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yán)經(jīng)
《楞嚴(yán)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yán)經(jīng)》、《首楞嚴(yán)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五(之一)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五(之一)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 第五卷)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jié)之人,若不知其所結(jié)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阿難尊者恭敬地對佛說:世尊,如來您雖然為我們講說了‘二決定義\’之法門,不過,我看世間那些想要解開繩結(jié)的人,假如不知道繩結(jié)結(jié)在哪里的話,我相信他們終究無法解開!
【第二義門】此處指“二決定義”當(dāng)中的“第二決定義”之內(nèi)容。所謂:“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fā)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yīng)當(dāng)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fā)業(yè)、潤生誰作誰受?”
其實,在“二決定義”的“第二決定義”當(dāng)中,世尊已經(jīng)闡述了生死輪回的根結(jié)所在,那就是:“則汝現(xiàn)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可是,阿難尊者對此并未充分領(lǐng)會,甚至,他還為自己不知道身心之根結(jié)所在而深深自責(zé):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xué)聲聞亦復(fù)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
“世尊,我和法會當(dāng)中的有學(xué)聲聞也是這樣,我們從無始以來,伴隨著無明而生生死死,卻不知道其中的根結(jié)所在。如今我雖然得到了多聞佛法之善根,成為出家人,卻好比隔天就要定時發(fā)作的瘧疾病一樣,煩惱習(xí)氣時常還會發(fā)作!
【隔日瘧(音:虐)】指“瘧疾”病,俗稱“打擺子”,是由瘧原蟲引起的一種定時發(fā)冷發(fā)熱的疾病,通過蚊子叮咬傳播。
有學(xué)聲聞,即初果、二果和三果,雖然名為“圣者”,已入圣流,已經(jīng)斷“見惑”而見道,不同于凡夫修行人。但是,他們由于尚未斷盡“思惑”的緣故,其煩惱習(xí)氣尚在,偶爾還會發(fā)作。所以,阿難尊者將自己和有學(xué)大眾的修行比喻為“隔日瘧”。
而尚未見道的凡夫修行人呢,其煩惱不像“隔日瘧”,更像是“常神經(jīng)”,時常都在神經(jīng)質(zhì)當(dāng)中,處處分別計較,無論喜怒哀樂,都在粘著六塵境界,都在不停地制造苦因、苦緣和苦果,又怎會不苦海無邊呢。
所以呀,什么人最苦?那些已經(jīng)知道修行,但尚未見道的人最苦。有人說:不對吧,那些蕓蕓塵世眾生,連修行都不知道,連佛法都不曾聽聞,他們豈不是最苦么?
答:他們雖然苦,但不知何為“苦”,所以,人家苦得心甘情愿,理所當(dāng)然。反而呢,和已經(jīng)開始學(xué)佛修行,開始知苦的人相比,似乎就不那么苦了。哎,苦習(xí)慣了嘛,也就麻木了。
又有人問:那到底什么是“苦”呢?
答:“苦”者,逼迫也。不愿上學(xué),非得上學(xué),這是苦;不愿工作,非得工作,這是苦;不愿成家,非得成家,這是苦;不愿被領(lǐng)導(dǎo)管,非得被領(lǐng)導(dǎo)管,而且是變態(tài)地管,這是苦;不愿見到的人,每天都會碰到,還必須要和他們打交道,這是苦;不愿放棄的興趣愛好,因為沒時間沒精力沒條件等等而必須要放棄,這是苦;相處久了,已經(jīng)厭煩了的親人等等,還必須要應(yīng)對,必須要相處,這是苦;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參加各種學(xué)習(xí)班,被學(xué)校和老師逼著去為分?jǐn)?shù)而競爭,這是苦;長大了為了生存而逼著自己去拼命掙錢,這是苦;有了孩子以后,還要高瞻遠矚地為了孩子的前途而逼著他把玩耍的時間都用來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再學(xué)習(xí),孩子當(dāng)然會逆反,孩子逆反了自己當(dāng)然不高興,這叫做沒事兒找苦。
還有,時常被逼著說假話,說些阿諛奉承之言,這是苦;時常被逼著和周圍人作比較,為了面子而不得不這樣那樣,這是苦;想法和欲望太多了,被現(xiàn)實逼著不得不紛紛舍棄,這是苦;窮困的時候,被日常生活煎熬逼迫,這是苦;寬裕的時候,被內(nèi)心對于貴族生活的渴望而煎熬逼迫,這是苦;富貴的時候,被內(nèi)心對于榮譽和特權(quán)的向往而煎熬逼迫,這是苦;那些億萬富豪、超級名人以及領(lǐng)袖們呢,表面上啥都有了,但是,卻時時被百姓和媒體偷窺的視線逼迫著,被不能長生不老的生命現(xiàn)實逼迫著,被美女帥哥太多而體力實在招架不住逼迫著,被相互間的競爭危機乃至于暗殺和綁架的種種可能性逼迫著,被衰老、疾病和死亡一步緊似一步地逼迫著,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苦。
總之,放眼這塵世間的一切,哪里不是苦呢。
以上都是些塵俗無聊之苦,對于已經(jīng)“見道”的人來說,如阿難尊者等等,他們大體超越這些苦了。但是,阿難尊者尚未明白生死煩惱的根結(jié)所在,因此,他便繼續(xù)向世尊請法:
惟愿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jié)?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回,不落三有。
“但愿您大慈大悲,憐憫我們這些沉溺于生死苦海的眾生,開示我們,就在當(dāng)前的身心之中,什么才是生死根結(jié)?從哪里下手才能夠解開根結(jié)呢?”
