者,惑而不定也。初學者,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懷疑。今天覺得學佛是好,明天又覺得學佛是不好。今天遇一善因緣之人來贊嘆,便增加信心。明天遇一惡因緣之人,笑為迷信,便又生疑惑。自己與自己矛盾。此種信,名為疑信。然則此疑,究竟從何處生出來的?當知還是從自心上出來的。試問自心既已生信,何又生疑?蓋信為真心所動,疑乃業(yè)力所生。眾生業(yè)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將起,而無邊業(yè)力即來遮障,不許學人起信修持。此仍佛魔交戰(zhàn)關頭,何等危險!所以必須斷疑,方能生信。
三、淺信。初學人,經(jīng)過熏習,對佛法稍有認識,疑減信生,但發(fā)心不真,其信也淺;驗槭婪ㄉ现磺邢M蚯笾R上之淵博多聞,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發(fā)生愿與行的力量。何以故?因其信淺,等到利益不見,或環(huán)境變遷,便置信心于九霄云外。這種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陣風,就不知吹到何處去了。
四、深信。學佛人經(jīng)過相當修持,已得受用,覺得佛法是有真理,從事修持,立志不變。此時還算不得真正認識,只可說是墻上草,雖說有根,一旦遇風吹來,還是二面倒。即信佛之根基雖立,而信師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這個法師學禪,明天又皈依那個法師學密,著境生心,見異思遷。此乃不明自心佛,不知一門深入的道理。
五、定信。定信即是堅定之信。學人修到此時,熏習已久,業(yè)障漸消,信心才算堅定。如樹大根深,風不能搖。信師信法,獨一無二,猛勇精進,不生厭怠。但風大時,大樹還可動搖。如修行人根本業(yè)障翻動,加以外境壓迫,信心還是不免差別。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六、真信。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真如是如如不動,清凈無相。信心到了如此地步,故日真信。真信不動,也就同虛空一般,無可動搖。此時自心與佛法師,心心相應,息息相關,無纖毫痕跡,亦無絲毫分別。故金剛經(jīng)云: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信心到了這個境界,才是真信,真信才是究竟。
照上述信字過程看來,分析似乎嫌多。其實非將此等差別,分析清楚,不能發(fā)生真信。如何能真?去妄即真。所以去妄,是最要緊最直截的工夫。然去妄又談何容易!若要容易,最好先從語言上下手。信字從人從言,即示人以下手方法。大家必以為此信字是世法上信實之信,與佛法上信仰之信有何相干?須知佛法不離世法,言從心生,人以信立;勖饕郧耙蠹沂匦目谌缫坏慕洌溆靡饧丛诖。大家不要把“心口如一”四字看輕了,此戒即是去妄立信的實際工夫。佛要比丘自陳過失,即徵信故。儒家亦說“言而有信”“言忠信”等,亦是教人從言語上建立信字的基礎。即以商場論,有數(shù)百年的者商店,他們的貨物比別家都貴,而生意鼎盛,歷久不衰。別家的貨比較便直,人反不相信。此何以故?因為一則是真一言堂,貨真價實;一則喊價齊天,還價齊地,有欺妄故。即此一點,已可證明言行不二,才能立信。更可見信字的好處。世法上說:“民無情不立”。佛法上說:“信為功德母”。足見“信”字是世出世法上的根本。希望諸同學,時時審查自己,是否心口如一,言而有信。切勿信口開河,輕諾寡信。信用一失,做人的立場,尚且不夠,何能談得上學佛。
復次“愿”字。凡作一事,必先有愿,無愿絕對不成,所以名日愿力。因要有一種愿望,才能發(fā)生一種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進。故信心已具,即當立愿。但愿有小愿、空愿、真愿、大愿之分:
云何為小愿?初學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其愿力小。小愿略說三種:一者,求現(xiàn)世榮樂。即求名利福壽,乃至妻財子祿等。二者,求來世福報。即求來世生人生天,得大富貴,享受快樂。三者,為求自了,著于涅槃。殊不知名利恭敬,妻財子祿,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而人生如夢,轉眼皆空,生人生天,富貴快樂,總在輪回之中,難逃生老病死之苦。故六祖日:“擬將修福欲滅罪,后世得福罪還在。”凡此皆是小愿。而妄求涅槃者,只圖自了,不知如來應世,為的是救世度生,茍只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執(zhí)頑空,亦是小愿。
云何為空愿?空愿如空頭支票,不能兌現(xiàn)。即學佛人雖具信心,而業(yè)識之障蔽仍深。偶爾激于情感,一時興奮,輕立誓愿,心口仍不相應。一愿出口,轉身便忘。或但逞口說,借博虛名。如此立愿,不但易墮妄語,且增違背誓愿之大罪。
云何為具愿?即真實不虛之愿。無論愿之大小,均出至誠,詳加審思,愿心一發(fā),存心動念,不敢隨便,任憑景況如何,始終如一,絕不違背。譬如發(fā)愿對同參互相親愛,便隱惡揚善,遇事恒順。發(fā)愿不動嗔恨,便事事和藹,煩惱不生,漸漸做到冤親平等。但其愿真而不大,雖有受用,仍非究竟。
云何為大愿?學佛到了因緣成熟,得遇善知識,徹底明了佛法真義,深知佛恩難報,發(fā)至誠不二之心,立利他無我、宏法利生、眾生不盡我誓不盡之大愿。至于為法捐軀,傾財盡命,猶屬其次。此所謂宏誓大愿。
大家當知愿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覺。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不但學佛要立愿心,才能由因生果,即一種政策主張,或一種技術創(chuàng)造,亦必先具真確的見解。具了真確的見解,還須具有堅定的愿望,艱險不避,百折不回,然后才可達到目的。若胸無定見,固不能成功,而愿力不堅,必至精神渙散,還是失敗。這種事例很多,不必細舉。學佛人在自利方面,為明心見性;在利他方面,為濟世度生。濟世度生,固是難事,而明心見性,亦非近功,所以更非立真實的大愿不可。吾人發(fā)愿,與發(fā)誓同,故名誓愿。凡違背者,必受嚴重譴報。
復次“行”字。學佛人開始就要行,所謂依法奉行。但行是根于愿來的。真實心愿已發(fā),即當照愿實行。若有愿無行,或行之不力,即同口說王膳,不得一飽。所以無論愿之大小,或自修,或利他,必須難行要行,難忍要忍,粉身碎骨,在所不計,行不達愿,終不移改。但行字范圍甚廣,簡單說,就是要行菩薩道。菩薩道即是六度萬行。然萬行不離六度,依佛說:以布施度慳貪,以持戒度毀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進度懈怠,以禪定度散亂,以般若度愚癡。此六度均含有度己度人,同登彼岸之意,亦即行字之義。然則度人度己,二者何先?須知人我一體,自他兩利,何有后先。蓋度人即是度己,度己正為度人。大乘菩薩,無我相,無人相,故只知利他。惟其只知利他,結果眾生未盡,而自己先度。小乘菩薩,著于我相人相,只知自利。惟其只知自利,故我執(zhí)難破,結果不易自度。即此可知,自利不利,尚在此岸;利他無我,才是彼岸。
總之信愿行三字,皆由心愛,大家現(xiàn)學心地法門,更當時時在心上用功。故六祖教人,一則曰:“此須心行”。再則日:“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曰:“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jīng)轉”。望大家依心起信,依心立愿,依心力行。心是真如,真如是真實不虛,如如不動之義,念念能依如是之心,則成真信、真愿、真行。心本無量,體大無外,處處能依如是之心,則成大信、大愿、大行。既真且大,自然心佛同體,感應道交。
慧明所說的話,都很粗俗。但話雖粗俗,亦不無理由。禪宗古德,誰不懂教?誰不是以粗俗的話來開示學人?其所以如此者,乃恐學人離開自心自性,專在經(jīng)教文字相上枉用功夫,徒增理障故。
第二座 戒定慧
諸同學!上次講過信愿行,今天講的是戒定慧。信愿行戒定慧,這六字是學佛人最要緊的基礎,而且是不能分開的。因為要有真信愿行,方能談到戒定慧;亦要能持戒習定生慧,方能有真信愿行。
禪宗以心即是佛為根本,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心以無相為相,今天便講無相戒定慧。但既名無相,何以又有戒定慧!此即六祖所謂隨方解縛之意。蓋眾生業(yè)識甚重,若無方便,何能深入。故學佛人,要先從持戒做起;能持戒,方能習定生慧。
云何為戒?心地無非自性戒。戒有有相與無相之分,有相名曰身戒,無相名曰心戒。習心地法門者,應嚴持心戒。大家現(xiàn)在打坐,即是做心戒的工夫。何以故?因上座后,一心持咒,藉咒力鎖住一切妄念。久之妄念不生,便是心地無非的境界。不但上座如此,下座后還是如此。一切時、一切處,皆不起分別,不生煩惱,自然動靜一如,方算完成心地無非之戒。心戒境界,雖然太高,只要真能發(fā)心,具有真信愿行,又何難之有!不過業(yè)力未消,定力不夠,容易見境生心,心隨境轉。故不如兼守有相戒,比較有益。望大家參照以前所訂的透關八條(附后),仔細體會,何者屬于事相,何者屬于心相。事相是有相戒,心相是無相戒。由事相而戒到心相,就是從有相戒,達到無相戒。須知守戒為佛法最要緊之事,無論何宗何派,皆重戒律。儒家亦有君子之三戒,顏子之四勿。而佛法包世出世法,更非持戒不能入門。中國佛法,近來不能盛行,因學人未能于身戒心戒實行遵守,故引人疑謗。我等亟應以身作則,努力在戒字上用功。以心地無非為戒本,以利他無我為正行,以透關八條為策進,戒身不妄作,戒心不妄動,久之定水澄清,心珠自現(xiàn)。
云何為定?心地無念自性定。學佛以得三昧為主,三昧者,正定之意。如何方能正定?就要一念不生。經(jīng)云:“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即是如如不動,不動即是定。茍一念微動,則無明煩惱,隨之而起,心便不定。所以說心地無念即是定。惟其無念,即名正念。而萬德具足,一切智慧,自然現(xiàn)前。諸同學!不但學佛人要有定力,方不被魔擾,不為境遷。即世法上的一切,亦非具有定力,不能成功。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定力所致。定力是由修養(yǎng)得來的。古來所有功在天下,名垂萬世者,未有不致力于修養(yǎng)。如諸葛武侯,一生功業(yè),皆成就于“寧靜致遠”四字。所謂寧靜,即由修養(yǎng)得來的定,致遠即由寧靜得來的慧。
云何為慧?心地無我自性慧。吾人的自心佛,妙用無量,不可思議。只緣迷人不知四大本幻,把假我看得太真,將本來般若勝智之真我,遮障住了。學佛人第一要破我相,因為有我相,便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無我相,即無一切相,則當體空寂,一切智慧,自然現(xiàn)前,便能度一切苦厄。所以說心地無我自性慧。試看古德,及世法上圣賢豪杰,哪一個不是從無我得來的?即如烈士捐軀,節(jié)婦殉夫,皆因一念無此假我,便能殺身成仁,舍身取義,名垂千古。學佛人若欲珠光顯露,起大智慧,即應先破我執(zhí)。偈曰:
萬法唯一心,權且立虛名。
有我非覺體,無相乃真成。
諸同學!佛法法門雖多,總不離戒定慧三學。不過在三乘之中,三學境界,各有不同。如六祖告志誠云:“汝師戒定慧,接小根智人。吾戒定慧,接大根智人。”蓋戒定慧之體同,而用不同,故境界不同。三學之道,不獨佛法為然,儒家亦然,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即是戒定慧三學之漸次。因為克己乃去物欲,即是戒。復禮乃恢復本然之性,本性不動,不動即是定。天下歸仁,乃妙用無窮,即是慧?梢娛莱鍪婪ǎ頍o二致,一切唯心故。復次,戒定慧三學,戒中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戒。所謂一而三,三而一,皆不出自心。學人果能明白自心,自然悟得無相戒定慧矣!
