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

  第一節(jié) 有關(guān)文殊菩薩的教典

  第一項(xiàng) 文殊教典略述

  文殊師利,唐譯曼殊室利Man~jus/ri^,義譯為溥首、濡首、軟首、妙德、妙吉祥。在初期大乘佛教中,文殊師利是有最崇高威望的大菩薩!初期大乘經(jīng)中,有的以文殊為主體,有的是部分與文殊有關(guān)。從文殊為主體的,或部分與文殊有關(guān)的經(jīng)典,作綜合的觀察,就發(fā)現(xiàn)與文殊有關(guān)的大乘經(jīng),在一般大乘通義外,有獨(dú)到的風(fēng)格與傾向,F(xiàn)在要論究的「文殊師利法門」,就是從有關(guān)文殊的教典而理解出來的,F(xiàn)存漢譯的初期大乘經(jīng),與文殊有關(guān)的,部類相當(dāng)?shù)亩,這里先作一番內(nèi)容的概略敘述。

  初期大乘經(jīng)中,有一類是佛為文殊說的。如1.『內(nèi)藏百寶經(jīng)』,一卷,漢支婁迦讖Lokaraks!a 譯。佛的誕生,……說法,度眾生等佛事,約有九十事。這些佛事,都是「隨世間習(xí)俗 [P874] 而入,示現(xiàn)如是」(1)。這是說,出現(xiàn)于世間的佛事,都是隨順世間的方便示現(xiàn)。東山住部Pu^rvas/aila 的『隨順頌』,以為佛說的一切,都是隨「順世間轉(zhuǎn)」的(2),與『內(nèi)藏百寶經(jīng)』的超越的佛陀觀,意趣相合。 2.『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一卷,晉竺法護(hù)譯(3)。佛的身相莊嚴(yán),威儀超常,都由于過去的積功累德。這是從因果來說明,與『內(nèi)藏百寶經(jīng)』不同,但同是對(duì)佛(菩薩)不可思議的說明。 3.『普門品經(jīng)』,一卷,晉竺法護(hù)譯,全文是長行。異譯的『大寶積經(jīng)』卷二九『文殊師利普門會(huì)』,一卷,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譯,改為偈頌(4)。晉譯的「麗藏本」,文字演繹冗長;在「等游瞋恚」部分,有「懺悔三尊」的「內(nèi)六事」,「外六事」(5),屬于偽妄邪說的羼入。「宋、元、明藏本」,沒有這一段,與「唐譯本」一致。「普門」,是「普入不可思議法門」;色三昧、聲三昧,……有為三昧、無為三昧,從一一三昧門而契入平等不思議。 4.『濟(jì)諸方等學(xué)經(jīng)』,一卷,晉竺法護(hù)譯。異譯有隋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所譯的『大乘方廣總持經(jīng)』,一卷(6)。佛為彌勒Maitreya與文殊說,針對(duì)執(zhí)空謗有,執(zhí)大謗小,主要是偏執(zhí)般若的學(xué)者。這是「般若法門」盛行,有執(zhí)空謗有,執(zhí)大謗小的流弊,所以要加以糾正。經(jīng)文也為彌勒說,思想與宗奉彌勒的大乘瑜伽者相合──佛為文殊說的,只是一部分。

  上四部,是早期譯出的。遲一些譯出而意義相近的,還有三部:5.『不必定入定入印經(jīng)』 , [P875] 一卷,元魏瞿曇般若流支Prajn~a^ruci譯。異譯的『入定不定印經(jīng)』,一卷,唐義凈譯(7)。佛為文殊說:羊乘行,象乘行,日月神通乘行,聲聞神通乘行,如來神通乘行──五類菩薩。6.『力莊嚴(yán)三昧經(jīng)』,三卷,隋那連提耶舍Narendrayas/as譯(8)。文殊等到十方世界去,召集眾菩薩。佛印證文殊的見解,如來智……一切種智,是一切世間眾生所難信的。三、『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jīng)』,三卷,宋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譯。異譯『大薩遮尼干子所說經(jīng)』,一0卷,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譯,內(nèi)容有所增補(bǔ)(9)。佛為文殊說:發(fā)無上菩提心,勤修六波羅蜜,方便示現(xiàn),勝妙的佛土。佛凈土中,唯有一乘而方便說三乘;外道出家,都是住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后二部,為文殊說的,僅是全經(jīng)的一部分。

  初期大乘經(jīng)中,以文殊師利為主體的,或文殊部分參加問答的,是「文殊師利法門」的主要依據(jù)。長行說法而早期譯出的,有1.『阿阇世王經(jīng)』,二卷,漢支婁迦讖譯。異譯有『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jīng)』,三卷,晉竺法護(hù)譯。『未曾有正法經(jīng)』,六卷,趙宋法天譯。晉失譯的『放缽經(jīng)』,一卷,是全經(jīng)的一品(10)。內(nèi)容為:(一)慧首(11)等菩薩、天子,來見文殊師利,大家論說,菩薩應(yīng)這樣的被精進(jìn)鎧甲,趣入一切智乘。(二)波坻盤拘那(Pratibha^naku^t!a辯積)菩薩,約文殊去見佛。文殊就化作佛,對(duì)辯積說:一切如幻,菩薩應(yīng)這樣的學(xué)習(xí)。化佛隱去了,文殊為辯積說:一切如幻,諸所有悉入法界,所以沒有作者,沒有罪也沒有報(bào)。(三)佛與大眾,在靈山 [P876] 聽見了文殊所說的,都稱贊文殊。佛為頂中光明菩薩,說聲聞與菩薩的差別。(四)文殊菩薩們都來見佛。文殊為光智菩薩說:契合于佛意的說法。(五)有二百天子,想退失菩提心。佛于是化一位長者,拿滿缽的飯食來供佛。佛取缽,文殊卻請(qǐng)佛「當(dāng)念故恩」。佛放缽在地,缽直入地下,過七十二恒河沙佛土,到光明王如來世界,停住在空中。舍利弗S/a^riputra、目連Maha^maudgalya^yana 、須菩提Subhu^ti,都入三昧,卻都不見缽在那里;彌勒也推說不知道。佛命文殊去求缽,文殊身體不動(dòng),伸手直下到光明王國土,把缽拿在手中。下方無數(shù)世界,都見到文殊的神通變化,稱贊娑婆世界修行的優(yōu)越性;下方菩薩也來參預(yù)法會(huì)。文殊將缽交佛。佛說起前生因文殊的教導(dǎo)供佛,而最初發(fā)心,所以文殊是釋迦佛的恩師。不可說的佛菩薩,都是由文殊教化發(fā)心的,文殊是菩薩父母,這就是文殊說「當(dāng)念故恩」的意義。想退心的二百天子聽了,就堅(jiān)定了成佛的決心。(六)佛對(duì)舍利弗說:我見到想早取般涅槃的,還在生死中,而修菩薩道的,卻已經(jīng)成佛。從前有三小兒,見佛供養(yǎng),二兒愿作侍佛的比丘,一兒愿作佛,這就是舍利弗、目犍連與釋迦佛的本生。阿羅漢們聽了,自悔修成阿羅漢,倒不如造五逆罪的,還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七)阿阇世王Aja^tas/atru Vaidehi^putra來了,佛為他說作罪、疑悔、圣道與諦信。阇王自悔殺父的罪重,怕不免墮地獄!佛要他請(qǐng)文殊師利等入宮供養(yǎng)。文殊就為阇王說:無作無作者,生死不增不減,道與煩惱,學(xué)道無所至、無所住,向于道。阇王歡喜回宮, [P877] 預(yù)備五百人的飲食。(八)文殊師利召集他方菩薩,初夜說陀羅尼;中夜說菩薩藏──菩薩藏中有三藏;后夜說不退轉(zhuǎn)金剛句。(九)明晨,大迦葉Maha^ka^s/yapa們來見文殊,論受食。文殊以神通力,變地為凈土,阿羅漢讓文殊菩薩等先行。阇王迎入王宮。文殊命普觀、法來菩薩,化王宮為廣大無比,陳設(shè)嚴(yán)麗的床座,然后受供。(一0)文殊師利為阇王說法:一切法本來清凈,本自解脫。如虛空那樣,不為塵污所污染,也沒有塵污可除卻!阜ㄉ韀界]無所不入諸法,亦不見法身有所入。何以故?諸法是法身,如諸法等故,法身亦等,故曰法身所入」。阇王聽了,得「信(順)忍」,歡喜的說:「善哉善哉!解我狐疑」!文殊說:那里有狐疑可說?阇王說:我再「不憂不至泥洹」了!文殊說:諸法本來涅槃,還想什么涅槃呢(12)!(一一)阇王拿好!5貚供養(yǎng)文殊,文殊不見了。空中有聲音說:凡是有所見的,可以拿!5貚給他。這樣,菩薩們,阿羅漢們,宮中的夫人,一個(gè)個(gè)都不見了,連自己也不見了。阇王在三昧中,不見一切,離一切的想著。等到從三昧起來,又見到一切。阇王答文殊說:「我知諸法悉空故,……是故入法身[界]。法身者,亦無天上,亦無人間,亦無泥犁、禽獸、薜荔;其逆(罪)者亦不離法身」(13)。(一二)文殊菩薩出宮來,見有自稱殺母的人。文殊化作一人,殺害了父母,然后約殺母的同去見佛。佛為化人說心性本凈;松钚艧o作者受者,無生者滅者;出家成阿羅漢而入涅槃。殺母的也從佛聽法,出家得阿羅漢。(一三)佛對(duì)舍利弗說:或作罪而能解脫,或看來能解脫而墮入地獄,這只有佛知道, [P878] 所以不能輕率的說是罪人、福人。(一四)文殊與阇王等都來見佛,佛為阇王授記:受罪輕微,雖墮賓頭地獄而立刻出來,未來成佛。(一五)佛為阇王的八歲幼兒──栴檀師利等,授記作佛。(一六)明持經(jīng)功德,囑累流通。

  2.『魔逆經(jīng)』 ,一卷,晉竺法護(hù)譯(14)。(一)文殊為大光天子說:魔事;魔事依于精進(jìn),所以應(yīng)該修「平等精進(jìn)」──約六根、塵勞、三界、六度、三解脫門、圣智與善權(quán)方便說。說諸法平等,是佛所贊嘆的。說「善哉不善哉」;文殊不行善哉不善哉,也就是不住有為無為。如來的神識(shí),一切無所住,「如如來住,吾住亦如」。論如來無本,說到「如來之慧無能分別」。不可分別,然因方便而說教。無生死、無泥洹,是佛法寂滅的要義。(二)那時(shí),惡魔要來嬈亂,文殊就以三昧力,使魔自己見到被系縛了。文殊變魔如佛,為大家說法。為六大比丘說:修行的系縛;最眾佑[福田];三昧不亂;心得自在;說法清凈;奉持戒律。魔又為大光天子,說菩薩的二十魔事。佛贊嘆說:能照著這樣行的,能得二十事。魔為須深天子說十二忍辱。文殊對(duì)魔說:誰系縛了你!只是「自想為縛」,實(shí)在不用更求解脫,于是文殊恢復(fù)了魔的自由。魔對(duì)大迦葉說:我沒有作佛事,那是文殊的神力。(三)文殊為須深天子說:佛事應(yīng)當(dāng)從眾生愛欲中求……。為大光天子說比丘不懷自大。大光天子領(lǐng)解到:能這樣,(等于出家)就不用出家了;應(yīng)該看作得到了解脫。 [P879]

  3.『文殊師利凈律經(jīng)』,一卷,晉竺法護(hù)譯。異譯有『清凈毗尼方廣經(jīng)』,一卷,姚秦鳩摩羅什Kuma^raji^va譯!杭耪{(diào)音所問經(jīng)』,一卷,宋法海譯(15)。晉譯本的末后一段,與異譯本不合,但晉譯本的后分不完全,一定是有佚失的。這部經(jīng)的內(nèi)容是這樣的:(一)佛應(yīng)寂調(diào)音天子的請(qǐng)求,召住在東方寶主世界、寶相佛土的文殊師利菩薩來會(huì)。文殊為寂調(diào)音天子說:不生煩惱,不滅煩惱──不生不滅,寶相佛土是這樣說的。寶相佛土重于第一義諦;第一義非心非心相續(xù),無文字行,第一義諦是沒有言說可說的。無實(shí)無虛,所以如來無二相。菩薩的正行,是如等、法界等,五逆等、諸見等,凡夫法……如來法等,生死、涅槃等:如虛空那樣的沒有別異,所以說是「無二」。(二)菩薩也修習(xí)圣諦──平等圣諦,與聲聞不同。寶相佛土聲聞眾的功德,與菩薩一樣。要生寶相佛土作聲聞,應(yīng)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聲聞毗尼與菩薩毗尼不同。佛以牛跡水比大海水,贊嘆菩薩毗尼。文殊又說:菩薩毗尼如大海一般,容納了聲聞與緣覺毗尼。調(diào)伏煩惱,知煩惱,是究竟毗尼。我與煩惱都不可得,有什么可調(diào)伏的!一切法無生, ……無來無去無住,一切法無為,就是畢竟毗尼。(四)說種種法的門;普遍是法界門,一切眾生界是法界。一切法是無所住的,文殊住五無間,成無上道。解空,名為得菩提;覺因緣生,名為覺菩提。菩薩不斷煩惱,寧可犯戒,也不能舍一切智心。(五)佛稱嘆菩薩所行的殊勝。大迦葉懷疑:菩薩僅得有為功德,怎么能勝過證無為法的聲聞!佛舉了酥、谷、琉璃寶珠──三喻來 [P880] 說明。(六)寶主世界同來的菩薩,以為釋迦佛的教法,「一切言說皆是戲論,是差別說,呵責(zé)結(jié)使說」!笇毾喾鹜翢o有是說,純明菩薩不退轉(zhuǎn)說,無差別說」(16)。約文殊菩薩回去,文殊說「不去」。一切世界平等,一切佛,一切法,一切眾生平等,有什么來去!文殊以神力,使他們感覺到已回寶主世界了。佛對(duì)寶主世界的菩薩說:「一法性、一如、一實(shí)際,然諸眾生種種形相,各取生處,彼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17)。如器物有種種,而虛空界平等,所以文殊說「我今不去」。這部經(jīng),從東西二土的法門不同,表示出文殊師利法門的特性。

