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五卷
第五卷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面,甲二、正文。這以下我們就正式說明《靈峰宗論》的內(nèi)容。正文當中的第一科,乙一、發(fā)心篇第一。這一科主要是說明我們因地發(fā)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地真正發(fā)心,講這兩個主題。我們這一科當中分成三科:總標、別明跟結(jié)勸。
先看第一科,丙一、總標。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庇磁c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jīng),參宗坐禪,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途種子;但執(zhí)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但從自覺圣趣,光明發(fā)輝,徹其源底,共回向凈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好,那么我們把這個論文分成三大科,第一段我們先看總標: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修行人經(jīng)過一生的修行,我們到臨命終時候有兩個差別的果報,第一個就是成佛作祖,他能夠在今生當中成就佛道或者成就祖師,換句話說呢,成就種種功德莊嚴;第二種情況就是墮坑落塹,臨命終的時候生起了顛倒,墮落到三惡道去受多生多劫的痛苦。這個“塹”就是一個很深的坑,深坑就比喻三惡道,一個火坑。那么基本上我們把修行的果報分成這兩個差別,一個是成佛作祖,一個是墮坑落塹。那么這兩個差別果報是怎么來的呢?它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自然而有的,那么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所爭只一念間。就是說它們之間的差別就在我們一念心性的迷悟所造成。
佛法的生命觀是講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說生命是由因緣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那么這個因緣的主要因素就是我們一念的心識,萬法唯識——說一切的萬法唯獨是我們一念的心識所變現(xiàn),離開了一念心識就無有少法可得。那么這個心識在緣起萬法的時候,它跟業(yè)力是互為因緣的,換句話說呢,我們一念的心識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呢就創(chuàng)造很多的業(yè)力,如果我們跟染污的境界接觸就創(chuàng)造了罪業(yè),假設(shè)我們跟三寶的境界接觸我們就創(chuàng)造功德。所以這個心識一動,它就是創(chuàng)造業(yè)力;業(yè)力在創(chuàng)造的時候,它又在熏習我們的一念心識,它對我們心識的功能它能夠有熏習的功能,它改變我們的心的功能。所以心識創(chuàng)造了業(yè)力,但是業(yè)力也在改變著心識,這兩個互相地影響,互為因緣。我們可以舉兩個不同的例子。比如說,假設(shè)我們內(nèi)心當中是依止煩惱,經(jīng)常地隨順煩惱,那么煩惱一動,當然就是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yè),可能是一個輕的罪業(yè),也可能是一個重的罪業(yè),總之就是一個罪業(yè)。那么這個罪業(yè)一造作了以后呢,它又熏習我們一念的心識,使令我們心識里面那個惡的功能增長,那么增長的時候你又很容易再造第二次的罪業(yè),那么這個第二次的罪業(yè)又再熏習我們的心識、增長我們心識的惡的功能。那么慢慢地、慢慢地,在心識當中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強大的惡法的功能,那么等到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的罪業(yè)就變現(xiàn)出地獄的刀山油鍋出來,我們就在那個地方得果報。假設(shè)我們心識是依止的一個清凈心,那么清凈心一動它就是一種善業(yè),這個善業(yè)的造作它又熏習我們這念心,使令我們這念心更加地良善,如是地輾轉(zhuǎn),臨命終的時候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現(xiàn)前,我們就在極樂世界的蓮花里面蓮花化生。
