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講 由諸地達佛果

  單觀行蘊沒必要

  有人問:“人無我加行部分,觀五蘊非實有過程中,‘行蘊非實有\(zhòng)’該如何去體證?”關(guān)于行蘊的修行體會,在兩種無我的修行中,顯然已經(jīng)不那么必要了。

  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在人無我的基礎(chǔ)加行中是比較概括的,以將其全體作不實有行使觀察。假設(shè)單挑出行蘊,先確認行蘊的實有存在后再作觀,那就畫蛇添足了。在對它本沒有明顯執(zhí)著的時候,反倒提了起來,沒必要。

  五蘊本就不實有。對兩種無我的觀修,是直接從心想的角度契入的。這個契入點,未必就屬于五蘊中某個具體的蘊。這是中觀傳統(tǒng)中延續(xù)的方法,最易于接受。

  其實,行者對于五蘊的感受總是很籠統(tǒng)的。不會有誰說“現(xiàn)在我感覺對想蘊最執(zhí)著”、“我現(xiàn)在對行蘊最執(zhí)著”,誰也無法明確。

  眼下,并沒有對哪個蘊特別執(zhí)著,也就沒有提出單獨觀修的必要性。所以,這一觀修是“用一種方法,解決所有問題”的善巧方式。

  直接以兩種無我的傳承方式向下精進用功也就可以了,沒必要分那么細。否則,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而八萬四千法門人人都修一遍,這輩子也就忙過去了,能有什么意義?

  所以,若問行蘊是怎樣的,我們基本都是籠統(tǒng)的概念。籠統(tǒng)的就讓它籠統(tǒng)下去吧!實際有意義的,是人無我和法無我這兩種空性的用功方法。以此種具備善巧的方法向下推進,就可以。

  第七遠行地:剎那起入滅定

  此遠行地于滅定,剎那剎那能起入。

  亦善熾然方便度。

  遠行等四地的科判分成了:一遠行地,二不動地,三善慧地,四法云地。這是第一個。

  遠行地的說明文字非常少,就這三句,月稱論師可謂惜字如金。

  第七地命名為“遠行地”,要指出的就是“出離生死甚遠”,已經(jīng)離開生死很遠,沒有生死問題了。遠行地的大菩薩,因為不執(zhí)著實有,非魔力所能及,所以具備特殊的度生方便。他能隨愿地滿足眾生需求,達到度脫眾生、給眾生帶來方便的目的。此時,菩薩能剎那剎那自在起入滅定,在十地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七地菩薩最突出的就是方便度(方便波羅蜜多)。

  《十地經(jīng)》云:

  佛子!菩薩從六地以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定,能念念住,亦念念起,而不作證。

  “證”是“取證”的意思,遠離二取的一切相。所以有條件念念起入滅定,它是有其前因的。因為不取相,所以說“不取證”。正因為不取證,所以沒有取證的執(zhí)著,才能念念起入,互為因果。所以七地菩薩與凡夫相比,已是相去甚遠,離彼岸越來越近,所以稱作“遠行地”。

  前面說過,一地菩薩的福德已超過二乘聲聞、獨覺阿羅漢。而到了七地,菩薩智慧中人無我空性觀察力量也正式超過二乘人。

  小乘的滅定,主要是寂滅五蘊中的受想、有漏的心與心所的執(zhí)著;大乘的滅定則直接進入真如實相,進入法界的本性。寂滅五蘊中的受想與直接進入法界本性是有區(qū)別的。小乘與大乘滅定程度的深淺不同。不共的微妙力量,使七地菩薩產(chǎn)生了此種特殊功用。

  對此,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

  第七名遠行,由數(shù)遠行故,剎那剎那中,能起入滅定。

  這時的滅定,唯獨大乘才能不共具有。

  對七地而言,沒有二取分別,是進入滅定速度如此之快的一個原因。六地菩薩主要是從悟入真如本性的本體這方面去努力,側(cè)重對于真如實體的真實證悟,而七地菩薩情況則不同,是由體起用(起方便的力量、受用和功用)。這是六地與七地最主要的區(qū)別。

  龍樹菩薩也舉例:般若猶如黃金,方便猶如黃金飾品。六地體證空性,猶如獲得黃金;七地獲得方便,猶如由黃金打造成各種美妙飾品,八、九、十地也一樣。當然這些黃金飾品還有精粗之別,但總而言之,六到十地菩薩所證空性的體性都被喻為黃金。

  七地菩薩的大方便善巧

  七地菩薩的方便有哪些?依《瑜伽師地論》的概括,可以分成內(nèi)、外各六種方便。

  內(nèi)在的六種方便是:

  第一種,對于有情悲心俱行,顧念不舍。有情有什么狀態(tài),悲心就到什么狀態(tài),一直隨同著一切有情。為什么“顧念眾生”不說是外方便,而說是內(nèi)方便?因為它只是心念,只是對于眾生具備的悲心,顧念不舍,所以說是“內(nèi)方便”。

  第二種,于一切行,如實地遍知。眾生和自己的所行,都能如實遍知。

  第三種,常于無上正等正覺的所有深妙智慧,深生欣樂(產(chǎn)生羨慕之心)。也就是說,心里正法欲的取向,直接就是無上正等菩提,總在掛念無上正等菩提,以掛念那件事為主了。

  第四種,因為顧念有情,為他們作依止,所以不舍生死。

  第五種,對一切自他所行如實遍知,為眾生作依止。即便在生死輪轉(zhuǎn)中,心也不受染,都是清凈的。

  第六種,欣樂佛智(喜歡、好樂佛的智慧),為眾生作依止,而精進努力地進取佛的智慧。

  上面這內(nèi)在的六種方便同時也在鞭策外在的六種方便:

  第一種,令眾生少善根而感受無量果實。眾生很少的善根,便讓他們獲得無量的果實。比如此前所說“不凈施”,眾生作不凈施時心有貪欲不清凈,供養(yǎng)很少的錢就想回報掙更多的錢,以此因緣供養(yǎng)三寶。七地菩薩善能以其方便,令由不清凈供養(yǎng)轉(zhuǎn)而感受清凈供養(yǎng)所得果報。

  第二種,令有情用很少的修行功用,引發(fā)無量善根。尤其末世眾生修行,如果沒有這些大菩薩攝持,憑各己善根很難穩(wěn)固。即便很多努力,也只能有很少的功德,更何況絕大多數(shù)時候還是以自家性情放逸為主,并沒有很努力用功。這樣一來,若非菩薩加被,我們真是很難獲得好的善根與收獲。

  第三種,以殊勝的教義,讓憎背佛教的眾生斷除他們的嗔恚煩惱。六地菩薩引導眾生的善巧,沒有七地菩薩這么有效和有力。七地菩薩所使用的善巧教義,能讓眾生從特別惡劣的貪嗔癡煩惱中,輕松解脫出來。

  第四種,能巧用善法,令眾生直接契入圣教。以眾生根基來說,多數(shù)人根本不具備進入圣教授的發(fā)心與前行,但菩薩也能以殊勝善巧,令其契入核心圣教義。

  第五種,已然契入圣教授的修行者,令其迅速成熟,獲證果位。

  第六種,于殊勝教法中已成熟的眾生,令其獲得最究竟的解脫果。

  七地菩薩在廣大的修行中,不需特別勤奮地苦行,便能成辦自利和利他的功德。以上方便各具獨到妙用,經(jīng)典中曾總結(jié)七地菩薩功德:

