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淺講(8)

甲二  正宗分

  文分三: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fā)愿,三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從標題顯而易見,此三科所講,即本經(jīng)宗旨信愿行。

  解  信愿持名,一經(jīng)要旨。信愿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并運也。

  這一段文,是藩益大師修學凈土之心得發(fā)明,深合佛于凈土三經(jīng)中所闡宗旨,古來大德從未講得如此透徹,圓瑛法師贊為“千古獨唱”,我們應認真學習。

  “信愿持名,一經(jīng)要旨。”信愿行三法,是《阿彌陀經(jīng)》之重要宗旨,這在玄義明宗中已講得很清楚。

  “信愿為慧行。”信愿是智慧的行持,故為慧行。同修們想想看,我們?yōu)槭裁磿嘈拍?有人說:“我聽經(jīng)后就相信了。”那同樣來聽經(jīng),為什么有的人就不相信呢?這是你的智慧。沒有智慧,你不會生信心的。有了信心,你想不想生西方、愿不愿意去?“想,我愿意去!”你為什么愿意去呢?還是你自己的智慧。你以智慧觀察,發(fā)現(xiàn)娑婆世界八苦交煎,五濁惡世不可久住,而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能明了兩個世界之勝劣,就是你有智慧的表現(xiàn)。外人引導,只是提供一個增上緣而已。真正的信心、愿心還是要你自己有智慧才能生起,這是因,所以信愿是慧行。

  “持名為行行。”前一個行字是行動,持名是行動的行持,故為行行。我們開始念佛,就是有了實際行動,向西方的路上開步走廠。行要自己用功,無人可代。俗話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我們現(xiàn)在有良好的環(huán)境,還有健康的身體,又有閑余的時間,這就是大好的機緣。相信在座的同修皆有此機緣方來聽經(jīng),大家千萬要把握時機,扎扎實實下苦工夫,聽從印光大師的教誨,老實念佛。

  印光大師告誡我們四句話十六個字:“輪回路險。無常迅速。老實念佛。莫換題目。”第一句輪回路險。我們不生西方,都要在六道中輪回。這是條險路,走得不好,墮到三惡道去,那就苦不堪言了。

  第二句無常迅速。莫以為自己年輕,身體還好,黃泉路上無老少!人的生命有多長?佛告訴我們?nèi)嗣诤粑g,這是事實的真相。所以說無常迅速,迅速到一口氣上不來就死了。我們要常常這樣想,就能把念佛的心抓得緊緊的。否則你念念佛便懈怠了:“好了,功課做完了,到公園去逛一逛。今天下午沒事,看一會電視吧。”你要知道,無常大鬼是沒空逛公園、看電視的,他倒是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向你逼近呢,地藏菩薩警告世人:“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危險啊!

  最后兩句叫你死心塌地抱住一句佛號,不要三心二意。今天看到那邊打禪七,修禪很好啊,見性就成佛了,便跟著人參禪去了。明天又聽說修密能即生成佛,心又動了,改持咒了。題目換來換去,到頭來這一生又空過了。我們生生世世不能成功,毛病就出在這里,不能死心塌地一門到底。所以印光大師這兩句話是給我們敲警鐘,這一生再不能換題目了,一定要老老實實念佛,只有老實才能成功!

  “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兩句話可謂至理名言,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牢牢地記在我們的心里。能否生西方,澫益大師教導我們,莫問他人問自己。你有沒有信心?你相不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不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個信細說包括六種: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講玄義明宗時已講得很周詳。如果這六種信都具足,那我們的信心便圓滿成就了。一般人只信他不信自,只信因不信果,只信事不信理。那個信尚不能說是深信,還得再努力。

  信心有了還要有愿心。蔭益大師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欣厭這二字全做到,那我們的愿心便圓滿成就了。如果只有一個欣字,對極樂世界倒蠻向往的,但對這個娑婆世界還貪戀不舍,沒有做到厭字,那這個愿還不懇切。應知這邊不能舍,那邊是絕對去不成的。俗話說舍得,要有舍才能得,要舍娑婆才能得極樂。∷缘蒙c否,全由信愿之有無。我們?nèi)绻藕驮高@兩條都具足了,那不用懷疑,一定絕對往生。    。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九品蓮華能生到哪一品呢?這也不要問別人,那邊沒有人來分配你到哪一土哪一品,全憑你自己念佛的功夫。工夫深的,念佛能夠一心不亂,品位便高;功夫淺的,念佛心尚有散亂,品位則低。

  請大家注意,澫益大師這里說的是持名之深淺,而不說持名之多少。大師用字很妙,他啟示我們念佛不在多少,而在念佛功夫之深淺,即念佛打不打妄想,打不打瞌睡,總而言之,你念佛的心清凈不清凈。所以,我們念佛不要追求數(shù)量,而應注重質(zhì)量,著重功夫得力,即佛號能伏住妄想,令心清凈。

  “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并運也。”這里用譬喻說明信愿行三法的關(guān)系。比如我們走路,要有眼睛看路。假定前面有個大水塘,要是看不到,一腳踩進去,就有生命危險,這是無眼之苦。念佛的人也要有眼睛,即有智慧,才不會走錯路,也不會走冤枉路。什么是冤枉路?有時我看到來普陀山的香客很多,就問他們?yōu)槭裁匆M香;卮鹫f:“求家里平安,身體健康,做生意賺錢。”我說:“你這香越燒越糟!就算菩薩一一滿你愿,錢多了,不知道怎么用,吃喝玩樂,就造孽了!”那就是走冤枉路,如同沒眼看路,跌到水塘里去了。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慧行信愿好比我們有眼睛,把道路目標看清楚,引導我們往西方極樂世界。行行持名則如兩條腿,念佛就是在走路,這是真正的修行。兩者合之,如同眼目、雙腳并運,方能正確無誤地到達目的地。

  我們學佛,不論修什么法門,第一個目標就是了生死三界。在凈土宗講,臨命終時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目標便達到了,這是學佛的最低成就。要是修了一輩子,結(jié)果還在人間,或者生到天上,得到的福報也很大,但還沒出三界六道,這樣的學佛可以說沒有成就。所以我們修凈土的人,要把往生西方,看作這一生唯一追求的目標,是這一生的頭等大事。

  澫益大師的這一段話,給我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重點,首先是保證能往生,其次才是爭取較高的品位。能否往生的關(guān)鍵在信愿,這里說:“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在正宗分的第二科勸愿中,大師強調(diào):“若信愿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愿,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凈業(yè)者,不可不知。”所以,我們首先要在信愿這個往生的關(guān)鍵上狠下工夫,務必按照《要解》玄義明宗中提出的標準,努力做到深信切愿。

  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須多讀經(jīng),多聽經(jīng),明了凈土法門之事理,對娑婆、極樂兩個世界的情況清清楚楚,依此建立信心,真正發(fā)愿求生,信愿方堅固。信愿猶如一股強大的永不衰竭的原動力,推著我們向既定的目標勇往直前。一個信深愿切的人,念佛一定精進不懈。我們通過念佛修持,又進一步加強自己的信心和愿心。如此在信愿行三方面,不斷地輾轉(zhuǎn)深化,不但我們往生有把握,而且品位也不會低。

  信愿行三資糧,也可說是往生西方之引業(yè)和滿業(yè),如同持五戒修十善是生人道之引業(yè)和滿業(yè)。信愿是往生西方之引業(yè),能否往生是由有無信愿決定的,如同得人身,就是宿世持五戒之果報,持五戒即生人道之引業(yè)。念佛的功夫,即持名之深淺,是滿業(yè),決定生西方后品位的高低,如同人之所以有貧富壽夭,乃過去世修十善多少不同,修十善即決定人命運之滿業(yè)。澫益大師的這一段開示,對我們念佛求生凈土的人,真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我們修行凈土法門的人,如果這一點明白了,便可知道自己該如何用功了。

  乙一  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文分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

  丙一  依報妙

  文分二:初征釋,二廣釋。

  丁一  征釋

  文分二:初征,二釋。

  戊一  征

  經(jīng)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征即征問。這兩句經(jīng)文,是釋迦牟尼佛的問詞:“舍利弗,那個世界的名字為什么叫極樂呢?”同修們都知道,《阿彌陀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自始至終都是佛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再作解答,舍利弗尊者一直沒有開口。佛用這種問答的方式介紹極樂世界,是為了引起聽聽經(jīng)大眾的注意,使聞者生信。