第三座 四皈依
諸同學!四皈依,有有相皈依,與無相皈依。今日所講,是無相皈依。佛法有顯密之分;學顯者,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學密者,于三寶之外,加一皈依師,因密法無上,重上師故。然此皆有相皈依;勖魉v無相皈依,是根據(jù)禪密兼修的道理,且依次略略說之。
皈依佛:是皈依哪一佛?皈依釋迦佛,釋迦佛已滅度。皈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西方。皈依十方諸佛,十方諸佛無量。皈依木雕泥塑繡繪之佛,雕塑繡繪之佛,是表法而無知覺。然則究竟皈依哪一佛?當知佛者覺也。佛與眾生,本無差別,只覺與不覺之分。學佛人,是以始覺覺本覺。然始覺本覺,不離自心。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覺,并非皈依心外的佛。然則心外有佛否?曰確有。釋迦佛雖滅度,而實未滅度;阿彌陀佛雖在西方,與十方諸佛的法身,皆無量遍滿。但是諸佛雖無量遍滿,我等若自心不覺,諸佛與我等何干?必須自心常覺,方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覺。
皈依法:佛法法門無量,法法平等,我等究竟皈依哪一法?當知法者正也,皈依法,即是皈依正。學佛人要具正知正見,立正言正行。云何為正?清凈慈悲為正,心地無非為正,利他無我為正,無念無相為正。然清凈慈悲乃至無相,以及佛說八正道等,皆不出自心,心正一切正,所謂一即一切故。所以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
皈依僧:僧之本義,即眾多比丘,一處和合。但過去僧不可見,現(xiàn)在僧很多,高僧亦不少,究竟皈依何僧?當知僧者凈也,皈依僧,即是皈依凈。我等自心,原本清凈,只因多劫以來,污染習深,以致靈明晦昧,造業(yè)受苦。從今以后,要掃去一切煩惱習氣種子,纖塵不染,回復本來清凈面目。所以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凈。
皈依師:學佛人迷時師度,悟才自度。一切眾生,有五性差別。若不定性之凡夫,遇大乘學大乘,遇小乘學小乘,遇外道學外道,師的關系,最為重要。但此言有相之師,非無相之師。無相之師,即是自心。何以故?自心本來具足恒沙功德,與諸佛一體故。若舍自心,專向外求有相之師,縱遇明師,不在自心上時時檢點覺察,又何能與師心相應?大家從我學法,若依我色身為師,我之色身,與大家何異?慧明語錄上,明明說以心傳心為玄;既云玄,當非肉心。因肉心妄執(zhí),障蔽靈知故。既云心傳,當非語言文字可說。即此玄心,就是大家本心,即三世諸佛之果體,一切眾生成佛之正因,亦即吾人唯一無二之真師。所以皈依師,即是皈依自心師。
總而言之,四皈依,佛是覺,法是正,僧是凈,師是心。大家把此四字,連貫起來,反正一看,就是覺、正、凈、心,心、凈、正、覺。即此可以悟到覺正才能凈心,心凈便得正覺。皈依覺、正、凈、心,皆是皈依自心。大家日日念著四皈依,不知四皈依的道理就是如此。而迷人總在相上去求,不在自心上體悟。當知離心外求,論顯教,有三藏之多,論密法,有五部之繁,試問從哪里去修去學?我佛出世,就為的是心即是佛一段大事因緣。禪宗古德,紹承心法,故功德無量。吾人學佛,即應在自心上致力,方合佛旨。
諸同學!四皈依也是方便說的。正如一把鑰匙,交給大家,拿去開鎖,鎖開了自然會見自心珍寶。但不能悟到無相四皈依者,總在相上打攪。若初發(fā)心時、或修持時、或禮佛懺悔時便覺,一轉念間,便又不覺。這種覺,是有根妄覺,非真覺也。希望大家把這種妄想差別的著相念頭,如快刀斬亂麻,一齊割斷,專從自心上用功,從覺上做起。去有相覺,悟無相覺,便是真正自覺。
復次說正:大家有了覺,才能正;若是不覺,便是不正。不正便是邪,邪則戒定慧都談不上,信愿行也談不上,還說什么四皈依?至于世法上,以合法律與道德的行為為正,否則不正;擇善而從則正,不善即不正。凡行不正者,不惟無益,而且有險。譬如鐵道雙軌,要平正無斜,火車才能通行;茍軌道傾斜不正,車便不通,如勉強開駛,便要出險。學佛的道理,亦復如是。
復次說凈:學佛就是由染求凈。譬如白布一疋,污染太甚,必待洗滌,然后能凈。吾人自忖,能否無染?不但名利恭敬,成種種貪愛之染,而且無明煩惱,成念念塵勞之染。當知一染,已足為身心之害,何況多染乎!所以修行人必須六根無染。三業(yè)漸消,庶可內障不生,外塵不染,如此始能清凈。
復次說心:釋迦佛五年尋師,所遇皆非,雪山成道,究依何師?豈非依自心寂照為師乎!六祖云!“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可見自度者,方算悟人。不依自心,云何自度?學佛人如果不依自心真空無相之師,專向心外馳求,今天說這個法師本領高,明天說那個法師神通大,試問法師的高大,與吾人本分,有何相干?馳求愈甚,離心愈遠。如此學佛,何異南轅北轍,終難見性。
如上所述,可見佛法僧師,皆不離自心。若離自心,則學顯學密,談性談相,皆屬客塵影事。若明自心,則無量法門,如自藏家珍,取用不竭,不但顯密圓融,性相不二,即佛法僧師,亦不可得。故日無相皈依,即成無相菩提。
第四座 心地法門
諸同學!“心地法門”四字,吾人在表面上,每每忽略看過。不知這四字的意義,最為緊要,最為廣大,如能細心領會,便可悟道,何在多求。這四字分開來講,“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門”者路也。就是說,此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覺之路也。
吾人自心,本來無量遍滿,能生萬法,亦如地具有博大深厚之德,能生萬物,故以為喻。地之所以能生萬物者,以其能任運隨時,行所無事,渾然無知,寂然不動。而眾生迷真逐妄,見境生心,遇物即動,于是自蔽靈明,轉增障礙。學佛人以妄修真,即當取法乎地。然山河大地,皆因妄生,有成有壞,吾人何必以妄為法,須知地雖是妄,他的功德,卻是無量。地能生一切物,能載一切物,能容一切物。而且生一切物,是來養(yǎng)育眾生,而不自私自利;載一切物,是大小兼收,凈穢一體,而無取舍分別之見;容一切物,聽人污穢毀鑿,寂然不動,而無厭拒嗔恚之念,所以稱為大地。假使吾人的心量,能夠與地同其大,能夠同地一樣利他,無取舍嗔恚的我執(zhí),一切不動,便不難與真如本心相契,還有不成就的么?我等學的是心地法門,日日說心地無非,利他無我,到底我等的心,能不能像地一樣的大,能不能養(yǎng)育眾生,能不能兼收并容、聽人污毀而不動?不要說不能任人污毀,恐怕一句空話都不能容。不要說養(yǎng)育眾生,恐怕對自己親屬,尚不免自私自利。如此還說什么心地無非!學心地法門的人,時時刻刻都要將自心與地比一比,看究竟比不比得上。據(jù)我看來,不要說像大地那樣大,甚至連一畝地那樣小,都比不上。何以故?一畝地,一年四季,還能生許許多多的東西,來養(yǎng)育眾生,也有犯而不校的容量。試問我等心量,比這一畝他的生育容量如何?大家若不在這個上面去思索、去用功,無論如何,得不著受用。
地能大能生、能載能容,與天合其德,所以古人稱天地之德曰“大德”。凡屬心量功德,同大地一般大,即為大德。學佛人已有成就,亦稱大德。儒家云:“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學佛而成大德者,對于位祿名壽,已如夢幻泡影,惟初發(fā)心不明佛法者,多有為求位祿名壽而來。但是要得位祿名壽,必須到大德的地位才行。若想成為大德,則心量與功德,必須同大地一般才行。
諸同學!何謂登地答薩?因其心量功德,儼然同大地一般大。至于二地三地的菩薩,其心量功德,就同兩地三地一般大。乃至遠超十地,方稱等覺妙覺。大家思量思量,我等心量功德,有一個地大沒有?須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等自心佛,本來具足無量功德,比十地還大,只緣妄心不息,時時執(zhí)著外境,遮障真如自性。亦如日月光明,本可普照,只因云霧遮蔽,遂不顯現(xiàn)。一旦云霧消散,光明頓復。修行人一念真心,頓超十地,亦復如是。故廣額菩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家要明白,地所以能夠成就如此大量功德,就好在渾然無知,寂然不動。我等其所以不能夠的,就壞在知見多、容易動。須知知見多、容易動,皆緣妄心不息所致。妄心就是火,吾人妄心一動,就如火在心內燃燒,遂生煩惱。故煩惱亦名熱惱,即是造業(yè)受苦之根本。
三界唯心,亦名火宅;鹫斜居蟹ㄍ酰瑢W佛人是要在火宅中覓法王,才算真有受用。而凡夫認幻為真,舍真逐幻。所謂一翳在眼,空花亂墜,只見空花,不見法王。殊不知三界一心,轉識即智,懺妄即真,真即法王,不覓自見。凡夫不悟此理,自心中常被無明烈火燒著,不但不見法王,且被此火燒絕本具之功德。所謂一念嗔心起,燒盡功德林。我等學大乘法門,應知諸法如幻,諸法亦真。凡事不動無明,不生煩惱,認定壞就是好,好就是壞,一切一切,不取不舍,不但火不能燒,而且這個火,也就轉成智慧光,徹照無邊,與諸佛同體。吾人自心,原能自主,但因定力不夠,常被業(yè)境所轉。然業(yè)無自性,只要我等能把得失心、是非心、嗔恨心、分別心,乃至一百六十種相續(xù)心,八萬四千塵勞心,一概空去,妙明真心,自然現(xiàn)前,便可與天地同德。
心地法門,以禪密兼修,而頓超直入,即凡成圣,亦是登地菩薩所修。大家能修此無上法門,即是大家因緣成熟,慧明不過指路而已。希望大家,難行要行,難忍要忍,難舍要舍,難成要成,努力在心地上用功。如果遇而不遇,見同未見,錯過勝緣,豈不可惜。當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等學佛是來解決生死問題的,若別有作用,不惟不得真實受用,且恐轉增業(yè)障。我等且不說解決生死問題,當這種末法劫難之際,何等煩惱,若無安心立命之道,易生厭世之心。但能依心地法門,切實修心,學地之量,法地之德,不僅清涼自在,且能轉動一切,又有何劫難之可虞。佛法目的,原是濟世利生,簡言之,就是要挽救人心。學佛人欲挽救人心,應該先救自心。欲救自心,應當在心念上用功,懺除一切惡念,增長一切善念。更要時時檢查自心正不正,大不大,能不能同地一樣不動,有沒有與地一樣功德,如此方是真修心地法門。我再給大家四句偈,仔細參思,自然有益:
學佛在心不外求,心地慈悲德具足。
貪嗔癡愛疑妄盡,不動無明是活佛。
第五座 禪密兼修之心宗
諸同學!禪密兼修之心宗,道理本不可說,今方便解釋其義。先將禪字略略說之。此禪字,或以為是六度中禪那之禪,或認為是六度之般若波羅蜜。其實禪宗之禪,統(tǒng)攝六度萬行,乃以心傳心之義。故永嘉禪師云:“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又有分為如來禪與祖師禪者,不知祖師禪與如來禪同一心傳。禪宗乃釋迦佛于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獨傳迦葉尊者,名為西方初祖。歷代單傳,至二十八祖達摩大師,為東土初祖。代代相承,心心密付,所謂教外別傳。
佛法真理,離言絕相。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乃無上法門。初祖東來,即為此心即是佛一大事因緣故。但禪宗境界太高,根機鈍劣者,不但鮮有言下即悟,且多流為口頭禪。蓋末法時代眾生,大都業(yè)障深重,故兼以密。密仗佛力,禪憑自力,佛力自力合而為一,方可應機,深入究竟。
禪密兼修之心宗,有通別兩義。云何通義?先釋心。禪乃自心,密乃佛心。佛心自心,本來一心,皆此妙明圓覺之心。次釋宗。凡以文字顯者為教,不立文字者為宗。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故名為宗。密法雖有咒文,但循其音,不了其義,說等不說,有文字與無文字等,故亦名宗。所以禪密兼修,名日心宗。云何別義?禪密各有其二:
首釋禪:(一)依祖意。禪乃達摩祖師所傳之心法,不立語言文字,但以心傳心,故日心宗。(二)遵佛旨。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而自云未說一字,且于靈山會上,傳心迦葉尊者,囑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咐囑于汝,勿令斷絕。”是此正法眼藏,即是實相無相之玄心,故曰心宗。
次釋密:(一)總釋。大日經(jīng)云:“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故曰心宗。又密咒亦名真言,梵音日陀羅尼,即總持之義。一切密咒,皆諸佛菩薩微妙本心,密奧難知,可持而不可說,故日心宗。(二)別釋。密咒有八萬四千種,此六字大明咒,乃觀自在菩薩所說,是觀自在菩薩微妙本心,即諸佛之妙心,亦即眾生之一心。傳授六字大明,即是以心傳心,故日心宗。
