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婆塞戒經(jīng)淺釋》五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第四

  【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善生向佛請法說,供養(yǎng)六度萬行的人,應(yīng)該是什么樣呢?

  佛說,經(jīng)常為他人利益,能不惜一切財物,心里想著布施,歡喜地行作布施,隨時隨地的不分多少的去布施。如果遇到應(yīng)該布施時,不去分別所布施財物禮義上的輕重,也不去選擇是持戒施還是毀戒施;比如放生蛇類,分別想一條蛇一生要吃掉多少其它眾生呢,這么作是清凈施嗎!是持戒施還是毀戒施呢!這樣想下去,很多布施就不能行;實際上只管救護,不去分別另類因果的事。

  如果見到他人行布施時,要贊嘆善行義舉,歡喜不妒。如果見到有人前來請求幫助時,要心情高興,以禮相迎,熱情接待,相宜給予救助;不要一見面就哭窮或心輕窮人。如果他人想求助于人,讓人前來探問一下或只觀察不問,都應(yīng)贊頌布施善行的果報,讓來人和想求助的人得到心里滿足。如果遇見遭仇怨追殺等難而心里恐慌害怕的人,要盡力給予救護和安慰,幫助轉(zhuǎn)危為安。如果遇到災(zāi)荒年或饑餓之世,要高興的最大限度的主動給予飲食;我知道一位在家人,皈依受戒后,見一盲人想過河又不敢過,又值秋冬季節(jié),便過去將盲人背過河;自己家里也處于半饑餓中,又將饑餓幾日的盲人請回家吃飽后再送回去;這樣行施既沒有去想有什么果報,又沒有想求什么恩報,僅憑一顆純樸善良之菩薩心。

  能供養(yǎng)布施的人,一定能贊嘆三寶功德,常修自我懺悔和知羞恥之德,世人最怕失去懺悔羞恥之德,如果失去這條做人的底線,人與動物何異;能供養(yǎng)布施的人,恃強而不凌弱,富貴而不淫逸,惠施而不驕慢;能供養(yǎng)布施的人,絕不能以大斗小稱等缺斤少兩,囤積居奇,趁人之危等低賤卑劣手段欺誑眾生,不樂交際好酒色之朋和貪欲樂賭之友。這樣以慈悲心、平等心、喜舍心行布施的人,為能達到供養(yǎng)無極限的人。

  佛說,如果身口意同修柔軟心,心里不要去想,口身也不去做什么罪過的事。如果是誤作罪過要常生懺悔心。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都要經(jīng)常懺悔自己的業(yè)障。在不注意的時候,肯定有做的不圓滿、有缺陷的事,要常修懺悔法。相信因果,自己修善,自己心情好;做事有一點點過失,也不要原諒自己。知恩圖報,受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如法求財,得財后如法供養(yǎng)他人。要說柔軟語,見人先打招呼問候,說話都不要傷人,少說或不說有是非而無意義的話。也就是要處處在在,心里想的、口里說的、身體做的都自然符合戒律。這樣以柔軟心、懺悔心、離嗔心行持戒的人,是能達到持戒無極限的人。

  佛說,如果身口意同修凈業(yè),有惡人以惡事來強加,打罵奸欺毀辱驚,身心不得安寧時。修行人怎么做呢,不想報復(fù)誰,就自己懺悔,是過去生中做過對不起他人的事;如果有人打罵等,總算把欠他的賬還清了,心生歡喜。他來謝罪,誠意接受。這樣做不是老實,而是遵從佛的教誨、法的因果、戒的要求,對于行惡事的人心生憐憫。見到周圍的人這么做了,要心生贊嘆,修行的真不錯,真能忍啊。退一步,海闊天空,什么事忍不住就生嗔,生嗔就是苦海,生嗔就是三惡道。不僅自己能忍,而且善勸他人修忍!叭倘琛辈皇菑娙,因作果、果作因;他今天做惡事了,明天一定有人對他做惡事,回報他以往造作的惡因;人不去報復(fù)他,三惡道還等著他呢;他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以三惡道為代價,幫助人了業(yè),要生憐憫心。這樣以忍辱心、怖畏心、憐憫心行持忍辱的人,是能達到忍辱無極限的人。

