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釋《禪凈四料簡》——決行疑以導(dǎo)修

  印祖釋《禪凈四料簡》——決行疑以導(dǎo)修(1)

  蓮宗六祖宋杭州永明延壽禪師

  請掀開論文,請看文句。“汝還知永明四料簡,所示禪凈有無,利害得失乎。夫永明乃彌陀化身,豈肯貽人罪藪,謗正*輪,疑誤眾生,斷滅佛種乎。彼曰,永明料簡,語涉支離,不足為法。何以言之,彼謂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若如所說,則今之禪者,類多皆看念佛的是誰。又有住念佛堂,長年念佛者。彼皆現(xiàn)世能為人師,來生即成佛祖乎。又云,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之愚夫愚婦,專念佛名者,處處皆有。未見幾人臨命終時,現(xiàn)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簡,為不足法。”

  好,先看這一段。正宗分我們現(xiàn)在講到第三部分“決行疑以利修”。在昨天的講述當(dāng)中,對教和理的懷疑做了一個斷疑生信的工作。那么教、理問題的解決最終要落實在行持上,“行”就是修行方法的抉擇,怎么樣才能達到了生脫死、到達成佛寶所的目標(biāo),這是非常具有關(guān)鍵意義的事情。論主呢,在這里想特別拈出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為這個上座比丘來抉擇修行方法,也借助永明延壽大師作為禪宗的祖師又作為凈土宗祖師二重身份資格,來為末法的眾生指出一條真實解脫的道路。

  永明延壽大師在我們教內(nèi)享有崇高的聲譽。禪宗“一花開五葉”,其中法眼界是五宗之一,永明延壽大師是作為第三代祖師——法眼宗,第一代是清涼文益,第二代是天臺德韶,第三代就是永明延壽大師。那么,永明延壽大師又是凈土宗第六代祖師,他早年出家之后,就在佛面前拈鬮來決定他到底弘揚什么:是一意弘揚禪宗,還是凈土?最后七次抓鬮,都是“萬善同歸凈土”。所以永明延壽大師以后就以禪宗的祖師的身份來修凈土法門——上品上生。

  當(dāng)時有一位比丘——有這么一個公案——他被閻王爺誤拘到冥府,結(jié)果在冥府發(fā)現(xiàn)閻羅王每天都要向一個比丘的畫像頂禮——很虔誠。最后就問旁邊的那些冥官,就問這個閻羅王頂禮的是誰,旁邊的人告訴他,頂禮的是永明延壽大師。一般的人都要到閻羅王那兒報到,惟有永明延壽大師沒有去,直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閻羅王對他非常推崇,每天設(shè)像禮拜。

  在禪宗的這種消息境界方面,永明延壽大師登峰造極;在凈土宗的這個念佛求往生上,得到上品上生。也就是他在禪、凈這兩宗上都是到達了最高的這種境界,于是以這樣的禪、凈二宗祖師的資格,他是別具慧眼,所作的像《宗鏡錄》、《萬善同歸》、《心賦注》。包括這個發(fā)愿文都是非常精辟的。雍正皇帝對永明延壽大師非常推崇,推崇到什么地步呢?說他是自釋迦牟尼佛之后的第一人——推崇到這個程度,雍正皇帝還給《宗鏡錄》做了一個簡本的節(jié)選。

  印光大師在這里提出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也就想以永明延壽大師在教內(nèi)的德望以及他的修證的這種慧眼,來把凈土法門的殊勝以及禪凈兩者的利益得失為現(xiàn)代的眾生展開。這個四料簡就叫禪凈四料簡,料簡的意思,也就是說對一種法門的這種比較、分析、選擇這樣的意思。論主就跟上座比丘說:“你是不是還了解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所開示的禪凈以及有禪、有凈這四者之間的利害得失乎。”那四料簡就是談這個事情:禪凈有無,利害得失。為了對四料簡的這種可信度加強,論主直接表明永明延壽大師不是一般人: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些凈土宗祖師很多都是由本垂跡不可思議的這樣的一個來歷。那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但佛是大慈悲的,他不可能給眾生留下罪過的這種后患,也不會去誹謗大乘圓頓的正*輪,來貽誤眾生的法身慧命,來斷滅佛的種子。用這句話告訴上座,這四料簡是永明延壽大師——這個阿彌陀佛化身,為眾生留下的這種昏夜的寶炬、苦海的慈航。

  誰知道這個上座比丘,他卻有他的見解。上座比丘不這么認(rèn)為,他很輕慢地說:“哦,永明延壽這個四料簡,語言都支離破碎啊。”“語涉支離”代表什么?這個四料簡沒有邏輯性啦,沒有道理啊,不足以來給我們以法上的依據(jù)啊。為什么這么說呢?在上座比丘眼里,這個四料簡他的評價是“語涉支離,不足為法”——很輕慢。那么這個話現(xiàn)在還有不少人是這么認(rèn)為的,有些參禪的人甚至說這四料簡是偽造的、不真實的。

  那這上座比丘為什么這樣說?他還是站在一個——第一,不了解四料簡真實的意思;第二,是站在他禪宗的立場,他有一個偏見。那么這里提出四料簡其中一個: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這是其中一個偈子,好,這個偈子下面會談到它的真實意思是什么。這上座比丘說,如果這個偈子像永明延壽大師這么說,現(xiàn)在也有很多參禪的。參禪的人在做什么呢?參“念佛的是誰”。“那么像這樣參禪看念佛是誰、住念佛堂念佛的人,難道他們今生都能做人天的導(dǎo)師,轉(zhuǎn)生就能成為佛祖嗎?”他也是質(zhì)疑得振振有詞啦。那再引用下面一個偈子: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那現(xiàn)在很多愚夫愚婦什么都不懂,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到處都有,也沒有看到幾個人臨命終時有往生的瑞相,真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沒有啊。所以從這個來看,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這個是不足為法的,是沒有道理的,他提出他的知見。

  好,看看對上座比丘的知見怎么去加以駁正,我們請看下面論文。

  “余曰,汝何囫圇吞棗,不嘗滋味之若是也。夫永明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先須認(rèn)準(zhǔn)如何是禪,如何是凈,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后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設(shè),無一字不恰當(dāng),無一字能更移。吾數(shù)十年來,見禪講諸師所說,皆與汝言,無少殊異。見地若是,宜其禪與凈土,日見衰殘也。”

  好,上座比丘率爾說出的他的心里的見解,論主針鋒相對,說:“你怎么這樣囫圇吞棗。”就是吃棗子應(yīng)該要慢慢地吃,細嚼才能知道棗子的味道,而且要把那個核子吐出來,F(xiàn)在“囫圇”就是他不去嚼吃棗子,而是一下子就吞下去了,不知道這個紅棗的滋味。來比況,你看四料簡根本就不了解四料簡里面的義理是什么,就像囫圇吞棗一樣。論主直接在這里提出永明延壽大師的禪凈四料簡,這個評價很高啊,是“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哪。大藏就是釋迦如來所說的一代時教、一大藏教。這個四料簡是對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的一個高度概述的綱。綱就是一個網(wǎng)繩,綱舉目張嘛。綱領(lǐng)哪,是它最核心的宗旨啊,就是這四料簡是從一大藏里面提煉出的綱宗心要哇,是佛教徒修持大乘佛法的龜鑒。“龜”,你看這個古人占卜——用這個龜殼一占卜,哎,知道吉兇禍福;“鑒”就是鏡子,這面鏡子一照,把人的面相照得清清楚楚。那么龜鑒就是代表這是修持的軌則呀,原理呀:最高的原則啊,所以永明延壽大師這個四料簡真的就是從他的證悟的這種一大光明藏——這一大光明藏證悟的這種心跟十方諸佛如來的心是無二無別的——又能針對這個時代眾生的根機,來加以施設(shè)的。所以這樣的料簡是代表大乘佛法的最根本的原理和應(yīng)機的善巧,所以是修持之龜鑒。這是印祖對這個《四料簡》的評價,這個評價是非常之高了。

  那么對《四料簡》怎么理解?先要了解這個《四料簡》里面四個核心的概念,就是:什么是禪,禪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凈,凈土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有禪;什么是無禪。如何是有禪有凈土?如何是無禪無凈土?這幾個概念的內(nèi)涵一定要把握準(zhǔn),然后再根據(jù)《四料簡》的文句,逐句加以分析,剖析,這樣你才知道《四料簡》的每個字每個字都是天造地設(shè)。天造地設(shè)是什么?天地之間所造設(shè)的萬物,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就是說,這《四料簡》的文句是跟實相、跟法性稱合的,它稱性出來就是這樣的道理,就是這樣的真理,這個法上的東西不能增加一點,不能減少一點,這就是天造地設(shè)。所以沒有一個字不恰當(dāng),沒有一個字可以更改的,這是放之法界而皆準(zhǔn)的真理,是千古不易之定案。是這樣去評價的。

  那么印祖說:“我出家數(shù)十年來……”印祖從21歲出家到他做這個論,也就是有二三十年時間,印祖出家之后也到處參訪,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也都參訪各地叢林,行走一萬多里。他在參訪的過程當(dāng)中,也看到“禪講諸師”——“禪”就是這些參禪的大德,“講”就是講經(jīng)說法的這些法師,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啦,都是那個教內(nèi)能夠引導(dǎo)四眾弟子修行的領(lǐng)軍式的人物。這些人,他們對《四料簡》的看法,跟你講的都差不多——“無少殊異”。那么這些對四眾弟子具有影響力的宗門、教下的領(lǐng)袖人物,都是這樣的一個見地——見地就是錯誤的,難怪這個時代無論是禪宗還是凈土宗日益地衰敗凋零,也就可見一斑了。那么這個話都談得很痛心疾首了,因為在中國的修行方法當(dāng)中,主流也就是禪宗和凈土。那么對禪宗、凈土宗,你首先要建立見地呀,這個見地比功夫更重要哇,“不貴行履而貴見地”呀,這個見地錯了,一切就麻煩了。這個見地屬于智慧的范疇哇,你要看準(zhǔn)目標(biāo),能知道到達目標(biāo)的道路,不能指錯方向,不能南轅北轍啊,F(xiàn)在這個時代的禪和凈都全部地衰微,就是見地出了問題。見地出了問題,難以建立正信、正見、正行,就獲得不了佛法真實的利益。

  好,那這個話都是講得非常入木三分的,而且針鋒相對,沒有一點含糊,沒有一點商量的余地。這樣就迫使上座比丘開始又虛懷請問了。

  (未完待繼——10月21日)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凈土決疑論》于杭州凈慈寺

  印祖釋《禪凈四料簡》——決行疑以導(dǎo)修(2)

  好,請看下面。“問,何名禪凈,及與有無,請垂明誨。答,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凈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凈土者,即真實發(fā)菩提心,生信發(fā)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好,先看這一段。那么上座比丘看到論主跟他的知見有截然不同的評價,他也就覺得心里很奇怪了,就問:“那什么叫禪?什么叫凈呢?以及有禪、有凈、無禪、無凈,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請你慈悲——垂慈,明確地給我教誨吧。”這是經(jīng)過前面的決教疑、決理疑,這個上座比丘那種狂傲的氣焰是降低了很多啦,現(xiàn)在還有點謙虛的口氣——請垂明誨。下面印祖對這四個概念給出了非常明晰的界定,解釋禪凈和有禪、有凈,而且禪凈和有禪、有凈是從兩個角度不同的層面去理解的。

  首先看什么是禪。禪和有禪,跟禪宗,它的概念是不一樣的。禪就是佛心,包括一切眾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又叫純真心體,又叫實相。它這種真如佛性可以用種種不同的名相來界定,總之它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有情識的生命,都有這種佛性。在禪宗,就把它表述為“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這在禪宗,對這項事情,知道有這個事,這是一大事——有佛性,他不說破。說破了,就把他開悟的門塞住了;不說破,讓他去參——參而自得。所以古人禪和子問本來面目是什么——一般的也說不出來,因為它是離言說相的,你說出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讓他去參。

  當(dāng)時有個香嚴(yán)禪師,他就是這個根機很利,叫做問一答十、問十答百的——這個辯才很好。結(jié)果參一位大禪師,禪師就說:“你也不要跟我‘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我問你一句,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么?”這一問,他也就茫然,他就恭請:“請和尚為我說。”和尚說:“我不跟你說,我跟你說出來以后,你以后會罵我的。”就迫使——香嚴(yán)禪師這個人很有氣慨,這就發(fā)了個大愿:寧可一輩子做一個癡呆的漢子,也決定要明了這樁事情。所以他就到處參學(xué),做很平常的大寮哇,掃地呀什么,他就參究這個本來面目。有一天是在這個種菜刨地的時候,有塊石子,他就把那石子揀起來拋掉,這一拋掉,“哐”,就打到了那個竹子上,一個聲音出來了,讓他開悟了:“一擊亡所知”啊。哎,這時候——開悟之后,他就向他的那個和尚所在地方頂禮:“哎呀,幸虧你沒有跟我說破,說破了哪有今天這個事情哪?”所以叫“參而自得”。那這樁事情是我們學(xué)佛人——無論是宗門、教下,必須要體認(rèn)的一樁事情。雖然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去悟證到這個,但我們透過佛經(jīng),透過善知識的這種講述,一定要相信我們具有真如佛性。

