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妙法蓮華經(jīng)講記 卷五

  卷五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從地踴出品第十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安樂行品第十四

  于事為言,身無危殆曰安,心無憂惱曰樂,身安心樂則弘法之事可行矣。

  約理而言,身業(yè)凈則無危殆故曰安,意業(yè)凈則無憂惱故曰樂,三業(yè)清凈則弘法之事可行矣。

  又,安者定行,樂者慧行,行者大慈悲行。末世菩薩傳燈續(xù)明弘揚《法華》,須具此安樂行。定則其心淡泊,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不被境轉(zhuǎn);蹌t達諸法實相,無性空寂,無辱我之人,亦無受辱之我,乃能不受苦,不受樂,不受一切法。不染一切法,無苦無樂,乃名大樂。大慈悲者,菩薩視眾生如一子,心無所住,無有分別,不住兩邊,復不住于中,無行而行,行而無行,度盡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而不取眾生相,是名大慈悲。

  以上諸義,不出諸法實相。以諸法無非實相故,所以菩薩能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猝暴,心亦不驚,于法行而無行,無行而行,是名安樂行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fā)大誓愿。于后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jīng)。世尊。菩薩摩訶薩。于后惡世云何能說是經(jīng)。」

  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先贊發(fā)愿弘經(jīng)諸菩薩,然后請問,菩薩于后惡世云何弘經(jīng)?于是佛說四安樂行。

  文殊師利菩薩是龍種上尊王佛化身再來,協(xié)助釋迦牟尼佛度化,所以稱為菩薩摩訶薩。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于后惡世。欲說是經(jīng)。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jīng)!

  菩薩于后惡世,欲說《法華經(jīng)》,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方能為眾生說是《法華經(jīng)》。

  行處與近處,各家注疏不同。今觀經(jīng)文,知行處系言原則性,親近處系言行為事相。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云何菩薩行處?住忍辱地者,安忍波羅蜜也。知諸法無非實相,如實知于實相中,無人無法,畢竟空寂。乃能于諸法柔和無違無礙,善順于實相。若能柔和善順,則能心不猝暴我慢貢高,復能心不驚疑,不為境轉(zhuǎn)。既知諸法實相無人無法,故能以無住心契無相法,行而無行,無行而行,是故菩薩凡有所行,皆是功德。此則契諸法實相矣。雖契諸法實相,亦不分別是實相非實相,是名菩薩行處。

  此是總表原則,以下親近處,則分別說明行為及事相。

  安樂行述說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愿安樂行。此菩薩行處,是為總說。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菩薩親近處,是身安樂行。不親近國王等,是不親近豪勢。不親近外道等,是不親近邪見人。

  梵志是婆羅門,婆羅門供奉梵天,十五歲以前,在家修學;十五歲以后,游方修學;四十歲以上可以結(jié)婚生子;五十歲以上,出家入山修道。在家修學之婆羅門,稱梵志。

  路伽耶陀,世論,又叫順世論,順世間說的法。逆路伽耶陀,不順世間。例如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順世間;墨家,非攻、兼愛,是順世間的。這個就好象印度當時的路伽耶陀。道家,正好相反,清凈無為、無欲,就好象當時印度的逆路伽耶陀,一切無為,不入世,不順世。

  「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xiàn)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羊?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悕望。」

  不親近兇險戲者,不親近屠宰害生業(yè)者。

  那羅,又稱那羅延,譯作力士,即魔術師。

  旃陀羅即屠夫。畜養(yǎng)業(yè)及打獵漁捕,皆屬惡律儀。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亦不問訊。若于房中。若經(jīng)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悕求!

  菩薩應學大乘法,不應親近二乘。因為菩薩應廣度眾生,所以不應親近小乘。在僧房之中,或在經(jīng)行處或在講堂,都不和他們共住。如果這些聲聞乘的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來請法,要隨宜說法。佛本說一乘法,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聲聞乘的四諦法,隨方便而說,說四諦法時,導歸大乘。四諦法有大乘和小乘,大乘四諦法有無量四諦、無邊四諦,說四諦法誘使他們導歸大乘,沒有希求。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于女人不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能生欲想相者,容貌姿態(tài)也。

  「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xiàn)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余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于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五種不男者:一、生不男,生來男根不發(fā)育者。二、犍不男,如閹人。三、?不男。四、變不男。五、半不男。

  是名初親近處。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zhuǎn)。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觀一切法空,即畢竟空也。一切法畢竟空,即一切法如實相。因為諸法緣生,法由緣成,故無自性,法無自性故空?辗菙鄿,所謂法空者,以因緣所成無自性也。法以無性為性故空,而法空者即是緣成。故無性隨緣成萬法,萬法緣成無自性。是知無性隨緣,即是隨緣無性。無性是空,隨緣是有。然無性隨緣,則空不可得。隨緣無性,則有不可得。一切不可得,是謂畢竟空。故觀一切法空,即諸法如實相。

  此如實相,即諸法實相,故不顛倒。以不顛倒是畢竟空義,是不可得義,故湛然不動。以畢竟空故,不可得故,故不退不轉(zhuǎn),無所有,如虛空。

  以無所有如虛空故,所以言語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有障礙。但以因緣所成,假現(xiàn)幻有,從眾生顛倒見,故說此法也。其實一切法空,不可說也。

  若如是常樂觀一切法相者,是名菩薩第二親近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于后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jīng)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xiàn)滅度 諸優(yōu)婆夷 皆勿親近」