  戊二  釋

  文分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

  已一  約能受用釋

  經(jīng)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極樂世界的眾生,什么苦也沒有,所感受到的都是種種快樂,所以叫極樂。釋迦世尊在這里先作個概括地說明,下面再展開細說?鄻繁臼窍鄬Φ,西方凈土原本無苦,故也無所謂樂。這里是相對于娑婆世界之極苦,而顯西方世界之極樂。娑婆有無量諸苦,極樂有無量諸樂。對苦顯樂,故名極樂。極樂之樂實為絕待不思議樂,不同娑婆對苦而言之樂。

  解  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這一段文,略明眾生。

  “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眾生這個法相,學佛的人都很熟悉,但對它的含義就不一定清楚,這里順便給同修們介紹一下。眾生含三義:

  一眾處受生,十方世界皆是受生之處;

  二眾法相生,四大五蘊和合而生;

  三眾多生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多生相續(xù)。

  極樂世界的眾生,蓮華化生,清虛妙體,一生成佛,無上述三義。但因尚未成佛,故相對阿彌陀佛而言,仍用眾生這個假名。世界為所受用之境,眾生是能受用之人。

  “等覺以還皆可名”。等覺即補處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同佛相比還差一個等級。極樂世界自等覺以下,都可以稱為眾生。即除佛之外,其余的從凡夫地一直到等覺菩薩,全都可以稱為眾生。

  “今且約人民言”,這里講的眾生暫且就人民而言,即指帶業(yè)往生極樂同居凈土的眾生。

  “以下下例上上也”,以下下品人民的情況,可例知上上品等覺菩薩的情況。在極樂世界,從同居土的人民,一直到實報土的等覺菩薩,受用皆平等,悉皆一生成佛,不可思議。極樂世界可謂真正的大同世界。

  解  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這一段文,總論苦樂。

  “娑婆苦樂雜,”前面提到過娑婆二字,譯成漢語是堪忍。娑婆世界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眾生于中堪能忍受而不求出離。娑婆世界苦樂間雜,是相對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而言,實是唯苦無樂。娑婆有無量諸苦,依我們身心之感受,可大分為三種,稱為三苦,亦名三受:

  “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實際上娑婆世界的苦苦,就是苦受。這是我們處于逆境中,由苦事之來,身心受到逼迫而感受的苦。大者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所謂的人生八大苦;小者如寒熱饑渴等無量諸苦。我們的身體已是苦果,再遇上天災人禍,眾苦迫逼,則苦上加苦。苦苦大家都有親身體驗,不必多講,這是每個人都免不了要受的。

  “樂是壞苦,不久住故。”壞苦即樂受。有人說:“人生也不全是苦,也有快樂的時候。”不錯,當我們處于順境時,身心適悅,是會感到快樂的?上世間上的一切都好景是無常的,都不會太長,萬事萬物全要變壞。當樂境變壞時,便感到苦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們肚子餓了,吃東西覺得很快樂,尤其是吃自己所喜歡吃的食物之時。吃葷喝酒的人在逢年過節(jié),親朋好友聚會時,少不了又吃又喝的,三五兩酒下肚就精神興奮,說話滔滔不絕,據(jù)說感覺甚美,如果繼續(xù)樂下去,喜歡的菜連吃五盆、十盆,鐘愛的酒再喝一斤二斤。此時便樂不起來了,肚子脹死了,酒醉后胃里翻江倒海,吃的東西全吐出來,腦袋痛得要裂開,這時便感到苦了。這種情況想大家都看到過,有的還嘗到過。俗話說樂極生悲,就是講的樂是壞苦。

  “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行苦即舍受,苦樂二邊皆不受。這是我們處于不順不逆之中庸境時,身心不苦不樂的感受。那不苦不樂好嗎?我們說“非苦非樂”的情境不能永保,遲早會變成或苦或樂的。因一切有為法皆無常遷流,如同流水奔騰不息,由此而生之苦惱即行苦,行就是遷流不息、生滅無常的意思?桌戏蜃釉诖蠼呁粸a千里之江水,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就是借流水寄嘆行苦。

  我們仔細觀察這個世間,大地滄海桑田;天時晝夜交替,四季遷移;人生富貴窮通,時來運轉(zhuǎn);世情冷暖炎涼,反復無常;身體烏發(fā)轉(zhuǎn)白,歲月催老;心念喜怒哀樂,捉摸不定。萬事萬物時刻在生滅中轉(zhuǎn)變,怎能永保不苦不樂之定境呢?或苦或樂的前兩種苦遲早會接踵而至。

  行苦舉一例便知。不少學佛的人都喜歡打坐修定,上座后心靜下來不久,這時身心皆處于不苦不樂之狀態(tài)。時間一長便出現(xiàn)兩種情況:腿功尚未過關(guān)的人,即覺得腿又麻又疼,苦就來了,忍不過便把腿放下來了;腿功過硬的人則漸人佳境,身心安定,樂不可言。這種定境的維持時間,得看禪定功夫之深淺。尚未證得圣果的凡夫,定的時間有限,就以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的無色界天人而言,可以說他們是六道中最高級的凡夫,人定時間可隨其壽命長達八萬大劫。但由于有行苦,故不能永遠保持,壽命一到,定力退失,依然要墮落輪回。因為在三界中是爬得最高的了,所以只有往下輪回,此時就會生出大懊惱來,有如亂箭人體,其痛苦比起下界的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苦苦和壞苦,大家皆能明顯地感覺到。而行苦則不易覺察,只感到時光遷流,命亦隨減。其實行苦即無常,實為諸苦中最究竟之苦。若無行苦,我們便可想方設(shè)法修各種福,追求樂受。但因有行苦,一切欲樂終究不能長保,福樂一盡,苦報隨之而來。故行苦是苦之真正所在。

  三界中,五色界天人有行苦;色界天人有壞苦和行苦,因為他有色身,色身會變壞,且有漏禪定終有變壞的一天,命終前五衰相現(xiàn),其時即生大苦惱,隨念墮落;欲界眾生不論人天還是三惡道,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苦都要受。經(jīng)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所以沉淪在三界之中的眾生,不管怎樣都是苦!

  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這個世界只有苦是真的,那些會變的,不管樂還是不苦不樂,都是假的,歸根結(jié)底都是苦。眾生迷惑顛倒,常常以苦為樂,苦中作樂,能夠忍受眾苦而不求出離,實為諸佛菩薩之所憐憫。佛經(jīng)中說明娑婆世界三種苦的真相,是為了使眾生覺悟,從而對這個世界生起厭離之心,希求解脫之道。那末極樂世界又如何呢?

  “彼土永離三苦”,極樂世界無此三苦。經(jīng)云:“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里什么苦也沒有,只有樂。極樂世界的眾生,無論是物質(zhì)生活,還是精神生活,皆圓滿自在,無有苦苦。西方世界無衰無變,人從蓮華化生直至無量劫,青春常駐,永遠不會衰老。身心環(huán)境皆清凈常然,不會遷流轉(zhuǎn)變,故無壞苦,亦無行苦。是絕對的永離三苦!

  “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娑婆世界有少分樂,只是相對苦而言。極樂之樂則不同,無法言喻,因無苦對待,為絕待之樂,故名極樂。那怎么顯示極樂之樂呢?唯有同娑婆之苦對比。我們試引宋朝遵式法師所述娑婆與極樂兩土修行之十種難易,以顯極樂之樂。遵式法師即慈云懺主,我們每天晚課后面念的凈土文便是他所作的。遵式法師是我們臨海東掖山白蓮寺的高僧,也就是杭州天竺靈山寺的靈應尊者,系天臺宗嫡子,也弘揚凈土,做了不少修凈土的懺儀,現(xiàn)所傳的《往生凈土懺愿儀》等便出自其手。法師威德名聲很大,真宗皇帝賜號慈云,故后人尊稱其慈云懺主。下面介紹遵式法師所述二土十種苦樂對比。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不常值佛苦,即八難中的佛前佛后難。我們現(xiàn)在是佛后難,釋迦牟尼佛已人涅槃,彌勒佛尚未出世,娑婆世界現(xiàn)前無佛,所以很苦。

  極樂世界則不同,只要你生到極樂世界,蓮華一開,即能見到佛,不僅是阿彌陀佛,十方無量諸佛你都能見到,且能常常親近。能見佛親近佛,這是最大的快樂!