  佛說,如果有人不懈怠,不貪求享受,不貪求臥具,不貪求飲食,不貪求五欲樂等;如果有人作大事業(yè)時小事也能做好,而且勸他人也這樣做好;如果有人說話辦事講道理,不強加于人,見邪精進者,如法勸解,特別是親人和近人,聽不聽是他的事;如果有人自己精進有始有終,勸導(dǎo)他人也精進,不要半途而廢;身精進是自己去禪行,心精進是勸導(dǎo)他人也去禪行;如果自己依法善行時,不隨他語受影響而改初衷發(fā)心。這樣以精進心、善行心、不悔心行持精進的人,是能達到精進無極限的人。

  佛說,如果身口意同修凈業(yè),喜歡清凈的洞窟、青山、樹林、空舍等處,不貪臥具,不喜歡或說或聽世間之事,不喜歡到一起嘻嘻哈哈說是非,不管什么時間、地點都這么做;不喜歡貪欲,不喜歡氣憤,不喜歡愚癡;贊嘆出家好、修行好、度化眾生好,不讓人造惡因,不讓人造惡果;喜歡教化眾生,離諸煩惱,離惡心態(tài),見怨修慈,見苦修悲,見愁修喜,見吝修舍;喜歡禪行,常于定中,禪悅為食,對自心散亂生懺悔;喜歡善化眾生,不但自己樂修禪定,還告訴他人修行禪定。這樣以禪悅心、清凈心、喜舍心行持禪定的人,是能達到禪定無極限的人。

  佛說,如果身口意同修善業(yè),在學(xué)世間事的時候,對于貪嗔癡諸行不貪其樂,不受蠱惑,以慈悲心憐憫眾生。以善供養(yǎng)父母、師長、諸佛、大德、出家人等。世間人該做什么就做好什么,業(yè)余時間該靜坐念佛就把握住。對父母經(jīng)常供養(yǎng)孝順,使父母感到兒女信佛好。如果自己修行比他人強不生驕傲心,見他人或仇人受苦生憐憫心,能幫的幫一把,讓他知道還是信佛的人好,受到感化,而改惡向善。這樣以智慧心、謙下心、正覺心行持般若的人,為能達到般若無極限的人。

  佛說,在布施的一方中有四個宗旨,一是調(diào)伏眾生;自己各方面做好了,本身就讓人佩服,讓人服氣,眾人就自然調(diào)伏,說的正法有人聽受;二是不見他人對錯,一對一錯就是兩邊,兩邊就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六道輪回。做好事不求回報也是種善因就有善果,離對錯入中道無為而逃離因果律;三是自利,最大的自利是自性煩惱誓愿斷,自性眾生誓愿度,自性法門誓愿學(xué),自性佛道誓愿成;四是利他,最大的利他是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

  在戒的一方中也有四個宗旨;一是莊嚴菩提;二是離對;三是自利;四是利他。持戒修行定能證入品位菩薩,品位為莊嚴菩提;離對,證入定空,行于中道;自利,持戒修行禪定,證得天禪悅至出世間的無上妙樂;利他,在戒的護佑下,無有恐怖顛倒,無有畏懼夢想,離?喽卜(wěn)。

  在忍的一方中有四個宗旨;一是莊嚴菩提;二是離對;三是自利;四是利他。由于修忍,有因緣修善;所以,可證品位菩薩為莊嚴菩提。由于修忍,有因緣能離嗔惡;所以,仁者無敵。由于修忍,有因緣修道成道;所以,離苦得樂。由于修忍,有因緣對人生歡喜心,生調(diào)柔心;所以,眾生愿意接受教化而得救度。

