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寶論20、出家的公案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五)
僧寶論20、出家的公案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五)
福增長者出家的公案
《賢愚經(jīng)》中記載了一則福增長者出家修行證果的感人公案: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王舍城,有一長者,名尸利苾提(福增)。其年百歲,聞出家功德如是無量,便自思惟:我今何不于佛法中出家修道?即辭妻子奴婢大小,我欲出家,其人老耄。家中大小,莫不厭怡。輕賤其言,無從用者。聞欲出家,咸各喜言。汝早應(yīng)去,何以遲晚,今正是時!
尸利苾提,即出其家。往趣竹林,欲見世尊求出家法。到竹林已,問諸比丘:佛世尊大仙,大悲廣利天人者,今何所在?比丘答言:如來世尊,余行教化,利益不在。尸利苾提又問:次佛大師智慧上足,更復(fù)是誰?比丘指示彼尊者:舍利弗是。即柱杖至舍利弗所。舍杖作禮,白言:尊者,聽我出家。時舍利弗視是人已,念此人老,三事皆缺,不能學(xué)問坐禪佐助眾事,告言:汝去,汝老年過,不得出家。次向摩訶迦葉優(yōu)波離阿菟樓陀等,次第五百大阿羅漢,彼皆問言。汝先向余人未。答言:我先以向世尊,世尊不在,次向尊者舍利弗,又問彼何所說。答言:彼告我言,汝老年過不得出家,諸比丘言,彼舍利弗智慧第一,尚不聽汝,我等亦復(fù)不聽汝也。譬如良醫(yī),善知瞻病。舍不療治,余諸小醫(yī),亦悉拱手。當(dāng)知是人,必有死相。以舍利弗大智不聽,其余比丘亦爾不聽。
尸利苾提求諸比丘,不得出家,還出竹園,住門閫上。悲泣懊惱,舉聲大哭:我從生來,無有大過,何故特不聽我出家?如優(yōu)波離、剃發(fā)賤人、泥提、下穢除糞之人、鴦掘摩羅殺無量人及陀塞羈、大賊惡人,如是等人,尚得出家。我有何罪,不得出家?作是語時,世尊即于其前踴出。放大光明,相好莊嚴(yán),譬如忉利天王帝釋七寶高車。佛問福增:汝何故哭?爾時長者,聞佛梵音,心懷喜踴,如子見父,五體投地,為佛作禮,泣白佛言:一切眾生,殺人作賊,妄語誹謗,下賤等人,皆得出家。我獨何罪,特不聽我佛法出家?我家大小,以我老耄,不復(fù)用我,今于佛法,不得出家。今設(shè)還家,必不前我,當(dāng)何所趣?我今定當(dāng)于此舍命。
爾時佛告尸利苾提:誰能舉手于虛空中而作定說,是應(yīng)出家,此人不應(yīng)是老?長者白佛言:世尊,法轉(zhuǎn)輪王、第一智子、次佛、第二世間導(dǎo)師舍利弗者。此不聽我佛法出家。爾時世尊,以大慈悲,慰喻福增,譬如慈父慰喻孝子,而告之言:汝莫憂惱,我今當(dāng)令汝得出家。非舍利弗三阿僧祇劫精懃苦行、百劫修福,非舍利弗世世難行、破頭挑眼、髓腦血肉、皮骨手足、耳鼻布施,非舍利弗投身餓虎、入于火坑、身琢千釘、剜身千燈,非舍利弗國城妻子、奴婢象馬、七寶施與,非舍利弗初阿僧祇劫供養(yǎng)八萬八千諸佛,中阿僧祇劫供養(yǎng)九萬九千諸佛,后阿僧祇劫供養(yǎng)十萬諸佛世尊,出家持戒、具足尸波羅蜜,非舍利弗于法自在,何得制言此應(yīng)出家、此人不應(yīng)?唯我一人,于法自在。唯我獨乘六度寶車,被忍辱鎧。于菩提樹下,坐金剛座。降魔王怨,獨得佛道,無與我等。汝來隨我,我當(dāng)與汝出家。如是世尊種種慰喻。
福增憂惱即除,心大歡喜,便隨佛后,入佛精舍,告大目犍連,令與出家。何以故?眾生隨緣得度,或有于佛有緣,余人則不能度。于余人有緣佛則不能度,于舍利弗有緣。目連、迦葉、阿那律、金毗羅等一切弟子,則所不度。如是展轉(zhuǎn),隨其有緣,余人不度。爾時目連亦思,此人年高老耄,誦經(jīng)坐禪佐助眾事,三事悉缺。然佛法王,勅使出家,理不可違。即與出家,受具足戒。此人前世,已種得度因緣。已吞法鉤,如魚吞鉤,必出不疑。已曾修集諸善功德。晝夜精勤,修習(xí)讀誦修多羅毘尼阿毘曇,廣通經(jīng)藏。