  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娑婆世界聽法不容易,機會難得,而且得有福報才行,不容易啊!

  極樂世界隨時隨地均能聽到說法,你只要心念一動,想阿彌陀佛,想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或是諸上善人給你講法,這些佛菩薩立刻現(xiàn)前,你想聽什么法便給你講什么法。佛菩薩講經(jīng)說法尚不稀奇,那兒連鳥都會說法,甚至風吹樹網(wǎng)流水悉成說法之音,有情無情同宣妙法,二六時中聞法不斷。聞法之樂無可言喻。

  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于娑婆世界你道心已發(fā),想用功修行,可常遇惡友擾亂。惡友表面上非惡人,往往是親朋好友,但他們不信佛法,不信因果,這些親友來糾纏你,打你的閑岔。例如你發(fā)心吃素念佛了,每天早晚要做功課,他便來勸你:“你信佛、吃素,不吃魚肉雞蛋,營養(yǎng)不夠啊。再說你老在家里不動,早上跟我去公園吸吸新鮮空氣,練練身體;晚上一起看看電視,打打麻將。為人健康第一,生活要豐富多彩,輕松愉快。念佛是老頭老太的事,等你老得走不動了,再待在家里念佛吧。”這種惡友很難辨別,表面上看他們是好心,關(guān)心你,實際上都在拉你的后腿,不讓你修行。所以在娑婆世界惡友親情之苦很棘手,常使你礙于人情面子不便回絕。

  極樂世界無惡友親情,所有眾生都受同一老師教導,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修同一法門,一起切磋佛法,斷惡修善,志同道合,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身心愉悅,快樂無比。

  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有人說:“我在娑婆世界過得還不錯,沒看到群魔嘛。”你知道什么是魔嗎?佛法中講,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者皆稱為魔。我們要懂得如何識別佛事和魔事。凡是能令眾生斷惡修善,轉(zhuǎn)迷為悟,離生死而證涅槃,舍迷途而登覺岸者,皆為佛事,不外乎六度萬行。凡是破壞眾生善根,以五欲六塵誘惑之,令流轉(zhuǎn)生死者,皆是魔事。魔王喜歡眾生沉淪生死苦海,永遠為其子孫眷屬。

  這個世界假如有人真發(fā)心了生死,用功修行了,魔即生嗔,前來擾亂。如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雪山苦行,將成道時,魔宮動搖,魔王擔心世尊成道后,帶領(lǐng)眾人修行出離三界,魔民減少,于是即派魔軍魔女,乃至親自出馬惱亂。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你尚未用功修行,修行也無甚功夫,魔王知你出不了其魔掌,根本不予理會,當然你便不覺有甚魔擾。你若修行到了一定的層次,必有魔來障道,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通常說,魔有四種。一煩惱魔,此乃內(nèi)心之魔。當你修行時,心生貪嗔等諸煩惱,魔以昏煩法惱害身心,令修行人難以用功。二陰魔,即色受想行識五陰,能生種種苦惱。三死魔,令人四大分離,頓斷命根。你尚未修成,忽遭無常死魔,一命嗚呼。四天魔,即六欲天主魔王波旬及其鬼神眷屬,能害人善事。正當你用功修行時,鬼神前來攪亂,現(xiàn)種種形,出種種聲,化種種五塵境界相,惱觸修行人,令你身心動亂,忘失正念。前三種屬內(nèi)魔,由人自心所生,須用正念遣除。第四種是外魔,若不識魔境并及時對治,一旦引發(fā)內(nèi)心之貪嗔煩惱魔起,內(nèi)外交攻,極易著魔發(fā)狂。學佛人應謹慎,小心防范。

  極樂世界的眾生,縱然煩惱未斷,因境緣殊勝,煩惱不起現(xiàn)行,故無煩惱魔。個個身心清凈,無有陰魔。分段生死已了,壽命同佛無量,亦無死魔逼迫。極樂世界除佛外,純?yōu)槠兴_所居,無有鬼神天魔容身之地。而且在極樂世界常得彌陀本愿威神加被,諸佛護念,自能遠離魔事,修行一帆風順。

  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娑婆世界有六道輪回之苦。這一世得個人身,生不知從何處來,將來死也不知往何處去。一般人便是如此糊里糊涂生,糊里糊涂死,糊里糊涂過了一輩子。我們學佛人應該清楚,不論你投生到哪一道,皆受因果支配,這一生能得人身,是過去世持五戒的果報;下一世到哪里去,則看這一生又造了什么因。六道輪回每一道的業(yè)因,學佛的人都很清楚,我們在前面也講過,不再多說。

  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我們造了很多惡業(yè),但也修過不少善業(yè),受業(yè)力之牽引,于六道中輪回不息,真是天堂地獄皆去過,驢胎馬腹也鉆過,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尸骨堆如山,苦淚流成海,身體換了一個又一個,但神識總跳不出六道之圈。六道沒有一道不苦的,只是苦的程度不同而已,但無論到哪一道,皆逃不脫最大的死苦,娑婆真是一個極苦的世界。

  極樂世界無六道,最低是人天二道。前文玄義的力用中講,我們生西方是帶業(yè)往生,橫出三界,而且一生彼國即圓證三不退。所以到極樂世界有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

  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前面講了娑婆世界有六道輪回不息苦,六道中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是三惡道。我們娑婆世界的人,縱然是修行人,也難免不造貪嗔癡惡業(yè),臨終時即會被此惡業(yè)之力牽人三途。而且我們在六道中輪回,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多,三善道的時間少。舉一例即可證明。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出去托缽,指著路邊的一窩螞蟻對身邊的弟子說:“這窩螞蟻自七佛出世以來,尚未脫螞蟻身。”你們算算看,它們在畜生道里呆了多長時間。

  大家都知道,三惡道的業(yè)因是貪嗔癡三毒,你們想想哪一個人沒有貪嗔癡呢?只是有人貪心重,有人嗔心重。不管是貪還是嗔,其根子皆在癡,不明理嘛。所以三惡道乃我們長住之家,得人天是出來旅游觀光的,沒幾天便回去了。

  佛法中以盲龜值浮木孔之喻,說明人身難得。我們在生死苦海中漂流,如瞎眼的海龜,頭出頭沒。頭沒是盲龜在海底亂爬,不見天日,比喻我們在三惡道受苦。頭出是盲龜頭伸出海面吸口新鮮空氣,沐浴一下陽光,比喻我們在三善道得一點樂。盲龜一百年方能從海底浮出海面一次,頭探出一分鐘,要恰好能伸人隨風飄蕩的浮木之孔,若抓不到機會,便又沉回海底。得人身多難!世尊當年講經(jīng)說到地獄的情況時,那些已證阿羅漢的弟子,回想過去世在地獄所受之苦,心有余悸,全身毛孔流血?梢姛o始以來誰沒有墮過地獄,誰能免得了三途苦!

