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淺講(12)
辛二 化無情聲
經(jīng)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fēng)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wǎng),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前一段經(jīng)文是講阿彌陀佛化作有情眾鳥說法,這一段經(jīng)文是講阿彌陀佛化作無情風(fēng)樹寶網(wǎng)說法,令聞?wù)咦阅?a href="/remen/sanba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三寶、得法益,。
微風(fēng)說明風(fēng)之和美,輕清柔和,不徐不疾,舒適悅意。不同此間的狂風(fēng)臺風(fēng),令人厭懼。極樂世界的行樹羅網(wǎng),皆由七寶所成,微風(fēng)吹動,互相擊觸,鏗然成韻,音聲微妙。微是幽雅,妙在能說法。好比百千種樂器同時演奏。實際上其音聲之美妙,非人間以至天宮之樂所能比擬。經(jīng)文中雖未明說如眾鳥那樣演說妙法,但我們可以推想得到。否則的話,怎么會令聞?wù)咦阅钊龑毮兀?/p>
解 情與無情,同宜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wù)吣钊龑氁病?/p>
叫隋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情指化鳥,無情指風(fēng)樹羅網(wǎng)。極樂世界不僅有情說法,無情亦說法。所說皆是微妙法,其內(nèi)容是四教道品,即藏教生滅道品,通教無生道品,別教無量道品,圓教無作道品,以至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同時演說,隨類各解。”這就是極樂世界說法妙之所在。經(jīng)云:“微風(fēng)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wǎng),出微妙音。”微妙即殊勝不可思議,這不可思議就體現(xiàn)在這兩句。各種法門同時演說,隨眾生上中下不同之機,所聞亦不一,使每個聞?wù)叨寄芾斫狻H绮亟倘怂劦氖巧鷾?a href="/remen/sid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四諦,通教人所聞的是無生四諦,別教人所聞的是無量四諦,圓教人所聞的是無作四諦。如同學(xué)校教學(xué),小學(xué)生、中學(xué)生、大學(xué)生、研究生通通在一個教室上課,各聽各的,互不妨礙,人人都聽得懂。這樣的教學(xué)方式,同修們一定沒有聽說過,更沒有見過。此等有情無情皆是阿彌陀佛之化身,故說法即是佛之圓音,能圓被一切眾生之機。此即事事無礙之境界,唯極樂世界方有。
極樂世界說法還有一個不可思議之妙,眾生聞法能隨心所欲,你想聽什么法,便聽到什么法,暫不想聽的,則聽不到。例如有的眾生喜歡參禪,他聽到的就是禪宗的法門;有的喜歡念佛,他聽到的就是念佛法門;有的喜歡修止觀,他聽到的就是天臺宗的三止三觀法門。正因每人所聞之法皆契其機,又滿其愿,故能個個法喜充滿。
“能令聞?wù)吣钊龑氁病?rdquo;各人所聞之法雖異,而同時演說無量法門之目的,無非是叫極樂同修念三寶。為什么只說念三寶,不說念其他呢?因佛法僧三寶總括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佛說的,故念佛。佛說的一切法,能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故念法。僧是弘傳佛法的專門人才,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由念別相三寶,進而證悟一體三寶。因此極樂世界的眾生,得聞有情與無情宣說的無量法門,最終歸結(jié)為念三寶。
解 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chuàng)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fā)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證悟一體三寶,是人理益也。初別明竟。
這一段文,說明聞法得四益而念三寶。
“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四悉檀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不管是哪一個人都可用。前面講的有情眾鳥說法,有四悉檀益。這里講的無情風(fēng)樹羅網(wǎng)說法,也有四悉檀益。四悉檀即以四法普施眾生。在我們娑婆世界講普施,還不能很普遍。唯有極樂世界才是真正名符其實的普施,從前面的“同時演說,隨類各解”兩句可知,西方世界真正能普施一切法門。一切眾生,不論根機是那一類別,皆能得益而念三寶,故曰“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這第一句是總標,下面別釋無情說法之四益。
“凡夫創(chuàng)聞”,凡夫指帶業(yè)往生極樂同居,而尚未斷煩惱的眾生。創(chuàng)聞即從未聽過,今日方始得聞,無情風(fēng)樹寶網(wǎng)皆能作樂,宣說妙法。
“大踴遍身,是歡喜益。”他自然歡喜踴躍,遍布全身。這是世界悉檀,得歡喜益。
“與三寶氣分交接”,分是情分,氣分交接,即心心柑印。渚善和合共住,同聞共稟無情宣說之無量法門,這是外面與別相三寶氣分交接;聞法后,心里念念覺悟,心行皆納入佛法之軌道,身心清凈,這是內(nèi)心與自性三寶氣分交接。
“必能發(fā)菩提心,是生善益。”因能與三寶心心相印,便真得三寶之加持,則必然能發(fā)菩提心。關(guān)于菩提心,前面已講得很多了。簡單地說,菩提心即慈悲心,亦即利他之心,這個他包括所有一切有情無情眾生。故菩提心是廣大無邊之真善心。發(fā)菩提心,隨即生此大善心。這是為人悉檀,得生善益。
“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從此菩提心起實修,用功伏滅煩惱。功夫淺的,則先伏煩惱。工夫深了,便斷煩惱了。這個煩惱包括見思、塵沙、無明三種煩惱。極樂世界之境緣皆非常殊勝,故對于極樂世界的眾生,伏滅煩惱并非難事。從斷德講,這是對治悉檀,得破惡益。
“證悟一體三寶,是人理益也。”彼國眾生,聽聞無情風(fēng)樹寶網(wǎng)宣說之妙法后,自然念三寶,發(fā)菩提心,伏滅煩惱。煩惱一斷,蓋覆自性之障礙去除,自性本具之如來智慧德相全體彰現(xiàn),即證悟一體三寶。證悟自性佛寶,即證法身德,成就法身。證悟自性法寶,即證般若德,成就報身。證悟自性僧寶,即證解脫德,成就應(yīng)化身。故證悟一體三寶,即圓證三德,圓成三身。從智德講,這是第一義悉檀,得人理益。
以上所講的無情風(fēng)樹說法四益,比有情眾鳥說法四益意義更深,顯示了極樂世界眾生從凡夫修成佛的過程,對于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很有啟發(fā),我們的修行也是照這條路走的。當初我們一聽到佛法,尤其是聽到念佛求生凈土這個法門,歡喜得不得了,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今天遇到了,今生即能了生死,怎不激動萬分?也是大踴遍身,得歡喜益了。
然后便去皈依三寶,到寺院里供養(yǎng)三寶,有條件的,自己家里設(shè)佛堂供養(yǎng)三寶,念佛讀經(jīng),親近出家人,由住持三寶而啟發(fā)自己的自性三寶,這就是與三寶氣分交接。讀經(jīng)聽經(jīng)多了,便明理了,自然就發(fā)起菩提心來,這就是生善益。
一個人真正發(fā)菩提心之后,便不會惱害一切眾生了。不要說有情,連無情都不惱害,如活的樹木花草,我們不能無故地傷害它,因樹木上依附著很多有情。一切有情無情皆有佛性,皆當作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只要這個心一生起,即不會惱害一切眾生,行動上也不會再造惡業(yè)。發(fā)了菩提心的人,知道殺一個眾生,等于殺一尊未來佛。我是佛弟子,還能殺未來佛來吃嗎?當然不能!那好吃的貪心即伏住了。開頭還有點勉強,漸漸便成自然,于是干脆就吃素,再不造殺業(yè)了,貪煩惱便慢慢地滅掉了。這就是伏滅煩惱,破除惡業(yè)。
煩惱一斷,業(yè)障消除,即能明心見性,證悟一體三寶。我們學(xué)佛,就要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不是僅僅聽聽而已,聽了一定要去實行,聽后不做是得不到真實利益的。
庚二 總結(jié)
這一段文,總結(jié)化鳥和風(fēng)樹有情無情說法之功德莊嚴,也是總結(jié)極樂世界之依報妙,皆是阿彌陀佛因地愿行;所成就。
