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概要 十六

  佛法修學概要(十六)

  凈界法師主講

  庚四、不妄語。

  五戒當中,前面的三條戒殺、盜、淫是屬于身業(yè)的過失,以下的妄語戒是屬于口業(yè)的過失。

  辛一、解釋名義

  「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為「妄語」。」

  妄語的定義就是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感摹咕褪钦f你是你心中所想的內容。「口」是你口中所說的話。你心中所想的內容跟你口中所說的話,是互相的違背。換句話說,言不稱實,你的語言不稱和實際的情形。你的動機是欺誑他人,這樣子叫做妄語。妄語的定義,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心口相違」。有時候我們講話的內容,不一定合乎實際,但是你當時并不是欺誑的,而是一種智慧的不夠,判斷的不夠,這樣子是不能構成妄語的。

  譬如說佛在世的時候,在毗舍離國有旱災,幾天不下雨,大家就很緊張。外道就去求外道的師父,佛弟子就找比丘來看看,到底什么時候才會下雨。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剛好在毗舍離國游化,佛弟子就請目犍連尊者去觀察一下,什么時候下雨。當然,大阿羅漢三明、六通、大解脫,他一入定說,七天后肯定會下雨。大家就很高興,七天也不是很久,就忍耐七天。但是到第七天的時候,還是沒下雨。這個時候居士就開始譏嫌了,說你看比丘打妄語,目犍連尊者大阿羅漢打妄語。比丘就把譏嫌的話報告佛陀,佛陀就把目犍連尊者找來,明知故問的說:你說七天會下雨,你有這樣子講嘛?說:有。佛陀說:你當時講這個話是用什么樣的心情來講呢?目犍連尊者說:我當時講這個話是用正直的心情。佛陀就說:目犍連尊者沒有打妄語,因為他當時入定的時候,他在定中也真實看到一片烏云飄過來,照這個速度,七天會到毗舍離國的前面,會下雨。但是這片烏云在前進的過程當中,被阿修羅生氣用手把這片烏云撥走了。這過程有變化,但是目犍連尊者當時入定的時候,他內心當中真實看到的烏云,而也把它內心中看到的境界如實的表達出來,雖然言不稱實,但是不能構成妄語。

  所以我們在判定妄語的時候,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說,心口相違,就是關鍵。就是你內心所要表達的內涵,跟你嘴巴真實表達的內涵不一樣,這個才構成妄語。

  定義有兩個內涵,「一、大妄語。二、小妄語。」大小是曰著過失的輕重。大妄語的過失特別重,小妄語的過失比較輕。以過失的輕重來安立大小。這個大妄語是正制,正式所制定的戒法。小妄語是兼制,兼帶的。

  「若未證四果,妄言已證;未得四禪,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己悟;及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過人之法,虛而不實,誑惑世人,名大妄語!

  大妄語,藕益大師提出幾個內涵

  第一個、「未證四果,妄言已證」。四果指的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是一個圣人的境界。圣人內心當中有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你內心當中沒有成就五分法身,成就四果,你說你證就四果。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個、「未得四禪,妄言已得!顾亩U指的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色界四禪。在禪定當中,他有寂靜明了的功德,明了寂靜的功德。沒有得到四禪,你說得到四禪。這是第二種情況。

  「乃至于未悟道,妄言已悟!鼓銢]有開悟,沒有開悟到諸法的實相,你說你開悟。

  「及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鼓阏f你昨天在做晚課的時候,在持咒的時候,有諸天來,或者是龍,或者是鬼神,來到你修行的地方向你恭敬禮拜贊嘆,這種情況等等。

  「過人之法,虛而不實,誑惑世人,名大妄語!惯@個地方所要強調的是過人之法。大妄語是說你講的內涵,是一種超過一般凡夫的法。因為一般凡夫的法是不可能有所謂的初果,禪定,乃至于開悟,乃至于說天龍鬼神來恭敬皈依你的情形,一般凡夫是沒有這種境界的。大妄語的一個內涵就是過人之法。你的動機是要誑惑世人,欺誑迷惑世人,這個大妄語。大妄語就你自己來說,破壞你正直的心情。一個邪曲的心是很難追求圣道的。

  《楞嚴經(jīng)》它在修止觀的時候,它很強調「直心是道場」。一個經(jīng)常打妄語的人,他修行是很難跟圣道相應的。就自身來說,障礙自己修學圣道的因緣,就整個佛法來說,你這個大妄語,以凡慢圣。你是個凡夫,但是你混亂圣人,凡夫來假裝圣人的境界,這樣子會破壞信施的平等布施之心。因為信眾他能夠成就廣大的功德,是出自于他一個平等的布施心。菩薩戒說:我們親近法師要有所檢別。要檢擇這個法師他的德行、他的正知見,是不是值得我們依止。就是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要有所檢別。但是你布施的時候,你不能有所檢別。所以菩薩戒說,一個信徒來到僧團,不管你拿多少東西,有多少錢,一定要平等布施。不能說我這些東西,我只供養(yǎng)有持午的比丘,不能這樣子。你也不能有所檢別,我這個東西只供養(yǎng)戒臘十臘以上的比丘,也不能這樣子,你這樣的布施功德非常有限。你一定是以平等心來供養(yǎng)所有戒臘的比丘,平等布施,這個布施功德跟法性相應。你今天以凡慢圣,你今天公開的指出你是一個圣人,你是一個成就圣道的人,成就禪定的人,信徒會對你特別的重視,破壞他的平等心,使令信徒的布施不能成就廣大的功德。這個過失就特別重,以凡慢圣。所以佛陀大妄語的罪制的特別重,就在此地。因為你破壞了整個信眾的平等心,而且他有敗亂整個佛法的修行位次。小妄語,以下的過失比較輕,就叫小。

  「一、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人。二、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三、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四、惡口-罵詈詛咒,令他不堪!