禪宗教外別傳,不依經(jīng)教,不立漸次,即心即佛,所謂以心傳心。古德教人,多于喜怒哀樂之中,旁敲側擊,明啟暗逗,大機大用,無非使學人頓悟自心,舉足便踏入如來寶所,故名最上乘。然其流弊,易使學人淺悟即了,不復事修;或取靜為行,不知起用。密宗儀軌繁重,循序漸進,由小而大,不遺一法,不越一法,先修加行,然后傳本尊真言。復由念誦而觀想,漸及無相般若。以自力他力,歸入三密一如,即凡成圣。然其流弊,易使學人炫于神通,著入魔境。且制辦法器,莊嚴道場,供養(yǎng)上師等等,非富有資財而兼有閑暇者不辦。惟禪密兼修,取禪宗之自心是佛,實相無相,以救密法著相入魔之險;取密法之專重事修,藉不可思議之威力,感化有情,以濟禪宗淺悟即了,無相無得,不起度生之偏執(zhí)。故禪密兼修,不偏執(zhí)事壇,不具習漸次,只要根機相應,因緣成熟,無論貧富者幼,皆可修持。一面知道禪宗心即是佛,而不廢事修;一面知道密法以佛力加被故,心外有玄,而不著玄相,如此定能即身成就。末法時代,這才是應機普攝的法門。
密法雖有神通,須知此神通,是從微妙本心、不可思議中生,仍是幻妄,學人千萬不可貪著。凡修密人喜說神通者,不但淆惑觀聽,且易入魔。古德云:“神通治病,皆圣末邊事。”當知密法功用,即凡成圣,不可言說,豈在神通治病乎?現(xiàn)在東密藏密,風行全國,誠為佛法之勝緣。但學者每每貪多務得,接受一座法,尚未修得感應,又想第二法。今日來一金剛上師,去皈依,明日來一阿阇梨,亦去皈依,不知學到何處,方是究竟。須知修密要一門深入,信師信法,更要始終不二,方到不可思議之境界。
佛說一切法門,究竟都歸一心。因眾生著相,恐其執(zhí)著文字,乃于教外別傳,離言絕相,以顯心即是佛之體;特說密法,以示諸佛菩薩微妙本心之用。如來如此慈悲,以種種方便,顯示心要,而眾生是顯非密,是密非顯,自遺衣珠,良可悲憫。慧明現(xiàn)宏禪密兼修之心宗,是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禪攝密,以密護禪,亦即以心攝心,以心護心。大家須知,禪也密也,其名雖二,其實則一。惟禪密兩宗,一則重悟,一則重修,禪密兼修,即應修悟并重。大家切勿謂禪乃頓悟,不待事修,須知理雖頓悟,事貴漸修。何以故?風息浪未平,糞除臭味在,多生習氣,要修才能清凈。如黃金在礦,本質固然是金,但不采不淘不煉,即不能成為純金。六字大明,功德無量無邊,只要至誠專修,心念不二,自然有不可思議之力量,以消根本業(yè)障,而即身成就。若不能一門深入,差別心重,或不起大悲之心,均不相應。當知禪密兼修,以救世度生為心愿,以佛心為自心,本尊是我,我即本尊。能發(fā)如此大心,自與諸佛菩薩以及本尊心心相應。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日心宗。
第六座 心宗醫(yī)心病
諸同學!近日天氣失常,傷風者多。須知吾人之病,尚不止此,且將病源及治法,略說如次。
凡病有無形有形兩種。無形之病,貪嗔癡愛,及一切煩惱等是。有形之病,外感內傷,及一切四大不調者是。無形之病為心病,有形之病為身病。身病起于心病,心若無病,身亦不病。然此心本來清凈,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云何有?只因最初一念妄動,遂有此身,有身即是病。更以受想行識,堅執(zhí)我故,于是妄想執(zhí)著,由貪嗔癡愛,而起八萬四千煩惱,又生心病。由此心病,生出種種身病。所以生老病死,隨業(yè)輪轉,無時無刻,不在痛苦之中。我等既知身病源于心病,心病源于動念,病源已明,即應對癥下藥。云何為藥?禪密兼修,即正本清源之阿伽陀藥。此藥乃釋迦佛傳下來,醫(yī)治眾生生老病死苦之妙藥,普治一切身心等病,所以如來亦稱大醫(yī)王。
學佛人知病求藥,故能離苦。而眾生夢夢,在病不知病,認苦為藥,不知茫茫業(yè)海,無量無邊,貧富賢愚,逃不出生老病死之苦。故有也苦,無也苦。有者不過往劫善因較多;然善因一盡,惡果隨之,輕則再轉人身,癡愚殘疾,重則墮三惡道,長劫沉淪。此等因果輪回的事跡,或載之往籍,或播于軼聞,決非虛誕,惜乎世人不悟,病上加病,良可悲憫。近來天災人禍,層見迭出,不獨生老病苦顛連,而死者亦成千成萬,此等共業(yè),皆由眾生共同心病所致。然共同心病,即由各個人一念妄動所感。蓋自心不凈遂致他心不凈,輾轉相引,而成共業(yè)。若悟得一切是幻,念念清凈,即當下身心輕安。若自心病減,共同心病亦減。何以故?自心清凈,他心清凈故。若不肯放下,事事執(zhí)著,事事均足以病己病人。諺云:“心病無藥醫(yī)”。故勞我佛慈悲,廣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塵勞之病。大家現(xiàn)學禪密兼修之心宗,即是能斷病源之心藥。只要肯吃,絕對能愈心病。心病愈,不但身病亦愈,一切病皆愈,又何勞更覓八萬四千種法藥耶?大家每日除打坐時間稍能凈心片刻外,該有多少念頭,每一念頭都是病,又該有多少病。須知一病,且能使人不起,況多病乎!近日大家有患傷風者,初起本是小病,如不及早醫(yī)治,或是吃錯藥,便可轉為重癥,致人于死。吾人一念之差,常情以為無足輕重,殊不知念念相續(xù),遂至煩惱無邊,病上加病。當知生死事大,人壽幾何,希望大家猛省,速急依法修心,以治心病。茲有一偈,可治有形無形之。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須心藥治。
心要正時身亦凈,心生還是病生時。
諸同學!此偈雖是四句淡話,大家果能仔細參玩,或當作真言持誦,自有妙用。須知禪宗的方法,普通就是參話頭,有活話頭,有死話頭,看學人程度深淺以授之。此偈可當作活話頭參,久參必有所悟,大家切勿以其平淡而忽之。
吾人有病,因為不知病源,所以醫(yī)藥亂投,而歸無效。若終不自知,則病重業(yè)深,三途墮落,更難知了。知于何等?知病由業(yè)生,業(yè)由煩惱生,煩惱由無明生。無明一動,心病即成身病,故日:“自身有病自心知”。根本之病,非醫(yī)藥能治;專仗佛力,亦難收效。蓋病由心生,還須心治,故日:“身病還須心藥治”。何為心藥?心正是藥,所謂正知正見正思惟。若心有所忿?,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皆是煩惱,皆不得其正。心既不正,則隨境妄動,起惑造業(yè),而成身病。若心能正,則心安體泰,其身自凈。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即是心正身凈之理。故曰:“心要正時身亦凈”。心體本來空寂靈明,動即成礙,不但惡念是病,有念皆病,所謂有念皆非。此乃更進一層的說法。故日:“心生還是病生時”。
這四句偈,講法甚多,太講清楚了反不好。因禪宗話頭,同密法真言一樣,都有破除知見的功效,久參久持,自可悟道。現(xiàn)在劫難未已,眾生皆在病中。大家因緣成熟,來學此無上心地法門,既知病源,又知治病之藥,希望照此藥方,依法奉行,一面悟,一面修。云何為修?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即是利他,利他才有功德。有功德,才能正,才能凈,凈則無病。若不行利他之事,徒然持咒打坐,雖有功德,得益不大。如果發(fā)心真實,漸次業(yè)消,亦可減少身心之病。禪密兼修之心宗,不但是要醫(yī)治自己心病,更要醫(yī)治眾生心病。何以故?我等應本眾生不盡我不盡之愿,視眾生之病如己病。故應大雄無畏,一切慈悲,弘揚心地法門,普治眾生之心病。若眾生無病,我病亦無,這才是心宗醫(yī)心病之本旨。
第七座 本法假修與真修
諸同學!禪密兼修,有假修真修之分。而真修中,又有決心與有恒之不易。須知學佛容易修行難,假修容易真修難。真修容易決心難,決心容易有恒難。學佛人凡修到中途退悔者,皆因不是決心真修,或決心而無恒。若立愿真修,又具決心,且能有恒,決不會退。今方便分此四種意義,略說明之:
云何假修?我等色身,本來是假,為求真故,于是有修,故云以假修真。能舍假,方能得真。若處處在假我上著相,不在真我上用功,是名假修。一切法門,皆起源于心,心即真我,離心外求,即不相應,亦名假修。心地法門,教人打坐,便是修心;教人持咒,即是攝心。如上座時,身坐而心不坐;持咒時,口持而心不持,亦名假修。禪密兼修,以心地無非為戒本,以利他無我為正行,真修此法者,即是行菩薩道。若僅知打坐,專圖自了,甚至憍誑妒嫉,動生煩惱,即與本法不相應,亦是假修。
云何真修?一切時中,一切處所,對一切事物,不著相,亦不離相。在上座時,身心俱坐;持咒時,心口同持,身心打成一片。且本利他無我之旨,發(fā)大慈大悲之心,起宏法利生之行,苦口婆心,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己更須心行不二,始終如一,乃為真修。如此真修,并非難事,所以不能實行者,只緣未下決心,易被外境所轉耳。
云何決心?即放下一切,一門深入,勇猛精進之意。佛法根本,是為了脫生死,普度眾生,何等重大,何等艱難!若不立下決心,豈能幸致?釋迦佛以皇太子之尊榮,正當青年有為之時,因見生老病死苦,便能悟假趣真,敝屣王位,遍訪名師五載,雪山苦行六年,其決心為何如乎?二祖慧可,趨謁達摩初祖時,終宵立雪,而初祖面壁不顧,反呵斥日:“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尚不得至,豈微勞小效,而輒求大法!”二祖聞誨,以刀斷臂,其決心又何如乎?大家思量思量。初祖原為授法二祖而來東土,泛海三載,面壁九年。迨二祖千里來謁,何以始則不顧,更加呵斥,及見斷臂示志,方許入門?此即驗其有無決心耳。大家修此法門,即應以我佛我祖之決心為決心。況我等今生學佛,以有因緣故,得聞無上心地法門,既不必出家為僧,又無雪山斷臂之苦,若再不下決心,豈非自甘暴棄?
云何有恒?即始終如一,百折不回之意。學佛人已經(jīng)決心,立愿精進,或為時不久,而精神渙散,或遭遇逆境,而疑慮叢生,遂生差別。此何以故?病在無恒,無恒則百事無成,何況學佛!雖有一時之決心,仍與未決心等。當知學佛成道,非九苦九難,不得究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偶一松放,前功盡棄。所以決心真修之后,必須全無間斷,一往直前,虛空可壞,愿力不移,自然垢凈光明,水清月現(xiàn)。然則有恒無恒,究從何起?是在發(fā)心之至誠與否耳。凡決心而無恒者,乃由一念沖動,非出至誠。若發(fā)心出自至誠,則確有定見,斷不至半途而廢。所謂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即有恒,有恒自能見性。若不能決心有恒者,皆因無始以來業(yè)力所障,故應虔誠加誦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以作加行。此兩部經(jīng)均是實相般若,感應特殊,不僅能消無始夙業(yè),且能增長;。若持之有恒,即可明心見性。
禪是諸佛心傳,密是諸佛心印,禪密兼修,確是無上法門,難逢難遇,要具無上之決心,至誠之行愿,方可深入。有傾財盡命的勇氣,堅苦卓絕之精神,才有明心見性的希望。蓋大舍大得,不舍不得故也,F(xiàn)在末法時候,菩薩雖乘愿而來,亦有隔陰之迷,如不速急覺悟,恐與眾生一同墮落,豈不危險!大家發(fā)心精進者,固然甚多,間斷無恒者,亦所不免,旋進旋退,終歸自誤。昔時佛恐比丘懈怠無恒,有一警示之法。即教比丘,若生厭怠時,自摩其頭。摩頭即感覺到落發(fā)為僧,為的是了生死。既想到了生死,雖千辛萬苦,粉身碎骨,亦所不辭。自然精進心起,厭怠心退。
大家在家修行,雖不能摩頭自警,但憶親長故舊,或者或少,死去很多,并默想其臨死痛苦情狀,同時警覺我身不久亦當如是,自然能下決心,自然有恒了。所以云:“佛者覺也,覺了即佛。”覺于何等?覺一切世法如幻,覺生老病死可怕,覺自身種種煩惱痛苦,畢竟難免,乃至世法上一切成敗興亡,皆如夢幻泡影,都是促我等覺悟的對象。茍能時時借鏡,到處都可覺悟,何患不能有恒?
諸同學!禪宗現(xiàn)在正是回光返照的時候,而禪密兼修,也是有時間性的,花只一開,月難再圓,切勿錯過此生機會。六字大明,功德無量,已詳載大乘莊嚴寶王經(jīng)中,大家若能決心真修,恒久不變,自有不可思議之受用。同學中,曾得不可思議之感應者甚多。須知此等感應,即是諸佛加被。譬如者年父母,僅一獨子,忽然逃失,久無音信,一旦從外歸家,如何不歡躍愛護?然此父母所以愛護逃歸之子者,非僅為其一身有所依怙,蓋喜有人繼承家業(yè),傳嗣接代。諸佛菩薩,對真修人慈悲愛護,亦復如是。但真修人,應當負荷如來家業(yè),宏揚正法,化度眾生。然化度眾生,首在功德,自己功德不夠,眷屬尚不能化度,何能化度其他?故儒家云:“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何謂功德?心地無非是功,利他無我是德。心正是功,行正是德。六度萬行,是大功德。達摩初祖所謂凈智圓妙,體自空寂,是真功德。此等功德,本非容易。然吾人果能真修,既具決心,而又有恒,大雄無畏,慈悲無我,視一切眾生,皆未來諸佛,現(xiàn)在活佛,或往劫父母,則我欲仁,斯仁至矣,又何難哉?