解 重重結(jié)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dǎo)師愿行所成,種智所現(xiàn)。皆吾人凈業(yè)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為影質(zhì)。如眾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
這一段文,說明唯心妙境。含義很深。
“重重結(jié)示,”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的生活環(huán)境,到此是第三次總結(jié)了,故說“重重結(jié)示”。
“令深信一切莊嚴”,深信即非淺信。藏通二教之信偏空,別教之信但中,三者皆屬淺信。唯圓教之信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方為深信。一切莊嚴,指極樂四土所有的依正莊嚴。
“皆導(dǎo)師愿行所成,種智所現(xiàn)。”這是從佛講的。導(dǎo)師是對佛的尊稱,九界導(dǎo)師,指極樂教主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切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因地發(fā)四十八大愿,無量劫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大愿大行之因,所成就之果。此為修德莊嚴。種智即一切種智,前面介紹過,此為三智中最圓滿究竟的智慧,唯佛方有。阿彌陀佛已成佛,轉(zhuǎn)八識成四智,成就一切種智。故極樂世界一切莊嚴,非識心所變現(xiàn),而是阿彌陀佛一切種智之所顯現(xiàn)。此為性德莊嚴,自當特別殊勝。
“皆吾人凈業(yè)所感,唯識所變。”這是從眾生講的。吾人指我們修行念佛法門的人,凈業(yè)即清凈業(yè)。我們以清凈心念佛,修的就是凈業(yè)。如果在念佛時打妄想,心就不清凈,所修的就不是凈業(yè)了。清凈三業(yè)是能感之因,極樂世界四土依正莊嚴是所感之果。在我們眾生來說,尚不能轉(zhuǎn)識成智,則此莊嚴便是唯識所變。這個識是第八阿賴耶識,成佛就是將阿賴耶識轉(zhuǎn)變成大圓鏡智。
阿賴耶識會變嗎?會變。例如我們想造個藏經(jīng)樓,先要請工程師設(shè)計。他心里有個藍圖,東西多長,南北多寬,上下多高,要用多少木料磚瓦等等。然后按這個設(shè)計建造,最后藏經(jīng)樓造好了。這個藏經(jīng)樓就是識變出來的。十法界之依正莊嚴,皆是阿賴耶識所變,一切唯心造,能造之心在眾生就是識。阿賴耶識叫藏識,收藏著無始以來善惡業(yè)和習(xí)氣的種子。藏識里哪一種習(xí)氣多,即變現(xiàn)哪一個法界,如貪心重,即變現(xiàn)餓鬼法界。我們念佛人天天念阿彌陀佛,心里不打妄想,我們的阿賴耶識里所貯藏的念佛習(xí)氣多,即凈業(yè)的種子多,所變現(xiàn)的自然就是極樂凈土之依正莊嚴。
所以極樂世界一切莊嚴,都是阿彌陀佛一切種智之所顯現(xiàn),亦是眾生阿賴耶識之所變現(xiàn)。因念佛人修的是凈業(yè),識變的和佛種智顯現(xiàn)的相應(yīng),故能往生極樂,受用四土之莊嚴。若不念佛,不修凈業(yè),怎么能生到極樂世界坐享其成呢?不信愿念佛的就不能去,所以也可以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是阿彌陀佛和念佛往生的眾生共同造成的。
“佛心生心,互為影質(zhì)。”佛即阿彌陀佛,生即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質(zhì)是本質(zhì),影是影像。前面講了,極樂世界一切莊嚴是佛之種智所現(xiàn),能現(xiàn)之種智是佛心,所現(xiàn)之莊嚴為佛境。又,極樂世界一切莊嚴是眾生的藏識所變,能變之藏識是生心,所變之莊嚴為生境。也可說佛境生境,互為影質(zhì),因全境即心。以佛境為本質(zhì)境時,而在眾生心中則為影像境。這就是玄義明宗中講的:“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xiàn)前一念心中所現(xiàn)影。”反之亦然,以生境為本質(zhì)境時,又在佛心中為影像境。佛是眾生心內(nèi)之彌陀,名自性彌陀。眾生是佛心內(nèi)之人民,名自性眾生,故說自性眾生誓愿度,以至自性佛道誓愿成。眾生心與佛心平等,互為影質(zhì)。
“如眾燈明,各遍似一。”這里用譬喻進一步說明:眾燈之光明各遍一室,好像是一光而不可分。同修們都看到過,一個大廳里有幾十盞甚至上百盞燈,每一盞燈皆有光,光明悉遍滿全廳,這盞燈的光跟那盞燈的光,交融在一起。大家看看這亮光是一個還是幾個呢?如果說一個,不對!各燈都有光亮,若是關(guān)掉一盞燈,因為少一盞燈放光,亮光就少了。如說有很多個,也不對,能分得開嗎?這就是各遍似一。
這和玄義明宗講的一室千燈之喻意思相同,皆是說明佛心所現(xiàn)之四土莊嚴,和生心所變之四土莊嚴,都是圓滿周遍,似乎是一個極樂世界分不開,但又是各人各莊嚴,互不妨礙。雖同處一個極樂世界,各人的境界不同,如同各盞燈的亮度不同,亦即表各人智慧有大有小,但皆各自莊嚴自己的凈土,可謂不分而分,分而不分。此即唯心莊嚴,事事無礙之境。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理是能現(xiàn)能變之心,事是所現(xiàn)所變之境。佛心生心全體變現(xiàn)出極樂世界一切莊嚴,此即全心成境,亦即全理成事。極樂世界一切莊嚴全體就是佛心生心,此即全境即心,亦即全事即理。能所不二,理事不二,心境一如,如同依金作器,器器皆金。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兩句和前面理事兩句說的是同一個道理,在理為性,在事為修。性是理性,即我們的心性,心性本具一切莊嚴,理具性德莊嚴。修是事修,從理具性德莊嚴起修,事造莊嚴,而成修德莊嚴,此即全性起修。而全體修德莊嚴;仍是心性理具之性德莊嚴,不出心性之外,玄義明宗中講“心性實無外故”,此即全修在性。猶如全海成波,全波在海,不出海外。理事不二,性修不二。凈土彌陀皆不在心性之外,此即唯心凈土,自性彌陀。我們修凈土法門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因阿彌陀佛即性德之代號,這一點在玄義明宗中已講得很清楚,所以念佛是最高級、最圓頓的修法。
“亦可深長思矣。”因為“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四句之理很微妙,故澫益大師口丁囑我們,要我們深思遠慮,諦心研究,才能夠有所領(lǐng)悟。
解 奈何離此凈土,別譚唯心凈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初依報妙竟。
這一段文,呵斥愚迷之人執(zhí)理廢事、執(zhí)空廢有之過失。
“奈何離此凈土,別譚唯心凈土”,奈何是感嘆詞,此凈土指西方極樂世界。有些人不了即事之理,即土之心,撇開事實上有個西方極樂凈土,而另外大談唯心凈土。古時這個譚字與談話的談字相通。
“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心甘情愿被人譏誚為鼠即、鳥空之說。鼠即是鼠叫聲,老鼠叫唧唧唧的聲音,唧和即是同一個音,即就是有。這是比喻談有而不知妙有之理者,他們只講即心之土,即唯心凈土之理,而否認西方凈土妙有之事。離土談心,不了即土之心,定是誤執(zhí)緣影妄想為心。如此談唯心凈土,便是執(zhí)理廢事,類似鼠即之談。鳥空是鳥鳴聲,貓頭鷹叫空空空的聲音。這是比喻談空而不達真空之理者,其所執(zhí)之空乃頑空、偏空,認為既是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則凈土不需生,彌陀不用念。當知真空不礙妙有。故雖了知生無所生,不妨無生而無不生,心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雖了知念無所念,不妨無念而無不念,聲聲稱念阿彌陀佛。如此便可即有生而證無生,即有念而證無念。如此可知高唱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執(zhí)空廢有,類似鳥空之談,實是可嘆可哀!
古來祖師大德常常教誡我們:“寧可執(zhí)有如須彌山,不可執(zhí)空如芥子許。”芥子即芥菜子,小得只有一點點。這就講明,執(zhí)理廢事者,著一點點空就絕對要落空。倒不如執(zhí)有,即便執(zhí)著事相而不明理,只要能老老實實念佛,還可生凡圣同居土。要是執(zhí)理廢事,執(zhí)空廢有,則不能往生。結(jié)果成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份都沒有了,這個虧可就吃得太大了!
