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

  法海觀瀾序

  子輿氏有言曰。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況大藏法海。甚深無量。不得其術。何以觀之哉。夫統(tǒng)論修證法門。浩若塵沙。非止八萬四千而已。然五門收之。罄無不盡。何者。欲游佛海。先資戒航。戒凈。則解行可遵。行圓。則秘密斯證。證入。則依果自嚴。故首律宗。明造修之始。次諸教。明開解之途。次禪觀。明實踐之行。繼密宗。明感應之微。終凈土。明自他同歸之地也。中峰本公。謂密咒如春。教乘如夏。南山律宗如秋。禪宗如冬。一往似當。再研未必盡然。尅論諸宗當究旨歸。不當取其跡象。禁咒秘密。如冬令生意含于未發(fā)之中。豈全似春。戒為佛法初門。儒不學禮。無以立。釋不受戒。不許聽教參禪。如春令草木萌甲。安得如秋。豈謂佛制毗尼。有似蕭何制律。遂擬以肅殺之氣耶?尚ι跻印6U于無修無證中。妙論修證。無證而證。則體舍萬用?蓴M于冬。無修而修。則刊華就實。正似秋耳。教乘如夏。吾無間然。只此四門。罔不以凈土為歸。是故亦猶土之寄王于四時也。夫大小兩乘。皆首戒律。而大必兼小。小不兼大。南山不敢自稱大乘。不應以南山名宗。但云律宗如春可矣。教亦自有大小兩乘。西土每每分弘。此土晉魏以來。或分或兼。今皆廢小。獨弘大乘。復有三家。一天臺宗。二賢首宗。三慈恩宗。天臺教觀齊舉。教可如夏。觀即如秋。賢首教多觀少。清涼收禪為頓教。圭峰自立三教。以對三宗。則三教如夏。三宗如秋。慈恩弘唯識教。自修兜率觀門。基公略示唯識五觀。未嘗尅實勸修。然夏后必定有秋。是在學者自知領會而已。故且云諸教如夏也。禪亦自有大小兩門。于大乘中。復分頓漸。小及大漸。此所不論。達摩承佛教盛行之后。特來指示心要。譬如畫龍點睛。令其飛去。乃至六祖。無不皆然。雖藉楞伽金剛印心。未嘗廢教。而貴行起解絕。不許坐在知解窠臼。故與臺宗圓妙止觀。同如秋也。密宗唯是大乘法門。身入壇場而結密印。囗誦密言。意專密觀。名三密法門。若論初修之者。必須先持凈戒。發(fā)菩提心。解法界理。方許入壇。尅期取證。則亦由春夏而入于秋。今約諸佛所說神咒。不許翻譯。唯令持者。立地證入。又令聞者。乃至遇影蒙塵。皆成究竟解脫種子。故但云密宗如冬也。凈土者。三德秘藏。常樂我凈。究竟安隱之處。所謂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不橫。不并不別。依正不二。不可思議。不二而二。故全依即正。名為佛身。全正即依。名為凈土耳。秪此常寂光法性身土。全體迷之。而為三界六道。偏證取之。而為聲聞緣覺。權位菩薩隨分悟之。而為三賢十圣。所以諸佛為實施權。不動法性。垂下三土。為接三賢十圣。示實報凈土。為接聲聞緣覺權位菩薩。示方便凈土。為接三界六道凡夫。示同居凈土。而諸眾生根性不同。樂欲亦異。或因持三聚戒。而凈四土;蛞蛄暯獭=馍跎盍x。而凈四土;蛞蚨U觀。直悟自心。而凈四土;蛞驅P奕堋鞒种溆。而凈四土;蛭ㄒ砸婚T。而凈四土。或以二門。三門。四門。而凈四土。如世間草木華果;蛏L熟脫于春;蛏L熟脫于夏;蛏L熟脫于秋;蛏L熟脫于冬;蛭ń浺粫r而即熟脫;蚪浂䲡r三時。乃至具經四時而得熟脫。故須云凈土如土。寄王四時也。夫八萬四千。乃至塵沙法門。未有不具戒者。未有不正解者。未有不篤行者。未有不證密者。未有不歸凈土者。故曰五門收之。罄無不盡也。然則無解行之戒。非戒也。無戒行之教。非教也。無戒教之禪。非禪也。無戒解及禪之密。非密也。非戒非教非禪非密。則非凈土真因也。非有四種凈土。則戒。教。禪。密。無實果也。非真因實果。則不顯非因非果之心性也。不顯心性。則無以觀法海之甚深無量而徹其涯底也。故以五門之瀾。為觀法海之術。愿與同志者共之。

  甲午重九后一日北天目蕅益沙門釋智旭撰

  又序

  嘗觀諸佛菩薩。智慧光明圓滿具足。度盡古今大千世界。原無一法可說。此即達摩西來。無一字之旨也。乃大藏經論。彌天際地。語言文字。不可勝窮。此義又何居乎。我讀金剛經而知之矣。金剛云。無所住處生心。諸佛菩薩即于無可說中立法也。無法之法。是名妙法。學者不知萬法本于一法。一法歸于無法。每每撾宗堂之鼓。登教者之臺。持行門之鉢。如一葦障狂瀾中。飄忽滄溟。莫知涯岸。此所謂法海浮沉者也。浮沉日久。將諸佛語言文字。浩瀚支離粘帶牽縛。俾本源性命之書。竟為煩惱沉淪之障。可勝嘆哉。此蕅益大師續(xù)千圣之燈。踞毗盧之頂。出光明鏡。轉法藏輪。集從前教乘諸典。選擇精要。接引入門。讀其綜舉之旨。夫約以戒行為第一。以證入繼之。凈土終之。至哉大師之言乎?鬃釉。四十而不惑。子輿曰。四十不動心。此皆戒行圓明之后。腳跟立定。然后修證功夫。次第可舉矣。振裘者。必挈其領。汲水者。必探其源。法海觀瀾之意。其在斯歟。雖然大師序四凈土。而以五門收之。必全教。戒禪密。乃為真因實果。故以五門之瀾。為觀法之術。夫嚴凈毗尼以為律。巧立言說文字以為教。因疑參究不墮知解窠臼以為禪。持真言證入名曰密宗。舉體凈緣。名曰凈土。具名雖殊。其實則一。又何得以吾師之律教。而非即吾師之禪宗乎哉。大師數(shù)十年之苦心。綜輯貫通。津梁學者。獨標高唱。選佛登科。余服膺既久。鋟而壽之。愿與現(xiàn)在來者。精進奉持。儻有學者衍流全部。悟證無言。迥出法門。不拘文字。見性明心。立地成佛。此又大師瀾中之瀾。是即諸佛菩薩無法之法也。余管窺釋教。何敢妄肆廣長。以滋語業(yè)。但讀師之書。仰師之教。附贅一言。以志不忘之意云爾。

  甲辰年瀨水弟子湯學紳撰

  法海觀瀾卷第一(目錄)

  律宗要典

  佛說梵網經(二卷)

  菩薩瓔珞本業(yè)經(二卷)

  菩薩善戒經(共十卷)

  佛說受十善戒經(一卷)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五紙)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

  佛藏經(四卷)

  優(yōu)婆塞戒經(七卷)

  佛說文殊師利凈律經(一卷)

  清凈毗尼方廣經(一卷)

  菩薩藏經(九紙)

  佛說善恭敬經(六紙)

  佛說大乘戒經(一紙)

  華嚴二地品(六紙半)

  佛說決定毗尼經(一卷)

  佛說凈業(yè)障經(一卷)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觀虛空藏菩薩經(二紙)

  大集戒清凈平等章(六紙)

  大乘理趣凈戒波羅蜜多品(一卷)

  菩薩戒羯磨文(五紙余)

  菩薩戒本經(一卷)

  菩薩五法懺悔經(一紙半)

  右大乘

  四分律藏(六十卷)

  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北作四十六卷)

  彌沙塞五分律(三十卷)

  十誦律(五十八卷)

  十誦毗尼序(三卷)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八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二十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四十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破僧事(二十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五卷)

  目得迦(五卷)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十四卷)

  善見毗婆沙律(十八卷)

  毗尼母經(八卷)

  舍利弗問經(十三紙半)

  佛說目連所問經(二紙)

  沙彌十戒法幷威儀(一卷)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三紙半)

  沙彌尼戒經(四紙)

  佛說優(yōu)婆塞五戒相經(一卷)

  戒消災經(三紙)

  佛說齋經(三紙)

  右小乘

  法海觀瀾卷第一

  古吳蕅益比丘智旭輯

  中山湯學紳康民閱梓

  【律學綱維】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云。若常信奉于諸佛。則能持戒修學處。若常持戒修學處。則能具足諸功德

  又云。家是貪愛系縛所。欲使眾生悉免離。故示出家得解脫。于諸欲樂無所愛。

  述曰。出家學處。所謂二百五十戒也。戒名波羅提木叉。此翻保解脫。今既示出家得解脫。是明指比丘戒法。決能具足諸功德矣。茍不持修。豈名信佛奉佛。誰謂毗尼僅屬小乘。非即大華嚴哉。

  明法品云。于去來今佛所說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離。是故能令佛法僧種。永不斷絕。

  十行品中第二行云。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饒益行。此菩薩護持凈戒。于色聲香味觸。心無所著。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不求威勢。不求種族。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無所著。但堅持凈戒。作如是念。我持凈戒。必當舍離一切纏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得佛所贊平等正法。佛子。菩薩如是持凈戒時。于一日中。假使無數(shù)百千億那由他諸大惡魔。詣菩薩所。一一各將無量無數(shù)百千億那由他天女皆于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麗。傾惑人心。執(zhí)持種種珍玩之具。欲來惑亂菩薩道意。爾時菩薩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礙無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凈如佛。唯除方便教化眾生。而不舍于一切智心。佛子。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寍舍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菩薩自得見佛已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無有是處。爾時菩薩但作是念。一切眾生于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耽染沉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我今應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眾生住無上戒。住凈戒已。于一切智。心無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無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應作業(yè)。應隨諸佛如是修學。作是學已。離諸惡行。計我無知。以智入于一切佛法。為眾生說。令除顛倒。然知不離眾生。有顛倒。不離顛倒。有眾生不于顛倒內。有眾生。不于眾生內。有顛倒。亦非顛倒。是眾生。亦非眾生。是顛倒。顛倒非內法。顛倒非外法。眾生非內法。眾生非外法。一切諸法。虛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覺了一切諸行。通達生死。及與涅槃。證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他寂靜。自安隱。令他安隱。自離垢。令他離垢。自清凈。令他清凈。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樂。令他快樂。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我當隨順一切如來。離一切世間行。具一切諸佛法。住無上平等處。等觀眾生。明達境界。離諸過失。斷諸分別。舍諸執(zhí)著。善巧出離。心恒安住。無上無說。無依無動。無量無邊。無盡無色。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饒益行。

  十地品中第二地。專明戒波羅蜜。(第三十五卷)

  隨好光明功德品云。諸天子。汝等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凈治其意。住善威儀;诔磺袠I(yè)障。煩惱障。報障。見障。以盡法界眾生數(shù)等身。以盡法界眾生數(shù)等頭。以盡法界眾生數(shù)等舌。以盡法界眾生數(shù)等善身業(yè)。善語業(yè)。善意業(yè)。悔除所有諸障過惡。

  離世間品云。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凈戒。何等為十。所謂身清凈戒。護身三惡故。語清凈戒。離語四過故。心清凈戒。永離貪嗔邪見故。不破一切學處清凈戒。于一切人天中作尊主故。守護菩提心清凈戒。不樂小乘故。守護如來所制清凈戒。乃至微細罪生大怖畏故。隱密護持清凈戒。善拔犯戒眾生故。不作一切惡清凈戒。誓修一切善法故。遠離一切有見清凈戒。于戒無著故。守護一切眾生清凈戒。發(fā)起大悲故。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十七卷。大天告善財云。如諸眾生及草木。一切生長咸依地。世及出世諸善根。皆依最勝尸羅地。無戒欲求生善道。如鳥無翼欲飛空。如人無足欲游行。亦如渡海無船筏!』蛴谌障θ龝r浴;驈腿龝r作護摩(此云火祭。謂結壇持咒術)。卻粒自默如啞羊。無戒苦身無所利!』虼笞遄屿雇幼印>隳艹纸涞壬。貴賤種姓虧戒身。皆墮地獄無差別。卑門持戒生天上。勝族毀犯墮幽冥。摩登持戒亦生天。仙人破戒入諸獄。王族多聞具色力。惡見無戒如獸蚖。如甘果樹猛獸圍。猶蓮華池毒蛇止。寍守貧賤恒持戒。具圣財寶德嚴身。破戒眾人之所輕。持戒天人咸信重。旃檀郁金及沉麝。如是一切不為香。菩薩持戒最勝香。徧出人天無有盡。卑陋持戒后生天,F(xiàn)蒙王者所瞻禮。此世他生安隱樂。如是戒果牟尼說。欲生人天及涅槃。如應具戒必當?shù)谩J枪示诔謨艚。隨心所愿皆圓滿。若有臨終肢節(jié)痛。一切親屬欲分離。諦思我有清凈戒。身心歡樂無憂畏。戒為惑病最勝藥。護諸苦厄如父母。癡闇燈炬生死橋。無涯業(yè)海為船筏。帝釋轉輪威德王。富貴尊嚴無等倫。家有仆隸能持戒。承事供養(yǎng)而親敬。若有臨至命終時。持戒破戒生安畏。欲得當來極樂處。應當專意勤護持。戒珠不假刀兵護。戒為伏藏無所侵。戒為勇伴導前行。戒為出世莊嚴具。我贊持戒諸功德。如佛世尊真實說。 三十一卷。天主光女告善財云。汝應勤修表無表戒。謂若性若遮。有罪無罪。微細觀察。無缺減故!∪碓。有二種戒。具足受持。則得圓滿善知識法。一菩薩戒。二別解脫戒(即比丘學處也)。持是二戒。則能圓滿善知識法。如佛所說。自不持戒。令他持戒。無有是處。若諸菩薩。具足圓滿頭陀功德。如是二戒。悉得清凈。不失善法。 三十八卷云。菩薩有十種法。審諦思惟具足圓滿。則能成就無憍慢心。一者諦觀身界。作是念言。我今出家。無殊死人。父母親愛朋友眷屬。一切所有。皆棄舍故。二者思惟我今服壞色衣。進止威儀。不同世間。三者思惟既毀形好。執(zhí)持應器。乞丐于他。四者思惟我今乞食。如旃陀羅。五者思惟為求段食。長養(yǎng)我身。我之壽命。死在他手。六者思惟所乞之食。人畜之余。彼若嫌棄。我方得食。七者思惟我今應當于師長所。恭敬供養(yǎng)。令生歡喜。八者思惟我今欲令同梵行者。生歡喜故。具足威儀。無違法式。九者思惟我今出家。于佛法中。未得少分。十者思惟一切眾生。于我嗔恨。我常安隱。如是思惟。得無憍慢!x譯賢首品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若能具足持凈戒。一切如來所贊嘆!∈茦I(yè)跡悉清凈。勸化眾生持凈戒。開發(fā)眾生求佛道。因是得成清涼光。 十回向品云。菩薩若自不修梵行。令他凈修梵行。無有是處。自退梵行。令他具足梵行。自破梵行。令他安立梵行。自離梵行。令他立梵行道。自減梵行。令他修習梵行。自不樂梵行。令他樂修梵行。自不住梵行。令他安住梵行。自不究竟梵行。令他究竟梵行。自舍梵行。令他不舍安住梵行。自壞散梵行。令他攝取梵行。俱無有是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如說修行。遠離顛倒。又能廣說離顛倒法。實語實行。修習清凈身口意業(yè)。離諸染污。行無礙處。滅一切障!‰x世間品云。離慢下意。心無放逸。身口及意。皆悉柔軟。無有輕躁。心常歡喜。護持凈戒。和顏愛語。先意問訊。遠離邪偽。是菩薩智具。自然成就佛法器故。

  ○增益阿含經釋道安序云。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語。外國不通與沙彌白衣共視也。而今已后。幸共覆之。使與律同。此乃茲邦之急者也。斯諄諄之誨。幸勿藐藐聽也。廣見而不知護禁。乃是學士通中創(chuàng)也。 增益第二卷云。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瓔珞身。現(xiàn)眾好故。夫禁戒者。猶吉祥瓶。所愿便尅。諸道品法。皆由戒成。如是行禁戒者。成大果報。諸善普具。得甘露味。至無為處。 第五卷云。設有作重罪;谶^更不犯。此人應禁戒。拔其罪根原。

  長阿含經第十五卷。婆羅門云。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后所言誠實。無有虛妄。我說名婆羅門。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凈慧。慧能凈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須。戒慧具者。我說名比丘。

  正法念處經云。有垢戒者。生于天中。無垢戒者。至于涅槃。世間戒者。則有流動。出世間戒。則無流動。 又云。意受持戒故。師則能與戒。無心諂受戒。必定入地獄。又云。自余死者。唯棄其身。毀戒此丘。一切善法。皆悉破壞!∮衷啤H羰艹纸湔?傻妹麨槿恕R磺衅平湔。則如狗不異。

  中阿含經云。人犯一法。謂妄言是。不畏后世。無惡不作。寍啖鐵丸。其熱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若畏于苦。不愛念者。于隱顯處。莫作惡業(yè)。若不善業(yè)。已作今作。終不得脫。亦無避處!∮衷。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穢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為梯。升無上慧堂正法閣者。終無是處。

  雜阿含經云。世尊告諸比丘。當恭敬住。常當系心。常當畏慎。隨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隨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儀足者。無有是處。不備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學法不滿。欲令戒身。定身;凵怼=饷撋怼=饷撝娚砭咦阏。無有是處。解脫知見不滿足。欲令得無余涅槃者。無有是處。

  本事經云。出家而破戒。二俱無所成。謂失在家儀。及壞沙門法。寍吞熱鐵丸。洋銅而灌囗。不受人信施。而毀犯尸羅。諸毀犯尸羅。無悔無慚愧。多受人信施。定當生地獄。諸有智慧人。應堅持凈戒。勿受人信施。而毀犯尸羅。

  ○大寶積經三律儀會云。世若有人于別解脫起違背想。則為于佛力無所畏而生違背。彼若于佛力無所畏生違背者。則于去來現(xiàn)在諸佛而生違背。由此未來所受異熟無量大苦。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受地獄苦。比前眾生所受苦毒。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shù)譬喻優(yōu)波尼沙曇分。亦不及一!∮衷。我終不聽執(zhí)著我見。眾生見。壽者見。補特伽羅見者。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我若不許。強出家者。皆為是賊。食重信施。亦不成就真比丘戒!∑兴_藏會云。勿自恃持戒。輕毀犯戒者。恃戒陵于人。是名真破戒!∮衷破┤鐕踟i。行處糞穢。兼又食啖。初無厭惡。眾生亦爾。極可憐愍。淫惱所逼。于親非親。為諸煩惱之所加害。行魔徒黨魔罥所縛。纏裹惑網。陷沒欲泥。菩薩觀是事已。于彼眾生發(fā)起大悲。我當為彼宣說妙法。令其永斷諸欲煩惱。 又云。我說一切習近欲時。無有少惡而不造者。彼若報熟。無有少苦而不攝受。 又云。出家菩薩復有五法若成就者。不值佛世。不親善友。不具無難。失壞善根。不隨安住律儀菩薩修學正法。亦不速悟無上菩提。何等為五。一者毀犯尸羅。二者誹謗正法。三者貪著名利。四者堅執(zhí)我見。五者能于他家。多生慳嫉。譬如餓狗。慞惶緣路。遇值鎖骨。久無肉膩。但見赤涂。言是厚味。便就銜之。至多人處。四衢道中。以貪味故。涎流骨上。妄謂甜美;螨o或舐;驀Щ蛩。歡喜纏附。初無舍離。時有剎帝利婆羅門。及諸長者。皆大富貴。來游此路。餓狗遙見。心生熱惱。作如是念。彼來人者。將無奪我所重美味。便發(fā)大嗔。出深毒聲。惡眼邪視。露現(xiàn)齒牙。而行嚙害。如是當來末世。有諸苾芻。于他施主。勤習家慳。耽味屎尿。妄加纏裹。雖值如是。具足無難。而便委棄。不修正檢。此之苾芻。我說其行。如前癡狗!∮衷。當來之世。我諸弟子。少有苾芻。深心希樂。趣般涅槃寂靜之法。多依三事以為常業(yè)。一者常喜追求世間名利。二者貪樂朋黨追求食家。往還不絕。三者喜樂追求華飾房宇。貯積財寶什物資具。以依如是三種事故。終不解脫三種惡趣!∥氖鈳熇谟洉。若有已發(fā)菩提心者。乃至微惡終更不作。何所不作。謂貪嗔癡。及以在家威儀調戲。悉皆遠離。若出家已。不復希望名利恭敬。安住出家所修行法!∮衷。菩薩成就一法。令愿不退嚴凈佛剎。何謂一法。應學不動如來為菩薩時。本所修行。立弘誓愿。我當所在生處。初生之時。若不出家。則為欺誑十方諸佛。如是菩薩。應隨順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處。皆悉決定舍家出家。何以故。菩薩最勝利益。所謂出家。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一者不著諸欲。二者樂阿蘭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離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財產。六者離惡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損減。九者恒為諸天之所嘆羨。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護。 又云。菩薩成就三法。令愿不退。攝受佛剎功德莊嚴。一者尊重愛樂住阿蘭若。二者無所染著而行法施。三者堅固安住凈戒律儀。菩薩堅住戒律得十無畏。一者入聚落無畏。二者眾中說法無畏。三者飲食無畏。四者出聚落無畏。五者入寺無畏。六者大眾中食無畏。七者教授無畏。八者親近和尚阿阇黎無畏。九者于自眷屬。慈心教誨無畏。十者受用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無畏。住戒律者。所有言說。令他信受!∮衷。若菩薩在家出家。寍舍身命。終不破戒。以此持戒。共諸眾生回向無上菩提!∮衷。菩薩成就九法。令愿不退。嚴凈佛剎。一者具身律儀。二者具語律儀。三者具意律儀。四者滅諸貪欲。五者滅諸嗔恚。六者滅諸愚癡。七者不行欺誑。八者為堅固友。九者不輕慢善知識!〈笊褡儠。大千界眾生。皆發(fā)趣菩提。假令盡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發(fā)道意。以信而出家。隨佛而修學。其福勝于彼。過去未來世。一切諸如來。無有不舍家。得成無上道。三世一切佛。稱贊出家法。若樂供養(yǎng)佛。當依佛出家。設滿恒沙界。珍寶供養(yǎng)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彼則近菩提。摧破魔軍眾。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長。不壞眾善根。遠離諸煩惱。舍于家業(yè)累。順道圣所贊。舍家離惱縛。除惱離魔縛。心解行無染。不久證菩提!∧υX迦葉會云。譬如二人。善解醫(yī)方。善解咒術。善別毒藥。善識甘露。爾時一人。于大眾中取毒食之,F(xiàn)稀有相。食已受苦。復求甘露咒術。望除毒氣。爾時彼人求不能得。毒氣熾盛。遂便命終。時第二人。作如是言。我不能食毒藥。不須甘露。不欲處眾作稀有想。令生苦惱。后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亦復如是。作如是言。如我說法。能除諸罪。轉集惡業(yè)。言還懺悔。彼于正法。墮落退沒。名為死人。復有菩薩。其心清凈。既不作罪。不須懺悔。但當懺悔過去未來一切諸罪,F(xiàn)在不作。如彼不食毒藥。不須甘露。所言毒者。于正法中犯于戒律!∮衷。寍可一日。百數(shù)歸俗。不應破戒。受人信施!∮衷啤|以燒熱鐵鍱為衣。不以破戒之身。而著袈裟。寍吞熱鐵。不以破戒之身。食人信施!亵N夫人會云。毗奈耶者。即大乘學。所以者何。為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大乘戒蘊。是毗奈耶。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云。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凈。一者身行端直。二者語業(yè)淳凈。三者心無瑕垢。四者志向堅貞。五者正命自資。六者頭陀知足。七者離諸詐偽不實之相。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大集經;燮兴_品云?蜔⿶榔鹕鷳M愧。即向十方佛懺悔。修集善法調諸根。是故菩提心最勝!∮衷。不為我見。受持凈戒。能壞陰魔。不為有貪。受持凈戒。壞煩惱魔。若為遠離生死過失。受持凈戒。能壞死魔。若能生心。令毀禁者。悉持凈戒。受持凈戒。則壞天魔!∮衷。發(fā)者。離諸惡戒。作者。至心受持諸凈禁戒。觀者。至心調伏毀禁之人。如法住者。凈持禁戒。不生憍慢!o言菩薩品云。若有受持清凈禁戒。不求果報。是名信力。不生煩惱。毀壞禁戒。是名進力。如是凈戒。至心護持。愿向菩提。是名念力。觀身口意。如水中月。響幻焰等。是名慧力!〔豢烧f菩薩品云。若有菩薩。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薩。名誑如來!∪彰芊護法品云。若無量僧悉破禁戒。但令五人清凈如法。若有施者。得福不可稱計。何以故。以有護持佛法者故。憐愍一切諸眾生故。其心平等無二相故。破戒比丘雖在眾中。受取信施。不得安樂。何以故。破禁戒故。不如法故。如是人者。一切十方無量諸佛所不護念。雖名比丘。不在僧數(shù)。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毀禁戒者。即魔弟子。我都不聽毀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藶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若有不受如來戒。尚不能得野干身。何況能感人天中。最勝快樂居王位!∮衷。出家菩薩。以三觀門。修忍辱行。名真出家。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于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于自身。為僮仆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虮淮蛄R。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

