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密護誅殺,佛之與魔
說空性得凈土,說凈土沒凈土
二轉與三轉*輪的勝義諦,越是末法時代,越容易模糊不清。
尤其關于二轉*輪的勝義諦部分,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呢?
分上、中、下,按照二轉*輪的要求,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說空性就得凈土;“取乎其中,得乎其下”,說凈土就得個不凈的土。
中國古人有智慧,這句話用到此處最合適不過。咱們這才真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不是說凈土就有凈土,反而是說凈土就沒凈土。是不是這樣?
但在此并不是否定說“凈土”話題的人,而是要求“嚴謹性”,不嚴謹的理念很有可能是顆粒無收,卻還自以為功莫大焉!其中確實太容易出問題,它不僅僅只是一個表面的說法。其實,各宗都是有一些“密意”的,這是要間接表達的內容,并非直接一句話就能說完。
二、三轉*輪,大概可以確定的密意是什么?
二轉*輪直接說如來藏的空性,密意所指的是佛的世界、凈土是以本質空性的方式存在的。雖然沒有說存在,或者一直在反對存在,但他要說的確實是它。二轉*輪的“密意所指”,實際是安立凈土的智慧。
三轉*輪時時處處都在說凈土、如來藏、佛功德、佛的神通變化,它的密意是什么?密意是如來藏、佛的世界本性都是如夢如幻的,這又是二轉*輪的宗旨。
密護豈是誅殺
佛教自古以來就只能用這種方式向下傳遞,所謂“密護諸宗”,或言“以法護法”!
一個學般若、學中觀的學者,如果僅能談到中觀這一部,就不是個好論師,一定得密護凈土宗,才能將中觀的問題弄明白;一個弘揚凈土宗的人,如果對于般若中觀不能徹知,不能做到密護諸宗,恐怕也是不全面的!
為什么要這么說?因為它們息息相關。這是一體的兩面,說哪一面徹底黑都不行,那就不是一個善用顏色的畫家。要用顏色,得做畫家。二轉*輪的勝義諦與初、三轉*輪的勝義諦,它們之間的這種關聯(lián),要表達的也是這重意思。
有學人問:“阿羅漢在滅諦中否認關于凈土的智慧,否定清凈名言;而二轉*輪中也沒有直接承認凈土。‘羅漢的否認\’與‘不直接說凈土\’是否一樣?”
肯定不一樣!
二乘的否定是一種“打壓”,是將它滅掉,不許有此思想。二轉*輪的“沒有直接承認”,或者說“否定”,那是“密護”!懊茏o”與“打壓”不同。所謂“密護”,是要讓它真實地建立,才暫時地否定它。知道“黃葉止小兒啼”吧?這是祖師的智慧。
初轉*輪直來直去,這個“打壓”存在很多問題,導致的最終結果是滅諦不圓滿、勝義諦不圓滿。為什么二轉*輪的勝義諦圓滿?因為說明白了空性,也將如來藏的余地留下了,這是中觀的深妙之處。
還有一個問題:“是否三界六道、極樂世界是一個東西,因為心變而境界互換?”
問得不一定很好,但本身也說明問題。既然“唯心所造”,那么三界六道與極樂世界確實是一件事物,都是“心”。但問題中,似乎夾雜著這樣一重理解:它們不是唯心所變的。因為不是心變現(xiàn)出來的,才有境界“互轉”的問題。如果都是心變的,那么它的源頭只是心,沒有“互轉”的問題:心在哪兒,顯現(xiàn)成什么形象,境界就是什么形象,因為它們就是心本身。
回頭看表格(表11-2 二諦四諦關系表),滅諦不攝大乘法的勝義諦,執(zhí)著滅法為“有無”,確定了滅法是“有無”;而中觀說滅法是“非有無”的。關于“不攝法”,它們彼此之間有所不同。初轉*輪有不攝法,有包含不下的東西,二轉*輪都包含了——雖然沒有說清凈名言,但實際包含了清凈名言的智慧。所以,“密護”與直接“否定”有本質的不同:一個是真正善巧地給予肯定,一個是絕對地否定。
《金剛經》所說的“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實際是將清凈名言的凈土放在世俗的位置給予破除。這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雖然破了它,但恰巧得到了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雖然表面脫離清凈名言的說法,空來空去說了很多,但并不是要舍離,最終還是要讓凈土現(xiàn)前。因為要間接去獲證,所以“實為不舍”。
反對凈土生凈土,四諦非圓舍不得
四、四諦法不是可舍的道,雖萬法不能盡攝其中,但是小乘根器者依之暫獲安樂,后必入大乘果故。不可小視,人人都有一份小乘根的緣故。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的最后說:圓滿的道是釋迦牟尼佛在二轉*輪時說的,說完后還有一部分人不能直接解脫,怎么辦?為他們打造一個“化城”,在中間路途上給他們設個驛站。佛教必須要人性化。釋迦牟尼佛早年就設立驛站,讓具備小乘根基或與小乘法要相應的人首先獲得一些果證,這樣他們才有精力繼續(xù)趕路。但“化城”既然是佛所設,機關也埋藏其中了。化城終不是寶所,切不可將人性化的施設當成全盤的佛性,否則以因為果,舍了大乘佛法,定紹落空之虞!