  第一,七地菩薩可以使外道趨入內(nèi)道。這是七地菩薩做得最多的事情。

  第二,七地菩薩能讓具備懷疑的人遣除懷疑,獲得堅定。

  第三,七地菩薩能讓具備邪見的人樹立正見,乃至了生脫死。

  如此殊勝的這些功德源于什么?源于七地菩薩這種微妙的智慧。菩薩了解世間萬法都是無相的,這些功德便源于“無相”解脫。

  再無退轉(zhuǎn)之虞的第八不動地

  第八不動地的科判分三部分:獲得八地的相狀;此地增勝愿度;明此地功德之差別。頌詞云:

  數(shù)求勝前善根故,大士當?shù)貌煌宿D(zhuǎn),

  入于第八不動地。

  七地菩薩由于數(shù)數(shù)欲求勝過以前的善根,必當證入不退轉(zhuǎn)的果位,進入第八不動地。

  第七地是“有功用”的行,但此有功用行主要是作意,加行已經(jīng)停止了。真正的加行階段是六地和六地以前,七地是“任運地作意”便能進入滅定。八地是徹底的“無功用行”。

  佛經(jīng)中有個譬喻: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排牽而去,若至海已,則隨風力而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視未至時,設(shè)經(jīng)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修積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于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jīng)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前面諸地菩薩的修行過程,就像一條船正式入海之前,在小小的河道乃至在沙灘擱淺,需要大量人力拉船向海推移,所以要耗費巨大的力量,也要各種助緣協(xié)助。越接近大海需要的人力便越少。進入第八地,如船已正式進入足夠深的海洋,且順風力量很大,揚帆而乘風破浪遠行了。此時一天的行程,便超過了以前百、千年乃至上萬年的修行。

  《現(xiàn)觀莊嚴論注釋》中說,不退轉(zhuǎn)約有三種:一是利根者于大乘資糧道、加行道便已獲得不退轉(zhuǎn)的授記;二是中根者在見道時獲得不退轉(zhuǎn)授記;三是下根者在八地時才能獲得不退轉(zhuǎn)授記?偠灾,根基再鈍的菩薩,到第八地也不再退轉(zhuǎn)了。

  不退轉(zhuǎn)與舍離世俗的業(yè)果報的身相,這是八地菩薩的一個特點。

  八地之前的菩薩,修行仍要來人間積資糧,都有身相。只要五蘊之身還實有,修行用功的狀態(tài)就完全不同。前面所說兩種無我的修行,為何要那樣去觀五蘊?就是因為具備五蘊。如果到了第八地,還需要兩種無我的修行嗎?徹底不需要了,因為已經(jīng)沒有五蘊了。

  第八地也稱為“童真地”。為什么說“童真”?因為他已經(jīng)沒有身體了,沒有了五濁惡世的色身諸漏,是隨眾生“意所生身”——眾生意想到哪里,菩薩身體出現(xiàn)在哪里。隨眾生需要度眾生,眾生無動相,自無分別念。就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而千處有應(yīng)。不同的只是觀音菩薩示現(xiàn)為十地菩薩。但若真有千處祈求,八地菩薩要呼應(yīng)的話也可以在無量世界現(xiàn)身度脫眾生。

  唯識宗“留惑潤生”之斷障理論

  經(jīng)典中,多將“不動”解釋為“不為粗細煩惱所動”。八地菩薩徹底滅盡了煩惱障,后面的修行用功主要是清理所知障的微細俱生習氣。

  此清理過程與唯識宗有區(qū)別。漢傳佛教曾有唯識宗派,將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的過程歸納為十一地。比如對煩惱障,將從凡夫到成佛的所有煩惱分成十一品。前面一到十地,每一地壓伏一部分煩惱。成佛之前開始斷煩惱,即是“剎那頓斷”,最后成佛。

  對于煩惱障,某些唯識宗派認為,從初地到十地之間煩惱并非徹底斷,全都是壓伏。為什么此種理論與中觀恰恰相反?因為唯識宗有一個“留惑潤生”的理念。此“惑”業(yè)是留下來滋潤菩薩重新來到人間受生,稱作“留惑潤生”。即是滋潤這個業(yè)種子、煩惱種子,幫助他來到人間受生,在人間積累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攝大乘論》的“彼果智分”中說:

  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

  所以唯識宗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從初地到第十地不斷煩惱,只壓伏煩惱,到佛地的時候徹底頓斷。

  對于所知障,唯識宗是相反態(tài)度:將所知障也分成十一品,從初地到十地,每地都斷一品,到佛地斷盡所知障。這十一地全都是斷的過程。

  也就是說,唯識宗對于煩惱障留情一些,對于所知障絕情一些。所知障是地地斷,煩惱障是地地壓伏。煩惱種子留著干嗎呢?“留惑潤生”。留著業(yè)惑讓菩薩再轉(zhuǎn)世來到人間,繼續(xù)修集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

  在藏傳佛教區(qū)域,就目前論典的表象了解,格魯派與寧瑪派對于斷障的說法也有一些區(qū)別。對于所知障,格魯派認為(如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主的說法),煩惱障是從頭開始斷,到八地基本斷盡主要的煩惱,八地以后繼續(xù)清理俱生所知障習氣。而依寧瑪派的說法,從初地便開始斷煩惱障,到八地斷盡;同時從初地也開始斷所知障,到第八地時所知障的現(xiàn)行已經(jīng)沒有了,從第八地開始滅除俱生的所知障的微細習氣,一直到十地及金剛喻定,之后徹底滅盡,然后徹證佛果。

  經(jīng)典中說:

  第八童真地,不動無分別,不動身語意,行境不思議。

  八地菩薩功德:大愿至極清凈

  下一科判,“此地增勝愿度”:

  此地大愿極清凈。

  此處提到“愿”的問題。凡夫幾乎只能相似地發(fā)起一個愿心,實際初地的菩薩才能真正生起真實的大愿,而進入第八地就排除了一切愿的障礙。初地菩薩雖然能生起大愿,但并不能徹底清除愿的障礙。八地菩薩能遣除一切愿度的障礙,此前只是獲得相似愿心的功德,唯獨成佛時,愿波羅蜜多才能究竟圓滿

  排除了一切愿的障礙,是何種受用呢?“人的愿心至極清凈!北热缜懊嬲f過的“攝受眾生圓滿”,在攝受眾生時,有人要來求法,如果沒有供養(yǎng),菩薩可能變化財物在求法者面前,滿足所愿,從而使度生愿望順利地獲得成功。

  順利地達成了這些愿,是因為對于“愿”的微細分別念都已經(jīng)沒有了,所以稱作“愿解脫”。正因為解脫了愿,所以一切愿才自由達成。正因為對于愿沒有痕跡了,所以八地菩薩的愿度是至極清凈的。當然,需要到成佛才能究竟圓滿,但八地已沒有任何障礙了。

  八地菩薩之滅世功德

  看科判,“明此地功德之差別”。第一是滅世的功德,第二是雖滅世而顯示幻化。滅世的功德又分為“雖離世系而得法游舞諸佛之勸導”與“斷除障垢之功德”。

  一、雖離開世俗的系縛而得深妙法游舞諸佛之勸導:

  諸佛勸導起滅定。

  這句話是八地菩薩微妙殊勝功德的特殊顯示。佛勸兩種人出滅定:一是四果阿羅漢,一是八地菩薩。

  佛深入四果阿羅漢的滅定境界中,呵斥他們?yōu)榻寡繑》N,指引他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諸方凈土,在凈土中學習大乘道,圓滿三大阿僧祇劫而成就佛果。