  寶雨經云。菩薩見違犯中。如微塵量。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懷大懼。況多違犯。而生隨喜。何以故。由如來說。苾芻當知。多服毒藥。能令人死。少服毒藥。亦令人死。苾芻當知。若多犯罪。即生惡趣。若少犯罪。亦生惡趣。菩薩如是正思惟時。驚怖違犯!∮衷。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持毗奈耶藏。一能了知毗奈耶。二能了知毗奈耶義。三能了知毗奈耶甚深理趣。四能了知毗奈耶微細。五能了知應作不應作。六能了知自性違犯。七能了知施設違犯。八能了知所學波羅提木叉緣起。九能了知聲聞毗奈耶。十能了知菩薩毗奈耶。諸法無行經云。以無持戒性。是知持戒法。如是知戒相。終不毀于戒。

  大薩遮經云。一切功德助道之行。舉要言之。以戒為本。持戒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干身。何況當?shù)霉Φ轮怼R越鋬艄。不斷佛種。成等正覺。不斷法種。分別法性。不斷僧種。修無為道。以持凈戒相續(xù)不斷故。功德無盡。

  思益梵天經云。問曰。世尊。誰能親近于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緣。不毀禁者。

  月燈三昧經云。無物能將此定來。必由凈戒之所起!∮衷。俗人處居家。善護持五戒。況得出家已。棄舍一切禁戒不完具者。棄舍我道教。毀謗于正法。阿鼻獄為家!∮衷。菩薩凈戒。有十種利益。一為滿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學而學。三智者不毀。四不退誓愿。五安住于行。六棄舍生死。七慕樂涅槃。八得無纏心。九得勝三昧。十不乏信財!∮衷。常行乞食。有十種利。一摧我慢幢。二不求親愛。三不為名聞。四住在圣種。五不諂不誑。不現(xiàn)異相。又不傲慢。六不自高舉。七不毀他人。八斷除愛恚。九若入人家。不為飲食而行法施。十住頭陀行。有所說法。為人信受!∮衷。不以無身手。故名闕身分。若不持戒者。是名身分缺。

  師子月佛本生經云。戒為甘露藥。服者不老死。戒德可恃怙。福報常隨己。持戒得安隱。生處無患難。亦當見諸佛。受法得解脫。

  法集經云。菩薩修持凈戒。不破不漏。不點不污。智者贊嘆。住彼如是持凈戒中。所作大愿。皆悉成就。又云。世間出世間一切勝妙果報。皆由持戒而得。依因凈戒根本力故。譬加一切草木叢林。依地為根本。菩薩住于持戒。能與一切天人。作大福田。復能滿足施者功德。復次。菩薩出家。修持凈戒。則能遠離一切世務之事。著于染衣。則能滿足舍一切所愛之物。受持凈戒。則能滿足身口意清凈。愛念持戒。則能滿足六通。宴坐持戒。則能滿足菩提分法。聞于妙法。修持凈戒。則能滿足四無礙智。推求多聞智慧。修持凈戒。則能滿足不自高心。親近善知識。修持凈戒。則能滿足一切功德。修持施波羅蜜戒。則能滿足一切智智。如所聞法。如說修持凈戒。則能滿足為大法師。如所聞法。思惟持戒。則能滿足得陀羅尼。念菩提心。修持凈戒。則能超過一切諸惡。得滿足戒。不生害心。修持凈戒。則能滿足不失菩提心。不失菩提心。修持凈戒。則能滿足不失三寶心。若有能護修持戒者。世間所有可護之者。皆悉能護。是名菩薩念戒。

  菩薩處胎經云。夫人欲出家。禁戒以為首。不著飾好法。行權菩薩道。畢命不惜身。不犯如毫厘。 又云。八關齋者。諸佛父母。

  央掘摩羅經云。沙門法者。不多積聚。乃至鹽油亦不受畜。是沙門法。奴婢田宅若賣若買。諸不凈物。非沙門法。是在家法。

  商主天子所問經云。若自有犯。而不覆藏。如是菩薩當?shù)弥毙。若見破戒。乃至為命。不舍菩提心。如是菩薩。得名持戒。

  大迦葉問經云。有二種法。增出家熱惱。一受持袈裟。心懷不凈。二恃己戒德。呵責非行。

  ○大般若經第四云。若染色欲。于生梵天尚能為障。況得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薩斷欲出家修梵行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非不斷者。 又云。菩薩于五欲中。深生厭患。不為五欲過失所染。以無量門。訶毀諸欲。欲為熾火。燒身心故。欲為穢惡。染自他故。欲為魁膾。于去來今常為害故。欲為怨敵。長夜伺求。作衰損故。欲如草炬。欲如苦果。欲如利劍。欲如火聚。欲如毒器。欲如幻惑。欲如闇井。欲如詐親。旃荼羅等。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過門。訶毀諸欲。既善了知諸欲過失。寍有真實受諸欲事。但為饒益所化有情。方便善巧。示受諸欲!〉诎嗽。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學清凈身語意業(yè)!∮衷。從初發(fā)心。常樂受持十善業(yè)道。不起聲聞心。不起獨覺心。于諸有情。恒起悲心。欲拔其苦。恒起慈心。欲與其樂!〉谒氖咴。若菩薩生如是心。我應從初發(fā)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于其中間。誓當不起貪欲心。嗔恚心。愚癡心。忿心。恨心。覆心。惱心。誑心。諂心。嫉心。慳心。憍心。害心。見慢等心。亦復不起趣向聲聞獨覺地心。如是名為菩薩殊勝廣大心!〉谖迨辉。發(fā)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自住十善業(yè)道。亦勸他住十善業(yè)道。持此善根。與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凈戒波羅蜜多!〉谖迨脑啤F兴_作是思惟。此十惡法尚礙善趣。二乘圣道。況大菩提。故應遠離!∮衷。于所學戒。堅守不移。而于其中能不取相。是為菩薩于諸學處未曾棄舍!〉谄呤逶。若菩薩雖受持戒。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受持凈戒。我隨佛教。于凈尸羅能無所犯。我行凈戒波羅蜜多。彼持戒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余涅槃。彼著三輪而受持戒。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戒想。由著此三輪受持戒故。名世間凈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戒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若菩薩受持戒時。三輪清凈。一者不執(zhí)我能持戒。二者不執(zhí)所護有情。三者不著戒及戒果。是為菩薩摩訶薩受持戒時三輪清凈。又舍利子。菩薩以大悲為上首。所持戒福。普施有情。于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于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zhí)而受持戒故。名出世間凈戒波羅蜜多。何緣此凈戒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谝话僖辉。若諸有情。長夜破戒。是菩薩于內外法。一切悉舍。方便令彼安住凈戒波羅蜜多!〉谝话俣。我若不護凈戒波羅蜜多。當生諸惡趣。尚不能得下賤人身。何由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況當能得一切智智!〉谌俣逶。若不退轉位菩薩。于佛善說毗奈耶中。深生信解。終無疑惑。無戒禁取。不墮惡見。不執(zhí)世俗諸吉祥事以為清凈。終不禮敬諸余天神。如諸世間外道所事!∪俣。不退轉位菩薩。不重利養(yǎng)。不徇名譽。于諸飲食衣服臥具房舍資財。皆不貪染。雖受十二杜多功德。而于其中都無所恃!∪俣咴。是菩薩雖現(xiàn)處居家。而常修梵行。終不受用諸妙欲境。雖現(xiàn)攝受種種珍財。而于其中不起染著。又于攝受諸欲樂具。及珍財時。終不逼迫諸有情類。令生憂苦!∪倨呤啤T坪纹兴_修戒隨念。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從初發(fā)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恒住凈戒。無缺無隙。無瑕無穢。無所取著。應受供養(yǎng)。智者所贊。妙善受持。妙善究竟。隨順勝定。思惟此戒。以無性為自性。由是因緣。不應思惟。何以故。如是凈戒。都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無所有。若無所有。則不可念。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戒隨念!∩片F(xiàn)白佛。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則應無色。亦無受想行識。廣說乃至一切法皆應是無。佛言。于汝意云何。于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中。有性無性為可得不。善現(xiàn)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于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中。有性無性。俱不可得。佛言。若爾。云何汝今可為是問。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則應無色廣說乃至一切法皆應是無。時善現(xiàn)白佛言。世尊。我于是法。無惑無疑。然當來世。有苾芻等求三乘者。彼作是說。佛說一切法。皆以無性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誰染誰凈。誰縛誰解。彼于染凈及于縛解不了知故。破戒。破見。破威儀。破凈命。由破戒見威儀凈命。當墮地獄。傍生。鬼界。受諸劇苦。輪回生死。難得解脫。我觀未來。當有如是可怖畏事。故問如來如是深義。然我于此無惑無疑。佛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于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中。有性無性。俱不可得。不應于此執(zhí)有無性!〉谌偎氖旁。不應容納破戒之心。經剎那頃。況經多時!〉谒陌偎脑。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于身語意三有罪業(yè)無容暫起。若作是念。此是身。我由此故而起身業(yè)。此是語。我由此故而起語業(yè)。此是意。我由此故而起意業(yè)。是名有罪身語意業(yè)。若得身語意及身語意業(yè)者。便起慳貪心。犯戒心。忿恚心。懈怠心。散亂心。惡慧心。若從初發(fā)心。恒具受持十善業(yè)道。不起聲聞及獨覺心。常于有情起大悲心。是亦名為能凈身語意三種粗重!∷陌偈。十種不善業(yè)道。尚當能礙人天善趣。況于圣道及大菩提而不為障!∷陌偎氖嗽。一切不退轉菩薩。常樂受行十善業(yè)道。自離害生命。亦勸他離害生命。恒正稱揚離害生命法。歡喜贊嘆離害生命者。乃至自離邪見。亦勸他離邪見。恒正稱揚離邪見法。歡喜贊嘆離邪見者。是菩薩乃至夢中。亦不現(xiàn)起十惡業(yè)道。況在覺時!∷陌倬攀。菩薩志性好游諸佛國土。隨所生處。常樂出家。剃除須發(fā)。執(zhí)持應器。披三法服,F(xiàn)作沙門!∥灏傥迨。若菩薩如是學時。所生之處。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粗惡語。離離間語。離穢惡語。亦離貪欲嗔恚邪見。終不攝受虛妄邪法。不以邪法而自活命。亦不攝受破戒惡見謗法有情以為親友!∥灏倭啤km知諸法離。而深畏眾罪。如佛所說應持凈戒。修諸福業(yè)。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于少罪中。應懷大懼。不與同止。以世尊說。譬如毒藥。多少俱害。 五百六十八云。是諸菩薩。又復常離一切惡業(yè)。終不毀犯佛所說戒。心無嫉妒。身語無失!∮衷。乃至夢中不近惡友。況于覺時而親近彼。所以者何。諸菩薩于破戒人。著邪見人。不律儀人。行邪命人。無義語人。住懶惰人。樂生死人。背菩提人。愛俗務人。雖常憐愍。而不共住!∮衷。念佛世尊所說禁戒。謂作是念。三世諸佛皆學此戒。成無上覺。證大涅槃。如是知已。精勤修學。天王當知。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化有情。及自修習少欲喜足。著糞掃衣。心常清潔。信力堅固。寍失身命。于戒不犯。心離憍慢。游行城邑。雖服弊衣。而不生恥。遠離懈怠。常修精進。所作未辦。終不中止。于糞掃衣。不見過患。朽故弊壞。終無輕鄙。但取其德。夫離欲者。乃服此衣。如來所贊。失慳貪者。亦不自贊。我能服此。于他不服。終無毀言!∮衷。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善知種種毗奈耶法。謂毗奈耶。毗奈耶行。毗奈耶甚深。毗奈耶微細。凈與不凈。有失無失。別解脫本。聲聞毗奈耶。菩薩毗奈耶。是謂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于如是等毗奈耶法。皆悉善知。善知一切威儀戒行。善學聲聞。獨覺。菩薩所受持戒。既修戒行。若見威儀不稱眾意。則應舍離非處不行。若有沙門威儀戒行具足清白。即親近之。若婆羅門異學余行。則勸舍離修毗奈耶。修習如是戒行成滿。心無巧偽。嫉妒便滅。 五百六十九云。持戒清凈。無穿缺雜。戒品清凈。過諸聲聞及獨覺等。 五百八十三云。若諸有情。修諸善法。心無厭倦。受持凈戒。終不毀犯。常樂利益一切有情。雖遇苦緣而無怯弱。隨所修學。愿與有情同證菩提。畢竟安樂。是為菩薩摩訶薩相。具此相者。名為菩薩。

  放光般若經云。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身口意。雖有身口意。終不嫉恚邪見。不兩舌惡囗妄言綺語。無殺盜淫。無懈怠意。初不起惡智之事。若有菩薩不能舍此諸惡事者。此非菩薩。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經云。乃至夢中亦行十善。而不暫起十不善行。是為不退轉菩薩。

  ○法華經云。若見佛子。持戒清凈。如凈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大般涅槃經云。受持是經而毀戒者。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如是之人。我亦不聽受持是典。寍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毀戒受持修習。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涅槃經者。當正身心。慎無掉戲。輕躁舉動。 又云。菩薩摩訶薩。常不犯惡。設有過失。即時懺悔。于師同學。終不覆藏。慚愧自責。不敢復作。于輕罪中。作極重想!∮衷。為利養(yǎng)故。受持禁戒。當知是戒。不見佛性及以如來。雖聞佛性及如來名。猶不得名為聞見也。若為正法受持禁戒。當知是戒。能見佛性及以如來。

  ○十住毗婆沙論云。持戒與七法和合。故為善行。一慚。二愧。三多聞。四精進。五念。六慧。七凈命凈身口業(yè)。行此七法。具持諸戒。是名善行諸行!∮谇酥。行質直心。敗壞人中。行真正心。諛諂人中。行無諂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無利益中。能行利益。邪眾生中。行于正行。憍慢人中。行無慢行。不隨教中。而不慍恚。罪眾生中。常作守護。眾生所有過。不見其失!∪羰芊鸾。不能護持。則欺諸佛。是污佛家。何以故。受戒時。生佛家中。破戒則欺諸佛。名污佛家!《摽障捣ㄕ。一貪著應路伽耶等經。二嚴飾衣鉢。二縛者。一著諸見縛。二貪利縛。二障法者。一親近白衣。二疏遠善人。二垢法者。一忍受諸煩惱。二樂諸檀越知識。二瘡法者。一見他人過。二自藏其過。二坑法者。一毀壞正法。二破戒受供。二燒法者。一以穢濁心而著袈裟。二受凈戒者供給。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言大施者。謂受持五戒。此是如來所說大施。以能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眾生樂故。 修多羅中說。持戒人所愿所作。皆悉成就。何以故。戒清凈故。 色貪。不凈能斷。淫貪。舍心能斷。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云。諸菩薩等。以何義故。名法王子。以初發(fā)心來。常斷淫欲法故。

  大智度論云。比丘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后。在沙彌前。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彌后。 是菩薩必在四眾中。有四眾不在菩薩中!∽锔!膼浪嫠。非自供養(yǎng)身。自殺身故。有罪有福。以是故。毗尼中言。自殺身無殺罪。有愚癡貪欲嗔恚之咎。 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蚴芙湫猩啤;虿皇芙湫猩。皆名尸羅。 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T余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宸N優(yōu)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滿行者。盡受五戒。斷淫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誓言。我于自婦。不復行淫!∪龤w依竟。我某甲。若身業(yè)不善。若口業(yè)不善。若意業(yè)不善。貪欲嗔恚愚癡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清凈。口清凈。心清凈。受行八戒。是則布薩(秦言善宿)!栐。何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兇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兇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后佛出世。教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滓聛碛蟪黾。應求二師。一和尚。一阿阇黎。和尚如父。阿阇黎如母!∪舫纸錈o忍。當墮地獄。雖不破戒。以無忍故。不免惡道。何可縱忿。不自制心。惟當忍辱。眾戒自得!∪缛酥^身不凈三十六種。則生厭心。若于觸中生著。雖知不凈。貪其細軟。觀無所益。是故難離。以其難離。故為之常作重罪。若墮 [p1] 地獄。地獄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炎火。此二獄中。皆以身觸受罪?喽救f端。此觸名為大黑暗處。危難之險道也。 從初發(fā)心修戒。增積無量。與憐愍心俱。不求果報。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不離諸結使。但為自心清凈。不惱眾生故。世世持戒。以是故得佛道時。戒得具足。 眾僧大海中。結界為畔際。若有破戒者。終不在僧數(shù)。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尸宿!》鹑玑t(y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藥禁忌。 佛于無量阿僧祇劫來持戒清凈。故身口業(yè)無失。余諸阿羅漢如舍利弗等。極多六十劫。不久習戒。故有失!〕黾移兴_守護戒故。不畜財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勝于布施。以是因緣。但隨所有而施!∑兴_亦不一定常少物布施。隨所有。多則多施。少則少施。 菩薩常斷淫欲。乃至不生想念。況有實事。 若破戒者。惱亂一切。是故菩薩不生破戒心。何況破戒!∮幸还眍^似豬。臭蟲從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惡口罵詈客比丘。以身持凈戒。故身有光明。以口有惡言。故臭蟲從口出!∮谖逵小S|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墮在深泥。難可拯濟!∪羰苡嘤。猶不失智慧。淫欲會時。身心荒迷。無所省覺。深著自沒。是故諸天令菩薩離之。 菩薩輕余菩薩。念念一劫遠于佛道。經爾所劫。更修佛道。以是故不應自高。亦不下他!〕纸潆m能不墮惡道中。生人中貧窮。不能自利。又不益人。以是故行布施!栐弧J_蜜。則總一切戒法。譬如大海。總攝眾流。所謂不飲酒。不過中食。不杖加眾生等。是事十善中不攝。何以但說十善。答曰。十善為總相戒。別相有無量戒。不飲酒。不過中食。入不貪中。杖不加眾生等。入不嗔中。余道隨義相從!∪绨l(fā)心欲殺。作方便。惡口鞭打系縛斫刺。乃至垂死。皆屬于初。死后剝皮食啖割截歡喜。皆名后。奪命是本體。此三事和合?偯麣⒉簧频。故知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 為今世取涅槃故。淫欲雖不惱眾生。心系縛故。為大罪。以是故。戒律淫欲為初。白衣戒不殺在前。為求福德故!〗渎芍薪洹km復細微。懺則清凈。犯十善戒。雖復懺悔。三惡道罪不除。如比丘殺畜生。雖復得悔。罪報猶不除。故但說十善業(yè)道亦自行。亦教他人。名為尸波羅蜜。十善道七事是戒。三為守護。故通名為尸波羅蜜!栐。口業(yè)有四種。何以但說實語。答曰。佛法中貴實。故說實余皆攝。四諦實故得涅槃。復次。菩薩與眾生共事。惡口綺語兩舌或時能有。妄語罪重故。初地應舍!〕纸鋭t攝一切眾生。布施則不能普周一切。持戒遍滿無量。如不殺生戒。則施一切眾生命。如眾生無量無邊。福德亦無量無邊。略說諸能破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離是破戒垢。皆名清凈。乃至聲聞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況余惡。 菩薩知諸法實相故。尚不見持戒。何況破戒。 行者以妨道故出家。若復習近白衣。則與本無異。以是故先求自度。然后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于溺。相與俱沒!∪粽f聲聞辟支佛事。猶為無益之言。何況余事!∈^陀。不名為戒。能行則戒莊嚴。不能行不犯戒。譬如布施。能行則得福。不能行者無罪(佛所結戒。弟子受持。不能行。則有罪矣)!喝似平湔。有可化。有不可化。不可化者。若攝取共住。則自壞其道。于彼無益。譬如救溺。自不能濟。而欲濟彼。二俱不免!∑兴_住尸羅;蛭吹脽o生法忍故。諸煩惱風。吹動愿樹。欲壞其尸羅。爾時應求禪定樂。除卻五欲樂。五欲樂除故。戒得清凈。 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菩薩思惟。若我憎破戒及破戒者。愛戒及持戒者。而生愛恚。則還受罪業(yè)因緣!∑莆灞娊。名為破戒。不破所受戒。常為三毒覆心。不憶念戒。回向天福。邪見持戒。如是等。名戒不凈。自誓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而故違犯。是二罪。

