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十疑論》導讀 第四卷
第四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頁:二甲五、具縛得生疑
乙一、征問
我們前面廣泛的介紹自力的修學跟佛力修學的差別,在整個佛力的修學當中,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一門深入,因為你廣泛的念一切佛、廣泛的念一切的咒語,到最后只有一個結(jié)果──心思散亂、三昧難成,你什么法門都不能成功。所以我們必須在有限的精神體力當中,集中我們的心力,在每一尊佛當中,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樣才有成功的機會。那么在這么多的法門當中,你到底應(yīng)該選擇哪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從一個生死凡夫的角度,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這種加持力,有他特殊的效果,所以我們選擇以阿彌陀佛當我們的本尊。
這個地方的問題就是說具縛得生疑,這個縛指的是煩惱跟罪
業(yè),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念阿彌陀佛,這個時候我心中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的心中有很多很多的障礙點,有煩惱障、有業(yè)障。那這些障礙怎么辦呢?這些障礙是不是會障礙我往生呢?雖然我有一種前進的力量,但是我也有一種系縛的力量,那這二種力量到底應(yīng)該怎么達到平衡?這個地方就是說,我雖然能夠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自己也有煩惱障、業(yè)障,那這個應(yīng)該怎么辦?
我們看征問的地方:【具縛凡夫,惡業(yè)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凈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
我們今天身為一個生死凡夫,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yè),在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很多貪嗔癡的煩惱在那個地方睡眠。那我們現(xiàn)在以具足煩惱跟罪業(yè)的心態(tài)來憶念阿彌陀佛,我們也真心的歸依阿彌陀佛,但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我們的目標是西方極樂世界,它是超越三界之外的清凈國土,而我的內(nèi)心卻有很多的煩惱罪業(yè)沒有斷,這樣子怎么能夠受生呢?我們把這句話講白一點,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受了十二因緣的引導,十二因緣簡單的說就是惑業(yè)苦,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只有三個重點──惑、業(yè)、苦。煩惱障(惑),我們會不斷的在根境和合的時候起很多煩惱,這個煩惱就引導我們身口去造罪業(yè),造罪業(yè)以后就得到一個報障,得到一個果報體;面對果報的時候,我們又起另一層的煩惱,又造另一層的業(yè)力,又得到另外
一個果報:就造成我們生命一種強大的惡性循環(huán),惑業(yè)苦的力量,誰也沒有辦法把它切斷。惑業(yè)苦在我的生命當中,它不斷的在那個地方流動,而我們現(xiàn)在雖然創(chuàng)造一個佛的力量,那我現(xiàn)在有二個力量:一個是在三界流轉(zhuǎn)惑業(yè)苦的力量,一個是跟阿彌陀佛往生的力量,那這二個力量應(yīng)該怎么辦?這二個力量在心中怎么達到統(tǒng)一呢?提出這個問題。好,我們看釋疑:
乙二、釋疑
【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這個地方的大意是說,你選擇自力,那你只有完全的去面對你的惑業(yè)苦,你就是靠你心中的正念力、善業(yè)力,慢慢的斷除罪業(yè)、慢慢的調(diào)伏煩惱,最后把生死的果報結(jié)束,自力法門就是這樣;第二個,你面對你強大的惑業(yè)苦,你可以仰仗佛本愿的攝受。就是說,斷除心中的惑業(yè)苦,你有二種的選擇,這二種方法,我們下面會簡單的說明。首先我們看自力的方法,自力當中有二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凈土。是故《瓔珞經(jīng)》云: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fā)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剛開始,你如果從事自力法門,就是持戒為本,先成就善業(yè)力。說你如果選擇自力修學要怎么辦呢?要在這個娑婆世界修學圣道,當然你不是到凈土,你受生的環(huán)境,是你過去有漏的業(yè)力所變現(xiàn)的一個有漏的國土,那在這個國土當中,《菩薩瓔珞經(jīng)》上說:身為一個生死凡夫,你開始是不識三寶、不知善惡的因果。