  在精進一方也有四個宗旨;一是莊嚴菩提;二是離對;三是自利;四是利他。精進要正精進,在世間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讓周圍的人一見,這個人談吐不俗;衣著得體,為人心善,再得知是信佛的,就不敢小視佛法。如果情況相反,做什么都不行,唯唯諾諾,缺乏信心,這個不行,那個不敢;周圍的人會說,信佛人就這樣啊,給佛抹黑。信佛人不是凡事爭第一,而是做什么事都要讓他人佩服。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不為他人擺樣子,也不為他人說精進與不精進而心情起伏。自己去精進,同時勸告他人也去精進。丈夫勸妻子精進,跟著一起念佛吧;告訴孩子燒香去、上供果、念一念佛等,這都屬于精進;不是說些理論,擺一擺花架子,練一練嘴上功夫就是精進?傊,精進離懈怠,修善離惡法。

  在禪定一方中也有四個宗旨;一是壯嚴菩提;二是離對,三是自利,四是利他。靜坐像靜坐的,坐如鐘,這樣坐心靜,不容易散亂。念佛像念佛的,綿綿密密不間斷,無雜染。靜坐與念佛的關(guān)系,是相互促進,靜坐可讓念佛心清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講法要講正知、正見,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得證道果,發(fā)菩提心。要明白地讓眾生知道,必須放下狂癡之心,空說佛理不能往生凈土,空送助念不能往生凈土,真持戒修行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凈土。說佛理只種善根,助念只了業(yè)緣;都是往生凈土的助因,不是直因。

  在智慧一方中也有四個宗旨,一是莊嚴菩提;二是離對;三是自利;四是利他。菩提莊嚴說到底是功德莊嚴,功德是;的合一,有慧無福是空慧,有福無慧是輪回;二者離一是天福天慧,不是菩提莊嚴。有福德才有因緣修慧德,有慧德又有因緣修福德;遇境轉(zhuǎn)無明,行進離煩惱。人身有二障,福德具足可破除煩惱障,慧德具足可破智障;煩惱障可白話為內(nèi)有六根需求,外有六塵相對,六入中有八苦相隨;智障可白話為知見障,是人思維意識的局限性。依法教化眾生,讓眾生自我破除諸障,知宇宙人生真相。

  佛說,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是互為因果,不能合二為一。如戒從外得,忍從內(nèi)修;無戒能忍諸惡為善,有戒替眾生無量世忍諸惡為忍辱。所以,有人說離戒無忍,離智無定;離定無慧,離慧無禪;離戒無進,離進無戒;離施無進,離進無施;施即精進,精進即施;戒即精進,精進即戒;慧即是定,定即是慧等,都不是那么回事。如有人說戒就是忍,忍就是戒,這樣說籠統(tǒng);戒是按規(guī)定去做,忍是承受,二者是兩回事;三昧是修戒定慧的統(tǒng)一體,有戒才生定,有定才有三昧,有三昧才有智慧。同樣修行,有的成佛了,有的還在那多聞呢;佛與阿難一起修行,一位現(xiàn)在成佛了,一位在千劫多聞呢。智慧并非是看書看來的,那是文字般若,不能代替戒定慧;知道了經(jīng)書三藏十二部不等于有智慧,不能代替戒定慧。說六度無極限,是布施時離貪,不貪名、不貪功德等;是布施時難舍能舍,凡夫最難舍的是身、命、財,修行最難舍的是清凈的時間;是布施時生善心而有求必應(yīng),達到求者滿意;是布施時心不散亂而有差別想,平等施善;是布施時不為在生與死這個過程中得到快樂,而是舍世間快樂得出世間法樂。

  行六度無極限,是布施時內(nèi)修功德,外不求好名;是布施時不去分別是不是福田,不選擇什么時間或節(jié)日,應(yīng)隨時宜而供養(yǎng);是持戒時小罪而不作,重戒而無犯;是忍辱時惡人割身忍而不嗔,反生憐憫心;是精進時念佛專一不間斷,清修不休息;是禪定時得三昧樂,樂無時日;是智慧時心能轉(zhuǎn)境,物外閑人,無為無著。總之,行六度要無所畏,不能像小學(xué)生怕老師批評,只知守紀律,把學(xué)習(xí)都忘了。應(yīng)該是依教奉行,如法對待一切事物。學(xué)凈土的修行人,一句六字洪名,靜坐好了,照樣得金剛?cè)?也照樣能往生。

  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種,出家菩薩凈修六度萬行,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凈修六度萬行,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雜品第十九】

  善生向佛請法說,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位后能如何救度眾生呢?