  初發(fā)心菩薩。雖起諸煩惱。終不染心作惡。雖加杖楚。終不奪命。不取他財。令其失命。

  瑜伽師地論云。能建立義。能任持義。是根本義。由此尸羅建立任持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能引無罪最勝第一快樂功德。令生令證。是故尸羅說名根本。譬如大地建立任持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令生令長!〗淝f嚴具。于一切類。于一切時。若有服者。皆為妙好!∮纱怂芮鍍魺o罪妙善尸羅。能正除遣一切所受惡戒為因。身心熱惱。譬如最極炎熾熱時。涂以栴檀龍腦香等。一切郁蒸。皆得除滅。是故尸羅。說名涂香!【呓涫糠。補特伽羅遍諸方域。妙善稱譽。聲頌普聞。譬如種種根熏香等。隨風飄飏。遍諸方所。悅意芬馥。周流彌遠。是故尸羅。名為熏香。 由此尸羅清凈善行。能趣妙樂。往妙天趣。向妙安隱。故名妙行。 由此尸羅清凈善法。是防護性。是息除相。是遠離體。故名律儀!枴:喂什辉S扇搋迦。半擇迦出家。及受具足戒耶。答。由此二種。若置苾芻眾中。便參女過。若置苾芻尼眾中。因摩觸等。便參男過。由不應與二眾共居。是故不許出家。問。何故此二雖受歸依。亦能隨受諸近事男所有學處。而不得名近事男耶。答。近事男者。名能親近承事苾芻苾芻尼眾。彼雖能護所受律儀。而不應數(shù)親近承事二眾。二眾亦復不應親近攝受彼類。是故彼類不得名近事男。然其守護所有學處。當知福德等無差別。

  三具足經優(yōu)波提舍云。律儀戒者。菩薩正取七種律儀。所謂此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戒。出家在家如是次第。皆律儀攝。

  大乘莊嚴經論云。毗尼有二種四義。初四義者。一罪。二起。三凈。四出。罪者。罪自性。謂五聚罪。起者。罪緣起。此有四種。一無知。二放逸。三煩惱疾利。四無恭敬心。凈者。罪還凈。由善心。不由治罰。出者。罪出離。此有七種。一悔過。謂永遮相續(xù)。二順教。謂與學羯磨治罰。三開許。謂先時已制。后時更開。四更舍。謂僧和合與學者舍。是時先犯。還得清凈。五轉依。謂比丘比丘尼男女轉根。出不共罪。六實觀。謂法優(yōu)陀那。由勝觀察。七性得。謂見諦時。細罪無體。由證法空。法爾所得。復四義者。一人。二制。三解。四判。人者。謂犯罪人。制者。謂依彼犯人。大師集眾說彼過失。制立學足。解者。謂如所制。更廣分別。判者。謂云何得罪。云何不得罪。如是應持。

  眾經撰雜譬喻上云。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大毗婆沙論云。何故名為圣所愛戒。答。是諸功德。所依處故。謂諸圣者。愛樂功德。故愛此戒。如人愛寶。亦愛寶器。如是圣者。愛樂清凈菩提分法功德寶故。亦愛如是所依戒器。復次圣者。憎惡諸破戒惡。戒能對治破戒惡故。圣者愛之。復次圣者。憎惡諸險惡趣。戒能超越險惡趣故。圣者愛之。復次圣者。憎惡生死流轉。戒能超越生死流轉故。圣者愛之。復次圣者。愛涅槃。戒能趣涅槃故。圣者愛之。

  分別功德論云。毗尼者。禁律也。為二部僧說。檢惡斂非。引法防奸。猶王者秘藏。非外官所司。故曰內藏也!≈T藏之中。律藏最在其內。不可示沙彌及以白衣。解脫道論云。如人無頭。一切諸根不復取塵。是時名死。如是比丘。以戒為頭。若頭斷已。失諸善法。于此佛法。謂之為死。是戒為頭義。

  ○出曜經云。人之修道。唯有信戒。信根已全。戒則不毀。

  佛所行贊經云。山林寶玉石。皆依地而生。戒德亦如地。眾善之所由。無翅欲騰虛。度河無良舟。人而無戒德。濟苦為實難。如樹美華果。針刺難可攀。多聞美色力。破戒者亦然。

  達磨多羅禪經云。如天德瓶。守護不壞。常出珍寶。隨意無盡。修行如是。不毀凈戒。則常出生圣功德寶。輕毀德瓶。珍寶即滅。若破戒瓶。則永失法寶。

  續(xù)高僧傳釋道悅云。蠶衣?lián)p命。乖忍辱之名。布服儉素。表慈悲之相。

  法海觀瀾卷第一終

  法海觀瀾卷第二(目錄)

  【三宗要典】

  【天臺宗】

  大智度論(一百卷)

  中論(四卷)

  大乘止觀法門(四卷)

  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

  南岳立誓愿文(一卷)

  法華玄義(二十卷)

  玄義釋簽(二十卷)

  法華文句(二十卷)

  文句記(二十卷)

  摩訶止觀(二十卷)

  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

  止觀義例(二卷)

  止觀大意(十紙余)

  禪波羅蜜(十卷)

  坐禪法要(二卷)

  覺意三昧(一卷)

  四教義(六卷)

  四念處(四卷)

  法界次第初門(三卷)

  禪門口訣(一卷)

  觀經疏(一卷)

  妙宗鈔(六卷)

  金光明玄義(二卷)

  玄義拾遺記(六卷)

  金光明文句(六卷)

  文句記(十二卷)

  觀音玄義(二卷)

  玄義記(四卷)

  觀音義疏(二卷)

  義疏記(四卷)

  般若經疏(一卷)

  請觀音經疏(一卷)

  觀音疏闡義鈔(四卷)

  仁王經疏(五卷)

  仁王經疏神寶記(四卷)

  大涅槃經玄義(二卷)

  發(fā)源機要(四卷)

  大涅槃經疏(古十八卷南作二十六卷北作三十三卷)

  觀心論疏(三卷北作五卷)

  八教大意(一卷)

  智者別傳(一卷)

  國清百錄(四卷)

  永嘉集(一卷)

  永嘉集注(二卷)

  金剛錍(一卷)

  始終心要(一紙)

  十不二門(九紙)

  指要鈔(二卷)

  指要鈔詳解

  修懺要旨(九紙)

  觀心二百問(一卷)

  教行錄(七卷)

  傳佛心印記(八紙)

  心印記注

  四教儀(一卷)

  四教儀集注(十卷)

  三千有門頌略解

  【賢首宗】

  華嚴疏鈔(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鈔六十卷北作九十卷)

  華嚴懸談

  會元記(四十卷)

  一乘教義分齊章(三卷北作四卷)

  華嚴指歸(一卷)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二卷)

  圓覺經略疏之鈔(三十卷)

  金剛經疏論纂要(三卷)

  刊定記(七卷)

  心經略疏(九紙)

  遺教經論疏節(jié)要(一卷)

  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

  華嚴法界玄鏡(一卷北作二卷)

  妄盡還源觀(十二紙)

  金師子章

  禪源詮(四卷)

  原人論(八紙半)

  原人論解(四卷)

  【慈恩宗】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大乘密嚴經(三卷)

  佛地經(八紙)

  解深密經(五卷)

  瑜伽師地論(百卷)

  顯揚圣教論(二十卷)

  集論(七卷)

  雜集論(十六卷)

  辨中邊論(三卷)

  攝大乘論(二卷)

  成惟識論(十卷)

  相宗八要

  百法明門論解

  唯識開蒙

  法海觀瀾卷第二

  古吳蕅益比丘智旭輯

  中山湯學紳康民閱梓

  【教觀警策】

  ○大方廣佛華嚴經問明品云。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當于佛法中。勇猛常精進!∮衷啤7堑远嗦。能入如來法。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設美饌。自餓而不食。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如人數(shù)他寶。自無半錢分。如有生王宮。而受餒與寒。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如盲繢眾像。示彼不自見。譬如海船師。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在四衢道。廣說眾好事。內自無實德。不行亦如是。 須彌山頂偈贊品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仄吩啤6U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愿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衷啤5寐劮ㄒ。攝心安住。于空閑處。作是思惟。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囗言。而可清凈!‰x世間品云。若諸菩薩不如說行。當知是人于佛菩提則為永離。是故菩薩應如說行。 入法界品普賢菩薩云。我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舍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云。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成菩提。愚學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學過。是故我國人。多聞無厭怠!∮衷。菩薩不但以聞思慧解。而能證入一切法門。具足十法得此解脫。一者遠離諸不善法。二者不違如來制戒。三者遠離一切慳嫉。四者供養(yǎng)一切如來。五者勤修一切福業(yè)。六者具足智慧。七者具足方便。八者具足大愿。九者具足厭離。十者具足精進。

  ○增益阿含經云。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

  長阿含經云。若有比丘為人說法。作如是念。我為彼人而說于法。當令彼人信敬于我。能多與我飲食。衣服。病瘦。醫(yī)藥。若作是說者。是名不凈。若有比丘為人說法。欲令聽者證解佛法。除現(xiàn)在苦。離諸煩惱。不擇時節(jié)。導示善趣。為其顯現(xiàn)。乃至能令智者自知不從他教。離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能令聽者聞其所說。如說修行。為令聽者于長夜中。得法得義。得利得安。如是說者。名為清凈慈悲之說。憐愍利益。欲使正法。得久住故。

  正法念處經云。若人能說法。利益于他人。其人如父母。示以涅槃城。若為他人說。一句之善法。則為善導師。為眾生所尊。 又云。一切善法勝根本者。所謂覺法。一切法覺。要因聞法。若不聞法。于法不覺!∮衷啤B牱üΦ隆3錾乐。最為第一。

  雜阿含經云。不因說法故。受彼食而食。但為利益他。說法不受食。

  ○大寶積經三律儀會云。復次迦葉。當于爾時。有人詐現(xiàn)修菩薩行。便自顯揚。生于放逸。生放逸已。謂勝獨覺及阿羅漢。住于非理。名不可治。當墮惡趣!∑兴_藏會云。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善聽增長聞。聞能增長慧;勰苄迌袅x。得義多招樂。聰慧得義已。證現(xiàn)法涅槃。聞法凈黠慧。證得第一樂。 又云。若諸含識。于菩薩藏微妙法門。雖復聽聞而不如理方便作意。當知是人。于彼圣道不能正行!∮衷啤Ee要言之。如來所演八萬四千法藏聲教。皆名為文。諸離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是名為義!∥氖鈳熇谟洉?嗨_說法心無所著。則能攝受十種功德。一者不生惡欲。二者不求他人識知。三者不起名聞心。四者于檀越家心不系著。五者不占護他家。六者于極下劣四事供養(yǎng)而生喜足。七者說法令他信受。八者善神守護。九者不生邪覺。十者起念佛心!「粯悄菚。受持讀誦。如所說行。是名第一供養(yǎng)于佛!∈诨脦煱贤恿_記會云。有四法多聞無厭。一者增長自他正智慧故。二者于他疑惑能斷除故。三者于佛正法能攝受故。四者于諸如來贊無盡故。復有四法多聞堅實。一者聞正法已。能善解了。二者聞正法已。不作諸惡。三者聞正法已。為他開示。四者聞正法已;叵蚱刑帷陀兴姆钏艠匪f之法。一者心少欲故。二者常知足故。三者語柔軟故。四者身順法故!∮衷啤陀兴姆ǖ脙艮q才。一者于說法人無所違逆。二者尊重法師。恭敬聽受。三者不以多聞而自憍慢。四者于少聞人不生輕賤!∧υX迦葉會云。若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樂具。施諸眾生。若有為他人說一四句偈。令其得聞。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無邊阿僧祇數(shù)。何以故。珍寶樂具。不能令人離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惟有正法。能大利益。離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復次。若有菩薩以滿無邊世界珍寶施諸如來。若有菩薩以大悲心為一眾生說四句偈。功德勝彼。 凈信童女會云。菩薩成就八種法故。得陀羅尼。辯才無礙。一者尊重法。二者承事和尚阿阇黎。三者求法無厭。四者如聞演說。五者不慳吝法。六者不揚他惡。七者愛敬法師如和尚。八者不見他過。勸離過!∑彰髌兴_會云。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所受深法秘不說盡。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有四法得大智慧。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隨所聞法。以清凈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yǎng)。知從多聞。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衷啤F┤缬腥似瘺]大水?史Χ。有諸沙門多讀誦經。而不能止貪恚癡渴。法水漂沒。煩惱渴死。墮諸惡道。譬如藥師持藥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療治。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復如是。雖有多聞。不止煩惱。不能自利。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云。多聞以八法而得清凈。一者敬順師長。二者摧伏憍慢。三者精勤記持。四者正念不錯。五者說釋無倦。六者不自矜伐。七者如理觀察。八者依教修行。

  自在王菩薩經云。一切諸經。皆是了義。以依義故。一切法不可說故。菩薩如是。名為依了義經。若人于一切經。不能如是依義。是名不了義。何故名不了。是人不了義故。行塵垢道。常為物牽。為誰所牽。為聲所牽。了義者。不隨于聲。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云。若有眾生唯依讀誦。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人多喜著于世俗。以世俗故。尚不能調己心煩惱。何能調伏他人煩惱。善男子善女人。樂著讀誦求菩提者。便有嫉妒。求名利富貴。高心自是。輕慢毀他。以自高故。尚不能得欲界善根。何況能得色無色界一切善根。又不能得聲聞菩提。何況能得辟支佛道。及無上菩提。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云。若見緣生。即能見法。若能見法。即見如來。彼諸所見。若其如理。審伺察時。是中亦無少法可見。 又云。如其虛空。菩提亦然。如其菩提。諸法亦然。如其諸法。眾生亦然。如其眾生。剎土亦然。如其剎土。涅槃亦然。此說即是涅槃平等。為一切法畢竟邊際清凈之因。無對治。離對治因。本來清凈。本來無垢。本來無著。如來了知彼一切法如是相故。現(xiàn)成正覺。然后觀察諸眾生界。建立清凈無垢無著游戲法門。以是名字。于諸眾生大悲心轉。

  地藏十輪經云。三乘皆應修學。不應憍慢妄號大乘。謗毀聲聞獨覺乘法。偈曰。癡慢號大乘。彼無有智力。尚迷二乘法。況能解大乘。譬如闕壞眼。不能見眾色。如是闕壞信。不能解大乘。無力飲池河。詎能吞大海。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無信誦大乘。空言無所益。內懷真斷見。妄自號大乘。不護三業(yè)罪。壞亂我正法。彼人命終后。定墮無間獄。 又云。譬如有人。癡狂心亂。為作音樂。不能了知。如是眾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學。貪嗔癡等。猛利煩惱。擾亂其心。執(zhí)著無因。及斷滅論。根機未熟。為說大乘。雖經多時而不能解。譬如有人不著甲胄。不持刀杖。輒入陣中。必遭傷害。受諸苦惱。如是眾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學。智慧狹劣。根器未成。為說大乘。必生妄執(zhí)。由此展轉。造惡無窮。如是癡人。不久便當肢體廢缺。于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于諸惡趣。輪轉往來!∮衷。夫大乘者。受持第一清凈律儀。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堅固慚愧。深見深畏后世苦果。遠離所有一切惡法。常樂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徧一切有情。恒普為作利益安樂。救濟度脫一切有情所有厄難。生死眾苦。不顧自身所有安樂。惟求安樂一切有情。如是名為住大乘者!∮衷。若不修行十善業(yè)道。設經十方一切佛土微塵數(shù)劫自號大乘;蛘f;蚵牎;虻l(fā)心;虬l(fā)誓愿。終不能證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脫生死苦。

  賢護經云。夫求法者。師若有須。乃至應當自割其身。肌膚肢體供養(yǎng)于師。師若須命。尚無愛惜。況余外物。思益梵天經云。是法無余能報。惟有一事。如說修行。若人于此法中。能如說修行者。是名能報師恩。乃至是名轉于法輪。

  月燈三昧經云。雖廣讀眾經。恃多聞毀禁。多聞非能救。破戒地獄苦。自恃持戒慢。而不學多聞。持戒報盡已。還復受諸苦。多聞與持戒。二俱不自恃。恃慢薄福人。由是起眾苦。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法師應勤精進。速滅無明。亦勸他離。常當如是思惟。我今所處。即是如來師子之座。隨彼眾生一切問難。我當解釋皆令歡喜。作是念已。諸有諍論彼我之心。自然消滅。復次。法師常應慈愍愛語謙下。將護眾心。何以故。若懷嗔妒。心存勝負。獲大重罪。慈心說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于世。凡所生處。常得值遇諸佛菩薩及眾賢圣。能消世間種種供養(yǎng)。假以高大師子寶座。億數(shù)無價名衣奉上法師。豈能報彼恩德。而彼雖受是事。應生慚愧。勿起貪心。應生慈心。不得我慢。無令消滅施主善根。當令眾生。咸得歡喜!∮衷。若人常說法。若人常來聽。如是二種人。咸得無量福。

  大威德陀羅尼經云。汝等當取實義。于實義中。當勤方便。莫為文字莊嚴。

  華手經云。菩薩為求法故。當學多聞。多聞方便。其多聞者。從他所聞。多聞方便者。能自思量專心正念。從他聞者。諸佛所說順道之言。所謂十二部經。何謂思量專心正念。于法方便。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從緣生法。是白是黑。是好是丑。分別揀擇。皆入法性。法相。法位。如是通達。名為正念。 又云。其甚深者。即法實相。若取法空。即是妄取。若取無相。是則為相。若取無愿。是亦為愿。法性本來不增不減。是則名為深達諸法!∮衷。若為眾生演說法時。應先稱揚佛之功德。眾生聞已;蚰馨l(fā)心求佛智慧。以發(fā)心故。佛種不斷。

  大報恩經云。先自調伏煩惱諸根。然后聽法。非時不聽。至心聽法。恭敬說者。尊重于法。是名菩薩知恩報恩。

  ;\王經云。菩薩當學深妙之法。若舍深妙法。說雜句飾。則為斷絕正法之化。

  ○大般若經云。初得無上正等覺時。作是思惟。我依誰住。誰堪受我恭敬。供養(yǎng)。尊重。贊嘆。作是念時。都不見有一切世間。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人非人等。與我等者。況當有勝。復自思惟。我依此法。已證無上正等菩提。此法微妙。甚深寂靜。我當還依此法而住。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何謂此法。所謂般若波羅蜜多。憍尸迦。我已成佛。尚遵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依止而住。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況善男子善女人等。欲求無上正等菩提。而不于此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至心歸依。精勤修學。以無量種上妙華鬘涂散等香。衣服瓔珞寶幢幡蓋。眾妙珍奇。妓樂燈明。盡諸所有。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衷啤G谇蠖嗦。常無厭足。于所聞法。不著文字!∮衷啤H羝兴_摩訶薩。不學一切法。終不能得一切智智!∮衷。若一善法未能圓滿。而得無上正等菩提。無有是處!∮衷啤D允览u心故。隨逐法師。但為愛重恭敬供養(yǎng)無上法故。隨逐法師。又說。法師見汝求請甚深般若。都不眷念。反加凌辱。汝于此中。不應嗔恨。轉增愛重恭敬法心。常逐法師。勿生厭倦!∮衷啤痛紊片F(xiàn)。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得大名聞。恭敬供養(yǎng)。所謂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及余資財。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著此事。退失般若。所引無邊殊勝善業(yè)。當知是為菩薩魔事!∮衷啤J瞧兴_摩訶薩心。以調伏貪嗔癡。及無貪嗔癡。遠離貪嗔癡。及無貪嗔癡。為性為相。為狀為貌。若成就如是性相狀貌心。乃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凈信。及生勝解。 又云。諸菩薩眾。常應精進修真事業(yè)。厭離生死。不著三界!∮衷。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為非器諸有情說。不為外道惡見者說。不為懈怠不信者說。不為求法貿易者說。不為貪愛名利者說。不為嫉妒秘吝者說。不為生盲聾啞者說。 又云。財施有竭。法施無窮!∮衷。應凈修持身語意戒。何以故。為欲引發(fā)聞思修故。 又云。諸欲供養(yǎng)佛世尊者。當修三法。一者發(fā)菩提心。二者護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若能修學此三法者。乃得名為真供養(yǎng)佛!∮衷。受持此經有十種法。一者書寫。二者供養(yǎng)。三者施他。四者諦聽。五者披讀。六者受持。七者廣說。八者諷誦。九者思惟。十者修習!∮衷。諸有情類。不應保信微少善根。謂彼即能脫諸惡趣。勤行精進。亦不可保。乃至于法未具正見。于諸惡趣。猶有墮落。若于正法圓滿修學。得順忍已。能不復造感惡趣業(yè)。不復懈怠。起順退分。于下劣位。不恐退轉。于所修行。心不慢緩。