“您的回答,也將會讓未來世那些苦難眾生們,得以免除輪回之苦,不再流落于欲有、色有、無色有這三有之火宅!
阿難尊者請法之后,竟然再次流出了淚水,此乃至誠心的表現(xiàn),也是對于自己遲遲不能夠得證無漏圣果的反省與慚愧。在佛陀的十大弟子當(dāng)中,阿難尊者直到佛陀涅槃,也沒能夠得證四果,這是絕無僅有的。
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阿難尊者如此請法之后,與有學(xué)大眾們一起五體投地,阿難淚如雨下并翹首以待,恭候佛陀的無比殊勝之開示!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xué)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當(dāng)時,世尊憐憫于阿難尊者,以及法會當(dāng)中的有學(xué)大眾們。同時也為了給未來世一切眾生,鋪設(shè)出世之正因,巧做將來解脫之智慧眼!
“于是,世尊用他閻浮檀紫金色的光明之手,為阿難尊者摸頂加持。”
所謂的“為出世因,作將來眼”,就是針對咱大家來說的。阿難尊者反復(fù)提問,可謂是逐層深入;世尊的解答呢,自然也越來越明晰。隨著下文生死輪回之根結(jié)的披露,正好為咱大家鋪設(shè)了一條出世解脫之路,為咱指明了將來成佛的方向。
各位仔細(xì)看清楚之后,就請放下虛假的塵世牽掛,及時踏上修行之路吧。否則,豈不是自甘墮落?也辜負(fù)了世尊的一片苦心呀。最重要的,是辜負(fù)了自己獲得自在解脫與無邊安樂之大好時機。
許多人總是說,好,等我把某某事處理完了,把某某人的工作做通了,等等,我就專門去修行?墒悄,某某事通常是永遠也處理不完的,某某人的工作通常是永遠也做不通的。所以呢,嘿嘿,您就在塵世里慢慢煎熬吧。
可惜的是,您不光煎熬自己,也會去煎熬別人,會造下無量的業(yè),會苦海無邊。本來是為了親人著想,而放棄了修行的年華。可是,等到苦境到來之時,必然會煩惱,會責(zé)備親人的羈絆,會相互埋怨,甚至,還會相互傷害。
——這就是糾纏,無聊的世俗糾纏,永遠也不可能理清。只有大智慧者才有勇氣一刀兩斷,毅然去走自己的解脫之路,他們必然會獲得成就。到那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沒有哪個親人不會得益的,而且是極大的無邊利益。
當(dāng)世尊為阿難尊者摸頂加持之時,隨即發(fā)生了不可思議的感應(yīng):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于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這時,所有的十方諸佛世界都發(fā)生了六種吉祥的震動,所謂動、涌、起、震、吼、擊。正在住世的數(shù)不清的微塵數(shù)如來,都各自從頂上放出百寶光明。這些光明,從各自世界匯聚到祇陀林當(dāng)中,共同為釋迦牟尼如來灌頂。”
“在會的大眾們,看到如此景象,都覺得從未有過的殊勝。”
正在住世的十方如來,不僅共同為釋迦牟尼如來灌頂,還替世尊共同來解答阿難尊者的提問,以表達此法的真實不虛:
于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zhuǎn)生死結(jié)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于是,阿難尊者與法會大眾,共同聽到十方世界的微塵數(shù)如來,異口同聲地告訴阿難說:善哉!阿難,你想要知道什么是‘俱生無明\’,那個讓你流轉(zhuǎn)于生死輪回的根結(jié),正是你的‘六根\’,再也沒有其它了!