“初依報妙竟。”到此為止,欄椐羅網(wǎng)行樹,寶池德水蓮華,天樂天華,金地經(jīng)行,眾鳥微風(fēng)樹網(wǎng)說法,所講的都是依報,即極樂世界眾生所受用的生活環(huán)境。依報講完了。
下面再講正報。
丙二 正報妙
文分二:初征釋名號,二別釋主伴。
丁一 征釋名號
文分二:初征,二釋。
戊一 征
經(jīng)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釋迦牟尼佛介紹了極樂世界之依報莊嚴后,接著介紹極樂世界之正報。依報是依正報而有,例如我們到一處新地方,尚未見主人,先看到其所住房屋、花園,種種設(shè)施,富麗堂皇,便可推知主人一定非常富貴高雅。這里也是如此,經(jīng)文先說依報,后說正報。
釋迦牟尼佛問舍利弗:“舍利弗啊,你意下如何?極樂世界的那尊佛為什么叫阿彌陀?”于汝意云何?這句是征起。發(fā)起序中雖有介紹,“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大眾已知其名,但未必了解他的意義,而且阿彌陀佛是本經(jīng)正報之主,故須征問,以引起聽經(jīng)大眾的注意而生深信。
舍利弗尊者當然不能回答,為什么呢?雖然舍利弗尊者在聲聞眾中,智慧第一,但是對佛的境界則不了解。好比有個初中生,很聰明每次考試都得第一名,若問他高中、大學(xué)的課程,他沒有學(xué)過當然就不知道了。不過,同修們聽了之后千萬不可生輕慢心,舍利弗尊者實是古佛再來,他示作聲聞,為了引導(dǎo)跟他一起從凡夫證到阿羅漢的人,他不能現(xiàn)出自己聰明,所以裝作不知道,不開口。佛在經(jīng)上問過他好幾次,他均未作答,都是釋迦牟尼佛一人自問自答。這里亦同樣。
解 此經(jīng)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zhí)持,無復(fù)疑貳也。
這一段文,點明征釋名號之目的。
“此經(jīng)的示持名妙行”,這一部《阿彌陀經(jīng)》是佛確實指示修行途徑,說明執(zhí)持名號是修學(xué)佛法的妙行。持名為什么稱為妙行?因持名念佛是所有行門中最簡易、最殊勝的修行方法,圓瑛大師在《彌陀要解講義》中說其妙有含三方面:
一簡捷妙:簡即簡單,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阿彌陀佛四個字,便能橫超三界,真是最簡單了。捷即快。我們在講解序文時講到,凡夫修行想出三界了生死,有兩種辦法:一是修通途法門,豎出三界;一是修特別法門,橫出三界。若修靠自力漸斷煩惱的通途法門,證得初果后,根性最利者三生,最鈍者則要六十小劫,才能證阿羅漢果豎出三界。而修靠自力和彌陀愿力的二力特別法門,不必斷煩惱,可帶業(yè)往生西方凈土,當生即能橫出三界而了生死,真是再快捷沒有了。
二殊特妙:殊特即殊勝特別。我們只要十念功成,也能帶業(yè)往生。同修們看過《觀經(jīng)》的便知,那些造作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看到大火地獄之相現(xiàn)前。由于宿世善根成熟,感得善知識開示,念佛求生西方。他誠誠懇懇地念了十句阿彌陀佛圣號,大火沒有了,金蓮華現(xiàn)在面前,他就含笑往生了。這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中第十八十念必生愿相應(yīng),那些本該墮地獄的人,至心念十句阿彌陀佛,也能帶業(yè)往生。這是所有法門中都沒有的最殊勝最特別之妙。
三圓頓妙:只要生到西方,便圓證三不退。我們在玄義力用中介紹過,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而這三不退要圓滿證得,須到等覺菩薩的階位。菩薩要修到這個階位,不知要多少生多少世,經(jīng)多少劫。而一個帶業(yè)往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煩惱絲毫未斷,一生到那里即圓證三不退,和等覺菩薩一樣。這是圓滿頓超之妙。
因有以上簡捷、殊特、圓頓三妙,故持名一法稱之為妙行。持名念佛法門,從初發(fā)心一直到圓成佛果,全憑一句佛號,不必借助其他任何方法,實在是妙極了!
“故特征釋名號”,因修學(xué)持名念佛這個法門,這句佛號非常重要,所以世尊特別要問當機舍利弗尊者,彼佛為什么叫阿彌陀?希望聽經(jīng)者都能因名思義,問話的用意很深。
“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zhí)持,無復(fù)疑貳也”。阿彌陀佛用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成就了一個極樂世界,同時也莊嚴成就了這句名號。此名號具足了阿彌陀佛的萬德,故稱之為萬德洪名。玄義明宗中講:“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所以我們一心稱念這句阿彌陀佛,便招來名號所具之萬德,將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按教理說,即以佛之果德,莊嚴念佛人之因心。故確實不可思議!同修們能對此名號功德了解之后,就會生起甚深的信心,便一心執(zhí)持,再不會懷疑還有第二個法門比這個法門更為殊勝。我們這一生有幸遇此持名念佛法門,大家真能做到“一心執(zhí)持,無復(fù)疑貳”這一條教誡,則往生絕對不成問題。
戊二 釋
文分二: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
解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也。
這段文說明阿彌陀的含義,及持名功德的不可思議。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阿彌陀是梵語,譯成漢語是無量。既是無量,便不可以心度量,亦不可以口議量,真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但為悉檀因緣,利益眾生,雖不可說而不妨無說而說。
“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釋迦牟尼佛將無量歸納成無量光、無量壽,以此二義囊括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等所有一切的無量。
“光則橫遍十方”,光表空間。從橫講,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所有的空間,如同陽光普照,無有一處不照。
“壽則豎窮三際”,壽表時間。三際即過去、現(xiàn)在、未來。從豎講,阿彌陀佛的壽命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十法界的佛和眾生,其活動超不出時間和空間。我們生到西方,便跳出時空之圈,無時間限制,亦無空間限制。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我們生到西方,亦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即遍照十方,無處不照,空間無有障礙。無量壽即徹始徹終,永遠長壽,時間亦無有障礙。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的兩種功德,可將空間和時間中的所有一切功德總攝無遺,故說是收盡一切無量。
“橫豎交徹,即法界體。”我們應(yīng)該知道,橫遍十方與豎窮三際,橫豎不能分開,互相交徹。今天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過去、現(xiàn)在、未來,每天都是無量光遍照十方。這就是橫中有豎,豎中有橫,橫豎互相交徹,光壽不可限量。法界體即我們的佛性,亦即玄義辨體中講的實相、心性。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以此法界體,亦即心性,作彌陀之三身四土。身是正報,土是依報。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阿彌陀佛之名號也是心性所作。故彌陀身土名號皆是心性所作,此即玄義辨體中講的:“舉體作依作正……乃至能說所說……能持所持……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舉個譬喻,我們用墨畫一幅山水人物畫,并寫上名字。此即舉墨而作山水人物名字,則此山水人物名字全體無非是墨。同樣,舉一念心性作彌陀身土名號,則此身土名號無非是一念心性。
“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本覺理性即人人本具之佛性。這里講得非常清楚,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是我們的佛性、心性。這就回歸到自性上來了。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在玄義明宗部分也已講過。
“持名,即始覺合本。”始覺即遇緣聞到佛法,由本覺理生出始覺智。我們從來不覺,今日開始相信念佛,就叫始覺。持名即眾生以能念之心(始覺智),念彌陀名號(本覺理),所以說是始覺合本,始覺和本覺合在一起了。
“始本不二”,始覺智,是由本覺理生,始覺和本覺本是一。我們用譬喻說,電燈的燈泡是本覺,它發(fā)出光明來就是始覺。燈泡發(fā)出的光,還照燈泡,燈和光不是兩個東西,光不離燈,燈不離光,光燈不二。同樣,以能念之始覺智,照所念之本覺理,離能無所,離始無本。從所念之本覺理,發(fā)能念之始覺智,離所無能,離本無始。能所一如,始本不二。始覺照本覺,是眾生念彌陀,如子憶母。本覺發(fā)始覺,是彌陀念眾生,如母憶子。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二憶念深,母子相會。念到最后,始本合一,理智一如,自己就是阿彌陀佛了。
“生佛不二”,我們的本覺理性和阿彌陀佛一樣,和釋迦牟尼佛也一樣。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諸佛之法身理體,與眾生之本覺理體,無二無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唯此現(xiàn)前一念心性。
“故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也。”相應(yīng)即相契合,阿彌陀佛怎么做的,我們也怎么做,便相應(yīng)了。我們的身口意三業(yè)悉能同佛,則我們就是佛。一念心與佛相應(yīng),則一念是佛,念念能與佛相應(yīng),則念念是佛。我們真能這樣用功,心心不離彌陀,象序分最后講的:“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余事”,到臨命終時,能保持最后這一念相應(yīng),那不生西方到哪里去?如是因得如是果,當然是生西方。
所以念佛人一定要相信,所念之佛號與自己能念之心是一體,阿彌陀佛之體性跟我們眾生之體性完全相同,不過他已修成,我們尚未修成。就像我們家里有兩面鏡子,一面擦得透亮,沒有一點灰塵,你拿起來一看,樣樣照見,連幾根眉毛都看得清清楚楚。另一面鏡子蒙滿了灰塵,什么也照不出來。這兩面鏡子的鏡體完全相同,為什么一面鏡子不能照呢?就是因為有灰塵染污了鏡面,把鏡面遮蓋住了。只要將灰塵擦干凈,恢復(fù)鏡面原有的光亮,就可以照了。
這兩面鏡子即喻佛心和眾生之心,灰塵喻煩惱。佛已斷盡煩惱,如同擦凈灰塵的鏡子,能寂照照寂,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眾生心體和佛無二無別,只是為煩惱所障覆,如同蒙滿灰塵的鏡子,本具之德能不能發(fā)揮。現(xiàn)在我們用念佛的方法洗除心垢,一念心不隨九界之緣,而常緣萬德洪名,則一念相應(yīng)一念成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成佛。念到心中唯有阿彌陀佛,別無他念,便始本合一,我們自己就是阿彌陀佛了。所以持名簡單直捷,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應(yīng)當聽從澫益大師的教誡,一心執(zhí)持,無復(fù)疑貳。
己一 約光明釋
經(jīng)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這是從光明解釋彌陀名號之建立。
世尊對當機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啊,極樂國的教主,他的光明無量無邊,能遍照十方世界,無論什么都遮阻不住,因為這樣,他的名號才叫阿彌陀。” .