  ○大般涅槃經云。有四種法。為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不以聞故。得大涅槃。以修集故。得大涅槃。譬如病人。雖聞醫(yī)教及藥名字。不能愈病。以服食故。能得差病!∮衷。寍當少聞。能解義味。不愿多聞。于義不了。愿作心師。不師于心。

  大悲經云。應學三事。一者欲。二者精進。三者不放逸。汝等若住三事。我此阿僧祇劫所習無上法寶庫藏。則得久住。復次阿難。我于阿僧祇劫所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三事因緣。當有隱沒。一者無信。二者不住決定之行。三者不懺悔。

  ○十住毗婆沙論云。問曰。三乘所學。皆為無余涅槃。若無余涅槃中無差別者。我等何用于恒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答曰。是語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諸菩薩。效汝小心無慈愍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諸聲聞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復無有二乘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佛。若無諸佛。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寶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聽察!∑兴_有八法能集一切功德。一者大悲。二者堅心。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勤精進。七者常攝念。八者善知識。是故初發(fā)心者。疾行八法。如救頭然。然后當修諸余功德。 若聞佛語。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藥。小兒則以蜜和。 于曲人中。行質直心。敗壞人中。行真正心。諛諂人中。行無諂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無利益中。能行利益。邪眾生中。行于正行。憍慢人中。行無慢行。不隨教中。而不慍恚。罪眾生中。常作守護。眾生所有過。不見其失。(亦見律宗。)若人自度畏。能度歸依者。自未度疑悔。何能度所歸。若人自不善。不能令人善。若不自寂滅。安能令人寂。若能自安身。在于善處者。然后安余人。自同于所利。若自成己利。乃能利于彼。自舍欲利他。失利后憂悔!】兆园l(fā)愿。不如說行。欺誑眾生。是名欺佛!『蔚确ㄊ刑嵝。一不敬重法。二有憍慢心。三妄語無實。四不敬知識。更有余法。吝惜最要法。貪樂于小乘。謗毀諸菩薩。輕賤坐禪者。若于善知識。其心懷結恨。亦有諂曲心。貪諸利養(yǎng)等。不覺諸魔事。菩提心劣弱。業(yè)障及法障。亦失菩提心。許施師而誑。其罪甚深重。人無有疑悔。強令生疑悔。信樂大乘者。深加重嗔恚。訶罵說惡名。處處廣流布。于諸共事中。心多有諂曲。如此四黑法。則失菩提心。乃至失身命。轉輪圣王位。于此尚不應。妄語行諂曲。能令諸世間。一切眾生類。于諸菩薩眾。而生恭敬心。若有人能行。如是之善法。世世得增長。無上菩提愿!∪魺o有志干。好樂下劣法。深著名利養(yǎng)。其心不端直。吝護于他家。不信樂空法。但貴諸言說。是名敗壞相!∑兴_不得我。亦不得眾生。不分別說法。亦不得菩提。不以相見佛。以此五功德。得名大菩薩。成阿惟越致。 菩薩未得至阿惟越致地。應常勤精進。猶如救頭然。荷負于重擔。為求菩提故。常應勤精進。不生懈怠心。若求聲聞乘。辟支佛乘者。但為成己利。常應勤精進。何況于菩薩。自度亦度彼。于此二乘人。億倍應精進。東方善德佛。南栴檀德佛。西無量明佛。北方相德佛。東南無憂德。西南寶施佛。西北華德佛。東北三乘行。下方明德佛。上方廣眾德。如是諸世尊。今現(xiàn)在十方。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zhí)持稱名號。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f法者應行四法。一者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二者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三者得禪定智慧。于諸經法隨順無諍。四者不增不損。如所說行!√帋熥幼陀兴姆。一者先應恭敬禮拜大眾。然后升座。二者眾有女人。應觀不凈。三者威儀視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顏色和悅。人皆信受。不說外道經書。心無悋畏。四者于惡言問難。當行忍辱。復有四法。一者于諸眾生。生饒益想。二者于諸眾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諸眾生。從我聞法。于無上菩提而不退轉。復有四法。一者善能安住陀羅尼門。深信樂法。二者善得般舟三昧。勤行精進。持戒清凈。三者不樂一切生處。不貪利養(yǎng)。不求果報。四者于三解脫。心無有疑。又能善起諸深三昧。具足威儀。憶念堅固。有念安慧不調戲。不輕躁。不無羞。不癡亂。言無錯謬。守護諸根。不貪美味。善攝手足。所念不忘。樂行頭陀。分別世間出世間法。心無疑悔。言辭章句。不可窮盡。為諸聽者。求安隱利。不求他過。有如是法。應處師子座。復有四法。一不自輕身。二不輕聽者。三不輕所說。四不為利養(yǎng)!『蔚葹樗闹B相。一求一切善法故。勤行精進。二若聽受讀誦經法。如所說行。三厭離三界。如殺人處。常求勉出。四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故。自利其心。諦名真實不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不虛。復有四法。為三圣稱嘆。一乃至失命。不為惡事。二常行法施。三受法常一其心。四若生染心。即能正觀染心。起染因緣。是染根者。何名為染。何者是染。于何事起。誰生是染。如是正憶念。知虛妄無實。無有決定。信解諸法空故。無所有法故。如是正觀染因緣故。不起諸惡業(yè)。余一切煩惱。亦如是觀!∪羧擞腥罘āR嗄馨l(fā)愿。是名真實菩薩。一深心為一切眾生求諸安樂。二能入諸佛智中。三自審知堪任作佛不作佛。四不憎惡他。五道心堅固。六不假偽結托親愛。七乃至未入涅槃。常為眾生作親友。八親疏同心。九已許善事。心不退轉。十于一切眾生。不斷大慈。十一于一切眾生。不斷大悲。十二常求正法。心無疲懈。十三勤發(fā)精進。心無厭足。十四多聞而解義。十五常省己過。十六不譏彼闕。十七于一切見聞事中。常修菩提心。十八施不求報。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處。二十于一切眾生忍辱無嗔礙。二十一能勤精進修習一切善根。二十二不隨無色定生。二十三方便所攝智慧。二十四四攝法所攝方便。二十五持戒毀戒。慈愍無二。二十六一心聽法。二十七一心阿蘭若處住。二十八不樂世間種種雜事。二十九不貪著小乘。三十見大乘利益為大。三十一遠離惡知識。三十二親近善知識。 因舍心。生廣快心。作是念。我若舍是眾鬧當?shù)枚U定。因禪定生妙廣快法。得是法已。其后則能利益眾生。勝今千萬倍。是故為多利益眾生。少時舍心。權舍眾鬧當?shù)枚U定五神通等。利益眾生。菩薩何故作如是方便。為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樂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當求大人之法。隨而修學。應如是勤加精進。為大利益。所謂禪定神通滅苦解脫等。

  佛地經論云。菩薩不應于聲聞不生恭敬。由是贊嘆聲聞功德。亦令其余于聲聞眾生凈信故!∫磺斜娚鸁o始時來。習善時少。造惡時多。是故善法雖遇強緣。亦難生長。惡法雖遇少小外緣。則便熾盛。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菩薩有四種非善知識。一者求聲聞人。但欲自度。二者求緣覺人。喜樂小事。三者讀外經典路伽耶等。四者習學一切文辭。嚴飾所有。親近此四種者。但增世利。不增法利!∑兴_有四種真實功德。一者能信解空。亦信因果。二者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于眾生起大悲心。三者深樂涅槃。而游生死。四者所作施行。皆為眾生。不求果報。若如是者。即生在佛家。

  大寶積經論云。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無相故。令諸法無相。但法自無相。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云。外道之人。依粗無智。是故不識無我體相。自他身中。執(zhí)著有我。聲聞分知無我。法相復有不知。是故名為中無智闇。始發(fā)心菩薩。少分能知諸法無我。復有不知有微無智。離于有相。取于無相。

  大智度論云。諸結使。皆屬愛見。屬愛煩惱。覆心。屬見煩惱。覆慧。如是離愛故。屬愛結使亦離。得心解脫。如是無明離故。屬見結使亦離。得慧解脫!∩岢尻。名棄擔。荷負佛法中。自利利他二種功德。名能擔。 諸外道輩。自著于法。若請若不請。而自為人說。佛于諸法。不著不愛。為憐愍眾生故。有請說者。佛便為說。不以無請。而初轉法輪。 若不以理求一切法。則不可得。若以理求之。則無不得。譬如鉆火。以木則可得。析薪求火。火不可得。 非但言說。名為法施。常以凈心善心。以教一切。是名法施。 如佛所說。利養(yǎng)瘡深。譬如斷皮至肉。斷肉至骨。斷骨至髓。人著利養(yǎng)。則破持戒皮。斷禪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 若無精進。則眾事不辦。精進者。無處不有。既總眾法。而別自有門。譬如無明使。徧在一切諸使中。而別有不共無明。 問曰。諸法實相。無為無作。精進有為。有作相。云何以實相為首。答曰。雖知諸法實相。無為無作。以本愿大悲。欲度眾生故。于無作中。以精進力。度脫一切。復次。若諸法實相。無為無作。如涅槃相。無一無二。汝云何言實相與精進相異耶!⌒耙娙恕km口說一切空。然于愛處生愛。嗔處生嗔。慢處生慢。癡處生癡。自誑其身。佛弟子實知空心。不動一切結使。生處不復生。 菩薩聞一切音聲語言。分別本末。觀其實相。知音聲語言。念念生滅。音聲已滅。而眾生憶念取相。念是已滅之語。作是念言。是人罵我。而生嗔恚。稱贊亦如是。是菩薩能如是觀。眾生雖百千劫罵詈。不生嗔心。若百千劫稱贊。亦不歡喜。知音聲生滅。如響相。又如鼓聲。無有作者。是無住處。畢竟空故。但誑愚夫之耳。是名入音聲陀羅尼。菩薩能令一切法。悉為佛法。無有聲聞辟支佛法。凡夫之法。種種差別!∫詿o始空。破無始見。又不墮有始見。譬如救人于火。不應著深水中。令破是無始。亦不著有始中。是則行于中道!槠品卜蛩省C麨槭ブ。若無凡夫法。則無圣法。如無病。則無藥。是故經言。離凡夫法。更無圣法。凡夫法性。即是圣法!∮腥酥n嵉埂9噬岢O。不著無常相。是名法印。非謂舍常著無常者。以為法印。我乃至寂滅亦如是。地有色香味觸。重故。自無所作。水少香故。動作勝地;鹕傧阄豆。勢勝于水。風少色香味故。動作勝火。心無四事故。所為力大。又以心多煩惱結使系縛故。令心力微少。有漏善心。雖無煩惱。以取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無漏心。雖不取相。以智慧有量。及出無漏道時。六情隨俗分別。取諸法相故。不盡心力。諸佛及大菩薩。智慧無量無邊。常處禪定。于世間涅槃。無所分別。諸法實相。其實不異。但智有優(yōu)劣。 得不可得者。墮于斷滅。不得不可得者。是為慧方便。不墮斷滅。若無慧方便者。取三事相。若以三事空。則取無相。有慧方便者。從本以來不見三事相。是故不墮有無中!》鹨园闳魹槟。般舟三昧為父!o常破常。不應以無常為是?鄻肺曳俏业纫嗳缡恰!】掌茟a而不破檀。余五法亦如是。 諸法畢竟空。而亦不斷滅。生死雖相續(xù)。亦不是常。無量阿僧祇劫業(yè)因緣雖過去。亦能生果報而不滅。是名微妙難知。 非但度眾生得成佛。諸佛深法應當聽聞故!〔磺竺B(yǎng)恭敬。不貪弟子。不恃智慧。亦不自高。輕于余人。亦不譏刺。但念十方諸佛。慈心念眾生。我亦如是學佛道。說法無所依止。適無所著。但為眾生。令知諸法實相。如是清凈說法。世世不失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卜蚍。虛誑不可得。故非縛。圣人法。畢竟空不可得。故非解。 諸煩惱不牽墮凡夫中。故言不縛。不以諸無漏法。破煩惱。故言不解!⌒姓咭杂袨榛。用空破有。心復貴空。著于空者。則墮斷滅!〕趼院髲V。為解義故。初廣后略。為易持故!‰x別常人易。離別知識難。離別知識易。離別父子難。離別父子易。自離其身難。自離其身易。離其心者難!∝澇t五蓋盡去。猶如破竹。初節(jié)既破。余節(jié)皆去!∷恼。四如意足。雖各各別位。皆在四念處中。慧多。故名四念處。精進多。故名四正勤。定多。故名四如意足(欲定。心定。精進定。思惟定)。菩薩出家持戒。說法能斷眾疑;驎r自恃而生憍慢。應作是念。我剃頭著染衣。持鉢乞食。此是破憍慢法。云何于中生憍慢。又此憍慢。覆沒功德。人所不愛。惡聲流布。后世常生弊惡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賤。以破憍慢故。常生尊貴。終不在下賤家生!∪缬陦。不住山頂。必歸下處。若人憍心自高。則法不入。若人恭敬善師。則功德歸之!∪粲心荛_釋深義。解散疑結。于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余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zhí)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如是。于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復次。菩薩作是念。法師好惡。非是我事。我所求者。惟欲聞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無實功德。因發(fā)佛想故。得無量福。何況是人。智慧方便。能為人說。以是故。法師有過。于我無咎。 若說聲聞辟支佛事。猶為無益之言。何況余事(亦見律宗)!∑兴_深入實相。然后悲念眾生。譬如人有一子。得好寶物。深心愛念。欲以與之。 凡夫人法。虛誑無實。雖復肉眼所見。與畜生無異。是不可信!∈救撕贸。善不善。應行不應行。生死為丑。涅槃安隱為好。分別三乘。分別六度。如是等名示。教言。汝舍惡行善。是教。未得善法味故。心則退沒。為說法引導令出。汝莫于因時求果。汝今雖勤苦。果報出時。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隨其所行而贊嘆之。令其心喜。若樂布施者。贊布施則喜。故名喜。以此四事。莊嚴說法!〔黄魄鍍糇。但破計我邪見取相心住。譬如治田。去其穢草!∈前闳舨_蜜雖畢竟空。而不墮斷滅。雖分別有三乘。亦不生著心。于三事中。不取定相。是事甚深微妙!“闳舨_蜜。無覺觀語言相。而因此語言經卷。能得此般若波羅蜜。是故以名字經卷。名為般若波羅蜜。 譬如毒蛇欲食蝦蟇。常隨逐之。蝦蟇到摩只藥所。蛇聞藥氣。毒即消滅。壞法惡人。亦復如是。欲壞行智度人。常隨逐之。以般若力故。嗔恚邪見毒滅。有降伏得道者。有作弟子者。有復道還去者!∪粢恍纳钚拧t供養(yǎng)經卷勝。若不一心。雖受持而不如!∪粲行姓。一心求佛道。折伏結使。衣服凈潔。所說法處清凈。華香幡蓋。香水灑地。無處不凈。是故諸天歡喜。亦利益諸聽者。 有為善法。是行處。無為法。是依止處。余無記不善法。以舍離故不說。此是新發(fā)心菩薩所學。若得般若方便力。應無生忍。則不愛行法。不憎舍法。不離有為法。而有無為法!—毿凶x誦。正憶念雖難;蛞晕倚墓。功德小。以經卷與他者。有大悲心作佛道因緣無吾我故。功德為大!∶终Z言同。而心義異。如以著心取相。說五陰等無常。乃至無生無滅。是相似般若。若以不著心。不取相。說五陰無常。但為破常顛倒故。不著無常。是真實般若!⌒掳l(fā)意菩薩。先教取相隨喜。漸得方便力。爾乃能行無相隨喜。譬如鳥子。羽翼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六翮成就。則能遠飛。 如人著木屐踐刺。刺則摧折。佛以禪定智慧屐。摧五欲刺。名滅!〖倜嗾。如車屋林軍。眾生諸法和合中。便有是名。無明力故。取是假名相。起諸煩惱業(yè)。 法相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肉眼觀故有;垩塾^故無。是故法亦虛誑。妄語應舍離!‰x是二相。余但有無相相。有人取是無相相。還生結使。是故亦不應取無相相!∪舻邪闳簟t心散亂。不調順。多生疑悔邪見。失般若智慧相。若與五波羅蜜合行。則調順不錯。能成辦眾事!》謩e諸法大小。有所得為失。著不大不小等空相。亦是失!∠仁雷镏亍=袷啦蝗缢f行。故不得般若力。非般若過!≈确ā2豢伤甲h。若住是不可思議中。則不具足般若波羅蜜。取不可思議相故!∪魫囅Х。則常生邊地無佛法處!》◣煇鄯ㄖāG竺暪。自恣樂說。無有義理。如逸馬難制。又如大水暴漲。眾穢渾雜。是為魔事。 聞持陀羅尼。能持能誦。不能解義;虻弥T法實相陀羅尼義。而不能次第讀誦。 師徒宜應和合。一切惡事。不應計念!∠抡呗劙闳。直信聽受。不問義。中者聞已問義。而不能行。上者聞解能行!∪缧』鹉軣:螞r大者。菩薩亦如是。新學時。能以般若轉世間法。令畢竟空。燒諸煩惱。何況得力具足。聞所說而信者。不名為信。智慧知已。名為信!〉f無法。所利少。若說有法。所利亦少。今說有無二法具足故。得無生忍。譬如二輪具足故。能有所至!∫蚓壣o自性。無自性故。即是畢竟空。是畢竟空。從本以來空。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諸佛為可度眾生故。說是畢竟空相。即是一切諸法實體。不因內外有。 觀一切法空?找嗫。故不著空。不妨憐愍眾生。觀憐愍眾生。亦不著眾生。不取眾生相。但引導入空。故不妨空!≈T神天輕賤妄語人。若菩薩不如所說行。則五種執(zhí)金剛神舍離。不復守護。惡鬼得便。是人喜生惡心。惡心故。則生惡業(yè)。惡業(yè)故。則墮惡道!≌Z言能持義。若失語言。則義不可得!‘攣硎狼笕巳恕B劮鹫f空無所有性。以罪重智鈍故。取空相。便言凡夫惡人。何以名垢。出家得道人。何以名凈。是人不解佛語深義。以何事而說。著是空故。言何用持戒等為。即生邪見。破正見。破戒。破威儀。無所畏忌。墮三惡道!∪舨恍薜。尚無少許攝心樂。何況道果。若心取相修道。雖有攝心禪定樂。無有道果。若不取相著心修道。則有道果!≈T佛以說法猛風。吹卻顛倒云翳。令得清凈。而諸法性。常自無垢無凈。是菩薩知一切法性空故。能行一切種種道度眾生。 菩薩遠離憐愍眾生心。但行般若求諸法實相;驂櫺耙娭。

  大乘莊嚴經論云。八種過者。一懈怠。二不解義。三拒請。四不開義。五不斷疑。六斷疑不決定。七心有厭退。不一切時說故。八有悋。不盡開示故。一切諸佛如是八過。悉皆遠離。是故得成無上說法。

  方便心論云。凡所言說。但飾文辭。無有義趣。皆名為失。又雖有義理。而無次第。亦名言失。

  廣百論釋云。要具三德。名為法器。一者稟性柔和。無有偏黨。恒自審察。不貪己見。二者常希勝解。求法無厭。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者為性聰慧。于善惡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別。若無如是所說三德。雖有師資。終無勝利。 又云。劣慧者前。不應輒說空無我理。增其惡見。謂初我執(zhí)。唯背涅槃。后惡取空。兼向惡趣。

  大乘集菩薩學論云。于如來教。唯文字想而無入解。皆名謗法。

  禪法要解經云。若能依義。一切諸經皆是了義。義畢竟空。不可說相故。若不依義。是人于諸經皆不了義。以無深智。隨逐音聲故。

  ○成實論云。佛法貴如說行。非但言說!》鸱☉斪陨碜髯C。不但隨他。如佛語比丘。汝等莫但信我語。當自思惟。是法可行。是不可行。

  三法度論云。若能除淫怒癡。是多聞。余者。非多聞。

  ○出曜經云。所謂持法者。不必多誦習。若少有所聞。具足法身行。是謂持法人。以法自將養(yǎng)。雖多誦習義。放逸不從正。如牧數(shù)他牛。不獲沙門果!‰m誦千章。不義何益。寍解一句。聞可得道。雖壽百年。無慧不定。不如一日。黠慧有定。

  南岳思大師示眾云。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偈曰。頓悟心源開寶藏。隱顯靈通現(xiàn)真相。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shù)量。縱令逼塞滿虛空?磿r不見微塵相?尚ξ镔鉄o比況。口吐明珠光晃晃。尋常見說不思議。一語標名言下當。又偈曰。天不能蓋地不載。無去無來無障礙。無長無短無青黃。不在中間及內外。超群出眾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

  續(xù)高僧傳云。道障之起。起乎心行。道則無滯。滯則障道。焉有多聞。能為道障。

  有宋高僧傳云。唐京兆大興善寺含光至西土。有梵僧云。曾聞臺教定邪正。曉偏圓。明止觀。功推第一。再三囑光;蛞蚓壷刂。為翻唐為梵附來。某愿受持。屢屢握手叮囑。

  續(xù)傳燈錄。靈隱本禪師示看經僧偈曰。看經不識經。徒勞損眼睛。欲得不損眼。分明識取經。

  法海觀瀾卷二終

  法海觀瀾卷第三(目錄)

  【禪觀要典】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十卷)

  圓覺經(一卷)

  維摩經(三卷)

  華嚴合論(四十卷)

  摩訶止觀(二十卷)

  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

  宗鏡錄(一百卷)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續(xù)傳燈錄(三十六卷)

  傳法正宗記(十卷)

  宗門統(tǒng)要續(xù)集(二十卷)

  禪宗正脈(二十卷)

  頌古聯(lián)珠(二十一卷)

  六祖壇經(一卷)

  古尊宿語(四十八卷)

  萬善同歸(六卷)

  唯心訣(一卷)

  心賦注(四卷)

  明覺語錄(六卷)

  佛果語錄(十七卷)

  智證傳(十卷)

  石門文字禪(三十卷)

  大慧語錄(三十卷)

  大慧書(二卷)

  正法眼藏(三卷)

  雪巖錄

  高峰語錄

  中峰語錄(三十卷)

  天如語錄

  真心直說(一卷)

  修心訣(一卷)

  決疑集(一卷)