  小妄語是過失比較輕的,第一個是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人。你心中所想的跟嘴巴所說的是相違背,你的目的是欺誑他人。這當中包括見聞覺知。譬如說,你實際有見到,但是你說沒有見到。你實際是這樣聽聞,你說你沒有聽聞,乃至于覺知等等。小妄語包括見聞覺知,只要是心口相違,欺誑他人,都叫做妄言。

  二、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綺語是講一些世間輕浮的言詞,戲論,增長彼此的放逸。綺語就是講一些開玩笑的話。雖然也是無傷大雅,但是它的過失就是容易增長放逸。當然我們一天到晚在很粗的環(huán)境,內心當中廣泛的在色聲香味觸法活動的人,講講綺語感覺不出有什么樣大的過失。但是經(jīng)常在靜坐、修止觀的人,內心當中經(jīng)常寂靜住的人,他覺得很大的不同。你跟人家開開玩笑,講一些綺語,你再去打坐的時候,就靜不下來,心中的掉舉,等流的擾動性它就會干擾你。所以真正修行人,他不講戲論的。他要嘛!保持默然,要嘛!就講佛法。因為綺語講久了以后,你的心散亂掉舉,攝不住,他的心晃動攝不住。所以它有一個缺點,增長放逸,有這個過失。綺語的心情跟放逸的心所有關,前面的妄語都是跟欺誑心有關。

  三、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離間兩頭就是說,向此說彼,向彼說此。你知道某甲跟某乙的關系不是很好,你向某甲說乙方怎么怎么的,向某乙說甲方怎么怎么的,你的目的是要勾起是非,你是要引起雙方的是非,這樣子就構成兩舌。兩舌多分來說是跟嫉妒心有關系,我們不希望雙方和好,因為他們和好以后,對我的利益有所損傷,這個時候怎么辦呢?你就離間兩頭,勾起是非。這跟嫉妒心有關系。

  佛法講:「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爽。」基本上我們自己的功德跟別人是沒關系的,我們一個思惟方式,就是說我們破壞別人,對我們一點幫助都沒有,反倒是我們自己造的罪業(yè)障礙自己。我們以為依止嫉妒來離間兩頭,來破壞別人,對我們是有幫助的,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他有他的功德,我們自己有我們自己的功德,誰也不能取代誰。每一個人有自己該走的路。那么今天我們去破壞別人,事實上,我們自己造成的罪業(yè)正是障礙自己。我們破壞別人,不會因為別人受破壞以后,我們自己的功德會增上,比較順利,不可能。因為有罪業(yè),罪障,有罪業(yè)就障礙自己。兩舌跟嫉妒心是有關系的。

  四、惡口-罵詈詛咒,令他不堪。惡口跟瞋心有關系。「罵詈」,用粗惡的言詞去罵詈對方!冈{咒」用種種不吉祥的話,來詛咒對方,使令對方很難堪,很難受,這就是惡口。這個惡口啊如果所面對的境界若是三寶的境界,這過失又特別重了。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小公案,有一個大富長者,到了中年都沒有一個兒子,他就很緊張跑去找算命的。有某某婆羅門外道很會算命,他就用很多金錢供養(yǎng)算命的。算命的跟他算你今生是注定沒有兒子的,他很失望。有一個朋友說,你何不去問問佛陀呢?你看他怎么說呢?佛陀聽說是大智慧者,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好,他去問佛陀。佛陀說,你不久以后會生一個兒子,這個兒子非常有福報,有善根,他不久還會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他聽了很高興,他就邀請佛陀隔天到他家里面接受他的供養(yǎng),表示他的感謝之意。佛陀就默然答應了。第二天佛陀就帶著這些阿羅漢,他的常隨比丘,來到他的村莊。在整個過程,經(jīng)過一個山陵,經(jīng)過山陵的時候,突然間跑出一個猴子出來。猴子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感動的跪下去。跪下去以后,佛陀很慈悲就把缽拿給他,猴子就拿著這個缽跑開了。沒多久他就在樹上采了很多蜂蜜,放在缽里頭來供養(yǎng)佛陀,佛陀就慈悲的接受了。就拿著蜂蜜到應供的地方,平均分給每一個比丘吃。猴子做這么一個功德以后,沒多久就死掉了,死掉以后,他就投生到大富長者的家里。過去的大富長者要出生的時候,要安立一個名稱。名稱還不能隨便安,要有一點因緣的。就請算命,看看這個兒子是什么因緣能夠出生。外道還是有些禪定,有些神通,說你這個兒子福報還是很大的,這個福報還是跟蜂蜜有關,好,安立作蜜勝。蜜勝從小,他跟小孩子到外邊去玩,口渴的時候,也不要去買飲料喝,他拿個碗往空中一拋,碗里面都是滿滿的蜂蜜水,喝玩了以后,同伴沒有喝,他又往上一拋,又一碗滿滿的水分給同伴,大家又可以喝到蜂蜜的水。長大以后,看到佛陀很莊嚴就跟佛陀出家。出家以后,這個比丘去扥缽也是一樣,到荒山野外,沙漠的地方?jīng)]有水喝,他拿那個缽也是一拋,往空中一拋,經(jīng)過幾個旋轉以后,又是滿滿缽的蜂蜜,分給所有比丘吃。比丘就說了,蜜勝比丘是怎么回事?他的缽一拋,回來就是蜂蜜。他又是怎么回事,今生能夠證阿羅漢果。佛陀說,他經(jīng)常有蜂蜜喝,因為他前生是一個猴子,供養(yǎng)大眾吃蜂蜜。他為什么能夠成就阿羅漢呢?因為他前一生是迦葉比丘的一個修行的比丘,很精進如法修行的比丘。他有一天看到一個老比丘要跳到一個水溝的時候,老比丘的姿勢不太莊嚴,他就戲笑,你看這個比丘就像猴子在跳一樣。當時他所產(chǎn)生惡口的對象是一個大阿羅漢,這件事就不得了,使令他生生世世舵入猴身,但是他所栽培的善根是不會壞的。我們在三寶當中所栽培的善根是金剛不壞種子,不會被罪業(yè)所破壞,所以他能夠遇到佛陀,能夠有因緣出來,就成就阿羅漢。

  所以說我們惡口的對象如果是三寶的境界,那過失就很重。這很多,你看佛陀的一個弟子憍梵波提,《阿彌陀經(jīng)》聽法的十六個大阿羅漢其中的一位。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牛舐比丘,吃飯的時候嘴巴就跟牛在吃飯一樣。他以前也是這樣,他做小沙彌的時候,看到一位老和尚吃飯的時候,就像牛在吃草一樣。就譏笑他,那個老比丘吃飯就跟牛在吃草一樣,結果他所譏嫌的也是阿羅漢,所以他生生世世都墮牛身,等他果報結束做人的時候,他還帶有余報,他的嘴巴吃東西的時候就跟牛在吃東西一樣,叫牛舐比丘。他成就阿羅漢以后,佛陀就命令他到天上去應供,為什么呢?因為別人會譏嫌。因為你吃飯的時候,別人會戲笑你,出惡口,因為你是阿羅漢,別人會造業(yè)。要你改也改不過來,這是業(yè)報。所以佛陀命令他到天上去應供,受天的應供。惡口要盡量避免,尤其是我們在三寶的境界,不知道那一個人是圣人,就算不是圣人,在表面是還是一個住持三寶,所以惡口要避免的。惡口的發(fā)動,大部分都是在瞋心生起的時候,失去理性的時候。過去佛學院一位老師就告訴我們一個方法。說你發(fā)脾氣的時候不要講話,什么話都不要講,趕快離開現(xiàn)場。就是你想講話的時候,等你到佛堂拜拜佛,把你的瞋心調伏以后,再來講道理。瞋心的時候,講不出好話的,一個人失去理性的時候話就亂講,罪業(yè)就種下去。所以我們內心當中是在不穩(wěn)定狀態(tài)的時候,這個時候嘴巴咬住,不要講話,什么話都不要講,一定要等到你去佛堂拜完佛的時候,心平氣和的時候,有什么話再來說明,再來溝通。這都是屬于口業(yè)的過失。