解 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
這一段文,先從理解釋光明,次從彌陀所證解釋佛光無量。
“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這一句就是玄義辨體中講的“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fù)寂而恒照”。心性即實相,它是寂而常照的。寂有不動之義,這是講的心性之體,隨緣而常不變。照有光明之義,這是講的心性之用,不變而常隨緣。諸佛之心性皆是寂而常照,這句著重在照字,所以是光明。這是心性之智德。
“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阿彌陀佛的光明怎么會無量呢?因他修因圓滿,已證佛果。心性無有邊際,玄義明宗中講:“豎無初后,橫絕邊涯”,“大而無外”。今彌陀已徹底究竟證得心性無量這個本體,則心性本具無量智德之體圓滿顯露,所起之大用便是光明無量,遍照十方。
解 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發(fā)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
這一段文,從愿解釋佛光無量。
“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說明諸佛都是徹證心性無量之體,都有光明無量遍照十方之德用。此三句說明佛佛道同,所以都可以和阿彌陀佛一樣叫無量光。
“而因中愿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諸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所發(fā)的愿不同。阿彌陀佛在因地當法藏比丘時,他發(fā)了四十八個大愿,他的愿力跟十方諸佛的愿力都不相同。因此“隨因緣立別名”,諸佛即隨諸佛在因地所發(fā)之愿的差別因緣立別名。
“彌陀為法藏比丘,發(fā)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即第十二光明無量愿:“設(shè)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今果成如愿也”,現(xiàn)在他證果成佛了,其愿悉皆圓滿實現(xiàn)。阿彌陀佛便隨此因地所發(fā)光明無量愿之因緣,立別名無量光。
解 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yīng)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然三身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
這一段文,簡別三身,并解釋為什么應(yīng)身的阿彌陀別名無量光。
“法身光明無分際”,法身即真心本性,萬法之理體,無形無相,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故其光明亦然,無有分量邊際。
“報身光明稱真性”,報身以智慧為身,稱性所現(xiàn)。前面講過,佛有兩種報身,這里講的是自受用報身。白受用報身是佛住果地大般涅槃自己的受用,與法身相同。故其光明亦稱合真性,普照法界。
“此則佛佛道同,”法報二身,諸佛共證,無二無別故諸佛都相同。
“應(yīng)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干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應(yīng)身為應(yīng)機而現(xiàn),隨機隨時隨處所現(xiàn)身相光明不等,故諸佛之應(yīng)身光明則異。應(yīng)身光明又分常光和放光兩種。常光即佛身常放之光明,如本師釋迦牟尼佛,于減劫人壽百歲時示生娑婆世界,其所示現(xiàn)之身高一丈六尺,常光一丈,尚比一由旬短少很多很多。因末法眾生福薄根鈍,目不堪其光故。放光是遇特殊因緣時,佛由面門或眉間,甚至手足全身皆放光明,如世尊說《法華經(jīng)》時,眉間白豪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這里講的應(yīng)身光明指常光,有照一由旬,有照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的。由旬,我們在前面介紹過,小由旬相當四十華里,中由旬六十華里,大由旬八十華里。還有應(yīng)身光明大到照一個世界、十個世界、百個世界、千個世界的。這個世界指的是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佛土。
“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其常光普照十方,十方無量世界全都照到。唯有阿彌陀佛如此,因而立別名無量光。經(jīng)云“彼佛光明無量”,即指阿彌陀佛應(yīng)身光明。
“然三身不一不異”,佛有法報應(yīng)三身,本來圓融,一身具三身,故不一。三身原是一身,故不異。不一不異,即別序中講的“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佛身本不可思議,離諸戲論,故說不一不異。
“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為了讓眾生得悉檀之歡喜、生善、破惡、人理四種利益,才作三身光明之分別,指出唯有阿彌陀佛之光明普照十方,勝過諸佛。
解 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這一段文,說明佛光無礙。
“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當知是告誡我們應(yīng)當知道。佛光平等普照,在佛講,本來沒有什么障礙不障礙。但在眾生說,則有礙不礙。若眾生與佛緣淺,不念佛,即煩惱重,障深,則見不到佛光,便說有障礙。若眾生與佛緣深,肯念佛,即煩惱輕,則障淺,就能見到佛光,便說無礙。
有人說:“我念佛念了幾十年,到現(xiàn)在也沒有看到阿彌陀佛的佛光。”要知道,不是阿彌陀佛的光不照我們,而是我們不讓他照。如夏天有人怕太陽曬,出門撐著傘,太陽就照不到身上了。他撐著傘,遮住太陽,卻說太陽沒照。這個人愚癡不愚癡呢?我們眾生有煩惱,就同打傘一樣,將佛光障礙住,便照不到佛光了。
我們有什么煩惱?見思煩惱。假如有人突然打你一個耳光,要是你沒修行功夫,就一定會瞪著眼說:“你發(fā)瘋了,為什么打我?”嗔火在心中燒起來了。其實這個我在什么地方搞不清楚。眾生顛倒,執(zhí)著這個身是我,不能碰,否則便是侵犯我。這就是我執(zhí),也叫見思惑。見思惑將我們迷住了,就像打了一把傘,阿彌陀佛的光天天照到我們也不知道。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量的,無時無處不普照,沒有任何障礙。我們只所以沒感覺到照的原因,是自己被煩惱障礙住。
我們怎樣把煩惱滅掉,障礙去除呢?那就要多念阿彌陀佛,天天念無量光,自己身上便有光了。有人打你一下,打得好,消除我的業(yè)障。為什么這樣想呢?因為前世我打過他,今世他打我一下正好,我欠他的債還清了,造的業(yè)消了,所以他打我是幫我消業(yè)。我們念佛就要將這個道理念出來,同修們就明白了,渾身上下哪里都沒有我,打的是誰?打的是業(yè)障,打得正好,使我業(yè)障消得快。
我們學(xué)了佛要會用,就跟讀書一樣,只會死讀書沒用,即使能把書全背下來也沒有用,因為還沒有將書上的道理用到生活中。同樣,要能應(yīng)用佛法的道理指導(dǎo)日常生活,這樣待人處事就圓融了,才真正得到些學(xué)佛的利益。
“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一切世間包括有情世間和無情世間。由于眾生與阿彌陀佛的緣深,只要我們至心念一句佛號,則心光透露,稱性周遍,即能與佛感應(yīng)道交。故念佛眾生,若凡若圣,若有情若無情,或顯見或冥見,悉能圓見佛之光明。若自己業(yè)障深重,與佛無緣,不信佛法,不肯念佛,反怪佛光不能照身,則如同太陽當空,自己打傘遮著,而胡說沒有太陽一樣愚癡。
所以,同修們不必再在佛光遍照這個問題上產(chǎn)生疑惑,否則障礙會更多,那就更見不到佛光了。如能深信不疑,抱住一句佛號,死心塌地念下去,遲早總會見到佛光的。大勢至菩薩斬釘截鐵地給我們作保證:“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佛都能見到,何況佛光呢?萬一我們一生都見不到,那是業(yè)障實在太重,所以現(xiàn)前見不到,但也不能退心。就是在臨命終時有業(yè)障也不要緊,只要能心不顛倒,仍是念一句佛號,便立刻能蒙佛光照身,即可仗佛力帶業(yè)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即當來見佛,則天天和阿彌陀佛在一起,天天沐浴佛光了。
己二 約壽命釋
經(jīng)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這是從壽命解釋彌陀名號之建立。