  今是重頌,皆如長行所釋。

  求現(xiàn)滅度。聲聞人斷煩惱障已,急入涅槃,不度眾生,故求現(xiàn)生滅度。所以聲聞人只斷煩惱障,未破所知障。菩薩則不同,菩薩縱然分破無明,無明既破,當不受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之系縛,但菩薩為度眾生故,于是再入生死,乃留愛潤生。以愛之一念不斷,故不取涅槃。所謂菩薩行空不證,即是此意。

  無明者,所知障也。愛以下者,煩惱障也。是知菩薩雖斷所知障,不斷煩惱障,留愛之一念潤生。若不如此,則與二乘無別矣。菩薩至金剛喻定以后,所知、煩惱二障,一時頓斷,轉(zhuǎn)身成無上覺。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悕望 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菩薩說法,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故菩薩說法無所畏。又菩薩具十種智力,故說法無所畏。

  余釋如長行。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于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于我滅后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jīng)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于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jīng)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說法華經(jīng)」

  有為法無為法,悉畢竟空虛偽不實。有為法生滅無常,無常則不存在,因為若存在即是常故。對有為而立無為,有為既不存在,故無為亦無以立。此即一切法畢竟空義。是故不行上中下、有為無為、實不實等分別法。一切無分別,唯有一佛乘故。

  不得諸法,是講緣起法,法皆因緣而起。「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箍辗ㄔ趺纯傻媚?因緣所生法,就是五陰,五陰皆空,不可得。既然是一切法空,怎么可知可見?

  若有比丘,于我滅后,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說斯經(jīng)時,無有怯弱。

  入實相法說《法華經(jīng)》,怎么還有怯弱?入實相再說《法華經(jīng)》,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

  余如長行所釋。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后。于末法中欲說是經(jīng)。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jīng)時。不樂說人及經(jīng)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此是口業(yè)安樂行。說《法華經(jīng)》時,不可說他人及經(jīng)典之過,不可輕慢余法師。不說他人是非,不可提名道姓,說聲聞人過惡。亦不提名道姓,贊嘆其美。不與人生嫌怨心。有難問者,以大乘解說。

  何謂大乘法?即諸法實相。真如隨緣生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萬法無性,則棄有入空。無性萬法,則出空入假。知一切法空,是為一切智,一切智者真諦智也。知空不礙假,是為道種智,道種智者俗諦智也。知無作而作,作而無作,二諦融通,即一切種智。佛具一切智,共二乘;具道種智,共菩薩;具一切種智,不共三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于清凈地 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 澡浴塵穢 著新凈衣 內(nèi)外俱凈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yōu)婆塞 及優(yōu)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fā)心 漸漸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yī)藥 而于其中 無所悕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愿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yǎng)

  內(nèi)外俱凈者,內(nèi)無欲蓋也。菩薩說法,不應懶惰懈怠。慈心常說,無上佛道,不希圖名聞利養(yǎng)。

  「我滅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jīng)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shù)譬喻 說不能盡」

  佛言,我滅度后,若有比丘說此《法華經(jīng)》,應住大忍力,不以有罵詈者,乃至被驅(qū)擯為憂。如是則有無量功德。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于后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jīng)典者。無懷嫉?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于一切眾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于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以下長行是意安樂行。菩薩是覺有情,摩訶薩是大菩薩,地上菩薩稱為菩薩摩訶薩。在末法時期,若有人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jīng)》,要無嫉?諂說之心。

  諂是諂媚,阿諛奉承;誑是誑騙。

  對三乘人,莫使生惱。求聲聞乘者,重于言教;求辟支佛者,重于義理;菩薩乘,以行為貴。

  求菩薩道者,是指三乘菩薩言,即十回向以前的菩薩!斗ㄈA經(jīng)》開三顯一,簡別三乘,獨顯一佛乘。一乘菩薩在佛道中已經(jīng)得實在法了,入中道第一義,是地上菩薩。對求菩薩道者,也不可令他起煩惱,使他懷疑,產(chǎn)生悔心。

  菩薩對于三乘人,不可責言,汝等離佛道甚遠,不能得一切種智,汝是放逸懈怠人。

  亦不應執(zhí)取言語文字相,有言無義地戲論諸法,以假名相而起諍競。如般若經(jīng)云,世間人唯分別于假名相。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于后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jīng)。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yǎng)經(jīng)卷恭敬尊重贊嘆!

  此是第三安樂行。文殊師利菩薩!于后末世法欲滅時,能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法時無能惱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jīng) 當舍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zhì)直行 不輕蔑于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于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義如長行所釋。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于后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jīng)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jīng)。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于如來滅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wèi)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jīng)是一切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jīng)。于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這是第四種誓愿安樂行。于安樂行中行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心、畢竟空法。畢竟空法是般若正法、無上菩提。前面說過,著如來衣,入如來室,登如來座。誓愿安樂行要發(fā)大誓愿。

  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末法時期,佛法將滅了,假如有菩薩在末世受持讀誦書寫為人演說《法華經(jīng)》,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我們曾說過,菩薩有三種,一種在家菩薩,一種出家菩薩,一種是十方菩薩。

  對于在家出家人,要起大慈心愛念他們,令他們受持讀誦《法華經(jīng)》。對于非菩薩人之小乘眾,應起大悲心愍念他們,令其回小向大。末法時期受持《法華經(jīng)》之菩薩,應發(fā)如是誓愿。