  4.『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jīng)』,一卷。依『出三藏記集』,這是失譯(18)!簹v代三寶紀(jì)』作安世高譯,依譯文,可能是漢代的譯品(「法身」是「法界」的古譯)。異譯有『入法界體性經(jīng)』,一卷,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譯(19)。經(jīng)文不長,但意義深長!(一)文殊師利來見佛,佛正在三昧中;從三昧起來,文殊入門相見。佛說:方才所入的,是寶積三昧,如摩尼寶的映現(xiàn)一切。住此三昧,能見十方無數(shù)世界的佛,為大眾說法。住此三昧,「不見一法無非法界」,也名為「實(shí)際印」。文殊師利說:知道實(shí)際就是我所際,凡夫際;業(yè)與果報(bào),一切法都是實(shí)際。文殊說:我為初學(xué)的說法,不說滅貪欲諸患,因?yàn)楸拘允遣簧粶绲摹7鹫f:我說法是─ ─不壞五陰,不壞三毒,使人知道不思議法。不壞一切法,才能成佛。佛就是法界,法界是沒有分?jǐn)?shù)的;不見凡夫法……佛法,法界是無差別無變異的。如四河的水入海,谷入谷聚一樣,法界 [P881] 是沒有彼此、染凈可說的。文殊說:我不見法界有向惡道、人天、涅槃的,這都如夢(mèng)中所見那樣,雖說有種種,而法界實(shí)在是無差別的。文殊答如來說:我知道法界,「法界即是我界」。知道世間但有名字,然不離法界而見于世間。法界不生滅,所以如來不會(huì)般涅槃;過去佛的涅槃,是示現(xiàn)的。也沒有凡夫的死而更生。接著,說「金剛句」:一切法無恐怖,是金剛句;如來不思議;諸法是菩提;一切法是如來境界,是金剛句。(二)舍利弗想從文殊師利聽法,尋到佛的住處來,在門外住。文殊說:法界、實(shí)際,是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的。如來說法,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如來。一切不離法界,所以聽或不聽,都不會(huì)有喜有憂的。舍利弗進(jìn)來,文殊說:他說甚深最勝法。文殊為舍利弗說,舍利弗都從一切不離法界,而能夠信忍。(三)勸受持流通。

  下面四部,譯出的時(shí)代遲一些,傳出的時(shí)代也要遲一些。5.『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衛(wèi)經(jīng)』 ,二卷,傳為宋翔公譯。在論般若部類時(shí),曾說到這部經(jīng),起初是沒有編入「般若部」的。依譯文來說,近于晉代的翻譯。異譯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八分)『那伽室利分』,為全經(jīng)五七六──一卷,唐玄奘譯。比對(duì)這兩譯,譯文當(dāng)然是唐譯本通順得多,但文字似乎有過刪略。末后一段,「彼近事女所斷我見,即非我見,是故如來說名我見」以下,體裁與『能斷金剛分』相合!耗軘嘟饎偡帧坏摹溉缧囚锜艋谩挂豁,也引為結(jié)論(20),這都是與舊譯本不相合的。「清凈分衛(wèi)」,就是清凈乞食。全經(jīng)以乞食為線索,闡述如幻畢竟空寂的深義。(一)英首菩薩贊嘆文殊 [P882] 師利(譯作「濡首」)的善說深法。文殊為他說:法身(法界)如幻化,沒有了不了,也沒有言說。法界離心意識(shí),無言說,無同異,無二而不是一。(二)文殊要入城乞食,先化菩薩去十方世界見佛,集十方菩薩來會(huì);諸天也來了。又現(xiàn)入城的瑞相,王及大臣們都來奉迎(21)。(三)文殊為龍首(唐譯那伽師利,即龍吉祥)說:「食想」,一切法空不可得,有什么可斷的!菩薩不會(huì)與魔相諍,如幻化人,沒有恐怯,也就沒有可諍。無名姓無語言的,能證菩提。諸法無所有,無動(dòng)搖,這樣的沒有發(fā)趣心,(文殊)未來當(dāng)?shù)闷刑帷}埵渍f:所說都是依于勝義的!這樣解悟的,能解脫煩惱,破惡魔。文殊說:魔是不可破的;魔不可得,與菩提無異。菩提是遍一切處無礙,無所不在。無上菩提是不可證得的,想證菩提的,就是戲論。如以為是深義,也是戲論。(四)妙心菩薩(22)贊大士說甚深法,文殊說:這也是戲論。所以世尊告誡比丘說:「勿行戲論!于我所說寂滅法中……修習(xí)無得法忍」。(五)文殊答龍首說:生死本來如化,只因眾生不了,所以流轉(zhuǎn)生死。如了達(dá)生死如幻性空,就于佛法不退而成菩提。眾生于佛法無所礙,眾生都本來住于佛法。佛子──信行、法行……不退菩薩,住畢竟空無所得的,都能夠信解。能信解的,不離苦提場(chǎng)、菩提座,堅(jiān)固不動(dòng)。(六)文殊贊龍首,證一切法無所得忍。龍首說:一切法無所得忍,是無起無證的。如無所得忍而可以起,那末谷響忍……虛空忍,都可說有起了!只要有一些執(zhí)著,就是有所得。若觀一切法依緣起,空無自性,無我我所,雖行而沒有行想,如夢(mèng)中游行一樣, [P883] 才是趣菩提行。(七)龍首要「巡行」乞食,文殊說:行時(shí),勿起舉足下足想,勿生路想,城邑聚落、男女大小想!這樣行,可以隨意去乞食。龍首聽了,入「海喻定」。妙心菩薩(23)想使龍首出定,盡一切神力,震動(dòng)大千世界而龍首不動(dòng)。龍首從定起來,對(duì)妙心說:身心有動(dòng)的,才會(huì)覺到地動(dòng)。佛與不退菩薩等,安住空、無相、無愿、寂滅,身心是不會(huì)動(dòng)搖的。(八)文殊稱贊龍首,可以隨意入城「乞食」。龍首說:我得「大海喻定」,不再希求段食,唯求菩薩正行,成佛度眾生。這都是文殊為我作善知識(shí),應(yīng)該向文殊致敬。(九)龍首邀文殊「同行」,文殊說:我于一切法無所行。妙心稱贊文殊,文殊說:無縛無脫,誰能夠解脫!(一0)龍首約文殊「東行」乞食,文殊說:幻化有什么東西南北?諸法本來無,本無也無所行,能離一切想。(一一)龍首說:文殊「非我侶」。文殊說:是的。菩提無侶,不與一切法為侶;如有侶的,那就是與欲為侶。龍首問:曾與幻化人談?wù)、行來坐起嗎?文殊說:沒有。一切如幻化,幻化本無,就離一切想念。菩薩受記成佛,也是響聲那樣無所住的。(一二)龍首說:入城去吧!怕要「過(食)時(shí)」了!文殊說:諸法沒有過,也沒有時(shí),說什么時(shí)與非時(shí)(24)?圣者應(yīng)求甘露法食,能住壽過一劫,沒有想念,解空清凈。這樣,不再有雜食想!笩o諸戲論,本性空寂」,菩薩應(yīng)求這樣的法食。(一三)龍首說:我聽法食,就已經(jīng)「飽」了。文殊說:如幻化,如虛空,有什么飽足!那一切眾生都不依食住嗎?文殊說:一切眾生如幻化,有什么食與食者,只是眾生不了達(dá)吧了!(一四)龍首說: [P884] 我的「饑渴永為已斷」。文殊說:如幻化人本沒有饑渴,也就無所謂斷。(一五)龍首說:你「但說法界」。文殊說:法界無所有,不可分別戲論,如虛空的沒有相可得。如有相可得,那如來般涅槃也有相可得了。一切法本性寂滅,無一法可涅槃的。凡夫不知道,以為涅槃?dòng)兴鶞纾@才不能解脫,反而與菩薩、聲聞起忿諍。這是長在臭穢中,不可能得解脫的。如以無分別心,隨順寂滅,趣向清凈,就能如實(shí)知──了知如幻的寂滅清凈。(一六)須菩提來了,聽文殊說我都無說,就入了定。文殊對(duì)舍利弗說:須菩提入滅定,與法無諍。須菩提從定起,歸向佛,稱贊文殊的勸發(fā)。文殊說:一切法無勸無向,無談?wù)搧砣,一切法本空不可得?一七)文殊說:一同去「乞食」吧!須菩提說:我不再入聚落,已離聚落等想了。那為什么有往來進(jìn)止呢?須菩提說:如如來所化,有什么往來!文殊說:可以同去禮事世尊!我為大眾設(shè)「清凈食」──不可吞,非香味觸,不屬三界,也不離三界,清凈食不是肉眼、天眼、慧眼所能見的。須菩提與舍利弗聽了,就入滅定。文殊對(duì)妙心說:二位吃了無漏食,入無依無雜染定。(一八)從定起來,須菩提入優(yōu)婆夷家乞食,說一切法本空!干焓帧,如幻而不可見,不可伸。「取缽」,優(yōu)婆夷求缽而不可得。缽又現(xiàn)見了,優(yōu)婆夷以飯食供養(yǎng)。優(yōu)婆夷與須菩提論深義,須菩提入定觀察,知道優(yōu)婆夷已得了阿那含。(一九)文殊等乞食以后,乘神通回去。長者子善思發(fā)大心,文殊以法化導(dǎo),善思得了法忍。(二0)大家回到祇園,向佛陳說一切。佛勸受持流通。 [P885]

  6.『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卷,梁僧伽婆羅Sam!ghavarman譯。異譯有『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卷,梁曼陀羅仙Mandra譯,編入『大寶積經(jīng)』卷一一五──一一六『文殊說般若會(huì)』。唐玄奘譯本,編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七『曼殊室利分』,二卷(25)。曼陀羅仙譯本,與唐譯本相同;僧伽婆羅譯本,沒有「一行三昧」,似乎是初出本。(一)文殊師利對(duì)佛說:我來,是要見如來的,而如來如如相;為了利益眾生,而眾生不可得。度一切眾生,而眾生界不增不減。眾生界如佛界,是不可思議,依空而住的。(二)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于一切法不增不減。修般若波羅蜜,是不見一切的;如來自覺一切法空,也是這樣。不見法應(yīng)住不應(yīng)住,不見可思議不可思議,不見三乘差別,不見佛,不住佛乘,不得無礙智,不坐道場(chǎng),F(xiàn)見一切法住實(shí)際,身見的如相,就是實(shí)際。舍利弗、彌勒、無相優(yōu)婆夷,都贊嘆聽深般若,而能不驚不怖的。佛說:這樣的人,是住不退地,具足六度,能為人分別開示的。(三)文殊說:我不得無上菩提,也不住佛乘,不以無相法修梵行。觀聲聞乘是非凡非圣……非見非非見。文殊對(duì)舍利弗說:觀佛乘,也不見菩提,不見修行,證菩提者。觀佛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就是菩提。「觀身實(shí)相,觀佛亦然」。般若波羅蜜是難以了知的,菩提實(shí)沒有法可知。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菩提。一切法空中,是無二無別的,所以佛不證法界。逆罪,一切業(yè)緣,都住于實(shí)際,所以不墮地獄,也不入涅槃;犯重比丘與清凈比丘平等。說不退法忍等密意。(四)文 [P886] 殊對(duì)如來說:佛不證菩提,菩提與五逆不二。我不以如來為如來,也沒有懷疑如來。一切佛同一相,所以沒有出世的,也沒有入涅槃的。心相不可思議,所以佛與凡夫都是不思議的。如來最勝,得不思議法,說法教化,而眾生與法都不可得。佛是無上福田,而福田相不可得,善根也不增不減。(五)文殊說:思議與不思議,都不可說。初學(xué)的漸習(xí)不思議三昧,久習(xí)成就了,沒有心相而入定。眾生都成就不思議定,因?yàn)橐磺行南喾切模悦凰甲h定。佛稱贊文殊,應(yīng)這樣的安住般若!文殊說:般若是無住無相的,般若就是不思議、法界、無生無滅界;如來界與我界,無二無別。所以修般若波羅蜜的,不求菩提;菩提離相,就是般若。不可思議、無知無著,是佛所知的。這樣的知,就是佛智,不退智。如金礦要經(jīng)過冶煉,不退智也要從行境而不著不動(dòng)中顯現(xiàn)出來。能這樣解的,名為正信。(六)佛為大迦葉說:凡聽聞這一法門的,在來生中,聽到這樣法門,就會(huì)歡喜信解的。佛對(duì)文殊說:我行菩薩道時(shí),要住不退地,成佛道,都由于修學(xué)般若。所以,要得一切功德的,應(yīng)當(dāng)學(xué)般若波羅蜜。文殊說:正法是無為無相無得的,怎么能學(xué)呢?佛說:這樣的知一切法相,就是學(xué)般若。(七)佛說:得菩提自在三昧,能照明一切佛法,知一切佛名字,一切佛世界無障礙,應(yīng)當(dāng)如文殊所說的般若而學(xué)。般若是菩薩行處,是沒有名相,如法界那樣的沒有分?jǐn)?shù)。(八)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證佛道。修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動(dòng)搖,無障礙。應(yīng)該先系念一佛名字(26),念念相續(xù),能見三世一切佛。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平 [P887] 等,所以入一行三昧的,能知諸佛法界無差別相,總持一切法門。不見法界有分別相及一相;信忍一切法都是佛法,也能速證佛道。佛道不從因得,也不從非因得;能這樣的信解,就是出家,真歸依處。(九)佛對(duì)文殊說:如為人說法,應(yīng)該說:般若波羅蜜中,沒有聲聞法,佛法,也沒有凡夫法。文殊說:我會(huì)這樣說:般若沒有諍論相,怎么可說?一切法同入實(shí)際,阿羅漢與凡夫法,不一不異。聽法,應(yīng)如幻人那樣的沒有分別。(一0)佛贊嘆說:要成就佛法,應(yīng)當(dāng)這樣的學(xué)般若。學(xué)般若波羅蜜的,決定成佛,不墮二乘。帝釋天散華供養(yǎng),愿般若永久的流通在世間。