  對于進入滅定的八地菩薩,佛也勸導他們出滅定。但勸導方式不同。

  《十地經(jīng)》記載,佛是這樣勸八地菩薩的:

  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勝義忍隨順佛法

  你進入的此一滅定是隨順佛法的,與佛法一點矛盾都沒有,你在滅定中,最終也能成佛,但是現(xiàn)在: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四無畏等不共佛法,汝今未得,汝應(yīng)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fù)放棄如此忍門……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我現(xiàn)在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的種種功德,你并沒有得到,你還要出定來繼續(xù)圓滿你的修行。不需要放棄你現(xiàn)在擁有的定外清凈境界,繼續(xù)度脫眾生,修行所有善法。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所謂一切法空無所得。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法性。

  所有修行人都追求這一法性。此法性不是諸佛創(chuàng)立的。我們不光要求獲得內(nèi)證、息滅貪嗔癡的收獲,還要獲得一切所知法界的最徹底智慧,此內(nèi)在的與外在的智慧不同。

  所以佛此時說,于滅定中疾入無余涅槃固然很好,但還有無量眾生沉淪苦海,需要你發(fā)愿度脫。

  問:“八地菩薩在無分別智中獲得自在,安住定中時,假如佛沒勸導他,那么他還會出滅定嗎?”

  答:“即便佛不勸導,八地菩薩也要出滅定度脫眾生,這是無疑的。在八地時仍然要做饒益眾生的事業(yè)!睔v來中觀大德都這樣解釋。

  問:“既然如此,佛為何還去勸他?”

  答:“這是佛陀對八地菩薩不共功德示現(xiàn)的特殊贊嘆。八地菩薩的心相續(xù)中,有極其微細的清凈智慧,此智慧達到恒常安住不動的境界。因為此種無漏智慧,佛才示現(xiàn)勸導他出滅定!

  化身佛以十二相成道的時候,人、天眾生勸導佛轉(zhuǎn)大*輪;同樣道理,佛也勸導入滅定的八地菩薩,出定度脫一切眾生。

  八地菩薩度脫眾生時示現(xiàn)的各種自在,已非常類似于佛。他在度眾生時,經(jīng)常直接示現(xiàn)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為眾生說法。而且,他所說的法與佛說的法具備同樣水平,乃至用完全一樣的語言,或用類似佛“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得解”的方式。因為八地菩薩智慧順應(yīng)了佛的法。

  二、斷除障垢之功德:

  凈慧諸過不共故,八地滅垢及根本,

  已盡煩惱三界師,不能得佛無邊德。

  因為清凈的智慧與煩惱過患本不共住,八地菩薩的無別智慧,滅除了一切煩惱垢障及其根本種子,猶如日光生起時一切黑暗遣除無余,八地菩薩已堪稱三界導師。雖然如此,但此處強調(diào),八地菩薩尚未獲得佛一切智智的根本功德。

  在此,八地菩薩的出定與回小向大的阿羅漢出滅定往生凈土有所區(qū)別。

  四果圣人從滅定中往生凈土,到凈土重新發(fā)起菩提心,修行大乘菩提道。他們也是用極短的時間乃至一剎那,便可以經(jīng)初地起作六度修行,生起對于法無我空性的證悟。但這與八地菩薩出滅定的情況有很大區(qū)別,因為八地菩薩種姓特殊,最初修行便直接根植在大乘佛法圓滿修證的基礎(chǔ)上,起點的智慧就是圓滿修行法無我空性和人無我空性,所以二者修行歷程完全不同。

  八地菩薩之十種自在

  “雖滅世而顯示幻化”:

  滅生而得十自在,能于三有普現(xiàn)身。

  “普現(xiàn)身”是普遍示現(xiàn)自己的身相。為什么能普遍示現(xiàn)?因為八地菩薩已滅盡三界之欲,永斷生死輪回,所以他已沒有生死輪回的業(yè)報感應(yīng)身。舍離此種身有一重大收獲,就是:他的身相都是意生身!秳亵N經(jīng)》說:

  受意生身,能普于三有一切眾生之前現(xiàn)種種化身。

  無論什么眾生有困難祈禱八地菩薩,他到眾生那里現(xiàn)示身相都沒有任何障礙。不僅某一位眾生祈求他時,他可以去;一時間之內(nèi),千千萬萬眾生祈求他,他都能示現(xiàn)身相前往度脫。他以無量莊嚴身相度脫眾生,使積累資糧和善根無量倍增上。

  此時八地菩薩有十種自在。《十地經(jīng)》說:

  1.得壽自在,于不可說不可說劫加持壽量故。

  不是一劫兩劫,他能住世無量劫。八地菩薩都能住世這么長,那么佛涅槃是怎么回事?佛涅槃的問題,等學到佛地就要認真考究了。

  2.得心自在,已于無量無數(shù)等持、智觀(都能進)入(的緣)故。

  3.得財物自在,已能示現(xiàn)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具,裝飾加持故。

  4.得業(yè)自在,應(yīng)時能現(xiàn)業(yè)果加持故。

  我們常說有人“定業(yè)不可轉(zhuǎn)”,比如“死業(yè)”,劫運難逃,要撞車,要出事……但若八地菩薩對他加持,即便是定業(yè)也轉(zhuǎn)。即使必死無疑,加被以后也會隨轉(zhuǎn),八地菩薩能顯現(xiàn)此種特殊的業(yè)果加持。

  5.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現(xiàn)受生故。

  受生自在是由意生身決定的。剎那間去百萬億佛土朝禮諸佛、示現(xiàn)身相,都沒問題。

  6.得愿自在,于隨所欲(的)佛剎(的)時分,示現(xiàn)成佛故。

  能在眾生面前直接示現(xiàn)成佛。

  7.得勝解自在,已能示現(xiàn)一切世界佛充滿故。

  如果眾生自己見不到,而他需要以方便讓眾生見到、令生信心,那么他以十自在的能力便能做到示現(xiàn)一切世界佛充滿。

  8.神通自在,諸佛剎中皆能示現(xiàn)神通游戲故。

  9.得智(慧)自在,已能示現(xiàn)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相好、正等覺故。

  他雖然沒有徹底現(xiàn)證,但已能示現(xiàn)。

  10、得法自在,已能示現(xiàn)無邊無中法門明故。

  他能示現(xiàn)無邊的法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一一法門都能在眾生面前示現(xiàn)。

  所以,八地菩薩以十種自在示現(xiàn)種種化身,仍然能在輪回中任運度脫眾生。但他已不受輪回系縛,是以意生之身度脫一切眾生了。

  第九善慧地力度增勝、四解無礙

  第八勝義菩提心是愿度清凈,第九勝義菩提心力度清凈。

  第九圓凈一切力,亦得凈德無礙解。

  九地菩薩獲得了十種力,這都是佛圓滿十力的前因。所以不說十力是不共法,因為九地菩薩便開始具備十力的一些相應(yīng)功德。

  有哪十力呢?《十地經(jīng)》中說:

  第一,“得善住意樂力,遠離一切煩惱現(xiàn)行故”;

  第二,“得善住增上意樂力,不離于道故”;

  第三,“得善住大悲力,不舍利益有情事業(yè)故”;

  第四,“得善住大慈力,能救一切諸世間故”;

  第五,“得善住總持力,無忘失法故”;

  第六,“得善住辯才力,于一切佛法取舍分別極善巧故”;