  佛說法有世諦、第一義諦。真實說時,佛只說有一諦、一實諦和無諦,大菩薩一聽,懂了。佛以二諦說法,對凡夫一輩的人說有,對圣人一輩的說空,這都是方便隨宜說,佛是把一實諦分別說二諦、三諦。佛法本來只有一實諦,佛以一實諦說法,大家不懂,佛成道二七日對十方諸大菩薩說《華嚴經(jīng)》,小菩薩與聲聞、緣覺在座,如聾如啞。

  于是佛方便說法,將一佛乘,分別說三。于聲聞乘說四諦,于緣覺乘說十二因緣,于大乘說六度。其實四諦十二因緣,皆是方便隨宜宣說一實諦。

  說四諦時,三寶始具。佛是佛寶,四諦是法寶,五比丘是僧寶。一諦者實相也。實相無相,佛說第一義諦;實相無不相,佛說世俗諦。色即空,佛說第一義諦;空即色,佛說世俗諦。佛于第一義諦,說滅道二諦;佛于世俗諦,說苦集二諦。

  其實四諦法即隨緣無性,無性隨緣,畢竟不可得,攝歸一實諦。無性隨緣,故說苦集滅道;隨緣無性,故實無苦集滅道。

  四諦者,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苦本無有,因集而有。若能斷集,即便離苦。是知集為因,而苦為果。

  然而對因方名為果,對果方稱為因。全因即全果,全果即全因。無因外之果,亦無果外之因。

  如此說來,因集而生苦便有問題。若謂因集而生苦,當是先有集而后有苦。那么先有集時,應無有苦。然而不對果焉有因?換句話說,無苦當亦無集。是知苦集二諦,因緣生法也。

  既然無苦,焉有苦滅?既然無集無苦,何用修苦滅道?無性隨緣,故說苦集滅道;隨緣無性,實無苦集滅道。故苦是逼迫性,如來如實知是為一性,所謂無性。集是招感性,如來如實知是為一性,所謂無性。滅為可證性,如來如實知是為一性,所謂無性。道是可修性,如來如實知是為一性,所謂無性。

  故佛將一佛乘,方便說四諦;雖方便說四諦,而實是一佛乘。小乘人雖聞言教,而不領佛旨,于是定執(zhí)生滅四諦。甚至有謂大乘非佛說者。罪過罪過!

  十二因緣,亦復如是。無性隨緣,成生死流轉(zhuǎn)十二因緣,為世諦攝;隨緣無性,即還滅十二因緣,第一義諦攝。還滅十二因緣者,即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佛于《大般涅槃經(jīng)》云,十二因緣有四種觀智,即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聲聞人以下智觀十二因緣,不見佛性,得聲聞道。緣覺乘以中智觀,不見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薩以上智觀,見佛性不了了,以不了了故,得十住地。佛以上上智觀,見佛性了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可知,非法有二,機有高下。以機有高下故,方便隨宜說法而有差別。雖方便隨宜說法而有差別,其實唯一佛乘也。

  菩薩于末世法欲滅時,于非菩薩人中,應生大悲心。因彼等自失大利。以不見佛性不得無上菩提,故為大失。彼等不知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于無上佛道,不問不信不解。菩薩應發(fā)誓愿,我得佛時,愿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住正法中。難調(diào)者,則以神通力折伏之;善順者,則以智慧力攝受之。

  文殊師利菩薩,如來滅后,菩薩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法華經(jīng)》則無過失。常為四眾及一切眾生,供養(yǎng)恭敬。有來難問者,諸天衛(wèi)護。當知此《法華經(jīng)》,為三世諸佛神力所護。此《法華經(jīng)》,于無量國中,經(jīng)名尚不可得聞,何況見聞受持讀誦?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zhuǎn)輪圣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zhuǎn)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罰。王見兵眾戰(zhàn)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蚺c田宅聚落城邑;蚺c衣服嚴身之具;蚺c種種珍寶金銀琉璃車馬腦珊瑚虎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以輪王頂珠,喻《法華經(jīng)》希有難聞。

  而往討罰,應為而往討伐。馬腦,應為瑪碯。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于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圣諸將與之共戰(zhàn)。其有功者心亦歡喜。于四眾中為說諸經(jīng)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jīng)。文殊師利。如轉(zhuǎn)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于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圣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zhàn)有大功勛。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wǎng)。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jīng)。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以法合譬。

  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于三界。成就無上佛道者,即定慧二道。菩薩以定慧二道,成就無上佛菩提。

  如來賢圣諸將,與魔王共戰(zhàn)有功。佛為說諸經(jīng),教修戒定慧三十七道品等法,及涅槃之果。唯此《法華經(jīng)》實相法,不輕易為說。

  佛最后八年中,方說《法華》,如日落時還照高山,如輪王頂珠之不輕易與人。

  所謂魔者,有四種魔,即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jīng)。是諸如來第一之說。于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后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jīng)。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jīng)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于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稱嘆《法華經(jīng)》,為諸如來第一之說。何以故?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所以我們不可循文解義說《法華》,認為《法華》文字淺顯。那樣便只取其文,而失其義了。當知《法華》宣說諸法實相,是一乘教義,最為究竟。

  諸佛秘密之藏。非是佛秘《法華》,而是《法華》無上甚深,淺智莫解,故曰諸佛秘密之藏。

  長夜守護不妄宣說者,以法深難解,為恐眾生不信興謗,因而得罪,故不妄宣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贊經(jīng)」

  四安樂行,即:一、身安樂行,二、口安樂行,三、意安樂行,四、誓愿安樂行。常行忍辱,哀愍一切,方能說《法華經(jīng)》。

  「后末世時 持此經(jīng)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jīng)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zhuǎn)輪之王 兵戰(zhàn)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三解髻中 明珠賜之」