  7.『法界體性無分別經(jīng)』,二卷,梁曼陀羅譯,編入『大寶積經(jīng)』卷二六、二七『法界體性無分別會(huì)」(27)。(一)文殊說:法界體性因緣不可說。文殊為舍利弗說:約法界體性,論染與凈,系縛與解脫(世諦第一義諦)。(二)二百比丘聽了,憤然而去。文殊化一比丘,與他們談?wù)。求心不可得,使他們悟解無染凈、無縛脫的深義,得到了無漏解脫。(三)二百比丘回來,脫衣來供養(yǎng)文殊;為舍利弗說無得無覺。(四)文殊為阿難說:一切法如化,如化的調(diào)伏,是正調(diào)伏。增上慢與無增上慢。(五)文殊為寶上天子說:菩薩如實(shí)說受記,一切智心得自在。受記,向與得,說法,佛出世,知恩報(bào)恩。菩薩初發(fā)心,久行,不退轉(zhuǎn),一生菩薩。菩薩不生,于一切得自在。(六)佛為寶上天子授記,成佛時(shí)說無盡主陀羅尼。天子為阿難說受記。(七)魔來,自說聽了菩薩授記,非常的愁惱。文殊對(duì)他說:「菩薩成畢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羅蜜」,魔是 [P888] 無法留難的。(八)文殊使魔與舍利弗,化作如來相,共論「菩提」。(九)四方各有千菩薩,乘空而來,是文殊過去所教化的,發(fā)愿守護(hù)正法。諸天、文殊、如來,護(hù)持流通。

  8.『大寶積經(jīng)』卷一0一『善德天子會(huì)』,一卷,唐菩提流志譯。菩提流志的又一譯本,名『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jīng)』,二卷(28)。(一)文殊師利答佛說:無差別,空,無為,是佛的境界。佛境界,應(yīng)當(dāng)于一切眾生中煩惱中求。煩惱性就是佛境界性,所以說佛住平等性。煩惱不離空而有,所以離煩惱而求空,不是正行。自以為出離而見他有煩惱的,就落于二見。正修行是無所依的,無為是不墮于數(shù)的。一切如幻化,不能說證與不證。文殊對(duì)須菩提說:佛境界,與聲聞的心解脫,沒有證不證一樣。為初學(xué)人說法,不能怕他驚疑,只說些淺義;如醫(yī)生治病,不能只用些平淡藥一樣。(二)文殊答須菩提說:一切乘法,都是我所乘的;我也住凡夫地。一切法性平等,如虛空無差別。依一切法畢竟空中,安立種種地相,而不是空有差別可說。菩薩的智慧方便,證入而又還出;不墮二乘地,名為佛地。五蘊(yùn)是世間,知五蘊(yùn)空無我,不著世間,就是超出世間。(三)二百比丘聽了,得漏盡心解脫,脫下衣服來供養(yǎng)文殊。比丘們答須菩提說:若有得有證,是增上慢人。(四)善德天子請(qǐng)文殊往兜率天說法。文殊現(xiàn)神通力,善德等都以為已到了兜率天上。佛對(duì)善德說:這是文殊的三昧神通,并說文殊的廣大神力。(五)惡魔見文殊的神通變現(xiàn),歡喜贊嘆,說咒護(hù)持弘法的法師。(六)善德往兜率天集眾,文殊升兜率天說法:菩薩 [P889] 住四法,能成就八法:持戒、多聞,禪定、般若,神通、大智,寂靜、觀察,每法都以八法解說。次說:依不放逸,能得三樂……得波羅蜜三伴行。依不放逸,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入究竟清凈。(七)文殊為善德天子說:菩薩的修道;菩薩的去來之道。(八)因善德的啟問,文殊放光,大眾都見上方一切功德光明世界,普賢如來的莊嚴(yán)法會(huì)。普賢如來國土的菩薩們,來娑婆世界,與文殊及大眾,一同去見釋迦佛。──以上,先后譯出的八部經(jīng),是文殊為主體的,文體都是長行。以下三部長行,文殊所說的,只是一部分。

  1.『首楞嚴(yán)三昧經(jīng)』,后漢支婁迦讖初譯,F(xiàn)存姚秦鳩摩羅什Kuma^raji^va譯的『首楞嚴(yán)三昧經(jīng)』,二卷(29)。經(jīng)說十住地菩薩所得的首楞嚴(yán)三昧,堅(jiān)意菩薩為當(dāng)機(jī)者,多為天子們說,多說大菩薩的方便行。卷下,部分與文殊有關(guān)。(一)文殊舉所見的──但有菩薩僧,但說不退轉(zhuǎn)*輪的一燈明國土問佛。佛說:一燈明世界的一切功德光明佛,就是釋尊自己,一燈明是自己的凈土。(二)迦葉說:聲聞自以為智慧,其實(shí)是一無所知。文殊說:十法行名為福田,聲聞在有菩薩處,不得名為福田。多聞是聞一而解一切,阿難也不能稱為多聞。(三)文殊知道二百菩薩天子,想退取辟支佛乘,所以說:過去,我在三百六十億世中,都以辟支佛入涅槃。那時(shí)辟支佛有度化眾生的因緣,所以示現(xiàn)辟支佛,入滅盡定。有以為我滅度了,不知辟支佛的涅槃,不是真滅。二百天子聽了,就不退無上菩提心。(四)佛對(duì)迦葉說:文殊在久遠(yuǎn)劫以前,在南方平等 [P890] 世界,作龍種上佛,那是住首楞嚴(yán)三昧的勢(shì)力。

  2.『諸佛要集經(jīng)』,晉竺法護(hù)譯,二卷(30)。本經(jīng)的「前分」,因弟子們不能專精修行,所以佛示現(xiàn)三月燕坐。如有來見佛的,囑阿難代為教導(dǎo):佛法難得,離邪見,依四依,十二因緣,四圣諦,三世平等,除三界,三解脫門,觀陰(界)入──『阿含經(jīng)』所說的要義。然后佛化身到普光世界、天王如來處,與十方濁世的諸佛,共說「諸佛要集」:如真諦尊崇諸法,發(fā)菩提心,六波羅蜜,十地,字門,一乘,佛──『般若經(jīng)』的要義!负蠓帧故且晕氖馄兴_為主的。(一)文殊約彌勒與辯積菩薩,去見天王佛,聽法;彌勒與辯積,都以佛不可見,法不可聞,不愿意同去。 (二)文殊去見天王佛,佛以神力,使文殊住在鐵圍山頂。文殊以神力,越過了無量世界,卻還在鐵圍山頂。文殊在山頂修四意止,諸天來供養(yǎng);文殊為光明幢天子,說無所行,離塵勞[煩惱]、法界、本際與無本[如],無所依如虛空。愚癡凡夫所得的神足,不是佛菩薩緣覺聲聞所得的。(三)諸佛說了「諸佛要集」,都回去了,天王佛才召文殊來見。文殊對(duì)于自己被移往鐵圍山,而離意女卻一直坐在佛前,深感不解。天王佛說:文殊發(fā)心來見佛聞法,三事有礙。佛反問文殊:以什么眼見佛,什么耳聽法?文殊默然為答。佛說:離意女入普法離垢光三昧,沒有佛想、國土想、法想、眾生想,而遍在十方國土見佛、聞法、化眾生。(四)天王佛對(duì)文殊說:三千世界中,充滿了一切佛,但菩薩們只見我一佛,聽我說法。佛法身如虛空,是五眼所不能見的。所以諸 [P891] 佛來會(huì),也是如來的神力示現(xiàn)。(五)文殊盡一切神力,都不能使離意女出定。天王佛說:佛以外,唯有下方錦幢世界的棄諸蓋菩薩,能使他出定。佛放光感召,棄諸蓋與眾菩薩來,隱身不現(xiàn)。文殊于一念間,得解了一切諸身三昧。棄諸蓋現(xiàn)身,與文殊問答:虛空界沒有入定,也沒有出定。(六)佛令離意女出定。離意女答文殊說:一切法本凈,般若波羅蜜除一切想,不自念入定,也不念起定。一切法如虛空,不離虛空。不禮佛,發(fā)菩提心,智慧相應(yīng),得法忍,被弘誓鎧度眾生,佛出世,出家受具足,信樂解脫,辯才無礙,無生,修行,成佛──答復(fù)了一連串的問題。(七)天王佛說離意女當(dāng)初發(fā)心,及未來成佛。 (八)天王佛贊棄諸蓋菩薩。文殊不如離意女,離意女不如棄諸蓋,因?yàn)槲氖鈴碾x意女初發(fā)心,而離意女是從棄諸蓋初發(fā)心的。(九)釋迦佛以經(jīng)典,付彌勒流通。

  3.『等集眾德三昧經(jīng)』,三卷,晉竺法護(hù)譯。異譯名『集一切福德三昧經(jīng)』,三卷,姚秦鳩摩羅什譯(31)。本經(jīng)以那羅延(或譯「鉤鎖」)菩薩為當(dāng)機(jī)者,以佛的身力為序起,說菩薩所行的集一切福德三昧。卷下,文殊說法。(一)文殊為那羅延說:菩薩為什么修行菩提,怎樣的修行菩提!(二)離魔菩薩說菩薩行──遍行一切眾生行,一切魔行,聲聞、緣覺行。文殊說菩薩的正行。佛以從然燈佛授記,得無生忍,證成文殊的所說。(三)文殊為那羅延說所作已辦。常精進(jìn)菩薩也說所作已辦。又說:菩薩為了化眾生,應(yīng)該精進(jìn)的修集一切功德。(四)那羅延贊嘆得 [P892] 集一切福德者的功德。文殊答那羅延說:菩薩要修集一切福德三昧的,應(yīng)該修學(xué)的法門。聽到三昧而沒有誹謗的,「當(dāng)說是人名為出家,能不失是法界體性」。這樣的菩薩,住于四處──四梵行。大慈大悲,是菩薩所有的。

  以下的經(jīng)文體裁,是長行與偈頌(或重頌)雜出的。其中以文殊師利菩薩為主體的,有『文殊師利現(xiàn)寶藏經(jīng)』 , 『如幻三昧經(jīng)』 ,『文殊師利巡行經(jīng)』──三部。

