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3)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3)
丁二 結(jié)上勸誡
戊一 如法罪滅福生
生如是等七種心已,緣想十方諸佛賢圣,擎拳合掌,披陳致禱,慚愧改革,舒歷心肝,洗蕩腸胃。如此懺悔,何罪不滅?何福不生?
上明興發(fā)七種增上勝心,既然“生”起“如是等七種”極為殊勝的心,就當如法懺悔,若不懺悔,發(fā)心有什么用?所以現(xiàn)在特加勸誡。懺悔不是心中想想就算,應(yīng)該“緣想十方諸佛賢圣”,顯示諸佛雖不在自己面前,但想諸佛猶如在自己面前,面對諸佛賢圣懺悔,既得諸佛證明,亦得諸佛加被,罪業(yè)自可得到清凈。觀想諸佛在前,進當“擎拳合掌”。拳是拳頭,擎拳是將自己拳頭高舉起來,從而合掌,表示自己決心懺悔。有這決心,“披”剖“陳”詞,懇切禱告,達于極點,名為“致禱”。
七種勝心,第一慚愧心,懺悔而不具有“慚愧”,不是真切懺悔,唯有以慚愧心痛切“改革”,于懺悔后,方不再造諸惡。改是更改罪惡而行諸業(yè),革是革除過去所有罪惡。“舒歷心肝,洗蕩腸胃”:舒是舒展,就是發(fā)露,亦即坦白;歷是經(jīng)歷,將從前造諸罪過的經(jīng)歷,一一自陳出來,決不覆藏隱瞞。腸胃都掬出來,將之洗得潔凈?傊,這兩句,古德說:“分明要脫皮換骨,卻將從前所為,盡情改換,從前知見,著實顛倒一番”。這是重新立志做人,亦即大死一番才得大活。
緣想,是意業(yè)的至誠;擎拳合掌,是身業(yè)的恭敬;發(fā)言懺悔,是語業(yè)的真實:“如此”真心“懺悔”,必得十方諸佛,哀憐攝受,“何罪”而“不”得“滅”?何福而“不”得“生”?罪滅福生,自可出生死苦,得涅槃樂,證知洗心革面的求哀懺悔,確能得到很大利益。
戊二 不懺種種過失
若復(fù)不爾,悠悠緩縱,情慮躁動,徒自勞形,于事何益?且復(fù)人命無常,喻如轉(zhuǎn)燭,一息不還,便同灰壤,三途苦報,即身應(yīng)受,不可以錢財寶貨,囑托求脫,杳杳冥冥,恩赦無期,獨嬰此苦,無代受者!
反過來說:“若復(fù)不”是這樣(不爾),即不能三業(yè)精誠的洗心而懺,仍然“悠悠緩縱,情意躁動”,就不是真心懺悔。悠悠,是怠惰的意思,根本不把懺悔當一回事。緩是不能急急于心,如有人表面在懺悔,實際是慢慢吞吞的,不認懺悔重要?v是放縱,若無其事的,不積極的求懺。躁動是輕躁浮動,內(nèi)心不能沉靜,怎能滌除罪垢?一上一下的好像在懺悔,實際沒有如法懺悔,不過是“徒自勞形,于”懺悔“事”有“何”利“益”?懺悔本欲滅罪生福,現(xiàn)在罪不能滅,福不能生,試問懺悔有什么補益?只是徒自勞形,空過光陰而已。
懺主不特告誡吾人不可懈怠,現(xiàn)更引喻勖誡吾人不可大意。所以說“且復(fù)”應(yīng)知吾“人”生“命”,是“無常”迅速,不能久住世間。“喻如轉(zhuǎn)燭”,燭是燈燭,原本光明,將燭倒轉(zhuǎn)過來使之息滅,光明立即轉(zhuǎn)成黑暗,暗中光明不會再來,且其轉(zhuǎn)變非常的快。喻人壽命,看來好像每天都在過活,其實只是一口氣而已,如果“一息不還”,或入息不再出息,或出息不再入息,氣絕精神消失,立即“便同”冷“灰”土“壤”,哪里還有生命存在?且人命無常,不問任何人,有無錢財固是如此,有無地位亦是如此,有無才干同樣如此,且什么時候要你生命結(jié)束,也沒有一定,原因是生命時刻在變,如人與人一天不見,就知生命已經(jīng)變了,誰也不能說昨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就是明天的我。經(jīng)說:有人在胎中生命就結(jié)束,有人剛出生生命就結(jié)束,有人剛能言行生命就結(jié)束,誰能保證自己活到多少歲?敢說誰也不能保護自己。
生前以及過去,造了很多罪業(yè),并不因你生命過去,罪業(yè)也就跟著消逝,造了什么罪業(yè),必感什么苦報,造了餓鬼罪業(yè),就感餓鬼苦報,造了畜生罪業(yè),就感畜生苦報,造了地獄罪業(yè),就感地獄苦報,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容假借,所以說“三途苦報,即身應(yīng)受”,決免不了,不說貧窮人如此,就是你有很多錢,亦“不可以錢財寶貨,囑托求脫”。古德說:“陽網(wǎng)疏而易漏,陰網(wǎng)密而難逃,豈同人間賄囑之所能為哉”?人間有錢人犯罪,如果貪官污吏,用錢托人運動,免掉坐牢受苦,是還可以做到,陰間卻是不能。藥師經(jīng)說:“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無論如何逃脫不了罪刑,不論你有多少金錢,都無法收買公正無私的琰魔法王。世說錢能通神,人世間或有可能,但到陰間,金錢完全失去作用。
三惡趣是極黑暗的地方,所以說“杳杳冥冥”,顯示受苦的時間很長,不知要到什么時候才得出來。在人世間犯罪的人,雖被處無期徒刑關(guān)在獄中,但遇國家慶日,舉行特赦可得寬恕,早日得出牢獄,但是墮入三惡趣中,在你受苦罪業(yè)未盡,所謂“恩赦”是“無期”的,唯有自己“獨嬰(受)”此苦,“無”人可“代受”苦,自作唯有自受,要人代受決不可能,不說一般人不能為你代受,就是至親父子,恩愛夫妻,亦代替不了。地藏經(jīng)地獄名號品說:“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賴吒和羅經(jīng)說:“善惡隨人,如影隨身。人死后家室宗親,啼哭悲哀,棺殮葬埋。人生獨生,死亦獨死。身作善惡,身獨當之,無有人代者”。四自侵經(jīng)說:“獲百千歲,何足言乎?會歸當死。行道一日,勝壽百年。不計無常,反更貪愛,言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宗族。疾病忽至,困劣在床,曉語諸親,分取吾痛,皆言不能。疾者乃覺,五種親戚,謂當益己。常坐汝等,勤勞治生,隨時給足,使身墮貪,自縛自侵,憂念九族,妨廢善行,懷亂道心。老病死來,善惡苦樂,獨自當之,無有代者”。不說無人愿意代你受苦,就是有人樂意代受,也代替不了,自作惡業(yè),自受其苦,苦在你身,怎能代替?應(yīng)知“死后有報,纖毫受之”。人既代替不了,亦不能說人無情義。
戊三 引經(jīng)誡勿覆藏
莫言我今生中無有此罪,所以不須懇禱懺悔。經(jīng)中謂言:凡夫之人,舉足動步,無非是罪。又復(fù)過去生中,皆悉成就無量惡業(yè),追逐行者如影隨形,若不懺悔,罪惡日深。故知包藏瑕疵,佛不許可,說悔先罪,凈名所尚。故使長淪苦海,實由隱覆。是故某等今日發(fā)露懺悔,不復(fù)覆藏。
前發(fā)露懺悔文中,曾說“何人無罪?何人無愆”?足證人人有罪,應(yīng)當至誠懺悔。世間有些愚癡之人,認為自己并沒有罪,何必求哀懺悔?現(xiàn)對這類人特別告誡說:“莫言我今生中無有此罪,所以不能懇禱懺悔”。殊不知這是極大錯誤!如佛在“經(jīng)中謂言:凡夫之人”,不論“舉足動步,無非是”造“罪”。大經(jīng)說:“舉足動步,不依律行,安得無罪?譬如二手相拍,聲在其中”。地藏經(jīng)利益存亡品說:“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如來贊嘆品又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如此,所作罪業(yè),多難計算,如要一一舉出,真是舉不勝舉。既有這么多罪,怎么可說無罪?
不說現(xiàn)生造種種罪,“又復(fù)過去生中”,同樣“皆悉成就無量惡業(yè)”,始終“追逐行者”,你到什么地方受生,惡業(yè)跟著到什么地方,“如影隨形”,從不離你。如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隨身不離的罪業(yè),除非已感受苦果,假“若不”予“懺悔”,那你“罪惡”就會一“日”一日加“深”,所受苦果亦越嚴重。
以是之“故”,應(yīng)“知包”含覆“藏瑕疵”,我佛絕對是“不許可”。瑕疵,喻所造的罪業(yè):瑕是白玉內(nèi)在的污穢,如人暗中所造罪過,疵是外在的黑點,如人明目張膽的造諸過失;前者要天眼才能見到人們不正當?shù)男袨?后者是一般肉眼所共見的。做人不論有些什么微細罪業(yè),自己或可瞞得過去,不會有人知我錯處,殊不知“舉頭三尺有神明”,絕對不會包藏得了。俗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是以為人,不論造了什么大小罪業(yè),都當立刻懺悔,將諸污點洗凈,不能越積越多。不然,佛陀對你即使怎樣慈悲,也不容許像你這樣死不肯改悔的人。懇禱懺悔該是刻不容緩,沒有不懺悔而罪得消滅的!