  佛說,菩薩可化身示現(xiàn)六趣,能度眾生出離苦海。如果有財、物、食品和修行之法,不愿去行財、法布施;要知道有吝嗇心者,要在無量世中得愚癡貧窮報。而菩薩修六度萬行,不但自利,而且利他。如果施給一些有怨仇的人,也要生親近想,還要感化他。不是怕他,是知道自己持戒,無心與他斗,他斗斗沒勁了,就不斗了;他習(xí)氣不改,還要跟別人斗,別人可不怕他,他會在斗中其樂無窮。另外,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惡狠不善的人,不知不覺會有惡病纏身或暴死等惡果報應(yīng),還以為能強時,因果已如影隨形。度怨仇不好度,是逆上緣,只有菩薩行人才能善巧救度。相信布施因果,相信持戒因果,也一定成就善果。行施有五種情況;一是有乞討的;二是他有需要時;三是歡喜給施;四是供養(yǎng)給施;五是報恩給施;這布施名正言順,也得正果為莊嚴菩提道;這樣布施是人的五蘊作用給施,不是感情上單一的意根給施。感情上的給施是禮尚往來,是世間報。用身體、壽命、享樂布施的得余果報,如正常報酬外的紅包。

  布施果報有三種;一是勝財果,布施的財物清凈,人間常居富貴;二是勝田果,供養(yǎng)的人是一果羅漢至菩薩與諸佛,得生天福;三是施主勝果,施戒施法多聞、施智慧轉(zhuǎn)煩惱而修行,得功德果。

  佛說,有智慧的人布施有;至心施、親手施、信心施、時節(jié)施、如法施。各得果報是,至心施的人將來多得金銀財寶富貴;親手施的人得富貴、得盈余,自己能享受到,否則就如有的人掙了一千萬被兒孫花了,自己沒花著;信心施的人得上述果報就連父母兄弟宗親都跟著享福;時節(jié)施的人得受窮時或有什么需要時,自然就有人幫助,如正為一千元錢著急呢,就有人送來一千元;要是沒這功德,到時候想借也借不到,往昔這么做過布施,需要時就有人主動上門來了;如法施的人正常得到的酬勞不管遇到什么災(zāi)難,這錢誰也拿不走,小偷不偷這錢;發(fā)大水了,人平安、錢也平安;遇大火,錢也沒燒著,就這個道理;要是偷的錢或者不是好道來的錢,不是罰款了,就是小偷偷走了,或者遭水火災(zāi),或種的地遭旱澇之災(zāi),化肥農(nóng)藥種子全白扔,或生病買藥吃了。如果高高興興施,壽命增長、人也漂亮,過日子安穩(wěn),還聰明有才干。

  佛說,供養(yǎng)佛像、塔也有果報。雖然不是直接受者,但是和供養(yǎng)佛所得福報是一樣的。所以,種福田的果報是不可思議的。見到塔要右繞三匝,叩頭,有香的要上香;有食物的供養(yǎng)食物;如果塔允許進入,就進去掃掃,見塔有毀壞的,有條件時要修一修,這都有功德。種福田得果報,施財物得果報,施法得果報;報在功德增長,讓眾生自離苦惱,讓眾生自心調(diào)伏。

  布施還有三種,一是法施;二是無畏施;三是財物施。法施為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破于邪見,說于正法。這么做的功德最大,果報也最大。無畏施為遇到虎、狼、獅子,或者王兵水火等,心感害怕。遇到了這樣害怕的人,要真心真誠給予幫助,免除他的畏懼心。財物施為自有不吝,所求遂愿。