  1.『文殊師利現(xiàn)寶藏經(jīng)』,二卷,晉竺法護(hù)譯。異譯為宋求那跋陀羅所譯的『大方廣寶篋經(jīng)』 ,三卷(32)。(一)文殊為須菩提說:聲聞非佛法器;諸法雖是同等的,但隨緣有差別。菩薩為一切佛法器,不增塵垢,不損佛法。在慧光中,一切塵垢都是佛法。并解說空與寂、愚與智、圣賢、解脫的意義。須菩提贊嘆。(二)文殊解說佛所說的:「求利義而不得義,不求利義而得義」;一切法悉是佛法。須菩提稱嘆。文殊所說的,新學(xué)菩薩聽了,不恐不畏。文殊舉師子子、鳥子的比喻。文殊說恐畏的原因;菩薩有智慧方便,所以知貪身[我見]而不得道證。(三)如來舉三十二比喻,贊揚(yáng)菩薩智慧方便的德用。(四)佛為須菩提說本凈,法界不知法界。須菩提答文殊問:法界無礙,智慧無礙,而聲聞的辯才有限礙。(五)舍利弗說:文殊在無央數(shù)佛前說法,使佛的大弟子無言可答。曾與文殊東游,到喜信凈世界。佛在宴坐,弟子圣智燈明為大眾說法。文殊在光音天發(fā)大聲,圣智燈明聽了,恐怖墮地。圣智燈明以清凈見佛、禮佛、親近、問訊、請(qǐng)問文殊; [P893] 文殊以圣諦、二諦反問他,并指圣智燈明有怖畏心,菩薩是不畏不厭,心得解脫。智慧非有為與無為。文殊說:「一切諸法是寂靜門」,并為法勇菩薩解說。(六)舍利弗說:曾與文殊西游,經(jīng)大火充滿的佛土,賴文殊的神力而過去。自己的神力,比文殊師利,如小雀與金翅鳥那樣。(七)舍利弗說:曾與文殊南游,見種種佛土。文殊說:觀佛國,應(yīng)如虛空一般。逆罪不能污心;入法界本凈,名無所受住法門。(八)阿難說:天大雨七日,佛命文殊為僧眾乞食,受到魔的嬈亂。文殊降伏惡魔,使魔贊嘆施與文殊的功德,并使魔持缽前行。大眾得到飽食,魔化四萬比丘來爭食,過飽而倒在地上。文殊說:佛法中沒有種種毒;并開示佛法的內(nèi)容。佛說:末世有這樣不如法的比丘;比丘們自起魔事,不是惡魔所能破壞的。(九)大迦葉說:文殊初來此世界時(shí),安居三月終了,才到僧中來。文殊說:三月在舍衛(wèi)王宮中,淫女、小兒中。迦葉撾楗椎,想逐出文殊,卻見十方界都有迦葉,想逐出文殊而不可能。佛說:文殊在三月中,教化宮中的采女;五百童子、童女,都得到不退。文殊為迦葉說:教化眾生的不同方便,度一切眾生而無所度。菩薩被三十二功德鎧,不是二乘所能及的。(一0)富樓那Pu^rn!amaitra^yan!i^putra說:自己在三月中說法,不能開化異道一人。后來,文殊化了五百異道,領(lǐng)他們?nèi)ニ_遮尼犍子Satyakanighan!t!haputra 那里修學(xué),受到大家的尊敬。文殊為大眾說佛的功德,上中下善,使五百異道遠(yuǎn)離塵垢,八千人發(fā)菩提心。大家到祇園來見佛;文殊所化的五百人,在佛前說自證法。(一一)住增上 [P894] 慢的二百比丘聽了,以為違反佛說,就起身走了。文殊說:心有所著的,住二相的,才以為相違反了。于是在二百比丘前,化作大火、鐵網(wǎng)、大水,使他們無法越過。他們回祇園問佛,自己證了阿羅漢,怎么不能越過大火等?佛對(duì)富樓那說:不脫淫怒癡火的,墮在見網(wǎng)的,沒溺在恩愛中的,怎能度過大火、鐵網(wǎng)與大水呢?煩惱是虛妄不實(shí)的,觀十二因緣起滅,身心如幻,能知一切法不生。二百比丘聽了,心得解脫。(一二)薩遮尼犍子來見佛,嫌佛奪去他的徒眾。會(huì)中有勝志外道,以求醍醐等譬喻,呵責(zé)薩遮尼犍子。然后,萬二千異道,隨尼犍子回去;其余得道得神通的,出家為比丘。佛告勝志說:萬二千尼犍,在彌勒佛的初會(huì)數(shù)中。薩遮尼犍子也有信解,只是我慢而放不下成見。文殊為勝志說:沒有增上慢的,心無分別,聽了一切音聲,都不憂不喜,不瞋不愛(一三)。佛為勝志說菩薩行──精進(jìn)與不放逸。勝志聽了,得無生忍;佛為他授記。勝志在佛前,說「不壞法界偈」。

  2.『如幻三昧經(jīng)』,二卷,晉竺法護(hù)譯。異譯『圣善住意天子所問經(jīng)』,三卷,魏毗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譯。又『善住意天子經(jīng)』,四卷,隋達(dá)磨笈多(Dharmagupta)譯,今編入『大寶積經(jīng)』卷一0二──一0五『善住意天子會(huì)』(33)。(一)文殊想弘揚(yáng)深法,所以入離垢光嚴(yán)凈三昧,放光照十方世界,感召十方的菩薩到靈山來,雨華作樂,供養(yǎng)如來。(二)大迦葉見了問佛,佛說:十方菩薩來,遍入隱身三昧,是二乘所不能見的。大迦葉、舍利弗、須菩提,入二萬、三 [P895] 萬、四萬三昧,求見諸菩薩,卻不能得。須菩提贊嘆菩薩道。(三)文殊入三昧,化無量數(shù)菩薩,為三千界諸天子,以偈說法。諸天子都來靈山,香華供養(yǎng)。(四)天子們到文殊的住處。文殊與善住意天子論法:無說、無聽,退轉(zhuǎn)與不退轉(zhuǎn),如來如虛空。(五)文殊與菩薩們來見佛,說偈贊嘆。(六)文殊入降毀諸魔三昧,使魔宮失色,魔眾都現(xiàn)衰老相,心里非?植。化現(xiàn)的天子們,勸魔眾來見救護(hù)一切眾生的佛,佛安慰他們。文殊與菩薩眾來見佛,自說初得降毀諸魔三昧的因緣。文殊說:有二十事,又六種四事,能得降毀諸魔三昧。佛對(duì)舍利弗說:文殊不但在這三千世界,十方界諸魔如有嬈人的,都以此三昧降伏他。文殊承佛的慈命,恢復(fù)了眾魔的本形;為魔說六根緣著無所有。(七)文殊與十方界的菩薩們,都顯現(xiàn)不同的自身。(佛入佛莊嚴(yán)三昧,使來會(huì)的菩薩,見釋迦佛土,都與自己的本土一樣。文殊說:「一切諸佛皆為一佛,一切諸剎皆為一剎,一切眾生悉為一神,一切諸法悉為一法」)(34)。(八)佛為文殊說:「菩薩」,「初發(fā)心」。文殊說:菩薩能發(fā)淫怒癡的,才是初發(fā)心。文殊為善住意說:凡夫不能發(fā)淫怒癡,佛、菩薩、聲聞、緣覺才能發(fā)。如鳥行虛空,于一切法無依、無著、無取、無礙,才是真實(shí)發(fā)心。佛為舍利弗說:發(fā)心與無生忍平等。文殊為大迦葉說,所作不難。佛為文殊說「無生法忍」。(九)文殊為善住意天子說:入十道地。出家法──發(fā)出家心,除須發(fā),著袈裟,思量(作不作),受具戒,住戒學(xué),凈福田,知節(jié)限[頭陀行],觀四諦,修道品,修行[禪]──都依無法可得,從遮遣來顯示深 [P896] 義,舉舍利弗的自證為證。(一0)文殊為善住意說:利根,字句,總持,(頑鈍)無所得。(一一)五百菩薩誹謗這樣的深法,現(xiàn)身墮地獄。由于聽了深法,所以能速得解脫,勝過取相修行的。(一二)文殊為善住意說梵行:不受[取]不修;不執(zhí)刀劍害眾生命;等行黑法,不修白業(yè);傷人劍擊其頭:離佛法僧──是行梵行。(一三)文殊為善住意說:無反復(fù),無所住,沙門,心不剛強(qiáng),不供佛植善根。(一四)文殊入如幻三昧,善住意見十方國土,文殊現(xiàn)種種身而說法。(一五)五百得神通菩薩,知道過去生所犯的逆罪,不能得法忍。文殊執(zhí)劍迫佛,佛說「!!」,「勿得造逆,當(dāng)以善害」!五百菩薩悟一切法如幻無我,說偈贊佛。那時(shí),十方都震動(dòng)。(一六)文殊為舍利弗說:無業(yè)無報(bào),一切如幻。執(zhí)劍向佛,如一心念佛,三毒即得解脫那樣。(一七)諸菩薩請(qǐng)文殊去本國說法。其實(shí),文殊遍在十方界說法,如日月臨空,光明普照。(一八)贊嘆這部經(jīng)的功德。佛以神力護(hù)持,文殊說誠諦誓言。佛為彌勒說:文殊與善住意天子,受得這一法門,已經(jīng)七百萬阿僧祇劫。付囑流通。

  3.『文殊師利巡行經(jīng)』,一卷,魏菩提流支譯。異譯『文殊尸利行經(jīng)』,一卷,隋阇那崛多譯(35)。(一)文殊巡視諸比丘房,見舍利弗(等)入禪,為他說無依、無念、無所取舍的禪法。這是一般聲聞所不能的,如能契入的,是真聲聞。(二)五百比丘以為文殊所說的,不合所修的梵行,想起身退去。文殊為舍利弗說:文殊是不可得的,法是非智所知,非識(shí)所識(shí)的。四百比丘得 [P897] 漏盡;一百比丘起惡心,墮大地獄。(三)佛說:墮地獄的一百比丘,由于聽聞深法,所以速得生天,在彌勒法會(huì)中得解脫。(四)舍利弗贊嘆文殊。文殊說:真如、法界、眾生界,都不增不減。無所依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解脫。如來印證說偈,贊嘆這甚深法門。

  以下,長行與偈頌雜說,而文殊所說僅是一部分的。

  1.『慧印三昧經(jīng)』 ,一卷,吳支謙譯。異譯『如來智印經(jīng)』,一卷,宋失譯!捍蟪酥怯〗(jīng)』,五卷,趙宋智吉祥等譯(36)。(一)佛入慧印三昧,佛身、衣、座都不見了。依文殊所說,舍利子等都入三昧去推求,都不能見。再問文殊,文殊說:等一下,佛就要從三昧起來了。(二)佛命可意王[喜王]菩薩,文殊師利及六十賢者,留在世間護(hù)法。佛為文殊等說「法」的意義(37)。(三)佛對(duì)文殊說:要成就佛菩提的,應(yīng)該學(xué)慧印三昧。我在然燈佛時(shí),就已成就了菩提,為了三事─ ─作佛事,度眾生,不違本愿,所以還留在世間。

  2.『須真天子經(jīng)』,四卷,晉竺法護(hù)譯(38)。(一)佛答須真天子所問的菩薩事──三十二事,每一事都以四法來解答。(二)文殊為須真天子,重答菩薩的三十二事。又說「法」的純淑,「心」的時(shí)與非時(shí)。(三)文殊答聲聞諸大弟子所問的:八惟務(wù)禪,無礙慧,神足,知他法行,說法,樂禪,持法藏,天眼,諸根寂定,利根,分別經(jīng)法,四無礙,凈戒,多聞。弟子都稱嘆菩薩如大海,自己如牛跡水一樣。文殊說:弟子們的確沒有貢高心,但菩薩卻應(yīng)該貢高,贊譽(yù)大乘而 [P898] 輕毀弟子乘。(四)文殊答須真天子所問的:菩薩發(fā)道意。一切(法皆是佛法)皆當(dāng)成佛?招,無所有。修習(xí)。意不妄信;除須發(fā)菩薩不入眾,不受他教。菩薩畏與無所畏。菩薩住于道。一切世間所入的,是菩薩行。菩薩精進(jìn)行。菩薩行。住于道的菩薩行,勝過聲聞、辟支佛,而能入持信、持法、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佛、多陀竭[如來]、匐迦波[薄伽梵]、三耶三佛[正遍知]、世多羅[教師]、凡人法、貪淫法、瞋恚法、愚癡法、生死法、滅度[泥洹]法。(五)文殊為須真天子,頌說智慧與善權(quán)。(六)文殊為須真天子說:道類,道處,道相等,而歸于菩薩道從愛欲中求。一切法無差別,法界平等清凈如虛空。又答:菩薩辯才,分別諸法,菩薩為導(dǎo)師,菩薩于一事知無數(shù)事,F(xiàn)入三品。菩薩住于閑,也住于懅。文殊因須真的贊嘆,說菩薩等于淫怒癡,等于解脫,所以不厭世間。(七)大眾贊嘆:能受持的,就是持戒清凈,見佛,轉(zhuǎn)*輪;是沙門、婆羅門,是除須發(fā)受大戒的。

  3.『須摩提菩薩經(jīng)』,一卷,晉竺法護(hù)譯。異譯有唐菩提流志所譯的,編入『大寶積經(jīng)』卷九八『妙慧童女會(huì)』(39)。在『大正藏』中,還有兩部異譯:一、唐菩提流志所譯的『須摩提經(jīng)』,一卷。與『妙慧童女會(huì)』對(duì)比起來,只缺少了「天雨妙花,……六種震動(dòng)」,共三十四個(gè)字(40) ,這不能說是菩提流志的再譯。二、姚秦鳩摩羅什譯的『須摩提菩薩經(jīng)』,一卷。傳說的羅什譯本,文字與竺法護(hù)譯本相同,只是增多了一段──「女意云何?法無所住,……使立無上正真之 [P899] 道」。這一段,出于竺法護(hù)所譯的『梵志女首意經(jīng)』(41)。所以,這不是鳩摩羅什的譯本,應(yīng)該從大藏中刪去!須摩提女,年僅八歲,問菩薩的十事;發(fā)愿成佛。經(jīng)中,須摩提以甚深法,答文殊師利。佛說:文殊本從須摩提發(fā)心。文殊為須摩提作禮。