所以呢,生命的本質(zhì)是心識跟業(yè)力輾轉(zhuǎn)的因緣而生起的,但是當我們?nèi)プ犯康椎臅r候呢,主要的關(guān)鍵還是一念的心識,心為業(yè)主,心識是主宰著業(yè)力的方向。所以當我們在判定果報的時候呢,它的關(guān)鍵點還在一念心性的迷悟,這個大方向是這個地方?jīng)Q定的。這一段是一個總標。
這以下第二段、引證。把前面的觀念引用儒家的教理加以證明: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边@以下蕅益大師引用兩段的儒家的經(jīng)文,第一段: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儒家的經(jīng)典上說,我們一念的心識有兩個主要的功能:第一個,人心。這個人心就是一種隨順于私欲的煩惱,我們個人的欲望,隨順于我們私欲的煩惱。那么第二種是道心,隨順于理性的一種正念。那么基本上,儒家是說我們內(nèi)心當中有兩種的差別功能,我們也有善良的心識,也有邪惡的心識,這兩個相貌不同。人心的相貌就是惟危,是危殆難安,勢力很強大;道心的相貌是微弱難明。換句話說,我們一般人的內(nèi)心狀態(tài),煩惱的勢力強過于正念的勢力,是這樣子,所以我們要造罪業(yè)比較容易,要去創(chuàng)造功德就比較困難。所以儒家的思想,它以這樣的一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開展出克己復禮的修學方法。就是說你要隨順于禮,你一定要克制自己。為什么呢?因為我們要隨順自己的心情,我們是容易造罪業(yè)的,所以必須要克制。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這當中提出了兩個人,一個是狂,就是一個狂妄的、很兇的人,第二個是一個圣人?窀サ牟顒e就是,一個是罔念,就是即使你是一個圣人,那么你放縱你的心念,你就變成一個狂妄的人;你本來是一個狂妄的人,你能夠克制你的欲望,你就能夠慢慢地成就一個圣人。所以說,這個狂人跟圣人就在你心念的調(diào)伏上面的差別,你心念上的善惡來做判斷。這一段是蕅益大師引用儒家的經(jīng)典來說明前面的觀念。
這以下做個總結(jié):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前面是引證,這以下舉出一個例子來,說在舜跟跖,這兩個人是同一時代的人。舜當然是一個很賢明的國君,勤政愛民,造福了很多很多人的福利。跖是一個很兇惡的大盜,在山區(qū)他聚集了九千多人,到處殺人、搶劫,為害人民。在這兩個眾生的一期生命當中,一個人是利益了眾生,另一個是傷害眾生,那么他們兩個之間的差別在哪里呢?“利與善之間也!本褪钦f他們這兩個生命發(fā)揮了不同的功能,第一個是一個賢良的國君,一個是一個兇惡的大盜,他們兩個都當然有大智慧、大威德了,他們兩個之間的差別就是一個是利益、一個是良善。就是說,一個人他一生當中他追求的是他個人的私欲,他以這樣子為他一個生命的目標,以個人的私欲為他生命追求的目標,所以他發(fā)動出來的就會去傷害眾生,他不能克制他的欲望。那么另外一個人呢,他心中念念是心存良善、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所以他的身口意發(fā)動出來的就是造福人民的事業(yè)。所以關(guān)鍵點還是一念心的一個利跟善之間的差別。
我們佛教把生命體分成了三類,一個是正定聚,一個是不定聚,一個是邪定聚。正定聚就是你那一念心對于佛法的道理——業(yè)果、空性、真如的道理已經(jīng)如實地安住了,遇到任何的染污的境界來刺激你,你都能夠隨順于真理而活動,這個是圣人的境界,正定聚。第二個是不定聚,不定聚的眾生的心念是不決定的,他遇到了染污的境界他就造罪業(yè),他遇到了清凈的境界他就創(chuàng)造功德,所以他內(nèi)心當中是不決定。第三個是邪定聚,內(nèi)心的煩惱跟邪見特別地堅固,遇到了三寶的境界乃至遇到佛的大善知識的境界,他還是一樣會生起惡念的。那么這個佛法它把生命分成三大類,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它可也是完全以心念來判斷,它不是說:誒你這個人拜了三千拜,你入正定聚,你拜了一拜,你入不定聚。它不是看你外表的事業(yè)的差別,是以你內(nèi)心的迷悟,以這個為一個生命的一個判定的標準。
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标P(guān)鍵點是看一個人存心的差別。這段是一個總標。
我們再看第二段的別釋。
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jīng),參宗坐禪。這個是講到我們修行,當然在三寶當中主要是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有些人他歡喜受戒學律,以持戒來莊嚴自己的身口意,戒波羅蜜的功德;有些人聽教看經(jīng),以止觀來莊嚴自己的功德;有些人他是參禪,參宗坐禪。那么當然,這三個法都是佛陀跟歷代祖師所傳下的正法,都是一個廣大的資糧。但是呢,這樣的一個資糧會因為我們因地發(fā)心的不同會出現(xiàn)不同的果報,這以下有五個差別:
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途種子。說我們在持戒或者是研究教理或者是修止觀的時候,我們的存心是為了名利——我希望我這樣的一個造作能夠在我今生當中創(chuàng)造廣大的聲名、得到很多的利養(yǎng),那么,這個時候你依止這樣的心境去持戒、看教、參禪,這個時候是一個三途的種子——地獄、惡鬼、畜生的種子。利名心它本身是一個煩惱的心所,你依止煩惱的因緣來持戒、依止煩惱的因緣來修止觀,那么所有的善法它就加持在這個煩惱的境界上去了。在律上說,我們因地發(fā)心不正,不發(fā)菩提心,發(fā)世間的名利心來持戒修福,那么這個持戒修福的善法會因為你這個染污的貪欲的煩惱所染污,那么你這個果報呢未來是在三惡道,你可能到畜生道做一只牛、羊、豬、狗,那么在牛羊豬狗當中呢是享受那個粗惡不凈的飲食跟資具。就是為什么呢?因為你在因地的時候你依止的發(fā)心是染污的,所以你就在這種不凈的地方得果報,就是這個意思。
但執(zhí)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前面的修持它依止的是煩惱,那么這以下依止的邪見,對一切法有一種自性見,執(zhí)著取向。比如說我們念佛也是一樣,念佛應(yīng)該是要追求的是一心不亂,感應(yīng)道交是以一心不亂的功德做基礎(chǔ)。但是這個念佛人整天就是向外攀緣,老是想見到佛像、見佛的現(xiàn)前。印光大師說,你這個念佛啊,你內(nèi)心當中不能向內(nèi)去調(diào)伏你的散亂心,依止攀緣心來念佛,念佛就是想要看到佛、看到極樂世界的出現(xiàn),那么這樣子呢是人天魔外種子。這個主要的就是一種邪見,不能把一切法會歸到一念的心性。一般啊,這個喜歡感應(yīng)神通的人,這種種姓,他下輩子容易變成鬼神道,好一點的話呢,不破戒啊,就是佛教的護法,如果是破戒的話就到魔道去了,那么這個就是他內(nèi)心當中沒有依止一個正法,心外求法來修行。
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前面兩個發(fā)心啊依止煩惱跟邪見,那就在三界里面得果報,雜染的境界,這以下是清凈的法界了。但是這個清凈的法界,一味出離,他就是“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一心一意地只是要追求出世的涅槃,那么這樣子變成了一個二乘的種姓。
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能夠有這個自覺覺他,自覺主要是一個自利的功德,為了上求佛道;同時有大悲心,不忍眾生苦,不愿圣教衰,下化眾生。那么這樣子是菩薩種子。前面的一味出離,他這個心是心凈,但是呢,發(fā)心比較小;真實自覺覺他心,他的發(fā)心比較大,自利利他。
看第三,但從自覺圣趣,光明發(fā)輝,徹其源底,共回向凈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前面的菩提心還是一種世俗菩提心,它還是在這個有相的境界分別,這以下的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它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它是怎么回事呢?自覺圣趣,光明發(fā)輝,徹其源底。它從自利的角度,能夠從一念的心性從有相的境界往“自覺圣智”(自覺圣智就是我們一念的清凈心)上趣入,就是攝用歸體;那么從利他的角度,又能夠以一念清凈的光明的心依體起用、發(fā)起大悲心。總之呢,徹其源底,能夠會歸到一切法的本源。然后呢,“共回向凈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
“自覺圣趣,光明發(fā)輝”,就是菩薩行者他讀誦大乘經(jīng)典,他能夠解第一義諦,他能夠明白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我們一念的分別心啊,當然在作用上有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人貪煩惱重、這個人嗔煩惱重,這個人布施的善根強、這個人持戒的善根強,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差別的作用都把它剝開來,然后把一念的心性會歸到它最初那個明了的覺性的時候,那種如的境界跟佛那個如的境界是無差別的。他從這個地方體悟到以后呢,開始去發(fā)菩提心。有一天密勒日巴尊者在說法,說法的時候呢,當然他為眾生說法主要是人類啊,為他的弟子說法。剛好有一只小狗走過去了,這個時候他馬上停下來為這只狗加持。走了以后,弟子就說,師父啊,它是一只狗,您為它加持有用嗎?密勒日巴尊者說,你們看它是一只狗,就是凡夫眼睛看到就是一種外表的因果的果報相,密勒日巴尊者說,我看到的是它的佛性,看到它現(xiàn)前一念心性跟諸佛那種即空即假即中那個如的境界是沒有差別的,我看到的是它現(xiàn)前一念心性。所以說呢,前面的“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這種世俗菩提心經(jīng)過般若波羅蜜的引導以后,它就能夠提升到一種“自覺圣趣,光明發(fā)輝,徹其源底”那個平等的大悲心,這個叫勝義菩提心。