  佛說,布施時有四種障礙;一是貪吝心,自用而舍不得;二是違心,不愿意給;三是自輕心,覺得財物小或少,給不出手而不施;四是回報心,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修行二種方法可以破壞上述障礙;一是修無我;二是修無常。修無我的人,知道一切物品誰用都是用,遲早也屬他人;修無常的人知道,一切物品不真常,遲早也得壞,寧被用壞,也不放壞。

  如果一個人樂善好施,應(yīng)去掉五種事;一是嗔心,一聽說給誰財物就生氣,“一樣兩只手,憑什么向人乞財物”;“一樣過日子,為什么向人借物品”;“一樣是人,為什么有人在家勞心勞力掙錢,有人出家不用干活,還得他人供養(yǎng)?”這些想法都是常情,一起嗔心就生氣,生氣就不施,寧可扔掉也不給。遇見出家人乞食,寧可把食物扔給狗都不給出家人吃;二是慳心,鐵公雞一毛不拔;三是妒心,對人有不平等想,天下富人很多,讓他們?nèi)ゲ际┌?四是惜身命,有財物自己留著用;五是,不信因果,施舍將來有善報,也見不到。

  修行五種法能破除上述五事,并有五種果報;一是終不遠離一切圣人,生生世世,能與圣人接觸,這是過去世修布施的善果;二是一切眾生喜見,并樂聞說法,在大眾中有威望,受人愛戴,就是往昔修行布施的功德;三是,在公眾面前,不生怖畏;有的人不能在眾人面前講話,一張嘴就臉紅,有幾個人就張不開嘴,幾十個人就更費勁了;什么原因啊?過去世修布施不圓滿;也有的人正好相反,當著成千上萬人的面說話無所畏懼;四是得好名聲,某某是大善人,是慈善家;五是莊嚴菩提,不論修行布施做什么都圓滿,出家人修道容易圓滿,在家人事業(yè)圓滿,修行成道也容易圓滿,一切都從布施開始。出家人,在布施這一條上,如果修行的不圓滿,還要回到這個世間來補課;而且再來要生到在家人,掙錢去布施,把這一課補上。不要以為出家人就可以不修布施,這一條非常重要。出家人做到法布施可以,身命布施也能做到,但財布施這一條,不好做到,而且比什么都重要。出家人做一場法事,明碼實價,六百六、七百七、八百八等,那是等價交換,不是布施?傊,出家人在修道過程中,布施難,布施很難圓滿。而有的出家人,持戒修行修塔造廟,流通佛經(jīng),弘法利生,都在修大布施。

  佛說,菩薩行人內(nèi)財、外財什么都可以施,為一切施。怎樣做為一切施呢?一是如法勞作而得財物,用以布施,為一切施;二是自己所有的財物也很少,也難舍能舍,為一切施;三是經(jīng)常保持清凈心,把慈悲心放在前面,主動而自覺的去布施他人,為一切施;四是自己心愛之物,也不吝惜能舍,為一切施;五是不為福報和非福報隨緣布施,為一切施;六是歡心行布施,不希求對方有任何回報,為一切施;七是布施時,不分怨親、遠近而平等對待,為一切施;八是布施眾生與非眾生,有身體形態(tài)的為眾生,無身體形態(tài)而存在的眾生為非眾生;如世俗上墳、供養(yǎng)財神、山神、河神、海神等,如寺廟供養(yǎng)曠野鬼等,都屬于非眾生類;對眾生與非眾生都要平等適時供養(yǎng)為一切施;九是以憐憫心去布施,種報恩田和福田時,是對自己生憐憫心,如對父母稱不孝兒女等;種悲田時,要對眾生有憐憫心;十是布施前,行布施時,布施后,心里不悔。布施時,有如法施與不如法施二種;如法施為不求現(xiàn)在未來果報,只為修證菩提道而別無所求,施貧起悲憫心,種福田生恭敬心,施親友生親近心,施乞者生隨相給舍心,施予無求生喜樂心。如法布施,得無量果。不如法施,為讓人高興,以酒品、毒品、刀槍等物布施,以搶、偷、騙、詐、賭等不凈財物布施,以打、罵、嗔、苦、惱等生痛恨的非財物布施等。不如法施,得間雜果。