  第七,“得善住神通力,于無邊際諸世界中,行善差別處得善巧故”;

  第八,“得善住大愿力,不舍一切菩薩所作故”;

  第九,“得善住到彼岸力,普集一切諸法故”;

  第十,“得善住如來加持故,一切種一切智智現(xiàn)前故”。

  復(fù)有四種無礙解:

  法無礙的智慧,能自在了解一切法相的名句文身;

  義無礙的智慧,能通達一切義理;

  詞無礙的智慧,能辨別一切言詞;

  辯無礙的智慧,能隨順十方,隨所在處自在宣說、自在辯講而無有竭盡。

  第九地菩薩力度殊勝,四無礙解獲得圓滿成就。

  二障同時清理,最終斷盡所知

  八地菩薩和九地菩薩都已著手清除所知障余習。

  月稱論師打過一個比方。一個杯子里有酥油,現(xiàn)在要將杯子清理干凈。有人認為,將酥油倒完杯子就干凈了,酥油和酥油味道同時出去;有人認為,先倒出酥油,而酥油味道沒動,倒完酥油才開始清理杯壁上的酥油味道。

  怎樣才合理?這里做個簡單判斷。對這個譬喻,我們用的分析方法是:當酥油往外倒的時候,酥油味道也就跟著出去了;徹底倒干凈的時候,酥油味道還剩下很小一部分,最后就清除這部分味道。

  拿煩惱障和所知障來說就是:初地菩薩便開始清除煩惱障,所知障也同步清除,八地時,煩惱障已徹底清除,所知障尚有微細俱生習氣存在,最后作清理,就像清理杯壁余下的氣味。

  是否有這種情況:在清理時先倒出杯中酥油,倒的過程中酥油味道一點都不出去?這只是個譬喻的說法,實際很難想象這種情況。酥油倒出時,酥油氣味肯定也跟著出去一部分,不可能完全保留。

  這便形成佛教史上宗派斷障的一些區(qū)別,比如藏傳佛教中格魯派和寧瑪派。這些區(qū)別當然各有善巧,F(xiàn)在寧瑪派的一些大德就做出判攝說,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將這個酥油譬喻解釋為,先倒酥油再清理氣味(先斷煩惱障,再斷所知障的習氣),而在八地形成一個分野,這樣解釋的原因是什么?是宗喀巴大師度化眾生的特殊方便。

  這些說法歷史上已經(jīng)存在了。對于月稱論師清理酥油這一譬喻,我們暫時可以理解為:酥油出的時候,味道同時出;酥油出盡了,再清理余下的氣味。

  第十法云地功德:十方諸佛為灌頂

  第十勝義菩提心的科判分三部分:明此地差別功德;智度增勝;同釋詞之功德。

  一、明此地差別功德

  十地從于十方佛,得妙灌頂——

  這一地稱為“智慧度”,因為最終將獲得一切智智的法王果位。佛就在十地的最后去成佛。登入十地的大菩薩,在證得百萬阿僧祇三摩地以后,十方諸佛的白毫間放出光明,照觸融入大菩薩的心相續(xù)中,讓他獲得勝妙的灌頂加持。

  菩薩的十地就像十個臺階,到達十地的大菩薩,相當于進入最頂?shù)囊粋臺階。這就意味著立即要獲得一切智智和究竟佛果了。

  《十地經(jīng)》說:

  又此地菩薩證得百萬阿僧祇三摩地已,最后名一切智智灌頂大摩地出現(xiàn)在前,此三摩地才現(xiàn)前已,有大寶王蓮花出現(xiàn),其花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滿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shù)蓮花而為眷屬,菩薩身量與其蓮花正等相稱,此三摩地現(xiàn)在前故,示坐寶王蓮花座上,彼適坐已,十方一切佛剎諸佛眾會,皆從眉間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入此菩薩頂而為灌頂。

  十地菩薩在金剛喻定中時,下面自然生出大寶王蓮花;ǖ拇笮,相當于一百萬個三千大千世界,而且隨著花而來的,還有滿百萬三千大千世界的蓮花,為此蓮花做眷屬,這一三摩地現(xiàn)在其前,菩薩也示現(xiàn)坐在寶王蓮花座上,菩薩坐好了,十方諸佛放出白毫光明,為此十地菩薩做灌頂。

  此一科判是明此地的差別功德:十地菩薩在金剛喻定中,得到十方諸佛微妙的成佛灌頂。

  二、智度增勝

  智增上——

  十方諸佛為大菩薩灌頂后,菩薩的智慧波羅蜜多圓滿究竟,獲得一切智智法王的果位,成佛了。獲得了十方諸佛授記成佛的灌頂,最終成佛。

  總的來說,第六度和第十度在本體上沒有差別,僅于自相上略有不同。六地的般若度、七地的方便度、八地的愿度、九地的力度、十地的智慧度等各自的自相差別,從表象上有一些區(qū)分,本體都一樣。

  在十地的這一剎那才獲得盡所有智,六地的時候只是獲得如所有智。

  《瑜伽師地論》說:

  于一切法如實安立清凈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今于此(智慧的波羅蜜多)中,能取勝義無分別轉(zhuǎn)清凈妙慧,當知名為慧波羅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別轉(zhuǎn)(的)清凈妙智,當知名為智波羅蜜多。

  稱為智慧度、慧波羅蜜多,是因為能取最無上的無分別的勝義諦智慧;稱為智波羅蜜多,是因為能取世俗的有分別的所有智慧,凡佛能了別的所有世俗諦智慧,都悉數(shù)通達了。

  三、同釋詞之功德

  佛子任運澍法雨,生長眾善如大云。

  這是釋名,解釋為什么第十地稱為“法云地”。

  就像云能降水,使莊稼茁壯成長,自然可以獲得非常可喜的大豐收,令一切眾生斷除饑渴的痛苦,安享快樂而無憂地生活。這一地的菩薩駕起了慈悲的祥云,任運地遍處普降甘露法雨,滋潤眾生心田,讓眾生的佛種得到萌發(fā)和生長,讓眾生斷一切惡,生一切善。首先于有漏的善根出現(xiàn)無漏的善根,并于所生長的善根獲得不可量的成果,以至于究竟圓滿。所以稱第十地為“法云地”。

  初地菩薩得了哪些功德

  下面是諸地功德。分為:一地之十二百功德;類推其余地功德。

  一、一地的十二百功德

  菩薩時能見百佛,得佛加持亦能知,

  此時住壽經(jīng)百劫,亦能證入前后際。

  智能入起百三昧,能動、能照百世界,

  神通教化百有情,復(fù)能往游百佛土。

  能正思擇百法門,佛子自身現(xiàn)百身,

  一一身有百菩薩,莊嚴圍繞為眷屬。

  這是初地菩薩在出定位中示現(xiàn)的十二百功德。在第六地,多數(shù)分析的是入定位的狀況,那是沒有十二百功德這些區(qū)別的。只有在出定位中,才能示現(xiàn)十二百的功德。

  第一種功德,一剎那之間,能親自面見一百尊佛。

  第二種功德,一剎那之間,獲得佛的加持,自己都能知道,明了。

  第三種功德,以神通力量知道有住世必要時,能加持自己的壽命,住壽一百劫而色身依然不壞,廣泛利益一切眾生。

  不要說廣泛利益眾生住壽百劫的菩薩,平日若能看到一位兩百歲的菩薩就覺得很奇特了。在五濁世間,佛為什么不示現(xiàn)更長的壽命?連初地菩薩都可以加持壽命而住壽百劫,佛為什么八十歲就要圓寂?這點到后面的佛地再說,初地菩薩確實已具備“加持壽量經(jīng)百劫”的功德。