我們持戒、聽教或者坐禪,就是你這樣的善法,因為你不同的發(fā)心的引導,你未來的果報就有這五個差別。我們現(xiàn)在在研究《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那個別境、那個欲,“欲、勝解、念、定、慧”那個欲,欲就是一個希望,這個心所是很重要的。在唯識學上說,我們的心念當中每一個念頭不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堅定的業(yè)力的,不一定。那么什么樣的業(yè)力對我們的生命有決定性、有主宰性呢?就是由這個欲、由希望所引導的業(yè)力,這樣子的業(yè)力是很有力量的。比如說,我們有時候去外面,隨便的一個善法、慈善事業(yè),有因緣我們就做了,這樣的慈善事業(yè)不一定馬上能夠在我們生命當中發(fā)揮重大的作用。但是,假設(shè)你心中經(jīng)常有這樣一個希望,由這個欲的引導去造作身口意的時候,這個業(yè)力就很大。
那么這以下五種的發(fā)心,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類。前面的兩類,它這樣的一個做法主要的是追求、心中的希望就是五欲的境界,就是這個世間的財色名食睡的境界,五欲的境界。他希望,為什么持戒、為什么聽經(jīng)、為什么修止觀呢?他心中希望得到的是世間的五欲。那么第二種,他心中的欲是一種偏空的涅槃,追求一種出世間的涅槃,這當然更殊勝了。那么第三種,這個菩提心啊,他心中的希望是無上菩提。所以說呢,三種不同的希望它引導這樣的善法就會趨向于不同的果報,大方向有這樣三個差別。
最后的總結(jié):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就是假設(shè)我們心中的希望是正確的、是清凈的,你所帶動的善法都是正確的;假設(shè)你心中的希望是邪惡的,那么你所帶動的善法都被你這個邪惡的心識所染污了,一切法邪。
關(guān)于這一點啊,我們看附表五,解釋“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我們用《法句經(jīng)》兩句的偈頌來解釋這一段話。先看第一句: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yè),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那么這個偈頌我們把它分成兩大段,第一段是一個總說,第二個是別示。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這算是一個總說。諸法,主要指的是十法界的染凈因果,有六凡法界的雜染因果,也包括了四圣法界的清凈因果,那么這些都是叫諸法。那么這些諸法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意先導,意主意造作。那么雖然這一切法是由身口意的造作,但是呢,我們的心念它是一個引導者,就是身口的造作是由心念來引導的,而且引導了以后呢是由心念來主宰的,真正是心念在主宰業(yè)力的,而且心念是一個真正的造作者。換句話說呢,身業(yè)跟口業(yè)只是一個工具,意業(yè)它是一個真正的先導者、主宰者、造作者。就像經(jīng)典上講一個比喻,說牛跟車,車子就比喻我們的身口二業(yè),牛是牛車的一個方向,這個牛車為什么會走,是因為有牛,這個牛就是我們心念。牛是決定這個牛車往東邊走、往西邊走,這個牛是一個決定者,它是一個先導者、主宰者、造作者。那么這一大段先說明我們身口意的相互關(guān)系。
這以下別示。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yè)。假設(shè)我們今天造了一個業(yè),我們怎么判斷這個業(yè)對我們的生命有什么影響呢?這以下告訴一個判斷方法,[C1] 就是說,你依止的是一個染污意,你在造作這個業(yè)的時候呢,是依止的一種煩惱。你為什么做這件事情?是貪或者是嗔或者是癡的煩惱,那么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口業(yè),你講的某一句話或者某一種行為,那么這樣子的因地一定會讓你在來生當中成就痛苦的果報。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像車輪一定會跟隨前面的獸足,獸足是決定著車輪的方向。