  佛說,施主有下等、中等和上等。下等就是布施時舍不得的那種人;中等就是反正這個物品也多余,給也不差這點;上等就是有智慧的布施,高高興興的親手奉上,心里不生貪吝。下等施和中等施,施舍一樣的物品不如上等施。同樣給街邊乞者一塊錢,是順便經(jīng)過,“啪”往小碗里一扔,和親手、下心、彎腰輕輕放至小碗里,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效果。同樣的一塊錢,前者就是下等施;后者就是上等施,果報完全不一樣。下等施者中有的給完錢還罵一句,“這個窮鬼,又來了。”這樣最不好,不但是下等施,而且施完以后還有業(yè)報相隨。下等施者中有的還想著要回報,或者想方設(shè)法想占回點便宜,這都不行。還有的下等施中,為現(xiàn)世得報或后世得報;還有的用小恩小惠利用人;還有的本來挺富裕的,但裝窮,為少施或不施,這種人都屬于下等施。還有的人沒等施就生氣,為下等之下。中等施者,見有人來求,布施后說,“以后不要來了”。上等施者,不擇怨親,不論多少,如見圣賢一樣,心生歡喜。

  佛說,智者行施,自利利他。誰都知道財寶來之不易,也知道一切財富皆無常。但能用我的不真常的財物為他人解除痛苦是最好的事情。而且,行施的時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讓受者知道是信佛人。不是讓他感謝,讓他知道信佛人修善,世上還是信佛好,這樣施的功德就大。行施的時候沒有嫌棄、鄙夷,受者才能平和接受施舍。窮人連去自己親戚家串門,都有自我嫌棄的心理,不敢踏入大門,生怕給人添麻煩,遭人白眼。信佛人行施時要讓乞者生起信心,讓他有做人的尊嚴,這才是智人布施,這才是真功德。否則,就是下等施和中等施,沒有功德,只有福報。信佛的人行布施,一定要看起來像信佛的。現(xiàn)在有的人嘴上自稱信佛,行做上就是下等施或中等施,讓佛跟著蒙羞,讓眾生心生不快。

  如果能知財物無常,對眾生如一子想,以平等慈心布施,功德高如須彌,風(fēng)不能吹、火不能燒。這樣的人,是眾生的皈依處,具足布施無極限。

  有智之人為四種事樂于布施,樂于施恩惠于他人;莺褪┦莾苫厥,惠是恩惠,用好言好語幫助;施就是給予。人若不需要硬給,強人所難也不行。具體怎么去行惠施?一是因施能破人煩惱,因為他窮,受貧窮困擾,惠施于他等于雪中送炭,正解人燃眉之急;二是因施發(fā)種種愿,就是以往因地時,曾發(fā)愿要救濟什么樣的人,見到什么樣人,一定要去救濟他;如有的人過去討過飯,乞食時發(fā)愿,等以后有錢了遇到乞食的一定多給點;三是因施得受安樂,因為得到惠施,他人身心安樂;反過來說,過去自己貧窮的時候,他人也施過,自己受施也高興過;四是因施多有富貴,知道自己今生富貴是因為過去生中布施他人的功德,今生就要繼續(xù)供養(yǎng)三寶,種福田、報恩田。這樣一來,我下生還會富貴。不要認為只有把財物給他人就是具足布施,實際上心里無貪也是布施。要知道,同樣一件物品,若施于他是善業(yè),若被他搶奪走,就變成惡業(yè)。物品、財寶都是造作而來,是為有業(yè);若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就心安理得;若巧取豪奪或用不正當手段而得,害怕受業(yè)報,拿出一部分到廟里做供養(yǎng),比一點不信因果的人強,但下生再富貴的時候,還是會王、賊、水、火這四方共享他的財富,仍為不清凈。