我們回顧我們過去沒有學佛之前身口意的相貌,我們的行為是受著妄想的引導,就是說我們的六根跟六塵產(chǎn)生接觸、或者產(chǎn)生碰撞,碰撞的結(jié)果就產(chǎn)生一個妄想,就把妄想創(chuàng)造出來;這個妄想對我們的行為、身口,就產(chǎn)生引導的作用。誒,我跟這個人講一句話,我突然間就打一個妄想,那這個妄想要我干什么,我就去做什么。我突然間聽到一個聲音,我的耳朵跟這個聲音一碰撞的時候,誒,我又打一個妄想,這個妄想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就是怎么樣呢?心隨妄轉(zhuǎn)。
所以我們一個人生命沒有因果道理的時候,我們是由這個妄想,或者說是一時的情緒,來引導我們的行為。那等到你學佛以后就不是了,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也產(chǎn)生妄想,但是你馬上產(chǎn)生一種覺照的力量,就是因果覺照的力量出現(xiàn),一個光明的智慧出現(xiàn)。所以你看一個人沒有學佛跟有學佛差別在哪里?一個沒有學佛的人,他生命的行為,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想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完全是由情緒來引導的。學佛以后,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他有一定的克制力,他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是怎么樣呢?他是先有一個目標,由這個目標來要求自己的因地。所以我們剛開始學佛的第一個,就是相信善惡業(yè)果,相信善業(yè)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yè)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依止這個因果的信心,我們發(fā)了菩提心,這個時候,剛開始學佛就是靠信心的資持,仰信三寶的力量;但是這個時候心還是動蕩不安的,因為你只有信心,還沒有目標,你對未來的人生沒有目標。
第二個,【住在佛家,以戒為本】,你想要在三寶中安住,那你就必須有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你的持戒,你看所有人持戒、所有人受戒,一定是發(fā)愿,以發(fā)愿得戒體,你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
這個持戒,我們剛開始是講律儀戒,不是講定共戒、道共戒,就是你心中的一種誓愿力。那什么是誓愿力?說我這念心、我這個攀緣心,還不能達到覓心了不可得,還是有所得,還是到處攀緣,對不對,它一定要動,你要我這念心,安住不動、正念真如,做不到!它沒有辦法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它一定不守自性,住在六根、六
塵的境界,就到處碰撞產(chǎn)生很多的妄想,這一定是這樣子的。但是沒關(guān)系,我現(xiàn)在沒有辦法覓心了不可得,我這心一定要動,我先把它動的范圍設(shè)定下來,你的活動有它的范圍,我有一定的標準;就好像一個小孩子,你要一個小孩子坐在那個地方完全不動,那是做不到的。那怎么辦呢?你圍一個圍墻,你在這個地方可以動,這個地方是你動的范圍,哪些可以動、哪些不能動,你圍一個圍墻,圍墻之外很多的野獸就跑不進來了。就是我們剛開始說是惑業(yè)苦,是不是!剛開始我們不是對治惑,你根本不是惑的對手,剛開始是對治這個業(yè),避免造罪業(yè)。
說你有沒有情緒?有的。你有沒有妄想?有的,但是我持戒。持戒的意思,就是讓你妄想的活動有一定的范圍,以這個戒法設(shè)定一個目標,成立一個保護墻,剛開始就是這樣。所以剛開始我們在惑業(yè)苦當中,要先對治罪業(yè),這個就是所謂的持戒為本;第二個就更深入了,成就正念力,止觀雙運。
我們再往下看:【受菩薩戒,身身相續(xù),戒行不闕,經(jīng)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fā)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愿,相續(xù)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凈土!
一個受了菩薩戒的初學者,剛開始先成就善業(yè)力是可以理解
的,因為他不想到三惡道去。慢慢的,你菩薩戒身身相續(xù),時間久了以后,你戒行不闕,在這個善業(yè)當中,你心中要培養(yǎng)一種觀照的力量,就是正念的力量,就是無常、無我的智慧。你開始用無常、無我的真理,來觀察妄想的起伏,它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有這個妄想?因為你根境的碰撞才有妄想,所以它的根源是找不到的。它生起的因緣找不到,它離開以后,它過去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妄想消失的時候,未來心也不可得;現(xiàn)在也不可得,現(xiàn)在是生滅的也不可得:所以我們經(jīng)常用無常、無我來觀察妄想,你慢慢累積了經(jīng)驗,你就知道原來我們這個妄想的真實性,是覓心了不可得。