  4.『大凈法門經(jīng)』,一卷,晉竺法護(hù)譯。異譯有隋那連提耶舍所譯的『大莊嚴(yán)法門經(jīng)』 ,二卷(42)。(一)上金光首淫女,與無畏間(異譯作「上威德」)長者子,駕車去游園,很多人貪染淫女,都跟著走。(二)文殊師利化作少年,穿著光彩的衣服。上金光首見了,起貪著心。知道文殊是菩薩,菩薩是能滿足他人希求的,所以就向文殊乞求美妙的衣服。文殊勸他發(fā)菩提心。為上金光首女說:自身就是菩提;自身──五陰、四大種、六入(十八界)平等,覺知平等,就是菩提。(三)上金光首發(fā)心,歸依,受持五戒。自說不了平等而習(xí)淫色。知道煩惱(欲)是虛妄的,煩惱能生菩提──煩惱不動(dòng)不壞,見煩惱的就是菩提。菩薩能知煩惱性,能教化眾生不為煩惱所惱亂。圣慧不與煩惱合,不為煩惱所礙。知煩惱性空,所以不怖煩惱,在煩惱中也不為煩惱所染污。(四)文殊為上金光首說:菩薩離煩惱;菩薩最勝精進(jìn);菩薩方便。(五)佛在靈山,遙贊文殊的法門。諸天與王臣大眾,都到文殊處來。大眾見了上金光首,不再起貪欲。女答文殊:正見煩惱本凈,于煩惱得脫,所以眾生于我身不再起欲念。文殊說火喻,說明「自性清凈,客塵煩惱生而不能染」。(六)上金光首承文殊的威德,為大眾說法──正見、發(fā)心、六度、四無量、無諍 [P900] 、降魔、教化眾生、法供養(yǎng)。(七)上金光首請(qǐng)求出家,文殊為他說出家法。(八)上金光首與長者子同車,如母子一樣,沒有欲意。臨行,上金光首說偈──離三毒的本性清凈。跟隨者都散了。女在車上,示現(xiàn)死亡,變壞。長者子驚怖,文殊使樹木流出法音:三界是虛妄不實(shí)的,沒有可貪著的,也不用恐怖。(九)長者子生善心,將女尸棄了,來見佛歸依。佛說:應(yīng)放舍恐怖。一切法虛妄不實(shí),如幻如化,菩薩應(yīng)當(dāng)從煩惱性求菩提。煩惱性空,心沒有分別,就是菩提。菩薩應(yīng)覺了自心的本凈,也就覺了一切眾生心(一0)上金光首作伎樂而來,長者子知道是無起無沒,示現(xiàn)有生死。佛為上金光首與無畏間長者子授記作佛。

  5.『弘道廣顯三昧經(jīng)』,四卷,分十二品,晉竺法護(hù)譯(43)。佛在靈山,阿耨達(dá)龍王來問佛法。龍王請(qǐng)佛,半月在龍宮中,受供養(yǎng),說法。卷三第八品中,(一)濡首童子從下方寶英如來的寶飾世界,到阿耨達(dá)龍宮來。(二)濡首與大迦葉問答:寶飾世界有多遠(yuǎn)?經(jīng)多少時(shí)間?論到心解脫與菩薩的大辯。(三)濡首為智積菩薩說:如來方便說三乘。智積答大迦葉說:寶英如來從一法出無量義,但說菩薩不退轉(zhuǎn)*輪。(四)濡首為阿耨達(dá)龍王說:正觀如來。菩薩應(yīng)修的善行 ──等行,無所行而行。菩薩的不起法忍。菩薩應(yīng)修向脫(方便慧)。以下,須菩提與龍子論法;佛為龍王、龍子授記。然后還靈山,以經(jīng)付囑慈氏、濡首童真及阿難,流通未來。

  6.『無極寶三昧經(jīng)』,二卷,晉竺法護(hù)譯。東晉祇多蜜Gi^tamitra再譯,名『寶如來三 [P901] 昧經(jīng)』,二卷(44)。本經(jīng)是以寶(如)來菩薩為主的,文殊僅是參加法會(huì)的一人,但文殊參與活動(dòng)及說法的地方不少。(一)文殊啟問,佛說寶如來佛剎的功德莊嚴(yán)。(二)佛為文殊說法;文殊說頌。(三)佛為文殊說:在法會(huì)中的,都得到寶如來三昧。(四)應(yīng)阿阇世王請(qǐng),入宮去受供,文殊等讓寶來先行。(五)文殊為寶來說:佛菩薩威神所化的樂,是不可知的。(六)文殊為寶來說:新學(xué)菩薩得到了九法寶,就能得無極法。文殊說偈:佛笑如化,本來寂滅。(七)寶來為文殊說:九法寶能得解脫慧。一切如化,化無所處──沒有化本、化主。文殊說偈:一切如化,一切不可得。

  7.『諸法無行經(jīng)』,二卷,姚秦鳩摩羅什譯。異譯有『諸法本無經(jīng)』,三卷,隋阇那崛多譯。這兩部譯本,大義相符!捍蟪穗S轉(zhuǎn)宣說諸法經(jīng)』,三卷,趙宋紹德等譯(45)。宋譯本的意義,有些恰好相反,顯然是經(jīng)過了后人的修改。這里,依前二譯。(一)師子游步菩薩請(qǐng)說諸法如虛空的「一相法門」。佛以頌答:貪瞋癡如虛空;明與無明不二;眾生性就是菩提性。有自稱菩薩的,不知道實(shí)相,只是讀誦、威儀、文頌。有的說法空,卻惡心諍論。有的「我慈悲一切,成佛度眾生」,卻忿恚而常求他人的過失。那里有「慈悲而行惱」的!「互共相瞋恚,愿生阿彌陀」的!慳著檀越的,嫌別人多住憒鬧的,都不是勤行佛法的人。真求佛道的,日夜禮佛菩薩,不說人的過失!笐(yīng)當(dāng)念彼人,久后亦得道,次第行業(yè)道,不可頓成佛」。如知道音聲無性,能入無 [P902] 文字的實(shí)相法門,那貪瞋癡就是無量,佛說與邪說無別了。(二)當(dāng)時(shí),聽眾得法益的極多。佛說:不能契入這深法門的,雖長久修行,也還是可能斷滅善根的,所以舉佛的本生:有威儀法師,持戒得定得神通,誦律藏,苦行,常住在塔寺(阿蘭若處)。凈威儀法師持戒清凈,于無所有法忍得方便,常人聚落去教化眾生。有威儀不滿凈威儀的常入聚落,訶責(zé)為毀戒的雜行比丘,因此墮地獄,這就是釋尊的前生。所以,不應(yīng)該瞋恨,不應(yīng)該平量人。一相法門,能滅一切業(yè)障罪。(三)佛為文殊說:見貪瞋癡際就是實(shí)際,一切眾生即涅槃性的,能滅一切業(yè)障罪。(四)佛為文殊說:眾生妄想分別,在佛法中出家。分別是善、是不善,應(yīng)知、應(yīng)斷、應(yīng)證、應(yīng)修,舍一切有為法而修行,自以為得阿羅漢,命終墮地獄中。行者應(yīng)正觀四諦、正觀四念處、八圣道分、五根、七菩提分。(五)佛應(yīng)文殊的請(qǐng)求,說陀羅尼──不動(dòng)相[雞羅]、種性[種子]法門。(六)文殊說不動(dòng)相。對(duì)于問佛法的,教他勿取勿舍,勿分別諸法。諸天子贊嘆文殊,文殊卻說:自己是貪欲尸利、瞋恚尸利、愚癡尸利,是凡夫、外道、邪行者。(七)佛為華戲慧菩薩說「入音聲慧法門」。文殊說:一切音聲空如響,所以一切音聲平等。(八)文殊說宿緣:喜根菩薩比丘,不贊嘆少欲知足,細(xì)行獨(dú)處,但說諸法實(shí)相──貪瞋癡就是諸法性。勝意菩薩比丘,持戒行頭陀行。勝意到喜根的在家弟子家里,說喜根的過失──淫怒癡無礙,受到喜根弟子空義的難問。勝意不得入音聲法門,所以毀謗喜根。喜根在大眾中,說「貪欲是涅槃,恚癡亦如是,于是三事中,無量諸佛 [P903] 道」等一相法門頌。勝意比丘墮地獄,然由于聽聞深法,后世得智慧利根,這就是文殊的宿緣。(九)佛護(hù)念法門,于未來世流通。

  8.『文殊師利佛土嚴(yán)凈經(jīng)』,二卷,晉竺法護(hù)譯。異譯『文殊師利授記經(jīng)』,三卷,唐實(shí)叉難陀譯;編入『大寶積經(jīng)』卷五八──六0『文殊師利授記會(huì)』。又『大圣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yán)經(jīng)』,三卷,唐不空譯(46)。(一)佛入王舍城;兴_說偈贊佛,勸大眾發(fā)心。大眾贊嘆。(二)佛為棄惡菩薩說:常行大悲,發(fā)無上菩提心,能隨愿莊嚴(yán)佛土。佛為棄惡授成佛記。(三)佛到阿阇世王宮受供,為王說離忿瞋、無智的正道。(四)佛回靈山。放光,召集十方的菩薩眾,使彌勒敷座而坐。(五)佛為舍利弗說:如成就四法,能隨愿莊嚴(yán)佛土。又說從一法到十法,能隨愿嚴(yán)凈佛土。又說凈土十愿。如成就三法,速成佛道,隨愿嚴(yán)凈佛土。聽眾發(fā)心,佛為大眾授記。(六)師子步雷音菩薩與文殊問答:文殊什么時(shí)候成無上道?發(fā)菩提心以來幾久了?佛說文殊的發(fā)心因緣。(七)師子步雷音與文殊問答:文殊具備了十力、十地,為什么不成佛?得法忍以來,沒有一念想成佛,那為什么勸眾生發(fā)菩提心?什么是平等證得?(八)文殊為師子步雷音,說佛土莊嚴(yán)的本愿:1.無礙眼所見到的,都是自己所化度的;等一切都成了佛,文殊才成佛。(佛說:文殊所見的佛土,無量無數(shù))。2.合恒河沙數(shù)世界,成一佛土。3.菩提樹量等十千大千世界,光明遍照。4.菩提樹下成佛,不起座,化身遍無數(shù)剎土,為眾生說法。5.沒有二乘與女 [P904] 人。(佛說:文殊成佛,名普見佛)。6.菩薩眾以百味飲食,供養(yǎng)十方佛,聲聞、緣覺,及貧乏、惡趣,然后還本土受食。7.衣服;8.受用的資具,都這樣的供養(yǎng)。沒有八難眾苦,沒有犯戒的。(佛說:文殊的佛土在南方,名離垢心)。9.佛土的妙寶、妙香充滿,隨菩薩所愿而見。光明遍照,沒有晝夜、寒熱、老病死。菩薩一定成佛,沒有中間入滅的?罩械臉芬,流出六度,菩薩藏的法音。菩薩能隨愿見佛斷疑。(菩薩與諸天贊嘆)。10.愿一切佛土的莊嚴(yán),合成一佛土。(九)佛說:文殊佛土的嚴(yán)凈,勝過西方無量壽佛土,與東方的超立愿世界相等。佛入三昧,大眾都見到了超立愿世界的嚴(yán)凈。佛為大眾授記。超立愿世界的四大菩薩──光英、慧上、寂根、意愿,到此土來。(一0)文殊為慧上菩薩說:一切法幻化生滅,即不生滅,名為平等。學(xué)平等法,一定成佛。慧上菩薩們,各說「一相法門」。(二)師子步雷音與文殊問答:文殊佛土中,有多少菩薩?佛的壽命多少?佛為師子步雷音說:菩薩比西方極樂世界更多;佛壽無量,超過無量世界的微塵數(shù)多多。(一二)彌勒等稱贊文殊的功德。佛說法門的功德,勸受持流通。