以年老故,不能隨時恭敬迎送禮問上座。諸年少比丘,以先出家,為上座故,?嘌钥饲:此老耄比丘,自恃年高,誦經(jīng)學(xué)問,憍慢自大。不相敬承。時老比丘,便自思惟:我在家時,為家大小之所刺惱。今來出家,望得休息,而復(fù)為此諸年少輩之所激切,何罪乃爾?!益增苦惱。又作是念:我今寧死。時彼林邊,有大河水,既深且駃。尋往岸邊,脫身袈裟,置樹枝上。長跪向衣,啼泣墮淚,自立誓言:我今不舍佛法眾僧,唯欲舍命。我此身上衣,布施持戒精進(jìn)誦經(jīng)。設(shè)有報者,愿我舍身,生富樂家,眷屬調(diào)順,于我善法,不作留難,常遇三寶,出家修道,遭值善師,示悟涅槃。誓已,于河深駛回波覆涌之處,欲投其中。爾時目連以天眼觀我老弟子為作何事,尋見弟子,放身投水,未至水頃,以神通力,接置岸上。問言:法子汝何所作?尸利苾提甚大慚愧,即自思惟:當(dāng)以何答?我今不應(yīng)妄語誑師,設(shè)誑師者,世世獲罪,當(dāng)為舌根。又我和上,神通玄鑒。我縱妄語,亦自知之。世若有人,智慧明達(dá),性實質(zhì)直,諸天應(yīng)敬。若有智慧,而懷諂誑,可為人師,人應(yīng)恭敬供養(yǎng)。若無智慧,而有質(zhì)直,雖不兼物,行足自濟(jì)。若人愚癡,心懷誑諂,一切眾中,惡賤下劣。設(shè)有所說,人悉知之。皆言:此人諂欺無實。假令實說,舍不信用。是故我若欺誑和上,此非我宜,當(dāng)如實說。
即白師言:我厭家出家,欲求休息。今復(fù)不樂,故欲舍命。目連聞已,即作是念:此人設(shè)當(dāng)不以生死恐畏之事而怖之者,于出家利,空無所獲。即告之言:汝今至心,捉我衣角,莫中放舍。即奉師教,譬如風(fēng)性,輕舉所吹塵草,上沖虛空,神足游空,若捉一毛,隨意所至。爾時目連,猶如猛鷹銜于小鳥,飛騰虛空。目連神足,亦復(fù)如是。身升虛空,屈申臂頃。至大海邊,海邊有一新死女人,面貌端正身容殊妙,相好具足。見有一蟲,從其口出,還從鼻入,復(fù)從眼出,從耳而入。目連立觀,觀已舍去。尸利苾提白言:和上,此何女人,狀相如是?目連告言:時到當(dāng)說。
小復(fù)前行,見一女人,自負(fù)銅鑊,搘鑊著水。然火吹之,既沸,脫衣自入鑊中。發(fā)爪先脫,肉熟離骨,沸吹骨出在外。風(fēng)吹尋還成人,自取其肉而食噉之。福增見已,心驚毛豎,白言:和上,自食肉者,為是何人?目連告曰:時到當(dāng)說。
次小前行,見一大身,多有諸蟲,圍唼其身,乃至支節(jié),無有空處如針頭許。時有大聲,叫喚啼哭,震動遠(yuǎn)近,如地獄聲,言:和上,大惡聲為是何人?目連告言:時到當(dāng)說。
復(fù)見有一大男子,周匝多有獸頭人身,諸惡鬼神,手執(zhí)弓弩,三叉毒箭,鏃皆火燃,共射之,身皆燋燃。白言:和上,此是何人,受茲苦毒?逃走無所。師言且住,時到當(dāng)說。
次前經(jīng)久,見一大山,下安刀劍,見有一人,從上投下,刀戟劍矟,壞刺其身,即自收拔,還豎本處,復(fù)還上山,如前不息。見已白師:此復(fù)何人而受斯苦?告言且止,時至當(dāng)說。
次前見有一大骨山,高七百由旬,能鄣蔽日,使海蔭黑。爾時目連,于此骨山一大肋上,來往經(jīng)行,弟子隨行,尋自思惟:我今和上,既已無事,我寧可問向來事不?念已白言:唯愿和上,為我解說向所見事。目連告言:今正是時。
即白和上:先所見者,是何女人?目連答言:汝欲知者,是舍衛(wèi)城大薩薄婦,容貌端正,夫甚愛敬。爾時薩薄,欲入大海,貪戀此婦,不能舍離。即將入海,與五百估客,上船入海。時婦常以三奇木頭,擎鏡照面,自覩端正,便起憍慢,深生愛著。時有一大龜,以腳蹋船。船破沒海,薩薄及婦,五百估客,一切皆死。大海之法,不受死尸。若水回波,夜叉羅剎,出置岸上。眾生命終,隨所愛念,死即生中。或有難言,隨所愛著。便往生者,誰愛地獄而入地獄者?眾人答曰:若有眾生,盜三尊財及父母物,乃至殺人,如是大罪,應(yīng)墮熾火地獄。是人為風(fēng)寒冷病所逼,便思念火,欲得入中,念已命終,便墮是獄。若人盜佛燈明及直,或盜僧祇燈燭薪草,若破壞撥撤僧祇房舍講堂,若冬寒時剝脫人衣,若以力勢以氷寒時,水灌奴婢及以余人。若抄掠時,剝?nèi)艘律。如是罪?應(yīng)墮寒氷地獄。是人為熱病所逼,常思寒冷之處。念想之時,便墮此獄。優(yōu)缽羅、缽頭摩、拘物頭、分陀利地獄亦復(fù)如是。寒地獄中,受罪之人,身肉氷燥,如燋豆散,腦髓白爆。頭骨碎破百千萬分。身骨劈裂。如烈箭銣。若人慳貪,斷餓眾生,隨時飲食,應(yīng)墮餓鬼。得逆氣病,不能下食。瞻病知識,以種種食,強勸之言。是甜是酢,此美易消。汝可強食,便起恚心。使我何時眼不見食,爾時命終,生餓鬼中。若人愚癡,不信三寶,誹謗毀道,應(yīng)墮畜生。為病所困,唯得伏臥。不得偃側(cè),不喜善言,左右定知此人必死,便逼勸言:汝當(dāng)聽法受齋受戒,汝當(dāng)見佛像見比丘僧,汝當(dāng)布施,其人心意,都不喜樂。