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四卷
第二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七頁。
這一條戒是「不為助伴戒」,它的大意是說:有情眾生有一些所應成辦的事情,比如說他身體上真的有病要去看病、他要去辦事、或者他要去成辦一個法會、成辦一個福業(yè)等等,這個人可能是個初學者,身心怯弱,他真的需要別人的幫助、在旁邊從旁助伴,這是第一個因緣。第二個、菩薩他有能力堪可這件事情,你有足夠的能力,你的現(xiàn)前對他的確有很大的幫助、有很大的資助,菩薩在這種因緣之下放棄了有情不為助伴,這就犯到了「同事攝」的戒,也損害了我們曾經在佛前所發(fā)的大悲心,這條戒的大意是這樣子。
辛二、無違犯
開緣的情況:
無違犯者:若有疹疾;若無氣力;若了知彼自能成辦;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義、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先許余為作助伴;若轉請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若性愚鈍,于所聞法難受難持,如前廣說;若為將護多有情意;若護僧制:不為助伴,皆無違犯。
開緣情況有十二種:第一個「若有疹疾」,菩薩本身有重大的疾病現(xiàn)前,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若無氣力」,這個菩薩本身身體虛弱,也就沒辦法作助伴了。「若了知彼自能成辦」,就是對方有足夠的能力去成辦這個事情,不管是他外表的才華、不管是他的心力都特別的足夠,也就是說他本身是一個老參,不必旁邊的陪伴就能夠把這個事完成。「若知求者自有依怙」,來求助伴的人本身有他依止的善知識來攝受他,這個人他有他的善知識,我們今天如果介入,可能不但不是助伴,反而變成一種沒有必要的干擾,因為這個眾生說是「因緣所生法」各有各的因緣,所以這種情況他「自有依怙」,我們就不應該去涉入。「若知所作能引非義、能引非法」,這個有情他所要成辦的事業(yè),對這個有情的生命會「引」生種種的「非義」,「非義」就是他內心會因為造作這件事而產生顛倒,沒有意義;第二個引生「非法」,不但是顛倒,還會造很多罪業(yè)、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yè)。這條戒我們要注意,「攝眾生戒」攝受眾生當然第一個是助伴,但是攝受眾生的目的是要引導眾生修諸善根,大乘佛法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佛法為什么開方便門呢?只有一個目的──引導他悟入真實相。如果這樣的助伴不能引導他悟入真實的道理,你這個方便門就開錯了,就變成隨便了。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如果引生生命當中非義非法的,會讓他產生邪見、產生罪業(yè)的,我們一定要拒絕為他作助伴,所有的慈悲一定要經過智慧的觀照。「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我們不為他助伴,實在是他有一些過失,我們暫時不為他助伴,對他產生反省對治的力量,讓他知道你做錯了某種事情。「若先許余為作助伴」,我們已經答應別人了,剛好這個時間沖突,實在是沒有多余的空間跟時間,我們應該尊重我們曾經許下的諾言,你先答應別人。「若轉請他有力者助」,你自己實在沒有能力,但是你「轉請有」能「力」的人來幫「助」他,起碼你內心已經盡力了。「若于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你對「于善品」,這個善品你正在「修習」佛法的聞思修,或者聽聞、或者在思惟、或者在如理的修學,你不想讓這樣一種內心善品的功德,因為你的助伴而停止了,你要成辦一個殊勝的內心功德。