  辛二、具緣成犯

  「大妄語具九緣成犯」有九種因緣。這九種因緣,我們把它分成三個部分,意樂、加行、究竟。意樂有五個,但是主要的意樂,能打妄語的心是欺誑心。你會說你是證果的、悟道的、禪定的,你內心當中有要欺誑他人的一種心情,這是第一個。后面講到開緣,他沒有欺誑心,他因為不明白修行的位次,他以為他成就圣道,他本身沒有欺誑心,那沒有構成意樂。大妄語的意樂就是欺誑心,他所面對的境界,妄語的根本戒,他必須針對人。如果他所面對的是鬼神道、是個天、是個畜生,那不犯根本。

  四根本重戒里面,殺生、偷盜、妄語,所面對的境界都是以人為主,淫欲的話就不管是人、是鬼神、是畜生,所面對的境界只要是入道就犯。所對的境界是人,而你心中做人轉想,你很清楚對方是個人。「境虛」,你所說的境界,你說你是成就的圣道、成就禪定、成就開悟,這個境界是虛妄不實的。你自知境虛,你自己也知道這個境界是虛妄的,你有欺誑的心,也是有這樣的意樂。

  加行有兩個,「六、說過人法」,你把這種虛妄的境界透過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钙、自言己證」你所說的過人法,必定是說你自己才犯,犯了根本。譬如說,你說你的同參道友成就初果,你說你的師父成就圣道,這種情況,即使你有欺誑的心,也不犯根本,只是犯到中品。大妄語成就根本罪因緣是自言己證,你必須說是你自己證到的,才犯根本。他的究竟是「言了了。前人領解!鼓阒v的話非常清楚明白,不是用暗示的。假設一個信徒說,你知道嗎?站在你前面是一個初果的圣人。那個時候只有你站在他的前面。換句話說,你在暗示你成就初果,但是你不是用言了了,你是用暗示的口氣,那是不犯的。你一定要明白的說,我證得初果。言詞要很清楚分明。

  律上也說,有一個居士他說,我聽說一個人打坐,能夠做三個小時就是阿羅漢。這個比丘就坐在他前面,故意坐三個小時。這樣子犯不犯大妄語呢?不犯,因為他本身沒有用口業(yè),用動作來表達,這不犯根本。如果他有欺誑之心,頂多只是犯到中下品。妄語本身它的過失只是屬于口業(yè)的過失,一定是要透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而且要很清楚分明的,不是用暗示的。最后一個條件要「前人領解」。對方明白你的意思,那就犯了根本。如果對方他還是沒有聽懂,你講了半天,他還是沒有聽懂你的意思,不犯根本。所以大妄語的根本是你講的很清楚,對方也能夠理解,這個時候就正式結下大妄語戒的根本罪。

  「小妄語具六緣成犯-一、對境是人。二、人想。三、違想說。四、知違想說。五、言了了。六、前人解。」

  小妄語它的一個根本的是對境是人,也一樣是人,你做人的轉想。違想說,言詞違背你心中的想法,而且你知違想說。換句話說,你有欺誑之心,你也知道這樣做是違背你心中轉想的。

  五、言了了。你講的很清楚分明。前人解。前人理解。就犯了小妄語。

  問:?

  答:意樂、加行、究竟來判斷,它主要是針對根本,根本戒。他這個已經(jīng)不是根本戒,小妄語犯到都是中品而已,乃至于飲酒戒,都沒有明顯的意樂,加行、究竟,這樣的話。意樂、加行、究竟,是針對于根本。

  辛三、犯戒輕重

  (一)大妄語

  「向人說證果乃至羅剎來到我所,彼領解-上品不可悔罪。」

  因為你面對的是個人,而且你說的是過人法,你說的是證果、你是成就禪定、你是開悟、乃至于羅剎鬼神來到你這個地方,對方能夠領解你的意思,具足上品不可悔罪。

  「向天龍鬼神說證果等,彼領解!鼓忝鎸Φ木辰缡翘忑埞砩,說過人法對方也理解,這個只犯中品。因為你不是對人。這個戒里面主要的是針對人。

  「向人說證果等,而言不了了,前人未解-中品可悔罪!瓜蛉苏f證果等過人法,但是你不是講的很清楚,你是用暗示的語氣,或者你雖然講的很清楚,對方還是沒有理解。對方?jīng)]有理解,這個時候不能結上品,只能夠結中品;蛘哐圆涣,或者前人未解,都是屬于中品。

  「向聾癡不解語者說」,聾子耳朵聽不到話,你講半天他也不能夠明白;蛘呤怯薨V的眾生,他不能明白去理解你的話的內容,所以都是屬于中品可悔罪?聪缕返那闆r:

  「向不解語的畜生說。發(fā)心欲言,而未言。」畜生又比鬼神降一格;蛘吣惆l(fā)心要打妄語,但是沒有講出來,沒有付諸行動,下品可悔罪。

  藕益大師的補充說明。「若功夫稍稍得力,不知法相,謂證果等,本無欺誑之心名增上慢,不失戒體。然須請教師長先達抉擇是非,殷勤悔過,舍其有所得心,精求真正出要,方免沉墜耳!」