  極樂世界無三惡道。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fā)的四十八愿中,第一愿是國無惡道,第二愿是不墮惡趣,第十六愿是不聞惡名。今阿彌陀佛已成佛十劫,四十八愿悉皆圓滿兌現(xiàn),世尊于《阿彌陀經(jīng)》中為作證明:“彼佛國土,無三惡道……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所以生到極樂世界,永離惡道,而且連惡道之名皆不聞,這個樂!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jīng)營之樂。我們娑婆世界有塵緣障道之苦。塵緣,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我們的生活工作,如衣食住行等。塵緣障道,即生活工作的壓力太大,障礙了修道。尤其是現(xiàn)在,比過去的壓力更大,大家皆有切身體會,活得很累。

  在娑婆世界,無有一人不為衣食住行操心。新房剛住不久,頂板漏水,墻壁開裂,趕緊得找人修理,這為住操心了嘛。至于吃,更把人忙得不得了,一天三頓為了喂飽這個臭皮囊,買洗燒費去不少時間和精力。光服侍這個臭皮囊之衣食住行,就忙了一輩子。年輕時上班工作忙,常要加班加點,回到家里還得照顧老小,做不完的家務事,天天忙到晚上九十點鐘,真是累得筋疲力盡,上床睡覺吧。老了退休也不輕松,兒女上班,家務落在老人身上,還要帶孫子、外孫,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哪有時間和精力再來念佛修道。∵@就是塵緣障道苦。

  生到極樂世界就好了,那地方一切皆天然,不要人為營造,不必工作掙錢維持日常生活。你需要什么,心里一想即現(xiàn)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要住房子,空中樓閣也好,水上樓閣也好,隨心所欲。而且無論你走到哪里,房子都跟著你。菩薩游化他方時,所乘的蓮華上有寶閣,不僅人去,連宮殿都一起去,你瞧多自在!那兒人衣食住行一樣都不費心思,無有塵緣障道,所以全部時間和精力皆可用于修道。這多好!

  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娑婆世界的人壽命短促,百歲以上的老人很少見。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能活個六七十歲便算長壽了,有不少人三四十歲即走了。壽命短,修道時間就不夠,尚未修成倒要死了;,再投胎又得從頭來,所以生生世世修不成。這是苦。

  極樂世界無有壽命短促苦,那兒人不死的,個個壽命無量,與佛同壽。這是阿彌陀佛當初發(fā)的愿。你無量壽還用擔心修道不成功嗎?所以樂啊!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人正定聚、永無退轉(zhuǎn)之樂。娑婆世界的修行人,常有退道心、失功行之苦。這與前面所說之苦有關(guān),惡友、魔障、塵緣皆會障道,讓你退失道心功行。例如原來念佛念得不錯,新近家里添了個大胖孫子,當爺爺奶奶的樂得眉開眼笑,這下可有人傳宗接代了。兒子媳婦要上班,老頭老太退休了,理所當然承擔帶孫子的任務。獨根苗寶貝得不得了,孫子一哭,是不是餓了,還是尿濕了?兩個老人圍著轉(zhuǎn),佛也沒空念,早晚課也免了,等以后孫子進了幼兒園或上了學再說吧。你看這不是修行退失了嗎?

  除了這些外面的因素,還有我們自身的問題。有人修行用功一輩子,到年老生病了,由于他平時學習佛的經(jīng)教不多,道理不太懂,信心又不足,便怨悔了:“幾十年吃素念佛白辛苦了,現(xiàn)在老了還是要生病,可見念佛不靈。算了,剩口氣享受享受吧!,,于是佛也不念,素也不吃了,叫兒子代他弄只雞燉燉,燒碗魚湯喝喝。退道心了,再想修來不及了,壽命沒有了。肝以,在娑婆世界遇到順境逆境皆有修行退失之苦。

  到了極樂世界修行不會退失,因一生彼國即圓證三不退,人正定聚了。正定聚是三聚之一,佛法中以三聚總攝所有一切眾生,即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正定聚是必定證悟者,即已見道的圣人,如小乘須陀洹以上的聲聞緣覺,大乘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邪定聚是畢竟不證悟者,如凡夫中不信因果,造五無間罪者。不定聚是在此二者之間,得因緣能證悟,不得因緣則不能證悟者,如已開始學佛修行,但尚未證果的凡夫。極樂世界的眾生皆已圓證三不退,亦即人正定聚了,天天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加上境緣殊勝,無任何障緣,唯增上善緣,所以永遠不會退失道心。

  在娑婆世界所以會退失道心,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身體這個報障。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的臭皮囊,不能永久保持不壞,如同機器要磨損的。人老了常力不從心,再加上生病,所以很容易退失道心。極樂世界的人蓮華化生,清虛妙體,不會衰老,不會生病,自無因身之報障而退失道心的因素。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前面講了兩個世界九種不同苦樂對比,從娑婆世界不常值佛一直到修行退失,這些都是這個世界修行成佛的不利因素,所以歸結(jié)到最后,這第十種就是此土有佛道難成之苦。

  到了極樂世界,保證都可一生成佛。只要能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可保你從凡夫地開始,一直教到成佛為止,因為極樂眾生的壽命無量,故成佛時壽命還只用去一點點。所以說是一生成辦,成是成就佛道,辦是辦在娑婆須歷劫勤苦修行的了生死大事,在極樂僅此一生便辦妥了。

  當然,我們并非一生到那里即能成佛,尚須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的修學。經(jīng)云:“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jīng)行。”極樂世界的人民,哪怕是生到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即有此神通,能分十萬億身,到十萬億個世界供養(yǎng)十萬億尊佛,聽十萬億尊佛說法,并在十萬億佛國幫助佛教化眾生。這一種修行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然后回到本國聽阿彌陀佛講經(jīng),自己修行。你看,他們能夠這樣去修,成佛怎么會不快呢?所以,極樂人自己的修行,能在一生中圓滿,剩下的只是廣度有緣眾生了。

  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苦樂之對比,略說有此十種,展開廣說則是無量,說也說不盡。娑婆世界有無量苦,極樂世界有無量樂,所以那個世界名叫極樂。

  解  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由此往下,別明苦樂。這段文說明同居土之苦樂。

  “一往分別,”繼上一段文總論苦樂,往下再分別講一下四土的苦與樂。

  “同居五濁輕,”先講同居土。前面講娑婆同居五濁重,是穢土;極樂同居五濁輕,是凈土。極樂同居樂在何處呢?

  “五分段八苦,”分即分限,指壽命有長短;段是形段,指形體有差別,就大的分,一生為一個形段,來世又一形段。六道之生死,舍身受生,稱為分段生死。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八種苦。極樂世界無六道輪回,蓮華化生是最后身,人人皆一生成佛,所以沒有分段生死苦。極樂世界無八苦:

  一無十月胎獄生苦,但受蓮華化生之樂。我們都經(jīng)受過生苦,現(xiàn)在忘了。我們來投胎,在母腹中十個月,如同身處地獄。母親喝一碗熱湯,如處鑊湯地獄,沸湯灌體;她喝一杯冷飲,如處寒冰地獄,冰雪凍膚;胎中不見天日,手腳蜷曲,不得自由,幽囚如處孤獨地獄,故稱胎獄。煎熬十個月方能出來。出胎時柔嫩肌膚接觸外面的空氣,如處風刀地獄,風刀割體,痛極難忍,又不會說話,只有呱呱啼哭,生苦由此可知。

  極樂世界的人不是胎生,是蓮華化生,九品蓮華為父母。蓮華微妙香潔,華一開便出生,故無坐胎獄及出胎之生苦。

  二無形骸衰朽老苦,但受相好圓滿之樂。人在年輕時,耳聰目明,精力旺盛。到老了,力弱形枯,耳聾眼花,腰酸背痛,神衰智鈍,這些都是不能避免的,除非短命。你不愿意短命,就得受老苦。

  極樂世界的人從蓮華中一出生,即同佛一樣,相好莊嚴,而且不會衰老,可謂青春永駐,即使活到無量劫,依然和出生時一樣,容光煥發(fā)!