【俱生無明】即前文“發(fā)業(yè)、潤生”二無明之合稱,此二無明恒與生死輪回相伴隨,因此得名。論其內(nèi)容,正是六根,更非他物。
以上解答了阿難尊者所問的“今日身心,云何是結(jié)?”,以下繼續(xù)解答“從何名解?”:
汝復(fù)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你還想知道無上菩提的修行途徑,可以讓你迅速成就安樂解脫與寂靜妙常的,還是你的‘六根\’,絕非其它!
【寂靜妙!咳鐏砼c一切眾生共有的大涅槃,它遠離一切造作,無比安寧,故名“寂靜”,也叫做“本來寂靜”;它非生非滅,且妙用無窮,故名“妙!薄
咱的“寂靜妙!痹谀睦?就在咱的心底,那個不可破壞的“覺性”,也是“六根”的“知覺作用”之源頭。
雖然承蒙十方如來異口同聲地解答了自己的提問,但是,對于這個答案,阿難尊者仍有疑惑,不是懷疑十方如來,而是尚未明白其中道理。
僅就這一點來說,阿難尊者也是咱大家的榜樣。他不會輕易相信那些自己尚未明白的東西,哪怕是十方如來親口所說。如今的許多人則不然,他們會盲目地信一些東西,包括那些騙子大師們的滿口胡言。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尊者雖然聽到十方如來這樣的解答,但他心里還是不明白,所以再次行稽首禮,恭敬地問佛:為什么說讓我流轉(zhuǎn)于生死輪回的,和讓我獲得安樂解脫與寂靜妙常的,同是‘六根\’,而并非其它呢?”
所謂的“更非他物”,那么,除了“六根”之外,還有哪些事物呢?那就是“六塵”和“六識”了。整個法界,可以劃分為“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和“六識”。
因此,阿難尊者的疑問就在于:為何生死輪回的根結(jié)是“六根”,而不是“六塵”和“六識”?為何獲得安樂解脫與寂靜妙常的途徑也是“六根”,而不是“六塵”和“六識”呢?
其實,僅就其法相內(nèi)容來說,這也不難理解。在“十八界”當(dāng)中,“六塵”有多少?無量無邊,一切事物沒有不是六塵的!傲R”有多少?念念無窮盡,一切心念沒有不是六識的。在“六塵”和“六識”的交界處,就是“六根”,那么,“六根”有多少呢?對于任一眾生來說,“六根”僅有六個而已;而究其根性來說,僅是一個“知覺性”而已。
——像這樣去繁就簡,就可以找到“十八界”的樞紐,那就是“六根”及其不二的“知覺性”。這就好比找到了衣服的領(lǐng)子一樣,一下子就可以把衣服齊整地提起來,綱領(lǐng)在手了,一切都變得簡單了。因此,無論生死輪回,還是安樂妙常,都與“六根”及其“知覺性”密切相關(guān)。
以下是世尊的解答,其中法義很深奧,需要仔細(xì)學(xué)習(xí)與體會: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在‘十八界\’當(dāng)中,‘六根\’與‘六塵\’一同發(fā)生于心源,而所謂的‘六根\’被‘六塵\’束縛,或者‘六根\’于‘六塵\’得解脫,這兩者本無差別;至于‘六根\’對‘六塵\’所發(fā)起的‘六識\’,那本來就是虛妄分別,就好比‘空中花\’一樣,純屬幻覺!
【根、塵同源】“六根”屬于阿賴耶識的“見分”,“六塵”屬于阿賴耶識的“相分”,兩者都來自于阿賴耶識,即眾生的染凈和合之心體,所以說“根、塵同源”。其實,也就是“萬法唯心”或“萬法唯識”的另一種表述。
【縛、脫無二】“六根”被“六塵”束縛,叫做“縛”;“六根”不被“六塵”束縛,就是解脫,叫做“脫”?墒,無論束縛與解脫,既然“根、塵同源”,束縛也罷,解脫也罷,還不都是一心嘛!故名“縛、脫無二”。
短短的一句話,世尊就把法界的實際狀況表述清楚了。那么,在如此的法界實相當(dāng)中,為何以“六根”為生死輪回的根結(jié),也以“六根”為圓滿解脫的途徑呢?