  如果這一點不能相信——即心即佛的話,我們學(xué)佛就是失去了前提,失去了基礎(chǔ)。我們學(xué)佛是什么?就是知道我本具佛性嘛!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的第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這樁生命的真相: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惟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自然智、廣大智、無師智便得現(xiàn)前。所以一切學(xué)佛的人,要體認(rèn),要相信:我是具有佛性的。有佛性,那么我們只要按照佛法去修持,就一定能成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已經(jīng)成就的佛,我是未成的佛。但是我是決定可以成佛,我們都是未來佛,一定要相信這一點。

  所以這個,無論是經(jīng)典還是菩薩作論,也處處要讓我們相信這一點。馬鳴菩薩作《大乘起信論》,他對心性的解剖:一心二門。一心二門,首先談心真如門,心真如門就是談我們本具的真如佛性問題。這種心真如門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之體,就是我們每天念《楞嚴(yán)咒》啊,第一句就是談這個問題: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個“妙”哇,就是不可思議的,“湛”是湛寂常恒的,它是“總持”一切法的,它是如如“不動”的、至“尊”的:這種體性。所以我們每天念《楞嚴(yán)咒》第一句,就讓我們體認(rèn)本具的真如佛性了,這就是法界的體。所謂這個心真如門是不生不滅的,那么不生不滅就能總持一切有為的萬法,所以這就講體、相、用:心真如門的這個體性,是具足世間和出世間一切法、一切功德的,這就是相,由這個相能產(chǎn)生世間、出世間一切妙用的。這就談眾生的這介爾一念本身就是大不可思議的,因為它具足著真如佛性。我們修道是借助這個真如佛性緣生的境界來修道。我們不了解這個,即便我們放縱身口意三業(yè),造作種種的惡業(yè),造作惡業(yè)的過程里面,也是以這個心真如佛性的力量造作的。那么心真如門是無念的,現(xiàn)在我們就是這種妙明純真的心體一念妄動——動了一念,建立了“能”和“所”,“覺明為咎”哇,你有能覺,有所覺,這就“一念無明生三細”,那就是變成了這種無明的業(yè)相啊,能見相、境界相啊,“境界為緣長六粗”,慢慢形成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的山河大地。好,那么我們感知的一切萬法,它建立在什么樣的基礎(chǔ)上?是建立在我們的念頭的基礎(chǔ)上,如果沒有念頭就沒有一切境界。

  好,所以這個心真如門告訴我們,我們修道最終修什么?就是修念頭,F(xiàn)在我們的念頭都是妄想、雜念,而且都是惡的念頭,首先要把惡的念頭、污染的念頭變成善的念頭、清凈的念頭,然后進一步用功就是從有念達到無念。那么到了無念的境界,這就是佛之知見——離念靈知:離開一切念就有靈明不昧的佛的智慧。所以《起信論》講,如果離開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參禪參到能、所不二的時候,那就大地平沉,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虛空粉碎就是沒有這個境界。所以我們有念頭在輪回的時候,就像做夢。“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你在夢中——有念的這個境界就是做夢——在夢里就有三界六道的輪回,你夢里沒醒,這個輪回的六道是很真實的;但你覺后呢,你覺醒了就等于沒有念了——無念,空空無大千——沒有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了。所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是離相,離相就是無相。無相就“畢竟平等”,畢竟平等就是空,空才能平等,所以空性就是無相,就是一相,就是平等相。它這里是沒有變易的,沒有衰敗的,沒有破壞的,唯是清凈的一心,這就是真如,這就是禪宗所說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在毗盧遮那頂上行,這就是威音王佛的那一邊,要體驗這個真如佛性。

  這里印祖說就是無能無所、即寂即照的離念靈知、純真心體。無能無所,就是沒有能了解和所了解的境界,能所一如,能所的界限消泯,這就契入到不二,有時候叫絕待——離開一切對待。有對待的都是凡夫的知見,絕待——沒有對待,就是圣人的境界。但這個絕待里面也不是豁達空,不是什么都沒有,它的絕待里面,它的寂靜——寂到了極點就有照用,即寂即照,寂照不二,寂照一如,這是離念靈知的這種表達,就是我們當(dāng)下介爾一念,我們當(dāng)下介爾一念就是純真妙明覺心的體。那么實際上這個表達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為什么表現(xiàn)為無量壽?無量壽就是寂,無量光就是照,一句名號里具足無量光壽,它就是離念靈知,就是實相,就是真如佛性。所以我們念佛號為什么叫“一聲佛號一聲心”哪,“聲聲喚醒本來人”,我們“本來的人”就是這個純真心體、真如佛性。

  印祖在一個小注子講:離念靈知是什么?就是離開一切念頭,了無念慮——沒有思慮,就是第七識、第六識不行,第八識轉(zhuǎn)變?yōu)榇髨A鏡智。大圓鏡智就像一面鏡子,它無心但是能照清一切境界,無心才能夠辦一切事情。有心都有局限,有心就是有念頭。所以我們說念佛——念佛念佛念佛,念到能念、所念打成一片,無心外之佛可念,無念外之心,心佛一如,這就契入到念佛三昧。契入到念佛三昧,體會到無量光壽的本來面目,在這種情況下顯示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莊嚴(yán)——因為實相是無相無不相,是這樣的。所以這個說起來它是挺玄妙,但是我們得要了解,要相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

  就像大梅禪師參馬祖道一一樣的,一參,馬祖道一說:“即心即佛。”他當(dāng)下就契會了,就回歸本分了,他就告別馬祖道一到大梅山去住山。那馬祖道一就要勘驗他是不是真的開悟了,就派侍者去問他,說:“你憑什么在這住山哪?”他說:“我是聽馬大師說即心即佛,我就在這里住山了。”那侍者說:“這個馬大師最近又有新的佛法呀。”“那馬大師說什么?”“馬大師說佛法大義是非心非佛啊。”這個大梅禪師聽到,說:“這個老漢干什么?他搞他的‘非心非佛’,我還是’即心即佛’。”這個侍者就把這話傳過來,馬祖道一就說了句話:“梅子熟了。”見地到了,他不動搖,他對“即心即佛”當(dāng)下契會了。所以這些——我們在這里說很多語言,都是標(biāo)向真理的手指,不要執(zhí)著,還是離言說相地當(dāng)下契會。好,這是:什么是禪。

  什么叫凈土?凈土就是指深信切愿,執(zhí)持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明確界定這個位,不是去談玄說妙,說什么“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你談這個,你缺乏信愿。

  那什么叫有禪呢?有禪就是一個學(xué)人知道有向上一事,知道有佛性這個事情,知道這是生命當(dāng)中最真實的價值目標(biāo),然后他就開始去參究,參究的力量到達一個頂峰的時候,他參究的念頭寂靜下來,情執(zhí)消亡,能所一如,這時候就徹底現(xiàn)量親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叫明心見性。那么這樁事情是很不容易的,古人云,你要徹見本來面目,你要善根深厚啊,這個“三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的福德、智慧加起來,才能大徹大悟啊。古人為了明了這樁大事因緣,那是芒鞋踏破呀,坐破多少個蒲團哪,趙州禪師到80歲還要去參學(xué)呀,所以明心見性這樁事情不是一件小事。古人還有這種氣慨,還有這種善根,到了現(xiàn)代就難啦——明心見性真的難。這叫有禪。

  有凈土是什么?就是真實地發(fā)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提心是成佛的心,是度眾生的心,那么由菩提心來生起對凈土的信愿,執(zhí)持彌陀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叫有凈土。

  好,這就把這幾個概念內(nèi)涵表達出來了。

  (未完待繼)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凈土決疑論》于杭州凈慈寺

  印祖釋《禪凈四料簡》——決行疑以導(dǎo)修(3)

  好,請看下面。“禪與凈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凈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統(tǒng)。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zhí)唯心而無信愿;蛴行旁付徽媲,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蚯髞砩毁F家,享五欲樂;蚯笊,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待,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凈土矣。”

  好,這是進一步來闡釋禪凈與有無,它的內(nèi)涵、概念不可以相互混淆。那不可以相互混淆,你怎么去界別它?禪和凈土是從教理的角度來把握的;有禪、有凈土是由眾生的根機和他修行的方法的角度來把握的。那禪是一切眾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凈土是九法界眾生所要做的信愿持名求生凈土,這種教理是超越時空、永恒的一個真理。這個教理是什么?教理就是法,法就是真理,這種真理是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佛不能增”,就是佛沒有出世,這個法——這種真理還在那里,佛不是創(chuàng)造了這個法,佛是發(fā)現(xiàn)了這個法,叫現(xiàn)量親證。所以真理——這個法不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發(fā)現(xiàn)的,正因為是發(fā)現(xiàn),佛出世也不能增加一點。我們這些凡夫雖然還在六道輪回里,但這個法對我們來說也沒有減少一點。我們說“自皈依佛,自皈依法”,這個法也是我們凡夫眾生念頭當(dāng)中具足的——一體三寶。所以你在西方極樂世界聽到種種的風(fēng)聲、鳥聲、音樂聲,都在宣說念佛念法念僧,它念佛念法念僧是讓我們回歸到自性,來念自性的一體三寶——這種法沒有減少一點。所以我們生命的這個價值就無上的尊貴,我們具有著像佛一樣的這種智慧,只是我們的煩惱太重,分別執(zhí)著太重,它不能現(xiàn)前。那么如果我們透過佛法的修行,透過執(zhí)持名號,我們這種煩惱減輕了,分別執(zhí)著淡化了,般若的空性現(xiàn)前了,我們的智慧就現(xiàn)前了。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反之你心住在外面的法上,我們的般若就沒有了——迷失掉了。這是教理,是這樣的。

  但是從根機和修行來看,他是要依這個教法來生起他的行持的——無論是你參禪還是念佛,叫做“由解起行,行起解絕”。由這個教理生起了一種理解,理解教理之后你要落實在行持上;行持上你一定要修念頭,一定要攝心,一定要對治妄想、雜念;這樣的行持行到了極點,能念、所念打成一片,這時候就入到了理性——理性就是無生法忍了,不生不滅的真如理體你就悟進去了,入進去了。所以入進去之后,你真實通過這種修行,得到了內(nèi)心真實的受用,這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啦。“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由他悟:不是從外面來的,我們內(nèi)心本具的。“實有諸己”,就是內(nèi)心的性德、如來藏性打開了,你得到了受用啦。就像六祖慧能在五祖弘忍座下,五祖給他講《金剛經(jīng)》,講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這時候六祖慧能才是徹悟了。他在客棧里面聞一個客人念《金剛經(jīng)》,那時候是開悟了,但是還沒有悟到徹底。到了黃梅聽弘忍祖師跟他進一步講《金剛經(jīng)》,又講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這時候他大徹大悟了,就說出了一個偈子,那種“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這時候講出這“何期”幾個,他就是徹悟,叫心花怒放。這時候他就“實有諸己”,“己”就是我們的佛性——真如佛性,你真的是真實地契進去了。所以這兩者雖然文句上是相似,但是內(nèi)涵大有不同,要仔細地參究詳明,不可囫圇吞棗,顢頇草率看過。

  特別是對于這個有禪、有凈土,什么叫“有”?這兩個“有”一定要講究清楚。不是說坐坐禪堂打打坐,參點話頭就叫有禪的,哪有這么簡單的事情啦?佛法是這么膚淺這么簡單,它還能夠流傳幾千年嗎?古人為這樁大事,那種參禪是付出生命的代價的,是他一生的追求的,他參得是這個不知天不知地呀,不見山不見水呀,連自己都忘記了。打禪七,那都是這個——如果參禪死了,就往禪凳上一放都不管了;住幾年,隔壁鄰單叫什么名字,什么相貌都也不知道的。他完全就是把這句話頭作為他的本命元辰,如喪考妣呀,如救頭燃啦,他是如貓捕鼠哇,他真的是這樣真修實干哪——10年、20年、30年就這么干的。如果參禪這個過程當(dāng)中,哪怕他參得很有定力,哪怕能夠坐脫立亡——站起來走,坐著走,這些東西都是禪定的功夫,都不是大徹大悟,都不能解決生死問題的。很多禪宗坐脫立亡的人,他沒有解決生死問題,如果他把這一段精神、功夫?qū)w凈土,那都可以上品上生,然而他沒有走向凈土這條道路,十分惋惜。如果參禪沒有開悟,或者有一定的悟境沒有徹悟,都不能叫有禪啦,這個有禪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有凈土也不那么簡單,有凈土更重要的是信——信心。信心是最難的!佛在凈土經(jīng)典講“這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對這個凈土法門的相信是難上之難,無過其難——沒有比相信凈土法門更難的一樁事情。所以你接受凈土法門,你不是站在凈土不可思議的立場去產(chǎn)生信心,而只是把念佛法門作為“唯心凈土,自性彌陀”談玄說妙的東西,你沒有真實產(chǎn)生信愿,都不能叫有凈土;蛘哂幸欢ǖ男旁傅徽媲。我們有時候碰到一些想學(xué)佛但是沒有進來的人,一聽到凈土法門,他會有種什么矛盾的心理呢?覺得這個凈土法門往生極樂世界好像太渺茫了,自己去念佛吧,又會耽誤他的事業(yè),所以很難進來;但是他又有種心理,說:“這個念佛法門如果真的有極樂世界,那么容易去,我又不去修,到臨終時候真有的話我又去不了——不能去,那也太吃虧了。”在外面,又怕吃虧,進來,也怕吃虧,這就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他有時候碰到事也念一念,沒有什么事,哎,他過得很滋潤。不真切,這是一種。有一定的信愿,不真切,也不能說有凈土。