世尊又對著舍利弗說:“舍利弗啊!極樂世界的那尊佛,及國中的人民,壽命長遠,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所以他的名號叫阿彌陀。”人民指清凈海眾,下從剛往生的凡夫,上至等覺菩薩,皆仰仗佛,以佛為最高領(lǐng)導(dǎo),故稱人民。“阿僧祇”是梵語,譯成漢語是無數(shù),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是非常大的數(shù)。阿彌陀佛不僅光明無量,壽命也無量,故阿彌陀亦名無量壽。
解 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
這一段文,先從理解釋壽命,次從彌陀所證解釋佛壽無量。
“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諸佛之心性皆是照而常寂,這句著重在寂字,所以是壽命。這是心性之斷德。諸佛煩惱已盡,二死永亡,住涅槃寂靜,寂即不生不滅,真正是無量壽。
我們世間人都想求長壽。如果不知道從根本上修心,只是在營養(yǎng)、鍛煉身體上,想方設(shè)法延年益壽,那是舍本逐末。佛教里修長壽的方法,就是修定,心在照的時候不要動,學(xué)習(xí)諸佛心性照而常寂,便長壽了。
“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現(xiàn)在阿彌陀佛已徹底究竟證得心性無量這個本體,心性本具無量斷德之體自然圓滿顯露,涅槃成就,所以壽命無量。
解 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yīng)身隨愿隨機,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別名無量壽也。
這一段文,簡別三身,并從愿解釋為什么應(yīng)身彌陀別名無量壽。
“法身壽命無始無終”,法身以理性為身,即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無開始之時,亦無終結(jié)之日。法身本無壽命可言,為與報身應(yīng)身相應(yīng),便說壽命無始無終。
“報身壽命有始無終”,報身以智慧為身,即白性般若,要靠修才能證得。從開始覺悟之后,積功累德,斷盡煩惱,開顯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即智德圓滿,斷德究竟,始本合一,即證得報身。從證得報身的這一天為始,一得永得。因報身稱法性,無有終了之時,故說壽命有始無終。
“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從法報二身講,諸佛之法身本同,證道亦同,則報身亦同,所以都可名為無量壽。
順便說一下,我們凡夫也有報身,但尚未證得,F(xiàn)前這個四大假合之身,是受報之身。宿世今生善事做得多,身體便健康,沒有橫禍。若惡事做得多,則經(jīng)常生病,或遭橫禍。我們凡夫之身其實就是造業(yè)所感之業(yè)報身,與佛之報身不同,完全是兩個概念。此業(yè)報身之壽命有始有終。
應(yīng)身以機緣為身,是法報二身所起利益眾生之大用。應(yīng)身隨因緣機感示現(xiàn)生滅,故壽命有始有終。
“應(yīng)身隨愿隨機”,隨愿即隨諸佛宿世所發(fā)度化眾生之愿,隨機即隨眾生之機感。應(yīng)身佛不能說來就來,他要等眾生根機成熟,眾生有感,方能來應(yīng),示現(xiàn)成佛。若時機因緣未熟則不來,即使來了也發(fā)揮不了作用,因眾生根機未熟,不能接受佛的教化。讀過《法華經(jīng)》的都知道,大通智勝佛證得無上菩提之后,在菩提樹下坐了十個小劫,他等什么?就是等眾生根機成熟,他才能示現(xiàn)成佛。
“延促不等”,延即長,促即短,應(yīng)身壽命長短不同。如釋迦牟尼發(fā)愿人五濁惡世度化剛強眾生,他于人壽百歲時來此世界示現(xiàn)成佛,故其壽短。彌勒愿在當來凈世度化循善眾生,他于人壽八萬四千歲時下生成佛,故其壽長。這是應(yīng)身隨愿壽命長短不等。應(yīng)身是以眾生為主,眾生有感,佛才有應(yīng)。眾生感的時間長,即機長,則佛應(yīng)現(xiàn)的時間也長,故壽也長,反之則短。這說明應(yīng)身隨機,壽命長短不等。
此外,佛有縮劫智,如愿長而機短,則促長令短;如愿短機長,則延短令長。如本師釋迦牟尼佛于人壽百歲時示現(xiàn)成佛,其壽本應(yīng)百歲。魔王波旬請佛提前人滅,佛觀有緣眾生已度盡,此即愿長機短,于是將長縮短,提早二十年于八十歲人涅槃。世尊愿將余二十年的福報,普施末法時期的出家修道人。這也是本師憐憫末法眾生福薄障深的大慈悲心。
“法藏愿王”,法藏即是阿彌陀佛因地出家為比丘時之法名,他于當時的世自在王佛前發(fā)四十八大愿。一切佛在因地所發(fā)之愿,無有超過法藏比丘之大愿的,故稱其愿王,我們所唱的《贊佛偈》第一句即“彌陀佛大愿王”。因此之故,十方三世佛,公推阿彌陀第一。
“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愿”,法藏比丘所發(fā)四十八愿中,第十三壽命無量愿說:“設(shè)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這是說佛壽無量;第十五隨愿修短愿說:“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說國中人壽無量。
“今果成如愿,別名無量壽也。”現(xiàn)在佛果已成,其愿悉圓滿兌現(xiàn),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xiàn)成佛,便隨因地所發(fā)壽命無量愿之因緣,立別名無量壽。
解 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shù)名,實有量之無量。然三身不一不異,應(yīng)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這一段文,解釋無量,并再次簡別三身,破人情計。
“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shù)名”,這些都是古印度計算數(shù)量之單位名稱,如同中國的個、十、百、千!華嚴經(jīng)·阿僧祇品》中,佛告心王菩薩,從一百洛叉為一俱胝開始,到最大的一個不可說不可說轉(zhuǎn),共有一百二十三個數(shù)字單位。前面還有基數(shù)等數(shù)字單位,印度數(shù)字單位之多,遠遠超過中國。
我們中國的數(shù)字單位系十進制,十個十為百,十個百為千。過去印度的數(shù)字單位是以平方的關(guān)系遞進的,即后一個數(shù)是前一個數(shù)的平方。例如這些數(shù)字單位最后的二十個大數(shù)中,第一個是阿僧祇,即無數(shù);第二個是阿僧祇乘阿僧祇,即阿僧祇的平方,名阿僧祇轉(zhuǎn);第三個是阿僧祇轉(zhuǎn)的平方,名無量;第四個是無量的平方,名無量轉(zhuǎn);第五個是無量轉(zhuǎn)的平方,名無邊……倒數(shù)第二個大數(shù)名不可說不可說,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個數(shù)字單位名不可說不可說轉(zhuǎn)。大家在經(jīng)上有時看到的不可說不可說,實際上是一個數(shù)字單位的名稱,還是可計算得出的。
阿僧祇這個數(shù)有多大呢?按中國人的算法,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一個阿僧祇等于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真是天文數(shù)字!經(jīng)上講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劫,我們在前面已介紹過,這里講的是大劫,不是中劫,更不是小劫。阿彌陀佛的壽命,不是一個大劫,而是阿僧祇大劫,就是無數(shù)大劫;又不止一個無數(shù)大劫,而是無邊無數(shù)大劫;又不止一個無邊無數(shù)大劫,而是無量無邊無數(shù)大劫。這么大的數(shù),二乘人尚不知,何況凡夫?所以對凡夫和二乘人說,因無法測量,故名無量。唯有佛菩薩現(xiàn)量圣智,能知其邊。
“實有量之無量”,經(jīng)上說阿彌陀佛這個應(yīng)身壽命無量,此無量為數(shù)字單位之名,實際上不是真正的無量,而是有限量的無量,這個時間可以計算得出,他壽命到了仍然要人涅槃。世尊在經(jīng)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上半夜入滅,觀世音菩薩下半夜便接位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名眾寶普集莊嚴。他這個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實際上還是同一個世界,只不過主人換了,國名也改了,同中國古代改朝換代一般。觀世音菩薩成佛,壽命也是有量之無量。他人滅時,大勢至菩薩即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所以西方世界的佛是一尊接一尊連續(xù)的,永遠是正法住世,沒有像法,也沒有末法,這也是那個世界的殊勝之處。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人滅后,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有下一尊彌勒佛出世,其間沒有佛法的時間真是太長了,這是眾生的福薄,真是太可憐!
