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心與凈土 六

  第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八面,丙五、聞法歡喜。我們在思維、觀察極樂世界的國土的時候,我們分兩部分來觀察,一個是極樂世界的安樂道,第二個是極樂世界的解脫道。極樂世界的正報的身心跟他所受用的整個外在環(huán)境是安穩(wěn)快樂的,他沒有痛苦的感受。這種安穩(wěn)快樂基本上不同于娑婆世界的地方有兩個差別。第一個,它是增上的。我們娑婆世界在受用快樂的時候,我們是墮落的,我們是在耗損我們的福報,是在退失我們的善根,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享受快樂是要付出代價的。也就是說,我們今生受用了快樂,我們一定犧牲來生。所以你今生享受快樂,你一定是使令來生墮落,這叫三世冤。沒有一個人在娑婆世界是你今生活得很快樂、來生也很快樂的,沒有這回事情。你選擇享受今生,你來生就要付出代價。因為你快樂,你肯定就會放逸;放逸,你就會造業(yè)。所以我們娑婆世界一旦你今生享受了,你要付出很多很多生的三惡道的代價來彌補你今生的快樂。所以我們今生娑婆世界的快樂,是猶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就在娑婆世界享受快樂,好像刀上的蜂蜜,這個蜂蜜你也吃不飽,但是你吃完蜂蜜以后你肯定把石頭割傷了。極樂世界的蜂蜜不是刀上的蜂蜜,是桌子上的蜂蜜,它沒有過失,它沒有墮落的過失、沒有放逸的過失。所以我們在觀察安樂的時候,你要知道,極樂世界的安樂道,他享受快樂的時候,他的善根是增上的,是正面的,這是第一點;第二個,極樂世界的快樂是自在的,隨念即至。我們娑婆世界的快樂要很多的條件具足——你福報大,你想要享受快樂,你家人當(dāng)中其中有一個家人不配合,他就破壞你的快樂,他的情緒就會影響到你。所以娑婆世界的快樂要很多很多外在的條件跟你配合了,你才有快樂的感受出現(xiàn),不是你操之在我,不可能你說了算的,那是一種共業(yè)的和合。所以我們覺得娑婆世界福報再大,總也覺得不得自在——就是這個問題。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完全不必跟別人配合,自在的快樂。你的衣服不必別人幫你做,這個人做得不好,他肯定傷害到你的快樂。所以,你完全獨立自主的快樂。所以當(dāng)我們在觀察極樂世界快樂的時候,你要知道這個快樂是增上的、是自在的。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它跟娑婆世界的快樂區(qū)別出來。

  好,我們再看極樂世界的解脫道跟我們娑婆世界在行菩薩道去增長善根有什么差別。我們看第五段的丙五、聞法歡喜?唇(jīng)文,大家請合掌。

  設(shè)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愿,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以后,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想要去增長他的智慧、善根,怎么辦呢?他要去聽佛法。那么他聽法是什么樣的相貌呢?隨其志愿,所欲聞法,自然得聞。就是說,每一個人成佛的過程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的根基不同。有些人在佛法的規(guī)劃,在《法華經(jīng)》上說,有些人是要人天種姓的,他的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成就人天的果報,他才愿意發(fā)菩提心、成佛的。你要讓他直接發(fā)菩提心,你說,你天上不要去了,不可以!他一定要去那么幾回。有些人是他一定要成就二乘的涅槃,他才甘心發(fā)菩提心——二乘種姓。有些人可以直接“正直舍方便,但修無上道”——這種人是菩薩種姓,他不必經(jīng)過人天安樂的安撫,他也不要經(jīng)過二乘涅槃的休息,他直接可以直趨大乘。所以我們過去生的生命的經(jīng)驗所造成的善根不同,所以我們在修學(xué)佛法的過程就有所不同。這是《法華經(jīng)》上說的。佛陀雖然是想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但是,“良由眾生根基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佛陀為什么講五乘法呢?因為眾生有那個需要。那么到了極樂世界,我們雖然都依止信仰、依止愿力到了極樂世界,但是我們要面對我們過去的根基。有些人可能到了極樂世界,他還是喜歡聽一些四諦、十二因緣;有些人還是喜歡聽人天善法;有些人喜歡聽大乘的圓頓法門。雖然發(fā)了菩提心,但是都有過去的習(xí)氣。那么到了極樂世界,隨其志愿,所欲聞法,自然得聞。你愿意聽什么法門,你都能夠在極樂世界的環(huán)境當(dāng)中,比方說你在樹下經(jīng)行——微風(fēng)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wǎng),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之心。微風(fēng)吹動,產(chǎn)生音樂,都能夠讓你聽到你相應(yīng)的法門。也就是說,你不一定要到佛堂去,也不一定是阿彌陀佛,他是一個五塵說法,而且是隨順你的根基、隨順你心中的愿望而很自然地聽到相應(yīng)的法門。