  「三」解髻中,明珠賜之,應為「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zhàn)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jīng)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為 說是法華 如三解髻 明珠與之」

  為是眾生,說種種法。佛言說余諸經(jīng),皆方便隨宜而說也。最后說是《法華》,方為真實說。

  如「三」解髻,應為如「王」解髻。

  「此經(jīng)為尊 眾經(jīng)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我滅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是經(jīng)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jīng)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丑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圣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游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于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shù)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贊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yǎng)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于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凈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此經(jīng)為尊,眾經(jīng)中上。稱贊《妙法蓮華經(jīng)》。

  欲得安隱。安隱者,涅槃也。

  應當親近,如是四法。應當親近四安樂行也。

  其余諸偈,隨文即解。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舍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于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zhuǎn)*輪 為四眾說法 經(jīng)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后當入涅槃 如?盡燈滅 若后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百福相莊嚴!斗ㄈA經(jīng)義疏》云,于十善中,每一善有五品心,即下品心、中品心、上品心、上中品心、上上品心,十善合成五十。始終各有五十品心,是名百福。

  《妙法華經(jīng)》,唯一佛乘,終成佛道。故偈中說,又夢作國王……成佛度眾生……

  從地踴出品第十五

  〈從地涌出品〉,開展出〈如來壽量品〉。用顯如來壽量不可思議,所化亦不可思議。

  如來法音一演,萬方云從。猶一月在天,千江現(xiàn)影。故言〈從地涌出品〉。

  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菩薩摩訶薩與諸眷屬,在下方虛空中住。娑婆世界下方,用表法性淵底,虛空用表第一義空,亦即實相終極。實相諸法,諸法實相,為顯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故言〈從地涌出品〉。

  此諸菩薩摩訶薩住于畢竟空,自是法身大士。法身非身,非身現(xiàn)身,不可思議。故我輩眾生,唯應信受佛語,萬勿以思議心測度〈從地涌出品〉。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shù)。于大眾中起立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于佛滅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yǎng)是經(jīng)典者。當于此土而廣說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jīng)!

  他方八恒河沙數(shù)菩薩,請在娑婆弘經(jīng)。佛即止之,因為他方菩薩,理應度化十方,不應獨化娑婆一國土。

  「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于我滅后。護持讀誦廣說此經(jīng)。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踴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fā)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

  從地涌出菩薩,身皆金色,相好光明。皆是大眾唱導之首,菩薩為主,大眾為伴也。唱導即領導之意。

  「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知!

  各率領六萬恒河沙眷屬,乃至單己一人,以樂遠離行故。

  大家不要執(zhí)著文字相,不要以為六萬恒河沙是多,其他數(shù)目是少。其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經(jīng)》講互攝互入,重重無盡。舉例說,房間中有七盞燈亮著,燈雖七盞,光是一個。光雖然是一個,實在是七個光。我們滅一盞燈,光就隨著暗下來,再滅一盞,燈光就更暗了。所以知道燈光明明是七個。這一燈光具有其他六盞燈的燈光,任拿一盞燈來看,都具有其他六盞燈的燈光,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人不少,六萬恒河沙亦不多。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贊嘆住在一面。欣樂瞻仰于二世尊。」

  諸菩薩從地涌出已,頂禮多寶如來及釋迦牟尼佛,以及分身諸佛。右繞三匝,繞佛一匝三匝五匝,乃至百千匝,須記匝數(shù)。然后合掌恭敬,以菩薩法贊嘆于佛。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踴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于佛。如是時間經(jīng)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自涌出至贊佛,時歷五十小劫。以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凈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于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此諸菩薩,四菩薩以為上首。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凈行,四名安立行。

  少病少惱安樂行不?佛本無病無惱,何以問佛少病少惱?如《維摩詰經(jīng)》云,眾生病故我病。所以由于度眾生故,問佛少病少惱。是故接著便問,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例如世人愛護子女,子女若病,父母亦病。佛視眾生猶如一子,故菩薩問佛少病少惱。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惓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重頌長行。

  「爾時世尊于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于過去諸佛。供養(yǎng)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jīng)入于佛慧。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佛言如來安樂少病少惱,以諸眾生,世世以來常受我化,亦于過去諸佛所,種諸善根。

  這些眾生,見到佛身時,聽到佛說法,都能信受。

  入如來慧。如來慧者,是實相慧。除去一些先是學習小乘法的人。小乘法不入佛慧,小乘法不會實相,不見佛性!洞蟀隳鶚劷(jīng)》說,聲聞乘人不見佛性,得聲聞道;緣覺乘人不見佛性,得辟支佛道。但這些人,現(xiàn)在亦得聞《妙法華經(jīng)》,入于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以偈贊佛。

  「于時世尊。贊嘆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來發(fā)隨喜心。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踴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yǎng)問訊如來。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愿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shù)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恒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俱來供養(yǎng)佛 及護持是經(jīng) 將五萬恒沙 其數(shù)過于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于半億 其數(shù)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于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shù)轉(zhuǎn)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shù) 過于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世尊贊嘆上首諸大菩薩,能于如來發(fā)隨喜心,聞《法華經(jīng)》,為護持經(jīng)法故,即時涌現(xiàn)。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心皆生疑。于是彌勒菩薩,以偈問佛。

  請問于佛,從地涌出諸菩薩,為從何所來?

  文義顯明,隨文可解。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fā)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jīng)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踴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愿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游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于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愿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唯愿決眾疑」

  是諸大威德。菩薩度化眾生,于剛強難調(diào)者,折伏之曰威;于有善根之眾生,教化攝受之曰德。

  誰為其說法下,問佛此諸菩薩,誰為其師?