  三無內(nèi)外各種病苦,但受自在晏安之樂。病苦大家都經(jīng)歷過,世間沒有不病之人。我們這個身由四大組成,只要一大不調(diào),即生一百零一種病。就算是小小的感冒、牙痛,就可使人飲食不思,坐臥不安,更不要說沉疴惡疾,大病連年了。三國時的張飛,死都不怕,但就怕生病,真是英雄只怕病來磨,可見病苦折磨的難忍。極樂世界的人是清虛妙體,不食五谷,禪悅為食,身心環(huán)境皆清凈,故無生病之因和緣。無有病苦,當然自在安樂。

  四無四大分離死苦,但受壽命無量之樂。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從出生之日起,便向墳墓一天天邁進。普賢菩薩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有生必有死,誰都逃不過。死是最苦的,臨終的人無法向你訴說四大分離時的痛苦,佛經(jīng)里形容死苦如生龜脫殼。我們的神識要從此軀殼中出離,就同活的烏龜要將其殼扒下一樣,大家想想這多痛苦!再加上臨終時親朋圍繞,恩愛訣別,真是心如刀割。自身業(yè)境頓現(xiàn),冥途渺渺,孤身受報。若牽人三途,其苦更不堪設(shè)想。

  極樂世界的人永遠不死,故沒有死苦。

  五無恩愛別離苦,但受海會相聚之樂。這個世界的人是胎生,父母子女相親相愛,還有夫妻朋友情深義重的,歡聚一堂,其樂融融?上松凵o常,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總有一天難免生離死別,到別離時便苦了。

  極樂世界的人蓮華化生,不需父母,又無女人,無有情愛,自然也就無愛別離苦。大家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早上一起到十方世界供佛,回來同去七寶講堂聽佛說法,海會良朋常相聚,切磋佛法,其樂無窮。

  六五怨憎會遇苦,但受上善俱會之樂。我們每個人生生世世與眾生結(jié)的緣不同,結(jié)過惡緣的便成冤家。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你喜歡的人想常在一起,卻有愛別離苦。不喜歡的人不想看到,偏偏天天見面,如家庭往往是冤家聚會的場所,真是冤家路窄,互相惱害,欲離偏合。這就是人人不可避免的怨憎會苦。

  極樂世界都是念佛修善往生的人,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成佛度生而來到一起,跟同一個老師學習,修同一個法門,真可謂志同道合,哪來的冤家對頭?天天和阿彌陀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受人和之樂!

  七無所求不得苦,但受自然如意之樂。世間上哪有不求的人?不是求物質(zhì)上的,就是求精神上的,名利福壽,樣樣都求。你看!很多到寺院燒香的香客,大都是對佛菩薩有求而來。富貴求子,貧窮求財,讀書求名,經(jīng)商求利,諸如此類。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往往所求的不能如愿以償,愁苦怨怒隨之而生。人有求而求不到時,好苦啊!

  極樂世界眾生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圓滿豐足,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隨心所欲,你要想得到的,會立刻呈現(xiàn)在你的面前,故無求不得苦,但受萬事如意之樂。

  八五五陰煩惱熾盛苦,但受照見五蘊皆空之樂。五陰(蘊)是色、受、想、行、識。陰是舊譯,覆蓋之義。蘊是新譯,積聚之義。此五種積集之有為法,能障覆我們本具之妙明真心,使其不得顯現(xiàn)。五陰熾盛苦,即煩惱如火熾盛,晝夜焚燒眾生之身心,苦不可言。簡言之,就是我們一天到晚在打妄想,分別執(zhí)著,起貪嗔癡慢種種煩惱,于是胡作非為,由業(yè)感而受到前面七種顯著的苦報。

  這八苦中前七種是苦果,最后的五陰熾盛是苦因。

  極樂世界同居土的人雖煩惱未斷,但由于念佛,就能將煩惱伏住,不會起現(xiàn)行,加上那里境緣殊勝,事事順心,無惡緣障道,又常能見佛聞法,得智慧理水的澆灌,自能滅除煩惱火,而受照見五蘊皆空之樂。

  “但受不病不老”等最后四句,是在極樂諸樂中舉出幾件大家最關(guān)心的事,顯明彼土之樂。“不病不老”,即無八苦中的病苦、老苦。

  “自在游行,天食天衣”,即無八苦中的求不得苦,衣食住行皆是自然,隨心所欲,不需人為營造。極樂世界的人要到十方世界去,他們不須乘坐交通工具,要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宮殿也可隨身,自在快樂。飯菜吃不吃都可以,想吃也不像這里的人要去買去燒,吃完了還得收拾。極樂世界的人想吃,一動念,百味飲食自然現(xiàn)前。穿的衣服是天衣。我們這里人穿衣得剪布縫制,或去服裝店選購。那兒人穿衣只要念頭一動,衣服已經(jīng)在身,顏色、式樣全都稱心如意,衣服不會臟也不用洗,你要天天換新裝都辦得到,只要心一想就行了。《無量壽經(jīng)》上講極樂世界的人,衣服飲食如第六天自然之物。天人穿的天衣非常輕妙,如離我們最近的四王天,身高二十華里,可其所穿的衣僅二兩重。忉利天人身高四十華里,所穿衣僅一兩重。再往上去,人的身高倍倍增加,而所穿的衣則越來越輕,越來越微妙。推算起來,第六天人穿的天衣不到一錢重。極樂世界人穿的天衣則更為殊妙了。

  “諸善聚會”,即聚會的都是善友,無八苦中的怨憎會苦。

  “等樂”二字,表明極樂世界人民所受之樂,遠遠不止上面所舉的幾種,還有諸如此類的等等無量快樂。以上講的是同居土的情況。

  解  方便體觀巧,無沉空滯寂之苦,但受游戲神通等樂。

  這一段文,說明方便土之苦樂。

  “方便體觀巧,無沉空滯寂之苦,”別序中講,娑婆的方便土,有藏教人修析空觀拙度證人的,有通教人修體空觀巧度證人的。這些二乘人被偏空涅槃滯礙,不肯出化城,不發(fā)大心,墮無為坑,真是苦啊!

  極樂方便土的圣人,皆是修圓教體空觀巧度證人的,了知一切法當體即空,四土圓融,皆是大乘菩薩,無藏通二乘沉于偏空、滯于寂滅之苦。

  “但受游戲神通等樂。”說明極樂方便土的圣人,能從空人假,游戲神通,凈佛國土,成熟眾生,此即是受游戲神通等樂。

  解  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這一段文,說明實報土之苦樂。

  “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娑婆世界的實報土,有別教人修次第三觀證人的,有圓教人修一心三觀證人的。別教人是次第修空假中三觀,次第斷煩惱,次第證果位,一步步升上去的,故隔別不融。極樂世界實報土的菩薩,皆是修圓教一心三觀證人的,了知現(xiàn)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即假即中,觀智圓融,無別教三觀前后隔別、三諦不融之苦。

  “但受事事無礙不思議樂。”上句“無隔別不融”即圓融無礙,故受事事無礙不思議樂。

  解  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這一段文,說明寂光土之苦樂。

  “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居住在娑婆世界常寂光土的,有分證的別教佛,也有究竟?jié)M證的圓教佛。別教佛在本教雖稱究竟妙覺,按圓教判仍在分證位,他只破十二品無明,位齊圓教二行菩薩,故法身僅證到部分,尚未究竟圓滿,如同容器還有滲漏。真常是說如來所得之法真實常住。因別教佛尚有三十品無明未破,無明煩惱未盡,變易生死未了,故所得之法尚有生滅變遷,法水流注,未能常住不易。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土,純是圓教妙覺所居,四十二品無明破盡,二死永了,由始覺到證究竟覺,始本合一,理智不二,法性身與寂光土一如,故無別教妙覺法性之水滲漏,真常流注之苦。

  “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因真如本性圓滿顯現(xiàn),故所受者乃圓滿無上菩提覺法之樂、究竟無余涅槃寂靜之樂,即稱性圓滿究竟之樂。

  以上講了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四土之苦樂對比。下面再強調(diào)一下西方極樂世界的同居土,這是大多數(shù)念佛往生的人所生之處,也是同修們最關(guān)心的地方。

  解  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凈四土,圓受諸樂也。

  這一段文,特別點示持名妙行之殊勝。

  “然同居眾生,”雖然是生到極樂同居土的眾生。

  “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但因持名念佛,即能以佛的善根為自己的善根,以佛的福德為自己的福德。既然善根、福德跟佛一樣,自然就有和佛同等的享受。

  “圓凈四土,圓受諸樂也”。我們帶業(yè)往生的念佛人,所到的極樂世界同居土,是那個世界最低的土。但所享受的則和上三土的人一樣,雖在同居,而能“圓凈四土,圓受諸樂”。

  《阿彌陀經(jīng)》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要有多善根、多福德之因緣才能得生。那怎樣做才能具足這些條件而得生呢?經(jīng)文接著告訴我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表明聞名能執(zhí)持,即得往生。由此可知,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我們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即發(fā)菩提心,精進念佛,求成佛道,即是多善根,此為成佛之親因。所念之佛號,為我們能念之心所緣境。玄義明宗中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句佛號具足萬德,故念佛即多福德,此為助緣。善根多,能圓凈四土。福德多,能圓受諸樂。以此方之持名妙行往生極樂,因緣具足即能成佛。