在《法句經(jīng)》上說,講一個小故事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漁夫,他有一次到很遠很遠的外海去打漁,就抓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黃金色的金魚,非常地漂亮,這個漁夫看到這個金魚非常美麗,不忍心把它給殺掉,就獻給了國王。國王一看,哎呀,這魚實在太漂亮了。然后就用音樂、玄妙的音樂來供養(yǎng)這只黃金的魚,把它放在皇宮前面。那么這個魚一聽到音樂的時候,它隨著音樂起舞,它嘴巴就張開,一張一開地。這個魚嘴巴一張開就發(fā)出很臭穢的味道,大家都忍受不住,整個宮殿就彌漫一個臭穢的味道。那么這國王就很奇怪,這只魚外表這么莊嚴,怎么會嘴巴那么臭呢?就把這只魚就帶到佛陀的前面,請佛陀說明這個因緣是怎么回事。佛陀說,這只黃金的魚在迦葉佛的時代是一個比丘,而且善能說法的比丘,對佛法有很深的理解,善能說法,但是,他說法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要住持正法、續(xù)佛慧命、利益有情,他是為了增長他個人的名利。所以他說法到最后的時候呢,雖然受到別人的恭敬,也增長他的貪欲跟他的慢心。他要做錯什么事,比丘糾正他,他就反過來說,你到底懂多少呢?用這樣“你到底懂多少”來責備對方。那么乃至有一次他在誦戒的時候,大家都沒有參加他的誦戒的行列,大家都離開了,因為他這個人呢沒有內(nèi)心的道德,大家就離開了。然后他就口出惡言,他說,你們這些人呢沒有一個人懂經(jīng)律論的……種種誹謗三寶的話。那么因為這個比丘雖然他在說法的時候呢造了一個善業(yè),但是他依止的是內(nèi)心的煩惱,終究跑到三惡道去了,變成一個魚的果報。他曾經(jīng)去毀謗三寶的罪業(yè),所以就嘴巴特別臭;那么他曾經(jīng)雖然造了善業(yè),這個善業(yè)的因緣使令他有這個美妙的外表。所以說呢,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依止的是染污意,這個大方向就是一個痛苦的,大方向。
再往下看。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凈意,或語或行業(yè),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那么這個地方也是一樣,一切法是我們心念是一個先導者、是一個主宰者、是一個造作者。假設(shè)我們今天依止的是一種清凈心,無貪、無嗔、無癡的清凈心,或者慈悲心,那么所發(fā)動的語業(yè)或者是身業(yè),是則樂隨彼,我們一定會因為這樣的業(yè)行成就安樂的果報,這以下講出一個比喻:如影不離形,影子是不能離開我們的身體的。
“若以清凈意,或語或行業(yè),是則樂隨彼”,在《宗鏡錄》它也講出一個小故事是說,它說佛陀滅度以后,有一個行腳的比丘,行腳比丘來到塔廟以后看到佛塔,他對佛陀的感恩心啊,他繞塔三匝,贊嘆佛陀的功德,由于佛陀的出世法,開顯眾生的智慧。那么他臨走的時候他為了表達對佛陀的感恩心,一個行腳比丘什么都沒有,唯一的、他最珍貴的就是他腳底下破舊的草鞋。他就很虔誠地把他的草鞋脫下來,掛在佛塔的前面,表示他對佛陀的供養(yǎng),他供養(yǎng)以后內(nèi)心感到非常滿意,就離開了。離開以后沒多久,又有一個行腳比丘來到這個佛塔,他看到了佛塔,也是憶念佛陀的恩德,散發(fā)出對佛陀的感恩,佛陀的說法使令眾生世間的黑暗當中出現(xiàn)了光明,那么他也是繞佛三匝。那么臨離開的時候,他看見這么莊嚴的佛塔前面掛著兩個破舊的草鞋,他覺得這個是對佛塔的不恭敬,把草鞋拿下來把它扔掉了,扔掉以后他也是很滿意,就離開了。永明延壽大師說,這兩個人對佛塔做出了相反的事情,一個是把破舊的草鞋掛上去,另外一個是把這個草鞋丟掉,那么我們怎么判斷這兩個比丘的業(yè)行呢?永明大師說,這兩個比丘的功德是完全一樣的。因為,他們兩個的行為是出自于對佛陀的一念感恩心,是供養(yǎng)心,雖然他們的表現(xiàn)法不同,但是他們的情況都是“若以清凈意,或語或行業(yè)”,那一念引導業(yè)行的那一念心啊是供養(yǎng)的心情。所以說呢,永明大師的判斷,這兩個比丘的功德是完全一樣的,是無差別的。
所以從這段的學習我們就知道,我們在未來怎么判斷這個業(yè)是清凈的、是染污的?就是以我們那一念的心念。所以說,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這個是說明我們在修行的剛開始,我們一定要先端正我們的因地發(fā)心。因為因地的發(fā)心它會引導著我們所有的業(yè)力。假設(shè)我們在因地發(fā)心有錯誤,我們趕快調(diào)整,要馬上調(diào)整,因為我們所有的業(yè)行是由我們前面的念頭來做一個先導者、主宰者、造作者。這段的大意是這個意思。
大家有沒有問題?