「若性愚鈍」,你這個人的根性特別的愚鈍,而且心思散亂,不但愚鈍、心思散亂,你對于你自己所修學的「法」門很「難」領「受」,也很「難」憶「持」不忘,也很難通達無礙,換句話說,你自己也是初學者,說實在是自身難保,所以不適合有太多的外緣。(11)「若為將護多有情意」,就是說你用智慧的觀察,如果你為這個有情作助伴,會引起眾多有情的嫌恨,「為」了要!缸o」眾「多」有情的嫌恨跟信心善根,我們應該要作取舍。(12)「若護僧制」,這樣的一種事情是僧團所不允許的,僧團制度所不允許的,我們應該尊重僧團制度。以上的因緣,「不為助伴,皆無違犯」。助伴的條件有二個:第一個是有情要成辦一些如法的事情,第二個是菩薩有能力做得到,我們應該作助伴!钢榻洹乖谡麄「攝受眾生」是排第一條戒,也就是它的重要性,扮演著重要角色。
我前幾年讀一篇《讀者文摘》,它里面講一件事:在美國有一個婦女,這個婦女生了一個獨生子,獨生子去從軍,打越戰(zhàn)就陣亡,陣亡以后,美國把他的尸體送到家里面來。這個婦女是天主教徒,她就請牧師過來,牧師到她家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這個牧師在她家客廳里面一句話都沒有說,就陪著她看著她兒子的相片掉眼淚,就做這件事情。事情過后,這個婦女講出她的感受:這個牧師雖然沒有講話,但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陪著我掉眼淚,這件事對我非常重要。就是說我們今天對有情助伴,重點不在你做什么,而是他這個時候最需要別人在旁邊給他一些精神的鼓勵,可能他剛開始學習佛法,他要去參加五戒、菩薩戒,或者他要去做一個善法,這個時候你在他旁邊,你可能什么話都沒講,但是你對他已經是意義重大。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從另外一個思考來看這件事情,比如說我們今天歸依佛陀,佛有三身:從自受用的角度,佛陀是法身跟報身,清凈法身、圓滿報身,佛陀安住在祂的大般涅槃,當然這個是最殊勝的功德,但是我們凡夫沒辦法,我們凡夫這個心、這個見聞覺知不能在無相的這種功德安住,不可以,我們的心一定要在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有相的境界活動。比如說我們今天直接歸依清凈法身有困難,肯定有困難,所以我們真正受益的是二千五百年之前在印度受生、示現(xiàn)八相成道的應化身,雖然這個應化身是一個丈六的老比丘相,它比不上報身的無量功德無量相好,但問題是我們真正是因為應化身而度化的,我們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示現(xiàn)了生老病死,陪著我們流轉,在流轉當中從皇宮里面出家、成道、說法、轉*輪、入涅槃,是不是?我們真正受益的是千百億應化身的釋迦牟尼佛,而不是盧舍那佛、也不是清凈法身佛,我們是透過應化身才知道有法身、報身這回事,是不是這回事!所以我們今天自己的受益是如此,眾生的得度也是如此,我們今天如果能夠適當?shù)臑樗髦?他對你就會生起歡喜心,你以后跟他開演佛法的道理,他就容易接受,他以后能夠悟入諸法實相,剛開始的起點就是你為他作助伴結下一個善緣。所以佛陀整個「攝眾生戒」第一條戒就是「助伴戒」,因為牽涉到他未來的得度與否。如果今天我們佛弟子不去助伴,一貫道、基督教去助伴他,他肯定信基督教、信一貫道去了,這個道理就是如此。所以攝受眾生剛開始不是一個很深的道理,也不需要很大的功德,關鍵點就是你有一個想要陪他成長的心情,這樣的心情對他是真實的受益,也為他以后得度種下一個殊勝的因緣。
34 庚二、不往看病戒二
辛一、于有病者二
壬一、有違犯二
癸一、染違犯