  那么這種有信愿不真切,具體體現(xiàn)在下面的五個方面。“悠悠泛泛,敷衍故事”,你說他不念吧,他一天也念一念——有氣無力地念一念,聽說要做早、晚課,他也做一做——敷衍,但悠悠泛泛哪,對生死心不切。有點時間就念一念,沒有時間——或者有很多理由為自己開脫:今天身體不好啦,就不念了;明天身體很好了,還有更重要的事業(yè)要做。他不是把這個佛號、念佛求生凈土擺在他生命的第一位,叫敷衍故事。還有一種,雖然念佛的行持也算精進,口里念著佛號也想求往生,但內(nèi)心的念頭對五欲六塵、對家親眷屬的這種牽掛、這種愛戀占上風(fēng),這也不能說有凈土。或者他念佛不是賦予它求往生成佛度眾生的真實目標(biāo),而是念佛求來生生到富貴之家享五欲的快樂。印祖講這些都是很有普遍意義的,信眾里面——有時候我們看一些女居士念佛:“求什么?”“啊,做女人太苦了,我下一輩子想做一個男人。”念佛求做個男人,哎,這種例子在古往今來很多。我們知道宋代有一位大文豪——跟蘇東坡都齊名的——黃庭堅,又叫黃山谷,他就是這種類型,他的上一輩子就是一個女居士。他二十幾歲就做了進士,26歲那一年做官的時候,他有一天中午午休,好像聽到有人呼喚他的名字,他在夢中就隨著那個聲音過去,看到一個房子,有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婆婆,在呼喚人的名字來吃一碗面——芹菜炸醬面。哎,里面他都夢見很清楚,他都跟著進去吃了一碗面再回,夢就醒了,口里都有那個芹菜面的味道。他以為是做夢,也就算了;第二天中午,這種夢境又重新出現(xiàn)了,他就很奇怪。他醒過來就循著那個路,這個路就好像夢里出現(xiàn)的路,慢慢走,還真的看到了一個屋子,看到一個老太太,看到里面有一個年輕女人的像,面前擺著那個面。哎,他就問起來,說:“你這個在叫什么?”她說:“我在叫我女兒的名字。”她的女兒是沒有出嫁的,就陪著她的母親,孝順她的母親,就在家里誦《華嚴(yán)經(jīng)》,誦《法華經(jīng)》,看很多書,是一個居士。26歲那一年生病去世了,那位女兒臨死之前還對母親說:“我一定會回來報答您的恩德。”所以這個老太太每年在她女兒的祭日——死亡之日,就會設(shè)祭呀。她生前愛吃的就是芹菜面,就拿這個芹菜炸醬面來祭祀她的女兒。這一看,這個黃庭堅覺得這個環(huán)境很熟悉,他說:“你能不能帶我到你女兒房間看看?”這個老人說好,就把房間打開,這一看,這個黃庭堅就更熟悉了——這個環(huán)境。里面這個設(shè)備很簡單啰,但是有一個大柜子,大柜子鎖上了,這個黃庭堅就問老太太:“你這個柜子里面是什么呀?”老太太說:“這是我女兒讀的書,都在里面。”他說:“能不能我看看?”老太太說:“好哇,但是這個鑰匙一下子想不起來了。”這黃庭堅就幫她想,黃庭堅說:“哦,這個鑰匙……”鑰匙大概放在什么什么地方,黃庭堅說出來了。這個老太太果然就在他說的地方找到了鑰匙。找到鑰匙,這個黃庭堅把柜門打開,哎呀,再看這個她讀的書、寫的文章,大吃一驚,就是黃庭堅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的幾篇文稿都在柜子里面——他考試的幾篇文稿就是一字不漏的都在里面。他才相信,他就是這個老太太的女兒,就趕緊跪下來,把她迎到衙門里面去供養(yǎng),黃庭堅對他的母親非常孝順。這個黃庭堅,你看他前世是一個女居士,一生念《法華經(jīng)》,然后她求什么?求下一輩子能夠做男人,能夠成為一個文人。你看,等下一輩子還真的實現(xiàn)了,成了大名鼎鼎的黃山谷——黃庭堅。所以這就叫“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這種人不叫有凈土。

  或者求升天,哎呀,看到這個忉利天、夜摩天那么享樂——天福的快樂,他升天。一些外道他們都是求天堂的。對凈土法門的行人來看,你求升天,這就不是本宗的目標(biāo)了。

  第五點,有一類,念佛求什么?求來生做人,不是做一般人,要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到佛法的大總持,通宗通教,弘揚佛法,普利眾生。那么這種人自古到今都有。最近有個比丘也跟我講,他二十一天百萬佛號閉關(guān),他發(fā)現(xiàn)一個境界。他就是發(fā)心——發(fā)了愿,要生生世世出家為僧,這次念佛當(dāng)中還真的境界現(xiàn)前了。境界現(xiàn)前,他才發(fā)現(xiàn)這個愿不行,生生世世出家還是在這兒輪回呀。所以他這次念佛,他就改變了愿,今生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他這次閉關(guān)最大的收獲。如果你發(fā)的生生世世出家為僧的愿,實際上你想弘揚法道也是不可能的。那么這樣的愿就不叫有凈土。宋代有一位律宗的祖師——元照靈芝律師,他早年就是發(fā)這個愿。他原來看《高僧傳》,看慧布法師的傳,這位慧布法師發(fā)的愿就是對往生凈土沒有興趣:與其在蓮華十二大劫不能出來,倒不如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普度一切眾生。這元照律師一看這個,點頭啊——這個菩薩大愿很好啊,他也把這個愿作為自己的愿,就是要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普度眾生。結(jié)果在31歲的時候生了重病,生重病之后什么樣的情況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最后他才想到“五停心觀”中“多障眾生念佛觀”,開始念阿彌陀佛名號。這一念名號,病好了。病好之后他有個覺悟,他發(fā)現(xiàn)在自己生重病的時候,什么持戒的力量、禪定的力量、誦經(jīng)的力量都解決不了,昏迷到了極點,所以這個路太危險了。得到念佛病好的這樣的利益之后,他馬上發(fā)愿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凈土法門一往情深。以后他晚年的這個三十多年當(dāng)中,對凈土法門手不釋卷——讀誦,而且對凈土法門有注解:《阿彌陀經(jīng)》啦,《觀經(jīng)》啦,都有注述。所以元照律師以這個“行在戒律,導(dǎo)歸極樂”,作為他一生的修持的準(zhǔn)則。

  所以這都不叫有凈土,可見有凈土是不容易的。

  (未完待繼)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凈土決疑論》于杭州凈慈寺

  印祖釋《禪凈四料簡》——決行疑以導(dǎo)修(4)

  好,請看下文。“問,出家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過,而亦簡除。答,若是已斷見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輪,示生濁世,上宏下化,度脫眾生者,則可。若或雖有智愿,未斷見思,縱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復(fù)難保于畢生多世。以雖能宏法,未證無生,情種尚在,遇境逢緣,難免迷惑。倘一隨境迷,則能速覺悟者,萬無一二;從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淪者,實繁有徒矣。如來為此義故,令人往生凈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輪,回入娑婆,度脫眾生。則有進無退,有得無失矣。未斷見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凈宗斷斷不許也。”

  好,請看這一段。這位上座比丘聽到這些話,他又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啦。你看,發(fā)愿生生世世出家為僧,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不是件好事嗎?這不是菩薩精神嗎?這有什么過失啊?為什么還不能這樣做啊?好,論主的回答——印祖是這樣回答,這里有兩種情況——這種問題實際在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里面,第一疑就談這個問題,這里重新提出來。如果一個人,他已經(jīng)斷了見惑、思惑,已經(jīng)解脫了分段生死,然后乘著他因地當(dāng)中大愿之輪,就是普度一切眾生的這種菩提愿,來示現(xiàn)生在這個五濁惡世,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度脫眾生,是可以的。這在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講,就是一個菩薩證到了無生法忍,可以過來。因為他這個斷見、思惑的人——這種圣人來到這個世間,他就像鵝鴨入水,雖然在五濁惡世,他不受五濁惡世的污染,他有般若智慧,他有弘誓的鎧甲保護自己,這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只是發(fā)了菩薩大愿,自己的見、思惑沒有斷,這就麻煩了。見惑沒有斷,你轉(zhuǎn)身碰到一個不好的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環(huán)境,你首先就進入邪知邪見的范圍,你見地就錯;然后思惑沒有斷,你的貪、瞋、癡、慢、疑,財、色、名、食、睡的欲望很熾盛,外面的誘惑又很大,這就是墮落的因緣?v然你開始這個第一生還借助你多生、這一生修行的力量不迷失,但是你第二生、第三生呢?你不迷失了嗎?古人說一個開悟的大禪師轉(zhuǎn)生成了三世的皇帝之后,到第四世都完了——也沒有神通了,也沒有智慧了。因為五濁惡世這種昏迷太嚴(yán)重了,我們不要小看這個濁世。這個濁世——五濁惡世:劫濁,整個的這個時代就是一個濁法聚集的時代,各種道德的價值觀念顛倒,人心的險惡,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樣的失衡、污染,整個的天災(zāi)人禍集中,它是一個這樣的劫濁時代;見濁,見解上邪知邪見都是流行的;眾生濁、命濁這些都是非常厲害的這樣的事情。你要在這里沒有斷煩惱,你在這里住,你不同流合污是很難的。現(xiàn)在很多佛弟子說,想在這個世間持五戒都很難。持五戒都很難的時候,你自己都保不住自己,你怎么能上弘下化,廣度眾生?所以雖然你有弘法的愿望,但是你沒有得到無生法忍,你的內(nèi)心的煩惱的種子還存在,遇到五欲六塵的境界,遇到不好的緣分就難免迷惑顛倒。倘若一隨這個境界迷惑,你能夠在這個境界當(dāng)中不被它牽引,能夠快速地覺悟它的苦、空、無常,能夠深信因果,能夠保持戒體不失,這是一萬個人里面難得一個兩個;那么對這個五欲六塵的境界迷得越來越深——像一個沼澤地帶你越掙扎陷得越深不能自拔的情況——導(dǎo)致永劫三惡道沉淪的,這是占多數(shù)。所以有很多這個世間的富貴之人,他也是多生多劫有修行才得到大富貴,然后當(dāng)他處在大富貴的時候,有幾個人能夠真心辦道修行了?更多是借著他的富貴來造作種種的惡業(yè),第三世要下地獄。

  這方面古往今來的例子太多了,我們看到這些修行人有很多被記載。當(dāng)時元代有一位末山禪師,他也是有一定的悟境,他做比丘的時候,做種種的慈善事業(yè)——修橋補路都很多。等到他圓寂的時候,他都能夠現(xiàn)夢給山下城里的姓鄒的人家,托生到那兒去。他的道友也做了夢,知道他要轉(zhuǎn)生到哪一家。然后他一到那一家之后,他一出生也知道自己前身是僧人,但是他長大之后就不愿意跟出家人打交道,整個的樣子就是癡癡呆呆的。時人就在一個筆記——古人喜歡寫筆記——《山庵雜錄》里面,把這個人記載下來了。有些人前身是出家人參禪,他掃蕩一切——佛見、法見全掃蕩,以后他真的就是對著出家人,對著寺院,他就像是仇人似地遠離。

  還有一種就是他出家修行,他有一定的定力,但是煩惱還在那里,這就是佛門講的“石頭壓草”。石頭壓草,等到一轉(zhuǎn)生之后,這塊石頭沒有了,他那個煩惱的草起來,煩惱的草起來之后借助他原來修行的力量,他的五欲的這個欲望比一般人還要強多少倍。當(dāng)時,講這個杭州天目山就有一個義斷崖禪師,他就在高峰禪師坐下,都是得法的。在他做住持的時候,向他學(xué)禪法的人很多。他死了之后,也托夢給一個姓吳的普通老百姓家,轉(zhuǎn)生過去了。轉(zhuǎn)生過去以后,他也就出家了,叫瑞應(yīng)。他一出家之后,也受人禮拜呀,供養(yǎng)啊,以后他就對自己的生命當(dāng)中“己躬事”——了生脫死事情,他不關(guān)注了,跟一般人沒有差別了。還有的開悟的人轉(zhuǎn)生之后,哎,其它的這個地方的人把他送寺——童真出家,去學(xué)梵唄,趕經(jīng)懺,得了很多錢,以后就享受五欲的東西,造作種種的惡業(yè)。這種記載是非常多的。