  從理上說,我們現(xiàn)在念佛能和佛相應,當下即圓凈圓受。古德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同樣也可以說,一念相應一念圓凈圓受,念念相應念念圓凈圓受,因我們的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同一覺性。雖然阿彌陀佛是究竟覺的佛,我們是剛開始覺的凡夫,但是我們的覺性與阿彌陀佛的覺性無二無別。例如將一滴水放人大海,這一滴水便具大海所納百川之味。同樣的道理,念佛人一心皈命,將全身心投入佛的法性大海中,便與佛的法性海善根福德平等。當然,從其自性顯現(xiàn)的功德神通妙用方面來說,還是有天地之別的,因修德尚未究竟,故性德未能圓滿顯露。

  我們現(xiàn)在是凡夫,但只要一到極樂世界同居凈土,便不能再稱凡夫了,依天臺宗的六即佛判,我們一生到極樂世界即是分證佛,因為已圓證三不退。分證即一部分,這一部分有大有小,我剛才講的一滴水也是一部分,投人大海中與大海水沒有差別。所以極樂世界同居土的眾生,能圓凈四土,圓受諸樂,享受和佛菩薩平等無異。此實是持名念佛之勝妙,真是微妙得不可言說:

  解  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yōu)人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于此。

  這一段文,結(jié)指同居殊勝。

  “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再講,極樂世界最為殊勝之處,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土。十方佛土的上三土差別不大,而同居土則勝劣懸殊。

  “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良”在此作副詞,即確實,誠因上而言之。“遜”是次、差,十方世界的同居土有豎無橫,與上三土隔別,不像極樂同居橫具四土,故皆比不上極樂同居之殊勝奇特。

  “下又可與此上較量。”下而言之,又可與娑婆世界的同居土比較,娑婆同居五濁重,眾生唯苦無樂;極樂同居五濁輕,眾生無苦唯樂,前面已講得很詳細了。

  在比較之后,方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在十方佛剎的所有同居土中,最為殊勝奇特的是極樂同居。

  說極樂世界好,也不是哪個人能隨便說的,這是佛講的。念過《阿彌陀經(jīng)》的都知道,六方恒河沙數(shù)諸佛,異口同音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此經(jīng)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究其根源是阿彌陀佛因地發(fā)的四十八大愿特別殊勝。就其別愿比較,沒有哪一尊佛能比得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大愿大行之所成就,故娑婆與十方同居,也就無法與極樂同居相提并論了。

  “所以凡夫優(yōu)人而從容,橫超而度越。”凡夫要跳出六道輪回,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娑婆世界五濁重,末法眾生障重慧淺。若修通途法門,都要仗自力,須斷盡見思煩惱方能豎出三界,要超越三界確實不容易,對于現(xiàn)在的末法眾生來講,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希望了。所幸的是阿彌陀佛在西方建了個極樂世界,又靠釋迦世尊為我們講說持名念佛,這個求生西方凈土的特別法門,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為作證明,只要具足信愿執(zhí)持名號,即可度越生死苦海而帶業(yè)往生。古德說:修此法門,但能信愿行具足,萬修萬人去?v然是造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xiàn),若能至心念得十聲乃至一聲阿彌陀佛,皆能蒙佛接引往生,永脫輪回之苦。

  這個三根普被的法門,重點在度脫六道凡夫。因三乘圣人已出輪回,無分段生死之苦,六道凡夫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最為諸佛菩薩所可憐憫。阿彌陀佛在因地發(fā)的四十八愿度眾生,其中大部分是度生死凡夫的。凡夫不必等到斷惑,即可帶業(yè)往生,就表明凡夫是阿彌陀佛優(yōu)先度脫的對象。修此法門,就念一句佛號,方法簡單容易,人人能修。只要把念頭歸一,心里單念一句阿彌陀佛,平時能從容念佛,走的時候也會從容。這在古今的往生傳中,都有實例證明。

  所以,只要能發(fā)心念佛,決定能往生,而且很自在的往生,真是“凡夫優(yōu)人而從容”。生到西方同居土的人,雖是凡夫,但已入圣人之流,因一生同居,即圓證三不退,從生死之此岸,越過煩惱中流,而達不生不死之彼岸,三界六道都橫超了,故大師說是“橫超而度越”!

  “佛說苦樂,意在于此。”厭苦喜樂是人之常情,佛說極樂世界樂,娑婆世界苦,欲令眾生深信極樂殊勝奇特,從而發(fā)懇切求生大愿,執(zhí)持名號即得往生,得受極樂無量諸樂,佛苦樂的原因就在這里。

  以上是講的是,使人深信極樂殊特,切愿求生,力行念佛而得往生受用。

己二  約所受用釋

  經(jīng)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椐,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一段經(jīng)文,描述極樂世界地上空中之莊嚴,說明其居住環(huán)境殊勝。

  欄楣即欄桿,莊嚴界畔。我們這里以圍墻分界畔,極樂用欄桿。羅網(wǎng)彌覆樹上,莊嚴空界。行樹莊嚴露地。欄梔圍在樹外,一重行樹,一重欄楣,重重相間至七,上覆七重羅網(wǎng)。欄梔、羅網(wǎng)、行樹皆以四寶交織而成·!稛o量壽經(jīng)》和《觀經(jīng)》上有行樹羅網(wǎng)等詳細介紹,這里是略說。論表法,欄梔表戒,能防過失;羅網(wǎng)表定,以定覆心;行樹表慧,道樹高遠,此三表戒定慧三無漏學。四寶是金、銀、琉璃、玻璃,表常樂我凈四德

  七重四寶皆是略說,其實是重重無盡,眾寶交錯,周匝圍繞佛菩薩之住處。這樣殊勝的環(huán)境,生活在其中怎么會不快樂呢?所以那個佛國的名字叫極樂。

  解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凈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圣遍。此極樂真因緣也。

  這一段文,總釋極樂圣境。

  佛講極樂世界的欄椐、羅網(wǎng)、行樹皆是七重,寶是四寶,有其深義在,欲藉事以顯理。佛教里講數(shù)字七和四皆是表法的,有多種含義,澫益大師在此僅舉了一種:

  “七重,表七科道品。”七科道品,即三十七道品分為七個科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分,共有三十七個名相,容后細述。

  說到佛教的表法,“七”除澫益大師所舉的表七科道品之外,帶便再說一下,七還表“信、進、戒、聞、舍、慧、愧”等七圣財:

  一、信:不管是對佛教或是其它的宗教、世間法,信仰都是首要的條件,有信仰才能產(chǎn)生力量。佛經(jīng)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要求得到佛法中的功德寶藏,必須具備深切的信仰心。

  二、進:精進。“精而不雜,進而不退”。也就是我們學佛所必須具有向上的干勁。例如修持凈土法門,應該每天念茲在茲地專心念佛,將來才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所以精進也是學佛的一種財富。

  三、戒:戒律。“戒為無上菩提本”,不管出家、在家的佛弟子。希望能成佛道、證菩提,第一條件必須持戒。持了戒,心行有所規(guī)范,學佛才有受用

  四、聞:就是聽聞。佛法難聞,大家看一看,我們臨海有一百多萬人,今天還是休息日,又有多少人能來聽聞佛法呢?實在是非常有限!學佛為什么?有什么好處?這一些都得從聽聞佛法中才能了解,所以說,聽聞佛法是非常重要的。

  五、舍: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之一種。盡自己的力量幫助有需要的人就是“舍”。學佛者助人是盡心盡力,毫無所求的,千萬不要有一種時時刻刻記掛著某人受過自己的幫助,甚至還希望他有感恩圖報的念頭。能做到?jīng)]有施的人,沒有施的物,以及沒有被施的對象,這種“三輪體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舍。

  六、慧:學佛的人要勤修“戒、定、慧”三學。平時我們持戒、參禪、念佛,為的就是要開智慧。人生在世,不管是為了生活奔波,還是希望精神方面得到滿足,這一切都需要智慧。無論是世間的事業(yè),或是研究出世的佛法,都必須靠智慧,才能有進步,才能有前途。

