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七 機(jī)緣品 問題講解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七 機(jī)緣品
問題講解:
一、六祖大師在黃梅得法后的機(jī)緣如何?
六祖大師是禪宗的一代宗師,對中國文化貢獻(xiàn)很大。他對于佛學(xué)的闡明,禪學(xué)的修證,尤其后來把很多研究佛法的飽學(xué)之士攝受在其門下,使禪宗在中國佛教中更是一枝獨秀,展現(xiàn)輝煌的成就。
說到六祖大師,他本來出身寒微,是以砍柴維生的樵夫,后來由于善根深厚,所謂風(fēng)云際會,而于黃梅五祖座下開悟得法,成為一代大師。
開悟后的六祖大師,回到韶州曹侯村。當(dāng)時有一名儒士劉志略,對六祖大師十分恭敬有禮。劉志略有一位姑母是比丘尼,法名無盡藏,時常誦念《大涅槃經(jīng)》,六祖一聽就知道經(jīng)文的妙義,于是替他講解說明。無盡藏比丘尼便拿著經(jīng)卷請問經(jīng)文字義,六祖大師說:“你要問甚么道理,你可以問,經(jīng)本我是不看的,我不認(rèn)識字。”
無盡藏比丘尼心想:“這個人字尚且不認(rèn)識,那里能夠理解經(jīng)中的意義?”
六祖大師知道她的意思,就說:“諸佛妙義,不關(guān)文字。”
無盡藏一聽,非常驚訝,即刻改變態(tài)度,對他刮目相看,并且遍告里中耆德說:“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yǎng)。”所以,后來陸續(xù)有韶州的法海禪師來跟六祖討論“即心即佛”的問題;洪州的法達(dá)法師來討論《法華經(jīng)》要義;壽州的智通來討論唯識要義;信州的僧智禪師來討論如來知見的問題;廣州的志道禪師來討論涅槃三昧的問題等,六祖大師儼然已成了當(dāng)時學(xué)術(shù)界的中心。
所以,過去大家一直以為六祖大師是一個砍柴的樵夫,是一個不識字的人。其實,六祖大師并非不識字,相反的,六祖大師不但在禪學(xué)的修證上有所體證,在佛學(xué)義理上,他也能發(fā)揮深奧微妙的道理。他講《涅槃》、《法華》、《唯識》;他對《金剛經(jīng)》、《維摩經(jīng)》、《楞伽經(jīng)》、《楞嚴(yán)經(jīng)》、《梵網(wǎng)經(jīng)》等,也都有很精到的研究。因此,雖然在《六祖壇經(jīng)》中,惠能大師確曾自稱是一個不識字的人,但這只是六祖大師自謙的言辭,不可以因此把他當(dāng)作不識字,沒有學(xué)問。當(dāng)然,學(xué)問在六祖大師而言,并非如一般學(xué)生從書本上認(rèn)字、求知識;六祖大師并不是心外求法,而是心內(nèi)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是枝末,心才是知識的根本,義理的泉源,智能的寶藏;只要心里一悟,真是無所不通,無所不達(dá)。
因此,六祖惠能大師后來能成為一代宗師,并且引度了許多對他一生關(guān)系重大的弟子,如青原行思禪師、南岳懷讓禪師、永嘉玄覺禪師、河北智隍禪師、荷澤神會禪師等。由于這許多各方聞風(fēng)而來的學(xué)者紛紛歸投六祖門下,使得六祖“南宗頓教”的禪法能在唐朝時代大放光芒。尤其,青原行思禪師與南岳懷讓禪師如同六祖的左右手,這兩大弟子后來更發(fā)展出五家七宗,使禪宗的弘揚達(dá)到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六祖大師的一生,雖然遭遇迫害,災(zāi)難不斷,可以說集榮辱、毀譽、災(zāi)難、恭敬于一身。不過,得道的人跟一般未得道的人畢竟不一樣,沒有道行的人在災(zāi)難、傷害面前,他就屈服、失敗了,可是六祖大師越是受到傷害,越是崇高;越是遭逢打擊,越是成就。所謂“沒有黑暗,那有光明?沒有罪惡,那有善美?”正因為災(zāi)難重重,誹謗不斷,反而幫助六祖大師弘揚禪學(xué),闡揚佛法,得到更多人的認(rèn)同。
二、甚么叫做“即心即佛”?
《華嚴(yán)經(jīng)》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和眾生的不同,只在于心的迷悟之間。一念不覺就是凡夫,一念覺悟就是諸佛,所以說“迷即眾生,悟即佛”。
六祖大師和法海禪師談?wù)?ldquo;即心即佛”的問題,其實“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六祖大師的徒孫馬祖道一禪師,他繼承六祖大師的道統(tǒng),凡是有人來請他開示佛法,問他甚么是佛法,他總是一句:“即心即佛。”
后來有人問他:“老師!你怎么跟人說法都是一句‘即心即佛’呢?”
馬祖道一說:“我告訴你,小孩子哭,不得不拿個餅干給他吃,這樣子給他有個安慰!”
這人再問:“假如小孩子不哭了,你怎么說法呢?”