  9.『維摩詰經(jīng)』,現(xiàn)存漢譯三本:一、『維摩詰經(jīng)』,二卷,吳支謙譯。二、『維摩詰所說經(jīng)』,三卷,姚秦鳩摩羅什譯。三、『說無垢稱經(jīng)』,六卷,唐玄奘譯(47)。這部經(jīng)以維摩詰長者為中心,與維摩對(duì)論的是文殊。(一)佛在毗舍離庵羅園。長者子寶積來,奉獻(xiàn)寶蓋;三千世界及十方佛說法,都出現(xiàn)于虛空的寶蓋中。寶積贊嘆佛的神力。(二)佛為寶積說凈土行。舍利弗 [P905] 懷疑,釋迦怎么會(huì)是穢土?螺髻梵王說:他見釋迦佛土,清凈莊嚴(yán)。佛現(xiàn)神力,大眾都見釋迦佛土的嚴(yán)凈。(三)維摩詰長者,為眾生的尊導(dǎo)。身體有病,有來問病的,就勸大眾應(yīng)求法身,發(fā)無上菩提心。(四)佛命大弟子去探病,大弟子都舉出過去的事例,不能與維摩詰對(duì)論。彌勒等菩薩,也都敘述過去的本緣,不能去探問。文殊師利受佛的慈命去問病,菩薩、聲聞、天人等同行。(五)維摩詰答文殊說:眾生有病,所以菩薩也有病。佛土是空的;魔與外道,都是侍者。菩薩應(yīng)安慰有病的菩薩。有病菩薩應(yīng)該調(diào)伏自己;能調(diào)伏自己,也要調(diào)伏眾生。菩薩的縛與解。菩薩不住凡夫行、聲聞行,不舍菩薩道,是菩薩行。(六)舍利弗想念床座,維摩詰責(zé)他:求法的,應(yīng)于一切無所求。維摩詰現(xiàn)神力,從東方須彌燈王佛土,借來了三萬二千高廣的師子座。在維摩小室中,卻不覺得迫迮。新發(fā)意菩薩與大弟子,為須彌燈王佛作禮,才能升座。維摩詰從小室能容高廣的師子座,說到佛菩薩有「不可思議解脫」,有說不盡的神力。大迦葉稱嘆,自恨對(duì)大法不能契入。維摩詰對(duì)迦葉說:十方世界作魔王的,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七)維摩詰答文殊說:菩薩觀眾生如幻化,能行真實(shí)慈悲喜舍。在生死怖畏中,應(yīng)依如來功德力。度眾生,要除滅眾生的煩惱;煩惱歸本于無住。(八)天女散華,弟子的結(jié)習(xí)不盡,所以華都著在弟子身上。天女答舍利弗說:一切是解脫相,淫怒癡性就是解脫。雖以三乘化眾生,而但愛樂佛法。住在維摩詰室十二年,但聞大乘法。室中有八種未曾有法。求女人相不可得,有什么可轉(zhuǎn)的?天 [P906] 女變舍利弗為天女,自己卻如舍利弗,問他為什么不轉(zhuǎn)女身!相是無在無不在的。沒有沒生,也沒有無上道可得。(九)維摩詰答文殊說:菩薩行于非道,就是通達(dá)佛道。文殊答維摩詰說:煩惱是佛種。大迦葉稱嘆,自恨不能發(fā)大心。(一0)維摩詰為普現(xiàn)色身說:自己的「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shí)、奴仆、象馬車乘」。以善巧方便,普度一切眾生。(一一)文殊等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一二)維摩詰化一菩薩,到眾香世界,從香積佛乞得滿缽的香飯;眾香世界的菩薩,也跟著來。飯香遍滿,大眾受用香飯,飽滿安樂。香積佛以眾香化眾生,釋迦佛說善惡業(yè)報(bào)。此土的菩薩,大悲堅(jiān)固,以十事善法攝化眾生,是其他凈土所沒有的。菩薩成就八法,才能在穢土中,沒有過失而往生凈土。(一三)文殊、維摩詰等,同到佛住的庵羅園。維摩詰說香飯的功德。適應(yīng)眾生的煩惱,不同佛土以不同的方便作佛事,名「入一切諸佛法門」。佛土、色身、功德、壽命、教化,好像不同,其實(shí)佛的功德是平等的。(一四)佛為眾香世界的菩薩,說「有盡無盡解脫門」。(一五)維摩詰說正觀如來。為舍利弗說:諸法如幻,是沒有沒生的。佛說:維摩詰是從阿!B粊佛妙喜世界來的。維摩詰現(xiàn)神足,接妙喜世界到此土,大眾都見妙喜世界的嚴(yán)凈,愿意生到那里去。(一六)釋提桓因發(fā)愿護(hù)法。佛說持經(jīng)的功德,舉過去月蓋王子(說「法供養(yǎng)」)授記事。佛囑彌勒于未來流通經(jīng)典,并說新學(xué)與久行的不同。

  10.『阿惟越致遮經(jīng)』,三卷,晉竺法護(hù)譯。異譯有『不退轉(zhuǎn)*輪經(jīng)』,四卷,北涼失譯。『 [P907] 廣博嚴(yán)凈不退轉(zhuǎn)輪經(jīng)』,六卷,宋智嚴(yán)譯(48)。文殊發(fā)起了這一法會(huì);佛說的主要意義,是依一佛乘而方便說三乘行果。大弟子們聽了,自稱「吾等今日圣道具足,不違大意,降棄魔怨。備究五逆,得悉五樂,成就邪見,舍離正見。吾等今日已害無數(shù)萬千人命,悉成佛道,至無余界而已滅度」。這些密語,由文殊為大眾解說,得到佛的稱贊(49)。

  11『大寶積經(jīng)』卷八六?八七『大神變會(huì)』,二卷,唐菩提流志譯。隋阇那崛多所譯的『商主天子所問經(jīng)』,一卷,是『大神變會(huì)』的一部分(50)。文殊所說部分,(一)文殊為商主說:一切法不可說而說,不可表示而表示,是大神變。商主答舍利弗說:不可思議是大神變,神變?nèi)缣摽战,有什么可怖畏的!佛說文殊往昔教化商主的因緣。(二)文殊為舍利弗說:久修梵行,多供養(yǎng)佛,種諸善根。(三)佛稱贊商主。文殊為舍利弗說:文字安立是大神變(51)。(四)文殊為商主說:菩薩智,菩薩摩訶薩行,菩薩大智神通,菩薩平等行,菩薩行。

  以下三部,是長行與偈頌雜出,而又有神咒的。1.『持心梵天所問經(jīng)』,四卷,晉竺法護(hù)譯。異譯有『思益梵天所問經(jīng)』,四卷,姚秦鳩摩羅什譯!簞偎嘉╄筇焖鶈柦(jīng)』,六卷,元魏菩提流支譯(52)。本經(jīng)以思益梵天為主,在經(jīng)文的后半,文殊參加了說法。(一)佛命文殊說法,文殊直答不可說。次答思益所問:說法,誰聽法,知法。比丘無諍訟,隨佛語,隨佛教,守護(hù)法。親近佛,給侍佛,供養(yǎng)佛。見佛,見法,見因緣法,得真智。隨如來學(xué),正行,善人,樂人,得脫 [P908] ,得度,漏盡。實(shí)語,入道,見道,修道。(二)文殊答等行天子:歸依佛法僧,發(fā)菩提心。(三)文殊答思益問:行處行,知見清凈,得我實(shí)性。見佛,正行,慧眼無所見,無所得而得,得道,入正位。文殊為思益說:佛不是為益為損而出世;實(shí)無生死與涅槃可得;不貪著虛妄,所以說滅度與四諦。(四)文殊為等行說:一切言說,都是真實(shí)、如來說。惟如來有圣說法與圣默然。(五)文殊對(duì)佛說,有所發(fā)愿是邪愿。文殊為思益說菩提行,應(yīng)如菩提而發(fā)愿,得薩婆若,如來于法無所說。(六)文殊為思益說:佛法不可滅,所以不可護(hù);不聽法才是聽法。(七)文殊請(qǐng)佛護(hù)念未來的持經(jīng)者,佛說咒護(hù)持。

  2.『無希望經(jīng)』 ,晉竺法護(hù)譯,一卷。異譯『象腋經(jīng)』,宋曇摩密多Dharmamitra譯,一卷(53)。佛放光集眾,顧文殊而笑,與阿難論『象喻經(jīng)』的功德。佛為文殊說:菩薩行二類六法,能具足安住諸功德。菩薩要契入法門,應(yīng)悟解一切法如虛空。佛答文殊:說無生法忍。信解受持的,得二十種功德。文殊贊嘆,說藥樹喻。佛為文殊說:過去金剛幢菩薩,以神咒治病;持誦神咒的,不得再吃肉。

  3.『法華經(jīng)』,漢譯的現(xiàn)存三本:一、『正法華經(jīng)』,十卷,晉竺法護(hù)譯。二、『妙法蓮華經(jīng)』,七卷,姚秦鳩摩羅什譯。三、『添品妙法蓮華經(jīng)』,七卷,隋阇那崛多等譯。還有失譯的『薩曇分陀利經(jīng)』,一卷,是「見寶塔品」的別譯(54)。『法華經(jīng)』與文殊菩薩有關(guān)的,只有三品 [P909] :(一)『序品』中,佛入無量義處三昧,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世界的莊嚴(yán)與種種佛事,都分明的顯現(xiàn)出來。文殊答彌勒說:據(jù)過去日月燈明佛時(shí)所見的瑞相,與現(xiàn)在所見的一樣,所以推定為:今日如來當(dāng)說『妙法蓮華經(jīng)』。(二)『見寶塔品』:文殊從娑竭羅龍王宮來,對(duì)智積說:在龍宮常說『法華經(jīng)』。所化的眾生,無量無數(shù)。有八歲的龍女,智慧利根,一發(fā)菩提心,就得不退轉(zhuǎn),能成佛道。(三)『安樂行品』:佛為文殊說:在未來惡世中,要說『法華經(jīng)』的,應(yīng)該安住四安樂行。

  在初期大乘時(shí)代,文殊師利是一位最負(fù)盛名的大菩薩。集出了與文殊有關(guān)的多數(shù)經(jīng)典,受到佛教界的歌頌。有些經(jīng)典,文殊雖沒有參預(yù)論議,也會(huì)意外的被提到。如1.『佛印三昧經(jīng)』,一卷,『出三藏記集』編在「新集續(xù)撰失譯雜經(jīng)錄」,譯者不明(55)。自『歷代三寶紀(jì)』以來,傳說為漢安世高譯(56)。這部經(jīng),說到『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稱贊「文殊師利菩薩最高才第一」(57)!

  2.『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jīng)』,一卷,漢支婁迦讖譯。經(jīng)說「怛薩阿竭[如來]署」。奈咤和羅 Ra^s!t!rapa^la問:「是會(huì)中乃有學(xué)怛薩阿竭署者不?曰:有文殊尸利菩薩」(58)。

  3.『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jīng)』,三卷,漢支婁迦讖譯。異譯『大樹緊那羅王問經(jīng)』,四卷,姚秦鳩摩羅什譯。經(jīng)末說到:「仁者(指阿阇世王)而得二迦羅蜜[善知識(shí)],一者是佛,二者是文殊尸利。蒙是恩,所作非法,其狐疑悉解除」(59)。 [P910]

  4.『密跡金剛力士經(jīng)』,七卷,晉竺法護(hù)譯,編入『大寶積經(jīng)』卷八──一四『密跡金剛力士會(huì)』。異譯『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jīng)』,二0卷,趙宋法護(hù)譯。經(jīng)中阿阇世王也說:「諸佛世尊,文殊師利慈德,乃為我等決眾狐疑」(60)。上二部,都是『阿阇世王經(jīng)』以后集出的(有偈頌與咒語)。

  5.『惟曰雜難經(jīng)』,一卷,『出三藏記集』也編在「新集續(xù)撰失譯雜經(jīng)錄」(61)。『歷代三寶紀(jì)』以來,傳說為吳支謙譯。經(jīng)中說維摩羅達(dá)達(dá)女與文殊論法,與『離垢施女經(jīng)』相合(62)。又說「南方……有最尊菩薩,字文殊斯利」(63)。上來五部,只是提到了文殊師利;還有參與論說而只是一小節(jié)的,如:

  6.『離垢施女經(jīng)』,一卷,晉竺法護(hù)譯(異譯,略)。這部經(jīng),波斯匿Prasenajit王女兒──離垢施,與八大聲聞、八大菩薩問答。文殊有問答一段(64)。

  7.『超日明三昧經(jīng)』,二卷,晉竺法護(hù)譯出,由聶承遠(yuǎn)整理刪定(65)。文殊為慧英菩薩說:菩薩的博聞多智,行者與成就(66)。

  8.『菩薩瓔珞經(jīng)』,一四卷,姚秦竺佛念譯。經(jīng)中,佛為軟首說:修無盡藏法的,要修五法門;具足四果報(bào)行;一一地要成就四神足行;佛為文殊師利說四種四圣諦(67);*輪的有轉(zhuǎn)與無轉(zhuǎn);道與泥洹(68)。 [P911]

  9.『決定毗尼經(jīng)』,一卷,晉竺法護(hù)譯(異譯,略)。文殊說究竟毗尼──不悔毗尼,最勝、清凈、不思議、凈諸趣、自性遠(yuǎn)離、三世平等、永斷疑惑毗尼(69)。

  10『第一義法勝經(jīng)』,一卷,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異譯,略)。佛為仙人說眾生無我,隨業(yè)受報(bào)。囑文殊護(hù)念流通(70)。

  11『大寶積經(jīng)』卷八八?八九『摩訶迦葉會(huì)』,二卷,元魏月婆首那譯。文殊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受[取]不舍,不增不減,所以無來無去。五百比丘聽了,漏盡心解脫(71)。

  12『月上女經(jīng)』,二卷,隋阇那崛多譯。文殊與月上論法:一切如化,沒有舍此生彼可得(72) 。

  與文殊有關(guān)的大乘經(jīng),當(dāng)然還不少。如『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是纂集所成的大部,想另辟專章去論究!何氖鈳熇谶^經(jīng)』,也留在『普賢行愿頌』合并說明。如『大般涅槃經(jīng)』、『央掘魔羅經(jīng)』、『長者女庵提遮師子吼了義經(jīng)』,都提到文殊,但「文殊法門」是被呵責(zé)的。如『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纂集所成的,含有明顯的如來藏說。元魏曇摩流支所譯的『如來莊嚴(yán)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jīng)』(異譯,略),佛為文殊說:「不生不滅者,即是如來」。舉毗琉璃地 ……大地──九喻,說明如來不生不滅,而現(xiàn)起利益眾生的佛事。又說如來名為法身。如來不生,無名無色……非下非中非上。菩提無根無住……如來如是得菩提──菩提十六義。十六義,與 [P912] 『大集經(jīng)』『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相合(73)!壕烤挂怀藢毿哉摗,引述了九種譬喻,與菩提十六義(74),無疑為后期大乘經(jīng)!何氖鈳熇麊柶刑峤(jīng)』,有四種譯本,體裁與論典相近,與大乘瑜伽者的思想相近!何氖鈳熇麊柦(jīng)』說:「若得食肉者,象龜經(jīng),大云經(jīng),指鬘經(jīng),楞伽經(jīng)等諸經(jīng),何故悉斷」(75)?這是比『楞伽經(jīng)』集出更遲的。晉聶道真譯『文殊師利般涅槃經(jīng)』,說到文殊火化時(shí),見文殊的「身內(nèi)心處,有真金像,結(jié)加趺坐,正長六尺,在蓮華上」(76),也是如來藏說!捍蠓降却蠹(jīng)』與文殊的關(guān)系不深,僅『;燮兴_品』,文殊說佛在菩提樹下,不得一法,并說持經(jīng)的十種功德(77)。還有趙宋天息!6蟯所譯的『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jīng)』,趙宋法賢所譯的『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jīng)』,趙宋施護(hù)所譯的『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jīng)』,譯出的時(shí)代更遲;與初期的「文殊法門」,思想上也有距離,所以都不在本章的論究范圍以內(nèi)。