  從誰初發(fā)心,于何佛所,初發(fā)菩提心?

  我等未曾見過,唯愿世尊,決眾所疑。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于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jié)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踴出住于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后作佛。以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爾時世尊分身諸佛之侍者,亦各各問其諸佛,從地涌出菩薩之由來。諸佛告其侍者言,汝且待須臾,彌勒菩薩已經(jīng)請問,釋迦牟尼佛即當回答,汝等自當?shù)寐劇?/p>

  須臾是極短的時間,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不過此地是稍待片刻的意思。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fā)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fā)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shù)寐?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先告諸菩薩,發(fā)精進勇猛心,相信佛所說。佛的智慧神力不可思議,汝等當發(fā)堅固意,勿疑佛之所說。

  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奮起時,力如獅子般威猛。

  佛以偈重頌。疑是不信,悔是既信而后復疑。

  所得第一法,實相法也。實相甚深,不可思議,汝等當一心靜聽。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于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shù)阿僧祇從地踴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diào)伏其心令發(fā)道意。此諸菩薩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于諸經(jīng)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于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佛言這些大菩薩,從地涌出者,皆是我所教化。調(diào)伏其心,令發(fā)菩提心。然而當時釋迦牟尼佛成佛方數(shù)十年,云何能度化這許多大菩薩?

  這些菩薩都在娑婆世界下方,虛空中住。

  阿逸多即彌勒菩薩。佛告彌勒菩薩,這些菩薩,不樂處于大眾中,多有所說法。他們都樂于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shù)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fā)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于靜處 舍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于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zhuǎn)無上*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fā)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shù)贸煞?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是諸大菩薩,從無數(shù)劫來,修習佛智慧。然當時佛方八十,勿怪彌勒菩薩等生疑。

  我于伽耶城,據(jù)說渡尼連河,則至伽耶城。伽耶城外,向東南行約三里,大道平坦,有畢缽羅樹。佛于樹下靜坐七日夜,成最正覺。于是將畢缽羅樹,易名為菩提樹。

  今皆住不退。初地以上,即住不退。然初地至七地,進有遲速,猶是有功用道,故猶假名曰退。至第八不動地,達無功用道,任運而進,方名真不退。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shù)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菩薩及無數(shù)諸菩薩等都心生疑惑:為什么世尊成佛以來四十多年,教化這無量無邊的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令住于無上正等正覺,令其成佛。菩薩要經(jīng)過三個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從初住到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祇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從八地到十地。再經(jīng)等覺、妙覺,成佛。所以大家才會迷惑,為什么壽命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佛能教化這么多人?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于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于千萬億劫。數(shù)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于無量無邊諸佛所殖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上來直至〈壽量品〉,明佛身權實。佛有三身,若論實,三身本是一身;若論權,一身即是三身。猶十方虛空,唯一虛空,一虛空即十方無量虛空。諸法實相,色即空也;實相諸法,空即色也。故身實者,無量即一;身權者,一即無量。

  我等只知釋迦牟尼佛,自出釋宮,于伽耶城尼連河旁菩提樹下成道,至今不過二千余年。其實尼連河成道者,乃釋迦牟尼佛化身,非報身也!惰缶W(wǎng)經(jīng)》云,我來娑婆八千返,即知其為化身也。

  此諸大菩薩,其數(shù)無量。且于無量無邊諸佛所,久植善根。云何世尊于短短四十余年,能如此大作佛事呢?

  「譬如有人。色美發(fā)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于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fā)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fā)意菩薩。于佛滅后。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yè)因緣。唯然世尊。愿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此是譬說。父少子老,難以令人相信。

  此無量從地涌出菩薩,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精進于佛道。三昧是定,已能于無量百千萬種定,入、出、住,皆得自在。皆已得大神通,久修清凈梵行。皆能次第修習菩提善法。

  巧于問答。愚癡眾生,若有人問,則不會回答;不要說是愚癡眾生,就連聲聞弟子,也不能隨問隨答,要是有人問他法,他會說如果我知道,我會回答。菩薩則否,要是問他,答來自如,無所不答,問什么法就答甚么法,這是巧于問答。

  世尊言成佛道時,令其初發(fā)菩提心,教化示導,向于無上菩提。我等雖信佛無虛語,然諸新發(fā)心菩薩于佛滅后,聞如是語,或不信受,因而起破法因緣。愿佛慈悲開示,除我等疑。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shù)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踴出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愿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發(fā)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于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于此事無疑 愿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于此經(jīng)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愿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云何于少時 教化令發(fā)心 而住不退地」

  善學菩薩道。菩薩道者,六度萬行也。

  如蓮華在水,形容不染世間法。

  巧于難問答,能善巧答所難問也。

  其心無所畏,以具十力故,說法無所畏也。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此品仍是明身實身權。身實者,三身即一身,三即一者,三非三也,三而非三是實;身權者,一身即三身,一即三者,一非一也,一而非一是權。

  一則無量,三則有量。一而三無量即量,三而一量即無量。故身實壽量,量即無量;身權壽量,無量即量。此法非縱非橫,不可思議。此品之義,旨在明即實而權,即權而實。 先講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如實道者,無性隨緣,隨緣無性也。無性是真空,隨緣成幻有。如者不二不異,實者不生不滅;糜胁豢傻,故不二不異;真空不可得,故不生不滅。法不可得,故不二不異,不生不滅。若有不可得,此不可得即是得,故不可得亦不可得,方是如實義。不可得,說法身;不可得亦不可得,說報身化身。三身非三,非三而三,故報身者報法身,化身者化法身。