馬祖答說:“那時要說‘非心非佛’。”
到底“即心即佛”是呢?還是“非心非佛”是呢?其實,都是一個東西。有時候,我們從肯定上來講,就是“即心即佛”;有時候則從否定上來認(rèn)識“非心非佛”;佛非心,心非佛,因為佛不是妄心,妄心當(dāng)然不是佛。
在《趙州錄》里說:“即心就是有限量的,非心就是無限量的。”假如有人問:“如何是佛?”“無心就是。”“如何是心?”“佛在就是。”在《大乘贊》里也講:“如果不解‘即心即佛’,就如同‘騎驢覓驢’。”我們騎在驢子身上,又在找驢子,不知道自己的驢子在那里?下了驢子以后,“喔!我的驢子在這里。”如同一些人,常常把眼鏡戴在頭上,卻又到處找眼鏡。凡夫眾生騎驢覓驢的多得是,如果能認(rèn)識驢子,那就是“即心即佛”。
所以,《心王銘》說:“了本是心,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觀自心,自佛在內(nèi),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傳心法要》也一再指示我們:“佛者,就是眾生心。”《大乘起信論》更說:“甚么是大乘?眾生心就是大乘。”
住在陜西的無業(yè)禪師,初參馬祖道一禪師時,由于相貌魁偉,聲如洪鐘,馬祖禪師一見即取笑他道:“巍巍佛堂,其中無佛。”
無業(yè)禪隨即作禮,恭敬說道:“三乘文學(xué),自信粗窮其旨;但禪門即心即佛,實未能了。”
馬祖禪師見他來意真誠,就開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不了時,即是迷,了即是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
無業(yè)禪師問:“心、佛、眾生外,更有佛法否?”
馬祖禪回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豈別有佛法?如手作拳,拳空如手。”
無業(yè)禪師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馬祖禪師答道:“祖師今何在?且去別時來!”
無業(yè)禪師不得已,告辭出門,馬祖禪師隨即叫一聲:“大德!”
無業(yè)禪師回首。
馬祖禪師問:“是甚么?”
當(dāng)下無業(yè)禪師跪下禮拜,哭訴道:“本謂佛道長遠(yuǎn),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
學(xué)佛修行,說遠(yuǎn),須三大阿僧只劫;說近,當(dāng)下即是。如懷璉禪師說:“古佛堂中,曾無異說;流通句內(nèi),誠有多談。”吾人心外求法,忘失自己,勞動諸佛祖師千說萬說。如同法海禪師不明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因此六祖大師告訴他:“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說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凈。悟此法門,由汝習(xí)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終于言下大悟,因此說偈歎道:“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佛和心的關(guān)系,并不是要等心滅了,才有一個佛出來;只要把妄心歇下,那就是佛。因此黃檗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dāng)作如是求。”我們不要把心和佛分開來,心和佛分開就是凡夫,就是眾生。如果我們能把真心跟佛調(diào)和起來,“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則當(dāng)下我們與三世諸佛又有甚么兩樣呢?
三、如何用禪來看《法華經(jīng)》要義?
在佛教里,《法華》是大乘圓教。佛陀一代時教,所謂“談經(jīng)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有一首偈語說:“華嚴(yán)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佛陀最初說法,是在定中講說《華嚴(yán)經(jīng)》,有三七二十一天,這是大乘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華嚴(yán)的境界。佛陀講說《華嚴(yán)經(jīng)》的時候,菩薩、二乘人都聽得如聾若啞。所以,佛陀只好回過來,從小乘的《阿含經(jīng)》講起,然后漸次演說到大乘的《方等經(jīng)》、《般若經(jīng)》。二十二年的般若以后,有八年的時間專講大乘的圓教《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在法華會上,因為是大乘圓教,境界很高,所以雖是百萬龍?zhí)斓氖r,卻仍然有“五千退席”。
《法華經(jīng)》是大乘圓教,所謂圓教,是說其教義是圓滿究竟的,是“實中實”。
佛陀一生說法,大部分講的是權(quán)教的方便法門,唯有《妙法蓮華經(jīng)》是整個佛法當(dāng)中的大乘實教,是佛陀真真實實的本來心懷。佛陀之所以降誕于世,其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要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也就是讓眾生統(tǒng)統(tǒng)覺悟到人人都能成佛,大家要有信心。因此,方便說有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的佛法,然而實則只有一佛乘──“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此外,《法華經(jīng)》的思想大義,有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種世間、性具思想、二諦圓融等。所以,懂得法華的要義,就會知道“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原來十法界的眾生都不離一心,一心圓具萬法,萬法就在我們的一心。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與諸佛在自性上本來平等,只是覺悟有先后,佛性并沒有差別。為了說明凡夫眾生都具有如來智能德相,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法華經(jīng)》里,就有七個譬喻:
1.火宅三車喻:
這是佛陀在〈譬喻品〉里,對授記后的舍利弗所說的譬喻。大意是:有一間房子失火了,里面有二、三十個小孩在嬉戲,父親非常著急,呼喚孩子們趕快到房子外面去。可是孩子們只顧著戲耍,那里肯理會父親的話?長者只有權(quán)巧的向他們說:“孩子們!趕快到屋外去!外面有漂亮的羊車、鹿車、牛車,可供你們玩耍。”孩子們于是迫不及待,爭著沖出火宅而得救。長者非常歡喜,賜予每個小孩一輛七寶裝飾而成,安穩(wěn)舒適的大白牛車。
火宅比喻三界,三界有五濁、八苦等煩惱,無法安住。諸子比喻眾生,謂眾生貪著三界,沉溺于享樂的生活,不知道處境的危險。長者比喻佛陀,羊車比喻聲聞乘,鹿車比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乘,大白牛車比喻一佛乘。意思是說,佛陀見眾生遭煩惱之火所逼迫而不知苦,于是以種種智能、方便,為三界眾生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如彼長者以三車誘引諸子;待眾生出三界苦,再以佛乘開示眾生。也就是法唯一乘,本無二、三,因眾生根機(jī)不同,于一佛乘,方便說三。
2.長者窮子喻:
〈信解品〉里說,有一個財富豐足的大富長者,走失了獨生子,他不斷地尋找,都無所獲。時隔多年,孩子長大了,卻流落乞丐群中討生活。有一天,被長者認(rèn)出,長者非常歡喜,要把這個孩子帶回家繼承家業(yè),誰知乞丐不能體會,以為有人要加害于他,驚嚇的不得了。
長者對于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不知道自己是出生在大富長者之家,而自卑感重的窮子,只好方便教化,先委身和他一起做除糞的工作,給他薪水,鼓勵他,以“同事攝”慢慢地建立起他的信心、尊嚴(yán),最后才引導(dǎo)他回家,把產(chǎn)業(yè)交給他。
大富長者就是佛陀,二乘人(聲聞)無有大乘法財莊嚴(yán),就像窮子缺乏衣食,無以為生。佛陀施設(shè)種種方便,令他除煩惱糞,凈五蘊舍,增長他的信心,然后教以大智,也就是以佛道度化聲聞,令回小向大。
3.三草二木喻:
又作藥草喻。佛陀說法,如同云雨普潤眾生,但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受益亦有差別。以小藥草喻“人天乘”,中藥草喻“二乘”,大藥草喻“菩薩乘”。又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者,喻為“小樹”;安住慈悲,轉(zhuǎn)不退*輪,度無量百千萬億眾生的菩薩,喻為“大樹”。佛陀平等說法,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受雨有異。
4.化城寶處喻:
佛陀為了鼓勵心性怯弱的眾生,不要覺得佛道長遠(yuǎn)難成而卻步,于是以方便力,示以化城,暫令大眾止息。待眾生信心增長,再教導(dǎo)大眾勿執(zhí)著于化城,當(dāng)進(jìn)趨于無上佛乘的寶所。
5.衣里明珠喻:
〈五百弟子授記品〉載,有一個人到親友家喝酒,醉得不省人事。這時親友忽有公事,急須他行,于是就在他的衣里縫上一顆無價寶珠。但是這個人因醉酒,毫不知情,醒來后,獨自外游,為了謀求衣食溫飽,生活艱苦,稍有所得,便感到心滿意足,后來偶然遇上親友,告訴他衣里系有寶珠,終于遠(yuǎn)離貧窮,一生一世衣食受用不盡。
這是比喻二乘人過去曾在大通智勝佛座下結(jié)下大乘的緣,然而因為被無明所覆蓋,不能覺了。后來依如來的方便開示,于是能入一佛乘,利樂無窮。
6.髻中明珠喻:
這個譬喻出自〈安樂行品〉,大意是說:轉(zhuǎn)輪圣王發(fā)兵征討不肯順從的他國。勝利后,轉(zhuǎn)輪圣王以金銀、瑪瑙等各種財寶賞賜給有功的將士,唯獨他自己佩于發(fā)髻中的明珠,不作賞物。主要是因為只有輪王頭頂上有此明珠,若將此珠賞給將士,輪王的臣屬一定會感到非常驚異。
意思是指,佛陀弘法說教,盡管講說阿含、方等諸經(jīng),或說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等諸法,但大乘的圓教不隨便說,說了,唯恐大眾驚疑,待眾生根機(jī)成熟,如來于法華會上開權(quán)顯實,說一乘實理,授記二乘而得作佛,如同轉(zhuǎn)輪圣王解髻中明珠與功臣。
7.良醫(yī)治子喻:
這是〈如來壽量品〉中的一則譬喻:有一群兒女誤飲毒藥,心神錯亂,痛苦呻吟。父親見孩子們?nèi)绱送纯鄳n惱,立即依處方,調(diào)配最好的藥草,讓孩子們服用,但是兒女們中毒太深,失去分辨能力,不肯服藥。父親不得已,只好離家出走,到遠(yuǎn)方去,不久傳訊回來給兒女們,說他們已死在他國,不會再回來了。兒女們聽到這個惡耗,霎時驚醒過來,知道父親留下的是良藥,便把父親開的藥方服下,病也就痊愈了。
這則譬喻說明,三乘信受權(quán)教,不能證得正道,佛陀于是施設(shè)各種方便,令大眾服食大乘法藥,速除苦惱,不再有眾多的苦患。
在《法華經(jīng)》里說,佛陀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xiàn)于世”,這一大事因緣主要就是為了“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要讓眾生覺悟到跟佛一樣的智能,一樣的境界。所以,《法華經(jīng)》的宗旨,就是示教利喜,就是讓眾生“自悟自性”,那才是開佛知見,否則“誦經(jīng)久不明,與義作讎家。”所以六祖大師告訴法達(dá):“心迷法華轉(zhuǎn),心悟轉(zhuǎn)法華”又說:“口誦心行,即是轉(zhuǎn)經(jīng);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jīng)轉(zhuǎn)。”法達(dá)終于言下大悟,以偈贊歎道:“經(jīng)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quán)設(shè),初中后善揚。誰知火宅內(nèi),原是法中王?”