這條戒是說菩薩看到眾生有重大的疾病,不往照顧就犯到這條戒了。這條戒有二科,先看「辛一、于有病者」,這當中又分二科,「壬一、有違犯」,先看第一科的「染違犯」,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見諸有情遭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見諸有情」,「見」包括見聞覺知,你親眼見到、或者你聽別人說起、或者你有其它的因緣去覺知這件事,總之你見聞覺知一個你所認識的有情,這個有情是你認識的、跟你熟悉的有情,這個有情他「遭重疾病」,這不是一般的病,他有一些特別嚴「重」的「疾病」出現(xiàn)。菩薩「懷」著「嫌恨心」、「懷」著「恚惱心」,可能你看不起對方,有嫌棄的心情;或者你跟這個眾生過去有一些惡的因緣出現(xiàn),你對他一直不能夠忘懷,還有瞋惱之心。你就「不往供事」,「供」是指一種資具的供養(yǎng),或者財物、或者生活所需的供養(yǎng);「事」指的是身體的侍奉,來滿足他生命的需要。這樣子「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因為違背你的大悲心的緣故。
癸二、非染違犯
若為懶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違犯。
我們今天「不往供事」,不是嫌恨心或者是瞋惱心,實在是事物繁忙,一時的「懶惰懈怠」,這樣子是犯輕的突吉羅罪,就是有過失,但是這個過失的當中并沒有污染煩惱的活動,對菩提心的傷害是比較輕微的。
壬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自有病;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勢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長病所觸,堪自支持;若為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若先許余為作供事。
開緣的情況有十種:第一個「若自有病」,說你不去照顧他,實在是你身體有病。「若無氣力」,就是你的身體虛弱。「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你實在沒有這種能力去看他,但是你「轉請有」能「力」者,這個人有照顧病人的能力,前「往」去作一些資具的「供」養(yǎng)、或者作一些身體的侍奉,希望因為這樣而減輕他的病痛。「若知病者自有依怙」,有依有怙,這個病痛的人已經有人照顧了,而且已經有人去供養(yǎng)他種種生活的資具,衣食無缺,所以他也就沒有什么欠缺了。「若知病者自有勢力能自供事」,他有能力照顧自己,換句話說,他病得不是很重,還不太須要親自去照顧的情況。「若了知彼長病所觸堪自支持」,這個人他得病也不是一天二天,他得了慢性病五年十年,他自己都習慣了,「堪自支持」,他自己對這樣的病已經養(yǎng)成習慣了,這個病對他已經不能產生很大的干擾。「若為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菩薩為了要去「勤修」這種「殊勝」的「善品」,佛法講殊勝的善品都是講智慧,就是你剛好在聽聞、或者在思惟一個法義,在培養(yǎng)你內心的觀照力跟調伏力,你內心當中正在栽培一個影響你生命重大的一個功德,你不想間斷。「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斷」。前面是偏重在聞慧,一種解門的聞慧,聞思智慧;這個地方指的是一個行門的加行,你剛好在從事一個拜懺、或者打佛七的行門加行,你不想讓它間斷。「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咕褪钦f你自己的智慧「愚癡」、心思粗重,你對于你自己「所聞」的「法」義都很「難」去領納、很「難」去憶「持」,也很難去通達。就是一個初學者,如果自己的外緣太多,經常去看病會障礙自己的道業(yè),這種情況就是開緣。三聚凈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佛陀的意思,剛開始偏重在斷惡修善,先以斷惡修善的自利為基礎,才能考慮利他的。「若先許余為作供事」,你已經答應別人來「作供事」了,這個時間剛好沖突,撥不出時間出來。
辛二、例有苦者
如于病者,于有苦者為作助伴,欲除其苦,
當知亦爾。