  楚石語錄

  紫柏集

  方便語

  壽昌語錄

  法海觀瀾卷第三

  古吳蕅益比丘智旭輯

  中山湯學紳康民閱梓

  【禪宗要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初卷云。爾時世尊于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乃至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身徧十方而無來往。皆入諸相。了法空寂。三世諸佛所有神變。于光明中。靡不咸覩。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令顯現(xiàn)。

  述曰。此乃所謂大徹大悟。圓證心性之全體大用者也。此之謂涅槃妙心。此之謂正法眼藏。禪者茍知以此為則。決不至于得少為足。起增上慢。成大妄語矣。

  ○本事經云。出家有二種。正所應作事。謂靜慮聽說。速證于涅槃。靜慮慧為因;郾赜伸o慮。有靜慮有慧。速證于涅槃。百千啞羊僧。無慧修靜慮。設經百千歲。無一得涅槃。勤修智慧人。樂聽法說法。斂念須臾頃。能速證涅槃。

  ○大寶積經出現(xiàn)光明會云。愚人修習禪。樂于禪定樂。便起增上慢。謂得沙門果。愚人修習禪。無眼盡邊智。設于百千劫。彼終無解脫!∑兴_藏會云。若有樂定。修相應行諸菩薩等。未曾聽聞微妙法門。又不聽聞圣教法律。但于三摩地中。生知足想。當知是人起增上慢。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氖鈳熇谟洉。菩薩樂住寂靜入禪定者。獲十功德利益。一者得念。二者得慧。三者修行。四者迅辯。五者得陀羅尼。六者善知法生。七者善知法滅。八者戒聚無犯。九者諸天供養(yǎng)。十者不貪他好。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云。禪以八法而得清凈。一者常居蘭若。宴寂思惟。二者不共眾人。群聚談說。三者于外境界。無所貪著。四者若身若心。舍諸榮好。五者飲食少欲。六者無攀緣處。七者不樂修飾音聲文字。八者轉教他人。令得圣樂。

  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云。何等比丘。得言禪師。文殊師利答言。此禪師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禪師。乃至無有少法可取。得言禪師。不取何法。所謂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謂一切法悉無眾生。如是不取。得言禪師。若彼禪師無少法取。非取不取。以是義故。得言禪師。 又云。若有禪師生貪欲心。生已能離。能令寂靜。能令寂滅。如是得言空無所有。不著不取。

  大集經;燮兴_品云。菩薩若樂受寂靜樂。不樂聽法說法問疑。以寂靜故。煩惱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離離想。不證證想。不修修想。不得實義。是名魔業(yè)。

  月藏經云。與禪相應者。是我真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地藏十輪經云。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諸三摩地。初夜后夜。當舍睡眠。精進修學。遠離憒鬧。少欲知足。無所顧戀。一切貪嗔忿覆惱害。憍慢貢高。慳悋嫉妒。離間粗惡。虛誑雜穢。一切人間嬉戲放逸。皆悉遠離。

  ○大般若經云。不應容納失念散亂相應之心。經剎那頃。何況令其長時相續(xù)。

  小品般若經云。譬如坐禪比丘從三昧起。以學禪故。不貪飲食。

  ○大智度論云。邪見人。雖口說一切空。然于愛處生愛。嗔處生嗔。慢處生慢。癡處生癡。自誑其身。佛弟子實知空。心不動一切結使。生處不復生(亦見教觀)!』蛴衅兴_。鈍根宿罪所覆。深著世樂。馳逸難制。如是人。深加精進。爾乃得定! ⌒姓吣艹砜谄平錁I(yè)。次除三惡覺觀。后除三細覺觀。所謂國土親里不死。如是除已。即得禪定。離欲者。離五欲。離惡不善法者。離五蓋。將人入惡道。名為惡。障善法故。名不善。  此中言無佛。破著佛想。不言取無佛相。若有佛。尚不令取。何況取無佛邪見。又佛常寂滅。無戲論相。若人分別戲論常寂滅事。亦墮邪見。

  ○成實論云。佛法可自證知。不可以己所證。傳與他人。如財物等!∪魺o持戒。則無禪定。又戒為菩提樹根。無根則無樹。故須凈戒。

  舍利弗阿毗曇論云。若人聚集處。心求名利。便現(xiàn)生禪相。是名來禪。若人坐禪無儀。是名無益禪。

  ○出曜經云。無禪不智。無智不禪。道從禪智。得近泥洹。

  ○南岳思大師安樂行義云。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余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圣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徧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想行。

  圭峰密禪師云。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付。菩薩造論。始末唯弘佛經。馬鳴龍樹。皆是祖師。造論釋經。數(shù)千萬偈。未有講者毀禪。禪者毀講。今時弟子。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經論為別宗。講說者。以禪門為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之家。不知修證。正是禪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襟之禪。不知心佛。正是經論之本意!∥淳糠鹧。何同佛見!√峋V。意在張網。不可去網存綱。舉領。意在著衣。不可棄衣取領。

  ○大般涅槃經云。佛告四眾。吾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訶迦葉。當為汝等作大依止。猶如如來。 景德傳燈錄云。佛告弟子摩訶迦葉。吾以清凈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于汝。汝當護持。幷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

  梅溪集。王荊公謂佛慧泉禪師曰。世尊拈花出自何經。泉云。藏經所不載。公曰。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有云。梵王在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葉。

  第一祖摩訶迦葉尊者。景德錄云。告諸比丘。佛已荼毗。金剛舍利。非我等事。我等宜當結集法眼。無令斷絕。乃說偈曰。如來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當赴結集。

  第二祖阿難尊者。佛祖統(tǒng)紀云。游行至竹林中。聞比丘誦偈。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涸。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見之。阿難慘然曰。此非佛偈。當云。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比丘向其師說。師曰。阿難老朽。言不可信。阿難后時。聞比丘猶誦前偈。即自思惟。今此比丘。不受吾教。于世無益。宜入涅槃。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告阇夜多曰。業(yè)從惑生;笠蜃R有。識依不覺。不覺依心。心本清凈。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勝負。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此法門?膳c諸佛同矣。一切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夜多承言領旨。即發(fā)宿慧。出家受具。(出景德錄)

  第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此云徧行)。自說宿命云。憶念七劫前。師于智者月凈。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策杖禮謁。師叱我曰。重子輕父。一何鄙哉。我問其過。師曰。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畫佛面。以此過慢。遂失二果。(出景德錄)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此土初祖也。景德錄第三卷云。有道育慧可二沙門。年雖后生?≈靖哌h。幸逢法師。事之數(shù)載。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令如是安心。所謂壁觀(即所謂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梢匀氲溃。如是發(fā)行。所謂四行。如是順物。防護譏嫌。如是方便。遣其不著。夫入道多途。要唯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麈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圣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此即與現(xiàn)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萬行同攝。初報怨行者。謂修道人。若受苦時。當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yè)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怨進道。故言報怨行也。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鄻方詮木壣?v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也。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愿樂。有身皆苦。誰得而安。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故言無所求行也。四稱法行者。性凈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彼無此。經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于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悋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也!∮种^二祖曰。二百年后。衣鉢止而不傳。法亦大盛。當是知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悟理者少!∮衷。此有楞伽經四卷。蓋如來極談法要。亦可以與世開示悟入!∽鏋槠诔翘貤铎胖f偈曰。亦不覩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圣同纏。超然名之曰祖。

  傅大士心王銘云。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里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凈律凈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雖空。貪嗔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zhí)空滯寂。于此漂沈。諸佛菩薩。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無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諢o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沈。清凈心智。如世黃金。般若法藏。竝在身心。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此土二祖也。景德錄云。北齊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問曰。弟子身纏夙恙。請和尚懺罪。師曰。將罪來與汝懺。居士良久云。覓罪不可得。師曰。我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師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師即為剃發(fā)。名為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自玆疾漸愈。執(zhí)侍經二載。付以法。幷信衣。

  僧那禪師。姓馬氏。少通墳典。年二十一。講禮易于東海。聽者如市。后投二祖出家。永捐世典。唯一衣一鉢。一坐一食。奉頭陀行。謂門人慧滿曰。祖師心印。非專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發(fā)隨意真光之用。則苦行如握土成金。若唯修苦行。而不明本心。為憎愛所縳。則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險道。汝欲明本心者。當審諦推察。遇色遇聲未起覺觀時。心何所之。是無耶。是有耶。既不墮有無處所。則心珠獨朗。常照世間。無一塵許間隔。未嘗有一剎那頃斷續(xù)之相。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經四卷。謂我?guī)煻嬖。吾觀震旦。唯有此經可以印心。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二祖凡說法竟。乃曰。此經四世之后。變成名相。深可悲哉。(出景德錄)

  向居士。幽棲林野。木食澗飲。北齊天保初。聞二祖盛化。乃致書曰。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識形為影本。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除煩惱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果。喻默聲而尋響。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諍論起矣;没钦。誰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及造謁。聊此申意。伏望答之。二祖答曰。備觀來意皆如實。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砣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愍此二見之徒輩。申辭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余。(景德錄)

  慧滿禪師嘗示人曰。諸佛說心。令知心相是虛妄。今乃重加心相。深違佛意。又增論議。殊乖大理。故常赍楞伽經四卷以為心要。如說而行。(景德錄)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此土三祖。信心銘云。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xiàn)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惟滯兩邊。寍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存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處照。勝卻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慎莫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隨境滅。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寍有偏黨。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zhí)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系念乖真;璩敛缓。不好勞神。何用疎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若眼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歸。觀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凈。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此。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此土四祖。姓司馬。年始四十來禮三祖曰。愿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勞九載。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謹。乃付衣法。既嗣祖風。攝心無寐。脅不至席者六十年。隋大業(yè)十三載。領徒眾抵吉州。值群盜圍城。七旬不解。萬眾惶怖。師教令念摩訶般若。時賊眾望雉堞間。若有神兵。乃引去。示牛頭法融曰。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

  法達禪師問六祖曰。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祖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汝。乃至既領玄旨。亦不輟持誦。祖曰。汝今后。方可名為念經僧也。

  六祖謂志徹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于佛經。 示智通四智偈曰。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轉名言無實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局Y试。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xiàn)。

  神秀禪師偈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洞山問無情說法。據何教典。國師云。灼然言不干典。非君子之所談。汝豈不見華嚴經云。剎說眾生說。三世一時說。后問溈山。溈令問云巖道人。巖云。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皆悉念佛念法。洞山因悟。

  南陽忠國師云。禪宗學者。應遵佛語。一乘了義。契自心源。不了義者。互不相許。如獅子身蟲。夫為人師。若涉名利。別開異端。則自他何益!。即心是佛?筛奕f行否。師曰。諸圣皆具二嚴。豈撥無因果耶!∥岜扔畏。多見聚卻三五百眾。目視云漢。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譚。削除圣意;髞y后徒。豈成言教?嘣铡N嶙趩室。

  牛頭第六世慧忠禪師安心偈曰。人法雙凈。善惡兩忘。直心真實。菩提道場。

  宣州玄挺禪師;騿柲献谧院味。師曰。心宗非南北。

  鳥窠道林禪師。白居易禮謁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鎮(zhèn)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大寂道一褝師示眾曰。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經云。非凡夫行。非賢圣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云何言無盡燈。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經云。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名等。義等。一切諸法皆等。純一無雜。若于教門中。得隨時自在。建立法界。盡是法界。若立真如。盡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盡是理。若立事。一切法盡是事。舉一千從。理事無別。盡是妙用。要無別理。乃至建立亦得。掃蕩亦得。又云。性無有異。用則不同。順理為悟。順事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如日出時。不合于冥。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無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禪。如今若見此理真正。不造諸業(yè)。隨分過生。一衣一鉢。坐起相隨。戒行增熏。積于凈業(yè)。但能如是。何慮不通。

  百丈懷海禪師曰。汝莫言有少分戒善。將為便了。有恒沙無漏戒定慧門。都未涉一毫在。努力猛作早修。莫待耳聾眼暗。頭白面皺。老苦及身。眼中流淚。心中慞惶。未有去處。到恁么時。整理腳手不得也。 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覺性。

  南泉愿禪師云。近日禪師太多。覓個癡鈍人不可得。不道全無。于中還少!≮w州問。如何是道。師曰。平常心是道。州曰。還可趨向也無。師曰。擬向即乖。州曰。不擬爭知是道。師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

  白居易問惟寬禪師曰。既曰禪師。何以說法。師曰。無上菩提者。被于身為律。說于口為法。行于心為禪。應用有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漢。在處立名。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云何于中妄起分別。曰。既無分別。何以修心。師曰。心本無損傷。云何要修理。無論凈與垢。一切勿念起。曰。垢即不可念。凈無念可乎。師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曰。無修無念。又何異凡夫耶。師曰。凡夫無明。二乘執(zhí)著。離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執(zhí)著。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云爾。

  溈山祐禪師示眾云。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行。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圣。秖是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凈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之人。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師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凈。須教渠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

  唐宣宗問弘辨禪師曰。有人持經念佛。持咒求佛。如何。對曰。如來種種開贊。皆為最上一乘。如百川眾流。莫不朝宗于海。如是差別諸數(shù)。皆歸薩婆若海。帝曰。禪師既會祖意。還禮佛轉經否。對曰。沙門釋子。禮佛轉經。蓋是住持常法。有四報焉。然依法戒修身。參尋知識。漸修梵行。履踐如來所行之跡。帝曰。何為頓見。何為漸修。對曰。頓明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仰山寂禪師問溈山祐禪師云。如何是真佛住處。溈曰。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師于言下頓悟。自此執(zhí)侍。尋往江陵受戒。住夏探律藏!⊙錾绞颈娫。汝等諸人。各自回光返顧。莫記吾言。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所以假設方便。奪汝粗識。如將黃葉止啼。有甚么是處!∮衷。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時后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壽山解禪師上堂曰。諸上座。幸有真實言語相勸。諸兄弟各各自體悉。凡圣情盡。體露真常。但一時卸卻。從前虛妄攀緣塵垢。心如虛空相似。他時后日。合識得些子好惡。

  玄沙備禪師云。夫學般若菩薩。是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有智慧。即今便得出脫。若是根機遲鈍。直須勤苦忍耐。日夜忘疲失食。如喪考妣相似。恁么急切盡一生去。更得人荷挾尅骨究實。不妨亦得覯去。莫只是記言記語。恰似念陀羅尼相似。蹋步向前來?诶锒叨邌爢牭。被人把住詰問著。沒去處。便嗔道。和尚不為我答話。恁么學。事大苦。知么!∧魏稳隉o始積劫動諸妄情。結成煩惱。如重病人。心狂熱悶。顛倒亂見。都無實事。加今所覩一切境界。皆亦如是。對汝諸根。盡成顛倒。古人以無窮妙藥。醫(yī)療對治。直至十地。未得惺惺。將知大不容易。古人思惟。如喪考妣。如今兄弟見似等閑。何處別有人為汝了得。可惜時光虛度。何妨密密地自究。子細觀尋。至無著力處。自息諸緣去?v未發(fā)明。種子猶在。若總取我傍家打鼓弄粥飯氣力。將此造次。排遣生死。賺汝一生。有何所益!〗駮r人不悟個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塵。處處染著。頭頭系絆?v悟得塵境紛紜。名相不實。便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閉目藏睛。才有念起。旋旋破除。細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的外道;瓴簧⒌乃廊。冥冥漠漠。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熼喞銍。發(fā)明心地。由是應機敏捷。與修多羅冥契。諸方玄學。有所未決。必從之請益。至與雪峰征詰。亦當仁不讓。峰曰。備頭陀。再來人也。

  云門偃禪師云。一般掠虛漢。食人涎唾。記得一堆一擔搕[扌*(夭/韭)]。到處馳騁。驢唇馬嘴。我解問十轉五轉話。饒你從朝問到夜。論劫恁么。還曾夢見也未!∮衷。信心檀越把菜粒米。作么生消得。直須自看。時不待人。忽然一日眼光落地。前頭將甚么抵擬。莫一似落湯螃蟹。手腳忙亂。無你掠虛說大話處。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

  師靜上座。玄沙法嗣也。有人問曰。弟子每當夜坐。心念紛飛。未明攝伏之方。愿垂示誨。師曰。如或夜間安坐。心念紛飛。卻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蓋無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蓋無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慮安然。外不尋枝。內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還源之要道也。

  達觀筠禪師示眾曰。從上諸圣。方便門不少。大抵只要諸仁者有個見處。然雖未見。且不參差一絲發(fā)許。諸仁者亦未嘗違背一絲發(fā)許。且莫嫌他佛語。莫重祖師。直下是自己眼明始得。

  志逢禪師云。教意祖意。同一方便。終無別理。彼若明得。此亦昭然。 又云。古德為法行腳。實不憚勤勞。如雪峰和尚三廻到投子。九度上洞山。盤桓往返。尚求個入路不得。看汝近世參學人。才跨門來。便待老僧接引。指掌說禪。且汝欲造玄極之道。豈當?shù)乳e。

  大珠禪師上堂曰。諸人幸自好個無事人?嗨涝熳鳌R獡下洫z作么。每日至夜奔波。道我參禪學道。解會佛法。如此轉無交涉也。只是逐聲色走。有何歇時!。如何是佛。如何是法。如何是僧。如何是一體三寶。師垂示曰。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為僧。即是一體三寶。經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身口意清凈。名為佛出世。三業(yè)不清凈。名為佛滅度。唯是一心。實無二體!。未知律師法師禪師。何者最勝。師答曰。夫律師者。啟毗尼之法藏。傳壽命之遺風。洞持犯而達開遮。秉威儀而行軌范。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夫法師者。踞師子之座。瀉懸河之辨。對稠人廣眾。啟鑿玄關。開般若妙門。等三輪空施。若非龍象蹴蹋。安敢當斯。夫禪師者。撮其樞要。直了心源。出沒卷舒。縱橫應物。咸均事理。頓見如來。拔生死深根。獲現(xiàn)前三昧。若不安禪靜慮。到者里總須茫然。隨機授法。三學雖殊。得意忘言。一乘何異。故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眾生!÷蓭煼。謂師曰。禪師家多落空。師曰。卻是座主家落空。明大驚曰。何得落空。師曰。經論是紙墨文字。文字者俱是空。設于聲上建立名句等法。無非是空。座主執(zhí)滯教體。豈不落空。明曰。禪師何得不落空。師曰。文字等。皆從智慧而生。大用現(xiàn)前。那得落空。 問。如何是修行。答曰。但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誑。即是修行!⌒幕靡。一切俱幻。心空也。一切皆空。迷時人逐法。悟時法由人。如森羅萬象。至空而極。百川眾流。至海而極。一切賢圣。至佛而極。十二分經。五部毗尼。五韋陀論。至心而極。心者。是總持之妙本。萬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無住涅槃。百千萬名。盡心之異號耳!⌒闹鹞餅樾啊N飶男臑檎!∪袅肆艘娦哉。如摩尼珠現(xiàn)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易。便作變易解會。說不變易。便作不變易解會。

  汾州無業(yè)國師云。如今天下解禪解道。如河沙數(shù)。說佛說心。有千萬億。纖塵不去。未免輪回。思念不忘。盡須沉墜。如斯之類。尚不能自識業(yè)果。妄言自利利他。自謂上流。竝他先德。但言觸目無非佛事。舉足皆是道場。原其所習。不如一個五戒十善凡夫。觀其發(fā)言嫌他二乘十地菩薩。且醍醐上味。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藥。嗟乎。得人身者。如爪甲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良可傷哉。設有悟理之者。有一知一解。不是悟中之則。入理之門。便謂永出世利。巡山傍澗。輕忽上流。致使心漏不盡。理地不明。空到老死無成。虛延歲月。且聰明不能敵業(yè)。干慧未免苦輪。臨終之時。一毫凡圣情量不盡。纖塵思念未忘。隨念受生。輕重五陰。向驢胎馬腹里托質。泥犁鑊湯里煮炸一遍了。從前記持憶想見解智慧。都盧一時失卻。依前再為螻蟻。從頭更作蚊虻。雖是善因。而遭惡果。祖師來至此土非常。有損有益。有益者。百千人中。撈漉一個半個?盀榉ㄆ鳌S袚p者。如前已明。從他依三乘教法修行。不妨卻得四果三賢。有進修之分。

  魏府華嚴長老示眾云。不依佛法。一切法皆是邪法外道見解。

  道原傳燈錄云。達磨大師。以心傳心。不滯名數(shù)。直為上上根智。俾忘筌忘意。故與臺教同而不同。智者大師。窮理盡性。備足之門。故與禪宗異而非異也。

  壇經云。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粽嫘薜廊。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xiàn)!刃闹t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

  馬祖問石鞏作甚么。鞏曰。牧牛。祖問作么生牧。鞏曰。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祖曰。子真牧牛。

  百丈祖師云。若怕臨終之時。慞狂不得自由。即須如今便自由始得。秪如今于一一境法。都無愛染。亦莫依住知解。便是自由人。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果業(yè)已現(xiàn)。如何怕得。 只如今但有一切求心。盡名破戒比丘。名字羅漢。盡名野犴。灼然銷他供養(yǎng)不得。秪如今聞聲如響等。嗅香如風等。離一切有無等法。亦不住于離。亦無不住知解。此人一切罪垢不能相累。為求無上菩提涅槃。故名出家。猶是邪愿。況乎世間諍論覓勝負。說我能我解。貪一門徒。愛一弟子。戀一住處。結一檀越。一衣一食。一名一利。又言我得一切無礙。秖是自誑!∪魣(zhí)本清凈本解脫。自是佛自是禪道解者。即屬自然外道。若執(zhí)因緣修成證得者。即屬因緣外道。執(zhí)有。即屬常見外道。執(zhí)無。即屬斷見外道。執(zhí)亦有亦無。即屬邊見外道。執(zhí)非有非無。即屬空見外道。亦云愚癡外道。沙門持齋。持戒。忍辱。柔和。慈悲。喜舍。尋常是僧家法則。會與么會。宛然依佛教。只是不許貪著依執(zhí)!∪羰刈∽约褐X。又成自然外道。若更別求。又屬因緣外道。此土初祖云。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貴一物。則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則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謗。莫貴莫不貴。莫信莫不信。佛亦不是無為。雖不是無為。又不是冥寞猶如虛空。佛是大心眾生。鑒覺多。鑒覺雖多。他鑒覺清凈。貪嗔鬼捉他不著。佛是纏外入。無纖毫愛取。亦無無愛取知解。是名具足六度萬行。若要莊嚴具。種種皆有。如不要他。不用亦不失。他使得因果。福智自由。是修行。非是執(zhí)勞負重。喚作修行!」淌貏屿o。三世佛怨。此外別求。即同魔說!焼栁魈弥遣卦弧W雍尾豢唇。堂曰。經豈異耶。師曰。然雖如此。汝向后為人也須得!※Z湖大義禪師。問諸碩德。行住坐臥畢竟以何為道。有對知者是道。師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安得知者是乎。有對無分別者是道。師曰。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安得無分別是乎。有對四禪八定是道。師曰。佛身無為。不墮諸數(shù)。安在四禪八定耶。眾皆杜口。