意思是說誦經(jīng)再多,只要曹溪一句“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就夠了。我們雖然身處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可是污泥里也能長出清凈的蓮花;雖然“三界如火宅”,不過,只要我們有了禪,當(dāng)下就能與三世諸佛平等。所以,參禪悟道,不需要甚么好的地方,所謂“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只要我們能熄下心頭的妄念、無明,那就是諸佛菩薩光明朗朗照耀的世界。
四、六祖大師如何解釋“唯識要義”?
轉(zhuǎn)八識成四智,是佛教修學(xué)唯識的最終目標(biāo)。
智通禪師曾啟請六祖大師為他講說“四智”的意義,六祖以偈回答:“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zhuǎn),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于轉(zhuǎn)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意思是說,真如自性離諸塵染,清凈圓明,洞徹內(nèi)外,如大圓鏡,洞照萬物,所以說大圓鏡智就是性清凈體;如來觀自他一切平等,以平等性智隨眾生的根機(jī)示現(xiàn)開導(dǎo),令眾生悟證自性。此平等性智是由無所滯礙的心體流露出來的,所以說平等性智心無病。如來善觀諸法的自相共相和眾生根性樂欲,而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令眾生開悟,叫做妙觀察智。此智是于應(yīng)機(jī)接物時,能頓時觀察明了,不假功成,不涉計度,不起分別,所以說妙觀察智見非功。如來成就其本愿力所應(yīng)作事,叫做成所作智。此智能令諸根隨事應(yīng)用,悉入正受,如鏡照物,不昧現(xiàn)狀,完成任務(wù),所以說成所作智如同圓鏡。八識中的前五識和第八識,必須要到成就佛果時,才能轉(zhuǎn)為成所作智和大圓鏡智,所以說“五八兩識果上轉(zhuǎn)”;八識中的第六識和第七識,在眾生因地中時,就可以先轉(zhuǎn)為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所以說“六七兩識因中轉(zhuǎn)”,不過,“五八果上轉(zhuǎn),六七因地中轉(zhuǎn)”,只用轉(zhuǎn)名言而非轉(zhuǎn)實性體,如果在心悟得轉(zhuǎn)時,不留余情,則我人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雖然外緣繁雜多起,而心卻常處在定中。
唯識,就是佛教的心理學(xué)。經(jīng)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說明三界之內(nèi),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若無心識的了別作用,即無世間萬法的存在。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用心,對于周遭的一切,必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為三界之內(nèi),一切萬法,唯有心識才能認(rèn)識。唯識,就是講到心識變現(xiàn)萬法的問題。
講到唯識,首先我以三首偈語來說明八識,讓大家認(rèn)識八個心王:
“五識眼耳鼻舌身,心識能合又能分,末那傳達(dá)作使者,賴耶如山似海深。”“賴耶幕后主人翁,指派末那作先鋒,心居中樞總指揮,五識活動如追風(fēng)。”“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諸事各持分,五個出外作買賣,心識居家獨自尊。眼觀耳聞鼻作探,舌味身觸心難安,末那執(zhí)我作傳達(dá),賴耶罪福怎能堪。”
這是說我們?nèi)擞邪俗R:眼睛看到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一切物質(zhì),就分辨、認(rèn)識,這是眼識。耳朵聽到聲音,就會辨識好聽的聲音、難聽的聲音,這就叫做耳識。鼻子嗅到香臭,就會生起好惡之心,這是鼻識。舌頭嘗到的咸淡、酸甜、苦辣,就產(chǎn)生了別作用,這是舌識。身體感觸到軟硬、冷熱,也會生起分別作用,這就是身識。心里追憶過去,或是憧憬未來,或是對現(xiàn)前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等,產(chǎn)生認(rèn)識、了別的作用,這就是心識。
眼、耳、鼻、舌、身、心,稱為六識。第七識,稱為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的中心,吾人一切自私的想法,與貪婪、倨傲、固執(zhí)己見等惡習(xí),全是由它發(fā)起;第七識能把前六識──眼、耳、鼻、舌、身、心所造作的,不管好與不好,統(tǒng)統(tǒng)傳送給第八識,猶如郵差,因此又稱傳達(dá)識。
第八阿賴耶識,又叫做藏識。阿賴耶識如同一座倉庫,不管好壞、善惡的種子,第八識一律將它含藏起來,將來發(fā)起現(xiàn)行,就是受苦、受樂。所以,世間一切幸與不幸,都是我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舉心動念之間所造作的善惡業(yè)所決定的,也就是善惡業(yè)果,自作自受。
心識就是我們自己生死的根本。我們的身體死了,眼睛、鼻子、耳朵腐爛了,但是有一樣?xùn)|西卻不滅亡,那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識。這一個心識是流轉(zhuǎn)生死六道輪回的本體,有時候轉(zhuǎn)世成人,有時候出生為牛,盡管形象不一樣,但是心識只有一個,沒有不同。因此,我們在世間上所做的好事、壞事,所擁有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到最后“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只有隨著第八識所含藏的善惡業(yè)去投胎受報。所以有謂“去后來先作主翁”,指的就是第八識。
經(jīng)云:“心生則萬法生,心滅則萬法滅。”“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世間上的一切萬事、萬物、萬象,都是唯心所造作的。心就好像一個工程師,他可以建筑高樓大廈,無中生有。心好像一個藝術(shù)家,他能畫出房屋、山水、花卉等一切景致萬象。我們的心所想要的,往往因為心的力量,就能變現(xiàn),就能發(fā)揮力量。例如,動物當(dāng)中,有一種動物有保護(hù)色,牠為了求生存,心的力量就能使?fàn)念伾兓。又如一個人如果心里清凈,不斷觀照道德,慢慢地,氣質(zhì)也會變。心的力量,其大無比。
有一位旅人出外行商,跋涉于崇山峻嶺之中,一不小心,掉入黑暗的洞窟里,荒山僻野,人煙罕至,眼看自己將埋骨在這里,商人心急如焚,兩眼拼命望著洞口,直想:“要是我能飛就好了!要是我能飛就好了!”想著想著,心中無一雜念,忽然身子果真飛升到洞口外了。這就是心的力量。
又例如,有一個醫(yī)生,想了解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做了一個實驗:他到監(jiān)獄里找了一名死刑犯,對他說:“你已經(jīng)被判處死刑了,砍頭或槍斃的死法都非常痛苦,F(xiàn)在如果我為你打一針,慢慢地抽血,血抽完,你就會自然安樂地死去,你愿意嗎?”