正「如」前面的色身有「病」,這個地方是指內心「有苦」,他身體很健康,但是他內心遇到一些苦惱的障礙,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他對這個不如意的事情產生堅固的執(zhí)著,這個事情就障礙在那個地方,他通不過去了,這個時候我們也應該「作」一些「助伴」去開導安慰,來拔「除」他的痛「苦」,「當知亦爾」,跟前面有病的情況、犯不犯乃至開緣的情況是完全相同的。
「攝眾生戒」主要是二個方向:第一個是他的身體健康的時候,他要做一些善法,我們菩薩站在一種隨喜鼓勵的角度,應該為他作種種的資助;第二個是他身體有病、或者內心有苦惱的情況出現(xiàn),菩薩這個時候該你出現(xiàn)的時候要出現(xiàn),來作種種的助伴,鼓勵安慰。
前面一條戒的助伴戒是不通于聲聞戒法,就是他修善,在聲聞戒里面不強調你要去作助伴;但是病苦現(xiàn)前的時候,這一條戒通聲聞戒。你看佛陀有一次在僧團當中,有大富長者要修福報,請大眾師去供養(yǎng),佛陀這個時候沒有參加,大眾師去供養(yǎng)以后,佛陀去巡視僧團的寮房,就看到一個有病痛的比丘都沒人照顧,身體又臟又亂、衣服也沒補,佛陀為他洗滌身體、為他縫制衣服,等大眾師回來以后,佛陀就種種的訶責,就制定說:以后在僧團當中,只要比丘、比丘尼有病,如果有人發(fā)心是最好,如果沒有發(fā)心的情況應該要僧差,次第的差僧來照顧這個病苦的比丘、比丘尼。
我一路想,一個出家人也是難得,他把他的生命獻給三寶,他也就沒有眷屬來照顧他,這個時候我們僧團的執(zhí)事就是要負起責任,給他一些溫暖。一個人身體健康的時候,他的心力強,你給他助不助伴,影響不大的;但是一個人身體病痛的時候,他需要別人的關懷。所以「我也不是醫(yī)生」,沒有錯,但是就算你去照顧他、你去看顧他,對他實質幫助不大,但是你在旁邊的陪伴,你給他一些佛法的鼓勵、精神上的安慰,對他是意義重大,意義重大。他可能就是一個關鍵,他可能這個時候甚至于要退失三寶的信心,因為你的出現(xiàn),他這個障礙通過去了。所以出家人也應該要互相幫助,正如佛陀說的,如果有人發(fā)心最好,沒有人發(fā)心的話僧差,把他當做一個僧團的事情來處理,他不是個人的問題了,這是僧團的責任。所以在《梵網(wǎng)經》當中講到八種福田,說我們在修行當中有八種法能夠引生廣大的福田:第一個是佛,佛陀有說法之恩,我們今天能夠明白道理,是因為佛陀的出世說法;第二個是圣人,三乘的圣人都有使令佛法相續(xù)延持的作用,圣人有住持正法的功德;第三個是和尚,就是你的剃度、或者受戒的本師;第四個是阿阇梨,阿阇梨就是教授師,教授你戒法、或者是教法的教授師;第五個是僧,僧寶,僧寶的住世就使令正法住世,佛法二寶賴僧弘傳。前面五個是屬于敬田,我們所恭敬的,敬田我們去造作引生廣大的福德。第六個是父親、第七個是母親,父母親是我們的恩田,他對我們有恩,我們今天能夠供養(yǎng)也是廣大的福田;第八個是病人,悲田,因為他生命當中,不管他色身有痛苦、或者內心有障礙,這個時候在他生命當中最需要別人幫助。在整個八福田當中,《梵網(wǎng)經》說「看病是最大的福田」,因為他最需要。就是說佛菩薩的功德廣大,你去照顧祂,對祂是錦上添花;但是一個病人、一個內心有障礙的人,我們去照顧他,那是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義是超過錦上添花的,因為他生命當中正需要別人伸出援手,你拉他一把,他可能生命就有很大的變化。所以在攝受眾生,我們在菩薩戒法是二個情況:第一個是他身體健康的時候,他修學善法,我們給他鼓勵、攝受;第二個是他身體有病痛、內心有障礙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現(xiàn)前給他鼓勵安慰,使令他過這個難關。這個是在「攝受眾生」的第一條戒「同事攝」,就是說你這個事情你不一定需要,但是眾生有需要,我們應該伸出援手。
35 己二、障愛語攝─非理不諫戒二
庚一、有違犯二
辛一、染違犯