“說悔先罪,凈名所尚”。凈名,就是維摩詰居士。他在維摩詰經(jīng)說:人能懺悔過去所造罪業(yè),應(yīng)當不著佛求,不著法求,唯反觀諸身而求,如此在自身中,求諸過失了不可得,才是最好的懺悔,如不反求自求而懺,過去諸罪無法消除。大經(jīng)亦說:“心初無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雖有過去一切善業(yè),悉為是罪之所垢污,所有現(xiàn)受輕報,轉(zhuǎn)為地獄極重惡果”。所以說得如是嚴重,因為現(xiàn)在懺悔,應(yīng)當坦白所有罪惡,如不發(fā)露罪業(yè),必存瞞昧之心,是為欺騙自己,這已是很不對,在佛前懺悔,還瞞昧佛陀,你這造惡之心,永無開曉之日,不長期的沉淪苦海怎么可能?“故”知“使”諸眾生“長淪苦海”,不是有個什么大力者令你如此,“實”在是“由”于自己“隱覆”自己惡業(yè)使然。
以“是”之“故”,“某等今日”,全將罪業(yè)“發(fā)露”出來“懺悔”,決“不覆藏”,自欺欺佛,如是罪滅福生,是名真實懺悔。經(jīng)中佛一再說:覆藏罪業(yè),罪業(yè)不特不會減少,反會越為增長起來;發(fā)露懺悔,罪業(yè)就會逐漸消滅,不致再受極重苦果。但這唯有智者做到,不是一般人所能如此。
乙二 別懺三障
丙一 懺煩惱障
丁一 推求煩惱根本
戊一 三障生起次第
所言三障者:一曰煩惱,二名為業(yè),三是果報。此三種法更相由藉:因煩惱故,所以起諸惡業(yè),惡業(yè)因緣,故得苦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懺悔。
前說罪相雖有無量,無不外于煩惱、業(yè)及果報三障,且略解說,現(xiàn)廣解釋!八匀险摺:就是“一曰煩惱,二名為業(yè),三是果報”。如“此三種”障“法”,不是亂七八糟現(xiàn)前,而是有其一定次第,“更”互“相”資,互相“由藉”,次第生起。先“因煩惱”的沖動,“所以起諸”不同的“惡業(yè)”,再由各種“惡業(yè)因緣,故得”感受種種“苦果”。若問苦果怎樣來的?由諸惡業(yè)而來;惡業(yè)又是怎樣造成?由諸煩惱引發(fā)。如是三障次第,不容有所倒亂。每個發(fā)心懺悔者,對此應(yīng)有所了知。吾人無始來吃這三障苦頭,多得難以言宣!笆枪誓车冉袢铡,應(yīng)當“至心懺悔”,不要再為三障所弄。
戊二 正推煩惱根本
第一先應(yīng)懺悔煩惱障,而此煩惱皆從意起,所以者何?意業(yè)起故,則身與口隨之而動。意業(yè)有三:一者慳貪,二者瞋恚,三者癡暗,由癡暗故,起諸邪見,造諸不善。是故經(jīng)言:貪、瞋、癡業(yè),能令眾生墮于地獄、餓鬼、畜生受苦;若生人中,得貧窮孤露,兇狠頑鈍,愚迷無知諸煩惱報。意業(yè)既有如此惡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歸命諸佛,求哀懺悔。
在三障中,“第一先應(yīng)懺悔煩惱障”。于中,首當推求煩惱根本,看其究從哪兒生起。論究“此”諸“煩惱”的活動,“皆從意”生“起。所以者何”是問。由于“意業(yè)”生“起”,那“身與口”七支,就會“隨之而動”。動約業(yè)說,身口是生命體上的物質(zhì),本不能有所活動,必要意業(yè)所相應(yīng)的煩惱活動,然后才會活動。如煩惱指揮你去殺生,身體上的手拿刀槍去殺,或煩惱指揮你播弄是非,你口才會構(gòu)斗兩頭,在這邊這樣說,在那邊那樣說,沒有意業(yè)相應(yīng)的煩惱活動,身體與語言怎會去做罪惡業(yè)?經(jīng)中有說:如人在年幼時,為了好玩,拾取土塊瓦石,枯骨木枝,放在口中,非常危險。父母見到如此,恐為土塊瓦石,傷害自己兒子,立用左手抓住兒頭,右手從兒口中,將諸土塊瓦石,一個個的取出。菩薩度化眾生也是如此,見到眾生身口意業(yè),常行種種不善,恐為諸惡所害,立即運用自己智力,將諸不善拔出,以免流轉(zhuǎn)生死。
“意業(yè)”本通善、惡、無記三性,就通惡性說,不妨說它是過患的根本,唯識學(xué)所說二十六種煩惱,甚至所謂八萬四千煩惱,都由意業(yè)而有,但最根本的有“三:一者慳貪”,是緣順境而起的;“二者瞋恚”,是緣逆境而起的;“三者癡暗”,是由無知而起的。通常說這為三毒煩惱,為諸煩惱的根本,其他各種煩惱,皆是依此活動。
“由癡暗故,起諸邪見”:癡暗,或名愚癡,實際就是無明。癡的正寫是癡,都有它的意思。愚癡不是完全無知,相反的還知得很多,諸如天文、地理、科學(xué)、哲學(xué),甚至世間各種知識,無所不知,癡在知上加“病”字頭,顯示所知患大毛病,因而“起諸邪見”,既不信因果,亦不承認罪福,更不尊敬三寶,否定一切倫常,像這樣的知,不是有病是什么?不是癡暗是什么?既起否定因果等的各種邪見,自然就會“造諸不善”惡業(yè),根本不重視做人應(yīng)有的德行。社會怎不紊亂?國家怎得安寧?世界怎不戰(zhàn)爭?家庭怎能安定?人與人間怎會和樂相處?所以愚癡的過患,確是極為重大的!
以“是”之“故”,華嚴“經(jīng)言”:由“貪瞋癡”三毒,發(fā)身口意作諸“業(yè)”,“能令眾生墮于地獄、餓鬼、畜生受”三惡趣的“苦”果。涅槃經(jīng)說:“一切眾生不見佛性,故為煩惱系縛生死,見佛性故,諸結(jié)煩惱所不能轉(zhuǎn),解脫生死得大涅槃”。佛及諸大菩薩,雖同樣具諸煩惱起貪瞋癡,但能在三界五趣中,隨緣救濟所當救的眾生,令出三界五趣,不再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凡夫為煩惱所縛,不得解脫,佛能運用煩惱,在生死中度生,可見問題不在煩惱,在看會得如何運用。
在惡趣受苦有情,非永遠沉淪惡趣,到惡趣苦果受盡,還會生到人間來,“若生人中”,仍受三毒馀報,所以說“得貧窮孤露,兇狠頑鈍,愚迷無知,諸煩惱報”。貧窮就是沒有錢財,為貪圖財寶的馀報;孤露就是沒有親屬,為不孝六親的馀報;兇狠就是其心毒辣,為瞋諸逆境的馀報;頑鈍就是頑劣遲鈍,為愚昧無知的馀報。貪瞋癡造了各種罪業(yè),要想不得各種苦果,決不可能,因而人的起心動念,不能不重視貪等活動,一發(fā)現(xiàn)貪等活動,應(yīng)立刻將之壓制!“意業(yè)”所具的三毒煩惱“既有如此”大的“惡果”,哪可因循怠惰的,使它在心中活動?然則應(yīng)當怎樣?懺主告知唯一辦法就是懺悔,所以說“是故某等今日,至心歸命諸佛,求哀懺悔”。
丁二 出諸煩惱過患
戊一 諸圣所呵
夫此煩惱,諸佛菩薩,入理圣人,種種呵責;亦名此煩惱以為怨家,何以故?能斷眾生慧命根故;亦名此煩惱以之為賊,能劫眾生諸善法故;亦名此煩惱以為瀑河,能漂眾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亦名此煩惱以為羈鎖,能系眾生于生死獄不能得出故。所以六道牽連,四生不絕,惡業(yè)無窮,苦果不息。當知皆是煩惱過患。
“夫此”所說的“煩惱”,對眾生極為不利,所以“諸佛菩薩”及“入理圣人”,無不對之“種種呵責”!叭肜硎ト恕,除佛菩薩外,所有諸祖師僧,覺悟智者,無不對諸煩惱,予以不遺馀力的呵責!
一、“亦”有“名此煩惱以為怨家,何以故”是問為什么將煩惱視為怨家?怨家會傷害人的生命,人與人間成為怨家,隨時可能結(jié)束彼此生命。煩惱“能斷眾生慧命”之“根”。眾生慧命在佛法修學(xué)中,本可繼續(xù)增長,但因煩惱時來斷眾生慧命,慧命不得增長,所以喻為怨家。
二、“亦”有“名此煩惱以之為賊”。為什么?如世盜賊,專門盜竊他人財物,使人感受貧窮困苦,生活感到極度艱難。煩惱,“能劫眾生諸善法故”,所以始終貧窮孤露。如諸佛法行者,今日修點善法,明日修點善法,功德法財積聚,本可逐漸富有,但因不斷為煩惱賊之所盜取,結(jié)果仍是無有善法,所以將之譬喻為賊。
三、“亦”有“名此煩惱以為瀑河,能漂眾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世間波濤洶涌的瀑河,不是將人漂流于瀑河不能自拔,就是將人為瀑流所卷走。煩惱有股力量,能漂流眾生入于生死大苦海中,頭出頭沒的沒有辦法跳出。楞嚴經(jīng)說:“譬如瀑流,流急不息,非是無流,喻煩惱心心相續(xù),無少間歇”。古德說:修行人要在急水灘頭一篙撐住,不為急水漂流,方可算是好漢,所以喻為瀑流。
四、“亦”有“名此煩惱以為羈鎖,能系眾生于生死獄,不能得出故”。如人有了罪惡行為,被政府關(guān)在牢獄中,且以極牢固的鎖,將牢獄門鎖得緊緊,要想出來沒法得出。煩惱好像堅固的鎖,將眾生鎖在三界牢獄中,任憑運用怎樣大的力量,沒法出離,所以喻煩惱為羈鎖。
由于煩惱如怨賊等,所以使諸眾生,在“六道”中“牽連”不斷。牽連,就是輪轉(zhuǎn),六道牽連,就是六道輪轉(zhuǎn)。無常經(jīng)說:“循環(huán)三界內(nèi),猶如汲井輪”。試看六道眾生,人的生命剛結(jié)束,就又轉(zhuǎn)生天上,到天上生命結(jié)束,又轉(zhuǎn)生三惡趣,生死死生,從沒停息,是為六道牽連。
以怎樣形態(tài)在六道出現(xiàn)?是以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的“四生不絕”形態(tài)出現(xiàn)。胎生,如人類及豬馬牛羊等,在母胎中形成一完整生命,然后出生。卵生,如雞鴨鳥雀等,先生一個卵,再經(jīng)短時期的孵化,脫殼而出,成活潑潑的生命。濕生,如魚蝦等有情,初亦從母體下卵,卵生下后,母不過問,經(jīng)過一定時期,自從卵子而出,成為新的生命;,是現(xiàn)世間有類有情,不須父母外緣,唯憑自己業(yè)力,忽然產(chǎn)生出來,如天與地獄及劫初有情。
眾生無始所造“惡業(yè)”,有“無窮”那樣多,一個惡業(yè)感受一期生命苦果剛剛結(jié)束,另一惡業(yè)緊接著又感新的一期生命苦果,如是惡因感苦果,惡業(yè)未終了時,苦果總?cè)绱蠛V械牟ɡ四菢訚L滾而來,所以說“苦果不息”。苦果雖由惡業(yè)所感,但惡業(yè)是由煩惱策動而成,沒有煩惱策動,不會造成惡業(yè),是則澈底推究,魁首實是煩惱,所以說“當知皆是煩惱過患”。煩惱給眾生苦頭太多,應(yīng)看成是自己最大敵人,時刻注意它的非法活動,不但不讓它繼續(xù)造惡,且應(yīng)依佛法修學(xué),將它澈底撲滅,以求獲得生活安定及生命解放!