死囚一聽,馬上應(yīng)諾,躺上床,接受醫(yī)生的安排。兩眼先被幪起,手臂上扎了一針后,立刻就聽到血一滴滴地滴在桶子的聲音。醫(yī)生湊近死囚耳畔,不時地告訴他:“唉呀!你的血已經(jīng)抽出五分之一了,你的臉上已經(jīng)失去血色了。”“唉!現(xiàn)你的血已經(jīng)抽出五分之四了,你的臉色完全慘白,你快要死了!”
死囚緊閉只眼,聽著醫(yī)生的描述,心想:“我的血快要流乾了,我就要死了。”
忽然覺得自己頭暈?zāi)垦,身體漸漸虛弱起來。死囚就在自己那殷紅的血液慢慢乾竭,生命漸漸枯萎的想象中,無疾地死了。事實上,醫(yī)生并沒有抽出死囚的血液,只是在死囚的耳朵旁邊放置一個水桶,并且接了一條水管,水流入桶中,發(fā)出滴答滴答的響聲,彷佛血液答答的滴落聲,而他自己把聽到的一切“暗示”,在心中造成一幅宛若真實的景象,他完全被自己心識的作用影響了。
因此,我們不要小看這個心,心能升天、成佛,心也能讓我們下墮三涂惡道;我們的心蘊藏?zé)o限的寶藏,能夠變現(xiàn)種種的東西,宇宙萬法本來是如如不變的,但是心識一起了分別,一切山河大地在藏識里的變現(xiàn)就不一樣了。
以上這些事例,都是說明唯心、唯識的意義所在。心不動,一切法不動;心不生,一切法不生。所以《華嚴(yán)經(jīng)》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心里變現(xiàn)出來的,如果我們的心識不起,也就不會有萬物的現(xiàn)起。所謂“了身何似了心修,了得心息身不愁,若為心身自了了,身心何必更縫合。”只要我們的心了知無心處,一切自然無法說。無心就是一切心,無心就是佛心。所以,我們的心,有時候是真心不現(xiàn),妄想、煩惱的心倒反而猖狂作亂。因此,我們的心,平時因為沒有好好的修心,我們起高樓大廈,只是給我們的身體居住,好的沙發(fā)、好的床鋪,只是給我們的身體享受,我們沒有好好的照顧自己的心,正如現(xiàn)在的青少年,有的人沒有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就生出種種的問題。我們的心沒有好好的修養(yǎng),因此心就變壞,就起了妄想,致使真心不能現(xiàn)前,反讓妄心亂動。
講到修心,我們的心究竟住在那里呢?我們的心有時候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里,其至住在五趣六道中,但是成佛作祖,更要靠我們的心,所以,學(xué)佛要修心,要讓我們的心安,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如果我們的身心能夠自在平安的話,不必一定要住甚么高樓大廈,即使茅屋陋室也如法界之寬;雖然斗室小屋,也如天地之大。所以,古人說:“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只要我們能把身心安住在道德、慈悲、智能、利人的上面,安住在般若中道里,安住在佛菩薩的境界中,你還須要再去往生其它的世界嗎?你還要另外去找甚么佛國凈土嗎?當(dāng)下就是你的佛國凈土,佛國凈土就是從你的心識里就可以顯現(xiàn);我們參禪,所以要用心,也因為心能生出一切法。所以,我們要創(chuàng)造美好的世界,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不妨先讓我們大家人人都擁有一顆禪心開始。
五、六祖大師如何論“如來知見”和“四乘法義”?