  有時候我們的功夫,或者念佛、或者持咒,稍稍得力,內心當中佛號,或者作意一現(xiàn)前的時候,內心當中一片寂靜,明了寂靜,寂靜明了,一切的煩惱,一切的妄想,暫時不活動。但是我們不知道法相,我們也不知道修行的位次,我們以為我們成就圣果、成就圣道,甚至于你把它表達出來,我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內心當中本無欺誑之心,因為你是在不知法相的情況之下講出來的,并沒有要欺誑他人的意思,這個叫增上慢。這是我慢的一種,慢心把你自己增上,你自己沒有那么好,把你自己講那么好,叫增上慢。這種情況不失戒體,因為你沒有這樣的意樂,沒有打妄語的動機,沒有欺誑心。但是這件事情也不能夠這樣子就算了,然須請教師長先達抉擇是非。那么你這個時候你應該請教師長,明白教理,明白法相的師長來為你抉擇是非,看你現(xiàn)在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對于前面的話要殷勤悔過,舍其有所得心,對于你所說有所得的境界,要舍掉。精求真正出要,方免沉墜耳!要走上正途,才能避免走道三惡道去。

  《小止觀》智者大師的四禪波羅蜜說:我們修行,我們慢慢的用功,對于心中法寶的相應程度,會慢慢、慢慢的由淺轉深,念佛的時候,佛號會越念越清楚,越念越有力量,甚至于會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智者大師警告我們,千萬不能跟別人講。就是說我們對于信徒,對于一般的同參道友,可以講佛法,佛法怎么修行?它的理論是什么?修行的位次是什么?都可以。你盡量避免講到你個人的證量,個人的證量盡量不要表達出來,為什么?這當中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你講出來,除非你講的跟你的修行位次要完全符合,你多講一分也不對,少講一分也不行,你要講的跟你實際情況完全一樣,這就不容易。你講多了,讓別人領解,這個有過失,講少了也不行。這是第一個理由,因為你很難把你的境界講的很清楚,很容易讓對方產(chǎn)生誤解,誤會你成就圣道了。容易以凡慢圣。第二個、你講出來以后,你的功夫很快就退失掉。所以我看有人打佛七,也沒人告訴他,他也不知道,打佛七的時候,他功夫相應的時候,看到很多蓮華,什么什么的?這都是好現(xiàn)象。但是他很容易站出來跟大家講,當然這樣子有點好處,增加大家的信心。但是他講出來以后,他肯定下一枝香這個境界消失掉,以后很難再出現(xiàn)。就是說你修行有什么好的境界,你講出來,這種境界肯定退失掉。除非你成就圣道,不退轉,位不退。只要沒有成就圣道,還是有為法,你講出來,下次打坐,這個境界就再也不出現(xiàn)。智者大師提醒我們,我們平常在抉擇法義的時候,討論佛法都可以,按照佛法的內涵講,盡量避免講到你個人的果證。第一個、他弄得不好很容易打大妄語。第二個、你講了以后對你自己非常不利。你講了以后,你這個功夫很快退失掉,會破壞你的功德的。所以值得我們注意的,你自己知道就好。有一種情況就是說,你可以私下請教你的善知識,把你修行的內涵跟他講,看這樣子對不對。私下請教善知識,為了抉擇是非,那是可以的,這種情況是可以的。

  (二)小妄語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言了了、前人領解-中品可悔罪。若言不了了,前人未解-下品可悔罪!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都是小妄語。你講的很清楚,對方可領解,這都是中品可悔罪。講的不清楚,或者是前人未領解,兩個里面有一個就是下品可悔罪。

  辛四、開緣情況

  「向人說證果等法相」你現(xiàn)在是為人家解釋證果的修行位次,你并沒有牽涉到你個人的果證。我并沒有說我自己的修行位次,我只是告訴你佛法的內涵是什么?這個是不犯的。

  「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事!鼓惚緛硎侵v其它的事情,當然沒有欺誑的心,但是講的時候講錯了,講到證果的事情。這個是不犯的,因為你沒有欺誑心。這是失誤,誤說。

  「戲笑說」大家開玩笑,我說我初果,你說你二果。我自己明白你在開玩笑,對方也明白你在開玩笑,這情況是不犯的。藕益大師說,「雖不犯重,而犯輕罪,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不犯是不犯根本,那是方便罪,輕罪是犯到了,這個不是一個言說的正式儀軌。言說不應該有戲笑的情形。

  「狂亂壞心」這個是不犯。

  妄語戒另外有一個開緣,在藕益大師的《五戒相經(jīng)箋要》。他提到一個方便妄語。方便妄語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要救拔有情眾生的命難,而打妄語。要了救拔有情眾生的命難。譬如說,你到山上去看到一只小白兔,匆忙的跑到東方去了。后面有一個獵人拿一枝槍跑過來,問你說,看到小白兔沒有?你很明顯的知道,這個獵人是要殺小白兔的。我有看到啊!到那里去了?他往西方去了。你指示另外一個方向。雖然你這個時候是心口相違,你心中很清楚這個小白兔是往東邊走,但是你表達是表達他往西邊走,這種情況是不犯的。雖然心口相違,但是你內心當中沒有個人的名利心,你這個動機是為了要救拔有情的命難,因為我要講真話的話,對方有生命危險。所以說站在救拔有情眾生的命難之下,這個時候,藕益大師說,不但是不犯,而且多諸功德。還有功德,因為你是用慈悲心打妄語。為救拔有情的命難而打妄語。

  第二個、為攝受眾生歸信三寶。你為了使令眾生歸信三寶的情況之下,打了一些方便妄語,這也是不犯,因為要成就他的善根。前面的一條是要救拔眾生的色身,第二個是救拔眾生的法身慧命。法身。這兩種情況都是為了利益有情,所以他不犯。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的緣故,所以不犯。

  辛五、持犯得失

  「毀犯妄語戒-果報-三涂果報-余報-一、多被毀謗。二、為他所誑!勾蛲Z的人,經(jīng)常打妄語講一些不真實的言詞,你以后的生命當中很容易被毀謗。這件事情你根本就沒做,但是別人就很容易誣賴你說是你做的。你很容易被人家說一些不真實的毀謗的情形。第二個、為他所誑。你很容易會遇到一些不老實的人來欺騙你,你很容易被騙。這跟妄語有關系,很容易就被人家欺騙,這個也是一種妄語的余報。