  所以如來看到這個情況——這個凡夫眾生要住在五濁惡世度化眾生是不可以的,這就好像一大塊的冰塊,你想用一小碗的開水把它融化,你澆下去好像融化一點,過點時間之后你一看,那個地方冒出來的冰塊,還比平地——其它的地方還要高,所以這就是凈土法門兩土世尊知道這種五濁惡世、這種輪回不停,趕緊讓我們解決分段生死問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聞阿彌陀佛講經(jīng)說法——不僅正報的佛菩薩講經(jīng)說法,依報的器界也在講經(jīng)說法,就能快速地悟證無生法忍。悟證無生法忍至少是圓教初住,圓教初住的菩薩再到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乘著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的加被以及自己的發(fā)愿再回來度脫眾生,這是可以的。這時候他不會被五欲六塵所侵染,他的道業(yè)有進無退,他在這里是完成普賢十大愿王的修持,他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而不會到三惡道里面去——不會去造孽。如果沒有斷見、思惑,想要住在娑婆世界弘法利生,可能其他的宗派他都這么強調(diào),都這么提倡,但是凈土法門是斷斷不許可的。所以有些學(xué)其他的宗派的經(jīng)論,這個說發(fā)愿要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行菩薩道度眾生,斷煩惱成佛——這些,如果站在其他的宗派他這樣說,我們也不好去指責(zé)人家;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念佛行人,我們會告訴你,你絕對不能發(fā)這個愿。一定要發(fā)什么愿?今生是最后一生,今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度化眾生,等到了極樂世界以后再回來——可以。

  好,請看下文。“世多謂參禪便為有禪,念佛便為有凈土。非但不知禪凈,兼亦不知文義。辜負(fù)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斷后世行人一條出苦捷徑。自誤誤人,害豈有極。所謂錯認(rèn)定盤星,毫厘有差,天地懸隔也。”

  好,這是一個總結(jié):不明禪、凈、有、無四個概念的內(nèi)涵所導(dǎo)致的這種大的損害。世間很多人都是很輕率地認(rèn)為參禪就是有禪,念念佛號就是有凈土。這種非常表象的、膚淺的認(rèn)識——這就不但不知道禪與凈,甚至連禪與凈的文句的義理都不知道,F(xiàn)在很多人念念佛號,你問他:“你念佛干什么啊——想求什么呀?”真正想念佛決定求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對往生極樂世界有絕對信心的人不多呀!你有時候問問他念佛的目的,這個五花八門啦:我念念佛——我身體不好,求個臨終身體好一點;或者我業(yè)障重啊,可能會到鬼道里面去,念佛多點元寶,好到閻王爺那多用一點;念佛干什么——念佛保佑我的孫子上大學(xué);這個念佛——那個人跟我冤家對頭,我念佛我以后有功能,我要整治他。上次——前兩年到新加坡還更有意思:這倆夫妻都是佛教徒,那個男的他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的妻子覺得——因為冤家對頭總是不好嘛,他念西方極樂世界,她就念藥師佛。那為什么念藥師佛呢?“他去極樂世界,我不想跟他見面啦!我要到這個東方去。他去西方,我去東方!”所以這個“有凈土”不容易!有凈土不容易,再就是他即便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問:“你是不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行啦,我業(yè)障太重了,我往生不了哇。”他很謙虛,這個東西都很麻煩。這個佛告訴我們,你這個“易往”啊——容易往生哪,阿彌陀佛是度化九法界眾生,不僅人道眾生能往生,連蜎飛蠕動的動物都能往生哪,鸚鵡、八哥都能往生哪,為什么你不能往生哪?五逆十惡下地獄的眾生都能往生,為什么你不能往生哪?他都不敢承擔(dān)哪,覺得“我不行哪”。所以這些概念要知道它的含義。如果這些一概不知道,真的是辜負(fù)了永明延壽古佛一番大慈悲心啦。所以這個禪凈四料簡是從永明延壽大師大慈悲心里面流現(xiàn)出來的啊,你辜負(fù)了永明大師的大慈悲心,不能當(dāng)下承擔(dān),并且你自己錯誤的知見還要去傳播。這個凈土往生一法是末法眾生唯一的一條出離生死的大道,你對這一點自己隔開了,也讓其他人隔開了,那眾生沒得救了,眾生就在生死苦海當(dāng)中全都汩沒了——沉淪了。這條出離分段生死的捷徑你給它劃開了,這是耽擱了自己也耽擱了他人,這種危害極為巨大,誹謗凈土法門的這種罪業(yè)超過誹謗諸佛的罪業(yè)。對這樁定盤星啦錯認(rèn),這叫“毫厘有差,天地懸隔”啊。這個上座比丘是一個代表,很多人還是這么認(rèn)為的,這種錯誤的知見危害極大!

  (未完待繼)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凈土決疑論》于杭州凈慈寺

  印祖釋《禪凈四料簡》——決行疑以導(dǎo)修(5)

  請掀開經(jīng)本,請看論文。“彼曰,禪凈有無,略知旨趣。四偈玄文,請詳訓(xùn)釋。余曰,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fù)深入經(jīng)藏,備知如來權(quán)實法門。而于諸法之中,又復(fù)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jīng)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有來學(xué)者,隨機說法。應(yīng)以禪凈雙修接者,則以禪凈雙修接之。應(yīng)以專修凈土接者,則以專修凈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dǎo)師乎。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xiàn)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后,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

  好,先看這一段。下面是正式闡釋禪凈四料簡。上座比丘經(jīng)過前面的一番問答之后,他就更為謙虛地說了,這個禪和凈以及有禪有凈、無禪無凈,通過上面的論主的闡釋,已經(jīng)概略地知道了它的宗旨和意趣,那么永明延壽大師四個偈子的義理、幽深的文句——“玄”就是義理幽深啰,請您詳細地加以有理有據(jù)的解釋。因這樣的請問,下面就分別把四偈來解答,所以就“余曰”。

  首先是解釋“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⒈緛碛旅,又戴上了雙角,那就更是所向披靡了。這個“戴角虎”——在明代有一位濟能禪師,作過一個《角虎集》,就是按這個為依據(jù),把那些宗門開悟的祖師潛修凈土、弘揚凈土的語言摘錄下來——59位禪師的語言摘錄下來,就叫《角虎集》,就根據(jù)這個來的。那么這樣的有禪有凈的人,現(xiàn)在這一世就能做人天的導(dǎo)師,下一生就能成佛作祖,他要包含著三個層面才夠這個資格。第一,他要徹悟禪宗,明心見性,這是最必要的前提。這個悟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大徹大悟,不是一般依稀仿佛這樣的光影門頭的掠虛漢——不是這個,也更不是口頭禪。真是就像從黑暗當(dāng)中到了太陽底下一樣,叫桶底脫落——這個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明什么?明了我們心意識的這種緣生法——它自性本空,明了心的虛妄性、緣起法的這種空性,就見到了性,這個性是跟十方三世諸佛同一體性的法性,見到這個,就是到家了。(第二,)那么明心見性之后,又能夠深入經(jīng)藏,深入經(jīng)藏就是完備地深刻地了知釋迦如來一代時教。法門的施設(shè)分權(quán)和實:權(quán)法就是三乘法,實法就是一乘法。由權(quán)顯實,由實開權(quán),他這里都是應(yīng)眾生的根機加以施設(shè)的——要了解,就是知道眾生的病,也能知道藥方,也能夠應(yīng)眾生的病來施設(shè)藥方,這些權(quán)實法門都要了解。第三個就是在佛的一代時教施設(shè)的種種法門當(dāng)中,又能特別地拈出這個信愿念佛求生一法,作為自己修行得利益以及普度一切眾生得利益的通途正行。這個“通途”就是表明這是常規(guī)的、永恒不變的一個法門。那念佛就是解脫的“正行”,其它的宗門、教下,包括修種種福德都是助行,把這個正和助關(guān)系搞清楚,來“自利利他”。

  這種人就像《觀經(jīng)》上品上生說的讀誦大乘經(jīng)典,明了大乘圓教的教理,能夠解第一義空性,“解第一義”就是明心見性的意思。就是指這類人。這類人在六即佛當(dāng)中稱為“名字即佛”,蕅益大師所示現(xiàn)的大徹大悟——他“名字位中真佛眼”,見解與佛同齊,就“有大智慧、大辯才”,一些邪正是非一到他眼前,就明明白白。所以這些邪魔外道,聞到這樣的有禪有凈的祖師大德,就會像百獸見到獅子一樣趕緊落荒而逃——聞名喪膽。這種祖師就像一只老虎戴上了角,威猛沒有對手,而以他的慈悲、智慧來接引學(xué)人。這種祖師都會龍?zhí)焱瞥觯瑥V度眾生,有來參學(xué)的,隨著學(xué)人的根機來說法,如果是禪凈雙修根機的,就以禪凈雙修的法來接。這里稍微辨識一下何為禪凈雙修。如果他原來就是在宗門下參禪的,那接引他也可以讓他繼續(xù)修這個法門,但是告訴他把參禪的這種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念信心回向也可以往生。還有就是參禪當(dāng)下——叫做參究念佛,也不需要參其它的話頭,就把這一句阿彌陀佛作為話頭,如果參“念佛的是誰”,參究念佛和持名念佛,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你有疑,你就參;沒有疑,你就念——直接念。像死心新禪師也開示參禪的人:如果你起不了疑情,你就驀直去念——一直去念,念到一定的時候,忽然碰到關(guān)捩子也開悟了;那即便開不了悟,你帶著信愿念佛的心,也能夠帶業(yè)往生,兩者不耽誤。但即便你參究念佛——因為參究念佛是以開悟作為目的的——你一定還有一個回向?qū)w,你光是參究作功夫(想)開悟,你不具足信愿,那是往生不了的。你就參究到能夠得到功夫成片,乃至于功夫用到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濕的程度,你不能夠去信愿導(dǎo)歸,也往生不了。所以像蓮池大師,特別是蕅益大師判釋這個的時候,說這個參究念佛只是接引學(xué)人方法當(dāng)中多的一個方法,但是跟直接信愿持名相比,應(yīng)該它是處在其次的位置上。應(yīng)該以信愿執(zhí)持名號作為主要正行,所以這樣來說,應(yīng)以專修凈土接引之,則以專修凈土接引之。這是對大多數(shù)四眾弟子很好的一個接引方法。專修就跟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越來越親切,如果夾雜著其它東西就比較疏遠,雖然也能回向往生,但是他紆曲。但眾生的根機不一,他好樂參究,這時候也不能廢止這么一個法門。所以無論是中、下根,上根利智,在這樣的有禪有凈的祖師大德面前,都能夠得到他接引解脫的恩澤。所以這就是現(xiàn)世能做人天的導(dǎo)師,不僅人道的眾生,連鬼神道,連天道的眾生,都會受他德業(yè)智慧的感召。

  這樣的一個祖師大德,臨命終時就能蒙阿彌陀佛愿力接引,直接上品上生。你看宗門、教下的這些大祖師們都屬于有禪有凈的。你看這個省庵大師,他臨往生的一個偈子那真是反映他是上品往生:身在華中佛現(xiàn)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哎,這個偈子就是把“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種理和事真正現(xiàn)量地給它證到了。唐代有個懷玉禪師,他一天是念五萬聲佛號,幾十年都是夜不倒單,所以他的志向就是要上品上生。上品上生是什么?是金剛臺來接。結(jié)果等他臨命終時,這個佛菩薩都現(xiàn)在虛空里面,從窗戶過來的菩薩(拿的)是銀蓮華,他看到就不滿意了,說:“我一生這么精進努力,怎么是銀蓮臺?”就不肯上去。那佛是恒順眾生的,他不肯上去,馬上這個境界消失了。消失之后,懷玉禪師再精進努力念佛,一天十萬聲佛號念了二十一天。境界現(xiàn)前,這時候佛菩薩就來的更多了,境界更為富麗了,還有七寶宮殿,種種……觀世音、大勢至這時候是拿著金剛臺來接的,所以他是含笑往生。當(dāng)時這個地區(qū)的太守,還說了一個偈子來贊嘆懷玉禪師。