進入化城的人畢竟還是要趣入佛果,并非永留化城。
后來趣入佛果的過程非常微妙,佛陀直接深入小乘人的涅槃境界中,使他們從滅定中直接感受到佛的叮囑,往生凈土。
結果非常出人意料:阿羅漢唯一反對的就是凈土,這是他們最不能認可的一件事,但最后他們卻直接往生凈土了。為什么?因為佛的愿望是深入眾生心地中。就像要下載軟件,插件也就夾帶進來了,愿意證悟人無我空性智慧的人,在證悟人無我空性的同時,就已經種下了必當往生凈土的因緣。雖然在滅定或涅槃中,有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情況,但最終他們出定的第一念就是要去凈土,而且確實直接往生凈土了,在凈土中成就菩提果位。所以二乘人的四諦道不可廢除,也不能小視。
更實在地說,人人都有一份小乘根基。別以為說自己是大乘根基的人,就一點小乘根基都沒有。其實,所謂“出離”的部分即是小乘的根,這部分的根人人都有,我們也要保護這一路的修行法門。
以上是關于四諦與二諦之間的差別。
月稱論師說完四諦與二諦以后,舉了很多例子。五地菩薩不僅了解到四諦與二諦的微妙性質,摸清楚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與差異,還通達了很多其他關于“諦”的法要。
在《入中論導讀》133頁,學完二諦與四諦的智慧后,我們看一下月稱論師的原話:
問:離四諦外更說有余諦不?
曰:有。
如《菩薩第五地經》云:
如實知此是苦圣諦,此是苦集圣諦,此是苦滅圣諦,此是苦滅道圣諦。善知世俗諦,善知勝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成立諦,善知事諦,善知生諦,善知盡無生智諦,善知入道智諦,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諦!
此菩薩,隨眾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世俗諦,通達一實相故知勝義諦,覺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諦,了諸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諦。善分別蘊界處故知成立諦,覺身心苦惱故知事諦,覺諸趣生相續(xù)故知生諦,一切熱惱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諦,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諦,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諦!
窮其一生難明白,三言兩語需道盡
關于真理,月稱論師用過很多名詞,也舉過很多事例,這些事例在第五地一起交代,因為五地菩薩已經了知了諸諦之間的差別,獲得了對于“諦”的真實受用。對比清楚二諦與四諦,其余諸諦的差別也就明晰了。所以,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智慧。
用表格(詳見表11-2 二諦四諦關系表)表達諦與諦之間的差別,是為了說明兩種道:大乘道與二乘道。單獨說大乘道與二乘道的特徵需要很多時間,而用表格對照說明就簡單了。
雖然我們用很短的篇幅就將二諦與四諦的區(qū)別講完了,但這可不是個小問題!我們在修行與聽法場所常常冒出來的問題,往往是因為無法理清二諦、四諦而引發(fā)的。
現(xiàn)在有很多所謂南傳、北傳,漢傳、藏傳,唯識、中觀,還有天臺、賢首之間的教派爭執(zhí),基本都與這些問題有關,如果弄明白了,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爭執(zhí)沒什么意義。但是對于爭執(zhí)者來說還真是有意義,因為沒弄明白,所以他們只有爭,以后漸漸明白。我們比較省力氣,在尚未經過復雜的爭議過程時,就先弄明白了。
先弄明白有好處:將時間都節(jié)省下來用在修行上。如果不是“取乎其上”要修行,而是“取乎其中”搞辯論,那我們就真的是“得乎其下”,只能永遠辯下去了。因為取乎其上要修行,所以這些問題能很快弄明白。雖然只有幾課時,但這些都是很難得的訣竅,大家不要當成是小智慧,依己之力,窮其一生也許都很難透徹。
所以,要做一流的修行家、二流的辯論家、三流的權貴擁有者。郭沫若送魏蓉芳的對聯(lián)說得好:“莫學芙蓉空有面,應效芬芳發(fā)自心。”大家善思念之!
現(xiàn)在社會知識的構架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專門化,佛教的宗派知識也越來越龐大與專門化。在以前,我們也許不夠專業(yè),互相含糊一點,和和稀泥還能過,但是往后不行了,大家的水平都在提高,而且越來越直取目標:學佛就是為了修行,修行就是為了成就,要有所體驗,別總只是空談。
沖著這個直接的目標,這些問題不搞清楚是不行的。時勢所趨,在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這也是個擺到面前的問題,不能一直只是學理論,一定要有所受用。佛教這件事,要信仰,就得有點修行,要學佛,就得有點“專業(yè)”。我們是用簡易的方式獲得十分“專業(yè)”的頭腦,不能忽略以上這些問題。這些真的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智慧。如果掌握了,將來一定會受用終身。
魔的種類
表12-1 魔
第五地的菩薩不僅全面掌握了“善慧諸諦微妙性”,還很“難勝”,可以“降魔”!半y勝”,所有的煩惱都無法勝過這位菩薩,所有的魔障都無法引奪這位菩薩。“引奪”這個詞以后會經常用到,不是直接的奪,是有善巧、有手法,或是防不勝防地將你奪走了,所謂“魔”就表現(xiàn)在這些地方。