  注【96-001】『內(nèi)藏百寶經(jīng)』(大正一七?七五一中──七五三下)。

  注【96-002】『入中論』卷二(漢藏教理院刊本三一)。

  注【96-003】『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大正一七?七七三上以下)。

  注【96-004】『普門品經(jīng)』(大正一一?七七0下以下)!捍髮毞e經(jīng)』卷二九。『文殊師利普門會(huì)』(大正一一?一五八下以下)。

  注【96-005】『普門品經(jīng)』(大正一一?七七四下──七七五中)。 [P913]

  注【96-006】『濟(jì)諸方等學(xué)經(jīng)』(大正九?三七四下以下)!捍蟪朔綇V總持經(jīng)』(大正九?三七九上以下)。

  注【96-007】『不必定入定入印經(jīng)』(大正一五?六九九中以下)。『入定不定印經(jīng)』(大正一五?七0六中以下)。

  注【96-008】『力莊嚴(yán)三昧經(jīng)』(大正一五?七一一上以下)。

  注【96-009】『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jīng)』(大正九?三00中以下)!捍笏_遮尼干子所說經(jīng)』(大正九?三一七上以下)。

  注【96-010】『阿阇世王經(jīng)』(大正一五?三八九上以下)!何氖庵Ю粘两(jīng)』(大正一五?四0六中以下)!何丛姓ń(jīng)』(大正一五?四二八中以下)!悍爬徑(jīng)』(大正一五?四四九上以下)。

  注【96-011】「晉」、「宋譯本」,作龍吉祥。

  注【96-012】『阿阇世王經(jīng)』卷下(大正一五?四0一中)。

  注【96-013】『阿阇世王經(jīng)』卷下(大正一五?四0二中──下)。

  注【96-014】『魔逆經(jīng)』(大正一五?一一二上以下)。

  注【96-015】『文殊師利凈律經(jīng)』(大正一四?四四八上以下)!呵鍍襞岱綇V經(jīng)』(大正二四?一0七五下以下)!杭耪{(diào)音所問經(jīng)』(大正二四?一0八一上以下)。

  注【96-016】『清凈毗尼方廣經(jīng)』(大正二四?一0八0中)。

  注【96-017】『清凈毗尼方廣經(jīng)』(大正二四?一0八0下)!缸泽w」,宋譯作「我」(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與如來藏說相近。 [P914]

  注【96-018】『出三藏記集』卷四(大正五五?三0中)。

  注【96-019】『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jīng)』(大正一二?二三七上以下)!喝敕ń珞w性經(jīng)』(大正一二?二三四上以下)。

  注【96-02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五七六『那伽室利分』(大正七?九七九中)。

  注【96-021】上二段,唐譯本缺。

  注【96-022】妙心菩薩,唐譯本作無能勝菩薩。

  注【96-023】妙心,唐譯作善思。

  注【96-024】九──一二,這四段,唐譯缺。

  注【96-025】『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jīng)』(大正八?七三二下以下)!何氖鈳熇f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大正八 ?七二六上以下)!捍蟀闳舨_蜜多經(jīng)』卷五七四『曼殊室利分』(大正七?九六四上以下)。

  注【96-026】「一佛名字」,唐譯作「審取名字,善想容儀」(大正七?九七二上)。

  注【96-027】『大寶積經(jīng)』卷二六?二七『法界體性無分別會(huì)』(大正一一?一四三上以下)。

  注【96-028】『大寶積經(jīng)』卷一0一『善德天子會(huì)』(大正一一?五六六中以下)。『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jīng)』(大正一二?一0八上以下)。

  注【96-029】『首楞嚴(yán)三昧經(jīng)』(大正一五?六二九中以下)。

  注【96-030】『諸佛要集經(jīng)』(大正一七?七五六中以下)。 [P915]

  注【96-031】『等集眾德三昧經(jīng)』(大正一二?九七三上以下)!杭磺懈5氯两(jīng)』(大正一二?九八八下以下)。

  注【96-032】『文殊師利現(xiàn)寶藏經(jīng)』(大正一四?四五二中以下)!捍蠓綇V寶篋經(jīng)』(大正一四?四六六中以下)。

  注【96-033】『如幻三昧經(jīng)』(大正一二?一三四上以下)。『圣善住意天子所問經(jīng)』(大正一二?一一五中以下)!捍髮毞e經(jīng)』『善住意天子會(huì)』(大正一一?五七一上以下)。

  注【96-034】『如幻三昧經(jīng)』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二下)!肝鹤g」與「隋譯」都缺。

  注【96-035】『文殊師利巡行經(jīng)』(大正一四?五一0上以下)!何氖馐薪(jīng)』(大正一四?五一二上以下)。

  注【96-036】『慧印三昧經(jīng)』(大正一五?四六0下以下)!喝鐏碇怯〗(jīng)』(大正一五?四六八中以下)!捍蟪酥怯〗(jīng)』(大正一五?四七四下以下)。

  注【96-037】『慧印三昧經(jīng)』(大正一五?四六六下──四六七上)。

  注【96-038】『須真天子經(jīng)』(大正一五?九六下以下)。

  注【96-039】『須摩提菩薩經(jīng)』(大正一二?七六中以下)。『大寶積經(jīng)』卷九八『妙慧童女會(huì)』(大正一一?五四七中以下)。

  注【96-040】『須摩提經(jīng)』(大正一二?八二下)!捍髮毞e經(jīng)』卷九八『妙慧童女會(huì)』(大正一一?五四八中)。

  注【96-041】『須摩提菩薩經(jīng)』(大正一二?八0下──八一中)!鸿笾九滓饨(jīng)』(大正一四?九四0上──中)。

  注【96-042】『大凈法門經(jīng)』(大正一七?八一七上以下)。『大莊嚴(yán)法門經(jīng)』(大正一七?八二五上以下)。

  注【96-043】『弘道廣顯三昧經(jīng)』(大正一五?四八八中以下)。 [P916]

  注【96-044】『無極寶三昧經(jīng)』(大正一五?五0七中以下)!簩毴鐏砣两(jīng)』(大正一五?五一八中以下)。

  注【96-045】『諸法無行經(jīng)』(大正一五?七五0上以下)!褐T法本無經(jīng)』(大正一五?七六一中以下)。『大乘隨轉(zhuǎn)宣說諸法經(jīng)』(大正一五?七七四上以下)。

  注【96-046】『文殊師利佛土嚴(yán)凈經(jīng)』(大正一一?八九0下以下)!捍髮毞e經(jīng)』『文殊師利授記會(huì)』(大正一一?三三六下以下)!捍笫ノ氖鈳熇兴_佛剎功德莊嚴(yán)經(jīng)』(大正一一?九0二中以下)。

  注【96-047】『維摩詰經(jīng)』(大正一四?五一九上以下)!壕S摩詰所說經(jīng)』(大正一四?五三七上以下)!赫f無垢稱經(jīng)』(大正一四?五五七下以下)。

  注【96-048】『阿惟越致遮經(jīng)』(大正九?一九八中以下)!翰煌宿D(zhuǎn)*輪經(jīng)』(大正九?二二六上以下)!簭V博嚴(yán)凈不退轉(zhuǎn)輪經(jīng)』(大正九?二五四中以下)。

  注【96-049】『阿惟越致遮經(jīng)』卷中(大正九?二一四下──二一六上)。

  注【96-050】『大寶積經(jīng)』『大神變會(huì)』(大正一一?四九二中以下)。『商主天子所問經(jīng)』(大正一五?一一九上以下) C

  注【96-051】以下,與『商主天子所問經(jīng)』相同。

  注【96-052】『持心梵天所問經(jīng)』(大正一五?一上以下)!核家骅筇焖鶈柦(jīng)』(大正一五?三三上以下)!簞偎嘉╄筇焖鶈柦(jīng)』(大正一五?六二上以下)。

  注【96-053】『無希望經(jīng)』(大正一七?七七五上以下)!合笠附(jīng)』(大正一七?七八一下以下)。 [P917]

  注【96-054】『正法華經(jīng)』(大正九?六三上以下)!好罘ㄉ徣A經(jīng)』『大正九?一下以下)!禾砥访罘ㄉ徣A經(jīng)』(大正九?一三四下以下)!核_曇芬陀利經(jīng)』(大正九?一九七上以下)。

  注【96-055】『出三藏記集』卷四(大正五五?三0中)。

  注【96-056】『歷代三寶紀(jì)』卷四(大正四九?五二中)。

  注【96-057】『佛印三昧經(jīng)』(大正一五?三四三上──下)。

  注【96-058】『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jīng)』(大正一四?四三七中)。

  注【96-059】『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jīng)』卷下(大正一五?三六四中)。

  注【96-060】『大寶積經(jīng)』卷一四『密跡金剛力士會(huì)』(大正一一?七六下)。

  注【96-061】『出三藏記集』卷四(大正五五?二九上)。

  注【96-062】『惟曰雜難經(jīng)』(大正一七?六0八下)!弘x垢施女經(jīng)』(大正一二?九二下)。

  注【96-063】『惟曰雜難經(jīng)』(大正一七?六0九中)。

  注【96-064】『離垢施女經(jīng)』(大正一二?九二下)。

  注【96-065】『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九下)。

  注【96-066】『超日明三昧經(jīng)』卷下(大正一五?五四二下──五四三上)。

  注【96-067】『菩薩瓔珞經(jīng)』卷三(大正一六?三一中──三三上)。又卷四(大正一六?三八下──三九中)。

  注【96-068】『菩薩瓔珞經(jīng)』卷一三(大正一六?一0八下──一0九上)。又卷一四(大正一六?一二五上──一二六下) [P918] 。

  注【96-069】『決定毗尼經(jīng)』(大正一二?四0下──四一上)。

  注【96-070】『第一義法勝經(jīng)』(大正一七?八八三中──下)。

  注【96-071】『大寶積經(jīng)』卷八八『摩訶迦葉會(huì)』(大正一一?五0七上)。

  注【96-072】『月上女經(jīng)』卷下(大正一四?六二0中)。

  注【96-073】『如來莊嚴(yán)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jīng)』卷上?下(大正一二?二四0中──二四七中)!捍蠓降却蠹(jīng)』卷二『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大正一三?一一下──一三中)。

  注【96-074】『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大正三一?八一八上──八一九下)。又卷二(大正三一?八二三上──中、八二四上)。

  注【96-075】『文殊師利問經(jīng)』卷上(大正一四,四九三上)。

  注【96-076】『文殊師利般涅槃經(jīng)』(大正一四?四八一上)。

  注【96-077】『大方等大集經(jīng)』卷九『;燮兴_品』(大正一三?六0上──中)。

  第二項(xiàng) 論集出的先后

  初期大乘經(jīng),與文殊師利Man~jus/ri^有關(guān)的,部類相當(dāng)?shù)亩。依上?xiàng)所敘述的而加以分類,A.佛為文殊說的,共七部。B.以文殊為說主,或部分參加問答的,共二十八部,這是「文殊師 [P919] 利法門」的主要依據(jù)。C.偶而提到的,或參預(yù)問答而只一節(jié)二節(jié)的,共十二部。三類合計(jì),共四十七部。除去C類,也還有三十五部。這些經(jīng)典的集出,從經(jīng)典自身去論究,可見是先后不等的。不過,論定集成的先后,雖是應(yīng)該的、可能的,卻是并不容易的。如依某一事項(xiàng)來區(qū)別,那是不一定能正確的;如從幾種事項(xiàng)來綜合觀察,才能不難看出法門流演的大概。這里,先分別來說:

  一、依譯為漢文──傳譯的先后來說:這對(duì)于經(jīng)典集成的先后,是有相當(dāng)意義的。漢代的支婁迦讖Lokaraks!a,已譯出了B類的『首楞嚴(yán)三昧經(jīng)』(已經(jīng)佚失),『阿阇世王經(jīng)』;A 類的『內(nèi)藏百寶經(jīng)』;C類的『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jīng)』,『伅真陀羅所問三昧經(jīng)』──五部。支讖在桓帝,靈帝時(shí)譯經(jīng),約在西元一七0年前后。從所譯的『首楞嚴(yán)三昧經(jīng)』,『阿阇世王經(jīng)』來說,文殊法門已發(fā)展得相當(dāng)完成,并已影響到其他(C類)部類了。特別是晉代的竺法護(hù),從晉太始二年(西元二六六)譯『須真天子經(jīng)』,到永嘉二年(西元三0八)譯『普曜經(jīng)』(1),傳譯的工作,先后長達(dá)四十三年。竺法護(hù)是傳譯文殊教典最多的譯師!在他的譯典中,A類有二部:『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普門品經(jīng)』。B類共十九部:『首楞嚴(yán)三昧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已經(jīng)佚失了;『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jīng)』,是『阿阇世王經(jīng)』的再譯;初譯而保存到現(xiàn)在的,還有十六部。C類也譯出了『密跡金剛力士經(jīng)』,『離垢施女經(jīng)』,『決定毗尼經(jīng)』──三部(另有 [P920] 『超日明三昧經(jīng)』,由聶承遠(yuǎn)整治完成)。在三類四十七部經(jīng)中,竺法護(hù)譯出了半數(shù)──二十五部。尤其是(B類)文殊為主體的二十八經(jīng),竺法護(hù)所譯的,竟占三分之二。文殊部類的譯出,可分為二期:竺法護(hù)(及同時(shí))及以前所譯的,是前期。前期所譯的,共三十四部。這些經(jīng)典,竺法護(hù)所譯的,西元三世紀(jì)初,也應(yīng)該已經(jīng)存在了。竺法護(hù)以后所譯的,是后期,大體是三世紀(jì)以后所集出的。列表如下:

  圖片

  │ A  │ B  │  C │ 合計(jì)

  ────┼──┼──┼──┼─────

  前期所譯│ 四 │二二│  八│ 三四

  后期所譯│ 三 │  六│  四│ 一三

  二、依文體──長行或長行與偈頌雜說來分別:原始圣典的『雜阿含經(jīng)』,就有長行與長行偈頌雜說的二類。為天(四眾)人(四眾)八眾所作的通俗說法,都是長行與偈頌雜說的。大乘『般若經(jīng)』是長行體;古老的凈土經(jīng)──『阿!B粊佛國經(jīng)』,『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jīng)』(再譯的『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就有偈頌),也是長行。所以著重深義的文殊教典,可能起初傳出的是長行,而后有長行與偈頌雜說的。從這一假定去觀察,A類中七部是「長行」;『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jīng)』是「雜說」,是「后期」所譯的。B類中,十一部是長行,十七部是雜說。C類十二部中,僅『佛印三昧經(jīng)』、『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jīng)』、『惟曰雜難經(jīng)』──三 [P921] 部是長行,都是「前期」譯出的。大乘經(jīng)先有「長行」,后來有「雜說」,這一發(fā)展傾向,顯然是初期大乘流行的實(shí)況。

  三、依問答及法數(shù)解答來說:在問答中,或以四法等來解答,如『長阿含經(jīng)』的『善生經(jīng)』 (2),就已經(jīng)如此了。大乘佛法的興起,重于深義的發(fā)揚(yáng),不是敘述、分別解說的。如『般若經(jīng)』,「下品般若」只說到誹謗般若的(二緣)四因緣(3);到了「中品般若」,就有十八空,百八三昧;四十二字門,受持二十功德(4);十住地,一一地有多少法等(5)。這表示了「般若法門」,從深悟而傾于敘述說明了!肝氖鈳熇ㄩT」的問答,是誘導(dǎo)的,啟發(fā)的。對(duì)于所問的,或要對(duì)方反觀自己,或給予否定,與「原始般若」大體相同;蛞苑浅5恼Z句(6),引入出格的深悟。這不是敘述的,分別解說的,也就不需要「數(shù)法」的。但在「文殊法門」的開展中,適應(yīng)一般的需要,也漸漸的應(yīng)用了「數(shù)法」。所以在與文殊有關(guān)的經(jīng)典中,每含有二重性──(文殊的)依勝義法界說;依世俗安立(「數(shù)法」)說。依此來觀察:A類七部中,『內(nèi)藏百寶經(jīng)』,『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普門品經(jīng)』(以上是前期所譯),『不定入定入印經(jīng)』──四部是沒有「數(shù)法」的;其他的三部有「數(shù)法」。B類二十八部中,『文殊師利凈律經(jīng)』,『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jīng)』,『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衛(wèi)經(jīng)』,『大凈法門經(jīng)』(以上是前期譯);『諸法無行經(jīng)』,『文殊所說般若波羅蜜經(jīng)』,『法界體性無分別經(jīng)』,『文殊師利巡行經(jīng)』──八部經(jīng)是沒有 [P922] 「數(shù)法」的。其他二十部,都有「數(shù)法」,以三十二為最高數(shù)。C類不屬「文殊法門」,而是受到「文殊法門」影響的。十二部中,『佛印三昧經(jīng)』,『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jīng)』,『惟曰雜難經(jīng)』(以上是前期所譯);『月上女經(jīng)』,『第一義法勝經(jīng)』──五部是沒有「數(shù)法」的。B類二十部,C類七部──有「數(shù)法」的經(jīng)典,雖數(shù)目不一,確是有眾多「數(shù)法」的。然佛為文殊說的「數(shù)法」,僅『正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7)!簾o希望經(jīng)』的菩薩行(二種)六法,能安住一切功德;說法比丘得二十功德(8)。『菩薩瓔珞經(jīng)』的四果報(bào)行,四神足行,四種四圣諦(9)。文殊所說的「數(shù)法」,如『首楞嚴(yán)三昧經(jīng)』,十法行名為福田(龍樹所引用的,僅有這部經(jīng))(10)!喝缁萌两(jīng)』的成就二十事,能得破毀魔場(chǎng)三昧;四法能得三昧(11)。『文殊師利現(xiàn)寶藏經(jīng)』,菩薩三十二功德鎧;增上慢有二(12)。『等集眾德三昧經(jīng)』的四法無畏,四不思議,四無盡,行四法(13)!簾o極寶三昧經(jīng)』的九法寶(14)!捍笊褡儠(huì)』說五十六智(15)。『善德天子會(huì)』的四法能攝一切善法 ──八法,都由八法而入;三種樂……波羅蜜三伴助(上二部的譯出極遲)(16)。B類與C類,有「數(shù)法」的共二十七部,「數(shù)法」的確是相當(dāng)多的,但極大部分,是佛為其他菩薩說的,或其他菩薩說的。佛為文殊說及文殊所說的,只是很小部分,這可以證明「文殊師利法門」的特性,是不重「數(shù)法」的。這些「數(shù)法」是漸漸的增多起來,有一項(xiàng)是可以舉例說明的,如有關(guān)菩薩事,佛都以四法來解答。西晉失譯的『太子和(應(yīng)該是「私」字的誤寫)休經(jīng)』,問菩薩八事;『須 [P923] 摩提菩薩經(jīng)』問十事;『離垢施女經(jīng)』問十八事;『持心梵天所問經(jīng)』問二十事;『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jīng)』問三十二事;『須真天子經(jīng)』也問三十二事(17)。所問的菩薩事,內(nèi)容是有共同性的,都以四法來解答,很可以作為因襲與發(fā)展的說明。B 類的「數(shù)法」,以三十二為最高數(shù);C 類有三十二數(shù),更有六十四與八十的(18),受文殊法門影響的經(jīng)典,顯然有了進(jìn)一步的發(fā)展。

  咒──明咒,在大乘深義的闡揚(yáng)中,本是「文殊法門」所不會(huì)重視的。不過遲一些集出的經(jīng)典,為了適應(yīng)世俗,漸漸的融攝了「護(hù)咒」。如A類七經(jīng),是沒有咒語的。B類二十八經(jīng)中,僅『持心梵天所問經(jīng)』,『無希望經(jīng)』,『正法華經(jīng)』,『大寶積經(jīng)』的『善德天子會(huì)』──四部經(jīng)有護(hù)法、護(hù)人的護(hù)咒(19)。C類十二經(jīng)中,僅『密跡金剛力士經(jīng)』,『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jīng)』(20)──二部經(jīng)有護(hù)咒;這二部經(jīng),是為夜叉yaks!a、緊那羅kim!nara說法的。有咒法或沒有,也可以作為「文殊法門」發(fā)展先后的區(qū)別。

  三類四十七部,以譯出等四事來綜合分別,如下表: [P924]

  圖片

  │A │B │附記  │C │附記

  ─┬─┬──┼─┼─┼───┼─┼──

  前│長│直說│3 │3 │      │3 │

  │  ├──┼─┼─┼───┼─┼──

  期│行│數(shù)法│1 │5 │      │  │

  ├─┼──┼─┼─┼───┼─┼──

  所│雜│直說│  │1 │      │  │

  │  ├──┼─┼─┼───┼─┼──

  譯│說│數(shù)法│  │13│咒法3 │5 │咒法2

  ─┼─┼──┼─┼─┼───┼─┼──

  后│長│直說│1 │2 │      │  │

  │  ├──┼─┼─┼───┼─┼──

  期│行│數(shù)法│1 │1 │      │  │

  ├─┼──┼─┼─┼───┼─┼──

  所│雜│直說│  │2 │咒法1 │2 │

  │  ├──┼─┼─┼───┼─┼──

  譯│說│數(shù)法│1 │1 │      │2 │

  代表文殊法門的經(jīng)典,在A ?B二類中,擇取以文殊為主體,或文殊參與論答而有重要性的十八部經(jīng),約長行為先,雜說與數(shù)法為次來分別。但這是說,起初是長行,其后雖仍有長行的集出,只是雜說與數(shù)法的經(jīng)典,大大增多起來。依此來分別,約可分為三期:初期與「下品般若」相當(dāng)(西元五0年前);中期與「中品般若」相當(dāng)(西元五0──一五0);后期與「上品般若 [P925] 」相近(西元一五0──二00頃)。試列舉經(jīng)名如下:

  圖片

  初期

  『內(nèi)藏百寶經(jīng)』[長?直]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長?直]

  中期

  『普門品經(jīng)』[長?直]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jīng)』[長?直]

  『阿阇世王經(jīng)』[長?數(shù)]

  『首楞嚴(yán)三昧經(jīng)』[長?數(shù)]

  『諸佛要集經(jīng)』[長?數(shù)]

  『如幻三昧經(jīng)』[雜?數(shù)]

  『文殊師利佛土嚴(yán)凈經(jīng)』[雜?數(shù)]

  后期

  『文殊師利凈律經(jīng)』[長?直]

  『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衛(wèi)經(jīng)』[長?直]

  [P926]

  『大凈法門經(jīng)』[雜?直]

  『須真天子經(jīng)』[雜?數(shù)]

  『魔逆經(jīng)』[長?數(shù)]

  『文殊師利現(xiàn)寶藏經(jīng)』[雜?數(shù)]

  『維摩詰經(jīng)』[雜?數(shù)]

  『濟(jì)諸方等學(xué)經(jīng)』[長?數(shù)]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jīng)』[長?數(shù)]

  竺法護(hù)傳譯以后,遲到唐代的譯師,對(duì)文殊法門的重要教典,也還在傳譯出來(可能有的早已存在,只是譯出遲一些)。如『諸法無行經(jīng)』,『文殊所說般若波羅蜜經(jīng)』,『法界體性無分別經(jīng)』,『文殊師利巡行經(jīng)』,『大寶積經(jīng)』的『大神變會(huì)』,『善德天子會(huì)』都是。

  注【97-001】『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七中)。

  注【97-002】『長阿含經(jīng)』卷一一『善生經(jīng)』(大正一?七0中──七二上)。

  注【97-003】『道行般若經(jīng)』卷三(大正八?四四一下)。

  注【97-004】『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五(大正八?二五0中──二五三中、二五六上──中)。

  注【97-005】『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六(大正八?二五六下──二五九下)。 [P927]

  注【97-006】這是「密語」,是「正言若反」,「反常合道」的超常手法。

  注【97-007】『正法華經(jīng)』卷七(大正九?一0七中──一0九下)。

  注【97-008】『無希望經(jīng)』(大正一七?七七六下、七八0下)。

  注【97-009】『菩薩瓔珞經(jīng)』卷三(大正一六?三一下──三三上)。又卷四(大正一六?三八下──三九中)。

  注【97-010】『首楞嚴(yán)三昧經(jīng)』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一中)。

  注【97-011】『如幻三昧經(jīng)』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一中──下)。

  注【97-012】『文殊師利現(xiàn)寶藏經(jīng)』卷下(大正一四?四六一上──中、四六四中)。

  注【97-013】『等集眾德三昧經(jīng)』卷下(大正一二?九八七上──中)。

  注【97-014】『無極寶三昧經(jīng)』卷下(大正一五?五一五下──五一六上)。

  注【97-015】『大寶積經(jīng)』卷八七『大神變會(huì)』(大正一一?四九七下──四九八上)。

  注【97-016】『大寶積經(jīng)』卷一0一『善德天子會(huì)』(大正一一?五六九中──五七0上)。

  注【97-017】『太子私(和?)休經(jīng)』(大正一二?一五五上──下)!喉毮μ崞兴_經(jīng)』(大正一二?七六中──七七下)!弘x垢施女經(jīng)』(大正一二?九三下──九六上)!撼中蔫筇焖鶈柦(jīng)』卷一(大正一五?三上 ──下)!簛嫱恿_所問如來三昧經(jīng)』卷上(大正一五?三四九下──三五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