  「持不妄語戒-果報-得生人天,乃至佛果」他的果報是人天果報,乃至于成就佛道。

  「余報-一、發(fā)言信重。二、言無誤失!埂赴l(fā)言信重」,我們經(jīng)常講真實語,我們講出來的話特別有威德力。我之前在高雄看到一對夫婦,一對信徒。他們倆位夫婦帶著他們的兒子出來,他兒子很調皮,東跑西跑。她先生叫他坐好,她兒子對她先生的話不當一回事。但是母親一出聲就他兒子坐好,這個兒子就乖乖的坐好。我當時很疑惑,其實他母親講話也不是很兇,她只是很正經(jīng)的跟他講坐好,他就坐好。后來我發(fā)覺這當中有一點差別。就是一路上,她的先生喜歡講那些戲論的言詞,喜歡開玩笑。雖然他相信三寶,但是喜歡講不傷大雅,開開玩笑的話,大家開心。但是他太太話不多,不講話則已,一講話就是言之有物。所以這當中就有一些差別,你一天到晚講一些戲論的話,你這個戲論的話講多了以后,有什么問題呢?你講的話沒有人相信你,你有講等于沒有講。有些人講話的時候特別的謹慎,他不講那些戲論的話,這個時候呢這個人講的話特別有威德,就是有一種力量在里面,他講的話大家就會相信,大家就會照著做。他就是有這樣的功德,發(fā)言信重。大家能夠生起信心,生起尊重之心。

  「二、言無誤失」。

  他講話不會有差錯。不會有些人講話就會被人家誤會。他本來要表達這個意思,這個七講八講被人家誤會以為這個意思。經(jīng)常會有誤失的情況。能夠持妄語戒的人,講話不會有誤失的情形。

  這個不妄語戒,我講一個小故事,這故事是發(fā)生在印度的一個真實情況。這故事是出自于《大自在喜馬拉雅山》,一本書。這本書是作者跟師父一起修行的情況,把師父教化弟子的情況記載下來。他的師父是山卡拉教派的修行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往生了。有一天這位作者陪他師父到車站,這個站長是他師父以前的皈依弟子。站長看起來很不安,說:師父,我最近給人家算命,算命先生說我最近會有牢獄之災,我現(xiàn)在心情很不安,怎么辦呢?請師父開示我一個修行方法,我一定會好好的遵守,能夠躲過這個牢獄之災。他的師父是有神通力的,看他的意思,他的師父是一個成就圣道的圣者,看他里面那本書的內涵。印度的修行人就說了,你從現(xiàn)在開始,你三個月都不要打妄語,你遵守這個規(guī)則,你一定能夠逃過牢獄之災。徒弟對上師有信心,好,我遵守這個原則。這次以后就開始不打妄語。到了第十三天就發(fā)生一件事情,因為整個站從下到上經(jīng)常收受賄賂,有一個調查員聽到風聲,來調查曾經(jīng)有過賄賂的事情。過去的情況他們就打妄語,從下到大,大家都打妄語。這調查員一一的問,問到站長的時候。站長就想,我答應我的師父三個月不打妄語,我要遵守我的原則。他就如實的把受賄賂的情況,一五一十的講出來。講出來的時候,其他的十二個職員就很生氣,聯(lián)合起來就誣告,我們都一致認為其實這件事情都是站長做的,我們都沒有參與。調查員也是一個胡涂人,就聽信這十二個人的話,就把十二個人放了,把站長扣押起來,送到法庭去,控告他貪污。這位站長因為講真實話以后,就被關起來,準備被宣判。這個時候他的太太,看到這個情況就帶著他的家人離他而去,他的財產(chǎn)被充公,整個家庭被查封。他那時候還是非常沮喪,但是他還是堅決我從頭到尾不打妄語的諾言。開庭那一天法官就審查他的案子,再把他問一次,他也是如實如實的講出來。這個法官就很驚訝說,為什么你講的話這么真實呢?都不打妄語。他說:因為我的師父告訴我不能打妄語。你師父是誰呢?原來這位法官也是他師父的皈依弟子,法官就很感動,看他的情況就知道這個罪不是很重,而且都是真實語,就把他給釋放了。其他十二個人打妄語,全部抓起來入獄了。他逃過這牢獄之災以后,有一天他在樹下睡午覺的時候,在第三個月結束的最后一天。政府官員來通知他說,你往生的父親,過去留一塊很大的土地,但是這個土地沒有好好的過戶,被政府錯誤的征用,征用了好幾年。政府為了補償這個過失,花了一百萬盧幣,來作補償,然后把這塊土地歸還給你。這個時候呢這個站長一下子就變得很有錢,他的太太因為這樣子也回來了,又要跟他恢復感情。這個時候站長就思惟,我只是持了三個月的不妄語戒,什么戒都沒有持,就持不妄語戒而已。我就躲過牢獄之災,得到一百萬盧幣,有得到一塊土地。如果我能盡形壽的不妄語,那是一個什么境界呢?后來他就把這個錢財分給他的妻子,分給他的兒子,全部不要了,他就出家了。他想要看看盡形壽的受持不妄語戒是個什么樣的功德?

  佛法講善業(yè)跟惡業(yè)。就是說雖然我們持不妄語戒的時候,乃至于持前面殺盜淫妄戒的時候,我們在現(xiàn)實,人生的官場會暫時失去一些利益,但是你那持戒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反過來說,你因為保護你一時的利益而犯戒,但是你以后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就像德瓶一樣,我們有功德寶瓶,持戒之人所求如愿,犯戒之人一切皆失。你把德瓶打破了以后,你的功德破壞以后,所有的東西還是會失掉的。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這樣的善業(yè)他不斷的前進,乃至于成就佛道為止。

  庚五、不飲酒

  前面的四條戒是性罪,飲酒戒是遮罪。性罪的意思就是說前面的殺盜淫妄,它的體性就是一個惡法,不管佛陀是不是制戒,只要你犯到以后,就有罪過,叫性罪。它的體性就是一個罪惡。第五個飲酒戒,它是遮罪,它的體性不是罪惡,但是它引生罪惡。就是說,雖然它不是罪惡,但是你去造做這件事情,它引生罪惡,所以佛陀遮止,是遮罪。佛陀為了要保護前面的性罪,所以遮止。

  辛一、解釋名義

  「凡具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醉人者,名之為酒!