“然三身不一不異,是無量之無量矣。”這是怕人不達三身之義,分別計較三身之壽命,大師為破此情計而說的。同修們不要執(zhí)著法身就是法身,報身就是報身,應(yīng)身就是應(yīng)身,佛身不可思議,三身不一不異,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已多次解釋過。因三身不異,故應(yīng)身即法身,即報身,則其壽命也可和法報二身相同,也是無量之無量的。
聽到這個解釋,可能會有人要說:“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涅槃了,怎么能說應(yīng)身壽命也是無量的無量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只要仔細想一想,就會知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范圍有三千大千世界。前面介紹過,我們這個地球叫南瞻部洲,是一個小世界的四分之一。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佛教化的范圍就有這么大。
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要到千百億個世界去教化眾生,不是僅僅在我們這一個小地球上。在我們居住的這個小世界四分之一的地球上,釋迦牟尼佛示現(xiàn)人涅槃,可是在其他的小世界,他正在示現(xiàn)成佛,正在住世說法。釋迦牟尼佛之境界不可思議,故其應(yīng)身壽命亦是無量之無量,一點不假。
解 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并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
這一段文,解釋生壽無量。
“及者,并也。”經(jīng)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這里的及即并,不僅佛壽無量,并且生壽,即人民的壽命也是無量。
“人民,指等覺以還。”人民是哪些人呢?人民是指等覺菩薩及以下之圣眾。因為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法王,觀音勢至等補處菩薩,分證位、相似位的圣賢,以及帶業(yè)往生的凡夫,通通屬于人民。就是除佛以外的所有眾生,皆稱人民。
“謂佛壽命并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這個“等”是指無量后面省略的“無邊阿僧祇劫”。
有人可能會問:“極樂世界的人民還沒有成佛,怎么能和佛一樣壽命無量呢?”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仗他力,即阿彌陀佛本愿威神之加持。前面提到過,彌陀因地所發(fā)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五愿,說成佛后國中人壽無量,F(xiàn)彌陀已成佛,人民壽命無量,與其本愿相應(yīng)。另一個是自力所感,即仗眾生自身之念佛功力。往生的人皆是一心念佛,凈業(yè)成就,蓮華化生,清虛之體,無生老病死,故能壽命同佛無量。
極樂世界的人民,之所以個個皆能一生成佛,就是因為生到極樂世界壽命無量。那些帶業(yè)往生極樂同居土的凡夫,一生到那里即證位不退,同時圓證三不退,而其壽命又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后面會講到,阿彌陀佛成佛才十劫,國中補處菩薩已多得非是算數(shù)之所能知,他們都是在十劫中成就的。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實際上就是佛。由此可見,西方世界成佛之快速不可思議。在西方人看來,成佛所需時間,比我們壽命百歲之人看三秒鐘還要短得多,其無量壽命只用去很少很少的一點點,就可以成佛了。
因此我們不必擔(dān)心這壽命只是有量的無量,也不必擔(dān)心有完了的一天。因為成佛后就證得報身、證得法身了,那是真正的無量,不是有量的無量。所以只怕我們不會往生極樂世界,若能往生,則個個必定能一生成佛,壽命皆是無量的無量,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特別殊勝之處。所以說,只要我們真正認識到這個法門,知道凡生到西方的,都有這個一生不退成佛的好處,就再也不會朝三暮四了,只要死心塌地把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決定成功!
解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
由此往下,重釋光壽二義。這一段是總明。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名號,是在彌陀徹證心性橫遍豎窮無量之體后建立的。而眾生現(xiàn)前一念心性也是橫遍豎窮,橫遍即無量光義,豎窮即無量壽義,故也可說光壽名號都是根據(jù)眾生現(xiàn)前一念橫遍豎窮之心性而建立的。
“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眾生心佛心,本同一體,在理上講,生佛不二,生佛平等。光壽無量在佛已證到,在眾生尚未證到,僅是理具。眾生念此彌陀名號,能即名號而悟各自光壽無量之心性,亦即以彌陀果德光壽,引發(fā)眾生自性理具之光壽種子,而成現(xiàn)行之果德光壽。正如前面講的“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持名時果真能與心性相應(yīng),則一念相應(yīng)一念光壽無量,念念相應(yīng)念念光壽無量。
解 復(fù)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這一段文,別明無量光義。
“復(fù)次由無量光義”,上面已總說了光壽之義,這里再次進一步說明其義,故曰復(fù)次。由心性本具智慧光明橫遍十方之無量光義,眾生以持佛名即無量光之因,能感光明無量之果。具體說有三個果報。
“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極樂世界是法界藏土,一生到極樂世界,十方世界通通能去,就等于生到了十方世界。
“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彌陀法身與諸佛法身同體,一見到阿彌陀佛,就能見到十方諸佛,圓見三身。
“能自度即普利一切”。我們以一句佛號,能圓斷一切煩惱,了脫二種生死,徹證心性無量之體,即自度。能自度便有智慧能力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與我本來同體,自他不二,所度者是自性眾生。若尚有一眾生未度,即自度亦未究竟。自度為斷白性之煩惱,學(xué)自性之法門,成自性之佛道,而度自性之眾生,故說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經(jīng)說:“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這就是上述三點之明證。極樂世界的人民有這么大的本領(lǐng),早上能到他方十萬億國土,即生到十方;供養(yǎng)十萬億佛,即見十方諸佛;供佛一定助佛教化眾生,即普利一切。
有人講:“修凈土宗的,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都想自己去享受,是自了漢。大家都到西方去了,那娑婆世界的眾生留給哪個來度呢?”這是嚴重的誤解。我們修凈土宗,首先發(fā)菩提心廣度一切眾生。要實踐此大愿,必須先將自己的煩惱生死了了,這就是自度,到那時才有本領(lǐng)普度眾生。
極樂世界是十方諸佛和阿彌陀佛共同創(chuàng)辦的一所法界佛教大學(xué),阿彌陀佛是校長。十方世界發(fā)了菩提心的眾生,先要到那里培訓(xùn),自己生死煩惱已盡,然后廣學(xué)法門,將本領(lǐng)學(xué)好,再來普度一切眾生。同修們想想看,一個自己煩惱重重,又無智慧的人,能教化眾生嗎?佛在經(jīng)上講得很清楚,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所以先求自利再利他,不是小乘,《無量壽經(jīng)》上佛明確指出,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非是小乘。三輩往生的條件,皆須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所以,不發(fā)菩提心而只念阿彌陀佛不全面,無菩提心之人想生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也是不會收的。不發(fā)愿度一切眾生的人,要你來做什么?極樂世界這所佛教大學(xué),專門培養(yǎng)度眾生的人才,自私自利的人根本不能生極樂世界,這一點同修們一定要明白。
我們由持名生到極樂世界,成就無量的智慧德能,光明遍照,即能到十方世界,見十方諸佛,普度十方眾生。這是從無量光義,說明念這句光壽名號的果報。
解 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
這一段文,別明無量壽義。
“由無量壽義”,由心性本具常住不變、豎窮三際之無量壽義。
“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民,皆是圓證三不退,因同佛壽命無量,故能一生而修至補處位。補處即候補佛,如同眾人皆知的彌勒菩薩,當補釋迦佛之位。
“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人人都必定在今生即成佛,不要等到第二生。這里是從無量壽義,說明持這句光壽名號的果報。這里的“異生”即另一生。
解 當知離卻現(xiàn)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xiàn)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這一段文,結(jié)勸,結(jié)歸心性,勸人深思。
“當知”是告誡之詞。阿彌陀佛徹證無量光壽之心性,號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即無量光壽心性之名,前面也講過,表無量光壽之心性這個實體。有實方有名,有名必有實,名實不可分。
“離卻現(xiàn)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事由理成,彌陀這個名號是由無量光壽之心性這個實體而建立的。無量光壽之心性,亦即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性,如果離開了現(xiàn)前這一念無量光壽之心,哪里還有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呢?離開了實體,名也就不存在了。沒有理,哪來的事呢?這是說明即心是佛,心外無佛。