首先我們解釋「愛語」的體性,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什么是愛語呢?「謂諸菩薩,常樂宣說,可悅言詞,引攝法義! 「謂諸菩薩」,這個菩薩「常樂宣說」,他經常喜歡宣說,「可悅」就是要你歡喜的「言詞」,也就是說他表達這個言詞的時候,是以柔和、歡喜的情況來表達,使令大家聽了以后歡喜,這個言詞能夠「引攝法義」。先講這個「攝」,就是這個言詞本身就含攝很多佛法的道理;第二個叫「引」,就是這個言詞本身不是佛法的道理,但是它能夠引生佛法的道理,能夠當佛法道理的前方便。我們對于這樣能夠「引攝法義」的言詞,以柔和的方式來表達,這叫「愛語」。「愛語」只有一條戒,就是「非理不諫戒」,這當中分二科,「庚一、有違犯」,這當中先看「辛一、染違犯」,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見諸有情為求現(xiàn)法、后法事故,廣行非理;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為宣說如實正理: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見諸有情」,「見」也等于是見聞覺知,「有情」眾生的心情只有一個,希望能夠離開痛苦、追求安樂,每一個有情都是這樣。他是怎么樣追求安樂呢?或者有些人偏重在「為求現(xiàn)法」,有些人他偏重在追求現(xiàn)世的安樂,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在追求現(xiàn)世的安樂;有些人他對今生的安樂放棄了,他積集善業(yè),他希望追求來世的安樂,他知道今生的安樂已經沒有希望了。有情眾生的心情是想追求現(xiàn)世的安樂、或者是來世的安樂,但是不幸的是因為他的愚癡,他「廣行非理」,他本來想追求安樂,結果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痛苦的因緣,做一些不如法、不如理的事。我們舉例子說,比如說他想追求安樂,結果去殺生,殺畜生來供養(yǎng)三寶,這個是顛倒,你供養(yǎng)三寶是追求安樂,結果你去殺生,那就是你不明白安樂的因緣是怎么回事。或者說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你想供養(yǎng)、安立一個佛堂,佛堂是好事情供養(yǎng)佛陀,但是你這個佛堂是安立在下房、樓下,你自己住在上方,那就是錯了。供養(yǎng)佛堂是積集福田,結果你住在佛像的上面,每天都在折損福報。也就是說有情眾生他實在是自己的愚癡,因為他沒有學習經論,雖然他出自一片的好心想要去積集善業(yè),結果是得到反效果,他創(chuàng)造一個痛苦的因緣。這個時候菩薩知道這件事情了,這個菩薩「懷嫌恨心」,這個菩薩看不起這個眾生,不屑跟他說法;或者「懷恚惱心」,這個做錯事情的眾生可能曾經對不起你,你對他有恚惱心;所以你就「不為」他「宣說如實」的「正理」,你沒有把正確離苦得樂的因緣告訴他,你這樣子就是「犯」到菩薩戒法。
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切罪業(yè)的根本在愚癡。一個人為什么愚癡呢?因為他愚癡,他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也就不會慚愧心,他做錯了他也改不過來,他改不過來。這個時候善知識在旁邊看到了,你自己學習過戒律、學習過教理,你通達正確的因緣觀,這個時候你沒有為他如理的宣說,讓他的生命一直造作罪業(yè)的痛苦因緣,這樣子就違背了我們的大悲心,是這個意思。
辛二、非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所蔽,不為宣說,非染違犯。
你之所以不為他宣說,實在是事情忙碌、身心疲憊,一時的「懶惰懈怠」,「不為」他「宣說」真實的道理,不是依止嫌棄跟瞋惱之心,這樣子是「犯」了比較輕的突吉羅罪。
庚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自無知;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者說;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余善友攝受;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知為說如實正理,起嫌恨心,若發(fā)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復知彼性弊儱戾:不為宣說,皆無違犯。