現(xiàn)在我們正式談“魔”的問題,看看五地菩薩分別戰(zhàn)勝了什么樣的魔。魔分成四種: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先說說這些名字的由來。
煩惱魔
第一種魔稱為煩惱魔。
令修行人趨向于“邪途”,所以稱作“煩惱魔”。前面常說“邪見道路無邊際”,邪途是永遠沒有邊際的,無法統(tǒng)計到底有多少方向。
對于現(xiàn)在的修行人來說也是如此:一條正道雖然擺在這兒,但左右你的力量非常多,尤其在修行過程中,左右修行人進入邪途的力量異常之多,根本無法統(tǒng)計。所以說“邪途”就不只八萬四千條了,更加難以控制。
煩惱魔的自性(本性),有什么特徵、形態(tài)呢?“不寂靜行”,讓人內心無法寂靜,身心不能安定,極其躁動不安。煩惱魔的分類,可以由一種發(fā)展到一百二十八種:
用一種方式確定,可以指染污、雜染。因為它讓人心地不清凈,產生不寂靜行。
分成兩種來說,是見道所斷與修道所斷的煩惱魔,見道斷一部分,修道斷一部分。
分三種來說,是為欲所系、為色所系以及為無色所系的煩惱魔。
分四種來說,是欲系記(由欲望所系但是自己是清楚的,自己知道這是什么)、欲系無記(由欲望所系的無記的煩惱魔)、色系無記、無色系無記的煩惱魔。
分成五種來說,是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及修所斷的煩惱魔。
分成六種來說,是指由貪、恚、慢、無明、見或疑所生起來的六種煩惱魔。
分成七種來說,是七種隨眠的煩惱魔。所謂“隨眠”,是說這些煩惱就像睡眠那樣幽微難知,并且常隨逐眾生:隨著你心念一動,這些煩惱魔就已經隱藏其中了。第一種是“欲貪隨眠”的煩惱魔,只要對于一個事件產生了一絲歡喜心,欲貪的煩惱魔就已經進去了。第二種是“嗔恚隨眠”的煩惱魔,看這人做事做得很不合理,要呵斥他,表面僅是想呵斥而已,不用太動火,但等到真正呵斥他時,嗔恚的煩惱魔已經進來了,火氣不自覺便動起來了。還有“有貪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見地、見解)隨眠”以及“疑隨眠”的煩惱魔。
分成八種來說,是貪欲、嗔恚、我慢、無明、疑、見以及能取與所取。
還可以分成九種、十種、十一種來說……一直可以推衍到分成一百二十八種。
可想而知,煩惱魔在眾生心地中多么頑固,陣容多么龐大。從這些煩惱魔,也可以了解人心緒的復雜性。只要是佛經中確定的煩惱種類,比如108種無明,這些數字全都是確指,不是籠統(tǒng)的數字。
五蘊魔
第二種魔稱為“五蘊魔”,也稱為“五陰魔”,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產生的魔障。
對這種魔的破除,是修行的一個首要任務。
圖12-1 五陰魔
此處有五個圈,就像是槍靶子,要打的就是它,修行人不論如何轉移,一定要瞄準中間的核心。
色、受、想、行、識,修行是這樣層層深入的。為什么要將色、受、想、行、識畫成從外到內的一個一個的圈?
因為就像剝芭蕉桿,與“色蘊”相關的魔出現(xiàn)得最早,在功夫最淺時他就先出來了;等解除完色陰區(qū)域中的十種魔以后,受陰的魔才真正出來;受陰的魔都解除完以后,想陰的魔才出來;最后識陰的魔才出來。將識陰的魔斷盡,你就至少是一位六地菩薩了。
果位不遙遠,就在眼前,瞄準中間出擊。不過大家要將色陰區(qū)域與識陰區(qū)域魔的情況了解清楚,否則時時處處被引奪,卻還以為自己所著的魔境是“我的性格”,或者是“我的尊嚴”,其實都是問題。
五陰魔對修行作的障礙,主要是直接障礙“圣道”!笆サ馈笔菍κブB(世俗諦與勝義諦)的修行,此處特指人無我空性。對人無我空性作障礙,讓你失去對勝義部分將要獲得的證悟,稱為“五蘊魔”或“五陰魔”。
體現(xiàn)到一個人身上,便是在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之身上產生各種問題。比如,你剛剛想修行,就突然遇到一個違緣,撞一下車或者腿疼,腿盤不了或者坐不住了,這下煩躁了,修行必須要退。這些往往都是有一些魔障在障礙。
修行中,對于法無我空性的證悟,可以說比較干脆爽快一些,而人無我空性這部分的修行比較困難。因為人的一些根本執(zhí)著都與身體有關,凡與身體有關的煩惱是比較難以解脫的。我們絕大多數時候只能順著身體的需要來:困倦來了需要睡覺,饑餓來了需要吃飯,營養(yǎng)不足需要補充,身體不好需要鍛煉……有著各種需要,如果人無我空性這部分的煩惱被解除了,獲得的受用是最現(xiàn)實的。
八地菩薩獲得了意生身,業(yè)報之身才可以永盡。八地之前,修行過程中,如果逐步證得人無我空性,解決這些魔障,會有一些什么反應?僅在色陰區(qū)域,《楞嚴經》中說,一種起步的收獲稱為“拾出蟯蛔”(《楞嚴經》最后講了五十種陰魔,如果有時間應該看看這一段。在經中,釋迦牟尼佛說完法,準備休息了,“攬七寶幾,回紫金山,再來憑倚”,重新回到大眾當中,說五十種陰魔)。
“蟯蛔”是腸胃中蟯蟲、蛔蟲之類的小生命。禪修的過程中,能從身體內部“拾出蟯蛔”,將它從身體中拾出,卻不會損及身體,連現(xiàn)代醫(yī)學手術中“微創(chuàng)”的損傷都沒有。這是因為對于人無我空性的證悟,放下了對色身的執(zhí)著。小孩還能通過吃藥等醫(yī)療方式解決“蟯蛔”問題,但大人就很難了。為什么?因為對于色身的執(zhí)著越來越重。在逐步獲證人無我空性時,“拾出蟯蛔”的結果就出現(xiàn)了。
有同學可能會奇怪:“為什么人的修行這么奇怪?他就是在打坐,什么功夫都沒有,只是執(zhí)著減少了一點,為什么能將蟲子從身體里拿到外面?又沒動手術,為什么能穿越物質的障礙?”