戊二 正求懺悔
是故今日運此增上善心,求哀懺悔。
煩惱應(yīng)該解決,但是未解決前,已造成的惡業(yè),要它不感苦報,應(yīng)當怎辦?唯一辦法就是懺悔,“是故”從“今日”開始,下大決心,“運此增上善心”,在三寶前“求哀懺悔”。善心,指行人清凈心中的至誠力、慚愧力、懺悔力,默密運轉(zhuǎn)使之增上勝進,再仗佛菩薩慈悲運轉(zhuǎn)加持力,如是精勤懺悔,煩惱固會轉(zhuǎn)成般若,一切惡業(yè)亦會懺悔清凈,是以懺悔為清除惑業(yè)的最勝方便。
丁三 明諸煩惱造罪
戊一 列數(shù)分懺
己一 懺悔三數(shù)造罪
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蛞蛉靖煲磺凶,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此明三數(shù)造眾罪惡:未明三數(shù)前,先明造罪時、處。時是時間,就是造業(yè)時間已經(jīng)很久,如說“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處是處所,就是受果之處不是一地,如說“或在人天六道受報”。在時間或空間,有這生命,就“有此心識”,沒有一個生命,沒有心識活動,或說六識,或說八識,起惑造業(yè)最強的,莫過第六意識,八識規(guī)矩頌說:“動身發(fā)語獨為最”,就是此意。身體的動作、語言的發(fā)表,都不是身語本身所能做到,要有推動者推動,身始可動,語始可發(fā),推動者就是意識,意識推動力極強,因諸根本煩惱與隨煩惱,都與意識相應(yīng),因而心識“常懷愚惑”。愚惑,是根本煩惱中的無明,亦即一切煩惱的根本。愚癡無智,不信因果,以致無惡不作,不知如何行善,不知勤求解脫,方寸間充滿妄想,胸次所懷是煩惱,所以說“繁滿胸襟”。心識既皆是煩惱活動,當然造諸有漏之業(yè),不是感受人天善報,就是感受惡趣苦報,生命在六道中或上或下,從沒超出苦樂二途。在人天中,向說是得樂果,實際,不但人間有很多苦,就是天上有情,甚至最高非想非非想處天,亦有極微細的痛苦,所以在六道四生受生的有情,四惡趣固受苦報,人天亦不免痛苦,所以說“三界之內(nèi)眾苦充滿”。
一、“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三毒,亦名三不善根,是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種煩惱,如常說的貪毒、瞋毒、癡毒。如是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能害眾生的法身慧命,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所以喻名為毒。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下說:“三毒熾然火,恒燒諸眾生”。別譯雜阿含第十一說:“能起貪欲、瞋恚、愚癡,常為如是三毒纏縛不得遠離”。大般涅槃經(jīng)第五說:“無量劫中,被淫怒癡煩惱毒箭,受大苦切”。如是三毒,能生長一切罪惡,所以名根,又是生死根本,名之為根。三毒根是業(yè)因,因此作業(yè),名造一切罪。如貪毒貪著自己所喜愛的一切,于是想盡種種不正當方法,即使殺生、劫盜亦在所不惜,務(wù)將自己所喜愛的財物弄到手,于是就造下一切罪惡;瞋恚之火在內(nèi)心中燃燒時,立刻會反臉不認人,要殺毫無顧惜的將人殺死,所以亦會造下一切罪惡;癡毒是對因果事理不明,應(yīng)做的好事不做,不當做的壞事反而去做,于是糊里糊涂造成一切罪惡。試想人所造惡,哪樣不是三毒煩惱造成?
二、“或因三漏造一切罪”:三漏,是欲漏、有漏、無明漏;或名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長阿含經(jīng)第八說:“復(fù)有三法,謂三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雜阿含經(jīng)第十八說:“有漏者,三有漏: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可見有漏與三有漏,阿含經(jīng)中皆有說到。漏是留住的意思,是將有情留住在三界中,令不得離。欲漏,指欲界的一切煩惱,不過要除去無明;有漏,指色無色界的一切煩惱,同樣要除去無明;無明漏,指三界所有的無明。無明所以別立一漏,因它是三有生死的根本,其動力特別強。但大毗婆沙論第四十七,只舉譬喻論師所立的無明漏及有愛漏的二種:無明是前際緣起的根本,有愛是后際緣起的根本,所以只立二漏就可。而分別論者卻說有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的四漏。見指五利使的身等五見,因見煩惱有力障礙真理的體悟,所以特別立為一漏。不管說漏多少,都是煩惱別名,含有漏落意思。如破屋遇到天雨,就會有水漏落下來,令住屋內(nèi)的人感到不安;或如破船在行進時,有水漏進船艙,使人感有生命威脅。煩惱令人漏落三界,所以又稱為漏。貪等三毒固會造一切罪惡,三漏同樣會造一切罪惡。如分別說:欲界所有一切煩惱的欲漏,造作欲界的一切罪惡,留住有情在欲界;上二界所有一切煩惱的有漏,造作上二界的一切有漏善法,留住有情在上二界;三界所有一切無明的無明漏,造作三界所有或善或惡的有漏業(yè)行,留住有情在三界,使諸眾生沒法出離三界牢獄。是以佛法行者,要想跳出三界,必須斷除三漏,不如一般佛子,想要出離三界,就得出離三界。
三、“或因三苦造一切罪”: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壞苦又名變易苦。俱舍論第二十二說:“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壞苦性。諸有漏行如其所應(yīng),與此三種苦性合故,皆是苦諦,亦無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與壞苦合故名為苦;諸非可意有漏行法與苦苦合故名為苦;除此所馀有漏行法與行苦合故名為苦”。原來在有漏行蘊中,諸非可意的苦受法,其體是苦,直接逼惱身心,名為苦苦;諸可意的樂受法,生時雖樂,壞時逼惱身心,名為壞苦;可意非可意諸有所馀舍受法,眾緣所作,不免生滅遷流,圣者認為這有逼惱身心之感,名為行苦。嚴格說來,一切有漏行,皆是無常的,沒有一法不在生滅遷流,可說皆是行苦所攝,但今特說可意法為壞苦,不可意法為苦苦,由是說為不共三苦。三苦,就所感受說,為什么會造一切罪惡?這是人人必然想到的問題。原因當人苦上加苦,身心受到苦苦的逼惱,對前途感到無限失望,于是什么罪惡都敢去做,這不是苦苦造一切罪是什么?當人正為樂受所陶醉時,從沒想到會有受苦一天,一旦樂受毀壞而消失時,為求再度得到快樂的享受,于是自然就去做不道德的行為,這不是壞苦造一切罪是什么?當人在遷流變化中生活,不知念念生滅的皆會成為過去,還能安分守己的做個有為有守的人,一旦知道現(xiàn)在所過生活會成過去,為了把握現(xiàn)實,也就會造諸惡。證知三苦雖是屬于身心的感受,但到必要時確會造一切罪,如對三苦沒有正確認識,造諸罪惡是必然的。
四、“或緣三倒造一切罪”:三倒,是想顛倒、見顛倒、心顛倒。如于六塵上,作不合理的思想,名想顛倒;對事理諸法,作邪妄的計度推求,即邪見,名見顛倒;對事事物物,以妄心亂識作錯誤的了別,名心顛倒,且是諸顛倒的根本。一切眾生從無始來,有種種不同的顛倒,猶如迷于方向的人,將東方誤為西方,將南方誤為北方,不知怎樣走上正確的方向;騿栆话阏f的虛妄分別,是以什么為體,當知以顛倒想為本。宗鏡錄七十八說:“顛倒是煩惱根本”。大般涅槃經(jīng)第二哀嘆品說:“有想倒、心倒、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凈見不凈,是名顛倒”。如喝醉酒的人,仰頭看上空的日月,日月本沒有回轉(zhuǎn),但錯誤的生回轉(zhuǎn)想;眾生也是這樣,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起種種不正顛倒,是的以為不是,不是又以為是,由于顛倒妄想分別,所以造作種種罪業(yè)。所以會這樣,病在對本真的事理,生起不正的妄見,倒見事理的真相,做諸不合法的行為,證知顛倒會造一切罪惡。宗鏡錄四十二說:“心如停賊主人,見是賊身,想如賊腳,根塵是賊媒,內(nèi)外構(gòu)速劫盡家寶”。眾生在世間所以貧窮孤苦,就是為此三倒所害。如來已離想倒、心倒、見倒,所以得真解脫,永保家寶不失!
五、“或貪三有造一切罪”:三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亦即所謂三界,為眾生所居的三種世界。三界,為眾生果報分段的依處:從阿鼻地獄到他化自在天,男女互相參居,染欲極為眾多,名為欲界;從初禪梵天到阿迦膩吒天,既沒有女形,亦沒有欲染,宮殿高大,是色化生,名為色界;從空無邊處天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但有受想行識的心心所法,沒有色的形質(zhì),名無色界。如是三界所以又名三有,因三界內(nèi)的一切,特別是有情的生命,有因有果,因果不亡,所以名有。如經(jīng)說:“三界無安,眾苦充滿”,可怖可畏,猶如火宅,沒有一點值得貪戀,眾生為無明所蔽,不知它的可怖可畏,反而妄生貪著,以為三界快樂無比,為求保持快樂不失,如有違反所得快樂,就會無理取鬧的造一切惡,所以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
“如是”向上所說三毒至三有“等”,所造的各種“罪”惡,多得真是“無量無邊”。所有諸罪皆是眾生自己造作成的,結(jié)果也就“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使眾生在三有中,時刻受到罪業(yè)的困擾,從沒有片刻得到安寧。到了“今日”,經(jīng)過仔細想想,像這樣長期為諸罪業(yè)困擾惱亂,實在不是辦法,應(yīng)當消滅罪業(yè),于是在三寶前,生大“慚愧”心,至誠的“皆悉懺悔”,不再讓諸罪業(yè)困惱!