  酒的定義是說,它的色香味都有酒的成份。酒色、酒香、酒味,套句現(xiàn)在的話就是有酒精成份,不管它是水果釀制、是稻米釀制的,只要發(fā)酵過,有酒精成份的,都叫做酒。

  辛二、具緣成犯

  飲酒有三種因緣,第一個是酒。你所面對的境界是酒。第二個、沒有重病的因緣。你沒有重大疾病的因緣。第三個、飲咽犯。酒戒的成就,要吞下去才犯。嘴巴漱漱口,把它吐出來是不犯的,一定是要吞進去。吞進去才犯的。就是說只要是酒,不管你的動機是什么。

  不管八關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除了四重戒法以外,都不管你動機的。就是只要是這樣的境界,做成就就犯。

  辛三、犯戒輕重

  「凡具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醉人者-中品可悔罪!埂阜沧骶粕、酒香、酒味,飲之不能醉人者-下品可悔罪。飲而未咽-下品可悔罪。」

  酒醉的輕重是從酒精成份的輕重,酒精成份比較重的,烈酒,罪就比較重。它能夠使令你醉。有一種酒,它的酒精成份比較淡薄,你喝再多,都不會醉的,這個是下品可悔罪。飲而未咽。你飲一飲,到了嘴巴的時候后悔了,把它吐出來,這個也是下品可悔罪。

  辛四、開緣情況

  「食中不知有酒誤飲」,你在吃飯的時候,你去受人家應供,居士把這個酒放在里面前了,你也不知道里面有酒,這不犯。從你知道以后,你應該停止。如果你知道以后再喝,那就犯了。在一種不知的情況是不犯的。

  「以酒煮物,已失酒性。」酒經(jīng)過你煮了以后,它已經(jīng)失去酒精成份,酒精成份已經(jīng)蒸發(fā)了,不犯。

  「病時余藥治不瘥,以酒為藥!共『苤,必須以酒作藥引,除了酒以外沒有東西可以取代,這是不犯的。因為治病嘛!重病的因緣。

  「以酒涂瘡」,你用酒來作消毒,不是拿來喝的。這是不犯的。你不是拿來喝的。

  酒戒的制戒姻緣,我們可以說一下,佛在世的時候,周利盤陀伽,他的心思很散亂。他出家以后,他的師父告訴他一個偈頌,百日不能成誦,一百天都背不起來。一個四句偈,百天都背不起來。后來佛陀告訴他修數(shù)息觀,把心給專注了,從呼吸當中思惟無常無我,成就阿羅漢道。有一天,他到支提國游化,這個國家在河邊住了一只毒龍,這個毒龍非常兇猛,旁邊的人只要一靠近他,所有的動物就被他吃掉。鳥從他上空飛過去,他用毒液一噴毒,就把對方給毒死。大家就不敢靠近他,但是那條河又是一個很重要的交通道路,大家就很苦惱。周利盤陀伽知道以后,他就到那個地方去,毒龍一聞到人的衣服味道,就知道有人來。看到一位比丘在那里打坐,就用火噴周利盤陀伽。周利盤陀伽,他入火功三昧,他身上也是出火,保護自己。這只毒龍用神通力從虛空降下很多的毒蛇,毒蝎、毒蛇從空而降。周利盤陀伽就把毒蛇、毒蝎,變成蓮花掉下來。所以這個神通看得出來,外道的神通比不上圣人。圣人的神通,他里面有無漏的戒定慧。所以說神通高的人,能夠把神通低的人的東西加以變化。你變成什么,我可以把你的東西再加以變化。神通低的人不可以,你不可以改變對方。最后這條毒龍就沒有力量,神通使完以后,身體就很虛弱。周利盤陀伽就變一只小蟲,小毛毛蟲,從他的眼睛跑進去,從鼻子跑出來。從鼻子跑進去,從耳朵跑出來,這個是很痛苦,它就說,我皈依你,我皈依你。周利盤陀伽就說,你不要皈依我,你皈依佛陀。皈依佛陀有什么好處呢?周利盤陀伽就為他說四圣諦,苦集滅道,四圣諦法,因緣所生法。告訴毒龍說,你今生會變毒龍,是你過去的瞋心。你今天再不改正你的壞習慣,以后會墮落的更厲害,永遠不能夠解脫。毒龍聽了以后,惡心就消滅了,就不再傷人。不再傷人以后,道路就通暢,大家就很高興。有一位女居士為了感恩周利盤陀伽,就準備很多的飯菜,準備了一個黑酒。周利盤陀伽吃飯的時候,口渴就把黑酒一口就喝光。喝光的時候,回到寺廟,走到一半就醉倒在地上,衣缽掉了滿地,醉倒在地上。佛陀跟阿難尊者經(jīng)過的時候,佛陀就明知故問說,這個人是誰呢?阿難尊者說,這個人是周利盤陀伽。這個人是不是前幾天降服毒龍的那個周利盤陀伽?說,是的。佛陀就昭告所有的比丘,說,你看周利盤陀伽,他清醒的時候能夠降服毒龍,喝了酒以后,連一只哈蟆都不能降服。佛陀因此而制戒。

  酒本身雖然不是過失,但是你飲用以后,會使令你心智猖狂。會使令你失去理智,你就很容易造殺盜淫妄的罪。所以佛陀制酒戒,來保護前面的四條戒,是這種情況的。前面五戒的正式戒相說完了。

  己二、懺悔方法

  先解釋懺悔!笐浴,此心已往犯。就是說它是針對于往犯,就是你過去所造的罪業(yè)的一種修持,此心已往犯,它是針對于過去的!富凇怪笖辔磥矸。是針對于你未來的過非的一種止斷,立誓不再造作。懺是針對于已經(jīng)造作罪業(yè)的一種修持;谑轻槍τ趯硪l(fā)生的過非的止斷。兩個地方不太一樣的。

  懺悔的方法,這當中分成兩段,先看懺悔的意義,再正式說明懺悔的方法。

  為什么要懺悔呢?先看犯罪的果報。我們在殺盜淫妄當中的四根本戒,犯到以后,它所形成的果報有兩個。

  「一、習果。二、報果!埂噶暋,是一種等流習氣。就是「染心相續(xù),輾轉增盛。」

  基本上我們在造罪的時候,由意樂而產(chǎn)生加行,乃至于到究竟。意樂就是一種等流習性,染污心。殺生,你的染心就是一種瞋心。偷盜就是盜心。淫欲是一種貪染心。妄語是欺誑心。你造作這個罪業(yè)以后,染污心的勢力相續(xù)而不斷絕,乃至于在你的心中輾轉增盛,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就是一種惡的等流習性。換句話說,他還會再繼續(xù)造作,這也是一種果報。

  「二、報果。」是一種異熟果報。當中有一個三涂的果報,一個世間的因果!溉康墓麍蟆故窃豢倛,曰你造罪的上中下品,來決定三涂果報!甘篱g的因果」是曰個人的別報。譬如說殺生,它的別報是短命多病等等,這是講別報。我們造了罪業(yè)以后,內心當中就有兩種果報,第一個,你一個惡念增長。第二個、你有一種罪業(yè)會去招感三涂果報,跟一個不可樂的世間因果。這應該怎么辦呢?「如法懺悔」,我們隨順于佛陀的教法來懺悔,這當中有兩種功德。