所謂“如來的知見”,就是如來的所知所見,如《金剛經(jīng)》說:“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眾生者,不光指人類,甚至包括天堂、地獄、餓鬼、畜生。一切的飛禽走獸,各人的心,各人的性,如來都能悉知悉見,都能知道。就如同一面鏡子,花草樹木、山河大地,無論甚么東西,在大圓鏡的前面,不必分別,都會顯現(xiàn)。佛陀的心,已經(jīng)轉(zhuǎn)八識成大圓鏡智了,所以,眾生的一切妄想、分別、差別等等,在佛陀的心中一時俱現(xiàn)。因為,佛陀的知見跟凡夫不同,凡夫有時候以假為真,以幻為有,有時候偏見,對于一切的法、人、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凡夫與諸佛如來的知見,就有層次上的分別。
首先談到凡夫的知見,那就是正見。所謂學(xué)佛,就是要學(xué)習(xí)如來的正見,例如正見因緣果報、正見善惡業(yè)力、正見無常苦空、正見佛道永恒。世間上,你可以甚么都不信,但是不能不信因果業(yè)報,不能不信有善有惡,不能不信一切法無常苦空,不能不信有一個“常樂我凈”的涅槃世界。這是學(xué)佛最起碼應(yīng)有的認(rèn)識,這就是凡夫的正見。
其次,再高深一層,認(rèn)識緣起,這是二乘人的知見。所謂緣起,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存在,都是彼此相互關(guān)系的存在。泥土沒有水份,就會成為沙漠;高山?jīng)]有樹木、花草、水份,也會坍方。所以,世間萬物的存在,那怕是一只小鳥,一只昆蟲,牠也要樹木、花草、泥土做食物。一個人的存在,需要士農(nóng)工商供給食衣住行之所需,甚至人的身體,也是四大因緣和合所成。骨頭是堅硬性的地大,眼淚、鼻涕、大小便利是潮濕性的水大,體溫是溫暖性的火大,呼吸是流動性的風(fēng)大。這四種條件的組合,才能讓我們存在,如果四大分離,人就不能存在。所以,你懂得因緣,在宇宙世間上做人,你要成就眾生,成就好的因緣,不要心存破壞、嫉妒,你打倒別人,自己也不能獨存。所以,認(rèn)識了因緣,就認(rèn)識了宇宙的真理,也就是認(rèn)識宇宙人生彼此相互的關(guān)系,這就是二乘人的知見。
再高深一層,菩薩的知見是“空”。凡夫一聽到“空”,就心生畏懼,以為空就是甚么都沒有,空空如也。其實空才能有,房子如果不空,如何住人?如果沒有空地,如何起高樓呢?宇宙如果不空,森羅萬象如何存在?所以,空才能有,虛空很大才能擁有萬物。甚至我們?nèi)说纳眢w,做衣服的時候,要做一個口袋,有口袋的空間,才能放東西。出門了,拿個皮箱,要有皮箱的空間,才能放東西。眼、耳、鼻、口、毛孔,如果沒有空間,人就要死亡。所以,空不但是擁有,更是存在的意思。認(rèn)識了空,才能認(rèn)識宇宙萬有本來的面目,空不破壞有,空是建設(shè)宇宙萬有的要素,這是菩薩的知見。
甚么是如來的知見呢?般若就是佛陀的知見。佛陀當(dāng)初出生于王宮,是為悉達(dá)多太子,后來成佛了,怎么會成佛?因為他證悟了般若。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宇宙之中的一切佛,都是從般若所產(chǎn)生的,有般若智能,就有宇宙萬有。般若,是唯有佛與佛才能體證的境界,這是佛的知見。所以,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就是因為如來有般若智能,有如來的知見之故。
然而,話雖如此,當(dāng)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佛了,佛陀成佛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涅槃,不想說法。佛陀當(dāng)初千辛萬苦出家,目的就是為了追求真理,為了要說法度生,F(xiàn)在已經(jīng)證悟成佛了,應(yīng)該要來弘法度生,為甚么又不想說法呢?佛陀曾如此說:“我所證悟的真理,和世間上的人所知所見,完全相反。我認(rèn)為有的,世間上的人認(rèn)為沒有,例如法身、真如、自性,那一個體悟得出這是真真實實的、是實實在在有的東西?世間上的人認(rèn)為有的,我認(rèn)為是假的,例如聲色名利、榮華富貴,都如三更夢、九月霜,那里有一點真實?可是世間上的人說這是實在的。因此,我現(xiàn)在所證悟的道,和一切眾生所認(rèn)知的,正好相反,那些執(zhí)迷不悟的眾生怎么能體會呢?
當(dāng)佛陀這樣想的時候,天空中現(xiàn)出許多天人及四大天王,代替眾生向佛陀請求:“佛陀!正因為眾生執(zhí)迷不悟,眾生愚癡,所以更需要您的甘露法水。有緣自然會得度,無緣的眾生,佛陀的大慈大悲,只要給他們種了得度的因緣,即使不能在靈山會上得度,將來也能在龍華三會時相逢,總會得度的。”佛陀受了這許多天人的請求以后,終于改變心意,發(fā)心在世說法度生。
現(xiàn)在,在臺灣有一些民間信仰,常常不能和佛教相應(yīng)。民間的信仰都是建立在貪欲心上,都是祈求神明:“給我發(fā)財、給我升官、給我利益、給我好處。”而佛法都是教人:“你要犧牲自己,成全他人,你要把歡喜幸福布施給人。”不但不貪欲,而且是奉獻(xiàn)、喜舍。大地眾生那一個不想自私擁有?誰肯給人?因此,佛法就顯得曲高和寡,難以為世人所認(rèn)同。所以,佛陀他的大乘佛法的知見,小乘根性的人,甚至凡夫執(zhí)著自我的人,很難領(lǐng)受。我們很希望大家透過六祖大師提出的如來知見,能夠重新估定我們?nèi)松膬r值。
說到如來的知見,例如《金剛經(jīng)》上講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如來的知見。無我就是如來的知見,因為唯有離開虛妄、無我,才有一個真我;那種滅絕生死、滅絕對待、滅絕人我,究竟超凡入圣的涅槃境界,就是如來的所知所見。
六祖大師也談到四乘的法義,也就是我們知見上所要認(rèn)識的。平常說大乘、小乘,這叫做二乘;聲聞、緣覺,也叫二乘。這里講到的四乘,是指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當(dāng)你研究佛學(xué)的時候,只是見聞轉(zhuǎn)誦,就叫做小乘;悟法解義,這就是中乘;依法修行,實踐佛法,這就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就叫做最上乘。
不過,一切的法雖然分有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實際上,真正的佛法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所以,六祖大師說:“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在四乘里,如果我們是小乘,只是見聞覺知,當(dāng)然,六祖大師希望我們要悟法解義。覺悟了以后,也還不夠,還要再依法修行,才是大乘佛種。有了大乘佛種以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還要再“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yè)”。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不舍一法,不離一法,不執(zhí)不取,離諸法相,到了那個時候,就是六祖大師所希望我們實踐參禪悟道的最上乘。
這四乘法義,也如同學(xué)生求學(xué)一樣,先讀國民學(xué)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學(xué)。雖有層次,但要層層升級,不能停頓,到最后,人人都能證悟最上禪,有了最上的禪定,也就有了最上乘的境界。所以,六祖大師講“四乘法義”,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人以佛的知見來入最上的禪定,證悟最上乘的佛法。
六、六祖大師和志道禪師如何論“涅槃三昧”之意?