己二 懺悔四數(shù)造罪
又復(fù)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執(zhí)造一切罪,或因四緣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縛造一切罪,或因四貪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此明懺悔四數(shù)所造眾罪!坝謴(fù)”在會“某等”并諸其他有情,“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不但從三毒根等造一切罪,并從四住等造一切罪,現(xiàn)分別如下:
一、“或因四住造一切罪”:四住,指識依住于色、受、想、行四蘊。雜含卷第二說:“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善四取攀緣識住因。何等為四?于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于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由四識住安立五蘊,有情由四識住,佛在阿含常常說到,顯示明了識別的情識,不是在色上起貪著,就是在情緒上起貪著,不是在認識上起貪著,就是在意志上起貪著,從而在五蘊法上,妄作我我所,造作諸罪惡,為之系縛流轉(zhuǎn)生死,證知四住能造一切罪。古德恐人將四住,誤為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的四住,特加“識”字于四住間,名四識住,現(xiàn)有大德仍將四住誤為四住煩惱。
二、“或因四流造一切罪”:四流,亦名四暴流,四瀑流,四大暴河,是將漂流善品的煩惱類別為四:一、欲流,二、有流,三、見流,四、無明流。增含第二十三,曾說到這四流。如佛對諸比丘說:你們應(yīng)知佛曾說有四流之法,眾生沒溺在此四流中,不能得道。第一欲流,就是五欲:眼見色起眼識想,耳聞聲起耳識想,鼻嗅香起鼻識想,舌嘗味起舌識想,身知細滑起身識想,是名欲流。第二有流,有指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叫做有流。第三見流,是指種種執(zhí)有,如執(zhí)世有常世無常,世有邊見無邊見,彼身彼命非身非命,有如來死無如來死,若有如來死無如來死,亦非有如來死亦非無如來死,如此執(zhí)見,名為見流。第四無明流,指無知無明,心意貪欲,恒有希望,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樂,什么是滅,什么是道,名無明流。如此四流,在有情身心中活動,自然會使身語,造作種種罪業(yè),由此罪業(yè),使眾生漂流生死海中,或上或下無有已時,所以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俱舍論第二十說:欲流是欲界系的見修所斷煩惱;見流是三界見惑中身見等煩惱;有流是上二界見修所斷的煩惱;無明流是三界見修所斷的無明煩惱。
三、“或因四取造一切罪”:取是煩惱的別名,是將百八煩惱類別為四。大毗婆沙論第四十八說:“有四取,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取之所以名取,婆沙說有二原因:一、“能熾然業(yè)者,取令五趣有情業(yè)火恒熾然故”,二、“行相猛利者,諸取行相極勇捷故”。欲取是對五欲的樂境追求執(zhí)取,這大都是俗人所有,試看世俗的人群,終日忙碌沒停息時,無非是對欲樂取著不舍;見取大都是宗教師所有,不論哪類宗教師,對其所信仰的宗教,高級的或低級的,正確的或錯誤的,為宣揚其教義的宗教師,總執(zhí)取自己錯誤的見解是對,因而宗教與宗教間,常為思想的是否邪正,采取激烈不妥協(xié)的斗爭,決不輕易接受他教思想;戒禁取就是通常說的非因計因,如印度有些宗教學(xué)者,將不是生天的持牛戒持狗戒,妄計為生天的真因,依如是錯誤路線去行,不論怎樣勤苦精修,終不能到所求的解脫涅槃;我語取是發(fā)自我見我慢等所說法,從而取著我見我慢,是為我語取。取是攝持追求,為十二緣起愛緣取的取,愛取皆屬煩惱,會得惱亂有情。四取皆能造諸罪惡,所以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
四、“或因四執(zhí)造一切罪”:四執(zhí),是四種實有的妄執(zhí)。一、有執(zhí),諸法本不是實有的,可是眾生沒有正確認識,妄想執(zhí)著以為實有,佛特用空否定它,說空用意,在于因指見月,并非又去想像執(zhí)著有實在空。二、空執(zhí),眾生不知佛要我們離去實有的自性執(zhí),反而把空與有對立起來,以為有確實是沒有的,但空不能說沒有,如空亦是沒有,怎能離自性有,于是牢牢執(zhí)著有個實實在在的空。三、亦有亦空執(zhí),眾生既錯誤的以為空是實有,為破眾生執(zhí)此實有空的妄執(zhí),佛不得不再說亦有亦空。四、非有非空執(zhí),即當佛陀說了非有非空后,實有自性執(zhí)妄執(zhí)太重的眾生,又錯誤的執(zhí)有一個實在的非有非空。如再執(zhí)著非有非空,佛就沒法予以度化。如真懂得佛說空義,是為對治實有妄執(zhí),當下可悟緣起無自性空,根本不用再說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中論觀行品說:“大圣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fù)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有了妄執(zhí),不論執(zhí)有執(zhí)空,乃至其他任何妄執(zhí),都是思想的錯誤,以此錯誤思想,指導(dǎo)行為活動,行為自不正常,因行為活動是聽思想指揮的,所以執(zhí)有執(zhí)空等都會造罪。如執(zhí)有,就會將自己所喜愛的人物,想盡方法取為己有,怎能不造眾罪?所以說“或因四執(zhí)造一切罪”。
五、“或因四緣造一切罪”:四緣,是指因緣、所緣緣、次第緣、增上緣。萬有諸法的生起,佛法認為要不外于四緣,所當分別者:心法的生起必具四緣,色法的生起,只要因緣及增上緣。因緣,是能為生起諸法親因的緣,沒有親因的緣,諸法決不得生。所緣緣,是說心心所法的生起,亦即精神活動作用的發(fā)生,必要有它所緣境,此所緣境,能為心心所生起之緣,叫所緣緣。次第緣,或名等無間緣,體是一分心心所法。即前念的心心所法,能為次第的后念心心所生起之緣,前念心心所不讓出位子,后念心心所無法得生,叫次第緣。增上緣,范圍最廣,如一切緣都包在內(nèi),唯此是指三緣以外的一切緣,不論哪法,或有他法生起的勝用,或不礙于他法的生起,都叫增上緣,F(xiàn)說四緣不但能生起一切法,亦能造一切罪。如偷盜:首要生起一念盜心,以此為因,再加珍貴寶物現(xiàn)前,以此為緣,如是因緣和合,以現(xiàn)前寶物為所緣,是為所緣緣,緣此寶物,念念相續(xù)的要將寶物取為己有,是為次第緣,實際采取主動,或踰墻躍入富有財物的人家,或?qū)毼锶〉玫歉咛鍪彝?不受任何障礙,是為增上緣。像這樣的四緣和合,寶物安然的到手,偷盜的罪業(yè)因此造成,所以說“或因四緣造一切罪”。
六、“或因四大造一切罪”:四大,具說四大種,或略說四界,為造一切色法的四種要素。如吾人的生命肉體,固由四大所組織成,即使外界所有色法,同樣是由四大構(gòu)造所成。中含第七象跡喻經(jīng)說:“何謂四大?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如是四界,能持自相與所造色,所以叫界。又名四大種者,因這是一切馀色所依性,體是非常廣大。在地等增盛聚中,形相亦非常大,如地增盛聚中,地的形相就顯得特別大,水的增盛聚中,水的形相就顯得特別大,馀可類推。地以堅為它的自相,以持為它的業(yè)用;水以濕為它的自相,以攝為它的業(yè)用;火以暖為它的自相,以熟為它的業(yè)用;風以動為它的自相,以長為它的業(yè)用。此四相倚而造極微,極微相聚而成色法,遍于一切色法,為諸色法的所依性。只要是物質(zhì)性的,小如微塵,大如世界,無不具有四大。四大明顯的是屬物質(zhì),怎么會造一切罪?如為維持肉體的強壯,要以外在的物質(zhì)補益,所以經(jīng)常要求有益肉體的物質(zhì),以維持身體的健康,因而內(nèi)外物質(zhì),成為造罪之緣。物質(zhì)本身確是沒有造罪的功用,但在精神指揮下,或執(zhí)刀以殺人,或持槍以害人,物質(zhì)豈不就造成罪惡?如不謀外在物質(zhì),以補生命的肉體,怎會去造罪惡?所以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
七、“或因四縛造一切罪”:四縛,或名四結(jié),或名四身縛,是系縛眾生生命永遠流轉(zhuǎn)生死的煩惱有四種:一、貪欲身縛,二、瞋恚身縛,三、戒盜身縛,四、我見身縛。長含第十八眾集經(jīng)說:“復(fù)有四法,謂是四縛。貪欲身縛,瞋恚身縛,戒盜身縛,我見身縛”。欲界眾生,于五欲境界,生起貪愛心,起諸惑業(yè)系縛于身,名為欲愛身縛;欲界眾生于五欲境界,見到不如心意,生起瞋恚心,起諸惑業(yè)系縛于身,名為瞋恚身縛;戒盜身縛,又名戒取身系,是非因計因所持的邪戒,起諸惑業(yè)系縛于身,得名戒盜身縛;我見身縛,又名執(zhí)取身縛,是執(zhí)著實有自我的我見,起諸惑業(yè)系縛于身,乃得此名。有說將我及世間,或執(zhí)常,或執(zhí)無常,或執(zhí)亦常亦無常,或執(zhí)非常非無常;有說將我及世間,或執(zhí)有邊,或執(zhí)無邊,或執(zhí)亦有邊亦無邊,或執(zhí)非有邊非無邊;有說命與身,或執(zhí)為一,或執(zhí)為異,或執(zhí)色為我,無二無異,長存不變。身是身體及依身體而起的心理作用,命是整個生命身體。不論哪種說法,既能系縛眾生,不得出離三界,可知都是煩惱于中作怪,或起貪而執(zhí)著諸欲,或起瞋是對所求不能如己心意獲得,或持錯誤的戒行,或作生命的妄執(zhí),皆能為其所縛,造諸惡業(yè)自不能免,所以說“或因四縛造一切罪”。
八、“或因四貪造一切罪”:四貪,俱舍論第二十二說有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四種。人與人間關(guān)系,特別男女間的關(guān)系,雙方所以互相貪愛,要不外于現(xiàn)在所說四貪:俗說朱唇皓齒,明眸善睞,種種可愛可悅色相,佛法說是生死禍根,眾生偏偏對之生起貪愛,如是貪愛男女的顯色,名顯色貪;俗說形貌端嚴,修目長眉,身高體大,亦為世人所愛色相,如是貪愛男女的形色,名形色貪;俗說男女身分的柔軟細滑,其他種種殊妙好觸,佛法亦說是生死的根本,世間無智愚癡之人,特別是些沉沒柔軟細滑溫柔之鄉(xiāng)者,男貪女愛,是妙觸貪;男女之間,男的貪著女人的供奉,希能得她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能得她為自己輕輕按摩,使自己感到樂不可支的妙觸,女貪男人的供奉也如此,為供奉貪。經(jīng)說這四貪,過失很大,佛令修不凈觀以為對治。如緣一個人死去,身上出現(xiàn)青瘀等相,觀其極為不凈,就能對治顯色貪;如緣蟲蛆等相貌而觀不凈,就能對治妙觸貪;如緣死尸為鳥獸所食等相而觀不凈,就能對治形色貪;如緣死尸不動等相貌而觀不凈,就能對治供奉貪。如不將這四貪,予以有力對治,必然就會造諸罪惡,如社會各個角落,每天都有大小不等桃色糾紛可知,所以說“或因四貪造一切罪”。
九、“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四生,就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是從一切有情最初受生以及長育過程形態(tài)不同而分。四生不同受生,在前已經(jīng)講過,現(xiàn)不重述。如經(jīng)論說,人、鳥、龍及阿修羅的四類生命,各有四生不同。其他四生差別怎樣,現(xiàn)在姑且不談,特就人有四生不同略為一論。婆沙論說:過去有一商人,入海得一雌鶴,生兩個卵,后從兩卵,生二童子,皆極端正聰明,到了長大出家,均得阿羅漢果,是為卵生之人。賢愚經(jīng)說:過去有大國王,頂上忽生一泡,長大生一童子,顏貌端正無比,就是頂生大王,是為濕生之人。涅槃經(jīng)說:有次佛與四眾到人間游化,突見一比丘尼,忽于地中化生,又劫初人皆是化生,是為化生之人。胎生就是現(xiàn)實世間的人群,最初含藏在母胎中,到了十月期滿,就從母胎出生,此為人人所知,當然沒有哪個,對此發(fā)生懷疑。其他三生之人,現(xiàn)在雖不見有,但不能否定過去也沒有,因為過去的一切,為我們所不知的很多,不能因為不知,就予抹煞。胎生的人類勾心斗爭,卵生的雞鴨吃大小蟲,濕生的魚蝦之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子,化生的地獄有情,更是造作多端,證知四生皆能作惡,所以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