  「一、斷除惡念之相續(xù)。二、懺除三涂果報!箲曰诘牧α,它能夠使令惡念的力量停下來。第二個、能夠懺除三涂的果報。換句話說,世間的因果是不失,這值得我們注意。目犍連尊者是一位大阿羅漢,三明六通大解脫。目犍連尊者是怎么死的?他是被執(zhí)杖外道打死的。目犍連尊者在山中打坐,遠遠的看到執(zhí)杖外道三、五個過來,他用神通現(xiàn)到另外一個山頭去,沒多久執(zhí)杖外道還是找上門。他就知道這個因果是逃不掉的,結果第二次他就不跑了。執(zhí)杖外道一看到目犍連尊者在那邊打坐,二話不說就起深瞋心,用棒子把目犍連尊者活生生的打死。打死了以后,還打成肉醬。后來是阿難尊者拿衣服把碎肉拿起來包回去。目犍連尊者的皈依徒弟,叫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是皈依目犍連尊者,他去看他師父的尸體,一看到以后,非常的生氣,下命令把所有的執(zhí)杖外道全都抓起來,丟到火里面全部燒死。一個國王起瞋心也是不得了,他造罪業(yè)也是不得了。他把國家里面最優(yōu)秀的醫(yī)生都找來,這是我?guī)煾?現(xiàn)在是變成一堆肉醬了,我限你們三天內把他治好,否則把你們全部都殺死。醫(yī)生都緊張了,這個人被打成肉醬怎么能夠治得好呢?醫(yī)生沒辦法就跪著求目犍連尊者,尊者,您老人家是神通第一的阿羅漢,你救救我們。你看你的身體傷的這樣子,我們沒辦法救你。我們沒辦法救你,我們會被殺死的。目犍連尊者他的神通也不簡單,被打死了以后,他用神通力,一下子又把身體組合起來。組合起來以后,阿阇世王很高興,求他師父住世。目犍連尊者說,我入涅槃的時間已經(jīng)到了。他講一個四句偈!肝医窈斡么松,荷負眾苦不休息;我已滅除三界毒,安樂當去涅槃城!刮医窈斡么松,我現(xiàn)在不用臭皮囊色身。為什么這個色身,飛到虛空,用三昧火把自己身體燒掉。

  所以說世間的因果,神通都還不抵業(yè)力,乃至于佛陀都還有九種余報。所以說雖然經(jīng)過懺悔,雖然可以滅除三涂果報,但是世間的別報,人跟人之間的惡因緣,他是不失的。所以我們還是要避免犯罪。懺悔的意義,能夠斷除惡念的相續(xù),能夠懺除三涂的果報。

  懺悔的方法,這當中有兩個「第一個、事懺。第二個、理懺。」

  事懺有三個:

  「一、責心懺-但有染心,未動身口。」有染污的心,或者在夢中有犯罪的情形,都是屬于責心懺。責心懺要怎么懺?「自責己心,令生厭離。」就是你內心當中對于你所起的惡念,或者是瞋心、或者是盜心、或者是貪婪心、或者是欺誑心,你要呵責自己,使令你內心當中對惡念生起厭離的心。呵責,呵責五欲,怎么呵責呢?就是你要思惟它的過患,把惡念譬喻作厭賊。厭賊會偷盜我們的功德法財,我們賺錢是不容易的,每天積功累德不容易。但是起一個惡念以后,這個賊就把錢偷光了。譬如毒蛇,我們一個身體,從小到大也不容易,被蛇咬一口就死掉。譬如毒蛇,毒害我們的法身慧命。譬如大火,使令我們熱惱不安。你就是用惡念的種種過患來呵責,使令我們能夠令生厭離。觀念在這個地方。乃至于作夢當中,有犯戒的情況,我們醒過來以后,也是要責心懺,呵責自己。

  責心懺,事實上是所有懺的基礎,后面的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都必須有自責己心,令生厭離的基礎。就是要有厭離的心。

  「第二個、作法懺(中下品罪)」,前面的責心懺針對于只有意樂,作法懺是你意樂以后,又表達出身口,加行,但是沒有究竟!赶蚯鍍舸笮〕松蝗四酥寥税l(fā)露懺悔!挂獙τ谇鍍舻,起碼這一條戒他必須是清凈的。大小乘的僧眾,出家五眾。如果是下品的一個人,如果是中品的要三個人,發(fā)露懺悔。作法懺有一定的儀軌。

  「第三個、取相懺(上品罪)」,有意樂、有加行、而且把它做究竟。

  「于中或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見好相為期。此須至誠懇切,內資理觀,外假壇儀,凡法華、方等、大悲、占察等,皆屬「取相懺」攝,能滅根本重罪,令凈戒復生!

  取相懺分成三段來說明。先看期限,取相懺的期限,「或者二七、或者三七、乃至一年!顾脑瓌t是以見好相為期。見好相是說,你在覺醒當中,或者在睡夢當中,你能夠見到花、見到光、或者見到三寶,或者見到你吐出穢物等等,這個就是見好相。弘一大師也提到一個觀念說,如果你能夠至誠懺悔滿一年,即使沒有見到好相,也可以再重受,開取重受。最起碼要一年,最好能夠見好相,如果見好相,就不要重受了。后面會講到,能夠使令凈戒復生。如果你沒有見到好相,你至誠的懺悔滿一年,可以重受。

  這是講期限?此膬热荨复隧氈琳\懇切,內資理觀,外假壇儀,凡法華、方等、大悲、占察等,皆屬「取相懺」攝!谷∠鄳员仨氈琳\懇切,內資理觀。要能夠有理觀,理觀當然主要是四念處觀。思惟犯戒的過患,呵責己心,令生厭離。這種理觀。外假壇儀。這個內指的是內心,外指的是身口二業(yè)。外假壇儀,是說你身體要禮拜,口要誠實。譬如說,我們拜八十八佛,那些地方是要拜的,那些地方是要發(fā)愿,或者回向,要去念出來的。就是身禮拜,口誠實,外假壇儀,遵守懺悔的儀軌。那些懺法是屬于取相懺的儀軌,法華三昧懺、方等懺、大悲懺、占察懺,或者是八十八佛大懺悔文等等,都是屬于取相懺所攝受。它的功德「能命根本重罪,令凈戒復生!拱涯阍(jīng)所造的殺盜淫妄的根本罪消滅掉,使令你清凈的戒體再一次的生起,再一次的復生。