  上品上生,就是一彈指間,時間非常短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去西方極樂世界,蓮華馬上綻開,見阿彌陀佛悟證無生法忍。這時候他“華開見佛悟無生”,最低限度也是證到了圓教初住位。圓教初住位就是破一品無明,如果根機更頓的,可以頓然超越十住、十行、十回向,到登地菩薩。像龍樹菩薩他一往生就是登地菩薩,那是大菩薩,還甚至有一下子就到等覺菩薩這個位子上。這是有禪有凈的這些祖師大德,就是這一念的心的這種往生的品位也是有差異的。好,那他有差異,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圓教初住大概是什么境界呢?大家看這個《楞嚴(yán)經(jīng)·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觀世音菩薩以耳根圓通,入流亡所,破六結(jié),證三空,這時候證到的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顯現(xiàn)十四種無畏、三十二應(yīng),這個水平就是圓教初住的水平。那么圓教初住的菩薩是破一品無明,證到一分法身,與十方諸佛叫同生性,他就證到了一分涅槃三德。就是在這一分的涅槃三德,在時空的境界當(dāng)中,得到大自在、大解脫。由這個自在解脫的這種功德,就能夠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xiàn)八相成道——示現(xiàn)作佛。那二住菩薩能夠在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xiàn)成佛,三住菩薩能夠在一萬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xiàn)成佛,每上一個階梯,就增加十倍。這叫“位位倍勝”。直到(第)四十一個等覺位子上,他示現(xiàn)在無量的世界,示現(xiàn)無量的身,示現(xiàn)八相成道。所以就說,這叫來生就能作佛,就能作祖——“來生作佛祖”。

  好,請看下面。“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復(fù)決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發(fā)大誓愿,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yīng)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fā)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yù)圣流,永不退轉(zhuǎn)。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好,看這一段。這段是在四料簡當(dāng)中,對我們末法眾生尤為關(guān)系密切的一個偈子。這個偈子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沒有得到禪宗的開悟,但是有信愿持名,這樣的人一萬個人修行,一萬個人去。這個“萬”,不是具體指一萬個人,這是(指)所有的,用這個“萬”表示多:所有的人這樣修,就所有的人這樣地去,沒有一個遺漏。如果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這時候是自性彌陀了,這時候不僅是悟了,而且還證入到這樣的一個自性里面,就“何愁不開悟”。這個偈子也告訴我們,末法時候的眾生,絕大多數(shù)是到極樂世界去開悟的。

  所以下面印祖對這個偈子說得很詳明,同時把凈土往生一法的基本的道理,在這里非常平白地顯示出來。這樣的人——業(yè)力凡夫,他也修行,他也接觸禪宗——宗門教下(都)接觸,但是最終沒有明心見性;雖然心地不明,但是他仰信凈土法門,知道自己是罪業(yè)生死凡夫,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悟證,所以決志要信愿持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在凈土宗當(dāng)中,他有信愿持名,具足往生的三資糧。好,那這樁事情能不能解決問題呢?管不管用呢?那一定會產(chǎn)生殊勝的作用的,凈土法門的殊勝的利益,是來自于阿彌陀佛。一個凈業(yè)行人要對凈土法門產(chǎn)生信心,一定要了解阿彌陀佛他對我們意味著什么?他做了什么?他有什么功德?在凈土經(jīng)典尤其在《無量壽經(jīng)》里面,阿彌陀佛在無量劫以前,在娑婆世界做大國王,聞世自在王(佛)講經(jīng)說法就明心見性了——一聞法他大徹大悟了,大徹大悟悟明本心之后,當(dāng)下他就發(fā)大菩提心,菩提心發(fā)起來之后,他就“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就是這位法藏比丘,他發(fā)起了一個殊勝的大愿:要快速地成佛——快速地令眾生成佛。為了滿足讓九法界眾生快速成佛的大愿,他要建立一個超勝十方諸佛的凈土,來攝受安立無量眾生在凈土當(dāng)中快速成佛。這就是他四十八大愿的綱宗,就發(fā)了這個大愿。當(dāng)這個大愿發(fā)起來的時候,世自在王佛非常贊嘆,在佛的果地上又加持他。好,最后終于經(jīng)過無量劫地積功累德,圓滿了大愿,在果地上就有著力量。原來因地是愿,果地上就有力,叫愿力。愿力呢,就在輻射九法界無量無邊的剎土,來攝受一切眾生。這個攝受眾生不僅(是)人道的眾生,包括九法界的眾生——包括地獄的眾生,包括蜎飛蠕動的眾生。好,那么這樁事情——佛救度我們的功德,已經(jīng)完成了,現(xiàn)量地就在整個法界了,包括我們在這里聽聞凈土法門的當(dāng)下,都有著阿彌陀佛的光明、愿力對我們的加持。他就在我們的念頭里——無所不在,來攝受我們,只要我們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愿力就在攝受我們。

  好,那么阿彌陀佛跟我們什么關(guān)系呢?她就是一個慈悲的母親,這個母親在憶念她的兒子。這個兒子本來應(yīng)該在她身邊,但是舍母逃逸,到三界六道流浪去了——做浪子去了,做乞丐去了,隨時要掉到三惡道的火坑、深淵里面去哪。那么這么一個慈悲的母親,憶念她的兒子將是什么樣的心情呢?大家都做過父母,看到你的子女在井邊玩的時候,在懸崖峭壁——在那里玩的時候,不知道危險的時候,你這時候?qū)ψ优鞘裁葱那槟?那種憶念:叫他趕快回來,趕快離開危險的地方啊。但是這個兒子不聽話呀,雖然不聽話她還在憶念哪。但這種憶念、不聽話,她——這個母親十劫以來都在憶念兒子,兒子十劫以來都不憶念母親。如果我們當(dāng)下在流浪的時候——身心憔悴之余,忽然接到了一封母親的信,知道還有個母親,知道她在掛念我們,知道母親的地方很好,(而)在外面流浪得很痛苦,哎,這時候他就想到:“我也要回家,我要回到母親的地方。”這就是一念的信心產(chǎn)生出來了。好,那么這樣的眾生如果一念回光,就像兒子憶念母親一樣。那么這個母親一直在憶念我們,這個兒子一旦憶念母親,這母子天性相感哪,他就能夠感應(yīng)道交。所以我們建立信愿,懇切地去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一定能跟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感應(yīng)道交。

  大家注意,這個“感應(yīng)道交”是凈土法門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這就是我們這些流浪的子女,跟阿彌陀佛慈母之間的互動。感是來自凡夫眾生層面,我們能夠信愿持名,這叫能感之機——有這個能感之機。我們有佛性,在受苦的時候會激發(fā)我們的厭離心,這就是能感的一個契機。那么阿彌陀佛為什么建四十八大愿?為什么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他就是已經(jīng)預(yù)設(shè)了,當(dāng)流浪的子女要想來的時候,已經(jīng)給他準(zhǔn)備了他的安樂的地方,所以他的慈悲愿力馬上就會做出回應(yīng)。這種“感”和“應(yīng)”是通過什么渠道呢?是通過“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那個心體。大家注意這是大乘圓教佛法的一個基本原理,這《華嚴(yán)經(jīng)》講“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就是眾生的心跟佛的心,它是平等沒有差別的。一個比丘、一個菩薩,成佛證到了什么?就是證到了眾生當(dāng)下這一念心的心體。所以我們眾生就是在佛的心內(nèi)的眾生,于是佛——成佛了,也入到我們的心里。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心中的佛,是這么一個親切的關(guān)系,是這么一個同體的關(guān)系,就通過這個同體的心性,這種感應(yīng)就得到了交融、互攝、互動的一個可能。如果佛是我們心外的,跟我們無關(guān)的,你無論怎么感,都是無動于衷的;但是由于是同體的,這一感,馬上就會應(yīng),這種“應(yīng)”而且是當(dāng)下的、及時的。一個子女如果掉火坑,他叫爸爸媽媽的時候,那爸爸媽媽馬上就會過來救他。那這個世間的父母來救我們,還得要一段跑過來的時間,那阿彌陀佛救我們是當(dāng)下的、同時的,因為他是超越時間的,他是三際一如的。哎,所以現(xiàn)在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愿力,他的功能、他的威力已經(jīng)成就了,沒有問題了,現(xiàn)在問題是來自我們這邊。我們這邊只要有信愿持名,馬上阿彌陀佛攝受我們的力量就體現(xiàn)出來,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一切是來自于阿彌陀佛的力量,不是靠自己修行的力量,但是這樁事情難以相信。他建立不了信心,他就感通不了,感通不了就往生不了。那就:它容易是容易,易如反掌;難——難以相信,它也就難于上青天。所以這樁事情它就三根普被,平等普度。上根利智有福德,有智慧,有禪定之力,他也可以往生,往生品位很高。上至等覺菩薩——普賢、文殊,馬鳴、龍樹、智者、永明,這些定慧功德甚深的,他當(dāng)然可以往生;但是他們往生,也是靠信愿去往生——信愿感通,不可能說靠他自己修行的功夫往生,還是要有信愿為先導(dǎo),這是上根利智往生。那么下至悠悠凡夫,乃至五逆十惡的眾生也能往生,這就把凈土法門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徹底的慈悲、徹底的威德彰顯出來。這個五逆呀,那是什么罪呀?殺父殺母啊,破和合僧啦,出佛身血呀,殺圣人啦——這五種逆罪。五種逆罪的因果是要下阿鼻地獄的,而且造作上品的十惡,這種人地獄的境界已經(jīng)現(xiàn)前了——臨命終時苦逼。什么苦?就是地獄的猛火已經(jīng)現(xiàn)前,要下地獄的苦逼惱他,逼迫他,生起大恐怖心。就在這個千鈞一發(fā)的時候,聞一個凈宗善知識憐憫他:“你在這個即將下地獄的時候,什么都救不了你啦,唯有阿彌陀佛能救你了。阿彌陀佛發(fā)了四十八大愿,這個名號功德很大。”他這時候就是緊緊地抓住這個名號,生起大慚愧心,生起大后悔心,以那種突圍的心——層層被敵人包住,這種殺出一條血路突圍的心,來念這個阿彌陀佛名號。那這時候的念就不像我們平時有氣無力地念阿彌陀佛——念念就想睡覺的念法。那這時候就非常猛利、救命地念,這時候或者念十聲,或者只念一聲——感通了!队^經(jīng)》的這種描述是特別富有詩情畫意了,是特別美。寒(dāng)時地獄猛火呀,隨著這個十聲念佛化成清涼風(fēng),風(fēng)吹來朵朵蓮華,蓮華上有化佛、化菩薩,接引這個即將下地獄的五逆十惡的罪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就是叫蒙佛化身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看看這樣的地獄的眾生,都能夠十聲乃至一聲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可不是一切人修這個法門,所有人都能往生嗎?

  所以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是這個凈土法門最核心的一個觀念,是阿彌陀佛大慈悲心、大平等心普度九法界眾生——一網(wǎng)打盡的、不留一個眾生的,如天普蓋呀,如地普擎啦。大造之中,不遺一物啊,不遺下任何一個眾生哪,是這么一個大悲愿力啊。甚至阿鼻地獄的眾生全都一網(wǎng)打盡,度盡阿鼻苦眾生哪,這就凸顯了阿彌陀佛大悲愿力至高無上的價值。為什么他能得到十方諸佛異口同聲、伸出廣長舌相的贊嘆?他是太不可思議了,給眾生的利益是徹底究竟的。所以這個法門,永明延壽大師講這種“萬修萬人去”,真的是從這個兩土世尊的這種最核心的智慧真理、慈悲升華出來的一句話,F(xiàn)在甚至都有的人說“萬修一二去”,大家不要聽這個。萬修萬人去不僅現(xiàn)在,乃至于就是在刀兵劫的時候,《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住在這個世間最后一百年,還照樣是萬修萬人去。