  法如如境者,理也。乘此如如理,來成正覺者,如如智也。法如如為本覺,如如智為始覺,始本既合,不縱不橫。猶十方虛空,唯是虛空;雖是一虛空,而體即十方虛空。約理而言,曰清凈法身。約智而言,曰智慧法身。智慧法身者,報身佛也。由報起化,乃有千百億化身。故法如如,無有分別。以如如智契理,始有來也,是名如來。

  是知如來者,智契于理,亦曰境智。境智者,始覺合本覺也,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如來者,無來無去。無來而來,無去而去;來而無來,去而無去。

  《法華文句》依法如如境與如如智解釋如來二字,今亦因之。法如如,如如智,見于《金光明經(jīng)》。實與楞伽五法之「真智、如如」同義。法如如即楞伽之如如,如如智即楞伽之真智。故如來者,具含法報化三身之義。

  天臺宗以毗盧遮那,為法身佛,毗盧遮那譯為遍一切處。盧舍那譯凈滿,為報身佛。釋迦牟尼為化身佛。但華嚴宗認為,毗盧遮那,亦曰毗盧舍那,即盧舍那的具稱,而盧舍那即毗盧舍那的略稱。此皆文外閑話,我們不必管他?傊,如來者,具含法報化三身之義。

  現(xiàn)在再講壽量。約隨緣無性,量即無量;約無性隨緣,無量即量。全事即理,全理成事也。理不礙事,無量即量;事不礙理,量即無量。猶一水即是千波,千波只是一水。

  若強作分別,法身者非有量非無量,等同虛空。虛空無形無相,非有量也;虛空遍滿十方,非無量也。故知法身亦得謂有量,亦得謂無量。謂無量者,虛空無相也;謂有量者,虛空橫遍十方也。

  報身亦得謂有量,亦得謂無量。因為修因證果,成就報身故有量;既成佛已,即是法身,法身不生不滅故無量。所以金剛喻定以前(等覺以前)有量,金剛喻定以后無量。

  化身亦得謂有量,亦得謂無量。何以故?應緣度化,現(xiàn)生現(xiàn)滅故有量;十方普現(xiàn),應不斷,既然不斷,則是無量。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唯愿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如來將說此如來壽量時,再三告誡,恐怕法華會上菩薩生疑惑。佛三番告誡,彌勒菩薩及諸菩薩,亦具誠三請。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末為微塵。過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諸世界?傻盟嘉┬S嬛鋽(shù)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shù)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shù)。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知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如來秘密神通之力,如來沒有秘密,眾生不解才構成秘密。不是佛有意秘密,是眾生不知不見才構成秘密。

  天人阿修羅表示三善道。為何三惡道不講?他們?yōu)榭嗨?根本不知釋迦佛出世。伽耶成道,是化身佛。伽耶成道是權,世尊實于塵點劫以前,即成佛道。

  住阿惟越致地,即住不退地。

  若著微塵處,及不著微塵處,盡磨為塵。一塵一劫,是謂塵點劫。我成佛以來,復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自是以來,我常在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度化眾生。

  「諸善男子。于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我說燃燈佛與我授記,又說其入涅槃,此皆方便而說。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xiàn)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fā)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為五眼。佛圓具五眼,故曰佛眼。

  父母所生肉眼,見粗色不見細色,見近不見遠,有物障隔則不能見。天眼見細色,能見遠不為物所障隔,同時能見未來。肉、天二眼,皆見假色而執(zhí)為真實;垩垡娍绽,偏見于真,故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不見一切法。法眼能分別一切如幻法,慧眼不能分別。法眼之功,所謂出空入假也。佛眼者,圓具五眼。

  于五眼中,淺不具深,深必具淺。故佛眼者,具肉天慧法諸眼。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微妙者,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何為微妙法?此法甚深。無則隨緣無性,有則無性隨緣。說一則一即萬法,說多則萬法即一。此法謂之微妙法。

  小乘人樂于小法,小法者生滅法。道德淺薄,業(yè)垢深重,若為說我無量劫前已成佛,恐其不信,故告之曰少年出家,六年苦行,于菩提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佛果。然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作如是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jīng)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蚴炯荷砘蚴舅;蚴炯菏禄蚴舅。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于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金剛經(jīng)》云:「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谷裟苋缛缯f法,則說名相而不著名相。示己身己事,而不著己身己事相;示他身他事,而不著他身他事相?傊,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故凡有所說,皆實不虛。

  三界如空華,故無生無死、無退無出,無在世、無滅度,非實非虛、非如非異。如者不異也,換句話說,非不異非異。不如三界見于三界,即不同于三界,而現(xiàn)于三界。見字讀如現(xiàn)字。何以故?以三界如空華,一切不可得故。諸法性空名實,諸法緣起假有名虛。性空即緣起故非實,緣起即性空故非虛。緣起即性空,故差異即無差異;性空即緣起,故無差異即差異。

  以眾生有種種根性、種種欲求、種種造作、種種憶想分別,故說法不同。種種憶想分別者,眾生所起貪瞋癡慢疑,有所不同也。

  因緣,度眾生要隨順眾生因緣。做農(nóng)的和做商的,不可能講一樣的法,須看因緣。

  譬喻,所有言說、文字皆是譬喻。其實大家說話皆是譬喻。何以故?一切法不可說,法性不可說。譬如說:今天天氣很熱,熱這個字就是譬喻。何以故?熱這個字,根本不熱,摸一摸并不熱。熱這個音聲也不熱,如果它熱的話,則我的嘴就受不了。心想此熱,亦不熱,若是熱的話,則我的心也受不了了。心思、口言、手觸皆不熱,故知是譬喻而已。以不假因緣譬喻,不能使眾生知此法。