“如是等”以下,如前所說,不用解釋。
己三 懺悔五數(shù)造罪
又復(fù)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五住造一切罪,或因五蓋造一切罪,或因五慳造一切罪,或因五見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fā)露皆悉懺悔。
此明懺悔五數(shù)所造眾罪!坝謴(fù)”在會“某等,自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不但從四住等造一切罪,并從五住等造一切罪,現(xiàn)在略明如下:
一、“或因五住造一切罪”:五住,是指五住煩惱,亦名五住地惑。古德說:“本為末依,名之為住;本能生末,目之為地”。又說:“心迷不解,名之為惑”。如是迷惑有五種別,名為五住煩惱,或名五住地惑。勝鬘經(jīng)說:煩惱有二種,就是住地煩惱與起煩惱。住地煩惱有四:一、見一切處住地,“見指身、邊、邪、見、戒的五利使,為迷于真理,障礙正智的煩惱,其力量相當猛利……因它是迷于諦理的,行者一旦體見真理,剎那就能頓斷。如是迷于諦理所總斷的見惑煩惱。雖有八十八使這么多,但入見道就能一處并斷,所以名為見一切處”。二、欲愛住地,是指欲界所斷的一切煩惱,亦即除去無明與見,著于外界五欲的煩惱。三、色愛住地,是指除去無明與見,亦舍外界五欲,而仍愛著自己色身的,色界修所斷的一切煩惱。四、有愛住地,是指除去無明與見,亦舍離色貪及愛著自己身,為無色界所修斷的一切煩惱。五、無明住地,上說四住煩惱,是起煩惱,剎那心剎那相應(yīng),現(xiàn)無明住地煩惱,是心不相應(yīng)的無始無明住地,其體沒有明慧,是屬癡暗心理。五住煩惱,皆能勞亂行人,任何住地煩惱,發(fā)生活動作用,皆能造諸惡業(yè),所以五住亦能造一切罪。
二、“或因五蓋造一切罪”:五蓋,謂在諸煩惱中,將有障蓋意義的,分類立為五種,顯示此五種蓋,能障圣道及圣道的加行善根,所以說名為蓋。一、貪欲蓋,謂修行者,于正身端坐修禪時,內(nèi)心胡思亂想的生起欲念,蓋覆善心令不生長。二、瞋恚蓋,瞋恚是善心最大怨賊,由怨心的生起,瞋恚跟著活動,障覆善心令不生長。三、睡眠蓋,或說惛沉睡眠蓋,當行者在修持時,昏昏然的貪著睡眠,不能清醒的觀所修法,因而障覆善心,破壞寂滅之樂。四、掉悔蓋,或說掉舉惡作蓋,當行者在修持時,不是身體坐不安定的身掉舉,就是說些無益戲論的口掉舉,再不然就是心情放逸,縱意攀緣的心掉舉。由于三業(yè)掉舉,欲入定時,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所以名蓋。五、疑蓋,疑是猶豫不決的意思,對于諸法狐疑不信,不論他是怎樣修持,因?qū)Ψ鸱ㄊフ?不能從佛法得到利益。長含第十二清凈經(jīng)說:“彼學(xué)比丘,方欲上求,求安隱處,未滅五蓋,于四念處不能精勤”。一切煩惱本來皆有蓋義,因此五種,于無漏五蘊,能為勝障。如貪欲與瞋恚能障戒蘊,惛沉與睡眠能障慧蘊,掉舉與惡作能障定蘊,疑于四諦有所疑惑,能障解脫與解脫知見不起。因而,唯立此五為蓋。五蓋不但能障無漏五蘊及障行者修諸圣道,亦皆能造諸惡,所以說“或因五蓋造一切罪”。
三、“或因五慳造一切罪”:五慳,阿含經(jīng)說住處慳、家慳、利養(yǎng)慳、法養(yǎng)慳、法慳,沒有予以說明。成實論第十離煩惱品,不但說有五慳,且加解說:一、住處慳,是說這地方,為我所獨住,別人不得再來住此,以免妨礙我的安寧;二、家慳,是說這家庭,唯我可以獨出獨入,別人不得出入,以免妨礙我的出入自由,設(shè)若有人出入此家,亦當以我為最第一;三、施慳,是說有人發(fā)心布施,理當唯獨施我一人,馀人不得受用布施,設(shè)若有人得此布施,亦當不得超過于我;四、稱贊施,是說有人稱贊,只可稱贊我一人,不得稱贊馀人,設(shè)若稱贊馀人,不得贊令勝過于我;五、法慳,是說對于如來正法,唯獨是我一人,得知三藏教義,我雖深知法義,但秘不為人宣說,亦即不讓別人,了解佛陀正法,這樣無所不慳,無所不吝,要他將自己多馀的財寶,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亦不肯為,要他將自己所知的如來正法,說一偈而利有情亦不愿為,那他還有什么罪惡事不敢做?所以說“或因五慳造一切罪”。
四、“或因五見造一切罪”:五見,又名五染污見,或名五利使,即親迷于理而起的五種煩惱:一、有身見,或名薩迦耶見,就是執(zhí)著實有的我及我所,且分俱生我我所見,分別我我所見。二、邊執(zhí)見,是對所執(zhí)的我我所,或說它是永恒的,如人永遠是人,豬狗永遠做豬做狗,不能由人變?yōu)楣?由狗變?yōu)槿?或妄執(zhí)生命體的斷滅,即這生命結(jié)束,一切歸于烏有,沒有新的生命繼續(xù)而來。三、邪見,是撥無因果四諦的錯誤思想,如說沒有布施的人,亦沒有接受布施的人,名為謗因,或說沒有善惡業(yè)感苦樂果,名為謗果。諸如此類的撥無一切,是為邪見。四、見取,即本是很狹劣的而妄計為極為殊勝,如不是解脫果,而妄計為解脫果,乃為我佛嚴斥非果計果的倒見。五、戒禁取,是佛所訶斥的,非因妄計為因,非道妄計為道,如吃青草不是生天的因,因見牛吃草生天,就妄計是生天因。諸如此類的錯誤執(zhí)見,在印度宗教界是很多的。如是顛倒五見,為一切罪惡根源,有這五種錯誤思想存在,就會造作各種罪惡,所以說“或因五見造一切罪”。
五、“或因五心造一切罪”:五心,是明緣境心的作用,有五位的差別:一、率爾心,如眼識初墮于境,名為率爾墮心,同時意識,從前沒有此緣,現(xiàn)在剛剛同起,還未有所分別,亦名率爾。瑜伽論第三說:“意識任運散亂,緣不串習境界,沒有欲等生起時,意識同名率爾心”。五識同時必定有一分別意識,俱時而轉(zhuǎn),與眼相應(yīng)的意,都名率爾心。二、尋求心,率爾心的時候,既是屬于初緣,當還不知是善是惡,為得了知,次第尋求,與欲俱轉(zhuǎn),希對緣境有所認識,名尋求心。三、決定心,經(jīng)過尋求后,認識先所緣境是什么,因而乃起決定,印證所了解境,確實是這樣的,名決定心。四、染凈心,印證決定后,認識境界有所差別,取那正因等相,于怨住于惡心,于親住于善心,于中住于舍心,生起染凈觀念,名染凈心。五、等流心,于先有了染凈意識,引生眼識同性的善染,隨順前念等流而起,名等流心。眼識生是這樣,耳等馀識亦然。五心生起次第,于此明白了知。同時應(yīng)知:初率爾心,多是唯一剎那,其馀四心,多數(shù)是相續(xù)的,或都是多剎那。于此五心,率爾、尋求、決定三心,唯是無記;染凈、等流二心,通于三性。五心生起次第,為什么能造一切罪?因在凡夫有漏位上,大都是在不善心上次第生起,所以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
“如是”像上所說五住“等煩惱”生起活動,是會造成“無量無邊”的罪業(yè),以此煩惱惡因及所造罪業(yè),“惱亂六道一切眾生”。過去正在起惑造業(yè)時,不知這是極大錯誤,更不知道會因此要感受苦果,“今日”明白造諸罪業(yè)是不對的,自當“發(fā)露”所造罪業(yè),于三寶前,“皆悉”至誠懇切“懺悔”,以求所有罪業(yè),皆得消滅。
己四 懺悔六數(shù)造罪
又復(fù)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六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識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愛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發(fā)露皆悉懺悔。
此明懺悔六數(shù)所造眾罪。“又復(fù)”在會“某等,自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不但從五住等五方面造一切罪,并從六根等七方面造一切罪,現(xiàn)略說明如下:
一、“或因六根造一切罪”: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者,為組織有情生命的六大要素。前五根是屬物質(zhì),后一根是屬精神,此六和合,就成有情自體。有這生命自體,就會發(fā)生認識活動,當知認識根源在此六根。前五根是物質(zhì)性,本身沒有認識作用,但依五根生起眼等前五識,就可認識外在的五塵境界;意根是精神的源泉,依意根生意識,不但能知別法處的受、想、行,就是過去、未來,假、實等一切法,亦無不遍知。正因六根能引生六識,對六根的造罪,自應(yīng)特別重視。經(jīng)中,有將六根直接說為六賊,有將六根間接說為六媒,更有將六根說為六衰,最易引起人們做不正當?shù)男袨椤H缫姷饺魏巫砸詾槭菢O漂亮的女色,不期然的對之予以追求,從而引發(fā)行者去犯不應(yīng)犯的淫戒;或是見到任何自以為是最受用的財物,也就不自覺的想將那財物取為己有,于是造成不應(yīng)犯而犯的盜戒;再如見到任何自以為有補身體的弱小生命,自然而然的就想將之捕殺,于是犯了不應(yīng)犯的殺戒;或想騙取他人對自己的恭敬供養(yǎng),沒有得到什么境界,就脫口而出的說我現(xiàn)在怎樣,于是犯了不應(yīng)犯的大妄語戒。眼根會這樣引發(fā)行人犯戒造罪,馀耳鼻舌身根不說可知。是以一個人的造罪作惡,能說不是由六根而來?六根原是生命體上的六道大門,外在的六塵惡賊,常從六根大門偷偷進來,盜取自己所有的功德法財。佛要修學(xué)佛法的行人,應(yīng)特別的嚴護六根,以免六塵的惡賊進入。不說六根是造諸惡業(yè)的罪魁,亦當說它是造罪的一大助緣,所以說“或因六根造一切罪”。
二、“或因六識造一切罪”:六識,是有情的認識作用,是依增上緣的六根,所緣緣的六境,根境和合而生起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認識。識以了別為它的意義,即對所觸對的境界,能了識別名識,一般說意根生意識,本沒有錯,但深一層說,“意根”不但生意識,且能生前五識。所以凡能生認識的心理根源,都稱意根,從此所生的一切識,也可總名意識。意為認識作用的泉源,沒這源泉的認識,一切認識都不能發(fā)生活動,六識的活動,如予道德價值的批判,通善、惡、無記三性,以第六意識為主。如意識是與善心相應(yīng)的,由意識所引導(dǎo)的前五識,自亦是善;如意識是與惡心相應(yīng)的,由意識所引導(dǎo)的前五識,當亦是惡,無記的六識,現(xiàn)姑且不談。六識的活動雖通善惡,但在凡夫位,通善的時少,通惡的時多。如雜含第十、二六七經(jīng)說:“長夜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吾人的心識,特別是意識,既常為三毒之所染污,所行所為自是偏于罪惡,正因六識亦常造惡,所以說“或因六識造一切罪”。
三、“或因六想造一切罪”:六想,就是六想身,眼觸生想,耳觸生想,鼻觸生想,舌觸生想,身觸生想,意觸生想。想是五遍行心所中的一種,阿含經(jīng)說六觸所生的六想,是有情的認識作用,當正認識對象時,由于以前所得的經(jīng)驗,或過去曾有所了知,現(xiàn)在在分類上予以確認,說明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安立種種名言,是想的意義。在觸緣想時,如把想看成是我,并執(zhí)我為實有,就要想為我服務(wù),且要服務(wù)得周到,如服務(wù)不周到,就大發(fā)雷霆,甚至做出不如理事,所以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
四、“或因六受造一切罪”:六受,阿含經(jīng)說六觸所生受,即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此受亦是五遍行心所中的一種,為有情的情緒作用。六觸所生受,由所依六根分為六受,由受的性質(zhì)不同,則又分為苦受、樂受、舍受的三受。如對所觸到的境界,認為非常合于自己的心意,于是就有非常愉快的情緒出現(xiàn),反過來,就有極度悲哀的情緒產(chǎn)生,如對所觸到的境界,無所謂合或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有無所謂快樂或悲哀的情緒表達。由于情緒的反應(yīng)不一,不免會造成諸多罪業(yè),所以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