  我們一個人的善根要增上,只有一種情況——聽法。我們不可能從人生的經(jīng)驗當(dāng)中累積佛法的智慧。你有可能累積一下世間的智慧——我知道怎么跟人家做生意,我知道怎么樣去醫(yī)療病人,有可能。假設(shè)你不聽聞佛法,你出世的善根不可能成就,因為那是日常生活所接觸不到的東西。所以我們在三皈依當(dāng)中其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正式所皈依的是法寶,因為唯一只有法寶能夠開啟我們的智慧,法有開慧之恩。你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國王叫波斯匿王,他有很強大的軍隊,所以有很多小國家就要巴結(jié)他,隔壁的鄰國就送他五百只白雁。波斯匿王就把白雁這么大群的鳥放在哪里呢?就把它放在佛陀祇桓精舍的隔壁的樹林當(dāng)中。這些白雁平常白天就在空中里面盤旋、飛翔,等到佛陀帶著諸位比丘中午去應(yīng)供以后,佛陀應(yīng)完供、洗完腳、把雙腿一盤,佛陀按照規(guī)矩要先說法,然后再入定。所以,過午以后佛陀說法,五百只白雁就飛到佛陀的前面很恭敬地聽法,聽完法以后又很歡喜地飛回自己的樹林。經(jīng)過幾個月以后,有一天,這些白雁要早上從樹林飛出來的時候,遇到一群獵人,就被網(wǎng)子網(wǎng)住,全部被殺死。殺死以后,那一天下午的說法就沒有現(xiàn)前。諸位比丘就起疑惑,就請問佛陀說,為什么這五百只白雁凈土沒有來聽法呢?佛陀說,這五百只白雁今天早上被獵人所殺死,因為聽法的善根而往生到忉利天去了。當(dāng)天晚上,因為往生到天上的人剛開始前半段的時間他還會憶持他為什么升天,所以他們就對佛陀產(chǎn)生感恩心,所以到晚上的時候,五百個忉利天的天人、那五百只白雁就來到佛陀的精舍的地方,跟佛陀頂禮、向佛陀感恩,繞佛陀三匝,贊嘆佛陀的功德。那個時候,佛陀為他說四諦法門,這五百只白雁證得初果。證得初果以后,阿難尊者作為佛陀的侍者就問佛陀說,這五百只白雁是畜生道,為什么聽法以后那么快地增上而且成就初果呢?佛陀說,這五百只白雁是迦葉佛時代五百個修行居士,他們雖然受了戒、也聽聞佛法、也修持佛法,但因為心中的貪欲煩惱很重,破壞了五戒的戒體,墮落到畜生道。但是我們知道,善根是不可以破壞的。福報會破壞,你做了一個錯事,折損你的福報,有可能。你做了一件錯事,折損你的善根,不可能!我們每一次聽聞佛法的善根,一旦進(jìn)入到你的心中,在你未來的生命它永永遠(yuǎn)遠(yuǎn)不會消失掉,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你今生所聽的法,即便今生不能讓你成就圣道,但是它永遠(yuǎn)不會失掉。因為善根是一種根,強大力量的根。所以,這五百只白雁為什么,同樣是畜生道,它們能從那個地方很快跳脫出來而成就初果呢?因為它有善根。