  第四種功德,證入前際一百劫,證入后際一百劫,而且還知道前際、后際百劫之內(nèi)所歷諸事。

  第五種功德,在一剎那頃,能起入百種三昧。

  第六種功德,具備一剎那就能震動一百個佛世界的力量。初地菩薩憑自己的力量就能震動佛的世界,而且是剎那間震動一百個佛世界。

  第七種功德,一剎那之間,通體放出光明,遍照一百個世界都光明透亮。

  第八種功德,以神通力,一剎那之間教化成熟一百位眾生,讓他們有著成熟的相續(xù),趣入菩提道。初地菩薩便具備這樣的教化能力。

  第九種功德,于一剎那間,往游百佛剎。初地菩薩一剎那往游百佛剎,是從一佛剎出,再進入第二佛剎,第二佛剎出,再進入第三佛剎……不是同時分身去百佛剎,而是一剎那間次第去百佛剎,他能具備這樣的速度?上攵,初地菩薩往游佛土的能力有多強。

  第十種功德,以勝妙的智慧,一剎那間便能思擇一百種深妙法門。有些藏文著書將此種功德解釋為,在菩薩身上能示現(xiàn)一百種不同的法門。

  第十一種功德,初地菩薩能在自己身上剎那之間示現(xiàn)一百種不同的身相,而且除開自身以外,從此出從彼入,就像神通變戲法,能次第變出一百個他這種身相的人。

  第十二種功德,每個變出的人身邊都有一百位菩薩,隨他學習大乘法門。

  這是初地的十二百功德。菩薩的功德量等虛空,遠不只這些,這是攝要說明,使我們能有個大致了解。

  這些功德都在初地菩薩入定時形成,待出定時真實現(xiàn)前這些能力。不像沒有獲得自在的一部分修行人,想變出什么戲法一定要先入定,初地菩薩是在定中成熟這些功德,定外自然示現(xiàn)。

  佛經(jīng)中的數(shù)字——二至七地功德數(shù)量

  二、類推其余地功德

  分為:二地至七地以前數(shù)字增上類推;清凈三地以微塵數(shù)類推。

  (一)二地至七地以前數(shù)字增上類推

  如極喜地諸功德,如是住于無垢地,

  當?shù)霉Φ赂髑ХN。余五菩薩得百千。

  得百俱胝千俱胝,次得百千俱胝量,

  后得俱胝那由他,百轉(zhuǎn)千轉(zhuǎn)諸功德。

  這有個生詞“俱胝”。我們常說“俱胝劫”,“俱胝”是什么意思?這個詞是印度的算術(shù)單位,翻譯到中國來有不同說法。這里采用玄奘大師的翻譯方法,“俱胝”就是一千萬。

  一地到七地之間,他們十二類功德數(shù)是怎樣遞增的?一地菩薩用一百來計算這十二類功德;二地菩薩用一千來計算;三地菩薩用百千(即十萬)來計算;第四地菩薩用百俱胝(即十億)來計算;第五地菩薩是用千俱胝(即百億)來計算;第六地菩薩用百千俱胝(即萬億)來計算這個功德;七地菩薩用俱胝那由他百轉(zhuǎn)千轉(zhuǎn)(百千俱胝那由他,即萬億那由他)來計算。

  “那由他”也是個生詞,指的是運算之心力已窮盡,“計算俱窮”稱為“那由他”。今有詞典注其為“億數(shù)”,乃約能使心力計算俱窮之數(shù)確定為“億”(那由他,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術(shù),那述。數(shù)目名,當于此方之億)。

  當今印度的梵文化范疇內(nèi),小數(shù)點前62位基本就是他們命名算術(shù)的極端。有人說:“清凈三地中,第九地超越萬億那由他微塵數(shù),實際已經(jīng)要超62位了。那么小數(shù)點前62位的算數(shù),是否即為菩薩的最高功德數(shù)呢?”

  還不是。這只是運算數(shù)字的能力,而不是具體的功德數(shù),小數(shù)點前62位數(shù)字這么多倍,這是我們計算俱窮的數(shù)字。因為人和菩薩的算術(shù)能力都已到達盡頭。

  要算這么龐大的數(shù)字,也許有人會說:“人力不夠,我們用計算機算吧!”

  談功德的這部分,不是為尋求一個最終的數(shù)字結(jié)果。計算俱窮,是當年人們表達萬億那由他這個數(shù)字的極限,因為到了第七地,能算之心都已盡了。第八地是用微塵數(shù)來算。為什么呢?因為能算之心沒有,沒有心去算了。七地最后一剎那之前都有入定和出定的分別,算心沒有盡,所以用數(shù)字說明。

  《極顯童子經(jīng)》說:

  善男子,住二地者,于剎那頃,得千三摩地而入定,面見千佛,正知彼等攝受,能動千世界,能往千佛土,令顯千世界,令悉成熟千有情,令住千劫,能入前際千劫及后際千劫,能分千法門,能普現(xiàn)千身。

  依此類推,直到第七地:

  住第七地,于剎那頃,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而入定,見百千億那由他佛,正知彼等攝受。動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往百千億那由他佛土,令顯如其數(shù)佛土,令成熟如其數(shù)有情。令住如其數(shù)劫,入前際及后際如其數(shù)劫。分如其數(shù)法門,示現(xiàn)如其數(shù)身,于每一身有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示現(xiàn)真實。

  清凈三地功德:能算之心已盡的功德數(shù)量

  (二)清凈三地以用微塵倍數(shù)類推

  分為:八地功德;九地功德;十地功德。

  進入第八地,用什么來說明功德數(shù)?清凈三種地以上,都用微塵數(shù)進行類推。此種類推方法已完全不允許再用數(shù)字,那時人的心理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沒有對于數(shù)字的關(guān)注了。但他們非常明了,所有佛世界微塵的數(shù)量是多少。

  微塵數(shù)和基本的數(shù)量的區(qū)別,在梵文的基本算法中,一塵等于十萬個微塵,用微塵數(shù),也可以說進行十萬次的翻倍。

  1.八地功德

  住不動地無分別,證得量等百千轉(zhuǎn),

  三千大千佛世界,極微塵數(shù)諸功德。

  百千即是十萬。十萬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的數(shù)量,這當然無法以數(shù)字衡量。因為用心算的極限都已經(jīng)超過了,所以《華嚴經(jīng)》說:

  于一念間,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三昧,見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諸佛。

  這是極其龐大的數(shù)字,是以微塵數(shù)的倍數(shù)累加。

  八地菩薩已經(jīng)在心相續(xù)中斷盡煩惱障種子,并且連煩惱障種子的習氣也能斷除,這些都是非常特殊的能力。

  《華嚴經(jīng)》說:

  以諸佛與此無量無邊起智慧門故,于一念中所生智慧比從初地已來乃至七地,百分不及一,無量無邊阿僧祇分不及一。

  初地到七地修了那么久,但與這一地相比,百千萬億分之一都比不上。

  雖然諸地菩薩入定時安住大空性中,都能親見法界,但出定后,他們還是有一個基本分位層次,因為修集的功德各有差別。

  2.九地功德

  菩薩住于善慧地,證得前說諸功德,

  量等百萬阿僧祇,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

  菩薩住于善慧地的時候,證得如前所說不可思議的十二類功德,與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數(shù)相等!度A嚴經(jīng)》說:

  于一念間,得十阿僧祇百千佛土微塵數(shù)三昧,見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shù)佛。

  小數(shù)點前面的62位數(shù),這個倍數(shù)的極微塵數(shù)佛世界的十二類功德。這便是九地菩薩的功德。

  3.十地的功德

  分為:明十二功德;明其余功德。

  七地是以算術(shù)來計功德,八地是以微塵來計功德,九地以62位倍數(shù)微塵數(shù)的佛世界的倍數(shù)來計功德。

  (1)明十二功德

  且說于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諸功德,

  量等超過言說境,非言說境微塵數(shù)。

  在印度的計數(shù)單位中,有一個詞稱作“不可說不可說轉(zhuǎn)”。第七地是以算術(shù)的盡頭為極端,這里的“不可說不可說轉(zhuǎn)”,是以說明的盡頭為極端?梢哉f明還是不可以說明,在這里就徹底到頭了?梢哉f明的數(shù)字與不可以說明的數(shù)字的交接點稱作“不可說不可說轉(zhuǎn)”,是指這里的功德。

  第十法云地菩薩所獲得的一切諸功德,遠遠超過了能言說的境界與非言說的境界。也就是佛經(jīng)中最終出現(xiàn)的“所得功德不可說不可說”!安豢烧f不可說”,實際就是指“不可說不可說轉(zhuǎn)”,即是可說明的與不可說明的數(shù)字臨界點。

  算數(shù)已盡,連說明也盡,這是十地菩薩的終極功德。

  (2)明其余功德

  一一毛孔皆能現(xiàn),無量諸佛與菩薩。

  如是剎那剎那頃,亦現(xiàn)天、人、阿修羅。

  十地菩薩不僅可示現(xiàn)成佛菩薩去度化眾生,還能隨同示現(xiàn)天、人、阿修羅以及眾生所需要的一切身相。所以到此方能說,菩薩能剎那剎那間示現(xiàn)一切眾生所需形象。

  熟知的《觀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行愿品》、《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以及《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等經(jīng)書中,觀音、普賢、地藏、彌勒這些大菩薩示現(xiàn)的都是十地菩薩身,由此可知十地菩薩到底要具備多少能力。

  如果不是學到這里,多數(shù)人無法分清十地菩薩與初地菩薩到底有哪些不同。而單從這里功德累加的不同說明,便能看出這些區(qū)別。

  大菩薩非但具備如此無量不可說功德,而且獲得了大神通力量的功德因緣。不僅能自現(xiàn)無量無邊身相,也能在一念之頃使用各種身相度脫眾生。所謂“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坐微塵里轉(zhuǎn)大*輪”,都是十地菩薩度脫眾生的真實寫照。

  十地菩薩度脫眾生的過程,就像《華嚴經(jīng)·十地品》中廣說的那樣。其實《普賢行愿品》和《觀音菩薩普門品》都是了解十地菩薩功德的最好讀本,可以分別閱讀。學過《入中論》以后再閱讀這些經(jīng)典便能領(lǐng)會到,十地功德也有齊限,他超過下面諸地多少,不及以上佛地還有多少,這樣就清楚了。

  究竟佛地綱要

  表42-1 究竟佛地綱要

  菩薩成佛的程序

  下面是究竟佛地。分為:初得正覺之相;所得正覺之本體;得正覺以幻化度眾生。

  一、初得正覺之相

  “初得正覺之相”分為:真實義;破釋妨難。

  (一)真實義

  “真實義”分為:何時得;何境得;如何得。

  “何時得”即什么時間獲得佛果;“何境得”是說在什么環(huán)境、什么地點獲得佛果;“如何得”是說得佛果時情景是什么樣子。

  1. 何時得

  如凈虛空月光照,生十力地復(fù)勤行。

  十地菩薩已徹底清除了能障礙佛果的一切冥暗,如同皓月當空,現(xiàn)前佛果。獲得了第一勝義菩提心的菩薩精進努力,終于有了最圓滿的結(jié)果。

  什么時間獲得圓滿的菩提果呢?菩薩達到十地的時候,最終進入金剛喻定。金剛喻定解決了一個重要問題:極其微細的俱生所知障的習氣。這一障礙的最終解除,宛如萬里無云的晴空中皓月現(xiàn)前,朗照世間萬物,遣除一切黑暗。此時大菩薩徹底遣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及習氣,生起不共的十力,于第二剎那生起十八不共法,獲得佛果。

  所以佛經(jīng)說:

  游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

  唯有證得十地頂位的大菩薩,才能分毫無間地趣入佛地的果位。十地菩薩成為佛果的親因緣,成為佛的第一因。

  《華嚴經(jīng)》說:

  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而于第一實義中,示現(xiàn)種種所行事,所作利益眾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

  證悟佛果后,利益眾生都是法的本性所自然具有的取向。

  2. 何境得

  于色界頂證靜位,眾德究竟無與等。

  在什么境界獲得佛果呢?

  很多經(jīng)論說,佛真正成佛的處所是天界的剎土。在色界最頂處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大自在天的這些剎土中,大菩薩進入金剛?cè)恋挠鞫?最后斷盡所知障而成佛。

  依《梵網(wǎng)經(jīng)》記載,佛是在摩醯首羅天王宮成就報身佛果,然后說法度眾生。

  根據(jù)這里的頌詞,佛是在色究竟天獲得佛果。

  無著菩薩的論著中說,這些大菩薩雖然證得了正覺果位,然而在眾生面前仍然示現(xiàn)十二相成佛。十二相的成道不是在色界頂完成,是來人間完成的。色界頂?shù)某煞鹣扔谑嘀啊R簿褪钦f,佛來到人間降胎,出生的是化身,不是佛成就的圓滿報身,也不是佛真正獲得的法身果位,真正獲得果位的時間早已過去。來人間降生、出胎、菩提轉(zhuǎn)靜輪等十二相成道,都只是應(yīng)化之身的示現(xiàn)。

  菩薩在色究竟天成佛,這是大乘佛法的共同說法。藏密、唐密(或說現(xiàn)在東密)也共同認可此點。但在藏密的《法界寶藏論自釋》中有不同說法:即將趣入佛果的大菩薩,不一定需要到色究竟天去。他在哪里成佛,哪里就直接變成清凈的佛土。在任何地方成佛,任何地方的外在環(huán)境就同時轉(zhuǎn)變成佛的剎土。

  隆蓮法師的師長白云法師圓寂之前,在所在處示現(xiàn)大光明,使整個環(huán)境都變了。幾十公里外都能看到,那一方的夜空如同白天,彩虹遍野,時人都覺得很奇怪。

  歷史上有很多成就者做過這些示現(xiàn),這些外象上的示現(xiàn)其實也說明一些問題。眾生福報有限,便只能看到這么多了。既然在實際成佛時,所在外境會轉(zhuǎn)變,這些大德來到凡夫的心靈世界中成佛,他的示現(xiàn)肯定也能對我們的世界有所轉(zhuǎn)變。所以就有這些吉祥現(xiàn)象出現(xiàn)。

  這些大德大多是在臨終做一點示現(xiàn),因為畢竟眾生業(yè)力太過深厚,沒有福報感受、了解更多。直接看到凈土的機會,恐怕全世界也沒幾個人具備。但這種說法,的確可以驗證。