  七、愧:慚愧。也就是羞恥心。慚是對自己,愧是對別人。凈土十三祖印光大師自稱為常慚愧僧。一個人要是時常懷著羞恥心,才不敢胡作非為,時刻反省,對自己的行為、修持、學問、道德都感到比不上別人,這樣才能上進,才能在道業(yè)的修持上有所成就。

  佛教的圣人,不以金銀七寶為財富,而是以這七種道德修養(yǎng)的標目為財寶,所以叫“七圣財”。大家都希望發(fā)財,世間的金銀珍珠,固然是寶,學佛的人更應該學習圣人,以這七種人格修持的圣財,做為我們最珍貴的財寶。

  我們既已學佛,就應成為正信的佛教徒,不要糊里胡涂地迷信。信佛首先要能啟發(fā)信心,如法持戒,凡事循規(guī)蹈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想要深入佛法,更得常常聽聞佛法,才會有進步。做好事幫助別人后,要能夠舍棄曾經(jīng)助人的事,不要時刻記在心頭。不管是世間,或出世間的事業(yè),都需要以智慧為指南,分辨該做與不該做,更要懷有慚愧心,時常覺得行為、品格、道德不如人,才能勇猛精進,注重修持,自然會有光明的前途。

  “四寶,表常樂我凈四德。”澫益大師說此經(jīng)以四寶,表佛得大般涅槃所具之常樂我凈四德,即我們的性德。

  常是涅槃之體,即我們的佛性,永恒不變,無有生滅,上無始下無終。若有始有終,則不為常。又,隨緣化用常不絕,名為常。我們的佛性常不變而常隨緣,常隨緣又常不變,此即常德。

  涅槃之體寂滅永安,又運用自在,隨心所欲,名為樂。

  涅槃之體自實名為我,如《涅槃經(jīng)·哀嘆品》中所謂“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為我。”又,用自在名為我,通序中講“如是我聞”之我字,曾向大家介紹過佛的八大自在我,即為四凈德中之我德。

  涅槃之體解脫一切垢染,又,隨化處緣而不污,名為凈。以上是常樂我凈四德的一般解釋。

  娑婆同居,凡夫唯有四倒:無常執(zhí)常,非樂執(zhí)樂,無我執(zhí)我,不凈執(zhí)凈。

  極樂同居,人人實具四德:壽同佛無量,即常;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即樂;自在無礙,即我,如下文之經(jīng)說:“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即八大自在我;身心內(nèi)外清凈無染,即凈。

  “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阿彌陀經(jīng)》介紹極樂世界,文字很簡練,居住情況只講了欄椐、羅網(wǎng)、行樹,未提及宮殿樓閣!队^經(jīng)》中描述極樂世界寶樹寶網(wǎng)等情況比較詳細,還說到“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這個界有寶網(wǎng)莊嚴的空界,有寶樹莊嚴的地界。可見這些七寶莊嚴的宮殿樓閣四周皆有寶網(wǎng)寶樹圍繞。那些宮殿樓閣是誰住的?佛菩薩住的,他們都住在往生凡夫的周圍。這就是告訴我們,只要我們一往生極樂,佛菩薩、諸上善人都是我們的鄰居。

  “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圣遍。此極樂真因緣也。”皆四寶,如上所說,極樂同居人人實具常樂我凈四德,說明自己的功德深,這是內(nèi)因。周匝繞,圍繞在自己周邊的都是賢人圣人,沒有惡友,這是外緣。簡單地說,極樂世界的人內(nèi)因勝是心具四德,外緣勝是人事環(huán)境殊勝。二者合之,便是西方世界之所以是極樂的真實因緣。此殊勝因緣,皆由持一句萬德洪名修多善根多福德所成。

  解  此等莊嚴,同居凈土是增上善業(yè)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

  由此往下,別明四土因果。這段文說明同居土因果。

  “此等莊嚴”這一句貫通下文,不單是說極樂同居土,而是總指極樂四土之依正莊嚴。我們先看同居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是如何修成的。澫益大師告訴我們,能感之因有二:一是增上善業(yè),一是圓五品觀。所感之果是緣生勝妙五塵。

  “增上善業(yè)”,即持名念佛。持名一法,具足四緣: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即佛是成佛之親因緣;凈念相繼是等無間緣;以佛號為所緣境即所緣緣;念佛得彌陀本愿威神加被及十方諸佛護念,是增上緣。這是說一個增上,即將前三種緣全包括在其中。念佛是修善業(yè),這是世出世間至善圓滿的善業(yè)。一句佛號含攝了阿彌陀佛從因地至成佛以來所修的萬德,執(zhí)持名號能將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樣修的多善根多福德,能令人橫出三界,往生凈土,不退成佛。世出世間還有什么能比這個更善的?所以,增上善業(yè)就是指的持名念佛。在凈土宗講,能信愿執(zhí)持名號,未斷見思,便感生極樂同居土。

  “圓五品觀”是圓教觀行五品位之修法,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一隨喜:聞實相妙理,隨順信解,慶幸歡喜。

  二讀誦:讀涌大乘經(jīng)典,明理破迷,以助邢觀。

  三解說:將自己所解,轉(zhuǎn)告于人,說法開導。

  四兼行六度:自己理觀稍熟,正觀稍明,便能傍兼利物。自修理觀為主,兼修六度事行利益他人。

  五正行六度:自修圓觀已熟,涉事無妨,故具行六度,自他二利。兼行六度是隨緣隨喜做,正行六度是主動做。

  此五品觀修成,即能圓伏五住煩惱,相當于凈土宗的念佛功夫成片。這是指不修持名念佛而修其他大乘法門的人,以修圓五品觀的功德,也能感生極樂同居土。

  天臺宗智者大師往生時,弟子問他證何位次,他回答說:“吾不領(lǐng)眾,必得六根凈。為他損己,只五品位耳。”領(lǐng)眾即當住持,帶領(lǐng)大眾修行。那時寺院出家人多,他樣樣要操心。而且他常常講經(jīng)說法,弘法利生,為教化眾生而犧牲自己,獨自專修的時間少了,故降低了品位。六根清凈位見思煩惱已斷,無明亦伏,是圓教十信位,屬于六即佛中的相似即,往生極樂方便土。五品位見思煩惱未斷,只是伏住,屬于六即佛中的觀行即,往生極樂同居土。后人延用智者大師往生時的說法,講到極樂同居土時,便說圓五品觀所感。

  “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極樂同居土的體質(zhì),是緣生勝妙五塵。緣生即因緣所生法,通俗講即因緣果報。我們娑婆世界同居土是緣生的,極樂世界同居土也是緣生的。二土體質(zhì)皆是五塵,即色聲香味觸。有何差別呢?娑婆同居五濁重,土穢,五塵粗劣。極樂同居五濁輕,土凈,五塵勝妙。

  極樂世界的人身體皆是紫磨金色,相好同佛,七寶池中有四色蓮華,樹上空中有奇妙雜色之鳥,眼見的是勝妙色。有風樹作百千種樂,有眾鳥出和雅音,耳聞的是勝妙聲。池中蓮華、天雨曼陀羅華,微妙香潔,乃至國土一切萬物皆以寶香合成,鼻嗅的是勝妙香。眾生吃的是天食,百味飲食,天廚妙味,舌嘗的是勝妙味。穿的是天衣,冠帶瓔珞,輕妙愜意;過浴寶池,流水悅體;德風融身,安和調(diào)適;經(jīng)行天華所覆金地,軟如足履兜羅綿,身覺的是勝妙觸。這叫勝妙五塵,為極樂世界同居土之體。

  為什么二土五塵有如此勝劣之異?其原因是所種的因不同。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心里有煩惱,心地不清凈,所造業(yè)有善有惡,非凈業(yè)而是染業(yè),故所感之世界也不清凈,五塵粗劣。生極樂同居土的人雖煩惱未斷,但能伏住不起現(xiàn)行,心地保持清凈,修的是增上善業(yè),故能感得清凈的世界,五塵勝妙。如是因感如是果嘛!當然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阿彌陀佛加被之外緣。因同居土人自身煩惱未斷,所受用的是阿彌陀佛功德神通變現(xiàn)之勝妙五塵,有經(jīng)文為證:“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解  方便凈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