想明白,就要了解為什么身體中能有這個障礙。有,正是因為人我執(zhí)著,它才成為一種在身體中解除不了的障礙。這與死亡是同一來源:人的死亡也是因為如此,人的極大煩惱也是因為如此。
《孫子兵法》很詭,知道某人脾氣大,在用兵中就會安排一些挑逗他出兵的計謀,使他火上澆油時貿然出兵,趁機將他滅掉。為什么有這樣一些特定的人性弱點?這些弱點就與業(yè)力有關。蟯蛔的業(yè)力與人性中的這種弱點也相輔相成。
還有一種現(xiàn)象:你在這里打坐,進行中觀的修習時,突然發(fā)現(xiàn)身體不在這里,到了另外一個地方。當年虛云老和尚在武漢歸元禪寺主持禪七時,就有這么一件事:打坐時,自己沒感覺,漸漸就騰空了,在空中飄移。別人都覺得很奇怪,他卻自覺沒什么,還是在用功。這就是因為在色陰的區(qū)域中逐漸解圍,在解除人我執(zhí)著的圍困。
要想了解他為什么能飛起來,就要從此處反向思維:為什么我們只能坐在這里?為什么只知道教室內的事,教室外的事就不知道?這便是人我執(zhí)著產生的約定俗成的障礙,是修行要解決的問題。
死魔
第三種魔稱為“死魔”。
死是死亡,生命對于人生來說絕不只這一次。因為沒有穿越這一生的洞察能力,不能了解前生與后世,所以對“生命的無保障”有大恐懼。死,對于我們仍是最大的障礙。
就像有些電影中,打一個人,他不一定很怕;罵他,也不一定很怕;但是突然掏一支槍,頂在他腦門上,他就害怕了。為什么?因為怕死。死,是人所有恐懼中最為嚴重的。
死魔是直接對生命作障礙的魔。死魔有很多種,不詳細說了。
本來聽聞到佛法,會想人生有必要去修行,有此愿望,或已有所安排。但若一旦遭受“死亡之魔”,任何“暇”(閑暇,足夠的生命光陰)與“滿”(滿足一些條件)都將徹底完結。(“暇滿”是從藏傳佛教中引進的詞語,在漢傳佛教中是用另外的說法,但沒有那么簡潔,此處暫時借用。)
死魔對于聞思修的“足夠時間”與“充足條件”作障礙。作什么障呢?作“非時障”。就在你想修行時,條件就不具足了。你確定好“我每天七點鐘作功課”,但偏偏到七點鐘時,“無常大鬼,不期而至”,一切付之東流。
作非時障、非處障,“時”與“處”這些障礙的出現(xiàn),讓修行人在有限的人生中,不能自由自主地安排,這就是死魔。它很討厭,不僅奪走人的生命,關鍵是奪走了修行時間,將機會都奪光了。
天魔
第四種魔稱為“天魔”。
天魔的出現(xiàn),是十分巧妙的,我們還不能輕易感知他。
他一旦出現(xiàn),便以一種“資助”的方式,使身心不由自主地生起煩惱,燒毀已經成就的菩提果位。使已經證得的果位都退失掉,天魔有這么大的能力。是不是很像計算機病毒?
天魔有“主眷”與“別眷”,有妻子與親戚朋友,這不是譬喻,而是實實在在的事實。因為生命的層次是多樣的,當我們的心存在時,很多魔的生命體也存在著。為什么一個人發(fā)起菩提心時魔王的宮殿就會震動?在實有的領域,相互之間都會有一些牽連。
魔王的妻子在禪果將要成熟時就投五花箭(這種箭上面有五種顏色),看著一個人將要獲得成果了——悉地或者禪定,在將得未得時,她就一箭扔下去,這人便受了一箭。這不是普通的一箭,它讓人產生一種特殊心理,將人從即將獲得的成果中退出來,讓他得不到。
五花箭中,第一個是我慢行箭。一箭扔下去,中箭后我慢心馬上就起來了:“我修行好,你不如我。”
第二個是欲貪行箭。中箭后看到好東西,真的舍不得。
佛教有個“紫金缽”的公案。有位禪師,入定后鬼都找不到他。有次皇帝送給他一個紫金缽,禪師非常喜歡。鬼就想:“這人有個問題,他喜歡紫金缽!钡榷U師入定時,鬼就在旁邊刮缽,刮得吱吱嘎嘎地響,禪師就想:“怎么有人在動我的缽?”一動念,執(zhí)著就有了,鬼就過來,將鏈子往他頸子上面一捆:“我們抓你去見閻王!”禪師害怕了。
對于世間事物的執(zhí)著喜愛,這也是修行的一個障礙。
第三個是嗔忿行箭。
第四個是愚癡行箭。
第五個是嫉妒行箭。
“魔”不僅僅只是讓內心中產生一些問題,而且還會突然在所經歷的環(huán)境中產生一些問題。在環(huán)境中產生問題就不是魔王妻子做的事了,是妻子委托她的親戚朋友安排的:安排你在路上撞到一個不好的人,或者安排你剛剛到一個地方,就發(fā)生一起打架斗毆的事件,讓你去經歷一下,比如“斗爭行魔”。增貪行魔、擾亂行魔、變邪行魔,這些也是天魔的“別眷”。
魔產生之二十四種來因
表12-2 二十四種魔入之因
這些魔有沒有影響到人,都會有一些現(xiàn)象,我們由現(xiàn)象分析它們的成因。上表就是魔入的原因 (見表12-2 二十四種魔入之因)。由表格能看出,這些魔來影響人時,是從哪些根源上產生的。
一、于道不精進。
“不精進”可以說是魔入的總因。功課非常重要,雖然做得很少,但只要沒丟掉,魔還不敢輕易對你下手,因為你保持了對于道的精進。