  3. 如何得

  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

  是故正知同一味,妙智剎那達所知。

  體證萬法的本性,悟入一真法界,這是成佛的過程。這已不是斷滅煩惱障、斷滅內(nèi)心煩惱習氣的問題,而是進入法界,體證萬法本性。

  就像瓶子、盆子這些方圓不同的器皿,它們雖然有區(qū)別,但所占的空間一樣。成佛的人所證悟的,已不僅是自身的空性、他身的空性、我煩惱的空性、他習氣的空性,而是體證到一切萬法的本基,法界的本來面目。

  《華嚴經(jīng)》有一品稱作“入法界”——進入法界了。進入了盆子的空性,也進入了杯子的空性,進入了桌子的空性,也進入了房子的空性……進入了一切法的空性、本來的那一面。

  此時不僅是解決自己的五蘊問題,連所有所知環(huán)境中的空性也都進入了。所以說“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是故正知同一味”!罢笔恰巴晃丁钡,所有空性都已完全一樣的時候,便進入甚深廣大的法界,“妙智”一剎那之間“達所知”,成佛了。成佛過程是這樣的。

  所以菩薩以正知有情世間和器世間一切的智慧,直接契入一切所知法的本性,進入所有外在環(huán)境的本來面目,也進入一切內(nèi)在心續(xù)的本來面目,稱作“通達法界”。通達法界的時候,獲得佛果。這時沒有任何局限了,也是通常所謂“一元論”的“一元”。

  有部問難:都寂滅了,佛還怎么“知”

  (一) 破釋妨難

  分為:出難;彼答。

  “出難”分為:證悟所境無生不應(yīng)理之難;若能境一體則知境于其他宣說不應(yīng)理之難。

 、僮C悟所境無生不應(yīng)理之難

  若靜是實慧不轉(zhuǎn),不轉(zhuǎn)而知亦非理,

  不知寧知?成相違。

  這是外人的問難,尤其是小乘有部。

  “靜”指寂滅,“轉(zhuǎn)”是生起和通達的意思。證得佛果的靜位,深入一切法的法性,一切內(nèi)在法性和外在法性都是本來無生的寂靜性,那么就有智慧“轉(zhuǎn)”和“不轉(zhuǎn)”的問題。有人提出:“你們既然說這時候無生之寂靜是一切所知法的真實義,那么法身智慧便無法在這種寂靜相上轉(zhuǎn),也就不能起到能知的作用。不能起到能知作用,就像一潭死水,怎么能成就一切智智,了知世間一切呢?”

  有部宗派認為,所知的法究竟存在于無分的微塵與無分的剎那之間,無分微塵與無分剎那是世間萬法的基礎(chǔ)。既然不了知世界萬法的基礎(chǔ),怎么能成為一切智慧都了解的“遍知”?如果萬法基礎(chǔ)已經(jīng)成為寂滅無生的空性,那么就不能方便了知一切,如何能成為了達一切的一切智智佛呢?是不是算不了一切智智,只相當于一潭死水?

  “不知寧知?成相違”,這個“不知”和“知”就成了相違,因為既然是一切智智,你就是要知的。

 、谌裟芫骋惑w則所知境于其他宣說不應(yīng)理之難

  無知者,誰為他說?

  外人繼續(xù)問難:一切內(nèi)在與外在的諸法、能知與所知成為了“一元”,也就沒有了能知者。那么誰在為眾生說法?誰去度脫眾生?都已經(jīng)寂滅了,還拿什么讓眾生脫離生死?

  離境則覺,佛證無生合道理

  下面的科判是“彼答”,分為:證所境無生之應(yīng)理;雖證能所境一體而說法之應(yīng)理。

 、僮C所境無生的應(yīng)理(證悟無生是合乎道理的)

  不生是實慧離生,此緣彼相證實義,

  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諦說為知。

  只有用二諦的方法,才能確定既是無知,同時又能度眾生。只有二諦的方式才能解決問題。這時月稱論師怎么回答?

  他說,依我們的二諦理論,從勝義諦而言,本來不生是諸法的實相,法身智慧離開了生滅,所以它是不轉(zhuǎn)的,是沒有了知的。但從世俗名言諦而言,可以說這個“能知”是緣著所知的空寂形象,它證悟了究竟無生的實相義。能知的心看到了所知外境的空靈法界,證悟了實相。

  拿個譬喻來說,就如你承認自己的心識,能有相地了知事物的青、紅、赤、白,那么依名言諦,便可以承認法身智慧能證悟所知的法性,所以稱作“知”。

  依世俗諦來說,仍然有能知的心和所知的外境,只是能知的心已經(jīng)寂滅,所知的外境已經(jīng)如幻。既然有能知、所知的關(guān)聯(lián),相互之間便能發(fā)生作用,所以能“知”。

  月稱論師說:“遍知是世俗諦所攝!闭f佛天上知、地上也知,說佛全知全能,這是為世俗諦所攝的說法,這也是二諦中一部分。說無生,滅一切色受想,這是勝義諦所攝的法身智慧。

  在根本慧的定中,是大空性的狀態(tài)時,當然如如不動,沒有任何的知。但在世俗中不觀察時,一切如幻,假名存在,所以如幻地了解一切事實。

  如同唯識宗所說,有能知的心和所知的外境,當能所對待時,我們就不明了;當一切都變成心時,便明了了。世俗諦也是如此,當脫離了對于外境的執(zhí)著時,我們就了解了一切法界事物的真實面目。了知世間的一切法,知道它的本來面目,這是世俗諦中我們產(chǎn)生的智慧。從本性的勝義諦智慧來說,如如不動,已進入甚深的佛的定境,沒有世俗的一切現(xiàn)象(顯現(xiàn))。

  這也相當于蘇東坡的一句詩: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當相互有能、所對待的時候,你認為外境是實有存在,便無法了解外境的實有存在;當你了解外境都是虛幻不實,你就了解了這個虛幻不實事物的法界本來面目。

  一個盆子,當你認為它實有的時候,你就是不了解它的;當你看到盆子所在空間的空性時,你就了解了它。這便是你在世俗諦中了知了盆子的本性,了知了所知法。

  佛的所知便是如此。在勝義諦智慧中,這個所知是不動心的;在世俗諦中,佛即使動心,動的也只是了解盆子空性那一面的心,沒有了解盆子這些實有層面的心。

  所以佛不會存在“有為”的心念,但他有“了知”,有一切智智了解真實相的那些“知”!霸诰硠t迷,離境則覺”,就是這么件事。

  但是,“在境則迷,離境則覺”也都是在世俗諦狀態(tài)下佛智慧的說明。佛的勝義諦智慧只是法身空性,沒有能知、所知的區(qū)分。

  虛空亦能說法,佛陀度生不思議

 、陔m證能所境一體而說法之應(yīng)理

  徹底證悟一元,能境所境都成為一體了,有部認為佛的智慧不能轉(zhuǎn),不能再說法度眾生,但佛說法度眾生還是合理的。

  分為:a。真實;b。比喻。

  a。真實

  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虛空及余物,

  彼力發(fā)音說法性,世間由彼亦了真。

  法身是以法性為體的身體,所以稱作“法身”。法身不能以言說向眾生說法,向眾生說法的都是受用身與化身。他受用身有兩種,報身和化身。佛是以報身和化身來為眾生說法的。

  報身不是一般眾生能見到的,只有遠離四邊的修行人,在寂靜的定中才能見到。所以報身是給有滅定能力的人受用的。就像憨山大師進入滅定時,見到了佛的報身遍虛空,見到了唯一的佛的像虛空一樣大的身相的境界。這是修行者離邊入定后能見到的境界。