為強敦曉喻,便增惡念。愿我得一不聞三寶善名處者,快不可言。爾時命終,生畜生中。若有修善種人天因,此人不為大病所困,臨命終時,心不錯亂,所親左右,知其將死,各勸之言:樂聞法不?欲見像不?欲見比丘聽經(jīng)偈不?汝喜欲得受齋戒不?欲得財物施佛像不?悉答言好,復(fù)與說言。施佛形像,得成佛道。供養(yǎng)法者,在所生處,得深智慧,達(dá)解法相。若施眾僧,所生之處,得大珍寶,隨意無乏。病人聞已,歡喜愿言。使我所生常遇三寶聞法開悟。爾時命終,得生人中,若人廣種生天善因,清凈施戒,樂聽經(jīng)法,修持十善,其人將終,安隱仰臥,見佛形像天宮婇女及聞天樂,顏色和悅,舉手上向。爾時命終,即生天中。此薩薄婦,自愛著身,命終還生故身作蟲,舍此蟲身,墮大地獄,受苦無量。尸利苾提。白言:和上,自食肉者,是何婦人?目連告曰:是舍衛(wèi)國優(yōu)婆夷婢。彼優(yōu)婆夷,請一清凈持戒比丘,夏九十日,奉給供養(yǎng)。于自陌頭,起房安止,自辦種種香美飲食。時到使婢送食供養(yǎng),婢至屏處,選好美者,自取食之,余與比丘。大家覺婢顏色悅澤有飲食相,問言:汝得無污比丘食。答言大家,我亦有信非邪見人,何緣先食?比丘食已,有殘與我,我乃食之。若我先食,使我世世自食身肉。以是因緣故,先受輕系花報之罪,命終當(dāng)墮大地獄中,受正果報,苦毒無量。
福增白言:所見大身,諸蟲唼食,發(fā)大惡聲,復(fù)是誰乎?告言福增:是獺利咤營事比丘,以自在故,用僧祇物花果飲食,送與白衣。受此花報,于此命終,墮大地獄。唼食諸蟲,即是爾時得物之人。福增白言:和上,彼舉聲哭,眾箭競射,洞身火燃,復(fù)是何人?目連告言:此人前身,為大獵師,多害禽獸,以是罪故,受斯苦毒。于此命終,墮大地獄,經(jīng)久難出。又問:和上,彼大山上自投來下,刀劍矛矟,刺割其身,投已復(fù)上,此是何人?目連告言:是王舍城王。大健鬪將,以猛勇故。身處前鋒,或以刀劍矛矟,傷克物命故受此報。于是死已,墮大地獄,受苦長久。福增又白:今此骨山,復(fù)為是誰?目連告言:汝欲知者,此即是汝故身骨也。
尸利苾提聞是語已,心驚毛豎,惶怖汗水,白言:和上,曼我今者,心未裂頃,時為我說本末因緣。目連告言:生死輪轉(zhuǎn),無有邊際,而善惡業(yè),終無朽敗,必受其報,造若干業(yè),隨行受報。
目連又言:過去世時,此閻浮提,有一國王,名曰曇摩苾提(秦言法增)。好喜布施持戒聞法,有慈悲心,性不暴惡,不傷物命,王相具足。正法治國,滿二十年。事簡閑暇,共人博戲。時有一人犯法殺人,諸臣白王:外有一人,犯于王法,云何治罪?王時慕戲,脫答之言:隨國法治。即案限律,殺人應(yīng)死,尋殺此人。王博戲已,問諸臣言:向者罪人,今何所在?我欲斷決,臣白王言:隨國法治,今已殺竟,王聞是語,悶絕躃地。諸臣左右,冷水灑面,良久乃穌,垂泣而言:宮人妓女,象馬七寶,悉何處在?唯我一人,獨地獄中,受諸苦痛。我本未為王時,而此宮中,亦有王治。我不久死,此中亦當(dāng)續(xù)有王治。我名為王,而害人命,當(dāng)知便是栴陀羅王,不知世世當(dāng)何所趣?我今決定,不須為王,即舍王位,入山自守。時王命終,生大海中,作摩竭魚。其身長大,七百由旬,諸王大臣,自恃勢力,抂克百姓。離別人民。剝脫眾生,命終多作摩竭大魚,多有諸蟲,唼食其身。譬如拘執(zhí)及毾茸,著身諸蟲,亦復(fù)如是。身癈癢故,揩頗梨山。碎殺諸蟲,血流污海,百里皆赤。以此罪緣,于是命終,墮大地獄。時摩竭魚,一眠百歲。覺已饑渴,即便張口,海水流入,如注大河。爾時適有五百估客,入海采寶,值魚張口,船行駛疾,投趣魚口。賈人恐怖,舉聲大哭,各作是言:我等今日,決定當(dāng)死,各隨所敬,或有稱佛及法眾僧,或稱諸天山河鬼神父母妻子兄弟眷屬。并作是言:我等今日,是為最后見閻浮提,更永不見。爾時垂入摩竭魚口,一時同聲:稱南無佛。時魚聞稱南無佛聲,實時閉口,海水停止,諸賈客輩,從死得活,此魚饑逼,即便命終,生王舍城中。夜叉羅剎,即出其身。置此海邊,日曝雨澆,肉消骨在,此骨山是。
福增當(dāng)知,爾時法增王者,汝身是也。緣殺人故,墮大海中,為摩竭魚。汝今既已,還得人身。不厭生死。若于此死,當(dāng)墮地獄欲出甚難。時尸利苾提,既見故身,聞是說已,。畏于生死,于所修法,次第憶念,系心住意,觀見故身。解法無常厭離生死,盡諸結(jié)漏,得羅漢道。目連歡喜,告言:法子,汝今所應(yīng)作者,皆已作竟。汝來向此,因我力來。汝今可以自神力去,爾時目連,飛升虛空。尸利苾提隨和上后,如鳥子從母。