對此,世尊繼續(xù)說道:
阿難,由塵發(fā)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
“阿難,‘六根\’與‘六塵\’是互為因緣的,由‘六塵\’而發(fā)生了‘六根\’之‘知見\’;因‘六根\’而現(xiàn)出了‘六塵\’之‘相狀\’。其中,‘相狀\’和‘知見\’本來就沒有自性,就如同兩根相交相纏,才能夠站立生長的蘆荻草一樣,誰也離不開誰!
【交蘆】有一類蘆荻草,單獨一根無法站立,需要兩根并生,相交相纏在一起,才能夠站立生長。
咱的“六根”之“知見”,也就是常說的“知覺”,它與“六塵”的“相狀”共存,誰也離不開誰。它倆都是虛妄的,都沒有“獨立性”可得。因此,如果大家以為自己“六根”的“知覺”與“知見”是一種真實存在的話,那么,這就是典型的“無明”錯認(rèn),生死輪回因此而顯現(xiàn)。
反過來,如果大家能夠認(rèn)識到自己“六根”之“知見”如幻不實,那么,它也不會斷滅,而是當(dāng)即回歸為“如來知見”,也叫做“無上知覺”,它本來就是“大涅槃”,具足本來的無漏、真如與清凈。
對此,世尊繼續(xù)說道: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因此,如今你們在‘如來知見\’當(dāng)中,別立‘六根\’之‘知見\’,這就是生死無明之根源;反過來,一旦認(rèn)識到‘六根\’之‘知見\’當(dāng)中,本無能知與所知的對立,亦無能見與所見的差別,那么,這個‘六根\’之‘知見\’當(dāng)下就會回歸于‘如來知見\’,它本來就是大涅槃,具足無漏、真如與清凈!
“此‘六根\’之‘知見\’一旦回歸于‘如來知見\’,它就是法界之全體,大而無其外,小而無其內(nèi),其中又怎會有‘其它\’呢?”
所謂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相當(dāng)于前文所說的“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這里的“知見”指“如來知見”,也叫做“無上知覺”,其中本沒有心與境界的分立,本沒有能知與所知,本沒有能見與所見。此時,法界圓滿,尚未顯現(xiàn)出生死輪回。
可是,隨著“六根”的出現(xiàn),“無上知覺”就會在“六根”門頭顯現(xiàn)為六種“知覺”作用,這就是“六根”之“知見”,與它相對應(yīng)的“六塵”也會同時發(fā)生。于是,“六根”與“六塵”相纏縛,就顯現(xiàn)為生死輪回。而其根源呢?恰恰就是“六根”的出現(xiàn),所以,前文當(dāng)中,十方如來告訴阿難尊者:“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zhuǎn)生死結(jié)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反過來,就是修行途徑,即所謂“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這里的“知見”就是指修行人當(dāng)前“六根”之“知見”,也就是咱大家的“知覺性”,它就是實修解脫的下手處。
具體方法呢,即“反觀觀自性”,或“反聞聞自性”等等,從當(dāng)前“六根”的某一根入手,反觀其根性之“知見”是何形貌。觀到極深處,“根”與“塵”之間的粘著一旦脫開,便會覺悟到,其中本沒有能知與所知,能見與所見,而本來就是圓滿的全知全見。此時,“六根”之“知見”便回歸了本來面目,它當(dāng)體就是大涅槃,具足無漏、真如與清凈。
它就是咱的如如佛性,本來就蘊含在“六根”之“知見”當(dāng)中,而此佛性的顯現(xiàn),離不開“六根”之觀修。因此,前文十方如來告訴阿難尊者:“汝復(fù)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下面,世尊開示如此重要法義之后,特意用偈語予以重述。這種對于重要內(nèi)容的重述,在“十二部”經(jīng)當(dāng)中名為“重頌”,梵文“祇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dāng)時,世尊為了阿難等人加深理解,便用偈語重述法義,這樣說道:”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在廣大圓滿的‘妙真如性\’當(dāng)中,所現(xiàn)出的一切‘有為法\’當(dāng)體即空,它們隨因緣而生,也同樣隨因緣而滅,故如幻不實!