  佛說,要想修好布施,需要破五種弊惡之法;一是邪見;二是無信;三是放逸;四是貪吝;五是嗔癡。邪見表現(xiàn)為專說邪理,來源于心無正見正法等。如一個人受窮,不要管他為什么受窮,不要去追究或橫加分析,他是生意失敗了還是騙人被揭穿了等,只管盡力幫助他,F(xiàn)在社會有的人以行乞為職業(yè),不要去分別他是真困難,還是假困難,他這么做,因為他知道這個社會還是善人多。無信就是無正信,不信施因果報。放逸就是無正精進,貪求欲樂,為享樂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貪吝就是無正智慧,人的需求容易得到滿足,而貪婪的欲海永遠也不能滿足;吝為量小,難言大物,只見樹葉,不見森林。嗔癡就是無正念正命,喜歡生活在爭斗之中,不知惜福惜緣。

  世人如果能破上述五惡法而歡喜施,得四種果報;一是樂見,不論遠近親疏甚至反對自己的人,乃至怨敵都說這個人真好;二是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是入大眾時,心無畏懼;四是一切善人都樂與之交往,身邊都是善人圍繞,不結(jié)交惡人。同時,果報還有,這樣的人如果以客塵煩惱陷于地獄,雖處惡趣,不饑不渴?蛪m煩惱指,不是故意要犯的,如駕車時車輛失控撞死行人,肯定要受果報。地獄人如現(xiàn)在監(jiān)獄里的人,因犯罪入獄服刑,但外面總有人去看他,給他送吃送喝送財物等。見到這類事情不要不理解,就應(yīng)知道,是他以往修過布施的緣故。這樣的人,雖于地獄中,由于往昔布施因緣,離二種苦,一是鐵丸苦,將燒的通紅的鐵丸放入罪人口中,一吞的時候,舌頭都被燒焦。但由于有布施的功德,原本應(yīng)受的吞鐵丸苦就可以免除。二是鐵漿苦,將鐵融成鐵漿,將罪人投入其中,復(fù)又撈出,周而復(fù)始。出家人修行布施不圓滿時,這兩條罪報不能免。出家人,千萬不要自己揣萬八千的,去游山玩水,財物相伴生的業(yè)報太重啊!這樣的人,如果以客塵煩惱得畜生身,由于布施因緣也不受凍、不挨餓。這樣的人,如果以客塵煩惱得餓鬼身,盡管咽細如針,也餓不著,同類里相比,也是最舒服的。俗話說,“舍得、舍得”,“得”是哪來的?從“舍”來的。由于布施的功德,是人壽命長,身體健康,過日子安穩(wěn),能嚴持戒律,多聽經(jīng)聞法,增福增慧;雖處惡世,不受惡事、惡法。由于布施的功德,得受天身,那就更加殊勝。

  有智之人,為二事能行布施;一是調(diào)伏自心;二是壞怨嗔心。明知自己布施時候,財物好而舍不得,又能把自己心態(tài)調(diào)伏平整,明白還是行布施好。同時,管好自己,不貪戀財物,從而心順安寧。破怨嗔心,羞辱起怨恨,貧窮起盜心;如果他來求了,高興的幫助他,他就生懺悔心,使他心受到了轉(zhuǎn)化。

  有智之人這樣行布施后,一是不受他人愛念之心,不求名譽,破除貪吝之心;二是幫助他人免除恐怖畏懼,不求善人拜見和追隨,得到比財物更寶貴的人心,舍去財物千條路。內(nèi)財外財都可施舍的人,得二種法;一是遠離諸有,三界諸有是有想、有相,即無明煩惱;二是證得解脫,解脫就是出離三界,往生佛凈土,按照這個法理,行布施如人遠行,身擔重擔,疲憊勞極,減荷卸負,這不是樂事嗎?物品、錢財是業(yè),舍去點吧,背這么多不累嗎?有的人會想,我得留作后事,埋到棺材里去或留給兒孫,這樣想的人不好布施。應(yīng)該見到貧窮人很痛苦,豪貴之人應(yīng)學(xué)怎么讓他人幸福,人不光是有錢才幸福。