  我想我們慢慢地學(xué)佛久了,要把善根跟福報區(qū)分出來。你去做義工、你積集一個善業(yè)、成就一個福報,但這個福報有什么樣的不足呢?它對你的煩惱沒有對治力。你以前的貪愛煩惱很重、你的脾氣很大,你做一輩子義工,你修了很大福報,你的脾氣還是這么大,不可能改變。善業(yè)不能對治煩惱。但是你聽聞佛法產(chǎn)生的智慧觀照,它對煩惱有對治力。所以,善根是解脫分。在經(jīng)典上說,福報不是解脫分,它是一個安樂,但它沒有解脫,因為它不能對治煩惱。在佛教里面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說有一個商人,這個商人一年長時間在外面做生意,到了過年除夕的時候他就把他賺的錢希望回家能好好過個年。他走著走著,回家的時候,他就想:我長時間在外面工作,家里面的事情、家里面的子女都是我太太照顧。他覺得他太太很辛苦,應(yīng)該慰勞一下,他就沒有直接回家,到城市去買一些他太太喜歡的東西。買完以后,正當(dāng)要離開城市回家的時候看到一個老頭,那個老頭就在賣一張紙。這個時候,這個商人說你賣這張紙是干什么呢?他說,我這張紙是我祖先留下的智慧,我要賣這個智慧。這個時候這個商人他本身很歡喜,要回家過年啊,又對這個老頭很憐憫,就說,好,你把這張紙賣給我好了,就給他十兩銀子。他要走的時候,等到這張紙拿到手上一打開,它里面寫了四句偈,他祖先留下的四句偈:“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就是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反應(yīng)太快,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嗔心來時善思量”——發(fā)脾氣的時候你要好好地思惟思惟前因后果;“調(diào)伏嗔心最吉祥”。四句偈值十兩銀子。他就對這四句偈就很好奇,這是他祖先留下的法寶,他就不斷地、不斷地默誦這四句偈頌;氐郊乙院,因為他到市集去買東西,到家就已經(jīng)晚了,天黑了,一看他太太已經(jīng)睡著。他就摸黑進(jìn)去,到她的床鋪一看,哎呦,床鋪底下除了一個女眾的鞋子還有一雙男眾的鞋子,他就很生氣,他太太可能做出一些羞恥的事情。他一氣之下就要到廚房去拿刀子去殺他太太跟那個另外一個男人。但是他拿刀子的時候,突然間他手上的紙掉下去。他就把那紙拿起來一看,“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他想,有道理,不要這樣沖動,干脆把事情弄清楚再說。他就把電燈打開,一看,只有他太太一個人在里面睡覺,他把他太太叫醒。他說,你一個人睡覺,怎么床下放兩個鞋子呢?他太太說,我等你很久都不回來,今天除夕,我們的習(xí)俗啊,旁邊放一雙鞋子這樣比較吉祥,所以我就把你的鞋子放在旁邊了。這個先生因為這個偈頌的救拔而沒有釀成大禍。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在煩惱起現(xiàn)行的時候,我們的福報救不了你,你修的福報再大救不了你;但是,你所聽聞佛法的智慧在那個時候會產(chǎn)生一種抗拒煩惱的力量,就是善根。只有善根可以對抗煩惱,福報沒有辦法。所以一個人要增上,你不說只有做義工。做義工叫修福報,做善事、做慈善事業(yè)是修福報,但是你內(nèi)心的煩惱是原封不動的;但是你聽聞佛法、如理思惟產(chǎn)生了一種智慧的觀照,它會消滅你這種顛倒煩惱。所以在極樂世界我們能夠“隨其志愿,所欲聞法,自然得聞”,也就是說在極樂世界你會不斷地增上,增上你的善根、消滅我們的煩惱。這是聞法歡喜。