還至竹林,時諸年少,未知得道,如前激刺。尸利苾提心已調(diào)順,威儀安詳,默無所陳。佛知此事欲護(hù)諸比丘不起惡業(yè)故,又欲顯此老比丘德,于大眾中,呼福增言:汝來福增,汝今日往大海邊耶?福增白言:實往世尊。汝所見者,今可說之。福增比丘具白世尊如所見事。佛言:善哉善哉!福增比丘,如汝所見事實如是,汝今已離生死之苦,得涅槃樂,應(yīng)受一切人天供養(yǎng)。比丘所應(yīng)作事,汝已具足。年少比丘,聞佛是語,深懷憂悔。如是智慧賢善之人,我等無智,惡心刺挊,我等云何受此罪報?時諸比丘,即從坐起,至福增所,五體投地,而作是言:諸善人生,與悲俱生。大德今生,亦應(yīng)當(dāng)與大悲俱生。唯愿于我生憐愍心,受我悔過。福增答言:我于諸人,無不善心可爾悔過。尸利苾提見諸年少心懷恐怖,即為說法。
諸比丘聞厭生死法,精勤修集,斷結(jié)盡漏,得阿羅漢道,福增因緣善名流布遍王舍城,諸人咸言:甚奇甚特!此長老者,于此城中,老耄無施。今于佛法,出家成道,顯說如是希有妙法。時城中人,多發(fā)凈心,或有聽放男女奴婢人民令出家者,或自出家者,莫不歡喜相勸出家。
由福增長者出家的公案,可知出家功德無量無邊。福增百歲,方乃出家,而能成就如是諸大功德,何況諸盛年之人,欲求妙勝大果報者,應(yīng)勤修法出家學(xué)道。
難陀比丘離染出家
爾時世尊,有弟名曰難陀。身如金色,具三十相,短佛四指。妻名孫陀羅,儀容端正世間罕有,光華超絕人所樂見。難陀于彼纏綿戀著無暫舍離,染愛情重畢命為期。世尊觀知受化時至,即于晨朝著衣持缽,將具壽阿難陀為侍者,入城乞食次至難陀門首而立,以大悲力放金色光,其光普照難陀宅中皆如金色。
于時難陀便作是念:光明忽照,定是如來。令使出看乃見佛至。即便速返白難陀曰:世尊在門。聞此語已,即欲速出迎禮世尊。時孫陀羅便作是念:我若放去,世尊必定與其出家。遂捉衣牽不令出去。難陀曰:今可暫放,禮世尊已,我即卻回。孫陀羅曰:共作要期方隨意去。以莊濕額而告之曰:此點未干即宜卻至,若遲違者罰金錢五百。難陀曰:可爾。
即至門首頂禮佛足,取如來缽卻入宅中,盛滿美食持至門首。世尊遂去即與阿難陀。世尊現(xiàn)相不令取缽。如來大師威嚴(yán)尊重不敢喚住。復(fù)更授與阿難陀,阿難陀問曰:汝向誰邊取得此缽?答曰:于佛邊取。阿難陀曰:宜授與佛。答曰:我今不敢輕觸。大師默然隨去。世尊至寺,洗手足已,就座而坐。難陀持缽以奉,世尊食已,告曰:難陀,汝食我殘不?答言:我食。佛即授與,難陀食已。世尊告曰:汝能出家不?答言出家。然佛世尊昔行菩薩道時,于父母師長及余尊者所有教令曾無違逆,故得今時言無違者。即告阿難陀曰:汝與難陀剃除須發(fā)。答曰:如世尊教。即覓剃發(fā)人,為其落發(fā)。
難陀見已,告彼人曰:汝今知不?我當(dāng)不久作轉(zhuǎn)輪王,汝若輒爾剃我發(fā)者,當(dāng)截汝腕。彼便大怖裹收刀具,即欲辭出。時阿難陀便往白佛,佛便自去。詣難陀處問言:難陀汝不出家?答言:出家。是時世尊,自持瓶水灌其頂上,凈人即剃。便作是念:我今敬奉世尊,旦為出家,暮當(dāng)歸舍。既至日晚,尋路有行。爾時世尊,于其行路化作大坑。見已便念孫陀羅斯成遠(yuǎn)矣,無緣得去。我今相憶或容致死,如其命在至?xí)苑叫。憶孫陀羅愁苦通夜。爾時世尊知彼意已,告阿難陀曰:汝今宜去告彼難陀,令作知事人即便往報。世尊令爾作知事人。問曰:云何名為知事人?欲作何事?答曰:可于寺中撿挍眾事。問曰:如何應(yīng)作?答言:具壽凡知事者,若諸苾芻出乞食時,應(yīng)可灑掃寺中田地,取新牛糞次第凈涂。作意防守勿令失落,有平章事當(dāng)為白僧。若有香花應(yīng)行與眾,夜閉門戶至?xí)援?dāng)開。大小行處常須洗拭。若于寺中有損壞處,即應(yīng)修補。
聞是教已。答言:大德如佛所言我皆當(dāng)作。時諸苾芻于小食時執(zhí)持衣缽,入劫比羅城為行乞食。于時難陀見寺無人,便作是念,我掃地了,即可還家。遂便掃地。世尊觀知,以神通力令掃凈處糞穢還滿。復(fù)作是念:我除糞穢,方可言歸。放箒收持糞穢無盡。復(fù)作是念:閉戶而去。世尊即令閉一房竟更閉余戶,彼戶便開,遂生憂惱。復(fù)作是念:縱賊損寺此亦何傷?我當(dāng)為王更作百千好寺倍過于是。我宜歸舍。若行大路恐見世尊,作是思量即趣小徑。佛知其念從小道來,既遙見佛不欲相遇。路傍有樹枝蔭低垂,即于其下隱身而住。佛令其樹舉枝高上其身露現(xiàn)。佛問難陀:汝何處來?可隨我去。情生羞恥從佛而行。佛作是念:此于其婦深生戀著,宜令舍離。為引接故,出劫比羅城,詣室羅伐。