二、智慧小。
只看自己,不顧利他,這就是智慧小。
另外,在修行過程中沒有所宗,不確定修行的思想體系的根源,沖上去拿個兵器舞兩下就算修行,這樣也不行,我們的智慧就太小了。為什么智慧小?因為是以個人的智慧來修行。當有了整套的修行體系,則是以佛的智慧作為我們的智慧,這個智慧就大了。
三、煩惱盛。
確實有那種“壓不住火”的煩惱,這種煩惱產生時容易產生魔障。魔容易隨這樣一種煩惱進入人的身心。
四、分別大。
分別心粗大,遇不遇事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評論,這樣不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必要時分別,不需要分別時要收藏分別心。
尤其是計劃久遠以后的事。很多人喜歡規(guī)劃未來,但未來的事情未必就盡如所料。這不是不讓人為未來作準備,而是觀察要“適當”。
如果發(fā)現(xiàn)某些想法確實是杞人憂天,一定將它放一放,不要讓心中的事太多,如果不能放,那就要看看會不會導致魔入,這問題嚴重了。
有一則故事,一對賣豆腐的夫妻,晚上收工了,商量很多事:“我們明天要將店面擴大,讓更多人來買豆腐……”商量到三更半夜還不知休止。但是第二天要五點鐘準時起床,因為別人訂了豆腐,每天要去送貨,還要打一鍋豆腐準備當天賣!罢砩纤剂壳l路,明朝仍舊打豆腐”,第二天還得將這鍋豆腐做了去賣,現(xiàn)實的生活依然很平俗。
據說在汶川地震期間,有一些四川民眾的心態(tài)就比較好。不管有多大痛苦,等到重建時,都知道只要能做的就盡量去做,只要有一點能拔平的菜地,馬上就拔平了種起菜,生產與生活很快就恢復了。
五、心緒多。
即心掉動大,這點要重視,思緒偏多本就不利于修行。
六、無善知識攝持。
善知識的攝持是修行的唯一保障。拿到藏傳佛教來說,“善知識”是一個決定性的修道因素。漢傳佛教對于善知識“廣而化之”,將參學善知識說成“走江湖”,要四處參學(江西、湖南一帶善知識多,應該廣泛地去學習)。但是善知識“一貫的攝持”還是很關鍵,無論是用什么方式,總得“有”,不能是那種得不到教授、憑著自己的方式去揣測下一步該怎么做的狀態(tài)。這樣會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廣而化之”、“走江湖”的無善知識攝持的參學,抑或是佛教對于學人劣性的一種“無奈”吧!
七、教授不深。
這點也要重視,F(xiàn)在不管做哪一行的工作都會有個要求:你的理論一定要好,思想儲備一定要充實。否則,想都想不明白還能做明白嗎?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很好的前提鋪墊,后面的修行才能順利。“很好的鋪墊”就是教授、教誡能精到、詳實。
八、伴惡友。
自己在修行過程中的道伴不是很好,這一道伴(或說惡知識)對菩提道的知見是錯誤或不圓滿的,這都會讓魔得逞!皭河选,是身邊的“定時炸彈”。
九、貪執(zhí)大。
在生活中,多欲不知足,不利于修行的愛好太多是不大好的。
十、多分滯貪淫。
對貪執(zhí)境還很沉溺,也不守護根門,迷滯其中。
十一、多愛酒肉。
關于酒肉的問題,也要有所了解。酒肉對于修行是很直接的障礙,即使在工作應酬中確實很需要,也一定要考慮有所調節(jié),這樣一定會有利于修行用功。因為肉類與生命有關,而酒類與心性有關,肉是殺生而來,酒則迷亂心性。
十二、智廣而志卑。
智慧大且廣,而心志卑,這點要提示大家注意。有才無德,或量大愿大而不實行,都屬此類。
十三、小想無希望于大。
“小想”,“我就想得點小小的收獲”,只知道自利。但現(xiàn)在的學習,實在講,任何一個表格表達的意義都是直接趨向佛果的,是直接針對佛果進行的討論。如果不取乎其上,必定得乎其中,如果只是“小想”,取乎其中,就只能得乎其下;蛘,什么也得不到!
在修行中不要得少為足,在奠定修行體系時,千萬不能想:“我是一個小人物,就修行一點點,不需要學那么多,掌握那么龐大的修行體系,我不需要那么多所謂成佛的道次第,只要將眼下需要做的這點學到就夠了!
小想無希望于大,對修行是一個障礙。皈依三寶是什么?皈依三寶第一是皈依佛,不能只將自己交給佛,而永遠當佛的包袱,這對佛不敬。皈依佛是為了要成佛。皈依佛學什么?要學他的成佛之道,自己要變成佛,這才公平,否則我們皈依佛始終對佛都是不公平的。
要“擇高處看,就低處行”,可以做一些基本的修行,但心志一定要廣大。念“皈依佛”,是要自己成佛,才能擺脫人我與法我的執(zhí)著與煩惱;“皈依法”,是“法門無量誓愿學”,如果不學,違背皈依還說什么皈依;“皈依僧”,要“煩惱無盡誓愿斷”地去向僧寶求教誡,否則就必定向歪處求!