這個時候妄想的活動勢力,就慢慢慢慢的薄弱,就從躁動轉(zhuǎn)成寂靜,就成就了發(fā)心住,這個時候斷了三界的見惑,成就位不退。慢慢的從我空觀再繼續(xù)修法空觀,廣泛的修十波羅蜜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經(jīng)過一萬劫,經(jīng)過六心住到第七的種性住,這個種性位就是成就了大乘的行不退,斷除三界的思惑。這個時候,就把整個惑業(yè)苦的力量,全部停下來了。就是你修行自力法門,剛開始要先對治業(yè),再對治煩惱,就這二個:第一個成就善業(yè)力,第二個成就正念力,這二個方式,這個是了生脫死的自力法門。
那這個他力法門怎么辦呢?我們看他力怎么做:【他力者,
若信阿彌陀佛大悲愿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fā)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肯鹊竭@個地方,這個叫做正行,凈土的正行。
如果你今天選擇他力呢,你剛開始要做的就是培養(yǎng)信心,你要相信阿彌陀佛本愿的加持力。這個信心很不容易,你看我們一路從結(jié)夏安居以來,《阿彌陀經(jīng)》《凈土十疑論》,其實就是在培養(yǎng)信心,培養(yǎng)對阿彌陀佛歸依的心情。我們講一個嚴格的標準,你說打佛七,人家打佛七你也跟著進去念佛,你念佛的過程當中,你對佛號沒有完全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的心情,其實你都不是在修凈土法門。凈土法門的根本,你之前的前方便的準備都沒有做好,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代表什么?為什么你要歸依阿彌陀佛?有這么多佛可以選擇,你為什么選擇阿彌陀佛?你根本沒有辦法聞經(jīng)達理,斷疑生信,你沒有明白道理,你心中就有疑惑,帶著疑惑來念佛,根本不能構(gòu)成凈土法門,因為你的三資糧不具足。
所以凈土法門第一個:深信彌陀本愿的加持,你相信阿彌陀佛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救拔你,他有足夠的能力。第二個,開始發(fā)愿,發(fā)起廣大的菩提心,修習念佛三昧,你要有一定的定課,執(zhí)持名號,先從一心,然后成就不亂。從這個發(fā)愿當中,雖然要成佛,但是你要先完成第一個目標,你要先離開三界火宅,這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你在三界火宅,講難聽一點,你自己被火宅燒得已經(jīng)是自身難保了,你根本不可能行菩薩道。所以發(fā)菩提心以后,成佛之道第一個先離開三
界──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我們在修凈土的時候,你要先成就信愿行三資糧,這第一個正行。
再看第二個助行:【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彌陀凈土,乘佛愿力,機感相應(yīng),即得往生!
你有正行是不夠的,你還要有一些助行來幫助你心中的正念。那怎么辦呢?布施持戒修福,所以在凈土當中,它是先成就正念力,你對彌陀歸依的心情,然后再成就善業(yè)力。那有人就說:我念佛為什么要持戒呢?諸位要知道,凈土法門叫做帶業(yè)往生,橫超三界。那帶什么業(yè)呢?古德說:凈土的帶業(yè)只能夠帶舊業(yè),不能帶新業(yè)。
什么叫舊業(yè)?什么叫新業(yè)?這個業(yè),這個殺盜淫妄業(yè),沒錯,你以前曾經(jīng)做過,但是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懺悔了,我也沒有再做的意愿,你的相續(xù)心,已經(jīng)被你懺悔的力量完全破壞了,這個叫舊業(yè),那是可以帶的。你曾經(jīng)做過,但是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想做了,對這個產(chǎn)生厭離,這個可以,這個業(yè)可以帶,這個臨終不會產(chǎn)生障礙。如果這個業(yè)你現(xiàn)在還在做,而且有可能你還想做,這個業(yè)就不能帶了,就叫新業(yè),在臨終的時候會產(chǎn)生障礙。所以我們要知道帶業(yè)往生,講得詳細一點,只能帶著舊業(yè)而往生,不能帶新業(yè),這個就是為什么要持戒的理由。
這樣子講,一方面我們持戒,一方面信、愿、持名,到臨終的時候,乘佛愿力,機感相應(yīng),即得往生。所以你看,到凈土去的關(guān)鍵就是乘佛愿力,感應(yīng)道交而往生,這個就是佛力加被的方式,就是第一個,你絕對不能再造作罪業(yè)了,從今以后,心心念念歸依三寶,歸依阿彌陀佛,到臨終的時候感應(yīng)道交,到凈土去,到那個地方才開始斷惑證真。
好,我們看總結(jié):【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zhuǎn)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zhuǎn)輪王力也!