第八座 本法心念與關節(jié)
諸同學!禪密兼修,法簡而易,但心念與關節(jié),最為緊要。若不在心念上用功,便是心外求法;不明關節(jié),則漫無準的。不知心念微細之相,不但無由精進,且恐中途差別。何以故?禪宗見性成佛,密法即凡成圣,皆是無上法門,若非心念相應,關節(jié)明了,何能深入?今將本法心念與關節(jié),略說如次,望大家注意。
密法出現(xiàn)于世,是有不可思議之大事因緣。為令三惡道眾生,生三善道;三善道眾生,超出三界,速成佛道。修密者,得三密加持,能令地獄猛火,變成七寶蓮池;無邊熱惱,當下清涼。以七粒米,普令法界饑虛餓鬼,皆得飽滿,離苦得樂。此乃我佛攝化眾生,救世之妙道,豈僅治病祈雨,無關慧命之小術乎?此等不可思議之功德,非心念相應,具有大德者,又何能致。故密宗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本。禪宗根本,自心是佛。云何為佛?離相即佛。六祖云:禪宗法門,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念無相,即是菩提。菩提起用,即是慈悲。由此言之,禪密兩宗,均以菩提心為因,大慈大悲為本。菩提心,即是大慈大悲心。禪密兼修,必具此等心念,方可相應。
凡修密法者,全仗佛力加被。欲得佛力加被,必須先發(fā)菩提心,視萬物為一體,六道如同命,憫自他生死之苦,誓愿度盡眾生。然后依法精進,不容有剎那違背慈悲之心念,精誠所至,自然感動佛天。則佛力加被一人,即所以加被一切,焉得不感應道交。若只知自利,著相妄求,萬難相應。禪宗見性成佛,必須以般若智,破除一切虛妄之相,以慈悲平等之心念,普度一切,然后圓滿菩提。若只知寂坐枯參,不起悲心,何能與自心佛相應?然自佛他佛,本來不二,相應只在心念而已。但言之非艱,行之維艱,此又何故?蓋宿世業(yè)習,人各不免,修持之際,即成障礙。大日經(jīng)義釋略云:因地菩薩,有五種蓋障:一者煩惱障。即根本煩惱,乃至八萬四千上中下品,障蓋凈心。二者業(yè)障。即過去現(xiàn)在,造諸重罪,業(yè)障未除,不能入道。三者生障。以宿業(yè)牽累,或病或魔,受無暇之身,不能精進。四者法障。即往劫有障法因緣,今生不聞正法,或不能一門深入。五者所知障。即已遇善知識,以種種知見,兩不和合,妨修般若。夫以因地菩薩,尚有如此蓋障,況下焉者乎!若非具廣大之真心,勇猛懺悔,何能除去一切蓋障?所以菩提慈悲之心念,為禪密兼修之根本。
菩提無相,亦無可得。學人若處處著相,處處求得,則其心念,不能與無相菩提相應。如求福報者,報盡還墮,枉費辛勤。求病愈者,生老病死,終不能免。此等著相妄求,得且未必,何況有得即有失乎!得失擾其心,疑貳搖其信,未有不差別退悔者。惟以無相為本,視一切有相皆是虛妄,則得失不足以動其心,困苦不足以餒其志,危難不足以折其氣。自然大雄無畏,猛勇直前,至誠不二。自可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不求得而自得。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乃至自他不二,平等為懷,視眾生之苦痛顛連,無異身受,度一切眾生,亦無能度所度之心念。如此,乃是即相離相之無相菩提。
修密法雖有一時發(fā)通者,然神通之事,絕對不可說,不可露,否則必招魔障。何以故?故意顯露,即是著相有求。著相有求,即是自心不凈。自心不凈,即是自入魔境。自入魔境者,不僅以神通自陷而已,必使觀聽者,拋卻自心,同人魔網(wǎng)。如此,則是驅佛弟子,作魔眷屬,罪大惡極,應墮地獄。楞嚴經(jīng)五十種陰魔,喜有喜魔,怒有怒魔,甚至著空、著清凈,即有空魔、清凈魔,何等危險!所以密法非人不傳。學密者,必須大德阿阇梨?zhèn)魇。修法時,更須阿阇梨監(jiān)護。東密藏密,且有種種法器儀軌,莊嚴道場,至清潔壇場事直,亦須自理。蓋一則根據(jù)密教儀軌,以啟虔誠,一則收攝心念,以免攀緣外境。須知神通本性具足,不自外求。只要具大慈大悲之心念,艱苦卓絕,百折不回,至誠所感,自然得大善知識,加以啟迪。待水清月現(xiàn),即證萬法不離自心。若不發(fā)大心者,依樣葫蘆,著相求得,縱稍有感應,仍是心外之玄。若作圣解,便入魔道。至于大家修法,各有感應。須知皆由大家發(fā)心,故佛力加被,以堅固信心,而助精進。此等感應,不作圣解,即是境界。所以慧明語錄上云:吾人坐中所見境界,不直著境生心,以不喜不懼,不取不舍為正義。茲有一偈:
執(zhí)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舍。
禪密兼修,是方便法門。開門見山,不從漸入,不重事相,亦不偏談理論,下手即在心念上用功。心念清凈,則生菩提,超凡入圣。若心念不清凈,則起惑造業(yè),斯即凡夫。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故凡圣之分,只在心念而已。但其中具有關節(jié)過程,不可不知。禪宗參話頭,與密法持真言,雖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然自他不二,同是不可說,同是以此鎖一切妄念。真言功用,更不可思議,故本法只持六字真言,不用話頭。即以此真言,破除一切妄念種子。待知見不生,妄念已凈,自然真心現(xiàn)前,自佛他佛,一體相應。
所謂關節(jié)者,參禪通分三關,即初關、重關、牢關,本法亦具三關。云何初關?學人持誦真言,持到萬念歸一,不起二念,名透初關。但此乃以石壓草,尚非究竟。云何二關?真言持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是誰在持,自己亦不知,乃至同時好似有二人同持,是名三昧現(xiàn)前,亦名透二關。云何三關?真言持到真妄法三者不知,深入三昧,而得離持正定,一無所有,即證實相,一切具足,名透三關。從上參禪者,透一二關者有之,透三關者甚難。此等關節(jié),關系甚大,若不明了,則莫辨淺深,易蹈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之險。至于修禪者往往一句自心佛,成為口頭禪,所謂十人九差路;而修密者,爭奇炫異,相上求相,皆非究竟。
禪密兼修之心念與關節(jié),歸納起來,不出三種:一者破妄,二者顯真,三者真妄不二。三密加持,即是破妄。真言持至一無所得,即是顯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即是真妄不二。禪密兼修者,能本此三種,在心念上用功,透過關節(jié),自然破妄顯真,乃至真妄不二。
第九座 煩惱菩提
諸同學!何謂煩惱菩提?蓋煩惱與菩提,不出一心。煩惱之事,確是修行人證悟菩提必有的過程,今略說之。煩惱菩提,含有二義:一則火中生蓮義,二則轉識成智義。
云何火中生蓮義?火喻煩惱,蓮喻菩提。煩惱是苦,菩提是樂。學佛人要由苦得樂,須于煩惱火宅之中,生出紅蓮,方為究竟。何以故?火有毀滅之威;不實之物,一經(jīng)其焰,莫不隨之而化。亦有煅煉之功;堅真之質,受其熔冶,即成金剛不壞之體,不但不被一切所破,而且能破一切。修行人須于煩惱火宅中,磨礪陶熔。借煩惱為促進發(fā)心之善緣,以困苦為煅煉身心之爐灶。如此用功,方成法器。若無煩惱磨練,不但難發(fā)大心,縱小有成就,一遇環(huán)境逼迫,即隨境轉。如二祖之立雪斷臂,六祖之賣柴舂米,憨山之為法入獄,乃至或行乞執(zhí)役,或燃指燒身,或舍身飼虎,如此之例,不勝枚舉,無一不從艱難險阻中磨礪而來。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故曰:“道在苦中求”。且學佛乃是逆行返本之事,不逆行,何能返本?逆行之道,不獨學佛為然,一切事事物物,莫不皆然。如劍不磨,則不利;玉不琢,不成器;天無秋殺冬藏之逆,何能成春生夏長之榮;人無堅苦卓絕之逆行,何能創(chuàng)濟世利人之功業(yè);舜無父頑母嚚 象傲之逆境,何能成其大孝之名;禹無洪水鯀殛之逆境,何能成其治水之功?芍獰⿶乐穑雌刑嶂,此即火中生蓮之義。
云何轉識成智義?著相分別為識,即相離相為智。識即煩惱,智即菩提。何以故?煩惱由無明業(yè)識而生,菩提由清凈慈悲而長,惟識與智,非一非二。所以者何?識是妄,智是真,離真無妄,離妄無真故。眾生迷真逐妄,遂生煩惱。煩惱愈深,離真愈遠。若發(fā)心真切,磨礪功深,則忽然識妄為幻;進而不離于幻,即幻為真;進而不著于真,當下清涼,識即成智。蓋世間苦樂,原無自性,云苦云樂,皆由業(yè)識妄心,自加分別。認苦則苦,認樂則樂。如名利場中,趨承奔走,熱中之人認為樂,而清高之士則以為苦。舞榭歌場,燈紅酒綠,束身之土認為苦,而荒唐之人則以為樂。故寒山逍遙巖阿,甘濾滓如美味;拾得執(zhí)爨廚下,轉笑語以為樂;南岳思因病識幻,頓轉輕安;乃至顏子簞瓢陋巷,人不堪其憂,而顏子不改其樂?芍獰⿶琅c菩提,皆是一心,本無自性,能轉煩惱為菩提,即是轉識成智義。
大家既明白煩惱菩提之義,即當不畏苦,不怕難,要在苦中難中尋得快樂,方為真樂。世人所以畏難茍安,畏苦趨樂者,皆是以識障智故。若能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自不致認苦著苦,認樂著樂。雖然如是,若不從苦難中一件一件磨練透過,則苦來還是著苦,樂來還是著樂,業(yè)識仍難破除,何能轉識成智?不能轉識成智,何能火中生蓮?即此可知火中生蓮,與轉識成智兩義,互相為用,才是煩惱菩提之真義。學佛人應當把此二義,作為座右之銘,時時用以自勉。
諸同學!既明此義,切勿輕將煩惱菩提一語,當作煩惱即是菩提解。若遽作此解,即是自誤。何以故?煩惱是苦,菩提是樂,苦非樂故。煩惱是暗,菩提是明,暗非明故。煩惱是業(yè)識妄心,菩提是清凈真心,妄非真故。一般口頭禪者,多半借煩惱即是菩提一語,以為一悟即了,貢高我慢,不屑事修。殊不知未到大徹大悟之時,何能輕言即妄即真,等煩惱于菩提。所以初學佛人,萬不可說煩惱即是菩提,只可說無煩惱不成菩提。
何以故?菩提是覺心,煩惱是啟發(fā)覺心的善知識。蓋人生夢夢,如處暗室。惟處于暗,故生求明之心。惟其煩惱,故生厭離煩惱之心。釋迦佛當日,因見生老病死苦,方立不斷八苦不回王宮、不成正覺不轉法輪之愿。乃至更歷五年訪道,六年雪山,一麻一麥之苦,方得圓滿菩提。而眾生日在生死煩惱苦海之中,執(zhí)迷不悟,不但不能認煩惱為善知識,而且在煩惱中造煩惱。雖稍有覺悟之人,而又不知火里生蓮,轉識成智之妙義,但種有漏之因,貪求來生福報。殊不知,福報足以障菩提。何以故?福大業(yè)亦大,業(yè)大則障深,業(yè)大障深,更離菩提路遠。所以不曰福報菩提,而曰煩惱菩提。六祖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擬將修福欲滅罪,后世得福罪還在。”此即福報障菩提之意。
學佛人并非完全拋卻福報,但須知此福報,乃前世有漏善因所致,報盡還墮。故有福報,不作福報想。所謂不作福報想者,即是不作自己享受想,轉而置于宏法利生,作成人成物之用。如此則福報大者,功德亦大。若只求自己享受,一旦善報已盡,惡報即來,追悔何及。與其享有限之福報,而受無窮之惡報,何若本利他無我之行,早登覺岸。
學佛人眼光要遠,心量要大,不可貪求小利,不可故步自封。須知不能大舍,即不能大得;不能大苦,即不能大樂。大覺世尊,是由大舍大苦中得來的。故儒家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可見不但學佛如此,即世法中欲負大任,亦須經(jīng)歷如許煩惱。不獨負大任者為然,小如一名之顯,一技之成,乃至科學上一切發(fā)明,皆非久經(jīng)磨練,深研苦思,不能成功。語云:“國亂出忠臣,家貧出孝子,嚴師出好徒,茅屋出公卿。”皆是由苦得樂的道理,故日煩惱菩提。望大家認清此點,逆來順受,逆順不二,即是至誠。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化”,不但化煩惱為菩提,且能化度一切矣!