“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xiàn)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反過來說,理由事顯,無量光壽之心性這個實體,必須通過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方能顯現(xiàn)。如果離開了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又從哪里去找它所表的無量光壽之心性這個實體呢?說得更明白一些,我們不通過念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進行事修,便無法徹證名號所表的心性這個實體。無名即無由顯實,沒有事,無從尋其所表之理。就如一個人,不叫他的名字,怎么能見到他的人呢?這是說明即佛是心,佛外無心。
“愿深思之!愿深思之!”澫益大師最后一再勸誡,希望大家一定要深思念佛的事理,不要糊里糊涂偏執(zhí)理或偏執(zhí)事,以免錯過這一當生成佛的大好機緣。
丁二 別釋主伴
文分二:初別釋,二結(jié)示。
戊一 別釋
文分二:初主,二伴。
己一 主
解 此亦釋別序中“今現(xiàn)在說法句”。
這一科講主,即阿彌陀佛。這一句照應(yīng)前文,也解釋別序中“今現(xiàn)在說法”這一句經(jīng)文。
經(jīng)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世尊對著舍利弗說:“舍利弗啊,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xiàn)在有十劫了。”這個劫是大劫,十大劫即我們娑婆世界成住壞空十次。在我們看來,阿彌陀佛已經(jīng)成佛很久了。但如果照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來算,才沒幾天。所以前面別序中講他“今現(xiàn)在說法”,阿彌陀佛現(xiàn)在住世,每天都在廣宣妙法。
解 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
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教主。阿彌陀佛成佛十劫,說明極樂世界教主的成就,即通序所講法會六種成就中的主成就。主既成就,則一成一切成,余五種亦皆成就。這是總標。下面是別論佛的三身成劫。
解 然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yīng)論劫。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yīng)身為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報身別無新得,應(yīng)身如月印川,亦無成不成,不應(yīng)論劫。
這一段文,論劫。
“然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yīng)論劫。”然即轉(zhuǎn)語詞“然而”。前面講過法身有二:自性清凈法身、離垢妙極法身。這里講的是自性清凈法身,即人人本具之佛性。法身本有,無形無相,壽命亦無始無終,不可思議。故就性德而言,無所謂成不成,不應(yīng)論劫。
“報身因圓果滿名成”,報身是修成功的,從聞到佛法開始覺悟,修六度萬行,這是成佛之因。萬行具足,即因圓。積功累德,斷盡一切煩惱,萬德究竟,即果滿。修德圓滿,便證無上菩提,成就報身,故名成。
“應(yīng)身為物示生名成”,這個物字同修們應(yīng)注意,一般人將無生命的東西稱物,如桌子板凳。其實物字所包括的范圍很廣,動物、植物、礦物都稱物,人屬于動物,也在物的范圍之內(nèi)。佛法中物代表眾生。應(yīng)身為教化一切眾生,應(yīng)眾生之機感,示現(xiàn)八相成道,故名成。
“皆可論劫”,既然報身與應(yīng)身均論成道,故前面所講的二者皆有壽命之始,則可論劫。
“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這里講的法身是離垢妙極法身。法身雖人人本具,需藉般若、解脫兩種修德,方能開顯。以般若照理究竟,名智德莊嚴。以解脫斷惑究竟,名福德莊嚴。二嚴周足,方成離垢妙極法身。如在礦之金,需人了知,經(jīng)開采冶煉,方成純凈之金。諸佛所證離垢妙極法身,是出纏法身,如出礦之金。故就修德而言,亦可論成、論劫,非一定不不必論成、論劫o
“報身別無新得”,報身由智慧所成,智慧是我們自性所本具,更要藉修德而開顯。以智斷惑,惑凈智圓,方成報身。如同鏡子本有光明,為灰塵遮蔽,故不顯,F(xiàn)將灰塵擦凈,擦灰塵即修,本有之光明便自然顯現(xiàn)。若非本有,怎能修成?如沙非飯本,再怎么煮也成不了飯。報身只是恢復(fù)自性本具之智慧,非從外得,故說“別無新得”。
“應(yīng)身如月印川”,法身為本體,如天上之月亮。應(yīng)身為所化之跡,如水中之月影。古德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月還是一月攝。”那千江水里的月亮,都是天上這一個月亮映下來的,別無自體。有法身之本體,加上報身智慧之助緣,從體起用,隨機應(yīng)現(xiàn),即有應(yīng)化身。
既然前面講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yīng)論劫。報身即法身本具之智慧,別無新得,而屬本有;應(yīng)身是法身隨緣利生之大用,如月印川,別無自體,則報應(yīng)二身和法身一樣,也無所謂成不成,也就不應(yīng)淪劫。
總而言之,三身皆具事理。從理性講,三身悉不思議,皆無成無不成,故皆不可論成、論劫。從事相講,則可論成、論劫。我們要善于融會貫通,不可偏執(zhí)情計。
解 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地并不可測。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
這一段文,論成。
“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即最初成等正覺證佛果,跡是為度眾生示生應(yīng)化之事跡。每尊佛之本跡皆不同。如釋迦牟尼佛,他在《法華經(jīng)》上講,塵點劫前早已成佛,那是本!惰缶W(wǎng)經(jīng)》上講,這一次是他第八千次來娑婆示現(xiàn)成佛了,這就是跡。
“本地并不可測。”本地深遠,諸佛之境界不可思議,連補處菩薩都不可揣(音chuai)測,更何況二乘及凡夫?
“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暫且就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示現(xiàn)成佛之跡而言,即本經(jīng)講的他在極樂世界成佛已十劫,不是講他的本地,因本地并不可測。
“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前面別序中講:“今云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fù)即報即法也。”應(yīng)化身佛成道,亦即法報成道,佛之三身是三即一,一即三,一成一切成。
“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前面講了,從理講三身非成非不成,從事則可講成,一成一切成。所以這一句是表明非成非不成之論成;也就是即理之事。
解 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xiàn)在說法,時正未央。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又下文無數(shù)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十劫所成就。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這一段文,說明十劫之含義。
“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前面講了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但他成佛到現(xiàn)在只有十劫。
“則現(xiàn)在說法,時正未央。”央是中央,即半中間。阿彌陀佛的說法,現(xiàn)在還剛開始,無量的壽命尚未及半。別序中講:“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那只是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現(xiàn)在住世,正在說法。但我們不知道他已說了多久,還能說多久。這是我們很關(guān)心的問題。此處告訴我們,佛已說法十劫,而佛壽無量。這第一個含義是顯示彌陀說法剛開始不久,無量壽還遠遠不到它的一半,正是盛旺之期。換言之,現(xiàn)在是極樂世界建國之初,彌陀法會的序幕才拉開,這個時節(jié)因緣十分好!
“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澫益大師恐怕眾生糊里糊涂混日子,坐失良機,所以普遍殷勤地勸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眾生,趕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好處是壽命可以同佛一樣無量,因而有足夠的時間修學(xué)佛法,在一生中即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辦妥了生死之大事。一生成辦,即一生成佛。
“又下文無數(shù)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十劫所成就。”下面經(jīng)文講到,彼佛有無量無邊證了阿羅漢的聲聞弟子,還有菩薩眾及補處菩薩,其數(shù)量之多,皆非算數(shù)之所能知,他們都是在這十劫之中,受阿彌陀佛教化而成就的。其中不少人最初去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都是凡夫,往生在凡圣同居土,并且是下品下生的。但在這十劫中,他們都證到了阿羅漢、菩薩,以至成為補處菩薩。
“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這正顯示了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轉(zhuǎn)的人數(shù)很多,而且很容易成就。這些聲聞菩薩都是往生的人不退轉(zhuǎn),才證了阿羅漢,證了菩薩,證了補處菩薩,而花的時間又那么短,最多只有十劫。這就是佛說彌陀成佛十劫的第二個含義,顯明法門勝妙,收機最廣,下手最易。下自十念功成之凡夫,上至等覺菩薩,往生極樂,皆得不退轉(zhuǎn),在十劫中成就者之數(shù)量不可勝計。
我們看了藩益大師的這一段開示,一定會受到極大的鼓舞,見賢就要思齊!這些活生生的榜樣,激勵我們要努力用功,趕快緊跟上他們。不要以為阿彌陀佛已成佛十劫,有那么多人已成就,我們?nèi)ヒ堰t了。一點都不遲,與將來遲到的人比,我們在第十劫去的人還是很早的,因為佛的壽命無量劫,可以說我們是極樂國土建國初期就來了,將來在極樂世界我們還可稱為元老!