說到涅槃,一般人以為佛教所說的涅槃,就是死了的意思,這是極大的錯誤。涅槃不但不是死亡,而且是永生。
志道禪師是南海人士,禮六祖大師披剃出家,閱讀《涅槃經(jīng)》十余年,但是,仍然沒有明白涅槃的大意。所以,有一天,他就請六祖大師特別教誨。六祖大師問志道禪師:
“你對于涅槃,有甚么地方不明白?”
志道禪師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寂為樂。這是涅槃的解釋,我就在這個解釋上,起了疑惑。”又說:“一切眾生有兩個身體,一個叫做色身,一個叫做法身。色身是物質(zhì)的,法身是精神的。物質(zhì)的身體是無常的,是有生滅的,而法身是永恒的,是無知無覺的。所以,《涅槃經(jīng)》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不明白,何身寂滅?何身受樂?如果說色身是受樂的話,那么,色身死亡的時候,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堪言,何樂之有?假如說法身受樂的話,法身是無知無覺,一到了寂滅以后,不是如同草木瓦石一樣,又何能受樂呢?”
這個問題就講到色身和法身的分別。平常我們以為色身是有,其實,色身是苦的根源。老子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因為有這個身體,饑寒、飽暖、煩惱、是非,可以說,都是因這個身體而帶來的苦惱。我們從“有”上來看,“有”以為有錢、有名、有權(quán)力,可是,金錢、愛情、名利帶給我們的憂悲苦惱,也是不少。
有一個學(xué)生問老師,他說:“錦花帶雨露,桐葉舞秋風(fēng)。如何從這些大自然的現(xiàn)象里,來體悟真實的世界,了悟真實的人生呢?”
老師回答:“不雨花亦落,無風(fēng)絮自飛。”不下雨,花一樣也會凋謝;沒有風(fēng),柳絮一樣也會飛揚。所以,“無”的世界里,也有一種活生生的,活潑潑的另一番景象。
世間上的人都喜歡追求“有”,不喜歡“無”。所謂“松樹千年歲,不如時人意”。蒼松翠柏,萬古長青,可是有幾個人喜歡?一般人都?xì)g喜紅花綠葉,雖然短暫,但是非常愜意。萬古青松,有時候無法吸引人去欣賞它,正如法身雖然永恒,但是有多少人會去顧念自己的法身?大部分的人都是追求色身,雖然只是數(shù)十寒暑,卻在數(shù)十寒暑中斤斤計較于色身的富樂。
臨濟(jì)禪師也曾經(jīng)說過,他說:“有的人論劫,如人雖在途中,不離假色;又有人論劫,雖離假體,仍在途中。”這個意思是說,世間人把有無分開,把色身和法身分開,于是不容易了解法身、涅槃的真義。“若人識得東風(fēng)意,萬紫千紅總是春”,如果你懂得法身,懂得精神的力量,在色身上又何嘗不可以見到涅槃呢?