這以下把自力的修行跟佛力的修行作一個比較。先看第一個譬喻:就像有人在水中前進,比如說我在水中,我靠自己的力量游泳。你靠自己的力量游泳,你一天能游多久呢?如果你是仰仗佛力,你是坐船,坐彌陀的本愿船,在短暫的時間,就能夠日行千里。就是說,你面對你的惑業(yè)苦,你完全不仗佛力的加持力,完全用自己的心力來面對你的惑業(yè)苦,那是非常辛苦、非常緩慢的,就像一個人游泳,根本不坐船;如果你能夠坐船的話,那這個速度就快多了,斷惑證真就更快了。以坐船跟個人的游泳,來作為第一個譬喻。第二個,譬如劣夫,我們是一個果報卑劣的生死凡夫,我在地上跑,也是跑得很慢;那如果你能夠跟著轉(zhuǎn)輪王出巡,坐在轉(zhuǎn)輪圣王的輪寶,你坐在輪寶上,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就能夠遨游四天下,這個當然是轉(zhuǎn)輪圣王輪寶給你的加持力,它真的能夠急速成就的。
所以從斷惑證真的角度,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jié)論就是:自力法門,它一定先成就善業(yè)力,再成就正念力。你看你要走人間佛教、求增上生的人,他一定要廣修福德,廣泛的跟眾生結(jié)緣,因為善業(yè)力是他的基礎(chǔ),你福報不夠,你修止觀障礙重重。但是凈土法門它對于修善,也非常贊嘆,但是它不是非常強調(diào),它要你先成就正念力,你的心必須跟佛的功德,那種信愿的力量要先栽培起來,先成就正念力。我們這樣子講好了,不管是自力也好、他力也好,其實整個佛法的核心價值,最重要的價值應(yīng)該是正念力,就是你那個觀照力,但是因為你觀照的不同,就影響到你到底是走自力還是走他力。
諸位也可以檢查一下你內(nèi)心的世界,你就知道你現(xiàn)在生命的一個方向。就是說你現(xiàn)在遇到一個重大的逆境(順境不算),你遇到了逆境的刺激,不管是身體的病痛,或者是人事的障礙,你回光返照一下你內(nèi)心的世界,你是用什么方式來對治的?如果說我遇到了逆境,我提起的方式是修我空觀、法空觀,觀察這些內(nèi)在的身心、外在的人事,都是如夢如幻的,它都是因緣生,它的本性是畢竟空寂的,然后你就在空寂當中安住,渡過你的暴風雨,那這樣子的結(jié)果,你是以空性來對治所有的煩惱,你的結(jié)果當然是不受后有──你不是修凈土法門。你在整個逆境的過程當中,都沒有提起佛號,也沒有想到凈土的
極樂世界,那你現(xiàn)在的情況絕對不可能到凈土去。你心靈的靈動,就代表你未來生命的征兆。
第二個,你遇到了逆境,你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管外在怎么紛紛擾擾,我就專心的安住在佛號,我相信它會保護我,我相信我安住在佛號,一切事情一定會變得更美好,結(jié)果也度過了暴風雨,因為因緣法是生滅,他也度過去了,這個人肯定到凈土去。
第三種人禪凈雙修,他遇到逆境的時候先提起空觀,觀察這是如夢如幻畢竟空的,然后再把佛號提起來,真空妙有,這種人也是到凈土去。所以你可以檢查一下你現(xiàn)在的情況,就是說心為業(yè)主,你的心靈現(xiàn)在到底是往哪一個方向在走動?你可以遇到逆境的時候觀察一下,你就知道你到底是走自力法門,還是走他力法門,就很清楚。好,這個地方講到自力跟他力修學的差別。
二甲六、生彼不退疑
乙一、征問
前面都是偏重在因地的修學,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應(yīng)該要一門深入,應(yīng)該要專心念阿彌陀佛,這個都是在因地的建立信心;這以下講到果地的功德,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以后的相貌,它的特色是不退轉(zhuǎn)。身為一個凈土,為什么有不退轉(zhuǎn)的力量?這以下提出一個問,我們看問題:
【設(shè)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三界?】
我們往生的人,當然有很多的圣人,但是我們現(xiàn)在是一個凡夫,我們的心中有很多的煩惱跟罪業(yè),我們只是在臨終的時候,讓煩惱罪業(yè)暫時不生起,這個時候彌陀現(xiàn)前,感應(yīng)道交到了凈土;但是到了凈土,我們心中的煩惱跟罪業(yè),還在那個地方睡眠,沒有消除掉。你看邪見,邪見最重要的就是我見,我們經(jīng)常認為有一個自我,我們認為別人跟我是不一樣的,經(jīng)常跟對方產(chǎn)生對立。有了對立以后,就經(jīng)常產(chǎn)生碰撞,就產(chǎn)生貪嗔癡的煩惱,因為有自我,我們就習慣性要保護自我,保護自我的結(jié)果,就產(chǎn)生了貪嗔癡,這樣子往生彼國以后,怎么能不退呢?因為我到極樂世界去,跟六塵接觸、碰撞的時候,也會生起我見、生起煩惱,那怎么會不退轉(zhuǎn)呢?怎么能夠超過三界正念的功德呢?這個功德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提出這個疑問。
乙二、釋疑
【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云何為五?】這有五種因緣,我們把這五種因緣先念一遍:【一者,阿彌陀佛大悲愿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wù)叱F鹉罘?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nèi)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
這個講出我們心中雖然有煩惱罪業(yè),但是因為有五種的因緣,所以不退。這五種因緣,第一個是一個總相,最重要是第一個;二三四五是一個別相。我們先看總相:【阿彌陀佛大悲愿力攝持,故得不退!