十四、驕傲而大我慢。
驕傲、我慢的障礙很麻煩,特別是已經學得比較好、修行比較成功的人,驕傲與我慢是容易受魔侵襲的原因。
十五、初業(yè)喜獨處練若。
“練若”,有“蘭若”、“阿蘭若”等不同的翻譯。為自求清靜而處練若,《大般若經》說是“魔事”。剛開始修行就要閉關,才皈依就要進山,這都是問題。初業(yè)的人就適合跟在師父后面,還不適合自己給自己那么多安排,因為自己沒有智慧去安排。初業(yè)喜歡獨處練若,或者閉關修行,起步狂熱,潛在的危機是很大的。
就目前來看,初學者喜歡苦行、閉關、住山,其中出的問題最多,尤其是很苦心地想得一個大成就,然后被某位善知識來封信點化一下“你可以閉關了,三個月成功”,第一個月、第二個月大家都覺得他不正常了,第三個月初他不睡覺了,到兩個半月時能聽到聲音了,到兩個月二十九天時已經看到佛在面前晃來晃去了,等到一出關,又直接進關了——關進了精神病醫(yī)院。
我親手處理過不少這類事。有人心中想著“我已經成佛了,佛都跟我打電話了,天天跟我來說話。你們修行太差了,連佛都見不到,而我天天都見佛,一睜開眼睛就是佛,不是東邊往西邊飛,便是西邊往東邊飛,看得不想看了還是出現(xiàn)……”這都是些麻煩,都是魔入之因!
十六、近住于商場大市。
總是被動地被干擾,讓我們心得不到清凈,這也是一個麻煩。
十七、處官宦及補特伽羅互不合地。
“補特伽羅互不合地”,比如土匪盜賊的居處。
“處官宦地”,弘一法師有一回拒絕了朱子橋將軍的宴請:“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宴中甚不宜!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作為一個要有點修行的人,對于應酬之類的事情要考慮一下,因為它太容易散亂心智,太容易讓我們賠掉寶貴的修行時間,賠掉我們對自我的信賴感。
十八、受持無宗愿。
這可是個大麻煩!盁o宗愿”是什么?比如,總說“我要發(fā)愿啊”,在佛前跪著發(fā)愿:“這部經要念三十天!睕]過兩天又跪著發(fā)愿:“這部經要念半年。不管刮風下雨,我保證半年一定念完。”
發(fā)愿分為有宗與無宗,“宗”指“思想依靠”,“思想”指的是“修行體系”。來源于修行體系,有理性地安排與選擇,這是“有宗”的愿;如果不來源于修行體系結論所需而發(fā)的愿,就是“無宗”的愿。初學的人很容易受持無宗的愿,比如大家都覺得《楞嚴經》好,拿著《楞嚴經》念,有人就開始發(fā)愿了。
我了解一些這樣的情況。有一次,我聽一位居士說,他覺得磕大頭很好,就隨一位有經驗的老居士學習。為什么向他學?因為他每天可以“兩小時內拿下三千大頭”。我聽到后覺得實在有點不可思議。現(xiàn)在誰的身體能那么靈活?簡直像彈簧,一上一下,兩個小時就磕完,這是懺悔業(yè)障、皈依佛法還是……?當時他是怎么用的心,很難去調查,只是覺得這種修行來得太猛。
還有一次,聽一位居士講自己持楞嚴咒,平時以此為功課。我說:“持楞嚴咒不容易啊!出家人早課才念一遍。”那居士說:“我每天念108遍。”我問:“多長時間念完?”他回答:“三小時之內拿下!蔽耶敃r就很疑惑:我們早上只念一遍,還要提神,否則很容易就溜過幾句,因為它太長,而且梵音很容易混淆,他三小時念108遍真是個奇跡!但是看那位居士的狀態(tài),煩惱還是很大。所以我們不太敢承認這種修行,也不推薦,尤其是很長的經咒,在念誦與做功課時一定要謹慎,不要將其變成無宗愿。否則就會有點麻煩,因為自己是應付不了的,不要想一口吃個大胖子。
十九、無教授僅少譬喻而執(zhí)能修行成辦菩提。
沒有教授,僅依靠很少的譬喻作為修行的航向,這種情況太容易出現(xiàn)了。尤其是初學沒有經驗的人,一看到佛經中幾個譬喻或者好故事,感動了,膨脹了,就發(fā)心這一年半載一定要怎么去修……這樣一來,沒有真實的用功教授,只有很少量的譬喻,拿著這些說法就開始修行。本來是“黃葉止小兒啼”,這卻是拿黃葉當了真,非常危險。用功的教授可提供經驗,有這些經驗性的提醒在前,同時告訴你,如何使用一些訣竅性的方法去修行,這樣才可以。
二十、慧不堅而于尊長不得加持(以不信故)。
“慧不堅”是指少聞思。這也是個很大的麻煩,會成為魔入心的一個原因。
二十一、執(zhí)夢是實。
將夢境當成是真實的。有時候,人的夢境會與現(xiàn)實生活產生一些呼應,比如夢到了第二天發(fā)生的事情。但是夢境畢竟不是事實,與現(xiàn)實生活不一樣,只是換了一個境界的提前預知。
換境界的提前預知有很多種情況:第一種,因為第二天將要出現(xiàn)的現(xiàn)境與自己的心密不可分,心所現(xiàn)的實際環(huán)境提前有一個投影,來讓自己預知。第二種,有可能是善神的提醒。第三種,在錯亂的夢境思維中,某個場景突然閃現(xiàn)了一下,便覺得它是真實的。但不能將這些當成真實,即便是真實的生活,我們也要說它如夢,如果執(zhí)夢為實,那就顛倒了——佛說“人生如夢”,我們卻說“夢是人生”,與佛法唱反調了。