第十座 三世因果
諸同學!學佛無他,根本要明因果。因果之道,絲毫不爽,不獨善惡報應,逃不出因果的定律,即宇宙間萬象森羅,皆不外此。佛說無量法門,即是說明因果的道理。世上一切興衰存亡,即是證明因果的事實。迷人不明此理,往往一聞因果二字,不鄙為迷信虛誕,便認作神妙難知。于是鄙為迷信者,撥無因果;認作難知者,違背因果。以此之故,佛法遂不昌明,而世道人心,亦日趨澆漓,良可慨也。
因果二字,理甚明顯。以天時論,日出日沒為因,晝夜為果;寒冷為因,霜雪為果。以人事論,內傷外感為因,疾病為果;求學為因,知識為果;勤儉為因,富裕為果;奢惰為因,貧困為果。就科學論,在物理則冷熱為因,縮漲為果;在化學則一氧二氫為因,成水為果;在數(shù)學則乘除為因,積商為果。乃至愛人者人恒愛之,殺人者人恒殺之,無一不是因果之現(xiàn)象。焉得謂之為迷信,又何晦昧難知。實在吾人無時無刻,不在因果律中生活,而自身夢夢耳。惟因果之理,雖顯而微,雖純而雜。所以者何?但就一事一物言,則因果單純而明顯,如上舉天時人事科學等類是也。若就人生善惡而言,則因果因緣,相互而生,細微復雜,循環(huán)無端,非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之因果,不能深悉其故。
茲以瓜為喻:瓜子喻因,以瓜喻果,F(xiàn)在之瓜,生于過去之子,而現(xiàn)在之子,又生未來之瓜。以喻現(xiàn)在之果,生于過去之因,而現(xiàn)在之因,又生未來之果。人生因果,亦復如是。然同一瓜子,分播各地,而得瓜之時,何以有好壞遲早大小甜淡之別?此則因外有緣,緣助因生,因賴緣現(xiàn),因緣不同,果即有異。如同一種子,已潛伏優(yōu)劣之因,優(yōu)者因好果亦好,劣者因壞果亦壞,此乃單純因果。于播種時,種優(yōu)而肥料多,則好因又遇好緣,故結好果;種優(yōu)而肥料少,則因好而遇壞緣,果即不同。若種劣肥料多,則壞因得好緣,果亦較好。反之則壞因壞緣,其果更壞。至若天候之異,耘鋤之差,以及灌溉之勤怠,在在皆影響因果之變遷?傊梢蚨卮诰,緣之差別,又復甚大。所以因果一事,顯而微,純而雜,甚不易知。
夫以瓜果之微,因因果果,尚且知之不易,況人生因果,幾微龐雜,豈肉眼凡夫,所能窺其端倪?迷人不察,但以現(xiàn)世之成敗得失,以衡因果。如善者惡報,惡者善報,強者終強,弱者終弱。乃至近年以來,水旱等災,鄉(xiāng)中貧苦忠厚之人,罹災反多;而都市富貴逸樂之輩,受災反少,遂疑因果無憑,豈不大惑。須知因果通于三世,善人善報,惡人惡報,乃單純之因果;善人惡報,惡人善報,乃復雜之因果。善人惡報者,夙世惡因,今生先熟。今生雖善,而無極大功德,夙世惡因,不可避免,故受惡報。但其今生善因,仍結來生善果。惡人善報者,夙世善因,今生先熟。今生雖惡,而非罪大惡極,夙世善因,不可沒滅,故受善報。但其今生惡因,仍結來生惡果。又有一世,而前后善惡之報不同者,亦以其往世今生,善惡不同之因緣,故有此不同之果報。強者弱者,亦復如是。鄉(xiāng)間受苦之人,以前生惡因,今生鄉(xiāng)間,身受貧苦,或更遭災劫。但有忠厚勤勞之習慣者,即種來生善因。都市逸樂之人,以前生善因,今生都市,享受較優(yōu),或更免于災劫。但有驕奢淫佚之惡習者,更種來生惡因。所謂作善降祥,作惡降殃,積善之家,必有馀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此等因果循環(huán)之事,與種瓜得瓜之因果因緣,優(yōu)劣肥瘦,無別無二。
如史籍所載,白起坑卒,而久淪地獄受苦,乃轉身為江南陳氏女(見夷堅志),復墮蜈蚣(見群談采馀)。呂后酖殺趙王如意,而如意祟傷其腋以致死(見史記宮后本紀)。曹操躬行篡逆,一生負人,累世變豬(見前人筆記)。安祿山篡唐,殺其子孫,而盲目病疽,復為史思明所篡(見唐書逆臣傳)。袁盎譖殺晁錯,盎十世為高僧,轉為悟達國師時,錯化人面瘡以祟之(見高僧傳)。呂蒙正默求護持佛法之子孫,其后三世為相,而崇信佛法(見金湯篇)。郗夫人以嗔妒而墮于蟒(見高僧傳)。王華(陽明先生之父)拒美色而大魁天下(見淵鑒類函)。羊祜前身為李氏子(見晉書羊祜傳)。史可法為文天祥再生(見史可法傳)。凡此記載,述不勝述。而近年因果報應之事,更為明顯。三世因果,歷歷可據(jù),豈可撥無。
大家當知因果關系,不獨事實昭著者,絲毫不爽,而一念之間,因果已具。古德云:念佛即佛,念魔即魔。又曰一念成佛。反言之,則一念成魔。古來修行人,一念而墮者,不知凡幾。世法上以一念而折損福報,或一念而轉危為安者,更不知凡幾。即以同人修持而論,修持深者,偶一動念,其念不凈,或稍生厭怠,即時受報。輕者座上奇痛,重則生病,或生其他枝節(jié)。若至誠懺悔,立歸平靜。何以故?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即所謂因生果生,因滅果滅故。凡修持深者,心念較初修者為清凈,偶一不凈,則此一念,即因即果,如無線電之廣播,遍滿虛空,八識田中,因果立具,故感應之速如此耳。
吾人既知因果不壞,則當存心動念,應事接物之際,處處要在因上用功,不起惡念,不作邪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方算真明因果之士。若口善心惡,言不顧行,行不顧言,不但神明難欺,而自心因果,豈能幸免?因一念惡因,已種惡果,自己造因,自受果報,何待神明之賞罰。而世人夢夢,貪嗔疑妄,徒逞一時之快,瞞心昧己,不顧后患之來。及至惡果成熟,又怨天尤人,顛倒愈甚,惡果之上,復種惡因,惡報無窮,良可悲嘆。故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者,以有如是因,即有如是果故。眾生畏果者,乃不明如是果,生于如是因故。所以因即是果,果即是因。
諸同學!學佛人不但要明因果,而且要轉因果。云何為轉?從因上轉。因能轉動,果隨因轉,所謂五八六七果因轉。轉煩惱為菩提,轉八識成四智,皆須從因上著手。六識造業(yè),轉六識則念念自覺,不但不造惡因,且至誠懺悔往昔今生之罪過。七識執(zhí)我,轉七識則不但無我,且本大愿大行以利他。如此則業(yè)障日消,功德日進,所有煩惱惡因,皆轉成菩提善果。同時對于共業(yè)因果,亦應發(fā)心轉動。即如連年天災人禍,乃是眾生共業(yè)造成,應當以身作則,以己之止惡行善,普勸世人止惡行善,共轉惡因為善因,轉惡果為善果。如此存心,方是如來弟子。
大家當知,一切善惡因果之源,起于心念。故念凡即凡,念圣即圣。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心念因果,豈不大哉?大家修此心地法門,不但要明白因果的利害,且應徹底轉動自心因果,方可了脫生死。故慧明語錄上云:佛法是因果錄,是了生死的法門。
第十一座 事與理
諸同學!佛法有事與理之別,講習經(jīng)論者,謂之理;依法修持者,謂之事。“心即是佛”一語,亦有事與理之分,學人務須認識明白。然事理本來不二,必須依理透事,因事顯理。到事理一如,則即事即理,方可云心即是佛。若突然說一句心即是佛,還是事上的佛,還是理上的佛。若是事上的佛,則當實行佛道,于事上證明;不在事上證明,則仍是理上的佛,不過一種空空洞洞的理想而已。
禪宗古德,大慈大悲,恐學人在理上錯尋,徒增知見,乃斬釘截鐵,將一切理論打破,不許看經(jīng),不許講教,無非教人專從事上去透。事上透過,方可明心。釋迦佛在華嚴會上,說一真法界,緣起無盡之理,隱寓心即是佛之意。而小根器者,見同不見,聞同不聞,乃方便轉說小乘。復由小乘引向大乘,慢慢引到心上去。再說般若,破一切理障事障。最后法華會上,會三歸一,更以一乘不二之道,以明心即是佛之理。權巧方便,總不外要人認識心即是佛,教人破除一切執(zhí)著。當知三藏十二部經(jīng)論,八萬四千種法門,皆是理。所以一切經(jīng)教,皆日教理。若不依理成事,何貴有此經(jīng)教?若能由事顯理,又何必執(zhí)此經(jīng)教?禪宗古德,不許看經(jīng),乃至訶佛罵祖,便是這個道理。不然,不講經(jīng)教,甚至訶罵,豈非謗佛毀法,還算佛法么?只因凡夫愛著,一著經(jīng)教,即生種種理障,執(zhí)理愈深,離事愈遠。所以杜絕知見,專在事上用功,事透而理自全,自然能悟自心佛。
禪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八個字,最為緊要。試思道斷心滅,是何等境界,還有理可說么?古人忠實篤誠,信師真切,但依師言去行,不窮道理,所以見性很快。后人疑妄太重,又愛講理,理多障更多,欲求解脫,反至障上加障,縛上加縛,豈不大可悲嘆!
諸同學!學佛須具有大智慧。智慧大者,便知禪宗徹底,一針見血。智慧小者,不明權實之理,執(zhí)著法門無量誓愿學,故東摸西摸,不在自心上用功。殊不知自心法門,本來無量;一切法門,不出自心。既是一切法不出自心,何以又勞我佛廣說一切經(jīng)教?只為眾生舍本逐末,背覺合塵,以致虛生浪死,昧卻本心。所以佛說種種法,對治眾生種種妄心,無非引其返妄歸具,見自心佛。若大根大智之人,一聞千悟,頓息狂心,一發(fā)菩提,便成正覺,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則一切經(jīng)教,全在此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何必向外馳求?古德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可見一切法,皆是佛的方便語。金剛經(jīng)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又云:“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學佛人若了此義,自然不向心外求法,再增理障了。
或謂:“經(jīng)乃佛說,修行人離開經(jīng)教,何謂佛法?”殊不知,佛理高深,不易明了,僅依文解義,不免認指作月。縱能離文了義,亦屬空理,還如饑人說食不飽。所以楞嚴經(jīng)上,佛告阿難云:“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yè)。”禪宗話語,一針見血,毫無迂回游移之地。古德多有依師一言啟悟者。師云心即是佛,便信心即是佛。師云心不可得,便信心不可得。信師真切,疑妄消除,故言下便悟。此即以心傳心的實際受用。后來人心漸離純樸,乃改參話頭。學人但依師所授一句無理可講的話頭,行住坐臥,去念去參,不但看經(jīng)要打香板,若離師授本參話頭,亦打香板。參到山窮水盡,一旦豁然貫通,即悟自心是佛,所有事理,無不透徹。到此地步,有何經(jīng)教不可看,有何理障可生。
諸同學!三世諸佛,皆持密成就。但密法更重事修,不重理論。如大日經(jīng)金剛頂經(jīng),皆重事修。其他密法經(jīng)典,亦復如是。且有種種儀軌,莊嚴道場。其目的,要學人生敬起信,從事攝心歸一耳。密法最重金剛上師,只依上師口傳,無有意義。而且同一密咒,上師所傳之音,每有不同,學人則當各依其師所傳之音,方有感應。音雖不同,感應則一。如此還有理可講么?
如上所述,可知禪密兩宗,皆重事,不執(zhí)理,只依人,不依法。慧明以前說依法不依人,乃自愧功德不夠,恐增我慢故。實在學禪學密,只重師傳,一切不疑,方有受用。
語云:“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薩。”要知道理障是障因地的菩薩;若是果地菩薩,決不為理所障。如六祖聞五祖?zhèn)鹘?jīng)便悟,何有于理障。凡古德悟道者,皆不為理所障。蓋透事障以理,透理障以事,不能理事一如,豈能稱為菩薩。吾人學佛,對于一切法門,事先應研究審慎,看他的道路對不對,不可盲從。這是要緊。如果道路對,便當一門深入,依法修行,再勿執(zhí)理了。
諸同學!佛法與世法,有別亦無別。云何有別?有重知見與不重知見之別。世法重知見,所謂多見多聞,參研愈多,愈稱淵博。但知見多,則分別心重,而人我見深,乃至爭斗愈甚。學說之爭,名利之爭,何莫由斯而起。佛法首在破除知見,因世智辨聰,八難之一,入道最難,障道最甚。所以要忘機歇見。機忘見歇,則理障事障一并破除,無礙自在。故云有別。
云何無別?重事重行無別。世法讀書講學,貴能實用。茍抱著死書本,坐而言,不能起而行,縱然博古通今,無關實際。所以儒家云:“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自古忠臣孝子,賢母節(jié)婦,莫非從身體力行得來的,豈口頭理論所能致?佛法信愿行,六度萬行,亦須事上去行,方有受用。至于順逆自在,煩惱不生,更非從事上無以表現(xiàn)。故云無別。
佛法真理,覓心尚不可得,豈世知世見所能了解。如他人打我罵我,凡夫認他是冤家,學佛人認他是善知識。貧苦病厄,凡夫認為是壞,學佛人認為是好。名利恭敬,凡夫認為是好,而學佛人認為是壞。蓋凡夫不明因果之關系,但依眼前是非,為恩怨好壞。佛法根據(jù)因果循環(huán)之理,視一切平等。如打我罵我,可消宿業(yè);貧苦病厄,可生菩提;名利恭敬,能障菩提。所以說好即是壞,壞即是好。諸如此類,佛法與世法,知見相反如此,還能執(zhí)著講理么?若要講理,須依佛理去講,才是真理。
禪密兼修,不執(zhí)理,專重事,從事透理,理無不全。果能依法修行,事事慈悲,念念清凈,更有何理不具?若執(zhí)理遺事,理成畫餅,縱使博通教理,口若懸河,而行與言違,我執(zhí)煩惱,有增無減,理又安在?故事理不二,是以事透理,非是以理概事,望大家注意。
第十二座 大乘小乘與凈土
諸同學!佛法法法平等,都有功德,本無大乘小乘之分。如來設教,對癥下藥,以眾生業(yè)識不同,心量遂有大小,故方便導引,說小說大。其實歸元無二,惟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圣下凡,同登覺岸。蓋凈土以阿彌陀佛四字為真經(jīng),所謂“一句彌陀法中王”。凈土法門,既然如此殊勝,如來何以更立八萬四千法門?當知眾生根器不同,因緣各異,茍非方便多門,何能普攝?但一切諸法,皆由凈土法界流出,復歸凈土法海。到歸元時,無一法可得。至于佛說西方,乃以日為喻之意。何以故?日出于東,而沒于西,以西方極樂,喻人生歸宿之處。故修行人圓寂曰歸西。其實凈土周遍法界,無邊無際,豈有東西方位?不過眾生根有利鈍,佛對心量大之利根人,即說大乘;對心量小之鈍根人,便說小乘;對不明自心,貪求外佛者,因病下藥,故說西方凈土,以妄遣妄。實在一切法門,不離自心,故究竟凈土,即在自心。心凈土亦凈,心穢土亦穢。修習一切法門,皆能凈心,非必專修凈土法門,方歸凈土,所謂一切即一故。
諸同學!自心凈土外,究竟還有西方凈土否?當知確有。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佛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三經(jīng)中皆說西方凈土依正莊嚴之事,歷歷如繪。又各大乘經(jīng)論,亦皆贊揚凈土。諸佛菩薩決無妄語,吾人當可深信不疑。但西方凈土唯心所現(xiàn),自心不凈,則西方凈土遠隔十萬億佛土,何能到達?若自心能凈,則西方凈土不隔毫端,舉念即至。故自心能凈,則自心凈土即是西方佛土。故古德云:“念佛念心心念佛。”足見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若著生西方,則是偏執(zhí)方位,迷失本心。既然如是,還有生西之事否?須知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故古德臨終,大都念佛,并非著求生西,乃念佛即佛故。