一個生命體的產(chǎn)生,有二種因緣。如果是在穢土,這個生命的引導者就是業(yè)力,你造了善業(yè),就出現(xiàn)安樂的果報;你造了罪業(yè),就出現(xiàn)痛苦的果報:所以在這個穢土,萬般皆是業(yè),半點不由人。但是你到諸佛的凈土去,那業(yè)力就不是重要因素,而是諸佛愿力的問題,你只要到凈土去,你在凈土的整個相貌,那完全跟佛的愿力有關(guān),就不是你個人的業(yè)力,這個業(yè)力是完全不能活動的,被愿力所取代。
古德對于極樂世界,它愿力攝持的功德相,我們從二方面來說:第一個是安樂的功德,第二個是解脫的功德。為什么不退呢?從安樂的角度,第一個,他遠離三涂之苦,這是根據(jù)彌陀本愿的第一愿跟第二愿,你到極樂世界,雖然你的阿賴耶識還有殺盜淫妄的罪業(yè),但是在你的生命當中,你不會再到三惡道去了。每一個凡位的菩薩,都把三惡道當做一個非?膳碌膼簤,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愿意到三惡道去,不但是他的痛苦,因為你從三惡道出來,對你的善根產(chǎn)生太大的遮障。你到三惡道去一次,你這個人就變得非常的遲鈍,所以三惡道是所有菩薩最可怕的惡夢。
到凈土去,彌陀本愿的第一愿第二愿,保證你阿賴耶識的罪業(yè),絕對不再起現(xiàn)行了,不會引導你到三惡道去了,不可能,第一個遠離三涂之苦。第二個,色身莊嚴美妙,這個是第三愿跟第四愿,你有美好的色身,有美好的色身,你要攝受眾生就容易。第三個,成就金剛那羅延身,這個是第二十六愿,你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決定不能有病痛,這個病痛對我們修行也是容易退轉(zhuǎn),你看一個人要是病得太厲害,你的戒定慧會退轉(zhuǎn)的。你雖然還有很多的殺業(yè),但是這個殺業(yè)不能起現(xiàn)行,不可以起現(xiàn)行。為什么?因為彌陀本愿把它壓住,你的生命當中,只能夠健康,不能有病痛,不可以有病痛的──金剛那羅延身。第四個,具足五種神通,你說:誒,我在娑婆世界也沒有修什么神通的業(yè),為什么到極樂世界我就有神足通,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這是彌
陀的第五愿、第六愿、第七愿、第八愿、第九愿本愿的成就。所以你看安樂有四種的相貌:遠離三涂之苦、色身莊嚴美妙、成就金剛那羅延身、具足五種神通,這個都是彌陀本愿。
從解脫的功德有二個:第一個是隨意見諸佛,這個是第四十愿所成。你想要成就菩提心,見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彌陀的本愿當中,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隨時可以在寶樹的樹葉當中,見到你想見的佛──我現(xiàn)在想要看看藥師佛、我現(xiàn)在想要看看阿閦毗佛,你心念一動,這個樹葉就現(xiàn)出佛的身像出來,就能夠隨意見諸佛,這是第一個。第二個,自然聞妙法,你很自然的生起一種念頭,就能夠聽到你相應(yīng)的佛法,這個是第四十六愿。所以說,你在極樂世界的身心世界,因為彌陀本愿的攝受,你能夠成就安樂的功德、解脫的功德,所以他不退。也就是說,你過去會產(chǎn)生障礙的煩惱跟罪業(yè),通通不能活動,這是彌陀本愿的攝受,這是總相。
再看第二個:【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
這個是佛力的攝受,你到了極樂世界,你經(jīng)常跟阿彌陀佛在一起,阿彌陀佛有第三十三愿,他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照攝以后,你身心調(diào)柔、業(yè)障消除,當然不退──佛力加被。
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wù)叱F鹉罘、念法、念僧之?故不退!