  佛言,其實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shù)。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wǎng)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蛴幸姺鸹虿灰娬。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于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于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善男子!我于塵點劫前,行菩薩道圓滿而成就之法身慧命,今猶未盡。甚而言之,我行菩薩道所成壽命,復倍上數(shù)之塵點劫也。今猶未盡實非滅度,而言滅度。佛于最后八年方說《法華》,《法華》、《涅槃》圓滿以后,即取涅槃。故曰今非實滅,而言取滅。以既證法身,即無生無滅,以度生方便而言取滅也。

  所以者何?若佛不方便言取滅而久住于世,則薄德之人,仰賴有佛住世,便不修善法不種善根。是故如來方便說入涅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度,而言滅度。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譬如良醫(y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shù)。以有事緣遠至余國。諸子于后飲他毒藥。藥發(fā)悶亂宛轉(zhuǎn)于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蚴П拘幕虿皇д摺_b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愿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jīng)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余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舍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諸佛法皆如是。諸佛實不滅度,而言滅度。此是度眾生之方便,非虛妄說也。因為成佛以后,即是法身金剛不壞之體。而言滅度者,乃佛方便也。

  以下譬喻說。譬如良醫(yī)醫(yī)子,言佛方便示現(xiàn),三世益物,皆不虛妄。良醫(yī)遠行,譬過去世益物。歸見子病,與藥而諸子不肯服,是故復去,譬現(xiàn)在世應化益物。子服藥病愈,即還復而來,譬未來世應化益物。

  譬如良醫(yī),智慧通達。用譬佛也。佛稱大醫(yī)王,知眾生病,知眾生病因,知眾生病之對治,知眾生病愈。知病者,知苦也。知病因者,斷集也。知對治者,修道也。知病愈者,證滅也。

  其人多諸子息,譬佛視眾生如子息也。若十、二十,乃至百數(shù)。有人以三乘判,十者聲聞乘,二十者辟支佛乘,百數(shù)者菩薩。菩薩是成佛因地,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稱菩薩為佛子,以百數(shù)為喻。且聲聞者下乘,辟支佛者中乘,菩薩為大乘,故以十、二十、百數(shù)為喻。

  以有事緣,遠至余國。譬過去世,應化度生,而現(xiàn)入滅,示現(xiàn)他方國土,廣行佛事。

  諸子飲他毒,譬無佛世,眾生因邪師教,三毒熾盛。藥發(fā)悶亂,宛轉(zhuǎn)于地。眾生以三毒造諸惡業(yè),墮入六道輪回

  其父還來歸家,譬出釋宮出家修道示現(xiàn)成佛。諸子或失本心者,譬無善根,與三乘教不相應者;不失心者,譬尚能與三乘教機感相應者。

  遙見父來皆歡喜者,佛雖出世,而眾生為見思煩惱所障,不能親近法身,故稱遙見。然聞佛出世,亦皆歡喜。

  依諸經(jīng)方,求好藥草。佛說十二部經(jīng),教修八萬四千法門。色香美味,譬佛說戒定慧也。

  不失心者,如法修行得益。失心者,不肯滅貪瞋癡,修戒定慧,佛為此輩,示現(xiàn)滅度也。

  復至他國者,游化十方也,于此土示滅,于他方示現(xiàn)。是時諸子聞父背喪,乃感佛難遇,乃能如法修行。

  其父聞子病痊愈,尋便來歸,譬未來應化益物。

  「諸善男子。于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yī)虛妄罪不。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以法合譬,用示佛無虛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jīng)諸劫數(shù)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shù)億眾生 令入于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xiàn)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于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重頌長行,先示佛壽無量,無時不住世教化眾生。然眾生惑業(yè)深重,為惑業(yè)所障,佛雖常住于此,而眾生不見法身。故曰我常住于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yǎng)舍利 咸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zhì)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xiàn)有滅不滅 余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于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于苦惱 故不為現(xiàn)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 于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余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花? 眾生所游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花 散佛及大眾 我凈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眾見佛滅度,感佛難遇,始信受佛語、依教奉行。故佛示現(xiàn)入涅槃,實是度生之方便。

  眾生既信伏,質(zhì)直意柔軟。眾生既信佛教,伏除三毒,意不剛強,柔軟易調(diào),方求見佛聞法。

  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是略說三寶俱出靈鷲山。佛成道以后,三寶不具,唯有佛寶。佛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四諦法就是法寶,時五比丘聽到四諦法都證了果位。四諦法有三轉(zhuǎn)*輪,示轉(zhuǎn)的時候,唯有憍陳如得道,勸轉(zhuǎn)、證轉(zhuǎn)五比丘皆得道,那時就有僧寶了。所以佛寶、法寶、僧寶在鹿野苑具足。

  于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諸佛是法界身,法界無界,一體常真,故曰佛常在靈鷲山。劫末火燒,皆眾生業(yè)感幻現(xiàn)。于一真法界中,無如是事。故曰我此常寂光土,安隱不動。

  天人常充滿,謂園林寶樹等,隨眾生善緣而現(xiàn)。

  我凈土不毀,凈土是佛的報土,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佛的凈土不毀。凈土是依報,若以正報來說,即是法身。法身、凈土是不會被毀掉的。而眾生虛妄見到佛的凈土被燒掉了,所以產(chǎn)生諸憂怖苦惱,充滿于世間。這是眾生心所造的,不是佛的凈土被燒掉。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yè)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zhì)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shù)劫 久修業(yè)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于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醫(y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于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 速成就佛身」