五、“或因六行造一切罪”:六行,又名六思,阿含經(jīng)中每以思代表行蘊的行。六思,雜含第三、五二經(jīng)說:“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耳觸生思,鼻觸生思,舌觸生思,身觸生思,意觸生思”。這是依所依根而說的六思。還有依所緣境,說為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思亦是五遍行心所中的一種,為有情的意志作用,亦即為行善造惡根本的作用思。品類足論卷一說:“思云何?謂心造作性,即是意業(yè),此有三種:謂善思、不善思、無記思”。作為意志作用的思,為善思時少,為不善思時多,依不善思采取行動,雖會驅(qū)役自心,或令造善業(yè),或令造不善業(yè),但畢竟以造不善業(yè)為多,所以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
六、“或因六愛造一切罪”:六愛,阿毗達摩發(fā)智論說:“一、眼觸生愛,謂眼能觸對世間所有赤黃青白等種種之色,貪愛不舍,是名眼觸生愛。二、耳觸生愛,謂耳能觸對世間所有絲竹歌詠等種種之聲,貪愛不舍,是名耳觸生愛。三、鼻觸生愛,謂鼻能觸對世間所有旃檀沉水等種種之香,貪愛不舍,是名鼻觸生愛。四、舌觸生愛,謂舌能觸對世間所有珍饈美饌等種種之味,貪愛不舍,是名舌觸生愛。五、身觸生愛,謂身能觸對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及世間所有種種上妙衣服等,貪著不舍,是名身觸生愛。六、意觸生愛,謂意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色聲香味觸等種種之法,貪著不舍,是名意觸生愛”,由六觸生六愛,對所觸對一切,自是貪著不舍,這也貪著,那也貪著,當就造成諸惡,所以說“或由六愛造一切罪”。
七、“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六疑是哪六種,經(jīng)論未見說到。有說六根對六境時,對于善惡二法,不能予以肯定,未知是善是惡,所以就有六疑。不過在阿含中,說三結(jié),或說五下分結(jié),或說十結(jié)等時,因皆說到疑,就是講五蓋或七隨眠時,同樣亦說到疑。佛因?qū)⒁烧f為煩惱,諸部派論典中,亦說疑為不善惑,從經(jīng)論皆說疑為不善煩惱,可知疑是不好的名詞。俗說“疑心生暗鬼”。只要心中有疑,對善惡因果,固疑惑不信,甚至有說因果是騙騙無智的人,根本沒有善惡因果可得,像這樣的懷疑因果,甚至予以否定,什么罪惡不敢做?疑在心中,對四圣諦的真理,當亦猶豫不決,難得邀這種人生信心。如遠遠的看到枯樹或其他堅硬之物屹立在那里,立刻就會生起懷疑,不知那究竟是人還是杌或鬼,于是不敢向前進。由于如此,疑念在心的人,善事不愿做,認為做了沒用,惡事做不停,認為做了沒有關(guān)系,所以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
“如是”像上所說眾多“煩惱”,造成“無量無邊”的罪業(yè),以此煩惱惡因及所造業(yè),“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使眾生不能安寧的生存世間,又不知使眾生吃了多少苦頭。過去不知不再說它,“今日”確實知道錯了,“慚愧發(fā)露”自己所造一切罪業(yè),“皆悉”在三寶前,至誠懇切“懺悔”,使諸罪業(yè)消滅,得到身心清凈。
己五 懺悔七八數(shù)造罪
又復(fù)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fā)露皆悉懺悔。
此明懺悔七數(shù)、八數(shù)所造眾罪!坝謴(fù)”在會“某等,自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不但從六根等方面造罪,并從七漏或八倒等造一切罪,現(xiàn)略說明如下:
一、“或因七漏造一切罪”:七漏之說,經(jīng)論未見,現(xiàn)代大德,有說出于華嚴合論:一、見漏,有說是漏自體,有說是眼見色,不論哪種說法,都約眾生見到外在的境界,或因思想錯誤,或由妄加分別,這是美好的,那是丑陋的,于是生起憎愛,本于或憎或愛,造成種種罪惡。二、諸根漏,諸根統(tǒng)指六根,由于與見相應(yīng),不善分別見聞覺知所有的境界,于是造下不可饒恕的眾罪。三、忘漏,就是對過去所曾做過的若好若壞的事情,好的完全忘記不復(fù)記憶,不能使善事多所增益,現(xiàn)在遇到不良環(huán)境現(xiàn)前,為惡劣環(huán)境誘惑無力抗拒,于是就隨惡境所轉(zhuǎn),造下不計其數(shù)的罪惡。四、惡漏,是說由于各個不同煩惱所引,自然隨之造成種種罪惡。五、親近漏,是說經(jīng)常與諸不三不四的酒肉朋友來往親近,為諸惡友誤導(dǎo)熏染,久之隨諸惡友,造成各種罪惡,不能自拔,這在現(xiàn)實社會可說很多。六、愛漏,是說愛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如得到便愛著不舍,得不到便大發(fā)雷霆,隨之造諸眾罪。七、念漏,此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妄念不息奔馳于錯亂境界,因之造成種種罪惡,所以說“或因七漏造一切罪”。
二、“或因七使造一切罪”:七使,就是七隨眠,從貪、瞋、癡、慢、疑、不正見六根本煩惱中,將貪分為欲貪與有貪二種,乃別立為七隨眠,或名七使。一、欲貪,是將欲界愛,立為欲貪隨眠,為這欲貪驅(qū)使,要你向東就向東,不容你不向東;要你向西就向西,不容你不向西,決不容你有絲毫自主,所以稱為欲貪。二、恚使,是說當一個生命生起瞋恚時,欲對某個生命給予傷害,決不猶豫的去實行,試看很多發(fā)脾氣的人,突然間會揮起利刃,將所殺的人殺死,在現(xiàn)代報紙上,時常看到這類報導(dǎo)可知。瞋恚雖亦欲對非情有所損害,但畢竟是少數(shù),且恚使總是先對有情給予強有力的損害,然后方損害到外在的非情。三、愛使,亦即有貪,為色無色界所有的愛。三界所有的貪愛,是對有情與苦相合并非是樂,而所以分為欲貪與有貪,因欲界貪是向外門轉(zhuǎn),上二界貪是向內(nèi)門轉(zhuǎn)故。欲界的貪愛只是染著欲界所有的境界,上二界的貪愛,則是染著上二界的境界。四、慢使,就是一般說的貢高我慢,世人總以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無人可與自己相比,因而傲傲然的總是將眼長在頭角上。五、無明使,是對三界所有善不善法,沒有正確認識,善的看成不善,不善看成善的,這實是造諸罪惡的根源。六、見使,這雖含有身、邊、邪、見、戒的五見,但此專指有身見、邊執(zhí)見、邪見,而以邪見過失最重,因人有了錯誤的思想存在,就會什么都不信,否定善惡罪福,甚至三寶亦在否定中,成為無惡不作的斷滅論者。七、疑使,是前曾經(jīng)說到的猶豫不決,不論對什么,都不加肯定,總是徘徊歧路,不知走上人生正軌好,還是隨便的做個惡人。如上所說七使,一一皆有力量,驅(qū)使我人這樣那樣,且驅(qū)向惡的方面多,是以世間到處是惡人,所以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
三、“或因八倒造一切罪”:八倒,就外道說,是指我見、眾生、壽命、士夫、常、斷、有、無的八倒;就凡夫二乘說,是指凡夫所有的無常計常,苦計為樂,無我計我,不凈計凈的四倒,二乘所有的常計無常,樂計為苦,我計無我,凈計不凈的四倒,合此兩種四倒,名為八倒。智論第三十一說:“世間有四顛倒:于不凈中有凈顛倒,于苦中有樂顛倒,于無常中有常顛倒,于無我中有我顛倒”。這是有為的四倒,即凡夫?qū)ι烙袨榉?所起的四種妄見。南本涅槃經(jīng)哀嘆品說:“為諸煩惱無明所覆,上顛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凈計不凈,樂計為苦”,這是無為的四倒,即二乘對涅槃無為法,所起的四種妄見。南本涅槃經(jīng)四倒品又說:于苦作非苦想,于非苦作苦想,是為第一顛倒;于無常作常想,于常作無常想,是為第二顛倒;于無我作我想,于我作無我想,是為第三顛倒;于不凈作凈想,于凈作不凈想,是為第四顛倒。看來是說四倒,實際是八顛倒。凡夫生起常等的倒見,佛特說無常等對治;二乘封滯于無常等的倒見,佛特再說常等對治,最后悉破常無常等倒見,顯示究竟的真實理體。能斷有為四倒的是二乘,為無為的八倒悉斷的是菩薩。八倒既皆是顛倒,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所行所為皆不如法,當就造成各式各樣罪惡,所以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
四、“或因八垢造一切罪”:八垢,亦名八妄想。究竟是指哪八種垢,經(jīng)論很少有說。古德說念煩惱、不念煩惱、念不念煩惱、我煩惱、我所煩惱、自性煩惱、差別煩惱、攝受煩惱,名為八垢。垢以穢染為義,煩惱自性就是污染的,所以名垢。現(xiàn)代大德將這八垢,說為八福田的反面:不信敬三寶為三垢,不孝父母為第四垢,不敬師長為第五垢,不濟貧窮為第六垢,不看病人為第七垢,不憐畜生苦為第八垢,三寶為敬田,父母師長為恩田,后三為悲田,合為八福田。在此八福田中,人應(yīng)多多種福,自己福德就會不斷增長,可是愚癡無智眾生,不但不知在福田中種福,反對三寶加以毀謗,說恭敬三寶根本沒有福德,恭敬有什么用?至對父母師長,不但不會知恩報恩,反對父母忤逆不孝,對師長輕慢不敬,現(xiàn)在有些青年不正是這樣嗎?對于自己有恩的尚且如此,對素不相關(guān)的貧窮之人,當然不會加以救濟,對有病在身的人,更不愿意看護,甚或怕會受到傳染。對異類畜生的痛苦,不特不加憐愍,還要殺而食之,所以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
五、“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八苦,就是通常說的生老等八苦:一、生苦,生是生命的出現(xiàn),除感受相當痛苦,本不會造罪的,但遇到難產(chǎn)時,新生命固非常危險,懷胎的母親亦受到生命的威脅,甚至因難產(chǎn)而結(jié)束生命的,世間一般無知的人,為此求神禱鬼,愿子母皆獲安寧,如得神鬼的呵護,順利的得到誕生,就殺害其他的生命,廣聚親友飲酒食肉以為慶賀,這不是造罪是什么?二、老苦,一個人到了年老,生理機構(gòu)就退化,世人不知這是必然的現(xiàn)象,為了滋補退化的生命,不惜殺害其他的生命,以為自己進補,使身體強壯,活得久一點,這不是造罪是什么?三、病苦,出現(xiàn)在這世間生命,只要四大有所不調(diào),病患就會跟著而來,為求疾病快得痊愈,于是聽從醫(yī)生勸告,要用什么生命做藥引,于是殺害種種眾生,甚至以所殺害的生命,解奏神明,請乞福佑,使病苦早日脫除,愿生命得以延長,這不是造罪是什么?四、死苦,任何一個生命,最后總要結(jié)束,沒有永生不死,到了臨命終時,理當多為行善,可是世人無知,明明快要死了,還要殺害生靈,以期挽救生命,或已咽下一口氣,亦要殺害眾生祭祀,這不是造罪是什么?五、愛別離苦,人與人的關(guān)系,假使極為親密,相聚一處,沒有什么,到要離別時,除感受痛苦,為對親愛的人,舉行離別餞行,菜肴做得越豐富越好,可是不知因此殺害了多少生命,這不是造罪是什么?六、怨憎會苦,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不可能都是親切的,彼此間有著怨仇憎恨,自也難以避免的,但怨家見面,不但不能消除誤解,反更增加惡感,甚至會將怨仇的生命解決,這不是造罪是什么?七、求不得苦,為人當然免不了所求,求而有得自是很好,設(shè)若不能如己所求,就對社會有所抱怨,乃至做出破門行竊的事,這不是造罪是什么?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和合的生命體,如有什么不適意,內(nèi)心立刻感到不滿,如說像我這樣好人,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不適意,甚至受到這樣難忍的痛苦?于是種種罪惡就會由此造成,所以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
有“如是等”種種“煩惱”,造成“無量無邊”的罪業(yè),以此煩惱惡因及所造業(yè),“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使眾生不能安然無畏的生存,過去已經(jīng)過去不說,“今日”明白知道,這樣做人確是不對,現(xiàn)我要將所造的一切罪惡,無有遺馀的“發(fā)露”出來,“皆悉”至誠懇切的求哀“懺悔”,務(wù)使所造罪業(yè)皆悉消滅!