“而此‘妙真如性\’本身呢,它屬于‘無為法\’,從來沒有生起與消滅,其體性并非實有,所以也如同‘空中花\’一樣虛幻不實。”
【真性】指法界之真體,不可破壞之本性。
它有無數(shù)個名字,《楞嚴(yán)經(jīng)》卷一稱之為“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等,卷二稱之為“妙明真心”等,卷三稱之為“如來藏妙真如性”等,卷四稱之為“湛圓妙覺明心”等,卷五稱之為“寂靜妙!钡,乃至于,后文卷六稱之為“覺海性澄圓”等,卷七稱之為“妙性圓明”等,卷八稱之為“妙明真凈妙心”等,卷九稱之為“本覺妙明覺圓心體”等,卷十稱之為“精真妙明本覺圓凈”等。
覺悟此“真性”,就叫做“明心見性”,以此智慧,可謂是頓時超出生死輪回,了生死,達涅槃。
在此廣大圓滿的“真性”當(dāng)中,所謂的“有為法”,就是“六根”、“六塵”與“六識”;而“無為法”呢,就是顯現(xiàn)和承載它們的“法性”,其實,也就是“真性”本身。在這里,世尊開示大家,不僅僅一切“有為法”緣生緣滅而如幻不實;就連“如來藏妙真如性”本身,它屬于“無為法”,但是,它也不是實有的,而同樣是如幻不實。
——請注意,正因為咱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如幻不實,所以,才意味著它圓融、自在與解脫。同時,它如幻不實而永遠不會斷滅,所以,它本來圓滿,具足常、樂、我、凈等無量妙德。
這真是太棒了,咱大家的本來面目竟然是這樣的,完全不需要任何條件,它就是最最圓滿與清凈的。當(dāng)您覺悟如此妙性與妙義的時候,怎會不覺得驚訝呢!所以呀,六祖大徹大悟之時,他會驚奇地連續(xù)說出五個“何期”,深表知足與滿足。
雖然“有為法”之“十八界”和“無為法”之“真性”都如幻不實,但世尊仍舊會方便宣說“真”、“妄”二法。例如前文所說“識性虛妄”,就是指“六根”對應(yīng)“六塵”而發(fā)生“六識”,三者都是“妄”法;其后的“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則宣說“無上知覺”乃是“真”法,即“真性”也。
關(guān)于其中緣由,世尊繼續(xù)說道: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如來之所以宣說‘六根\’、‘六塵\’和‘六識\’是‘虛妄\’法,這是為了顯發(fā)其中的如如‘真性\’;其實,說妄說真同樣是兩種虛妄言說而已,不可拘泥于此!
“究其本來,雖然方便稱為‘真性\’,其實,它本不屬于‘真\’,也不屬于‘非真\’;此‘真性\’當(dāng)中本無任何對立,又怎么會有‘能見\’之‘六根\’和‘所見\’之‘六塵\’呢?”
以上正所謂“根塵同源”是也。接下來,乃是對于“縛脫無二”之重述: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結(jié)解同所因,圣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發(fā)明便解脫。
“在‘六根\’和‘六塵\’之間,其中本沒有任何真實性,它倆是虛妄共生的;就好比相交相纏而共生的兩棵蘆荻草一樣,誰也離不開誰!
“因此,無論‘結(jié)縛\’與‘解縛\’,其主因都在于‘六根\’;所以說,圣者‘解縛\’與凡夫‘結(jié)縛\’,其所行并沒有兩條路,都用的是‘六根\’!
“你觀察一下兩根蘆荻草相互交纏當(dāng)中的‘交纏之性\’,就會發(fā)現(xiàn),說它是‘空\’,或者說它是‘有\(zhòng)’,兩者都不成立。因為,說它‘空\’,它卻有幫助蘆荻草站立的作用;說它‘有\(zhòng)’呢,除了兩根蘆荻草以外,卻根本找不到獨立的‘交纏之性\’了!
“同理,根塵之間的‘束縛之性\’也是如此,它不是‘空\’,也不是‘有\(zhòng)’,而是本來虛妄。凡夫迷惑于根外有塵,以為兩者實有,這就是無明束縛;圣者智慧開明,通達根塵同源,了悟兩者同屬虛妄,于是便得解脫!