  黃檗禪師;騿枏纳辖栽萍葱募捶。未審即那個心是佛。師曰。你有幾個心。問。為復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師曰。何處有凡圣心耶。問。即今三乘中說有凡圣。和尚何得言無。師曰。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你今不解。返執(zhí)為有。將空作實。豈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卻凡情圣境。心外更無別佛。祖師西來。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汝今不識。執(zhí)凡執(zhí)圣。向外馳騁。還自迷心!‘斎耸乱。不能體會得。但知學言語。念向皮袋里安著。到處稱我會禪。還替得汝生死么。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磺兄T法。皆由心造。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嗔。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凈。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會此意?v你廣學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識自心。皆名邪行。盡作天魔外道。水陸諸神!』蜃饕粰C一境。揚眉動目。抵對相當。便道契會也。得證悟禪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無所知。對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歡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懷惆悵。如此心意學禪。有何交涉。任汝會得少許道理。秪得個心所法。禪道總沒交涉!熢邴}官會里。唐宣宗時為沙彌。師于殿上禮佛。沙彌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師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沙彌云。用禮何為。師便掌。沙彌云。太粗生。師曰。者里是什么所在。說粗說細。隨后又掌。沙彌便走!》置飨蚰愕罓栄孀R。你作么生擬斷他。喻如陽焰。你道近。十方世界求不可得。你道遠?磿r秪在目前。你擬趁他。他又轉遠去。你始避他。他又來逐你。取又取不得。舍又舍不得。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爾。即不用愁他慮他。如言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如手翻覆一般。此是三乘教之極也。據我禪宗中。前念且不是凡。后念且不是圣。前念不是佛。后念不是眾生。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舉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見一事。見一切事。見一心。見一切心。見一道。見一切道。一切處無不是道。乃至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塵國土。不出我之一念。說什么內之與外。若作自然見。即落自然外道。若作無我無我所見。墮在三賢十圣位中。你云何將一尺一寸。便擬量度虛空!》騾⒍U學道。須得一切處不生心。秪論忘機。即佛道隆。分別。即魔軍盛。畢竟無毛頭許少法可得。

  臨濟禪師曰。莫取次。被諸方老師印破面門。道我解禪解道。辨似懸河。皆是造地獄業(yè)。若是真正學道人。不求世間過。切急要求真正見解。 你欲識文殊么。秪你目前用處。始終不異。處處不疑。此個是活文殊。你一念心無差別光。處處總是真普賢。你一念心自能解縛。隨處解脫。此是觀音三昧法;橹靼椤3鰟t一時出。一即三。三即一。如是解得。始好看教!∧闳∩缴诶镎Z。不如休歇無事去。已起者莫續(xù)。未起者不要放起。便勝你十年行腳!。如何是西來意。師曰。若有意。自救不了。問。既無意。云何二祖得法。師曰。得者是不得。問。既若不得。云何是不得底意。師曰。為你向一切處馳求心不能歇。所以祖師云。咄哉丈夫。將頭覓頭。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別求。知身心與祖佛不別。當下無事。方名得法!∧阒T處指胸點頭道我解禪解道。三個兩個到者里不奈何。咄哉。你將者個身心。到處簸兩片皮。誑諕閭閻。吃鐵棒有日在。非出家兒。盡向阿修羅界攝!煈獧C多用喝。會下參徒亦學師喝。師曰。汝等總學我喝。我今問汝。有一人從東堂出。一人從西堂出。兩人齊喝一聲。者里分得賓主么。汝且作么生分。若分不得。已后不得學老僧喝。饒你分得。亦不得學老僧喝。

  南泉師云。若論看教。自有經論座主。他教家實大可畏。你且不如聽法好。問。伏承華嚴經是法身佛說。如何。師顧視嘆曰。若是法身說。你向什么處聽!∥⒚顑舴ㄉ。具相三十二。只是不可分劑心量。若無如是心。一切行處。乃至彈指合掌皆是正因。萬善皆同。無終始。得自在。

  長沙岑禪師。皓月問。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槃也未。師曰。大德問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問果上涅槃。師曰。天下善知識未證。曰。為甚么未證。師曰。功未齊于諸圣。曰。功未齊于諸圣。何為善知識。師曰。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

  子湖山神力利蹤禪師云。心源朗朗。無物莫疑。直下承當。不勞功用。只少個信之一字。然實不易信。莫非夙習之徒。聞著便能承受。若是螢學之輩。將三寸唇舌惑亂于人。后進初機。把他古圣之談。向意根下測度。直至頭白齒黃。并無纖毫得力處。乃至得少為足。鼓弄片皮。于佛法卻為毒害。譏禮塔廟。毀彼持經。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身中肉!≌f得千般美食。不如一頓粗餐。

  趙州禪師。或問。諸佛還有師也無。師曰。有。問。如何是諸佛師。師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問。和尚受大王如是供養(yǎng)。將什么報答。師曰。念佛!∈颈娫啤7鹬蛔。吾不喜聞。問。和尚還為人也!熢。佛佛。 但究理而坐。二三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仙攀昵。見馬祖大師下八十余員善知識。個個俱是作家。不似如今知識。枝蔓上生枝蔓。大都是去圣遙遠。一代不如一代。 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無事向衣鉢下坐。窮理好。老僧行腳時。除二時齋飯是雜用心力處。余外更無別用心力處也。若不如此。出家大遠在。 問。萬物中何物最堅。師云。相罵饒你接嘴。相吐饒你撥水。 上堂云。兄弟但改往修來。若不改。大有著你處在。老僧在此間三十余年。未曾有一個禪師到此間。設有來。一宿一食。急走過。且趁軟暖處去也。

  云門禪師示眾云。諸方老和尚道。須知有聲色外一段事。似者個說話。誑諕人家男女。三間法堂里。獨自妄想。未曾夢見我本師宗旨在。作么生消得他信施。臘月三十日。個個須償他始得!∵z誡云。佛有明教。依而行之。

  東山浣禪師云。學道先須得旨歸。聞聲見色不思議。若憑言語論高下。一似從前未悟時!】臻T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旨趣長。心地不生閑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

  葉縣省禪師。有問看經即是。不看即是。師云。青山無異路。東西任意游。進云。太不定生。師云。自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神鼎諲禪師云。參須實參。悟須實悟。閻羅大王。不怕多語。 夫參學須具參學眼始得。若只愛他人語句。記在意識下。自不能截斷。俗士尚云。男兒不用分外財。衲僧家合作么生著精彩。始得。

  長慶棱禪師云。寍說阿羅漢有三毒。不說如來有二種語。不道如來無語。只是無二種語。

  法華舉禪師云。夫行腳者。不在觀州玩府?瓷介T景致。蓋為生死事大。從上古人。凡到所在。見一個村院主。也須問過。如今晚學。往往蹉過。不肯遞相博問。

  洛浦安禪師或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答曰。日月并輪輝。誰家別有路。曰。恁么則顯晦殊途。事非一概。師曰。但自不亡羊。何須泣岐路。

  佛眼遠禪師云。諸人每日行千行萬。不是行不到。何故卻不分曉。只為信之不及。若信得及。則不行而到也。十方世界事。不待思量。一時曉了得。諸人每日說千說萬。不是說不到。何故卻不分曉。亦是信之不及。若信得及。則實無所說也。三世如來所說之法。不待思量。一時曉了得。大眾還到恁么田地也未。若是為生死底人。須求親證。若是人我參學之人。恥為不會。須求覓解會。到處覓相似語句。遞相印證滅胡種族。教壞人家男女。我此門中。都無是事。還知么聾人也唱胡笳曲。好惡高低自不聞!∠仁サ。得旨忘言。遺事觀理。后人不達。便乃事外尋理。言外求旨。譬如以手撮摩虛空。徒自疲勞。終無所益。要知得力用意處么。須即事無事。即言無言。悟入方親。解會不得!∥迳珶艄忭蛩伞5漤蚰龎m。若言本眼何曾眚。乃是臨河渴死人!〗駮r學者。不究佛語。秖究祖師語。殊不知祖師語。即是佛語。莫如此揀擇。卻成謗法去。秖如云門大師示眾曰。人人盡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作么生是光明。自代云。三門佛殿。廚庫僧堂。又云。好事不如無。者個是祖師語。是他道三門佛殿。廚庫僧堂。諸人尋?磿r。是看是不看。若看。他道看時不見暗昏昏。如何得成光明。既是光明了。又云。好事不如無。作么生。又不要去。且如楞嚴會上。說個晦昧為空?栈薨抵小=Y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钄_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xiàn)物。者個說話。甚是子細。且道與云門道底事。相去多少。莫秖明祖師語。不看佛語。有人曰。我亦不用佛語。亦不用祖師語。秖用自語。祖師語佛語尚不要。更用自語。又道我宗無語。不用言語。有語尚不是。況無語耶。莫作夢從朝至夜。佛法作一邊。祖師語作一邊。有語作一邊。無語作一邊。妄想作一邊。無妄想作一邊。若恁么。真可謂看時不見暗昏昏也!〗鼇韰W之人盡皆奔馳語句。舉古論今。于本分事。全不明了。所以正宗淡泊。道法淋漓!∈尚。宴坐。入室。普請。粥飯。掃地。洗衣。經行。誦經。禮拜。道話!≌鎸嵉郊抑俊:蜗菊摷。決定證得之人。寍標所證。論家論證。乃閭閻負販之徒。無證無家。誠飄露伶俜之子。何不興決烈之志。啟特達之懷。舉措看他上流。勿漫隨于庸鄙。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與我蓋天蓋地去始得!》顒裰T人?旌镁咳 6鶗r中。去離麈垢。莫起異念。豈不聞昔有一人在高樓上。見二比丘從樓前過。有二鬼使掃并道路。復有二鬼散華隨后。及二比丘廻次。二鬼復在前叱喝啞唾。二鬼隨后掃除腳跡。其人遂下樓。問二比丘所以。二比丘方悔感悟。乃云。我等去時共談佛理。及至廻時。卻言雜語。諸禪德。此雖粗境界。子細推求。乃是學道之人。大事秖為情念瞥起。外境現(xiàn)前。念若不生。無境可得!≈r般若罪。大不可當。乍可不會。卻永劫無事。切莫未得謂得。起大我慢。輕忽先達。若也實得個安樂處。便須識得些子好惡。辨取些子邪正。不可瞞瞞盰盰。儱儱侗侗。只成自欺自誑。山僧直是不昧諸圣。如今在者里不惜口業(yè)。與諸人如此論量。喚作論實不論虛。我秖要一個見解明白。徹底悟得底人。不要你許多作用奇特。機鋒玄絕。棒喝齊施。如此者?偛幌媚槌鲆!〗駮r人。須是自尊。自貴。自成。自立始得。若能如此。方有個休歇處。雖有個休歇。亦無休歇之量。若不如此。捏目生華。見事便差!《竦姥鄄幻。出世者多。罪過罪過。只趁目前。不憂后世。打鬼骨臀?嗫。你諸人有福德因緣。未悟心。切不可作出世人。禍事禍事。若有真實事。自然馨香。你看多少虛頭禪師。久久一日不如一日。如刻人糞。作旃檀形。到了秖是屎臭氣!」湃说啦恢摺o所不知。無所不到。喚作不知。要你到那不知底田地。此是諸圣境界。豈比如今拍盲不會。喚作不知!》置鞑粫6~管尋討。學些子知解。記些子言語。此喚作運糞入。 如今四生六道浩浩地。秪為此事不明。奉勸諸兄弟。且先去卻粗緣。你十二時中。思衣念食。種種雜慮。如燈焰相似。未有一時停歇。但除粗緣。所有微細。自然凈盡。日久歲深。自然會去!∽鎺熚磥怼4藭r還有佛法么。作么道!〉谩H舻罒o。秖成自瞞在。少林面壁時。還有許多言教公案么。恁么覷得破。多少省徑。 今時人不了當者。只是不解決擇。將古人言句作解會。將自己來錐鉆。如此到彌勒下生也不會!∪缃竦∥铱。各自由你做工夫?垂湃艘蚓壱嗟。靜坐亦得。一切處觀察亦得。皆是你做工夫處。一切處是你證入處。但一處精專。日來月往。須被你打發(fā)去。 如要學道。十二時中。須是先去卻無明人我。人我乃庸人之事。勸諸人不要粗心。日夜行持。做個向上人?v然不悟。亦是高尚之士。 既來參禪。莫將妄想卜度。但退步看。須會去有般兄弟。不受整理。硬將生死業(yè)識來用。將粥飯習氣來用。問著則瞠眼進前退后。舉坐具。在髑髏皮袋里。昏昏地認個識情。此不可救。你但放下了。退步來看。方會。又有般上座道。我都不作道理。都無計較。不著聲色。不依染凈。圣凡迷悟。一道清虛。大光明中。都無是事。此又被智光蓋卻。著在智邊。亦不可救。有此兩般病。前病猶淺。后病更深。你但肯拈放一邊。退步看。亦自然會去。 先圣道。法法本來法。云門拈柱杖云。不是本來法。若如是。則三毒。四倒。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不是本來法。何不恁么會取。多少省力。佛法是個最省力底事。何嘗不現(xiàn)前。自是你不會。又向你道。無法無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秪為馳求不息。了一切處。皆是馳求。思惟道理。也是馳求?垂湃斯。也是馳求?炊U冊子。也是馳求。假饒靜坐念念不住。亦是馳求。要會么。則你那馳求。便是不馳求。個中極難信人。難做工夫。不安樂者。蓋為你等不沈則掉。所以道不會去。如今如何得不沈不掉。則你那一念起。是生滅流轉。為是業(yè)識耶。為是不動耶。恁么翻覆看來。便有些子道理。 先師曾到李提刑宅。提刑請就書閣中。燒香了。將傳燈錄白先師。某雖俗人。素留心此道。每看此錄。多有不會處。一一望和尚開示。先師云。此事不如是理會。須有省悟始得。若有悟處無不會者。自不消問人。若無省悟。秪那會處。亦未是在!〗裰畬W人。事作一邊。理作一邊。所以致令身心不得安樂。何不且教事常順理去。未說無始劫來事。祗據一念入母胎。頓變根身器界。自是已來。莫不皆是事。一報身中種種。何嘗有一法不是事者。如今如何消遣此個事。得順理去。古人一得其理了。事便如理融通去。何不且去十二時中恁地觀究。做得者般工夫。久久成熟。自然與理相應。祖師道。要急相應。唯言不一。不祗說了便了。要得相應始得。溈山道。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多見不能順去。把來一時顛倒了?绽頃湃搜哉Z公案。差別問難。節(jié)記門庭。以為參學?嘣?嘣。 去圣時遙人多懈怠。尋常說正法像法末法。山僧道。法無正像末。佛法常在世間。得時便是正法。失時便是像末法。 悟心見性。當如雪峰玄沙。履實踐真。當如南泉趙州!〗蓝嘁詥柎馂槎U家家風。不明古人事。一向逐末不反?晒?晒。昔人因迷而問。故問處求證入。得一言半句將為事究明了徹去。不似如今人胡亂問。趁口答。取笑達者。 十二時中學道。無頃刻棄舍。此人縱未得入。念念已是修行也。今時人全無定力。復不開智眼。所有機緣語句。秪成諍論生滅心行!〗裆鰜碜钥蠈W道者。蓋夙生曾種善根。素有根本。便解發(fā)心。亦解疑著。就己尋究。又煩惱障薄。有因有緣。此人易可化度。若未熏得此心。正信不生?v聞之亦不生疑。但如風過耳。勸之又生嗔。加誹謗。此又何緣得顯露。所以千人萬人中。但一二人而已。若自解作活計。收拾得上。生生從此去。展轉明利。更不退失功德。一生勝一生。入他諸佛閫域。常與此事相應。人間天上亦秪如此。設對五欲八風一切境界。與理符合。不行三涂道。一味平等正知見。復有何事!∩啦豢刹晃。須了此一段死生情偽。始得安樂。無過身心為累耳。身如桎梏。當知身去來處。心如猿猴。當知心起滅處。此二自何處去來起滅。則身心圓明。內外一如而已。且心為內。身則為外。身為內。物為外。國師曰。身心一如。身外無余。則不見有生死當情?芍^解脫大道也。故能令人見聞不得不脫。妄想不得不息。物境不得不融。復奚疑哉!∪允〔。一是身壽命如駒過隙。何暇閑情。妄為雜事。既隆釋種。須紹門風。諦審先宗。是何標格。二道業(yè)未辦。去圣時遙。善友師教。誠不可舍。自生勉勵。念報佛恩。唯己自知。大心莫退。三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鄻纺骓槨5涝谄渲。動靜寒溫。自愧自悔。

  大隨禪師云。上代諸德。莫非求實。不自瞞昧。豈比飛蛾投火。自傷自壞!〈松黼y得。胎卵易成。況是釋子之徒。又乃祖宗苗裔。三衣覆體。曩劫修來。四事供須。非從今日。人前行相?偹聘呱。乃至語言。不如俗子。稱名。便是傳法沙門。子細尋思。還傳個甚么。一向毀他經教。有目如盲。純乃謗于祖宗。有心秪如木石。不解忖己德行。終日恣縱無明。以無慚愧之心。兀兀何曾覺悟。此身若失。永劫沉淪。非但卻復人身。有福底畜生也難得!∧蚩陬^取俊。他時人天眼目者。非是一生兩生修來。蓋是恒沙劫功成果滿。始得如是。所以向你叢林里示現(xiàn)下來。秖圖你今時人勤苦修行。秪恐你出家人失卻人身。莫等閑過日!≈别埿某ゾ。身是凡夫。又乃假借增修。今時人便去向里許埋沒卻人身。諸人莫謾向口頭里無礙。卻成謗佛毀法!。毀佛謗僧時如何。答。僧有何過。佛辜負你個什么。你毀謗他!∩咸迷。此性本來清凈。具足萬德。但以隨染凈二緣。而有差別。故諸圣悟之。一向凈用而成覺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回。其體不二。故般若云。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時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此個性壞不壞。師云。壞。進云。恁么則隨他去也。師云。隨他去也。僧無語。后至投子處舉之。投子呼侍者裝香。大展坐具。望西川大隨山遙禮三拜。嘆曰。伊是個古佛。此乃真善知識。速往彼懺悔參取。于是僧便回大隨。和尚已歸寂。復回投子。投子亦乃歸寂!±仙心_時。到于諸方經冬過夏。未省時中空過。向溈山會里做飯七年。于洞山會中做柴頭三年。重處即便先去。秪是了得自己。干他人甚事。如諸佛菩薩。盡是勤苦。不計劫數(shù)。舍金輪寶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所愛之物。不可算數(shù)。所以始得名為佛。似諸阇黎還曾舍得個什么。作得個什么勤苦。更道我會出世間法。世間法尚不會。些些子境界現(xiàn)前。便自張眉怒目。消容不得。說什么解脫法!⊥蹲油U師云。無量劫來閑處著急。向自己處卻閑。所以難得相稱。蓋緣日夕一切處路熟。卻到自己緊急處。便懈怠去。便不欲得去。所以辛苦過在阿誰。切莫因循。各自辦事。作么生辦。向一切處辦。今后不得取次過日。各自取靜。莫說閑話去。

  鼓山宴禪師云。大事未辦。宗脈不通。切忌記持言句。意識里作活計。不見道。意為賊。識為浪。盡被漂淪沒溺去。無自由分。必若大事未通。不如休去。大歇去。身心純靜去好。時中莫駐著事。卻易得露。

  洞山初禪師云。智有邪正。道有虛偽。多只與么心機意識。認得門前屋后底。學得路布葛藤一堆一擔。蘊在胸襟。道我會禪會道。還夢見禪道也未。喚作打頭不遇作家。到老只成愲懂!∪魹槟憬庹橙タ`。道眼分明。甄別是非?盀閹熃。即便拗折拄杖。高掛鉢囊。取個徹頭。莫愁不成辦;蛉糸_囗動舌。說向上向下。者邊那邊。玄會妙會。道出道入。君臣父子。明體明用。盡是謗般若。埋沒宗風。不識好惡。尿床鬼子。帶累后人。無有了日。更向其中叉手并腳。唱喏。撮他野狐涎唾。自肯自重云。得和尚為我揀。為我說得個安樂處。還睡覺也未。還灑灑也未。喚作病不遇良醫(yī)。誤服他毒藥。認得個驢鞍橋。喚作阿爺下頷。與你本分事。有什么交涉。將知你一生行腳。只是踏破草鞋。始終成得個不唧溜漢。