第二個是法力的加被,到了極樂世界,它的依報、正報,經(jīng)常的演說妙法,使令我們生起歸依三寶之心,這個法力會產(chǎn)生我們心中的正念力,所以不退。
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nèi)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
雖然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還有無量無邊的怨家要找我們報仇;但是到了凈土,這種業(yè)力的種子都不能起活動,你根本不能遇到惡因緣,也沒有神鬼、魔王來干擾你,你所接觸的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是講僧寶的攝受力,佛法僧三寶。
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
這個是壽命的長久故不退,這個因素也很重要,這個死亡的因素。你看西藏的喇嘛,所謂的仁波切、轉(zhuǎn)世的活佛,你看從理論上來說,他應(yīng)該二世要比一世好,三世要比二世好,五世要比四世好,當然有的是這樣;但有很多不是這樣,有的是愈后面的時候愈糟糕。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這個死亡的中斷,使令他產(chǎn)生退轉(zhuǎn)。所以這個娑婆世界的壽命太短,這個也是一個退轉(zhuǎn)的因素;而極樂世界提供我們一個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這也是重要因素。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它的不退,一言以蔽之,就是彌陀大悲愿力的攝受;如果開展出來,就是三寶的加持力跟壽命的長遠,所以不退。
二甲七、易生彌勒疑
乙一、征問
我們一個生死凡夫,在修本尊相應(yīng)的時候,我們考慮的因素有二個重點:第一個是因地的考慮,第二個是果地的考慮。在因地上要下手容易:比如說這個凈土很好,但是你沒有成功的可能性,那這個本尊你根本連想都不要想;一定要有成功的可能性,下手容易,這個法門一定要能夠帶業(yè)往生,能夠加被到生死凡夫,特別是造惡凡夫,這是第一個考慮。第二個,它要成就高:我到那個地方去,必須要不退轉(zhuǎn);我到那個地方去,沒多久我又退回來,那我還要再用功一次,那這個就不能列入考慮了。
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一門深入,你選擇的本尊功德要具足二種條件:第一個下手易,第二個成就高。你在今生能夠真實完成的,而且完成以后,你永遠不會再退回來,這是一個判定的標準。那現(xiàn)在就把這個彌勒凈土跟西方凈土作比較,我們看這個問:
【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須求生西方凈土耶?】
彌勒菩薩也是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他將來到娑婆世界是即將要成佛──當來下生。如果我們現(xiàn)在修行十善業(yè),求生到兜率天去,見到彌勒菩薩,跟隨彌勒菩薩修學佛法,等到彌勒菩薩下降到娑婆世界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下降,在龍華三會當中,自然成就三乘的圣果,為什么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彌勒凈土是在三界之內(nèi),很近嘛;西方凈土在十萬億佛土之外,很遠嘛:我們?yōu)槭裁匆峤筮h呢?提出這個問。好,我們看智者大師怎么回答:
乙二、釋疑
【求生兜率,亦曰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較,大有優(yōu)劣,且論二種:】我們先到這個地方的總說。說是求生兜率天,如果從見佛聞法的角度,表面看起來跟西方凈土是非常相似的。你說見佛,就算彌勒菩薩不是佛,他是等覺菩薩也跟佛差不多了;你說聞法,你在彌勒菩薩也可以聽到很多的佛法:所以從見佛聞法的角度,表面上跟
西方凈土是非常相似的,的確不應(yīng)該舍近求遠。但是如果微細比較其他因素,那就有很多差別了。
我們看看這個比較,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因地的比較:【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jīng)》云:‘行眾三昧,深入正定!绞嫉蒙,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我們剛剛講過,你今天所選擇本尊的功德,必須要下手容易。而你要求生彌勒凈土,你只是修習十善業(yè)是不夠的。為什么呢?我們根據(jù)經(jīng)典的記載,求生彌勒凈土的標準──行眾三昧,深入正定,你起碼要欲界定以上。諸位都知道,禪定在戒律當中,被列為‘過人之法\’,因為這個禪定,在欲界不是正常的情況,因為欲界的眾生是散亂的,所以說你要成就禪定是不容易的。成就禪定不容易,除了我們自己的善根不夠以外,外在的環(huán)境也很重要,因為末法時代的環(huán)境是擾動的。大環(huán)境是擾動的,你的心要寂靜下來就不容易,因為它的磁場是擾動的磁場。
所以宗喀巴大師說(他那個時候是明朝,距離現(xiàn)在五百多年):那個時候成就未到地定的都很少了。所以你要求生彌勒凈土,你不是散亂心就可以去的,你要行眾三昧,深入正定,而且他臨終沒有接引的功德。你到彌勒凈土怎么去?你自己過去。那你臨終的時候,你要是稍微有點差錯,你就去不成了。沒有像‘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你一旦跟彌陀的本愿感應(yīng)了以后,‘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開示慰導;佛陀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所以能夠正念分明往生。他臨終沒有來安慰你、開導你,這個地方也增加很多變數(shù),就是在因地上困難度比較高,這第一個。
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wù)?悉念佛發(fā)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凈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wù)?皆生念佛發(fā)菩提心,伏滅煩惱。前面一段,我們是根據(jù)因地的修行來作比較;這個地方是講果地的功德。你往生兜率天,兜率天是一種欲界的果報,它不是凈土;那身為果報,當然就受了業(yè)力的引導,就會有退轉(zhuǎn)的因素。那為什么退轉(zhuǎn)呢?