雖然是“重述”,但其中法義極為豐富,省略頗多,請大家仔細(xì)體會。一旦理解,必然受益匪淺。
接下來,雖說“縛脫無二”,但從凡夫到圣賢,這個根塵之間的虛妄“糾結(jié)”,即“根結(jié)”,還是需要解開才行,其下手處,依然是“六根”當(dāng)中選擇一根。一根的根結(jié)解開以后,六根也隨即紛紛開解;六根的根結(jié)都解開以后,所謂的“一心”或“真性”也就無所標(biāo)立了。因為,無處不是此心,無處不是此性矣。
這就是所謂的“六解一亡”,對此,世尊繼續(xù)開示:
解結(jié)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解開根結(jié)需要按次第進行,‘六根\’的根結(jié)都解開以后,所謂的‘一真性\’也就無從樹立了,它同樣如幻不實!
“解開根結(jié)的次第,首先是要從‘六根\’當(dāng)中選擇出最圓通的那一根,用它來下手修行;舍棄對于塵境的攀緣,反觀回入根性之流,則終將成就正覺!
有關(guān)‘解結(jié)\’的具體修法,后文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當(dāng)中將會詳盡闡述。以上是對于“長行”正文的“重頌”;下面,世尊繼續(xù)開示甚深修行之法義,與前文不重復(fù),而是單另的補充,在“十二部經(jīng)”當(dāng)中叫做“伽陀”,翻譯為“孤起頌”。
世尊說道:
陀那微細(xì)識,習(xí)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六根\’、‘六塵\’和‘六識\’都由第八識‘阿陀那識\’來‘執(zhí)持\’,它是染凈和合之微細(xì)心識,其中有無量的習(xí)氣種子在急速奔流不息,以此而‘執(zhí)持\’生死輪回!
“‘阿陀那識\’非真非妄,它有‘無明\’的緣故,所以說它‘非真\’;它與‘如來藏\’同體無二的緣故,所以說它‘非妄\’。如此法義極為深奧,恐怕許多人迷惑于其中而發(fā)生偏執(zhí),因此,我通常不為大家講說!
【陀那】即“阿陀那識”,譯為“執(zhí)持”,是“阿賴耶識”之別稱,乃是染凈和合之心識,其中有無量習(xí)氣種子急速地奔流不息,保持著生死輪回與因緣果報。
【暴流】急流。
其實,“阿陀那識”乃是從“眾生”到“佛陀”之樞紐,它也就是常說的“阿賴耶識”,它所對應(yīng)的“五陰”覆蓋乃是“識陰”。“識陰”是眾生的“命元”所在,有“命元”存在,就有“我執(zhí)”與“法執(zhí)”,即是眾生;“命元”消融于法界,則“我執(zhí)”與“法執(zhí)”消滅,全面超越生死輪回,回歸于“法身”,那就是佛陀。
可是,“阿陀那識”太微細(xì)了,微細(xì)到了連阿羅漢都難以透徹的地步,只有佛陀與大菩薩能夠明達。當(dāng)然,其中也包括大菩薩化現(xiàn)的“大阿羅漢”,例如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與大目犍連尊者,等等。
正因為如此,有關(guān)于“阿陀那識”之法義,世尊在聲聞教法當(dāng)中并未宣講,而只在大乘教法當(dāng)中予以宣說。如《解深密經(jīng)》云:“阿陀那識甚深細(xì),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zhí)為我!