  我們看第六個,丙六、具足五通。我們看經(jīng)文,請合掌。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shè)我得佛,極樂世界國中的天人,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成就五通,這當(dāng)中特別談到神足通。這個神足通的力量,在一念頃,就是很短暫的時間,他的最低的程度一定要能夠超越百千億億諸佛國者。我們看佛陀在講事情的胸量都是很大,他那個單位都是以佛國做計量。我們給大家一個概念好了。在阿羅漢的神通當(dāng)中,比方說,目犍連、舍利弗這種大阿羅漢,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的阿羅漢,這些阿羅漢他們的神足通是三千個大千世界,一個佛國。你看目犍連尊者有一次他聽佛說法,這個時候他突然間起了一念分別心,他說佛陀的音聲這么的美妙好聽,它到底可以傳多遠(yuǎn)啊?他就以他的神足通一直飛、一直飛、一直飛,還聽到佛陀的聲音,結(jié)果飛到了三千大千世界以外,超越了三千大千世界出去了,還聽到釋迦牟尼佛的音聲。飛出去以后他到了另外一個國土,那個國土的人特別地高大莊嚴(yán)。這個時候那個國中的人說,這個人好像一個小蟲啊,從什么地方過來?那邊國土的佛陀說,你們不要輕視他,那是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尊者,他為了測試佛陀的音聲跑到這個地方來。結(jié)果目犍連尊者要回去的時候,回不來了,因為超越他的范圍。這個時候,另外一個國土的佛陀說,你要憶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仰仗佛的加持,你才飛得回去。結(jié)果他就憶念釋迦牟尼佛的圣號,又飛回去了。所以,一般的阿羅漢、大阿羅漢,他的神足通只能到一個佛國。那么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的神足通是在很短暫的時間超越百千億億諸佛國者。為什么在極樂世界他必須有這種神足通呢?在《大智度論》里面講到說,菩薩發(fā)菩提心,修習(xí)摩訶波羅蜜,云何修學(xué)五通?一個菩薩,你具足菩提心、又具足空正見,為什么還要修五通呢?這個地方龍樹菩薩提出兩個理由:第一個,要堅固菩提的善根,因為菩薩發(fā)了菩提心、具足空正見以后,他有神通,他就能夠照見眾生的苦果而厭離苦因。有神通的人他能如實地看到眾生造了什么殺盜淫妄的罪業(yè)墮落到地獄去受什么樣的痛苦,所以他親眼看到這個罪業(yè)招感痛苦的果報,他對于這種苦因、這種罪業(yè)的過失會深深地厭離。以前我們是聽佛陀說法,產(chǎn)生一種比量的了知,比度量知的了知,但是你用神通你是親眼看到,你的感受、你的整個理解會更深刻。這是第一個,照見眾生的苦果而厭離苦因。第二個,照見眾生的樂果而欣求樂因。我們神通也會看到眾生因為布施持戒忍辱的關(guān)系而生到天上去享受種種的安樂,所以我們對于整個善法會產(chǎn)生欣求。這種厭離痛苦、欣求安樂的過程就增長我們對無上菩提的追求,堅固菩提善根。第二個,它可以積集;的資糧,能夠游諸佛國、廣做佛事。我們在發(fā)菩提心的時候,我們只有愿力,我們希望能夠到十方世界、廣度眾生、滿菩提愿,但是我們凡夫的菩提心只有愿菩提心,沒有行菩提心。我們的菩提心是一個空愿,不能付諸行動。到了極樂世界,你所發(fā)的愿你都可以實際付諸行動,因為你是五種神通。也就是說,修學(xué)神通可以把菩薩的理想轉(zhuǎn)成一種事實。它可以從愿力而轉(zhuǎn)成行動,而這個關(guān)鍵就在于五通。也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那個果報體它有強大的功能,它可以親近十方諸佛、廣學(xué)佛法,它也可以到眾生的世界廣度眾生,而這樣的功能來自于彌陀本愿的攝受,具足五通。

  我們看第七的丙七、壽命久遠(yuǎn)。我們看經(jīng)文,請合掌。

  設(shè)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講到時間的問題。前面的受用包括安樂道、包括解脫道都是講空間的問題,這個地方講時間的問題。設(shè)我得佛,極樂世界的整個天跟人的壽命假設(shè)是有限量,當(dāng)然,壽命是有為諸法,它肯定是有限量,但是他的壽命,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就是不能少于百千億億的劫,假設(shè)不如此,不取正覺。

  壽命在我們的修行當(dāng)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是一個顛倒凡夫,整天只知道享受,那壽命對他來說意義不大。但是你一個人開始發(fā)菩提心以后、開始修學(xué)圣道對你時候,壽命對你來說極為重要,因為它決定你的功德是小是大,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凡夫眾生一旦經(jīng)歷死亡,我們的善根就產(chǎn)生中斷。中斷,叫隔陰之謎。我們在娑婆世界里面打滾,所有的障礙最嚴(yán)重的就是分段生死,叫報障。你得到果報體,你就要面臨死亡的障礙。我們今天在末法時代、五濁惡世,我們還愿意撥出寶貴的時間來聽聞佛法,我相信諸位過去一定有善根,而且是生生世世都聽聞過佛法、都學(xué)習(xí)過佛法,但是我們現(xiàn)在為什么還是這副德行呢?因為我們的善根不能累積起來,死亡使令我們一加一不等于二。這是個嚴(yán)重的問題,就是善根會退轉(zhuǎn)。我們看到很多西藏的上師,我們不要指名道姓,但事實上,事實證明在西藏上師的轉(zhuǎn)世當(dāng)中有些人的今生比不上他前世的成就,這個是一個現(xiàn)量的事實。為什么?因為他死亡以后,他產(chǎn)生退轉(zhuǎn),他忘失了前生的善根。所以死亡是個嚴(yán)重的問題,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你好不容易從一個顛倒眾生你開始讀書、工作、結(jié)婚,然后遇到人生的痛苦,開始啟發(fā)你善根去學(xué)佛,好不容易學(xué)段時間以后——“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你的業(yè)障懺悔到一個程度,你的智慧的善根發(fā)揚光大的時候,死掉了;死掉以后重新開始,又顛顛倒倒,又開始善根發(fā)現(xiàn),又死掉了。所以分段生死使令我們的善根不能夠相續(xù),這是個嚴(yán)重的問題啊。所以在極樂世界,我們在極樂世界聽聞的佛法、所栽培的善根,因為它提供一個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的生命,所以他的善根能夠不斷地增上。這個地方很重要,壽命久遠(yuǎn),它使令我們善根能夠相續(xù)地累積。一般來說,我們成佛是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極樂世界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所以它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成佛。