  那么為什么這些五逆十惡的人,十聲乃至一聲佛號就能往生?念佛沒有幾聲啊——很少啊,這個很難相信了。有的居士常常提問題,說一個惡人一輩子造作的惡業(yè)——他的惡業(yè)應(yīng)該很重,那臨命終時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那跟佛教的因果觀念是不是就有違背啊?這里沒有違背。他總認(rèn)為一生造的業(yè)應(yīng)該很大,十聲乃至一聲佛號的力量應(yīng)該很小。那“重業(yè)先牽”怎么理解呀?曇鸞大師曾經(jīng)討論過這個問題。實際上一生造的惡業(yè)力量并不大,為什么?因為你造的惡業(yè)是用虛妄的心、有間斷的心來造的,雖然造的很多,但是它內(nèi)在的力量不大。但你念佛號是什心念的?是你的真誠心,你的非常猛利的心,你的臨命終時最后的無后心。那么所念的這個名號又是實相,是萬德洪名,是具足著阿彌陀佛三身四智無量功德的名號,你用自己猛利、懇切、至誠的心念這個萬德洪名,這里面你念十聲乃至一聲的力量,超過你一生虛妄心造作的業(yè)力的總和。所以這種感應(yīng)道交,就能獲得馬上變地獄境界為凈土境界,橫超三界帶業(yè)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阿鞞跋致菩薩的巨大的利益。但這種信愿懇切的念佛,跟平時泛泛悠悠啊,信愿不真切呀,生死心不切啊——這些念佛的功德,在功德上不能比擬的。那雖然是下品下生,它只是蓮華開放的時間有遲速的差異,上品上生一去就華開見佛,次第的有七天的,有四十九天的,有一小劫的,最長的下品下生是在蓮華待十二大劫。雖然十二大劫,他在蓮華也很享受啊,一切資生用具也是應(yīng)念而至啊,也是蓮華化生啦,他唯一一點痛苦就是不能見佛,不能聞法,不能見比丘菩薩僧而已。那么只要去了,觀音、勢至還在幫助他,觀世音菩薩入開華三昧,讓他從華里面出來:用光明照進去,讓他知道不能出來的原因,然后讓他懺悔業(yè)障,懺悔懷疑,他就出來了。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華開的速度有遲速的不同,但已經(jīng)都是阿鞞跋致了。所以你看極樂世界它為什么(是)平等的法界,它就是上根利智往生也得阿鞞跋致,你就是下品下生乃至蜎飛蠕動的眾生往生他也是阿鞞跋致,就是圣人之流,永遠不會退轉(zhuǎn)到凡夫位。那隨著往生者根性的淺深——或者他原來修習(xí)漸法,就是權(quán)法,有的修行圓頓之法,隨著他的根性來證種種果位:或者首先證聲聞的初果、阿羅漢果,乃至大乘的初住、十地,等等。那么既然他都能證到這個果位,那開悟就更不要說了,因為開悟還屬于解的范疇,這個證就屬于斷惑的范圍。最終的利益要斷惑——斷見、思惑,斷塵沙惑,斷無明惑,這個斷惑就是證。我們這個世間禪宗大徹大悟還屬于解的范疇——開眼啦,開眼不等于他斷惑。不能斷惑就不能了生死,這要注意。

  那么在這個世間上,這些無禪有凈土往生的人那是太多了。大家看古往今來的往生傳,特別是那些愚夫愚婦,他什么都不懂,什么修行也談不上,就是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名號,就得到極大的利益。這個《印祖文鈔》講一個(事),他有一個皈依弟子姓鄭,叫鄭慧洪,他是屬于比較偏遠地區(qū)的,云南保山縣的一個人,他做生意的,來到這個報國寺求皈依,然后他皈依之后也回家鄉(xiāng)勸他的父母信佛念佛。他的父親是一個隱士,對這個道家的丹道哇,《周易》呀(喜好),就在家里研究了,然后接觸佛教——聽到他兒子勸他學(xué)佛,他首先還是搞禪宗一套,慢慢子他也念念佛,在當(dāng)?shù)鼐退愫苡袑W(xué)問的人了,然后他就是勸周邊的村民來念佛,有點影響力,但是相信的人也不是太多。但鄭慧洪有個母親,不識字,她也在念佛——鄭慧洪是經(jīng)商過程當(dāng)中得了一種病,(歸鄉(xiāng)次年)就去世了,這個母親就很思念她的兒子,就經(jīng)受不起這種兒子死亡的打擊,她自己就有一個舉措——她就服毒,服毒之后坐在那里念佛,打坐面西念佛往生,這個面容非常燦爛,坐得如如不動,頭頂發(fā)溫。這個一下子整個地區(qū)都震撼了:你看一個老太太,就這么服毒念佛,毒都不能動她的身心,坐著往生。就這樣的一個以身表范,當(dāng)?shù)氐暮芏嗳硕奸_始念佛了。

  那這方面愚夫愚婦念佛求往生的很多,大家可以看看我們《凈土》雜志,我們也常常登這些,就是最近這一二十年發(fā)生的很多例子。很多往生者實在是沒有什么功夫,就是一門心思求往生,就是念佛,乃至于平時根本沒有修行,助念的當(dāng)中聽到往生一事,他發(fā)起心往生,都有往生的瑞相。所以這個往生一法,在這個時代確實有不少人得到了利益。我們目前也想把這些往生的例子——現(xiàn)代、當(dāng)代往生的例子,要把它結(jié)集一個小冊子來流通流通。去年九月份我的母親,她往生了,也應(yīng)該屬于萬修萬人去的范圍。這個你說她有多大修行——沒多大修行,但是她確實很想去,在疾病的折磨當(dāng)中,她更是懇切地發(fā)愿:“爬都要爬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結(jié)果我們在助念十多天之后——平時過程當(dāng)中,由于糖尿病,這個折磨得很厲害,但是往生的時候非常安祥,如睡夢去,也是頭頂發(fā)溫,然后全身柔軟,荼毗的時候燒出了300多顆五色的舍利花,也表明還真是蒙彌陀愿力垂慈加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華開見阿彌陀佛,你還擔(dān)憂不能開悟嗎?所以這個“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是針對我們在坐的諸位說的,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開悟的。

  (未完待繼)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凈土決疑論》于杭州凈慈寺

  印祖釋《禪凈四料簡》——決行疑以導(dǎo)修(6)

  好,請看下面。“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煅煉,令其凈盡無余,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姑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凈盡,六道輪回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擔(dān)閣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xiàn)生及歷劫,善惡業(yè)力所現(xiàn)之境。此境一現(xiàn),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yè)力,便去受生于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fù)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fù)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yè)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xiàn)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說巴道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fā)狂也。夫著魔發(fā)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煉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于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guān)甚大,不可不辯。”

  這個偈子也非常重要。針對什么人而言呢?就是參禪之人。他不是一般的禪和子了,不是一般坐坐禪堂,真的是下了一番大功夫、大手段,歷盡千辛萬苦,終于破三關(guān),明心見性,這就叫有禪。但是開悟——一般通途教理講首先要見道,見道才能修道,修道才能證道,

  證道就是到達寶所——目標(biāo)。所以這個明心見性還只是完成了第一步。那么修道就是面對浩浩的見惑、思惑,要怎么對治它?怎么降伏它?怎么斷掉它?你斷了見、思惑,才能說了生脫死啦;見、思惑如果還存在,你都不能說到家了。但這個見、思惑是不容易斷除的,所以開悟之后他要歷緣煅煉,就是對治煩惱,一定要使這個煩惱全都降伏,斷除無疑,這樣三界內(nèi)的分段生死才能出離。這個在藏教修法當(dāng)中,三十七道品、九次第定、七方便門、四禪八定這些都有很詳細的描述。好,這個見、思惑如果你沒有斷一點,那就了生脫死都不需要討論了。

  那么現(xiàn)在討論你這個定慧功夫甚深,斷見惑,斷思惑——思惑的八十一品你都斷得差不多了,還剩了一點點沒有斷,或者剩了最后的一品沒有斷,你這個三界六道輪回都出不去,這叫生死海深哪!我們在生死苦海當(dāng)中這種波迅啦,這種漩流哇,非常深廣啊。前面講斷見惑如斷四十里的急流水呀,斷思惑這種鈍的煩惱就更困難了:那種貪瞋癡慢疑,等等這些。所以這個“生死海深,菩提路遠”。菩提路遠,你斷見惑、思惑這個過程三大阿僧祗劫,甚至動經(jīng)無量劫的這樣的菩提覺路,而且在這個過程當(dāng)中,種種的魔障、種種的煩惱常常讓我們退轉(zhuǎn)啊,菩提路遠啊。所以很多行人還沒有到達,還沒有歸家,還沒有斷盡煩惱,他就命終了——生死魔到了。你就不能繼續(xù),功夫又中斷,功夫中斷你又轉(zhuǎn)生,又(因)隔胎之迷、隔陰之昏,又得要重新做起。所以這樣,就是大徹大悟之人,十個人里面就有九個人,由于這個轉(zhuǎn)生再繼續(xù)斷煩惱,就迷失了,這叫“十人九蹉路”。“蹉”是蹉跎的意思,就是我們世間人講:耽擱啦,耽誤啦,走了彎路啦。甚至這個彎路歧路亡羊——歧路里面又有歧路,都不知最后到哪兒去了。

  “陰境若現(xiàn)前”,這個陰境就是指中陰境,臨命終時只要他有后有——對參禪的人說,這個解決不了后有問題呀,還有輪回問題,這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你見、思惑沒有斷盡,那肯定臨命終時中陰境界會現(xiàn)前,F(xiàn)世的善、惡業(yè)力,以及多生多劫的善、惡業(yè)力所現(xiàn)的境界,這就是中陰境。那么人都有一個執(zhí)著,在中陰境里面他也是執(zhí)著一個“我”,他也不能夠當(dāng)下體證他的空性,所以這個業(yè)力在中陰境如狂風(fēng)吹葉子一樣不能把握。中陰身眨眼之間,就是眉毛動的一個短時間當(dāng)中,隨著最重的善業(yè)或者惡業(yè),又在六道輪回當(dāng)中去投生了。感應(yīng)到哪一道?你修五戒、十善——人天道,你這個三毒煩惱很重的話,就感應(yīng)三惡道。這里面是很難做得了主宰的,一毫都不能做主的,所以這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多生多劫我們負(fù)債——負(fù)了眾生的命債、情債、這個錢債,這些都要去償還的,哪個債主的力量大,要債的力量強,就你先到哪里去還債。臨命終時最后這一念——種種的妄想雜念,哪一念占主宰,力量重,就隨著力量重的念頭,相應(yīng)地墜到哪一道去。所以這個修行人臨命終時的關(guān)鍵時刻,這種業(yè)力、這種念頭,在通途佛法的輪回當(dāng)中它是非常關(guān)鍵的。因為這時候他只是有禪嘛,他是靠自力,沒有佛力的加持,自己就做不了主的。

  那么這樣就比較危險,所以禪宗里面開悟了他轉(zhuǎn)生的很多情況,就有一些記載了,這里提出兩個人。五祖戒禪師,五祖戒是五祖寺師戒禪師,也是開悟的一位禪宗的大佬,他一轉(zhuǎn)生就成為蘇東坡了,所以蘇東坡他是大文豪,也真的是宿世參禪的慧根。但是蘇東坡一生也是很潦倒,他也信佛,也對禪宗很好樂,對凈土法門也了解,他在被貶的時候,還帶上一軸阿彌陀佛像,說這是他往生西方的公據(jù)。但是這個人呢,蘇東坡大文豪又做官員,這種煩惱習(xí)氣也很大,在杭州都也做過地方官,這個個人行為也不是很檢點。所以印祖說,像這個五祖師戒禪師轉(zhuǎn)蘇東坡,觀察蘇東坡一生的行持,說明五祖師戒連初果也沒有證到。初果證到的人轉(zhuǎn)生是任運不會犯邪淫戒的——打死他他也不會犯邪淫戒;雖然他有淫欲的心,他可以成家,但是絕對不會犯邪淫戒。在蘇東坡身上都實現(xiàn)不了。所以這個臨命終時——蘇東坡,當(dāng)時有徑山長老去看他,就叫他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蘇東坡躺在床上還說機鋒轉(zhuǎn)語。說這個凈土決定有,但這里著不上力——指自己心著不上力;你講完這個也可以,還加上一句“著力即差”,那就把宗門的東西都用了——“著力即差”這東西。又不知道轉(zhuǎn)到哪一道去了,所以蘇東坡在《凈土圣賢錄》里面,沒有他的名字,說明他沒有往生。那么草堂青成為曾魯公,這是為了報答一個施主的恩德,就給人家做兒子去了,他這個禪宗的大佬當(dāng)然福報很大,早年考取進士,50歲拜宰相,但是最后也沒有什么了局呀。

  這還是比較好的投生,那么等而下之的,當(dāng)時杭州有個海印信禪師,有個軍隊的官員叫朱防御,給他做施主,朱防御官也就給他供養(yǎng)了很多年,說:“你以后怎么報答我呀?”他笑一笑。最后到朱防御家投生做了一個女孩子啦。當(dāng)時杭州有一位禪宗的很了不起的大德,叫圓照本禪師,圓照本禪師他雖然在宗門里面,但是是密修凈土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有他一朵蓮華的。圓照本禪師就去看望這個小女嬰了。滿月的時候去了,這朱防御家把這個小女孩抱出來,這個小女孩還對圓照本禪師笑一笑,這個圓照本禪師就對他呵斥。“海印信,你錯了哇!”這個女孩子一聽,哭了一聲就死了,死了又不知道到哪兒去了。還有像真如喆禪師,(都是)宋代這些參禪的大佬。真如喆禪師幾十年參禪,他是夜不倒單的,非常精苦的。他圓寂之后,他的紙襖哇——他的棉襖都是紙做成的——紙衣,里面都燒出舍利子啦,這么一個大德。所以這個禪宗公案——他一投生,轉(zhuǎn)到大富貴處。結(jié)果從有關(guān)資料看,大富貴處——投生到哪兒去了?投生到皇宮里面去了,就是宋欽宗啊。宋欽宗最后他做了兩年的皇帝,一輩子勤苦,最后跟他的父親宋徽宗一塊被金國俘虜?shù)轿鍑抢飩涫芰枞。像這個秦檜,原來也是雁蕩山的禪師啊,(轉(zhuǎn)生)做了宰相,得人家金國的這種賄賂,處處為金國去考慮,還把岳飛給害死了,所以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