既至彼已,住毗舍佉鹿子母園。佛念難陀愚癡染惑,尚憶其妻愛情不舍,應(yīng)作方便令心止息,即告之曰:汝先曾見香醉山不?答言未見。若如是者捉我衣角。即就捉衣。于時世尊猶如鵝王,上升虛空至香醉山。將引難陀左右顧盼,于果樹下見雌獼猴,又無一目即便舉面直視世尊。佛告難陀曰:汝見此瞎獼猴不?白佛言見。佛言:于汝意云何?此瞎獼猴比孫陀羅誰為殊勝?答言:彼孫陀羅是釋迦種,猶如天女,儀容第一舉世無雙。獼猴比之,千萬億分不及其一。
佛言:汝見天宮不?答言未見?筛揭陆。即便執(zhí)衣還。若鵝王上虛空界至三十三天,告難陀曰:汝可觀望天宮勝處。難陀即往歡喜園、婇身園、麁身園、交合園、圓生樹、善法堂。如是等處諸天苑、園花果浴池游戲之處,殊勝歡娛悉皆遍察,次入善見城中。復(fù)見種種鼓樂絲竹微妙音聲,廊宇踈通床帷映設(shè),處處皆有天妙婇女,共相娛樂。難陀遍觀見一處所,唯有天女而無天子,便問天女曰:何因余處男女雜居受諸快樂,汝等何故唯有女人,不見男子?天女答曰:世尊有弟名曰難陀,投佛出家專修梵行,命終之后當(dāng)生此間,我等于此相待。難陀聞已踴躍歡欣,速還佛所。世尊問言:汝見諸天勝妙事不?答言:已見。佛言:汝見何事?彼如所見具白世尊。佛告難陀:見天女不?答言:已見。此諸天女比孫陀羅,誰為殊妙?白言世尊:以孫陀羅比此天女,還如香醉山內(nèi)以瞎獼猴比孫陀羅,百千萬倍不及其一。佛告難陀:修凈行者有斯勝利,汝今宜可堅修梵行,當(dāng)?shù)蒙焓芩箍鞓。聞已歡喜,默然而住。
爾時世尊便與難陀,即于天沒至逝多林。是時難陀思慕天宮而修梵行,佛知其意,告阿難陀曰:汝今可去告諸苾芻,不得一人與難陀同座而坐,不得同處經(jīng)行,不得一竿置衣,不得一處安缽及著水瓶,不得同處讀誦經(jīng)典。阿難陀傳佛言教,告諸苾芻。苾芻奉行皆如圣旨。是時難陀既見諸人不共同聚,極生羞愧。后于一時。阿難陀與諸苾芻。在供侍堂中?p補衣服。難陀見已便作是念:此諸苾芻,咸棄于我,不同一處。此阿難陀既是我弟,豈可相嫌?即去同坐。時阿難陀速即起避,彼言:阿難陀,諸余苾芻事容見棄,汝是我弟,何乃亦嫌?阿難陀曰:誠有斯理,然仁行別道,我遵異路,是故相避。答曰:何謂我道云何爾路?答曰:仁樂生天而修梵行,我求圓寂而除欲染。聞是語已倍加憂戚。
爾時世尊知其心念,告難陀曰:汝頗曾見捺洛迦不?答言:未見。佛言:汝可捉我衣角。即便就執(zhí)。佛便將去往地獄中。爾時世尊在一邊立,告難陀曰:汝今可去觀諸地獄。難陀即去。先見灰河,次至劍樹糞屎火河,入彼觀察,遂見眾生受種種苦;蛞娨糟Q拔舌捩齒抉目,或時以鋸解其身,或復(fù)以斧斫截手足,或以牟[矛*(替-曰+貝)]镵身,或以捧打矟刺,或以鐵錘粉碎,或以镕銅灌口,或上刀山劍樹碓搗石磨銅柱鐵床受諸極苦,或見鐵鑊猛火沸騰熱焰洪流煮有情類,見如是等受苦之事。復(fù)于一鐵鑊空煮炎熱中無有情,覩此憂惶,問獄卒曰:何因緣故,自余鐵鑊皆煮有情,唯此鑊中空然沸涌?彼便報曰:佛弟難陀,唯愿生天專修梵行,得生天上暫受快樂,彼命終后入此鑊中,是故我今然鑊相待。難陀聞已,生大恐怖。身毛皆豎,白汗流出。作如是念,此若知我是難陀者,生叉鑊中。即便急走,詣世尊處。佛言:汝見地獄不?難陀悲泣雨淚哽咽而言,出微細(xì)聲白言已見。佛言:汝見何物?即如所見具白世尊。佛告難陀:或愿人間或求天上勤修梵行,有如是過。是故汝今當(dāng)求涅槃以修梵行,勿樂生天而致勤苦。難陀聞已,情懷愧恥,默無所對。
爾時世尊知其意已,從地獄出至逝多林。即告難陀及諸苾芻曰:內(nèi)有三垢,謂是淫欲、瞋恚、愚癡。是可棄舍,是應(yīng)遠(yuǎn)離,法當(dāng)修學(xué)。
難陀在佛的教誨下離欲出家,聽佛陀為說《入胎經(jīng)》,信受奉行,越生死海險難之處,獲阿羅漢果,至安隱究竟涅槃。
蘇帕長老尼的故事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叫蘇帕的長老尼。她出生在王舍城一個婆羅門家庭。佛陀道王舍城游化時,她隨佛陀出家,不久證阿那含果。一天,她到偏遠(yuǎn)的芒果林修禪,途中遇到一位貪色的惡少擋住了她的去路。惡少極力挑逗、百般糾纏,蘇帕長老尼與之唇槍舌劍地論戰(zhàn)。
惡少言:
原野香風(fēng)吹,眾樹花開滿;初春好時光,花林可交歡。
你似塘中蓮,生于魔鬼間,梵行不享用,美器空凋殘。
蘇帕長老尼言:
此身本易碎,走向墳?zāi)归g,身中盡污垢,何處使你戀?