  云峰悅禪師上堂云。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此事若向言語上作解會。意根下卜度。天地懸殊。大丈夫一刀兩段。猶未相應。豈況被人喚去方丈里涂糊指注。舉楞嚴肇論。根塵色法。向上向下。有無得失。他時后日。死不得其地。近世更有一般宗匠。二三十年馳聲走譽。只管教人但莫尚他言語。喚作透聲色。便問東答西。以為格外之句。將此狂解。遞相沿襲;靷宗教。誑惑后生。苦哉苦哉。我王庫中。無如是刀?側羲婆c么行腳。清風月下守株人。狡兔漸遙芳草綠!≈T禪德。去圣時遙。人心淡薄。看卻今之叢林。更是不得也。所在之處;蚓弁饺傥灏。浩浩地只以飯食豐濃。寮舍穩(wěn)便。為旺化也。中間孜孜為道者無一人。設有十個五個。走上走下。半青半黃。會即總道我會。各各自謂握靈蛇之寶。孰肯知非。洎乎挨拶鞭逼將來。直是萬中無一。苦哉苦哉。所謂般若叢林歲歲凋。無明荒草年年長。就中今時后生。才入眾來。便自端然拱手。受他別人供養(yǎng)。到處菜不擇一莖。柴不搬一束。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干懷。雖則一期快意。爭奈三涂累身。豈不見教中道。寍以熱鐵纏身。不受信心人衣。寍以洋銅灌口。不受信心人食。上座若也是去。直饒變大地作黃金。攪長河為酥酪。供養(yǎng)上座。未為分外。若也未是。至于滴水寸絲。便須披毛戴角。牽犁拽耙。償他始得。諸上座。光陰可惜。時不待人。莫待一朝眼光落地。災田無一簣之功。鐵圍陷百刑之痛。莫言不道。珍重!〗鸱ǹ蓚6鄺壉局鹉。背正投邪。莫認古人一切言句為禪為道。有甚干涉。直饒達磨西來。亦無禪可傳。只要大眾。自悟自成佛。自建立一切禪道。況神通變化。眾生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如今人多是外求。蓋根本自無所悟。一向客作。數(shù)他人珍寶。都是虛妄。終不免生死輪轉。 一切眾生總一般。妙明日用更無偏。等閑卻被邪師指。剛道西來別有禪!〗袩o盡居士曰。大都此物非他物。豈有南宗與北宗。如今衲子。多是爭南宗北宗。云門臨濟。卻被個俗漢子點破。不勝懡[忄*羅]。

  瑯玡覺禪師云。汝等諸人在我這里過夏。與你點出五般病。一不得向萬里無寸草處去。二不得孤峰獨宿。三不得張弓架箭。四不得物外安身。五不得滯于生殺。何故。一處有滯。自救難為!》騾W人。須是不滯于性相始得。若談于性。即滯于相。若談于相。即滯于性。者里須是性相都泯。理事混融。方解即事即理。即性即相。如拳十指。展縮自由。

  佛照禪師對宋孝宗云。但念念叩己而參。驀然一念相應。如桶底子脫相似。直至成佛。永無退轉!∮衷。佛法至妙。無有窮已。如有窮已。則成住著。才成住著。便有窠臼。

  瑯玡謂子璇講師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勵志扶持。報佛恩德。勿以殊宗為介也。后住長水。承稟日顧眾曰。道非言象得。禪非擬議知。會意通宗。曾無別致。

  圓照本禪師曰。歲月不可把玩。老病不與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為。

  法安禪師住武寍延恩寺草屋數(shù)楹。敗床破簀。師安樂之?h令糾豪右謀為一新。師笑曰。檀法本以度人。今非其發(fā)心而強之是名作業(yè)。不名佛事也。棲止十年而叢林成。僧至如歸。師與法云秀為昆弟。且相得。秀所居。莊嚴妙天下。說法如云雨。嘗以書招師。師讀之。一笑而已。或問其故。師曰。吾始見秀有英氣。謂可以語道。乃今而后知其癡。癡人正不可與語也。問者曰。何哉。師曰。比丘法。當一鉢行四方。既不能爾。又于八達衢頭架大屋。從人乞飯以養(yǎng)數(shù)百閑漢。非癡乎。師每謂人曰。萬事隨緣。是安樂法。

  福嚴宗禪師上堂云。世尊周行七步。舉足全乖。目顧四方。觸途成滯。金襕受去。殃及兒孫。玉偈傳來。掛人唇吻。風幡悟性。未離色塵。鉢水投針。全成管見。祖師九年面壁。不見纖毫。盧公六代傳衣。圖他小利。江西一喝。不解慎初。德嶠全施。未知護末。南山鱉鼻。謾指蹤由。北院枯松。徒彰風彩。云門顧鑒。落二落三。臨濟全提。錯七錯八。若說君臣五位。直如紙馬過江。更推賓主交參。恰似泥人澡冼。獨超象外。且非捉兔之鷹;燠E麈中。未是齩豬之狗。何異跳坑墮塹。正是避溺投罟。如斯之解。正在常途。出格道人。如何話會。

  杭州凈。圳猓冢。居說真凈禪師參達觀。問曰。某甲經論粗明。禪直不信。愿師決疑。觀曰。既不信禪。豈可明經。禪是經綱。經是禪綱。提綱正網。了禪見經。師曰。為某甲說禪看。觀曰。向下文長。師曰。若恁么。經與禪。乃一體。觀曰。佛及祖。非二心。如手搦拳。如拳搦手。師因有省。乃成偈曰。二十余年用意猜。幾翻曾把此心灰。而今潦倒逢知己。李白元來是秀才。

  東京善本禪師示眾曰。上士聽法以神。中士聽法以心。下士聽法以耳。且道更有一人來。將什么聽。乃拈拄杖卓禪床一下曰。高也著。低也著。落落圓音徧寥廓。十方內外更無他。不用無繩而自縛。 師所至。見畫佛菩薩行立之像。不敢坐。素饌以魚胾名者。皆不食。其精誠敬事。防心離過類如此。

  韶山果禪師示眾云。七月孟秋猶熱。古往今來時節(jié)若作佛法商量。正是弄巧成拙。若作無事話會。又與外道何別。直饒總不如斯。敢保老兄未徹。如來言。祖師訣。無孔鐵錘重下楔。自家心地亂如麻。卻把指頭喚作月。莫思量。休解說。千年枯骨休咬嚙。從他兔走與烏飛。饑來吃飯困來歇。

  黃魯直太史與胡少汲書云。公道學頗得力耶。治病之方。當深求禪悅。照破生死之根。則憂畏淫怒無處安腳。病既無根。則枝葉無能為害。投子聰和尚。海會演和尚。皆出世宗師。道行高重。不愧古人。皆可親近。且勝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綺語增長無明種子也。聰老。尤喜接高明士大夫。開懷議論。便穿得諸儒鼻孔。若于義理得宗趣。卻觀舊讀諸書境界廓然。六通四辟。極省心力也。然有道之士。須以至誠懇惻歸向。古人所謂下人不真。不得其精。此非虛語。

  晦堂寶覺禪師。往謁泐潭月禪師。月以經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為下喬木入幽谷。師曰。彼以有得之得。護前遮后。我以無學之學。朝宗百川!●R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為人天師。今則不然。掛名官府。如有戶籍之民。此豈可復為也。 謂潭州守謝師直曰。三乘十二分教。還同說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說其食。要在自己親嘗。既自親嘗。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復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顯。要在自己親見。若能親見。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反觀一切語言文字。皆是表顯之說。都無實義。如今不了。病在見聞覺知。為不如實知真際所詣。認此見聞覺知。為自己所見。殊不知此見聞覺知。皆因前塵而有分別。若無前塵境界。即此見聞覺知還同龜毛兔角。并無所歸。 偈曰。不住唐朝寺。閑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舊一枝藤。乞食隨緣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嶺南能。

  真凈文禪師。王荊公問。經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而圭峰以證為具。謂譯者之訛。何如。師曰。圓覺如可改。維摩亦可改也。維摩豈不云。亦不滅受蘊而取證。夫不滅受蘊而取證。與皆證圓覺之意同。蓋眾生現(xiàn)行無明。即是如來根本大智。圭峰之言非是。

  卲武英禪師云。直饒棒頭薦得。不是丈夫。喝下承當。未為達士。那堪更向言中取則。句里馳求。語路尖新。機鋒捷疾。如斯見解。盡是埋沒宗旨。玷污先賢。于吾祖道。何曾夢見。

  福州延慶洪準禪師。久從南禪師游。聞人之善。如出諸己。喜氣洋洋生眉宇間。聞人之惡。必合掌扣空。若自追悔者。見者莫不笑之。而師真誠始終一如。壽逾八十。日夕無他營為。眠食之余。唯吟梵音。贊觀世音而已。臨終時。門人皆赴檀越供。唯一仆夫在。師攜磬坐土地祠前。誦孔雀經一遍告別。即歸室。安坐瞑目而逝。三日不傾。鄉(xiāng)民來觀者如堵。師忽開目而笑。使坐于地。有頃。門人還。師呼立其右。握手如炊熟久。視之寂然去矣。

  禾山德普禪師。解唯識起信論。號義虎。罪圭峰疏義多臆說。摘其失處。誡學者不可信。老宿皆數(shù)之云。圭峰清涼國師所印可。汝敢雌黃。蚍蜉撼樹。汝今是矣。師嘆曰。學者以名位惑久矣。清涼圭峰。非有四目八臂也。奈何甘自退屈乎。后參黃龍南。得旨。將去世半月前。先令眾次第辦祭。受祭畢。乃焚香坐逝。

  歸宗芝庵主結茅絕頂。偈曰。千峰頂上一間屋。老僧半間云半間。昨夜云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

  開先瑛禪師云。木中有火。不鉆不出。沙中有金。不淘不得。心中有道。不覺不悟。游方行腳。喚作道人。還曾悟么。良久曰。白日莫閑過。青春不再來。

  潭州隆禪師云。若未會。須是叩己而參。直要真實。不得信口掠虛。徒自虛生浪死。

  靈源清禪師曰。今之學者。未脫生死。病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為師者之罪也。如漢高帝紿韓信而殺之。信雖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學者。言下脫生死。效在甚么處。在偷心已死。然非學者自能爾。實為師者鉗錘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見侯景不動聲氣。而景之心。已枯竭無余矣。諸方所說。非不美麗。要之如趙昌畫花;m逼真。而非真花也。

  黃龍示草堂清禪師曰。子見貓兒捕鼠乎。目睛不瞬。四足踞地。諸根順向。首尾一直。擬無不中。子誠能如是。心無異緣。六根自靜。默然而究。萬無一失也。又曰。得道非難。弘道為難。弘道猶在己。說法為人難。既明之后。在力行之。

  覺范洪禪師。嘗自謂識不知微道不勝習。黃山谷贈以詩曰。不肯低頭拾卿相。又能落筆生云煙。

  圓通秀謂黃山谷曰。汝以艷語。動天下人淫心。不止馬腹中。正恐生泥犁耳。黃悚然悔謝。著發(fā)愿文。痛戒酒色。但朝粥午飯而已。依晦堂得個省處。被死心所拶。無語應之。后左遷黔南。于無思念中。頓明大旨。乃以書報死心曰。往年嘗蒙苦苦提撕。長如醉夢。依稀在光影中。蓋疑情不盡。命根不斷。故望崖而退耳。謫官在黔南道中。晝臥覺來。忽爾尋思。被天下老和尚瞞了多少。唯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為也。

  清素禪師久參慈明。寓居一室。未始與人交。兜率悅食蜜浸荔枝。師偶過門。悅呼曰。此老人鄉(xiāng)果也。可同食之。師曰。自先師亡后。不得此食久矣。悅問。先師為誰。師曰。慈明也。某忝執(zhí)侍十三年耳。悅乃疑駭曰。十三年堪忍執(zhí)侍之役。非得其道而何。遂饋以余果。稍稍親之。師問悅。所見何人。曰。洞山文。又問。文見何人。曰。黃龍南。乃曰。南匾頭見先師不久。法道大振如此。悅益疑駭。遂袖香詣師作禮。師起避之曰。吾以福薄。先師授記。不許為人。悅益恭。師乃曰。憐子之誠。違先師之記。子生平所得。試語我。悅具通所見。師曰。可以入佛。而不能入魔。悅曰。何謂也。師曰。豈不見古人道末后一句。始到牢關。如是累月。師乃印可。仍戒之曰。文示子者。皆正知正見。然子離文太早。不能盡其妙。吾今為子點破。使子受用。得大自在。他日切勿嗣吾也。悅后嗣真凈文。

  佛照杲禪師云。西來祖意。教外別傳。非大根器。不能證入。其證入者。不被文字語言所轉。聲色是非所迷。亦無云門臨濟之殊。趙州德山之異。

  湛堂準禪師。幼不喜聞酒胾。八歲辭家。習經輒熟。伸辨詳明。既剃發(fā)。往依梁山乘禪師。呵曰。驅烏未受戒。敢學佛乘乎。師捧手曰。壇場是戒耶。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耶。乘大驚。師曰。雖然。敢不受教。遂受戒于唐安律師。徧游成都講肆。后得法于真凈。

  寶華普鑒禪師云。參禪別無奇特。秪要當人命根斷。疑情脫。千眼頓開。如大洋海底。輥一輪赫日。上升天門。照破四天之下。萬別千差。一時明了。便能握金剛王寶劍。七縱八橫。受用自在。豈不快哉。如或見諦不真。影像仿髴。尋言逐句。受人指呼。驢年得快活去。不如屏凈塵緣。豎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當。向水邊林下長養(yǎng)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養(yǎng)。

  西蜀鑾法師問佛照曰。禪家言多不根。何也。照曰。汝習何經論。答曰。頗通百法。照曰。秪如昨日雨。今日晴。是甚么法中收。師懵然。照曰。莫道禪家所言不根好。師憤曰。昨日雨。今日睛。畢竟是甚么法中收。照曰。第二十四時分不相應法中收。師恍悟。禮謝。

  龍牙密禪師上堂云。休把庭花類此身。庭花落后更逢春。此身一往知何處。三界茫茫愁殺人。

  圓通旻禪師上堂云。諸佛出世。無法與人。秖是抽釘拔楔。除疑斷惑。學道之士。不可自瞞。若有一疑如芥子許。是汝真善知識。喝一喝曰。是甚么。切莫刺腦入膠盆。

  大慧杲禪師。見曹洞宗。臂香傳授。以表不妄付囑。心非之曰。禪有傳授。豈佛祖自證自悟之法。遂去之!≌刻弥^師曰。教你說也說得。教你做也做得。拈古頌古小參普說總得。你只欠[口@力]地一下。所以說時有。不說時便無。入方丈時有。出方丈時便無。惺惺時有。睡著便無。如何敵得生死。師云。正是宗杲疑處。湛堂病革。囑令見圓悟勤師。后方徹悟。圓悟常言。近來諸方。盡成窠窟。五祖下。我與佛鑒佛眼三人結社參禪。如今早見漏逗出來。佛鑒下。有一種作狗子叫。鵓鳩鳴。取笑人。佛眼下。有一種覷燈籠露柱。指東話西。如眼見鬼一般。我者里且無此兩般病痛。師曰。大好無病痛。圓悟曰。何謂也。師曰。擊石火。閃電光。引得無限人弄業(yè)識。舉了便會了。豈不是佛法大窠窟。圓悟不覺吐舌!焽L語僧俗言。參得禪了。凡讀經看文字。如去自家屋里行一遭相似。又如與舊時相識底人相見一般。若欲以文字語言糟粕求。無有是處!≌Z教忠光禪師曰。如人斫樹。根下一刀。則命根斷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斷命根乎。今諸方浩浩說禪者。見處總如此。何益于事。又曰。別人死了活不得。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樂田地。須是死一回始得!∮种^提刑吳偉明曰。不須呈伎倆。直須啐地折。嚗地斷。方敵得生死。若秪呈伎倆。有甚了期。

  白楊順禪師示眾云。染緣易就。道業(yè)難成。不了目前。萬緣差別。秪見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樹。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為眾一似為己。彼此事辦。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xiàn)前。煩惱塵塵解脫。

  佛眼命世奇首座分座。奇固辭曰。此非細事也。如金針刺眼。毫發(fā)若差。睛則破矣。愿生生居學地。而自煆煉。眼乃以偈美之。

  法常首座辭世詞曰。此事楞嚴嘗露布。梅花雪月交光處。一笑寥寥空萬古。風甌語。迥然銀漢橫天宇。蝶夢南華方栩栩,E珽誰跨豐干虎。而今忘卻來時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飛鴻去。

  佛燈禪師謂待制潘良貴曰。如今士大夫說禪說道。秪依著義理便快活。大率似將錢買油糍。吃了便不饑。其余便道是瞞他。亦可笑也。

  窮谷璉禪師曰。者一段事。不在有言。不在無言。不礙有言。不礙無言。古人垂一言半句。正如國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橫說豎說。秪要控人入處。其實不在言句上。今時人不能一徑徹證根源。秪以語言文字而為至道。一句來。一句去。喚作禪道。喚作向上向下。謂之菩提涅槃。謂之祖師巴鼻。正似鄭州出曹門。

  圓悟示張持滿曰。此既已明。當須踐履。但只退步。愈退愈明。愈不會。愈有力量。異念才起。擬心才生。即猛自割斷。令不相續(xù)。則智照洞然。步步踏實地。豈有高低憎愛。違順揀擇于其間哉。無明習氣。旋起旋消。悠久間。自無力能擾人也。古人以牧牛為喻。誠哉。所謂要久長人耳直捷省要。最是先忘我見。使虛靜恬和。于一切法皆無取舍。佛見法見。尚不令起。則塵勞業(yè)識。自當冰消瓦解。趙州三十年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從上古人。無不皆如此。密密履踐。安可計得失長短。取舍是非知解也。何止此生而已。窮未來際。證無量圣身。也未是他泊頭處。但一味退步。切莫作限量也!∈緟墙淌谠。探究此事。要透死生。豈是小緣。應當猛利。誠志信重如救頭然。始有少分相應。多見參問之士。世智聰明。只圖資談柄。廣聲譽。以為高上。趣向。務以勝人。但增益我見。如以油投火。其焰益熾。直到臘月三十日。茫然謬亂。殊不得纖毫力!∷蛨A首座云。古德道。如人學射。久久方中。悟則剎那。踐履工夫。須資長遠。如鵓鳩兒初生下來。赤骨歷地。養(yǎng)來喂去。日久時深。羽毛既就。便解高飛遠舉。所以悟明透底。正要調伏。又云。佛祖出興。特唱此段大因緣。秪貴一聞千悟。直下承當了修行。不求名聞利養(yǎng)。唯務透脫生死。看他古來有道之士。動是降龍伏虎。與神明受戒。攻苦食淡。大忘人世。永謝塵寰。三二十年遁跡理名。往往坐脫立亡。于中一個半個。諸圣推出。建立宗風。無不稟高行。務報佛恩。當宜師法之。轉相勉勵。追復古風。切忌希名茍利茲深祝也!∈卷n朝議云。須令此心長時現(xiàn)前。不隨沉昏。不生聰慧。入平等安閑寂靜境界。那有惡作業(yè)緣識情。干撓得此本妙光明也。只恐臨境界現(xiàn)前。都盧忘失。依前紛亂。則不堪也。古之修行。亦只以自所證入。時中照了。截斷塵勞。悠久三二十年。純熟超出生死不為難。著力在行處。不只空高談說之而已。若或立勝見。負我能。即禍事也!∈颈娫。佛見法見。尚自不起。何況更起世間情想。分別妄緣諸業(yè)。 教中道。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又云。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祖師道。但盡凡情。別無圣量。凡情盡處。圣量現(xiàn)前。直須頓歇妄緣。無念無為。放教虛靜。千圣萬圣。未有不從此門而得入者。只在存誠堅固。努力向前。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若見刺不除。得失是非關念。則永無交涉!》鸱ū緹o彼此。諸家總是六祖下兒孫終不說。我是臨濟下人。須得我家宗派盛傳。寍可粉骨碎身。終不作此見解。 放下人我擔子。千休萬歇。方可生死奈何他不得!∪糁粚ひ妼ぢ。求知求解。只成個生死根本!∪羰请S言逐句作道理。滿肚皮是禪。何時脫得去。

  僧問溈山。如何是道。師曰。無心是道。曰。某甲不會。師曰。會取不會底好。曰。如何是不會底。師曰。秖汝是不是別人。復曰。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

  思[益*阝]問仰山曰。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師曰。此意極難。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者里總須茫然。曰。除此一路。還更有入處否。師曰。有。曰。如何即是。師曰。汝是甚處人。曰。幽州人。師曰。汝還思彼處否。曰。常思。師曰。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返思的。還有許多般也無。曰。某甲到者里總不見有。師曰。汝解猶在心。信位即得。忍位未在。曰。除卻者個。別更有意也無。師曰。別有別無。即不堪也。曰。到者里作么生即是。師曰。據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座披衣。向后自看。

  物初觀禪師示眾曰。過去如是如是,F(xiàn)在如是如是。未來如是如是。幸自可憐生。無端黃面老漢拈花。金色頭陀微笑。漏泄真機。一人傳虛。萬人傳實。雖然。古人得親用親。說到行到。豈是末流刻楮畫花。雕蚶鏤蛤。瞎學者眼。

  頌古聯(lián)珠通集。徑山希陵跋云。青蓮瞬視金色笑微。師承肇茲密著。少林華敷。神光印受。世系由是彌彰。雖枝派之有殊分。然機用之無二致;蚩v奪而破古人之幽鍵;蜣汴H而發(fā)后學之靈樞。大用現(xiàn)前。纖塵不立。四句獨超于言外。萬法俱泯于聲先。玉振禪宗。珠聯(lián)祖域。流通雖遠。選擇未純。識者尚譏。況于后乎。錢塘魯庵會公。孤標拔俗。積行熏心。遐扣祖機。深染法味。采機緣而補前闕。綴頌古而入新刻。通集后先洞照今古。用心亦閎矣。謹遣清侶。躬索后題。慚窺管而見微。聊濡毫而塞請。延祐戊午季夏。

  靈隱湻朋跋云。宗門中有一千七百則公案。名之今古。又曰長物。言之則污人唇齒。置之則回避無門。句句玉轉珠回。字字冰消瓦解。歷代宗匠頌之。未免畫蛇添足。寶鑒師編輯于前。魯庵公增收于后。贓證分明。不勞再勘。中間一處淆訛。具眼衲僧必能辨白。

  曹山智照禪師看經次。有問。禪僧心不掛元字腳。何得多學。師曰。文字性異。法法體空。迷則句句瘡疣。悟則文文般若。茍無取舍。何害圓伊。

  龜洋慧忠禪師曰。眾生不能解脫者。情累耳。悟道易。明道難。但脫情見。其道自明矣。夫明之為言。信也。如禁蛇人。信其咒力藥力。以蛇綰弄。揣懷袖中無難。未知咒藥等力者。怖駭棄去。但諦見自心。情見便破。今千疑萬慮不得用者。未見自心者也。

  死心新禪師上堂云。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既不亂。濁水自清。濁水既清。功歸何所。良久曰。幾度黑風翻大海。未曾聞著釣舟傾。