  我們看丙八、功德圓滿,這個地方是最后的。這個愿主要是講什么呢?就是說,前面的極樂世界的安樂道、解脫道都是因地的過程,就是你到極樂世界你的生命的受用是怎么回事,他沒有痛苦,很多的安樂、又有神通、又能夠隨時聽佛法。這個愿是說,你到極樂世界你最后的結(jié)果是什么。你到極樂世界一趟,在那個地方享受快樂、在那個地方增長善根,那你最后是什么結(jié)果呢?這個愿是講最后的結(jié)果。我們來以恭敬心把它讀一次,請合掌。

  設(shè)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愿,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yǎng)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xiàn)前修習(xí)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好,我們來看看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最后是什么結(jié)果。設(shè)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十方的眾生,發(fā)了菩提心、具足正知見的菩薩,以堅定的信仰、以堅定的愿力憶持圣號臨終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人呢,往生的人當(dāng)然剛開始可能是凡夫、也可能是圣者,不管是凡夫或者是圣人,他到極樂世界有兩種情況的選擇:第一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這種人大部分都是智增上的菩薩,智增上的菩薩一旦到了極樂世界,他就不想再來到娑婆世界、凡夫的世界了,那么他就以極樂世界那個果報體,比方說身心安樂、比方說神通具足、比方說壽命久遠(yuǎn),他就用那個果報體親近十方諸佛,也可能用那個果報體偶爾來到人世間廣度他有緣的眾生,但是他不舍棄他極樂世界的那個果報體,他不舍掉他的壽命。這種人他永遠(yuǎn)不離開他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他最后能夠修到等覺菩薩,因為他要成佛,他一定要舍掉極樂世界的果報,來到人間,才能夠示現(xiàn)八相成道成佛,但至少可以修到一生補處,還差一生成佛。這個是指的你到極樂世界以后,你一直地、相續(xù)地保存極樂世界那個殊勝的果報體。第二個,除其本愿,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第二種人是屬于悲增上,這個人是悲心非常地重,當(dāng)他到了極樂世界以后,他的心中隨時想到回入娑婆度有情。所以他一旦證得法身以后他就舍掉他極樂世界的果報而到娑婆世界來投胎,或者到其他世界的有漏世界去投胎。就是他把極樂世界的果報體舍掉了,就是說壽命沒有盡,但是他自己有這個愿力,除其本愿,他愿意減短他壽命。這個人離開了極樂世界以后,他有三種功德:第一個、“自在所化”。他具足教化眾生的方便。這個地方包括了辯才、智慧的辯才,第二個、具足神通。他有這種自在力而以智慧、辯才和神通來教化眾生。第二個、“為眾生故”,他有大悲的利他心。第三個、“披弘誓鎧”,他有廣大的誓愿力,以這個誓愿力的鎧甲進(jìn)入到眾生的生死魔軍當(dāng)中,做兩件事情: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積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從利他的角度,廣度眾生,跟眾生結(jié)緣。一方面積集自身的資糧,一方面跟眾生廣結(jié)善緣。他采取什么行動呢?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來到十方的佛國當(dāng)中,一方面供養(yǎng)十方諸佛如來,一方面到有緣的眾生去以善巧方便來開化無量的眾生,使令眾生成就無量的菩提心,而他在度化眾生的過程當(dāng)中、在供養(yǎng)諸佛的過程當(dāng)中他有一種殊勝的功德——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xiàn)前修習(xí)普賢之德。在所有的菩薩的功德當(dāng)中,最為殊勝、最為難得的就是普賢之德。普賢之德的殊勝來自于這個功德是時空無盡的。你看我們拜八十八佛最后的回向——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諸佛無有窮盡,乃至于十大愿王無有窮盡。我們一個菩薩修菩薩道,我們今天修菩薩、修布施,但是我們不可能明天、后天繼續(xù)布施,我們凡夫的心會有疲厭,在時間上會有疲厭。第二個,我們空間上不可能普遍。我今天針對新加坡人布施,我不可能同時對另外一個國家的人布施,空間不能圓滿。所以在一般的成佛之前的整個菩薩道是很難時間、空間圓滿的,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普賢之德。所以,佛陀在《華嚴(yán)經(jīng)》特別贊嘆普賢德說:“十方諸佛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就是說,一個人一旦成就普賢之德以后,他就表示即將成佛了。那么這個地方是說什么事呢?就是說你到了極樂世界,你的慈悲心特別重,可能你跟娑婆世界的眾生有約,所以你到了極樂世界一證得法身以后你就趕緊地想要回入到娑婆世界來度化你過去的親人、你過去的有緣眾生。即便你沒有長時間地呆在極樂世界,但是你一旦回到娑婆世界,你跟其他的菩薩還是不一樣,你能夠超越常倫,就是一般的十地菩薩的功德,而能夠現(xiàn)前成就普賢之德。為什么?彌陀本愿攝受。你的行力、你的善巧都超出一般的菩薩。這個是講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你一旦離開極樂世界,你就能夠依止彌陀本愿攝受而成就普賢之德。這個是整個極樂世界的收尾。