第一個,你很難有聽到佛法的因緣。極樂世界是五塵說法──色、聲、香、味、觸:你到極樂世界,你在那個地方喝一口八功德水,這一口水喝下去,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到極樂世界聞到了香氣,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的五塵是說法的。彌勒凈土沒有這樣的事情,它是一個果報體。我們看祖師大德對我們的開示,祖師大德修行告訴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所有的修行在娑婆世界,六根都要收攝起來,可見得六塵對我們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在
極樂世界沒有所謂都攝六根這件事情,因為它整個六塵都是彌陀法身的功德,你干嘛要都攝六根呢?所以說外在的塵境的確不同,一個是愿力所成的凈土,一個是業(yè)力所成的國土。
第二個,彌勒凈土‘有女人\’的問題,當然有女人就容易造罪業(yè),這個地方就是‘諸天\’的一個障礙。
這二個理由:第一個聞法不容易,第二個有女人的障礙,所以在果報上也有退轉(zhuǎn)的因緣。所以說,彌勒凈土雖然距離比較近,但是它往生困難;第二個,往生以后,它不保證你不退轉(zhuǎn)。這個感應(yīng)道交跟距離是沒有什么關(guān)系的,即使這個凈土就在你家隔壁,你跟它沒有感應(yīng),你就是沒有辦法去。
你要是跟它有感應(yīng),你看〈凈土發(fā)愿文〉:‘一剎那間離五濁\’,這十萬億佛土,一剎那就去了,這個距離不是問題的。所以說,今天你要知道你為什么選擇西方凈土、你為什么選擇阿彌陀佛當你的本尊?‘下手易,成就高’,就是這句話。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個地方。
問:恭請法師慈悲開示,等覺菩薩還有一念的生相無明,他還不能明白‘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請法師慈悲開示。
答:所有本尊相應(yīng)法門的理論,都是建立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從佛陀的方便教法來看,從因緣上,佛跟眾生是有差別的,所以才會有十法界的差別。但是這個是從心的表層來說有差別,佛是功德莊嚴,我們是業(yè)障深重。但是這個‘心佛眾生\’這個‘心\’,是指著他的本性,就是佛心的本性跟眾生心的本性,是沒有差別的,那這就講到所謂‘二空真如\’的道理。所以我們看這個心態(tài),有表層的心態(tài)跟理體的心態(tài)。等覺菩薩對二空真如已經(jīng)證得了相當大的一部分,但是他還有一部分沒有證得,特別是那個微細的、俱生的這些我空、法空的真如,那個俱生的煩惱還沒有斷除,所以他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還不能完全明白。所以你看顯教也好、密教也好,只要講本尊相應(yīng)的,沒有一個菩薩敢講話,到了流通分也不敢交給菩薩來弘傳,絕對不敢。你說普賢菩薩可以弘傳《法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可以;你看《阿彌陀佛經(jīng)》的流通分,是六方諸佛來弘傳,六方諸佛在虛空現(xiàn)前。這種大圓滿、大手印本尊相應(yīng)的法門,只有佛陀跟佛陀之間可以弘傳;因為它的理論基礎(chǔ),建立在這種平等不二的真如法門。那這個地方是大乘一個不共的法門。
問:法師上課的時候提到要一門深入,如果我們曾經(jīng)立下誓愿力,要持〈往生咒〉三十萬遍、〈大悲咒〉十萬遍等等功課,那現(xiàn)在萬緣放下,專念阿彌陀佛的、禮拜阿彌陀佛、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些沒有完成的誓愿,應(yīng)該要怎么辦比較正確?