問:請主任慈悲開示,如果一個人他一直造善業(yè),然后熏習他自己的業(yè)種子,到臨命終,如果他造惡業(yè)然后到臨命終的時候,然后由他的業(yè)力變現(xiàn)出那些三惡道果報,比如說像地獄業(yè),那一個人他可以看到他自己本身都在受無量的苦,那屬于由他自己心性變現(xiàn)出來自己受那個果報。但是如果說人道或者說在其它道的時候,我們說做惡業(yè)或者做善業(yè),到臨命終變現(xiàn)出來的果報為什么兩個不一樣的種子熏習出來的東西會看到外面的器具、外在的那個依報世界是一樣子的?
它是這樣子,我們一念心性循業(yè)發(fā)現(xiàn)。清凈本然,但是受業(yè)力的熏習啊,循業(yè)發(fā)現(xiàn)。就是你這個心念啊,你一開始依止的是染污意,那么你去造作的時候,你所有的業(yè)行就加強這個染污意,就像滾雪球,你慢慢地煩惱勢力越來越重。所以我們剛開始因地發(fā)心不正的時候你感覺不出來,但是你已經(jīng)過了十年、二十年以后啊,你因地發(fā)心不正的人啊,他這個身口意就會不一樣,就會不一樣,他這個修行的方向也會不一樣,就會不一樣,那慢慢慢慢地,他后來的差別就越來越大了。越來越大的時候,到臨命終的時候,他的罪業(yè)啊,當然它不是變現(xiàn)刀山油鍋了,變現(xiàn)刀山油鍋誰會去投胎呢?因為這個投胎是愛取的煩惱在投胎,它會變現(xiàn)他所貪愛的五欲的境界,這個人要貪女色,它就變現(xiàn)出女色的樣子,這個人他貪錢財,它就現(xiàn)出珍寶的樣子,然后,他動了一念的愛取,一投胎,事實上就變成刀山油鍋了,它是這樣子的。就是你有各式各樣的業(yè)力,它這個罪業(yè)就變出一種中陰身出來。所以,你剛開始的因地發(fā)心很重要。
在西藏有一個喇嘛,他離開了僧團到山中去閉關(guān)修行,修了三年。修了三年,他的師兄弟說,很久沒有看到這個喇嘛了,就帶了很多信徒去看他,捎了一封信給他,我什么時候、哪一天、哪一月、哪一日去看你,這個喇嘛一聽到,哎呀,三年都沒下山了,他很多的師兄弟、他的信徒要來看他,很高興,去打掃他的佛堂,打掃很干凈。打掃完以后他突然間想,誒,我為什么打掃我的佛堂呢?他開始審查他的因地發(fā)心。哦,我打掃這個佛堂為了要得到信徒的贊嘆、供養(yǎng)。他發(fā)覺他因地發(fā)心不正,他非常后悔,他拿了一把泥土往這個佛堂地上一甩。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公案。當然,今天,他那個泥土表面上是灑在佛堂上,事實上他是在對治他當初的那念煩惱。所以,有一個大仁波切說,說某某喇嘛這把泥土甩得好!甩得好。當然我們不是說要你去大殿里面甩泥土了,就是說,他今天在對治的是他心中當初那一念的發(fā)心。換句話說呢,持戒、參禪、聽教,這個法本身不是錯,而是引導你的這樣的善法的心念、你本身的方向這個掌舵者沒有掌握好,你沒有發(fā)菩提心,那么整個業(yè)力就帶動到染污的境界去了。所以,這個喇嘛他是真正通達佛法,他知道這樣的因緣是不好的,如果這個念頭你不對治,增長廣大以后他遲早到三惡道去,所以他那把泥土所甩的是甩在他心中的煩惱上,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
[C1]31:19
- 上一篇:《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四卷
- 下一篇:《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六卷
- 怎么修因緣觀?觀察因緣的相貌
- 佛陀用長行和重頌這兩段來說明三界火宅
- 無聲也是一個聲音
- 什么是意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意業(yè)
- 什么是口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口業(yè)
- 什么是身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身業(yè)
- 念佛人為什么要把心帶回家?
- 下定決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發(fā)心跟正見這兩科是基本功
- 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觀世音菩薩的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
-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臨命終時要記住:往事不堪回首
- 怎么把點狀的佛號提升到一種片狀?念佛的功德
- 如何才能往生?對娑婆世界的愛取調(diào)伏到很低
- 只有自己想改變的人才能改變
- 什么叫破壞善根?淫戒的問題是什么?
- 修學佛法是要靠自己覺悟、遠離妄想的
- 如何對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別是什么?
-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