  我想我們在改變我們心中的希望的時候,如理思惟是很重要,這個我們叫做功德聯(lián)想;當(dāng)然也包括過失的聯(lián)想,也就是說,我們不是一張白紙,這個地方要很清楚,我們修行人我們現(xiàn)在不是一張白紙。我們是在世界里面打滾了很久很久很久、累積很多很多很多的煩惱罪業(yè)、而且產(chǎn)生一種錯誤的想象、產(chǎn)生一種錯誤的希望以后才來學(xué)佛。所以我們的心態(tài)是要調(diào)整。如果我們今天是一張白紙,我們一接觸佛法,馬上就成就了。我們要永遠(yuǎn)記住,我們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我們是從一種內(nèi)心已經(jīng)弄得亂七八糟了才來學(xué)佛的。所以,我們第一個、一定要對娑婆世界產(chǎn)生過失的聯(lián)想,娑婆世界是有過失的,今生有很多的無常敗壞的過失、來生有三惡道的引誘的過失。我們必須通過娑婆世界的過失的聯(lián)想、極樂世界的功德的聯(lián)想,慢慢地、慢慢地調(diào)整我們的心態(tài),調(diào)整我們心中的希望。所以佛法的修學(xué),我們在觀照的時候、在如理思惟的時候,古德說,如理思惟有潛移默化之功。雖然你看不出你在變化,譬如草里的冬瓜,不見其大,但是每天在長。冬瓜你今天看它這樣,明天看它還是一樣,但是它每天在長。所以我們一定要透過如理思惟,因為我們?nèi)绻蝗缋硭嘉?根據(jù)我們過去的生命經(jīng)驗,我們今生念佛的因緣肯定在三界里得果報,因為我們心中是有很堅固強烈的三界的愛取,從我們的生命經(jīng)驗累積很多的愛取,所以我們要透過思惟——極樂世界是安樂道、是解脫道,而整個安樂當(dāng)中它是自在的、它是增上的,而且更重要它是永恒的,它不會退失掉。我們花了幾十年時間成就這樣一個安樂解脫,我們是一勞永逸。拼個今生,永做閑漢。好過你去天上。我們到了天上,天福享盡的時候回到娑婆世界,什么都沒有。但是你到了極樂世界,你從今以后你就走上了一個堅定的菩薩道。也就是說,只要你成功一次,你以后永恒成功了,你不可能再退轉(zhuǎn)回凡夫,不可能。

  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事,也就是說你必須在你臨命終之前做好你往生心態(tài)的準(zhǔn)備,而不是等到臨命終別人再給你開示,來不及了,因為你來不及思惟。我們必須把一個念念貪戀娑婆世界的這棵樹往西方慢慢地慢慢地把它扳過來,變成欣求極樂,而這個只有透過智慧的觀察才可以做到,因為我們不可能從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里面得到欣求極樂的愿望,不可能。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調(diào)整我們的心態(tài)比你念佛的多少還重要。如果你的心態(tài)沒有調(diào)整,你念的佛變成有漏福報,因為你的心是造業(yè)之主嘛,心為業(yè)主嘛。你心染污,一切法染污。那個佛號本來是無漏的功德,被你染污了。心凈一切法凈,心染一切法染。不是說佛號功德救不了你,而是你那個能念的心、那個推動佛號那個心有問題。你以有漏心來念佛,變成有漏福報,很可惜。所以我們在觀察極樂世界的時候,這件事情是很重要,你平常要慢慢點點滴滴地告訴你自己,你要試著很平靜地用佛法的道理跟你自己的妄想溝通。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你跟過去的你要做溝通。我們無量劫來在三界打滾,我們產(chǎn)生一個很堅固的妄想,我們一定要面對它。第二個,我們在佛法當(dāng)中產(chǎn)生一個強大的如理作意智慧。你要用你現(xiàn)在的智慧跟你過去的妄想溝通,好好跟它溝通,用道理來開化。我們不一定要去改變別人,但是你用你的智慧好好跟你心中堅固的妄想跟你自己開導(dǎo),慢慢慢慢地當(dāng)你心中的妄想跟你的智慧統(tǒng)一的時候,妄想跟著智慧走的時候,你就成功了。用智慧來化解你的妄想,這個是我們在學(xué)習(xí)這個課程主要的目的。