所以,即便偶爾夢境應驗了,也不能執(zhí)著為真實,否則就沒有“主義”了,將真正的“主義”放棄了,這不利于修行。
二十二、喜兆相。
喜歡征兆,做什么事都求簽算卦問吉兇,這對于修行很不利!妒┓謩e經》云:
信瑞相而不信業(yè)者,是優(yōu)婆塞之垢。
信瑞相而不信業(yè),是骯臟的居士。
二十三、以違緣智弱羞怯而心不樂。
違緣多了以后心智減弱,心中常常出現(xiàn)一種不快樂的狀態(tài),心中總沒有快樂感,這是魔入的前兆,也要小心謹慎。
二十四、以自他緣故心苦或愁憂而受困。
因為自或他的原因,心中總覺得愁憂受困!俺顟n受困”的狀況與嗔相應。不管是有理由還是沒有理由,對于逆境的執(zhí)著就屬于嗔心,這種嗔對心態(tài)極其有害。
這二十四種魔進入的原因,其中幾條比較重要:
第五種,心緒多。經常地想事,不讓心閑一下,有閑時不得閑,無閑時更不得閑,心就過分勞累、過分處于困境了。
第六種,沒有善知識攝持。
第七種,教授不深。
“伴惡友”、“貪執(zhí)大”、“多分滯貪”、“多愛酒肉”,對這些都應比較理性地進行調節(jié)。
第十五種,初業(yè)喜獨處練若。
第十八種,受持無宗愿。這條需要重視。沒有思想根源、沒有理論修行體系的愿隨便發(fā),隨便受持,很容易讓四類魔眾入心。
第十九種,沒有教授,少譬喻就開始修行。
第二十二種,喜歡兆相。喜歡征兆會給修行帶來很大麻煩,因為喜歡征兆會讓人逐漸產生一個習氣,比如在用功過程中確實產生輕安了,有一些光明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或者有一些佛菩薩、凈土的形相出現(xiàn)。如果喜歡征兆,一旦出現(xiàn)這些,往后就有一個大麻煩等著自己:每天修行就想著“光怎么還沒出來?”剛剛一坐下就想“佛怎么還沒出來?”輕則這樣妄求,重則到了三更半夜還想:“怎么佛還沒跟我說話?”這樣就離精神分裂不遠了。
以上幾點,一定要注意。
著魔后之二十五種現(xiàn)象
表12-3 著魔后的二十五種現(xiàn)象
這二十五種現(xiàn)象已經與魔沾邊,產生關系了;蛘哒f,一些煩惱與障礙已在心續(xù)中現(xiàn)形,就容易出現(xiàn)這二十五種現(xiàn)象。
一、依德相不具之師。
這是個很大的麻煩。這次課程,我將它當作是對大家建議性的學習,可千萬不要認為,我現(xiàn)在教大家就是我有此證悟,或已經有此水平。我只是將理路告訴大家,是一個提前的修行預備,現(xiàn)在還不是“你將修行完全交給我,我來指導你用功”這樣的情況。目前,可以提供個人有限的經驗。
“德相”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一定要有實際的修行體證。具足德相的師父才是可以依止的。本次學習結束后,大家一定要找到一位值得依止的具備德相之師,這樣修行才能有進步。
二、弟子堪能不具為作依止。
這是說收徒弟的事情。著魔的現(xiàn)象中,不僅有做弟子,還有做老師的事。自己做老師,將一些不具備條件的人拉攏到身邊為其作依止,教他去修行,冷落了具備堪能的弟子。這也是一種有魔障的表現(xiàn)。
三、道伴學見行不合。
自己身邊的同伴、道友之間的矛盾大,行為與見地都不能磨合,這也是魔入的現(xiàn)象。
四、視為苦難。
將修行視為困難,將該做的事情視為困難,轉入逆境,這也是有一些障礙出現(xiàn)了。
五、不依三學次第而猛精進。
前面說魔進入的原因是,還沒有得到真正的修行教授,便開始勇猛修行了,或者初學的人就開始閉關住山了。此處是說不順次第修行,魔障已經現(xiàn)形,已經在真正起作用了,這是一個標準。但,并不是說學到“有階梯的道次第”就絕對能“順道次第”,而不講究就絕對不順,超越次第者也可順次第。
如果自己的修行還是比較謹慎,在按著步驟走,那就可以放心,沒有問題。如果已經亂套了,不遵守次第,還在勇猛精進,那可能會有麻煩。
六、雜慢心說佛法。
將佛的“法”當成一種兒戲,當成戲論,在言談中很輕慢地說來道去,這也是魔入的現(xiàn)象。
七、自無德為他師。
如果已為人師而自知少德,應當速自增進,或讓弟子依止其他有德的修行人,自己僅助之學修即可。
八、友伴無信心不恭敬三寶。
如果身邊的友伴對三寶沒有信心,也說明自己的問題。
九、與盲目無知者講說。
對佛法有信心是好事,維護自己的修行也是好的,但是喜歡向一些沒有信心、根本無法領會深義的人對牛彈琴一樣地說佛法,乃至將與修行核心問題相關的重要話題、修行的訣竅也講給一些盲目無知者聽,這也是問題。
十、無暇修行望禪果。
自己沒有時間修行,卻想得到一個很好的禪果。天下有這種便宜事嗎?