凈土法門,有四種修持: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三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一般修凈土法門者,多習持名一種。持名果能持至一心不亂時,則千修千人去,確有西方可生。故持名念佛之人,要真信切愿,念到臨終時,他念不來,只此念佛一念,即感阿彌陀佛前來接引,絕對生西。又平時不知念佛,而臨終時,因往劫善根暴發(fā),忽然能念,亦能生西。但普通生西者,皆名帶業(yè)往生。云何帶業(yè)?不但往劫今生未了之業(yè),即此念佛一念未凈,亦名為業(yè)。云何念佛亦是業(yè)?有念皆妄故,有念非凈故。所以修凈土者,謂之修凈業(yè)。凡帶業(yè)生西者,既生西后,還須再加修持。如口念心違者,只種善根而已,尚不能生西。何以故?因平日非真心念佛,臨終百感交集,此時心中不起佛念,不能念佛故。世人念佛者多,而生西者少,即緣此故。至若觀像觀想,還是以境攝心之方便法耳,仍非究竟。何以故?金剛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悟得無生,乃證實相。證到實相,方為究竟。實相無相,又有何觀何想?惟實相念佛,不著土相,不著佛相,不著念相。念佛即佛,即是實相念佛。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是念佛三昧。念到能念的我、所念的他一無所有,則能所雙忘,實相現(xiàn)前,不待彌陀接引,即證無相菩提。
依上所說,學佛人何不舍小趣大?云何小大?念佛僅求生西者小,實相念佛者大。蓋念佛本好,然一求生西,即屬有相。有相即有所住,有住即有限量。有限量,故名曰小。實相念佛,念到離念真心全體顯露,即證實相。實相無相,無量無邊,故名曰大。且?guī)I(yè)生西者,仍當回入娑婆,行菩薩道。而實相念佛者,念佛即佛,即身是佛,即行佛道,豈不殊勝!雖然如是,但實相念佛,境界太高,機不相應者,可多誦金剛經(jīng),即能悟得實相念佛。何以故?此經(jīng)是實相般若,足以熏發(fā)其般若種子,便可破相見性。否則可在持名、觀像、觀想三法之中,擇一修持,心念不二,當能生西。在此末法時代,無論何人,能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圣號,即種善根,功德無量。
諸同學!學佛究竟,在求凈心而已。一切法門,皆可凈心。一切法門,皆是念佛法門。何以故?一切法門,皆成佛道故。又一切法門皆是禪。何以故?禪重自心。一切法門,若不了自心,終不成就,心外無法故。如凈土法門,持名持至一心不亂,此時境界,豈非禪乎?觀經(jīng)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非禪而何?實相念佛,至三昧現(xiàn)前時,即入正定,又豈非禪?故大集經(jīng)偈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既云念佛,何以又名深妙禪?可見念佛即是禪。復次凈土與密法,亦等無有異。何以故?阿彌陀佛四字,即諸經(jīng)之總持;總持即密咒之義。念阿彌陀佛,若不著土想,不作佛想,即等于持密咒。又凈土法門之持名觀像觀想,與密法初機時之持咒觀想無異;凈土法門之實相念佛,能所雙忘,與密法之般若無異。不過修密者,依次漸入;而修凈者,于四種念佛法門中,各擇一門專習耳!于此可見禪即是凈,凈即是密,所謂三而一,一而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有何分別。后人或有不明此等理趣,專于假名上強分門戶,互爭大小,皆是著相自縛。其實佛法究竟,無有大小,無可言說,一切有說,皆歸一乘。蓋念佛念到三昧現(xiàn)前,參禪參到話頭盡處,修密修到三密一如,歸元無二,皆是凈心而已。
佛法多門,然同以持戒為重。戒品雖多,不外身戒心戒兩種。即戒身不妄動,戒心不妄想。無論大乘小乘,能持戒者,皆是佛法;不能持戒者,皆非佛法。不過大乘小乘,戒品極多,各有所重。修大乘者,每因恒順一切,隨緣利他,故重心戒。修小乘者,因守護如來家業(yè),四威儀中,必須清凈莊嚴,使世人敬重佛法,故重身戒。至于根本五戒,殺盜淫妄酒,居士受持者多。然無論大乘戒、小乘戒、居士戒,凡能真心持守者,不但甚有功德,且能引起他人信仰佛法。若受而不守,不獨自招毀戒之罪,而反引起世人疑謗佛法,乃至影響一般學佛之信仰。大家明白此理,可見能持戒者,學大乘亦好,學小乘亦好;不持戒者,學大學小,不但都無是處,而且必遭墮落。吾人所學心地法門,即大乘無相法門,必持心地無非之戒,否則不但墮落,而且即身著魔。復次,小乘身戒,偏重于相;大乘心戒,不住于相。偏重于相者易見,不住于相者難知。惟其難知,愈當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較之偏重于相者,其難易不可以道里計。以上所說身心戒品,雖有難易之分,而持戒之功德則一,故只直互相贊嘆,而不直互相毀傷。維摩經(jīng)云:“自守己戒,勿譏彼闕。”如此,方合佛法圓融之旨。乃學人不明此理,或有分門別戶,交相詆毀之事,良可嘆惜。即如吃素一事,學大乘人,說小乘人吃素是著相;學小乘人,說大乘人不斷葷是違背佛法,紛紛責難。當知吃素養(yǎng)成慈悲之心,又舍口腹之好,確有功德。然不住相之大乘人,以行菩薩道為本,茍限于素食,何能依四攝法,而起利行同事之用?況佛制亦許方便食三凈肉,豈是斷葷不斷葷,便足斷定是佛法不是佛法乎?又如斷淫一事,本學佛人最要之戒。小乘菩薩終身斷淫,固是了生死之根本;而大乘菩薩,心不住相,亦不離相,只斷邪淫,不必盡斷正淫,所以者何?因菩薩應機示現(xiàn),混俗和光,方能普攝。堯舜禹湯文武周孔,應運入世,皆是菩薩。末法時代,娼門屠戶皆有菩薩示現(xiàn)。不過菩薩不墮邪見,殺盜淫妄,必為救世利生而發(fā)。如來當日,亦示有妻有子,即顯正見故。若舉世斷淫,菩薩何能入世?何以達“眾生不盡我不盡”之愿?菩薩留惑潤生,即緣此故。且菩薩示現(xiàn)種種逆行,豈凡夫所能測知?即此六字大明,以除蓋障菩薩之殷勤求覓,而為一戒行缺犯,且有妻子之法師所傳,載在大乘莊嚴寶王經(jīng)中。又圓覺經(jīng)中,如來答彌勒菩薩,回入塵勞,有幾種方便之問。明明說以大悲方便入世,示現(xiàn)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又答普覺菩薩,末法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之問。一則曰:求正知正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xiàn)塵勞,心恒清凈,示諸有過,贊嘆梵行。再則曰:示現(xiàn)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搏財妻子!可見修大乘佛法,不可著相。然菩薩雖現(xiàn)逆行,皆有事無心;茍心不清凈,別有企圖,藉口不著相,示逆行,以護其短。自詡我是大乘菩薩,修大乘法門,此等人,確是邪見,必墮阿鼻地獄。因果不壞故。
佛法固重解悟,尤重行證。然無行即不能取證。故六祖云:“見聞轉誦是小乘”。因為徒炫多聞,枉增知見,見法即動,著境生心,故云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因為佛法意義,甚深難知,能悟解者,亦有功德。但未能依法修證,故云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因為法法平等,本無大小,一切法,皆以修行為本。凡能依法修行,始終不二,定能成就,故云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因為如此,便是即相離相,實相無相,故不染著,亦無所得。無相無得,亦名真得。通萬法,亦備萬法,無可言說,惟證方知。故云最上乘。在此四乘中,前三乘雖有言說,然亦非親證,不能真知。故依法修行,為學佛人之根本。如受法不修行,或修行不依法,皆難取證,一無所成。
學佛人無論習何宗派,皆佛弟子。自己不依本法,切實去修,埋頭去行,一味互相責難,分別大小,所以佛法衰敗至此,反不如西人人天道之天主教、耶穌教等。何以故?彼等教義如何,姑置不論,然其新舊教徒,各能秉承其新舊約之精神,到處傳播,不憚梯山航海之勞,艱難辛苦。每到一處,竭盡智力,不達成立教會之目的不止。成立以后,繼續(xù)開辦學校,設立醫(yī)院,乃至一切慈善事業(yè)。試看現(xiàn)在致大富享大名者,也有是他們教會培植的。如此精神,如此行為,雖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然亦足啟人信仰。我等閉目一想,豈不慚愧?還要關著門,自己恭維自己,甚至互相責難!須知佛法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失道意,即是違背佛旨。破壞佛法,豈佛弟子?
佛門弟子,若欲佛法昌明,即應除去門戶之諍,各依各法,各持各戒。無論身戒心戒,但能持守,即為正道;不能持守,即非正道。六祖云:“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古人造此“正”字,從一從止,隱寓教化之意。依佛法說,一切法門,皆歸不二,止于一則正,有二非正。言行不二,則為一;言行不一,則為二。正要心正,貌正心不正,仍非真佛弟子。若自心能正,則好壞平等。既是平等,則贊謗由人,又何必計較。佛在世時,尚有人謗,況后人乎!而且謗可消業(yè),焉用煩惱?謗有二種:一故意謗,二無意謗。凡故意謗人者,另有作用,可不必論。無意謗者,因認理不明,更不必計較。我等修心地法門,以利他無我為心愿,何有于謗?況密法根本原則,即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本。明白此理,一切謗語,何殊甘露!
諸同學!佛說四乘,何嘗有四?所謂一路涅槃門,并無大小。故法華經(jīng)開權顯實,如來親說,法只一乘,無二無三。而且四大聲聞,同受佛記,更知無有大小。六祖謂乘即是行,心量大者,則大行,心量小者,即小行。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窮達二字,不一定作下位上位解釋。窮者心窮,心窮則量小;達者心達,心達則量大。如來于鹿苑說法后,見諸聲聞等心量太小,仍著于相,故令行詣維摩丈室受呵,使其心量變大,以起大行?芍切薮蟪朔ㄕ撸词谴蟪。必定智慧大,心量大,愿行大,功德大,一切不著相,方算大乘。雖修大乘法,而智慧小,心量小,愿行小,功德小,處處好著相,仍是小乘。云何為大?心地無非,則體大;利他無我,則用大。大家本此兩句之體用,切實去行,而不著行相,方不愧學此心地法門。但究向何處去行,須知要在世出世法上去行。六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大家多劫修持,故學此無相心地法門,殊勝因緣,不可因循錯過。亦勿分別大小,慧明已在語錄上說過。無分別智,即勝智。
第十三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諸同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jīng),是金剛經(jīng)中最緊要的關節(jié),今略說之。金剛經(jīng)是實相般若,佛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可以開學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剛經(jīng),都是破相顯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并顯。云何體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所以六祖聞此二句,立時悟道。然則六祖何以一聞便悟?當知六祖乃肉身菩薩,早已見性。何以故?試看六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于此偈語,知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傳經(jīng)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體用不二之理。后來即依此教化學人,大振宗風?梢娺@兩句經(jīng),非常重要,望大家特別注意。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么我執(zhí)、煩惱、生死、無明可。咳魣(zhí)著無住,又落于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無盡之菩薩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如是等心,皆是無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凈心,亦即是佛心。而眾生所生之心,乃貪心、我執(zhí)心、貢高心、差別心,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業(yè)識心,亦即是眾生心。所以者何?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凈,心不清凈,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故學佛人欲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道從心生,心由道見。講到究竟,這一個道字,也不可說。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來似覺矛盾,其實就是如是。
諸同學!既知應無所住,即是實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卻不要去覓此實相,覓此法身佛,覓即不是。何以故?實相無相,不可覓故。放下便是,動念皆非。一起覓心,便成妄想。當知此實相境界,非諸佛獨有,我等亦本自具足。所以者何?佛與眾生,本來無二故。只要大家此刻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則如如不動,萬物同體,即是實相之無住真心。如一念微動,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實相。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體現(xiàn),六根才動被云遮。”大家修持不能相應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自加捆縛,豈能自見本性?