今天我們在一起聽《彌陀要解》,同修們能從現(xiàn)在起就發(fā)往生之愿,精進念佛,將來生到極樂世界,都成了蓮池海會的蓮友。我們還可仗在此同聽《要解》之緣,再聚到一起就格外高興,還會一起算算當時聽講的還有多少人沒來,用天眼看看他們在什么地方,趕快化身去度他們。同修們別以為我在說笑,這是實在的!
我們要是不生西方,在這個世界想了生死出三界,的確太難了!釋迦牟尼佛不在了,彌勒佛還沒來,現(xiàn)在沒有佛可依靠,是處于佛前佛后之難中。不去西方,即使再過十劫,也還在六道里打轉(zhuǎn)。若是墮到地獄就更不得了,一墮阿鼻地獄,那個壽命差不多也是十大劫。十大劫后還在地獄里受苦,可人家用不了十個大劫,就已在極樂世界從凡夫修到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了,真是不能比啊!所以,了解這個道理的同修,就應(yīng)趕快念佛求生西方!
以上介紹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成就。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不是孤家寡人,有主必有伴,他有數(shù)不清的聲聞、菩薩作為法眷,伴繞在身旁。下面就介紹極樂世界聲聞、菩薩的成就。
己二 伴
經(jīng)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shù)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fù)如是。
佛又對著舍利弗說:“舍利弗!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都是證阿羅漢果位的,其數(shù)量之多,不是世間算數(shù)能數(shù)得出來的。”阿彌陀佛在因地發(fā)的四十八愿中,第十四聲聞無數(shù)愿說:“設(shè)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于百千劫悉共計較,知其數(shù)者,不取正覺。”今彌陀已成佛,因地所發(fā)四十八愿一一圓滿實現(xiàn),故其聲聞弟子,多得無法計算。
“諸菩薩眾”,這個諸字,包括各種位次的菩薩,“和聲聞弟子一樣,其數(shù)也是無量無邊,無法計算。”這就是極樂法會六種成就中的眾成就。
讀了這一段經(jīng)文,同修們可能會生疑惑:“極樂世界沒有二乘人。這個地方說有聲聞弟子,都是阿羅漢,這些階位的名稱,都是小乘的,極樂世界怎么有小乘人呢?”下面便是澫益大師對這個問題的解釋。
解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習(xí)小行,臨終回向菩提,發(fā)大誓愿者,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
這一段文,說明極樂聲聞非是實際的聲聞。
西方極樂世界的聲聞,名稱雖仍叫聲聞,但非定性聲聞。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他方指除極樂世界以外的十方一切世界,包括我們娑婆世界。前面介紹過,聲聞有定性和回心兩種。定性二乘是聲聞緣覺已斷見思,證阿羅漢、辟支佛果,決定趣向無余涅槃,沉空滯寂,坐守化城,墮無為坑,不行菩薩道,決定住于二乘種性。他們無成佛之善根,不肯念佛,表明與彌陀緣淺,故不得生極樂世界。
“若先習(xí)小行”,另有一類人,先修學(xué)小乘法,但尚未斷見思。
“臨終回向菩提,發(fā)大誓愿者,”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得聞大乘凈土法門,即深信不疑,回小向大,發(fā)菩提心,念佛求生西方凈土。遂蒙彌陀接引,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這一類人生到極樂世界之后,佛隨順其宿世根機說法,因他原來學(xué)小乘教,阿彌陀佛便說藏通道品。
“令斷見思,故名羅漢。”使其由修習(xí)藏通道品而斷見思煩惱,所證果位相當于他方世界的羅漢,因此假名羅漢。
“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有如別教七住,但斷見思煩惱的這一類大乘人,已發(fā)大心,所以不是實實在在的定性聲聞。
解 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今聞彌陀名號,信愿往生,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
這一段文,說明極樂聲聞實是菩薩。
“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佛怕傷了小乘善根,故早期說法,對藏通人不說他方事,不介紹他方佛。這些人斷見思證羅漢之后,所知范圍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他們只知娑婆世界事,只知有釋迦牟尼佛,不知有他方佛。如今之泰國,奉行南傳佛法,所有佛像皆是釋迦牟尼佛,無有他佛。當然,那邊還有許多華僑居住,華人仍是信漢傳佛教的,和我們這里一樣,也有阿彌陀佛等他方佛的像,我也曾去參訪過。
“今聞彌陀名號,信愿往生”,這些二乘人若于臨終時遇善知識,得聞凈土法門,彌陀名號,聞即能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并且發(fā)愿求往生,于是就念佛而蒙佛接引。
“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因為剛才所說的這一類人,宿世已有大乘根機,今世因緣未熟,初未遇大乘佛法暫修小乘,非久住化城之定性二乘。因此,別圓二教是大乘教,別圓二教所攝之機,皆是發(fā)菩提心的菩薩,所以極樂世界的這些聲聞弟子,實際上都是大乘菩薩。如通序中講的“皆是大阿羅漢”,此大字表明其菩薩身份。
講到這里,我們要應(yīng)慶幸自己,雖生于末法之今日,仍有緣得聞凈土難信之法,對阿彌陀佛之萬德洪名,能生信發(fā)愿,一心稱念佛號。藩益大師早給我們作了鑒定,我們亦是別圓二教之菩薩根性,怎不歡欣鼓舞呢?從今以后,同修們不可再自暴自棄,一定要加倍用功,誓于今生往生凈土,方不辜負自己無始以來生生世世修大乘行,及今生之殊勝機緣,不辜負二土導(dǎo)師和諸佛、祖師的諄諄善誘、咐囑的一片悲心。
經(jīng)中所說的“諸菩薩眾亦復(fù)如是”者,謂彼國不獨聲聞之眾無量無邊,而諸菩薩眾亦非算數(shù)之所能知。菩薩之數(shù)難知,菩薩之功德亦復(fù)無盡。在《無量壽經(jīng)》中,佛贊彼國菩薩功德有二十三喻:一智慧深廣,猶如大海;二三昧不動,如須彌山;三慧光明凈,超逾日光;四凈法滿足,猶如雪山;五平等如地,好惡普載;六清凈如水,洗諸塵垢;七猶如火王,燒煩惱薪;八如風(fēng)行世,普遍無礙;九猶如虛空,一切無著;十凈如蓮華,無有染污;十一猶如大乘,廣能運載;十二如震法雷,警覺未覺;十三如雨甘露,滋潤眾生;十四如金剛山,魔外不動;十五如梵天王,諸善最上;十六如大樹王,普覆一切;十七如優(yōu)曇華,希有難遇;十八如金翅鳥,威伏外道;十九如眾游禽,無所藏積;二十猶如牛王,無能勝故;二十一如大象王,善調(diào)伏故;二十二如師子王,無所畏故;二十三曠若虛空,大慈等故。講完之后還說:我只為你簡略地說一說,若廣說則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 《阿彌陀經(jīng)》是一切圣凡共修之道
- 《阿彌陀經(jīng)》三種注疏的特點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的善根、福德、因緣有何含義?
- 《阿彌陀經(jīng)》中“十門開啟”所被根機和往生品位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真實含義
- 凈土三經(jīng)中只誦《阿彌陀經(jīng)》可以嗎?
- 《阿彌陀經(jīng)》是凈土三部經(jīng)結(jié)歸的經(jīng)典
- 依《阿彌陀經(jīng)》談凈土三資糧“信愿行”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六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七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八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三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四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五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五十九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一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二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五十五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五十六課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