十一、習堪與、密咒,妄求捷徑行如商賈。
經常去熟悉堪與學、風水或使用密咒,就像商人一樣,將這些天天掛在嘴邊,妄求捷徑,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十二、以佛謀存經濟營種。
以佛教的“法”來謀取生存,做一些相關的經濟活動,即所謂的“借佛斂財”。
十三、行五邪命。
五種邪命,在此不詳細講了。
十四、喜眷屬弟子財物,希取供養(yǎng)。
這著重是對修行人與僧團來說的。但是現(xiàn)在反過來了,現(xiàn)在希取供養(yǎng)的往往是那些“只要僧團能做到的我也做到,但是你們在修行我可以不修行,你們不敢要供養(yǎng),我敢要供養(yǎng)”的一批人,這是很明顯的魔眷。
十五、心依惡境。
如果依止了損害三寶、三寶戒律或眾生的惡人惡境,是必定不利于己的。
很多人有個習慣,總想著一種不善的境象,以此作為自己用功的對境。當自己身心很疲羸很脆弱時,就會有一種境界出現(xiàn),便執(zhí)著于那種境界,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知道別人身上有什么病,可以給別人治療;或在那個境界中祈求,獲得一種新生力量似的,“神”就幫助他將別人的病治好了;或知道別人過去與未來的事,這就是所謂的“行壇下馬、占卜求卦”的情況。這其實就是一種境界,如果心常常去依止此種境界,便是一種魔境。
十六、喜世間戲論。
喜歡沒有實際意義的世俗戲論,互相的綺語說來道去,引以為樂。
十七、入喧嘩擾亂人眾群。
喜歡特別擾亂的人眾群體,不喜歡比較理性的氛圍,喜歡沒有道理、無理取鬧的場合。
十八、以驕滿、染污、我慢因緣依止。
這包括做弟子與做老師兩種情況。如果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心中常常有一種驕滿、染污或者“有其他想法”的心態(tài),這樣的依止便有問題。
十九、行放逸,無正知。
在行放逸時,不能對身、口、意三門的狀態(tài)了了分明。
二十、與異性酒肉食行放逸。
與異性聚集在一起喝酒吃肉,沒有正事兒。
二十一、喜世間八法。
喜歡別人虛假的贊嘆,喜歡世間真實的利益,無論真還是假,都是在世間八法的范疇之內。這些猶如過眼煙云,對于修行與人生都沒有實際的意義,執(zhí)著在上面很容易出現(xiàn)魔障。此處所說的是已經現(xiàn)形的部分。
二十二、能作所作多。
事業(yè)太多,技能太多,都是有一定問題的。人生精力有限,應當量力為之。如果這些事情過多,有時難免將事做壞,而且也會過分損耗身心。
二十三、行動坐處多。
相反,如果坐處較為單一,那么有利于止的修習。
二十四、談論多。
二十五、心緒多。
這兩個好理解。
以上這些,對修行人來說是十分嚴肅的話題。如果出一個考題:大家想想自己有幾個魔?如果一個一個來對,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有好多。我也有好多,大家都是學生。以上所提出是確定的真理,也一定是大家修行路上需要解決的問題。
提到“魔”,多數人可能會想到高頭大臉、獠牙紅眼的形象,這才是“魔”。那可不一定,還有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其中包括魔王眷屬、魔王妻子……非常復雜。實際上有很多魔是無形的,或者就是人性格中那些與修行不相應的部分。因此,不能簡單地將“魔”理解為壞人、壞事,或妖魔鬼怪、魍魎精魅。它主要指在菩提道的進程中,出來阻礙修行的魔障。
對于“魔”這件事,還要以一個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以信心與歡喜心來逐漸調試,給自己一些從魔王眷屬手中逃脫的生機,生機得自己給自己安排。我們雖然與五地的菩薩不一樣,有很多修行的問題,但問題越多,需要做的努力越多;現(xiàn)在能發(fā)現(xiàn)的越多,說明我們的機會越多。因為能“發(fā)現(xiàn)”就說明自己在從這一個境界跳入一個更高的境界,已經知道臺階了,這是一個智慧的財富。
了解了“魔障”這部分知識,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檢驗自己是不是利根,因為利根的菩薩在資糧位時,就不被這些魔障所侵擾、引奪了,而即使最鈍根的菩薩,到第五地時也徹底解決了。如果現(xiàn)在還有,到第五地也不是問題;如果現(xiàn)在已經沒有,那么就乘勝追擊,盡快達到第五地。
大家要以歡喜心,留有余興地好好用功。功課是很重要的,每天不一定要很多,但要給自己安排一點,將它當成一種生活,一定會受益無窮。不要很多,讓自己感覺輕松,留有余興就好。
至此,《入中論》前五地的頌詞已經講完,《入中論自釋》第一卷結束。從第二卷開始,即將進入第六菩提心現(xiàn)前地,一直到第五卷結束都是講這一地!捌刑嵝默F(xiàn)前地”說的可不僅是開悟這件事,因為開悟的事無法向大家說,你我沒證悟,實在沒多少可以說。這四卷論文到底說的是什么呢?
說的都是大家能聽懂的話。用能聽懂的話語說,同時又不順應現(xiàn)在的執(zhí)著,那道理一定很深奧。所以,下面的學習會有一點難度。不過通過以前這些表格,已經將很多困難的問題,一一分解到課程中了。有了這些基礎,相信大家學好第六地不成問題。
- 上一篇:第十三講 般若相無著,“無”個什么“生”
- 下一篇:第十一講 靜慮攝諸魔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