  這就是“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啊。所以這個“十人九蹉路”哇,真是永明延壽大師大慈悲心里面流出的這種肺腑之言哪。這個末代時候,禪宗這些禪和子就是這么一個結(jié)局:難以靠自己力量了生脫死啊。

  憨山大師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嘛,明代的時候跟永明延壽大師相比,又過了幾百年啦——說今時,就是現(xiàn)在這個時候,如果有禪沒有凈土的話,哪里止“十人九蹉路”哇,那敢保是十一個在呀,為什么參禪的對這個偈子不高興呢?他不了解,沒有自知之明哪。它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這個無論是永明延壽大師、中峰國師、天如惟則禪師、蓮池大師、憨山大師、蕅益大師,包括印光大師不斷地說這個,真是慈悲之極的真切的語言,這就是真相。

  那么“陰境若現(xiàn)前”這個“陰”,就是遮蔭的蔭,遮覆的意思。由于我們多生多劫的善、惡業(yè)力,遮蓋了我們的真如佛性,讓它不能顯現(xiàn)。我們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就是我們的業(yè)力遮蓋了。為什么要“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呀?清白的佛性本具,但你沒有修德的功夫,這個本具的性德也不能現(xiàn)前,不能顯現(xiàn)那就是善、惡業(yè)力在做主宰了。這個中陰身都是善、惡業(yè)力做主宰的這樣的一個境界,他就眨眼之間——眉毛動一下,,這個力量就把我們的神識牽到輪回去了,就不知道是投生人胎、馬胎、驢胎、狗胎了。投生到畜生道還好一點,如果到了餓鬼道、地獄道那就更麻煩了。

  但是對這一個偈子也有一些錯誤的詮釋:有的人把這個“九蹉路”的蹉,解釋為錯誤的意思,(蹉路)就是走錯路途;以這個陰境解釋為五陰魔境,五陰是色、受、想、行、識,這個《楞嚴(yán)經(jīng)》講五十種陰魔,每一個陰——色陰、受陰(等)都有十種魔。那么這種解釋是不對的。是由于他不了解禪是什么意思,有禪和無禪是什么意思,才有這樣錯誤的觀點。這叫胡說八道,為什么呢?哪有大徹大悟的人走錯路頭的呢?他不會錯走路的。錯走路頭就是五陰魔境現(xiàn)前,他不能識別,做魔子魔孫去了,著魔發(fā)狂了。這個著魔發(fā)狂是那些不知教理、沒有明心見性的人盲修瞎練,以及沒有證到說自己證到、未得謂得的這種增上慢的人,才能是被五陰魔境牽著走,做魔子魔孫去。不是指這種大徹大悟的人,這樣的一個解釋也是毫厘不能夠去差失的,所關(guān)甚大,不可不把它辨別清楚。

  常常會有很多祖師大德,會把這些所謂宗門教下的大修行人最后解決不了問題,往往跟愚夫愚婦老實念佛的人相比——遠遠不如!秲敉潦匪幸粋附本,它列舉了一些:原來是能夠講經(jīng)說法的大法師,最后墮到牛里面去了;這個參禪一輩子的解決不了問題,發(fā)愿要做將軍,做將軍去了;這個參禪以后,哎,就轉(zhuǎn)生為僧,什么都不知道,去造孽去了。它這些例子援引很多,包括一個比丘尼念了三十年的這個《法華經(jīng)》,念到最后(臨終),一念淫欲心現(xiàn)前,她下輩子做為官妓去了——做妓女去了,她這個口里都能放出蓮華的香味,如果拿這個《法華經(jīng)》給她,她會讀得很熟,然后給她(其他)的經(jīng)典,她就不知道。你看,這些都是修行很精進,很刻苦,就是由于凈土法門不能相信,各種各樣的后果出來。那么元代,當(dāng)時杭州一帶講這個饑饉——餓,死亡很多人,就放在那個山溝里面把人埋葬,先把尸堆起來。當(dāng)時有一位老婆婆也餓死了,但是放的那個尸體第二天一看,這個尸體又到第一層;一層一層尸體碼上去,第二天她又到了最上一層;而且將近半個多月,尸體不腐爛:出現(xiàn)這么一個情況,這些官府人、抬尸體的人就很奇怪,就把這個尸體抬下來看看怎么回事,就從她的口袋里面發(fā)現(xiàn)一個念佛圖——古人也是畫圈,你念一萬聲佛號就畫一個圈,叫念佛圖——就知道她是念佛的。她就能做到她的尸體就在第一層,不在下面,而且不腐爛。結(jié)果這個官府呢,就對她比較禮遇,就給她火化,準(zhǔn)備給她一個比較好的這個處理。結(jié)果就在火化這個尸體的時候,這個火焰當(dāng)中出現(xiàn)西方三圣,當(dāng)時在場看到的人都在頂禮,都生起對這個念佛的信心,這個叫“念佛婆子”啊,可能她什么都不懂,但是比宗門教下的這些大德們強出很多。

  (未完待繼)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凈土決疑論》于杭州凈慈寺

  印祖釋《禪凈四料簡》——決行疑以導(dǎo)修(7)

  好,請看下面。“無禪無凈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有謂無禪無凈,即埋頭造業(yè),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凈,最為當(dāng)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xiàn)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zhuǎn),耽著五欲,廣造惡業(yè)。既造惡業(yè),難逃惡報。一氣不來,即墮地獄。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經(jīng)長劫,寢臥抱持,以償彼貪聲色,殺生命等,種種惡業(yè)。諸佛菩薩,雖垂慈愍,惡業(yè)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蓋以今生修行,來生享福,倚福作惡,即獲墮落。樂暫得于來生,苦永貽于長劫?v令地獄業(yè)消,又復(fù)轉(zhuǎn)生鬼畜。欲復(fù)人身,難之難矣。所以佛以手拈土,問阿難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難對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猶局于偈語,而淺近言之也。”

  好,這一段(講)最后一個偈頌。這偈頌有的人有個錯誤的看法——也是望文生義不加深究,說無禪無凈土的人就是指那些不信佛,埋頭造種種惡業(yè),不修五戒十善、種種善法的人。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印祖說大錯特錯,實際上這個偈語還是針對佛教徒——修行人來說的。自古以來大乘佛法有種種法門,禪、教、律、凈、密這五個宗派里面,實際上禪、教、律、密它都側(cè)重在這種自力方面,所以都基本上可以歸納在禪的范圍,那么凈土宗仰靠佛力,是特別的勝異法門。所以最后歸納就是兩類——禪和凈:最為當(dāng)機,修行的兩個主要行法。好,這就指佛弟子——四眾弟子,這種人他修行佛法,在種種法門當(dāng)中——在禪法當(dāng)中,他又沒有得到利益,在禪堂里面打打坐,昏昏沉沉參究不得力,不能起疑情,不能徹悟自性,同時他又對凈土法門沒有信心——生起不了信心,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就泛泛悠悠,這個法門也修一點,那個法門也試一試。修得不得力吧,煩惱就比較重,所以常常佛門一句話說:修行一年,佛在眼前;修行兩年,佛在天邊。那么功夫不能得力,定慧不能均等,斷惑證真更談不上,沒有能力靠自己力量斷煩惱,證真如自性,這個自力的禪他得不到利益,同時凈土仰靠阿彌陀佛慈悲愿力帶業(yè)往生——他也靠不上,兩頭都靠不上。兩頭靠不上,那就什么呢?他一輩子也在修行啊,他也在持戒啊,但是他解決不了生死問題。解決不了生死問題,以他持戒修行這種程度——有淺有深的定慧之力,就自然地因果報應(yīng),感得來生得人天福報,下輩子做大官發(fā)大財。那么今生他既然沒有通過修行得到般若的正智,來生他的福報現(xiàn)前,就必然會迷惑顛倒,就會對財、色、名、食、睡——對這些五欲就會耽戀,就會執(zhí)著,由于他有這種富貴之力嘛,所以他就有能力廣造諸多的惡業(yè)。你說一個窮人沒有錢的話,他吃山珍海味還沒有辦法呢;他有錢的話,哎,海陸空(動物)他都可以吃得到,造惡業(yè)他有空間。那么既然借助他的富貴之力,造了種種的惡業(yè),當(dāng)然這種自因自果的惡報他也逃脫不了,等到臨命終時一口氣上不來——生命就在呼吸間啦,這口氣不上來,就隨著他的惡業(yè)墮到了地獄。

  墮到地獄,里面就有種種的地獄啰:十八種地獄、五百地獄,等等。這個鐵床的刑法,就是有釘子啊,躺在那個上面,被那鬼卒一段一段鋸開呀;你平時烤這些螃蟹、烏龜,到了那里也有鐵盤子來烤你。蝗缓筮@個銅柱——銅的柱子是燒得火燙的,熾熱的,但是你一看那個銅柱就是個美女呀,就想去擁抱哇,這一抱就抱到銅柱上,就燒焦啦,燒焦了業(yè)風(fēng)一吹又活了,再一看銅柱又是美女呀,又抱哇,一天到晚不知抱多少次、燒死多少次,這就久經(jīng)長劫。睡在鐵床上被鋸截,抱在銅柱上萬死萬生,來償他前一生貪色欲的、殺生命的惡業(yè)。尤其這個時代,這種色欲的狂濤非常之盛,這個殺害種種生命來滋補他的這種惡業(yè)也越來越普遍了,所以他到了地獄去,這個萬死萬生。

  佛菩薩很悲憫,也會在地獄度眾生,但到地獄度眾生,由于他惡業(yè)太重,佛菩薩到地獄教他念佛——念阿彌陀佛,他都念不出來啊,連“阿”字都張不開口哇:他是這樣的惡業(yè)呀,得不到法上的利益。這里面可以看《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地藏菩薩發(fā)了大愿,那真是讓他老人家太辛苦了,剛剛好不容易度幾個眾生出了地獄,轉(zhuǎn)眼之間又進去了。所以這個九華山就有一個很大的無常鬼(雕像),就是大喝一聲:“你又來了?!”這惡業(yè)長。

  所以這個凈土宗祖師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對凈土法門產(chǎn)生正信,不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話,他是泛泛悠悠修其他的法門,其結(jié)果就叫第三世怨。“第三世怨”怎么理解?就是今生的一個惡人造作五逆十惡,他當(dāng)生下地獄;那么一個泛泛悠悠修行佛法的人,他是下一輩子得人天福報,借人天福報富貴之處來造孽,是第三世下地獄,這就叫第三世怨。所以建立正信、正見,求生凈土,對我們修行人是極為重要的。因為你今生的佛法修行——他也會持戒,也會誦經(jīng),你就剛剛上午講的那個孝女修行,下一輩子成了黃山谷——黃庭堅,黃庭堅他的文采很好,他早年也差點誤入歧途,他就喜歡寫那些艷詞啊——很哀艷的,創(chuàng)作小說——愛情小說、愛情詩詞啊,他寫得很多,也讓人很愛讀。有一天他跟那個——當(dāng)時宋代有位畫家叫李伯時,又叫李公麟,他是喜歡畫畫的,他畫馬畫得非常惟妙惟肖。這個李公麟畫馬最后得到什么結(jié)果?現(xiàn)生就在床上變成一匹馬——他天天去想這個。所以他和李伯時一塊到寺院去拜訪圓通秀禪師的時候,圓通秀禪師就告訴李公麟:“你不能再畫馬了,你這個天天畫馬,想的太多,你下輩子就(生)到馬里面去了。”李公麟還挺聽話,李伯時以后他就專門畫佛菩薩像,到東林寺還畫過東林十八高賢,這個《蓮社圖》李伯時畫的。這個黃庭堅他就聽了不以為然,說:“他畫馬會變成馬,難道我寫點詩詞也會變成馬嗎?”圓通秀禪師這時候?qū)λ浅?yán)正地說啊,他說:“李伯時畫馬他變成馬,還是他自己的惡業(yè)惡報;現(xiàn)在你寫這樣的艷詞啊,來動天下人的那種邪淫的心,那不是變馬的問題,那要到阿鼻地獄去的。”跟他這樣講。這一講,黃山谷還真的被震動了,他就害怕了,以后他真的就不敢再寫了。那么黃山谷也還是學(xué)佛,還是吃素的,所以你看,如果他是借助他的力量,沒有碰到善知識,還是寫那些艷詞,還是造作種種惡業(yè),可不是要下地獄嘛。