惡少言:
你身似金像,眼似蓮花瓣,看到你兩眼,情欲倍增添。
蘇帕長老尼言:
“玩偶和木偶,我曾親眼見,似美能起舞,全憑一線牽。
一旦線解除,身首全散亂。吾身亦如是,”四大’為零件。
地、水和火、風(fēng),有何可愛戀?”
好個蘇帕長老尼,對自己的眼睛毫無戀著,摳出一只眼珠遞給惡少。惡少一見,大驚失色,急忙施禮賠罪,落荒而逃。
任隨何等尷尬的世間或出世間懸難,對于掌握證悟智慧的圣者來說,都只是如同游戲,自有無窮無盡的方式方法,解決任何困難。
推父落水 逼母改嫁
世俗的孝道,雖有導(dǎo)人向善的增上力量,但當(dāng)這一行為的形式愈發(fā)被看重以后,也會逐漸形成重形式、輕實質(zhì)的教條理解。禪門超邁奪俗的出離修為,當(dāng)然要從偏俗的情執(zhí)或形式中解放出來,宋代禪門,便曾發(fā)生這樣一樁驚世駭俗的公案。
宋代,有一個漁民家庭,世代以捕魚為業(yè),十分貧寒,全家以漁船為家產(chǎn)。漁夫有一妻一子,生活在船上,船至何方,家到何方。漁夫的兒子宿具善根,受鄰人影響,暗自信佛,其父母并不理解。小兒每每將所捕活魚放生,父母發(fā)現(xiàn),則每每痛加斥責(zé)。
歲月如梭,小兒很快長成少年,因宿具善根,對于佛法的虔信,愈加迫切。父母捕魚為業(yè)的生計和對其信仰的反對,使他倍感苦惱。在俗甚難修行,出家修行的志愿一直深藏在心底。但以當(dāng)時的世道民風(fēng),漁人生活的現(xiàn)況,使他難以獲得修行佛法的自在。終有一天,他向父親提出了出家修行的請求,自然遭遇強烈反對,水上的交談使少年越來越絕望,他用猛厲的方式為自己爭求出路,父親仍舊全力反對其出家。少年痛念生死無常,命光有限,相互牽纏,不如求一解脫,在一再哀求仍遭拒絕之后,為了求得生命的自由,他推開父親,打算奪路出行。未曾想,父親不慎落水,搶救之下,全無結(jié)果,憤憤離世。返回家中,于母親談及所愿和父親不慎落水之事,其母痛心欲絕。少年并未因此而放棄出離志愿,他勸慈母改嫁,以尋求新的生活,并很快料理完家中一切后事,匆忙前往深山古寺,迫切地尋求心靈解脫。
寺院收留了他,雖然修行的生活,是他一直所追求的,但尋求這種生活的代價,使他日夜遭受良心和倫理的雙重煎熬,他不分晝夜地痛念“推父落水,逼母改嫁,該當(dāng)何罪?!”俗情之懊惱,失親之悲痛,使他不分日夜、分分秒秒地口念心思這三句話。在參禪清修的生活中,這三句話代替了他的一切思維,悲切懊惱,生死磨礪,念念相續(xù),如口頭禪,而又比任何口頭禪都更為真切,三十年間,未曾間斷一剎那,這口頭禪,成為他生命中貫穿一切的真話頭。
如此行持,三十年此話頭不變,忽然有一日,桶底脫落,心光畢露,其身與心,極得自在,以般若力,憶念父母,現(xiàn)在其前,為其說法,當(dāng)下得度,三十年痛觸心扉,以智慧力,瞬間得度,世出世間,大孝阜成。
度父母已畢,即語世人:“所做已辦,已悟佛心。”僧俗兩眾,皆為其孝思所感,聞?wù)f度脫父母之身心,皆感佩涕零。大師復(fù)告世人曰:“吾今已預(yù)知時至,各人為道珍重,某向大眾告假!北娨辉偻炝,大師云:“吾不來世間矣!”言畢坐逝。
在五濁世間,大師決志修道,以勇猛心,完成所愿,當(dāng)知,五濁眾生,濁見難調(diào),諸修道人,當(dāng)逆順一如,于生死世間,諸未度者中,使孝道良知,親情道念,一一得度!