己六 懺悔馀數(shù)造罪
又復(fù)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九惱造一切罪,或因九結(jié)造一切罪,或因九緣造一切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
除前說各煩惱造一切罪,還有其馀九數(shù)、十數(shù),乃至九十八使,百八煩惱造一切罪,現(xiàn)在先說九及十數(shù)的煩惱造諸罪惡。“又復(fù)”在會“某等,自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還有馀數(shù)煩惱造罪,現(xiàn)略分說如下:
一、“或因九惱造一切罪”:九惱,在諸經(jīng)論及佛學(xué)大辭典,沒有發(fā)現(xiàn)九惱這名稱,一般本維摩經(jīng)三世各有三惱,合說成為九惱,如過去有人惱我自身,我心對他自然生起惱恨,意顯我并沒有什么對不起你,你為什么要這樣惱我自身?或過去有人惱我有關(guān)的親人,我心自亦對他生起惱恨,意顯我的親人與你從無瓜葛,甚至彼此見都沒有見過,你為什么要惱我親人?如過去有人贊美我的怨家仇敵,我心當亦對他生起惱恨,意顯你明知他是我怨家,你要贊他是你的事,我沒有干預(yù)你的權(quán)力,但為什么要在我的面前對他贊美?如此我怎能不惱恨你?過去有此三惱,現(xiàn)在、未來同樣各有三惱。對人既這樣的生起惱恨,當就不會放過他,要對他采取不友善的行動,于是造成種種罪惡,所以說“或因九惱造一切罪”。
二、“或因九結(jié)造一切罪”:九結(jié),是說結(jié)縛眾生不得出離三界生死的煩惱有九種:一、愛結(jié),二、恚結(jié),三、慢結(jié),四、無明結(jié),五、見結(jié),六、取結(jié),七、疑結(jié),八、嫉結(jié),九、慳結(jié)。即于六隨眠外,再加取、嫉、慳三,合為九結(jié)。六隨眠是根本煩惱,它的系縛義強,特立名結(jié)。五見中,唯立身、邊、邪為見結(jié);四取中,唯立見、戒二取為取結(jié);十纏中,唯將嫉、慳二者立名為結(jié)。因嫉是下賤因,慳是貧窮因。如是九種說名為結(jié),因皆有股力量,牢牢的將眾生系縛住,要將結(jié)解開,是很不容易,所以說名為結(jié)。其中任何一結(jié),發(fā)生活動作用,都會造成各種罪業(yè),所以說“或因九結(jié)造一切罪”。
三、“或因九緣造一切罪”:九緣,古德有說是“眼識九緣生”的九緣,是不怎么恰當?shù)?因這九緣只可生起眼識,造罪是不夠格的;現(xiàn)代大德說瑜伽論,確曾講到九緣,但亦不是造罪的緣,在法數(shù)中,查不出這九緣,也就交代過去,我以為此九緣,是指九上緣惑,而緣上界上地的九種煩惱。如見苦所斷的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及無明,再加見集所斷的邪見、見取見、疑及無明。如是九上緣惑,于十一遍行中,除去身、邊二見,馀九遍行。俱舍論第十九分別隨眠品說:“于十一中除身、邊見,所馀九種亦能上緣。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顯無有緣下隨眠。此九雖能通緣自上,然理無有自上頓緣。于緣上中且約界說,或唯緣一、或二合緣,故本論(品類足論第五)言:‘有諸隨眠,是欲界系緣色界系;有諸隨眠,是色界系緣無色界系;有諸隨眠,是欲界系緣色無色界系;有諸隨眠,是色系緣無色界系’”。九緣既是九上緣惑,當歸類在煩惱中,煩惱沒有不造罪的,不管它是緣自地或上地,所以說“或因九緣造一切罪”。
四、“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十煩惱,古德說是唯識學(xué)上的十小隨煩惱,今德說是五鈍使、五利使的十惑。五鈍使、五利使的十惑,前已多次講到,現(xiàn)依十小隨惑分別如下。唯識學(xué)將隨煩惱分為大隨、中隨、小隨三類。都隨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活動,名隨煩惱。小隨煩惱是:忿、恨、惱、嫉、慳、諂、誑、害、憍、覆。覆是隱覆、蓋覆的意思,即人做了不道德的行為,自知不是好事,不能被人知道,于是把它隱覆起來,決不向人透露,以期瞞騙過去,免得聲譽受到影響,不特如此,且還大模大樣的裝成像個正人君子,這完全是偽君子的偽善心理。殊不知將惡事覆藏,更增一種覆藏罪,對自己是不利的,佛法認為最好公開。于中再舉忿一談:忿是忿怒,唯識說依瞋的一分假立,沒有獨立自體。當人忿怒到極點,不顧一切的拿起武器痛擊他人,甚至演出慘烈的斗爭。其他各個小隨煩惱,參閱唯識論典可知,不再一一解說。十小隨雖各自活動,但皆可造罪,所以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
五、“或因十纏造一切罪”:纏是纏縛的意思。入阿毗達磨論卷上說:“纏縛身心相續(xù),故名為纏”。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第七說:“數(shù)數(shù)增盛纏繞于心,故名纏”。煩惱皆有纏義,經(jīng)論就勝立名為纏。有說六纏,有說八纏,現(xiàn)說十纏,是從貪等隨眠等流纏縛心最重者說。俱舍論第二十七所說十纏: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悔,六、睡眠,七、掉舉,八、惛沉,九、忿,十、覆。論典都有解說,現(xiàn)不詳談。任何纏纏縛心時,都會造成罪業(yè),所以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
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或因見諦、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惱亂賢圣及以四生,遍滿三界,彌亙六道,無處可避。今日致禱向十方佛、尊法、圣眾,慚愧發(fā)露,皆悉懺悔。
懺悔馀數(shù)造罪,前僅說了九、十二數(shù),以下再說十一遍使,乃至百八煩惱造諸罪惡。
一、“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十一遍使,又名十一遍因,或名十一遍行隨眠,就是見苦所斷的五見,見集所斷的邪見、見取,合為七見,再加苦集各一的疑及無明,如是七見、二疑、二無明,合為十一遍使。見苦所斷的五見,是指身、邊、邪、見、戒五者。此說十一遍使,唯約欲界說,三界各有十一,應(yīng)說三十三遍行。此所以名遍使:一、以五部為所緣境界,二、遍五部隨眠隨增,三、為因遍生五部染法。十一遍使,實際就是前說的九上緣惑,再加身、邊二見。古今大德將此十一遍使,皆說為不信、懈怠、無慚、無愧、多瞋、多貪、多癡、惛沉、放逸、慳吝、毒害。這是十一善心所的反面,是否是十一遍使,還得研究。不管哪種說法,都是屬于煩惱,煩惱必會造諸罪業(yè),所以說“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
二、“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十二入,是內(nèi)六根與外六塵。入以互相涉入為義。內(nèi)六入的見、聞、覺、知是屬能入,外六入為見、聞、覺、知所著處屬所入。中間引生眼識等六識,對所愛的生起貪著,對所惡的生起瞋恨,造成各種不同罪業(yè),所以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
三、“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十六知見,亦稱十六神我,為外道所妄執(zhí)的十六種我見:一、我,二、眾生,三、壽者,四、命者,五、生者,六、養(yǎng)育,七、眾數(shù),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智論第三十五解釋說:“于五眾中,我、我所心起,故名為我;五眾和合中生,故名為眾生;命根成就,故名為壽者、命者;能起眾事,如父生子,名為生者;乳哺、衣食因緣得長,是名養(yǎng)育;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因緣,是眾法有數(shù),故名眾數(shù);行人法,故名為人;手足能有所作,名為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造后世罪福業(yè),故名能起者;令他起后世罪福業(yè),故名使起者;后身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令他受苦樂,是名使受者;目睹色,名為見者;五識知,名為知者”。如是十六法,外道皆說為神,像這所執(zhí)著的神,十方三世諸佛及諸賢圣,用任何方法尋求總不可得,只是外人憶想分別,強為安立的假名。印度外道不知這是假說,妄執(zhí)以為實有,所以不論觸到什么名字,都堅固的執(zhí)著,稍有不如所執(zhí)著的本義,就造各種難以宣說的罪惡,所以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
四、“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十八界,又名十八持,為三科法門的一種。謂于整個生命體中,能依的識,所依的根,所緣的境,各各有六,合為十八類的種族。雜含第十六說:“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俱舍論第一說:“何緣得立十八界?頌曰:成第六依故,十八界應(yīng)知。論曰:如五識界,別有眼等五界為依,第六意識無別所依,為成此依故說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應(yīng)知各六成十八界”。在所依根,所緣境,根境和合而有認識的六識。分別所緣的諸境,滿自己心意的就欲貪來為己所有,不滿心意的想盡方法與之遠離,因而造成諸罪,所以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