  有修功德眾生,則能見佛聞法。為此等眾生,說佛壽無量,無有滅度。為薄德眾生,說佛難值。

  你們當中有智慧的人,不應聽到佛的壽命無量就有疑惑,應常斷諸疑惑心,因為佛所說的話實在不虛。

  余偈易明,不作贅釋。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明聞〈壽量品〉,分別持經(jīng)人得益,故名〈分別功德品〉。文中分別聞經(jīng)得益功德,有得無生法忍,有得聞持陀羅尼,有得樂說無礙辯,有得無量旋陀羅尼,有得轉(zhuǎn)不退*輪,有得轉(zhuǎn)清凈*輪,有得八生成菩提,乃至一生成菩提者。

  智者大師依圓教判位,圓教菩薩于初住始得無生忍,歷住行向地等覺,破四十一品無明,轉(zhuǎn)身成佛。茲介紹于后: 得無生忍,入十住位。得聞持陀羅尼,入十行位。得樂說辯才,入十回向位。得無量旋陀羅尼,入初地。得不退,入二地。得清凈,入三地。八生成無上菩提,在四地。七生在五地,六生在六地,五生在七地,四生在八地,三生在九地,二生在十地,一生在等覺。

  余家有判,得無生忍入初地,得聞持入二地,得樂說入三地,得旋陀羅尼入四地,得不退入五地,得清凈入六地……智者大師謂為乃以別教判。因別教菩薩,登初地即得無生忍。今于此提出,俾供參考。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shù)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于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shù)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shù)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菩薩摩訶薩。能轉(zhuǎn)不退*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shù)菩薩摩訶薩。能轉(zhuǎn)清凈*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shù)菩薩摩訶薩。八生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shù)菩薩摩訶薩。四生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shù)菩薩摩訶薩。三生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shù)菩薩摩訶薩。二生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shù)菩薩摩訶薩。一生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得無生法忍,初證實相。得聞持者,是實方便智,能生巧用。得樂說辯,能起化他功德。得旋陀羅尼,于實相法出沒無礙。轉(zhuǎn)不退輪,始登不退。轉(zhuǎn)清凈輪,已得清凈。其余增道損生,悉如前釋,即所謂八生成道,乃至一生成道。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shù)眾生。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shù)眾生,發(fā)菩提心。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于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栴檀沈水香等。于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于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yǎng)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zhí)持幡蓋。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贊嘆諸佛!

  佛說〈如來壽量品〉諸菩薩聞法得益時,天雨妙花,散諸佛菩薩及四部眾。又雨諸種香,末香檀香等。又雨天衣珍寶等。諸菩薩歌頌贊佛。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shù)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shù)菩薩 各各皆能轉(zhuǎn) 不退之*輪 復有中千界 微塵數(shù)菩薩 各各皆能轉(zhuǎn) 清凈之*輪 復有小千界 微塵數(shù)菩薩 余各八生在 當?shù)贸煞鸬?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諸菩薩 隨數(shù)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shù)菩薩 余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凈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shù)眾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fā)無上心」

  爾時彌勒菩薩起立,以偈贊佛。先贊佛希有,壽命無量。繼贊諸菩薩聞法得益。文義明顯易解。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恒沙 無數(shù)佛土來 雨栴檀沈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于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天衣千萬種 旋轉(zhuǎn)而來下 眾寶妙香爐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養(yǎng)諸世尊 其大菩薩眾 執(zhí)七寶幡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幡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以上偈頌,觀文自解。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佛告彌勒菩薩。阿逸多乃彌勒菩薩之名。假使有眾生聽說佛的壽命長遠無量,而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行五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故,其余五度方名波羅蜜,若無般若,五度只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名波羅蜜。以無般若功德,五度只得人天果報故。

  般若波羅蜜與《法華經(jīng)》,同論諸法實相。般若從因上明諸法實相,《法華經(jīng)》從果上明諸法實相,故說一切眾生悉當成佛。是以有人說般若與《法華》,一義異名而已。

  般若言色即空,空即色。色即空便是諸法實相,空即色便是實相諸法,同一真如法性。即所謂真如隨緣成萬法,空即色也;萬法無性是真如,色即空也。真如隨緣成萬法,是佛報化二身;萬法無性是真如,乃佛法身。般若者功在始覺,佛即究竟覺,亦即本覺。以始覺合本覺,乃名究竟覺也。故諸度中,般若最勝。

  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此是人天福報,不得無上菩提。檀波羅蜜為布施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為持戒波羅蜜,羼提波羅蜜為忍辱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為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為禪定波羅蜜。以如是功德,與聞佛壽命長遠一念信解之功德相較,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無上菩提退轉(zhuǎn)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 于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shù) 行五波羅蜜 于是諸劫中 布施供養(yǎng)佛 及緣覺弟子 并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shù) 以回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 清凈無缺漏 求于無上道 諸佛之所嘆 若復行忍辱 住于調(diào)柔地 設眾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 懷于增上慢 為此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若復勤精進 志念常堅固 于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息 又于無數(shù)劫 住于空閑處 若坐若經(jīng)行 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禪定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愿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禪定際 是人于百千 萬億劫數(shù)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壽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于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為如此」

  假使有人求無上佛慧,無上佛慧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shù)勤行五波羅蜜,其功德不如聞〈如來壽量品〉,一念生信解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