  取相懺,在律上提出五個條件。第一個、要請懺悔主。取相懺的懺悔主不能請比丘、比丘尼。是請十方諸佛菩薩。它是屬于大乘的懺悔法門。為什么請懺悔主?因為我們凡夫的心比較薄弱,以佛菩薩來證明,加強我們懺悔的心意。以十方諸佛菩薩當懺悔主,來為我證明。第二個、諷誦經(jīng)咒。經(jīng)咒就像肥皂一樣,律上說就像藥皂一樣,它能夠洗除我們的罪垢。說我們懺悔,雖然是一顆能懺悔的心,是不夠的。一定要假借肥皂,才能夠洗除污垢。什么是肥皂呢?就是佛陀的這些法寶,經(jīng)典、咒語。第三、說己罪名。你請的懺悔主,譬如說八十八佛,八十八佛懺悔主就是普賢菩薩。法華三昧懺也是普賢菩薩。大悲懺的懺悔主就是觀世音菩薩,你最好有觀世音菩薩的相狀,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的相狀。你在他們面前發(fā)露你的罪業(yè),把你在某一個時,某一個處所造的罪業(yè)把它發(fā)露出來。說己罪名。第四個、立定誓愿。你發(fā)露以后要立定誓愿,盡未來際永不再造作。第五個、如教明證。你在整個教行當中,一定要見到好相。就像教理說的,在夢中或者覺中,見花、見光、或者見到佛菩薩的形相、見到吐出穢物等等。如教明證,教理來作一個清楚分明的證明。

  我過去佛學院有一個同學,一個居士,他現(xiàn)在后來受戒了。他之前在受居士的時候,犯到邪淫的根本罪,就不能受戒了。他很想出家,怎么辦呢?就作取相懺。他一開始作,大概有三個月都沒見好相。他很虔誠。后來我說,這個取相懺的關鍵,好相要現(xiàn)出來,一定要斷除惡念的相續(xù)。如果我們只是事相上的修行,外假壇儀。反正時間到了,我就去拜,拜完了就下去。你肯定很難見到好相。因為相從心生,好相一定從清凈心現(xiàn)出來的。后來我叫他再加修四念處的止觀,我說你一定要修四念處,你一定要把你過去造作淫欲的心熄滅下來。甚至于遇到男女的境界,能夠不起淫業(yè),就是惡念的相續(xù)被你調伏。后來他照著做,他一方面懺悔,外假壇儀。一方面內資理觀,呵責淫欲心的過患。果然,他有一天作夢見到好相。他夢到他吐出穢物,在那個地方洗澡,洗的很干凈。所以說這個大乘的取相懺要見到好相的關鍵,你的心要改變。如果你的心的等流心,惡念沒有停下來,肯定見不到好相。他這個跟前面的作法懺不同,作法懺把儀軌念一念就完了,惡念的相續(xù)沒有斷,也無所謂。因為作法懺,它是一個事相的懺法。取相懺,有一點理觀的意思。這個理觀跟后面的理觀還不太一樣,它沒有像后面的理觀,觀的那么深,只是觀到他的過患,用呵責的方式使令他的惡念停下來。

  「理懺-無生懺-言理懺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為,恒觀「無性」。」

  理懺的對象是針對于有智慧的人,通達教理的人。特別是法華懺、方等懺,在懺悔之前,要研究很多的大乘經(jīng)典,明白諸法實相才可以的。它的對象不像前面的責心懺、作法懺、取相懺,每一個人都可以修。它有一定的教理的基礎。則多方便,它有很多的方便,誦經(jīng)、持咒,都可以。隨所施為,恒觀「無性」。理懺跟前面的事懺不同。事懺是針對已經(jīng)造做的罪業(yè),它的所緣境是針對于罪業(yè),或者呵責、或者作法、或者取向來消滅。理懺是針對于能犯的心,從罪的根本。所以說他在修懺的時候,他要理觀的。觀察他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生滅的本質當中,找不到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它是恒常隨順因緣而變化的。從無常當中,悟入到空性,觀察到內心當中那一個清凈的本性!负纹自性本自清凈」,那個不生不滅清凈光明的本性。這個就是理懺。

  這個理懺它有什么好處呢?我們平常的心情,認為我們這一念心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有我去造罪業(yè),有我去得果報。這樣的思考,會使令我們的罪業(yè)非常的堅固,很難懺除清凈。如果今天能夠透過佛法的智慧,能夠深觀諸法實相,看到我們內心當中最深的那個本來面目,那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這個時候就能夠把我們那個無量無邊的罪業(yè),從根本動搖。原來業(yè)性是本空的,原來所謂的罪業(yè),也是因緣所生,如夢如幻。道宣律祖他也說,靈芝律師也提到這個觀念,理懺不能單獨存在,一定要跟前面的事懺配合。事懺就像一個人的腳,理觀是一個人的眼睛,目足雙運。我們如果只是從事懺,那效果就差很多。能夠在事懺當中、拜八十八佛當中、修習懺法當中,能夠深觀諸法實相,能夠觀察到我這一念心是清凈本然。能造的心是清凈本然,所造的業(yè)也是如夢如幻,能造所造性空寂。這個時候在滅罪,就有很大的力量,很大的力量。這個地方理懺,他要配合事懺來操作的,如目足雙運。

  我們修凈土的人啊,理觀也是很重要的。帶業(yè)往生,憑什么帶業(yè)往生呢?如果你能夠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你過去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yè),都是如夢如幻。你能夠相信,你能夠帶業(yè)往生,憑這一點。就憑著「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你對往生就有信心。如果你認為這個罪業(yè)都是真實的,你這個信心很難建立起來,就很難建立起來。就使令你這一念心跟阿彌陀佛之間就有障礙,那個無量無邊的罪垢,就障礙你跟彌陀感應道交。理觀對于你突破障礙,不管是你站在滅罪的角度,不管你站在跟彌陀感應道交的角度,都非常重要。這個理觀的問題,理觀的生起不容易,它就是難在要長時間的研究經(jīng)論。你看大乘的止觀跟小乘的止觀不同,小乘的止觀都是從事相,你注意丹田,注意呼吸,不用看經(jīng)典,也隨時可以修,修個七日禪、一日禪,馬上去就能夠得到寂靜。大乘止觀為什么困難呢?你看唯識止觀,天臺止觀,你起碼要三年的經(jīng)論基礎,你才有資格修行。因為大乘的止觀,它深觀諸法實相,你沒有前面的教理基礎,你根本就沒有辦法操作。所以大乘佛法后來傳承很快就斷掉?因為他在修觀的時候,前方便很重要,通達教理,這件事不容易,但這件事又非常重要。不管站在凈土法門的角度,不管站在感應道交的角度,這個理懺都很重要。懺悔,有事相的修行,理相的觀察。有事修、有理觀,如目足雙運,能夠滅罪。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