  我們看最后一段,乙三、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前面的思維名號的功德產(chǎn)生信心、思維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yán)產(chǎn)生愿力,都是心態(tài)的準(zhǔn)備。當(dāng)我們信愿準(zhǔn)備好以后,我們就開始念佛了,開始攝心專注來念佛。那怎么念佛呢?我們看經(jīng)文,請合掌。

  佛問圓通,我五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法門它的目的是一心不亂,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但是一心不亂的前方便就是攝心專注。為成一心,先求成片;為求成片,先求點狀的專注。專注力一定有一個所緣境。諸位知道念佛法門的所緣境是什么嗎?音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里面音聲聞。我們念佛不能夠看“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不能以色塵為所緣境,極樂世界法門是以音聲表達(dá)彌陀的功德,是音聲佛事。以音聲來代表彌陀!耙恍酿鼧O樂世界阿彌陀佛”,誰代表阿彌陀佛呢?就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音聲。佛在哪里?佛就在你的音聲當(dāng)中。我們怎么去憶持這個佛號呢?我們看這段經(jīng)文。

  首先,都攝六根產(chǎn)生專注力,凈念相續(xù)產(chǎn)生相續(xù)力。一句彌陀念誦聽。這個音聲首先要念。念從心起。念佛的人,第一個,你自己要創(chuàng)造音聲。不管你用念佛機或者你跟別人打佛七也好,你自己要出聲。你是跟著你的聲音走,你不創(chuàng)造聲音,你要怎么跟啊?我們不能聽別人的音聲,聽別人的音聲你越聽越散亂,六根無主,沒有主人。六根沒有主人,盜賊就做主了,煩惱就活動。所以,第一個,念從心起。第二個,聲從口出。你嘴巴要震動,創(chuàng)造音聲。第三個,音從耳入。你要把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音聲再聽回去。自己念自己聽,自念自聽。一句彌陀念、誦、聽。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一念相應(yīng),你跟阿彌陀佛的功德產(chǎn)生相應(yīng)。當(dāng)你聽到佛陀的聲音的時候,表示你跟彌陀的本愿功德相應(yīng),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方式。當(dāng)你聽不到聲音的時候,表示你跟妄想相應(yīng)。所以它完全以音聲在不在來判定相應(yīng)部相應(yīng)。

  第二個,我們必須有一個節(jié)奏,以三三四的節(jié)奏來創(chuàng)造這個韻調(diào)。念佛是要有韻調(diào)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頓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頓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三、三、四,三、三、四,三、三、四……你要以這個十句佛號當(dāng)作一個循環(huán),透過這個循環(huán)你在你的音聲當(dāng)中創(chuàng)造一個三三四的韻調(diào),這樣產(chǎn)生一種攝心的力量,把點狀的佛號拉成一個成片的佛號。這個就是念佛的方法,先求專注,再求成片,慢慢地一心不亂。

  念佛要帶一點氣勢。你要把信心放進(jìn)去。以前我們在講唯識的時候經(jīng)過,你要把念佛變成一種增長業(yè)。當(dāng)然這個地方跟我們前面講的道前基礎(chǔ)——你的心態(tài)的準(zhǔn)備,包括你對彌陀的信仰、對凈土的愿力有關(guān)系。念佛的人你不一定要念得很多,但是,以前我們老法師常說,要把佛號的味道念出來,要帶一點氣勢。如果你念佛是越念越?jīng)]有氣勢,你去年念一千聲,今年念八百聲,明年變成五百聲,那個氣勢越念越糟糕,這樣不好。我們念佛的因緣要保持增長,越來越大比較好。念佛是要有氣勢的,那種意樂要經(jīng)常在。我們不一定要說念得很多,但是你佛號在念的時候,你是有很明確的意樂。你佛號是今年念得比去年多,明年念得比今年多,它必須要保持增加。這個地方很重要。所以這個地方,在修行的時候,你怎么調(diào)心?如果你念佛念得比較沒有味道,表示你的道前基礎(chǔ)有問題,可能是信心出了差錯或者愿力有問題,你要重新地再加以思惟觀察,調(diào)整你的心態(tài)。