  化身才能化現(xiàn)到人間說法。但化身到人間是否為佛陀目前唯一的說法模式?不是。法身和報身都具備加持的能力。佛以神力加持后,世間任何事物都能說法:佛加持后的虛空能發(fā)出聲音說法,佛加持后的一滴水也能說法,一只鳥也能說法,樹林也能說法,音樂也能說法……極樂世界的五音都能宣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法要,水鳥也能說法,就是因為受到了阿彌陀佛的加持。尤其是報身,加持一切事物進行說法,眾生由報身加持事物發(fā)出的法音而開悟。

  由此可知,佛的法身雖然寂滅無相,不會說法,但報身可以用各種形式說法。

  佛的身相分三種:法身、報身和化身。報身和化身都能提供眾生受用。雖然報身和化身不同程度地具備說法的能力,但都離不開法身。任何一種身相離開了法身本具的功德,說法的功能都將失去,所以任何一種佛身演說的法音,都是依靠法身的作用力,它的功能的力量。

  《華嚴經(jīng)》說:

  佛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所現(xiàn)眾色形,令入此法中,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fù)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

  佛的神通力起到這樣的作用。

  佛即便沒有化身和報身示現(xiàn),世間仍有向眾生說法的實情,因為佛會以佛力進行加持。彌勒菩薩也說過:

  水鳥樹木皆能說法。

  《華嚴經(jīng)》里說的“天鼓自鳴”,還有敦煌壁畫里很多天樂不鼓自鳴,沒有人在執(zhí)持它們,可是樂器看起來都在唱歌,都在跳躍。這都是佛加持后示現(xiàn)的殊勝現(xiàn)象。

  雖然佛陀的法身沒有生滅,但以往昔的愿力和在因地修行時的殊勝福德力,自然有無量方便力為眾生說法,救度一切眾生。

  b。比喻

  如具強力諸陶師,經(jīng)久極力轉(zhuǎn)機輪,

  現(xiàn)前雖無功用力,旋轉(zhuǎn)仍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現(xiàn)前雖然無功用,

  由眾生善與愿力,事業(yè)恒轉(zhuǎn)不思議。

  這兩首偈頌,表達了佛不加任何功用而自然度化眾生。

  有很強力量的陶師,以很長時間努力轉(zhuǎn)動陶輪,力量很足的時候,他不需要再去轉(zhuǎn)了,雖然沒有加功用力,陶輪的旋轉(zhuǎn)仍然能產(chǎn)生出陶器,這便成為陶器生成的因。同樣,菩薩從初發(fā)心以來,經(jīng)歷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現(xiàn)在已無作意等任何功用力,但由于眾生堪聞佛法的善業(yè)與佛往昔度化眾生的悲愿成熟,其度化眾生的事業(yè)仍然會自在不停地旋轉(zhuǎn),去饒益、度化一切眾生。

  《入菩薩行論》說:

  如人修鵬塔,塔成彼人逝,雖逝經(jīng)久遠,滅毒用猶存。

  大鵬金翅鳥可以滅除毒龍,一個人修大鵬金翅鳥的塔,雖然他后來去世了,但塔還存在,滅毒的功效還在世間延續(xù)。同樣,佛雖然已經(jīng)滅度,但佛現(xiàn)在度脫眾生的功用仍在世間延續(xù),還在度脫一切眾生。

  所以,雖然沒有了色相,但法身不動本基,仍能廣泛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法身也成為一切化身和報身度脫眾生功能的根本力量來源。

  以法為身,乃是真正佛身

  二、所得正覺之本體

  分為:所依之身相;能依功德差別。

  (一)所依之身相

  分為:法身;受用身;等流身。

  1. 法身

  盡焚所知如干薪,諸佛法身最寂滅,

  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身證。

  這里顯示報身為能證者,由報身證佛果。但是,佛真正的身是以法為身。即便以法為身,仍然以報身為能證者。如同烈火燒盡干柴,所知都燒盡無余了,佛的法身最為寂滅。這時法界里已是不生不滅,心已經(jīng)滅盡,唯獨報身作為替代者,來接受法身智慧的果位、法身的佛果。

  此前提下,《金剛經(jīng)》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又說:

  應(yīng)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這些道理都說明這個問題!半x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是證悟法身的事實。

  2. 受用身

  此寂滅身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

  眾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

  證悟法身唯獨要依靠報身,這是佛證悟法身的特點。因為報身才有色相,才可以詮說。所以,佛陀唯依報身證悟法身。

  怎樣利益眾生呢?受用身宛如三十三天的如意樹、龍王頂上的摩尼珠(眾生去摩尼寶面前請求,所求結(jié)果便會出現(xiàn)),盡管沒有分別作意等勤作,但也能利益眾生,乃至眾生未空,虛空未壞之際,恒常安住世間饒益眾生。所以,眾生修行獲得利益,實際可以由法身本身的功用運轉(zhuǎn)自然達成,因為有夙世的功用力在。

  然而百福相好莊嚴的報身,只有長久修集;二資糧,離開四邊八戲的菩薩才能現(xiàn)見。

  了知諸法同幻性,一毛孔現(xiàn)本生事

  3. 等流身

  等流身分為:身之一毛孔現(xiàn)示自一切行;于彼現(xiàn)示其余一切行;隨欲自在圓滿。

 、偕碇幻赚F(xiàn)示自一切行

  等流身是法身或報身示現(xiàn)給地上菩薩和聲聞的說法身,供他們受用,不同于八相成道所示現(xiàn)的化身,“余等流身,或從法身起,或由色身之力而起”,等眾生之流,示現(xiàn)教化,所以稱作“等流”。等流身,就如憨山大師入定所見廣如虛空的巨大佛身,這是等流身。

  能仁于一等流身,同時現(xiàn)諸本生事,

  自生雖已久遷滅,明了無雜現(xiàn)一切。

  佛沒有獲得一切智智的佛果之前,無始以來的所有本生事跡雖然久已遷滅,然而為了顯示這些,便能同時在一等流身中,明了無雜地任運示現(xiàn)一切本生事跡,就如明鏡中顯現(xiàn)眾多事物一樣。

  何佛何剎,能仁相,諸佛身行,威力等,

  聲聞僧量,如何行,諸菩薩身若何等。

  演說何法、自若何,如何聞法、修何行,

  作何布施、供佛等,于一身中能普現(xiàn)。

  這兩首頌詞是以布施為例,繼續(xù)說明佛能在一等流身中示現(xiàn)本生事跡:

  佛因地行布施波羅蜜多時,曾于何佛何剎做過何等供事,以及那里的佛如何示現(xiàn)降生等相,在一等流身中都能示現(xiàn)。并且那里佛的身相、勝行、威力,其中聲聞僧眾的數(shù)量是多少,他們怎樣修行正法以及菩薩的相好莊嚴,他們演說什么樣的法要,還有自己是出家還是在家,長相和智慧如何,是什么種姓,自己怎樣聽聞佛法,修何種菩薩行,以何種資具作布施,如何供侍佛陀、菩薩、聲緣,等等這些,都能在佛的一等流身中全部明清無雜地顯現(xiàn)。

  如是持戒修忍、進、禪定、智慧昔諸生,

  彼等無余一切行,于一毛孔亦能現(xiàn)。

  與上首頌詞描述布施的情況一樣,佛往昔在因地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五度的本生事跡,所有行為在一毛孔中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