  這一段文,說明方便土因果。

  “方便凈土是”,能感方便凈土之因有橫豎之分:

  “即空觀智所感”,豎為即空觀智,非通教即有偏真之空,是為圓教即假即中之空,圓教的即空觀智比通教的高明。

  “亦相似三觀所感”,橫則相似三觀,此一心三觀,任運斷見思惑盡,伏無明,證人圓教相似位。一心三觀是相對別教次第三觀而言,這是利根菩薩所修的圓教觀法,即于一念心中,以空假中三觀,圓觀真俗中三諦?沼^相應即生方便土。在凈土宗講,念佛達事一心不亂,斷見思惑盡,便感生方便土。

  由方便土往上,上三土之業(yè)因,皆與一心三觀密切相關(guān)。只是因所修一心三觀之功夫深淺有別,故所證果位也不同。

  “以妙真諦”,在真諦之上加一妙字,說明非藏通二教之偏真,是圓教之不思議真諦,即假即中,故稱為妙。

  “無漏五塵”,是中道無漏五塵。漏即煩惱,此無漏五塵是無見思煩惱所感之五塵?梢姺奖阃烈膊煌夂跻晕鍓m為體。只是方便土人見思煩惱已斷,心比同居土人清凈,所感國土也比同居土清凈,受用的是無漏五塵,比同居之勝妙五塵殊勝。方便土人不單受阿彌陀佛加被,還有自己斷煩惱的一分功德,比同居土人勝一籌。

  解  實報凈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

  這一段文,說明實報土因果。

  “實報凈土是,”能感實報凈土之因亦有橫豎:

  “妙假觀智所感”,是從豎說。妙假即非別教次第之假觀,是圓教即空即中之不思議假觀。圓教的妙假觀智比別教的更高明。方便土眾生見思惑已斷,然塵沙惑未破盡,塵沙惑障礙教化眾生,所以他還是偏重在自己斷惑修行。實報土的菩薩塵沙惑已盡,無明亦破,本具之智慧德能顯發(fā),便能度生利他。故從空人假,為眾生不請之友,有感必應,于十方世界助佛教化眾生。

  菩薩修習的是如幻三昧,了知一切法皆如幻如化,當體了不可得,如《金剛經(jīng)》所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雖知如幻,仍積極地度如幻眾生,念如幻彌陀,求生如幻凈土。所謂終日度生,而知實無眾生可度!督饎偨(jīng)》上講無住生心,無住即空;生心即假;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即中。我們凡夫是生心而有住,二乘是無住不生心,菩薩是無住生心同時,故為即空即中之妙假。

  “亦分證三觀所感”,是從橫說。即修一心三觀,分破無明,證人圓教分證位,亦即常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假觀相應即生實報土。在凈土宗講,念佛達理一心不亂,便感生實報土。

  “以妙俗諦”,在俗諦上加一妙字,則說明非別教三諦隔別不融之俗諦,是圓教即真即中之不思議俗諦。

  “無盡五塵為體”,色聲香味觸五塵,隨拈一塵,皆具一切塵,塵塵無盡。所謂一一塵中一切塵,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塵中一切心,一一心中一切塵。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剎中一切塵。佛剎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佛菩薩亦無量無邊,此即中道無盡五塵。實報土人不僅見思、塵沙斷盡,無明亦破,故心比方便土人更清凈,所感國土自然也比方便土更為清凈莊嚴。實報土雖亦以五塵為體,因?qū)崍笸寥俗陨頂酂⿶赖墓Φ赂螅适苡玫囊逊欠奖阃恋臒o漏五塵,而是更為殊勝的無盡五塵。

  解  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

  這一段文,說明常寂光土因果。

  “常寂光土是,”能感常寂光土之因,亦有豎橫二說:

  “即中觀智所感”,豎則即中觀智。這里講即中就說明非別教的次第中觀,是圓教的即空即假之不思議中觀。圓教的即中觀智最為高明。

  “亦究竟三觀所感”,此從橫說,是從修一心三觀,證人圓教的究竟位。這時無明煩惱斷盡,佛法的修學到此究竟圓滿,自性功德圓滿顯現(xiàn),成圓教究竟佛,故感居常寂光土。

  “以妙中諦”,中諦之前加一妙字,說明非別教相對真俗而言之但中,此為圓教即真即俗之不思議中諦。

  “稱性五塵為體”,色聲香味觸五塵,皆稱合真如自性,完全是自性之性德所現(xiàn),圓融周遍,不可思議,是為常寂光土之體。

  解  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所以極樂同居凈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這一段文,說明四土圓融。

  “欲令易解,作此分別。”為什么前面將四土分開,一一說明其因果呢?這是大師的苦心,為了讓眾生更容易了解,故作此四土次第分別,同居是緣生,方便是即空,實報是妙假,寂光是即中。這是按照《中觀論》中:“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首四句偈所說的。

  “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若據(jù)實理,四土圓融無礙,故說四土莊嚴,無不是因緣所生法,無不是即空、即假、即中。從帶業(yè)往生極樂同居土的人民看,一切無非因緣所生法,方便、實報、寂光也是因緣所生法,極樂四土唯一同居土,則同居橫具上三土。從斷見思煩惱往生極樂方便土的聲聞看,一切法即空,同居、實報、寂光無不是即空,極樂四土唯一方便土,則方便橫具上下三土。從破無明證法身往生極樂實報土的菩薩看,一切法即假,同居、方便、寂光無不是即假,極樂四土唯一實報土,則實報橫具上下三土。從斷盡無明位居常寂光土的佛看,一切法即中,同居、方便、實報無不是即中,極樂四土唯一寂光土,則寂光橫具下三土。故極樂世界任何一土皆圓具四土。

  “所以極樂同居凈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極樂同居,具足四土,圓融無礙。其中人民表因緣所生法,就是同居土。聲聞表即空,就是方便土。菩薩表即假,就是實報土。佛表即中,就是常寂光土。凡圣同在一居而無礙,故曰圓融。若非圓融之理,為什么能有這一土具足四土,并非常圓融之事呢?所以引用這個極樂同居圓融凈境,以證明圓融之理。真俗圓融,即真俗中三諦圓融,性德圓融。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故修德所成之境必定也是稱性圓融,一土具足四土,故說不可限量。下文有顯理之處,皆是仿效此說。

  解  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

  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這一段文,以問答來破情。澫益大師唯恐有人不通達寂光乃即事之理,而落偏理廢事之見,故假立問答,以破情見。

  “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有人認為前三土是事,有種種莊嚴事相,而寂光是理,為什么也有五塵莊嚴呢?

  此問之提出即非理事圓融,其病在于將事理分隔,偏在理性一邊,而否定事相。大師的答詞解釋得清清楚楚:

  “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理事本來不二,理由事顯,事得理成。三土原由寂光變出,三土之一一莊嚴以至寂光之稱性五塵莊嚴,全體就是寂光理性,玄義明宗中講全事即理。寂光理性本來具足無量莊嚴,玄義辨體中告訴我們,一念心性具造百界千如,理具方能事造。寂光是三土之理體,三土即寂光之事相,三土不在寂光之外,寂光也不在三土之外,寂光三土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一如。故寂光之稱性五塵具足不思議無量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報之果土。

  從佛看,全三土而成寂光。從眾生看,全寂光而成三土。由于眾生業(yè)力差別,妄想執(zhí)著輕重不同,人民但見同居,不見上三土。聲聞但見同居方便,不見上二土。菩薩能見實報及下二土,分見寂光。唯佛圓見四土。這是通常所講的道理。

  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圓融,任何一土圓具四土,故生同居土之人民能圓見圓凈四土,圓受諸樂。此即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殊勝之處。

  “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最后兩句用反詰再進一層破之。如果寂光不具事相之勝妙五塵莊嚴,那和偏真法性有什么兩樣呢?偏真法性即小乘人只證到空性,萬法皆空,但不起作用,空有隔別,真空不具妙有。寂光是如來所居處,諸佛之究竟依土,真空妙有自然圓融不二,性德所具之無量莊嚴全體顯露。此性具之無量莊嚴,即稱性勝妙五塵。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