  總而言之,念佛人他必須是有一種堅定的信仰和堅定的愿力而帶有氣勢地念佛,就是以觀照力來帶動專注力。

  我們看最后的甲三、結(jié)勸。我們把這個課程——《凈心與凈土》分兩部分來做結(jié)勸。

  乙一、具足皈依之心。這個是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講的信愿——道前基礎(chǔ)。所以我們在念佛之前就應(yīng)該要深深地相信一句佛號具足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所以它具足智慧的莊嚴(yán),它能夠成就我們未來的出世的解脫;因為無量壽的緣故,它具足無量的福德莊嚴(yán),能夠創(chuàng)造我們在極樂世界種種安樂的功德。比方說,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請;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濁水就是我們的顛倒妄想,佛號進(jìn)去以后,它就可以把顛倒妄想轉(zhuǎn)成極樂世界的安樂的功德、解脫的功德。就靠一念的信愿持名,轉(zhuǎn)妄想成功德。

  我們看乙二、培養(yǎng)專注之念。當(dāng)我們具足了皈依的心以后,我們念佛——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蹦罘鹑艘欢ㄒ逊鹛柕奈兜滥畛鰜。所以在念佛的時候,它有無量無邊的無量光、無量壽、福德安樂的資糧,你要把那個資糧念出來。什么叫把味道念出來,諸位知道嗎?我們在念佛之前是培養(yǎng)緣故信愿,對不對?你用信愿來念佛,但念完佛以后,你又增長你的信愿;信愿又想念佛,又去念佛,念完佛以后又產(chǎn)生另外一層信愿。所以,信愿跟持名是互相輾轉(zhuǎn)增勝。依止信愿來念佛,念完佛以后更有信愿。以愿導(dǎo)行,行又來引導(dǎo)這個愿,所以產(chǎn)生一種輾轉(zhuǎn)增勝、相輔相成的力量,所以“無邊妙義廣含藏”。你要把那里面的安樂道、解脫道念出來。臨終的時候,“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我們念完佛以后,正常的念佛人你要是方法正確、心態(tài)準(zhǔn)備做得對,你要對娑婆世界越來越淡薄才對,正常人。如果你念完佛,你對娑婆世界還是很貪愛,表示你的信愿的資料不具足,你沒有正確地念!安辉谑篱g論短長”就是說你知道人世間是暫時的、如夢如幻的,你只是在應(yīng)付當(dāng)下的因緣。所以念佛人如果你真實地照著我們前面所說的,有名號功德的信仰、有凈土莊嚴(yán)的愿力來念佛的話,慢慢慢慢產(chǎn)生一定的力量的時候,你應(yīng)該念佛人對娑婆世界的名聞利養(yǎng)、各式各樣的五欲的快樂會慢慢淡薄,就算不斷,也應(yīng)該慢慢地淡薄下來,這才是正確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往生的信仰跟愿力。這個是一個判定標(biāo)準(zhǔn)。所以我們修行,我們可以從因來推出果,我們也可以從果來推出因。從果證來判斷、檢查因地的方法對不對。如果你念佛到現(xiàn)在你還沒有產(chǎn)生一種對娑婆世界看破、放下的功德相,表示你的因地方法有問題,否則這個功德相不可能沒有出現(xiàn)。如是因,一定有如是果。如果你念完佛以后,你的心態(tài)還是跟以前一樣,看到什么事情都很當(dāng)真,該貪愛的你還是貪愛,該發(fā)脾氣的你還是發(fā)脾氣,那這個佛號它的方向就是人天福報。所以我們其實可以從每一年當(dāng)中的內(nèi)心狀態(tài)來檢查你的方法對不對,因地可以推出果報,果地功德可以判定你的因地對不對。所以講,“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這是一個果地的判斷。念佛以后,你一定要對娑婆世界的所有因緣淡薄,對極樂世界的往生更有希望、更有愿力,這個就是修行上路了。

  我們這堂課跟大家研究到這里。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我們把這三天聽經(jīng)的功德回向法界眾生離苦得樂、回向無上菩提。回向!

  講經(jīng)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全文圓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