  咦庵鑒禪師云。老胡開一條路。甚生徑直。秪云歇即菩提。性凈明心。不從人得。后人不得其門。一向奔馳南北。往復東西。極歲窮年。無個歇處。

  護圣居靜禪師示眾曰。參學至要。不出先南堂道。最初句及末后句。透得過者一生事畢。倘或未然。更與你分作十門。各各印證自心。還得穩(wěn)當也未。一須信有教外別傳。二須知有教外別傳。三須會無情說法。與有情說法無二。四須見性。如觀掌中之物。了了分明。一一田地穩(wěn)密。五須具擇法眼。六須行鳥道玄路。七須文武兼濟。八須摧邪顯正。九須大機大用。十須向異類中行。凡欲紹隆法種。須盡此綱要。方坐得者曲盝床子。若不到恁么田地。秪一向虛頭。異時閻羅老子。未放你在。

  法海觀瀾卷三終

  法海觀瀾卷第四(目錄)

  【密宗要典】

  妙臂菩薩所問經

  蘇婆呼童子經

  蘇悉地羯羅經

  金剛頂瑜伽念珠

  持明藏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

  法海觀瀾卷第四

  古吳蕅益比丘智旭輯

  中山湯學紳康民閱梓

  【密咒圓因】

  ○大寶積經無邊莊嚴會云。若不了諸法。自性不可得。彼則行于相。不得陀羅尼。諸法如虛空。由是說開示。虛空及開示。二俱無所有。此二離于有。諸法亦空無。如是解法者。彼能獲總持。

  密跡金剛力士會云。菩薩有十大法。逮如是象無極大力。何謂為十。一曰寍棄身命。勤受正法。二曰未曾自大。謙恪下意。禮敬眾生。三曰見于剛強難化眾生。立之忍辱。四曰見饑饉人。以好美膳而充施之。五曰覩諸恐懼。勸慰安之。六曰若有眾生得于重疾。療以良藥。七曰若有羸劣人所輕慢。敬念戀之。令無忽易者。八曰以凈泥水。涂如來廟。補其虧缺。九曰見孤苦人。貧匱困厄。常負重擔。使去其難。極重之殃。十曰若有無護。無所皈依。常將濟之。所語如言。而不變失。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xiàn)證三昧大教王經云。諸欲入曼拏羅者。應先于普徧無余諸有情界。起救護心。悉令獲得適悅快樂。及得一切最上悉地。 又云。若有不見大曼拏羅者。汝不應為說此三昧法。若有說者。違越三昧。以此三昧金剛摧碎汝頂!∮衷啤VT余未知此一印者。汝當慎勿為其指示。何以故。是彼有情。以不見大曼拏羅故。輒結是印者。不得成就。彼即生疑。反招殃咎。速趣命終。墮于無間大地獄中。復墮惡趣!∮衷。汝不應以此秘密法。輒為人說。無令反招殃咎。身壞命終。墮大地獄。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云。于七日中。施妙飲食。起大悲心。恭敬供養(yǎng)。設惡來者。倍生憐愍。勿復于彼生下劣想。令魔得便。常勤悲念。于晝夜分。以慧決擇。無復余事。無非時食。不起邪思。于他善惡。勿樂宣傳。觀察他身。如護己有。 又云。以智慧方便。自性出生諸法。及彼三世。猶若虛空。于剎那頃。皆同一相。離諸分別。不為自他之所侵撓。成就持明諸業(yè)用等。設復于生死中。而常清凈。譬如河流。亦如燈炷。于晝夜中。真實不斷。彼無智者。于是儀軌。徒設疲勞。此世他世。無能成就。又云!∫苑鹕窳Σ凰甲h故。得成就已。令諸眾生。入佛知見。若于眾生少分損害。如是法印不能成就。

  一字奇特佛頂經云。持明者。先當受三皈。發(fā)菩提心。清凈澡浴。大悲愍念一切有情。于寂靜處。應結契印。親承稟而受。若異此結者。諸魅及毗那夜迦而作障難。死墮地獄。不灌頂者。不發(fā)菩提心者。彼人前。不應結此等印。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云。壇場內供養(yǎng)食。入道場人眾僧等。幷授法教主阿阇黎。并不得取食。其食與不入道場人食即得!∮衷啤H粲薪讨靼㈥^黎。不在受法道場內。與人妄說如來秘密三摩地觀。秘教法藏者。此人好求名利。諂諛妄說。得四重罪。其聽者。生生得盜法罪。墮入地獄。永不聞正教法。若有受得如來秘密妙法。則常應四時不闕。供養(yǎng)行道。念誦坐觀。常行精進。勿令懈怠!∮衷。魔作幻惑。非關正智。唯心示變。莫取外緣。須常諦觀心性。見性最靜。心性無物。是相莫取。則無境界妄相因緣。

  陀羅尼集經云。若善男子。至心受持陀羅尼咒。應當護持三業(yè)清凈。護三業(yè)凈。有二種護。一外護。二內護。言外護者。不得食我世尊殘食。不得食一切圣賢殘食。不得食一切鬼神殘食。不得食師僧父母殘食。不得食一切眾人殘食。又不得食國王官人殘食。不共眾人傳器而食。亦不得食毗那夜迦鬼魔之食。若面裹物。蒸煮燒熟歡喜團等。皆不得食。若食此食。于三昧力不得成就。若一切人畜生產處。不得往到。亦不得食。諸死亡家。十惡家。酤酒家。五辛家。埋死人家。賣兇具家。不凈人家。淫女家。造經像家。皆不得往。亦不得食。諸不凈人。看他產人。捉死尸人。截割眾生身肉之人。如是等人。皆不得近。與身相觸。亦勿交往。此名外護清凈之法。內護清凈者。身不得殺。偷盜。邪淫?诓煌Z。惡口。兩舌。綺語。戲論。皆不應作。意不應作貪嗔癡等。唯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心。是名菩薩四無量心。三業(yè)清凈。由三業(yè)凈。乃能受持此三昧陀羅尼佛頂咒印!∮衷。未入三曼荼羅大道場者。不得為說此三昧陀羅尼咒印。不得聽聞。不得說法。若為說者。當墮地獄。其聽法者。得愚癡報。輒見法者。鬼神嗔訶。雖自曾入三昧道場。若不用心護法。輕命露處。作印咒法者。為惡鬼神之所得便。若能至誠堅固受持者。一切諸天隨身為護。 又云。其誦咒人。應當具足堅持七法。一者持戒。二者忍辱。三者離口四過。四者于佛法中。生決定信。五者發(fā)無上菩提心。六者常誦咒法。心生慚愧。七者于四威儀。身心無倦。猶如輪王。具足七寶。得紹王位。王四天下。咒師亦爾。具前七法。速得證驗!∮衷啤瘍仁。分作三分。一分送與寺內。供養(yǎng)大眾。一分施與貧窮乞兒。一分布施水陸虛空諸眾生等。諸入壇弟子。及阿阇黎。并主人等。皆不合食。如其食者。法皆無驗。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云。乃至身分舉動住止。應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轉眾多言說。應知皆是真言。 又云。燒除妄分別。成凈菩提心。此名內護摩。為諸菩薩說。

  蘇婆呼童子經云。若有誦持一切真言法者。先于諸佛。深起敬心。次發(fā)無上菩提之心。為度眾生。廣發(fā)大愿。遠離貪癡憍慢等業(yè)。復于三寶。深生珍重。亦應虔誠遵祟大金剛部。當須遠離殺盜邪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亦不飲酒。及以食肉!】陔m念誦。心意不善。常行邪見。以邪見故。變?yōu)椴簧。得雜染果!〕终b人。先須持戒。譬如芽種。皆依地生。由勤灌溉。令芽生長。世尊所說別解脫法。清凈尸羅。具應修行。若是俗流。唯除僧服。自余律儀。悉皆無差。

  一字佛頂輪王經云。一切咒者。心常寂靜。堅持六念。系修咒法。發(fā)菩提心。即得成就。離菩提心。畢無成辦。金剛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云。不應與未入壇場人說此法事。汝儻說者。非但違失汝三摩耶。自招殃咎耳!獔允卣。設遭逼迫惱害。乃至斷命。不應舍離修菩提心。于求法人。不應慳吝。于諸眾生有少不利益事。亦不應作。此是最上句義。圣所行處。

  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云。勿以此法于后世時。妄相付與。下劣賤人。惡性眾生。破戒眾生。懈怠眾生。邪見眾生。小乘眾生。貪欲眾生。我慢眾生。如斯之類。不須為說此陀羅尼。

  牟梨曼陀羅咒經云。若起貪欲心。而誦咒乞效驗者。當來成于夜叉種子。若無智心中。而誦咒求驗者。當來成于鬼神種子。若慈愍之心。大慈悲心。念佛之心。如是心中。誦咒乞驗。當來成于如來種智。所為所作。得無障礙。一切成就!痛;蛴。顰申欠呿。謦咳洟唾。整身形供具。一切不安。竊起緣慮。即勿誦咒。急當至心向佛瞻仰。竭誠專注。凝想正觀。心意清凈。乃可誦咒。若大小遺已咒水一掬二十一徧。想月臨照。自灑頭頂周身及衣。所有染污。一切清凈。

  妙臂菩薩所問經云。其室開門。唯得向東向西。或向于北。不得向南!∮衷。夏安居時。不得作成就之法。 又云。持誦行人。求悉地者。以持戒為根本。然后運菩提心。發(fā)精進勇施正勤力。持誦真言。常不懈退。于佛菩薩。倍生恭信。譬如輪王具足七寶。方理國土而得安靜。

  金剛薩埵說頻瑟夜迦天成就儀軌經云。是中成就法。諸持明者。欲作此法。以慈悲為本。利樂為先。饒益有情。方便攝化。可作成就。若用怨親之見。取舍之情。而作此法。定不成就。復招重罪。

  ○有宋高僧傳云。傳教令輪者。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不空為二祖;劾蕿槿。

  法海觀瀾卷第四終

  法海觀瀾卷第五(目錄)

  【凈土要典】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二卷)

  佛說阿彌陀經(四紙)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三紙)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無量壽經優(yōu)波提舍(七紙欠)

  佛說阿彌陀經疏(七紙)

  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六卷)

  十疑論(一卷)

  往生凈土懺愿儀(十二紙)

  決疑行愿二門(九紙)

  凈土境觀要門(六紙余)

  蓮宗寶鑒(七卷)

  念佛三昧寶王論

  凈土或問(一卷)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四卷)

  楚石禪師西齋凈土詩(二卷)

  凈土生無生論(一卷)

  西方合論(十卷)

  樂邦文類(六卷)

  龍舒凈土文

  往生集(三卷)

  西方發(fā)愿文

  法海觀瀾卷第五

  古吳蕅益比丘智旭輯

  中山湯學紳康民閱梓

  【凈土玄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六卷云。寍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于往昔。無數(shù)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衷。若見如來者。為得大善利。聞佛名生信。則是世間塔!∪敕ń缙吩。若得見于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于佛。舍離一切障。長養(yǎng)無盡福。成就菩提道。

  ○大寶積經無邊莊嚴會云。若復有人。于日日中。稱說如來名號功德。是諸眾生。能離黑暗。漸次當?shù)脽T煩惱。如是稱念南無佛者。語業(yè)不空。如是語業(yè)。名執(zhí)火炬。能燒煩惱。若復有人。得聞如來及佛名號。離諸黑暗。與彼眾生為涅槃因!∑兴_見實會云。此釋種決定。得生安樂國。面奉無量壽。住安樂國已。無畏成菩提。能趣十方界。供養(yǎng)無量佛。安住一佛土。能供十方佛。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云。有四法。得值諸佛。一者恒以一心專念佛故。二者稱贊如來諸功德故。三者所受律儀遍清凈故。四者以勝意樂發(fā)弘愿故!“l(fā)勝志樂會云。若有眾生發(fā)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于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shù)猛朔鹗澜。一者于諸眾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二者于諸眾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于一切法發(fā)生勝忍。無執(zhí)著心。五者不貪利養(yǎng)恭敬尊重。凈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于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凈信童女會云。菩薩成就八種法故。于諸佛前。蓮花化生。一者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者勸化眾生。令歸三寶。三者安置一切。于菩提心。四者梵行無染。五者造立佛像。置蓮花座。六者憂惱眾生。令除憂惱。七者于貢高人中。常自謙下。八者不惱他人!∥氖鈳熇f般若會云。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念念相續(xù)。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辨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大方等大集經第七云。法語比丘。二萬年中無有睡眠。如彈指頃。不生貪心。嗔心。癡心。不善覺觀。不念父母宗親眷屬。飲食衣服房舍臥具資生之物。亦不覺知晝夜之相。二萬年中。常修念佛。

  大集日藏經第九云。若種種善愿。不得稱心。欲令如是種種惡業(yè)速滅盡者。應凈洗浴。著鮮潔衣。菜食長齋。勿啖辛臭。于寂靜處。莊嚴道場。正念結加;蛐谢蜃D罘鹕硐。無使亂也。更莫他緣。念其余事;蛞蝗找埂;蚱呷找埂2蛔饔鄻I(yè)。至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者。見佛色身無量無邊。彼佛身形。三十二相。于一一相。亦念亦觀。皆令明了。隨所見相。見青光明。于彼光相。專精系意。無令心亂。作是念時。而誦是咒!鸲呃剠铩鹋暳制排暳制拧鹩纛^波馱避耶○毗視林婆○斯那婆頗羅斯那婆頗羅阿[少/兔]那多他恀○阿[少/兔]那多他恀○復噓多俱致毗視林婆○毗視林婆○莎訶○如是一相。在于前心。[骨*力][骨*力]專念。不起亂想。然后誦此陀羅尼咒。乃至念于佛身相中。青色出光。彼光出已。從行者頂入。爾時安心。慎莫驚怖。于自身中見于此光。如彼青色。念此青光。于自身中。各各支體。處處徧行。乃至一切身中火然。見火然已。乃至成灰。及四方風。來吹散滅。如是念時。見于自身無有一相。唯有空在。乃至十方皆悉是空。不見一色。如是念佛青色力緣。誦持于咒。成就此行。善男子。若復有人。如是系念。不散亂心。學四禪地依止。心念陀羅。而彼眾生。一切業(yè)障。煩惱障。法障。罪業(yè)皆盡。唯除五逆。破毀正法。誹謗圣人。

  菩薩念佛三昧經云。正念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大集念佛三昧經云。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

  大集賢護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清凈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于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是人爾時如所聞已。端坐系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聞系念。一心相續(xù)。次第不亂。或經一日;驈鸵灰。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覩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衷啤5靡姳朔。有三因緣。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 又云。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癡人。而彼癡故。起臭穢想。主人告曰。若不信者。應先嗅嘗。為臭為香。亦應觀察是檀光色文彩。然彼愚者。轉生憎惡。以手捻鼻。不肯嗅聞。掩閉其目。不肯觀視。如是來世有惡比丘憎惡是經。其事亦爾。彼惡人輩。不知修習身戒心慧。愚癡無智。猶如啞羊。頑騃很 [C2] 弊。彼諸惡人。又薄福故。雖復得聞如是妙典。正念諸佛現(xiàn)前三昧。不用書寫。不能讀誦。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為人宣揚廣說。又亦不能廣生隨喜。云何能得如說修行!∮衷。若有菩薩。深樂廣宣。復欲思惟如是三昧者。當先護持清凈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污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不動戒行。不被訶戒行。智者所贊戒行。圣所愛敬戒行。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彼出家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眾行。乃至成就微塵數(shù)等戒行清凈活命。于諸戒中。當念成就。應信甚深不得著忍。于空無相無愿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以是因緣。成就清凈戒行。乃至圣所愛敬戒行也。若有出家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行梵行。如是取著受想行識。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學。如是梵行。愿我未來得生天上;蛏碎g。自在有生。受諸果報。以是因緣。成就不清凈戒。乃至圣者所不愛戒!∮衷。具足四法。得是三昧。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三者常不遠離頭陀功德。四者常厭三界諸有生處。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云。菩薩成就四法。不離見佛。何等四。自往見佛。亦勸眾生。自往聽法。亦勸眾生。自發(fā)菩提心。亦勸眾生發(fā)菩提心。常不舍離念佛三昧。是為四。

  觀佛三昧海經云。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見。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進。如救頭然。行此五事。正念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當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念佛力故。疾疾得見無量諸佛。見諸佛者。獨一心凈。不與他共。  又云。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xiàn)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賤家。此邪命業(yè)。壞敗善根。猶如狂象。壞蓮華池。

  寶雨經云。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凈佛剎。一成就于戒。無缺無雜無點污。二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三能成就廣大善根。四于利養(yǎng)名稱恭敬贊嘆。心常舍離。無所染著。五得清凈信。心無疑惑。六常修精進。離懈怠心。七能入寂定。無散亂心。八能得多聞而無惡慧。九成就利智。非鈍根性。十有慈悲性。無損害心。若有菩薩成就一法。得無缺減。無少違犯。鮮白清凈。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諸法無行經云。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ス蚕噜另。愿生阿彌陀。若人如恒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凈土。

  大乘入楞伽經云。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砑白兓。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衷。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后。未來世當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月燈三昧經云。是人臨欲命終時。悲慧勇猛彌陀佛。是佛為現(xiàn)住其前。以持如是三昧故。得見十力稱所求。及諸聲聞住其前。決定生彼安樂國。以持如是三昧故。

  如來智印經云。若有書寫此法印。讀誦宣示為人說。此功德身不可議。佛子當生極樂國。

  十住斷結經神足品云。西方去此無數(shù)佛土。有佛名無量壽。其土清凈。無淫怒癡。悉同一心。皆由蓮花中生。不因父母情欲生也。純是童男。亦無女形。無大小便。以禪悅樂法。無想念識。以為飯食。共相敬念。如父如母。以生彼者?砂l(fā)誓愿。

  大乘莊嚴寶王經云。觀自在菩薩變現(xiàn)種種。救度無數(shù)百千萬俱胝那庾多有情。令得往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如來。得聞法要。皆令當?shù)贸善刑岬馈?/p>

  ○大般若經云。是菩薩摩訶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恒相應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衷。若菩薩暫一覩見佛形像已。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終不舍于念佛作意!∮衷。是菩薩為聽法故。常樂見佛。若聞如來在余世界,F(xiàn)說正法。即以愿力往生彼界。恭敬供養(yǎng)。聽受正法!∮衷啤J巧颇凶。善女人等。信樂廣大。能依妙色聲香味觸。修廣大施。修此施已。復能種植廣大善根。因此善根。復能攝受廣大果報。專為利樂一切有情。于諸有情。能舍一切內外所有。彼回如是所種善根。愿生他方諸佛國土,F(xiàn)有如來宣說如是甚深般若無上法處。彼聞如是般若法已。復能安立彼佛土中無量有情。令發(fā)無上正等覺心。修菩薩行。示現(xiàn)勸導。贊勵慶喜。令于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由斯圓滿所發(fā)大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衷啤H羝兴_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摩地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如是三摩地者。應處空閑。離諸喧雜。結加趺坐。不思眾相。為欲利樂一切有情。于一如來專心系念。審取名字。善想容儀。隨所在方。端身正向。相續(xù)系念。此一如來。即為普觀三世諸佛。所以者何。一佛所有無量無邊功德辨才。等一切佛三世諸佛。乘一真如。證大菩提。無差別故。若精勤修學。得入如是一相莊嚴三摩地者。普能了達無量無邊殑伽沙等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亦能總持無量無數(shù)殑伽沙等諸佛菩薩已轉未轉無上法輪。一一法門。皆能了達甚深義趣。宣說開示辨才無盡。勝阿難陀。多百千倍。

  ○大智度論云。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愿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凈世界愿。亦復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罘鹑聊艹N種煩惱。及種種罪。又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余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兴_有所見色。皆是佛色。念佛三昧力故。于色不著!∪暨h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宏能度人!∪缟贉洞蟊。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益利。反更墜落!⌒猩坦。一切眾生中發(fā)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愿不得。以是故。菩薩世世常不離諸佛。復次菩薩常愛樂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廊司M持戒者。于念佛三昧心得定時。罪垢不障。即得見佛。聞佛說法。音聲清了。 若離有佛國者。雖受人天樂。不知是佛恩力所致。與畜生無異。若一切佛不出世。則無三乘涅槃之道。常閉在三界獄。永無出期!∑兴_得無生法忍受記。更無余事。唯行凈佛世界。成就眾生。見不凈世界相。愿我國土無如是事。

  攝大乘論本云。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一者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轉于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二者如來其身常住。真如無間。解脫垢故。三者如來最勝無罪。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并離系故。四者如來無有功用。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清凈佛土。大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污。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事。示現(xiàn)等覺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

  ○有宋高僧傳云。唐法照問文殊言。末法凡夫。去圣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xiàn)。佛法浩瀚。未審修行于何法門最為其要。唯愿大圣。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yǎng)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于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yǎng)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后。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唐慧日。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大山。觀音像前。七日叩頭斷食。志誠祈請。觀音空中現(xiàn)紫金色相。長一丈余。坐寶蓮華。垂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卦竿。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凈土法門。勝過諸行。

  死心新禪師云。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念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法海觀瀾卷五終

  弟子等眾。從無始來。雖有善根。皆墮偏小。無非誤己誤人。今得遇此書。開正知見。徧游法海。如得指南。一方既正。方方皆正。初步不迷。步步不迷。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梢灾钡謱毸。得歸故鄉(xiāng)。

  我佛必然遙伸右手。慈悲攝受矣。眾等一心上叩。

  常住三寶。懺悔屢生以來邪知邪見。為利為名不知出要。但增生死。思之思之。永斷貪嗔癡愛。誓戒殺盜邪妄。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莊嚴凈土。早見彌陀。速離濁惡。成就慧身。再回娑婆。普利塵沙。同歸正覺。惟愿。彌陀世尊。觀音勢至。清凈海眾諸大菩薩。冥中加被。

  滿茲微愿。所有一沙一滴。同歸法海。一字一句;鞴饷鳌魺魺o盡。展轉無窮。伏愿屢生父母。歷劫恩冤。早往蓮邦。同為菩提眷屬。是為至愿。

  光緒二十三年六月十九日觀音圣誕之期圓滿

  板存揚州藏經禪院微塵室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