答:我以前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還沒有遇到《彌陀要解》之前,我曾經(jīng)發(fā)愿要禮拜《楞嚴經(jīng)》十部,后來我拜了三部,當然所謂的拜是一字一拜,《楞嚴經(jīng)》每一部有六萬多字。我拜了三部以后,看來也不錯,消了不少業(yè)障,剛開始有點躁動,拜到最后心就寂靜多了。后來我讀到《彌陀要解》,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要不要繼續(xù)拜下去?后來我就想:我剩下的七部,我到凈土再拜。(眾笑)因為你一個人不能做太多事情,就像陳省三博士,你只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
如果你不想做好事情,你什么事情都是結(jié)緣式的,那就不提了;你要把事情做好,你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因為你的精神體力有限。你看看歷史上的成功人物,沒有一個人是做好二件事情的,沒有這種事情。你要扣除睡覺、吃飯、打妄想的時間,這個妄想讓它打累了不想再打的時候,你才可以修行(呵──),是不是?你斗得過妄想啊?它是熟境界,你的修行是生境界,是不是!所以說,你只能夠先拜佛,把妄想調(diào)和一下;經(jīng)行;寂靜以后,才能夠開始修行:這很多前方便的。所以你真正的修行很短很短,而你要做很多的事情,結(jié)果你什么事都沒有做好。就是說,你要認清楚你現(xiàn)在的時間不多了,而你來生又充滿了變數(shù),阿賴耶識有很多煩惱跟罪業(yè),等著要傷害你;你現(xiàn)在能夠做的第一件事情,先離開三界,因為三界的問題太嚴重了,三界火宅太嚴重了。我們這樣子講,如果你對三界還不想離開,你不可能
老老實實念佛,因為凈土法門的特色──帶業(yè)往生,橫超三界。一個人會老老實實念佛,只有二種情況:第一個,他是真的下定決心,決欲現(xiàn)生出樊籠,今生說什么都要離開三界。第二個,他相信他自己做不到,我現(xiàn)在就開始不睡覺、不吃飯,什么事情都不做,就專心的修學戒定慧,也做不到。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是實際上做不到的問題,沒有辦法斷惑證真。當你是真的想要離開三界,當你也知到你現(xiàn)實的情況做不到,只有彌陀的本愿可以救拔你,那個時候你念佛就有希望。其實我們這個凈土的課程一路走來,就是一直在告訴你這個觀念:第一個,離開三界很重要;第二個,你做不到。(呵──)就是告訴你這二個觀念。這個時候,你對阿彌陀佛的圣號,才能夠死心塌地的、老老實實的,所有的妄想通通不要打了、通通放下,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到最后就是四個字──老實念佛。我在想‘老實念佛\’,‘老實\’這二個字,應(yīng)該是要經(jīng)過學習以后,這個人才有辦法老實的,是整個經(jīng)論通達了以后,把所有的因緣都做過比較以后,這個人的心老實下來,死心塌地的,所有妄想都不再打了。如果這個人完全沒有學習經(jīng)論,你說他可以老實念佛,我不太相信的。他的表層意識可能不打妄想,但是他內(nèi)心很多微細的疑惑應(yīng)該是存在的。為什么我要念阿彌陀佛?我還有很多選擇,我為什么不念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他心中有很多問號。你帶著很多的問號來念佛,你的力量是大打折扣的。所以講臨終十念,為什么臨終十念能夠往生?下一個問題就提到了,因為那個臨終十念,是真實的信心,沒有任何虛妄,那是完全真實的信心,一個實心的東西。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凈土法門很強調(diào)正念。本尊法門是很重視心理建設(shè)的。我希望在凈土課程,大家好好體會一下:為什么凈土法門釋迦牟尼佛一再強調(diào)?為什么六方諸佛要出來證明?為什么歷代祖師,唯識宗的祖師、天臺的祖師,連律宗的祖師靈芝律師,都弘揚凈土?幾乎所有的祖師,到晚年以后,他們的選擇都是相同的?這個地方就是你要弄清楚的。當然這個都是要經(jīng)過學習的,沒有一個智慧的產(chǎn)生,是靠我們的糊思亂想想出來的,絕對不可能。所以斷疑生信,要從聞經(jīng)而達理。好,我們今天就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 上一篇:《凈土十疑論》導讀 第三卷
- 下一篇:《凈土十疑論》導讀 第五卷
- 怎么修因緣觀?觀察因緣的相貌
- 佛陀用長行和重頌這兩段來說明三界火宅
- 無聲也是一個聲音
- 什么是意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意業(yè)
- 什么是口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口業(yè)
- 什么是身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身業(yè)
- 念佛人為什么要把心帶回家?
- 下定決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發(fā)心跟正見這兩科是基本功
- 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觀世音菩薩的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
-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臨命終時要記。和虏豢盎厥
- 怎么把點狀的佛號提升到一種片狀?念佛的功德
- 如何才能往生?對娑婆世界的愛取調(diào)伏到很低
- 只有自己想改變的人才能改變
- 什么叫破壞善根?淫戒的問題是什么?
- 修學佛法是要靠自己覺悟、遠離妄想的
- 如何對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別是什么?
-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