  如果有人本來有錢,見窮人就說沒有錢,這么說的人下世就是個窮人,或入畜生道為狗,專門為人守護財物;如果沒錢說沒錢這樣也不妥,只要他向你求了,能給多少給多少,就是有一碗米,應(yīng)以一半施給求者。如果有人貧窮無衣,趕緊送一件給他,為他帶來溫暖,讓他高興;天下貧窮之人誰也不愿意貧窮,有錢的人就應(yīng)該少做福,多布施;讓他也得到歡喜,這么做才是施主,福報自己得到了,他也能得到一份。受到他人供養(yǎng)時,一定要發(fā)起善心,愿天下修道人都得到供養(yǎng),都樂意修道。家有佛堂供養(yǎng)和到廟上供養(yǎng)都一樣,只要有佛像的地方都是一樣,供養(yǎng)遠近窮人也是如此,果報是一樣的。自已不去供養(yǎng),還不愿意讓他人去供養(yǎng),這樣為貪婪,是貧窮的種子,沒有隨喜功德。

  佛說,有智之人要見到財物為無常,是今天有、明天無,今生有、下生無,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雖是無常物,確能作有常,就是以平等心,持戒心去行供養(yǎng)。阿羅漢如果得不到房舍、衣服、臥具、醫(yī)藥等,都是前世不布施的因緣。如果破戒之人也行好布施即是墮地獄、畜生、餓鬼,都無有受饑餓之苦。有智之人要知道,離開布施有二種果;一是不得自在;二是不得解脫。不得自在,就是在世間人身不自由,更無出世間的種種自在。不得解脫,就是修行也出離不了,要想修行今生成就,無論是出家、在家都要行好布施,才能出離。有智之人要知道,施主雖是五蘊、受施的人也是五蘊,既無施者,又無受者,財物無常;但是善果不滅,在世間為福報,出世間為福德。在世間結(jié)善緣,出世間結(jié)法緣,這就是布施無常得有常,善緣相繼,法緣不斷。

  一做一受,為什么善法因緣相繼不斷?就是所做一切,入腦入心,心隨業(yè)轉(zhuǎn)。是不是這樣呢?惡法因緣也相繼不斷,如把毒放在牛奶里,做成奶酪,誰吃了就會死掉,雖然沒想害人,但人死了也等于殺人,這也是一做一受。善惡因緣也相繼不斷,如布施時有貪吝心,不清凈財布施一,想得百報,百報時出事了;如請人幫忙挖井,卻被掉下的石頭意外砸死了;說請他來幫忙,也沒想到被砸死呀,但是得負責任;有些事情雖屬偶然,實際也是因緣和合。

  無善無惡因緣也相繼不斷,如布施的善事不做,其它什么惡事也不做,還有什么惡果報嗎!有!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yè),衣食住行所用一切財物都是有業(yè)力的,俗活說“人死還要臭塊地呢”,怎么說無果報呢!沒有修善行布施,也照樣有惡事相隨,貧窮、身體不好,修道修不成,不得解脫,這也是一做一受。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因緣也相繼不斷,如世間此人做業(yè),他人受;如倒車時沒注意把人撞死了,雖然事出有因,受報的人卻牽連很多。被誤撞死的人,前世也誤傷眾生性命,今生業(yè)果成熟也受報。布施不同,所感的果也不同;如小偷準備作案時,把鉗子、刀、繩子等施給小偷,這也是布施,和他的業(yè)果是一樣的,沒做但也要受這種果報;再如兒子替父母上廟做供養(yǎng),父母沒去,也等于父母做供養(yǎng)了,就這個道理,這是善惡間雜的一做一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