怡山惟然禪師與《禮佛發(fā)愿文》
怡山惟然禪師,是唐末的禪宗碩德。一生行持高操,舉止樸實。英年出家,在當(dāng)時諸大德的提點和磨練下,徹悟心源,決意終老山林,一心苦修。
不料當(dāng)世,風(fēng)雨飄搖,民不聊生,經(jīng)常戰(zhàn)亂,老百姓很難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一次戰(zhàn)亂后,一位婦女,帶著幾個孩子慌忙逃難,丈夫死于戰(zhàn)亂中。一家人落荒到深山里,毫無接濟(jì),不知道如何才能生存下去。機緣巧合,怡山禪師路經(jīng)這片山野,母子到禪師面前哀求食物。禪師慈悲,決定幫助母子度過危難。然而,戰(zhàn)亂并沒有很快過去,而救濟(jì)母子的生活重?fù)?dān)卻越來越重。禪師數(shù)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幫助這一家人,使他們有勇氣生存下去。數(shù)年后,戰(zhàn)亂平復(fù),禪師回到叢林。平靜的生活過了沒多久,戰(zhàn)爭又開始了……
在這人命如草芥,死活無人問津的年代,禪師先后救濟(jì)幫助了六七戶類似的家庭。數(shù)十年后,人們看到一位須發(fā)蒼蒼的老者,一個人獨自行進(jìn)在山林中,向著一個寺院的方向進(jìn)發(fā)。因為過分衰老和勞累,他臥倒在小溪邊,溘然長逝。
這位老人就是怡山禪師,渾身襤褸,人們看不清他是僧是俗,善良的路人對老人進(jìn)行了簡單地殮葬。他的身上別無長物,只有一篇他的愿文……從這篇愿文中,大家了解到這位老人畢生的愿望和追求,無不感懷涕零。
直至乾隆皇帝編修大藏經(jīng),這篇愿文才被擺到了桌上,主修官面對嚴(yán)格的入藏規(guī)定,不知如何是好。怡山禪師不甚明了的身份,是絕對不符合入藏要求的。然而,很多讀誦過這份愿文的佛弟子都堅定地認(rèn)為它應(yīng)該正式編入藏經(jīng)。
正在人們爭論不休,疑惑不已時,愿文放射出奪目的七色光芒,照亮了寺院和天空,并發(fā)出隆隆的巨響,這分明是龍?zhí)?a href="/remen/hu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護(hù)法在為這份愿文作證明,于是主修官再也不敢猶豫,將該愿文正式編入了大藏經(jīng)。怡山禪師是不會在意他的愿文是否能進(jìn)入藏經(jīng)地。但是,當(dāng)后世子孫在讀誦藏經(jīng)并與怡山禪師生發(fā)起同樣大愿的時候,大師在常寂光中一定會破顏微笑。怡山禪師《禮佛發(fā)愿文》全文如下:
歸命十方調(diào)御師,演揚清凈微妙法;
三乘四果解脫僧,愿賜慈悲哀攝受!
弟子眾等,自違真性,枉入迷流。隨生死以飄沉,逐色聲而貪染。十纏十使,積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迷淪苦海,深溺邪途。著我耽人,舉枉措直,累生業(yè)障,一切愆尤。仰三寶以慈悲,瀝一心而懺悔。
所愿:
此世福基命位,各愿昌隆;來生智種靈苗,同希增秀。生逢中國,長遇明師。正信出家,童真入道。六根通利,三業(yè)純和。不染世緣,常修梵行。執(zhí)持禁戒,塵業(yè)不侵。嚴(yán)護(hù)威儀,蜎飛無損。不逢八難,不缺四緣。般若智以現(xiàn)前,菩提心而不退。修習(xí)正法,了悟大乘。開六度之行門,越三祗之劫海。建法幢于處處,破疑網(wǎng)于重重。降伏眾魔,紹隆三寶。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修學(xué)一切法門,悉皆通達(dá)。廣作福慧,普利塵沙,得六種之神通,圓一生之佛果。
然后:
不舍法界,遍入塵勞。等觀音之慈心,行普賢之愿海。他方此界,逐類隨形。應(yīng)現(xiàn)色身,演揚妙法。泥犁苦趣,餓鬼道中,或放大光明,或現(xiàn)諸神變。其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fā)菩提心,永出輪回苦;痂Z冰河之地,變作香林;飲銅食鐵之徒,化生凈土。披毛戴角,負(fù)債含怨,盡罷辛酸,咸沾利樂。疾疫世而現(xiàn)為藥草,救療沉疴;饑饉時而化作稻粱,濟(jì)諸貧餒。但有利益,無不興崇。
次期:
累世冤親,現(xiàn)存眷屬,出四生之汨沒,舍萬劫之愛纏。等與眾生,齊成佛道。虛空有盡。我愿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守培法師守拙報師恩
守培法師在師父圓寂后,自己到山上砍下石頭,在寺院里磨石寫字,斫石刻碑,拓成一些本子,送給師父生前的道友。守培法師辭去超岸寺的方丈,拖著年邁的身體,獨自為師父守塔三年,每天早晨都獨自敲木魚念一部《法華經(jīng)》,晚念《華嚴(yán)經(jīng)》,風(fēng)雨無阻,日日不斷,直至三年圓滿。
守培法師首先是將安奉祖堂中師父的靈柩,依佛制右肋而臥的意義,由直置的方向改為橫臥的方向。老人親手重新布置靈堂,改俗習(xí)為樸素、肅穆的氣象。七期之中,法師每日黎明前都獨自一人至靈前燃燭焚香,禮拜鳴魚,誦念《法華經(jīng)》一卷。
七期結(jié)束后,法師為師父寫傳,并計劃立碑。法師托人從城里購來高低不平的青皮石,安放坍墀修磨,不雇傭石匠,只是找來一把生銹的鐵斧與鐵錘,叮叮當(dāng)當(dāng)在石上鑿起來。雖然沒有良好的工具,但法師毫無顧慮,只是一天天做下去,不慌不忙,每日都要工作數(shù)小時。后來又加一道水磨,那是用一塊二十余斤的粗麻石,綁上一根竹竿,伏在青石上帶水推去拉來的,即為磨石工具了。不平的鑿,不光的磨,數(shù)十日后,這塊不規(guī)則的頑石,終于變成了平滑如鏡的青石。他先在石上涂上一層很濃的墨,畫上白線條的行次,用新的大楷羊毫,沾上銀朱,以端正大小楷寫上傳文,再涂上一層保護(hù)紙,以待鐫刻。不僅寫的工作自任,刻的工作也不假他人。人們都覺得很驚奇。尤其讓人佩服的是,老人并未特別購置精良工具,僅僅用一支家用的刀,拿來在刀磚上磨磨,即在石上刻了起來。而刻出的字,不獨有棱,而且有力,和底字一模一樣,絲毫不會走樣。立碑的工程從始至終,持續(xù)了半年時間。
老人刻碑時,有年輕的法師很好奇,又覺得刻碑應(yīng)該很容易,在老人休息的時候,悄然地拿起刀,嘗試去刻,卻一刀入石,像似生根,使盡力氣,把刻刀拔出來時,刀下的石紋,已不成筆劃。老人發(fā)現(xiàn)了,忙來制止其動手,看看刻的字,只是“不好,不好”地嘆息。結(jié)果老人未深責(zé),但警誡道:“你不要再來刻了,弄壞了沒有法子補救的!”經(jīng)老人多方修正那個走了樣的字,才補救好;在刻字工作完成后,老人又打下數(shù)十份拓本,裱折成帖,分贈遠(yuǎn)近師友。 守培法師就是這樣一刀一刻,以至拙之行、至誠之心,報答師父的深恩。