大家現(xiàn)在修的是心地法門,須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認清。要明白這兩句經(jīng)的體用,必先立其體,然后才能起其用。體云何立?將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妄心息,則無住真心,自然現(xiàn)前。但是大家明知放下是好,而總不能放下者,何故?蓋吾人業(yè)識太深,放下不易。因為放下不易,故又要從降伏其心下手。殊不知,一切無住,便是降伏。若另求降伏,便是頭上安頭。果能一切無住,即得實相本體。依實相本體,而住無所住,生無所生,即是依體起用。
佛與眾生之分,只在覺與不覺,慈悲與不慈悲。覺則即相離相,一切不住,故名日佛;不覺則見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眾生。慈悲則平等為懷,萬物一體,即名日佛;不慈悲則貪嗔癡慢,煩惱叢生,即名眾生。然覺與不覺,乃體上之分;慈悲與不慈悲,乃用上之別。體用不二,皆是一心。若能轉惡心為善心,即是佛心。故六祖云:“一念平直,眾生是佛”。
諸同學!佛有三身,當知吾人亦有三身,所謂法身、報身、化身。其不住時,空寂靈知之真心,遍滿虛空,即是法身。生其心時,善心生得善報,惡心生得惡報,此時之心,即是報身。一念思量,種種變化,思邪化地獄,思善化天堂,此時之心,即是化身。大家明白此理,就要時時在無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虛空,而不存虛空之量;度盡一切,而不著一切之相。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即是無所住,隨緣即是生其心。
第十四座 出世與入世
諸同學!佛法真理,本不可說,出世入世,亦是假名。姑方便說,都歸一心。究竟何心是出世,何心是入世?當知真心為出世,妄心為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報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真妄丕一,離開入世,亦無出世。故六祖云離世無菩提。這種道理,要用心參究,才知道我佛慈悲應世之大事因緣。
初學佛者,只談出世,不談入世。而昧于佛法者,一味入世,不知出世。如此皆落邊際。何以故?世法即佛法,離妄無真,離真無妄。而且佛法真實道理,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是入世。故經(jīng)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又云:“如如不動。”當知出世入世,乃是體用不二之理。出世為體,入世為用,離體無用,離用無體。佛法真理,如是如是。而凡夫妄生分別,執(zhí)著入世,則起惑造業(yè);執(zhí)著出世,則厭離生死。殊不知諸法如幻,生死亦了不可得。如來為破此等執(zhí)著,故恒順眾生,示現(xiàn)種種方便,引其入道。其實應無所應,住無所住。其法身真心,十方遍滿,妙用如如,正表出世。而其報身,本此真心,現(xiàn)示幻身,隨機應化,正表入世。學佛人如果明白此理,住無所住,生無所生,無住無生,即是真心。真心是空,妄心是有,一切一切,有事無心,當下自在,何有出入。不過此理微妙,初學不易領悟,所以要從無住生心上用功。故經(jīng)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即是出世,生心是入世。無住生心,即是出世入世不二之妙心。
大乘佛法,不離入世,不廢出世,故首在修心。修持不相應者,并非佛法不相應,因學人不肯在心上用功,故不明心地。不知何心是真,何心是妄;又不知真心妄心,即是一心;更不知一心之妙,亦不可得,所以修持不相應。修持不相應,則功不成,而用不彰。蓋佛法真理不能悟到,其他道理亦難徹底,因此世道遂受影響。須知世道漸衰,并非世法不良,乃是人心不正所致。何以故?人心不正,則道心不立,以致舍真逐妄,舍本逐末,從流忘返,真理愈晦,世道愈衰。所以說事在人為,道在人行,世法佛法,理無二致。故儒家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如人人能本仁心,行仁事,入則仁慈仁孝,出則仁愛仁恕,以仁感仁,以仁而格不仁,何愁世道不仁。
邇來人士,鑒于國勢不振,遂疑固有文化無濟實用。其實中國文化最高,道德尤勝。儒家之修齊治平,于入世之道已臻其極,而大乘佛法涵蓋一切,普濟群倫,并行不悖。不過近代以來,歐化東漸,學術雖新,但迷于唯物,忽于唯心,只知入世,不知出世。而國人炫其功利,對于固有文化,多半不肯深入研究,以致人心江河日下,而世道愈以澆薄。若欲挽救世道,即當先救人心。欲救人心,亟應宏揚佛法。何以故?佛法無邊,不住無為,不著有為;不舍出世,不離入世;不偏唯心,不偏唯物。以一切法無我之真心,運用一切法;以一切慈悲之心量,應付一切人。如此則萬物得所,自然成化矣!茲有一偈,以揭其要:
佛法與世法本來不二法
心善是菩提心惡是夜叉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云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梢姺鸱ú浑x世法,只在善與不善之分耳。然法無自性,善與不善,全在一心。心正則法善,心邪則法不善。以出世無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一切法皆是善法,善法即是菩提。不然,則一切法皆非善法,非善法,即是夜叉。
歐美科學,偏于物質者,其善與不善亦然。就其資生工巧,有益人類言之,亦是菩提。就其新奇戰(zhàn)具,毒害群生言之,則無異于夜叉。然此等戰(zhàn)具,在發(fā)明者之本旨,是想與社會國家有利,然未想到世界人類之害,以致愈演愈烈,遂與發(fā)明本旨相乖。須知日造殺人之因,必結人殺之果,未來之慘,可想而知。推其原因,乃由偏執(zhí)入世有為之用,而忽于出世無為之體。有用無體,偏于一邊,而失平衡。其所以執(zhí)入世忽出世者,蓋以為無為落于空,不如有為生萬有。其實空有不二。譬如一切生物,離空不生,離地不長。天生地長,正所以顯空有不二之用。是故偏執(zhí)于有,雖功效蓬勃一時,而物極必反,終非長治久安之策。中國文化本來甚高,消長之理,遍于人心。于是唯心之士,惡唯物之害,乃偏重精神。殊不知偏重物質,固然執(zhí)有,偏重精神,亦是執(zhí)空。執(zhí)有執(zhí)空,均非中正之道。當知精神是體,物質是用。若有體無用,所談皆是無用之學;有用無體,所作皆是無體之事。無用之學,與無體之事,其弊相等。所以在此情形之下,除積極昌大固有之道德文化外,一面以精神運用物質,一面發(fā)展有益科學,以物質煥發(fā)精神,方合中正之義。
世俗以為學佛人不應談世法,談世法彷佛是開倒車。當知倒車就是順車。何以故?法法圓融,兼含互攝。入世固含出世,出世亦不離入世。入世出世,尚是假名;倒車順車,更是戲論。故經(jīng)云:無有定法可說。總之,佛法真理,不離世法,出世入世,全在自心。心正,入世亦是出世;心不正,出世亦是入世。六祖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慧明悟境有限,方便貢獻,只備大家作一參考而已。
第十五座 有為無為之不二
諸同學!心即是佛,不貴口說;有無不二,更不可說。姑且方便說之。究竟何心是佛,有為心耶?無為心耶?何名有為心?即生滅心。何名無為心?即真如心。若云有為心是佛,則有為心是生滅妄心,乃凡夫心,何名為佛?若云無為心是佛,則無為心是真如妙心,如同虛空,本來無相,了不可得,無相無得,何者是佛?當知有為無為等心,本來不二。不二之心,便是自心,是名為佛。所以者何?一切萬法,皆真如一心所現(xiàn)。吾人妄心,本是真心。故常住真心,是生滅妄心之體;生滅妄心,是常住真心之用,故名不二。法身是體,報身是用。法身報身,原是一身。真心妄心,同歸一心。不過吾人真心法身是無為,妄心報身是有為。無為是體,有為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故名不二。
佛法真如門,不生不滅是無為;生滅門,有生有滅是有為。然說有說無,說生說滅,說不生不滅,都是方便對治之說。當知有生有滅,即落于有;不生不滅,又落于無。真如本心,生而不生,滅而不滅,即是真如不變,不變真如,不可說有,不可說無。薛簡問六祖曰:“不生不滅,何異外道?”祖日:“將滅止生,以生顯滅,為外道說。我說不生不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不同外道。”此理微奧,殊不易知,姑取明鏡為喻。
鏡體本明,以喻真如。明能顯色,以喻生滅。鏡照物時,明體不動,照紅現(xiàn)紅,照綠現(xiàn)綠。當照紅時,雖現(xiàn)紅色,鏡不染紅。當照綠時,雖現(xiàn)綠色,鏡不染綠,F(xiàn)紅現(xiàn)綠,即是生滅。雖然生滅,鏡體未動。未動之體,即是真如。色離鏡時,鏡不留色,即是前念不生。后色臨鏡,鏡復顯色,即是后念不滅。如前念不生,當體空寂,我執(zhí)一破,則無住真心現(xiàn)前,即是無非無我。如后念不滅,斯真空不空,從體起用,則由無住而生其心,即是無我利他。鏡之能照能現(xiàn),即是生滅不滅之利他;鏡之不染不留,即是不生不滅之無非。真如與鏡,一理不二。物來則應,事去不留。光明自在,應用如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但鏡蒙塵垢,光明不現(xiàn),物在當前,不能顯照。若經(jīng)磨擦,塵垢凈時,光明頓復。亦如眾生,業(yè)障真如本心,遂至真妄顛倒。若發(fā)心真修,則業(yè)障消除,真心復顯。真如與鏡,理本不二;磨擦修持,事亦相同。是故究竟智,稱為大圓鏡智。
又以天地為喻:天體本空,即是無為,與真如法身同。地生萬物,即是有為,與妄心報身同。然地無天之日月照耀,雨露滋潤,種種妙用,何能生長萬物?天無地之高原曠野,山川丘陵,種種綜錯,又何能顯化育之功?于此可知天地互相為用。吾人無為法身、有為報身,亦復如是,故為不二。
凡成佛者,即此妄心,轉為無量真心,即是法身,非將報身變成法身。然由報身始可修成,故又非舍報身,而后能成法身。蓋法身無為,報身有為,離開有為,不顯無為;一切有為,皆本無為。吾人假我,不離真我;眾生妄心,不離真心。真我假我,本來一我;妄心真心,即是一心。故名不二。
小乘佛法,偏于空寂,因其著于無為,而失于有為。著一失一,即名為二。大乘佛法,自利利他,故名不二。心地法門,以“心地無非,利他無我”兩句為體用。云何體用?心地無非是體,利他無我是用。若不立心地無非之體,決不能起利他無我之用。若只知心地無非之體,而不起利他無我之用,則有體無用,落于無為。偏執(zhí)起用利他,不立心地無非之體,則有用無體,而又著于有為。皆非不二。必須體立用宏,不落有無,方名不二。復次,又如明暗。無明何以見暗?無暗又何以顯明?惟明與暗,互相為用,利他無我,亦復如是。
佛說諸法空相,又說真空不空。既說諸有是有,又說諸有非有。說有是幻,說幻亦真;說空是真,說空亦幻。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說修一切善法,即得正等正覺。方說有為,又說無為;方說出世,又說入世。既已說法四十九年,又云未曾道出只字;既說無量法門,又云不可說,無實無虛,即非即是。佛法道理難知,即在于此。然佛法真理,真實不虛,豈不可說?!如修行人,依法起修,以假修真,修到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即假成真,以證無為,是名曰體。以真應幻,現(xiàn)示有為,是名曰用。依體起用,即相離相。即相是用,離相是佛。本此佛心,隨緣度生,不著有為,不落無為。有為無為,本來不二,一切一切,皆是如此。只因眾生執(zhí)著太深,說有著有,說無著無,說一著一,說二著二。所以佛又說有無不二,真妄兼說,隨說隨掃,以顯不二。其實皆是權巧方便,引人入勝。說到歸元,不二法門亦不可說。所以者何?圓妙一心,尚不可得,豈可說乎?昔文殊菩薩,以不二法門問維摩詰,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不二之法,如是如是。
諸同學!禪宗本無言說,密法更不可說。慧明自愧悟理不深,前以大家再四請求,未便佛意。開講之初,即阻記錄;大家固請,只好隨緣。而遠地同學,未來聽講,近復紛函,索求印閱。本非王膳,大家乃存分食之心,止之不可,更滋慚作。前后所說一十五次,不過貢獻大家,作臨時修持參考之用,理非精深,言亦粗俗。大家必欲刊行,望切勿多印,以免流行于世,益我罪過。一切法門,言貴了義。大家若能忘言取義,則說等不說,印等未印,此篇言說,即同廢紙。大家若是執(zhí)文遺義,亦說等不說,印等未印,此篇言說,亦同廢紙。大家若了心即是佛,則不待言說,此篇言說,更成廢紙。望諸同學,三致意焉!
附錄一 心地法門之透關
學佛人欲見本來面目,須要打破生死關頭。欲打破生死關頭,須要掃除無始以來身心惡習。欲掃除無始以來身心惡習,必須痛下持戒工夫。持戒功深,惡習漸除。一旦除盡,本性自現(xiàn)。惟心地法門之心戒,戒相太高,下手不易。茲為便利初機,訂定漸消夙習方法,方便名之日透關。透關與持戒意義相同,且有除惡務盡之義。關喻惡業(yè),惡盡曰透。舉其要目,束為八端:一曰心口不一,二曰殺盜邪淫,三曰兩舌惡口,四曰貪戾慳吝,五曰嗔恨嫉妒,六曰自大輕人,七曰信心不堅,八曰我執(zhí)煩惱。凡此八端,學人各體身戒心戒之旨,各因其習氣,就其易犯者先除,難犯者殿后。決心之后,自向佛前嚴立持戒透關誓愿,痛自懺悔。懺者,自咎既往;谡,痛絕將來。限定日期,一一透過。或一期限除一種,或一期并革數(shù)條。數(shù)之多寡,詳加斟酌。期之久暫,隨緣定之。限期之中,務使除盡。易犯者既不再犯,難犯者自易消除,此為修持之實際工夫。若不能實行透過此中粗重惡習,則淺近佛法,尚隔門墻,何能深入心地無非利他無我之無相法門耶?
附錄二 心地法門之佛魔一心
人之善惡,皆由心生。心善則佛,心惡則魔。佛魔原無定性,但隨心念之善惡以為轉移而已。誠實、謙恭、慈悲、勤儉,善念也。欺詐、驕慢、嗔恨、淫惰,惡念也。故一念善,則佛應之。身心環(huán)境成為祥和,而化于佛。不獨善者愈善,惡者亦轉而為善。一念惡,則魔應之。身心環(huán)境轉為惡劣,而化于魔。不獨惡者愈惡,善者亦轉而為惡。故日“凡圣不出一心,善惡皆由心造。”心佛則佛,心魔則魔,理固然也。末法時代,人多迷暗,善惡不明,自陷苦惱。更有心懷險曲,而故作善言,以為人盡可欺,世莫予智。殊不知惡劣邪魔已叢集其身心,一旦業(yè)力發(fā)動,小則疾苦喪亂,大則沉淪惡道?v賴已往善因,暫得幸兔,然福報一盡,惡報無窮,豈不險哉?此作善降祥、作惡降殃之道,歷古今而不爽者也。總之佛魔不離自心。何以故?一切唯心故。所謂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但法無自性,法無邪正。心正修邪法,邪法亦正;心邪修正法,正法亦邪。心善則化魔為佛,心惡則化佛為魔。吾人舉心動念之際,可不慎乎?!