開緣情況有八條:第一條「若自無知」,你對這個佛法因果的觀念,你自己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安樂的因緣、什么是痛苦的因緣,你沒有學,你自然也不知道,你不知道當然不能隨便宣說。「若無氣力」,你對于這個因緣觀,不管是戒律、不管是教理都通達,但是身體虛弱,實在是心有余力不足。「若轉請他有力者說」,就是可能你自己的德行輕薄,德行輕薄講話也沒有攝受力,你轉請其它有德行的人來為他宣說,這是可以的。「若即彼人自有智力」,就是說這個廣行非理的人,他自己可也是通達戒律、通達教理,雖通達戒律、通達教理,他一時的胡涂蒙蔽造了這個過失,但是你有把握,這個人他把事情做完以后,到了佛堂去拜佛靜坐的時候,他的觀照力會現(xiàn)前,就會知道他做錯什么,他自然會產生反省對治的力量。就是說就算你今天不為他宣說因果的道理,他自己有調整自己的力量,你暫時不為他宣說是不犯,因為他自己有能力的,他只是一時的胡涂。「若彼有余善友攝受」,這個人他有相應的善知識,善知識自然在適當?shù)囊蚓墪ソ虒?我們就不必去作一些干預。「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你不去教化他,是對他產生一種一時的對治,因為你不為他教化,他因為這樣的因緣能夠產生反省。「若知為說如實正理,起嫌恨心」,這個廣行非法的人對三寶的信心不夠,對三寶信心不夠,你「為」他講一些善惡因果的道理,他不但不信受,而且反而「起嫌恨」之「心」,對他完全沒有幫助,因為他根本沒辦法接受;第八「若發(fā)惡言」,他不但不能接受,就是你為他講佛法,他可能要毀謗三寶,跟三寶反而結惡緣,那這個過失就更重了,所以我們暫時不為他宣說;「若顛倒受」,這個人他的內心邪見堅固,可能是外道種性,你為他宣說正理,反而增加他的邪見,他會產生錯誤的理解,那這個時候是開緣;「若無愛敬」,就是對方對你根本就沒有愛敬之心,對你是種種的輕慢,你為他說法,你自己有過失,他也得不到利益,所有弘法的因緣都是在彼此恭敬的因緣當中成就。「若復知彼性弊儱戾」,就是對方的個性「性弊」,他這個人執(zhí)著心重,不管什么事情,他內心當中發(fā)生以后,他就是揮之不去、放不下的,而且「儱戾」,個性剛強很難調伏,不聽勸諫。這種情況說法都沒有意義,所以「不為宣說,皆無違犯」。這個地方是「愛語攝」,就是我們盡量用柔軟的言詞來表達佛法的道理。
在佛法的修學當中講身口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身口意三業(yè)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意業(yè),你的正見。宗喀巴大師說「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個人沒有正見,他很難創(chuàng)造善法,就是有創(chuàng)造善法也不能相續(xù)堅固。所以當一個眾生已經起顛倒的時候去造罪業(yè),菩薩這個時候你有責任為他宣說如實的真理,使令他明白生命的真相,不要繼續(xù)的造作下去。當然從開緣的情況,這當中有條件,你要觀察他能不能接受,因為弘法的因緣都要在彼此恭敬的基礎之下才能夠得到利益。如果對方根本對三寶沒有信心,甚至于會出言毀謗、乃至于產生錯誤的理解,這個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去宣說佛法,是這個意思。