洞山良價禪師《辭北堂書》
伏聞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身;萬匯興生,盡假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yǎng)育之恩,俱受覆載之德。嗟夫!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至,養(yǎng)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yǎng),安得久長?故《孝經(jīng)》云:“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不孝也!毕酄砍翛],永入輪回。
欲報罔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三有四恩,無不報矣。故經(jīng)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良價舍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伏惟父母心開喜舍,意莫攀緣,學(xué)凈飯之國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時異日,佛會相逢。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非遽違甘旨,蓋時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伏冀尊懷莫相寄憶!
頌
未了心源度數(shù)春,翻嗟浮世謾逡巡。
幾人得道空門里,獨我淹留在世塵。
謹(jǐn)具尺書辭眷愛,愿明大法報慈親。
不須灑淚頻相憶,譬似當(dāng)初無我身。
巖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障以為鄰。
免于世上名與利,永別人間愛與憎。
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句中真。
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dāng)來證果因。
《后寄北堂書》
良價自離甘旨,杖錫南游,星霜已換于十秋,岐路俄經(jīng)于萬里。伏惟娘子收心慕道,攝意歸空,休懷離別之情,莫作倚門之望。家中家事,但且隨時轉(zhuǎn)。有轉(zhuǎn)多,日增煩惱。阿兄勤行孝順,須求水里之魚;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筍。夫人居世上,修己行孝,以合天心。僧有空門,慕道參禪,而報慈德。今則千山萬水,杳隔二途。一紙八行,聊伸寸意。
頌
不求名利不求儒,愿樂空門舍俗徒。
煩惱盡時愁火滅,恩情斷處愛河枯。
六根戒定香風(fēng)引,一念無生慧力扶。
為報北堂休悵望,譬如死了譬如無。
《附娘回書》
吾與汝夙有因緣,始結(jié)母子恩愛情分。自從懷孕,禱神佛:“愿生男兒!”胞胎月滿,性命絲懸。得遂愿心,如珠寶惜,糞穢不嫌于臭惡,乳哺不倦于辛勤。稍自成人,遂令習(xí)學(xué);驎河鈺r不歸,便作倚門之望。來書堅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賴?子有拋娘之意,娘無舍子之心。一自汝住他方,日夜常灑悲淚?嘣!苦哉!今既誓不還鄉(xiāng),即得從汝志。不敢望汝如王祥臥冰、丁蘭刻木,但如目連尊者度我,下脫沉淪,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譴有在,切宜體悉!
- 要不忘初心,善于觀察因緣、隨順因緣
- 從古到今僧服都未曾改變 為什么說僧服是無價寶?
- 修行人對人生的三點理解 進(jìn)入禪修境界的重要常識
- 玄奘大師揚威異域立論高明一字不易
- 勿在背地說人壞話!
- 舍命為爭取宗教信仰的彌光老和尚
- 嗔恨墮入惡趣忍辱功德殊勝
- 走偏的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訛誤半世紀(jì)
- 禪修要放棄一切成見
- 企業(yè)家為什么熱衷學(xué)佛
- 如果人人出家會怎么樣
- 佛教的世界觀
- 尼泊爾的中華寺
-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 佛身如金,清凈無漏
- 門票關(guān)乎佛教根本 不止免費那點事
- 千年那爛陀興衰
- 佛說五個“不”連貫起來的修行路
- 為山僧明空上人紀(jì)行
- 喂鷹救鴿舍身飼虎 佛陀前世度生無數(shù)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僧寶論15、如何對待過失僧 (第三章 避免謗僧與調(diào)整行為 之三)
- 僧寶論16、出家的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一)
- 僧寶論17、出家與在家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二)
- 僧寶論18、釋迦牟尼佛五百本愿中關(guān)于僧寶的悲愿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三)
- 僧寶論19、放人出家功德無量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四)
- 僧寶論20、出家的公案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五)
- 僧寶論21、諸經(jīng)律論盛贊僧寶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六)
- 僧寶論22、親承法衣的迦葉尊者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一)
- 僧寶論23、偉大的頭陀行者——阿姜曼尊者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二)
- 僧寶論24、阿姜查尊者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三)
- 僧寶論25、當(dāng)生成就的密勒日巴尊者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