  所以以他今生的修行,來生得福報享福,依著這個大福報來造種種的惡業(yè),第三世就墮到地獄里面去。所以他的五欲的快樂暫時在來生得到,他三途的劇苦可是無量劫不能終結(jié)呀?v然地獄的業(yè)消完了,也很難下世轉(zhuǎn)到人道,還要變成餓鬼道,餓鬼道償完了,還得(生)畜生道:這個想得人身,難中之難。所以這個眾生在輪回里面的這種錯綜復(fù)雜的因果,以及三惡道的種種劇苦,我們都不知道。所以才有(此公案),有一天佛用手抓了一把土在手上問阿難,說:“我手上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這是顯而易見的答案嘛,當(dāng)然阿難就說:“大地的土多。”那手上的這點土跟大地土相比,不能相比。好,佛說:“得人身,(掌中)土。”就是我們在這個世間,這些眾生下一輩子想再得到人身,就像手上的土;失去人的身到三惡道里面去的比例,就像大地。這是佛,是五眼圓明,這不是嚇唬人的,就是千真萬確的。實際上我們冷靜地解剖我們自己,我們的舉心動念到底是什么念頭?我們一輩子的行為是什么業(yè)力?我們可以說,我們在坐的絕大多數(shù)也都是失人身的,都是在三惡道里面要注冊的,所以《觀經(jīng)》的下輩往生,不是談其他人,就是談我們啦。所以我們這些要下三惡道的人,要趕緊信愿持名,帶業(yè)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阿彌陀佛的第一愿就是國無三惡道愿,就是對我們這些要下三惡道、造了無量三惡道的業(yè)力種子的眾生,給一個最低限度的安慰呀:你在這個娑婆世界一定要下三惡道,到了我的極樂世界就沒有三惡道;不僅沒有三惡道的事實,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這我們就占了個大便宜呀。那真的這個下三惡道的眾生不求西方極樂世界,非愚即狂!這是一個真相。∷缘搅巳龕旱览锩嫒,那就是多少劫多少生沒有一個人依靠啊,佛菩薩雖然慈悲想救我們,我們的業(yè)力很重,都靠不上。所以這樁嚴(yán)重的后果——只是這個偈子文字少哇,局限在偈里的文字少,淺顯地來說;如果深廣地來說,一個修行人泛泛悠悠修其他的法門,禪也開不了悟,凈土也靠不上彌陀的愿力,那這個后果非常嚴(yán)重。大家一定要警醒。

  好,請看下面。“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凈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yè)凈盡,方了生死。凈土法門,帶業(yè)往生,即預(yù)圣流。永明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芍^迷津?qū)毞,險道導(dǎo)師。惜舉世之人,顢頇讀過,不加研窮。其眾生同分惡業(yè)之所感者歟。彼曰,我昔何罪,早昧真詮。宿有何福,得聞出要。愿廁門墻,執(zhí)侍巾瓶。余曰,余有何德,敢當(dāng)此說。但余之所言,皆宗諸佛諸祖。汝但仰信佛祖,宏揚凈土。則無德不報,無罪不滅。昔天親菩薩,初謗大乘,后以宏大贖愆。汝能追彼芳蹤,我愿舍身供養(yǎng)。”

  好,這是一個總結(jié)了——對《四料簡》總結(jié)。一切通途法門,它都要靠自力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是靠自力?孔粤嗷笞C真之難,就是螞蟻上高山;那么相比較,凈土法門是專仰靠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力。所以這個自力之難和仰靠佛力之易,就構(gòu)成了難行道和易行道的本質(zhì)上的差異,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通途佛法它靠自力,一定要見、思惑斷盡才能出分段生死,塵沙惑無明惑斷盡才能出變易生死;那么凈土法門,它有一個本質(zhì)上特點,就是帶業(yè)往生,你見、思惑沒有斷一點,但是能夠蒙彌陀愿力加持——橫超。就好像你是一塊大石頭,大石頭你要過去:放到水里就沉下去,但這塊石頭放在船上,它沉不下去,這條船能夠運載到對岸。所以阿彌陀佛的大愿船,能夠使我們業(yè)力的大石塊不至于沉下去,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三種不退,在位不退當(dāng)中就是圣人之行列。那么這兩個本質(zhì)特點,永明延壽大師惟恐世間人不了解,特別寫出禪凈四料簡來開示當(dāng)代以及未來的罪惡眾生,這可真是“迷津?qū)毞?rdquo;。就是我們在這里想求出離道的這樣的過程,就好像迷失在一個森林里面——迷失在那個岸邊不知道怎么走,這時候有一個船筏,能夠帶我們走向彼岸。在六道輪回里面,我們昏昏沉沉已經(jīng)是輪轉(zhuǎn)了很久,已經(jīng)不知道方向了,不知道怎么出離了,所以就需要一個向?qū)、一個導(dǎo)師把我們帶出去。

  那么四料簡就是這樣的一個寶筏,就是這么一個大導(dǎo)師?上У氖,舉世之人對這個四料簡是囫圇吞棗地不追究,不研究它的義理,帶著自己先入知見去隨便草率地讀過,生起了很多的不正確的觀念:什么貶低禪宗啊,褒揚凈土哇,這些都是語涉支離啊,不足為法呀,甚至說這可能是后人偽造的,不是永明延壽大師寫的,等等這些。這些錯誤的觀念出來,就會讓大家對這四料簡產(chǎn)生不了信心,不會按四料簡的這個義理去做。這就是眾生這個時代同分惡業(yè)所感召。正法認(rèn)為是邪法,顛倒的東西認(rèn)為是正確的東西,現(xiàn)在眾生就是這么顛倒,好東西他不識貨。所以這一說,這個上座比丘開始悔悟了,他就懺悔:“哎呀!我往昔造了何等的罪孽?出家三十多年,都沒學(xué)到真理,不了解真相。那同時宿世又有何種福德?能夠聽到論主你老人家給我講出這樣的一個真理,能夠知道出離生死的要道。”那非常感激呀,他就愿意——愿廁門墻:“我愿意做你的弟子啊,愿意給你做侍者,侍候你老人家。”這就是他還報恩啰——有報恩的心。他真正通過這一番討論,得到了一種信心啦,知道自己原來的知見是徹底錯誤的,幡然悔悟。那么這個論主就說——佛教都是很(有)謙德的——就說:“我有什么道德呢,能夠讓你做我的侍者?但是我前面所說的言語,都是從佛言祖語里面出來的,不是自己秘密造成的,是述而不作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有佛言祖語作根據(jù)的。”這是末法時代衡量凈土法門的一個原則,一定要以諸佛祖語的這種理念作為宗旨,作為依據(jù),不能講自己的東西。“那你只要仰信佛言祖語,弘揚凈土往生一法,那你說要報答我的恩德,你就在這個弘揚凈土法門過程當(dāng)中,什么恩德都報了。而且你原來誹謗這個四料簡種種錯誤的知見的罪業(yè),也在你自行化他(弘)凈土法門的過程當(dāng)中消滅了。”

  佛法它的懺悔法,這是佛的大慈悲施設(shè)的,你只要一念地懺悔,馬上它就會有懺除業(yè)障的功德。這里就舉出天親菩薩,天親菩薩早年在“一切有部”出家,有一個錯誤的執(zhí)著,他認(rèn)為只有小乘法才是佛說的。大乘非佛說,他也是有持這個觀點,所以他前面做論,都是做小乘五百部論,誹謗大乘佛法。他的長兄無著菩薩,看到自己這么一個很有智慧的弟弟誹謗大乘佛法,就很痛心,就善巧方便說:“我生病了,我臨終想見你一面。”就把天親菩薩召過來說:“我要走了,你給我念一卷經(jīng)吧!”就把《華嚴(yán)經(jīng)》給他念。天親菩薩念到《華嚴(yán)經(jīng)》,一念,。〕隽艘簧砝浜梗涸瓉泶蟪朔鸱ㄊ沁@么好,這么究竟!他就知道自己誹謗大乘法的罪過,當(dāng)時他就對哥哥說:“怎么辦?我誹謗大乘佛法,罪業(yè)太深重了。我現(xiàn)在想把舌頭割下來,來懺悔誹謗大乘法的罪業(yè)。”無著菩薩說:“你誹謗大乘法的罪業(yè)深重,你縱然有一千個舌頭割下來,也懺悔不了這個業(yè)障。但是你原來用舌頭誹謗大乘,你唯一懺悔的(辦法)——你以后用你的舌頭,轉(zhuǎn)而贊嘆大乘,才能懺除。”給他指出這個方向,哎,天親菩薩就答應(yīng)了。等到無著菩薩往生之后,這個天親菩薩就作了五百部大乘的論,其中就有《往生論》——《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這在我們中國唯一的一部凈土論是天親菩薩作的。

  所以這就是(論文):“天親菩薩早年誹謗大乘,以后弘揚大乘,來懺悔原來的罪過。那么你應(yīng)該要仿照天親菩薩的這樣的榜樣。原來你曾經(jīng)誹謗,現(xiàn)在你要開始贊嘆,要弘揚。如果你能這樣做,我愿意舍身供養(yǎng)。”

  好,請看最后。“上座乃禮佛發(fā)愿云,我某甲從于今日,專修凈業(yè)。唯祈臨終,往生上品,見佛聞法,頓證無生。然后不違安養(yǎng),遍入十方,逆順隱顯,種種方便,宏通此法,度脫眾生。盡未來際,無有間歇。虛空有盡,我愿無窮。愿釋迦彌陀,常住三寶,愍我愚誠,同垂攝受。余曰,凈土事者,是大因緣。凈土理者,是秘密藏。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莊嚴(yán)而自莊嚴(yán)。上座唯唯而退。因錄其問答,以為不知此法者勸。”

  這是第三大部分——流通分。上座比丘真誠悔悟之后,就在佛像面前頂禮發(fā)愿,這是他悔悟的一個直接的表達,這種發(fā)愿非常好。他真的是宿有善根,遇到論主這個善知識,馬上對凈土法門產(chǎn)生信心,所以他發(fā)愿,“我某甲”——稱自己的法號,從今天開始,要一門深入,專修念佛往生一法,唯愿祈禱臨命終時上品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聞種種大乘法要,頓然證到無生法忍,然后報身在安養(yǎng)國土,化身遍入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來隨順——順逆顯隱。就是或者以逆的形式,他的化身或者,這個屠夫、乞丐、好像壞人什么;有順的形式,作國王,作比丘,主持寺院;或者以隱的形式;或者以顯的方式。種種善巧方便,來弘揚流通這個凈土法門。這就是菩提心了,他不僅自己往生,還要倒駕慈航回來,廣度一切眾生。這個愿要盡未來際,都不中斷,虛空有盡,我愿無窮。實際上虛空永無窮盡,我的愿也永無盡期,這是大的菩薩的宏愿。就祈愿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尊阿彌陀佛,以及法界常住的佛法僧三寶,憐憫我的愚誠——至誠、愚誠之心,共同垂慈加被攝受我。哎,這位上座比丘發(fā)出這樣的愿來。

  這個論主,也就是印祖,最后的一個勸嘛:凈土這個事項,就是你信愿持名求生凈土加上凈業(yè)三福——正行、助行這些事,是大因緣。這個大因緣是法界的大因緣哪!是無量劫以前這位轉(zhuǎn)輪圣王這個四十八大愿——法界當(dāng)中一件大事。當(dāng)這個法藏菩薩發(fā)出四十八大愿的時候,整個虛空、大地震動,虛空雨出種種妙華,虛空自然有音樂,有聲音來作證:決定當(dāng)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是一個大因緣。那么這個凈土法門的理,它是秘密藏。這個秘密藏是建立在佛的果地上的,這個修行方法非常簡易;但這個簡易的方法的原理,卻是非常深邃,九法界的眾生理解不了——秘密藏。所以我們要把凈土的理論,把它搞清楚,唯有到西方極樂世界知道涅槃實相的種種的秘密,才能把這個法門的原始要終搞清楚,所以這個就叫大不可思議了。所以論主說:“你能對這個法門仰信受持,這就是以佛莊嚴(yán)而自莊嚴(yán)。”就是以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智慧——這樣的果覺,來莊嚴(yán)自己的這種本覺,這就叫香光莊嚴(yán)。凈土法門——我們的凡夫顯現(xiàn)不了五分法身香,透顯不了般若智慧光,但是我們借助信愿持名就能接納阿彌陀佛果地上的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來莊嚴(yán)我們修行的因心,這就以果地覺作因地心——因賅果海,果徹因源,這就叫香光莊嚴(yán),以佛的果覺來莊嚴(yán)我們。那么這個上座聽了以后非常感激,唯唯而退。這個“退”都是慢慢子退——退轉(zhuǎn)(而出),這時候再也沒有傲慢心了。如果說他當(dāng)時進門的時候,“眼空四海,誓證一乘”,頭都是昂得高高的,這時候他就是彎著腰慢慢退下去,完全不一樣。那么這位印祖說:“就把這個跟上座比丘之間的問答,把它記錄下來,來作為不知這個凈土法門的,有疑點來決疑,勸勉他來修這個法門,來斷疑生信。”

  (全文完)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凈土決疑論》于杭州凈慈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