針對這個問題,六祖大師對志道禪師開示說:你是出家的釋子比丘,為甚么反要學(xué)習(xí)外道的斷常邪見呢?你以為色身是無常,法身是永恒,你有了斷常二見,怎么能學(xué)最上乘法呢?我現(xiàn)在告訴你,就是在色身上看,色身以外,并無法身,離開了生滅以外,你到那里去求寂滅呢?雖生滅,即不生不滅。所謂“煩惱即涅槃”,色身也可以見到法身,我們身外并無涅槃。所以,涅槃有身受用,你如果執(zhí)著于那個受用,這仍叫做耽于世樂。我們要知道,剎那是沒有生相,剎那也沒有滅相,時間一點一滴,也不是生,也不是滅,也沒有甚么生滅可滅。“生滅滅已,寂滅現(xiàn)前”。所以,有受者,有不受者,不可以生斷常二見,那就叫做謗法。我們要知道,“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zhí)為斷”。無上的涅槃,它本體圓明,經(jīng)常光照,凡夫、愚癡的人以為這是死,外道以為這是斷。其實,真正的涅槃,“平等如幻夢,不起凡圣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有無要斷,過去、現(xiàn)在、未來,在涅槃里面也沒有這些分別。”
最后,六祖大師為了讓志道禪師少分認(rèn)識涅槃,又說:“吾今強(qiáng)言說,今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志道禪師聽了這首偈語,忽有所悟,歡喜踴躍,禮謝六祖大師。至此,他終于體悟到涅槃的意義了。
涅槃,又稱圓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凈稱寂。道德完成,就是圓;業(yè)障凈盡,就稱為寂。
所謂涅槃、圓寂,它要具備“常樂我凈”四種特性。也就是說,涅槃、圓寂是恒常的,是安樂的,是真我的,是清凈的。舍利弗尊者曾經(jīng)論說涅槃的意義,他說:“把貪欲永遠(yuǎn)除盡,把瞋恨永遠(yuǎn)除盡,把愚癡永遠(yuǎn)除盡,把一切煩惱永遠(yuǎn)除盡,那就叫做涅槃。”所以,涅槃可以說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完成的意思,佛陀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成等正覺,那就叫做涅槃。
所以,涅槃的意思就是:
涅槃是佛教最高理想的境界。
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標(biāo)。
涅槃是人類思想最深的探索。
涅槃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歸宿。
涅槃是豐富幸福的樂土。
涅槃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
涅槃是最美滿、最常樂我凈的一個境界。
當(dāng)然,涅槃也有它的層次、類別,天臺宗就體、相、用來詮釋涅槃,將涅槃分為:性凈涅槃、圓凈涅槃(修行證果,如實覺了諸法為圓,破除一切煩惱為凈)、方便凈涅槃(佛以救渡眾生故,示現(xiàn)假身,緣盡而入涅槃)等三種涅槃。法相宗則將涅槃分為: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無住處涅槃等四種。其中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略稱為性凈涅槃,是說一切事物的本來相就是真如寂滅的理體,也就是指真如。無住處涅槃,是依于智能,遠(yuǎn)離煩惱、所知二障,不滯于生死的迷界,且因大悲救濟(jì)眾生,所以在迷界中活動,又不滯于涅槃的境地。
修行成道的人,還留有色身,并未與大宇同化,他一樣有身體,有饑寒,有飽餓。根據(jù)經(jīng)典記載,佛陀當(dāng)初有兩位大弟子,一位叫大迦葉,有一位叫賓頭盧頗羅墮(就是長眉羅漢)。這兩位尊者到現(xiàn)在還在人間,他們還保有身體,這就是有余依涅槃。
此外,如《金剛經(jīng)》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涅槃就是不生不死、不生不滅,也就是滅除所知障、煩惱障,已經(jīng)超越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達(dá)到法身、圓寂、滅度的境界,又稱為大般涅槃。
《出曜經(jīng)》說:“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涅槃是世間最安樂的。所以,我們學(xué)佛的人千辛萬苦,也就是為了這個常樂我凈,最究竟的涅槃。不過,證悟涅槃的人,并非就要離開世間,他只是離開了生死,離開了煩惱。證悟涅槃的人,因為智能故,不住生死;因為慈悲故,也不住于涅槃?梢哉f,成道的人,他在那里?一樣在生死里廣度眾生,一樣在涅槃里享受寂靜之樂。所謂“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而住,那就是涅槃。
所以,涅槃的境界是:
完全的平靜。
最高的妙樂。
持續(xù)的幸福。
;的完成。
徹底的離欲。
究竟的解脫。
永恒的自我。
真實的世界。
我們想要體悟涅槃境界的話,等于有一首古德的詩說:“無邊風(fēng)月眼中眼,不盡乾坤燈外燈,暗花明千萬戶,處處敲門有人應(yīng)。”你證悟到涅槃,無邊的風(fēng)月都在我們的眼中,不盡的乾坤都是我們的法身。法身之光,燈外有燈;“柳暗花明千萬戶”,你處處敲門,處處都有人和你相應(yīng)。所以,我們涅槃了以后,安住在那里呢?
隨遇而安。如同六祖惠能大師證悟以后,在獵人群中安住十五年。
隨緣生活。如同白云、流水一樣,隨緣放曠,任運逍遙。
隨心自在。如同觀自在菩薩,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時時處處,隨心自在。
隨機(jī)應(yīng)化。如同觀世音菩,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
所謂涅槃,就是轉(zhuǎn)迷為悟、轉(zhuǎn)苦為樂、轉(zhuǎn)染為凈、轉(zhuǎn)暗為明、轉(zhuǎn)動為靜,就是轉(zhuǎn)娑婆世界為凈土。所以,我們懂得涅槃的話,“住在塵世,起則諷誦,避三惡道,開涅槃門”。我們在佛法里面,如果能以八正道來修學(xué),就能證到涅槃。
如何求得涅槃?最后我有四點告訴各位:
依于戒行,守法可以涅槃。
安于慈悲,行道可以涅槃。
解于法義,契理可以涅槃。
住于平等,自性可以涅槃。
所謂真正的涅槃,就是無我而完成真我,無執(zhí)而放曠一切,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我們的涅槃境界。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rèn)得性,無喜復(fù)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fēng)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dāng)?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yīng)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guān)容易守關(guān)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biāo)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dá)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六 懺悔品 經(jīng)文.注釋
-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六 懺悔品 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六 懺悔品 問題講解
-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七 機(jī)緣品 經(jīng)文.注釋
-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七 機(jī)緣品 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七 機(jī)緣品 問題講解
-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八 頓漸品 經(jīng)文.注釋
-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八 頓漸品 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八 頓漸品 問題講解
-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九 護(hù)法品 經(jīng)文.注釋
-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九 護(hù)法品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