菩薩的戒法有二個法門:一個是根本法門,菩提心、正知見;一個是枝末法門,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斷惡、修善、度眾生。我們一路學過來,你會發(fā)覺,佛陀在宣揚菩薩的戒法,佛陀在有關攝律儀戒、攝眾生戒,就是斷惡、修善成就自利的功德,佛陀制得比較重,開緣的情況少;而反過來,佛陀對于攝受眾生這件事情,佛陀制得比較輕,開緣的多,如果你的心細你可以觀察攝眾生戒的開緣情況特別多。這為什么呢?因為菩薩的戒法跟我們修學五戒、比丘、比丘尼戒不同,菩薩的戒法不是你一生一世能夠完成的,唯佛一人持凈戒,其余皆是破戒者(哈──),蕅益大師說的,就是誰把菩薩戒持好呢?佛陀。等覺菩薩都還在學習菩薩戒法,廣大的三聚凈戒──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只有佛做得到。但是我們是什么心情呢,這個地方很重要。天親菩薩在《三十頌》里面,對資糧位的菩薩講出一個偈頌說:「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T31,61b6)一個資糧位的菩薩,他在修學菩薩戒法的困難點就是「乃至未起識」,他內心當中對于真理的觀照薄弱,他這一念心現(xiàn)前的時候,多分來說都隨順煩惱而轉,能夠克己復禮、能夠以理性來引導自己的少,就是隨順理性的因緣少、隨順私欲的成分多,因為他「乃至未起識」,他還沒有生起一個正確的決擇智,沒有生起決擇智當然是隨著感覺走;但是這個菩薩的殊勝點,「求住唯識性」,這個很重要,他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他也不放棄對度化眾生的攝受;所以他「于二取隨眠」。他對于能取所取的煩惱都沒有調伏,那他憑什么入資糧位呢?這個人怎么算是已經入了資糧位?在三大阿僧祇劫已經開始算時間了?就是「求住唯識性」,所以古德在解釋這個偈頌,這個「求」字很重要。所以諸位我們要知道,你學菩薩戒跟學聲聞戒的心情是不同的,菩薩的精神在于不放棄對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意樂,你可以一時做得不好,甚至于你可以在出家生涯當中完全沒有攝受眾生,可以,因為你必須要先成就你斷惡、修善自利的功德;但是問題就是說,你不能生起棄舍眾生的心情,你暫時不采取行動都可以,佛陀都可以諒解,但是你不能起瞋心、慢心、嫉妒心,問題在這個地方。但是你要不學菩薩戒法,你就不知道我們凡夫都是對立的,不是好就是壞,我不是攝受你我就恨你,其實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暫時不攝受眾生,我們也可以對眾生釋放善意,但是我現(xiàn)在必須內心有一些斷惡、修善的善法要成就,你如是的作意,你還是走在你的無上菩提道上。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路學過來要知道,就是修行盡分、度眾隨緣,你斷惡、修善成就自身解脫的功德,那你應該盡你最大的力量;但是攝受眾生、為眾生說法,這個你要等待因緣,而根本的問題是你要安住菩薩種性,你內心當中不管有多大的逆境,你永遠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對眾生教化的追求,內心的意樂永遠存在,那你還是一個菩薩,你在菩薩的跑道當中沒有消失掉,這一點的精神我們應該要先抓住的。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我回答一個問題好了:
問:恭請法師慈悲開示,家中有設宮(這個宮是道教的宮),這宮里面有觀世音菩薩、護法韋陀菩薩、伽藍菩薩、太子、元帥、五營將軍,只有家中的眷屬拜而已,沒有信眾來拜,現(xiàn)在想將太子、元帥、五營將軍恭請到某宮去給信眾供養(yǎng),而且宮匾也要請下來,只留下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跟護法韋陀菩薩可以嗎?請問法師要如何處理?
答:當然我們今天歸依三寶,歸依三寶的話你有二個作法,你就是把觀世音菩薩放中間,這些太子、元帥、五營將軍放在旁邊當你的護法眷屬;或者你覺得有罣礙,你把他們請到其它的宮中去供養(yǎng),你不供養(yǎng),但是這個太子、元帥、五營將軍也是有德行的人,也有他的眷屬。如果你覺得放在旁邊不適合,你要請到其它的宮也可以,他有他攝受的眷屬。
問:要看吉日跟吉時嗎?