附錄三 記慧明法師(樂觀法師述)
提起杭州靈隱寺方丈慧明者法師,大江南北,無人不知,尤其為諸方出家禪和子所稱道。他籍貫福建,聽說是少年出家,我親近他的時候,他已經(jīng)是近古稀之年的者人,矮小個子,只有五尺多高,古銅色皮膚,頭角崢嶸,兩顴高聳,說話音聲如洪鐘般的宏亮。他在大殿中講經(jīng)說法時,嗓音震得殿上銅鐘發(fā)出嗡嗡聲響,可見是個奇人。觀他的那一副外表,簡直活像“羅漢堂”中那尊降龍伏虎的羅漢,與廣東南華寺祖堂里供奉的六祖大師肉身形相頗相彷佛。
慧明者法師,他在俗時原是務農(nóng)出身,不曾讀書,出家后的活計,全是苦行生涯,在叢林中服務外寮,充當菜頭、飯頭、水頭、凈頭等苦惱職事,閑時歡喜趺坐參禪。他這個目不識丁的苦惱和尚,何以會有法師的尊號?說來倒也是奇事一件,根據(jù)林下一般者前輩們的談說,慧明法師在寧波天童寺當“行堂”(齋堂中給大眾裝菜飯的職務)時候,每天齋罷,他就喂養(yǎng)狗子,這件事,算是他的日常例行功課之一。狗吃剩下的馀飯,他舍不得丟掉,為了惜福,拿起來用水淘過之后,他自己來吃。如是有好幾年,一天,他吃狗飯時候,忽然哈哈大笑起來!同寮們問他笑個什么?他說:“我常常聽得人說,狗子有佛性,今天,我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我好笑。”他從那時起,似已悟入佛之知見。此所謂:“下下人有上上智」,正是。
隨后,天童寺里延請法師講圓覺經(jīng),他雖是行單,卻很發(fā)心,天天隨眾聽經(jīng)。一天,他聽法師講說經(jīng)里面“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的道理,當即心開意解,豁然見到本性。每次聽完了經(jīng),他還要向他的同寮講說一番,表示他對經(jīng)義上的領會。同寮們都譏笑他,說:“你把鏡子照一照你的面孔,像你這樣一副苦惱相,又一個大字不識,你還妄想當講經(jīng)法師嗎?”他當時氣憤不過,回答說:“你們就估計我不能當法師嗎?好,從今天起,我偏要做個法師給你們看看。三年之后,我還要回到天童來講經(jīng)呢!你們等著瞧罷!”同寮們聽他說出這樣大話,都一齊拍巴掌大笑!有的說:“像你這副材料,就可以當講經(jīng)法師,那除非是鐵樹開花,黃河之水倒流。”他也不與他們爭辯,馬上回到房里,收起衣單,背著包袱,走出山門。
自從離開天童之后,他到處行腳,效五十三參故事,遍訪善知識,并且朝拜了中國四大名山,不覺已經(jīng)三年。在第三年的春天,他聽說天童寺又有講經(jīng)法會,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觸動念頭,乃背起包袱,又回到天童寺來。當他走進客堂坐下之后,知客師看他只有一個破包袱,人也矮小,又是長的一副苦惱相,把他當作“云水僧”看待。板起面孔,問他:“你這位師傅來常住有什么好事?”答道:“我是來聽經(jīng)的,前來常住討個經(jīng)單。”知客師悶在心里好笑,覺得像你這個苦惱子,來聽什么經(jīng),乃打趣說:“你可知道我們這里是講什么經(jīng)?”他昂起頭來答道:“這個,又何必問?不是講『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么?”知客再向他開玩笑問道:“你可知道“大方廣”三個字怎么講?你講給我聽,如果講得對,我就準你經(jīng)單!顾吹街蛶煿室鈫栯y,馬上放下臉指著知客說道:“你好沒有參學!怎能用輕慢心來問法,你要向我求開示,必須恭恭敬敬,搭衣展具,向我頂禮三拜,然后在我面前長跪合掌,我才可以講給你聽,如此兒戲態(tài)度,豈是求法之道?”知客受了他一頓嗆白,當時覺得這人貌雖不揚,明堂倒還不小,于是馬上擺了一個“烏龍”,口里說好,請坐片刻,我馬上就來。
那個知客師掉轉身,跑到丈室,向方丈和尚來了一個“瞞天過海”。說適才來了一個不尋常的掛單師傅,他聲言要來聽經(jīng)討經(jīng)單,我問他聽什么經(jīng),他答道要聽“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我問,大方廣三個字怎樣講?他的口氣真不小,說要聽“大方廣”三個字,都非得叫方丈和尚搭衣持具把他請到丈室來他才可以講。那位方丈和尚聽了知客這一番說話,一時好奇心動,當真披上大紅祖衣持具來到客堂,把慧明和尚請到丈室;勖骱蜕羞M到丈室,對方丈說:“和尚你要聽我說法,還須把你的法座借我一坐。”方丈就依他,恭而敬之把他送上法座。他坐上法座,儼然像個法師派頭,把“撫尺”一拍,開口言道:“和尚,大方廣三個字,每個字有廣中廣、廣中量、量中廣、量中量四種講法,若講廣中廣義,那我一輩子也講說不完,要用廣中量、量中廣兩種講法,那也要講上一年或半載,假設要我用量中量的講法,我可以同你來談一談,不知和尚愛聽哪一種講法?”方丈和尚聽他這么一說,覺得這位行腳僧不簡單,不敢輕慢,乃回答說:“就請講一講量中量吧!”
于是,他就大作獅吼,如何名“大”?如何名“方”?如何名“廣”?把這三個字的體、相、用三重玄義,稱性而談,猶如桶底脫落,一瀉千里,足足講說了三個鐘頭。方丈和尚愈聽愈高興,覺得所講的道理,全是從他自性中流出,不落前人碓臼,別有見地,奧妙無窮,引人入勝,馬上頂禮拜謝,連聲贊嘆說:“法師高明!法師高明!”并且請他代座講經(jīng)。這是慧明和尚受人尊稱為法師的來由,也是他開始講經(jīng)的第一遭。
自此以后,諸方叢林多慕慧明法師的名望,紛紛延請他講經(jīng)。他每次講經(jīng),都是座無虛席。他雖然有了講經(jīng)法師的聲名,可是,他卻不在文字書本中推敲,志趣在禪那。他的講經(jīng),全憑著他的領悟去發(fā)揮,不像其他講經(jīng)法師要參考疏鈔。他認為疏鈔上面的義理,乃是前人的見解,與自己毫不相干,疏鈔背誦得熟,也不過是替別人數(shù)寶。所以他講經(jīng)從來不判教,只是消文釋義,而喜談有啟發(fā)性的公案典章,故為一般禪和子和男女居士們所樂聞。只要聽得慧明法師去到某處講經(jīng)消息,禪和子和一些居士們,都是蜂擁地跟著他跑。那種情景,是普通一般講經(jīng)法師不曾有的。慧者他雖然是個不講文字的人,可是,說的法語,卻很優(yōu)美。那年,我在靈隱過年,除夕晚上,他上堂說法,我記得法語中有兩句話,“花開朵朵艷,梅瓣片片香”,是多么有詩意啊!豈是一個不喝墨水的人所能道出,可見是他的悟境。(有慧明法師語錄一卷,為湖南談玄法師記錄。)
在我親近慧明者法師半年中,覺得這位大德有許多奇特的行藏。第一點,他不好虛榮。有一件事實,可以證明。當民國上十年間,杭州靈隱寺宣布改為十方叢林(靈隱寺原系子孫派系寺廟),杭州地方諸山長者護法居士集會,商討推任首任住持。大家以慧明法師道行高深,德望隆重,咸都推舉慧者為靈隱住持,被慧者拒絕。再三殷勤勸請,也不答允。過了半年,于是大家設了一個計,由幾位當?shù)刂邮砍雒妫埢壅叩届`隱寺吃齋;壅卟灰捎兴藨巴。當他路進靈隱山門時,看見兩旁站著成排的僧眾,全都是搭衣持具,像迎駕的樣子。他看情形不對,知道上當了,馬上掉轉頭,邁開大步飛跑。大家追了上去,將他攔住請他回來。他于是往地下一坐,把雙腿盤起,死也不肯起來。大家無法,只好把他捧抬了回來,捧進天王殿,鐘鼓齊鳴,燃放鞭炮。他卻大哭大喊,后來把他捧到丈室法座坐下時,他仍然嚎哭不已!大家爬在地下,齊聲說:“向和尚道喜!”他一邊哭著一面說:“我不是當住持的材料,諸位如此愛我,實在是害了我!我無道無德,也無行持,有何能為來領眾。還是另選賢能,請大家慈悲,把我放走吧!”說罷,又是放聲大哭。經(jīng)大家跪在地下苦苦哀求,表示如果不答允,都不起來。這樣,慧者才勉強答允,權充靈隱住持。
慧明者法師,他雖然榮任杭州首剎住持,名位是那么崇高,可是,他的生活一切,卻依然是舊日風光,仍是個禪和子派頭。每天是過堂吃飯,不吃私菜,與大眾粒米同餐。他的臥室中,除了一張木榻板床之外,只有一條桌。桌上也沒有任何擺設,只有一個土茶壺和一只茶杯。床上也只有破棉被一條,兩件破衲衣,和一套破舊的換洗衣褲,即或有信徒供養(yǎng)他的新衣褲,擺不上兩天,也就過戶轉送給人家了。杭州地方一班“耍羅漢”們,沒有衣穿,沒有錢用,全都是跑到靈隱寺來向慧者打秋風。慧者對那些“耍羅漢”,最是同情,來者不拒,有求必應,要什么,就給什么,從不吝惜。
慧者法師,純是平民作風,不貪享受。平常信徒們送給他的供養(yǎng)、果品、糖食、糕餅,以及穿的衣料,慧者他從來不自享受,馬上派侍者送到禪堂、念佛堂、上客堂去結緣。遇著有人送“紅包”,他就把錢送到庫房去打齋供眾。他有一句口頭禪,“房里有了這些葛藤,我不能睡覺。”此者的解脫,由此可見一般。
慧者他雖然是位講經(jīng)法師,又是大叢林中一位當頭大和尚,他卻并不以此名位為榮,不自豪自大,平易近人。由于他的風度瀟灑,像春風一般,和藹可親,清眾們在他面前,多不拘形跡,他也喜歡同清眾們打交道。尤其與行單一般苦行僧最有緣,常同菜頭、園頭、門頭、水頭苦惱人一道“沖殼子”聊天。也不時幫著種菜、挖地、潑糞水,舉凡勞作的事,樣樣都干。在民國十七年,蔣介石先生下野,去到杭州靈隱寺游覽時,因慕慧者法師道風,特地到方丈室拜訪,遍覓不得。后去到菜園,才看到慧者穿著短衫破衲衣,手持糞瓢,在那里潑菜。蔣先生愛他的解脫風度,覺得他坦率自然而沒有做作,也就站在菜園里同他攀談了一會。
慧者的風度,一向是解脫的。有一年,湖北歸元寺請他講圓覺經(jīng),到期全寺職事僧眾齊到山門排班接駕,一連迎接三天,都不見他來,大家都覺得奇怪!到第四天,方丈和尚在齋堂吃飯時,看見角落里掛單客師座位上有一位師傅頗像慧者模樣。仔細一看,正是請來講經(jīng)的慧明者法師,心中大喜。吃完了飯,方丈和尚在座上宣布,請大家不要回房,就在齋堂向慧者法師接駕。大家都覺得奇怪!并不見慧明法師到來,何以要在齋堂里來接駕?還是方丈和尚下座走到上客堂座位把慧者請了出來。大家一看,才知道這位講經(jīng)法師早已來到常住,是躲在上客堂里!原來他在五天之前就來了,裝作掛單模樣,知客師認不得他,所以把他送到上客堂去了。方丈和尚馬上爬在地下磕頭頂禮陪罪,并且叫知客師向慧者求懺悔。慧者說:“這不能怪知客失禮,我怕驚動大家,不敢當,是我自己要掛單的,我樂意掛單生活。”看來,慧明者法師,是何等的解脫!
慧者法師于民國十九年冬月坐化,其靈骨在該寺起塔供養(yǎng)。三十四年抗戰(zhàn)勝利,我將僧侶救護隊結束,由陪都東下,二次到靈隱寺靜養(yǎng),常住掛牌請我寫“堂主”,在慧者靈骨塔旁寮房安居了三年。
- 上一篇:于心上用功信愿行的修行次第
- 下一篇:從佛法談自殺因果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界詮法師: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 凈界法師:修習觀音菩薩法門會產(chǎn)生什么效果功德?
- 明生法師:法門無高低之分,只有是否契機合適
- 宏海法師:修學法門都要有慚愧精進的心
- 凈界法師:什么是觀心法門?
- 凈界法師:什么是“心地法門”?
- 印光大師:四種念佛法門中,持名念佛是契合眾生的根機
- 印光大師:十念法門怎么修?
- 凈界法師:智慧水平提升了,法門也會配合的
- 本源法師:為什么說念佛法門是總持一切的妙法?
- 大安法師:女人修什么法門好?如何對待剛入佛門的蓮友?
- 本源法師:什么叫雜修與一門深入?在家人如何選擇法門?
- 凈界法師:佛菩薩廣開方便法門,找到適合的修學
- 大安法師:修念佛法門不要自卑
- 正如法師:龍樹菩薩講的“難行法門”和“易行法門”
- 夢參法師: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
- 圣旭法師:念佛法門最微妙之處
- 寬見法師:修行什么法門會遇到五十陰魔?
- 夢參法師:這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怎么來的?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