這與本經(jīng)世尊所說完全一致,只是文字表達略有差別,兩經(jīng)可以互參,其法義就會更加清晰明白。
所謂的“阿陀那識”,或者叫做“阿賴耶識”,它是誰呢?它就是大家常說的“心、意、識”之“心”,也就是眾生當(dāng)前之“心體”。過去,禪師們常教導(dǎo)弟子,說參禪要離“心、意、識”而參,其中,“心”是指第八阿賴耶識;“意”是指第七“末那識”,即“意根”;“識”則指前六識,即思維分別。
可是,要真是離開了“心、意、識”,該如何參禪呢?誰在參禪呢?這個問題堪稱無解。因此,禪師們的意思是讓弟子們離開“心念”而參禪用功。就是說,打掉“妄想”,離開“心念”之后,用“知覺性”,即“根性”去觀察尋找本具的“不生滅性”,那就是參禪的真義了。
而這,恰恰與《楞嚴(yán)經(jīng)》全面吻合。
下面,世尊就“阿陀那識”之心,展開無比殊勝之首楞嚴(yán)妙法,即大乘如幻三昧之智慧觀察,此乃本經(jīng)之根本法門,也是十方諸佛之根本法門。后文的“二十五圓通”,都可以看做是本法之善巧運用: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此‘阿陀那識\’本是心之全體,眾生只因為無明妄動,而用自心之‘見分\’,去取著自心之‘相分\’,于是,在本不屬于幻化的‘真性\’當(dāng)中,反而形成了‘幻心\’與‘幻境\’,‘幻心\’即是‘六根\’,‘幻境\’即是‘六塵\’,它們合稱為‘幻法\’。”
“反過來,修行人只要明達法界一心,就不會再以‘見\’取‘相\’,當(dāng)‘六根\’不再攀緣‘六塵\’以后,則到達根塵一如的自在之境地,此時,所謂的非幻之‘真性\’也同樣了不可得。非幻之‘真性\’尚且不生不滅,了不可得,那些所謂的‘幻法\’又從何確立呢?”
這個修法與觀察太不可思議了,短短的幾句話,就說盡了一切法義與修行。真要是能夠如此修行,長期觀察的話,一旦如實契入,就會證得“如幻三昧”,頓超三界與二乘,與大菩薩攜手共行。
對于此法門,世尊繼續(xù)說道: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xué)。
“如此修法名為:‘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昧\’,若能實證,則會在彈指之間超越二乘無學(xué)圣者。”
【妙蓮華】比喻“真性”雖在輪回而不染,它向來如如清凈。
【金剛王寶覺】比喻“真性”堅固不壞,不會被生死輪回所破壞,它就是寶貴的妙覺性。
這也就是《圓覺經(jīng)》所說的“如幻三昧”之修法,所謂“知幻即離,不做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等等。兩經(jīng)可以比對觀察,其修法就會更加明晰。
有人問: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如幻三昧”呀,可到底該咋實修呢?
答:善思維經(jīng)文法義,獨自長期如此觀察,兼持戒靜修。如同虛云老和尚早年住山苦修那樣,也如同廣欽老和尚在山洞里禪修那樣,十年如一日,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地去修行,去如理觀察,才有相應(yīng)之份。
要是暫時做不到,那就應(yīng)當(dāng)時常聞、思、修經(jīng)文法義,兼培植自己的;資糧,為將來,乃至于未來世的實修與解脫打好基礎(chǔ)。
這個“如幻三昧”之修法,不僅僅超越二乘,它也是十方如來成就大涅槃的實修之路。
對此,世尊繼續(xù)說道: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此無比殊勝之法,乃是十方諸佛所共行,一路通往大涅槃之門徑!
【阿毗達磨】亦名“阿毗曇”,翻譯為“無比法”。一切佛法都可以稱為“阿毗達磨”,因為超勝于世間法,非其可比的緣故。
【薄伽梵】乃佛陀之別名,其中有自在、熾盛、端嚴(yán)、名稱、吉祥、尊貴六種含義,因此不翻譯,而保留音譯的原名。
到這里,世尊徹底解答了阿難尊者關(guān)于生死輪回之“根結(jié)”所在的疑惑。同時,阿難和大眾也明白了“如幻三昧”之殊勝修法,可謂是大有收益,智慧眼更加明朗了。
于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
“于是,阿難尊者以及法會大眾,聽到如來這般殊勝的無上慈悲之教誨,還有‘重頌\’和‘孤起頌\’精巧明晰地穿插混雜在一起,所顯發(fā)出的妙理極為透徹!
“大家的智慧眼都變得更加開明了,紛紛嘆為稀有!
【糅(音:柔)】混雜。
【精瑩】精巧明晰。
聽了世尊的開導(dǎo),阿難尊者雖然得以“心目開明”,但是,對于世尊重頌當(dāng)中所說的“解結(jié)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他又有了疑問。
于是,阿難尊者便繼續(xù)向世尊請法: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九)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八)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十)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六)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五)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四)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三)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二)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一)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十二)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十一)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七)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九)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八)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十)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六)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五)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四)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三)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四(之八)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四(之九)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四(之十)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四(之十一)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四(之十二)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五(之一)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五(之二)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五(之三)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五(之四)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五(之五)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五(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