答:這件事情是這樣的,我們佛弟子經常會遇到「要不要看地理風水、要不要看時間」的問題。其實要不要看,我們應該從佛法的道理來觀察這個事情,一切法因緣生。什么叫因緣生?就是一切法無自性,這個因緣生就是無自性的意思,它沒有決定的體性。如果你今天對三寶的歸依強,你什么都不要看,就是你心能轉境,你對這個根本完全不罣礙,你相信三寶的功德是真實的,那你就不要看;但如果是一個初學者,你有罣礙,那你就要看。就是我們對于外在的環(huán)境只有二種情況:第一個你心能轉境,第二個心隨境轉,二種情況。如果你真實有罣礙,你要說你自己沒罣礙,那這個有問題了(呵呵),因為你的功力不夠,你還不能從這個因緣所生法當中解脫出來,那你這個時候要看看時間,有障礙的時間你應該要避免。所以如果我們今天是初學者,你也不妨看看吉時吉日,還是有需要。當然一個老參、或者一個諸法通達實相、空性的人,這個對他的影響就不大了。
答:你的意思是你是個居士?請法師當然是比較好。誦經,一般在請這個鬼神離開,通常是誦《般若心經》。誦《般若心經》有什么好處呢?大家不要有罣礙(哈──),好聚好散(呵──),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誦給鬼神聽,誦《般若心經》這有道理,世間法因緣生,不能執(zhí)著。持持「大悲咒」灑灑凈也是有需要,破障。
問:請問法師五營旗要燒化嗎?要如何向五營將軍說法?
答:這個五營旗可能是將軍的旗令,我建議你不要把它燒掉,燒掉他可能會不高興。這個鬼神道的眾生執(zhí)著性很重,不管他的牌位、旗子,你都不要動它最好。就是說雖然你受了菩薩戒、你福報大,他一時不能傷害你,但是你跟他結惡緣。我的建議就是:你不能供養(yǎng),你就拿到有愿意供養(yǎng)他的地方去供,他有他的眷屬,他今天會做到將軍、或做到太子、元帥,有他過去的福德資糧,雖然他沒有因緣歸依三寶,他可惜的地方,但是我們不要跟他結惡緣,你不養(yǎng)供養(yǎng),不要把它燒掉,你暫時收起來也可以,或者請到有人愿意供養(yǎng)的地方去。
問:宮匾要如何處理?
答:也是一樣。諸位知道什么叫做外道?心外求法,他們的道在外面。這是一個旗子,誰拿到這個旗子誰就解脫了,以外在的境界來判定一個人的功德。所以你面對外道,他的東西你最好不用動他(呵──),否則他肯定會生氣。生氣的時候,你要是福報比他小,他就直接傷害你;你的福報比較大,他不敢傷害你,但是結惡緣,都不好。所以他的東西,你最好是把他收起來,好好的保管;或者送給其它的人,由別人來供養(yǎng)。這是我的看法。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回向。
- 上一篇:《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五卷
- 下一篇:《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三卷
- 怎么修因緣觀?觀察因緣的相貌
- 佛陀用長行和重頌這兩段來說明三界火宅
- 無聲也是一個聲音
- 什么是意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意業(yè)
- 什么是口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口業(yè)
- 什么是身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身業(yè)
- 念佛人為什么要把心帶回家?
- 下定決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發(fā)心跟正見這兩科是基本功
- 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觀世音菩薩的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
-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臨命終時要記住:往事不堪回首
- 怎么把點狀的佛號提升到一種片狀?念佛的功德
- 如何才能往生?對娑婆世界的愛取調伏到很低
- 只有自己想改變的人才能改變
- 什么叫破壞善根?淫戒的問題是什么?
- 修學佛法是要靠自己覺悟、遠離妄想的
- 如何對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別是什么?
-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