五、“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二十五我,古德以數(shù)論二十五諦解說。數(shù)論的二十五諦,以二元論的思想,說明宇宙萬有開展狀況順序的根本原理。二元論:以物質(zhì)為體的自性,以精神為體的神我,二者合作生大,大生我慢,我慢生五唯、五知根、五作根、心根;又由五唯生五大。以精神為本體的神我,只是永遠的受用者,不是造作一切的作者,真能直接造作大等二十三諦諸法的,是以物體的自性。神我雖有智的作用,但無活動作用;自性雖有活動作用,然不能生為其活動之源的動機。為使自性有活動的是神我;為使活動之機實現(xiàn)的是自性。兩者合作,數(shù)論喻神我為不能走動的跛者,而將自性喻為不能見的盲者,必須兩者合作,方能完成所要完成的一切。二十五諦,雖明萬有開展的程序,但數(shù)論卻是妄執(zhí)離蘊有我主要思想的有力學(xué)派,在當時印度奉行此學(xué)派的人很多。所執(zhí)神我,雖無活動作用,但確足智多謀。如需什么享受時,立即促使自性為其變現(xiàn),讓它有極為美好的享受;如需怎樣的萬有諸法,同樣會使自性為其變現(xiàn)。能變現(xiàn)的自性是被動的,主動的是神我,神我要自性怎樣變,自性很聽話的就怎樣變,決不會違抗神我的指使,因而神我能造諸惡,所以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六、“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六十二見,是對外道所執(zhí)妄見的總合。長含第十四梵動經(jīng)說:“諸有沙門、婆羅門,于本劫、本見、未劫、未見,種種無數(shù)隨意而說,盡入六十二見中;本劫、本見、未劫、未見,種種無數(shù)隨意所說,盡不能出過六十二見焉”。六十二見有多說法,現(xiàn)舉兩種來說:一、斷常二見為本的六十二見,屬有身見攝,于身心五陰,每陰執(zhí)有四句:如說陰大我小,我在陰中,我大陰小,陰在我中;即色陰是我,離色陰是我,是為四句。色陰有此四句,受、想、行、識四陰,各有此四句,五四成二十句。過去有此二十句,現(xiàn)在有此二十句,未來亦有此二十句,三世綜合成六十句,再加根本的斷常二見,是為六十二見。二、以有無二見為根本的六十二見,屬邊、邪所攝,同于身心五陰,各執(zhí)四句:如說如去;不如去;亦如亦不如去;非如非不如去,是為四句。色陰有此四句,受、想、行、識四陰,亦各有此四句,五四成二十句。過去有此二十句,現(xiàn)在亦有二十句,未來同樣有此二十句,三世綜合成六十句,再加根本的有無二見,是為六十二見。一般宗教學(xué)者,對自己見解,或者是思想,真如解深密經(jīng)勝義諦相品說:“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zhí)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馀皆虛妄”。彼此皆認自己思想是對的,誰也不承認自己思想錯誤,正因思想上的意趣不一,在語言上互相諍論起來,更是唇槍舌劍的互相攻伐,好像口出矛的互相鉆刺,誰也不護誰,結(jié)果只有不歡而散,仍各執(zhí)著自己的思想而去。如是思想斗爭,不免會造諸惡,所以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
七、“或因見諦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九十八使,是從見諦的八十八使及思惟的十使合成的數(shù)目。見諦所攝有欲界三十二使,就是欲界見苦所斷的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的十使,見集、見滅所應(yīng)斷的各有七使,于上所說十使中,除去身見、邊見、戒取的三使,見道所應(yīng)斷的有八使,于十使中,除去身見與邊見;色界有二十八使,見苦所應(yīng)斷的有九使,于十使中除瞋使,因色界沒有瞋使,見集、見滅所應(yīng)斷的有六使,于十使中,除瞋、身見、邊見、見取的四使;無色界有二十八使,如色界說。如是為三界見諦所應(yīng)斷的共有八十八使。思惟所攝的有欲界貪、瞋、癡、慢的四使,色界、無色界,各有貪、癡、慢的三使。如是思惟所應(yīng)斷的共有十使。這樣,綜合見諦與思惟,成九十九使。使是驅(qū)使的意思,即九十九使,各有一股力量,驅(qū)使行人不斷在三界流轉(zhuǎn),無法得以超出三界。百八煩惱,于九十八使外,再加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舉、惛沉、忿、覆的十纏。是諸煩惱,在吾人身心中,無時無刻不如大火那樣燃燒著,不說吾人怎樣行善,就是偶而有些微善,亦為晝夜熾燃的煩惱火燒成灰燼。是以煩惱,確是造諸罪惡魁首,對于煩惱活動,不可不時刻的,予以密切注意,斷除,免造諸惡。
“開諸漏門造一切罪”:諸漏門,近說,是指九惱到百八煩惱,通說,從明煩惱造罪乃至最后。漏指煩惱,諸漏門,包括八萬四千煩惱乃至無量煩惱。煩惱門本關(guān)閉得緊緊的,但眾生自動的將之打開,于是不盡煩惱滾滾涌出,在在處處,時時刻刻,廣造諸有漏業(yè),使自己在三有中通行無阻,若將煩惱門關(guān)閉起來,不但阻塞三途之路無法走入,就是三界之門也不得入,就真出離三界。當人煩惱沖動時,不說會惱亂眾生,就是賢圣亦被惱亂,所以說“惱亂賢圣及以四生”。賢圣在佛法中,小乘說有七賢四圣,大乘說有三賢十圣,一切賢圣皆應(yīng)予以恭敬尊重,更應(yīng)知道自己是個苦惱凡夫,生大慚愧都來不及,反而加以惱亂,這不是無慚無愧的人是什么?圣賢都敢惱亂,四生更不用說,所以“遍滿三界,彌亙六道”,沒有一處不是眾生造惡的地方,想不造惡“無處可避”!盁o處可避”,約造罪說固無不可,更重要的,是說眾生造了罪惡,必然在三界中,常作漏門出入之客,要想找個地方,不做漏門之客,沒有可避之處。因造了有漏業(yè),必感有漏果,依這有漏果,復(fù)造有漏因,如是因果相資,當然“遍滿三界,彌亙六道”,一個生命接著一個生命的連續(xù)不斷,哪有些許之處,可以讓你躲避,不受有漏因果之所支配?
然則眾生是不是永作有漏門中往來之客?不!吾人從“今日”起,應(yīng)當痛改前非,“至”誠真摯的致詞懇“禱”,敬“向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圣眾”,生起極大的“慚愧,發(fā)露”自己的罪業(yè),毫不隱瞞的“皆悉懺悔”。古德說:“慚愧是出火宅之心,發(fā)露是出漏門之口,具此心口,則諸漏塞,火宅出也”。佛法所說懺悔法門,實極重要,不論有罪無罪,身為佛子我人,皆當至誠懺悔。有罪,真能懺悔,就可消除,無罪,懇切至禱,不但福報增長,智慧功德亦成,是以懺悔為使身心清凈,最極殊勝法門。
戊二 發(fā)愿總懺
己一 承懺三數(shù)德生
愿某等承是懺悔三毒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達朗,三苦滅,三愿滿。
前明懺悔所造諸罪,此明懺悔所得功德。佛法教人懺悔,不唯使所造罪懺除清凈,并使懺悔法力,諸佛慈悲之力,眾圣功德之力,令諸福德出生。不過真心懺悔,還得發(fā)殊勝愿,不發(fā)殊勝大愿,好像凈琉璃瓶,不能貯獅子乳,F(xiàn)將發(fā)愿懺悔所生功德,略明如下:
一、“愿某等承是懺悔”的法力,不論什么罪都得罪滅福生。如懺悔“三毒”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轉(zhuǎn)三毒而“三慧明”。三慧,就是聞、思、修的三有漏慧;垡院啌駷榱x,是即簡擇諸法事理的精神有三:聞慧是從聽聞圣教而得,即從來所不知道的某個事理,現(xiàn)從聞法生起了解,是為聞所成慧;聞后對所聞法,不是就這樣過去,進而對之加以審慎思惟,想想是不是這樣的,因而從思得以了解,原來確實是如此的,名為思所成慧;思后對所思法,再進一步如實實踐,看看經(jīng)不經(jīng)得起實踐的檢驗,從實踐中證明是這樣的,從修得到一種智慧,是為修所成慧。佛法行者雖以求得實證的無漏慧為目標,但必須先從聞、思、修三慧下手,不經(jīng)聞、思、修三慧階段,無法得到無漏慧,所以先要得三慧明。
二、愿某等承是懺悔的法力,轉(zhuǎn)三漏而為“三達朗”。三達朗,就是三明,或名三證法。修學(xué)佛法行者,到無學(xué)果位除盡愚暗,就于三事得到通達無礙的智明。雜阿含經(jīng)第三十一說:“有三種無學(xué)三明。何等為三?謂無學(xué)宿命智證明,無學(xué)死生智證明,無學(xué)漏盡智證明”。此三,或略說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以無學(xué)位所攝宿命通為體,對宿命的種種事,從一生到百千萬億生,不但知道自己及諸眾生,名是什么,姓是什么,是苦是樂,受用什么飲食,壽命是長是短,從什么地方死,生到什么地方去,從其他地方死,來生到這地方,一一無所不知,名宿命智證明。天眼明,以無學(xué)位所攝天眼通為體,對眾生的生時死時,善色惡色,上色下色,或由成就身口意三業(yè)惡行的因緣,命終生惡趣中,或由成就身口意三業(yè)善行的因緣,命終生善趣中,一一無不了知,名死生智證明。漏盡明,對學(xué)無學(xué)身中的愚暗,是不是已經(jīng)斷盡,完全了知,如如實證四諦理而解脫漏心,我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固皆了知,就是有學(xué)身中,或有愚暗未除,或暫伏滅愚暗,后又為之蒙蔽,亦皆了知,名漏盡智證明。
三、愿某等承是懺悔的法力,令“三苦滅”而得三樂。三苦,是指苦諦的苦有三:一、苦苦,謂于有漏行蘊中,諸有不可意的苦受,其體本是苦的,現(xiàn)又直接逼迫身心令受其苦,名為苦苦。二、壞苦,謂諸可意的樂受,在感受時固然是樂,但到壞滅時,身心受到逼惱,同樣感受其苦,名為壞苦。三、行苦,謂諸可意不可意所馀舍法,眾緣所成,有生滅遷流的現(xiàn)象,圣者同樣會生起身心被逼的感受,名為行苦。一切諸有漏行,無不無常演化,無不生滅遷
- 上一篇: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2)
- 下一篇: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中(1)
- 佛法所說因果的特點 因果作用于時時處處
- 人是否能立足社會 不取決于別人的贊毀
- 弘一律師對地藏菩薩的禮贊
- 學(xué)習地藏菩薩的孝親精神
- 拿出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精神來
- 地藏菩薩的深弘誓愿
-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 第六篇 普示現(xiàn)
-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 第五篇 廣勸懲
-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部派時代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序 題前概說
-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行由品第一
-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般若品第二
-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疑問品第三
-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定慧品第四
-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坐禪品第五
-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懺悔品第六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